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時間:2023-05-05 09:31: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的困境阻力

(一)經費投入與硬件設施不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需要充足的經費投入與硬件設施支持,這也是人工智能背景下培養高職雙師型教師的根本基礎和前提條件。然而,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卻缺乏足夠的經費投入和合格的硬件設施,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國家層面未能提供明確的政策予以支持。2018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將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擺在重要位置,然而并未對培養經費撥付等問題提出明確規定。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頒布《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后對高職“雙師型”教師的需求激增,但是也未有相關后續經費支持的舉措。可以看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點與方向,但是后續配套的經費與資源支持卻未能及時跟進這種良好設想,導致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陷入尷尬境地。第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且地區差異巨大。高職院校多分布于經濟發展水平較差三四線城市,地方政府對于高職院校的經費支持不夠充足,傾斜力度遠不如本科院校,不能夠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鼎力支持。不僅如此,這些地區本身能夠接觸到人工智能相關高科技領域的資源相對一二線大城市而言就十分有限,“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資源和平臺等硬件條件十分匱乏,所以導致這些地區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開展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進程推進緩慢甚至難以推進。第三,高職院校經費與條件受限。人工智能的培訓條件又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但是高職院校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科研平臺水平較低,因此能夠獲批的科研教學經費也相對較少。不僅如此,高職院校培養教師與學生的模式偏向于職業應用型人才,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前沿領域的技術關聯度較低,因此也不能提供較好的平臺等硬件條件支持。

(二)高職教師自身能力有限高職教師是人工智能背景下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主體,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需要高職教師具有與之相匹配的個人素質與能力。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高職教師自身能力有限,對于這樣創新型的教師培養模式難以適應,從而導致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困難重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第一,高職教師接受人工智能相關技能的能力受限。高職院校由于科研平臺和學生生源的限制,其對于專任教師的招聘門檻要降低許多,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多為碩士學歷,未經過博士階段的系統科研訓練,具有3年以上企業經歷、在企業擔任過技術職位的教師比例也很低。不僅如此,由于缺乏相對一致的招聘標準導致專任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欠發達地區更是無法吸引高質量的高職師資。因此,無論是從學術科研還是實踐鍛煉的角度,高職教師對于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前沿知識與技能的接受能力都十分有限,這會大大提高人工智能背景下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難度。第二,高職教師發展為雙師型教師的精力有限。雙師型教師實則是指具備雙重能力的專職教師,他們需要兼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能力,需要兼具職業素質與教育素質,還需要具有教師資格證與行業技能雙證書,這無疑對高職院校教師的能力與精力都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高職院校的教師多為碩士研究生,其所接受的學科類專業學習與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教育學習大有不同,這就需要高職教師本需要彌補眾多職業教育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不僅如此,高職院校教師面臨著繁忙的教學、科研與行政任務,尤其是教學任務相對于本科院校更重,這常常使得他們分身乏術,要在完成這些任務之余鍛煉實踐教學能力、考取專業技能證書頗具難度。

(三)培訓體系完善程度欠佳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是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保障,盡管目前各大高職院校為實現這一目標爭先對本院校教師進行培訓,但是卻尚未構建起完善的培訓體系,導致培訓效果不佳、教師興趣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培訓目標不夠明晰。許多高職院校開展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的目的往往是為了“隨大流”或者完成硬性考核指標,不能根據本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設置相符的培訓目標,不能根據本院校教師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目標,不能根據本院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規劃未來期望達到的目標,不能針對人工智能背景下促進高職院校教師“雙素質”“雙能力”“雙證書”的目標實現設定明確的培訓目標。第二,培訓模式僵化割裂。目前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訓模式以“學校主導制”和“校企合作制”為主,培訓模式較為單一僵化,且二者未形成合力、未達成長效合作機制。其中“學校主導制”以邀請校內老師擔任導師的理論教學為主,往往成為照本宣科、枯燥無味的培訓,同時缺乏實踐操作鍛煉的良好機會;而“校企合作制”以高職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為主,但是往往流于表面與形式,大多變成了參觀企業的走馬觀花模式,并未起到真正鍛煉高職教師實踐能力的作用。第三,培訓內容淺顯混雜。人工智能背景下培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內容繁雜且難度較大,許多高職院校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往往會將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師安排在一起統一培訓,甚至將理論與實操的內容混在一起,培訓的內容也往往是復制、照搬教材或論文中的基礎知識,不僅未形成完整的培訓內容知識體系,也使得培訓的內容未能結合教研前沿提升深度與難度,從而無法達到較好的培訓效果。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一)國家發展智能職業教育的大勢所趨技術始終是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社會變革的最強驅動力,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智能創新將成為新的重要驅動力,智能創新的應用與發展將掀起社會勞動分工領域的一場巨變,人工智能將逐漸取代中等及以下技能工作,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調查研究顯示,到2055年目前人們所從事的工作將有一半以上的內容將被人工智能替代,也就是說高職院校所培養的技術人才將有被人工智能大幅取代的可能,這無疑為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改革敲響了警鐘也指明了方向。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順應這一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層面審時度勢做出的高屋建瓴的發展規劃,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向智能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大方向。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項文件與政策鼎力支持智能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說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國家發展智能職業教育的大勢所趨。國務院于2017年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指出,要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有機結合,要大力發揮人工智能的數據功能,推進智能型、高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并建設智能型的教師隊伍予以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印發《“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加快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高端復合型人才,這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領航標。國務院于2019年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更是對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提出了明確要求,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要與科技發展相適應,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積極探索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協作的新智能模式,形成全方位智能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為實現職業教育改革向智能創新發展的這一宏偉藍圖,高職院校必須為其人才培養配備專業的師資力量,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創新勢在必行。

(二)高職教師隊伍質量增強的必然要求以往高職教師隊伍質量參差不齊,能夠具備“雙師型”資格的教師比例也并不高,高職院校整體教師隊伍的質量有待提高,而人工智能技術的轉型升級將對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高職院校教師通過參加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培訓可以緊跟時代潮流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可以為自己的教學科研提供新的素材與新的思路,同時還可以將相關內容運用到教學案例與教學實踐當中,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實踐的能力與水平;不僅如此,還可以借助這個機會綜合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素質與教育素質,并促進他們考取相關行業技能證書,真正促進高職院校教師向著“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方向發展,全方面提升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高職院校教師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及時跟進學術界與業界關于人工智能研究應用的最新成果,還要積極參與學校、企業等組織的學習培訓。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操作與實踐當中。高職院校教師只有抓住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創造的機遇,迎接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才能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與質量。

(三)高職院校提升育人效果的創新嘗試我國已形成了包含計算機芯片、開源平臺、基礎應用、行業應用及產品等環節在內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新興產業鏈的完善發展存在大規模的人才與技術缺口,也為高職院校向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鏈輸送人才提供了絕佳機會。人工智能與高職教育深度融合,將推動高職育人理念的轉變,智能時代需要具備創新能力、合作能力、高層次技術技能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要求高職院校培養出的學生需要具備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需要具備與人合作、與機器良好合作的能力,還需要具備學習、掌握、運用高層次技術的能力。想要達到這樣的育人效果和目標,就需要高職教師對高職學生進行充分的教導、指導與引導。人工智能背景下培養高職雙師型教師可以更新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雙師型教師將人工智能技術與高職院校教育有機結合,充分激發高職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相關知識與課程的興趣,促進他們向著學習掌握高層次技術知識的目標進發。高職雙師型教師借助人工智能教育的力量,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體驗感與參與感,全面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參與協作意識,使得高職學生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學習和實訓中獲得充分的鍛煉。高職雙師型教師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更為快捷、準確、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情況與動態,實現高職學生學習狀態的“可計算化”,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現實需求與困惑問題,更為科學、高效地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與實踐計劃,從而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與育人效果。人工智能教育將促進高職雙師型教師與高職學生之間建立互通互融、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高職院校育人效果的創新嘗試。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創新路徑探究

(一)完善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硬件條件技術、設施與平臺等硬件條件是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根本基礎,人工智能技術對這些硬件條件的要求極高,要保障硬件條件過關才能深入開展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首先,要加強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技術與設施支持。國家層面要對高職教育與智慧教育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予以高度重視,提供各類優惠政策、經費資金支持高職院校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培養“雙師型”教師人才,針對政府出臺的對于高職教育規劃的綱領政策要提供配套的撥款,支持高職院校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購入人工智能設備、搭建人工智能平臺,最大程度上為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供便利。高職院校自身層面要積極向相關部門申請人工智能相關的科研經費,有意識地將校內教學科研經費向人工智能技術相關項目傾斜,支持本校教師外出學習考察,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沿知識與技能,與人工智能行業領先的企業建立良好關系,尋求企業層面提供相應的技術、設施等硬件條件的支持。其次,要搭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高職雙師型培養合作平臺。在信息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多種先進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建立包含學校、企業、政府三方的培養合作平臺。通過培養合作平臺進行信息共享、技術支持,通過三方的聯動與互助提高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效率與質量。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數據整理與分析,可以精準評判各方所需的支持和能夠提供的資源,從而實現培養決策的科學化、人性化、動態化。

(二)創新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培訓內容高職雙師型教師培訓使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主體內容,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培訓內容。首先,創新人工智能的基礎知識的培訓內容。改變原本對于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照本宣科、“一鍋亂燉”的陳舊模式,根據云計算、大數據、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不同種類的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理論課程的分類設置,使得高職院校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與興趣選擇重點學習的內容,通過課堂知識傳授、小組合作學習、個人深度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改變以往知識學習效率低、趣味差的問題。其次,創新人工智能的實踐操作的培訓內容。傳統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實踐培訓往往會簡化成走馬觀花式的企業參觀,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訓應當邀請企業中人工智能技術專家蒞臨指導,并通過AR、VR等技術的體驗與操縱,使得高職教師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能夠更高效、更深入地掌握相關的實操技術。最后,創新人工智能教學技能的培訓內容。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中開設教學技能培訓,通過在雙師型教師中廣泛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理論與實踐的公開課、教學競賽、教學研討,幫助高職教師在教學演練中發現問題,在與其他教師的溝通、交流與比較中切磋,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水平,敦促自己向著雙師型教師的目標邁進。

(三)升級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評價體系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評價體系是對教師培養效果進行檢驗的重中之重,應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對現有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評價體系進行更新與升級,充分調動學校、企業、政府、教師等多方力量參與其中,形成集智慧式、多元化、科學性于一體的評價體系。首先,建立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評價系統,將學校、企業、政府、教師、學生等多個主體納入其中,形成多元主體利益共同體模式,解決原本學校培訓、企業實踐與政府成果轉化孤立評價的問題,擺脫教學、科研與實踐操作層面考核相分離的問題,將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協調下多元主體參與的考核評價結果與教師的獎金績效獎勵緊密掛鉤。其次,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系統制定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評價內容。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系統對教師日常學習與實踐情況進行分析記錄,全面評價其優勢之處與薄弱之處,針對每個教師的實際情景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考核評價內容,尤其要針對重點內容與薄弱之處進行考核評價,幫助高職教師能夠高效地彌補短板,朝著雙師型的任務目前前進。最后,基于人工智能評價系統制定精準化、動態化的評價標準。通過人工智能評價系統綜合分析高職教師日常培訓、學習與實操的內容,結合高職“雙師型”教師需要具備雙素質、雙能力與雙證書等多重要求,科學研判其培養培訓需要達到的客觀標準,以此鞭策高職教師明確自己職業目標與職業規劃。

參考文獻:

[1]古翠鳳,劉雅婷.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設計[J].職教論壇,2020,36(8):82-90.

[2]何楊勇.職教“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分析[J].職教論壇,2021,37(4):89-95.

[3]吳永和,劉博文,馬曉玲.構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態系統[J].遠程教育雜志,2017,35(5):27-39.

[4]伍輝.高職院校人工智能專業建設的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9(6):86-88.

[5]徐曄,黃堯.人工智能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關系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4):67-72.

作者:荊東星 單位: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

上一篇: 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分析 下一篇: 新能源汽車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美女足 | 欧美日韩免费专区在线 | 中文字幕无线精品亚洲乱码一区 | 中文字幕AV中文字幕 | 久久免费看少妇A级精品视频 | 色A在线免弗看五月丁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