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4:47: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交流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語言的力量,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正是由于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強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在教學中,對比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相似點和差異點能夠加深對二者共性的認識,這也利于英語學習。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是將英語的語言基本技能和語言交際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并非通過英語學習重新對漢語文化進行認識。學習英語的學生基本上已經對漢語的文化有所了解,所以在學習英語時,通過英語對各種文化進行的理解都是以漢語文化的理解為基礎。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可借助自身對漢語以及漢語文化的理解,促進對英語的理解;可增加英語學習中的正遷移,降低負遷移,提升英語交際能力。所以,在英語學習中融入母語文化,也是英語語言學的需要。
(二)培養國際文化交流能力的需要
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一種錯誤觀點,認為只要能夠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了解英語文化環境,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就具備了國際交流能力,就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后的這些年來,英語作為一種強勢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巨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無意識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青少年學生,追捧先進科技,熱衷西方文化,甚至產生了西方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卻對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化沒有任何興趣。國際交流是雙向的交流,是文化的互相傳遞。交流的雙方都應該對彼此的文化和風俗有所了解,充分尊重對方的文化,在這樣的基礎上,跨文化交流才能夠正常進行。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英語教學中一直非常注重和培養的,然而在教學中,如果僅僅重視了英語文化的教育而忽視了母語文化,那么在跨文化交流當中只能進行單向交流,而這種交流也并非真正的雙向跨文化交流。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在強調英語文化學習的同時,也要融入漢語文化。另外,在英語學習中加入漢語文化的學習,學生們對母語文化的了解加深,也能夠與西方文化形成對比,發現其中的差異,無意間就提升了跨文化交流意識,促進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如果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只關注到了西方文化的輸入,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學習,會造成學生在使用英語時不能夠表達出中國文化,或者表達效果較差,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就會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加入對中國文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平等、互利的跨國文化交流的要求。
(三)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的要求
學英語不僅要學習如何使用英語,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同時也要學會用英語將我國的文化傳播到國外,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要求,不僅在于在跨國交流中能夠雙向交流,更在于能夠將我國的優秀文化向世界進行傳播。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把西方文化學習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嘗試使用英語表達我國的燦爛文化,將我國文化傳播出去。然而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英語學習者在表達西方文化時比較流暢,而表達中國文化時,一方面是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一方面就是了解中國文化但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所以向外推廣中國文化也就更加困難。正是由于這種情況,所以必須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滲透中國文化,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文化自我意識,避免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之后產生崇洋的思想。同時,廣大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要注重培養使用英語表達我國文化的能力,做到用熟練的英語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做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如果我們國人都不能夠用英語向世界展現我國的文化,又怎能讓世界來了解我國文化?
二、英語教學中輸入中國文化的措施
(一)在教材中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一直以來都是英語教學的目的,英語教材對英語學習者具有引導作用,也是英語學習者的重要學習依據。但是,英語教材內容的設計長期以來只關注到了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教材中幾乎沒有對中國文化進行引薦的內容。當前的英語教材當中,所有的課文幾乎都是圍繞著英語國家文化而展開的,只有極少部分的文章會略微提及中國文化,造成教學中缺少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課程內容,而此方面的英文資料又比較欠缺。長此以往,英語學習者對如何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接觸得較少,這就造成了無法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現象。所以,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單一性以及片面性的局面,讓英語教材中能夠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平等性。英語教材中要增加更多的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要涉及多個方面,如文學、藝術、歷史等,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具備中國特色的文化融入教材中,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我國優秀文學作品的譯本獲得,也可以通過中國文化的相關英語文章獲得。這樣,通過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加入,將傳授文化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學習統一在一起,讓學生掌握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教師
在英語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就必須發揮教師的作用。英語教師一方面承擔著英語教學的任務,另一方面身上還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英語教師必須加強對自身母語文化的了解,使用英語來傳承中國文化。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不斷學習中國文化,培養跨文化交流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兩點作用:一是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課堂教學中老師的引導作用很明顯。教師向學生介紹英語語言文化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還必須要將中國文化推薦給學生,引導學生發現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既要領會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時還要學會如何使用英語正確地表達中國文化。教師要將漢語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展示出來,充分發揮漢語的正遷移作用。且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的引導,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自主學習如何使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教師在向學生推薦優秀英文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多閱讀中國優秀文學作品的英譯版,這樣學才能了解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區別,同時也能夠提升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培養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另外,雜志、報紙、電影等多種媒體都是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中國文化表達方式的學習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b)-0172-02
當今社會,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交際中的文化差異現象隨處可見,語言環境中的文化因素應受到高度重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英語教學必須注意中外文化差異比較,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好英語、正確地使用英語。
本篇論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給文化的一些術語下了定義;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問題與其沖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沖突在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啟示及其內在聯系。結論部分概括了本篇論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應適當重視文化的傳播。
1 文化,交流與語言之間的關系
1.1 文化的定義
文化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共享共存的社會空間,或是歷史和形象交流團體中的一員,當他們離開那個團體時,無論他們是什么樣的,都會在信仰和行動上保持標準的統一性。這些標準通常被稱為“文化”。更簡單的說,文化既是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語言之間的關系
文化與交流,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他們之間有直接的聯系。他們是如此息息相關以至于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這兩個術語幾乎是同一個意思。霍爾[1]曾經說過:“文化就是溝通,溝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過交流來學習,表現,傳達和保存的。當文化不相同時,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內在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其文化的一個方面,反之,文化對語言也有所影響。著名的薩皮爾—沃爾夫學說總是被引用來說明文化和語言之間的關系。雖然完全接受薩皮爾—沃爾夫假說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它適用于文化和語言是顯而易見的[2]。
我們看到文化在語言和交流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號或語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與這些符號和語言相關的意義。此外,文化還影響了人們在交流中使用語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礙。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
2.1 文化沖突
對于文化沖突,目標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會導致文化沖突。一方面,目標文化知識的缺乏可能會引起誤解或不理解。舉例來說,當一個學生問一個外國人:“你是美國人,不是嗎?”外國人答:“是一個蘋果餡餅。”這個答案使學生很迷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學生無法理解。因為他們并不知道:蘋果餡餅不僅是美國人最喜歡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國本地人的昵稱。另一方面,文化沖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識的負遷移類型。如果一個人理所應當的認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樣的方式理解詞語或行為的,或者試圖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理解不同文化間人們的語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這門語言,他們仍可能遇到文化障礙,并且無法實現成功的溝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沖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陳述了文化沖突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因此,對我們來說,認識到產生文化差異的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為了盡量減少文化沖突。
2.2.1 地理和歷史
我們都知道,中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部,面向太平洋。來自內陸地區的大風常常會帶來寒冷和惡劣的天氣。因此,東風是我們最喜歡的,但與此相反,英國位于大西洋的一個島嶼,他被溫和并且潮濕的西風所影響,因此,西風與溫暖和積極有關。例如:
在許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凍得發紫,站在飛雪和東風之中。(John milton )
東風化雨,借東風(《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習語帶有不同的內涵。“一說魔鬼他就出現”,這似乎與中國的成語:“說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內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習俗
宗教和習俗對語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義。三字經已被廣泛用于中國。在英國,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國。基督教認為人是帶著罪惡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為自己贖罪的過程。有很多詞常常出現,像:天使,僧侶,主教等。現在這些詞都被廣泛的使用。宗教和習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們下意識的被滲透到人的認知系統中,影響人的心理活動。
3 文化沖突與英語教學的聯系
3.1 文化沖突與英語教學
由于語言以多種復雜的方式約束了文化,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文化沖突可能在語言教學中的每一個方面出現,并制約英語教學,降低英語教學的效率。這可以從許多學生中看出:他們擁有大量的語法和詞匯知識,卻沒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學生無法理解這句話“他見她一見鐘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計劃去追求她,但他卻連一壘也沒達到。”盡管他們認識其中的每一個單詞,但仍不理解。這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美國最流行的運動與表達的關系。這意味著學好一門語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語音,詞匯和語法就行了。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語言,還要教文化。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多獲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減少文化沖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識
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間的差異要求交流者應該對文化有敏感的意識。
語言學教師不僅要知道文化和社會語言間的差異,及本土與非本土英語使用者的基本行為,而且還要將這些認識傳達給學生。教師的作用可以且應該包括讓語言學習者意識到在言語行為中實際存在的差異。為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奮斗,并不意味著要將它同化為目標文化,相反,跨語言學習涉及了本土文化與目標文化之間的第三位的發展,即“自我與他人的發展。”[3]。語言學習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語言的意思,即使他們不選擇通過重復本地人的行為來理解。[4]
3.2.2 分析,對比根源文化與目標文化
在進行文化比較時,首先應該對根源文化和目標文化做出精確的描述。“除非我們對進行比較的每一種文化都有更多精確的理解,否則,我們不能對這兩種文化進行比較”。(Lado 1957:111)由于這兩種文化清晰明確,對比分析可能會廣泛用于顯示文化差異,從而說明哪種本土文化習慣會被轉移,并且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通過這種方法,誤解和曲解在很多情況下會被預知,并且很多的文化沖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書和教學資料。
由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很少有機會通過與英國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說英語的國家來獲取英語文化知識,因此關于英語文化的教科書和資料對英語教學是有重要意義的。有關文化背景和習俗的教科書讓學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語。此外,教師應該盡可能得將許多真實的材料加入到英語課堂中。真實的材料指的是來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這種材料的優點是他們觸及到了許多有關文化和社會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學多媒體
由于可視媒體具有一些突出特點,因此它應該被廣泛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第一,它們可以幫助教師展示目標語言與具有高真實性的文化給學生看。通過展示一幅人們在目標文化中生活狀態的圖片,學生們可以加深對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訪朋友,打電話,問路。第二,使用可視教具的突出特點是:交際場景控制演示。教師或學員可以中斷或重新排序,凍結行動,甚至可以取消聲音或圖像。語言學習者可以被邀請加入到視頻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對他們所獲得的暗示有所回應。通過這類做法,學習者在目標語言中的交際能力將有所提高。
4 結論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樣性的干擾,因為語言,這個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將語言的使用從文化中分離出來。在這篇論文中,我們的貢獻就是對文化的沖突問題及其根源進行了討論。這篇論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在英語教學中盡量減少文化沖突的一些建議性方式來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文化又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因為文化的對象即自然、社會、人自身都是社會性地出現在人的認識和實踐中,都受到社會的規定,因此文化形成了社會格局。文化受到社會的規定,還在于任何一種文化創造,都只能是社會的集體意識和個人意識的有機結合,是社會創造于自我創造的動態互滲,因而也是前定的文化積累于后發的文化生產的具體統一。因而文化創造與文化生活也不是一種單純的個人行為,它是社會創造于個人創造的規定。
文化傳播是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人類文化歷史的統一性,世界文化的相關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完整性,決定著社會文化因素處在永恒的運動中,不斷改變自己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中的地位。因此,各民族之間,在文化方面存在著相互交流、借鑒的可能性。
我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不僅國內各民族之間,各地區之間的相互交往日益增多,而且各行各業的人們以及世界各民族、各種文化習俗的人民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征,越來越多的人們生活、工作、學習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之中。
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對一個人的個性和屬性的發展,對一個國家文化發展都會產生影響。交流本身受到文化的影響。文化交流有多種表現形式,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有種族之間的交流、民族之間的交流、國際間的交流,同一文化中不同的亞文化間的交流等。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文化交流主要表現在個人層次、組織層次、國家層次這三種主要環境下。交流不僅有不同的意圖,而且可以有不同的進行方式,如:自我中心型、控制對方型和平等對話型。
關鍵詞: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比較;思考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教育文化的交流也隨之不斷擴展和深入。留學生教育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同時也是衡量一所高校開放程度和國際知名度的標志之一。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已成為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它不僅為培養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在傳播本國文化、提高本國國際地位等方面有著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留學生教育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外國留學生教育工作的成敗,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可為留學生教育事業起良好的推動作用。反之亦然。因此,積極探索適合本國特點的留學生管理體制與模式是每個國家發展外國留學生教育的目標,國外留學生教育先于我國幾十年,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以便更好的促進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1國外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概況
雖然各個國家的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學生、管理學生。現簡單介紹澳、美、英、日等同在外國留學生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新興的移民國家,在吸引外國留學生政策上提供很多優惠。政府積極推進海外辦學,到2001年,澳大利亞已經建立了兩個促進海外教育事業的官方機構:澳大利亞教育網際委員會和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澳大利亞發達的遠程教育優勢,這不僅降低了外國留學生的經濟負擔,又可以擴大外國留學生教育規模,澳大利亞38所大學在世界各國開設的“離岸教育服務”項目共有1009個。學生人數達到349056人,“離岸教育服務”的成果非常顯著。
美國一直把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作為其全球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利用其龐大的高教體系和強大的資金投入保持著世界第一大留學生接受國的地位,留學生教育的層次也較高。美國大學具有很大的開放性,盡量為留學生提供獎學金、打工機會和咨詢服務。特別是對其國內急需的人才支持的力度更大。學校負責招收留學生和進行學籍管理,有專門的機構為學生提供住宿咨詢和信息服務。其余事務交由社會管理。
英國在吸收和管理外國留學生方面也區別于他國。英國學校除了負責招生和教學管理之外,還為學生提供一些旅游服務和信息咨詢。在冊的正式學生可共享許多社區圖書館,無需上醫療保險,有固定的社區醫生提供服務,住院的所有費用由英國政府負擔。每年還有專門的組織幫助聯系一些英國家庭,邀請外國學生到這些家庭作客,使外國留學生能更好地融人當地社會。英政府允許自費留學生打工,但每周有時間限制,假期除外。同時英國政府不僅十分重視本土外國留學生教育質量,而且特別關注境外辦學的留學生教育質量,在1995年10月頒布了《高等教育境外合作辦學實施準則》,并設有相應的監督機構一質量保證署,定期對境外辦學的項目進行審查,保證留學生的教育質量,維護境外留學生的合法權益。
日本為吸引外國留學生,十分重視在經費投入和政策方面給予優惠,日本各級政府及社會對留學生都有資助。日本政府配發給留學生的培養費為博士生每位80萬日元/年左右,碩士生每位15萬日元/年左右,文部省還設立國費獎學金,最高可達18萬日元/月。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社會團體、民間企業及個人設立的獎學金較多。包括地方自治體、民間獎學金財團、市民志愿者資助的5萬-15萬日元/月不等的獎學金。另外,由于經濟條件比較發達,在日本,法律允許留學生打工,社會各界也都為留學生提供打工的機會,使他們通過從事一些勤工儉學活動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
2國外留學生教育管理的特點
上述提到的國家在留學生的管理中都有一些共性的特點:一是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健全組織機構,指導外國留學生教育的發展。這些法律法規的健全為留學生教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政府的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較大。由于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后盾,所以能申請到各類獎學金的學生所占的比例較高,這是吸引留學生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在留學政策、簽證發放等方面政府也給予了很優惠的政策。三是重視外國留學生教育質量的提高。在發展本國留學生教育的歷程中,各國政府紛紛意識到:要可持續地發展本國的外國留學生教育,保證優質的教育質量至關重要。因此各國采取的主要對策不僅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約束,還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來實施管理。各國政府都由起初注重外國留學生數量的增加,進而意識到提升外國留學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從而使外國留學生教育規模可持續地穩步增長。四是在學費收取、獎學金發放、學籍管理等方面采取國民待遇,即與本國學生的機會均等。這一點大大增強了對外國學生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勵他們努力學習。五是積極發展境外合作辦學。積極發展境外合作辦學是擴大外國留學生教育規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教育發達國家積極通過此種方式拓展國際教育市場。
3我國留學生教育概況
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全國范圍內來華留學生的規模小、數量少,主要以計劃模式為主。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拓展,來華留學的規模日益擴大。留學管理工作由國家指令計劃過渡到各校自主招生、自主發展的新階段。由于沒有規范所有學校的教育模式,從而形成了目前各院校不同的學生管理模式和體制。經過多年的探索,許多高校單一的外事行政管理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紛紛成立具有一定規模的國際教育學院,負責留學生的招生、學生管理、教學管理和生活服務管理等,解決留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多年的留學生管理工作實踐證明,統一的學院管理,符合留學生教育教學的特殊性要求,使得留學生教學、管理、服務一體化,將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優化配置并發揮出最大優勢。學院管理符合留學生管理的要求和特點,受到留學生的普遍歡迎,保證了留學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校的吸引力,從而促進了各高校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4對我國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點思考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我國的留學生教育事業正向著國際化目標蓬勃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值得我們深深的思索與借鑒。為促進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更好的發展,現對改進我國留學生教育模式提出幾點思考:
4.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確保在華留學生的切身利益
參考西方國家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本著更好的為留學生服務的理念,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留學生管理相關制度,如留學生校園管理的有關規定,處理留學生突發事件的有關規定,留學生學籍管理的有關規定等,做到留學生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在確保在華留學生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改進留學生管理工作手段,做到系統化、標準化、數據化。
4.2加大政府獎學金投入,吸引更多更優秀人才來華留學
我國政府應適當加大來華留學生獎學金的投入,設置不同類型的獎學金,如國家獎學金、省、市級獎學金。以及各高校根據自身情況設置的不同形式的獎、助學金,獎勵優秀的留學生來華深造。同時發動民間組織的優勢,吸引地方組織的贊助。為更多更優秀人才提供減免學費的優惠政策,吸引他們來華留學。
4.3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培養優秀的國際型人才
留學生教育質量的高低在留學生教育事業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專業教學隊伍,全面提高我國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高校教師應了解各國留學生的文化差異,采取針對性的教學,促進每位來華留學生的成長。同時為留學生提供先進的教學設施,采用與國際接軌的雙語版教材。確保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質量,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國際型人才服務于社會。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17(C)-0129-01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不同文化之間跨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由于文化的不同,也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了障礙,影響了異文化之間的交流,即“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文化休克”對跨文化交流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必須努力跨越“文化休克”這一難題。
一、“文化休克”的定義
“文化休克”,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率先提出這一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當一個長期生活于自己母國文化的人突然來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化環境中時,在一段時間內常常會出現這種文化休克的現象。
二、引發“文化休克”的原因
一般認為引起“文化休克”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1、在異國文化中喪失了自己在本文化環境中原有的社會角色,因而造成情緒不穩定。
2、價值觀的矛盾和沖突。
3、在異國文化中,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使得身處異鄉的人難以適應。
三、“文化休克”的階段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大體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蜜月階段:指人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由于有新鮮感,心理上興奮,情緒上亢奮和高漲。這個階段一般持續幾個星期到半年的時間。人們常常在到其它國家以前對異國充滿美好的憧憬。來到異國文化后,剛開始對所見所聞都感到新鮮滿意,處于樂觀的、興奮的“蜜月”階段。
2、沮喪階段:指由于在異國經歷著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尤其是跨文化價值觀的矛盾和沖突,發現自己對新文化缺少了解而產生孤獨感,之前的新鮮感和興奮漸漸被失望、失落、煩惱和焦慮所替代,一般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有的人還會產生頭暈、頭疼、四肢乏力、無法正常飲食和休息等生理反應。
3、恢復調整階段:指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沮喪和迷惑之后,“外鄉人”逐漸適應新的生活,找到了應對所處新文化的辦法,逐漸解開了一些疑團、熟悉了本地人的語言及非言語的東西,并正確理解了異文化的優缺點,慢慢地適應了異文化的環境。
4、融合階段(適應階段):是指進入異文化環境中的人原有的沮喪、煩惱和焦慮消失了。這一階段他們基本上適應了新的文化環境,能夠很好地融合到當地人的風俗習慣、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中去,也能與當地人友好和平地相處。
四、應對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雖然經常發生“文化休克”,但“文化休克”并非不可跨越。
1、跨文化培訓(Inter-culture Training)跨文化培訓一般分為三種方式:(1)知識提供方式。培訓往往通過授課、電影、錄像、閱讀背景資料等方式進行。(2)情感方式。培訓內容一般除了第一種方法還包括文化模擬培訓、壓力釋放培訓、文化學習訓練、強化外語學習等等。(3)沉浸方式。除了以上的內容外一般培訓應在東道國進行,與本地人接觸,培訓內容包括跨文化能力評估分析、文化敏感能力等等。
2、聘請文化顧問進行指導和訓練(Personal Coaching from Cross-Cultural Consultants)聘請文化顧問,專門進行個別輔導,指導經理人如何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領域。有許多大的跨國企業運用“文化翻譯”,幫助新的外派經理和家人解決剛到不同文化中所遇到的問題。文化翻譯有助于外派經理順利過度到東道國社會,并解釋出現的誤解,更快地協助外派經理融入東道國的文化與生活。
3、自我訓練。有句諺語說得好“劣匠手中無利器”。無論參加了多么有效的培訓,聘請了多么得力的文化顧問,跨文化交際的人本身要做好準備,在出國前做好準備,了解目標國家風土人情、文化、政治、經濟等知識,加強外語學習,與那些在目標國家生活過的人交談、學習,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克服文化休克的準備,并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的文化和結交那里的人們。同時,也還要幫助家人做好準備。
結論:“文化休克”是一個復雜的學習過程和人生體驗,對于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對于那些即將或正在處于異文化的人來說,雖然無法改變社會環境,但卻可以通過努力做文化調試。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了解了“文化休克”的產生原因及過程,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快跨越“文化休克”,以盡早融入到新文化中,體驗新的文化,順暢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作者簡介:阮曉霞,胡樂容,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教師,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深深根植于語言,因而學習語言時不可忽略語言所承載的文化,這是社會語言學家的通常看法。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在其著作《語言論》中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因此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
外語教學很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對外交流的能力。近年來,我國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使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提高外語人才文化素質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這種交際能力除了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交際的有效性。當然這就不完全取決于語言形式的正確與否了,更是要考慮該語言形式所涉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
中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念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學生在傳統互賴性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習慣于運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而英美文化,則更強調個性的獨立與張揚,在語言表達上更加直截了當。因此對于學習者而言,文化上的共性較易掌握,對于差異或者個性,往往缺乏了解,易于造成交際失誤。因此在教學中作者發現學生運用語言時常以“中文思維+英語表達形式”來套用所學詞匯和表達句子。這時就會出現不得體的句子,在交際中產生失誤或尷尬局面。所以在英語學習時,當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英美文化背景發生碰撞時,在交際過程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礙,文化障礙給語言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這種文化差異也影響著外語教學。如果沒有得到解決的話,必定會影響對外的交流。
下面列舉在文化差異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實例,說明研究這一問題的必要性。
(一)致謝:在中國,親戚、朋友當中一般不說“謝謝”,你要是這樣講,對方會覺得被當作外人,少了親切感。而在英美國家,“Thank you”幾乎整天掛在嘴邊。
(二)謙虛:中國人以“謙虛”為自豪,美國人以“坦率”為榮。中美兩國人對稱贊有著不同反應。當有人稱贊你或你的家人時,中國人通常會說:“哪里,哪里,不行的,還差得遠呢”等等。相反,英美國家人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說:“Thank you”表示感謝并會十分驕傲地夸耀自己孩子的成績優秀等。
(三)就餐時:交談是西方餐桌上的重要活動之一,西方的就餐是絕對安靜的行為。菜是一道一道地上,每道菜之間,留有余地供大家安靜地與鄰座的人交談。一些就餐時的鬧聲都應盡量避免。
(四)打招呼:在中國,熟人或朋友見面通常會問候:“到哪兒去?”“吃了嗎?”等。我們對對方的答話內容并不真正感興趣。但若要譯成英語,就會變成期待對方給予答復的真正問題,就不再是打招呼或寒暄了。英語中,“Where are you going?”只能在特定場合使用,否則會被認為是在干涉別人的隱私。
從以上這些文化差異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不了解語言中蘊涵的文化知識,那么有時就會出現交際失誤甚至是錯誤。所以,重要的是要把對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克服文化障礙,促進教學。
一、加強文化教學
了解文化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語言,語言的使用是為了交際。因此,在課堂上,可結合教學內容,采用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講解詞語文化、對比文化差異等教學方法。
(一)文化背景知識。介紹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學習教育類的文章時,可向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教育體制,開放教育的提出、開放課堂的出現、開放大學的普及以及目前英國的繼續教育情況等。學習西方節日的時候,要介紹西方重大的傳統節日,如:圣誕節(包括其來歷、耶酥誕生、圣誕老人等);感恩節(其起源、感恩節的食物等)。學習經濟金融類文章時,可介紹世界銀行以及各大知名銀行,以及銀行內部各個部門的職責。
(二)語言練習。英語的學習離不開練習。對于學過的有關情景交際的對話,教師可以先就學習過的話題給予一定的指導,然后再創設一個類似的情景,讓學生通過使用學習過的內容進行練習。話題可以結合課本的內容。通過一系列的交際練習,有些學生原本覺得生疏的內容就會變得熟悉;有些模糊的概念就會變得清晰,在日后的學習和交際中就會自然而然地用英語去思維和表達。
此外,語言教學也應該合著時代的節拍,展示給學生鮮活的語言與文化。引用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的觀點:“應該教活的、使用中的語言。”因此,在教學中適時地介紹一些流行語、酷英語、俚語等,既有助于教學,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對比文化差異。這是一種適用且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如:在學習文化差異方面的課文時,可對比英漢兩民族打招呼的差異;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發出和接受邀請的不同方式;對比不同的餐桌禮儀;對比中西方稱謂關系的區別;對比不同場合下的握手禮儀等等。讓學生從中了解到各個國家有各自的文化、風俗習慣。
二、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多學習一些西方的文化知識,特別是英美文化,了解西方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其次,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還必須從文化思維模式的視角從宏觀上給學生加以指導。在教材中課后的英譯漢和漢譯英練習中,這種常見的基本技能訓練,體現了不同思維模式下語言基礎結構方面的差異。因此在訓練中教師的指導不可忽視。第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報刊時,注意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材料,擴大視野,增強對文化的理解力。
三、綜合應用多種輔助教學策略
利用幻燈片、電影、電視、多媒體等教具,播放一些關于西方文化的影片、電視節目。如:電視英語教學節目《走遍美國》,尤其是電影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生活化、場景化。這不僅使教學更形象生動,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了英美社會豐富的文化材料。還可利用外籍教師,舉辦一些介紹西方文化方面的講座。
著名語言學家葉蜚聲曾指出:“一門語言是探索一種文化的燈火,一門語言正是了解那個國家、那個民族的一個窗口。”外語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比較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語言使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學習該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文化障礙,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改變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到了中唐特別是唐開元十三年(725),福州設置福建經略使之后,福建沿海地區的開發已取得很大成績,社會經濟相當繁榮,福州被稱為“閩都都會,東南重鎮”、“福建大藩也居民若是其眾也”。正如1958年福州所發現唐元和八年(813)《球場山亭記》碑碑文所載“邇時廛闬闐闐,貨貿實繁”,表明當時福州城內諸貨豐盛,對外貿易發達,市場繁華。有的學者認為唐代的福州已成為僅次于廣州、揚州的第三大國際貿易港。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宣宗大中六年(852),唐朝商人欽良暉的商舶自日本肥前國值嘉島歸國,在海上航行六天,從福州閩江口的連江縣登陸,隨船而來的有日本僧人圓珍、豐智、閑靜等人。圓珍等人在福州居留達6年之久,于大中十二年(858)搭乘唐商李延孝的船返回日本。
由于受唐武宗“滅佛”事件影響,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也受到較大沖擊,“鼓山僧徒逃竄皆盡”。直至846年唐武宗死后,福州的中外佛教交流才逐漸恢復,福州開元寺還被官方作接待各國來閩僧人之所。日籍僧人空海在福州期間,曾登臨鼓山,訪問華嚴寺,并留詩一首,題為《靈源深處離合詩》。詩曰:“蹬危人難纖,石崄獸無升,燭暗迷前后,蜀人不得燈。”空海后來成為日本佛教真言宗(又稱東密)的開山祖師。唐詩人馬戴詠晉安:“賓府通蘭棹,蠻僧接石梯。”說明當時的福州海外僧人云集,佛學交流興盛;李洞也有句:“潮浮廉使宴,珠照島僧歸”,生動地描繪了每年當海外貿易船遣發之際,福建觀察使排辦筵席,犒設送行以及當海外貿易船返航時,各國僧人乘船接踵而至的動人場面,反映了唐時海外大舶頻頻直抵福州,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況。
五代時期,福建佛教發展進入。雖發生周世宗滅佛事件,但福建不但不受影響,還獲得大發展機會,成為南方各道內佛教最盛的地方之一。王審知自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十月為福建威武軍節度使,政治上,他“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經濟上,他重視貿易,為“招來海中蠻夷商賈,資用以饒”,開鑿黃崎海道,設甘棠港,與高麗、日本東南亞諸國貿易;思想文化上,他大力推崇佛教,鞏固王閩政權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宋初,宋太祖采取“重文輕武”的國策,許多有作為的南士被委以重用。這些南士多生活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對商品經濟耳濡目染,加之宋代沒有受外來入侵的危險,對外開放尋求海上交通,擴大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是必然的選擇。宋朝廷規定:“閩、廣舶務監官抽買乳香每及一百萬兩,轉一官,又招商入蕃興販,舟還在罷任后,亦依此推賞。”由于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提高,此時福州已成為豪華的都會。《高麗史》記載,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有福州商人虞瑄等100人到高麗進行貿易;北宋仁宗時“福州商客陳文佑”等從事中日貿易。蘇軾曾說:“福建一路,以海商為業。”曾任福州太守的蔡襄《荔枝譜》中記道:“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宋元時期,福州是“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重要貿易港口城市。貿易的興盛、人員的頻繁往來,帶動佛教的交流。福建佛教之盛冠于全國。寺院之多、僧眾之多、佛教著作出版之多,都在全國名列前茅。“寺觀所在不同,湖南不如江西,江西不如兩浙,兩浙不如閩中。”主要體現在:
一、“崇寧藏”和“毗盧藏”的雕造和外傳
佛教自傳入中國之后,逐漸漢化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典籍的翻譯、編輯、抄寫、雕版、印造、收贖、供養以及寄托其中的精神企盼,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北宋末年朝廷放開印書之禁,民間與官府盛行印書。四川、浙江、福建是宋以來的三大刻書中心,福建路的雕版印刷業規模位于全國前列。福建除建陽外,福州也是重要的刻書中心。福州的東禪寺等覺禪院和開元寺先后開雕了大藏經“崇寧藏”和“毗盧藏”,創始了民間自發雕造大藏經的活動,并對日本佛教有重大影響。
從北宋神宗元豐年開始,東禪寺等覺禪院發起勸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一個寺院籌資雕造的大藏經。此藏開始只稱“大藏經”,后因以藏進獻徽宗皇帝祝延圣壽,于崇寧二年(1103)奉敕,賜名“崇寧萬壽大藏”。后又因其所在地名和寺名被稱為“福州東禪寺大藏”,或“東禪寺萬壽大藏”,當今簡稱“崇寧藏”。“崇寧藏”經本流傳于世界各地,以日本為最多。宋政和二年(1112)“崇寧藏”雕造初成,同縣的開元寺也已經開始雕造另一部大藏經,并命名為“毗盧大藏經”,同樣原因稱之為“福州開元寺大藏”,或合稱為“福州開元寺毗盧大藏”,今稱“毗盧藏”。“毗盧藏”的全藏,國內已不存,海外亦聞無藏。根據葉恭綽先生探明東京宮內省圖書寮所藏的大藏經,以“毗盧藏”為主,以“崇寧藏”補缺,系日僧慶政入宋求法,在福州捐財資助雕造,因得攜歸已經刻成的經本,再委托宋朝的商船將其后遞刊的經本陸續買去,合為全藏。福州版大藏經的傳入,對日本佛教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日本各種佛經開始仿刻出版,翻刻刊本版式幾與原本雷同。
二、佛教建筑的傳播
根據傅熹年先生《福建的幾座宋代建筑及其與日本鐮倉‘大佛樣’建筑的關系》一文,“福建地區的建筑特色和日本鐮倉時期從中國南宋傳過去的“大佛樣”建筑極為相像,證明‘大佛樣’是傳自南宋福建的地方建筑式樣”。“大佛樣”舊稱“天竺樣”,是日僧俊乘坊重源為重建1180年被毀的奈良東大寺大佛殿,從南宋引進的建筑式樣,日本建筑史專家稱之為“大佛樣”。他們根據“大佛樣”中大量使用丁頭拱(日本稱插拱)的特點,推測它可能屬于福建建筑樣式。此外,建于南宋慶元五年(1199)的奈良縣東大寺南大門、建于南宋紹熙三年(1192)的兵庫縣凈土寺凈土堂、建于南宋慶元元年(1195)京都醍醐寺和華林寺一樣,具有“大佛樣”相同特點,而且風格、構架方法和細部裝飾與當時日本傳統的“和樣”建筑明顯不同,是一種完全新的建筑式樣。雖然在“大佛樣”遺構中或多或少地帶有日本傳統做法,但從構架到細部都有濃厚的福建地方風格,建造這樣的建筑恐不是簡單的帶回圖紙所能做到,應是在請來的福建工匠指導下進行的。
三、與佛教有關的黑釉瓷器的輸出
佛教與茶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李肇《國史補》及《唐書•地理志》記載:“福州有方山之露芽”;《閩小記》有關于鼓山半巖茶的記載,“鼓山半巖茶,色、香、風味,當為閩中第一,不讓虎丘、龍井也。”福建的茶葉在唐代已成為貢品,宋代北苑茶更是名聞天下。到了元初,福建出口的貨物中通過天龍寺船已經有茶葉輸往日本。
福州的許多寺院不僅是佛教傳播的圣地,也是禪茶一體興盛的名寺。百丈懷海的《百丈清規》“赴茶”條:“方丈四節將為首座大眾茶,庫司四節將為大眾首座大眾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茶道”二字首先由中國禪僧提出,并通過禪茶交融途徑向日本、朝鮮等國傳播,才有日本茶道、朝鮮茶禮。有人把“海上茶之路”“海上瓷器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相提并論,是名副其實,只不過發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起作用不同而已。
關鍵詞:茶理論;體育文化;藝術交流;運用思路
引言
雖然我國茶文化理論也實現了系統化發展,但是應該看到我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與西方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更多局限在整個訓練活動中,更多將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精力放在了抽象的內容講解之上,而未能將具體的訓練需要與整個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系統化結合,其不僅影響了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活動開展的實效性,同時也對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影響力推廣產生了相應影響。
一、茶理論的具體內涵和價值作用分析
隨著當前茶文化理論體系傳播的深度不斷增加,其對茶文化理論的具體內涵也有著較高要求。因此,正是該茶文化理論的具體特點,決定了整個茶文化理論在開展過程中,往往具有以下訓練特點:首先,在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項目開展過程中,其充分注重技能訓練的有效開展,無論是整個運動的特點,還是其發展趨勢,都對該項目的難點有著相應要求,如何完美的呈現出其復雜的內容,就值得在整個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予以創新完善。其次,在整個茶文化理念創新開展過程中,呈現出多樣元素的系統化融合和具體統一,也就是說,除了豐富體系化的物質元素外,還充分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能訓練,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對于體育文化藝術交流來說,其交流直接影響到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理想效果和優美性,其更是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員在具體傳播過程中,所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因此,想要實現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將文化藝術與實際應用之間等一系列內容相結合,從而實現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效果的理想呈現。最后,我們必須充分認知到整個茶文化理論內涵實際上是動態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必須在對整個茶文化理論的具體狀況和各個階段,以及具體要素進行系統化認知的基礎上,逐步構建完善的傳播思路。茶文化理論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同時其在今天仍然極具傳播價值和意義。
二、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
盡管我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已經實現了實質性突破,無論是運動理念,還是其比賽的完善度,都實現了重大發展和進步,但是在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相應問題和不足。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首先,從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我國的具體開展狀況來看,其更多是一種體育茶文化理論的內涵融入度,無論是推廣過程中的具體參與人數,還是具體的社會關注都較差。這就使得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市場化程度較低,無論是人們的具體參與狀況,還是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發展過程中,所具備的支撐要素,都存在匱乏現象。因此,創新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開展形式,就極為必要。當然,對于茶文化理論開展活動來說,由于其未能全面認知傳統文化的價值作用,從而也對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展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和不足。其次,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其更多將著重點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展力和具體關注度放在了體育課堂教學之上,忽視了課外活動和體育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通過對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開展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精準度,還是內涵的完善度,都存在較大差距和不足,如果僅僅依靠體育課堂教學,是很難實現理想效果的。因此,想要實現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的最佳效果,就必須充分注重延展教學時間,將課堂教學與課下實踐教學活動相結合。通過有效融入,從而使其能夠實現最佳訓練效果。最后,當前在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開展過程中,其缺乏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有效創新,尤其是其整體教學理念認知較為片面,未能認識到融入其他教學資源和形式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創新。想要實現整個體育運動有效開展,就需要在充分結合對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項目的訓練特點認知基礎上,通過有效探究和系統化融入,對整個課上教學活動進行系統化延續和整體補充,從而實現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最佳效果。而構建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全面機制,實際上就是對傳統體育文化藝術交流的教學方式進行系統化補充,通過將課堂學習與課下鍛煉、校內學習與校外參賽等一系列教學形式相結合,來實現最佳教學訓練效果。這實際上也是茶文化理論訓練創新開展的基本要求。
三、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展的具體價值分析
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系統化開展,實際上是基于茶文化理論發展趨勢所提出的具體思路模式,其不僅是對教學活動創新,更是對教學理念的有效豐富,因此,具體而言,系統化應用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具體價值:首先,在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應用該模式,其能夠充分提升學生對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體系中各個元素的理解能力和具體認知度。所以這也是實現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最佳傳播效果提升的必然要求。通過對當前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的具體開展狀況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多數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瓶頸問題,需要突破,而如果只是使用課堂來開展傳統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那么其很難對所有教學內容形成扎實的掌握基礎。因此,創新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展的具體價值,能夠在有效延展教學訓練內容的同時,實現整個體育活動的最佳效果。其次,對于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活動來說,感知中所具備的文化藝術內涵,其能夠實現整個體育活動實施的系統化優化和整體性提升。對于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活動來說,想要實現理想的訓練效果和內涵,不僅能要充分注重體育文化藝術交流內容和方法的合理選擇,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合理完善的組織活動,從而實現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的最佳效果。無論是體育文化藝術交流的基礎知識傳播階段,還是全面提升階段,都需要在充分了解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特點的基礎上,實現整體創新發展。而應用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也使得整個運動訓練的組織范圍進一步廣泛,同時也便于先進的訓練經驗融入其中,從而推動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成熟發展。最后,對于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活動來說,融入文化藝術內涵,其能夠為該訓練活動開展尋找到更全面、更符合運動訓練特點的元素,通過系統化融入,從而實現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滿足其發展趨勢。實施體育文化藝術經驗與具體文化內涵理念相結合,就是說將各種適合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將傳統體育茶文化理念內容與整個體育文化藝術活動相結合,通過設置相關模擬場景,從而提升學生對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具體學習效果。當然,也可以通過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種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進而增進學員對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具體理念認知。
四、茶理論在體育文化藝術交流中的具體運用思路
在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實施茶理論體系的有效融入,其具體需要:首先,要注重將整個茶理論體系中的各項元素系統化融入到整個藝術交流活動中,通過具體理念的借鑒和有效融入,從而實現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創新發展。而想要實現創新發展這一目標,就需要對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展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界定。當然,在茶理論體系的有效融入過程中,無論是教學,還是訓練都應該系統化融合,尤其是要確保兩者實現內涵上的一致性和標準上的統一,從而為茶理論體系的有效融入開展奠定相應基礎。此外,有效融入茶理論體系開展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時,必須充分注重將文化藝術交流與教學活動進行系統化結合。實際上,影響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訓練效果的主要因素中,不僅包含了具體的傳播活動,同時也與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狀況之間有著重要關聯。因此,在充分借助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創新,結合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開展所需要的具體元素,從而實現理想傳播效果。比如可以在課堂下,積極組織學員參與各種相關體育比賽活動,通過實施以賽促學的方式,從而提升訓練效果。最后,應用茶理論體系,將為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取得理想效果提供實質性幫助,而想要實現理想的訓練效果,必須將該運動的具體發展趨勢與項目的具體特點相融合,通過有效創新,從而實現理想的應用效果。當然,在茶理論體系傳承時,必須對茶理論體系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通過有效嫁接和系統化融入,從而實現理想的傳承效果。
五、結語
茶理論在體育文化藝術交流中的具體運用,實際上就是對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方式進行系統化補充,通過將學習與傳播等一系列具體形式相結合,從而實現最佳傳播效果。而這實際上也是茶文化理論訓練創新開展的基本要求。當然,想要實現最佳應用效果,必須對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具體訓練特點進行有效分析,通過系統化融入當前整個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發展趨勢,從而實現最佳傳播效果。茶理論作為整個茶文化體系的核心,將其與整體育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相融合,必然能夠實現最佳傳承效果。
參考文獻
[1]胡雪梅.基于學術交流理論的體育科技社團歷史演變及當代趨勢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3(4):151-153.
[2]劉明生.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161-165.
2高硫石油焦氣化的研究和應用進展
由于高硫石油焦在利用過程中面臨著增加環保成本、影響產品質量等問題。同時高硫石油焦又具有碳含量高、熱值高和價格低等特點。鑒于此,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都在積極探索高硫石油焦更高價值的利用方式,研究表明:高硫石油焦作為氣化原料制取合成氣是解決高硫石油焦利用的一條有效途徑。高硫石油焦氣化是將其在氣化爐中以一定的溫度和壓力與氣化劑反應生產合成氣(主要成分CO和H2),通過高溫氣化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中的C、H元素,高硫石油焦中所含的硫元素可通過克勞斯工藝進行硫磺回收,得到高純度的硫磺,其中的重金屬則可以以渣的形式排出氣化爐,幾乎對環境無任何影響。因此,高硫石油焦氣化技術是一項清潔、高效的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隨著我國高硫石油焦產量的增多,一些科研機構、高校和石化企業開始重視高硫石油焦的應用。但是高硫石油焦氣化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石油焦的氣化反應性較差。大量的研究表明石油焦的氣化反應活性遠遠低于一般煤或煤焦,甚至低于石墨。對于石油焦自身而言,影響其氣化反應活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碳的微晶結構、比表面積、氣化劑、氣化溫度等,影響結果如表4所示。針對石油焦氣化反應活性較差的問題,為了有效地提高石油焦的反應活性,許多專家學者開展了在石油焦中添加一定量的催化劑來提高其反應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催化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堿金屬鹽、堿(土)金屬鹽、過渡金屬鹽和可棄催化劑等對石油焦氣化反應性的影響,具體結果見表5。大量的研究表明:添加堿金屬鹽、堿(土)金屬鹽、過渡金屬鹽和可棄催化劑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石油焦的氣化反應活性。但是考慮到經濟和環境因素,采用堿金屬鹽、堿(土)金屬鹽或過渡金屬鹽等作為石油焦氣化的催化劑是難以實施的,且催化劑很難回收利用。而可棄催化劑的利用則存在著催化活性不高且不同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差異較大等問題。因此,石油焦的催化氣化還處在研究階段。鑒于石油焦的催化氣化難以實施,大量研究轉向了高硫石油焦與生物質或煤的共氣化。研究結果如表6所示。研究表明生物質對石油焦氣化反應性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但目前我國生物質氣化還處于研究之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而我國又是一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發展煤氣化技術是煤炭綜合利用的必然選擇,因此,隨著我國高硫石油焦產量的逐年增多,通過在煤中摻配高硫石油焦氣化制取合成氣將是實現其清潔、高效利用的較佳方案之一。
在實驗室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一些企業開展了石油焦氣化的工業試驗與應用。其中主要有以濕法進料的GE、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以及干煤粉進料的Shell氣化技術。1996年,Texaco公司在其ElDoradoKan煉油廠建立了一個氣化單元,用來氣化石油焦和其他煉油廢料。2003年美國Wabash電廠和Tampa電力公司利用聯合循環發電(IGCC)設施將煤炭氣化更換成為石油焦氣化。我國在2005年建立了以石油焦為原料生產合成氣的裝置,其中中國石化金陵分公司煤化工運行部水煤漿氣化裝置采用GE公司水煤漿氣化技術,以煤和石油焦為原料,用于制取氫氣,其中石油焦的摻配量達到30%~50%,但由于GE水煤漿氣化技術的溫度相對較低,加上石油焦的反應活性差導致運行結果并不理想[40]。中國石化安慶分公司(簡稱安慶石化)、中國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以及貴州甕福集團天福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Shell粉煤氣化裝置分別于2011—2013年期間進行了氣化原料煤摻燒高硫石油焦的工業試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對于Shell粉煤氣化技術而言,原料煤中摻燒一定比例的高硫石油焦是可行的,能夠有效改善入爐煤的質量,降低入爐煤灰分。與摻燒高硫焦前氣化相比,摻燒高硫石油焦后比氧耗、比煤耗均有所降低,有效合成氣產量有一定增加。但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如氣化爐渣中碳含量增大、濾餅的產量增加等。
3高硫石油焦配煤氣化與干粉煤氣化制取合成
氣的模擬計算與技術經濟比較大量的研究與實踐證明,將高硫焦配煤用于氣化制取合成氣技術不僅是可行的,而且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為了更加直觀的分析比較高硫石油焦配煤氣化與干煤粉氣化的技術經濟性,利用Aspenplus軟件對高硫焦配煤氣化與干煤粉氣化方案進行模擬計算,并與安慶石化Shell氣化裝置原料煤摻燒高硫焦氣化的實際運行結果作了比較。
3.1高硫石油焦配煤氣化與干粉煤氣化模擬計算以安慶石化Shell氣化裝置制取合成氣工藝為例,該單位采用的干煤粉氣化方案為:A(煤):B(煤)=1:1+4%石灰石(即兩種煤按照質量比為1:1并添加4%的石灰石助熔劑),記為方案1;高硫石油焦配煤氣化方案為A(煤):C(高硫石油焦)=3:1+6%石灰石,記為方案2。利用Aspenplus軟件對方案1和方案2分別進行模擬計算,并對比分析了高硫石油焦和煤價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時兩種方案的經濟性。樣品的基礎分析數據及氣化工藝條件分別如表7和表8所示。結合元素質量守恒和能量平衡兩個基本原理建立數學模型,兩種方案的氣化模擬結果如表9所示。由表9中氣化模擬結果可以看出,與方案1相比,方案2粗合成氣中CO、H2較高,比煤耗和比氧耗降低,有效氣流量增加了4.38%。總體來看,高硫石油焦配煤氣化方案要明顯優于干煤粉氣化方案。由于煤炭和高硫石油焦價格隨市場波動較大,而原料價格波動對生產的合成氣成本具有重要的影響,表10計算了煤炭和高硫石油焦價格變化對生產合成氣成本的影響。其中氧氣的成本按0.50元/m3進行計算。由表10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當煤炭價格在600元/t、高硫石油焦價格不超過1000元/t時,當煤炭價格在700元/t、高硫石油焦價格低于1100元/t時,以及當煤炭價格大于或等于800元/t、高硫石油焦價格在700~1200元/t波動時,高硫石油焦配煤氣化方案的經濟性全都優于干煤粉氣化。且隨著高硫石油焦價格的降低,高硫石油焦配煤氣化方案的經濟性越明顯。
3.2Shell氣化裝置原料煤摻燒高硫石油焦氣化運行結果分析氣化模擬計算結果表明高硫石油焦配煤氣化的技術經濟性明顯優于干煤粉氣化。表11為安慶石化Shell氣化裝置原料煤摻燒高硫石油焦工業試驗前后主要氣化指標對比。與摻燒高硫石油焦前相比,摻燒高硫石油焦后,每生產1000m3的有效氣體的氧耗和煤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效氣流量增加2.66%。由于模擬計算是偏向于理想情況,與工業試驗的運行結果略有出入,但總體趨勢一致。即Shell氣化裝置摻燒高硫石油焦不僅技術上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效益,為高硫石油焦在氣化領域大規模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語言是文化的外殼、文明的載體,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橋梁,由此產生的相關文獻與信息都具有較高的跨文化研究價值。華語在《辭海》中也稱漢語[1],同處于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的漢語族(華語)地區的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三地(以下簡稱三地)都是使用漢語的主陣地,同時又是各類漢語文獻與信息生產和交流的主陣地。不同語言的互譯可以產生大量的文化沖撞現象,跨文化沖撞是指意識形態內容或形式存在歧異或不同點,兼有沖突或碰撞的涵義。三地同根同源,有著相近的文化內涵,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應該是相似的,似乎不會產生文化沖撞,但在漢語族中,文化的沖撞現象在許多領域不僅存在而且更為凸顯。
1.漢語族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
電影作品作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文獻經常通過譯制片被廣泛傳播,這是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動。三地都既充分考慮正確傳遞作品的語言信息,又有效地傳達作品文化信息的內涵,通過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的轉換以譯制片或加載翻譯字幕的形式把這些電影作品內容呈現于我們。如“Harry Potter”這部著作或電影作品在漢語中可以被翻譯為“哈里波特”,而更多卻被翻譯為“哈利波特”。從原版譯名上看,三地并沒有文化沖撞現象,但通過縱向對比發現了歧義和不同點,這種漢語內的簡單歧異其實也是跨文化沖撞。奧斯卡電影節處于世界九大電影節之首,調查顯示它所評選出的最佳影片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深遠,可稱有代表性的跨文化研究文獻。若取1929年至今的83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作統計分析,再取三地正式譯名各一個(使用頻率最高者),通過三地對比有4部作品的漢語譯名:“窈窕淑女”、“午夜牛郎”、“教父”、“芝加哥”相同,我們不考慮簡繁體字的差別也僅有21部相同,另外62部出現兩者以上不同譯名的現象。通過對比后我們發現,漢語族內跨文化沖撞現象比中西方文化沖撞現象更加凸顯,這種凸顯的同語言環境下文化沖撞不完全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后的二次傳遞結果,但我們暫把它稱作“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
2.電影文獻片名信息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信息元素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所遇到的電影文獻有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語言特征強的特點,它是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文獻。由于信息數字化和網絡的發展,人們通過信息檢索獲取信息資源和網絡文獻已經成為習慣行為。所謂技術發展推動服務內涵就是如此,如今電影文獻信息服務越來越依賴結構化數據或元數據,這些結構化數據或元數據中的“公有信息”元素擔任95%左右的信息搜索任務。所謂“公有信息”是指公共信息元素,在電影文獻信息中通常包括片名、制片、編劇、導演、演員、簡介等內容描述信息。這些信息往往被有遠見的搜索引擎供應商首先看中并用于商業信息服務,它的優點是蘊涵豐富的“知識性”,而且對它們的使用無知識產權糾紛。在電影文獻信息搜索中,恰巧電影片名信息是公認和使用最廣泛的信息檢索點。在通用搜索領域,信息檢索點因為文化沖撞造成的不確定性或不準確將不利于搜索結果的準確反饋,這就是跨文化沖撞影響到搜索領域的一個例證。
3.漢語族電影片名復雜的二次跨文化沖撞因素分析
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并不是三地間的特殊現象,它是存在于許多特定語系與語言中的普遍現象(3.3節),但本文僅探討漢語族三地的情況。我們將通過意識形態內容或形式存在歧異或不同點來尋找二次跨文化沖撞的具體原因。取上述83部奧斯卡作品的譯名作進一步分析后,總結出以電影文獻為代表的產生二次跨文化沖撞原因如下:
3.1電影片名翻譯多樣化
電影文獻片名的翻譯活動屬于不同語言間的文字交流過程,只要涉及語言翻譯,語句語意組織方式的多樣化就不可避免;再者電影是藝術作品,翻譯它的過程往往是藝術的再創作過程,就更容易引起翻譯多樣化。其文化涵義為“不同翻譯者的自我表現不同”。常見如下:
3.1.1直譯式
直譯式包括音譯和意譯兩種,如下所示(以下中國大陸省略標著;中國臺灣簡稱“臺”;中國香港簡稱“港”)。
①音譯,此類以姓名為主的名詞,也可為地名、物件名。如:“Gigi”譯為“琪琪(大陸、港)”;“Tom Jones”譯為“湯姆.瓊斯”、“姆斯(臺)”;“Oliver!”譯為“奧利弗!”;“Rocky”譯為“洛奇”、“洛基(臺)”;“Annie Hall”譯為“安妮?霍爾”、“安妮霍(臺)”、“安妮?荷(港)”;“Titanic”譯為“泰坦尼克號”、“F_尼(港)”、“F_尼(臺)”等。
②意譯,此類常見于對簡單的詞、短語或句子的字面翻譯。如:“Winings”譯為“翼”;“Grand Hotel”翻譯為“大飯店”;“Lawrence of Arabia”譯為“阿拉伯的勞倫斯”;“West Side Story”譯為“西城故事(臺)”;“In the Heat of the Night”譯為“炎熱的夜晚”;“The Sound of Music”譯為“音樂之聲”等。
3.1.2以作品內容意譯
此類按照作品所敘述的內容翻譯,與原名字面意思有較大出入或無關,往往處于翻譯中的“忠實”與“寫意”之間。如:“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Casablanca”譯為“北非影(臺、港)”;“Gigi”譯為“金粉世界(臺)”;“Brave Heart”譯為“梅吉勃d之英雄本色(臺)”等。
3.1.3完全藝術翻譯
這種翻譯方式以追求藝術的再創造為目的,兼顧作品內容的表達,它與原名字面意思通常無關,是明顯偏重“寫意”的翻譯,這屬于翻譯中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譯為“浮生若夢”;“The Lost Weekend”譯為“醉鄉遺恨(港)”;“The Sound of Music”譯為“真善美(臺)”、“仙鳳hh(港)”等,當然還有人為“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應歸此類,這種界定當然值得探討,本文不贅述。
3.2漢語族簡體繁體文字的鼎立局面
從上節的列舉中可以看出:漢語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地域差異造成許多電影片名信息二次跨文化交流沖撞現象。雖然同是“Tom Jones”,中國大陸譯為“湯姆?瓊斯”,而中國臺灣則譯為“姆斯”,產生了明顯的差異。一般共識是:不同語言間的跨文化現象本質是由翻譯引發的,并且翻譯的準確性和理解上的差異引發跨文化沖突和誤解,而在漢語族地區存在的部分二次的跨文化現象,就是漢字的簡體和繁體的不統一造成的。美國的《紐約時報》早在2005年就刊登了“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的評論,2007年美國《圣貝納迪諾太陽報》更是說“用簡體字已成潮流”。這觀點可能過于樂觀,不過,在漢語文字的官方使用中,中國大陸自1956年后正式使用簡體字,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繼續使用繁體字,但隨著三地經濟文化交流逐年加深,三地的用戶在語言文化和文獻信息交流中同時閱讀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壁壘已經很低,人們有能力同時接受簡體繁體的現狀增加了三地電影文獻二次跨文化的沖撞幾率。
3.3相對獨立的文化實體
這點符合影響文化多元化因素中的“在經濟上的利益分化、政治上的個體化為基礎”的定義。世界上許多同種語言區域內各自進行文化管制是不足為奇的,正如第三世界中經歷過前殖民地統治時期而形成的Anglophone(英語語系),Francophone(法語語系),Hispanophone(西語語系),Lusophone(葡語語系)等區域[2],漢藏語系區域也存在同樣問題,其中漢語族內的三地文化由于政治歷史問題相對獨立發展。那么,電影文獻片名翻譯也必然受命名權、譯名權與版權等相關知識產權法的約束。即一部作品的放映權、出版發行權和網絡服務權通過授權轉讓后,授權者才可獲得作品的譯名權。一部比較知名的電影作品可以全球傳播,造成三地重復引進同部作品現象,其現象主要集中在世界9大A級電影節的參賽和獲獎作品引進中。因此,與此相關的文化交流和文獻信息的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暫不可改變。
4.拆除漢語族電影文獻片名二次跨文化交流障礙
綜上所述,漢語族的電影文獻跨文化交流并不停留在常規的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基礎上,漢語族內二次交流同樣重要。這些稱為二次跨文化的沖撞現象應該得到妥善的解決,其指導思想是疏導利用而非阻斷忽視。要解決好漢語族電影文獻片名二次跨文化沖撞可以進行如下考慮。
4.1更新認知觀念
跨文化沖撞源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語言交流同非語言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面。筆者贊同保留現有文化、吸取外來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多元化是不變的方向觀點。文化沖撞的合理解決要通過文化不斷的總結與積淀,不是語言交流完畢立即宣告文化沖撞結束,期間不僅要考慮使用者的共鳴,而且要通過文獻與信息的長期交流而達成共識,有時又需要在具體方面如: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力求避免沖撞。我們也許很難通過單一的電影片名信息完整表述二次跨文化沖撞現象,所謂窺一斑難以知全貌,但它足以凸顯電影片名信息對于研究跨文化的價值。現實中,眾多的二次跨文化交流文獻信息出現在我們周圍,它們相對孤立又不斷相互沖撞,我們通過正視電影文獻跨文化交流的現狀,包容文化差異,就可以在分析中西方文化互補差異的基礎上形成漢語族內部文化的二次互補。在此我們將可以從容的欣賞和比對漢語族地區跨文化電影文獻信息的繁榮景象,不用評比誰的譯名好或差,這是對真實的漢語族內電影文獻片名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現象的詮釋,它的核心價值就是包容、互補和豐富,而力求減少互損和沖撞。
4.2建立數據標準
重視漢語族中有代表性文獻信息的數據采集,如電影文獻片名信息元素的數據采集,在此領域,它可以緩解漢語族內電影片名翻譯文化沖撞現象。三地的官方出版發行機構可以針對漢語的特點聯合制定數據采集標準,如在已有的電影文獻元數據中專門制定電影片名數據采集規范或單獨為電影片名翻譯和收集制定結構化的標準,其中可以重點關注電影作品的知名度、地區語言、電影庫的使用者等重要的影響因子。
4.3協調共享平臺
應該在三地建立共建共享數據信息交流平臺,逐步實現漢語族內跨文化的融合。如在漢語族電影文獻信息領域,可以通過協助、共建、共享,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解決相關問題。屆時,用結構化或元數據為標準建立起的專業電影文獻垂直搜索引擎平臺可構成跨文化交流文獻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
5.應用與前景
研究電影文獻片名的二次跨文化沖撞可以準確地體會電影作品的內涵,減少電影作品文化沖撞,通過傳播世界電影文化對豐富與融合中國三地甚至整個漢語族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在數字化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二次跨文化信息元素已經開始應用到垂直搜索領域。眾所周知,垂直搜索的難點不是技術,它的創新點集中在用戶通過互動或反饋參與門戶網站行為和利用垂直門戶網站進行有效的產業上下游信息資源整合上。通過電影文獻信息的二次跨文化交流研究有可能改變諸多跨文化信息搜索領域的服務內容與方式,因為它具有天生的垂直特征:在漢語網絡信息服務中,可以通過使用者廣泛地參與和整合反饋信息,豐富搜索引擎的索引數據庫,這些有價值的二次跨文化信息庫又可吸引更多使用漢語的訪問者,因為它能為其提供更垂直的文化和文獻信息。
參考文獻:
[1]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委會.辭海(1979年版)[M].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