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藥劑室實習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03 15:35: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臨床藥劑室實習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臨床藥劑室實習

篇(1)

結果:經過臨床藥師的臨床應用指導,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

結論:針對中藥注射劑,臨床藥師對其進行應用指導,可提高藥物的安全,有效提高藥物的合理使用。

關鍵詞:中藥注射劑臨床藥師應用指導分析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78-01

近年來,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上的不合理使用,引起了許多的不良反應。主要包含配伍復雜、溶媒的錯誤選擇、給藥劑量較大、滴速過快等問題,在臨床上由于這些不規范的操作,經常出現藥物事故。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從業經驗,從藥劑配置、藥物品種、個體差異、溶媒選擇、藥物配伍、滴速控制、濃度控制等方面進行指導與分析,希望有助于同行參考,現總結如下:

1個體差異

應向患者仔細詢問是否存在過敏史、用藥史與家族史,針對藥物過敏者,應慎重選擇靜脈進行中藥注射劑給藥,特別是兒童、體重較弱的老人、過敏體質、腎功能低下的患者,極易發生不良反應。在用藥之前,要認真核對、調整劑量,強化對患者的監護,若出現頭暈、嘔吐、惡心、胸悶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給藥,同時采用相應的救治措施[1]。所以,我院臨床藥師對于中藥注射劑的使用,非常注重考慮個體差異方面的問題,定期對急救藥品(如抗組胺藥、腎上腺素)等藥物配備情況進行檢查。

2藥物品種選擇

由于中藥復雜的化學成份,對于中藥有效成分的了解較少。主要從中藥經典方中了解中藥注射劑,同時也是中藥的來源,根據辯證治療的原則,可明確中藥的藥效、藥性。對于無法辯證的藥物,只可根據說明書所顯示的病名使用,例如醒腦靜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均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可明顯緩解腦梗死患者病癥。然而由于刺五加注射液具有偏涼的藥性,醒腦靜注射液屬于偏溫補藥性,因此前者在虛寒型病癥中應用,后者在火熱型病癥中應用。藥物的選擇,必須根據藥物屬性、疾病癥候選用。針對藥物的選擇,臨床藥師必須按照中醫辨證治療的原則,以合理、適當的選擇中藥注射劑。

3藥物配伍

由于中藥注射劑的成分較為復雜,同其它藥物進行配伍時,容易出現沉淀、變色與氧化等反應,影響了療效,發生不良反應。因此,為確保患者安全、科學的用藥,必須的盡可能防止聯合用藥。有關文獻研究表明,聯合用藥,極易引發不良反應。從研究結果來看,聯合用藥者,在不良反應比例中占有83%[2]。所以,臨床藥師必須嚴格對于中藥注射劑的配伍,禁止進行藥物配伍。同時,也必須防止中藥注射液與其他中西藥物的配伍使用。若進行選擇多組輸液,必須嚴格給藥順序、給藥時間間隔,使用溶媒對輸液器進行沖洗,或可使用中性液體在輸液組間進行加液隔開。

4溶媒選擇

由于中藥注射劑具有較多且復雜的成分,應該按照中藥的理化性質,選擇合適的溶媒,防止出現變質與沉淀反應,以降低不溶性微粒的含量。根據有關文獻研究顯示,復方丹參、銀杏葉等注射劑,其PH值為4.1~6.4,呈現偏酸性質,若與0。0%的氯化鈉配伍,可能會由于鹽析作用,而產生過多的不溶性微粒。因此,一般選擇5%的葡萄糖注射液進行稀釋,再行靜脈滴注。由于復方苦參、燈盞花素等注射液呈現堿性,通常選擇0.9%的氯化鈉對其進行稀釋,再行緩慢滴注。針對PH值過低的注射液,應避免與其進行配伍使用,以防止析出有效成分,產生沉淀。所以,臨床藥師在臨床應用指導中藥注射劑時,必須根據中藥品的說明書進行溶媒選擇,同時要查閱相關的中藥注射劑的配伍結果,以對中藥注射劑進行合理的調整。

5藥物滴速、濃度與劑量控制

根據筆者對我院使用中藥注射劑的調查結果顯示,許多臨床醫生多采用大劑量的注射劑,嚴重者超劑量使用,引起藥物發生不良反應。有關文獻研究表明[3],在中藥注射劑中出現不良反應的3414例患者,就有730例發現超劑量用藥,約占總數22.63%。使用高濃度的丹參注射液,可引起心動過緩,甚至引起血壓性休克。這說明,藥物的高濃度、大劑量,極易發生不良反應。所以,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時,要根據藥品說明書所規定或推薦的濃度、劑量,進行給藥。在臨床給藥時,若給藥速度較快、濃度較大,均可引起栓塞、頭暈、靜脈炎、刺激性皮炎、疼痛等不良反應。因此必須控制好中藥注射劑的滴速,通常為45~55滴/min。而針對葛根素、苦碟子等心腦血管藥物使用,盡可能將輸液速度減慢,通常為30滴/min。某些藥物,還需根據患者的年齡差異,調整給藥速度,例如清開靈的使用,兒童為25~35滴/min,成人則為45~55滴/min。因此,在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時,要控制好給藥的速度。

6藥物配置

針對中藥注射劑,配置操作的規范化、合理化,可有效防止發生藥害事故。所以,臨床藥師必須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查對制度。在配藥之前,護理人員必須仔細檢查藥物的質量,例如外觀是否存在外標簽模糊、漏氣、沉淀、溶液變色、瓶口松動、混濁等現象,若發現這些問題應避免使用。針對患者同一療程治療,盡可能選擇同一批號、廠家的藥品。在配液過程中,要控制好加藥方法與配置順序,特別是分針,應首先充分溶解藥物,再將其加入至輸液。此外,對于中藥注射劑抽取所使用的空針,禁止混合使用。配置好藥液后,明確規定配液的時間。例如燈盞花素,在使用氯化鈉稀釋后,在4h內必須使用[4]。

7結語

中藥注射劑的應用,必須經過臨床藥師的指導,發現不合理情況,并進行整理,加強藥學監護,為藥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準確的信息。同時,在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時,要注意個體差異、藥物品種選擇、藥物配伍、藥物滴速、濃度與劑量控制、藥物配置等方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管鴿,周鵬,孟菲等.臨床藥師就臨床中藥注射劑不合理應用研究[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9):4714-4715

篇(2)

臨床藥師;治療方案;合理用藥

Experience of clinical pharmacist participating in therapeutic regimen and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MA Guangdun,YUAN Xiangping,DING Yufeng,et al.Yidu central hospital of Weifang,Shandong Qingzhou 262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ole of clinical pharmacist played in pharmacotherapy. Methodscontrast to the drug using and therapeutic effect by clinical pharmacist intervention the therapeutic regimen. ResultsPharmacists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regimen improved the clinical effect,shortene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reduced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ConclusionClinical Pharmacists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effect and show their own value within the group so long as they try to enrich and enlarge their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ists; Therapeutic regimen; Rational drug utilization

作者單位:262500 青州,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

隨著新《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以及《衛生部臨床藥師制試點方案》的陸續出臺,我國的醫院藥學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其工作重點也從“以藥品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戰略轉移,全國多家醫院開展了以臨床藥師參與臨床查房和藥物治療全過程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現通過對我院臨床藥師在參與藥物治療過程中發現的不合理用藥進行分析,以探討臨床藥師參與臨床實踐的工作模式及其在促進合理化用藥中的作用。

1 規范抗感染藥物的應用

1.1 未注意藥物的合理選用 例1:女,78歲,因“發熱、咳嗽5 d” 院外治療不佳,遂入院就診,胸片提示:雙肺炎、肺氣腫。藥師得知患者院外用藥為阿奇霉素0.5 g,靜脈注射,1次/d ×5 d,藥師分析認為:社區獲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以及非典型致病菌,但據我國的細菌流行病調查發現[1]:肺炎鏈球菌對大環內酯類抗菌藥多為高水平耐藥,因此,在懷疑為肺炎鏈球菌所致CAP 時不宜單獨應用大環內酯類,藥師建議應選用對G+球菌作用良好的β內酰胺類藥物與大環內酯類合用,或者單用氟喹諾酮類藥物。臨床醫師綜合情況后給予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靜脈注射,1次/8 h+克拉霉素片0.5 g,口服,2次/d抗感染等治療,給藥48 h后患者體溫降至正常。

1.2 藥物的使用劑量不適宜 例2:女,86歲,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入院,患者院外已用多種抗菌藥物,入院后給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1.0 g,靜脈注射,1次/8 h抗感染治療,但第2次給藥后患者出現抽搐、肌痙攣等中樞興奮癥狀,藥師發現不良反應后認為:此不良反應可能與該患者腎功能減退未調整給藥劑量及患者的高齡有關,遂建議醫生改為對中樞及腎臟影響較小的美羅培南[2],后根據患者Ccr 為55 ml/min,給予美羅培南1.0 g,1次/8 h后病情好轉,也未再出現中樞癥狀。

1.3 藥物的使用頻次欠合理 例3:男,76歲,因“右下肺炎”入院,給予氨曲南 1.5 g,靜脈注射,1次/d+克林霉素0.9 g,靜脈注射,1次/d。臨床藥師建議:氨曲南、克林霉素均為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其抗菌療效與血藥濃度達到或超過MIC的時間占給藥間隔的百分比(即T>MIC)相關,多采用1次/8 h或1次/6 h多次給藥,以使T>MIC的時間盡可能延長。臨床醫師接受建議后醫囑改為氨曲南0.5 g,1次/8 h,克林霉素0.6 g,1次/12 h。

1.4 抗感染的療程欠適當 例4:男,6歲,“支原體肺炎”,醫囑給予口服阿奇霉素0.3 g,1次/d,8 d。臨床藥師指出:阿奇霉素有較長的半衰期和抗生素后效應,常規應1次/d給藥,可采用紅霉素與阿奇霉素的序貫療法:先采用靜脈滴注紅霉素10 d左右,再口服阿奇霉素3 d后停用4 d,根據需要可再重復給藥的方法[3],同醫師溝通后采用如上建議,14 d后患兒治愈出院。

1.5 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藥 例5:女,28周妊娠,因“肺炎”入院,預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克拉霉素0.5 g,口服,2次/d治療,藥師審核醫囑后建議[4]:克拉霉素在FDA妊娠期用藥分級為C級,出于安全考慮可選用同類藥物中的阿奇霉素(B級)0.5 g,1次/d,藥師建議被采納,患者病情控制并治愈出院。

1.6 藥物濃度配置不合理 例6 :男,68 歲,“關節置換術”,術前醫囑:預防給予萬古霉素1 g+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臨床藥師指出:此藥濃度不應不大于5 mg/ml,1 g至少用200 ml溶媒配置,否則易出現“紅頸綜合征”,醫生采納建議將醫囑改為萬古霉素1 g+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用藥過程中未出現不良反應。

1.7 優化抗感染治療方案 例7:女,65歲,“慢行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入院,痰培養+藥敏結果為:大腸埃希菌,對氨曲南、頭孢噻肟、頭孢他啶耐藥,對左氧氟沙星、頭孢吡肟敏感。藥師分析認為:對任意兩種三代頭孢菌素或氨曲南耐藥的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應警惕其ESBLs的產生,根據美國國家臨床實驗標準委員會規定:對產ESBLs的細菌既使體外測定對第三、四代頭孢菌素敏感,也應視為耐藥,原則上首選碳青霉烯類、頭霉素類等,藥師建議停用現有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治療方案,改為美羅培南1.0 g,靜脈注射,1次/8 h,醫師采納建議給藥2 d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

2 注意溶媒種類和容量的選擇

例8:男,56歲,因“前列腺增生”行前列腺切除術,術后給予氟羅沙星0.4 g+0.9%氯化鈉注射液,藥師建議:氟羅沙星結構中既有酸性基團,又有堿性基團,在含電解質溶液中因同離子效應而使溶解度減小生成沉淀,宜選擇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

另外,奧美拉唑注射液在堿性條件下穩定,故要求其制劑pH值在10.1~11.3[5]間,而葡萄注射液pH多在4左右,用500 ml液體稀釋可進一步導致溶液pH降低,致使藥物性質不穩定出現顏色變化,最好選用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溶解。

3 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

例9:男,45歲,“慢性肝炎”,給予肌苷1.0+VB6 0.3+氯化鉀 8 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配液后溶液變紅,藥師分析認為[6]:肌苷注射液pH值 8.8~9.1,與其他溶媒溶解后其pH值在7~9間穩定。而Vit B6的pH值在2.5~4.0,不宜與堿性藥物配伍使用,建議將二者分瓶輸液。

4 注意藥物的聯合用藥

例10:男,因“肺炎”入院,給予美羅培南0.5 g,靜脈注射,1次/8 h,同時考慮患者可能有誤吸因素預加用克林霉素0.6 g,靜脈注射,2次/d 治療。藥師建議:美羅培南為廣譜抗菌藥,其抗厭氧菌的活性優于克林霉素,單用美羅培南即可,醫生采納意見,患者治愈出院。

另外,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同作用于細菌核糖體50s亞單位而產生競爭性拮抗作用,不宜聯用。

5 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

例11:男,“右側胸腔積液原因待查”給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療,患者長期服用華法令,住院期間因牙痛給予甲硝唑片 0.2 g,口服,2次/d。藥師指出潛在風險:甲硝唑為肝藥酶抑制劑,可抑制華發令在肝內的代謝,導致其血藥濃度升高誘發出血傾向,同時哌拉西林也有導致凝血時間延長的副作用,建議慎加甲硝唑,7 d后復查INR由原來的1.41~5.*78 L,且患者有輕微鼻涕帶血情況,醫生及時停用甲硝唑后INR值下降至所需范圍,也未再發生出血情況。

6 規范藥物的應用方法

例12:男,80歲,因“肺炎”入院,同時給予插管鼻飼營養支持治療,因患者高血壓醫囑給予拜新同30 mg,1次/d鼻飼。藥師發現后及時臨床干預:拜新同為控釋制劑,研碎后可導致控釋系統破壞,不但起不到控釋效果,反而因藥物大量釋放導致嚴重低血壓,藥師建議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1次/d鼻飼,醫生采納建議。

7 提高醫師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敏感性

例13:男,73歲,因“肺炎”入院給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茶堿緩釋片治療,4 d后患者自訴心慌,ECG示:房性早搏。藥師認為:茶堿為治療窗較窄的藥物,患者心悸癥狀可能與左氧氟沙星抑制氨茶堿的代謝,使其血藥濃度超過其治療濃度有關。藥師建議減少茶堿的劑量或換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后換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繼續抗感染治療后,患者未再出現心悸癥狀。

8 討論

通過藥師對臨床藥物治療過程的參與,一方面,臨床藥師可從藥物的藥效學/藥動學、藥物相互作用、不良反應、配伍禁忌等方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醫護人員緊密協作,對藥物治療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議,及時糾正臨床不合理的用藥現狀,提高了臨床治愈率;另一方面,通過臨床藥師對臨床經驗的積累與實踐,可不斷提高自身的藥物治療水平和對臨床問題的處置能力,為臨床藥師真正發揮作用打好基礎。

參 考 文 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7,4(5):27027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藥和生物制品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05506.

[3] 馬紅秋.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治療進展.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9):571574.

篇(3)

吸入制劑被廣泛應用于慢性氣道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等。正確的使用步驟和良好的依從性是保證吸入制劑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先決條件。因此如何能讓患者準確地使用這些裝置,如何能讓患者依從性更高,一直是臨床藥師群體關注的重點話題。為此,筆者對日常工作中相關用藥教育的體會進行收集和總結,以供參考。

1 與臨床醫師事先交流,確定方案

臨床治療以臨床醫師為主導,在確定用藥教育方案之前,應該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患者目前狀況與下一步診療計劃。只有充分了解醫師的用藥意圖,用藥教育方案才更加可靠,教育過程才能完整的實施。了解下一步的診療計劃,有助于及時更改用藥教育方案。而充分交流亦可避免與醫師教育內容或溝通內容不一致的情況。

2 在實施方案的前與患者充分溝通

在實施用藥教育方案前,應當與患者充分溝通。以如下病例為例?;颊撸行裕?0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年病史,因"咳嗽咳痰加重"入院。經過前期治療患者病情穩定后,醫師加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2吸,2次/d"與"噻托溴銨粉吸入劑1吸,1次/d",患者拒絕使用上述藥物。臨床藥師與患者充分溝通后,發現該患者既往曾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1月,因療效不佳且出現口咽部念珠菌感染而停藥。反復追問使用方法,發現使用方法不當。這類患者比首次吸入治療的患者更需要盡快建立用藥信心,僅因患者拒絕而放棄吸入劑治療,不追究原因,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臨床藥師通過與患者交流,能更直觀的了解不同患者的需要,使用藥教育能更貼切患者要求,做到個體化。

3 住院期間多次抽查,確保出院后正確使用

正確的使用步驟是所有吸入制劑達到療效和減少不良反應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表明,僅教育一次的患者在用藥1w后僅45%能掌握正確的使用步驟[1]。所以對使用吸入劑,特別是初次使用的患者應多次抽查患者吸入劑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藥物效應、減少不良反應,也可提高用藥依從性和治療信心。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直觀地反映出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如果不強化記憶,人類的記憶內容逐漸下降,2d即可下降至27.8%。所以反復教育與不斷抽查是迫使患者更深刻記憶的有效方式。臨床藥師盡量在患者拿到藥的第一時間進行用藥教育,最好能在用藥第一次進行動作糾正,此后3d內每天對患者進行使用步驟的抽查及糾正。此外,生動形象地教育模式也是提高依從性的不二法則,最好在首次教育和糾正患者使用步驟時做出正確示范,方便患者正確掌握使用步驟。

4 堅持院外教育,及時隨訪

院外教育有利于患者進一步掌握吸入制劑的使用方法,提高用藥依從性,從而加強哮喘癥狀的控制[2]。院外教育不是門診醫師的專項,臨床藥師參與其中具有更大意義。臨床藥師對患者的院外教育不僅包括糾正錯誤的使用步驟,還包括藥物知識的進一步傳播。對于出院患者,應當在使用1w、1個月進行門診隨訪或電話隨訪,確認患者使用方式是否正確,解答這一階段患者用藥困惑,并可對下一步診療計劃提出建議。經過住院期間的指導,患者已經充分理解了正確的步驟,這一階段的工作重心可放在不良反應的監控上,及時溝通處理不良反應,加強患者對藥物的理解。這種方式能及時發現患者使用方式不當并及時糾正,提高依從性,增強治療信心。對于門診患者,可建立多種院外教育方式,例如藥學??崎T診、藥學咨詢窗口、印制專業資料等等。此外,提升窗口藥學服務也是有效的方法。

5 對于特殊患者,更要制定個體化用藥教育

使用吸入制劑的群體有很大一部分為特殊情況的患者,如高齡、妊娠期、兒童等,對于這類患者,可制定個體化方案,在用藥教育方式上葉有獨特性。老年人,特別是獨居老人,應當增加教育次數,盡量要求與子女同住,并且用藥教育覆蓋子女或陪護人員。不識字或視力減退的老人可用清晰簡單的符號或圖案標注使用方法。對于老年群體,還應加強隨訪。

待孕或妊娠期婦女經??梢娭夤芟颊?,對于這些患者應當尤其注意藥物選擇和不良反應。對于輕微間歇發作患者,可選用沙丁胺醇氣霧劑;而輕微持續發作可選用布地奈德氣霧劑[3]。但懷孕頭3個月患者應當盡量避免使用沙丁胺醇氣霧劑,因其有造成胎兒腭裂可能。此外,藥物不良反應可通過監測孕婦血糖、B超等方式排除。對于這類患者,預防大于治療,須多向起傳遞正確的醫學和藥學知識,避免濫用藥物,減少不合理用藥產生的不良后果。

兒童,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發生支氣管哮喘概率較高。有研究表明,通過用藥教育,80.30%的兒童及家長可正確使用吸入制劑,哮喘完全控制率超過50%[4]。加強家長的用藥教育效果比直接加強兒童用藥教育的收益更大。針對兒童的用藥教育需要更生動形象,比如采用游戲的方式或是提供獎勵的形式,引導兒童自主使用吸入制劑。除了加強正確步驟的引導外,還需更加充分解釋療效與不良反應,提高家長對不良反應的認知與處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素卿, 金美玲, 葉曉芬, 等. 慢性氣道疾病患者使用干粉吸入劑的用藥調查及藥學監護[J]. 中國臨床藥學雜志, 2009,7(5): 23-25.

篇(4)

隨著藥理學的不斷發展, 患者對藥物的吸收消化程度、血液中藥物濃度及藥物代謝周期等也會發生規律性變化,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 合理安排用藥時間及給藥時間有助于提高藥物使用效率及降低藥物毒副作用對患者的不良影響, 因此對臨床用藥時間出現的不良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良措施有著積極臨床意義。本文對不同類型抗菌藥物的使用進行區別分析, 并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對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及間隔進行分析。

1 常用抗菌藥物的臨床合理用藥

1. 1 大環內酯類抗菌藥 對大環內酯類抗菌藥藥物臨床效果進行評價時不能采用單一指標, 這與藥物在體內代謝情況不同等有著直接關系, 多為時間依賴型。因此在藥物方案的設置上, 要保證藥物在組織內最低濃度不低于藥物最低抑菌濃度, 用藥間隔時間應該充分考慮抗菌后效應及組織內藥物濃度高于最低抑菌濃度的時間來確定。一些常用藥物如螺旋霉素、紅霉素等藥物的抗菌后效應及半衰期等相對較短, 因此應該根據推薦藥物間隔對患者進行給藥, 適當調整為4次/d。而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等藥物抗菌后效應及半衰期等較長, 臨床用藥可適當調整為1次/d, 從而提高用藥效果, 降低藥物不良反應。

1. 2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 氨基糖苷類抗菌藥作為高濃度依賴型藥物, 對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分別具有較大及較小抗菌后效應, 首次用藥療效顯著, 臨床療效評價指標常采用藥物最低起效濃度與藥物最低起效濃度及血藥濃度曲線下面積的比值。因此在保證每日藥物定量基礎上, 單次用藥能夠獲得最高的藥物濃度峰值, 提高藥物最低起效濃度及濃度峰值的比值, 同時能夠降低藥物首次使用帶來的影響, 加強藥物的抗菌效果, 有效縮短了藥物發揮效果的時間, 避免出現耐藥菌種。臨床研究結果顯示, 腎皮質藥物對于此類藥物的吸收具有飽和性。單次用藥后藥物濃度峰值增高, 然而不會在腎臟蓄積, 損傷腎臟, 因此可采用1次/d給藥, 避免多次用藥造成藥物長時間在血液中低濃度存在而引起腎臟蓄積, 同時避免藥物在耳蝸淋巴組織內長期積蓄引起耳毒性傷害。因此氨基糖苷類藥物1次/d給藥即具備良好的抗菌作用, 同時保證用藥的安全性, 減少毒副作用的產生, 降低患者醫藥費用。

1. 3 喹諾酮累抗菌藥 喹諾酮累抗菌藥具有明顯的濃度依賴性, 藥物殺菌速度及血藥濃度成正比, 且藥效發揮時不會導致耐藥菌種的出現, 此類藥物大多抗菌后效應較長, 且藥物濃度與抗菌效應成正比, 若細菌及藥物時間延長, 則抗菌后效應會稍微增強, 然而藥物大劑量使用時, 會導致眾多不良反應的發生, 對患者健康造成較大影響, 因此臨床用藥時需要嚴格控制給藥時間及間隔。根據抗菌后效應及半衰期, 此類抗菌藥物給藥間隔多以12 h為宜。 如依諾沙星、諾氟沙星治療單純性膀胱炎時多為1次/d, 而治療由敏感菌導致的肺部感染時用藥多為2次/d, 而氧氟沙星在用于結核病時, 1次/d即可。

1. 4 β-內酰胺類抗菌藥給藥時間及合理用藥時間分析 作為典型的時間依賴型藥物, 藥物處于飽和抗菌狀態時, 血藥濃度僅為抗菌濃度的5~6倍, 因此保證藥物療效的關鍵是保證藥物濃度不低于最低藥物抗菌濃度, 在用藥24 h后, 抗菌時間可維持8~12 h, 而多數頭孢類及青霉素藥物半衰期較短, 因此給藥間隔可定為6~8 h, 用藥可保持3~4次/d, 保證藥效。頭孢曲松及頭孢西尼半衰期分別為5.6 h、5.5 h,藥物有效時間一般可保持13 h, 因此此類藥物1次/d即可保證藥效。碳氫霉稀類特殊藥物, 藥物半衰期較短, 然而能夠強效殺傷靜止期細胞, 抗菌后效應較長, 因此用藥間隔可適當增加, 給藥1~2次/d為佳。

2 抗真菌類抗菌藥給藥時間及合理用藥時間分析

常見抗真菌藥物主要有唑類、多烯類及氟胞嘧啶類藥物, 其中唑類及氟胞嘧啶類藥物屬時間依賴型藥物, 抗菌后效應較長, 多烯類屬濃度依賴型藥物。如氟康唑的半衰期可維持28~38 h, 藥物口服具有較高的利用率, 同時最低抑菌濃度及藥物血藥濃度曲線下面積比值必須保證高于20, 因此可采用口服1次/d及靜脈給藥1次/d的方案。參照《臨床用藥指南》, 氟胞嘧啶靜脈用藥應定為2~3次/d, 口服用藥時應定為4次/d。兩性霉素B靜脈給藥間隔應該設為1次/d。

3 聯合用藥給藥時間及合理用藥時間分析

聯合用藥可根據聯合抗菌后效應或者藥敏實驗結果進行藥效評估。聯合用藥若正確, 抗菌后效應相較單一用藥更加明顯, 這是由于不同藥物具有協同及疊加作用, 因此在使用藥物時, 可適當減少單一藥物的用量, 適當增加用藥間隔時間。如磷霉素屬濃度依賴型藥物, 對于致病性金葡菌抗菌后效應顯著, 與環丙沙星聯合使用, 能夠顯著提高抗菌效果, 因此在上述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時, 可適當減少藥物劑量, 或者適當延長給藥間隔時間。臨床在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和喹諾酮類藥物等抗菌效果顯著然而毒副作用較大的藥物時, 可采用聯合治療方案, 減少藥物劑量, 增加給藥間隔, 從而實現藥效最大發揮, 同時減少藥物毒副作用。

綜上所述, 抗菌藥物在臨床治療中抗感染、消炎作用明顯而被廣泛使用, 近年來, 隨著臨床治療及護理研究的不斷深入, 在藥物治療效果最大發揮及減少毒副作用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然而在臨床使用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用藥錯誤, 對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及臨床合理用藥的研究仍需進一步研究, 以杜絕錯誤用藥的發生, 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篇(5)

近年來,中藥注射劑在醫院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但是因為中藥注射劑的成分比較復雜,以及制劑純度控制不當等原因,再加上使用過程中的使用不當,中藥注射劑引起的不良反應越來越多,這也已經成為國內外共同關注的焦點。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先后在2004年發現葛根素注射劑可引起急性血管內溶血,2005年發現蓮必治注射液可致腎功能衰竭、穿琥寧注射液可引起暫時性血小板下降,2006年發現魚腥草注射液等7個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同年6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決定暫停其使用和審批, 這又讓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問題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

針對這種情況,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比較近年來一些不同醫院在不同方面對中藥注射劑的臨床應用情況的總結,以及對住院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情況的比較分析,總結出一些藥品使用不當造成的不良反應,希望能促進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

1 中藥注射劑不同方面的臨床使用情況統計及分析

1.1 用藥頻度、用藥金額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用用藥頻度(DDDs)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新編藥物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及藥品說明書確定藥品的限定日劑量( DDD) , DDDs為用某藥的總用量與該藥的DDD值的比值,以此作為衡量藥物的使用頻度指標, 同一品種不同規格、不同廠家的藥品分別計算他們的DDDs, 然后將DDDs 相加即為該藥總的DDDs。藥品DDDs 值越大, 說明此藥的使用頻度越高。對用藥總金額和DDDs進行排序,而總金額排序號與DDDs排序號得比值就是該藥的藥物利用指數(DUI)。它能很好地反映用藥金額與應用頻度是否同步,當DUI接近1.0 時,也就表示它的同步性良好。

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劉晨等[1]以此分析了她們醫院在2007月7月到12月5個月期間21個科室住院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她們的統計結果如表1

表1 各種中藥注射劑的DDDs和銷售金額及排序情況

他們這期間用藥(中、西藥)總金額為2971萬元, 其中中藥注射劑為17種, 中藥總用藥金額如上表,為456.2萬元, 占全部用藥金額的15.3%,在臨床用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表1中可以看出個別藥品的同步性差。經過查詢病例發現, 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的一種普遍現象是劑量大、濃度高、療程長。

王繼芳等[2]用同樣的方法也在相同的期間對他們醫院進行統計分析,這期間住院患者用藥總金額7237萬元,其中中藥為924萬元,占總比例的12.77%,而臨床使用的中藥注射劑共19種,總金額665.69萬元,占中藥用藥金額的72.04%。同樣存在著個別藥品的同步性較差。

根據統計結果表明,中藥注射劑有較高的使用比例。而一旦使用不當,不僅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更有可能給患者帶來不良反應,產生嚴重的后果。因此,醫生應該很好的把握中藥注射劑的功能與主治及用法用量的選擇范圍,針對患者體質、病情等具體情況以及具體表現, 嚴格、全面考慮來選擇中藥注射劑的種類及用藥劑量,避免造成對患者的不良反應。

1.2 處方、使用情況與藥品說明書相關項目的比較

楊永榆[3]隨機抽取了他們醫院2009年1~9月門診應用中藥注射劑的處方,對處方診斷、給藥途徑、單次用量和聯合用藥進行統計分析,與藥品說明書相關項目進行比較分析。在他抽查的316 張處方中,中藥注射劑功能主治符合率為72. 78%,而臨床用藥過程中存在過量使用現象,高限劑量使用占49. 37%,稀釋劑規范率為67. 41%;使用兩種以上中藥注射劑處方占31. 01%。結果中明顯可以看出,醫院中藥注射劑的使用存在著與藥品說明書規定的適應證、用法用量不符的現象,而這些情況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各醫生在使用藥品的時候都應該嚴格按說明書的規定使用藥品。而使用不合理的途徑主要有,藥物給藥途徑不當、給藥劑量偏大、稀釋劑不規范等。

2 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

中藥注射劑誘發不良反應的原因很多,從藥品本身來講,中藥材的質量、藥物的成分、中藥注射劑的制備工藝等都能直接導致藥本身產生不良反應的隱患。除此之外,醫生本身也存在導致中藥注射劑誘發不良反應的原因,配伍的影響、控制靜脈滴注的速度誤用、濫用、癥藥不符合注射液為肌注藥品等都會給患者帶來一些不良反應。當然,因個體體質的差異,同樣會有個別讓人意想不到的反應,這就要求醫生對具體的病人,嚴格按照藥品規格的同時,根據經驗,考慮具體情況,合理的開方,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2 討論

中藥注射劑作為一種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中醫藥理論相結合的產物, 它具有生物利用度高, 作用迅速等特點,這也解決了傳統中藥見效慢的問題。因為它徹底改變了傳統中藥的給藥途徑,直接加快了起效時間,這為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但既然是開發的新劑型,在使用過程中也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其造成的不良反應也不斷的增多,這一嚴峻的事實也就要求醫務人員在臨床實踐中要嚴格掌握適應證, 規范臨床使用流程, 加強用藥監護和不良反應申報工作, 完善用藥體系, 這樣要求,做到用藥的合理、安全、有效,真正的把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使用中發揮出其應有的安全、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晨,李曉玲.我院中藥注射劑的臨床使用情況分析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8 11,17(11).

篇(6)

中圖分類號: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729-2190(2007)12-0028-02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早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文獻對藥物流產的效果報道不一, 臨床觀察發現由于存在個體差異及其他原因,仍有部分患者出現藥物流產不全及無效。為了更好地掌握藥物流產的使用及提高完全流產率,本文試對可能導致藥物流產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站門診要求藥物終止妊娠的健康婦女236例,年齡18~40歲,平均24.2歲,平時月經規律,停經時間≤49天,尿HCG(+)。婦科檢查:子宮大小不超過孕50天,B超見孕囊直徑10~30mm,無嚴重心、肝、腎疾病、出血性疾病及前列腺素使用禁忌證。

1.2 用藥方法

第一天在家頓服米非司酮75mg,第二天同第一天服法,服用米非司酮前后2h禁食水。第三天同一時間在我站門診頓服米索前列醇600μg,留院觀察6~8h,如服用米索前列醇后3h,仍未排出孕囊,再加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對5h后仍未排出者行清宮術,以免發生藥物流產不全大出血[1]。

1.3 藥物流產失敗的標準

1.3.1用藥后未排出絨毛和孕囊,或留站觀察過程中出血過多,而行清宮術。

1.3.2用藥10天后仍有陰道流血,B超檢查發現宮內仍有殘留物需行清宮手術。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36例中藥物流產失敗31例,失敗率為13.1%。

2.1 年齡

236例中年齡≥35歲(平均38.23歲)79例,藥物流產失敗17例,失敗率為21.5%;

2.2 既往分娩方式

此研究中有剖宮產史者12例,藥物流產失敗5例,失敗率為41.6%;自然分娩史者123例,藥物流產失敗16例,失敗率為13.0%。經統計學分析,二者失敗率差異具有顯著性(P

2.3 孕囊直徑

B超測得孕囊直徑1cm以內及1~2cm者,藥物流產失敗率明顯低于孕囊直徑>2cm者(P

2.4 分娩與流產史

有自然分娩和流產史者的藥物流產失敗率明顯高于無自然分娩史者,且隨著流產次數增加,藥物流產失敗率明顯增高(均P

2.5 子宮位置

后傾后屈位子宮者藥物流產失敗率明顯高于前傾位及水平位子宮者(P

2.6 經期時間

經期>5天者79例,失敗19例,失敗率為24.0%;經期

2.7 孕齡

停經35~39天者共72例,藥物流產失敗5例,失敗率為7.0%;停經40~49天者164例,藥物流產失敗21例,失敗率為13.1%。經統計學分析,二者失敗率差異具有顯著性(P

3 討論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的完全流產率已達86.9%,但仍有13.1%失敗。本組藥物流產失敗率為13.1%,分析其失敗原因有以下幾點:(1)年齡。年齡≥35歲者藥物流產失敗率明顯高于35歲以下者,年齡越大越易導致藥物流產失敗;(2)既往分娩方式。有剖宮產史者,藥物流產失敗率明顯高于有自然流產史者。剖宮產術后由于子宮瘢痕及粘連,致使宮腔形態和子宮位置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子宮的節律性收縮,使胚胎組織不能及時順利排出,導致不全流產,因此對有剖宮產史者,應慎重選擇藥物流產,一旦選擇應密切注意其陰道流血的情況。(3)孕囊直徑。藥物流產中孕囊的大小與完全流產率的高低密切相關。孕囊直徑在1cm以內及1~2cm時,藥物流產的成功率較高,而孕囊直徑>2cm時成功率相對較低。孕囊大小是胚胎發育的基礎,孕囊越大蛻膜越多,在孕囊完整排出后,常有不等量的蛻膜殘留,可能是由于米非司酮劑量不足,或維持時間不夠,不能有效地抵消孕酮對靶組織的作用,導致流產失敗,因此孕囊直徑>2cm,藥物流產后出現異常出血,應考慮清宮處理[2]。(4)孕產次數。有分娩史者藥物流產失敗率明顯高于未產婦,流產次數越多,藥物流產失敗率越高。人工流產術后可引起子宮內膜的機械性損傷,術后可發生子宮內膜炎,再次妊娠后蛻膜發育不良致胎盤粘連,流產次數越多,造成子宮內膜損傷感染的機會就越多,導致胎盤粘連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妊娠行藥物流產時蛻膜不易徹底排出,致不全流產。提示對有人工流產史尤其是流產次數多者,一旦選擇藥物流產應特別注意陰道流血情況,及時清宮,并適量使用縮宮素。(5)子宮位置。藥物流產效果與宮置有一定的關系,后傾及后傾后屈位子宮者藥物流產失敗率明顯高于前傾位及水平位子宮者,其原因在于藥物流產是阻止妊娠發展,引起子宮節律性地收縮而達到終止妊娠的目的。后傾及后傾后屈位子宮,其宮腔與子宮的宮頸口之間形成一定的角度,當子宮節律性收縮時胚胎不易順利通過宮腔與宮頸形成的角度及重力的作用排出體外,而造成后傾及后傾后屈位子宮者藥物流產失敗率高于前傾位及水平位[3]。(6)經期長短。正常經期≥5天者藥物流產失敗率顯著高于

通過對導致藥物流產失敗原因的分析,說明首先要加強育齡婦女的避孕意識;同時在使用藥物流產時,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及禁忌證,根據藥物流產常規觀察,如有陰道異常流血,應及時清宮;在現階段藥物流產情況下,仍強調清宮術對藥物流產失敗者的必要性和及時性,以免發生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 張靜,盛迎倫,王曉霞等.米非司酮配終止早孕出血性清宮物的臨床病理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1998,13(2):125~126.

篇(7)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7(b)-181-01

隨著新型抗菌藥物的不斷問世及臨床廣泛應用,使得許多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預防、控制和治療。而其中部分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加劇了細菌耐藥產生過程,給臨床醫師選用抗菌藥物及針對性治療帶來困難,本文借鑒有關對臨床常見菌的耐藥分析,旨在為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一些依據。

1臨床細菌耐藥情況

據統計,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常用抗生素青霉素的耐藥率 由20世紀40年代的1%上升到 90%,一種耐藥性極高,治病力極強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萄葡球菌(MRSA) 的耐藥率已增至39.7%,成為導致醫院內嚴重細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與此同時,另一種導致嚴重社區感染的耐藥菌株――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ST)亦迅猛發展,由該耐藥菌感染致死的病例逐年增多。由淋球菌所致淋病原本經青霉素 E治療可迅速治愈,而今 60%淋球菌對之已產生耐藥,青霉素G已難以控制其發展遷延。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抗菌藥物的濫用[1]。

據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對2005年湖北三級醫院臨床分離菌的耐藥情況分析顯示,在分離的成人10 131株細菌中,革蘭陽性球菌占30.9%,革蘭陰性桿菌占69.1%,與國內報道相似。在革蘭陽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別占葡萄球菌(SA)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的50%和64.4%。在革蘭陰性桿菌中,大腸埃希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株占41.1%,克雷伯菌屬產ESBLs占35.4%。在革蘭陽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腸球菌所占比例最大。近幾年,MRSA、MRCNS、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ES)的出現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一旦確定其感染,幾乎所有β-內酰胺酶類抗菌藥物均無效。在革蘭陰性桿菌中,以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屬、腸桿菌屬為主,對β-內酰胺酶類抗菌藥物及一代、二代、三代頭孢菌素都有較高耐藥性。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在所有抗菌藥物中耐藥率最低,但對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達21%~23%,且對嗜麥牙窄食單孢菌天然耐藥。

鑒此,制止濫用抗菌藥物已是迫在眉睫,當務之急應積極找出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的根源,及時采取對策,使抗菌藥物得到合理有序的應用,延緩或避免災難的發生。

2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對策

2.1抗生素在臨床上的合理使用

2.1.1應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執行,力求做到安全、有效、經濟。選用抗生素必須有明確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質和臨床診斷。

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門、急診可采取經驗治療,住院病人應采取目標治療,在使用抗菌藥物前要進行病原學檢查,根據藥敏結果正確選用抗生素。當臨床上分離到大腸埃希菌和克雷伯菌時應檢測是否產ESBLs,如確定為ESBLs,不管體外藥敏試驗結果如何,首選亞胺培南或美羅培南治療;當臨床上分離到金黃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時應同時檢測是否存在MRSA、MRCNS,一旦確定為MRSA或MRCNS,應首選萬古霉素或去甲萬古霉素。應盡量避免聯合應用抗生素,本著提高療效,降低毒性和減少不良反應,延緩或避免耐藥株產生為原則[2,3]。

2.1.2正確掌握和使用抗生素的劑量、療程及給藥方法。對于β-內酰胺酶類抗生素、頭孢菌素、青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半衰期短者,應1日多次給藥(時間依賴性)。氟喹諾酮類,氨基糖苷等可1日給藥1次(濃度依賴性)。因感染程度不同,一般用至體溫正常,特殊情況應妥善處理[4]。

2.1.3預防使用抗生素要做到有指征,有針對性,同時劑量和療程要合理。對于污染性手術,內科系統疾病如風濕熱、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可預防用藥。老人、兒童以及粒細胞減低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預防用藥。原則上不使用含β-內酰胺酶抑制劑的抗生素及三代以上頭孢菌素。

2.2加強對抗生素使用的監督管理

2.2.1建立健全院、科兩級抗生素管理小組是做好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礎。醫院管理小組統一協調管理,監控全院對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定期向全院及臨床通報階段性病原菌流行趨勢,細菌的耐藥與藥敏監測情況,對不合理使用的現象分程度進行宣教與處罰。

2.2.2加強耐藥菌的監測,改善醫院細菌實驗條件,為臨床提供及時、可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據。

2.2.3加強對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知識培訓,不斷更新抗生素相關專業知識和耐藥菌產生趨勢知識,杜絕和減少因抗生素不規范使用而產生感染加重或二重感染現象。

2.2.4制定本院抗生素使用規范及實施細則,包括明確抗生素臨床使用原則、合理使用方法、預防性用藥使用范圍、最佳給藥方法以及聯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參考文獻]

[1]謝景超.控制細菌耐藥的措施[J].中南藥學雜志,2006,4(5):392-393.

[2]李文印.細菌耐藥現狀和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策略[J].實用全科醫學雜志,2006, 4(6):728-729.

篇(8)

引言:

由于緩釋、控釋藥物制劑具備了研發周期較短、資金投入較低的特征,并且制作的經濟風險較低,單位藥物含有的技術含量較高,商家獲取的利潤較為豐厚,使其與傳統制劑相比更具有市場優勢,所以被制藥行業所重視。

一、緩控釋制劑的定義與特點

緩釋制劑指的是在相應的釋放介質中,通過標準緩慢、非恒速的方式釋放藥物??蒯屩苿┲傅氖窃谝幎ǖ尼尫沤橘|中,依照需求漸漸恒速或靠近恒速釋放藥物。與其對應的普通制劑對比,這兩類制劑給藥次數至少降低一半或相對降低,可以提高或明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其中控釋制劑遠比緩釋制劑血藥濃度更為穩定。緩控釋制劑為需要臨床治療所需而引發的[1]。透過臨床實踐可以發現,有些慢性病患在通過普通制劑進行治療時依從性較差,而緩控釋制劑逐漸釋放藥物具有以下特征:

1、可以穩定藥物濃度,以免峰谷現象的發生,對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十分有利。尤其對治療窗窄的藥物,能夠確保其安全性與有效性;

2、令血藥濃度在長期內保持良好的治療濃度,對半衰期短的藥物,可以減少給藥次數,以免夜間還需給藥,使用更為方便;

3、最大程度降低毒副作用。

二、緩釋、控釋藥物制劑的技術類別

1、定速釋放技術

此種藥物運用后在相對時間中可令藥物釋放與呼吸速度相持衡,并與自身的代謝有關。此類制劑依照零級釋放動力學定律,通過相應的速率在體內釋放藥物。定速釋放技術能夠降低血濃度波動,確保藥效能長時間有效,提高病患的順從性。能夠透過轉變藥劑的幾何形狀來轉變藥物的釋放狀況,比如環形骨架片、雙凹型帶孔包衣片、迭層擴散骨架片等。

2、定位釋放技術

為了提高局部治療效果,可對病患采用定位釋放。定位釋放技術能夠在病患的制定位置令提高藥物的吸收。比如藥物在口腔或胃腸道中長期停留并在其位置釋放一定量的藥量,可令局部或制定位置對藥物的釋放達到最好的吸收效果。通過一些黏性較高并比重低于水的材質進行定速釋藥,也可把藥物制劑在胃漂浮系統、生物黏附系統、胃內膨脹系統等采取長期停留,并定速釋放藥物。例如為了降低藥物在胃中降解的可能性,并降低對胃的刺激和傷害,可采取小腸定位的方式為藥系統釋放藥物。由于小腸定位給藥系統藥物僅會在小腸中釋放藥物,此方式能夠提升藥物的運用率以及治療效果。

3、定時釋放技術

為了令定時釋藥可以發揮出良好效果,可通過病患腸胃吸收狀況釋放所需的藥物,在病患病情最佳治療時間釋放所需的藥物。定時釋放通過生物時間節律的特征進行釋藥,僅釋放出所需的藥物量,這一技術也被稱之為脈沖釋放??赏ㄟ^疾病較易在指定時間發作的特征,通過疾病出現的時間釋放藥物制劑。藥物時辰動力學研究結論可判斷釋藥時間。

三、緩釋、控釋藥物制劑的臨床應用

緩釋、控釋藥物制劑身為一個長效制劑,主要透過藥劑學設計,從而降低藥物釋放速度,引發藥理屏障。藥物不僅可以依照本身狀況進行擴散,其基本骨架生物降解以及溶蝕作用乃至滲透壓作用,可以打破阻礙,緩慢釋放藥物,令藥物可以在人體中逐漸穩定,血藥濃度能夠良好控制。

緩釋控釋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可以良好降低對病患給藥的藥量,能夠提升病患服藥的順從性。許多緩釋以及控釋藥每天的使用量較低,而有些藥物幾天才進服1次,還有幾個月服用1次,因此,緩釋、控釋藥物則能良好預防病患漏服或忘服的現象[2]。

緩釋、控釋藥物可以降低血藥濃度波動,令其在人體中確保穩定血藥濃度,不但可以更好治療,還可以降低病患并發癥的出現,有效提升了藥物的安全性。并且,在一般制劑臨床應用中,因為口服后可以在胃腸道內快速溶解,對胃腸會引發嚴重的刺激,而使用緩釋、控釋藥物制劑,則能良好的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

1、格列吡嗪控釋片

格列吡嗪控釋片也稱為瑞易寧片,是通過具備較高滲透活性的一類藥物,其核心與包裹在藥物表層的半透膜可以較好的產生緩釋及控釋療效。此藥物的中心分成兩方面,一方面為藥物活性層,一方面為藥理惰性層,兼備滲透活性成分。此類包裹片劑的外膜對水具備良好的滲透性,可是對藥物卻不具備滲透性。在胃腸道中的水中出現片劑,滲透性壓力會逐步提升,透過擠壓藥層,片劑藥物會透過激光微孔將藥物進行緩慢釋放,在控制速率方面并不會被胃的PH乃至腸胃運動左右。在人體當中,此類藥物的釋放,并不會改變。由于藥物的逐步釋放,藥物消耗為0時,其濃度依舊十分穩定。此類片劑藥理惰性成分還會始終完整的保持在胃腸道的運轉當中,并通過渣滓的方式排放。臨床應用過程里,成人每天服用1片。

2、復方鹽酸偽麻黃堿緩釋膠囊

復方鹽酸偽麻黃堿緩釋膠囊又稱為新康泰克,能夠保持12小時藥效,其外側含有包衣,可以在人體中迅速溶解,藥性隨即產生效果。有些藥物包衣較厚,可以保持1到12小時,持續溶解釋放,通過時間產生藥物療效。服用新康泰克緩釋膠囊之后,病患會在12小時中保有十分均衡的藥效,降低其感冒癥狀,比如打噴嚏、流鼻涕等問題,并較好的降低副作用的產生,臨床應用時,病患需要每12小時口服1粒。

3、美施康定

美施康定屬于鹽酸嗎啡的緩釋片,在病患口服后被胃腸道粘膜緩慢吸收,并可以保持血藥濃度持續峰值較久的時間。病患口服2至3小時以后,藥物峰值濃度逐步下降。藥代動力學為半衰期3.5至5小時。當病患體內的血藥濃度穩定時,波動較小。此藥物大多用在晚期癌痛的鎮痛方面,臨床應用時,間隔12小時服用1次。實際用量通過病患疼痛的程度、年齡以及患者口服鎮痛時間,來判斷藥物的用量。個體差別較大,在最初使用此藥物時,通常間隔12小時服用10mg或20mg開始,并通過病患鎮痛療效逐步改變劑量,以便及時提高患者血液藥物濃度,改善疼痛[3]。

4、硝苯吡啶控釋片

硝苯吡啶控釋片為拜新同,屬于透過激光微孔釋放藥物。臨床應用時,可以較好的降低心絞痛發生的次數與強度,良好降低已經上升的血藥血壓。服藥中不會被就餐時間所束縛。臨床應用時,每天1次,可是需要注意此藥物服用時不可以弄碎片劑。

5、芬必得

芬必得的藥物中所有顆粒的包衣厚度均不同,其有效成分能夠定時、定量在人體中釋放,通常在用藥后的2至3小時,藥物濃度達到高峰。藥物在血漿半衰期是4到5小時,血藥濃度波動較低,不會造成藥物囤積現象,能夠較好的降低副作用的產生。臨床用藥時間為每1到2小時服用1粒。

6、茶堿控釋膠囊

茶堿控釋膠囊的所有膠囊包含數百粒,具備一定釋藥速率的小藥丸,可以確保恒定速率釋藥在12小時,所以可持續產生藥效。成人患者則能夠一次口服整個膠囊,也能夠將將讓中的小丸倒入流體食物或半食匙溫水內服下,間隔12小時后再服用1次,每次可服用2至3粒。

四、結束語:

緩、控釋制劑臨床應用涵蓋了醫、藥、患等不同層面,而正確使用也需要各方的努力。只有三者共同配合,才可以保證緩、控釋制劑更為安全、更為有效。

參考文獻:

篇(9)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6

在人們飲食結構以及生活習慣不斷發生變化的影響下, 導致患有相關疾病的幾率表現出顯著的增加。通過臨床用藥, 為了對相關疾病進行預防以及治療。在用藥治療過程中, 不但需要對臨床用藥治療效果加以關注, 還需要關注患者是否表現出不良反應的情況, 從而避免人體受到了極為嚴重的傷害[1]。針對患者在實施疾病治療期間, 臨床用藥屬于較為基礎并且重要的一項環節, 針對患者臨床療效的提高表現出顯著的價值。如果出現了用藥不合理的情況后, 會對患者帶來較為嚴重的損害。為了將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提高, 將藥物對患者造成的危害有效降低, 此次研究將本院收治的西藥治療患者作為主要對象, 臨床以促進西藥用藥合理性展開是否給予管理措施進行干預的對比研究, 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西藥治療患者140例作為主要對象;通過抽簽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70例。其中, 觀察組男49例, 女21例;年齡7~81歲, 平均年齡(46.29±11.59)歲。對照組男50例, 女20例;年齡8~82歲, 平均年齡(47.32±11.5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針對患者在選擇西藥進行疾病治療的過程中, 對于西藥的應用情況需要進行認真分析。針對藥品種類進行認真統計, 針對臨床選擇的用藥方法以及應用藥物的總數需要加以統計。對患者臨床選擇西藥治療情況、患者疾病好轉程度以及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等需要進行認真觀察[2]。在此期間, 針對患者在選擇西藥治療過程中的具體生命特征以及臨床癥狀表現需要加以認真觀察。對照組西藥治療患者, 在選擇西藥治療過程中未給予管理措施干預。觀察組西藥治療患者, 在選擇西藥進行治療過程中, 制定相關的管理措施加以干預, 具體如下。

1. 2. 1 將西藥聯合用藥治療的合理性有效提高 臨床對患者選擇聯合用藥的方法進行干預, 可以將最終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提高, 將患者的疾病病程進行有效縮短, 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發揮顯著的促進作用。對此需要將西藥聯合用藥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在選擇聯合用藥方法對患者加以治療期間, 要求醫務人員需要將用藥合理性顯著提高, 進而針對西藥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證[3]。

1. 2. 2 合理安排西藥用藥治療時間 在選擇西藥對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 針對西藥用藥的時間間隔、患者臨床用藥時間以及患者的停藥時間等進行計劃安排, 進而確保用藥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4]。

1. 2. 3 將用藥管理合理性顯著加強 針對用藥每一環節的質量監控工作需要做出有效保證, 針對有關用藥制度需要進行落實, 對于處方的安全性、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做出有效保證[5]。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 西藥應用劑量以及使用方法不當患者1例, 西藥聯合用藥不當患者0例, 中西藥配合使用不當患者1例, 共出現用藥差錯事件2例, 總發生率為2.86%;對照組患者中, 西藥應用劑量以及使用方法不當患者9例, 西藥聯合用藥不當患者10例, 中西藥配合使用不當患者4例, 共出現用藥差錯事件23例, 總發生率為32.86%;觀察組用藥差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21.475, P

3 討論

臨床針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確保西藥治療的合理性, 對于疾病治療后續階段的順利以及疾病的診斷等均可以發揮顯著的價值。將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管理力度有效加強對于患者療效的提高以及治療安全性的保證表現出顯著的價值[6-8]。

對此在選擇西藥對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 對于選擇的用藥方法、用藥劑量以及患者的停藥時間等諸多方面需要加以充分掌握[9, 10]。此外需要了解如果相同的藥物長時間應用治療, 或者將應用劑量擴大治療等, 患者較易表現出不良反應的現象, 對此要求臨床醫師以及藥劑師對于藥物的具體使用方法需要進行充分的掌握, 從而保證藥物藥效得以充分發揮。此外對于藥物的使用名稱、應用方法以及應用劑量等進行認真核對, 保證未發生錯誤后, 立即對患者進行發放[11-13]。

本文對照組西藥治療患者, 在選擇西藥治療過程中未給予管理措施干預。觀察組西藥治療患者, 在選擇西藥進行治療過程中, 制定相關的管理措施加以干預。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中, 西藥應用劑量以及使用方法不當患者1例, 西藥聯合用藥不當患者0例, 中西藥配合使用不當患者1例, 共出現用藥差錯事件2例, 總發生率為2.86%;對照組患者中, 西藥應用劑量以及使用方法不當患者9例, 西藥聯合用藥不當患者10例, 中西藥配合使用不當患者4例, 共出現用藥差錯事件23例, 總發生率為32.86%;觀察組用藥差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21.475, P

綜上所述, 臨床針對患者在選擇藥物進行治療過程中, 需要合理展開西藥用藥管理干預, 從而針對用藥安全性做出有效保證, 降低出現用藥差錯率, 發揮西藥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春麗. 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與管理措施探討.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5, 9(6):827-829.

[2] 朱傳榮.探討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及應對策略.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13):2540.

[3] 吾熱別克?阿不里拜.對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探討.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40):85-86.

[4] 郜紅燕.探討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及管理措施分析.醫藥前沿, 2016, 6(31):53-54.

[5] 唐高峰.多種西藥合用不良反應與合理用藥的對策分析.中國處方藥, 2016, 14(4):32-33.

[6] 沈通. 探討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及應對措施. 醫藥前沿, 2015, 5(25):116-117.

[7] 高改珍, 李姬文. 探討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及應對措施.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9):315.

[8] 唐莉. 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及應對措施.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8):235.

[9] 嚴俊珍. 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及管理措施研究. 北方藥學, 2016, 13(8):150-151.

[10] 張雨秀. 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及應對措施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6):49.

[11] 董英. 西藥臨床合理用藥的安全性及應對措施探微.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57):311.

篇(10)

目前臨床對燒傷創面的處理運用藥物較多, 因此合理用藥、讓患者盡快恢復并減輕疼痛感是藥物選用的關鍵。本院基于這一背景, 研究了磺胺嘧啶銀與珍石燒傷膏對燒傷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以及患者換藥期間疼痛程度,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76例小面積燒傷患者, 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每組38例。對照組中男21例, 女17例;年齡16~56歲, 平均年齡(33.1±13.3)歲。燒傷原因:化學燒傷3例, 火焰燒傷15例, 沸水燙傷20例。燒傷總面積為體表面積的6%~10%。觀察組中男20例, 女18例;年齡19~55歲, 平均年齡(34.2±12.0)歲。燒傷原因:化學燒傷2例, 火焰燒傷17例, 沸水燙傷19例。燒傷總面積為體表面積的6%~10%?;颊邿齻课粸樾夭?、雙下肢、頸部、雙上肢、面部。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燒傷原因、燒傷面積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之后均進行基礎創口消毒處理。將患者燒傷創面采用碘伏清潔之后將水皰引流, 將由于燒傷造成的脫落表皮分離創面[1]。

對照組采用磺胺嘧啶銀藥物治療, 將藥物均勻的涂抹在患者創傷表面, 涂抹厚度2~3 mm, 換藥1次/d。在換藥前, 應將前一天的藥物徹底刮除并在換藥之后將創面包扎(根據創面部位及受傷深度行半暴露或暴露包扎)[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 于治療3~5 d后將磺胺嘧啶銀換為珍石燒傷膏治療。將患者創面清潔之后涂抹藥物, 厚度1~2 mm, 2~3次/d, 涂抹原則為不損傷正常組織。敷藥后包扎固定, 隔日換藥即可。另外, 可在換藥過程中加用生長因子, 可對患者燒傷創面起到促進創面細胞生長、幫助創面愈合的效果。

1. 3 評定標準[3] 對患者換藥過程中的疼痛程度予以評級, Ⅲ級:換藥過程中出現不可忍受疼痛, 必須依靠止痛藥緩解, 且創面明顯出血;Ⅱ級:換藥過程中明顯疼痛, 創面明顯出血;Ⅰ級:換藥過程中輕微疼痛, 可忍受;0級:換藥過程無疼痛感。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P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26例Ⅱ級疼痛, 7例Ⅲ級疼痛;觀察組22例Ⅰ級疼痛, 1例Ⅲ級疼痛,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 采用磺胺嘧啶銀聯合治療珍石燒傷膏的觀察組患者換藥期間疼痛程度更低, 多處于Ⅱ級程度, 即沒有出現不可耐受性疼痛感。且觀察組中僅有1例患者換藥過程中需要止痛藥輔助, 對照組中出現3例。證明觀察組用藥方式在換藥過程中不會造成患者較大程度痛苦, 這可能與藥物更換間隔時間有關, 藥物的涼度能夠減輕患者皮膚灼燒感, 促進傷口恢復。證明該組患者治療期間可更快恢復, 身體代謝狀況更佳。珍石燒傷膏能促進動物實驗性燙傷創面愈合, 幫助皮脂腺和毛囊增生、促進皮島形成, 從而縮短愈合時間。珍石燒傷膏可促進吸收, 改善皮膚燙傷部位血液循環狀態, 對創面部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抑制。體內外實驗結果發現這一藥物對患者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可達到抑制效果。

磺胺嘧啶銀雖然能夠起到較好的調節創面微循環以及改善病理生理環境的效果, 但隨著細菌耐藥性的增強, 這一藥物逐漸被發現可能存在過敏反應或毒副作用, 造成患者不適或疼痛感[4]。初期能夠達到較好抗感染效果, 但創面可能會出現較多滲出物, 暴露在空氣中的不會易發黑而影響美觀, 因此用于面部需提前告知患者用藥缺陷。臨床研究發現, 這一藥物可能造成后明顯疼痛, 少數患者為不可耐受疼痛, 不適用于過敏患者。珍石燒傷膏具有較好的減輕瘢痕以及抑制色素沉著的作用, 通過3~4 h間隔的換藥能夠促使燒傷處皮膚細胞活力得以恢復, 對創面愈合起到促進效果, 最大程度的將創面部位生態組織起到保護功能[5]。這一藥物在抗感染能力上相對不足, 但可明顯修復壞死組織, 對于Ⅱ度及Ⅲ度燒傷創面治療效果明顯。臨床用藥上, 可同時配以多粘菌素B, 減少滲出物, 對創面的自行愈合起到促進作用。但本次研究中部分患者后期出現不可耐受瘙癢以及濕疹情況, 表現為過敏癥狀, 對創面愈合產生阻礙。本次研究的常用燒傷藥物多采用包扎療法(四肢、軀干), 會陰及面部采取暴露療法, 涂藥3~5次/d, 注意患部抬高。

總之, 在對燒傷患者選用藥物治療時, 可優選擇磺胺嘧啶銀藥物, 3~5 d之后換為珍石燒傷膏, 可達到更優治療效果。用藥過程中注意換藥間隔時間, 可達到較好緩解疼痛、促進創面恢復。

參考文獻

[1] 王國平. 濕潤燒傷膏和磺胺嘧啶銀干性暴露法治療深度面部燒傷療效比較.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09, 2(4):160-162.

[2] 程小平, 程志華, 彭文方, 等. 珍石燒傷膏在Ⅱ度燒傷創面中的應用. 中國臨床研究, 2012, 5(16):507.

[3] 何秀芬, 劉淑梅. 珍石燒傷膏治療燒傷的臨床觀察及護理. 中國保健營養, 2012, 16(21):3427-3428.

上一篇: 電力公司科技創新工作 下一篇: 記者好宣傳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五月天久久综合一区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 午夜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免费va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