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畢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6 15:53: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臨床醫學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TheClinicalStudyofEmergentInterventionforHighRiskUnstableAnginaPectoris

YuanYiqiang,LiuHuailin,MaYexin,etal.DepartmentofCardiology,ZhengzhouSeventhPeople抯Hospital,Zhengzhou,450006,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icacyandsafetyofinterventionforhighrisk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Methods71patientswithhighriskUAPwererandomizeddividedintotwogroups:emergentinterventionalgroups,43patients;non-emergentinterventionalgroups,28patients;Allthepatientswereperformedcoronaryangiographyandintervention.Thecardiacevents(includinganginapectoris,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uddendeath,reinterventionandcoronaryarterybridgegraft)in30days,symptomreliefrate,symptomrelieftime,durationofhospitalizationandhospitalizationexpenditurewererecorded.ResultsEmergentinterventiondecreasedcardiacevent(anginapectoris,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uddendeath)ratesin30days,p<0.05,shortenedsymptomreliefandhospitalizationtime,p<0.05,decreasedhospitalizationexpenditure,p<0.05,.Buttheproceduralsuccessratesandtheefficacywereidenticalwithnon-emergentinterventiongroup,p>0.05.ConclusionEmergentinterventionforhighriskunstableanginapectorisiseffective,safe,andalsocanshortenhospitalizationtime,decreaseexpenditure.

KeywordsUnstable,anginapectoris;Intervention;Coronaryangiography

不穩定性心絞痛(UAP)是介入穩定性心絞痛(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間的一組臨床心絞痛綜合征,其包括多種亞型,其中高危組UAP危害最大,如何處理該類患者目前尚有爭議。本研究觀察了急診介入治療高危不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結果,并與藥物強化治療后行介入治療的臨床結果進行對比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入選病例為1999年1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71例高危UAP患者。男47例,1.2女24例,1.3年齡67.12±12.34(45~77歲),1.4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1.5視為高危UAP患者[1]:48小時內反復1.6發作靜息心絞痛;發作時ST下降幅度>1mm,1.7持續時間>20min,1.8肌鈣蛋白T或I升高。排除AMI患者。

1.2實驗分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急診介入治療組,入院24小時內行冠脈造影,根據病變情況行介入治療,為43例患者;非急診介入治療組,入院后強化的藥物治療一周后行冠脈造影,根據血管情況行介入治療,為28例患者。如患者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發生AMI,立即行冠脈造影并行急診介入治療。所有患者均給予阿司匹林300mg一日一次,噻氯匹定250mg一日二次,依諾肝素60mg一日二次,根據病情給予不同劑量的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及降脂藥物等。介入治療術后繼續服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降脂藥物,根據具體情況給予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及降脂藥物等。兩組入院時年齡、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左心室射血分數等基本相同。

1.3冠心病介入治療及觀察指標:以常規Judkins法行冠狀動脈造影,并由三位經驗豐富的心臟介入醫生對冠狀動脈病變判斷,以血管狹窄≥50%為病變血管,病變狹窄≥70%則行介入治療;病變狹窄≥50%且<70%,若有癥狀相關的對應體表心電圖動態缺血證據,亦行冠心病介入治療。記錄30天內心臟事件(包括心絞痛、AMI、猝死、再次介入治療及冠脈搭橋手術)的發生率,癥狀緩解率,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2結果

2.1兩組冠狀動脈病變及介入治療情況:兩組冠狀動脈病變及介入治療情況相似,參見下表,急診介入治療組與非急診介入治療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表1兩組冠狀動脈病變及介入治療情況

不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冠狀動脈造影術

2.2急診介入治療組和非急診介入治療組觀察指標的比較

與非急診介入治療組比較,急診介入治療高危不穩定性心絞痛能降低30天內心絞痛、AMI、猝死的發生,p<0.05;能夠縮短癥狀緩解及住院時間,p<0.05;降低住院費用,p<0.05;再次介入治療、冠脈搭橋手術、介入成功率及癥狀緩解率在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詳細資料見表2。

3討論

現已達成共識,UAP是由于不穩定斑塊破裂所致。不穩定斑塊的病理特征為:薄的偏心性纖維帽,大的脂質壞死中心(占斑塊的40%以上),大量的炎細胞浸潤(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及肥大細胞等),細胞外的基質及平滑肌細胞很少[2,3]。這種斑塊容易破裂,暴露膠原并釋放大量活性物質,導致血小板

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冠心病事件(AMI或UAP)。關于UAP是否應在急性期內行介入治療以改善遠期預后,目前尚有爭議[4,5]。但對于高危UAP,由于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癥狀,而近期可能惡化為AMI、猝死的危險性高,盡管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相對于穩定性心絞痛較高,但及早行介入治療仍可使急性期心臟事件的發生率下降[1]。故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學院關于UAP治療指南建議,UAP經積極內科強化治療后,如癥狀不緩解,應早期行冠狀動脈造影,以進行血運重建治療[6]。本研究發現,與非急診介入治療組相比,高危UAP的急診介入治療可以迅速緩解心絞痛癥狀,降低AMI的發生,在急診介入治療組有2例患者發生了AMI,均發生在術后一個月內,而非急診介入治療組有6例患者發生了AMI,其中5例患者發生在藥物強化治療過程中,1例發生在術后一個月,所以急診介入治療高危UAP可以降低藥物強化治療過程中AMI的發生。急診介入治療組無猝死發生,而非急診介入治療組有2例患者發生猝死,均發生在藥物強化治療過程中。急診介入治療迅速開通了靶血管,緩解心肌缺血,所以縮短了住院時間,亦減少了藥物強化治療過程中所需的住院費用。在手術的成功率方面,急診介入治療與非急診介入治療相似,急診組2支血管和非急診組的1支血管手術失敗均為完全閉塞病變,導絲不能通過病變。所以,對于高危的UAP患者急診介入治療療效好,安全,并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袁義強(1971-),男(漢族),河南光山人,主治醫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

1ShahPK,MorenoP,FalkE.Pathophysiologyofplaquerupture,JVascMedBiol,1995,5:244-258.

2RossR.CellBiologyandatherosclerosis.AnnRevPhysiol,1995,57:791-804

3TheCAPTUREinvestigators.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trialofabciximabbeforeandduringcoronaryinterventioninrefractoryunstableangina:theCAPTUREstudy.Lancet,1997,349:1429-1435.

篇(2)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選擇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級甲等以上醫院實習的本科生52人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在醫學院校學習醫學知識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臨床實習中需撰寫畢業論文的本科生;(2)被調查時正在從事醫學院校臨床實習;(3)愿意參與本項調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齡22-25(23.2±0.8)歲。專業:護理專業33人,占63.5%,其他專業19人,占36.5%。實習醫院等級:三級醫院42人,占80.1%,二級醫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

1.2.1通過參考有關文獻及與本科生座談資料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包括四個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專業及實習醫院。②學生所屬院校在畢業論文撰寫方面所做工作、實際效果與學生對學校的期盼。③實習醫院對畢業生論文撰寫的影響以及實習生對醫院的期盼。④學生對撰寫論文的認識以及實際撰寫論文的能力。問題以單項選擇題為主,多選題2題,有專門標注。

1.2.2由調查者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并逐條講解調查內容,讓他們在充分理解后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行填寫,填寫完畢后調查者逐項檢查,確認沒有遺漏后回收。共發放調查問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問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統計學方法

調查所得資料用Microsoft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與討論

通過本次調查得知,影響醫學院校臨床實習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的因素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2.1學校方面本次調查顯示:①82.7%的醫學院校雖然開設了論文撰寫方面的課程,但有63.5%的學生認為院校開設的此類課程少。②在實用性方面,有65.4%的學生認為這些課程對實際論文撰寫的幫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論文的撰寫格式。③只有7.7%的學生掌握了數據資料收集、統計分析方面的知識。因此,學生希望學校做如下改進工作:①學校在優化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建議提高教師授課技巧。如在學習統計學課程時,老師應側重實際應用方面的講解,教會學生不同的數據資料該用哪種相對應的統計方法?具體意義是什么?②在撰寫論文實際需要的能力方面,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論文選題的指導,以糾正在以往畢業論文中存在的選題過大、查新不準、設計不夠科學等問題[2]。③筆者建議學校安排學生參加論文撰寫講座和模擬演練。

2.2實習醫院方面

2.2.1指導老師本次調查表2顯示:①86.6%認為醫院非常有必要為實習生提供論文指導老師。②80.8%表示需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這說明了醫院提供論文指導老師對實習生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性,這與某些文章的見解相一致[3]。

2.2.2實習科室的合理安排調查顯示:①73.1%的學生認為進入臨床實習初期即要求學生確定論文題目感到迷茫。②82.7%認為醫院實習科室的安排對論文定題有影響。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學校純理論性教育與臨床實踐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實習醫院可以在統一安排科室輪轉的基礎上增加一點學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論文選題那段時間,通過讓實習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科室進行2-4周的專科實習,配合臨床論文指導老師的指導,進一步熟悉該專科,了解本專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增加學生畢業論文撰寫的興趣,以明確畢業論文撰寫的方向。另外,還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實習醫院舉辦的論文撰寫相關講座、論文匯報會和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會等,甚至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實習醫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學生個人方面調查顯示:①只有26.9%對撰寫論文感興趣。②53.8%覺得撰寫論文非常難,30.8%不知道論文的選題,覺得無從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進行數據資料的收集與統計分析。筆者建議:學生在大學三年級起可以梳理并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專科,著重了解和掌握該專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以便為最后一年臨床實習畢業論文定題做好充分的準備。最后,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早期就應勤觀察、勤思考,理論聯系實際,以便早日選好、選對論文題目;并充分利用實習醫院現有的資源,例如臨床指導老師、醫院的圖書館等,要積極主動與論文指導老師溝通、交流,得到老師的指導,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寫論文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3小結

通過對52例醫學院校臨床實習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影響因素的調查,發現醫學院校臨床實習本科生在畢業論文撰寫上,學校、實習醫院、學生個人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改進,實習醫院、學校應該為臨床實習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提供更多的幫助,如實習醫院可以允許學生自選專科實習2-4周來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學生個人應該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努力提高與撰寫論文有關的各種能力,如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等。

參考文獻

篇(3)

甘肅中醫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專業自從2001年開設并招生以來,學生畢業前一直采用畢業論文答辯的考核方式。通過對近5屆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及答辯成績總結和分析,發現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部分是理論探討性文章,部分是簡單病例的分析或診療體會,論文答辯偏重于對畢業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不能全面反映畢業生對臨床技能的掌握情況,也不能很好地反映臨床實踐教學的成果,同時,這種考核方式比較簡單,畢業班學生重視程度不夠。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實習期間對臨床技能的掌握情況,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臨床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我們從2010年起,對畢業生畢業考核方式進行嘗試性改革,具體方式是在原有畢業論文答辯的基礎上,同時結合臨床技能考核,以檢驗學生對臨床技能的掌握及應用情況,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特點的畢業考核模式。

2.考核內容及方法

結合醫學教育模式,以及學生畢業后參加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現實需要,為進一步鞏固臨床實踐教學成果,課題組加強了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前臨床實踐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現有畢業論文答辯的基礎上,對2010—2011屆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學生相續進行了臨床技能考核。

2.1 動員宣傳和組織管理

分別在2屆畢業生進入實習基地之前,進行畢業前臨床技能考核的動員與宣傳,使學生帶著任務走向實習崗位,重視臨床技能的學習和知識儲備。學生畢業實習結束時,中西醫結合系統一組織部署臨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選主考成員、組織考前培訓會、監督考核過程及考核成績分析等。同時,根據國家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大綱,發動全系中、西醫副高以上職稱教師組織考核題庫,系部主任親自把關,保證題庫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適用性。

2.2 考核學生范圍

中西醫結合系2010—2011屆全體畢業生,共計434人。包括: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2005級154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科起點本科2008級82人,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2006級134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科起點本科2009級64人。

2.3 考核內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參考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多站點考核方式。因本專業學生畢業時要進行論文答辯,同時上交20份不同病種的大病例,因此,我們不再組織臨床答辯和病歷書寫環節。結合我系學生的實際狀況,經過專家對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論證,最終決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實際能力的2站式考試。第1站考試為基本操作考試,考查學生西醫臨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規范程度,學生現場任意抽取2道試題,每道試題思考時間不超過5分鐘,現場演示或作答,監考教師當場給分,滿分50分。第2站考試為辨證論治考試,考查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要求考生依據中醫四診等臨床資料,進行中醫辨證分析(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等),完成中醫診斷、鑒別診斷、治法、方劑名稱、具體的藥物處方(藥物,劑量、煎服法等),針對病情,提出中醫預防、調護方面的措施與注意事項等,考試結束后由中醫教師根據評分標準評分,滿分50分。技能考核總分為100分,達到60分為考試合格。

3.考核結果及分析

2005級本科、2008級專升本、2006級本科、2009級專升本第1站考試平均成績分別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試平均成績分別為31.73、30.35、31.46和32.00分。總評成績分別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績顯示,2011屆總評成績高于2010屆。2011屆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績較2010屆提高了1.44分,2011屆專升本平均成績較2010屆提高了2.04分。同屆畢業生專升本學生考核成績高于普通本科生。4個班共同特點為:第1站考核成績較高,平均成績達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績偏低,平均成績只達到及格(30分)。

4.討論

4.1 學生重視考核程度有待加強

2010屆畢業生第一次進行臨床技能考核,學生重視程度不夠高,2011屆畢業生考試前準備相對較充分,部分學生向往屆學生探聽有關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內容,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所以,考核成績總體上升。但是,總評成績上升幅度不大,則說明2屆畢業生臨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專升本的總評成績高于同屆普通本科班成績,原因在于,專升本的同學已經經歷過一次畢業和就業以及專升本考試的歷練,他們更加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能認真對待畢業前臨床技能考核,這一點在我系學生論文答辯時也有所體現,即專升本的同學對待論文答辯比普通本科班學生認真,論文書寫質量較好。所以,今后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動員工作,引起學生對畢業前臨床技能考核的足夠重視。

4.2 學生中醫辨證思維能力亟待加強

從考核結果看,學生對于西醫臨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較扎實,對常規的檢體操作都能應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績良好。但是,中醫辨證論治平均成績只達到合格,說明學生已基本具備中醫辨證思維能力,但是,傳統中醫辨證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考核結果也提醒我們,對于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方案應根據專業實際繼續進行調整,適當加強中醫經典課程學習,培養學生扎實的中醫辨證思維能力。

4.3 考核達到了以考促學的目的

以往我系畢業生只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大多數學生的論文書寫比較規范,認真,但也有少部分學生隨便摘抄一些文章內容,甚至從網絡上東拼西湊應付了事,只要論文答辯過關,就能畢業。我系組織的除論文答辯之外的臨床技能考核,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臨床技能的熱情,達到了以考促學的目的。

4.4 為參加國家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核做好鋪墊

目前,國家已推行執業醫師考試、注冊制度,這是醫科類畢業生從業的必經之路。我們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學生畢業后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考試的提前預演,學生切身體會考核的方式和難度,對其今后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考試有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篇(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到2015年,積極發展碩士層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現碩士研究生教育從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性轉變;到2020年,實現我國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轉變為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并重。國家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轉變,給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生源復雜,臨床診療能力參差不齊

我校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屆本科生和應屆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兩種:其中應屆生由于經歷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棄了大部分的臨床實習,因此,理論基礎比較扎實,但臨床實踐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屆生和推免生要雖然有一定的臨床經驗,但其臨床診療能力因來自不同級別的醫院和在醫院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參差不齊。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照搬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其課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課程設置更傾向于科學能力的培養而不是臨床操作能力;其次,課程內容及教材陳舊,不能很好地把握醫學發展的前沿及動態,對研究生培養的指導性意義不大;再次,專業基礎課設置過多,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難以完成,從而擠占了寶貴的臨床能力培養時間。

(三)臨床專業技能訓練機會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擴招的影響,導師年均指導學生數逐漸遞增,學生接受一對一臨床指導的時間相應縮減,致使臨床思維相對單一。其次,由于醫療責任風險的問題,帶教人員也不敢放手,致使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大大減少。再次,由于準備畢業論文和應聘工作,個別學生擠占臨床實踐時間的現象普遍存在,在畢業前的最后半學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臨床實踐中去!

(四)考核體系不完善

臨床操作技能的培養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中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很多醫學院校及附屬醫院在臨床實踐操作環節未形成完善的考核體系,缺乏客觀的的評價標準,對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優劣沒有量化指標,臨床專業各學科的考核方案不夠細致,缺乏統一性。

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針對生源的差異,因材施教

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針對生源的臨床教育及訓練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適當調整培養方案:首先,增加往屆生專業外語課程的學時,強化其聽書讀寫能力,使其具備一定的外文文獻閱讀及翻譯能力,為臨床業務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增開臨床技能操作實訓課,通過臨床教師的理論講解、實驗室的帶教及學生的動手訓練,強化臨床基本操作技能,為順利進入臨床實踐好做準備工作。

(二)針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

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不同與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其更重視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因此,在培養過程中,首先,適當壓縮理論課程的學時比重,將臨床專業研究生進入臨床的時間提前,并實行彈性課程學習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學期的晚上和周末時間進行安排課程學習;其次,課程內容密切聯系臨床實際,以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為導向,進行課程設置。再次,結合學分制,開設多元化的跨學科課程,積極鼓勵研究生參與科研講座、國內外學術會議,以便及時掌握醫療前沿動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診療方法和手段。

(三)結合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建立輪轉體系

按照卓越醫生培養計劃的要求,華北理工大學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三年培養過程與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過程相互融合、有效銜接。為了保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輪轉的時間,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入學后經過入學教育和崗前培訓后,遂進入臨床科室進行輪轉。其培養過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學年,實現醫院全部臨床科室及部分輔助科室的輪轉,組織應屆生入學次年報考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考試合格者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第二階段第二學年即二級學科及相關專業的的輪轉。例如,根據臨床工作的需要,內科學研究生需要輪轉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腎臟內科、內分泌;外科學研究生需要輪轉普通外科、骨外科、腫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胸心外科,每個科室輪轉時間為8周;第三個階段即第三學年為本科室臨床能力的定向培養,要求其擔任24h住院醫師不少于6個月。

篇(5)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培養模式順應了社會對高層次臨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轉醫學研究生臨床能力不足,實際臨床工作能力與取得的學位不相稱的局面,但由于臨床專業學位培養模式試行時間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決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的問題,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傳統觀念有待轉變。由于受到醫學科學學位傳統培養模式的影響,許多導師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往往對學生臨床輪訓時間過長,學位論文要求相對偏低表示不理解,擔心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因此培養過程往往為了追求畢業論文的科研份量,從臨床輪訓時間中抽出過多時間去做實驗、準備論文,直接影響了臨床型研究生臨床能力的培養,造成臨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兩不精的局面。

(2) 學位課程設置沒有很好地突出臨床能力培養的特點。目前為研究生開設的學位課程較適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缺乏針對臨床型研究生培養需要所開設的臨床基礎課和臨床技能課,不利于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臨床水平參差不齊,給臨床帶教工作帶來難度。研究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和不同學校,學習經歷和工作經歷各有不同,因此,對臨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如果按統一的培養方式進行培養,達不到個性化培養的目的,也會給科室臨床帶教帶來困難。

(4)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質量尚未成熟。醫學臨床學位的核心是臨床能力的培養,客觀有效的評價方法是衡量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如何評價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質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觀公正的評價方法。

以上是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阻礙了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實施相應改革勢在必行。

2 改革實踐

研究生培養方案是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指導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進行培養工作的主要依據。制定科學、合理、規范的培養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研究方向、學習年限、培養方式、課程學習要求、學位論文標準等內容。為了規范研究生的培養行為,我院在制定出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設臨床醫技與技能訓練課

根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特點,我院壓縮了原來的4門研究生學位課程(政治、外語、DME、醫學統計學)的學習,把原來1個學期完成的課程,壓縮到10周內完成,騰出的時間增設臨床醫技與技能訓練課,目的是在研究生進入臨床之前對其臨床基本操作技能進行全面地訓練,為進入臨床作準備。臨床醫技與技能訓練課內容包括:基礎教育、護理技能訓練、醫技技能訓練、藥學技能訓練、中醫傳統技能訓練、基本診療技能訓練、術科診療技能訓練等7個方面,時間安排在第11周。上課形式主要是課堂講授、多媒體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訓練等多種形式相結合。

臨床醫技與技能訓練課的開設填補了目前研究生臨床學位課程的空白,為臨床型研究生進入輪訓以及專科培養做好準備。

2.2實施個性化培養

針對臨床專業研究生入學前臨床水平參差不齊這一特點,我院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輪訓計劃作了相應的調整,使臨床型研究生的培養更切合實際。

(1) 入學前曾從事本專業臨床工作并已取得〈〈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階段培訓證書的研究生,經導師同意、教研室審核后、可直接進入專科培養。

(2) 應屆或入學前未從事本專業臨床工作的研究生,經二級學科臨床培養、考核合格后,才能進入專科培養。

(3) 進入專科培養并已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研究生,經導師同意、科室考核、醫教部批準后,可以參加一線獨立值班。

2.3增設臨床前期訓練的內容

臨床輪訓是臨床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研究生臨床診療思維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徑,臨床前期訓練的目的是讓研究生早曰了解醫院運作模式、醫院文化氛圍、以及本專科診療常規,為進入科室輪訓和專科培養做前期準備。

2.4明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畢業論文標準針對許多導師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標準不明確的情況,我們在做好宣傳和解釋工

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方論證,確定了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范圍和形式:①利用現有臨床資料分析總結;②設計新的研究課題,收集臨床資料,并作分析總結。③臨床個案總結。論文標準的調整,減輕了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負擔,從而可以專心進行臨床輪訓和專科培養。

2.5加強臨床能力考核

臨床能力是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任務,也是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為了切實提高我院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我院加強了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臨床醫技與技能訓練課中突出臨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選考”方式進行,必考項目(占總分70%)共15個項目,內容包括:醫德醫風、病歷書寫和醫療法規、傳染病防治、臨床檢驗項目、無菌操作、X光教學讀片、中藥臨床應用、西藥臨床應用、針灸基本技能、問診、專科體格檢査、常用診療技術、心肺復蘇術和臨床醫技學等內容,考核分理論和和實踐兩部分,分別占40%和60%。

選考項目(占總分的30%),共8個項目,研究生可根據專業方向的培養需要,在8個選考項目中任選4項,任選項目的考核以實踐操作為主。取各項操作的平均分為選考項目的總分。

(2) 加強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臨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輪科質量的保證,只有嚴把各科室的臨床質量,才能提高整個臨床輪訓的質量。因此,我院制訂了〈〈第二臨床醫學院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輪訓出科考核規范》,在原來出科考核的基礎上,重新明確了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內容和方法,嚴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組成:平時情況(根據〈〈臨床輪訓考核表》的內容進行考察)、現場考核(臨床技能、理論知識、病歷檢査等)及醫德評價,采取口試與筆試相結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畢業前臨床考核標準。 畢業前臨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臨床診療水平和臨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為了客觀反映我院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培養情況,我院建立了臨床醫學專家庫,按專業不同隨機抽取成立各個考核小組,并且聘請校外、院外專家參加研究生畢業前臨床考核,考核以國家中管局頒發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中醫部分臨床能力考核指標體系〉〉〈〈臨床醫學專業學位中西醫部分臨床能力考核指標體系》為標準,重點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規范的臨床操作、是否具備獨立處理本學科常見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談和問卷調査的方法考察了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實施效果,向實施改革的2004級臨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學下發問卷,回收71份,有效問卷68份,調査結果如下??

(1)對臨床醫技與技能訓練課開課情況看法,見表1。

從以上調査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贊同增設臨床醫技與技能訓練課,并且有98.48%的學生認為開設該門課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學生認為通過課程的學習收獲較大;學生對講課內容、講課質量、考試方式的設計也比較滿意,有92.42%的學生認為課程對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有幫助;80.30%的學生認為課程對強化診療思維和臨床操作能力有幫助;有78.79%的學生認為課程對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有幫助。

(2)對臨床前期訓練的看法,見表2。

從以上調査顯示?學生對開展“臨床前期訓練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學生認為“臨床前期訓練”對熟悉診療常規是有幫助的;有90.91%的學生認為“臨床前期訓練”縮短了從理論到實踐過渡的磨合期;有78.79%認為“臨床前期訓練”增強了進入正式臨床輪訓的信心;有81.82%的學生認為“臨床前期訓練”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專業特點;認為“臨床前期訓練”有助于熟悉臨床的運作規律的學生有84.85%。

(3) 學生對根據術科、非術科的特點安排輪訓計劃的看法。認為合理的有86.39%,認為不合理的有12.12%。

(4) 對整個改革方案的看法,見表3。

學生對整個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態度。有60.61%的學生認為改革方案要比傳統的培養方案好;有74.24%的學生認為改革方案對臨床型研究生綜合能力培養有好處;有72.73%的學生認為改革方案強化了臨床能力的培養,對促進臨床研究生培養質量很有幫助;54.55%的學生認為改革加強臨床技能訓練,有利于査漏補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學生認為該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廣的。

以上調査結果顯示,改革方案得到絕大多數同學的認可,表現在更加符合臨床專業學位培養的目標,突出了臨床思維能力和診療技能的培養,從課程設置、授課方式、考試方式、輪訓安排各環節都體現了以上特點,切實地提高了臨床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同時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養的個性化特點,有利于高級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在整個培養方案改革中,我們一方面堅持質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學生個性培養的特點。根據術科和非術科以及入學前的知識結構的個別差異,安排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輪訓工作,絕大多數的學生表示贊同。

另外,改革方案實施過程還注意了對學生良好醫德醫風的培養。醫德醫風是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質,本方案通過增設醫德醫風以及醫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進了研究生良好醫德醫風的形成,為研究生盡快地融入醫院文化作了充分準備。

4改革思路的進一步完善

(1) 學位課程時間的調整。改革方案中,學位課程在時間上作了適當的調整,但從調査的結果來看,學生對目前學位課程安排的時間感到過緊,學習壓力較大。根據以上情況,我院將爭取學校研究生處的支持,進一步壓縮原來4門研究生課程的學時,把臨床醫技與技能訓練課往前移,讓學生有消化知識的時間。

篇(6)

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于20世紀80年代相繼開設醫學檢驗5年制本科專業。隨著形勢的發展,國家教育部醫學檢驗專業(101001)納入新成立的一級學科醫學技術類(1010)之下,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學制也改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醫學檢驗本科均調整為四年制。因此,對于原來以培養五年制醫學檢驗本科的院校來說,鑒于部分較早設立四年制醫學檢驗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畢業論文設計;如何使醫學檢驗專業教學適應新形勢,培養高素質醫學檢驗應用型人才,對于原來培養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畢業論文要求,是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畢業論文是本院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學培養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是通過畢業論文這一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學科內某一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綜合訓練。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樹立嚴謹的治學態度,為畢業后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我校自2002年開辦五年制醫學檢驗本科以來,一直嚴格要求學生在實習階段由實習單位高年資帶教老師結合檢驗工作實際,進行畢業研究論文設計、實驗工作、分析匯總、撰寫畢業論文、返校論文答辯等環節。使學生從實際工作出發,培養實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養方案中明確維持畢業論文要求。現我結合我校以往培養過程,分析探討醫學檢驗本科生畢業論文要求對培養醫學檢驗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畢業論文各環節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分析

2.1實習基地的選擇

醫學檢驗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開展是在各實習基地進行的。因此,實習基地的選擇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實習醫院的臨床規模,更要求實習醫院有帶教實力的充足的、高素質的論文指導教師。我校在開始實習之處,經過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蘇開辟了多家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作為實習基地。對于指導教師的選擇,與實習單位積極溝通,實習醫院檢驗科均安排責任心強、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有各級科研課題并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論文導師,且實行導師一對一的指導方式,為保證論文質量奠定了基礎。

2.2論文選題

選題是進行論初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選題得當決定了論文研究的意義和創新性。選題鼓勵學生結合導師現有的科研課題,在對本專業的現狀進行調研,提出課題的初步方向或題目,由導師分析結合學科發展方向后確定。有條件的實習醫院在選題時應盡量結合一些前沿技術,如最近質譜技術在微生物鑒定中的應用。這樣,從選題開始就使得論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論文開題

選題完成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閱讀相關文獻,對所選擇的研究課題進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課題設計的目標、內容、試驗方案及預期結果,形成開題報告。該階段鍛煉學生查閱、理解、消化和提煉文獻的能力,好的開題報告應在總結文獻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實驗或設計方案,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每個實習點均有多名實習同學,相應有多名帶教老師,帶教老師組成指導組,學生圍繞課題設計進行PPT演講。導師組對課題立項、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問題,為課題的順利進行提供依據,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2.4課題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是學生真正進入課題中的階段,該階段是畢業論文的核心。在實驗研究開始,指導教師應嚴格要求,并在實施過程中,逐步讓學生獨立實施,并做好詳細的實驗記錄,導師定期與學生溝通,對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給予指導,關注實驗進度,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該階段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可以同學間先討論分析問題,網上查找資源,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對實驗內容和結果進行及時分析處理,對實驗方案進行可能的修正,學會對結果進行分布總結。該階段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5論文撰寫

我校畢業論文大綱要求由綜述及科研論文組成,綜述要求學生圍繞科研論文,査閱大量文獻,總結出課題目前的現狀及發展方向。科研論文由標題、摘要、正文、參考文獻等四個方面內容構成。要求學生參考相應格式文獻,立論正確,依據充分,數據資料準確,正確認真嚴密結合自己的實驗結果,利用圖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論證推理嚴密,統計推導指導教師認真評閱、仔細修改,督促學生保質保量完成論文寫作。該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

2.6論文答辯

論文答辯是訓練學生進行科研匯報的良好途徑。論文按臨檢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檢驗等專業分組。答辯評委會由本校附屬醫院醫學檢驗專家及資深任課老師組成,根據分組情況,論文先由相應專業組專家函審,初審合格同意答辯,如問題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見,修改后參加答辯。答辯過程包括學生陳述、評委提問、學生回答、評委打分等環節,該過程充分鍛煉學生歸納總結、口頭表達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篇(7)

1基本情況

大陸醫學檢驗本科教育主要由綜合性大學或醫科大學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以下簡稱醫檢專業)承擔,旨在培養具備現代醫學檢驗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良好職業素養,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基礎扎實、技能熟練、素質全面,具有一定科研發展潛能的應用型醫學檢驗專門人才[1]。目前,大陸開設醫檢專業的本科高校有一百多所。教育部于2012年將醫學檢驗專業改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制4年,滿足學位授予條件者可獲理學學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從事醫學檢驗相關工作。由于醫檢專業本科畢業生工作一年后才能參加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故臨床醫學檢驗技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并不是教育部考核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指標。臺灣地區醫學檢驗本科教育主要由部分大學及科技大學的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所)(以下簡稱醫檢系)承擔,旨在培養掌握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的醫學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目前,臺灣地區開設醫檢系的本科大學有十余所,學制4年,滿足學位授予條件的學生可獲理學學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參加“考選部”舉辦的醫事檢驗師考試,通過后向主管單位申請執業登記,方可從事醫事檢驗師工作。由于臺灣地區醫檢系應屆畢業生獲取畢業證后就有資格參加醫事檢驗師考試,因此,考試通過率也是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結合考點講授知識,學校還舉辦醫事檢驗師考前培訓。

2課程設置

大陸醫檢專業本科課程主要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類,必修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選修課程包括專業相關選修課和少數公共選修課。臺灣地區醫檢系的課程也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類,必修課程包含通識課和專業必修課。比較兩岸課程設置后發現,臺灣地區醫檢系本科課程門數較多,主要原因有3方面:(1)臺灣地區本科高校通識課程較多。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臺灣地區高校通識課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涉及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社會、哲學、數學、邏輯、物理學、生命科學、應用科學與技術等多個領域[2],許多高校要求學生在上述領域選擇幾類課程進行學習。大陸本科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包含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公共選修課課時數較少,包括思政類、軍體類、外語類和計算機類等,其中思政類占比較大,這使得大陸本科高校通識課程數比臺灣地區本科高校課程數少。(2)臺灣地區醫檢系許多專業相關課程的理論與實驗是分為兩門課程開設的,而大陸醫檢專業的專業相關課程理論與實驗是融合為一門課程開設的。以生物化學為例,臺灣地區設為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實驗兩門課程,而大陸則為生物化學與生物化學實驗一門課程,這使得臺灣地區醫檢系本科課程數比大陸醫檢專業課程數多。(3)臺灣地區高校醫學檢驗人才培養目標是掌握臨床醫學檢驗技術、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的醫學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因此設置較多生物學相關課程。大陸醫檢專業培養的是從事醫學檢驗及醫學類實驗室工作的醫學檢驗專門人才,所以生物學相關課程開設相對較少。可見,高校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密不可分。

3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的各種教學活動的總稱。醫檢專業實踐性強,其實踐教學逐漸受到教育主管部門重視。醫學檢驗本科教育實踐教學有實驗、見習和實習3種形式。(1)兩岸高校均開設專業相關實驗,區別在于大陸醫檢專業的許多課程采取理實一體化教學,而臺灣地區多數高校是先上理論課再上實驗課。(2)見習方面兩岸差異較小,但在畢業實習時差異明顯。大陸本科醫檢專業學生最后一學年被安排到實習點進行不少于40周的實習。臺灣醫檢系學生每學年都有在校修課任務,學校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準備醫事檢驗師考試,往往會壓縮實習時間(約20周)。總體來說,大陸本科高校醫檢專業比臺灣地區高校醫檢系更注重實踐教學,而臺灣地區高校更注重理論學習和應對醫事檢驗師考試。

4英語教學

篇(8)

2.化學論文中表格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合成類化學論文前言的審改原則及實例分析

4.合成類化學論文摘要的基本標準及其審改實例

5.合成類化學論文題名的審改原則及實例分析

6.科技文獻檢索與化學論文撰寫

7.如何撰寫分析化學論文

8.提高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 

9.課程論文在公安基礎化學教學中的實踐 

10.化學論文中幾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論文的學科知識流動網絡的特征分析——以“藥物化學”學科為例

12.2002~2012年我國化學類高被引論文分析

13.廣西高校大學生化學論文設計競賽的實踐與研究

14.醫用化學論文寫作的實踐教學

15.30種化學類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研究

16.千名醫學家推薦最新七大生物化學論文 

17.課程論文與化學專業實驗一體化教學探索與實踐 

18.淺談化學專業英語論文寫作 

19.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實踐 

20.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論文的統計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學課程論文評價中的應用 

22.縮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實踐——以《化學學報》為例

23.指導教師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中的指導作用 

24.物理學、化學論文的特點及寫作要求

25.促進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的幾點思考 

26.美國化學鍍鎳年會論文綜述 

27.高被引論文的參考文獻特征研究——以化學領域為例的實證分析

28.物理學、化學論文的寫作特點和要求

29.廣東省舉行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

30.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畢業論文化學實驗的綠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概況

32.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在陜西臨潼召開

33.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和改革措施

34.電子期刊庫對于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的文獻保障狀況研究——以上海師范大學化學學科用戶近五年SCI收錄論文為例

35.應用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控制的探討

36.試析化學類論文英文摘要特點

37.化學類論文圖形摘要的主要類型及設計技巧

38.諾貝爾獎與科學家論文數量、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基于2000-2010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獲獎者的實證研究 

39.化學基礎研究論文的引文統計與評價

40.我國化學論文產出的科學計量分析 

41.農科院校提高化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與實踐

42.2000~2004年SCI-E收錄《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論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論文英文標題詞匯特征對比分析——以化學類為例

44.國外新發表的皮革化學論文

45.綜述論文在化學期刊中的作用及編輯組稿策略——以《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的辦刊實踐為例

46.應用化學畢業論文教學中指導教師和實驗員角色的探討 

47.小論文在分析化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48.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有機化學)論文統計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教學改革

50.轉型目標下如何提高化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  

51.課程論文在食品化學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52.論文式實驗報告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53.中美高影響因子化學類科技期刊研究性論文標題用詞對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質量

55.化學專業科研論文的撰寫技巧探究 

56.論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

57.高師院校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的問題及其撰寫要求

58.論文寫作在專科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59.一九八年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論文目錄

60.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論文式實驗報告

61.地方高校應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改革探索

62.化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改革與應用型科研人才培養的實踐

63.中國化學研究論文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改進探索與實踐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學、碳——化學論文報告會介紹(Ⅱ)

66.指導化學工藝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的一些體會

67.化學文摘(CA)對我國化學期刊論文的處理

68.提高獨立院校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 

69.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實施方案的探索及實踐

70.保障應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錄我國分析化學類期刊論文的特點及對題名和關鍵詞的修改

72.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過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廣西大學化學化工類碩士學位論文為例

73.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指導策略

74.提高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75.中國化學研究論文總數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學論文關鍵詞的選定與排序

77.理工科本科畢業論文改革創新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化學類專業為例 

78.化學化工常用軟件在相關科技論文中的應用

79.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創新性問題的思考 

80.提高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 

81.淺談《科技論文寫作》在化學化工專業本科教學中的作用—以“合肥學院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為例

82.提高化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

83.科技創新導向的化學化工類本科畢業論文模式思考與實踐 

84.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

85.“《化學學報》2014年度最具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6.提高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工程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為例

87.“《化學學報》2014年度最有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8.“《化學學報》2013年度最有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9.理工科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分析—以化學類專業為例

90.應用為導向的《化學文獻檢索及論文寫作》教改探索

91.《結構化學》教學中設置課程論文的思考與嘗試 

92.有機化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國成為化學論文大國

94.28屆地質大會有關礦物巖石地球化學論文摘要選

95.強化化學本科畢業論文實驗教學環節的幾點探討

96.化學十年:世界與中國——基于2001-2010年WoS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導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新模式的探討

篇(9)

畢業論文題目應該明確、精練、有概括性。題目的字數一般在25字以內,必要時可加副標題。

2.摘要與關鍵詞

摘要

應概括地反映出畢業論文的目的、內容、方法、成果和結論。中文摘要以300~350字為宜。外文摘要內容及格式應與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約250個實詞。

關鍵詞

從論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作為關鍵詞,按詞條的外延層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時有中、英文對照,分別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錄

目錄中的標題要與正文中標題一致,要求標題層次清晰,標明頁碼。

4.正文

正文是畢業論文的核心部分,一般應包括緒論、主體及結論等部分。

4.1緒論(前言、引言)

緒論(前言、引言)一般作為第一部分,是畢業論文主體的開端。包括畢業論文的背景及目的、國內外研究狀況和相關領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課題的意義、采用方法、理論依據和具備的條件、畢業論文構成及主要內容等。

4.2本論

本論是畢業論文的主體,包括實驗材料、研究內容與方法、實驗結果與分析(討論)等。在本部分要運用各方面的實驗結果和研究方法,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盡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本論應該結構合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文字簡練通順。對論文中出現的名詞術語、物理量、公式、數字、圖表、符號、計量單位等一律采用國際、國家通用標準。

4.3結論

畢業論文的結論單獨作為一章編寫。結論是畢業論文的總結,是整個論文的歸宿。要求精煉、準確地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或新的見解及其意義和作用,還可進一步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和建議。

5.參考文獻

畢業論文的撰寫應本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處,均應按論文參考或引證的先后順序排列于參考文獻中(15篇左右)。

6.致謝

致謝中主要感謝導師和對畢業論文工作有直接貢獻及幫助的人士和單位。

7.附錄

對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為畢業論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畢業論文的附錄中。

大學醫用化學論文范例賞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其對我國中職護理專業的醫用化學教學要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中職護理專業的醫用化學教學仍存在較多問題,其影響了我國醫學教學的健康發展.為此,本文筆者針對當前中職護理專業醫用化學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相關的實踐經驗,對我國中職護理專業的醫用化學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職護理;醫用化學;教學改革

1.前言

醫用化學作為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其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相關的醫化知識、理論及實驗的基本技術等,為生化、生理及基護等后續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目前,隨著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生源素質的逐漸降低,我國中職護理專業的醫用化學教學仍存在較多的問題.本文筆者針對現階段中職護理專業的醫用化學教學進行探討,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2.我國中職醫用化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2.1中職學生的醫化知識不強在讀中職護理專業的中專生,有少部分學生成績優秀,而多大數的學生成績卻相對較差,原因在于這些學生在初中時,文化基礎較差,化學成績不樂觀.其在未被普通高中錄取的情況下,選擇就讀中職學校.此外,少數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有些學生是在父母的壓力下被迫就讀.多數中職學生對醫用化學的認識不足,更談不上認清醫學與化學間的聯系,鬧不懂在讀護理專業的同時,為什么還要學習醫用化學知識,未認識到醫用化學的重要性.因此,這些問題影響了學生學習醫用化學的進度,導致部分學生的醫化知識薄弱.

2.2醫用化學教材內容的不足當前,中職護理專業所用的醫用化學教材,是經衛生部進行規劃的教材,其教學內容較多,而教學課時較少.此外,中職專業護理側重于化學本身的系統性,缺乏醫學聯系及未結合醫學的實際特點,造成學生未能體會到化學在醫學中的實用價值,使其缺乏學習醫用化學的興趣,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由于中職學校的醫學課程較多、時間緊張及學制較短等,這些因素使醫用化學的課時縮短.因此,針對上述情況進行分析,應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以確保中職護理專業的醫用化學教學順利開展.

2.3醫學與化學的聯系仍未得到完全理解中職護理專業的醫用化學教學中,注重強調醫學與化學的聯系,化學被作為醫學專業課的基礎.但目前在實際的醫化教學中,多數學生難以理解化學與醫學課程的關系,并單純認為化學只是一門獨立課程.學生尚未發現化學已滲透在醫學中,既使教師從中做了很大努力,結果仍未顯著.其原因在于大多數的中職醫化教師均畢業于師范類或綜合性的學校,雖熟練掌握醫用化學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但相對醫學與化學的關系,也尚未真正理解與掌握.

3.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改進中職護理專業的醫用化學教學

3.1醫用化學的準確定位從整體的中職教育系統分析醫用化學的科學地位.根據學生的生源情況,對中職醫用化學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改革與完善.提高學生對醫化教學的認識,在培養其升學和就業的同時,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就業.科學的準確定位既是學科與專業的統一,也是職教性的體現,唯有明確這一定位問題,才能使中職的醫用化學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方向性及目標性.根據專業所需的文化基礎內容為指導,適當調整文化課的教材內容,打破化學知識原本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淡化復雜的計算過程,圍繞培養學生的目標,有效開展醫用化學教學.因此,應突出醫用化學教學的實踐性與應用性,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密切聯系化學和醫學,不斷加強醫用化學學科的定位思想.

3.2深化改革中職醫用化學的教學內容醫用化學教材內容的選取,是改革中職醫化教學的關鍵點.以往的醫化教學大綱,是在有限時間內盡量系統的講授醫化理論知識,這在輕視醫化教學服務性的同時,還偏離當代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醫化教材的內容應打破常規的系統性,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根據夠用、必需的原則,努力為醫學化學服務.在醫學中應用化學知識,將兩者相互結合、滲透以及依存等,一同進行講解.比如,在講解人體電解質與滲透壓;人體體液酸堿性和緩沖溶液時,應通過化學知識的概念講解,同時更側重于醫學的知識點講解.本章對膠體與晶體滲透壓在維系人體細胞內外水、鹽及體液平衡的現象進行分析,使學生從中認識到化學對醫學的重要,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以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的質量.

3.3加強提高學生的醫用化學認識在醫化教學中,將課程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密切聯系,通過較多例子詳細講解化學及醫學的關系,以加深學生對化學的認識程度,利于學生掌握醫學知識.由于現階段學生尚未完全了解醫學知識,因此,教師的講解方法應能吸引學生關注,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對于臨床醫學中常用于大量體內注射用的生理鹽水,也就是0.9%氯化鈉溶液.教師可對此進行提問,利用其它濃度的氯化鈉溶液代替時,是否可以注射,理由是什么?從中引出等、高、低滲溶液.以提問方式使學生進行思考,后面再根據化學理論,即溶液的滲透壓加以講解,有效說明了化學與其所學專業的聯系.這種教學手段將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4拓展醫化教師的知識領域醫化教師不能將自己所學知識受限于化學專業的知識上,應多了解相關的醫學知識,閱讀一些與醫化有關的書籍,并與醫學專業的教師保持密切聯系,以拓展自身的知識領域,以將醫學與化學的密切關聯運用到課堂中.教學中多采用臨床實例講解,例如:碘的性質講解時,多重于缺碘的臨床癥,生活中如何防缺碘;在講乙醇時多引臨床及醫藥用途.既激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3.5注重化學的實驗教學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課程,利用實驗進行教學,將使學生能很好的掌握化學知識,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其在培養學生嚴謹工作態度的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這是培養合格護理人員的關鍵.筆者認為除教學大綱實驗內容外,可增加趣味性實驗內容,即將性質揉和在實驗中同時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實用性.例如,趣味實驗“雞蛋變大變小”說明了高、低滲溶液的作用及半透膜的性質,學生樂于接受.

3.6在生活中運用醫用化學知識醫用化學的理論知識來自于實際生活,教師在具體的醫化教學中,應將醫化教學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使其返樸歸真.與此同時,生活也是學生學習醫用化學的根源,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伸展.教師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及再現生活等,穩步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另外,在醫化教學中,應密切聯系實際,創造生活情景,組織學生參加生活實踐,使學生能運用其所學知識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運用生活例子進行教學,例如利用化學法除去衣物上的污跡;淡水魚和海水魚交換環境后能生活嗎?魚體的變化?將使學生長期保持對自然與生活的好奇及探索,使其更加了解醫化與生活的關系,有效提高其的學習興趣.

4.結束語

總而言之,根據當前的情況而言,中職護理專業的醫用化學教學改革是必然之勢,其改革過程雖較艱難,但只要根據上述的準確定位醫用化學學科、加強提高學生的醫用化學認識以及注重化學的實驗教學等幾個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進行,相信我國中職護理專業的改革進程將取得良好成效.

參考文獻

[1]顧偉.針對中等職業教育醫用化學的教學策略[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03).

[2]章耀武.中職醫用化學教學探討[J].科技資訊,2008,(35).

篇(10)

【中國分類號】 R-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467-01

檢驗醫學相對于其他臨床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目前的醫學檢驗教學往往過多地追求學科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單純以學科為中心,對于學生對于實際工作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培養則不夠重視,“基礎、臨床、實習”三段式教學階段截然分開。正是由于理論脫離實際,基礎脫離臨床,單純傳授知識,導致檢驗專業畢業生的知識面不寬、動手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常常難以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

一、夯實學生的專業技能

扎實的專業基礎是臨床醫學對檢驗醫學提出的要求,更是檢驗專業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對于醫學檢驗的教學,應該進一步理論課學習、實驗課培訓以及專業實習,增加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時數及其實驗課的教學時數,使實驗課教學時數達到與理論課相等。而且在學生實習檢查時強化要求,返校畢業考試時加試技能操作,促使學生提高專業核心能力。還可以每學期開展檢驗技能操作大賽,激發學生技能訓練的熱情。此外,專業實習時間是提高專業核心能力的關鍵階段,臨床檢驗技能可以得到充分訓練,能夠逐步形成臨床檢驗的職業思維和職業能力。教師應該要求實習生掌握醫院檢驗科各類檢驗儀器的操作規程,了解儀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了解檢驗科各項管理的程序和內容,從而促進教學與臨床一體化。這將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增強對檢驗科各相關工作室等工作崗位的適應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鼓勵積極思維,以適應新世紀對檢驗人才的要求,適應臨床的需要。

二、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可見,國家把對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使處于人生轉折時期的大學生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健康成長,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醫學檢驗靠檢測數據和結果為臨床提供資料,檢驗是一門綜合學科,檢測項目繁多,每一項檢測都要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實事求是,比如交叉配血時,如果粗心大意弄錯病人的血型或者沒有注意弱的凝集反應,就會引起溶血性輸血反應。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教育強化他們的醫德,深化他們的職業道德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宣傳檢驗專業畢業生和實習生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在臨床工作中做出的貢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此外,有的學生認為這個專業前途渺茫,教師也要用親身說法去引導學生對檢驗醫學重要價值的認識。新的技術、自動化儀器、復雜的圖表參數等待著新一代檢驗人員去操作、開發和利用,很多新的檢測項目和參數,臨床醫生也要請教檢驗人員,檢測結果往往指導著臨床的治療。檢驗已成為醫學診斷、治療、預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就要不斷進行敬業愛崗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

三、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

醫患之間建立成功的雙向交流溝通,促進和諧、互動式的醫患關系的良性發展,是避免醫療糾紛發生和矛盾激化的有效方法,檢驗醫學工作人員要能夠走出實驗室,與醫護人員合作,與病患溝通,把實驗室工作與臨床緊密聯系起來,竭盡全力為病人服務,實現個人價值。他們要能夠積極參加臨床會診與查房,共同探討疾病的病因學特點、發病規律、病情變化與實驗指標的關系,采取檢驗結果與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為臨床提供如何選擇實驗進行疾病確診或療效觀察等信息,從而幫助臨床醫生正確分析檢驗項目結果,合理使用檢驗資源。所以說,檢驗系學生還應具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動,鍛煉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集體凝聚力與團隊精神。

四、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

學生的科研素質是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的,所以教學過程應注重對科研能力的培養。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研究創新型實驗,充分發揮實驗教學對醫學檢驗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用,為臨床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和科研型檢驗人才。以學科前沿課題為依托,訓練學生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設計完成,以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同時,教師應該倡導學生獨立撰寫課程論文,通過書寫課程論文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協作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在提高課程學習的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素質。此外,教師還應該要求實習期間書寫畢業論文,要求學生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論文設計、資料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論文寫作,經老師修改并要求達到基本要求,于實習結束返校后進行論文答辯,使學生了解論文寫作的全過程,培育學生的科研能力。

隨著醫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與相互滲透,檢驗醫學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也將越來越重要。醫學檢驗人員不僅應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能正確分析檢驗結果,還要具備和臨床醫生進行交流,以及合理處理病人投訴的能力要能夠,對臨床醫生及病人提出的疑問給予合理、正確地解釋。所以說,為適應臨床發展的需求,就要優化醫學檢驗教學,培養出基礎扎實、適應性強、綜合素質較高的醫學檢驗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曉丹,韋莉萍,李偉峰,PBL教學模式改革對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現實意義[J].現代醫院,2005,5(11):4-6

上一篇: 七年級語文 下一篇: 司法合同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看 | 日本精品一二区性爱片 | 日本少妇精品亚洲第一区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 在线视频一区日韩精品动漫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