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13:55: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新時代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青年教師群體為教師隊伍的重要力量,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育者和榜樣,其思想道德品質即師德水平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思想行為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國家高度重視對教師師德師風的建設,提出持之以恒堅持抓好師德師風建設,明確師德建設標準和要求,并為教師指明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關于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研究不斷豐富完善,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隨著師德建設新問題、新困難的出現,將師德建設與新時代要求緊密結合,不斷提出新要求、新標準是促進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新時代賦予國家教育大業新的使命,也賦予教師新的使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理論指導,認真領悟“三個牢固樹立”“四有教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六要”等論述精神。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要從立師德、塑師魂出發,進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教育工作者最基礎、根本的道德修養。師德作為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促進和規范著教師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加強師德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師德建設的根基是教師,青年教師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力量,肩負著教書與育人的責任。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思想政治品德直接影響著大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落實,影響著無數青少年人格品質的形成及身心的健康成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師德高尚的教師,因此師德建設是推動師生德育的核心,其關系著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落實,關系著教育強國的實現。我國青年教師群體不僅在數量上占優勢,在質量上總體學歷水平較高,綜合素養較強,敬業愛崗,贏得了社會的尊重。但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師德建設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挑戰,少數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有待提高和改善。新時代,對青年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時代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困境及原因
受經濟、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響,師德建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在抓住機遇、放大優點的同時所遇到的困境是不可忽視的,其反映著教師師德建設工作中的不足,這促使高校不斷完善師德建設工作。教師師德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要素構成,影響教師職業道德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會從各個方面對教師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產生影響,主要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2.1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困境的內部原因
青年教師作為我國廣大教師隊伍中年輕新鮮的血液,有著更為鮮明的特點。新時代人才濟濟,教育領域人才輩出,青年教師經過專業訓練、考核與選拔,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部分青年教師在教學中,將教書放在工作首位,造成“教而不育”現象。部分教師為了晉升職位,更注重科研成果和評價考核,忽視了師德建設,進而導致德育缺失。在教師職業道德理論學習中,部分青年教師缺乏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崗前培訓也不足以系統地學習師德知識,對于德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教書只是為了培養人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在師德上的表現應該成為學生的典范,應正面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2.2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困境的外部原因
教師的師德建設不能僅依靠個人實現,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對師德的建設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多元化的信息時代,百家爭鳴,各路思想的碰撞,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道德失范、享樂主義在社會中悄然滋生。受這一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更注重職稱晉升,缺乏愛崗敬業精神,忽視了學生的德育工作。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教育資源變得觸手可及,但同時教師的知識權威也受到了挑戰,對青年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道德觀念、價值理念的培養。教師的師德建設工作離不開高校的管理和支持,應杜絕重業務、輕師德的風氣,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建立和完善師德考核制度,不以工作量、研究成果等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增加教師在教育作風、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等方面的評價,有效落實師德考核制度,不流于表面和形式。國家政策及相關教育文件對于師德的建設具有先導性,引領著教師師德的建設方向,但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各地區的教育理念和水平不同,進而對師德的建設工作產生了巨大影響。鄉村教育雖然是我國教育事業建設的重要對象和重要內容,但一直以來鄉村教育建設的很多方面都存在難點和短板,鄉村教師隊伍師德建設面臨巨大困難和挑戰。
3新時代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策略
新時代,社會環境的變革導致教育環境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因此青年教師應與時俱進加強師德建設。新時代出現的新問題與新挑戰對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要求是針對當前青年教師在師德建設工作中遇到的困境進一步分析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的路徑與策略,不僅要從青年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出發,更要著眼于師德建設中的問題,不斷發現新問題并在師德建設工作的觀念和制度上進行調整,從而適應新局勢。
3.1教書育人相統一,師德學習需加強
師德的建設首先離不開青年教師,教書而不育人的觀念源于自身的德育意識與理論知識的淡薄。自古以來都強調教書與育人是統一并舉的,青年教師更要傳承這一思想。教書是傳遞知識,育人是促人向上,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育人,當教書失去育人的功能,就不可稱之為教育。教師教書更不能僅僅是為了一己私欲,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教師絕不能忘記育人的初心,不僅要肩負起傳道受業解惑的責任,更要以育人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為重任,成為真正的教育者。強化師德的理論學習是必然的,教師作為終身學習者,不僅要增長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也要在師德建設的學習上保有與時俱進的勁頭。各高校要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工作,進一步強化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崗前培訓,使得師德建設常態化、日常化。利用大數據技術,建設青年教師線上線下師德師風教育平臺,引導廣大青年教師加強師德建設的意識,提高自身師德建設水平。
3.2理想信念要堅定,課程德育應重視
理想信念作為思想的根基,是師德師風的根本。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黨和人民需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應該是好老師的理想信念基準。在這個信息多元的時代下,青年教師首先要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自覺學習正確的思想政治理念,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對時代的復雜性,更要堅定自我,自覺抵制和反對社會不良思想或風氣。每個學校和教師都應承擔起德育教育的重大使命。課程德育是將智育與德育相融合的課程,課程德育要求教師以心育心,以言行時刻影響學生并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但課程德育是有別于線上課程而高于線上課程的,線上課程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是為了促進教育資源的分配并不是以取代真實課堂為目的的,因此作為青年教師更需要對真實課堂進行創新,提高真實課堂的吸引力,在課程中融入德育建設非常必要,在教學中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是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內容。
3.3師德管理要強化,考核制度必嚴格
師德管理的第一步就在于嚴格把控教師職業的入門要求和標準。對于教師資格的認定以及招聘制度,把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作為新教師入職的進門坎是德育建設的開始。以師德建設為重要標準對學校及教師進行評估,抵制形式主義、只看表面的成績。各學校各部門要落實有關師德師風建設的文件,結合各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實際,強化師德管理。要重視師德管理就要從青年教師考核制度出發,將師德考核作為考核的首要指標,堅持多元主體以及多元評價的評價方式,評價標準從多維度出發,不僅要注重青年教師的專業素質更要將重心放在對其思想品質、教學作風、職業道德的評價上。將考核與青年教師的薪酬待遇、事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使評價具有公平性,應建設并完善評價監督機制。成立學校督查小組,專門針對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工作情況進行檢查,要善于發現問題,及時做出防范措施。監督主體也應多元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形成橫向與縱向的有機結合。拓展監督渠道,線上與線下監督相結合,保證監督的全面性。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對師德高尚的青年教師給予獎勵,為師德建設樹立榜樣。對于師德不正的教師也要給予其嚴厲的懲罰措施,以示警戒。有效的師德建設離不開高效有力的管理、監督、獎懲機制。
3.4鄉村教育要振興,國家政策需扶持
鄉村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體現,更是推動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高質量的鄉村師資隊伍力量不足,青年教師作為教師隊伍中的新鮮血液,鄉村教育更需要他們的加入。國家對于鄉村教師的“留住和引入”需要加大政策上的支持,并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和特殊幫助,提升鄉村教師職業的魅力和影響力。青年教師要給予鄉村教育更多信心,高校應將師德建設納入到鄉村教育中,為國家培養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才,進而使我國教師師德建設體系更加完善,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4結語
促進我國教育大業的發展要以落實師德建設為首要任務。新時代賦予青年教師新的使命和要求。立師德、固師魂,從培養教師思想道德意識、提高教師道德素養、關注教師行為道德表現出發,把好教師入門的師德之風,做到嚴格管理,重視鄉村教師師德建設,促進整體師德素質的提升。要建設教育強國,師德師風建設是評判新時代青年教師素質的首要標準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保證。教育為立國之本,教師為教育之根,師德為教師之魂。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是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重要論述的重大舉措,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前提和任務。青年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主戰力量,更應從思想政治、作風紀律、道德品質上對其提出師德師風建設的新要求。為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抓好師德建設,為新時代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3]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