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0: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區安全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2以預防為主,利用資源整合正如治病不如防病的道理一樣,地震造成的危害結果遠遠大于災后重建的成本,同時其帶來的人精神傷害更是無以彌補的,因此,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將防與補救結合是防震減災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在整個地震預防過程中,即:災前、災中、災后期間,利用科學知識,進行系統的規劃、決策以及管理,將資源充分整合,采取科學的減災行動,用最低的成本實現最大的減災實效。
1.3加大宣傳力度隨著人們對震災帶來的危害的日益關注,我們應將“地震安全社區建設”一起推廣,加強社區群眾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采取簡單易懂、具備吸引力的宣傳方式,普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從而提高社區群眾的安全意識和自我救助能力。
2根據福建省尤溪縣的實際情況
制定“地震住房安全社區”建設方法福建省尤溪縣本著提高社區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需求的目的,在政府的領導下,防震減災部門通過廣泛宣傳,統一籌劃、全面推廣“地震住房安全社區”的建設思路。本縣地震安全社區建設標準如下:
2.1建立組織機構、制定工作制度“地震安全社區”的建設關乎到整個尤溪縣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如果要將地震安全工作做好,就要在所建設的社區內制訂相應的工作制度,并安排相關人員落實工作。本縣組織機構擬以建設社區的社區黨支部和社區居委會為主體,劃分出地震安全保障小組,社區內部廣泛吸納地震安全助理人員;社區組織機構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地震安全社區工作的組織、實施、檢查,地震安全助理人員主要負責地震安全的具體工作的實施。制訂的工作制度要概括多個領域的地震安全措施制度,明確組織內部崗位的分工,落實到個人,同時設置相關的監督機制對地震安全工作加以考核,使組織內部人人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從建立組織機構上加以落實,保障基層工作的高效開展。
2.2開展試建設地點、推廣全縣地震安全社區的建設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綜合客觀因素,確定了尤溪縣東城社區錦鴻佳園為地震安全社區的試點區。在該區通過多種多樣的宣傳模式,如:社區內人群聚集地張貼墻報并每月初更換新鮮元素(更換前留影備案),社區設置閱覽室和活動中心,開展培訓活動等,將“積小安為大安”的意識真正的走進社區群眾的心里,得到大家的認可。開展宣傳活動進行的同時,本試點也建立了組織機構的領導班子,明確主體成員,共同商討出地震安全社區建設規劃。
2.3建設緊急避難場所社區試點區選擇我縣人口較為密集處,地震發生時,人員疏散和救助問題最為重要。防震減災部門工作人員繪制社區地形圖,同時設置若干塊緊急避難標志牌和疏散避險路線指示牌,以及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疫點、應急棚宿區、緊急供電供水處和緊急物資放置區域。同時,編寫緊急避險方案下發到社區群眾手中,做到人人心中有數。
2.5制定地震預案體系從整個社區到各個家庭個體以及學校三個方面,重點制定了地震應急預案,建立應急避險通道網,張貼在各個單位內顯而易見的地方。每年組織至少1~2次地震演練,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識和應對能力,盡量在真正面臨危險的時候將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降至最低。預案體系的建設在緊急避險中尤為重要。
2.6配備較完備的應急設施建設“地震安全社區”,除了設計緊急避險預案外,也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即防震應急設施和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物質裝備,我縣試點社區購置了必要的信息傳輸設備、簡易醫療救護設備、供電設備、搶險救災工具等應急設備,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投入資金,采購大量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物質裝備,用于緊急避險演習和實際緊急狀況出現時使用。應急設備的購置為試點社區的地震安全工作提供了物質基礎。
2.7要有資源共享措施目前,我縣已經計劃開展建設下一“地震安全”試點社區。未來,各個社區開展后,要衡量各自的優缺點,進行相互比較,全面深入開展地震安全社區資源共享、建立聯動防震機制,為有效、及時防震奠定基礎。
3地震安全社區考核評估
各個社區的組織機構是我縣的地震安全建設的主要負責人,要擔當起該有的責任,將社區安全建設費用列入我縣的財政預算內,機構內部要定期對社區地震住房安全工作進行詳細記錄并加以匯報;健全安全社區制度、信息上報制度、學校安全制度、企業安全制度、安全工作負責人員制度等;我縣定期開展各個社區實施工作的調查、采集、巡查工作,監督各社區安全管理的力度;每半年對各個社區的震災住房安全教育以及結合社區具體情況進行實地演習考察;定期檢查各個社區的緊急救援體系,認真核實建設的震災安全體系是否完善。
[2]周忠冉,合肥地區社區高血壓防治調查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12:3-5
[3]鐘淑玲,陳敏莉.健康教育在社區的開展方法方式[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2,9(8):89.
[4]張旭,社區終端戰略[J].中國醫藥指南,2008,(1):16-17.
[5]盧春華,劉士英.社區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內容[J].社區學雜志,2009,7(11):80-81.
[6]陸江,林琳.社區健康教育[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1-3.
[7]王春才,社區衛生服務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長春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9:26-28.
[8]趙秋芬,面向社區的健康服務網絡平臺的研究與設計[D].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3:36-37.
[9]于淑云,馬繼軍,Oracle數據庫安全問題探析與應對策略[J].軟件導刊,2010,(12):147-149.
[10]孔銀昌,夏躍偉,劉蘭蘭,ORACLE數據庫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術,2012,31(3):190-192.
[11]王國輝,王易編著.JSP數據庫系統開發案例精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5:72-75
[12]賽奎春.JSP信息系統開發案例精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93-102
[13]胡皖玲,鄭文學.開展社區醫療服務的思考與建議[J].社區醫學雜志,2007,5(10x):4-6.周忠冉,合肥地區社區高血壓防治調查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12:3-5
[14]成湘均.用Sping,Hibernate,Struts2組建輕量級架構[J].框架發展,2006,29(6):43~47.
[15]劉壯.基于Spring+Hibernate的開發方法研究及實例[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40-42.
[16]陳俊國,王燕,郭華等.建立綜合型醫院輻射社區醫療服務網絡模式的幾點思考[C].重慶醫學,2008,(1):41-42.
[17]王偉,牟冬梅,曹丹.基于Internet的社區衛生信息系統標準化建設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5(4):56-58.
[18]陳剛.新形式下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管理與規章制度建設實用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科學出版社,2007,3:254-260.
參考文獻二:
[1]陳龍,張春紅等.電信運營支撐系統[M].人民郵電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
[2]王先勇;移動IP技術及其安全性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3]張曉亞,馬慧麟,宋慶峰,弗達.電信運營支撐系統[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3
[4]江東,錢永慶等.計費系統現狀和下一代計費系統[J].2003年第10期
[5]李連樣,劉曉亮.電信計費的內涵與外延[J].中國計費網.2003年9月10日
[6]魏園園,余穎,楊放春.計費帳務系統發展趨勢分析[J].世界電信.2004.12:41-43
[7]陳新.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5.17?146
[8]范淑敏,陸寶華;談建運營性的專業移動通信網[A];大連海事大學校慶暨中國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論文集(船舶通信與導航分冊)[C];1999年
[9]徐偉強;移動通信網話務量需求的混沌特性及預測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10楊(日韋);福建聯通CDMA網絡競爭策略分析[D];廈門大學;2002年
[11蔣同澤.現代移動通信系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4.4-3
[12尤肖虎.我國未來移動通信研究發展展望[863特稿].通訊世界.2003.12
參考文獻三:
[1]張梁,張業成,羅元華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2]黃潤秋.論中國西南地區水電開發工程地質問題及其研究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13(1):01-05.
[3]劉傳正.論地質環境變化與地質災害減輕戰略[J].地質通報,2005,24(7):597-602.
[4]劉傳正.中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構想[J].地質通報,2002,21(12):869-875.
[5]殷坤龍.滑坡災害預測預報分類[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4):15-21.
[6]黃潤秋.中國西部地區典型巖質滑坡機理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3,23(6):640-647.
[7]黃潤秋.論中國西南地區水電開發工程地質問題及其研究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13(1):1-5.
[8]楊德龍,王洪輝,黃凡等.山區高速公路開挖邊坡失穩監測預警系統研制[J].電子設計工程,2011,19(25):54-56.
1.起訴便宜主義。起訴便宜主義,指的是檢察官雖認為犯罪已經具備法律上的要件,仍可斟酌具體情況決定是否起訴。從刑事訴訟制度的歷史發展看,自20世紀初刑罰的目的刑理論取代報應刑理論后,起訴便宜主義逐漸被國際社會所承認,成為世界各國刑事訴訟制度發展的一大趨勢。它賦予檢察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體現了懲罰和預防相結合的思想,有利于輕罪犯罪人的改造,也節約了司法資源。附條件不起訴是起訴便宜主義原則的新運用和新發展。
2.恢復性司法理論。所謂恢復性司法是一種通過恢復性程序實現恢復性結果的非正式犯罪處理方法恢復性司法旨在建立一個使犯罪人和被害人進入對話狀態的模式,以期盡可能地將被破壞的社會關系恢復到犯罪前的狀態。該制度弱化個人的懲罰,強調社會關系的修復。人民檢察院在做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時候,考慮被害人的需求、被不起訴人的悔罪情況和人身危險性、證人安全、未成年人的矯正等諸多原因,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挽救、社會關系的修復,促成恢復性司法目標的實現。
(二)附條件不起訴的實踐基礎
2002年3月,南京市兩所中學的學生為瑣事發生沖突并引發了嚴重的故意傷害事件。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檢察院作出了暫緩不起訴決定,規定在3個月考察期內,肇事學生必須履行五項義務: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不得從事任何違法犯罪行為;遵守取保候審有關規定;遵守校紀、校規,認真完成學業;每人每月至少從事一次公益活動;每人每半個月以書面形式向玄武區檢察院匯報一次思想。如能圓滿履行所規定的義務,就作不起訴處理,否則將追究刑事責任。個別檢察機關的嘗試與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許多地區檢察機關開始推行。據初步統計,全國有19個省市200余個基層檢察機關開展過這項制度的試點工作。但稱謂不一,如暫緩起訴制度、暫緩不起訴制度、緩予起訴制度。2008年,中央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意見中專門提出了設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意見。2012年3月14日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做出規定,該項制度正式確立。
刑事司法監督考察機制之借鑒
緩刑是有條件的不執行所判決的刑罰,即在一定期間內保留執行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借鑒以完善附條件不起訴的監督考察機制。
《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201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制定了《社區矯正實施辦法》,明確規定了指導管理、組織實施社區矯正工作的主體為司法行政機關,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機構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監督管理和教育幫助,日常工作由司法所承擔;參與者包括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此外,有關部門、村(居)民委員會、社區矯正人員所在單位、就讀學校、家庭成員或者監護人、保證人等協助社區矯正機構進行社區矯正。
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號)為核心,以“安全責任,重在落實”為主題,唱響“安全發展”主旋律,把安全文化﹑安全法律、安全科技、安全知識送進企業、社區、校區、家庭、鄉村,使“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繼續深化“安全生產年”活動,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促進全鎮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為實現“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工作開好局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二、活動主題
安全責任,重在落實。
三、活動時間
年6月1日至6月30日。
四、組織領導
成立鎮安全生產月指導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和組織全鎮安全生產月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鎮安監站),負責全鎮安全生產月活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全鎮安全生產月相關活動,并綜合指導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
五、活動安排
按照全區安全生產月活動安排,結合我鎮實際,組織以下重點活動:
1、舉行安全生產宣傳咨詢日活動
6月12日是全國安全生產宣傳咨詢日。屆時,我鎮將根據區指委會的安排,配合做好相關工作。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舉行咨詢活動。
2、組織安全生產宣傳報道
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板報、宣傳冊、標語、網絡、報紙等各種傳媒進行宣傳,全方位報道宣傳安全生產工作;各企業、學校、社區要制作安全生產宣傳櫥窗或板報一期。
3、開展職業健康三下鄉活動
針對目前一些企業負責人職業健康法律意識淡簿、管理人員和工人職業危害防治技術、防護知識匱乏的現狀,活動月期間,在全鎮組織開展職業健康法律法規、科技、文化“三下鄉”活動。
4、組織重點企業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活動
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要結合各自應急管理工作實際,通過組織開展一次應急救援演練,檢驗和完善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建筑施工、特種設備等應急預案。
5、積極參與省第六屆“井岡山安全發展”網上論壇活動“井岡山安全發展論壇”是我省安全文化品牌,每年舉辦一次。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要積極組織人員撰寫論文,踴躍投稿,參加全省優秀論文征文評選活動,于6月22日前將電子版報至鎮
6、繼續開展安全生產六項創建活動
安全生產六項創建在我省已開展了兩年,表彰了一部分企業、工業園區、社區。要積極做好六項創建的申報工作。安全生產六項創建即創建安全工業園區、創建安全社區、創建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創建安全校園、創建安全鄉鎮、創建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一、基本情況概述
1.論文數量與分布
筆者在中國知網輸入“社區資源”“幼兒園”,檢索2000年至今的文獻,發現2000 年時關于社區資源的研究成果很少,2009年起劇增;指向幼兒園對社區資源整合的研究不多,期刊論文寥寥無幾,但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凸顯出幼兒園與社區資源整合研究的學術單薄,也反映此類問題越來越成為研究熱點。此外,用
關鍵詞 “社區”“社區資源”“幼兒園與社區”在當當網、卓越亞馬遜網上書店檢索,結果中僅李生蘭的《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2003 年、2013 年修訂版)等少有的幾本書,表明在幼兒園整合社區資源方面具有學術影響的專著很不夠,在理論、實踐層面都需進一步通過研究積累成果。
2.研究者身份
歸納所閱文獻的研究者身份,大致分三類:第一類為高校教師,他們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學術前瞻性,又能深入到幼兒園一線,其研究成果深入淺出、以專著為主;但這類研究者不多。第二類為碩博士研究生,他們大多以旁觀者身份,選擇部分幼兒園為研究對象,在問卷、訪談、觀察的基礎上得出研究結論,撰寫成碩博畢業論文。第三類為幼兒園教師,多為園長或其他管理人員,多從自己所在園的實情出發,實踐探討了幼兒園利用社區資源的具體做法與經驗,其研究成果以期刊論文為主。她們的研究實踐性強,但學術理論性有待加強。
3.研究視角與方法
不同類別的研究者所采取的視角與方法不同。高校教師通常有強大、多樣的理論支撐,研究視角更顯多元與獨到。如李生蘭教授以生物生態學理論、自我概念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理論基礎展開研究。高校碩博士畢業生通常選取幾種理論作為研究理論支撐,如孫姝婷以社會互動理論、生物生態學視角開展研究,她們多以局外人的角色,采用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和實物分析法進行幼兒園利用社區資源的探討。幼兒園教師多以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通過實踐案例歸納觀點,無太多高深理論基礎。
二、研究內容概述
分析現有文獻,研究的內容涉及以下幾方面。
1.社區及社區資源的概念界定
“社區”一詞源于拉丁語Communis,意即伴侶或共同的關系和感情;后由德國學者滕尼斯譯成德語Geneinschaft,譯為社區、團體、共同體、公社;再由美國學者查爾斯.羅密斯將其譯成英語Community,擁有了更多的地域含義;我國學者在20 世紀30 年代將其譯為中文“社區”。至今,國內外教育界和學術界對“社區”的定義尚無一致認可,對社區概念的理解和詮釋多種多樣。
美國的戴維.波普在《社會學》專著中指出:社區是在一個地理區域里圍繞著日常交往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人;我國學者認為: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關聯的大集體。李生蘭(2013)認為,社區是以一定地理區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社區與學前教育之間的關系應為共建共享共發,幼兒園要密切與社區的關系,就必須遵循優勢發展、互益發展、整體發展、平衡發展等原則。
臺灣的林振春(2000)認為廣義的社區資源也稱為生活資源、經驗資源,是指本地區社區中可利用于充實社區發展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及組織的資源,包括了社區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個情景和每一個經驗。王雷(2007)將可為學校教育活動利用的一切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分為五類:設施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文獻資源、組織資源。綜合不同學者的理解,筆者認為社區資源指幼兒園所在社區周邊環境中蘊含的一切具有教育價值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包含可能對孩子產生教育功能的人、事、物等,可分為四類:自然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
2.社區資源與幼兒園領域教育的融合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已有研究通常把利用社區資源的落腳點放在某一個領域的教育,其中關注與社會、藝術、科學領域教育融合的相對較多,而融合到健康、語言領域的較少。幼兒的健康應該成為幼兒園工作的首位,語言則是思維的工具,社區資源與幼兒園教育的整合不能忽視與健康、語言領域。
3.社區資源與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開展
胡艷艷(2010)結合案例,探討開發利用社區資源拓展幼兒園主題活動的有效策略。蔡蔚文(2006)從促進主題活動的生成、深化主題活動、支持幼兒表征等方面為怎樣利用社區資源做了說明。總體看,關注社區資源與主題活動整合的研究較少。目前諸多幼兒園在課程設置中都有不同主題,若使主題活動更生動,必需與社區資源整合。
4.社區資源與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利用
沈麗華(2010)認為可讓一切有利的社區資源轉化為幼兒園課程資源,為幼兒園課程服務,最終形成幼兒園教育與社區教育的合力。吳秀婷與郭月霞(2012)認為利用社區資源構建園本課程是幼兒園實現與社區融合的有效途徑。已有研究中,關于整合社區資源構建園本課程的研究相對較多,因為有了“一日生活皆課程”的大課程觀,所有對社區資源的整合都可稱之為課程開發與利用。但利用社區資源構建園本課程還存在缺乏系統性、目的性不強等問題,開發的水平還只是經驗水平,需要進一步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形成有體系的規劃。
5.社區資源利用的方法與策略
幼兒園對社區資源的利用,多數研究者都提到“請進來”“走出去”兩種方法。Neal Hazel(2005)研究認為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的模式是多樣的,教師可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也可對家長進行家庭指導,還可讓家長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幼兒園的日常事務與教育活動。許曉蓉(2006)提到通過普查、管理來建立資源庫,為資源整合提供基礎;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兩種方式用活資源,為資源整合提供平臺;教師要樹立“資源創造者”的觀念,不對家長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應明確幼兒園與社區兩者要密切交流與互動,才能有效實現社區教育資源與幼兒園課程的整合。劉慧(2012)提出可在社區相關行業中物色合適的人員聘為幼兒園社區輔導教師。筆者認為有些策略體現了不錯的理念,值得其他幼兒園借鑒。
6.社區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楊志仙、萬小懿(2010)針對幼兒園利用社區資源中存在的安全、時間和精力、選擇適宜的社區資源、社區不支持等問題提出了思考。劉慧(2012)認為幼兒園不應是關起門來而應實施開放式教育,而角色意識缺位、教師溝通技能不足、幼兒園自身職能局限等諸多因素制約著幼兒園實施開放式教育的效果。這些分析比較準確到位,安全、支持等問題既要通過教師前期的精心準備、過程中的無微不至,更需要從管理上提供相應支持,解決問題。
諸多學者的研究緊密結合幼兒園所處的環境、地域特色和社區資源的特點呈現出研究內容的園本化;在方法、思路上對后續研究有借鑒價值。
三、研究啟示與展望
1.研究要提升理論性、加強影響力。
研究者多是一些高校研究生和幼兒園教師,缺乏有影響力的專家,期待更多高校教師、科研機構人員如同華東師大李生蘭教授一樣多年堅持對家庭社區與幼兒園合作共育的研究。
2.研究要關注管理所發揮的作用
可從管理學理論出發,站在管理的高度研究在幼兒園整合社區資源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探討幼兒園管理上如何策劃、保障、支持教師整合社區資源?如何管理人、財、物、事?
3.研究內容可拓展到幼兒園對社區的“服務”
只有在共贏互利的情況下,社區才會更接納、支持幼兒園對社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目前的研究重點在探尋幼兒園對社區資源的“利用”“索取”,該反向思考幼兒園對社區的“服務”“付出”。幼兒園有何資源讓社區利用?如何向社區服務?值得大力研究。
4.研究的落腳點可關注幼兒的學習與多方面發展
研究者實現了基于Web的臨床決策支持(CDS )和臨床知識管理云系統框架,在云系統的試點研究中,通過社區醫療云為初級護理患者創建了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的CDS知識共享庫,通過該數據集為患者和臨床醫生提供預防保健提醒,在為期6個月的試點研究中,有57%的患者接受過預防保健提醒,提醒醫生對高血壓病人血壓進行監控(比例是29%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眼科檢查(比例是28% ),認為雖然該遠程異步云決策系統在性能、管理、語義操作性、持續調整性和可用性5個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總體表現優異,通過云來更好地支持臨床決策是可行的,需要加強的是生物醫學信息學和計算機科學之間的相互合作。
2. 云模型研究
有學者設計了一個e-Health云系統,定義一個能夠自適應不同種類疾病和新增患者的云架構平臺,依QoS服務質量功能開展M/M/m隊列的通信網絡排隊模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當服務器數量增加時,系統性能會顯著改善,平臺的可擴展性是關鍵。
3. 醫療云系統設計與實現
專家提出一種將e-Health的醫療信息和通訊系統從傳統的C/S架構遷移至虛擬化的云計算環境的方法,設計并開發出兩個e-Health云應用程序(醫療實踐管理系統和遠程醫療實踐系統),演示了其在Windows Azure云計算平臺開發和部署云服務應用程序的過程,對負載均衡進行績效評估。
4. 面向醫療保健護理信息開展的研究
研究者為實現在社區和家庭對老年精神病患者人群進行遠程醫療監控,設計一個基于物聯網的家庭社區無線醫療網絡,通過云計算和生理信號處理,融合算法收集、處理和患者信息分析、生理信號采集并將結果傳輸到醫療診斷主機,可提高融合精度、減少生理信號測量時間。
[5]例如企業內部集資建房的行為。
參考文獻:
[1]劉家?。骸缎谭ǎǚ謩t)及配套規定新釋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劉憲權、盧勤忠:《金融犯罪理論專題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毛玲玲:《金融犯罪的新態勢和刑法應對》,載《法學》,2009年第7期。
[4][德]哈塞莫爾:《面對各種新型犯罪的刑法》,馮軍譯,載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編《明德刑法學名家講演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張維迎:《作為激勵機制的法律》,載《信息、信任與法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
[6]劉燕:《發現金融監管的制度邏輯》,載《法學家》2004年第三期。
[7]曹莉薇:《金融犯罪的刑法學思考》,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提交。
[8]周文天:《資金鏈斷裂頻現 溫州急救中小企業》,新華網2011年10月10日,http:///fortune/2011-10/10/c_122134550.htm。
[9]李祎征:《對民間集資行為的法律監管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提交。
一、老年宜居環境公共設施設計的研究背景
至2014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已高達1.18億,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問題。而嘉興市占浙江省老齡化系數最高,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2.28%,人口年齡結構趨向老年化。作為城市居民中的一類特殊群體,老年人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取決于他們的養老模式的選擇。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還是居家養老,這種模式就需要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研究與建設,更好發揮社區養老的輔助功能。由于過去對人口老齡化的認識不足,導致居住區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落后。主要表現為項目種類設置上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缺乏老年人日間護理中心和照料服務設施;一些老年人所需要的項目沒有硬性要求,導致忽視拖延建設甚至漏建等。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老年居住區的一些公共設施還是不適合老年人使用,如健身器材只符合青少年的標準,老年人無法使用;指示牌不夠清楚,老年人由于身體原因不能看到有關注意事項;居住房的樓道對老年人有安全隱患等。
二、社區宜居環境公共設施設計營造
完整的老年人生活環境既包括個人、群體因素,又包括了合理分配社區環境的公共性與私密性,尋求改善社區環境中的單調、抑郁、失落等不良的布置模式。社區老年公共設施是社區老年人日常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年紀的增大,他們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感覺器官的功能變得遲鈍,而且老年人在退休后突然閑暇下來,主要的活動范圍從社會轉移到了社區,生活環境的改變會引起老年人心理和行動上的變化,因此需要配套的公共設施與之相適應,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1.老年動態活動區
(1)健身器材區
提供適合老年人健身器材能夠給他們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并且適當的活動能夠強健老年人的身體,使他們身心都得到慰藉。但現在的健身設施設計沒有考慮到老年人這一群體的特殊性。他們的抓握力、力道以及高度差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加大防滑的握桿、減小設備的難易度、降低健身器材的高度等等都能給他們帶來許多方便。
(2)球類活動區
許多嘉興退休老年人喜歡玩門球運動,這類活動能使他們身體保持年輕,同時需要動腦也防止了他們腦的退化,并且在運動過程中還能與社會保持一定聯系,所以不會有寂寞、孤獨的感覺,這對于他們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運動場地的安全措施也需要考慮,地面的防滑是安全運動的基礎,可以使用PVC彈性地板作為運動地面,具有綠色環保、防水、防滑等特性,使老年人的活動空間更加安全、健康。老年人運動后需要休息,所以在休息椅的設計方面需要區別于普通的休息椅,諸如降低椅子的高度、椅子的舒適度要滿足老年人等。
(3)舞蹈區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甚至中年人喜歡跳交誼舞、廣場舞,他們是以特殊的表演形式在公共場所多人演出的一種集體活動。在社區內設置舞蹈區能夠滿足這些人的需要,與球類活動區一樣,設計時也應考慮到防滑安全問題。針對于該區沒有劇烈運動的高要求防滑性,可以采用地坪漆,它具有很高的摩擦系數來保障活動時的安全性。
2.老年靜態活動區
(1)交談區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基本需求,老年人也不例外,這是維持人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老年人隨著歲數的增高遠離社會生活,行動不便導致與他人的來往次數降低,長此以往會引發心理孤僻,因此需要在老年社區設立良好的交流空間,來消除他們無法交流產生的失落心理問題。交談區的設計一般來說主要是以花壇,廊段,亭等區域為主,注意采光和遮風避雨的功能,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不能滿足老人每天外出散心交談的需求。
(2)閱讀區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的文化也隨著社會發展在不斷的增高,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不容小覷。因此,需要在老年社區里提供讀書交流的平臺,以此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要,同時也提高了其生活質量。
(3)娛樂區
下棋,打牌等活動是老年人喜愛的休閑活動,因此在設計該區域的時候需要考慮到采光遮雨,可設置在住宅樓的底層位置區域。往常在休閑桌椅的設計沒有考慮到殘疾老人的需求,輪椅無法在桌邊活動,這樣使殘疾老人不能直接參與,這是非常細節的設計,卻會讓老人的心理上受到挫傷。
3.道路行走區域
(1)樓梯道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老年身體的機能、環境的適應力,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會隨著年齡的增高逐漸對臺階、樓梯等公共設施感到一定程度的威脅。一些身體不便(殘障)的老年人上下樓梯的行動不便,所以需要設計一些能夠解決該類問題的設施,諸如樓梯休息椅、寬樓道設計、踏步高度降低等。在嘉興已有一些社區采用樓道休息椅,樓道休息椅方便老人在走樓梯時休息。這就是較為人性化設施設計上的突破。
(2)無障礙設計專用道
老年人由于行動不便和希望重返社會的特點,要求公共建筑以及場所具有可接近性,既從社區規劃上確保能與一定數量的服務設施、公共建筑連城一條線,使他們能夠順利的到達目的地。無障礙設計專用道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生活環境,體現了社會對老年人的關心,也是一個老齡化國家應該采取的措施之一。
(3)行車道
安全性也是老年社區環境需要考慮的問題,針對于公共設施老年人生理上的退化導致反應能力下降、動作不協調,對社區環境的可控范圍小,而社區內來往的行車比較多,很容易對老年群體產生威脅,所以需要設計一些能躲避來車的道路旁的等待區,提高安全性。
(4)散步競走道路
“飯后一百步,活過九十九”,許多老年人不能進行劇烈運動但是散步卻是另一種很好的運動方式。在社區內設計一些散步道,與步行道及行車道隔離開,方便這些老人的活動,這也是一種增強老年人活動興趣的方式。散步競走道路應設置在離車道一定距離的地方,不用太寬,但一定要保證有足夠的光源,地面材質一定要防滑安全,可以使用紅色塑膠材質既安全又醒目,方便識別。在競走道路旁還要設置適量的休閑座椅滿足他們休息,另外道路的設置不能高低起伏過大,以平坦為主。
三、 總結
在老年社區使公共設施規劃與老齡化的社會相適應,不同身心狀況的老年人有著不同的活動方式,因此老年社區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是需要與之活動頻率較高的活動設施分散在居住區的布局。老年社區的公共設施應該使他們在使用上感到方便、舒適和安全,在活動的過程中與社會保持密切的聯系,能了解社會時事不與社會脫節。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則必須為老年人作細節上的考慮,這些對于老年人各種活動,尤其是社會自發性活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更關系到健康老齡化這一重要目標是否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項智宇,城市居住區老年公共服務設施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4.
[2]王考,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廣州市社區老年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研究[D],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8.
Wiki是Web2.0中的重要應用軟件之一,它是一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還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協作的輔助工具。與BBS、Blog等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更具開放性和協作性,任何人都可以對Wiki中的內容進行編輯和管理,還可以在社群成員的共同協作下進行新知識的創造,因而,基于Wiki的這些特點,為學者提供一個教育技術專業協同知識建構平臺和知識庫。
一、網絡教育技術專業知識內容現狀和專業知識庫開發需求分析
當我們在教育技術領域進行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參考一些基礎知識和專業論文,或者我們需要基于某一問題進行討論來完善我們的研究結論,基于互聯網絡的海量數據資源和便捷的信息檢索引擎為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應有的技術保障。但針對教育技術專業知識的檢索和專業問題討論還存在一些問題:
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百科全書方便的檢索教育技術的一些相關詞條和知識。但是,這種知識庫定位于百科知識,對教育技術這一單獨領域的涉及不夠深入,很難形成關于這一領域系統的知識結構和適合這一領域的內容標準。
人肉搜索引擎[1](百度知道、貓撲大雜燴)及專業論壇、貼吧:我們可以通過懸賞或發帖求助我們關于教育技術某一方面的問題,通過其他關注這個領域的人為你搜索資料,提供回答。但人肉搜索很難有精確到這一專業領域,很少能得到比較符合你問題的專業解答。
專業術語和論文庫:支持檢索,但一般不支持知識的完善和動態擴充,很多專業論文是收費的,不支持開放和免費使用。
通過搜索引擎直接檢索來自個人博客和其他網站的一些零瑣信息:多為一家之言或相互轉載的內容,可以參考。但鑒別對比得出更完善的結論需要付出較大代價。
專業論壇、貼吧及博客進行討論:方便提出問題,和其他人通過回帖和評論進行討論,發表一些零碎的意見,提供參考,卻難以形成統一完善的認識和結論。
專題學習網站、網絡課程及相關電子圖書:教育技術專業方面比較系統、完善并且開放的網絡課程比較少及相關電子書籍比較少,而且多數不支持對知識點的檢索。
因此我們需要架構一個教育技術相關知識,問題及論文資料的協同知識建構平臺和知識,并且通過Wiki平臺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二、Wiki簡介及MediaWiki的功能和特色
(一)什么是Wiki?
Wiki是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平臺,是一種基于超文本系統的知識網絡系統[2],又是一種基于某一主題的知識共享社區。Wiki站點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或者探討。Wiki中可以方便快捷的創建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和對其它知識點的鏈接。Wiki中通過這種相互的鏈接和擴展,很容易架構起一個網狀的知識結構,并通過開放分類和知識線索[3],完成對知識網絡的系統化和瀏覽控制。
Wiki站點一般都有著一個嚴格的共同關注,Wiki的主題一般是明確和堅定的。Wiki站點的內容要求高度相關性。其確定的主旨,任何寫作者和參與者都應當嚴肅地遵從。Wiki的協作是針對同一主題作外延式和內涵式的擴展,將同一個問題談得很充分很深入。Wiki非常適合于做一種“All about something”的站點。個性化在這里不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以及權威性才是真正的目標。Wiki由于其技術實現和含義的交織和復雜性,如果你漫無主題地去發揮,最終連建立者自己都會很快的迷失。
(二)Wiki程序MediaWiki的功能和特色
在建立Wiki站點方面有很多Wiki程序可以選擇,其中MediaWiki是全球最著
名的Wiki程序,運行于PHP+MySQL環境。MediaWiki作為維基百科及其姊妹
計劃的系統軟件,其開發得到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支持。而且其功能比較完善,插件豐富,架構簡單,支持多語言版本,允許每個用戶自行選擇系統外觀(皮膚)。
MediaWiki中可以方便的使用標記語言"[[","]]",自動生成鏈接,快速地鏈接不同的頁面。MediaWiki中有自己的標記語言,支持Tex數學公式⑤,支持部分html代碼,支持元搜索,可以快捷的檢索相關頁面,支持開放分類,根據分類在不同的頁面之間產生關聯;支持模板的使用,可以方便對相同內容的重復使用和更新,而且中文支持良好。
三、基于MediaWiki的專業維基站開發的可行性和適應性分析
(一)從軟件功能的角度來看
MediaWiki支持搜索,內容組織簡單,條目擴展方便。很適合基于條目的教育技術術語和相關知識的信息庫的實現。而且條目標題字數限制比較寬,既可以是詞條,也可以是一個問題,或文章標題,支持開放分類,支持樹形目錄結構,因此也適合基于問題、專題研究或系統知識的協同寫作平臺的搭建及相關信息庫的建立。由于MediaWiki不提供私有頁面和普通用戶對個人頁面的保護功能,因此不適合個人日志和論文的發表。MediaWiki支持功能擴展,可通過插件擴展頁面評級,思維導圖,音頻、動畫、視頻等其他媒體,及所見即所得的功能。
(二)從技術實現的角度來看
MediaWiki對運行環境要求較低,PHP+ MySQL環境比較容易搭建。其配置簡單,管理方便(通過頁面便也可以完成大部分系統參數的設置和管理),軟件升級、數據備份和數據遷移也比較方便。有大量的相關技術文檔可供參考。
(三)從知識建構的角度來看
MediaWiki的超鏈接結構與人的思維和對知識建構的方式很相似,用戶在編輯時可以對頁面中的任何名詞,問題加上Wiki標記,形成一個新的知識點連接,并對該知識點進行擴充。用戶可以對一個知識點的理解的雛形,并通過不斷的修改,逐步完善對該知識點的建構。
四、基于MediaWiki的專業維基站的設計
(一)設計目標
1.建立一個教育技術專業術語理論、相關人物機構、開放論文等相關知識和資料的知識框架,并不斷完善和擴展知識內容,形成一個支持檢索的教育技術專業知識庫。
2.搭建一個個人和共享關于自己教育技術領域相關知識,對知識進行完善和自我建構,問題,建立討論,、分享開放論文的平臺。
3.搭建一個由教育技術專業人士組成的開放的多人協作的寫作平臺,并形成一個教育技術相關知識的知識共享社區。用戶可以發展新用戶,并組成協作小組,對某一專題進行討論和完善知識結論。用戶可以編輯自己的頁面,對別的用戶進行討論,在知識社區中進行交流。
4.逐步建立和完善關于教育技術專業培養、教育技術各個領域的系統知識、相關專題知識、網絡課程、專業書目及其他參考資料的信息。并提供良好的知識線索,方便瀏覽者系統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教育技術領域某一方面的相關知識。
(二)內容知識結構設計
1.知識結構設計
利用開放分類組織和區分知識條目,提供一個知識框架,并可不斷地進行擴充和完善。
基礎分類:
①按類型:專業術語;相關人物;相關機構;專業英語;專業論文;專題探究;問題討論;專業培養;系統課程;專業書目;集合文檔。
②按研究領域:教學設計;遠程教育;教學媒體;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教育應用;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相關學科。
2.社區頁面模塊設計
社區公告。
新手入門:編輯入門、內容標準、樣式標準推薦、沙盒測試等。
意見交流。
專題活動。
Wii.etec維客:相關用戶信息和介紹等。
3.首頁、導航欄及知識線索設計
通過首頁、導航欄和一些頁面提供知識導航。一種知識線索(如圖1所示)。
(1)首頁模塊,包括:關于網站;知識分類;人物圖片。
(2)導航欄模塊,包括:首頁;社區;專題;領域;分類;幫助;專業;培養;系統課程;知識線索;隨機頁面。
4.命名空間的使用
通過命名空間來區分不同類型的頁面。專業術語,相關人物、機構、英語詞條,等采用默認命名空間。新增自定義的命名空間:Subject: :專題研究;Thesis: :專業論文;Question: :問題討論;Course: :系統課程;Reference Book: :參考書目。
5.內容標準及模板的設計
根據不同類型的條目,提供并逐漸完善內容標準。如專業術語主要提供術語定義或概念,專業論文的標準格式,系統課程的設計標準等。利用模板可以提供一些標準或參考樣式,方便頁面樣式的統一。專業術語內容參考標準如下:名稱;其它名稱;英文形式;定義/概念;其它定義;其它補充;(一些相似對比,相關鏈接,補充內容等)。
6.幫助、關于及聲明文檔
為瀏覽者或參與編輯者提供網站介紹、編輯幫助、行為規范、網站事件、免責聲明、隱私策略等系統輔助頁面。
五、基于MediaWiki的專業維基站的實現
(一)環境準備
MediaWiki版本選擇:Wiki1.13.0多國語言版(環境要求PHP5.0以上,SQL4.0以上)。
本地調試環境:Apache+PHP+MySQL
調試環境軟件:APMServ5.2.6 for Windows 2000/20003/XP,解壓后便可使用,運行APMServ.exe
其它選項采取默認設置,注意在“Use superuser account”上要打上勾,密碼為空。然后點擊“Install MediaWiki!”
將www\htdocs\config下的LocalSettings.php移動到上級文件夾下,然后點擊頁面上的連接進入網站首頁。網站就安裝好了(如圖1所示)。
(二)本地化設置
修改LocalSettings.php文件并以UTF-8格式保持。
開放圖片上傳:修改$wgEnableUploads =false;false改為true。
本地時區設置:
在文件末尾加入以下代碼:
$wgDefaultUserOptions=array('date'=>'ISO 8601', 'timecorrection'=>'08:00');
用戶權限設置
在文件末尾加入以下代碼:
$wgGroupPermissions=array();
$wgGroupPermissions['*' ]['edit'] =false;
$wgGroupPermissions['*' ]['createpage'] =false;
$wgGroupPermissions['*' ]['createtalk'] =false;
(三)系統頁面設置
以管理員身份登錄,編輯MediaWiki: Sitesubtitle(網站副標題)、MediaWiki: Sidebar(導航欄)、首頁、社區、關于、聲明、幫助等頁面內容。
六、結語
由于MediaWiki的簡單易用,也不免有一些弱點,如社區交互功能比較弱,用戶權限層次不夠細,元搜索功能不夠強,樹形目錄形式單調,思維導圖插件擴展麻煩。MediaWiki的在默認皮膚Monobook下運行速度較慢,(使用Cloneblue皮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速度)。MediaWiki的一些擴展和美化(自己制作皮膚)編輯繁瑣,需要一定的技術背景。然而MediaWiki版本一直在更新之中,在功能、性能、安全方面將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翟修樹.基于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設計與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2006.
[2]在思與行中一路走來―李克東教授與一線教師談教育信息化[J].信息技術教育雜志,2006(3).
[3]王一青.Wiki環境下基于問題學習PBL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系,2006.
[4]寧光芳,張世祿.基于Wiki的專題學習網站建設策略探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6(4).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民委科研項目《藏族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調查研究》(項目編號:12QHZ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藥物是治療.預防和診斷老年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年人常多病共存,社區用藥情況很普遍。本文旨在通過調查社區老年人用藥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為老年人安全用藥提供依據以進一步促進老年人健康。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3月~2009年7月我社區老年人190例,年齡均在6O歲以上,男77人,女110人。平均年齡69.1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9人(20.8%),高中以下人88(43.7%),初中以下68人(35.5%),月收入在800—3500元之間,享受醫療保險17O人(91%),無工作和未享受醫保者17人(9%)。
1.2方法
自制調查表,發給社區里的老年人共246人,收回調查表15份,數據缺損3份。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所患疾病;用藥種類;用藥后出現的不良反應;藥物的保管;用藥前是否閱讀說明書;不良反應的認知情況;藥物依從性;廣告藥品的選用情況等3O余項進行調查。凋查獲得的資料采用統計學方法統計。
2結果
2.1主要患病情況調查結果
190名老年人,171人患有急慢性疾病(9O%o主要患病情況為高血壓40.6%,冠心病23.7%,糖尿病12.8%;呼吸系統疾病13.8%消化系統疾病7.8%;泌尿系疾病5.8%。心血管疾病與其他疾病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
2-2主要用藥情況調查
心血管類50.6%;抗生素類占23.4%;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類18.9%;消化系統類占13.2%;內分泌類占15.6%;呼吸系統類占23.4%;泌尿系統類占8.6%。白調查之日前兩月起被調查的老年人中服藥率為78.9%,其中長期用藥(半年以上)者159人(83.7%),短期用藥(半年以下)62人(16.3%),平均每人服藥3-4種。藥品來源醫生處方為主要來源(47.9%);藥店自購(36.3%);來自親友或病友(6.8%);廣告(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