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4 09:48: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研究室工作經驗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社科基金項目合同,課題名稱:以效率提升為目的的學生管理服務機制研究, 課題編號:SK201317-2 .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茖W技術研究項目,課題名稱:工作室為平臺的輔導員隊伍建設模式研究, 課題編號:SD132025 .
一、研究意義
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作為高校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是高校育人的基礎性工作。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效的提升、工作水平的提高、質量的保證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培養、發展和成才,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與全面落實。隨著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過渡,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學生數量劇增,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層次素質不一等變化的出現,使高校學生工作重心逐步下移,院系逐漸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主體。然而,現有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機制很大程度上還受過去工作經驗的影響,沒有充分考慮到當前學生群體在思想狀態、價值觀取向、主觀意識等方面產生的新變化,導致了一些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也直接導致了諸多思想教育工作問題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因此,不斷提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效,研究和探索新形勢下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機制的建設,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研究現狀
目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有觀念上的問題,也有機制上的問題,既有高校自身的問題,也有社會和學生本身的問題。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就目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問題的研究資料來看,國內大部分學者對于新環境下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機制的研究較為全面,但很多研究和論文往往從某一方面或某一點進行探討和論述,雖然具體,但是往往在研究過程中忽略了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體性,對一些提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效的潛在積極因素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全面的分析,因此有必要進行深入、系統、全面的研究與實踐。
三、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機制的探索與研究
(一)轉變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從以“管”為主的說教模式轉變為以“導”為主的師生互動模式,思想教育工作重點放在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矛盾問題的疏導上。要重視對學生前期引導教育工作的開展,充分利用聽課、班會、年級會、個別談話、座談會、走訪等形式,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注意加強教師、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特別是倡導教師、輔導員與學生開展日常的“角色平等”交流活動。注重教師、輔導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提升,強化其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習態度、價值觀、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引導,把教育潛移默化于師生日常的交流溝通之中。
(二)明確思想教育工作主體,從傳統的以“學工、政工干部”為主體轉變為“教職員工”全員為主體的參與,使思想教育工作貫穿于學生的教育、培養、服務、就業指導等工作的全過程。高校要倡導全體教職員工樹立教書育人的意識,同時積極構建全員育人的工作機制,比如建立教學單位與學工單位的聯動互動機制等,把學生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堅持育人工作思想為先的原則,努力實現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視角和全覆蓋。
(三)建立健全從上到下的建制完整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體系,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施科學的目標管理和目標考核,根據思想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求,認真研究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本著切實促進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則,科學設計考核指標和考核制度。進一步明確思想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意圖,積極調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確保思想教育工作收到實效。建立完善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學生表現考評機制,使之規范化和常態化。并注意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對工作體系的成果進行及時評估,以便改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總結和推廣工作成果,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工作和學生表現考評工作機制,努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整體水平。
(四)實施學生骨干培訓工程,側重對學生干部綜合能力的培養。抓好骨干的選拔,制定科學的干部骨干選拔選任計劃,注重選聘的公開、公平、公正,切實保證選拔干部的綜合素質過硬;通過專題報告教育、理論學習、研討交流、素質拓展、工作實務培訓、實踐教育等方式強化對學生干部的教育培訓;注重通過業績考核、同學互評、實踐工作檢驗等方式加強對學生骨干的工作考核;逐漸建立學生骨干信息庫,擇優向有關人才需求部門推薦,努力為學生骨干創造就業、深造機會;通過開展“優秀學生干部標兵”、“學生服務工作標兵”、“一名干部一面旗”等活動,進一步調動學生干部模范帶頭作用的發揮。
(五)思想教育工作要及時占領網絡陣地。思想教育工作隊伍要及時學習和掌握各類網絡工具的操作和應用技能,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資源。加強現代化媒介工具和軟件系統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引入,充分利用好網站和QQ網絡空間、微信、飛信等網絡資源[5],發揮好這些資源對學生健康成長的積極促進作用。積極開發學生基本信息庫、評優評獎、實踐登記、網絡調研、輿情關注、校園文化活動的前期調研、組織宣傳、學術活動、就業創業教育、就業擇業指導等工作功能的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工作綜合信息平臺。
(六)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規劃與統籌管理。根據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線和實際需求,科學制定校園文化活動總體方案,將校園文化活動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搭建和不斷拓展活動平臺,探索校園文化長效工作機制。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所學、所需,組織一些受到廣大青年學生歡迎的活動,使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同時,要注意理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動主線,對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謀劃要注意傾聽校園文化最大主體――學生的訴求,努力實現校園文化與學生需求的有機結合。此外,還要注意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與規范,確保校園文化活動的正確方向。
(七)逐步建立從學校到院系層級清晰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體系及相關危機干預制度、機制,建立校園突發事件的相關預案和應急處理工作機構。平時注重抓好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干部、學生骨干的有關心理危機問題和突發事件處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對已經出現的危機問題和突發事件要作為案例及時組織一線工作人員進行研討、總結和提煉,分類做好案例事件的定性判斷、問題分析、干預方案選擇、應急措施、經驗總結,形成模板式“教案”,充分做好平時的“戰備”。 以便幫助一線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對心理危機問題和校園突發事件及時開展必要的防范工作,對發現的問題苗頭在萌芽階段進行必要的干預,盡量避免心理危機問題和校園突發事件的發生。一旦問題發生時,一線人員也能及時、客觀、準確的進行定位與處理,避免事態惡化。
(八)理順工作機制,規范工作程序、流程,捋順部門工作關系。對現有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機制進行完善和發展,樹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系統觀、立體觀和整體觀,對外探索與社會、家庭的聯系、聯動機制,對內探索與學校教學、服務、管理等工作部門的聯系、聯動機制,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資源為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服務。同時,進一步明確思想教育工作的職責職能,嚴格規范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程序和流程,捋順部門工作關系,加強與校內部門間的合作交流與信息互通,不斷提高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九)加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團隊建設,由學校學工部門牽頭搭建全校性的工作平臺,建立全校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部門。建立學校與院系、院系之間的工作信息交流機制,建立定期的全校思想教育工作交流活動,充分發揮工作簡報、輔導員沙龍、全校學生骨干交流活動、工作快訊、網絡會議等工作形式的作用。實現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信息、經驗、方法等在全校范圍內的共享。同時,努力搭建輔導員素質提升學習平臺,分別成立學校的輔導員工作研究室和院系輔導員工作研究小組,建立輔導員人才梯隊,建立此類思想教育工作研究部門的分工機制、例會制度等工作制度。進一步健全院系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例會制度,根據工作需要實行全校性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會商制度,強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交流與溝通,不斷提高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房麗華.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實踐與探索,242.
[2] 張曉莉,唐小云,王宇,等.探索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切實提高擴招生教學質量[J].醫學信息,2009,22(11):2307-2309.
觀念轉換是基礎
第一,要確立終身學習觀念??茖W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知識更新的周期日益縮短,已經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更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因此作為人類文明傳遞者的教師,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比其他人群顯得更為重要。而小學高級教師走上崗位已經多年,他們在學生時代中習得的知識是有限的,他們原來學的知識很快會過時而不適用,必須不間斷地接受繼續教育,以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作為小學高級教師,要有計劃地、認真地選讀一些教育科學與教學技術方面的理論著作,使自己在加深加厚理論底蘊的過程中逐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開拓的視野和較高的起點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教師應該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培養自己的終身學習的毅力和能力,這不僅是學習化社會的要求,更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求。
第二,要確立由“匠”到“家”的職業理想。要想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教師就首先要做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而一個平庸的“教書匠”往往會墨守成規,人云亦云,缺乏個性和創新,在“高原”上迷途忘返。這要求我們不能甘愿做“匠”,而要追求做“家”――做一個教育教學中獨立思考,對理想執著攀登的具有科研能力的“教育家”。對于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小學高級教師,應該樹立“教師即研究者”“課堂即研究室”的觀念,在職業生涯中勇于質疑自己、挑戰自己,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批判。追求向科研型轉變、成為“教育家”的職業理想,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和教師喚醒自我價值的需要,也是教師突破“高原現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自主實踐是關鍵
教師要積極參與自主實踐,在行動中積累逐步完成從經驗型向研究型的轉變,成為一名“學有進展”“教有特色”“研有成效”的教師。
1.在研訓中收益。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過去師范院校中的教師技能培養不可能受用終生,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還必須接受各種培訓。教師要發揮協作互助精神,積極參與集體備課,共同鉆研教材;積極參與“聽、說、上、評”系列研訓活動,在研訓活動中學習同行成功的教育實踐,研究其中所蘊含的先進觀念,學習同行思考、實踐現代教育觀念的思想方法?!八街?可以攻玉”,善于向同行學習,從某種程度上是充實自己、完善自我的一條捷徑。事實上,我們現在所經歷的,往往是別人曾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的,學習、借鑒他人實踐經驗,或許會使我們在黑暗中的摸索變得豁然開朗。
2.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或別人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失敗的教訓,都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留心積累,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不僅有助于我們少走彎路,提高工作效率,還是幫助我們突破“高原現象”的良方。一方面,要反思成功處,對自己教學實踐中的恰當的教學設計、敏銳的教學機智、成功的教學個例進行梳理,寫成教后記、案例分析等,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去揚長。另一方面,要反思失敗處,新課程強調師生互動,因而影響教學的動態因素很多,教師很難把握每一個細節,教學中難免會出現疏漏之處。我們要客觀地面對失敗,及時記錄、思考,尋找問題的根源,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補短。反思記錄寫好后,不能束之高閣,要與他人共同探討,在探討中更好地得到提升。
3.在科研中收獲。教師專業化成長與發展的著力點就是要把教育理論的學術研究回歸到鮮活的教學實踐之中,使教育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得以充分的交融。只有積極地參與到課題研究的實踐中,可以比較系統、完整地學習和運用一些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在科研過程中,要把低層的經驗升華為高層的理論,就一定要勤于動筆,把在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提煉出來,寫教研案例、教學隨筆、教育故事、教學評析、教學反思錄、經驗總結、論文等都是實現這種升華的好形式。這些寫作看似事小,如果貴在堅持,日積月累就會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獲得不小的收獲。
4.在博客中交流?!安┛汀边@個網絡新興寵兒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教師的生活。借助教育博客,教師可以發表自己的教育文章,傳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它促使教師自覺地進行網絡閱讀,從而改變教師的學習方式,使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自我更新成為現實可能。教師要及時記錄下日常教學的感悟、教學心得、教案設計、課堂實錄,并堅持通過教育敘事、教學隨筆、教研論文、課題成果等形式,將教學中的得與失寫下來,在博客中進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進一步思考挖掘、提升自己的教學潛力,形成屬于自己的資源積淀,而這個積淀的過程,也正是專業發展的過程。
機制激勵是保障
1.小學教師職務評審制度急需改革。在我國現行的小學教師職務系列中僅設有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小學高級教師為中級職務,小學一級教師、小學二級教師為初級職務,另外小學教師可以通過評選(小學)中學高級教師(一般稱之為小中高)取得高級職稱。但這種高級職務在小學設置比例少得可憐,如目前我省的小中高的設置比例僅為1.5%,遠遠落后于中學中高級職務的設置比例,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并且評定須由省級層面操作。這種現象對小學教師而言很不公平,也很不利于小學高級教師的專業發展。試想一個大專以上的畢業生分配到小學任教,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的話,6年便可評上小學高級,可能因為再向上評高級職稱條件的苛刻而望而卻步。在今后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難免會處于得過且過、混日子的狀態,在“高原”上迷失努力的方向。因此改革現行的小學教師職務評審制度刻不容緩,去年上海市把小學高級職稱的比例調整為10%~15%就是一個很好的改革例子。
觀念轉換是基礎
第一,要確立終身學習觀念??茖W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知識更新的周期日益縮短,已經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更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因此作為人類文明傳遞者的教師,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比其他人群顯得更為重要。而小學高級教師走上崗位已經多年,他們在學生時代中習得的知識是有限的,他們原來學的知識很快會過時而不適用,必須不間斷地接受繼續教育,以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作為小學高級教師,要有計劃地、認真地選讀一些教育科學與教學技術方面的理論著作,使自己在加深加厚理論底蘊的過程中逐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開拓的視野和較高的起點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教師應該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培養自己的終身學習的毅力和能力,這不僅是學習化社會的要求,更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求。
第二,要確立由“匠”到“家”的職業理想。要想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教師就首先要做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而一個平庸的“教書匠”往往會墨守成規,人云亦云,缺乏個性和創新,在“高原”上迷途忘返。這要求我們不能甘愿做“匠”,而要追求做“家”――做一個教育教學中獨立思考,對理想執著攀登的具有科研能力的“教育家”。對于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小學高級教師,應該樹立“教師即研究者”“課堂即研究室”的觀念,在職業生涯中勇于質疑自己、挑戰自己,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批判。追求向科研型轉變、成為“教育家”的職業理想,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和教師喚醒自我價值的需要,也是教師突破“高原現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自主實踐是關鍵
教師要積極參與自主實踐,在行動中積累逐步完成從經驗型向研究型的轉變,成為一名“學有進展”“教有特色”“研有成效”的教師。
1.在研訓中收益。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過去師范院校中的教師技能培養不可能受用終生,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還必須接受各種培訓。教師要發揮協作互助精神,積極參與集體備課,共同鉆研教材;積極參與“聽、說、上、評”系列研訓活動,在研訓活動中學習同行成功的教育實踐,研究其中所蘊含的先進觀念,學習同行思考、實踐現代教育觀念的思想方法?!八街?可以攻玉”,善于向同行學習,從某種程度上是充實自己、完善自我的一條捷徑。事實上,我們現在所經歷的,往往是別人曾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的,學習、借鑒他人實踐經驗,或許會使我們在黑暗中的摸索變得豁然開朗。
2.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或別人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失敗的教訓,都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留心積累,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不僅有助于我們少走彎路,提高工作效率,還是幫助我們突破“高原現象”的良方。一方面,要反思成功處,對自己教學實踐中的恰當的教學設計、敏銳的教學機智、成功的教學個例進行梳理,寫成教后記、案例分析等,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去揚長。另一方面,要反思失敗處,新課程強調師生互動,因而影響教學的動態因素很多,教師很難把握每一個細節,教學中難免會出現疏漏之處。我們要客觀地面對失敗,及時記錄、思考,尋找問題的根源,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補短。反思記錄寫好后,不能束之高閣,要與他人共同探討,在探討中更好地得到提升。
3.在科研中收獲。教師專業化成長與發展的著力點就是要把教育理論的學術研究回歸到鮮活的教學實踐之中,使教育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得以充分的交融。只有積極地參與到課題研究的實踐中,可以比較系統、完整地學習和運用一些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在科研過程中,要把低層的經驗升華為高層的理論,就一定要勤于動筆,把在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提煉出來,寫教研案例、教學隨筆、教育故事、教學評析、教學反思錄、經驗總結、論文等都是實現這種升華的好形式。這些寫作看似事小,如果貴在堅持,日積月累就會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獲得不小的收獲。
4.在博客中交流?!安┛汀边@個網絡新興寵兒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教師的生活。借助教育博客,教師可以發表自己的教育文章,傳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它促使教師自覺地進行網絡閱讀,從而改變教師的學習方式,使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自我更新成為現實可能。教師要及時記錄下日常教學的感悟、教學心得、教案設計、課堂實錄,并堅持通過教育敘事、教學隨筆、教研論文、課題成果等形式,將教學中的得與失寫下來,在博客中進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進一步思考挖掘、提升自己的教學潛力,形成屬于自己的資源積淀,而這個積淀的過程,也正是專業發展的過程。
機制激勵是保障
1.小學教師職務評審制度急需改革。在我國現行的小學教師職務系列中僅設有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小學高級教師為中級職務,小學一級教師、小學二級教師為初級職務,另外小學教師可以通過評選(小學)中學高級教師(一般稱之為小中高)取得高級職稱。但這種高級職務在小學設置比例少得可憐,如目前我省的小中高的設置比例僅為1.5%,遠遠落后于中學中高級職務的設置比例,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并且評定須由省級層面操作。這種現象對小學教師而言很不公平,也很不利于小學高級教師的專業發展。試想一個大專以上的畢業生分配到小學任教,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的話,6年便可評上小學高級,可能因為再向上評高級職稱條件的苛刻而望而卻步。在今后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難免會處于得過且過、混日子的狀態,在“高原”上迷失努力的方向。因此改革現行的小學教師職務評審制度刻不容緩,去年上海市把小學高級職稱的比例調整為10%~15%就是一個很好的改革例子。
2.完善學校教師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機制是激勵教師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是學校為了及時掌握每個教師的思想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