時間:2023-12-23 16:22: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環境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26-02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特征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作為民俗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舞蹈,如其他民俗文化一樣,與某一地域文化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漢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主體民族,其民俗舞蹈種類繁多形態豐富多樣,從北至南包括東北秧歌、冀東地秧歌、井陘拉花、鼓子秧歌、膠州秧歌、陜北秧歌、安徽花鼓燈、豫南地燈、江蘇花鼓、湖南地花鼓、云南花燈等等,歷來有“北歌南燈”之說。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狀分布,漢族民俗舞主要分布于第三階梯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帶。李雪梅先生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劃分為“秧歌舞蹈、花鼓舞蹈、藏族舞蹈、西域舞蹈、蒙古族舞蹈、銅鼓舞蹈”六個舞蹈文化區。參照李雪梅先生的劃分,可知漢族民俗舞分屬五種文化類型的農耕文化型,六個文化區之秧歌、花鼓文化區。若以秦嶺淮河一線將其南北分開,則北方代表性漢族民俗舞包括東北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陜北秧歌,南方代表性漢族民俗舞包括湖南地花鼓、云南花燈等,而恰巧處在南北分界線的漢族民俗舞則是安徽花鼓燈。
不同地域漢族民俗舞蹈之所以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韻律特點,與其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筆者今擬以“北歌”中的東北秧歌、“南燈”中的云南花燈,以及處于南北分界線的安徽花鼓燈為研究對象,以舞蹈形態學的人體動律分析為基礎對比三者在動律特征上的差異性,結合歷史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闡述不同文化生態環境中歷史、習俗、信仰、性格對漢族民俗舞動律特征的影響。
一、不同地域代表性漢族民俗舞的動律特征
(一)東北秧歌的動律特征
東北秧歌是流傳于東北地區的漢族民俗舞,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養出的潑辣火熱、質樸濃烈的特征,是漢族民俗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秧歌。東北秧歌廣泛流傳的形式有:高蹺秧歌、二人轉、地秧歌這三種,都體現穩中帶浪、艮俏相容的特征。總的來說東北秧歌的舞蹈動律特點在于一個“扭”字,所以東北秧歌也俗稱“扭秧歌”。“扭”即扭腰,“扭”的核心在于腰,以腰為軸,“腰”作為動作的出發點和發力點,使舞者呈現在扭動中的曲線美。民間講究“扭得活”、“扭的浪”、“扭的美”,首先就要“抓住腰部扭動的變化與全身之間的協調配合,使腰隨著音樂和鼓點的節奏扭動自如,做到力度、幅度和諧統一。”[1]藝決強調“要安心浪,別連根晃”,說的就是舞蹈動態要有規則的“扭”而不是無規律的“晃”,即每一次律動突出腰的中心作用,運用腰部調節和控制身體,使上身挺拔靈活既不松垮亂晃又能自如扭擺,同時避免出胯而形成臀部扭擺。以腰部的扭動為動律核心,可將東北秧歌的動律發散為扭動中的“走”、扭動中的“跑”和扭動中的“跳”并配合數十種“絹花”及絹花技巧的手臂和手部動作。腰部的扭擺動律同時可向上延伸至肋骨,例如頓步的上身就是腰肋的上下扭動。此外東北秧歌在動律上對稱,例如從腰部發力向上延伸擺動右臂時,則必出左腳;擺動左臂時則必出右腳,絕不出現順拐。
(二)安徽花鼓燈的動律特征
安徽花鼓燈的舞蹈動律特征是“梗”,在“梗”的動律基礎上形成舞步,并由此導致輕、溜、脆、穩的舞蹈風格。安徽花鼓燈“梗”的動律特征使舞者以腰為中心軸上半身與下半身相互形成力的相反作用,上身動作出現肩部有規律的左右交替,上下的中度搖晃以及腰以上部位略帶畫圓的前后擺動,下肢步伐隨左右替移動重心,著力點在前半腳掌,如風柳步、車水步、拔泥步、上山步等動作。總體來說花鼓燈舞蹈的基本動律可以概括為“身體右后側、走動腰晃扭,腳下襯住勁,傳神靠眼瞅,急如風、停要陡,柔里剛、剛里柔。”
(三)云南花燈的動律特征
云南花燈的舞蹈動律特征的核心是“崴”,素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崴是指舞者無論作什么動作,身體都要保持著s型的左右擺動――將胯的動律延伸,使上身與腰胯形成規律的反方向的左右橫擺。
“‘崴步’的特征是行走時屈膝出胯,腳型不繃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隨腳自然擺動如微風拂柳。”[2]云南花燈崴步分為“小崴”、“正崴”、“反崴”和“揉踩步”、“吸跳顛步等等。小崴歡快流暢、正崴優雅清麗、反崴沉穩大方。小崴是花燈崴步的基礎,腰胯的扭動要與膝關節的屈伸配合起來,與其他崴步相比,小崴的胯部扭動要大一些。云南花燈中伴隨“崴”的動律有許多一順邊的步伐和動作,例如“正崴”、“揉踩步”等都是順手順腳,胯的擺動與下肢步伐、上肢舞動同時同方位。
(四)三者動律特征的不同點
通過對上述東北秧歌、安徽花鼓燈、云南花燈動律特征的歸納分析,可以窺見漢族民俗舞在動律上存在著一些南北差異。“北歌”的代表東北秧歌重“扭”而“南燈”的代表云南花燈重“崴”;“扭”的動力根源在腰背重心稍高,而“崴”的動力根源在腹胯中心偏低;而位于南北分界線淮河流域的安徽花鼓燈動律上居于高重心的扭和低重心的崴之間而形成“梗”的動律特征。此外,東北秧歌動律極講究對稱、協調,無一順邊的動律特點;而云南花燈動律則衍伸出許多一順邊的動作、步伐。
二、文化生態環境對漢族民俗舞動律特征的影響
(一)文化生態環境對東北秧歌動律特征的影響
東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曾于公元692-926年間由H族建立渤海國,文獻記載渤海國最主要的民俗活動號曰“踏錘”,于歲末、歲初舉行,其間男女老少歡聚一處、列隊行進、載歌載舞[3]。“這種較為原始的集體舞蹈,后來為女真族和滿族所繼承,是近代東北大秧歌的雛形”[4],“從寧古塔《秧歌》之風韻及其民族文化淵源看,抑或與渤海H之‘踏錘’有關”[5]。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Maurice Merleau- Ponty曾說過:“世界的問題,可以從身體的問題開始。”“人體是保存、延續、展現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任何一個舞蹈形體運動都彰顯著民族特異性,浸潤著民族意識。因為在其舞蹈形態中,其形體運動的部位與方式、高頻顯要動作、動作力度、節奏、呼吸、步伐、技巧等方面都會具有特異性的痕跡。”[6]民俗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但其動律內核必然與其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孕育、生長、發展于東北這片黑土地的東北秧歌,其動律內核必然保存、繼承、延續其先祖的舞蹈形態的特異性,即其以腰部為主的運動部位和腰部上下、左右、前后或劃八字圓的扭動方式。此外,東北地區人民擁有勇敢、熱情、爽朗、火辣、幽默、豁達的性格特征,以腰部為軸心的扭動,動律幅度隨情緒的變化夸張加大,正是東北人性格淋漓盡致的展現。
(二)文化生態環境對安徽花鼓燈動律特征的影響
早期歷史上安徽花鼓燈中的“蘭花”由男性扮演,但腳下必須穿上“寸子”展現封建社會女子“三寸金蓮”的步態,“寸子”只有三寸長,因而男子只能腳趾和前腳掌穿上,腳后跟完全懸空離地,這必然將身體的重心壓在前腳掌,對影響花鼓燈腳下著力點在前半腳掌“梗”的動律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此外,安徽花鼓燈播布區作為南北文化的交融薈萃地帶,這一地域的風俗、信仰、禮儀是對魯、吳、楚、越等諸國文化因子的兼容并包。人民性格既有北方的剛勁樸實,又有南方的含蓄溫婉。舞蹈動律上即受到北方舞蹈高重心,腰為軸的影響,剛勁、古樸、熱情、豪邁;又有南方舞蹈低重心、擺胯、屈膝的影響,靈巧、秀麗。因此我們常說安徽花鼓燈是“兼容南北文化之優長,具有吳歌楚舞的風韻”。“安徽花鼓燈‘梗’的動律特征使舞者以腰為中心軸上半身與下半身相互形成力的相反作用,上身動作出現肩部有規律的左右交替,上下的中度搖晃以及腰以上部位略帶畫圓的前后擺動,下肢步伐隨左右替移動重心”從而形成了一種內向外的拉力和由外向內的拉力之間的對峙和膠著狀態。可以說正是在這種南北文化交織、碰撞的地帶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生態環境,造就了這種對峙、膠著的力量形成了安徽花鼓燈“梗”的動律特征。
(三)文化生態環境對云南花燈動律特征的影響
云南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當地居民的性格也是內秀、含蓄、溫和、知足常樂,因而形成小巧、柔美、清新的“崴”的動律特征,區別于熱情火爆的東北秧歌的“扭”和活潑俏皮的安徽花鼓燈的“梗”。此外,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少數民族舞蹈與漢族民俗舞蹈互相吸收和發展,云南花燈的動律特征也受到傣族、彝族、苗族舞蹈低重心、擺胯等動律特征的影響。
六、結語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論是東北秧歌的“扭”、安徽花鼓燈的“梗”、還是云南花燈的“崴”,其動律特征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各自不同的文化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然不同地域漢族民俗舞的動律特征不僅僅受到文化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包括地形、氣候、水土、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勞動生產方式等等方面,在后續的研究中再加以闡述。
參考文獻:
[1]趙鑫.陜北秧歌與東北秧歌動作風格的異同[J].棗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
[2]于平.舞蹈形態學[M].北京:北京舞蹈學院,1998.96.
[3]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119.
[4]孫秀仁,干志耿.渤海的歷史與文化[M].延邊:延邊人民出版社,1991.50.
環境藝術設計是環境、藝術和設計三個不同概念的集合,它們是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整體。
首先,環境是指人們能夠認識到的所有空間,以及該空間內所包含的所有物質與非物質因素。從環境形成的客觀規律來看,一是大自然創造的自然生境。二是人類創造的人工環境。
其次,環境藝術是指以自然環境為立足點,以各種藝術和技術為手段而設計出來的能夠滿足人的需求,并協調自然、社會和人之間的關系,為人提供生存生活時空環境的一門藝術,或者說,在認識和創作的基礎上,運用更廣泛的材料,并與高科技相結合而產生出多種藝術表現形式。
第三,環境藝術設計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內,將建筑、雕塑、綠化、公共設施等諸多要素進行綜合、藝術的布局,以塑造建筑物外部空間藝術環境為主要內容的藝術設計,是建立在現代環境科學基礎之上的一門藝術設計學科。
2 藝術設計生態理念及其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實際應用方式
運用生態理念能夠在傳統設計基礎上創新使用各種自然環境保護措施,并構建滿足各種生活需求的景觀格局,促進能源物質獲得循環利用與再生,降低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從整體上強化景觀格局生態服務水平及質量。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實際應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作用延伸及拓展方式。保留原有場地或場地中具有的部分元素是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一種有效應用方式。例如,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設計者首先保留了工廠各種廢棄機械設備,包括蒸汽機、壓縮塔及煤氣裂化塔等,在突出工廠歷史基礎上創新,將蒸汽機與壓縮塔涂刷成紅、黃、藍、紫等顏色,此外,這些廢棄設備還可以攀爬游樂,契合了煤氣廠公園的設計需求,充分挖掘了固有元素延伸作用。
(2)能源物質循環利用方式。能源物質循環利用思想應該始終貫穿在環境藝術設計整個過程中,設計者應該充分挖掘各種原材料的再次利用與開發職能,盡最大努力創造材料與資源循環利用的平臺。
(3)強化場地原貌維持方式。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已成為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應用的又一典型。例如,四川成都利用自然的力量實現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再生,大大節約資源,并且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他們將府南河人工濕地系統的污水,注入部分厭氧池、植物塘、植物床、養魚塘、氧化溝等凈化系統,使之由濁變清,最終重返府南河。
(4)有效利用能源方式。現在設計師們一方面通過科學技術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大量地使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以適應現代生態環境。提高住宅的隔熱性能,保證自然通風,利用太陽能蓄熱等,這些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是設計中的有效手法。此外,以太陽能的熱與光為主,通過相應設備來利用自然能源的方法也在住宅的應用上得以實現。
3 環境藝術設計生態理念審美特征
環境設計關系到人們的居住環境的設計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環境也需要設計。人們的生活活動是各種各樣的所以對環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環境設計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環境設計的多學科性。環境藝術設計包含了很多學科專業需要建筑學、城市規劃和設計等學科的相互結合共同設計完成。所以,環境藝術充滿了廣泛性和豐富性。
(2)環境設計的多層次性。環境設計首先要滿足人們最基本的需求。讓人們在生活中達到使用安全、方便、經濟的目的。不同的設計對象其設計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3)環境設計的關聯性和空間的統一性。在環境設計中必須要穩扎穩打考慮到設計的整體綜合性。
(4)環境藝術設計的實用性。環境藝術設計不僅展現出設計的美而且必須具有實用性。就像房子內的裝修設計最基本的就是要滿足人們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
(5)環境設計的審美特征對環境設計教育的影響。由于環境設計的學科專業比較多,所以要求設計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專業性和綜合性。
4 影響傳統設計理念與審美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影響環境設計理念與藝術特征的因素
在傳統的設計理念中,沒有高新技術的輔助,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存在大片的留白,設計理念主要依據自然環境順勢而建,并受到來自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的多方制約。
首先來自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常說“因地制宜”,在生產與技術相對落后的先人時代,人們未有環境設計的概念,但所行所為卻是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不謀而合。古代中國以中原地區為尊,而中原地區處于溫帶地域,氣候溫和、適宜人類居住,物產豐富、水源充足、男耕女織、生生不息,在這種溫潤的外界條件影響下,先人們的思想大多滲透著“和”的理念,即“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留下了許多滲透著生態理念的佳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先人的詩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和諧優美的畫卷,即便在今日,環境設計依然追求這種人與自然共生統一的態度,將人的存在融入山水之中,融入花草樹木之間,融入鳥獸蟲鳴之中,以自然觀念反映人類初心。
其次是來自生產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束縛,我國由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發展而來,在歷史的長河中,農業與手工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農民順應自然,希望風調雨順,建筑物選址時也會優選水土肥沃之處,若說軍事防建是對自然的征服,那生活之所便是與自然的平等對話,其間滲透著“師法自然”的環境設計理念。而19 世紀以來,伴隨著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文明得到了極大發展,人類大踏步進入了機械時代,對自然的開墾力度與強度急劇增加,甚至于追求極致的利潤與效率,當人們沉醉于征服自然、成為世界主宰的美夢中時,層出不窮的環境問題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喚,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人們重新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環保理念、生態理念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二、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征與原則
1、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征
1)多學科性與多層次性
環境藝術設計自發展之初便是一門融合了建筑學、園林設計、城市規劃、美術及工程結構設計的交叉學科,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內涵得到不斷擴充與延伸,向著系統化方向不斷邁進。同時,環境設計又是一門滿足人們多方面需求的工程,具有層次特性,其中最底層的便是功能性需求,利用各種自然或人造材料,將環境改造的安全便利、舒適美觀,例如臥室與
客廳都需要良好的日照和通風,但臥室設計以溫馨柔和為主,客廳設計則要整潔大方,設計對象不同的情況下,所選用的設計方法與原材料會有較大差異。在此基礎上,環境設計突出藝術特征與氛圍創設,滿足人的感官體驗與情感需求,我們常常有在外居住不如家里舒適的感覺,這就是情感氛圍的重要性,嚴謹利落的線條讓人更多地聯想到工作、任務而非家的溫馨。故進行環境設計工作時,應根據實際需求來確定設計風格與材料選擇。此外,環境藝術設計還應力求蘊含一定的文化底蘊,試圖在充斥鋼筋水泥的冰冷與理性麻木思維的環境中增加一些調劑,豐富人們的視野,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優秀的作品可以使人們心境開闊,感受到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實現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的統一。
2)關聯性與統一性
有這樣一種說法:環境設計本身就是在創造第二自然,其設計對象跨度非常廣,從一個房間到一棟高層建筑,從一所園林到一座城市,每一個對象有其獨立性,更有著與其他事物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關聯。故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中應注重同一空間內建筑的關聯特性,運用多種過渡、融合方法實現其有機統一,否則就會出現不和諧的現象,如西湖旁的建筑群普遍體量巨大,嚴重破壞了其原有風景,造成了文化損失。
3)實用性
如前文所述,環境藝術設計最基本的便是滿足一定的使用功能,而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使用功能中也要求包含一定的美感,符合人的行為習慣與精神感知,各種機械設備的穿插也應避免出現生硬感,應以流暢的設計實現對人們的積極引導。
2、當代生態性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價值取向
1)追求生態價值
傳統的環境設計強調人的利益,但具有片面性,過于強調經濟利益而忽視環境效益,為滿足人類自身生存發展需求肆意揮霍自然資源、損害自然環境,造成了諸多生態問題,某些問題已經威脅到人類自身,這種片面的理念亟待轉變。高度發展的新時代呼喚生態價值觀念,需要人們跳出以人類利益為核心的束縛圈,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實現人與自然的溝通,盡量弱化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壞,秉承著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施行環境設計工程,將環境負面效應降至最低限度。
2)強調生態倫理
自工業時代以來,人們過于強化“人定勝天”的理念,環境設計中強調人至高無上的地位,將自然環境視為人類的附屬物,認為可以肆意踐踏其他生命,但新時代的生態倫理觀對此有了全新的定義,將人類負責的道德對象擴大至地球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從人類自身上升到對整個自然界負責,尊重每一個生命存在的權利。
3)符合生態美學
傳統設計理念追求的美流于表層,追求富麗堂皇的外觀與繁雜多變的設計帶來的奢華感,追求以環境設計彰顯地位與身份,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則呼喚回歸自然,追求簡約時尚,以生態平衡為核心,將人的活動融入自然界客觀規律之中,實現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既不是征服自然、俯視一切的唯我獨尊心態,也不是對自然力的畏懼與妥協,而是人與自然的真正“合一”,是新理念下的生態美。
3、當代生態性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
環境自身就是一個整體性概念,要求以系統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在設計過程中既要注重細節,又不能舍本逐末,小的方面應當為整體服務并服從系統需求,短期目標必須有長遠眼光作為支撐。將環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就可能呈現一加一大于二、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將無機環境與有機生物、文化傳承與自然風光進行合理的安排,構建出運行良好的“二次
自然”。
2)地方性原則
即便是在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環境藝術設計仍要以地理因素為約束,力求融入地區特色與文化,比如北方的建筑應注重抗寒,南方的建筑應注意防潮。地方性原則是生態理念于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要求,期望設計者深入實地考察,設計過程以實際生活為導向,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與人情理念。真正優秀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具有時尚性與新鮮感,經歷了歲月的沖刷之后愈發歷久彌新,切合實際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最小干預最大促進
4)
環境藝術設計既然率屬于人類活動,勢必給自然環境帶來一些影響,而生態理念則希望從設計上弱化這種影響尤其是不良影響,從技術上削弱這種不利因素,盡量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有物質循環與能量循環體系,保持當地原有生態格局。可以4R理念為指導,減少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對原有景觀構建進行再利用,并建立回收體系,巧妙利用回收的材料創造新功能。
4)藝術科學發展原則
生態理念下的環境設計要求實現科技美與藝術美的融合而非簡單的疊加,不是科學技術的簡單運用,而是強調科學為環境藝術服務,是在各種先進技術支持下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設計過程。通過高新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創造高質量的現代環境,同時,在每一環節與整體設計中滲透入藝術美感,使其符合人類審美追求與情感體驗。
水利工程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開發河流資源,對河流資源的凈化與調配在滿足人們日常所需水資源的同時也可以起到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的作用。但我們同時還需要考慮水利工程的建設給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在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準確評價其對水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一直是水生態環境相關研究機構所關注的首要問題。為了減小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水文水動力、底棲生物、水生生物以及水環境質量所造成的影響,開展水力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估工作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以山東省東平湖為對象分析平原河網地區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指標的構建方法。
1.東平湖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指標的構建原則
水利工程對周圍水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不同的評估指標在評價過程中所針對的對象以及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在整個評價指標中所處的位置也不一樣。為防黃水南侵,近百年間東平湖流域先后修筑了多項水利工程,如新舊臨黃堤、金線嶺堤、滯洪區工程等。不同的工程性質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具體會影響到東平湖的物理形態、水質、水生生物環境、底棲生物環境以及水文水動力等。由此我們知道,在東平湖水利工程水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指標的構建過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則:
第一,綜合性與針對性原則。首先需要明確不同的水利工程性質,比如樞紐工程、湖泊疏浚工程等對東平湖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同影響,然后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確定評價指標。此外,水利工程水生態環境效應的評估指標體系需要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作為基礎,指標的概念應該有明確的定義以及一定的科學內涵,讓水生態環境系統的客觀特征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盡量定量化,在綜合性原則的指導下讓不同工程的相同指標可以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
第二,代表性與完備性原則。對于東平湖來說,物理形態、水質、水生生物環境、底棲生物環境以及水文水動力這幾個方面最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在評價指標的構建需要全面反映水生態系統的質量狀況和發展特征,客觀評價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水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第三,獨立性原則。不僅是東平湖,平原河網地區其它流域的水利工程指標在度量水生態環境系統質量的過程中,信息的重疊情況很難避免,因此在確定評估指標時,需要盡量采用相對獨立的指標。在全面反映水生態系統情況的前提下讓指標間信息的重疊度降到最低。
2.東平湖水生態環境的特點
第一,東平湖與山東黃河安瀾入海口直接相連,存在水量交換情況,二者之間的關系聯系非常緊密;第二,水質狀況對湖泊水體有著重要影響,一旦上游河網遭受污染,下游河網以及湖泊也會在水量交換過程中被污染;第三,大多數為淺水湖泊,水深較淺;第四,東平湖流域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浮游植物的生長,因此很容易爆發湖泊“水華”;第五,水動力對湖泊的擾動作用較大,因此湖泊的水土界面非常不穩定,物質交換頻繁,底部沉淀物在釋放源的過程中對上覆水造成較大影響;第六,湖泊污染雖然較輕,但污染物物的來源比較廣泛,需要及時防范。
3.基于東平湖的水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指標構建3 . 1 東平湖基本概況
東平湖位于山東省,是典型的平原河網地區湖泊,其水生態環境一直是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重點。最近幾年,在不合理開發的影響下,東平湖水質大幅下降,富營養化趨勢加重,水環境狀況明顯下降。
3 . 2 東平湖水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指標的選擇
在平原河網水生態環境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水力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指標的構建原則,平原河網水利工程水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指標的需要包括水體質量狀況、物理形態結構、底棲生物、水文特征以及水生生物等五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水體質量狀況、水文特征、底棲生物以及水生生物等定量指標借鑒東平湖當年監測到的數據;物理形態結構作為定性指標以及半定量指標,由專家經調查分析以后以主觀評分的方式給出。同時考慮到東平湖面積較大,不同區域的利用狀況也不一樣,為了全面評價東平湖的水生態環境情況,根據東平湖水功能的不同對東平湖進行分區。
3 . 3水生態環境評價指標與權重分配
水生態環境評價指標與權重分配情況具體見表1。
3 . 4 水生態環境評價模型的建立
①建立目標層、指標層和項目層。本次模型中的總目標T共有水文特征、水生生物、底棲生物、水質狀況以及物理形態結構等五個準則(Bi),每個準則又包含不同的項目(m)。
②權重值的確定。本評價模型采用熵權法來確定定量指標的權重,利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定性指標的權重。權重Wc的取值在上表中,由專家分析計算后給出。
③隸屬度矩陣的建立。根據指標值的特征以及隸屬函數建立隸屬矩陣R,R的表達式為: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指標的構建需要遵守綜合性、科學性、代表性、完備性、獨立性、實用性以及可比性等原則,同時還需要結合平原河網地區水生態環境的特點。此外,在平原地區水利工程建設之前根據此評估體系評價工程的建設對水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可以有效改善我國的水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韓龍喜,賈更華,楊鐘凱等.平原河網地區水利工程水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指標構建[J].水資源保護,2011(09).
[2]石林.基于GIS和HydraN的復雜河網地區洪水風險管理及水資源聯合調度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0.
[3]馬爽爽.基于河流健康的水系格局與連通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3.
[4]何婷.淮河流域中下游典型河段生態水文機理與生態需水計算[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06).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2
良好地進行濕地生態系統開發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誘發生態環境問題。而事實證明,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誘發較多生態環境問題。對此,應當加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便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斫餼鏨態環境問題。這充分說明了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與實施是非常重要的。
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及其開發中產生的問題
1.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
濕地是位于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地帶,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擁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種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對于濕地的概述,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其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濕地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介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多表現為生物多樣性、生態脆弱性、生產力高效性、效益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的易變性等特征。
1.2 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
1.2.1 濕地資源面積持續萎縮
通過相關資料的查閱,確定近些年我國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并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保護,致使濕地資源持續受損,大大減少了濕地資源面積,相應的濕地的調蓄功能降低,無法對周邊環境進行調蓄,導致干旱洪澇災害越加嚴重。
1.2.2 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
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業濕地有動物410種,植物361種,其中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在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沒能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致使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其生存受到威脅,更為惡劣的是有些物種因此而滅絕。
1.2.3 濕地氣候發生變化
濕地還具有調節氣候的生態功能,但是因為人們肆無忌憚的開發,致使濕地的這一功能受損,引發氣候異常,造成當地氣候變化,不利于調節和保護生態環境[1]。
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分析
2.1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和方法
因濕地生態環境具特殊性,與一般環境不同,相應的所進行的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不能運用一般的環境影響評價,而應在以濕地功能為核心的濕地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下,對濕地功能的影響程度進行衡量,也就是用一套功能指標對區域濕地的生態功能進行量化,產生描述濕地功能現狀和變化的功能指數,再通過功能指數在外來影響作用下的變化,判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程度。
2.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
參考相關資料,確定目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的過程中,遵循的評價程序是:濕地類型資料查閱資料收集(土壤調查、土地利用圖、動物調查、地下水調查等)濕地類型及現狀分析濕地功能分析和工程分析影響原因分析影響程度分析減緩措施及代替方案規劃。
2.3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具體表現為:適宜于濕地資源開發EIA(環境影響評價)的生態監測。作為EIA的基礎性工作,生態監測的有效實施,可以在時間上或空間上觀察、測定特定的濕地區域,了解濕地區域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聚合體的類型、數量、結構、功能等。但目前并沒有形成適用的生態監測系統,需要相關研究人員加強這方面的努力;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開展濕地資源開發EIA,除了對大氣、水、土壤、動植物資源等進行單一的影響評價外,還要盡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但因為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致使影響評價難以有效實施。
3 結束語
在濕地生態系統開中產生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大大降低了濕地功能的發揮。為了解決這生態環境問題,應當有效落實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評價生態環境影響程度,以便制定切實可行的減緩措施,改善生態環境。經過本文的分析,確定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其研究還不夠深入,致使其缺乏適合的生態監測系統、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理論與實踐經驗等,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效果不佳,需要相關研究人員持續努力。
前言:現階段,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制定出多種治理模式,但是這些模式在達到某一階段時,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隨著多元共治模式的提出,相關工作者開始進行了對不同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的分析比較,積極研究治理模式各自的優勢、劣勢,力求實現對單一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的突破,以達到生態環境治理的更好效果。
一、生態環境治理的政府強制模式
(一) 政府強制模式相關概述
政府強制模式是指相關政府機構采取指令的方式,直接或間接的對污染排放者進行限制的行政法律手段[1]。這種治理模式充分的發揮了政府的主體作用,以企業為作用對象,通過相關政策制度進行強制治理,使得整個治理模式具有濃重的行政色彩。
政府強制模式具有政府權力無限性、政府干預直接性、政府管理行政性三個特征。權力無限性使政府具備了代表公眾治理生態環境的權力,能夠切實維護公眾利益,將政府變成了生態環境治理的唯一合法主體。干預的直接性體現了政府對環境治理的中央集權式的管理體制。管理的行政性則加強了經濟性和法制性手段。
(二) 政府強制模式的優勢
政府強制模式具有權威性。生態環境的治理涉及到政府的各個部門,需要全面、系統的規劃,政府強制模式對協調各部門關系和配置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能夠做到統籌全局。
政府強制模式具有突發問題的高效性。在面對突發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時,政府能夠快速的反應,并制定強制性政策,使負面影響得以消除。
政府強制模式對破壞環境的經濟活動具有限制權力。在一些企業和個人為追求經濟利益而導致環境惡化時,利用政府強制模式也能夠有效的進行制止。
(三) 政府強制模式的劣勢
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受到限制。由于政績考核等因素影響,一些下級部門不愿意將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匯報給上級,使上級政府無法掌握切實的生態情況,不能及時做出治理決策。
治理成本負擔過重。現階段生態環境惡化迅速,治理成本不斷升高,治理過程中的所有人力、物力又都需要政府負責,給政府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
制約了其他主體作用的發揮。在治理過程中,由于政府治理的強制性,使很多其他生態環境治理祖逖難以發揮作用,降低了治理效率。
二、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調控模式
(一) 市場調控模式相關概述
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調控模式是將生態環境私有化,并通過市場對生態環境中的各類資源進行分類評價,確定稀缺程度,促使人們加強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加快技術創新,科學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并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整體過程。
市場調控模式具有生態環境私有化、治理措施市場化,資源配置有限性的特征,能夠明確損害責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有效的生態環境治理。
(二) 市場調控模式的優勢
補足治理資金。市場調控模式能夠調動大量的社會資金,在政府難以支撐治理成本時予以補足。
提高治理效率。市場調控模式的環境治理市場化特點,能夠推動企業對技術的創新,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提高服務質量和治理效率。
增強節約意識。市場調控模式能夠利用價格機制減少資源浪費的情況出現,促使人們積極尋找可替代資源,以達到增強節約意識,減少資源浪費的目的。
(三) 市場調控模式的劣勢
市場不完備性。在市場主體運作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利益的追求和成本的縮減忽略環境問題,再加上環境改善的收益屬于社會共享,投資者投資積極性受到影響,使環境治理受到了嚴重阻礙。
利益矛盾。在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矛盾的情況,市場調控模式的主體往往會為了個人利益而忽略了環境保護,甚至使環境污染更加嚴重,十分不利于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三、生態環境治理的企業自覺模式
(一)企業自覺模式相關概述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離不開資源環境,因此企業有責任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企業自覺模式就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自覺地考慮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最大程度上降低其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具承諾自愿性、治理形式多樣性及成果雙贏性的特征。
(二)企業自覺模式的優勢
減少污染源。企業成為治理主體能夠大大減少“道德風險”,降低檢測機構成本,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
降低治理成本。企業自覺模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企業在治理過程中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有效的治理措施,減少治理成本。
彌補法律空白。由于一些客觀原因,我國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制定具有滯后性,企業自覺模式能夠在法律規定的標準之上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彌補了法律上的空白。
(三)企業自覺模式劣勢
對非自愿企業沒有約束力。企業自覺模式沒有法律效力,不能夠強制性的要求非自愿企業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來。
重復建設現象眾多。由于企業屬于自愿參與治理工作,個體行為突出,缺乏整體性,十分容易出現治理設施的重復建設現象。
結論:
通過對不同治理模式的分析,可以明顯看到各單一模式的優勢、劣勢,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者應對各個模式進行融合,取長補短,不斷創新,力求研究出更有效的治理方法,維護生態環境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摘 要 題】民族文化
【英文摘要】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the physiological consti tutions and national mentalities of the south China minorities during diff erent historical phases.It shows from an aspect that the evolution of nati onal physiological constitutions and mentalities is not only a result of t 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ecological envir onment considerably.
【關 鍵 詞】生態環境/華南少數民族/生理/心態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south China minorities/physiology mentality
【正 文】
生態環境的不同與變遷,不僅形成自然現象的千差萬別,比如氣候差異、地貌差異、水文差異、物種差異等,也會對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人類種群繁衍與生理特點帶來不同的影響,在這基礎上形成風格各異的人種,導致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類,在生理外貌、遺傳變異上的不同。因為不同的民族群體,經過與生存環境的頑強斗爭和自然淘汰之后,在不同地域內形成的聚居區,而人類民族群體的生理肌體對所在聚居區的環境也逐漸適應,并通過遺傳鞏固下來,形成該地區民族的生理特征與外貌特征。同時,人類民族群體適應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表現在生理外貌上,也反映在心理心態的變化特征上。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會具有不同的氣質與個性,具有不同的民族群體心態特征。一般而言,民族群體生理特征變化相對較為穩定,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民族,可能數百年或者數千年基本變化不大,因為它主要受自然生態環境的變遷影響,而生態環境的變遷,通常具有相對漫長的歷史進程。而人類民族群體的心理心態變化則相對較為靈活與明顯。由于民族心理心態的變化,不僅容易受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也隨社會歷史條件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變化。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相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的變遷更為容易,其波幅起伏也較大。因此,民族心理心態,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下,相對于民族生理外貌,更容易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作用而出現變化。歷史時期,華南地區各少數民族生理外貌特征與心理心態特點,在一定自然生態環境下的發展變化,也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一、生態環境與華南少數民族的生理特征
歷史時期的華南地區,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江河縱橫,山地起伏,森林密布,植被豐富。這種自然生態環境都會給生產生活在這里的人類民族群體先天或后天的生理體質帶來重要的影響。
華南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南少數民族的先民們,已經開始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如廣東地區出土的馬壩人化石,廣西地區出土的柳江人化石,就是這一時期典型的華南先民的代表。而且從當時有關考古文物的出土,也可以反映當時的生態環境,還是十分適合人類生存的。1974年廣西都安仙洞發掘了一些哺乳動物化石,可能是屬于晚更新世。據研究,這里出土的動物種群化石,種類最多是森林動物,例如獼猴、象、貘、熊、犀、野豬和鹿等,可以推測當時的環境主要是多林環境,局部有一些草原和沼澤地區。而且都安仙洞動物群中沒有喜冷動物,犀牛、貘、象等是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和草原上的喜熱動物,可推測當時的氣候是一個溫暖濕潤的氣候。[1]又廣西柳江田東等地的人類伴生動物中,均有猩猩和長臂猿,這兩種靈長目動物的存在說明,該地區森林密布,氣候比較熱。[2](P362)
類似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人類較容易生息繁衍。因為在遠古時期的華南地區,當時既有茂密的山林和大片竹林,也有丘陵或山間平原上的灌木叢林和林間草地,附近分布著一些潮濕沼澤和潺潺河流、溪水,這樣的生態自然環境為遠古人類采集、狩獵活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3](P112-114)同時這種生態環境,也造就了華南少數民族先民的具有熱帶亞熱帶地區人類生理體質特點。如柳江人化石頭骨屬中頭型,顴骨較大而前突,鼻骨低而寬,鼻梁稍凹,鼻根點并不低陷,鼻梨狀孔下緣不成銳緣而低凹,鼻前窩淺,鼻前棘小,犬齒窩不明顯,齒槽突頜程度中等,上門齒舌面呈鏟形,這些都具有蒙古人種的性質。表明我國華南有可能是蒙古人種發祥地的一部分,也表明蒙古人種在更新紀晚期尚在分化和形成之中。[4]又如廣西桂林甑皮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頭骨化石,其頭骨特征表明屬蒙古人種,與現代蒙古人種中分布于華南、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的南亞種族相近。也有個別例數的眼眶為斜方型,梨狀孔下緣呈鈍型,則是接近于赤道人種的特征。這應該看作是繼承和發展了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體質特征的結果,未必意味著有其他人種的混雜。[5]但不管如何,華南地區的遠古人類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區域,因而其民族生理體質特征,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生態環境的影響,并一直延續后世。廣西貴縣羅泊灣西漢墓曾出土殉葬人骨。據分析,羅泊灣人以女性為代表的顱骨形態多呈卵圓形,顱頂縫較簡單,面部比較扁平,眉弓不發育,顴骨在轉角處欠圓鈍,很淺的鼻梁凹陷,犬齒窩不發達,鼻前棘低矮,眶角較圓鈍,典型的鏟型門齒等,都與我國南方地區的新舊石器時代人類顱骨特征相似,具有明顯的亞洲蒙古人種特征。同時,明顯的齒槽突頜,短寬的鼻骨,很低的鼻根指數,闊鼻和較低的眼眶等方面,又具有南亞蒙古人種的特征。羅泊灣人的特征,是繼承和發展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分布在我國南方的原始居民的體質特征的結果,所以羅泊灣西漢墓出土的殉葬人骨,無論從形態觀察和測量對比,其體質特征與華南人類型最接近,應屬華南人類型,而且很可能是長期生活在當地的土著民族。[6]即華南少數民族的先民們。在華南地區,雖然聚居有不同的少數民族,但基本上顯示了相似的人種發展趨向。除了東亞蒙古人種的因素之外,還具備了若干較為明顯的南亞人種成份。如壯族和黎族,由于其共處一個典型的熱帶亞熱帶區域,其體質生理特征頗為接近。
根據朱泓編著《體質人類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的有關內容編制。
說明了生態環境對人體生理特征具有較大的影響,不同民族群體的人類,也會在相同的生態地理環境中,經過長期的演變,也會漸趨具有類似的體質生理特點。如清代海南黎族,史稱:“黎男貌紫黑,圓目直視,高顴骨,婦女面白而且長,不殊民婦,聞竟有絕色者。”[7](P118)而與海南地區生態環境相近的臺灣少數民族,也表現了類似的體質生理特點。公元1897年,據日本人實地調查,紀錄了臺灣一些少數民族的容貌特征如下:
(1)身軀大致上矮小,四個番人都瘦瘦的。
(2)顴骨高挺,下顎狹小。
(3)眼窩深陷,眉毛濃密。
(4)鼻子寬廣,尖端成鉤型。
(5)耳朵較小。[8](P195-196)
這說明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適應,可以逐漸通過遺傳鞏固下來,成為某一區域各少數民族的生理特征或體質特征。體質人類學家已經證實了人體結構與氣候的相互關系,實際上也是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他們認為,一般地說,生長于寒冷氣候區的人比起生長于炎熱氣候區的人來說,其身體相對于四肢(手臂和腿)往往比較肥大,而后者身體趨向于細長。很多人類學家認為身體結構的這種差別代表著一種氣候適應,也即是環境適應。有些身體結構比其他類型的身體結構更適于某種生活環境,身體較碩大而四肢較短的人與四肢較長而身體纖細的人相比在夏天更容易受熱氣之襲,但在寒冷條件下,這種身材就比較有利。因為肥大的身體往往比細小的身體能保存更多的熱量,原因是對比體積而言其面積較小。而相反,四肢修長、軀體纖細的人生活于炎熱地區則散熱較快而能免其受酷熱之襲。又如鼻孔,生活在熱帶森林的人,其鼻孔一般是寬闊的,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因此鼻子的溫暖和濕潤功能是次要的。較長而突出的鼻子(這是寒冷地帶的典型),其作用是幫助將進入肺部以前的寒冷空氣加以暖化、潤化。[9](P143-144)而華南地區各少數民族體質特征明顯表現了具有對熱帶亞熱帶環境的適應。1964年6月,上海復旦大學人類學教研組對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體質進行抽樣檢查,初步描繪了瑤族的體質特征:膚色為清棕色,眼色為暗褐色,頭發為黑色平直型,個別為波浪卷曲型,頭呈圓形,額部微斜,蒙古褶明顯。鼻根高,鼻孔大部分為卵圓形,口部兩唇厚,口裂寬,身材普遍矮小,男性平均身高1569.29毫米,女性1491.93毫米。屬于蒙古人種東亞類型,而在某些方面具有南亞類型的部分特征。[10]主要顯示了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人種生理特點。如口唇厚,口裂寬,能夠增大口腔通氣量,同時擴大了水分的蒸發面積,從而有助于冷卻吸入的空氣。人類種族生理體質特征的形成發展,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影響人類體質生理特征的因素也很多,其作用機理也很復雜,有些問題至今仍難以給予十分合理的解釋。但生態環境的影響,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人類體質生理特征,就是通過對生態環境的適應,經過世代遺傳而逐步固定下來。
華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對華南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生理體質特點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一些特殊的生理體質特點,也反映了華南少數民族對生態環境的適應。
如健走,尤其是在山路上健走如平地,就是華南地區少數民族一個重要的體質特征。明代有所謂生丁、白丁、黑丁等少數民族,“椎結斑衣,兒時即燒鐵石烙其跟蹠,沁以蛇油,重趼若鞹,穿箐走棘,履險若夷”。[11]又清代廣西慶遠府過山瑤,其“僻處山顛,以焚山種植為業,地力漸薄輒他徙,故以過山為名,不知紡織,布帛皆市之僮人。性善走,生子始能行,燒鐵石烙其足底,使痛癢皆無所知,故履險如平地。”[12](P390)華南地區各少數民族,多聚居于崇山峻嶺,交通艱險,山路崎嶇,荊棘叢生,沒有健走的體魄,寸步難行。所以必須從小就為適應生態環境在生理上作好充分的準備。而且經過長期的演化適應,也可能把其身體體質生理的某些特殊性遺傳下去。有謂:“瑤人素不著履,其足皮皴厚,行于棱石叢葦之中,一無所損,其事想自開闢皆然。”[13]因為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條件下,只有適應環境方為生存之道。所以華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也對自己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體質生理特征而頗感自豪。有載,粵北八排瑤,“其人耐寒暑,善走險,精藥弩,慣捕獵。兒始能行,燒鐵石烙其跟蹠,雖踐枳棘巉石,終不能傷。或令兒童著長齒木屐,旋轉石磧上,日十數回登山,俾其習慣陟嶺,健如猨猱,平民莫能及。而瑤人亦頗以此自恃”。[14]域內在同樣生態環境下的其他少數民族,也表現了類似的體質生理特點。如臺灣少數民族。有載:“番俗以馳走飛逐為活計,狀腰肥為累,從髫齔便令箍腹,以細竹編如籬,闊有咫,長與腰齊,圍繞束之,故有力善走,重繭累胝,能數千里。”[15]“其善走者曰雄麻達,編五色篾束腹至胸,以便奔馳”[16]。這也是與臺灣生態環境有密切關系。史載:“諸羅、鳳山番,有土番、野番之別,野番在深山中,疊嶂如屏,連峰插漢,深林密箐,仰不見天。棘刺藤羅,舉足觸礙。蓋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居處,血飲毛茹,種類實繁,其升高陟巔越箐度芥之捷,可以追驚猿,逐駭獸。平地諸番恒畏之,無敢入其境。”[17]健走已成為在惡劣生態環境下,少數民族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之一。那些居住在臺灣深山密林中的少數民族,更表現了攀樹如飛的體魄特征。有謂:“內山有社,名曰嘟啯,其番翦發,突睛大耳,狀甚惡,足指如雞爪,上樹如猿獼,善射好殺。番境補遺云,雞距番,足趾楂*[木+丫],食息皆在樹間,非種植不下平地,常深夜獨出,至海濱取水。遇土番往往竊其首去。土番亦追殺不遺余力。蓋其足趾楂*[木+丫],不利平地,多為土番追及,既登樹,則穿林度棘,不可復制矣。其巢與雞籠山相近,無路可通,土人扳藤上下,與之交易,一日一次,雖生番亦懾焉。惟懼炮火,聞聲即跳遁”[18],由于長期在山區密林中生活,形成了其攀樹如飛的體質生理特征,通過遺傳與環境因素的結合,而成為其重要的生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TD82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種有效和科學的評價方法,能夠比較準確的判斷煤礦建設是否合理,采用環境影響評價法來評價煤礦建設工作,將能夠促進我國煤礦建設健康發展。
二、煤礦建設項目的特點
相對于其它工業建設項目而言,煤礦建設項目有以下特點:
1、環境影響時間長。煤礦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一般按照建設期、運營期和服務期滿三個時期進行分析。
2、煤礦建設活動屬礦產資源開發,所處地區多與自然資源所在地交織一起,一切生產過程都牽動生態系統,所以煤礦建設對周圍環境影響特征主要體現在以生態破壞為主,兼有環境污染問題。
3、煤礦建設項目的選址主要受煤炭資源的賦存地點和條件所決定。從全國范圍看,煤礦建設項目的選址大多在偏遠山區,這就產生了以下兩個特點:
(一)受煤礦建設影響的群體是村民。
(二)由于項目廠址的偏遠,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容易被人們忽視。
三、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煤炭開采對生態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煤礦生產排污對生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對生態的影響,如鍋爐煙氣、儲煤場揚塵、煤炭加工粉塵、礦井水、煤矸石等;二是煤炭開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對生態環境的直接破壞。在上述環境影響因素中,廢氣、廢水、廢渣對生態的影響屬于污染生態影響,地表沉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屬于非污染生態影響。可見,煤礦生產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相比之下,地表沉陷對生態的影響更顯著,更能反映煤礦生產的影響特征。其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地下水、土壤和植被的破壞,從而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生產能力降低,植被覆蓋率減小,水土流失量增加。
四、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級和范圍
1、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等級確定
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一非污染生態影響》(HJ/T19-1997),根據項目對生態影響程度和范圍的大小,將生態影響評價工作劃分為1、2、3級。
在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首先是確定評價等級,按評價的要求選擇出1-3個主要評價因子,然后根據表1方法分級,其要點是:對采煤造成直接影響的區域進行初步分析,選擇出1―3個主要評價因子,然后根據該生態因子變化的程度和范圍進行工作級別劃分;在選擇的因子大于1時,根據評價級別高的因子確定其工作級別。(表1)
表1生態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劃分
2、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確定
確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因子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關系是劃定評價范圍的原則和依據,非污染生態影響評價的范圍主要根據評價區域與周邊環境的生態完整性確定。
(二)對于1,2,3級評價項目,要以重要評價因子受影響方向為擴展距離,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
除此之外生態影響評價的范圍還應該包括:直接作用區,指生態系統可能受到采煤直接影響的區域;間接作用區,指煤炭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因子變化通過生態環境運輸、食物鏈轉移等產生間接影響的區域;對照區,為了對比和提供某些背景資料而選擇的與評價區自然生態條件相似的其它地區。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主要是直接作用區和間接作用區。評價區域的大小與評價區域周邊環境的生物、生態多樣性及完整性有關。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運行特點和生態環境功能都是在較大的時空范圍內才能完全和清晰地表現出來,因此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時空范圍宜大不宜小。
在實際工作中,確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①地表水系特征。要能說明地表水系特征、地表水功能及使用情況、采煤的影響范圍和主要影響因素、流域內敏感的生態目標等。
②地形地貌特征。特征較為簡單的如平原或微丘陵地區,生態系統的相似性一般較高,調查范圍可選擇直接影響區域:特征較復雜的如山地丘陵區,可以選擇山體構成的相對獨立或封閉的地理單元為評價范圍,但沿著河道或溝谷等廊道應適當延伸。在水陸交接處,調查范圍應沿岸延伸到相鄰的其他功能區。
③生態特征。要能說明受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完整性。特殊生境如濕地、紅樹林、保護區等應視為獨立的生態系統而進行全面的調查。此外,采區或影響的生態系統物流的源與匯、生態環境功能也應列為調查與評價的范圍。
④采煤的特征。采煤過程中地質構造對生態環境影響很大,因此,評價范圍的確定要考慮到地質因素。
五、環境影響評價在煤礦建設中的作用
煤炭工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一般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環境現狀監測、試驗和類比調查,力求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建設項目在礦井建設期、運營期對環境的影響情況,并對礦井開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分析,按照環境保護目標的要求,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論證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對可研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行分析論證,并根據評價結論,提出科學、經濟、合理、可行的環境保護措施,為決策部門和建設、設計單位提供依據。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保證煤礦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合理的經濟布局是保證環境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則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環境影響評價將從礦井建設所在地區的整體出發,考察礦井井口和工業場地位置、場外公路和地面鐵路專用線走向、工業場地平面布置的不同選址和布局對區域整體的不同影響,并進行比較和取舍,選擇最有利的方案,保證建設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并分析與國家產業政策及區域環境功能區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項相關規劃的相容性,得出選址的環境可行性結論。因此環境影響評價可保證礦井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國是煤炭消費大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價格上漲以及煤炭需求的增長,吸引了各大礦區新建礦井項目紛紛上馬。由于煤炭行業屬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主的建設項目,因此礦井的開發將會導致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在這種形勢下,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掌握擬建礦井所在地區的環境特征和自凈能力,根據環境特征和自凈能力確定的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將會收到巨大的環境效益,這樣做的結果是制止環境污染和破壞,或把環境污染和破壞控制在盡可能小的限度之內,將煤礦建設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3、為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導向。環境影響評價通過對礦井建設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條件、社會條件和經濟發展等進行綜合分析,在認識并掌握該地區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等情況的基礎上,為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出發展礦區型農業、綜合利用塌陷區大力發展漁業生產、建設礦區型生態農村等調整建議,為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導向。
4、控制新污染源和促進老污染源治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規定,對產生污染的新建礦井必須做到污染物“達標排放”、重點污染物實施“總量控制”。在對新建煤炭礦井的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對廢水、大氣、噪聲等污染物達標排放的污染防治措施進行可行性可靠性分析,對重點污染物煙塵、SO2和CO2進行總量控制分析,確保滿足總量控制指標,并提出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整治措施、土地復墾方案、生態重建方案。對改、擴建及技術改造的礦井項目必須“以新帶老”,并且環境影響評價中要求制訂控制新污染源、帶動老污染源治理措施,達到區域污染物排放量的削減。
5、推動煤炭企業技術進步,實現清潔生產。煤炭行業清潔生產起步遲于其它行業。對于煤炭工業而言,清潔生產也就是開采清潔煤、清潔開采煤、清潔利用煤。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將對礦井建設項目的開采技術、煤質、污染物產生量、煤的洗選率、矸石產生量、耗水、耗能和環境管理等指標進行清潔生產水平評價,并提出進一步提高清潔生產水平的建議,對礦井水資源化途徑、矸石等生產過程中廢棄物減量化措施等提出經濟可行的技術方案,推動煤炭企業的技術進步。
6、促進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影響評價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廣泛領域,包括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應用技術的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必然是對相關煤炭科學和環境科學技術的挑戰,進而推動相關煤炭科學研究和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是由于煤礦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煤炭環境保護的科學基礎理論、環境法規和管理制度、應用技術研究與推廣、環保產業等方面取得的大批科研成果,所取得的很多成果已直接應用于煤礦建設的環保實踐,為煤炭礦區環境保護工作做出很大的貢獻。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一個煤礦開采大國,必須要重視煤礦建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做好煤礦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進而促進我國煤礦建設的健康有序進行,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151-03
引言
當前,隨著對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土地在人類社會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未來的數十年間,由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要等于甚至大于潛在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2~3]。因此,進行土地利用格局及可持續發展分析,對環境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等都具有重大意義[4]。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和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因素計劃聯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LUCC)研究,該項研究計劃涉及多項土地利用變化的內容,研究土地利用變化與人的關系 [5~7]。
扎魯特旗地處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典型區域。近年來,該旗的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的強度迅速增加[8]。解決該區的土地退化問題,應從調整當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過大的利用強度入手,逐步實現當地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9]。為此,本文通過對景觀格局指數與生態環境指數間相關關系的分析,定量揭示扎魯特旗景觀空間格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旨在為研究區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區域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環境管理決策的制定提供基本的理論支持。
一、研究區概況
扎魯特旗位于通遼市西北部,地處科爾沁沙地北部,地貌特征上呈現出從西北部的中山山地逐漸過渡到西南側的低山丘陵和傾斜沖積平原。該旗是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典型地段[10],受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該旗土地利用方式呈現出明顯的過渡特征。農區、牧區鑲嵌分布,土地利用模式在空間上交替變化。全旗氣候受內蒙古高壓控制和季風影響,該旗同時還處于中國干濕交替帶、地形梯度聯結帶和科爾沁沙地邊緣帶以及全球變化過程中北半球歐亞大陸的第三個高增溫區[11~12]。
二、研究方法
(一)土地利用景觀斑塊類型劃分
考慮到退耕還草背景下景觀格局研究的需要和扎魯特旗的地理環境狀況,應用時將土地資源二級分類歸并為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高覆蓋度草地、中覆蓋度草地、低覆蓋度草地、水域、城鄉工礦居民用地、沙地、鹽堿地、沼澤地和石礫地共15種景觀斑塊類型。
(二)景觀特征指數計算
從斑塊類型和景觀兩個水平上,選用生態意義較明確的景觀特征指數:斑塊類型面積(CA)、景觀類型面積比例(PL)、斑塊數(NP)、平均斑塊面積(MPA)、最大斑塊指數(LPI)、斑塊分離度(F)以及景觀多樣性指數(H)、優勢度指數(D)、均勻度指數(E)和景觀破碎化指數(C)等,來分析研究區景觀格局的空間變化特征[13~17]。
(三)區域生態環境指數(EV)計算
引用楊述河等人[18]依據專家征詢和層次分析法得出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及其生態環境指數賦值表,基于研究區土地利用二級分類系統中各類景觀面積的大小,以EV定量表征某一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的總體狀況,EV值越大,表示生態環境質量越高。其計算公式為:
EVt=(LUiCi/A)
式中LUi為區域內t時期第i種景觀類型的面積,Ci為生態環境指數賦值,A為區域總景觀面積。
三、結果與分析
(一)扎魯特旗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結構及變化分析
由表1可得出,2000年、2005年的研究區優勢景觀類型沒有發生改變,均為草地,水田面積較小,旱地、沼澤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積減少較多。
(二) 扎魯特旗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景觀特征指數及變化分析
1.斑塊水平上景觀特征指數分析
通過計算統計得出扎魯特旗2000年、2005年各景觀類型的斑塊個數比例及斑塊分離度。可知2005年與2000年相比,斑塊總數有所下降,旱地、林地、未利用土地的斑塊數均有明顯減少,只有草地景觀的斑塊數有所增加;水域、沼澤地、未利用土地的斑塊分離度有明顯增加,只有林地和草地的斑塊分離度有所下降。
2.景觀水平上景觀特征指數分析
從景觀水平上統計發現,扎魯特旗2005年與2000年相比,景觀多樣性指數有所下降,均勻度指數及景觀破碎化指數都是略有下降,景觀優勢度指數有所提升。
(三)扎魯特旗2000年、2005年生態環境質量及變化分析
整個研究區的2000年及2005年的生態環境指數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2005年與2000年相比,總體生態環境指數上升。通過對土地利用和景觀數據的分析看出,扎魯特旗的土地利用以草地為主,適宜發展林牧業。
表3 扎魯特旗2000年、2005年生態環境指數
金融生態是一個仿生的概念,是指借助生態學的概念來描述的金融內部與外部環境的一種動態平衡的關系。對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鑒定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各種金融機構根據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差異進行合理、科學、有效的配置金融資源和加強風險管理,而且當地金融監管部門可以把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定的結果作為制定和采取相應監管措施的依據。但是,區域生態金融環境質量的評價涉及多個方面,而且具有不同層次的指標體系,本文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中提出的評價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九項指標,通過AHP方法對這九項指標分別加以權重,為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提供參考。
一、AHP簡介
AHP是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簡稱,又稱層次分析法。這是一種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系統化的、層次化的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薩蒂教授于本世紀7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他在為美國國防部研究“根據各個工業部門對國家福利的貢獻大小而進行電力分配”課題時,應用網絡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這種方法問世以后,就逐漸被應用在各個領域,自從該方法被介紹到我國以來,就被我國學者和研究人員等廣泛地應用在經濟管理規劃、能源開發利用與資源分析、城市產業規劃、人才預測、交通運輸、水資源分析利用等方面。
層次分析法基本的思想是決策者通過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層次和若干個因素,在各因素之間進行簡單的比較和計算,得出不同方案的權重,為最佳方案的選擇提供決策依據。本文對層次分析法的應用分為如下三個步驟:
(一)明確目標,建立多層次結構
一般情況下,分為三層:最高層、中間層、最底層。最高層是往往是解決問題的目的;中間層往往是解決問題必須考慮的準則,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準則層;最低層往往包含的是解決問題的各種措施和方案等。
(二)建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
“兩兩比較”是指比較所在的同一層次的各個因素對上一個層次的某個特定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比較,進而構造出判斷矩陣。本文中采用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薩蒂教授的1-9標度法對需要比較的因素做重要性比較。詳細見下表1所示:
數值2,4,6,8表示i元素相對于j元素的影響介于上述兩個等級之間。
(三)各層因素權重的確定和一致性檢驗
權重的計算一般有兩種方法:方根法、和積法。本文采取和積法來計算權重向量,計算方法如下:
1、將上述第二個步驟得到的判斷矩陣的每一列元素做歸一化處理,其元素的一般項為:
2、將經過歸一化處理之后的判斷矩陣的按行相加,即為:
3、對第2步驟得到的由wi組成的向量(w1,w2,……wn)t進行歸一化處理:
這樣處理后便得到歸一化后的向量:
W′=(w1′,w2′,……wn′)t即為所求的特征向量近似解。
4、計算最大特征根,令最大特征根為λmax,判斷矩陣為A。則
計算出權重向量和最大特征根以后,需要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檢驗,如果通過檢驗,則歸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為權重向量,也就是說w1′,w2′….wn′即為對應因素的權重。如果不能通過檢驗,則需要重新構造判斷矩陣。本文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的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計算一致性指標CI,
一致性指標CI的值越大,表明判斷矩陣偏離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反則反之。當n<3時,判斷矩陣永遠具有完全一致性。對于多階判斷矩陣(即n≥3),需要引入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利用一致性指標比率CR進行檢驗。當CR<0.10時,便認為判斷矩陣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當CR≥0.10時,就需要調整和修正判斷矩陣,使其滿足CR<0.10為止,從而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
二、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一)建立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多層次結構
本文中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指標選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中提出的九項評價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指標。將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設為最高層(A),從金融發展因素、社會因素、經濟信用因素這三個方面來評定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將這三個因素放在同一層次作為準則層(B)。每個準則層下面有設不同的因素,作為因素層(C)。如下表3所示:
注:表中最后一列的數據是根據最后的計算結果填入的
(二)建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并計算權重向量和一致性檢驗
根據表3的層次結構結合問卷調查,應用1-9標度法,獲得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如表4~表7所示:
三、總結
由表4~表7計算結果可以得到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三個準則指標和因素指標相對于總目標的權重,并將計算結果填入表3最后一列,得到評價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各個指標的權重。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金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的九個指標中,影響力較大的順次為地方經濟基礎、地區金融發展、法制環境、誠信文化。這樣的結果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中的結果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時,文中利用AHP法確定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指標的權重時,因問卷調查范圍小,客觀現實很可能得不到真實反映,再加上AHP法的使用帶有一定主觀因素,而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不過,通過建立層次分析模型對金融生態壞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僅能夠反映金融生態環境的真實情況,這在理論邏輯上是嚴密的,同時評價結果也可以作為信息反饋作為有關決策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董肇君.系統工程與運籌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