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05 17:00: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生兒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生兒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

篇(1)

結果:觀察組父母角色適應70例、健康知識掌握67例、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66例,護理滿意度100%,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率及綜合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結論: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運用可幫助產婦盡快進入母親角色、掌握母嬰保健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有助于母嬰健康,且可提升產科護理效益。

關鍵詞: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 優質護理 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53-01

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護士不僅要規范完成產婦與新生兒的圍產期護理工作,還要為家屬及產婦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導與疾病預防工作,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有助于推動產后母嬰健康指導、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教育工作,還可幫助產婦及配偶盡快適應父母角色,對家庭、社會意義重大[1]。本次研究在產科護理中運用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等改善效果顯著,現將具體的護理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140對母嬰,依照床號奇偶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70對母嬰,產婦均初次分娩,無精神障礙與其他重大疾病,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8.9±5.4)歲;順產44例,剖宮產26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41例,高中22例,初中及以下7例。對照組70對母嬰,產婦均初次分娩,無精神障礙與其他重大疾病,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8.4±3.6)歲;順產46例,剖宮產24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40例,高中23例,初中及以下7例。兩組產婦年齡、產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等方面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予以母嬰同室床旁護理:責任護士“一對一”個性化護理并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在產婦床旁進行新生兒撫觸、沐浴、換尿片及預防接種等操作,并在規范完成每一項操作的同時,為產婦分步講解操作要點及技巧[2],并在反復示范之后知道產婦及家屬共同學習直至掌握新生兒護理工作。幫助產婦正確喂養新生兒,直至產婦完全掌握正確喂養方法;講解護理、撫觸的重要性,引導產婦正確護理及完成新生兒撫觸;幫助家屬及產婦熟練進行新生兒沐浴和換尿片的工作。通俗易懂地講解產后新生兒、產婦健康護理工作要點,著重講明產后注意事項、常見癥狀及正確處理方式、新生兒常見生理表現和處理方法,引導產婦平衡營養供給、正確產后活動、定期產后復查及正確避孕。講明新生兒出生后各種疫苗的作用及接種階段、接種方法,鼓勵新生兒預防接種[3]。

1.2.2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護士每日集中將新生兒抱至專用嬰兒沐浴間完成臍帶消毒、撫觸、沐浴,并集中在治療室接受預防接種。需要健康教育時向產婦及家屬集體講解新生兒、產婦健康護理問題及產后注意事項、常見癥狀及正確處理方式、新生兒常見生理表現和處理方法,發放產后產婦及新生兒營養支持手冊[4]。

1.3 評價標準。護理滿意度評價及健康知識掌握評價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展,問卷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專業程度、健康知識及護理技能講解情況、實際護理效果、日常溝通交流共5項目,單項20分,滿100分,總分≥80視為護理滿意;健康知識掌握分產婦健康與新生兒健康兩大模塊,單個模塊50分,滿100分,總分≥80分即為健康知識掌握[5]。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情況通過撫觸、沐浴、喂乳、臀部護理等各項目實際操作規范程度考察是否掌握。掌握健康知識、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良好,愿意接觸新生兒,便視為角色適應良好。

1.4 數據處理。本次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卡方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父母角色適應70例、健康知識掌握67例、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66例,護理滿意度100%,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率及綜合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女性產后生理上、心理上發生很大變化,不僅需要經歷對母親角色的適應過程,還需要學習母乳喂養、新生兒撫觸、沐浴、臀部護理、自身產后健康護理,這個階段學習和適應內容繁雜,因而需要更人性化、更科學的護理模式輔助保證產后母嬰健康的關鍵所在。

本次研究采用的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護士與產婦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將傳統護理模式中相對分離和獨立的產婦、嬰兒護理工作合并起來,新生兒臍部護理、撫觸、沐浴等護理工作均在產婦床旁開展,產婦可無障礙接觸新生兒各項護理工作,不僅增進了母嬰感情、促進產婦盡早適應母親角色,護士還在各項規范的護理工作中增進了與產婦的溝通、交流、指導工作,充分尊重和維護了產婦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護權[6],同時也讓護士與產婦關系、家庭內部關系更加趨于和諧化。

在母親床旁完成護理操作,每時每刻都在為產婦示范新生兒護理方法,并可在實際護理操作的同時,為產婦及家屬分步講解并加以指導,產婦和家屬也可現場參與到新生兒護理工作中,并及時得到護士的糾正和指導,充分調動了產婦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引導產婦、家屬更好地掌握育兒技能及產婦健康護理技能。另外,在床旁護理的模式之下,產婦更易主動接受健康教育工作,對各類健康知識掌握效果更佳[7]。

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產婦更好地學習自我產后護理與新生兒護理技巧的同時,無時無刻不在體驗著身為母親的幸福、驕傲與責任,于不知不覺中進入母親角色,并很快消除產后抑郁、焦慮等情緒,親子互動效果更好,母親更有信心和成就感,并及早將自我關注變成新生兒護理為中心的關注模式。本次研究中父母角色適應70例、健康知識掌握67例、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66例,護理滿意度100%,父母角色適應率、健康知識掌握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率及綜合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對護士的綜合素質及技能掌握有更高的要求,護士不僅要掌握豐富、全面的醫學理論知識,還需要有精湛的護理操作能力及卓越的溝通技巧,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務于產婦與新生兒,完成集健康教育、護理操作技能指導、產后心理干預、母嬰感情培養于一體的繁雜的護理工作。

本次研究中開展的母嬰同室床旁護理模式更加注重以家庭為中心、以人為本、人性化護理,以促進家庭和諧與母嬰健康為最終目標,幫助產婦盡快進入母親角色、掌握母嬰保健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全面優化產后護理工作、改善護士職業形象、拉近護患距離、和諧家庭關系、增進母嬰情感,提升產科護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晴,顧幼麗.新生兒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4):632-634

[2] 馮瑜,李云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2):26-27

[3] 楊曉玲,張穎.母嬰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的應用[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3,(7):196-197

[4] 舒紅琴.床旁護理在母嬰同室中的實施及效果評價[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8):45

篇(2)

1.1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產科同期收治的264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均為單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32例。觀察組年齡19~39(27.9±19.3)歲,住院時間(4.57±1.26)d,男嬰71例、女嬰61例。對照組年齡18~40(36.7±18.6)歲,住院時間(4.23±1.17)d,男嬰72例、女嬰6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實施傳統護理干預措施。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向產婦及家屬簡單介紹母嬰注意事項,且產婦及其家屬不參與新生兒的護理,整個護理過程由護理人員在沐浴室內獨自完成。

1.2.2觀察組

實施床旁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包括:①床旁健康宣教:產婦入院早期護理人員就向產婦介紹產科環境,并就分娩相關常識進行詳細介紹,使得產婦對分娩情況有一個系統和全面的了解。分娩后向產婦及家屬介紹產婦保健知識,告知產后康復相關科普知識,并鼓勵產婦之間互相討論和提出問題,及時予以解答。②床旁沐浴:新生兒出生后第1天即開始進行床旁沐浴,通過實際操作,向產婦及家屬示范操作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使產婦及其家屬充分掌握新生兒沐浴要領,并鼓勵產婦及家屬親自為新生兒沐浴。③床旁撫觸:指導產婦及家屬在新生兒沐浴前后,當新生兒處于較為平靜和清醒狀態下進行新生兒撫觸,不但詳細告知撫觸步驟和撫觸的好處,同時積極鼓勵產婦及家屬參與到撫觸操作中,保證其熟練掌握撫觸技術。④床旁臍部護理:護理人員在住院期間每天在床旁對新生兒進行臍部護理,并告知產婦及其家屬臍部護理的相關操作要點,使其充分掌握臍部護理方法。

1.3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產婦對自我保健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新生兒護理能力。其中,采用我科人員設計的初產婦產后自我保健調查問卷,了解初產婦對產婦自我保健知識的掌握情況,出院前1d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產婦心理狀態、產褥期衛生、異常癥狀、產后飲食以及產婦休息環境等問題,滿分100分,80~100分為優、70~80分為良、60~70分為及格,<60分為不及格。出院前1d,由兩名護士考察產婦對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沐浴以及新生兒臍部護理的正確情況,記錄操作正確的例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對所有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篇(3)

將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人住我院產科分娩的342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71例,年齡21一37歲,平均年齡(27.5士2.5)歲,孕周37一41周;對照組171例,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8.5士2.5)歲,孕周36~41周;所以產婦均為初產婦,無妊娠合并癥及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產次、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1.2.1傳統護理模式:包括每日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臍帶消毒、新生兒撫觸等;并集中對產婦進行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將新生兒帶到治療室預防接種。

1.2.2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產婦人住母嬰同室病房,在產床旁邊設新生兒床,便于產婦隨時哺乳和觀察新生兒;保持室溫在22一24e,相對濕度50%一60%,在病房內為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時,將室溫調高至26~28e;對產婦進行一對一的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教育,并現場操作示范,講解內容包括新生兒哺乳方式及次數,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護理的注意事項,新生兒預防接種,產婦護理方法、產后營養及產褥期常見疾病的處理等,并詳細介紹新生兒的保暖方法、輔食添加、吐奶打隔護理、晚間哭鬧的護理。對產婦進行強化訓練,直至其基本掌握。

1.3觀察指標

護理滿意度。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所有產婦進行調查,包括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知識宣講等方面,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º母乳喂養率。根據新生兒是否吮吸母乳來判斷,分為母乳喂養和奶粉喂養。»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包括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臀部護理、撫觸護理等的掌握情況,分為掌握,部分掌握,不掌握。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臨床資料輸人計算機,采用SPSS17.O統計分析軟件包。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的采用(貢士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呱2檢驗,尸<位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125例,較滿意39例,不滿意7例,滿意率為95.9%;對照組滿意117例,較滿意犯例,不滿意22例,滿意率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率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158例,占924%;對照組母乳喂養144例,占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掌握139例,部分掌握22例,不掌握10例,掌握率94.巧%;對照組掌握1巧例,部分掌握31例,不掌握25例,掌握率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產科護理的一種新型模式

符合廣大產婦及新生兒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回歸自然的家庭溫馨護理,優勢明顯。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護理滿意度。母嬰床旁護理將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全面了解產婦及新生兒的各項情況,增強以人為本的觀念,實施優質服務;將傳統的母嬰分開護理模式變為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護患溝通的隔閡,使護理更具連貫性,使產婦可以直接感受到護理人員對母嬰的重視和愛護,體現人性化服務特點,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和依賴,融洽了護患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9%,對照組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º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因新生兒帶離護理的差錯事故,從而減少了醫患糾紛,保證了醫療護理的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母嬰床旁護理由護理人員一對一進行喂養知識及方法的培訓,使產婦能夠更快學會和適應母乳喂養,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母乳喂養率為924%,對照組為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產婦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母嬰床旁護理不僅重視知識的宣教,還強調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通過一對一當面的講解及演示,將所需物品和過程清晰地呈現在產婦面前,并親自示范,便于護患間交流,及時解決疑問,強化產婦的理論基礎,合理進行產褥期的衛生保健。床旁護理通過分階段、有計劃的健康教育,避免產婦一次性宣教太多而無法接受,從而提升宣教效果。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掌握率94.巧%,對照組為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篇(4)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8(a)-0142-03

新型產科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家庭為中心”的母嬰護理服務理念,其實質是在初產婦住院期間,母嬰所享受的一切護理均由護理人員在產婦床邊進行,以滿足新生兒、初產婦和家庭的需求,促進初產婦產后夫妻、母嬰和家庭成員間情感交流,減少患者因分娩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責任護理人員對初產婦進行一對一的培訓與指導,提供優質的母嬰床旁護理,讓初產婦和家屬共同參與母嬰護理,讓初產婦逐步掌握母嬰護理技能[1-2]。本研究查找既往初產婦護理過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制定初產婦母嬰床旁護理流程,并將母嬰床旁護理流程應用于初產婦,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產科住院分娩的112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初產婦年齡 0.05),見表1。

1.2 護理干預方法

A組初產婦給予傳統護理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在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指導下護理干預措施之前,先對護理人員進行母嬰床旁護理理念知識培訓,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母嬰床旁護理理念和具體實施細則,領會母嬰床旁護理理念精髓,查找既往初產婦護理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制定初產婦護理流程,將母嬰床旁護理理念貫穿于初產婦的護理過程中,在工作中自覺做到“四心”(愛心、熱心、細心、耐心)、“四主動”(主動與初產婦溝通、主動征求初產婦的意見、主動向初產婦介紹醫院情況和技術水平、主動幫助初產婦解決困難)、“五勤”(手勤、腳勤、嘴勤、眼勤、耳勤)、“五多”(多一點解釋、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尊重、多一點幫助、多一點忍耐),B組初產婦給予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采用文字和多媒體及書面與口頭教育相結合、理論講座和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一對一”護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母嬰床旁護理:①新生兒床旁沐?。鹤o理人員根據初產婦和新生兒需求安排新生兒沐浴時間,護理人員指導初產婦為新生兒沐浴,新生兒沐浴前,護理人員一方面將產房室內溫度調節到26~28℃,另外一方面護理人員評估新生兒精神狀態、皮膚狀況、四肢活動情況、喂奶后時間等綜合情況以判斷新生兒是否適宜沐浴。新生兒符合沐浴要求則由護理人員協助初產婦準備沐浴物品,指導初產婦在新生兒沐浴盆中先放涼水再加熱水,教會初產婦采用手臂測水溫的方法將水溫調至37~39℃。護理人員按照強生嬰兒沐浴方法給新生兒沐浴,邊操作邊與新生兒交流,并向初產婦講解相關注意事項。新生兒沐浴完畢,護理人員教會初產婦給新生兒穿衣、臍帶消毒(常規斷臍后用絡合碘消毒臍部直至臍部脫落后5~6 d,全過程用4根棉簽法)和皮膚護理等方法。②新生兒床旁撫觸:護理人員根據初產婦和新生兒需求安排新生兒撫觸時間,新生兒撫觸前,護理人員一方面將產房室內溫度調節到26~28℃,另外一方面護理人員評估新生兒精神狀態、皮膚狀況、四肢活動情況、喂奶后時間等綜合情況以判斷新生兒是否適宜撫觸。對于符合撫觸要求的新生兒則由護理人員協助初產婦準備撫觸物品,按照強生嬰兒撫觸方法為新生兒進行撫觸,邊操作邊與新生兒交流,并向初產婦講解注意事項。新生兒撫觸完畢則護理人員教會初產婦新生兒翻身、臍帶消毒和皮膚護理方法等方法。③新生兒床旁疫苗接種:護理人員向初產婦發放并講解預防接種兒童家長知情同意書,初產婦知情同意并簽名。護理人員與初產婦共同評估新生兒是否適宜接種。如果新生兒適合接種則由護理人員按照新生兒預防接種方法為新生兒接種,接種前與初產婦確認疫苗接種種類、接種肢體部位和疫苗接種方式,并告知初產婦新生兒接種后注意事項和接種后可能出現的反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初產婦焦慮抑郁情緒[3](焦慮自評量表評估患者的焦慮情緒,≥50分則認為患者有焦慮情緒,采用抑郁自評量表評估患者的抑郁情緒,≥53分則認為患者有抑郁情緒)、純母乳喂養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健康教育知識回答正確率和初產婦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方式和態度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初產婦焦慮抑郁標準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初產婦焦慮抑郁標準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產后1周對初產婦再次評估,B組初產婦焦慮抑郁標準分明顯低于A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初產婦純母乳喂養率和健康教育知識回答正確率比較

B組組初產婦純母乳喂養率和健康教育知識回答正確率明顯高于A組初產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3 兩組初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比較

對兩組初產婦在新生兒沐浴、母乳喂養方法、撫觸、臍部護理、換尿布、臀部護理、撫觸等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進行綜合評估,B組組初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明顯優于A組初產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2.4 兩組初產婦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方式和態度的滿意度比較

B組初產婦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方式和態度的滿意度明顯高于A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5。

3 討論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患者對醫療服務提出的新要求[3-6]。發展中的產科護理也在積極探索新的護理模式。研究顯示[7-8]:初產婦對育嬰知識的渴求位于產褥期護理需求之首,他們迫切渴望得到這方面的指示。如何做好初產婦住院期間護理工作,為初產婦提科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和向初產婦傳授育嬰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是學者們和產科護理人員探尋的焦點問題之一。母嬰床旁護理理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家庭為中心”的母嬰護理服務理念,是一種新型的產科護理模式,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效果[9-10]。但是,母嬰床旁護理理具體措施尚未達成共識,為此,優化初產婦臨床護理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發現,產后1周對初產婦再次評估,B組初產婦焦慮抑郁標準分明顯低于A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B組組初產婦純母乳喂養率和健康教育知識回答正確率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和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方式和態度的滿意度明顯優于A組初產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這與既往研究報道結果類似[11],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護理措施實施前先對產科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加深產科全科護理人員對母嬰床旁護理理念和精髓的理解,確保母嬰床旁護理理念貫穿于初產婦臨床護理工作中,找出護理人員在對初產婦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針減少初產婦并發癥的發生,確保各項護理措施能夠落實到位,在工作中自覺做到“四心”、“四主動”、“五勤”、“五多”,提高護理質量,提高初產婦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態度和方式的滿意度。②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不僅做好基礎護理,而且采用文字和多媒體及書面與口頭教育相結合、理論講座和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一對一”護理,給予新生兒護理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識教育,主要從新生兒沐浴、母乳喂養方法、撫觸、臍部護理、換尿布、臀部護理、撫觸、早期預防接種等多個方面做好母嬰床旁護理,讓初產婦能夠得到更多的育嬰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減少初產婦初為人母的焦慮和緊張等負性情緒,提高護理質量,提高初產婦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態度和方式的滿意度。③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給予新生兒護理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識教育,主要從新生兒沐浴、母乳喂養方法、撫觸、臍部護理、換尿布、臀部護理、撫觸、早期預防接種等多個方面做好母嬰床旁護理,提高護理質量,提高初產婦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態度和方式的滿意度[12-16]。

綜上所述,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明顯減少初產婦焦慮抑郁情緒的發生,不但明顯提高初產婦育嬰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而且還明顯提高了初產婦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態度和方式的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娟,曹松梅.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應用及其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2):1097-1098.

[2] 李桂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22):3668-3669.

[3] ?;圮?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1, 19(6):118-119.

[4] 鄧文娟,肖艷蘭,黃河清,等.母嬰床旁護理對產婦及家屬遵醫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22-23.

[5]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1):194-197,235-237.

[6] 黃澤云.母嬰床旁護理對產科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2):39.

[7] 袁秀珍,陳向韻,王淑燕,等.對剖宮產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效果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6):32-33.

[8] 任云珠,汪素珍,陸杏仁.傾斜式臥位在母嬰病房中的應用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1):1021-1022.

[9] 陳杰.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臨床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9):7088.

[10] 胡賽玲,縱艷艷,王君文,等.母嬰床旁護理在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2,11(3):254-255.

[11] 王玉玲,梁文化,王玉杰.母嬰床旁護理模式關鍵流程在產后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5):1-3.

[12] 黃澤云.母嬰床旁護理對產科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2):39.

[13] 廖春麗.人性化管理在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87-88.

[14] 萬青,肖菲,劉芳.多學科糖尿病護理團隊的建設與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89-90.

篇(5)

選擇2013年1—6月我院產科收治的孕產婦44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185例和觀察組260例。兩組均為初產婦,單胎,無合并癥或并發癥,正常分娩。年齡20~33歲,平均27歲;孕周31~41周,平均(38.30±1.89)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產科護理。觀察組實施健康教育貫穿整個產科護理過程的新型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2.1入院時健康教育

由責任護士熱情接待,進行入院宣教。介紹責任護士、主管醫生、病區的探視制度、病區布局、母嬰同室制度,發放母乳喂養知識宣教材料并講解其內容。對待產婦應特別告知,入院后不要擅自離開病區,以免延誤對孕婦及胎心的觀察和各項治療護理。

1.2.2產前健康教育

目前大多數產婦為初產婦,由于無生育經驗,缺乏分娩知識及對宮縮疼痛認識不足,容易產生過度焦慮。責任護士告知孕婦分娩是一個自然正常的生理過程,幫助孕婦掌握必要分娩知識,樹立健康觀念和自然分娩信心。教會孕婦待產期間自數胎動,胎動過多過少、腹痛加劇、陰道流血流水等產前先兆,應及時告訴護士。

1.2.3臨產時健康教育

孕婦有規律宮縮或宮口開大1~2cm時,責任護士護送孕婦轉入產房待產,指導孕婦緩解疼痛。協助孕婦進食、進水、如廁,介紹導樂助產,陪伴分娩注意事項,對有剖宮產指征孕婦做好相應的術前、術后健康教育。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安全性,消除孕婦恐懼感。

1.2.4產后健康教育

責任護士幫助并教會產婦按摩子宮,促進子宮收縮。產后會因子宮收縮引起下腹陣痛,經產婦尤為明顯,2~3d會自然消失。產后當天的宮底平臍或臍下一橫指,以后每日子宮下降1~2cm,10d后入骨盆。督促產婦產后4h內應排尿,以防止產后出血及尿潴留。指導產婦飲食,產后1h即可進流質或清淡半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普食。也可適當吃一些水果及新鮮蔬菜,防止產后便秘。指導并協助產婦第一次起床活動,告訴產婦動作應緩慢,防止性低血壓。預防產褥期感染,側切傷口感染,使用消毒衛生墊。因產婦產后出汗較多,應勤換內衣內褲。告訴產婦3d內陰道流出物為紅色量多,以后逐漸減少,一般3~4周干凈。

1.2.5母親角色轉變健康教育

責任護士幫助產婦母親角色的轉變。發放健康教育畫冊,觀看同病室其他產婦喂養嬰兒的實況,與同室產婦互相交流,加快學習新生兒護理技能及母乳喂養知識。注意母乳喂養前的衛生,喂奶前必須洗手,指導產婦正確的哺乳姿勢及含銜•79•姿勢,講解勤吸吮的好處。指導產婦與新生兒同步休息。

1.2.6新生兒護理的健康教育

責任護士向產婦耐心講解新生兒的生理特點。新生兒出生后應采取側臥位以免嘔吐羊水、粘液引起窒息。觀察新生兒的體溫變化。因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體溫過低注意保暖,但不要用熱水袋以防燙傷,體溫過高及時松解蓋被。增加喂奶的次數,防止新生兒脫水熱。觀察新生兒大小便的情況。新生兒生后1~2d內大便為黑色或墨色的胎便,2d后隨著吸吮乳汁的增多逐漸變為黃色。若新生兒24h仍無大便,應告訴醫護人員。新生兒臍的護理。保持臍部干燥,避免尿糞污染臍部,示范新生兒更換尿布的手法。示范新生兒洗澡、撫觸,觀看錄像講解注意事項。新生兒大便后用溫水清潔臀部,防止紅臀、尿布疹、潰瘍。新生兒黃疸的觀察,新生兒出生后2~3d出現黃疸,4~7d高峰,2周后逐漸消退。女嬰有陰道出血、白帶是受母體內雌激素影響。新生兒喂奶次數少,尿片上尿跡發紅,告訴產婦及家屬不是尿血,是尿酸鹽沉淀現象。只要勤喂奶,尿量增多,現象自然消失。告訴產婦及家屬,新生兒在院期間接種卡介苗、乙肝疫苗,出生后72h做新生兒先天性疾病篩查和新生兒聽力篩查。

1.2.7護理的健康教育

責任護士向產婦講解脹痛原因,主要是開奶后最初幾天新生兒未做有效吸吮,或者產婦產后1~2d內食入高脂肪的湯類營養食物過多。教會產婦正確擠奶及按摩的方法,并示范。哺乳期間佩戴大小合適的棉質乳罩以保護。

1.2.8出院時健康教育

責任護士向產婦講解在家休養注意事項,休養環境安靜舒適,室溫22~24℃,相對濕度50%~60%。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通風1~2次/d。15~30min/次,避免對流風。注意營養均衡,多食入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類營養豐富飲食。保證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暢,堅持純母乳喂養4~6個月。新生兒出院后每日用臍帶消毒液消毒臍部1~2次,保持新生兒臍部干燥。及時到當地預防保健門診辦理嬰兒的計劃免疫接種證。發放溫馨提示卡,使產婦需要時及時尋求幫助。

1.3觀察指標

干預后,比較兩組母乳喂養知識掌握情況、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情況、護理服務滿意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母乳喂養知識掌握情況、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情況、護理服務滿意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篇(6)

選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進行產檢和生產的初產婦200例,隨機進行分組。常規組100例,年齡22~38歲,平均(29.50±1.50)歲。文化程度初中至研究生。試驗組100例,年齡23~39歲,平均(29.50±2.00)歲。文化程度初中至研究生。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方法

①常規組100例進行常規的優質護理服務,依據患者情況均給予傳統的產科護理干預措施;試驗組100例進行系統化個性化圍生期健康教育配合產科優質護理服務。

②制定孕產婦健康教育臨床路徑,規定各階段健康教育內容、方式及各種護理問題的干預措施,并將護理程序的五個步驟(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應用于健康教育中。護士與患者充分交流,對患者的情況進行準確的評價,并進行詳細的記錄和分析,制定護理干預措施。根據孕產婦的特點、需求反復進行講解、評估、教育,不斷修訂健康教育計劃,將健康教育貫穿于孕晚期直至產褥期。

③各階段健康教育內容:孕期營養與運動、體重控制方法、母乳喂養知識、產房環境介紹、模擬產程演示、產前心理疏導、待產注意事項、入院須知、利于自然分娩的孕期準備、孕期合并癥護理要點、剖宮產的術前準備等;臨產后導樂助產士講解產程過程,產程中飲食與休息,指導緩解產痛的方法、用力技巧、陪產家屬支持方法;分娩后講解并協助早開奶,早吸吮,皮膚接觸,講解產后生理變化和注意事項,飲食與運動,促進子宮復舊的方法,產后康復操。講解新生兒護理知識,沐浴、撫觸、喂養和觀察評估,新生兒安全須知,疫苗接種。指導母乳喂養,護理,出院后護理問題咨詢求助方式;產婦出院后電話或上門隨訪,指導坐月子的注意事項,傷口護理,喂養指導等。

1.3評價方法

患者滿意度采用天津市護理質控中心2013版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滿分100分;母嬰健康知識知曉率采用自行設計的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知曉率調查表,內容包括產褥期生理變化,產后康復,飲食和休息,新生兒生理和新生兒護理技巧,母乳喂養或人工喂養,新生兒預防接種等方面,總分100分。以上兩種問卷均發放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0%。自然分娩率、合并癥發生比例、母乳喂養成功率,以實際發生百分比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11.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試驗組患者滿意度、自然分娩率、合并癥發生比例、母嬰健康知識知曉率、母乳喂養成功率均顯著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沒有不良事件發生。

篇(7)

隨著醫學服務模式的不斷轉變,發展中的產科護理也以健康為導向,積極探索新的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是指在圍產期母嬰同室保健范疇內,新生兒的所有護理均在產婦床旁護理,持續地促進母親、嬰兒健康教育及實施,提供母親、嬰兒和整個家庭個性化的臨床支持和服務。作為一種新型的產科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受到了產婦及家屬的認可,從而融洽了護患關系,提高了科室服務滿意度[1]。2012年至今在我科開展該項護理技術,不僅得到了產婦和家屬的一致好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科分娩后母嬰同室的產婦400例。年齡在18~40歲,孕周為37~41w,其中初產婦220例,經產婦 180例隨機分為兩組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對產婦及嬰兒進行護理。觀察組采用母嬰床旁護理進行護理。

1.2.1常規護理 對產婦及家屬做健康宣教,抱嬰兒到沐浴室沐浴、預防接種。

1.2.2母嬰床旁護理

1.2.2.1床旁宣教 對產婦在床旁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產后注意事項、飲食指導、衛生指導、母乳喂養相關知識指導(母乳喂養的好處、早開奶、按需哺乳等),教會產婦正確的喂奶、含接姿勢;發現凹陷者,及時示范并教會產婦及家屬護理凹陷的方法;發現腫脹者,教會產婦及家屬正確護理及擠奶手法,以及產褥期常見癥狀的處理等;認真做好階段性的健康教育。

1.2.2.2床旁沐浴 在床旁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護理,應使用盆浴,一人一盆,有效的預防交叉感染;準備好用物,一邊操作、一邊講解,操作沐浴同時,以互動形式,鼓勵產婦和家屬積極參與并提出問題,盡量詳細講解沐浴的步驟和要點,臍部和臀部的護理要點,穿衣、更換尿布、包裹嬰兒的技巧;以便產婦和家屬更好地學會護理嬰兒及掌握相關知識。

1.2.2.3健康教育更直接、更有效 強調臍帶護理的重要性和方法,消除產婦和家屬的顧慮,避免出院后臍帶感染;同時還要強調嬰兒皮膚的重要性和觀察方法,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教會產婦母乳喂養的方法、含接技巧、擠奶手法。做好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篩查、預防接種的相關知識宣教及注意事項。

1.2.2.4床旁撫觸 撫觸是通過雙手對嬰兒最大的神經器官皮膚進行有部位、有節奏、有規律、有一定力度的撫摸。目前已被公認為有助于嬰兒體格發育、情商和智商發育的新型護理技術,并廣泛在有一定規模的醫院開展。針對產婦及家屬文化層次、風俗、習性不同以及意愿,可教會她們做新生兒撫觸。

2 結果

經過護理后對照組200例產婦,擔憂170例,占 85 %,健康教育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76例,占 38 %,滿意60例,占30%。觀察組產婦擔憂50例,占25 %,健康教育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160例,占90 %,滿意190例,占95 %。

3 討論

在護理部的大力支持下,婦產科病房為配合“爭創優質護理示范病房”建設,促進此項工作順利安全的開展,采用了產科護理的專科特色和人性化服務模式--母嬰床旁護理服務?!耙约彝橹行漠a科護理”是目前人性化服務向產科護理提出的新服務理念,也是產科護理發展的趨勢。

3.1調整工作模式,實行護士分層管理,加強協作能力。護理工作的性質決定了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和協調性;根據科室具體情況把護理人員分為兩個護理責任小組,合理安排:結合性格互補、能力互補、交流技巧互補、新老搭配等原則組成護理小組,采取小組合作,床位分管固定的方法;每組設組長1名,負責病區1/2患者的管理,由護理組長負責,責任分工細化,目標明確。實行分組包干、分床到護、責任到人、相互協作的方法,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合作,實行責任護士全面落實所管患者的質量措施、病情觀察、特殊檢查、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對患者實施連續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

3.2合理分配上班人員及各班工作量,實行彈性排班原則。根據科室情況,合理按排人員上班及分配工作量,遇晚夜班人員少而繁忙時,設置二線班,隨時調動協助晚夜班,以減輕晚夜班護士工作壓力,防止因繁忙而服務不到位引起醫療糾紛,確保優質護理的有效落實。

3.3開展不同途徑的健康教育,滿足產婦的要求。在床旁護理中進行健康教育,更直接和有效,使產婦及家屬在切實感受到被關懷和理解時,才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滿足感,取得產婦及家屬的信任,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促進護患關系和諧,提高患者滿意度,也是我們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和家屬溝通交流,把健康教育貫穿于產婦住院的全過程;加上我科開展優質護理后,拓展了母嬰管理、產婦早期康復等??谱o理工作,提供到位的全方位護理,促進產婦的康復。同時對產婦及家屬定期召開公休座談會,認真傾聽他們的合理建議并采納。

3.4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要求對母嬰更加嚴格護理程序,床旁進行一對一操作,減少醫療差錯和產科護理缺陷的發生。床旁護理不僅重視知識的教育,還強調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能滿足產婦、嬰兒、家庭的需求。通過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新生兒護理質量;產婦及家屬的積極參與,促進產婦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產后的康復及惡露的排出。產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提高,對護理的滿意度提高,也使護理人員的自律性提高,護士自覺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自覺性提高,理論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護理技能更加嫻熟、規范,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

3.5以往的傳統方法,都是由護士將嬰兒抱到新生兒沐浴間進行集中護理(沐浴、預防接種、撫觸等),這個過程不免讓許多家長但憂:離開父母視線,寶寶能否得到精心的護理,會不會在集中護理中將寶寶抱錯?會不會發生交叉感染?等等諸多問題,而母嬰床旁護理是在產婦和家屬視線內的一對一護理服務,減少了差錯率的發生。這種護理模式滿足了產婦及家屬的需求,解決了許多家長的困惑,實現了以人為本,體現人性情感關懷,關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為中心,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讓床旁護理宣教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

篇(8)

本研究中的340例產婦均為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將這些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有160例產婦,其平均年齡為(27.4±2.4)歲,其中有67例經陰道分娩的產婦,有93例經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其住院天數為(5.5±2.3)天,其新生兒的體重為(3.4±1.2)g,其新生兒的胎齡為(40.1±1.3)周。觀察組有180例產婦,其平均年齡為(27.5±2.6)歲,其中有74例經陰道分娩的產婦,有106例經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其住院天數為(5.8±2.6)天,其新生兒的體重為(3.3±1.5)g,其新生兒的胎齡為(40.3±1.5)周。兩組產婦的年齡、分娩方式、產后住院天數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為對照組產婦的新生兒采用母嬰分離的方式進行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對其新生兒進行體溫、呼吸監測、更換尿布、測量體重、洗澡、臀部護理及喂養等操作,不要求產婦或其家屬參與對新生兒的護理。為觀察組產婦的新生兒采取母嬰同室的形式進行護理,將其與新生兒安排在同一病房,在為其新生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求產婦或其家屬共同完成所有的護理操作,以提高產婦護理新生兒的能力。護理人員應通過發放資料、現場講解等方法對產婦及其家屬講解護理新生兒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并促使產婦盡早開奶,以提高其新生兒的母乳喂養率。在產婦為其新生兒更換尿布、進行沐浴、臍部護理及臀部護理時,護士從旁進行指導,糾正其錯誤的做法。若產婦發生乳汁分泌不足、扁平等情況,護理人員應為其進行關于母乳喂養的健康教育,并列舉一些為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獲得理想效果的案例,讓其認識到為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增強其進行母乳喂養的信心。若產婦出現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幫助其更快地完成母親角色的轉換。在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期間,應囑其密切觀察新生兒的體溫、呼吸及體重的變化,以免發生意外情況。

1.3評價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兩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的能力、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及對母親角色的適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兩組產婦發生緊張情緒的程度,將其緊張情緒分為“不緊張”、“輕度緊張”及“重度緊張”。將兩組產婦對母親角色的適應性分為“適應”和“不適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對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以(例,%)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與對照組產婦相比,觀察組產婦發生緊張情緒的程度較低,護理新生兒的能力、對母親角色的適應性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較高,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54

實施方法

產前健康教育:孕婦入院后,向孕婦自我介紹,然后介紹病區的環境、制度,病區護士長、主管醫生和科室主任。讓她們感覺到醫護人員對自己的關心,從而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

分娩過程的教育:產婦進入待產室后,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不免會產生憂慮,孤獨與擔心,因此,我們盡量做到一對一的全程陪護、關心、體貼她們,告訴她們分娩知識,使她們知道分娩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消除恐懼心理。同時鼓勵產婦的丈夫陪伴分娩,可以在產婦疼痛不安時給予和安慰,給予感情上的支持。以緩解其緊張恐懼的心理,減少了產婦的孤獨感。助產士應該嚴密觀察產程,進行系統監護,并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滿足其需要。同時講解母乳喂養相關的知識?;蛘呃秒娨暥嗝襟w播放有關的知識,最大限度調動產婦的主觀能動性,指導產婦在分娩時正確應用腹壓,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順利度過這另人難忘的關鍵時刻。

產后護理與指導:產婦送回母嬰同室,護士立即對其進行身心評估,簡單的講解母乳喂養和產后保健指導。內容包括:①產后食物應富有高熱量,高蛋白質,多吃水果,蔬菜和多喝湯,以利于乳汁分泌。剖宮產后的產婦禁食6~8小時后進食湯類再逐步過渡到半流飲食,普食。②注意產褥期衛生,產后6小時內應及時盡早自解小便,交待病人注意會傷口情況及陰道流血情況,保持外陰清潔,勤換紙。鼓勵產婦下床活動,促進惡露排出。③做好產后的心理護理,以防發生產后抑郁。

母乳喂養指導:①向產婦及家屬宣教母乳喂養技巧,喂奶姿勢,擠奶手法,新生兒的日常護理,新生兒沐浴,新生兒臍部護理等。護士手把手的把這些知識教會產婦及家屬。②每天播放產后保健及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讓所有“新媽媽”們及家屬盡快掌握其相關知識。

出院指導:①提供24小時的熱線電話,按需哺乳,堅持純母乳喂養6個月。告訴“新媽媽們”出院后的第1個月,有我們的專業人員去家里訪試,以及時了解新生兒護理存在的問題,給予正確的指導。②出院后如何保持足夠的乳汁分泌,如何辦理嬰兒出生證明。注意休養,飲食與營養,活動與休息做好避孕。③告訴產婦及家屬及時辦理嬰兒預防接種手續。

篇(10)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3月~2010年1月醫院收治的164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23~32歲,其中初產婦99例,經產婦65例;順產126例,剖宮產38例。將2012年2月~2013年2月醫院收治的200例產婦作為實驗組,年齡24~35歲,其中初產婦128例,經產婦72例;順產149例,剖宮產51例。所有產婦無其他妊娠合并癥,分娩過程順利,無產后出血等并發癥,新生兒均為單胎足月、體重2500~4000g,無胎膜早破及宮內窘迫,無畸形以及相關遺傳病。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析總結對照組新生兒出現的護理問題,實驗組根據對照組的護理問題提出防范對策并進行規范護理管理,問卷形式評估比較兩組新生兒護理差錯的發生情況和護理糾紛的發生率、新生兒情況、產婦精神狀況與新生兒護理能力情況。

1.2.1護理問題

1.2.1.1護理管理制度不完善

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安全制度不完善,落實不及時,導致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如消毒不嚴格,來往看望探視人員增多,接觸新生兒未洗手,室內空氣污濁、通風較差,容易造成新生兒感染。另外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監護管理措施不到位,自身無菌操作意識淡薄,手衛生觀念差,容易發生院內交叉感染。

1.2.1.2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部分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對護理操作流程不重視,巡視時間間隔延長或者不巡視,對待家屬問題不耐心,敷衍回答,導致對新生兒發生的變化處理不及時,防范意識缺乏,容易誘發安全事故,造成護理差錯的發生,威脅新生兒的安全。一些護理人員護理操作不嚴格,專業知識欠缺,臨床經驗不足,對新生兒和產婦生理、心理變化了解的不夠深入,無法對病情變化做出正確判斷。

1.2.1.3產婦育兒經驗不足

產婦大多數是初產婦,且有地區差異、文化差異,對育兒方法不清楚,老人對育兒過多干預,繼續進行以往傳統不科學的育兒方法等,均可對新生兒的健康安全造成影響。如不了解產后初乳和如何避免乳汁淤積,產婦哺乳姿勢不當易致新生兒窒息,更換尿布不及時可因排泄物刺激致臀紅、皮膚破潰,臍部護理等知識缺乏,在照顧新生兒的過程中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為實施母嬰同室、由產婦親自照顧新生兒帶來困難。

1.2.1.4護理人力資源不足

目前護理人員編制不足,在臨床一線工作的護士與患者比例不當,護士工作量繁重,壓力巨大,導致觀察新生兒時間不夠、次數減少,對產婦的健康教育不夠全面,發生情況不能及時處理,造成不良后果。

1.2.2防范措施

1.2.2.1加強管理

病室環境要保持整潔,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限制探視時間和人員,按照院方陪侍制度的要求執行,病區門口由專人看管,防止院外推銷人員或犯罪分子進入。護理人員在護理中常接觸多名新生兒,在護理完新生兒后應嚴格進行手的清潔消毒,重視手衛生管理,防止新生兒之間交叉感染。

1.2.2.2定期培訓教育

加強護理人員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是進行護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對護理人員要定期進行醫德醫風的理念教育,進行新生兒護理和孕婦產后護理等相關理論知識、熟悉護理安全制度及風險防范預案、規范技能操作和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培養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耐心的“三心護士”,避免發生抱錯新生兒、燙傷、割傷、摔傷新生兒等意外傷害事件。

1.2.2.3傳授育嬰知識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對新生兒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無論是初產婦還是經產婦,護理人員要教育其改變傳統的育兒方法,可通過健康教育公開課及宣傳手冊等手段途徑,正確指導產婦母乳喂養的方法,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教會產婦觀察新生兒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生理現象和臍帶、皮膚的護理,并宣傳嬰兒撫摸、按摩、游泳的好處。使產婦能有效掌握育兒方法,適應角色變換,避免因不適應、缺乏知識經驗導致的緊張焦慮心理狀態。

1.2.2.4人力資源配置合理到位

增加產科護理人員,根據病室床位數和護理人員合理安排,執行彈性排班制度,避免護理人員過勞、過累,護士長根據個人情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障護理人員能夠對母嬰同室病房中的產婦和新生兒在規定時間內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母嬰同室新生兒情況、產婦精神狀況與新生兒護理能力情況

實驗組發生新生兒識別錯誤、新生兒意外傷害、產婦緊張焦慮情緒、母親角色適應和產婦對新生兒的哺乳、沐浴、穿衣、更換尿布等護理能力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差錯的發生情況和護理糾紛的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眼組,護理差錯發生率和護理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上一篇: 廣告設計前景 下一篇: 創新思維的獨特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婷婷综合网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 | 亚洲乱码成熟视频在线播放 | 日本乱人伧片中文二区 |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香蕉午夜国产理论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