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27 10:31: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東方插花與西方插花

篇(1)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英語成為約定俗成的全球通用語言之一。在中國,英語學習伴隨一個人走過學習的幾乎全部過程,不僅僅是大學、中學,當下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設有英語課。在課堂上,學生跟隨老師學習了大量的詞匯、語法知識,但是許多學生還是無法靈活自如地運用,有些人甚至鬧出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這種中國式英語的笑話。究其原因,是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

一、文化和語言的關系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們通常所講的文化,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社會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獨特性,是民族差異的標志。各個民族由于地域、環境、歷史背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風俗習慣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語言和文化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共存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種文化的創造與傳播都離不開語言,我們從一出生就不斷接觸語言并學習語言,語言反映著文化的發展、變化及差異。通過語言,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語言同時深受文化的影響,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而思維是文化反映,文化對語言的形成、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

漢語與英語在形態和語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兩種文化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種語言使用者在思維方式、行為舉止及語言使用上的不同。在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傳統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有重視謙虛有禮和嚴格的等級制度的文化傳統。而在西方,從文藝復興時期起,學者就崇尚個人中心,宣揚個人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兩種文化上的差異,造就了中英兩種語言巨大的差異。

1.稱謂的差異

在中國,僅僅表示叔叔的詞就有伯仲叔季孟五種,而在英語中,叔叔只有一個詞“uncle”;表示兄弟姊妹的中文有“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堂兄妹、表兄妹”等很多說法,英語中只有“brother,sister”簡單的兩個詞。類似的詞匯差異還有許多,這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家庭、宗族觀念。

2.名字的差異

在中國,姓名一般是姓在前名在后,稱呼時一般叫“老王、李老師”等。而在西方,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并且在西方,新生兒在起名字的時候喜歡與長輩名字一樣,表示的是喜愛之情,而在中國起名時,一般注意避諱長輩名字,如果起一樣的名字,就會被認為是對長輩的不尊重。

3.認識的差異

在西方,白色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征,所以結婚時新娘一般會穿純白色的婚紗,而在中國,白色傳統上被認為是悲傷的象征,只有在葬禮上才使用,紅色被認為是喜慶的顏色,新娘結婚時一般穿紅色的衣服。西方人就餐習慣分餐制,而中國人吃飯喜歡圍桌而坐,認為這樣熱鬧喜慶。

4.交際的差異

不同文化中的交際也存在差異。在中國,如果別人邀請別人去做客,被邀請者通常都要比約定時間早點到,以示對邀請者的尊重和禮貌;而在西方,被邀請者通常都要準時到達,過早過晚都被認為不夠禮貌。在聽到別人的贊揚時,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回答也是很不同的。中國人一般謙虛推讓,西方人則一般接受并表示感謝。

在中國,人們見面一般打招呼說“吃飯沒?去哪里啊?”,表示關系的親密。如果用中國的這種交際方式同西方人打交道,他們就會認為你是在窺探他們的隱私,是一種極其不禮貌的行為。西方人見面打招呼一般會說“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之類的話。西方人一般很注重隱私,所以在交往過程中盡量不要涉及年齡、收入、家庭狀況這樣的話題。學生一定要了解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避免在交際中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5.對待事物的差異

在中國,“龍”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征,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以稱為真龍天子。而在西方國家,龍被認為是邪惡的象征,如此才會有“屠龍騎士”一說。西方人認為“狗”是聰明忠誠的化身,常用狗比喻人。例如a luck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而在中國卻正好相反,有“癩皮狗”、“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等,狗的貶義形象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西方政治、經濟不斷交流融合,兩種文化不斷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發展。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詞匯、語法知識,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文化內涵。只有充分了解中英兩種語言的不同,才能真正理解英語這門語言,做到從思維方式上貼近英語,避免用中文思維方式理解英語,才能真正學會并運用英語。

參考文獻:

篇(2)

每個國家的環境背景、生活習慣、地域觀念的不同,造成思維方式的不同。這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具體體現在語言表達中。例如火車這個詞,在英文中叫做“railwaytrain”,這個其中包括了“rail”、“way”、“train”這三個單詞,“rail”代表的是鐵軌,而“way”主要是指途徑、道路的意思,“train”按照西方的習慣可以翻譯為連接的車廂或者是一系列的,這表明在英文中對“railwaytrain”的理解是鐵軌上的交通工具。而在漢語中火車這一詞,主要是解釋為采用蒸汽或者關于火,更加注重本身的材質和特性。這就說明思維方式的不同影響著不同的語言表達,這種思維模式在語言領域有著一定的影響。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所形成不同的語言表達體系,以及對事物不同的解釋方式。在語言表達中,貓這個詞可以形容動物,也可以形容人,不同的用法有著不同的表達含義,漢語中常常會說夜貓子、小饞貓,這些都是中國對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形成的不同,而在國外對貓的理解只是單方面的動物或者是定義為某種商標;還有中國文化的象征-龍,在中國龍是一種民族象征,代表著權威和正義,中國古代統治者把自己稱作真龍天子,在百姓中都希望自己家人能夠飛龍在天,望子成龍,這都是中國文化中美好的詞語和對生活的寄托。在國外對龍的理解是“dragon”一般都是指邪惡的惡魔,通常用作貶義詞,而且在英語詞典中很少出現與龍有關的名詞。除了我們能夠想象的動物名詞,對于一些與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名詞如牛,我們可以用來形容人壯碩,而西方只是單單的指幫助人們進行農業活動的助手,思維方式的不同對語言的表達和語言的解釋都有著一定的影響。

2.詞義的理解和結構不同

東西方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生成特定的詞語,而這種詞語在另外的語言中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能直接從字面意思上進行翻譯,如中國的成語,囫圇吞棗在西方中的翻譯則是“Readhastilyandwithoutthinking”改變了整個詞義的理解和結構。還有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如驚蟄、雨水和清明,被翻譯成WakingofInsects、RainWater和PureandBrightness。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翻譯成“SpringEquinox,SummerSolstice,AutumnalEquinox,WinterSolstice”。這些翻譯如果不進行更多的補充說明的話,那么西方國家根本不知道這些到底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有可能還會認為這是中國詞語中的病句,在西方國家沒有像中國這樣具體的天氣變化的單詞,一般只是寬泛的指代,如下雨就是rainwater,然后根據氣象的不同加上不同的形容詞,進行描述。在中國醫學中,對于病癥的解釋和現象可以分為多種,上火、體寒、氣虛、陰陽不調,這些都是表現我國身體狀況的名詞,而在英語中對人體的病癥主要是病癥的綜合體現,如Cowboy、Hippie等這些詞翻譯成中文就會覺得非常的不合適,直接的翻譯就是放牧的兒童或者是牛仔。這種語言的詞義理解和結構的不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所造成在日常生活中交際語的變化不同。

篇(3)

商務英語專家尼克?布雷格曾在他的“商務英語范疇”理論中提到:商務英語包含語言知識、專業知識、交際技能以及文化背景等核心內容,商務英語翻譯除了涉及商務語言和商務知識外,還需要有跨文化的意識。對于翻譯本身來說,標準不應該茍求全方位的統一,而是要視具體的文化圈而定。

一、詞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漢語本身具有詞義精確的特點,每一個詞語都具體表達了某一種特定的含義,詞義相對比較固定嚴謹,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不過使用的靈活度也相對較小。而英語則不同,英語中的詞匯含義表達非常豐富,一詞多意,使用靈活度非常高,沒有那么強的獨立性,但是對于上下文的依賴性很大。

1.文化導致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注重主體意識的思維以及悟性的啟發,是一種具體的綜合性思維。而西方人的思維注重客體意識和理性思想,是抽象、個體、分析性的思維。舉2個例子說明,在中文里,汽車站只有這一個說法,找不到別的可以代替的詞,但是英文里卻有很多種,如“bus stop”、“bus shelter”、“bus station”等,這說明西方人比較注重不同車站的不同功能,在中國則沒有那么多區別。還有中國的茶葉,中文中所說的紅茶和綠茶是源于茶葉泡過之后的顏色,而英文卻把紅茶翻譯成“black tea”,原因就是英語直接以茶葉顏色本身直接翻譯。

2.文化導致的聯想方式不同

由于東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所以對于不同物體所產生的聯想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英漢詞匯中都有很多文化屬性意義的詞,人們對于這些文化屬性詞匯的聯想,就會因文化傳統不同產生很大的分歧。

如中國的龍,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權力的代表,許多吉利的成語都與龍有關。例如,“龍馬精神”,西方把龍翻譯成“dragon”。在西方的神話里,龍是一種兇惡的怪物,代表著兇殘,所以很多漢語里的龍,在英文中并沒有直接被翻譯成“dragon”;“亞洲四小龍”就被翻譯成“the Four Asian Tigers”。這里用“Tigers”替代了“dragon”。再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象征了熱鬧、喜慶,紅紅火火,只要舉行喜事,必然少不了紅。但在西方,紅色象征的則是血腥和災難。所以中國的紅豆具有相思的意思,象征的是愛情,而英語里,紅豆僅僅指紅色的豆子,并沒有引申出愛情和相思的含義,而西方人用“Red Rose”這個詞來表達他們的愛情。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果翻譯不恰當就給帶來很多的尷尬和麻煩。

二、語法結構中的文化差異

1.主題和主語的側重點差異

東西方文化對于人們主觀意識影響甚巨,在語句的語法結構中表現的非常突出。漢語語句中,語言表達主要是突顯主題,用議論和說明的方式突出所要表達的含義。而在英語里,一個句子的主語就是這個句子所要表達的主題,主語可以概括一切。例如“Around the world today more than ever felt the presence of China which occupie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world historical importance”,翻譯成中文為“在世界上,今天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刻都能感覺到中國的存在”。句子表達的意思相同,但側重點不同,英語中的主語是“presence of China”,它所表達的主題也就是中國的存在,但是在漢語中,則需要有大量的修飾性語言去突出中國的存在這個主題。

2.后置前置的不同

上文中已經提過,不同的民族文化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同樣也表現在語句的語法排列順序中。中英文語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定語的前后置,漢語里,定語是前置的,而英語里,許多修飾性的定語一般都放在主語的后面。如“I don’t like the plan which is not easy to achieve”。漢語中,定語是難以實現,翻譯成漢語應該是“難以實現的計劃。”

另外,英漢兩種語言重視末端重量的側重點也有些不同,漢語句子注重整體性,句子前后都顯得很平衡,而英語是比較注重末端重量的,所以,要把定語、賓語后移,讓句子變的勻稱。

3.主語人稱的差異

中國文化里,人的主體性是不可動搖的,所以在漢語里,一般都會用人或生物充當主語。而英語里,充當句子主語的通常是詞組性的具體的事實,并非名詞性的單個物體。比如,我收到你的禮物,英文為Your present reached me.商務英語專家劉公法先生提出:商務英語的翻譯應針對具體的情況,達到準確、真實、統一的標準。

三、語用在不同場合下的文化差異

在現代商務中,跨文化社交因素不可避免。東西方在答謝、道歉、贊美、請求等言語表達方式上都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不同場合需要用于不同的語言交際,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處理好語言社會文化差異往往是交際成功的關鍵。

1.禮節差異

中國是禮儀之邦,在禮節方面一般表達方式都比較委婉。而英語文化中也有其自身的利益表達特點。比如,飲食文化,在中國,有客人來做客,主人家會熱情張羅很多好菜,并對客人說:“招呼不周,沒怎么準備什么飯菜。”如果客人是個外國人,就會很不理解,為什么桌上有很多好菜,卻說沒準備什么飯菜。作為商務英語翻譯,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及時調整翻譯原則,去配合東西方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歧義,最好翻譯成“Hope you like it.Please help yourselves”(希望你能夠喜歡這頓飯)。

2.價值觀差異

東西方文化中,價值觀念的差距非常大。中國人講究謙虛,西方追求張揚。例如,有人想托你做件事情,假如這件事對自己又些難度,在中國,由于情面的關系,中國人通常會說“考慮一下”。而在西方就不會存在這么委婉的回答,可以就是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總之,東西方文化差異給語言交際帶來很多的不便和尷尬,作為商務英語翻譯,不僅僅要熟練專業技能,更要了解一些文化差異因素,在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時能夠輕松的化解一些難題。

參考文獻:

篇(4)

在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中,需要借用不同的文學理論來進行分析研究,對文學的發展規律有更深入的展示,以加強文學創作的指導力度,從中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與情感體驗,進而引起強烈的共鳴,使心靈得到愉悅與升華。下面我們就以《變形記》、《老人與海》等作品進行分析與鑒賞,從中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對于英美文學作品分析的不同角度與鑒賞差異。卡夫卡是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品是《變形記》、《城堡》等,這些優秀的作品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不僅具有個性的內容描述,同時也傳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涵,給人以啟迪。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西方的評文化家從中發現了其精神內涵,人類對于精神家園的美好憧憬,對于真理的追求,這些分析更多的來自于社會及心理的分析,而忽視了其藝術特性,所以,對卡夫卡作品的鑒賞更多的注重了其內容核心,而并非是文學藝術的特色所在。相比之下,我國的評論家也對其主題內涵作出了分析,他們認為卡夫卡的小說雖然內容很荒誕,但是卻具有新穎的藝術形式,雖然所講述的內容十分嚴肅,但是手法卻很獨特,無論是語言還是結構都十分流暢緊湊,作者以一種真實的社會現實的展現來反映生活,探析人生的哲理,對現實世界進行了揭示。對于作品的藝術性進行了評價。從東西方評論者對同一作品不同的評價可以看出,二者無論是在評論角度還是評論內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西方在寫實性的基礎上更注重對于作品哲理性的分析,而東方則在其寫意的思想性研究方面更為注重,更強調挖掘其內在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此外,東西方文學鑒賞對于作品的思維邏輯與詞句運用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在西方評論家眼中,他的小說中更強調了對硬漢人物的崇拜,這也表達了他個人的一種隱喻性的象征。在現實生活中,海明威通過這種硬漢形象來表達了現實與理想中的一種沖突的解決,他的創作是一種社會現實活動的體現方式。而在中國評論家眼中,海明威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僅正直勇敢,而且勇于與苦難相抗爭,他們具有極強的忍耐性,即使面對種種困難,能夠堅持下去,最終勇敢地生存下去,這種對待人生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一個民族與一個時代的生存哲學的展現。同樣的人物形象,卻在東西方學得眼中產生了不同的解讀。西方將其視為理想化的展現,東方將其視為隱喻哲學。西方文化追求事物的真實性,所以,十分尊重客觀事實,也不會輕意地對某一事物現象進行總結。東方文化更注重人自身的思考,這種思考可以是個人,也可是一個群體,這也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所在。

篇(5)

一、引言

動物名稱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出現的頻率很高,由于思維方式、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許多動物的名稱,除了代表動物本身外,它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而中外文化的相通性和差異性,使得某些動物的文化內涵不一定相同。研究表明,不同動物的形象所附帶的文化信息,它們在中外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內涵以及存在的差異的表現類型有:文化內涵基本對應、文化內涵部分對應、文化內涵不對應。筆者將就上述的中外文化內涵相通性及差異性所表現的幾種類型舉例說明對于那些隱含一定文化背景知識和附有一定文化色彩的表示動物名稱的詞,使其既能夠準確傳達文化信息,又能夠符合中國傳統的文化概念和生活習慣。

二、英漢動物名稱文化內涵基本對應

動物千姿百態、特征突出,常被用來描述有關人或物的某種品質、性格,使表達鮮明,形象生動。但是由于世界文化的相通性,不同國家的人民對某些屬性往往有共同的認識,從而對一些動物名稱產生相似的聯想,并產生國俗同義現象,使得一個民族對某一事物命名的文化內涵基本對應。反映在動物名稱中,除了極少數神話動物名稱詞外,其余的動物名稱詞都是對自然界客觀存在(或曾經存在)的動物的指稱。各國在傳統上對大數動物或喜愛或討厭或害怕的態度是完全一致的,這導致許多動物名稱詞在不同文化(包括中西文化)中具有基本一致的褒貶傾向,具有同樣的文化內涵。試看下面例句:

1. The fox live by their wits and rely on frand.(-J.H.Hallowell) (譯文:這些狡猾的家伙靠耍小聰明和欺詐過日子。)

2. He’s as sly as a fox. He’s foxy. You’ve got watch him. (譯文:他滑得像個狐貍。他很狡猾。對他你可要當心點兒。)

3. 狡猾的老狐貍-a sly old fox

4. 狼吞-wolf down

5. 狼貪-greedy as a wolf

在英漢語中“fox”(狐貍)“wolf”(狼)除了表示動物本身外,其文化內涵均來自人們對它們的貶斥傾向,象征著殘忍、貪婪,使人聯想起人類中那些兇狠貪婪之輩。上面的例句及譯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英漢語中這兩種動物所附有的文化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修辭色彩,反映了人們對“fox”(狐貍)“wolf”(狼)的厭惡、憎恨的貶斥傾向。

三、英漢動物名稱文化內涵部分對應

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Eugene Nide)認為世界上的語言和文化有著驚人的相似,但也存在差異,并說明相似之處占90%,不似之處占10%。由此可見,人類的共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對動物名稱由于共同的心理傾向產生完全相同的褒貶心理而具有相似的文化內涵之外,有時又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包括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社會歷史、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同一動物名稱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喚起不同的形象,從而形成在中英文里指稱意義相同而喻體不同的情況。試看下面諸例(諺語或成語):

1. eat like a horse

2. drink like a fish

3. work like a horse

4. as strong as a horse

5. talk horse

6. 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其準確譯文為:

1. 像牛一樣大吃大喝

2. 牛飲

3. 像牛一樣勤奮

4. 力大如牛

5. 吹牛

6. 老牛不喝水,不能強按頭

四、英漢動物名稱文化內涵完全不對應

文化內涵完全不對應有:文化內涵沖突和文化空缺。

4.1 文化內涵沖突

盡管大多數英漢動物名稱詞具有基本對應或部分對應的文化內涵,有著相近的文化褒貶傾向或產生了相似的聯想意義和象征意義。但同一種動物在不同民族中也有不同的情感反應,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人類雖然有相同的喜、怒、哀、樂等等相同的情感反應,但表達的方式是異彩紛呈的。對同一種動物的不同形象感,這一點反應了不同民族思維方式的差別。這就決定了,仍有一定數量的動物名稱詞由于兩個民族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角度、習慣及情感傾向等的差異,而使得它們對某一動物概念所賦予的文化內涵剛好相反,因此而形成文化內涵沖突。遇到這種情況,通過文化探源進行文化內涵對比是尤為重要的。例如:鳥類中的喜鵲在中西文化中的文化內涵大相徑庭。在中國人的眼中,“喜鵲”是一種能帶來好運的鳥,它的叫聲能帶來喜訊,如“今朝聞鵲喜,家信必有歸”,“破顏看鵲喜,拭淚聽猿啼”,“鵲聲喳喳寧有知,家人聽鵲占歸期”。而且鵲聲是天氣晴好的先兆,如“鵲聲喧日出”,“晴色從喜鵲知”。喜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代表吉祥的例子,舉不勝舉。但是在英語中,magpie(喜鵲)往往表示一個人饒舌、愛搬弄是非。如She is a magpie of a woman(她是一個饒舌的女人。)She kept muttering like a magpie.她像喜鵲一樣吵吵鬧鬧。可見英語國家人們對喜鵲叫聲的反感。此外,magpie還比喻混雜、雜亂。

4.2 文化空缺

4.2.1文化原形空缺

文化原形空缺是指由于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其神話傳說中的某些動物及文化內涵在另一個文化中沒有類似的事物來對應,即在一種文化中,提到某種動物時,往往可以聯想到某些特征,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不具有任何形象感,這就形成了文化內涵呈零對應。

傳統文化思想差異也必然要反映到文化內涵空缺上。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在1840年以前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基本構架而雜以釋、道思想的混合物。英國可算是西方歷史悠久的國家之一,基督教文化與西方哲學是英國文化的主體。由于這種差異而產生動物名稱詞的文化空缺最明顯地表現在漢語詞“龍”與英語詞“dragon”上。例如:在華夏文化中,“龍”是漢民族頗為熟悉的而有好感的。它是一個褒義詞,具有豐富的國俗語義。在漢語中“龍”是皇帝之稱,杰出人物之喻,蘊含“權威、力量、才華、吉祥”等褒揚的國俗語義,然而在英美國家,人們則會聽龍(dragon)色變,它常用來指“兇暴”的人。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所以英語還有“[圣]海怪(指鯨、鯊魚、鱷、海蟒等)”,詞組the old dragon意為“魔王”。筆者認為,相對于漢語來說,“dragon”是一種文化原形缺失。在英語中,dragon的形象是一條拖著長尾、滿身長鱗,口中噴火,有雙翼的巨大蜥蜴。(胡文仲,1995)而漢語中的龍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它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就形講,“dragon”和“龍”的區別就已經很大了。

4.2.2 文化內涵空缺

有些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其名稱在一個民族文化中具有很強的文化色彩,而在另一個民族文化中除了表示具體名稱外,就不再有別的文化內涵,從而形成文化內涵空缺。

中國人相信龜和鶴有千年之壽,所以“龜”和“鶴”在中國文化中為"長壽"的象征。有“松鶴延年”之賀畫,又有“突出、杰出”的形象感,如“鶴立雞群”。在古代和現代漢語中均有“如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指間蜉蚴輩,寧知龜鶴年”,“長壽烏龜"等等說法。古書《淮南子?說林訓》也有”鶴壽千歲,以極其游"。

“龜”與“鶴”的文化內涵是tortoise(龜)與crane(鶴)所不具有的,因為西方人對tortoise和crane的認識是表面的、膚淺的,tortoise比喻動作遲緩,crane的特征只是脖子長(在英語中),"鶴"與"起重機"同為一詞。

五、英漢動物詞句的翻譯策略

關于翻譯標準, 中外翻譯理論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在中國有嚴復提出的信、達、雅, 在美國有著名翻譯理論家Ellgene A. Nida 提出的功能對等 ( funct ional equivalence )等。這些主張是互為補充、不斷完善,其中心要旨都是譯文忠實、通順。在翻譯方法上要以原文化為依據, 在不導致誤解, 不影響讀者理解的前提之下, 盡可能保持原語中的形象。

六、結語

在翻譯動物習語時我們應該應對此加以系統的對比分析,充分考慮英漢兩國的文化歷史差異,采用最恰當的翻譯方法使原語中的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體現在譯語中.這樣才能傳遞原語文化、豐富譯語文化,才能達到翻譯的目的,盡最大可能減少翻譯的損失,確保交際的順利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譯時切不可望文生義,一定要準確理解把握動物詞語隱含的聯想意義、比喻意義、象征意義,弄清褒貶之分。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說的:"翻譯工作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義上的等值。

[1] 《中國翻譯》[J]. 1998(1、2).

[2] 楊琳. 《語言與文化探幽》[M]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 鄧炎昌,劉潤青. 《語言與文化》[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197.

[4] 朱文俊. 《現代英語語言與文化研究》[M].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5] 李瑞華. 《英漢語言對比研究》[J].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3.

[6] 蔣磊. 英漢習語的文化關照與對比[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7] 汪濤. 實用英漢互譯技巧[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篇(6)

1.東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兩個要素,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語言交流中,人們往往重視語言的正確性,忽視了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文化的差異。就文化標準規范而言,不同的語言文化使用的規則就會不同,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因此把握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有助于交際暢通并有效地進行。下面我僅從以下五個方面來例舉語言文化發面的差異:

1.1 信仰和習俗的差異。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忌用豬、狗作商標;日本人忌諱荷花、狐貍和獾,而喜歡櫻花、烏龜和鴨子;英國人不喜歡大象、喜歡熊貓;意大利和西班牙人忌用,喜歡玫瑰花;俄羅斯人則認為黃色的薔薇花意味絕交和不吉利;法國和比利時人認為核桃、孔雀和是不祥之物,各種禁忌無奇不有。

1.2 身體語言的差異。中國人常用握手和微笑來表示友好和禮貌,歐美人習慣擁抱和接吻的禮儀形式,印度、泰國則雙手合十表示問候。阿拉伯人見到別人朝自己微笑時,會感到莫名其妙。與人交談時,中國人習慣翹起"二郎腿"與人交談,在東南亞國家這一姿態被視為極不友好。

中國和英美人習慣用點頭表示贊許、肯定,在印度、希臘等地點頭的意思恰好相反。填寫表格和選票時,中國人以打勾或畫圈表示肯定或贊同,打叉則表示否定或不同意,而英語國家則以打叉表示肯定或贊同。中國人用鼓掌表示歡迎或贊賞,俄羅斯人用指頭敲桌子,德國人習慣用腳踏地來表示。

1.3 顏色和數字文化的差異。在東西方非語言環境中,表示各種不同顏色或色彩的詞非常豐富,這類詞很容易引起文化含義的誤解和語義的混淆。在我國,常可看到用顏色和數字來命名的商品商標。

1.4 寒暄和問候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紀?""你能掙多少錢?""結婚了嗎?"。在英語文化中,年齡、 地址、工作單位、收入、婚姻、家庭情況、信 仰等話題屬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英美人寒暄最頻繁的 話題是天氣的 狀況或預測。

其實東西方文化層面的差異是難以數的清的,因此,我們在學習英語時,應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隨時將它與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 ,使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

2.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帶來了教育的差異

兩種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極其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處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說西方的教育,從體制到政策實施都近乎完備,一批批的孩子們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級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的學生養成了很多驕奢的習慣,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他們的教育環境比起中國的簡直好之又好,他們的主體是過于培養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質,這也是鄙人比較欣賞的地方。

比而較之,中國的素質教育總也不能盡善盡美,除了環境因素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難改變這種傳統。還有,中國的素質教育過分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及自我能力的提高,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學生在國際競賽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則遠不及人。在中國有很多學生對教育不滿,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兩種等級。

我想,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并不能說明孰好孰壞,這只是兩種文化及社會制度的產物,他們各有好壞,我們應該互相吸取對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3.掌握西方文化知識對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和影響

對西方文化背景認識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英語的學習。比如在平時考試的翻譯上、閱讀理解上、語法上都會出現問題。如果對文化背景不熟悉,我們對很多翻譯都照舊中國的字面意思翻譯,就會出現很多的笑話。

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運用英語達到交際、交流的目的。我們所學習的英語教材的內容涵蓋了西方社會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風情等廣泛知識。如果沒有了解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很難了解清楚教材的內容,從而也很難準確把握有關內容的思想內涵。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英語學習的障礙也是多方面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使學生對文化的差異有一定的了解是相當重要的,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確理解、把握和運用英語,進行跨國交際的關鍵之所在。

4.應對英語學習中文化差異的措施

篇(7)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8)-03-0050- 02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國家間的商務來往越來越頻繁,國際商務談判在跨國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是經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跨文化是國際商務談判最大的特點,正是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了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碰撞甚至沖突,相當一部分談判也因此而告失敗。因此,了解談判雙方的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對于國際商務談判的成功與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東西方文化差異

跨文化談判的核心問題是要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阻礙。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從抽象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察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文化的形成都要經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而本國或本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即滲入到人們的言談、行為、思想各個方面。受地理環境、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東西方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一)價值觀不同

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國家就逐漸形成了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個人的存在被視為群體存在的基礎。整個社會都推崇人的價值,強調獨立。依靠個人的成就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注重個人特色,思維活躍,大膽自信,尊重他人隱私,強調人人平等。

東方文化則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強調群體價值,認為先有群體后有個體,個體是群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崇社會的有序與和諧。主要由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注重團隊合作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強調謙虛謹慎的優良美德,崇尚權威,有著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

(二)思維方式不同

西方文化注重歸納推理,習慣于從特殊到一般。此外,偏好分析思維,將研究對象分解成不同的發展階段或組成部分,從細節入手進行分析。注重對立,從微觀的角度思考問題,思維上部分優先于整體。

東方文化則注重演繹推理,習慣于從一般到個別,而且,更加偏向于綜合思維,將一個事物看成一個整體,從宏觀的角度來把握和分析,注重統一,思維上整體優于部分。

(三)利益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同

利益是談判的主要評價指標。比較而言,西方人的利益意識更為強烈。西方社會的基礎是以市場交換和市場競爭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市場經濟,在這種社會中,人們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在這種社會中形成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利益關系,遵循公事公辦的規則,習慣把任何細節都付諸于法律,法律在西方國家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人情關系則十分的淡漠。生意歸生意,朋友歸朋友,公私分得很清楚。

而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東方文化則更具有“人情味”,人際關系網的建立往往在談判中發揮關鍵作用,人們之間不主要以利益交換為基礎,更重視非經濟性資源的人情關系,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東方人一般避免正面摩擦,更相信法外有情,不輕易訴諸于法律。

二、談判風格的差異

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造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談判風格。本文選取最具有東方文化特征的日本和最具西方文化特征的美國進行比較分析。

(一)日本的談判風格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儒家文化已深深地植根于日本人的內心深處。日本是禮儀之邦,第一次見面常有送禮的習慣,而且禮物的檔次與客人的職位相對應;日本人很講究面子,他們很少說“不”,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會傷害雙方的和氣。在洽談過程中,日本人即使對對方的某方面的提議有保留意見或不同的看法,在一般情況下很少直接拒絕或反駁,他們一般是通過迂回的方式來陳述自己的觀點;日本人的觀念中,個人之間的關系占據統治地位,在同外國商人進行初次的商務交往時,喜歡先進行個人的直接面談接觸,且樂于接觸經過熟人關系介紹來的廠商;日語的隱含意思比較多,一般如果不是談判雙方都能熟練地使用日語,或是找到雙方都信任的翻譯,則盡量不要用日語;日本人注重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談判中,日本人有相當的時間和精力是花在人際關系中的,因此,談判時一般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友好客氣的稱贊一下對方,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日本人一般不帶律師參加談判,他們認為帶律師參加談判,可能意味著以后會蓄意制造法律糾紛,是一種不友好的行為,他們更愿意相信人而不是契約,在他們看來,合同不是最重要的,至關重要的是相互間的信任和誠實;日本人注重集體觀念,不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有專家認為,日本企業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團隊精神,同樣,他們對于談判的另一方也要求率團參加,如果派出的人數太少,會懷疑其能力和代表性;日本人注重交易時的官員影響,著眼于建立長期的交易關系,并不十分講究眼前利益。在談判中往往善于搞“蘑菇戰”,實施拖延戰術,設法了解對方意圖,并模糊己方意圖,經常把對方折騰得筋疲力盡而接受其要求。

(二)美國人的談判風格

美國談判人員有著與生俱來的自信和優越感,喜歡在雙方接觸的初始就闡明自己的立場、觀點,推出自己的方案,以爭取主動。在雙方的洽談中充滿自信,語言明確肯定,計算也科學精確。因此,美國人傾向于使用原則性談判戰略;講究辦事效率,干脆利落,不繞彎子,不拖泥帶水,當意見不一致時直接提出反對意見,他們總是開門見山,采用積極的態度,注重利益,不在小問題上浪費時間,經常運用各種策略;注意企業的形象信譽,公共關系并常在氣勢上咄咄逼人,作為買方則要求賣方在提品的時候同時滿足其相關條件,而作為賣方則希望買方按照其意愿和要求簽訂協議;美國人的法律意識根深蒂固,一切事務都可以訴諸法律。他們認為,交易最重要的是經濟利益。看重合同,十分認真地討論合同條款,而且特別重視合同違約的賠償條款,一旦雙方執行合同條款中出現意外情況,就按雙方事先同意的責任條款處理;美國人有著很強的時間觀念,在節假日和下班時間是不談公事的。在美國人心中,時間就是金錢,如果在談判中一些形式化的禮儀占用了很多的時間,會使得他們喪失耐心。

(三)美日商務談判案例

正因為美日文化的巨大差距,美日兩國的談判風格截然不同。相比而言,美國的談判方式就像是武術中的棍法,主動進攻,攻勢犀利、目標明確,態度也比較強硬。而日本的談判方則類似于太極,以退為進,柔中帶剛,隱藏自己的目標,看似軟弱,卻能化解對方的攻勢,逐漸把自己從一開始的被動地位逐漸轉化為最后的主動地位,并在最后迫使對方接受有利于自己的條件。兩國之間的談判,經常因為兩國風俗習慣、社交禮儀的不同而無疾而終。

例如,一家美國公司帶著一份預先制定好的合同去日本就建立一家合資企業進行談判。當美國人與日方人員第一次見面時,美國人就把建議的合同副本放在日本人面前。頓時,日本人目瞪口呆。日本人認為,美國人在第一次會面剛開始就拿出合同文書是非常粗魯和不妥當的。為此日本人得出結論,同這樣的公司進行進一步的商務往來將是不明智的。

三、跨文化談判的對策

(一)合理安排談判人員

選擇參與國際商務談判的談判人員,應考慮到對方的習慣。例如,在與日本談判時,要安排一兩個公司高層人士以表示對對方的重視,而在美國談判時,則最好要求有律師到場,以便及時解決談判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

(二)理解與尊重對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在談判之前,應該理解并接受各種文化的差異,了解對方的文化風俗。在與西方國家談判時,應注意尊重對方的隱私以及,與阿拉伯國家的人員談判時,尊重對方的一些特殊的風俗習慣,而與東方國家談判時,則應注重見面時的禮節。

(三)不盲目崇外,尊重本民族的文化

雖然在談判時,我們應該尊重對方的文化,但是,也應該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不卑不亢,不要一味的為了遷就對方而放棄自己的文化信仰和風俗習慣,這不但不能達到表示友好的效果,反而是一種向對方示弱的表現。

(四)選擇合適的談判方式

美國人是縱向談判的代表,談判中表現出強烈的求勝欲望,希望迅速地解決主要問題。法國人則主要應用橫向談判,他們喜歡先為議題畫一個輪廓,然后確定議題的各個方面,再達成協議。日本人則小心謹慎,他們習慣對合同作詳細審查并且在內部做好協調工作,因而談判過程較長,先與每個人單獨談,當達成一致時,再安排范圍更廣的會談。

(五)根據談判對手來制定談判策略

在談判中,往往要運用很多的技巧來說服對手。對于注重人際關系和長遠利益的國家,即便進行說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要選擇含蓄的方式。如在日本,直接或強硬的談判戰略可能會讓對方丟面子,并會破壞個人關系,所以較少被使用。而西方國家,則急于說服對方,達成一致,例如,美國商人喜歡在談判桌上攤牌,急于從信息交流階段直接進入到說服階段。

談判者在談判的時候,已經深深地打上了本國文化的烙印,而談判的結果雖然是以客觀的經濟利益為目標,但是談判人員的主觀因素也是一枚有決定性意義的砝碼。因而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之前應認真研究對方談判人員的文化背景及其特點,作好充分的準備,以此加強自己的談判實力,并在談判中因勢利導,取得談判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周娟美. 對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 機械管理開發 , 2005,(02)

[2] 左小平.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J]. 商業研究 , 2005,(06) .

[3] 王雅梅,譚曉鐘. 論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文化因素[J]. 中華文化論壇 , 2002,(03)

[4] 李郁,張泳. 淺談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問題及對策[J]. 商業研究 , 2004,(24) .

[5] 劉白玉. 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 商場現代化 , 2005,(10) .

[6] 潘舟. 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J].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 , 2007,(04).

[7] 劉昌華. 美國人的商務談判風格[J]. 陜西經貿學院學報 , 2000,(04)

[8] 劉雯祺. 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及對跨文化商務活動的影響[J].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 , 2005(03).

[9] 趙銀德. 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行為的影響[J]. 對外經貿實務 , 2002,(10).

[10] 吳曉. 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 合作經濟與科技 , 2005 ,(08).

[11] 鄒芙林. 試論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 企業經濟 , 2007 ,(01).

[12]唐靜. 國際商務談判中跨文化因素探悉[J]. 商業研究 , 2005,(11).

篇(8)

 

一、 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

由于長期的生活習慣不同,東西方文化差異是非常大的,對于初中英語教學來說,東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稱呼語有差別。在中國,我們在稱呼家庭成員的時候,往往是“大伯、叔叔”“小姨、姑姑”“大姐、小妹”等,這樣能體現人們之間的輩分或年齡,但是在英語中的稱呼只是“uncle” “aunt” “sister”等,甚至是直呼其名。另外,在中國,我們往往用“姓 + 職業”的方式稱呼某種職業的人士,例如,李老師、張醫生等,而在西方一般都是用“mr、 miss + 姓”的方式,例如, mr green等。第二,問候語有差異。在中國,我們碰到人打招呼時往往會問“你上哪兒去?”、“最近干嘛呢?”之類的話,但是在英語中打招呼用的多數是“hello!”、 “how are you!”這樣的話。如果問“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會覺得那是自己的私事,別人沒有知道的必要。第三,禮貌用語有差異。中國人在接受別人的表揚和夸贊的時候往往是謙虛的,一般會說“我做的還不夠。”之類的話,但是西方人都能很坦率地接受表揚,一般都是說“thank you.”。 第四,禁忌語有差異。在西方國家,人們對年齡、婚姻等的問題比較敏感,一般是不做回答的,他們認為這是自己的隱私。第五,提建議的時候用語有差異。在中國,我們在給別人提建議的時候往往會說“我覺得你應該……。”,但是在西方,人們往往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提出建議,一般都會說“如果我是你,我會……。”

 

二、 東西方文化差異下應該如何開展初中英語教學

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非常大,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該正視這種差異。但是從當前我國大部分初中英語教學來看,教師使用的仍然是以往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的成績放在第一位,要求學生能寫、會讀,但是對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重視不夠,從而也就對語言文化知識的教學不重視。往往出現的情況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旦遇到與文化知識相關的問題時,就直接跳過,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可以利用西方文化這塊跳板來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為了貫徹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東西方文化差異,并且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真正將初中英語教學與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 

 

1. 調整教學目標

以往的初中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注重的是學生詞匯的積累,語法的學習以及在考試中成績的提高。但是在新時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變革,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對英語知識的掌握,而且要將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以此指導教師開展英語教學活動。

 

2. 教師要樹立初中英語教學新觀念

在目前的初中英語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活動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英語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的思想觀念對英語教學的實踐有很大的影響。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不重視文化差異,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詞匯和語法的學習中,沒有意識到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進行交際,教出來的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比較差。所以在未來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東西方文化差異,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能將跨文化交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從而使學生能主動接受西方文化,提高交際能力。

 

3. 培養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是文化交際中的一種,因為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所以在進行非語言交際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別人講話的時候,中國人往往認為沉默是對別人話語權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國家,需要點頭表示認同,不然就會認為是對自己的侮辱。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還需要重視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語交流中能準確了解對方的意圖,并做出相應的反應。

 

4. 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在教學中的使用越來越普遍。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也應該采用這些技術,加強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例如,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互聯網向學生展示一些西方國家人們生活的片段,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總結東西方文化差異。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開展各種講座和文化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同時可以舉辦小型的情景劇演出,穿插一些文化因素,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篇(9)

一直以來人們對英語的了解還停留在對英語單詞的學習,語法的掌握程度上,認為英語就是簡單的聽、說、讀、寫,只要將英語單詞背會了,將詞匯合起來就能是一句英語了,就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流了。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由于文化的差異,人們對語言的表達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家有四條狗。中國的學生有時候就會說成是:my family has four dogs(先整體后局部),而不說成是there are four dogs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體),這就是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中國人在說英語的時候喜歡先整體后局部的結構模式,而西方國家人在講英語的時候就習慣先局部后整體的模式。所以,老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對西方文化的講解,要學好這個國家的語言就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否則學到的英語就不是純正的英語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顯著體現

隨著國際化的加強,人們越來越注重英語學習,但是由于文化差異總是會給更多的英語學習者帶來一些不便,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1.隱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在見面后一般會問“你多大了”“去哪里了”之類的問題,但是西方人不喜歡這樣的提問,“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等都是不可以問的,他們會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是對他的不敬。所以,學生在進行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觸及他人隱私。

2.贊美

贊美一直都很受大家歡迎,不管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的人都喜歡被他人贊美,但是,贊美的方式卻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人喜歡被別人贊美自己的外貌等,而西方國家的人則不一樣,他們更喜歡別人稱贊他們的服飾、發型等,在西方國家贊美也是一種交流方式,見到一個人可以先從贊美開始然后再進入正題。比如:Your clothes looks nice.等都是西方人進行對話經常用到的開場對白。

3.致謝

Thank you也是西方國家人的口頭語。在中國致謝詞一般很少用在家庭成員之間,除非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才會說,而西方國家的人則不同,他們會把Thank you總是掛在嘴邊,不管是對朋友還是對家人都是這樣。中國人認為這樣很見外,聽起來很別扭,可是西方國家的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這是禮貌的象征,特別是英國人更是注重禮節上的問題。

三、關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加強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傳授

首先,教師要加強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文化信仰等。學生要學習該國的語言就要加深對該國各方面的了解,特別是文化習俗方面更要明白。同一句話在不同的國家人的心里會產生不同的想法。中國人見面之后會習慣性地問“去哪兒了”“吃飯了嗎”,這些在中國人心里都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可是當問到“Have you eaten yet?”的時候外國人會認為你是想要請他吃飯。而當你問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時候,西方人一般會認為你觸及了他人的隱私,是對人家的不尊敬,所以,學生學習英語不僅要學習語法,更要學習當地文化;其次,加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正確運用語言、詞匯。老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想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英語,就應該在講解該英語詞匯的時候,加強對背景知識的傳授,以免因語境不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種語言的了解,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此外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中西方文化發展背景的偏差,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吃透所傳授知識,要去粗取精,選擇英語中正確的內容來學習,對有違科學的東西要嚴格禁止。

2.加強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交際能力不只是學生運用英語交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學會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注意場合與措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當談及兩國文化時不要輕易下結論,說出影響兩國關系的話語,要時刻保持中立態度。

篇(10)

一、|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1.文化表達方面的差異。東方的文化比較委婉含蓄,在文學創作上也經常避免直接的表達方式,而是通常運用隱喻或明喻等委婉的表達方法。而西方的文化則比較直接,西方人習慣直接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感情,東西方在文化表達方面的差異也表現在商務英語的表達上,影響著商務英語的翻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還影響著人們對數字的認知,大多數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和耶穌,而耶穌是被十三個人加害的,因此西方人都比較討厭數字13。西方人會比較喜歡數字7,認為7是比較吉利的數字,因此在商標命名多用數字7。而中國人則不喜歡數字4,因為數字4與漢字“死”諧音,人們則認為數字4不吉利,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盡力避免使用數字4的。中國人比較喜歡數字8,寓意“發財”,還有數字9,代表長長久久。數字在商務英語中也會經常使用,所以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要注意數字的使用和翻譯。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影響人們對動物象征的認知,在本文化中寓意美好的動物,在另一種文化中則不一定是美好的象征,也可能變成不好的象征。所以在翻譯商務英語時,也要注意東西方文化中,動物所代表的不同的寓意。例如,狗在中國文化中是見利忘義、仗勢欺人、阿諛奉承的形象,而夠在西方文化中則是忠誠、友好的形象,差別非常大。東西方對顏色象征的認知也是不同的,比如東方國家的人們比較喜歡紅色,因為紅色象征著喜慶和吉利,家中有喜事總是用紅色來裝扮。但是紅色在西方國家卻象征著殺戮、血腥,差異也是很大的。

2.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還體現在東西方思維方式上的不同,漢語的思維表達屬于螺旋形的思維模式,總是經過鋪墊之后,再表達出重要的內容。而西方人的思維屬于直線型思維模式,在表達時,按照事情的重要性來敘述,也就是重要的事情先說,次要的事情緊隨其后,不重要的事情最后說。東方和西方的思維模式正好相反,在商務英語翻譯中,也要注意思維方式上的差別。

3.的差異。是東西方人們的精神支柱,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處事方式和風俗習慣,東西方不同,也會反映在語言上。在英語中,有許多詞匯和短語都來自宗教的典故,許多格言和諺語都源于《圣經》,也影響著商務英語的表達。而在東方,人們大多信仰佛教,有許多格言警句都來自佛經,因此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要注重的差異,充分地了解清楚各自的宗教文化,才能正確的翻譯好商務英語。

二、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準確性的影響

1.廣告語的翻譯。廣告語的翻譯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經常會遇到,廣告語經常具有文化色彩,在翻譯廣告語時,要充分了解廣告語所蘊含的文化因素。譯者要了解清楚廣告語的背景、產品用途、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在充分了解廣告語所要表達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翻譯,使廣告語的譯文具有感染力。如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廣告語為“intelligence everywhere”,其譯文為“智慧演繹,無處不在”,充分體現了摩托羅拉公司手機智能的特點,功能齊全,使用簡單,深受廣大用戶的青睞。在進行英漢商務廣告語互譯時,應該充分了解中國與各個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的差異,以及在數字、動物、顏色、花卉及圖案等方面的喜好和禁忌,使商務廣告語的翻譯適應目的語所在國家的風俗習慣。

2.商標的翻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商標的翻譯影響很大,東西方的文化不同,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又不同,因此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標的翻譯的準確性有很大的影響。著名的男子服飾商標Goldlion,意譯本是“金獅”,但是它聽起來卻容易使人誤認為“金失”,顯然不會有利于商品的銷售。然而將gold一同保留意義,lion一詞用音譯法,兩者結合在一起便有了馳名全中國的“金利來”商標。又如“白象”電池譯為White Elephant,結果在美國市場上無人理睬,原來在英語中a white elephant是“無用而累贅的東西”。這些都可以看出文化習俗,價值觀念和象征意義等都存在差異并且反映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上。

3.物品的翻譯。 東西方的文化不同,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風俗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對物品的命名和翻譯中也不相同。如中國的紅糖譯為英語就成了brown sugar,而不是red sugar,紅糖在融化后是棕色的,因此被譯為brown sugar。還有紅茶,在英語中是 brown tea,清涼油是 essential balm,而不是cooling oil。在商務英語翻譯中,對于物品名稱的翻譯一定要小心認真,一個細微的錯誤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結語

綜上所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會對商務英語的翻譯產生重要的影響,對于商標的翻譯、廣告語和物品名稱的翻譯,都要了解清楚文化的差異,做到準確的翻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上一篇: 中學生心理素質培養 下一篇: 關于人才培養的建議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 | 亚洲国产精品线路久久人妖 | 婷婷六月激情六月色六月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黑人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 亚洲真实片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一本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