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1 08:47: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傳統校武術項目發展現狀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前言
2020年4月,[1]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體教融合意見》,[2]這是我國學校體育事業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體教融合意見》旨在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通過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體教融合意見》遵循了我國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凝聚了學校體育改革的新理念,賦予了體教融合的新內涵,對推動新時代體教融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武術也得到了國家大力的支持,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政策。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是指有一個或兩個體育項目已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并且該項目已經達到一定的技術水平并形成傳統的學校。[3]傳統體育學校是后備體育人才培養的基石,早在六十年代初,北京市的一部分學校根據本校體育發展現狀,以武術項目為重點建立起武術運動隊并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傳統武術項目。這些學校在每年的競賽中成績名列前茅,甚至超越了專業體校。對傳統項目武術的弘揚與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體教融合是國家在新形勢下對體育和教育關系的認識深化,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踐行培養德﹑智﹑體﹑美﹑勞的育人要求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本文對于北京海淀區傳統校武術項目開展現狀進行實地考察﹑記錄和研究,結合體教融合背景下尋找發現問題,并針對該問題如何解決進行深入研究,為我國體育訓練的人才培養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踐指導,對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傳統校武術項目的發展以及貫徹國家體教融合的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體教融合背景下以北京市海淀區體育傳統校武術項目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北京市海淀區有武術項目的體育傳統學校(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八一中學﹑中關村中學和雙榆樹小學為調查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大量與本論文有關的學校體育﹑學校武術和中小學武術發展的書籍和學術文章,對其進行歸納和整理,為本論文奠定理論基礎。
2.2.2訪談法
根據研究所需,對北京市海淀區武術傳統學校武術隊老師進行訪談,并設計有關該傳統學校武術發展方面的訪談提綱,收集相關反饋與意見,為研究內容提供材料基礎。
2.2.3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研究的內容和目的進行問卷設計,有針對性的設計關于《北京市海淀區傳統武術學校項目發展現狀》的調查問卷,以便從武術特長生角度出發獲取更準確的研究信息,根據各學校武術特長生人數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人大附中﹑八一中學﹑中關村中學和雙榆樹小學共計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為本研究夯實理論基礎。
2.2.4邏輯分析法
根據獲取的相關信息和搜集到的各個校武術活動開展現狀的資料進行梳理分析和歸納,結合體教融合背景尋找并發現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體育傳統校發展概況及武術隊的建立
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是由國家體育系統和教育部共同創辦的具有我國特色的學校業余訓練體育人才培養體系,是我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之一,為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北京市海淀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把武術項目設為傳統項目,發展較好的學校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八一學校﹑中關村中學和雙榆樹小學為主。學校武術隊運動能力的高低不僅僅跟武術隊的訓練管理體系有關,當然也會跟自身初始水平有關,不同的學校生源地也會不同,學校招生調查情況(見表1)。可見面向全國招收優秀運動員在這四所學校中僅有一所,大部分僅限于招收北京市優秀運動員,招生人數也非常少。《體教融合意見》[1]指出要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整合原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由教育﹑體育部門聯合評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聯合建設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合理規劃高水平運動隊招生項目覆蓋面。根據《體教融合意見》,海淀區武術傳統項目學校應擴大招生生源地和招生總人數。根據四所學校的武術隊教師情況(見表2),可見武術隊教師每所學校均只有一名教師,并且經過訪談得知這些教師平時還承擔學校其他體育課教學任務,且并未配置助教,資質力量較為薄弱。《體教融合意見》[1]指出要大力培養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和教練員進入學校兼職﹑擔任體育教師的渠道,制定在大中小學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制度,因此四所學校應該增加武術隊教師力量。
3.2北京市海淀區體育傳統校武術學校訓練目標
訓練目標是一個武術隊訓練的方向和動力,武術隊的訓練目標決定著訓練布局的安排與實行。教練員為武術隊制定的長期訓練目標(見表3)。數據顯示,人大附武術隊的長期目標是獲得北京市比賽冠軍,其他武術隊的長期目標是提高武術隊的整體水平,每次比賽成績都有突破以及具有完備的訓練管理體制,武術隊的重心是提高綜合競技水平為主,從而在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體教融合意見》[1]指出,要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武術隊應該增加帶動本校武術體育運動開展等的長期目標,通過在班級學校集體活動﹑運動會等場合展示武術傳統項目的活力和魅力,帶動全校武術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促進青少年培養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3.3北京市海淀區體育傳統校武術訓練時長和頻次分析
影響成績好壞的因素有很多,如,賽前的訓練﹑賽中的發揮﹑賽后的總結反思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競賽成績,當然,最關鍵因素就是賽前的訓練,良好的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的競賽能力。四所學校的周訓練次數及單次訓練時長(見表4和表5)。根據調查顯示,參賽運動員每周訓練次數絕大部分都在4-5次占比80%,每次訓練時長大部分集中在2小時之內。在與四所學校領隊教師交談后了解到,四位領隊教師都提到競賽訓練的訓練規律,每周訓練一次以內水平是逐漸下降,每周訓練次數在兩次以內為保持,每周訓練次數達到三次以上才會有提高的可能。但是年級越高的學生對其訓練次數及時長要求相對寬松,主要以個人自覺性為主。每個學校的訓練時間集中在校內課程結束之后的下午5點-晚8點,根據實際需求適當的調整訓練時長。《體教融合意見》[1]提出,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開齊開足體育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訓練和競賽活動。而目前學校學業過重,學校基本以學習成績為唯一重點考核指標,武術隊每周訓練次數和時長都有進一步增加的空間,隨著中考和高考加大體育成績分數比例,學校未來將會減輕學業負擔,重視體育鍛煉,加大體育課和武術隊訓練的課時。
3.4武術隊競賽分析
3.4.1武術隊參賽級別分析
武術隊參賽人員參加過最高級別競賽及人數(見表6)。調查的四所學校均有參加國家級別比賽的資格,參與過國家級比賽人數比例占總人數的77.5%。根據與領隊老師的交談,國家級比賽主要以全國中小學生錦標賽為主。經調查的四所學校除了參加國家級比賽的同時,在一年之中還會參加省級和市級比賽,運動員可以通過不同級別的比賽積累大量比賽經驗,同時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提高團隊凝聚力,開闊眼界了解到更多更先進的訓練熱身方法。一次高級別的比賽對于一個武術隊來說無論是生理心理還是技術水平都是一個全面的提高,因此隊員多經歷大賽,對于運動員來說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3.4.2武術隊員參賽頻數及成績分析
參賽機會可以為隊員提供開闊眼界和吸收新理念的平臺,但是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展現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優秀的運動員需要多次競賽的磨練,才可以達到場上冷靜沉著。平均每個運動員每年參賽次數及最好名次(見表7和表8)。據數據顯示,經調查的40位武術運動員參賽平臺眾多的前提下參賽機會相對較多,平均每年參賽次數達到2-3次有15人,占37.5%,參賽次數達到4-5次有17人,占42.5%,相對少部分運動員每年參賽次數在5次以上有7人,所占比重為17.5%,由此可以看出,在較多的競賽平臺中,每個隊伍的隊員每年都有2-4次的比賽機會用來展現提高自己,通過比賽名次對自己起到一個督促作用。根據對40名運動員最好競賽名次的統計顯示,獲得過國家級前三名的運動員有26人,占65%,國家級前八名的運動員有4人,占10%,北京市級比賽前三名有7人,占17.5%,北京市級前八名有3人,占7.5%。全國級別的競賽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聯賽-武術賽”,北京市級別的競賽為“北京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武術比賽”。由此可見,大部分運動員在競賽的大平臺上都或多或少的嶄露頭角,占據國家級﹑市級競賽的一席之地。《體教融合意見》[1]指出要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義務教育﹑高中和大學階段學生體育賽事由教育﹑體育部門共同組織,統一注冊資格。整合學校比賽和U系列比賽,建立分學段﹑跨區域的四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合并全國青年運動會和全國學生運動會。教育﹑體育部門為在校學生的運動水平等級認證制定統一標準并共同評定。目前武術隊參加各項比賽情況較好,但是與教練和學生的訪談中發現,對于取得較好比賽成績的學生未給予充分的獎勵,學校應該在入學和獎金等方面給予競賽成績較好的學生一定的獎勵政策。
3.5畢業后的去向
大多數武術隊員畢業后的去向調查情況(見表9)。從統計結果來看,四所學校的武術運動員畢業后都有相應的去向,根據武術運動員的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去向也不同,主要去向是高水平運動隊(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體育類院校(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等),少數運動員的去向是專業隊(北京武術隊),并不存在無去向的隊員,說明每個武術運動員在三年的訓練中不斷提升,達到了更高的水平。《體教融合意見》[1]要強化政策保障,研究制定有體育特長學生的評價和升學保障等政策,鼓勵各地建立健全“一條龍”人才體系,解決體育人才升學斷檔問題,加強場地設施共享利用,加大對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的宣傳轉播力度。
4結論
傳統校武術隊招生人數較少;傳統校武術隊多年訓練計劃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武術隊的整體水平;傳統校武術隊有廣闊的展示自我水平﹑提升自身能力和學習了解先進訓練的競賽平臺,武術隊員大部分都有較好的競賽成績;傳統校武術隊的訓練時間和訓練頻次有進一步增加的空間;傳統校武術隊發展過程中,領隊教練人員缺少;傳統校武術隊畢業后均有較好的去向。
參考文獻:
[2]林劍,顧寧.深化體育改革促進體教融合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會議召開[EB/OL].
[3]楊鐵黎.我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建立與發展[J].全球學術快報,2014(5):1-6.
作者:李艷榮 單位:首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