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3 15:45: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漢語漢字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漢語漢字

篇(1)

針對語言與文字之間的關系研究,索緒爾的研究觀點更具代表性和權威性,其認為文字可以實現對語言的表現,是語言形成的核心基礎。而在此過程中,其他學者也針對語言與文字的關系進行了反復的研究和思考,并提出了其他不同的觀點。漢字作為漢語中的核心內容,通過對語言與文字關系的研究和思考,不僅可以豐富該領域內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將提高人們對漢語的關注程度,以此來實現對我國傳統漢字的傳承。

一、語言與文字概述

1.語言的定義和性質

語言作為人類使用的主要交際工具,是人們實現溝通和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人們通過對語言的有效利用,以此來實現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充分傳承和記錄??梢园l現,語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體現,各個國家、民族以及地區之間均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語言,其作為人們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介之一,對于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部分研究學者認為,語言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文化產物,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1]。針對語言文化現象的研究,是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重點關注的內容,針對語言的具體定義,可以總結為其是一種生物同類之間為了滿足基本的溝通需要,從而制定的具有統一編碼和解碼的系統性指令,人們通過對指令的分析和總結,從而形成了完整的語言系統。

人們的交流離不開語言,而語言的發展也建立在人類的文化基礎上。相比于圖片、動作以及表情等,語言可以更加直觀的表達人們內心的感受,并實現基本思想的合理傳遞,根據世界各地所使用語言的不同,其在交流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阻礙,這充分體現出了語言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性特點。語言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語言的分析可以發現,其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文字的概念和屬性

文字是承載語言的基礎符號,其作為一種人們用于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有效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在語言學中,人們認為文字是一種書面語的視覺形式,早在古代,人們就將獨體字稱為“文”,而將合體字稱為“字”,文字即為一種凸顯出語言的基本符號,是在口語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基礎上,可以進行記錄并保存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2]。在對文字的屬性進行調查時,發現其主要具備視覺屬性、約定屬性以及系統屬性。視覺屬性,主要是指文字作為一種簡單的符號,其可以實現對口語聲音的再現和記錄,由于打破了口音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通?^文字的表達方式,其將更加的清晰明了,可以進行反復的閱讀。約定屬性,主要是指文字作為人類社會的核心產物,其也是人類約定下所形成的視覺形式,在必要的時候,人們可以進行重新約定,比如通過文字改革的方式,將部分較為繁瑣的文字改為簡單的文字。系統屬性,無論是語素文字還是音素文字,其均可以產生自己較為嚴密的系統,因此不可以對文字望文生義,同時針對文字的改革也需要進行綜合性的考量。

二、語言與文字的關系

篇(2)

對于中國人來說,日語中的漢字,我們幾乎都認識,但是現代漢字讀音與日語漢字音讀卻差別很大。除了日語語音本身的特點之外,主要是因為日語漢字音讀來源于中國古代漢字讀音。而中國現代漢字讀音則是在古漢語字音的基礎上,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變遷演變成的現代讀音。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漢語語音的發展時期與日語漢字主要的音讀方式。

1.漢語音韻體系的時代劃分

漢語音韻史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上古音:周 秦 漢

中古音:魏晉南北朝――宋

中古音前期:魏晉南北朝

中古音后期:隋唐宋

近代音:元明清

現代音:清以后

從漢語音韻史的角度來看,日語的漢字音從漢語的中古音時期開始,不斷受到中國漢語語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2.日語的借用音(吳音、漢音)

在漢字傳入日本時,由于受到一些歷史和地域因素的影響,一個漢字的音讀往往有好幾種。在現代日語中漢字的音讀主要是吳音與漢音。

吳音是最早傳入日本的漢字音讀法,主要是日本奈良時代以前的遣隋使,也就是日本朝廷派遣到中國的留學生或留學僧,由他們帶回日本的佛教經典或古籍的讀音。所以日本古典著作的《古事記》、《萬葉集》等,都是以吳音念誦的。這些音讀方式流傳到現在,主要是有佛教經典和中醫術語等的讀音。

漢音主要是奈良末期、平安朝初期的遣唐使或留學生,模仿9世紀到10世紀的長安地區的發音而形成的。這些遣唐使認為他們帶回來的發音才是真正的發音,所以為了和以前的發音有所區別,就把這一時代的讀音叫做漢音。《日本書記》就是以漢音書寫的。

從語音學的角度來說,語音的變化是系統的,不是雜亂無章的,古漢語字音與現代漢語字音是有著對應關系的,而日語現代音讀又來源于古漢語,因此,現代漢語讀音和現代日語音讀之間雖然差別很大,但我們可以研究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在現代漢語中,聲母“d、t、n、l”屬于舌尖中音,下面即以“d、t、n、l”為研究重點,具體考察其與日語音讀(吳音、漢音)之間的對應關系。

1.聲母“d”的漢字音

①聲母[d]的漢字,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タ行、「ダ行和「ザ行。

②韻母[-ai,-ui]的韻尾[-i],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イ。

③韻母[-ao,-iao]的韻尾[-o],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ウ。

④韻母[-ou]的韻尾[-u],對應的漢音是「-ウ。

⑤韻母[-an,-ian,-uan,-un]的韻尾[-n],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ン。

⑥韻母[-ang,-eng,-ong]的韻尾[-ng],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ウ。

⑦韻母[ing]的韻尾[-ng],對應的吳音是「-ウ,漢音則是「-イ。

⑧韻母[-uo,-i,-u],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ク?-ツ?-キ。

2.聲母“t”的漢字音

①聲母[t]的漢字,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タ行、「ダ行和「ザ行。

②韻母[-ai,-i,-ui,-ui]的韻尾[-i],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イ。

③韻母[-ao,-iao]的韻尾[-o]は、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ウ。

④韻母[-ou]的韻尾[-u],對應的漢音是「-ウ。

⑤韻母[-an,-ian,-uan,-un]的韻尾[-n],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ン。

⑥韻母[-ang,-eng,-ong]的韻尾[-ng],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ウ。

⑦韻母[ing]的韻尾[-ng],對應的吳音是「-ウ,漢音則是「-イ。

⑧韻母[-uo],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ク?-ツ?-チ。

3.聲母“n”的漢字音

①聲母[n]的漢字音,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ナ行、「ガ行、「ダ行、「ザ行和「タ行。

②韻母[-ai,-ei,-i]的韻尾[-i],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イ。

③韻母[-ao,-iao]的韻尾[-o],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ウ。

④韻母[-an,-ian,-uan]的韻尾[-n],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ン。

⑤韻母[-iang,-eng,-ing,-ong]的韻尾[-ng],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ウ。

⑥韻母[ing]的韻尾[-ng],對應的吳音是「-ウ,漢音則是「-イ。

⑦韻母[-üe,-uo,-i],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ク、-キ。

4.聲母“l”的漢字音

①聲母[l]的漢字音,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ラ行、「ナ行和「ザ行。

②韻母[-ai,-ei]的韻尾[-i],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イ。

③韻母[-ao,-iao]的韻尾[-o],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ウ。

④韻母[-iu]的韻尾[-u],對應的漢音是「-ウ。

⑤韻母[-an,-ian,-uan]的韻尾[-n],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ン。

⑥韻母[-in,-un]的韻尾[-n],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ン。

⑦韻母[-ang,-iang,-ong,-ing,-ong]的韻尾[-ng],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ウ。

⑧韻母[ing]的韻尾[-ng],對應的吳音是「-ウ,漢音則是「-イ。

⑨韻母[-üe,-uo],對應的吳音、漢音都是「-ク。

⑩韻母[-ie],對應的吳音是「-チ,漢音則是「-ツ。

通過以上考察,我們可以看出日語漢字音原本來自中國的漢字音,受到中國語音極大的影響。日語漢字音與漢語漢字音之間存在的對應關系,不僅僅局限于本文所涉及的聲母和韻母,在有關語音的其他方面也有著各自的對應關系。例如撥音、入聲字的漢語和日語的對應關系,等等,都可以對這些領域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對中日兩國漢字的發音進行研究,總結其規律性,對中國人理解、掌握日語音讀(吳音漢音)和日本人理解并掌握現代漢語讀音,將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沼本克明.日本字音の史[M].日本:京堂出版,昭和61年5月.

[2]藤堂明保.と日本[M].日本:秀英出版,1992年3月.

[3]成春有.日語漢字音讀研究[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篇(3)

關鍵詞: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漢字;理據性;重構

一、關于漢字

漢字屬于世界文字的一種,具有世界文字的任意性、系統性以及層次性。但是漢字之所以獨立于世界文字之林,自然有它的獨特魅力。品味漢字如同品味中國文化,愈久彌新。

漢字作為唯一通用的自源文字,具有以下性質:1.漢字直接起源于圖畫和契刻;2.如索緒爾所說:漢字是“漢人的第二語言”,是一個有相當獨立性的系統。漢字產生于漢語之后,但并不代表漢字附屬于漢語,從歷史發展及其起源來看漢字并非天生就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從邏輯角度看,漢字形體構造具有特殊的認知作用和文化價值。①潘文國曾經給語言下過這樣的定義:“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及進行表述的方式及過程”②。王玉新認為,“漢字并不是為語言而去記錄漢語的,而是為了認知才會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的,所以漢字的本質屬性是認知工具。漢字記錄漢語只是認知作用的一個環節,終是為了認知才會產生和存在的?!雹蹪h字的理據性指的是漢字詞義形成的道理或依據問題。

二、漢字最初的理據――自然萬物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漢字的表意是社會約定俗成的,但并不是和所標志的事物毫無關系的。我們的祖先臨摹自然萬物化成各種各樣的圖畫、雕刻等以達到交流的目的,此時這些表意的圖畫還不能叫做漢字,但作為漢字的前身已經奠定了一定的理據性基礎。甲骨文出現之初,在龜殼上的文字畫總是模擬事物本來的樣子,如“日”“水”“山”“車”等的樣子,給予事物原始名稱。其本質便是漢字自身所帶有的理據性。

漢字“六書”,前四種是造字法,“象形”許慎《說文解字》:“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即重在像原物之形,如“車”“舟”等像事物的整體輪廓,“牛”像牛角上彎,“羊”像羊角下彎?!爸甘隆奔础耙暥勺R,察而見意”如用三條線表示“三”,“本”原義為樹根,在“木”下部加一點,表示樹根的所在,等。和“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揮”,如“武”,止戈為武也,三木為“森”等?!靶温暋薄耙允聻槊?,取譬想成”,形聲字的形旁表的是“義類”,其自身的理據性往往從形體上看十分直接,而聲旁,借的是它字的“聲”,這個“它字”本身又常常是有理據的。如“?!弊?,形旁為“木”,表示它的類屬,聲旁取“莫”字之音?!澳弊殖跏怯兄庇^理據的會意字,后為它義假借,本義又留給了“暮”。由此可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蘊含著深刻的理據性。此外,古代漢語中,繁體字往往蘊含著人們對字的直觀感受和理解,如繁體字“”更是形象的展示出“學”字本來的意義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休”,一個人靠著樹當然就是休息的意思了,“恕”,人之初,性本善,如心則是聽從自己本心的善良則為“恕”。而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也具有理據性。“熊貓”又稱“貓熊”,因屬貓類狀似熊而得名。“企鵝”由于“立時昂首如企望狀,故名。”(《辭海》)這就是“熊貓”、“企鵝”兩個詞的理據。這些層層推導的過程,顯示了漢字理據的頑強性。

發展到現代漢語,漢字本身的理據性變得越來越抽象,甚至被迫走上了只是記錄語言的工具的道路,其本身含義及文化底蘊被忽視,但是由理據性而生發的強大的認知功能卻越來越強大,詞語的引申義越來越多,概括能力和模糊性不斷加強。漢字的理據性在今天已經不是那么“直觀”了。

三、漢字理據性的重構

文字的理據就是字理,真正實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據的。漢字是成熟的文字,采用的構字方式主要是表意和表音。社會不斷發展,漢語使用者的增多,漢語詞匯的大量融合和變化,新詞的產生、流行語層出不窮,致使一些漢字最初的音、意可能已被替代或泛化、轉移,而引申義則成為了中心義,如“兵”本意為“士兵”,現在的中心義則為“兵器”,還有一些詞由原來的褒義色彩變成了貶義色彩,如“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珍貴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眾的事物。而現在在大眾口語中完全成了貶義,《紅樓夢》中有“閬苑仙葩”一語,極盡贊美女子之才華、美貌,而流行語中這些詞語已不再那么神圣純潔。這些詞語含義的變化體現了漢字理據性的轉移與缺失。但是漢字“音形義”一體的架構使得使用者不得不探究漢字本身的理據性。發展到今天的漢字,是否能夠和數千年前草創之初的古文字同等看待呢?

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理據性也在不斷重構。如“而”原指男人的胡須,后被假借用作連詞,其最初的理據性已經消失了,“亦”本義為腋下,現在表示“也”,此外“其”、“之”、“我”、“它”等都是這種情況?!澳恕惫艥h語中亦有“你”的意思,如“家祭無忘告乃翁”,但現在“乃”幾乎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很少用了。后來發展到以形聲為主要造字法的階段,也是在以假借方法得到的字形基礎上添加義符或音符而形成。《說文》中關于“臺”的記載有“臺――――――”四個,“樓臺”中的“臺”,古時寫作“”。而“”是個形聲字,本義是樹木名稱,近代以來俗稱“桌子”為“”。“”的本義是颶風。但是發展到現代漢語都簡化為“臺”,“臺”承載著四個不同的意象,其理據性自然不是本來的原意。對于這些字,其理據本來就在不斷改變。

漢字自形成之日起,就具有認知功能。漢字能作為認知漢語和客觀世界的工具,本質上是由其“自源”的特性及由此產生的根本上的理據性所決定的。隨著發展與深化,漢字自身強大的包容性融入了抽象性,漢字的表意功能越來越強大,認知功能其實是主體對客體的接受與理解,漢字理據性的缺失與轉移、重構,實際上主要是主體意識與認知的轉移,致使漢字產生新的意義抑或形成分化。

四、結語:

從古代漢語至現代漢語,漢字具有理據性并隨時展而不斷翻新重構。漢字的使用者在追求漢字形義統一這種心理的驅動下,不斷對理據進行重構,理據的缺失與重構一直伴隨著漢字發展的全過程。由哲學中世界上沒有完全獨立的個體,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彼此制約的,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沒有毫無根據的漢字,漢字是任意性與理據性的結合體,二者并不對立,對漢字的研究既要追根溯源又要容納新生義。(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2] 朱媛媛,吳敬敬,從漢字的工具性和理據性來談簡化字,大眾文藝(理論),2009(14)

[3] 王駿,漢字理據及其層次性,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07)

[4] 吳敬敬,形聲字、會意字的理據性在漢字識記中的作用,文學界(理論版),2010(05)

[5] 張武英,漢字的理據性,常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3(05)

注解:

篇(4)

中國歷史上的詩詞賦聯,有哪一個民族的語言可與之相提并論?象形形聲會意,指事假借轉注,有哪一個國家的文字可與之稱雄比肩?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秦觀“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萬俟詠“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一聲喚起,又驚春曉”回環復沓的修辭美;李白“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范仲淹“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岳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參差錯落的節奏美;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秦觀“夜月一簾幽夢,青風十里柔情”,王勃“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東坡題黃鶴樓聯“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董氏題尚義門聯“門對九天紅日,路通萬里青云”駢儷對仗的意韻美,又有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能與之同日而語?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王羲之趙孟米芾顏真卿趙樸初;山水花鳥人物,國畫水彩素描,顧愷之吳道子王維坡徐悲鴻齊白石;尤其是詩書畫三位一體珠聯璧合構成的完備、宏大、精湛、文采、玄妙的這一杰出奇跡的藝術,更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豈敢望其項背!

盡管音形義結合的二維信息的漢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學物理哲學思維的發展,但在世界上最早:系統敘述分數、方程、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的是中國的《九章算術》,發現圓周率л值為3.1415926的是古代的漢人大數學家祖沖之;發現并論述宇稱不守恒定律以及一些對稱性不守恒的是美國現代華人物理學大師李政道楊振寧,準確測出鏷的α射線精細結構的是我國現代原子能專家錢三強,提出以“粒子壽命公式”為核心的“溫度體系”理論的是我國當代物理學家葉建敏;……即便是在以聽說英語為驕傲的英美著名科學家中,也有不少是華人!

漢語、漢字是準確表情達意、形象簡潔高效的讀寫語言與文字。

聯合國六種辦公通用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的一本是漢語,計算機語音輸入最具發展潛力的是漢語,璀璨輝煌的日常閱讀與文學創作早就昭示著具有極大普及性和可接受性的是漢語,蓬勃發展的世界科技事業正在證實著精確性穩定性收斂性最強的是漢語。在使用漢語漢字的中國,國家掃盲的標準是一千五百字,中學生的標準是既能讀又能寫的常用的二千五百字,僅有這二千五百字或三千五百字的一般人,就能輕松地由此組成幾萬乃至十幾萬個詞語,進而輕松地讀書、看報,欣賞“四大名著”、從事科研工作。而使用英語英文的人,因為它靠字母一維線性的音義組合,所以盡管只有三千到三千五百個單詞就可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需求,但如果不能準確牢記并熟練掌握二萬個單詞就別想讀報,沒有三五萬個單詞就別想看《時代》周刊,而能夠順利地讀懂文學名著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如閱讀《荊棘鳥》中用英文描述的非州的一些植物真是艱澀莫名,一般英美人也只好囫圇吞棗。英語英文意義的不穩定性、發散性和密碼型,造成了歧疑、繁難、枯燥、低效的結果,其優越性遠遠趕不上漢文漢語!

漢語、漢字不僅是世界上最特殊、簡潔、美麗的語言與文字之一,而且是最古老、豐富、優秀的語言與文字之一。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2-0040-01

1 橫豎折三種筆畫名分布情況

漢字中的橫和豎這兩個筆畫,不同的時候名稱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對此會產生疑問。比如在橫折這個筆畫中,其中的折更像是豎,但我們稱它為折。到底什么情況下橫、豎就叫橫、豎,什么情況下它們又改稱折呢?分三種情況:(1)如果它們是在一個基本筆畫中,我們就分別叫它們橫和豎;(2)如果它們是在一個復合筆畫中,并且它們在這個復合筆畫中是先寫的,也就是說它們在復合筆畫中是起筆①,那橫仍叫橫,豎仍叫豎;(3)如果它們是在一個復合筆畫中,但它們在這個復合筆畫中不是先寫的,也就是說它們在復合筆畫中不是起筆,那橫就要改叫折,豎也要改叫折。因為此時的橫或豎都是第二筆或第二筆之后的一個折筆,是一個“折”(turning)。

還是以橫折這個筆畫為例。橫在橫折這個復合筆畫中,仍叫橫。因為橫在這個復合筆畫中是先寫的,是起筆。而橫折中的折其實更像是豎,但因為豎在這個復合筆畫中不是先寫的,不是起筆,所以就改稱折。

再以豎折這個筆畫為例。豎在豎折這個復合筆畫中,仍叫豎。因為豎在這個復合筆畫中是先寫,是起筆。而豎折中的折其實更像是橫,但因為橫在這個復合筆畫中不是先寫的,不是起筆,所以就改稱折。

當然,在對外漢字教學中,我們沒有必要將重點放在每一個筆畫的名稱上,學生只要會寫就行了,至于每個筆畫叫什么并不重要,就算是中國人,也很難說出每個筆畫的名稱。但如果有學生問到橫和豎的筆畫名稱,也許上文的解釋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2 漢字教學小技巧

漢語的學習者,哪怕是零起點的初學者,也一般會認自己的名字。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優勢”,在第一節課的時候安排一個這樣的游戲:老師把學生的姓名中的漢字寫在卡片上②,然后說一個學生姓名中有的一個漢字,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名字舉起卡片。有時候不止一個學生的姓名中有某個漢字,那這時教師說出一個漢字時,就要求有多個學生舉起卡片。這樣學生就會對漢字有些字是相同的字,有些字是不同的字有個親身的感性體會。

通過多媒體技術,利用軟件與網頁資源,例如用flash等工具和手段,對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及基本字義給學生進行詳細展示,必要時可適當地對漢字進行組詞擴展,這樣學生就能直觀地掌握漢字的書寫。需要說明的是,運用這種方法時,應該注意以下一個問題:

如果是在綜合課展示,所展示的漢字應該是課文中所學的漢字,否則會給學生帶來記憶的壓力,再者即使向學生展示了課文外的漢字,學生在當時課堂有所收獲,但是由于缺乏會話和語境操練,學生很快就會忘記。如果是在專門的漢字課上,所展示的漢字及組詞可以多于綜合課,但仍不能太多,特別是組詞。眾所周知,漢語中一個漢字往往有多個字義存在于不同的詞中,但不能將這些義項都一一列舉出來,應該將在課文或語境出現的義項按出現順序一個個地教。

當學生掌握了漢字的筆畫、筆順之后,對學生的漢字書寫就不用再像初級階段那樣要求那么嚴格了。因為對于外國學生來說,認讀漢字比書寫漢字更加重要。這個階段,應該多讓學生進行漢字認讀③練習,讓學生能夠做到不需借助拼音就能閱讀。

3 簡繁體漢字教學建議

目前比較認可的漢字的簡繁教學原則是教簡識繁,即教只需教簡體字,簡體字要求學生“三會”(會認、會讀、會寫),繁體字只要求學生能認識就行。這個原則對漢語作為第一語言教學的學校教育是比較合理的,不過如果將這個原則推及到全民的話,就不大合適。中國大部分人口是農民,農民認識的簡體字就不多,何況是繁體字。再者,農民不像學校的學生尤其是高校的學生一樣,他們是沒有學習繁體字的需要的。另外,如果把這一原則應用于對外漢字教學中,也要慎重,也要分清情況。以大陸的對外漢字教學來說,應該教簡體字,因為大陸通行的是簡體字,即使有些學生希望學習漢語后是想在港澳臺或海外華人社區使用漢語,我們不能為了少部分學生的需要而教繁體字④。至于識繁,對在大陸的留學生來說也沒有多大必要,大陸通行的是簡體字,掌握簡體字就可以了。大陸的漢字教材上遇到有對應繁體字的簡體字,一般都會標出其繁體,但簡繁字讀音和意義還是一樣的,這樣教簡體字的同時,學生也同時會讀、也知道這個繁體字的意思。至于寫,沒必要要求會寫,學生能寫更好,不能寫也無妨。相信就算一些來自于母語中有漢語繁體字的留學生如日本和韓國學生,當他們接觸漢語簡體字后,也會覺得簡體字比他們母語文字中的繁體字更容易學。這樣,繁體漢字仍在他們的母語中保留起來了,在漢字學習中又學會了簡體漢字,交際起來也更方便。

注釋:

①最好不要說是起筆畫,因為復合筆畫雖是復合的,但其仍是一個筆畫,仍只能算一畫。

②如果班上學生很多,可以選取班上部分學生的姓名做成漢字卡片。

③從心理學角度,這是一個再認過程。

④當然,一個班的學生都是在大陸學習漢語而卻又都想在非大陸地區使用漢語的情況是極少的。

參考文獻:

[1]周健.漢字課堂教學技巧與游戲[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8.

[2]王寧,羅衛東.漢字教學與研究(第一輯)[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

[3]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張惠芬.張老師教漢字(漢字識寫課本) [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5.

[5]盧小寧.關于對外漢語漢字教材的思考[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

[6]楊立國.漢字簡化――既要擺脫繁難,又要傳承文化[J].福建教育學院:2005(4).

篇(6)

欣賞漢語漢字的藝術魅力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欣賞漢字“書法”的藝術性;二是欣賞漢語漢字“結構”的趣味性。本文只討論漢語漢字的趣味性。

一、諧音雙關

漢語漢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個語音對應幾個字形”,也就是“多字諧音”。下面是各種場合中巧妙的“諧音雙關”。

“諧音”可用于“詩句”、“對聯”、“謎語”中:

①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晴”諧音雙關為“情”。

②賈島言醉非假倒,劉伶飲酒不留零。

“賈島假倒”諧音;“劉伶留零”諧音。

③冰凍兵船,兵打冰,冰開兵走;

泥污尼鞋,尼洗泥,泥盡尼歸。

“冰兵”諧音;“泥尼”諧音。

④謎語:在“金、木、水、火、土”之中,誰的腿最“長”?

二、拆字

有一種文字游戲叫“拆字”,即把“字”的結構靈活“拆”開,根據場合隨意附會成趣。“拆字”之巧是其他文字難以企及的。

(一)“拆字”可寫成“詩詞”或“對聯”

①何字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②二人土上坐;一犬人邊伏。

③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

“此+木柴”,“山山出”;“因+火煙”,“夕夕多”。

這有關伐木工人的生活。伐木工人不燒煤,只燒山上到處都有的“柴”;每天中午在林中吃干糧而不做飯,只在傍晚時才下山回家做飯而冒出縷縷炊“煙”。

(二)“拆字”可用于“酒令”之中

1.“酒令”是筵席上的一種文字游戲,有很嚴的格式,誰違背了格式就罰誰飲酒。

甲:一個“出”字兩個“山”,

二字同旁“錫”和“鉛”,

不知哪座“山”產“錫”?哪座“山”產“鉛”?

乙:一個“呂”字兩個“口”,

二字同旁“湯”和“酒”,

不知哪一“口”喝“湯”?哪一“口”喝“酒”?

2.通過“拆字”的“酒令”,各人可以說出不同的意見:

張、李、劉、陳四個人是朋友。陳犯了錯誤,由李負責處理。陳托張和劉去請李吃飯,席間通過“酒令”說出了看法。

張希望李看在朋友情面上,高抬貴手,不要處分陳。

張:有水也是“清”,無水也是“青”,去水加“心”變成“情”。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情看水情。

李堅持要依法處理,不看面子,勸張不要管這件事。

李:有水也是“湘”,無水也是“相”,去水加“雨”變成“霜”。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劉聽到李不講朋友情面,仍要處分陳,就說李是仗勢欺人。

劉:有水也是“淇”,無水也是“其”,去水加“欠”變成“欺”。

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三、謎語

(一)關于“物”的謎語

①一個亭,斜柱撐;上邊有水流,下邊有人行。

②珍珠白玉女,身穿綠葉裝,穿衣去洗澡,脫衣上牙床。[節日食品]

(二)關于“字”的謎語

①爭先恐后。

②兩個幼兒去爬山,沒有力氣到山巔,

回家恐怕別人笑,躲在山中不肯還。

③床前明月光。

四、對聯

“對聯”的特點是一“對”二“聯”。所謂“對”是指形式上的成雙成對,即上下聯必須字數相等,相對的字詞要詞性相同,結構相似,平仄相反,節奏相應;所謂“聯”是指上下聯的思想內容必須緊密聯系、相互照應,或者相對、或者相反、或者相關地融于一個意境中,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漢字字形的“方塊”性和字音的“平仄”性,恰巧適合于“對聯”的“規整對稱,妙趣橫生”的表達方式,沒有“方塊”的漢字,就沒有對聯。

例如河北趙縣趙州橋的對聯:

水從碧玉環中去,

人在蒼龍背上行。

名詞“水”對“人”,“碧玉環”對“蒼龍背”,動詞“去”對“行”,介詞“從”對“在”,方位助詞“中”對“上”。聯中“碧玉環”、“蒼龍背”聯想豐富,比喻精妙。全聯動靜諧和,既描述了趙州橋的靜態美,又寫出了“水去”、“人行”的動態美。此聯只用14個漢字就描繪和贊美了趙州橋的風采和雄姿。

(一)“對聯”在語法教學中的作用

有學者提出:“在我國第一本語法學著作《馬氏文通》1998年問世以前,我國沒有語法著作,在語文教學中也沒有語法教學。”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實際上,我國長期的行之有效的傳統語法教學方式就是“對對聯”。著名的《說文解字》、《爾雅》、《文心雕龍》及傳統啟蒙教學中“對對聯”用的《笠翁對韻》等都是語法著作或語法教材。認真研究我國的《說文解字》、《爾雅》、《文心雕龍》、《笠翁對韻》等語法著作和語法教材及傳統啟蒙教學用“對對聯”方式進行的卓有成效的語法教學,對當前國內的語文教學和國際的漢語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對對聯”教學和訓練對學習者的要求:

下聯字詞的“義類”跟上聯對應字詞的“義類”相同。

下聯的“語句結構”跟上聯對應的“語句結構”相同。

傳統啟蒙教學中用“對對聯”的方式進行了十分有效的語法教學,專門為“對對聯”教學編寫出版了許多教材,如清代李漁(字笠翁,1611-1679)編寫的《笠翁對韻》,列舉許多富有文采的“對子”供學齡兒童朗讀和背誦,對兒童的語法教育具有很大作用。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新編的《笠翁對韻新注》,現摘錄該書的片段:

[冬]

清對淡,薄對濃。暮鼓對晨鐘。山茶對石菊,煙鎖對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綠綺對青鋒。早湯先宿酒,晚食繼朝饔。

唐庫金錢能化蝶,延津寶劍會成龍。

2.對一些“對聯”的分析:

①“犬行雪地梅花五,雞過霜橋竹葉三”的分析:

“犬、雞”是“家養動物”,“行、過”是“自身移動”。

“雪、霜”是“冬季氣候”,“地、橋”是“空間處所”。

“梅、竹”是“觀賞植物”,“花、葉”是“植物構件”。

“五、三”是“基本數目”。

傳統“對對子”教學要求學生學的“義類”(家養動物、野生動物)比現代語法教學要求學生學的“名詞”,要細致得多,深入得多。

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詞類的知識:(括號內是現代的術語)

“鸝、鷺、柳、天”皆為“物名”(名詞)。

“黃、白、翠、青”皆為“屬性”(形容詞)。

“鳴、上”皆為“行動”(動詞)。

“兩、一”皆為“數目”(數詞)。

“個、行”皆為“單位”(量詞)。

③關于結構的知識:

“兩+個”、“一+行”都是“數目限定物量單位”(“數詞”限定“量詞”)。

“黃+鸝”、“白+鷺”、“翠+柳”、“青+天”都是“屬性限定物名”(“形容詞”限定“名詞”,即“定語”限定“核語”)。

“兩個+黃鸝”、“一行+白鷺”都是“數量限定物名”(“形容詞”限定“量詞”,即“定語”限定“核語”的“定核結構”)。

“鳴+翠柳”、“上+青天”都是“行動及于處所”(“動詞”及于“名詞”的“述賓結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都是“主體做某事”(“主述結構”形成的“主述型單句”)。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不是沒有“語法教學”,而是有行之有效的語法教學方式,即“對對聯”的教學方式。正是這種傳統的高效的“對對聯”式的語法教學,才培養出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王實甫、關漢卿、施耐庵、曹雪芹等眾多文學大師,才創作出唐詩、宋詞、元明戲曲和《水滸傳》、《紅樓夢》等燦爛輝煌的世界名著。

(二)對聯的技巧和魅力

1.古典詩詞中有許多對聯情感深摯:

①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②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2.有些對聯言簡意賅、巧妙工整:

①觀海天作界;

登山人為峰。

②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3.有些對聯一句之中有反義詞或循環語:

①四面燈輝輝煌煌,照遍東南西北;

一年事辛辛苦苦,歷盡春夏秋冬。

②船載石頭,石重船輕輕載重;

尺量地面,地長尺短短量長。

4.有些對聯字詞重疊妙語連珠:

①月月月圓逢月半;

年年年底接年初。

②峰上栽楓,風吹楓動峰不動;

路邊宿鷺,露落鷺飛路未飛。

③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

5.有些對聯用語通俗平易近人:

篇(7)

中圖分類號:H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2)04—0197—03

語素是漢語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是句子中最小的語法單位,故從語法研究的角度講,不需要對語素內部進行切分。但不少語素對應的漢字是合體字,這些漢字“是有意義的語素”①,是記詞的。它們又由若干構件組成,其中的成字構件本身具有獨立的形、音、義,能和其他構件若干次組合,跟語素有大致相同的性質,所以有的學者把漢字構件稱為“字素”②,完全不同于拼音文字中那些僅表音而不表意的字母。因此,要細化漢語語法研究,要深刻解釋漢字與漢語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就應當從語法的角度重新審視漢字構件之間以及構件與所構漢字之間的邏輯關系,探尋漢字構件對語法信息的表達。

關于漢字構件對語法信息的表達,已有學者從認知的角度出發,發現義符“有一定的詞類標記功能”③,但對哪些義符易于和所構形聲字詞性一致,哪些義符不易和所構形聲字詞性一致,義符與形聲字詞性之間各有哪些復雜聯系,則探討不夠。對于合體字構件之間的組合關系,學者多以會意字為研究對象④,而對形聲字鮮有涉及。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如果缺少對形聲字構件之間組合關系的探索,那么人們對漢字構件關系的認識將既不全面也不深刻。本文主要以形聲字構件(因隸變、簡化或者訛變而理據盡失的字除外)為考察對象,結合會意字相關研究成果,探索構件之間以及構件與漢字之間的語法關聯。

一、不同義符對確定詞類的影響

形聲結構中具有表意功能而不表音的構件,我們稱為義符。義符不僅在意義上與所構漢字關系密切,而且在詞性上也存在若干聯系。李國英先生把《說文》中高于平均構字頻度0.26%的義符稱為高頻義符,并得出72個高頻義符⑤。我們將這72個高頻義符歸類,得出名詞性義符64個,動詞性義符7個,形容詞性義符1個。我們對這72個義符所構成的形聲字的詞性作了粗略的統計,結果發現,不同詞性的義符對形聲字詞性的影響有不同的趨勢。

動詞性義符和形容詞性義符對形聲字詞性的影響相對簡單。動詞性義符“言”、“辵”、“走”、“攴”、“欠”、“見”構成的漢字主要表現為動詞。如動詞性義符“走”,在所構成的84個形聲字中,動詞性形聲字43個,占總數的51.19%,形容詞性形聲字37個,占總數的44.05%,名詞性形聲字僅4個。也就是說,在義符“走”構成的形聲字中,謂詞性(即動詞和形容詞)形聲字占總數的95.24%。形容詞義符“黑”構成的漢字主要表現為形容詞。在由“黑”構成的形聲字中,形容詞性形聲字27個,加上動詞性形聲字3個,共計30個,占總數36個形聲字的83.33%??梢?,表示行為和性狀的義符所構成的形聲字多是謂詞性的。

名詞性義符構成的形聲字詞性較復雜,名、動、形各占一定比例。名詞性義符所構形聲字的詞性之所以復雜,主要原因在于名詞性義符多是表示人或物體的指稱字,如指稱人及人體的“人”、“女”、“齒”、“足”、“手”等,指稱草木動物的“艸”、“木”、“竹”、“犬”、“馬”等。這些人或物體的命名是概括抽象的結果,但回到認知社會和語言交際中,人們認知和討論的又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或物體,它們具備相應的性質、狀態、特征、功能,會進行相應的動作,會和其他事物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為了表達這些具體的內容,古人使用相關義符去組配一定的聲符,構成形聲字。相對于單個義符來講,義符和聲符組配不僅可以增加構形的復雜性,提高漢字之間的區別度,提示漢字的音讀,而且還可以起到使意義具體化的作用。聲符所承載的意義,特別是語源義,通常是表達性狀和行為的。我們通觀《漢語同源字詞叢考》中以126個聲符系聯的271個同源詞條,發現所謂的語源義絕大多數是表示性狀、行為的。表示性狀的如“于聲”的“大義”、“宛轉義”,“少聲”的“微小義”,“古”聲的“干枯義”、“粗劣義”、“時久義”,“同聲”的“空義”、“輕義”等。表示行為的如“甘聲”的“銜含義”,“皮聲”的“分解義”,“真聲”的“填塞義”等⑥。名詞性義符的指稱義和聲符表示性狀、行為的語源義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實現義符在現實語言環境中所要表現的性狀、特征、功能、行為等具體內容,并相應產生不同詞性的形聲字。

并不是所有的名詞性義符構成的形聲字詞性都缺乏規律,有一些名詞性義符在確定形聲字詞性方面還是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的,如“手”、“口”、“心”、“足”這些與人類日常行為關系密切的名詞性義符,所構成的漢字多表現為動詞。同樣是人體器官的“肉”、“骨”,一則不是外露的器官,二則不是主動活動的器官,因此所構漢字以名詞為主。而“頁”雖是外露器官,但活動能力差,因此所構漢字多是名詞,表示動作的較少。

二、漢字構件之間的語法關系

合體字構件之間的語法關系大致有以下幾種: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071-02

現如今對外漢語已經得到了極大地普及,對外漢語教學也被提到教學日程上。但是,對外漢語教學課堂的歷史經驗還比較少,教學成果還停留在對外漢語教學系統的初級階段,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完善,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教學技巧。而許多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對于相關的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及心理學等多方面理論知識并沒有一定的理解,在具體課堂中,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的方法與技巧,只是單純地依靠經驗,因此就導致對外漢語課堂中存在盲目性教導及很多教學問題。這都需要我們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進行不斷地總結歸納,并且多進行教學經驗交流,相互交換更多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技巧,進一步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

1 利用漢字的具體結構教學

雖然在大部分外國人看來,漢字結構復雜,筆畫繁雜,但漢字表面上是這樣。如果對漢字有相當的了解,就可以發現,漢字并不是沒有規律可尋。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造字歷史中的造字原理,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簡單點來說,古今漢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會意,指事以及形聲四種。

其一,象形字。通過象形來造字一般都是字和對應的字義都有很大程度的相似。象形也是我國最古老、最直接的一種文字表意的方法,由于象形字獨有的特點,導致了許多學生第一次看見某些漢字,僅僅是觀看漢字的外形就能猜到具體的意思,這一點是其他外語詞匯所不具有的特點。比如漢字中的“凹、凸”,但是這種象形化非常明顯的字也不多見。隨著漢字的進一步發展,原來許多復雜的寫法,都在進一步簡化,所以很多字的象形特征也就丟失了。針對這一類字的教學,教師就可以聯系古今,將這些漢字以往的表達方式表現出來,讓學生進行古今聯系,更好地掌握漢語詞匯的形和義。比如“羊”和“牛”字在甲骨文中,也形象地凸顯了動物原本就有的特征,可以比較簡單地辨識。再聯系今天的漢字寫法,讓學生的記憶能夠更加牢固。另外,通過了解象形字中筆畫代表的意義,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將筆畫相近的字混淆。例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剛開始很容易將“鳥”和“烏”字混淆,這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解釋其中的點就是指鳥的眼睛,而烏是指一種黑色的鳥,不容易看到它的眼睛,這樣就會避免很多學生犯錯。

其二,指事字。用象征性符號和在象形文字上加上提示符號表示的字義的造字法叫做指事,這種造字法無形地將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性和象征性的漢字符號表達出來。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對有關的字體的構造特點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做出更好地理解和判斷。如“刀”為象形文字,所以在教學生“刃”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將這兩個字進行一種比較,強調這一點的作用以及具體的含義,讓學生通過自身具體的觀察了解到“刀”和“刃”的區別就在這一點上,這一點表示刀刃的具體部分。

其三,會意字。會意是一種綜合的造字法,古人根據生活中的觀察、體驗和理解,用象形字和指事字作為部分相互組合,來組成新字的造字字法叫會意。會意具體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形會意,另一種是以意會意。以形會意簡單點來說就是通過具體的外部形態來表達具體的意思,可以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示有關的甲骨文字形,學生可以很快地進行有關的聯想,并且在具體的想象中不斷地加強對于漢字的理解。而且還有利于調動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比如“步”字的甲骨文就像兩只腳一前一后在走路,用來表示步行。所以,學生對于甲骨文的具體觀察中,可以更快地學習。而以義會意一般是指通過字符的字義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如人靠在樹木的邊上為“休”,三個人加在一起就是“眾”,等等。這些字都有著強烈的結構特點,只要教師能夠把漢字內部蘊含的意義解釋給同學們,相信對于這些字的學習還是不困難的。

其四,形聲字。在漢語中,形聲字所占有的比例還是很高的,所以從中國古代就流傳“秀才讀字讀半邊”的說法。同樣,對于形聲字的造字法,也應該向學生解釋清楚,讓學生了解到怎樣區別形旁和聲旁。這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他們學習的負擔,可以較快地讓學生掌握一些形聲字的讀音。遇到生詞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將生詞拆開來,并且為學生找到表示行態的部分,可以先讓學生猜測一下它的具體詞意,然后再具體和學生進行探討,最后將答案告訴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在辨識讀音的時候,可以根據形聲字的另一部分,來進行推測,這樣可以更加容易地記住漢字的讀音,而不僅僅是只靠死記硬背,大大減少了學生所要花費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 適當導入文化因素

任何一種外語的學習都有它獨特的文化背景,對外漢字課堂的教學同樣也是如此。漢字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中華民族更是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些都是教學中的軟價值。很多外國人在選擇學習漢語時,大部分人都是抱著對于我國文化的熱愛之情。所以,適當地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加上有關的文化因素,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對于我國文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緩解課堂的氛圍,增加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能夠生動地反映我國古代文人的文化生活。例如,在學習“冊”這個漢字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地普及一下有關我國古代對于讀書的一些基本條件和情況。在漢朝之前,還沒有比較正規的紙張,所以人們就將竹片當做紙張,然后再用繩子將這些竹片穿在一起,這就是古時候的“冊”,冊在現今社會中一般用來做書本的量詞。另外現在簡化的漢字中,對于“筆”簡化成上竹下毛就是非常形象的。在具體的教學課堂中,教師也可以針對這些內容和同學們進行探討,調動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氣氛以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實際運用漢字時偶爾寫錯字也是很正常的。漢字本身就龐雜多變,尤其對于初學者來說,很難做到一次性記住很多正確的寫法和用法。所以,對于這種漢字書寫錯誤的情況,不能對初學漢語或者是水平還比較低的學生要求過于嚴格。但是現在很多情況下,許多人對于漢字是故意寫錯,這種對待漢字的不嚴謹態度是不可取的。我們必須堅定地反對,并且嚴厲地打擊。例如,把雪梨的“雪”寫成“血”、“途”寫成“涂”、“停”寫成“亭”等等。這些行為都是對于自身要求不嚴格,對于漢字沒有正確嚴謹的態度所致,一方面對于自身的漢字傳承帶來許多問題,另一方面也混淆了人們的視線,與此同時也對那些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人造成了心理負擔和認讀的壓力。

另外,在特定的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的時候,老師盡量要充分把握好這種機會來進行特殊的漢字教學。比如在重陽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暫時緩一緩具體漢字的教授,可以適當地補充一下,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的意義以及為什么要叫重陽等等。同時,再合理地解釋一下,在中國古代文化里,九代表陽數,所以在農歷九月初九就是兩個陽,也就叫做重陽。同樣,可以適當地對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詩向大家介紹一下,了解一下重陽節的習俗。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夠鞏固他們的漢字知識基礎,從而提高漢字課堂的教學效率。

3 適當利用多媒體教學以及漢字聯想教學法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對外漢語漢字教學課堂中也可以適當地進行信息化的課程教導。一方面可以調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讓對外漢語的課堂落于俗套,通過運用相關計算機軟件來實現現代化教育,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首先,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軟件對上課所需要表達的內容進行一個整體框架上的編輯,生動形象地為學生展示一個漢語課堂,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師在完成口頭教學時經常遺忘某些重要的教學內容的情況發生。同時利用好相關的網絡資源,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某些漢字時,生動形象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其對應的圖片或者是影像。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強學生對相關漢字的理解,讓學生更簡單地記住所學習的漢字。大量的實驗數據表明,單一的進行口頭外語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會削弱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興趣。所以在對漢字漢字課堂教學中,構建花樣多變的多媒體課堂,也是教學方法中一種教學效率比較高的技巧。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中有關教學課堂的軟件。例如,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前,可以設置好相關的漢字連接游戲。簡單點來說,就是一種利用游戲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并且強化學生記憶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開始之前,對于今天所需要學習的生僻字進行相關整理,并且可以適當地添加幾個混淆度比較高的漢字,增加一定的課堂實踐難度,在另一欄設置好所要學習的漢字對應的母語字節。這樣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當堂完成漢字連接的游戲。一方面可以讓老師比較輕松地了解到學生對漢字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也能減輕課堂學習的枯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實際效率。

再次,教師還可以利用現有的某些漢語教學資源。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給同學們播放一段比較簡短的漢語視頻,讓學生們切實地感受一下漢字中同音字用法及語句環境,同時還能夠讓學生通過對于漢語的視頻中所涉及漢字的具體發音,來糾正自身發音的錯誤。另外,也可以播放一些簡短的國語音樂,增加學生對于漢字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課堂的氛圍,緩解一下長時間漢字學習的課堂壓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于所學漢字的印象。

最后,在進行漢字的記憶以及理解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地采取聯想的技巧。這種教學技巧在許多漢字的學習中,都有很明顯的效果,尤其是在比較復雜的漢字的學習過程中。許多漢字無論是在讀法還是形態上面都有比較高的相似度,甚至許多漢字之間,在表面的意思上,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所以在學習相關漢字時,可以將已經掌握的漢字先進行回憶,再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相同的部分及不同漢字之間的具體區別,這樣有助于我們在漢字的學習中舉一反三,達到有效記憶的目的。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聯想技巧的產生是以強調語素在教學記憶中的作用為主??梢圆捎镁唧w的方式,比如可以采用對比聯想的方式。所謂正向對比聯想,就是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相近寫法的漢字。在中國現有的博大的漢字當中,有許許多多的寫法相近的字體。所以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用漢字相近寫法聯想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盡可能想出某一漢字的聯系,并且根據這個漢字作為擴大學生漢字量的一種方法。比如教師在說到“田”時,就可以采取正向對比的方法,進行同類型寫法的漢字比較,以此聯想到相關寫法相近的“由”或者是“甲”。再加以區別,就可以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漢字的教學,除了在形狀上具有很強的聯系性,不同的漢字在讀音上也有很強的相似性。教師在教授某些讀音相同并且有很多種寫法的字的時候,同樣也能采用這種聯系的方法。比如在學習“成”的同時,教師可以再進行一定程度地列舉,比如“程”,“城”,“乘”,“誠”等等一系列讀音相同的漢字,教師可以這對這個讀音,進行一定范圍內的擴展。在具有一定相似度的范圍內,充分地進行漢字的回想以及記憶。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更多,并且能夠通過具體的對比和聯想,做到真正的舉一反三,讓知識的學習能夠做到事半功倍。

4 結語

總而言之,對外漢語教學漢字課堂技巧應當是豐富多樣的,并且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推陳出新。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提煉、總結和創新。在這個問題上,可以理解為這是每一個教師對于課堂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也是對于職業的一種尊重,更是對于學生的一種負責。在具體的教學技巧方面,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確立好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明確關系。只有在教學中深入淺出地為學生們講解一些具體漢字的內容,并在這個基礎之上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夠切實有效地創造出更多靈活多變的教學技巧,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對外漢語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周健.漢語課堂教學技巧與游戲[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8.

篇(9)

在人類所創造的符號體系中,語言無疑是表達概念的最重要的符號之一。索緒爾在談到語言與其所表達概念之間的聯系時曾用“能指”與“所指”來區別“音響形象”與這種“音響形象”所表示的“概念”[②]。事物的“概念”是事物在人類大腦中的反映,而“音響形象”則是人類表達這種概念的一種語言符號方式,即一種“能指”。

當類人猿進化為人類時,為了達到相互之間的交流,他們可以通過聽覺器官接收信號,然后再通過發音器官傳達信號。但我們必須承認,人類也可以通過視覺器官接受信號,然后再通過手或身體的某個部位的描畫動作來傳達信號。初民在生產實踐中不僅使用聽覺器官將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發出的聲音記憶下來,而且他的視覺器官同樣將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印刻在大腦皮層上,在與其他的人進行交流時,他可以用聲音來表達,也可以用身體的各種動作主要是手勢來表達。例如他要表達一個果實的概念,他可以發出果實被他拋擲時發出的“gu lu lu”(后來成為“果裸”一詞的來源)滾動聲,也可以用手比劃一下果實的圓形。因此,與“音響形象”一樣,用手比劃一個圓形也是一種“能指”。如果說前一種“能指”根源于人類的聽覺器官和發音器官,那么,后一種“能指”則根源于人類的視覺器官和手,我們將前者姑稱之為“聽說器官”,后者姑稱之為“視寫器官”,當然這里的“寫”是在廣義上說的,不僅指寫在紙上的,刻劃在石頭或陶器上的符號,也指訴諸視覺的空間動作。

一些人類學家多談到現代“原始”民族存在著手勢語,這正是由“視寫器官”產生出來的。在初民那里,手、口同時與腦密切聯系著,以致手和口實際上都是腦的一部分,無庸相互依傍,皆可以獨立表達概念。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一書中引述了許多例證:“在瓦拉孟加人那里,有時禁止寡婦說話達12個月之久,在這整個期間,她們與別人交談只能通過手勢語言。他們使用這種語言達到了如此純熟的程度,以致在沒有必要這樣做的時候她們也寧愿使用這種語言”?!傲挚细蹍^的人們也象庫貝斯克利克的土人們一樣不出聲地使用許多手勢,這對他們的狩獵是十分必要的。他們利用手勢,能夠讓自己的伙伴知道他們發現了什么動物,這些動物的準確位置在哪里。他們也用手勢符號來表示一切種類的野獸野禽”[③]。布留爾在對大量的田野考察材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他的結論:“在大多數原始社會中都并存著兩種語言:一種是有聲語言,另一種是手勢語言。應不應當這樣假定:這兩種語言并存,彼此不發生任何影響;或者相反,同一種思維由這兩種語言來表現,而這種思維又是這兩種語言的基礎?后一種看法似乎更易于被接受,事實也確證了這個看法,喀申著重指出了有聲語言和由手的動作表現的語言之間存在的那些相互關系。他指出,東南西北的次序和配置、數詞的形成,在朱尼人那里來源于一定的手的運動?!保邰埽莶剂魻枌⒏从谝晫懫鞴俚氖謩莘Q為“手勢語言”顯然不夠準確,因為既是“手勢”就不可能是“語言”,但他的思想內核中“兩種語言”(手勢語言和有聲語言)的基礎是同一種思維的看法則是極有見地的。為了證明“手勢語言”根源于思維,布留爾又從手與腦的聯系來說明用手說話可以無須依賴于聽說器官:“手與腦是這樣密切聯系著,以致手實際上構成了腦的一部分。文明的進步是由腦對于手以及反過來手對于腦的相互影響而引起的”。

用手說話,這在某種程度上簡直就是用手思維。因而,這些“手語概念”的特征必然在思維的口語表現中再現出來。在符號上差別如此巨大的兩種語言(一種語言是由手勢構成的,另一種是由分音節的聲音構成的),在其結構和表現事物、動作、狀態的方法上則又彼此相近。因此,如果說口頭語言描寫和敘述位置、運動、距離、形狀和輪廓無微不至,那么,這正是因為手勢語言也是用的同一些表現方法[⑤]。更有甚之,布留爾還認為有一部分分音節語言的表達是由“手語概念”決定的。他說:“用手勢語言說話的人擁有大量現成的視覺運動聯想供自由支配,而當人或物的觀念在他的意識中出現時,這觀念立刻就讓這些聯想發生作用。我們可以說,他是在描寫它們的同時就想象著它們了。因而,他的分音節語言也只能夠這樣來描寫。在原始人的語言中,給輪廓、形狀、姿勢、位置、運動方法賦予的意義,總之,給人和物的看得見的特點賦予的意義,即來源于此;按物的姿勢(立、坐、躺)來對它們進行的分類等也來源于此?!保邰蓿?/p>

“聽說器官”和“視寫器官”都是人類進行交際的最重要的器官,根源于這兩者的符號也都是人類最重要的符號系統。人類在從動物進化到人的過程中,身體各個部位是同時協調向前發展的。當猿人進行直立行走時,手就被最早地分化出來,然后口腔和喉嚨方能形成一個直角進而為語言的產生提供物質條件。手的靈活性既然足以使人類能夠制造出各種各樣的工具,這些工具中有一部分是模仿自然界的(例如石球模仿自然界的果實,尖狀器模仿自然界的尖形物體),那么他們同樣可以用這一雙偉大的手,當需要向同伴們表達一些簡單的概念時,描摹出物體的形狀。而這種在空中比劃的手勢,只要他們刻劃或寫畫在地上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例如石頭或陶器上),就成為原始刻劃符號和原始繪畫。如果說聽說器官產生的符號叫作語言符號,那么視寫器官產生的符號就是寫畫符號,這兩種符號系統都是初民用來表達概念和情感的工具,手勢、原始刻劃和原始圖畫同樣是一種“能指”,這個“能指”所達到的對于事物概念的把握是通過“形”來實現的。

另外,聾啞人和盲人的符號表達也可以說明人類的聽說系統的表達功能與視寫系統的表達功能是處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盲人缺乏正常人的視寫表達系統的功能,他可以用聽說系統的功能來進行符號表達:聾啞人失去了聽說功能,但他在視寫方面得到了補充,他們在沒有專門經過啞語訓練的情況下,可以用類似我們上面列舉的布留爾所說的方法,即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主要是用手勢來進行符號的表達。

可見,聽說系統和視寫系統是人類進行交際的兩個同時產生并行發展的符號系統。聽說系統的有聲語言符號與視寫系統的手勢符號(寫畫符號)是人類表達概念的兩種最基本的“能指”。

國內學術界關于漢字起源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認為文字起源于原始刻畫,一是認為文字起源于原始繪畫。

在新石器時代的陜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地仰韶文化遺址中,山東章丘城子崖、青島趙村等地的龍山文化遺址中,浙江良渚、江蘇及上海馬橋、青蒲菘澤等地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均發現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劃符號。一些學者認為這是最早的中國原始文字。例如郭沫若說:“彩陶上的那些刻劃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保邰撸萦谑∥嵴f:“這些陶器上的簡單文字,考古工作者以為是符號,我認為這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千多年之久,那么,我國開始有文字的時期也就有了六千多年之久,這是可以推斷的?!焙髞恚踔究?、陳煒湛、張光裕都贊同郭、于二老的觀點,并各有發揮[⑧]。還有另一種觀點,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西安博物館所編《西安半坡》認為這種陶器刻符“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專門記號”[⑨],但書中未加申述。近年來,有學者列舉大量的例證,力證唐蘭先生提出的“文字的起源是圖畫”的學術主張[⑩]。

我們認為,漢字起源于原始刻劃還是起源于原始圖畫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在深層次上是一致的,它們皆由人類的視寫器官發生。在中國,原始刻劃與原始繪畫的最早的考古資料雖然還有待于發現,但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中成熟的刻劃符號與圖畫肯定有一個極為漫長的發展時期。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現在可以見到的人類最早的寫畫符號在舊石器中期就出現了。這一時期,尼安德特人已經能夠用紅色赭石在石板上描繪道道橫條和叢叢斑點。在法國的利埃·穆斯特洞穴中,也發現了各種動物的斷骨上面鑄有絲絲橫線,宛如圖案雛型。在意大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有與此相仿的文物出土[(11)]。這個時期,初民已經能夠畫一些簡單的在采集和狩獵活動中所遇到的動植物圖形,以及刻劃一些極為簡單的橫豎道道來表達某種意思。而舊石器時代中期,按照摩爾根和恩格斯的說法,也正是“分音節的語言”產生的時期。據此,我們認為,語言和原始繪畫和原始刻劃產生于同一時期,而且,寫畫符號比語言的音響有著更為有力的考古實證。

漢字既然是從原始刻畫與原始繪畫直接發展而來,那么就可以說,作為漢字前身的寫畫符號和作為語言符號的漢語在時間上就是同時起源的。它們具有同等悠遠的歷史,它們是“同齡符號”,其區別只在于根源于人的兩種不同的感覺器官。漢語是根源于人的大腦所指揮的聽覺器官和口腔發音器官的交流,而漢字的前身寫畫符號則根源于人的大腦所指揮的視覺器官和手的交流。聽覺和視覺器官是輸入器官,口腔發音器官和手是輸出器官,它們只起到一個操作作用。人類聽說系統的符號與視寫系統的符號皆根源于人類最初的生產實踐,它們是同時產生的,有著同等的功能,而且對于表達概念具有互補性。漢字與原始寫畫符號雖然是兩個概念,但寫畫符號卻是漢字發生學的根據。因而就發生學的意義上可以說,漢字與漢語同時起源。

但是,關于漢語起源以后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我們實在是不甚了然。聲音不能保存下來,因而漢語的早期音響形象無法推知,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先秦古音,只是在原始語言不知道發生了多少變化以后的音響形象。而漢字的前身寫畫符號則不然,從石器時代就有一些刻劃符號保存下來。語言在發展中隱去了它的歷史,而作為文字起源階段的刻劃符號和原始繪畫由于考古發掘材料的不斷增多而顯現了它的歷史。這使我們今天的觀念出現了一個很特殊的情況:我們可以將漫長的原始時代的人們所說的語言依然叫作語言,卻將原始寫畫符號與文字區分開來,用兩個不同概念來表達。假如我們將漫長的原始時代的刻劃符號和原始繪畫也叫作文字,我們就會覺得混淆了概念。于是,兩個“能指”符號系統的表達就出現了不平衡;我們在思想中對于視寫系統的符號作了過細的區分,而對另一個聽說系統的符號沒有作過細的區分。由于這種思維定勢存在,我們現在就不習慣于將已經過細區分過的概念還原到沒有過細區分的本來狀態上去。這對我們認識漢字與漢語的關系很不利。因此,我們需要用一個“視寫系統”概念來和“聽說系統”相對應,于是我們對于問題的理解就要好得多了。我們只要將漢字看作視寫系統的符號,把漢語看作聽說系統,我們就能夠明白漢字所屬的符號系統與漢語所屬的符號系統是同時起源的。

人類的視寫符號系統和聽說符號系統都來源于人類對客觀世界事物的概念認識。既然如此,它們之間就具有密切的聯系,初民可以用這一種表達方式,也可以用另一種表達方式,就看彼時彼地哪一種表達方式比較方便罷了。在最初階段,這兩個系統還是并列的、獨立的,沒有依附性。世界上古老的文字在其開始階段,均走過了一段象形的道路,說明文字的開始階段,是根源于人類的視寫器官的。漢字也是這樣。舉“果”為例?!肮钡陌l音為“gu lu lu”,文字寫作“”(甲骨文),在這里,兩者都是“能指”?!八浮笔峭粋€事物的概念,就是樹上掛著的從花苞里長出來的圓圓的果實。也就是說,這兩個符號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都是從人類的采集中所接觸到樹木的果實那里來的。所不同的是,“gu lu lu”這一音響形象是根源于人類的聽說器官,而“”則是根源于人類的視寫器官,“”不是記錄“gu lu lu”這一音響形象的符號,它直接從事物的概念那里得到。這個漢字并不充當語言的附庸而可以直接表達概念。

但是,文字和語言這雙重能指既然都是表達同一概念,那么就為這兩者統一起來提供了心理上的依據?!褒邸奔仁且豢霉麡涞男螤?,又與“gu lu lu”果實滾動的聲音聯結起來,念“果”(模仿“gu lu lu”的聲音)。在這里,文字并沒有附屬于語言,不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是直接從客觀事物中取得它的符號形態的。文字被當作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是由于文字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完成了一次變革所造成的。當人們發現說和寫都表達思維中的同一概念時,他們為方便起見,就可以使兩者聯結起來。一般說來,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省勁得多,隨時隨地皆可說出,于是語言便成為人類交際的最主要的工具,視寫系統的符號退居次要地位。當語言發展出一個完整的音位系統以后,文字就更加望塵莫及了,這同時也為文字的變革提供了一個契機:可以將原先描摹事物形狀的文字改換一下,使之成為記錄語言的工具。這樣一來,文字與語言就得到了統一,于是文字就成為語言的附庸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圖畫文字開始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表意的,字形與意義聯系十分緊密,文字并不附屬于語言而存在。后來產生了美索不達米亞字母取代了象形文字,文字成了記錄語言的符號,是“符號的符號”。這是文字發展史上一次巨大的變革,這次變革是把原先由視覺器官產生的形的符號進行一番改造,由它來表示聲音系統,便將兩種“能指”統一到一起。人類將根源于視覺的原始刻劃和原始繪畫與根源于聽覺的聲音表達由原來的“并列關系”分割開來,進行位移,并且重新組合成“主從關系”時,文字就成為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這次巨大的變革對西方文化影響極為巨大。美索不達米亞字母被稱為“一個只發生過一次的發明”,“這種字母很早就傳播到埃及、印度、希伯萊、阿拉伯,又經由西亞的腓尼基人帶給克里特人。而為全希臘所接受,又通過希臘人的再創造,形成完備的拼音文字,再傳播給整個歐洲。今日流行于世界的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希伯萊文、阿拉伯文、梵文,盡管彼此多有歧異,但其字母都大體來自同一淵源”[(12)]。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具備這種變革的條件,也不是所有的文字都需要這種突如其來的變革。古代歐洲和北非的一些民族的象形文字被字母文字所代替,是由當時的具體歷史環境所決定。但是,中國這塊土地上的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產生這種突然的完全擺脫原始傳統的變化。漢字與漢語的關系的變革是不聲不響地進行的。隨著形聲字的產生并且數量逐漸增加而在漢字中占據優勢地位,這種變革悄悄地完成了。但即使完成變革以后,即漢字變成了記錄漢語的符號體系,也還保留著較多的原始文化傳統。中國的文字訓詁學有“聲訓”和“形訓”的“以聲求義”和“以形說義”的方法,有力地說明了中國人是從聲與形兩方面去把握事物概念的。中國文字中由象形、指事、會意三法所造出的大量的字皆保留了從視覺器官取義的原始傳統??v然是形聲字,雖然也注意到了“聲”,但“形”始終是具有意義的。這是漢字與漢語之關系不同于西方文字與語言的關系的地方,也是漢字與漢語關系的特殊性。

把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這一看法在兩千多年以前就產生了。亞里士多德說:“口語是心靈的經驗的符號,而文字則是口語的符號。正如所有的人的書法并不是相同的,同樣地,所有的人也并不是有相同說話的聲音;但這些聲音所直接標志的心靈的經驗,則對于一切人都是一樣的,正如我們的經驗所反映的那些東西對于一切人也是一樣的?!保郏?3)]亞里士多德所處的“軸心時代”是一個“反神話斗爭”的時代[(14)],就是批判原始文化,進行理性文化的創造的時代,此時的一些思想家不去追溯事物的起源而只注重于現狀。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幾千年來特別注重這個時代,將他們的思想奉為不可逾越的高峰。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為一種文化傳統了。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的看法也就廣為流傳了。然而,這種觀點并不符合文字與語言的全部關系史,而且,如果不考慮漢字與漢語關系的特殊性,一味套用西方的學術觀點來看待漢字與漢語的關系,則有可能由片面性導致出部分的謬誤。

注釋:

①參見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頁;高名凱、石安石主編《語言學概論》,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86—187頁。

②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01—102頁。

③④⑤⑥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51頁,第153—154頁,第155頁,第156頁。

⑦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載《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⑧參見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頁。于說見《關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文物》1973年第2期。王說見《關中地區仰韶文化刻劃符號綜述》,載《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3期。陳說見《漢字起源試論》,載《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1期。張說見《從新出土材料重新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及其相關問題》,載《香港中國大學學報》十卷,1981年。

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97頁。

⑩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第35—37頁及第38頁以后。

(11)烏格里諾維奇《藝術與宗教》,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27頁。

篇(10)

中圖分類號:H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073-03

一、序言

中國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其起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漢字不僅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它對整個東亞地區的影響也是空前絕后的。在身處“漢字文化圈”的東亞諸國中,朝鮮半島受漢文化的影響可謂最為深遠。有關這一方面的研究,國內已有不少的專家學者都有所論及。本文在此基礎上,結合統一新羅、高麗王朝、朝鮮王朝這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著重考察各個時期朝鮮半島的古人們是如何學習漢字漢語的問題。

二、統一新羅時期

公元675年,新羅在中國唐朝的幫助下統一了朝鮮半島。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以后,于神文王二年(682年)效仿唐朝設立了國學,后又于景德王六年(747年)在國學分設了博士、助教。新羅的國學將《論語》和《孝經》定為必修課,并按照主修課目的不同,將教學科目分為《禮記》和《周易》、《左傳》和《毛詩》、《尚書》和《文選》三科。國學招收的學生都是16~30歲的貴族子弟,且學習年限為9年。

公元788年,新羅效仿唐朝設立了與漢字漢文教育制度相銜接的讀書三品科,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唐會要》卷三五有載:“始定讀書三品以出身。讀《春秋》《左氏傳》,若《禮記》,若《文選》而能通其義,兼明《論語》《孝經》者為上。讀《曲禮》《論語》《孝經》者為中。讀《曲禮》《孝經》者為下。若博通《五經》《三史》、諸子百家書者,超擢用之。前只以弓箭選人,至是改之”。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打破了新羅原來只按出身選拔官吏的制度,不僅大大激發了人們學習漢字和漢文的熱情,也為日后漢字和漢文化在朝鮮半島的深入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統一朝鮮半島之后,新羅也進一步擴大了向唐朝派遣留學生的數量。僅以837年為例,新羅的在唐留學生就達到206名,是當時在唐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對于這些學成歸國的留學生,新羅政府一般都會將他們分配到王廷的文翰機構或是地方加以重用。這些舉措也促使更多的朝鮮人赴唐學習漢字和漢文。朝鮮人在學習漢字和漢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吏讀”、“鄉扎”和“口訣”三種不同的漢字標記法。廣義上也可將這三者統稱為“吏讀”。它們都是將漢字借用為標記符號,只是方法略有不同?!袄糇x”和“鄉扎”的方法比較相似,都是將漢字作為一種記錄符號,而句子的行文則完全遵循朝鮮語的語序和語法結構。“吏讀”和“鄉扎”借用漢字的方法一共有四種,即音讀、訓讀、音假和訓假。音讀是直接借用漢字的音和義;訓讀是借用漢字的義,但讀音則采用與之相對應的朝鮮語固有詞讀音;音假和訓假則是分別采用漢字的讀音和與之對應的朝鮮語固有詞讀音,這兩種方法都只將漢字借作表音符號,并不取其義?!袄糇x”主要用于官府公文,“鄉扎”則主要用來記錄流傳于民間的“鄉歌”?!翱谠E”采取在漢文中加注朝鮮語語法成分的方法,它是一種以朝鮮語的方式閱讀漢文的輔助手段?!翱谠E”分為“釋讀口訣”和“順讀口訣”,前者是將漢文按朝鮮語語序做調整后閱讀,后者則是在漢文的短語之間插入詞尾和助詞等直接讀解?!翱谠E”中加注的朝鮮語詞尾和助詞等成分被稱為“吐”,有“字吐”和“點吐”之分,它們分別利用漢字和點等符號來標注?,F存的釋讀口訣資料主要出現在高麗至朝鮮時代初期,而順讀口訣則一直使用到更晚的李朝末期。

公元9世紀末,新羅國力衰弱,從中分立出后百濟和泰封,史稱“后三國”。其中王族弓裔建立的泰封國雖然歷時不長,但卻設立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語言機構――“史臺”。據《三國史記》卷四十和卷五十所載,“史臺”是專門“掌習諸譯語”的機構,而漢語則是它的核心科目。泰封的部將王建于公元918年取代弓裔,改國號為“高麗”。后來高麗先后擊滅新羅(935年)和后百濟(936年),再次統一了朝鮮半島。

三、高麗王朝時期

上一篇: 優秀會計專業論文 下一篇: 紀委監察年度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乱码在线波多野结衣 | 亚洲一级二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Av在线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 | 日韩va亚洲va欧美va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