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2 10:06: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運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的思政教育要給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讓他們負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為社會做貢獻。[1]在以往的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和枯燥是造成學生對思政教育興趣不高的根本性原因,創新教育方法,把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新媒體的含義和特點
從廣義上看,所謂的新媒體就是依托于信息技術,包括互聯網、移動通信和數字技術等,以互動為主要方式,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等多方面活動造成一定影響的媒體;從狹義上來說,新媒體就是某種移動終端設備。新媒體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新媒體的產生需要得到三個硬件方面的全力支撐,它們分別就是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和數字技術。除了硬件支撐之外,它還需要大量的軟件維護,需要融合“海納百川”的信息內容讓受眾從中尋找到知識、樂趣和幫助。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具體來看,媒體的特點主要包括:
1.1傳播內容“碎片化”
新媒體的產生,使信息的傳播載體、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將信息碎片進行有機地整合,發揮信息的更大價值。[2]新媒體的傳播內容以“短、平、快”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浪微博,它甚至在字數上對于信息者進行限制,這樣就迫使信息者提煉思想精華,用簡捷的語言表達中心思想,對于受眾而言,可以有效地降低閱讀成本,提高閱讀效率。新媒體準入門檻較低,其中既包括權威媒體,又涵蓋普通群眾,內容的簡潔化和渠道的多元化讓傳播內容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對于新媒體的“碎片化”特點,我們需要辯證地理解,既要看到“碎片化”可以提供低成本閱讀的便捷性,又要看到“碎片化”內容并不利于知識的深度理解,內容缺乏含金量,只能知道某時某地發生了什么,卻不能對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影響、事件的背景有全面的了解。
1.2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與快捷性
新媒體完全打開了信息受限的瓶頸,由原有的單向傳輸變為雙向互動,實現了信息發出者與接收者之間的有效互動,信息傳播的交互性降低了參與信息互動的門檻,不同的人可以對于同一問題展開充分的研究和討論,實現信息的價值最大化。新媒體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美好的最佳表現形式就是讓交流變得如此簡單。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我們只需要用電腦鍵盤或者手機按鍵就可以實現與不同區域的朋友或陌生人的互動,如果我們認為打字還是會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話,那么就可以選擇語音的方式,直接與對方交流,目前常用的社交軟件已經完全實現了溝通語音化,其中QQ和微信的語音功能使用得更加頻繁。
1.3信息傳播的虛擬性與開放性
新媒體營造了一個虛擬的開放式空間,在這里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都可以實現有效的互動,而新媒體搭建的溝通平臺不僅可以提供正常的交流功能,還具備儲存和檢索功能,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地檢索出曾經的交流記錄,從這個功能來看,新媒體營造的虛擬互動效果甚至要強于正常的交流與對話。在新媒體的互動平臺中,我們除了使用語音、文字進行溝通,還可以使用多種表情符號,甚至可以設置聊天背景,從而營造出某種聊天的氛圍,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
1.4信息傳播的小眾化服務
新媒體下信息傳播方式更加多樣,服務更加完善?;ヂ摼W、手機、互動電視媒體等由于時代的發展而被廣泛地應用,從而使得信息在傳播內容和形式上更為直觀、形象,同時也改變了發送信息單一形式的傳統媒體。[3]比起傳統媒體,新媒體可以實現點對點的發送功能,從而實現小眾化服務。小眾化服務是市場發展的趨勢,是精準營銷的關鍵所在,新媒體借助信息技術,運用大數據分析出瀏覽者的興趣和愛好,可以根據瀏覽者的興趣和愛好點對點地推送受眾感興趣的東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淘寶與京東了,它們擁有高層次的大數據運算技術,可以對客戶的瀏覽商品進行數據運算,從中發現客戶感興趣的商品。
2.1拓展學生的人際交流方式
大學在校師生是一個龐大的數量體系,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僅限于課堂教學或其他班級活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也只是局限于班級范圍之內,其中以宿舍為單位,同學之間關系最好的通常都是一個宿舍的,這是朝夕相之后建立的深切感情。很多同學在大學期間并不會發生過多的交集,同一所大學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多年之后偶然邂逅才會發現曾經在一所學校共同學習,以此來加深彼此的感情,這些問題集中地暴露出學生在大學的人際交流活動頻率過低、交流渠道過于單一的弊端。對此,可以借助新媒體,利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建立學校范圍的各類群,包括班級群、學院群、興趣愛好群、學習交流群等,以此來加深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頻率,形成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的良好風氣。人都有“見賢思齊”的意識,意氣風發、追求上進的大學生更是如此,在交流中,他們會發現更多思想活躍、各方能力都強于自己的其他同學,它們會自然地向這位優秀的學生學習,以期望與優秀的同學達到同樣的水平。如此一來,新媒體在發揮拓展學生的人際關系作用的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2豐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內容
高校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相對開放,但是從某種程度而言,這種開放又是具有局限性的,高等教育不僅需要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教育,更需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4]借助新媒體技術,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所學專業的科技前沿,還可以了解到國家時政信息、社會新聞資訊,而整個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種主動的狀態。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渠道在豐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同時,讓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得到充分的鍛煉。
2.3創新思政教育模式
傳統的思政教育通常以教師的講授法為主要形式,有時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思政教育內容,學校采取“大課”模式,即兩個班的學生共同上課,這種教學方式只能以知識的單向傳輸為主,很難實現知識的有效互動,受制于課堂教學時間,一旦“互動過度”就無法完成教學目標,為此教師寧可選擇傳統的講授法,以單向的知識傳輸的形式向學生傳遞知識,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掌握課堂教學節奏,讓自己的課堂教學達到“收放自如”的效果。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思政教育以抽象知識內容為主,如果缺乏形象生動的案例支撐,就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新媒體教學可以說是思政教育的一場“革命”,它顛覆了原有的教學模式,結合新媒技術,高校思政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提供多種形象生動的案例來支撐抽象的知識內容,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降低難度,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甚至可以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新媒體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應用
3.1掌握網絡思維規律和網絡語言
新媒體是以互聯網的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的,要運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掌握網絡思維規律和網絡語言,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師具備互聯網的思維,學會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了解當前比較時尚的網絡語言,讓互聯網的思維和網絡語言同時出現在課堂教學之中,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思政教育內容,增強思政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3.2增添有效的媒介教育內容
盡管大學生已經較為成熟,思想趨于成人化,但大學生仍然在學校學習與生活,他們的思想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并不具備社會性,所以他們明辨是非、去偽存真的能力普遍較差。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各類信息知識內容泥沙俱下,其中既包括優秀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涵蓋腐朽落后的負面信息,大學生如果沒有堅定的思想政治意識,不具備去偽存真的能力,就非常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導致誤入歧途。為此,在思政教育課程上,教師要適當地增添媒介教育的內容,教給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就網絡上傳播的錯誤信息和負面內容進行及時的點評,以此來堅定學生的思想政治信仰。
3.3加強校園思政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
為了全面推進校園思政教育,高校要主動地構建學校思政教育主題網站,規定專人負責網站的建設與維護,每天及時更新網站的思政教育內容,要確保留言版內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得到回復。在網站的文化風格方面,高校要堅持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中國夢”的相關學習內容羅列其中,讓學生掌握“政治關鍵詞”,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
3.4做好校園的輿情監督工作
高校思政教育網絡平臺要密切地關注來自于互聯網的信息,做好輿情監督工作。一旦發現網絡傳播信息嚴重失實,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錯誤言論時,就要第一時間在校園思政教育主題網站進行辟謠,并鼓勵學生積極向網絡投稿,參加到輿情的監督工作之中,弊革風清,讓校園營造出良好的思政學習氛圍。
4總結
新媒體是信息發展的必然結果,高校要順應時展的潮流,主動地在思政教育中引入新媒體,充分地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借助新媒體來提高學生的思政政治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剛.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5):67-68.
[2]胡亞凡,谷雪峰,于曉波,張華.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3.
[3]王金寶.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6.
作者:胡煜晗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