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30 23:12: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土地整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bstract: Land is the survival of this, is the survival of the people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production. As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ing continues to improve, people on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re also constantly deepened.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analyzed the Wenling city rural l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opinions rural l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improvement;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目前,我國的土地資源嚴重退化,我國是資源大國,但是人均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退化現象仍在加劇。“珍惜土地資源,合理使用土地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指出的是,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整理問題。現階段,我國各地都在積極迅速地進行農村土地整理,但是所取得的效果還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土地問題特別是農村土地整理問題仍然是我們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之一。
一、溫嶺市農村土地的主要狀況
溫嶺市人口密集,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45畝,是我國人地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當前溫嶺市農村土地中存在的問題:
政策執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土地措施,土地問題在一些地方得不到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執行不到位,很多土地承包后經營管理不善,一些地區對土地的調整過于頻繁,強制性的收回已承包的土地,然后高價轉租,缺乏監管機制,不能依法管理土,土地管理部門政策執行不到位,管理措施不當,雖然農村有人大、政協監管,但是仍存在很多漏洞,有的地方甚至形同虛設。
土地流轉缺乏規范、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農村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常常出現無償性和無序性。流轉機制不健全,不能適應當前的需求,政府職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對于信息傳遞不及時,技術跟不上,資金嚴重缺乏等都嚴重制約著土地流轉年紀制的健全。科學的管理水平及服務要求還有待提高。
違規占用土地現象嚴重,大量土地閑置。很多地區強制性的征用土地,土地占用后補償款普遍較低,有的甚至征用了之后拖欠補償款,出現了無償占用的現象,使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失,削弱了農民參加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土地補償款管理體制監管不嚴,補償款不能定向使用,有些單位還在利益誘導下提早占用或者多占用土地,出現土地閑置現象。
宅基地流轉缺乏規范。新農村建設中,推行合并相鄰村鎮,實現公寓化管理,致使許多農民亂占地建房,出現了一戶多宅的現象,很多宅地空置,宅基地嚴重浪費。現在實行的宅基地審批劃撥權在鄉鎮政府手中,現象時有發生。耕地浪費現象嚴重。
新增耕地造假事件時有發生。溫嶺市鄉鎮規劃起步較晚,政府實行增加耕地政策,主要是想提高人均耕地面積,使耕地量得到保證。很多地區只是為了單純的增加耕地,合并小田地,隨意處理耕田,只是增加了耕地數量,嚴重的破壞了良田。對于新開發的耕地,只是盲目的開墾,對于是否達標缺乏正確的評估與分析檢測,使得耕地質量在整體上呈現下降的趨勢。
農村村莊缺乏規劃。農村建房沒有統一規劃,農村建房大部分都是另選宅基地,建成后牢房空置,并且建房很多都是向外擴展,房屋根據道路建設,路通到哪里建到哪里,形成了許多空心村。拆遷、修路、修工廠也占用了大量的農田,直接導致基本農田大量減少,很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嚴重污染周圍的耕地,使耕地質量嚴重下降,日后的糧食生產令人擔憂。
二、農村土地整理的目的和意義及溫嶺市農村土地整理的措施
土地整理的目的是改進土地的使用條件,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及生產率,農村土地整理主要包含土地建設用地和農業整理兩個部分。進行農村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土地使用的可持續性使用。
農村地區的土地整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增加耕地面積,更好地滿足當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2、土地整理有助與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專業化與集約化,提高耕地出產率,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3、土地整理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推動城鎮化建設,有利于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4、土地整理有利于促進人們轉變傳統用地觀念,樹立節約用地、集約用地的新觀念,促進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生產方式向集約型轉變。
農村土地整體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農村土地在使用上有著很大的潛力,在發展過程中,我們要采取相對的政策,堅持可持續性發展政策,全面開展土地整理工作。
1.、建立和完善土地整理的相關政策:土地整理是國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須有相關的法律制度給與保障。嚴格按照相關的的有關規定開展工作,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整理政策法律體系。
2、以人文本,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最基本的保證,農村土地整理工作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進行土地整理時要堅持民主制原則。提高人們的耕地保護意識是進行土地整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證,應該大力宣傳土地有關的法律法規,使人們認識到耕地保護的重要性,參與到耕地保護工作中。
3、改造和整理閑置土地:農村現在仍存在大量的閑置土地,閑置土地的整理和改造工作十分艱巨,在進行工作時,要尊重人們的意愿,開展農村土地整理工作時要科學規劃,分步實行。加強村莊布局,對于新農村建設要嚴格把控,對閑置地進行合理規劃,將比較分散的村集中到居民點,對閑置土地進行合理開墾,充分利用。
4、維持耕地占補平衡,解決人地矛盾:在當前法律規范下,通過有效的措施,進行項目優化,合理規劃土地使用,對農田及村莊布局進行整理、退園還耕,對荒地進行開墾等,以此來增加耕地面積,保持耕地面積,達到耕地的動態平衡。
5、推行節約集約型用地:目前,我國土地數量已發展到“瓶頸”狀態,要想達到更高的層次,就要往深度發展,即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土地閑置量,提高土地保有成本。
6、優化用地結構,提高農業用地質量:農村用地多是粗放型,土地利用率還有待提高。通過整理農村土地,將一些零散的、閑置的住宅地及耕地進行統一規劃,土地整理之后,質量都會相應的有所提升,建設標準農田,對土地進行整平和道路溝渠等基本建設,為農業發展提供好的條件,提高土地使用質量。
7、加強可持續發展,實現土地多元化管理:對于土地的整理要以科學合理的態度,保質保量。對于土地的使用,要根據當地土地情況,選取合適的農作物進行種植,達到更高的產量,提高經濟效益。
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農村土地整理正沿著節約集約方向推進,在現有土地的基礎上,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
結束語:土地是人們重要的和最基礎的資源材料,農村土地整理活動是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倍受關注,農村土地整理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要以新的科學管理方式不斷推進農村土地整理工作,使農村土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萬茂.土地整理與可持續發展[J].國土經濟,2002,12
[2] 羅明,王軍.中國土地整理的區域差異及對策[J].地理科學進展,2001.6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348-01
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土地資源占有率低的國家,而且隨著我國城市化率的不斷提高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發展、農民生產與農村土地保有量之間存在的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據專家預測,今后我國農村建設的用地量會持續增加,許多農用地也將最終成為建設用地。在土地整理過程中,采取何種方法既能符合國家政策要求,又能減少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還能保護耕地,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國家制定政策法規對現有耕地進行保護,以確保有足夠的耕地面積,保證糧食充足,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是解決我國農村土地整理中存在問題的重要措施[1-5]。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整理問題,探索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耕地的占補平衡、合理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1 農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耕地造假情況普遍
土地整理的目標主要是使有效耕地面積得到增加,這是保證區域和國家耕地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土地整體的重點往往放在如何提高土地數量上,而對土地的使用情況重視不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了達到規定新增耕地率的目標,相關部門往往采用“多出地”的措施,隨意處理耕地,將小田并成大田,胡亂擴大耕地面積,嚴重破壞浪費良田。新增耕地經開發后能否達到耕作和種植的標準,并未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進行研究考察,也未作出相應的分析和評價。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不規則占有原有耕地,造成整體耕地質量下降,無法使耕地質量得到提升,不能滿足土地整理的最終目標,背離了當前政府對土地實施的保護政策,因此政府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和處理。
1.2 土地整理目標難以實現
目前,增加整體耕地數量、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進行補償是土地整理的整體目標,這樣就難以起到土地整理應有的作用,甚至還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如占優補劣、破壞環境、開發不利、輕質量重數量等諸多問題。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綜合發展強調的重點是將土地整理和農村發展建設結合起來,其目標是將空間與內容組織、管理相統一,充分發揮土地整理的功能。國家盡管已經明確了“立足提高和保護農業生產綜合能力”的土地整理方針,但是土地整理項目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工程質量較低、重申報輕建設、項目目標單一等,使得土地整理的綜合性效果與實際影響不一,從而導致土地整理目標與建設新農村的目標出現相互脫節的問題。
1.3 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
實現土地自身的農業利用是土地整理實施的重點要求,因此制定和實施相關策略時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發。一是節約原則問題。當前,部分開發商或者主管部門以新農村建設為幌子,違規征收和隨意開發問題嚴重,往往造成資源浪費嚴重。因此,土地整理主要的方式是以節約用地為原則,重新劃分土地資源,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對不符合機械耕作要求、不規則形狀的土地,采取一定的手段將其改造成為符合集約經營條件、形狀規則整齊的土地,達到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型農村建設的需求,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共同富裕。二是農民利益保護問題。轉變土地的位置和用途以后,就存在土地權屬變化的問題,土地整理實施過程中常常會打破原有田塊邊界,這就要求必須重新制定合理的項目計劃,調整土地權屬問題,以達到土地整理的目標。當前,在土地整理開展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房屋拆遷、田塊重劃、騰地遷墳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是與農民實際利益密切相關的。農村土地權屬涉及到所有者、經營者、使用者等很多方面利益的劃分,是農民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三是自然客觀條件。我國農村土地利用率仍然比較低,存在著水利設施老化、田塊凌亂等諸多問題,難以達到預期的規劃指導效果,究其原因是空心村、沿街建設等分布零散的宅基地普遍存在,對土地整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四是人為主觀因素。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夠合理調整上述現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有的相關單位為完成土地整理項目或土地整理的利益在農民沒有允許的情況下就私自代簽公眾參與意見材料,或搶占農民耕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些行為都會對農民自身利益造成嚴重的影響,是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行為。此外,如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農戶進行強制性命令、拆遷房屋、填埋坑塘、遷墳騰地等行為,就會使農民正常的利益受到破壞,違背了土地整理的原則。
2 農村土地整理的對策
2.1 保障農民切身利益
2.1.1 尊重當地農民的習慣。農村的部分道路是農民長期生活和生產中自然形成的,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土地在進行規劃時要綜合考慮原有設施的合理因素,積極運用現有設施,堅持“路成網,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連”的建設模式,在原有溝、渠、路的附近搭建類似設施,不僅能滿足農民生活和生產的習慣方式,還能節約資金投入的成本。這就要求立足實際情況對土地進行整理和規劃,以達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滿足服務農民、農村、農業的需求。土地在規劃過程中需要有效保護土地資源,展開規劃工作時最好能夠有效結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保持兩者的協調統一,從而保證所使用的土地能夠達到土地利用計劃和當地實情的雙重要求。
2.1.2 劃分村、組界線。農村集體承包制是我國當前發展時期農村建設的主要制度,每個村、組土地之間已有明顯的界限劃分。而這個問題在政府對土地進行規劃過程中時常被忽視,因此會造成界限劃分不清的問題,從而引起各村、組之間的利益糾紛,不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進行。這就需要在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界限時全面考慮村、組界線的問題,一般不允許存在明顯界限的設計,但必須認真對待單元劃分。
2.2 有效協調內部關系
在規劃實施農村和諧發展的過程中,土地管理部門應該將農戶、監理單位、施工單位以及其他部門的相關工作協調好。當出現不合理的項目規劃方案時,應由施工單位報給監理單位,由監理單位認可確定后再上報給土地管理部門,土地管理部門要在15 d內予以答復,以免延誤工期、耽誤農民播種時間,造成嚴重的后果。當實施的項目規劃需要與其他部門進行協調時,如道路中電線桿遷移等,則由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上報土地管理部門,土地管理部門有協調相關部門進行解決的義務。
2.3 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求對農村的土地進行相應規劃和整理,進行土地整理工作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才能使土地整理規劃應有的作用得以發揮。進行土地整理項目的過程中要使農民深刻了解每個項目的具體內容,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根據實際的情況提出合理化建議,這樣不僅能達到實際的方案設計要求,而且也能對技術上的不足進行彌補,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案。由此形成的土地整理方案能夠使農民對土地整理的實際作用有切身的體會,既能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又能有效調動農民參與農業發展工作的積極性。
3 參考文獻
[1] 王晶.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決策中的公眾參與[J].西部資源,2007(2):27-28.
[2] 陳薇.土地整理理論與實踐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6.
Abstract: our population density is bigger, land resources les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of the socialist cause of growing, make people between the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land to the problem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ensure of the plow land of balance, perfect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make every inch of the land used effectively.
Key words: the rural land, organiz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81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據專家預測,中國今后建設過程中在用地量這方面會出現很大的改變,建設用地將使用到一定的分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耕地的占補平衡形勢變得更為嚴重。怎樣在既滿足國家政策需要,又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來保護耕地,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需要制定相關的投資方式對現有耕地保護,以此保證足夠的糧食耕種面積,這種對我國農村土地整理過程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 我國農村土地整理出現的問題
1、新增耕地造假現象普遍
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標,這是為了防止國家以及區域的耕地量得到保證。而實際操作中很多時候將重點放在看數量上,而為重視起土地的使用情況。為實現土地整理標準所劃定的新增耕地率,政府單單決定使用采用 “多出地”,很多時候會把小田歸并為大田,對耕田隨意處理,胡亂擴大耕地的數量,使得良田被破壞浪費。
對于經過開發而增加的耕地是否可以達到種植和耕作的標準,在現實考察過程中未出現相應的適宜性評價和分析。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對原有耕地的不規則占有,使得耕地質量在整體上呈現下降的趨勢,這就無法滿足耕地質量不斷提升的最終目標需要。這對當前政府積極實施土地保護政策是相互背離的,而政府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有效地處理與解決。
2、農民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土地整理主要是參照節約用土地的規定,對土地進行重新劃定,通常采取措施對形狀不規則、達不到機械耕作要求的土地,可以利用相關的手段將其轉化為整齊、規則、能使用于集約經營的土地,這樣就能促進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也是達到了社會主義現代農村的需要,積極構建社會新型農村的要求。而土地的用途和位置發生轉變后,將對造成土地權屬的變化,實施土地整理常常會把原有田塊的邊界打破,這就必須要重新制定計劃,這就需要進行土地權屬調整,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土地整理的內容。
實施土地整理必須要以農民自身的農業利用為重點,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實施相關的策略。當前,土地整理開展時常常關系著田塊重劃、房屋拆遷、遷墳騰地等問題,而這些事項都和農民的實際利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土地權屬是農民較為關注的一項問題,涉及到了許多方面的利益劃分,例如:所有者、使用者、經營者等。而我國農村的土地的使用率依舊較低,如:田塊凌亂,水利配套設施老化,使得規劃指導結果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主要是普遍存在宅基地分布零散,如:沿街建設,空心村等比較普遍。這主要是因為土地整理能夠對上述現象進行合理的調整,改善不良影響或結果。而在實際運行時出現了強制性命令農戶拆遷房屋、遷墳騰地填埋坑塘等,這就破壞了農民的正常利益。若沒有得到農民的允許就在材料中代簽公眾參與意見,以此實現爭取土地整理項目的目的,或占用農戶所耕種的土地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會影響到農民的自身實際利益。。土地對于農民而言是生活的保證,是農民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若以這種違背農民意愿的方式是錯誤的。開展土地整理屬于跨權屬界限的整體調整,這就會給農民的利益帶來影響,削弱了農民參加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3、土地整理功能難以顯現
綜合發展主要強調把土地整理與農村結合起來發展,其目的在于把內容與空間組織、管理相互統一,這樣就使得土地整理的綜合功能得到以充分發揮。當前,增加耕地數量、補償因非農建設占用的耕地是整個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標,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綜合功能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有時還會引起較大的不良影響,例如:重數量輕質量、占優補劣、開發不利、破壞環境等一系列問題。
盡管國家已明確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針,立足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但土地整理項目重申報輕建設,工程質量較低,項目目標單一化等問題依然存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目前土地整理還未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影響了土地整理綜合性的顯現與發揮,導致了土地整理與新農村建設目標相脫節的現象。
二、 我國農村土地整理的真確措施
1、發揮各個土地的作用
2、綜合村、組的界線。當前中國發展時期運用的制度為農村集體承包制度,各村、組的土地已經劃分出了明顯的界線。而政府制定相應的規劃工作往往忽視了村、組的界線,這樣造成劃分不清就引起了不同的利益糾紛。這就需要政府及相關部分在制定界限時把村、組的界線問題全面考慮到位,設計上一般允許不存在明顯的界線,但在單元劃分上必須認真對待。
(1)結合當地農民的習慣。在規劃土地時有需要將現有的設施積極運用起來,對于部分道路需考慮到是農戶長期在生產和生活中出現的,其具備一定的合理性。規劃過程中需堅持“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林成行”的模式,當在原有的路、溝、渠周圍搭建類似的設施時,要將原有的設施綜合考慮起來,一次來滿足農民習慣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能減少資金投入本。在規劃土地過程中需要對土地進行有效的保護,最好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展開,兩者保持協調統一,這樣才能保證土地的使用達到當地實情和土地利用的計劃要求。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時立足于實際,以達到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建設的要求,這樣才能達到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需要,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2) 堅持民主政治原則
在加強新農村建設過程里需要對土地整理提出相應的要求,必須要在堅持民主政治原則下進行,這樣才能保證土地整理規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而作為公眾能夠積極參加到土地管理項目里,能夠對各個項目的內容有個深刻的了解,并根據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建議,這樣既能彌補技術上的缺失,也能到達方案設計的實際要求,讓規劃方案及設計變得科學合理。土地整理能夠讓農民切身體會土地整理的作用,維護了農民自身的實際利益,調動公眾參與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3)協調好各種內部關系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1 土地整理的含義
在學術界有很多關于“土地整理”的定義,筆者結合目前發展的形式和土地整理發展的形式和方向,將“土地整理”定義為: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和一定資金的支持下,根據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將未開發利用的土地,或利用效率比較低的土地進行整理,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2 農村土地整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土地的規劃管理形式不一,土地管理體系不健全
在土地的規劃管理過程中,土地整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農村的土地整理過程中,往往出現對規劃制定、實施和使用過程中缺乏系統性、統一性和全局性,會出現重復建設的情況,土地使用效率較低,農村土地使用評價體系不完善等情況。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缺乏農村土地規劃的統一指導,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
2.2 農村土地整理的融資渠道不足
在農村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影響土地整理工作開展的因素包括:土地投資經費不足、標準落后、資金來源渠道不健全等。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土地資源管理相關機構和群眾進行土地整理工作的積極性,有礙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2.3 公眾對農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參與不積極
公眾對農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參與積極性高低對于土地整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大部分群眾對土地整理工作在認知上不是很清晰,相關政府部門對土地整理工作宣傳不到位,使得群眾對于土地整理工作缺乏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土地整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3 解決農村土地整理問題的對策
3.1 完善農村土地整理的相關政策,為土地整理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
農村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整治工作,涉及到許多的因素,并且關系著群眾的個人利益。因此,完善的農村土地政策對于開展農村土地整理工作,協調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完善的農村土地整理政策的指導下,可以進行農村土地整理區域的劃分、土地整理區域的劃定、土地整理工作的各個項目都有章可循。
3.2 拓寬土地整理工作的融資渠道,實現多渠道融資
要加強土地整理資金的管理工作,各級政府從土地出讓金、耕地占用費、農業重點建設基金返還款等項目獲得的土地收益中,劃出一定比例作為土地整理專項資金。多途徑籌集土地整理資金,除了政府投資外,土地整理的主體還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取土地整理資金,包括:銀行貸款和社會集資。優化土地整理資金運作機制,政府應在產業政策、稅收方面給予土地整理企業較大優惠,使其在土地整理完成后優先享有該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只有企業能得到豐厚的回報,才能提高社會各界參與土地整理的積極性,保障資金渠道的穩定。
3.3 鼓勵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引入激勵機制
3.3.1 要引入市場激勵機制
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或個人投資土地整理,整理后所得土地收益,按照“誰整理,誰受益”的原則歸相關企業或個人。以“投工”形式參與土地整理的農民,也應按照市場化運作的要求,獲得相應的收益。對于籌融資先進部門或個人,可借鑒招商引資獎勵模式,按土地整理資金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
3.3.2 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公眾參與
要鼓勵農民參與土地整理規劃制定及監督。土地整理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政府應出臺法規政策鼓勵農民積極對土地整理進言獻策,參與土地整理規劃制定,并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加以監督;要鼓勵農民參與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在進行農村居民點整理時,政府要提供統一的規劃,鼓勵村民聚集建房,并為居民聚集點配置基本的休閑活動設施。
3.4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實現農村土地的長遠發展
我國的土地國情是地少人多,人地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當前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環境的破壞,土地資源嚴重造成破壞。因此,需要加強對農村土地環境的保護,加強農村土地整理工作,讓農村土地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帶來經濟與社會的平衡。
3.4.1 統籌安排
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對全局的土地整理工作進行統籌的前提下,應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考慮相關的環境保護因素,改善農村土地現狀。
3.4.2 工作不拖后
在實施農村土地整理的過程中,要加強多復墾地改造的土地進行保護和評估,加強對小流域治理、耕地易地占補的生態環境建設。同時,要及時對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解決。
3.4.3 合理投資
要避免對農村土地整理提出過分的要求,要在符合現實條件的情況下進行相應的整理和整治,避免因過分投資造成的浪費,保證良好的生態效果。
3.4.4 加強宣傳
政府的相關土地整理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土地整理工作的教育與宣傳,加強群眾在土地整理方面的意識,集合群眾的力量,保證農村土地整理工作合理有效地進行,實現社會與經濟的平衡發展。
4 小結
農村土地整理是緩解人地緊張矛盾的關鍵一環,不僅要依靠政府法律和政策引導,也要廣大群眾參與進來,利用科學技術,應用環保理念,使得農村土地實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規劃或城市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整改造、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盡管土地整理項目建設已經初具形式,但畢竟是一個新的行業,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土地開發整理具有規劃功能,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可以對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統一規劃,是農村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的主要途經。因此,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具有很強的規劃功能。
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特點
土地整理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技術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工程等級低、綜合性、地區差別大、外部效益顯著等特點。根據各地土地整理的實踐,信陽市的國土地整理可概略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以“三個集中”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整理,即通過遷村并點,逐步使農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鎮集中;通過搬遷改造,使鄉鎮企業逐步向工業園集中;通過歸并零星地塊,使農田逐步向規模經營集中。二是結合農田基本建設,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的土地整理。三是以對小流域統一規劃,綜合整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內容的山區土地整理。四是結合農民住宅建設,遷村并點、退宅還耕,通過實施村鎮規劃增加耕地面積的村莊土地整理。五是通過控制城市外延式擴展,挖掘城市存量土地潛力,解決城市建設用地,實施城市土地整理和盤整閑置土地的閑置土地整理。六是通過對工礦生產建設形成的廢棄土地進行復墾整治,增加農用地或建設用地,改善生態環境的礦區土地整理。
二、土地開發整理的實質內涵
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的目標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完善農田基本設施,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農用地集約利用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的實質內涵: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生態建設。土地開發對象為沙地、草地、鹽堿地;土地復墾的對象為工礦廢棄地、煤礦塌陷地等。當前,正在實施的農村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分布廣泛、內容復雜,涉及千差萬別的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其工程內容涉及土地平整和田塊建設工程、農田灌排水工程、農田道路工程、農田生態防護工程等諸多領域的工程類型。同時土地開發整理工程也不同于某些單一的工程,它是一個覆蓋面廣、內容龐雜的系統工程。為體現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這一特點,便于對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項目的分區、分類管理,特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類型區的劃分。同時,土地開發整理要保障土地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工程建設中,要處理好工程占地的權屬調整,明確新增耕地所有權和使用權。
三、費縣土地整理模式的特征和做法
隨著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加上土地生產效益低,費縣普遍出現了一些農戶紛紛外出務工、經商或從事二、三產業,就將承包的土地轉包轉租他人經營,由此土地流轉糾紛時有發生,影響了農村的穩定;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戶承包地出現了撂荒,村集體土地大部分也閑置;村里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失修,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而村集體收入較少,難以籌集財力發展現代農業進行新農村建設。而費縣有的農民將不愿種或種不了的土地對外轉包,但由于田塊零碎,不適合大戶承租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土地有序流轉,也可以盤活、管好村集體的土地資源,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和機械化作業,加快轉變農村生產方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鑒于此,費縣土地整理項目管理工作運行方式是:
一是成立縣、鄉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為土地流轉合作社搭建供求平臺,規范土地流轉市場秩序。有土地流轉意向的農戶,向國土部門提出存地申請,并向所在村備案同意后,經合作社現場確定,雙方自愿協商的基礎上,對存入的土地,按質量和存入年限分年度向存入方支付利息。存入的土地主要租賃給企業從事農業綜合開發和特色產業種植,也可以承包給本社大戶成員經營和合作社自主統一經營。
二是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土地流轉合作社加大扶持,增強合作社凝聚力,要將土地整理、農開、扶貧、林業、水利、養殖、種植等政策項目資金向土地信用合作社傾斜,這樣,既解決了土地流轉體制機制創新,又解決了農村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
三是進一步規范管理,完善制度,進一步規范開發經營,對貸出的土地,必須按合同規定進行開發經營,不得隨意改變土地用途,同時強化監管,加強人員培訓,經常及時對土地信用合作社進行督查指導,使其始終處于有效的監管之下,確保農民的個人利益不受損失,而且獲得更大的收益。同時,建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土地流轉合作社的進一步建立創造條件。還要結合鄉、村社會治理、宅基地整治和土地復墾,有計劃地撤并空心村,增加農村土地面積,集約利用土地。
四、小結
土地整理政策體系的建立,有力地指導、規范了我國土地整理事業的發展。土地整理是一項政策和技術指向性都很強的新事業。目前從事土地整理項目管理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各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直屬的土地整理專門機構的從業人員,他們對土地整理行業的認識、對國家有關政策的把握程度、對土地整理工程的特點的了解程度等直接關系到土地整理項目的順利實施,對土地整理行業的健康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鑒于此,土地整理事業要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就必須盡快推行土地整理行業資質認證制度。
參考文獻
[1]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管理[M] .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項目位于經濟開發區新城二十路以東,新城十三路以西,鐵路以南,大道以北,占地3574.96畝。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征地拆遷、土地平整等。
二、項目實施單位
市區土地整理收購儲備供應中心作為項目主體,負責項目投融資、項目管理工作,并對項目土地實施收儲、整理和開發等工作。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財政局、區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區審計局等有關部門,配合做好項目資金的審核、撥付、監督使用,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三、項目資金來源
項目總投資55856.57萬元,其中項目資本金15856.57萬元,申請農發行政策性中長期貸款40000萬元,貸款期限3年。項目資本金由區財政局按照項目實施進度分期配套及時到位。當項目總投資超概算時,由區財政局負責籌集落實資金缺口,確保項目資金的及時投入和工程順利完工。
四、項目土地出讓收益分配
依據項目實施方案,本項目實施后,可整理產業用地共計2840.79畝,其中凈用地1832.77畝,代征地1008.02畝,預計形成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實現年產值350億元,年利稅總額100億元,解決勞動就業5000余人,土地出讓收入合計為78787.10萬元。項目建設涉及的農村土地整治費用及經營期利息全部納入項目土地儲備開發成本,由區財政局負責將項目用地的土地出讓收益連同土地儲備開發成本一并全部返還市區土地整理收購儲備供應中心在農發行開立的專用賬戶,用于平衡項目資金需要。
五、貸款擔保方式
本項目貸款采取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擔保的貸款方式,確保農發行的貸款風險實現全覆蓋。
五塊已辦理土地證地塊提供抵押,總用地面積為334.63畝。
六、項目資金管理
土地是社會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由于千百年來生產力水平的不斷變化和土地使用途徑以及土地政策的制約,使得土地的屬性不斷發生變化。例如:土地數量、土地所有權、土地利用率、土地質量、土地產出率以及土地分布的不斷變化。土地整理一詞最早發源于瑞士和德國,隨后流傳到俄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地,隨著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整理的目標、內容、方法在不斷變化和調整。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和水平,國家會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對土地整理提出新的要求,對土地關系作出調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和結構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
土地整理就是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根據需求采取各種措施對土地資源、土地所有權、土地利用方法和土地分布情況進行整理、調整和分配,最終達到提高利用率和改善農業生態的目的。
2 我國土地整理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的土地政策的不斷變化和對土地整理的認識不足,使得土地整理開始較晚,發展時間不長,導致了土地整理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對土地整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土地整理涉及部門眾多,主要包括農業、林業、土地、交通、水利等,由于我國對于土地整理的制度不完善,各部門對于土地整理的責任制不太明確,導致很多部門并沒有對土地整理引起重視,對于土地整理的管理也缺乏專職人員,對待土地整理工作缺乏主動性和明確的措施,這使得土地整理工作難以開展。
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對于土地整理的法律管理我國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律體系,沒有從法律上對土地整理進行規定,很多土地整理發生的違法問題都難以解決。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很多問題都會涉及法律問題,例如土地所有權變更、土地權屬重劃等,然而我國的土地整理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也不完整,雖然在法律制度的建設上我國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土地整理法律體系的完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土地整理技術基礎薄弱。土地整理的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特點決定了土地整理需要專業的技術和科學的體系。土地整理是多種學科的結合,這里面包括生物、農業、水利、環境、計算機以及土建等,土地整理過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的知識和技術,然而我國的土地整理技術基礎薄弱,缺乏專業和高端的技術研究,這就給土地整理工作的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提高土地整理技術對于土地整理工作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對土地整理投入資金不足。由于土地整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所以完成這項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雖然國家已經設立了土地整理專項資金制度,但是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土地整理的實踐過程中,大多數需要依靠政府。然而經濟發展水平較差的地區缺乏固定的資金來源,沒有資金來源就導致土地整理工作難以全面實施。
缺乏評價體系和效益分析。土地整理的目的是實現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同時維護生態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同實現是土地整理的最終目標。通過土地整理,社會效益將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土地的重視程度業將增加。但是對于土地整理的效果缺乏評價體系,所以,建立健全評價體系和效益體系能夠及時糾正土地整理中的錯誤,是土地整理工作更加完善。
3 土地整理產生的原因
土地整理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土地資源少,這導致了土地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要素。加之耕地面的后備資源不足,耕地面積的減少將會影響社會發展;同時,城市用地的不斷增加使得土地整理應運而生。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粗放型的土地增長方式與當前土地資源的銳減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土地整理作為一項系統而專業的工作,對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起著重要作用。只有通過土地整理加強對土地工作的開展才能逐漸完善土地利用方式和制度。
4 解決土地整理存在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政府部門對土地整理工作的管理。政府和相關部門針對土地所有權問題產生的糾紛和問題應該給予調節和溝通,明確土地權屬問題,以減少甚至避免矛盾的產生。加強土地管理才能切實對土地整理問題進行監督管理。
第二,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入。積極開拓資金投入渠道,吸納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的投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籌集資金,例如征收土地增值稅,土地閑置費用,土地使用稅等各種費用。或者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將土地整理推向市場,通過招投標以及合作的方式協調企業和個人之見的利益,形成土地整理產業化。
第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實現有法可依。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實現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法可依。相關法律的出臺對于解決土地整理中出現的問題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據,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加強各個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土地整理涉及眾多部門,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對于工作的順利開展有重要作用。各級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的各個內容,并且制定相關政策,嚴格按照規定辦事,加強土地整理工作的監督。
0 引言
專家預測來,中國今后建設過程中在用地量這方面會出現很大的改變,建設用地將使用到一定的分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耕地的占補平衡形勢變得更為嚴重。怎樣在既滿足國家政策需要,又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來保護耕地,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需要制定相關的投資方式對現有耕地保護,以此保證足夠的糧食耕種面積,這種對我國農村土地整理過程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1 我國農村土地整理出現的問題
1.1 新增耕地造假現象普遍
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標,這是為了防止國家以及區域的耕地量得到保證。而實際操作中很多時候將重點放在看數量上,而為重視起土地的使用情況。為實現土地整理標準所劃定的新增耕地率,政府單單決定使用采用 “多出地”,很多時候會把小田歸并為大田,對耕田隨意處理,胡亂擴大耕地的數量,使得良田被破壞浪費。
對于經過開發而增加的耕地是否可以達到種植和耕作的標準,在現實考察過程中未出現相應的適宜性評價和分析。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對原有耕地的不規則占有,使得耕地質量在整體上呈現下降的趨勢,這就無法滿足耕地質量不斷提升的最終目標需要。這對當前政府積極實施土地保護政策是相互背離的,而政府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有效地處理與解決。
1.2 農民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土地整理主要是參照節約用土地的規定,對土地進行重新劃定,通常采取措施對形狀不規則、達不到機械耕作要求的土地,可以利用相關的手段將其轉化為整齊、規則、能使用于集約經營的土地,這樣就能促進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也是達到了社會主義現代農村的需要,積極構建社會新型農村的要求。而土地的用途和位置發生轉變后,將對造成土地權屬的變化,實施土地整理常常會把原有田塊的邊界打破,這就必須要重新制定計劃,這就需要進行土地權屬調整,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土地整理的內容。
實施土地整理必須要以農民自身的農業利用為重點,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實施相關的策略。當前,土地整理開展時常常關系著田塊重劃、房屋拆遷、遷墳騰地等問題,而這些事項都和農民的實際利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土地權屬是農民較為關注的一項問題,涉及到了許多方面的利益劃分,例如:所有者、使用者、經營者等。而我國農村的土地的使用率依舊較低,如:田塊凌亂,水利配套設施老化,使得規劃指導結果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主要是普遍存在宅基地分布零散,如:沿街建設,空心村等比較普遍。這主要是因為土地整理能夠對上述現象進行合理的調整,改善不良影響或結果。而在實際運行時出現了強制性命令農戶拆遷房屋、遷墳騰地填埋坑塘等,這就破壞了農民的正常利益。若沒有得到農民的允許就在材料中代簽公眾參與意見,以此實現爭取土地整理項目的目的,或占用農戶所耕種的土地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會影響到農民的自身實際利益。。土地對于農民而言是生活的保證,是農民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若以這種違背農民意愿的方式是錯誤的。開展土地整理屬于跨權屬界限的整體調整,這就會給農民的利益帶來影響,削弱了農民參加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1.3 土地整理功能難以顯現
綜合發展主要強調把土地整理與農村結合起來發展,其目的在于把內容與空間組織、管理相互統一,這樣就使得土地整理的綜合功能得到以充分發揮。當前,增加耕地數量、補償因非農建設占用的耕地是整個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標,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綜合功能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有時還會引起較大的不良影響,例如:重數量輕質量、占優補劣、開發不利、破壞環境等一系列問題。
盡管國家已明確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針,立足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但土地整理項目重申報輕建設,工程質量較低,項目目標單一化等問題依然存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目前土地整理還未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影響了土地整理綜合性的顯現與發揮,導致了土地整理與新農村建設目標相脫節的現象。
2 我國農村土地整理的真確措施
2.1 發揮各個土地的作用
2.1.1 綜合村、組的界線。當前中國發展時期運用的制度為農村集體承包制度,各村、組的土地已經劃分出了明顯的界線。而政府制定相應的規劃工作往往忽視了村、組的界線,這樣造成劃分不清就引起了不同的利益糾紛。這就需要政府及相關部分在制定界限時把村、組的界線問題全面考慮到位,設計上一般允許不存在明顯的界線,但在單元劃分上必須認真對待。
2.1.2 結合當地農民的習慣。在規劃土地時有需要將現有的設施積極運用起來,對于部分道路需考慮到是農戶長期在生產和生活中出現的,其具備一定的合理性。規劃過程中需堅持“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林成行”的模式,當在原有的路、溝、渠周圍搭建類似的設施時,要將原有的設施綜合考慮起來,一次來滿足農民習慣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能減少資金投入本。在規劃土地過程中需要對土地進行有效的保護,最好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展開,兩者保持協調統一,這樣才能保證土地的使用達到當地實情和土地利用的計劃要求。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時立足于實際,以達到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建設的要求,這樣才能達到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需要,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2.2 堅持民主政治原則
在加強新農村建設過程里需要對土地整理提出相應的要求,必須要在堅持民主政治原則下進行,這樣才能保證土地整理規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而作為公眾能夠積極參加到土地管理項目里,能夠對各個項目的內容有個深刻的了解,并根據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建議,這樣既能彌補技術上的缺失,也能到達方案設計的實際要求,讓規劃方案及設計變得科學合理。土地整理能夠讓農民切身體會土地整理的作用,維護了農民自身的實際利益,調動公眾參與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2.3 協調好各種內部關系
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在規劃實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協調好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農戶以及其部門的協調工作。當項目規劃方案實施出現不合理時,由施工單位報監理單位,認可后上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在15日之內給予答復,以免造成嚴重地延誤工期和耽誤農民的種植時間。當項目規劃實施中出現需要同其他部門協調時,如遷移道路中的電線桿等,由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上報土地行主管部門后,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有義務協調相關部門解決。
3 小結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相對長一段時間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措施。為了農村更和諧地發展,我們要合理利用耕地,采取有效措施處理好當前面臨的問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韓潤仙,韓桐魁.試論農村土地整理發展制約因素與保障措施[J].國土經濟.2004.(01).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1-0025-04
0 引言
土地整理泛指人們為了一定目的,對土地進行調整、安排和整治的生產實踐活動,是盤活存量土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適時補充耕地和提升土地產能的重要手段[1]。是一項涉及工程與技術、經濟與法律、行政與管理的系統工程,其實質是合理組織土地利用。土地整理是一項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積的前提下獲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2]。借助土地整理不僅滿足當代人對土地資源的要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要求構成危害;不僅保持質量狀態良好的土地數量,同時又為后代人創造良好的土地生態環境。土地整理過程中由于實行溝、渠、林、田、路、村的綜合規劃和治理,大大地改善了土地生態環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
1 項目區概況分析
1.1 自然概況[3]
1.1.1 氣候條件
項目區屬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區,冬暖夏涼,氣溫年差較小,日差較大,降水豐沛。項目區全年無霜期。年平均降雨量1357mm,相對濕度78%,雨量充沛。但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夏秋多雨,春冬干旱少雨。全年日照時數2210.1小時,太陽輻射量128.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積溫4703.7℃,≥18℃積溫2132.9℃,屬光能較高地區。日溫差大,年溫差小有利于作物生長。災害性氣候主要為局部性洪、旱災害,風、霜發生頻率較小。
1.1.2 地形地貌
項目區位于勐滿壩子內,項目區地形平坦開闊,集中連片,地形坡度小于6°,屬平原地貌。項目區總體地勢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海拔最高為870m,位于項目區東部;海拔最低為838m,位于項目區西部邊界附近。
1.1.3 土壤
項目區范圍內土壤主要為磚紅壤和水田內土壤經澈化形成水稻土;由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熱條件好,土體較為深厚,大于90cm,土壤質地好,自然肥力較高,其土地適合種植水稻、旱谷、玉米、豆類及茶、甘蔗等糧食和經濟作物。
1.1.4 水文與水文地質
項目區及其周邊地表水資源十分豐富,包括河流、水庫及箐溝,項目區的水流流向均呈東西向貫穿整個項目區。
項目區出露地層主要為花崗巖;地下水主要為巖層間孔隙水和裂隙水,分布在地表層、根系層和花崗巖層間,花崗巖中有泉水出露。
1.2 社會經濟概況
項目區位于勐海縣勐滿鎮境內,2012年,全鎮總人口5149戶20636人。少數民族主要是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和哈尼族。漢占人口總數的11%。2012年,勐滿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6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22元[4];2012年耕地面積54567畝,其中:水田18743畝,旱地35824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2.6畝。
1.3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1.3.1 土地利用現狀數量分析
根據勐海縣勐滿鎮土地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勐滿鎮轄區城子村土地總面積870.80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850.44公頃,占全村土地面積97.6%,是全村土地構成中的最大部分;建設用地面積6.76公頃,占全村土地面積的0.77%;未利用地面積13.61公頃,占全村土地面積的1.6%。見圖1。
1.3.1.1 農用地利用現狀分析
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耕地均勻的分布在整個村子。農用地利用結構見表1。從表1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他農用地的土地整理潛力較大,特別是田坎,這對于增加耕地面積,有效的利用土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具有較好的基礎。
1.3.1.2 建設用地利用現狀分析
建設用地類型包括農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建設用地總面積6.76公頃。建設用地結構如表2所示。
1.3.1.3 未利用地現狀分析
未利用類型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未利用地占地13.60公頃,其中荒草地0.66公頃,占未利用地的0.08%,河流水面占地12.9公頃,占未利用地的1.57%。
1.3.2 土地開發利用程度
城子村的土地利用開發程度,可以通過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墾殖率[5]兩個指標來反映,項目區土地利用率為97.63%,土地墾殖率為83.20%。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項目區土地利用率和墾殖率較高,但由于田間基礎設施不配套,土地的耕作潛力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對項目區進行土地整理還有一定的潛力。
2 土地整理前后效果對比變化分析
2.1 地類變化分析
2.1.1 項目區用地整理前后變化分析
2.1.1.1 農用地變化分析
農用地總面積850.44公頃,占項目區土地總面積的97.66%。從表3看出,耕地和其他農用地變化幅度最大。
2.1.1.2 建設用地與未利用地變化分析
項目區內建設用地主要包括農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由于這次土地整理的重點主要是耕地,因此在此次土地整理中,農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在整理前后并沒有發生變化。見表4。
項目區內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在土地整理前后,主要是將荒草地整理為可利用的土地,對于河流水面,主要是將其作為農田灌溉的源頭,因此,河流水面的占地面積并沒有發生變化。見表5。
2.1.2 新增耕地來源分析
項目區新增耕地潛力主要來自于對項目區內現有土地的整理,擬開發整理總面積850.14公頃。
MZ=(1-R1)×(M1-M2)+(R1-R2)×M
公式中:Mz―整理后凈增耕地面積;M―待整理區的原耕地面積(為現狀耕地面積與田坎面積之和);R1―規劃前的待整理區田埂系數;R2―規劃后的田埂系數;M1―待整理區非耕地地類的面積(主要為現狀溝渠、道路占地);M2―待整理區整理后必須保留的非耕地地類面積(根據規劃后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占地進行測算得到)。
2.2 布局變化分析
通過對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水資源狀況等因素進行分析后,按《土地開發整理標準》(TD/T1011-1013-2000),項目區旱地統一規劃利用為水田和水澆地[6]。同時,根據項目區的地形(平緩)以及當地耕作要求和習慣,項目區開發后平整為水田和水澆地。
綜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項目區的灌溉排水設計成形似“豐”字形的灌排體系[8]。現狀圖和規劃圖見圖2。
2.3 耕地質量變化分析
耕地質量變化通過對耕地的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的計算來反映耕地質量在規劃前后的變化情況[12]。根據農用地等別計算公式以及云南省勐海縣農用地分等成果,計算出項目區土地整理后耕地等別和查出項目區現狀農用地的等別范圍,見表7。
根據云南省勐海縣農用地分等成果,查出項目區現狀農用地的等別范圍,詳見表8。
2.4 效益變化分析
2.4.1 社會效益變化分析
項目實施后,在項目區內建立起健全的農田灌溉系統,完善的田間道路網絡,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產出率以及耕地復種指數,并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2.4.2 經濟效益變化分析
①項目實施增加的產值測算。以項目區最適宜種植的3種農作物(水稻、土豆和東升瓜)為例,分析規劃區通過土地整理產生的經濟效益。詳見表9。
規劃前后進行比較,規劃后每年的總產值2403.16萬元,比規劃前增加了471.28萬元,規劃后新耕地面積為40.18公頃,成本投入按12000元/公頃(大春:6750元/公頃,小春5250元/公頃)計算,扣除所增加成本投入后增加產值382.02萬元。土地整理項目總投入資金2489.31萬元,項目實施后年總產值2403.16萬元,年凈增產值382.02萬元。
加上1年的建設期,項目的靜態投資回收期為8年。
2.4.3 生態效益變化分析
生態效益的變化通過綠色植被覆蓋率和土地墾殖率兩個指標在規劃前和規劃后的變化來分析生態效益的變化。綠色植被覆蓋率為:
上述兩個指標的增加,保證了土地的透水性,提高了土地肥力,對生態環境、耕地的保護和改善有著極大的作用,為土地資源的良性可持續利用奠定基礎。
一、搞好土地整理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
1.土地整理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與保護相協調,對于土地資源來講,就是要保證農業的穩定發展,經濟越發展,農業這個基礎產業越要穩定。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對后代人的要求不構成威脅。而農業問題說到底是個土地問題、耕地問題;如果我們保不住“吃飯”必需的耕地,不能為子孫后代留下“飯碗田”,必將嚴重影響農業這個基礎產業,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土地整理不僅能增加一定數量的耕地,而且有效提高耕地的產出率,因而是緩解“吃飯”與“建設”矛盾的根本所在。
2.土地整理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縮小城鄉差別、建設新農村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城鎮化。專家預計,到21世紀中葉,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5%-80%,數億農民將進入城鎮生活。城鎮化必然伴隨著土地空間的擴張,而我國實行全世界最嚴厲的“占一補一”耕地保護政策,即占用多少耕地,必須補回多少耕地,這一對矛盾是今后開展新農村建設所必須面對的。目前,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居住用地遠遠超過國家標準,村鎮建設用地總量是城市建設用地總量的4.6倍,且用地布局散亂,分散無序,粗放利用現象十分嚴重。因此,加強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工作,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才能化解城鎮化進程中“雙重或多重占地”的矛盾;才能保證經濟建設對用地的需求;才能有助于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才能保證經濟發展的后勁。
3.土地整理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
通過土地整理,填平荒廢地、廢坑塘,整理復耕農村工礦企業閑置土地,復墾廢棄的磚瓦窯廠及公共設施,搬遷零星企業、居民點、墓穴,推高就低,進行土地平整,改造老化的排灌設施,進行格田成方、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沿田間道、溝坡等植樹造林,使林網覆蓋和水土保持能力大幅度提高,改善田間小氣候,抗御風沙災害能力增強,從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4.土地整理是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一項措施
據調查,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率由原來的80%提高到近100%,土地產出率提高20%以上,新增耕地為農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產增收,造福子孫,惠及后代,為國家糧食安全、鞏固農業發展后勁提供了土地保障。
二、搞好土地整理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如何把土地整理工作搞好,積極推動新農村的建設,是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針對上述困難和問題,土地整理應加強宣傳,規劃引導,嚴格管理,財力保證。
1.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全民參與共識
2004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把土地整理寫入法律,把土地整理工作納人了法制軌道。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以實施國家、省投資項目為契機貫徹落實有關政策法規。通過召開項目區群眾大會,將土地整理的有關政策、形勢、意義和重要成果等摘編寫宣講材料,進行宣講,營造好的宣傳氛圍。在選項、評估、論證、實施、驗收各環節中,吸納公眾參與,將重大事項實行公開,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避免盲目鋪張、不切實際的工程,尊重農民的土地合法權益。通過項目實施,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群眾之中,讓項目區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讓農民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2.高起點科學規劃,綜合整治田、水、路、林、村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做好項目的科學評估論證,規劃要切實可行,堅決克服形式主義,不搞花架子,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切實做到四個結合。
(1)與建設高產基本農田相結合,這是土地整理的重點。在土地整理項目的立項和設計上,堅持高起點、高標準來選取,要做到路、橋、涵、閘、站配套完善,能灌、能排、能降、能擋,建成田成方、路成行、地平整,水系暢、林成行的新型農業示范區。
(2)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理專項規劃,實施后土地利用方向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路則路,宜水則水。
(3)與農田水利建設和河道清淤疏浚相結合。通過疏浚河道,水中“找”泥,河中取土,既提高了防洪抗災能力,提高了河流水質,整治了農村環境,又解決了土源,增加了耕地。
(4)與村莊整理、小城鎮建設相結合,這是整理的難點。通過認真調研,立足于構建人口相對集中、土地集約利用、生產生活方便的新型村鎮空間結構。按照“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農村居民向社區集中、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的要求,抓緊制定和完善各類村鎮建設規劃。依據村鎮布局規劃,通過大力開展農村零散村莊撤并整理,促進農村集中居住,提高農村居住環境質量。將農村建設用地騰出來的土地,通過掛鉤的辦法安排用于城鎮建設,有效緩解用地供需矛盾。
3.嚴格實施管理,加強監督檢查
一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土地整理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建立土地整理目標責任制,加強考核獎懲力度。二是切實加強項目實施和竣工驗收管理。嚴格執行專家論證、項目法人、招投標、監理、公告、合同等制度,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制,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和施工,強化工程實施監管,保證施工質量和進度。執行多時段、多層次驗收的制度,確保項目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實施。三是強化資金使用管理,硬化預算約束。嚴格執行專款專用、專項管理、單獨核算的規定;嚴格按土地整理項目的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分次撥付,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確保國家資金投入安全、可靠。四是制定后期管護措施,建立責任制。土地整理項目竣工驗收后,由國土資源部門落實資產歸屬,與鄉鎮人民政府層層簽訂資產移交協議書,并監督其與水利站或者農經辦以及村組簽訂資產管護責任書。
4.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建立資金集中投入機制
資金保障是土地整理成功的關鍵。目前,政府投資項目是當前的主要方式,另外,社會力量如農民參股投資形式的土地整理項目也在進行中,顯然這些資金的注入無疑大大推動了土地整理工作。但是由于土地整理工作資金量較大、回報周期比較長,尤其是農村居民點用地歸并整理工作,資金需求方面較多,隨著新農建設的開展,農村居民點整理全面展開。因此,廣開土地整理資金的來源渠道顯得尤為重要。
(1)建議國家設立村莊整理專項資金,形成長效扶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