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4 05:06: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垃圾分類考察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348-02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Huaimiao Village in Guojia Town of Qin'an County
ZHANG Xiao-hong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Tianshui Gansu 7410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ural conditions,economic base,customs,culture and other rural areas culture of of Huaimiao Village,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2014A-136) of Tianshui reg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design projects on the Huaimiao Village build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 which established by Gansu Province Education Department,aimed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promote village style and features.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plan;conception;Qin′an Gansu;Guojia Town;Huaimiao Village
1 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廟村現狀
1.1 氣候適宜,自然條件良好,有利于發展經濟林產業
郭嘉鎮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村與村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川道區以果品業為主的農業支柱產業發展較快,淺山區推廣地膜糧食種植,山區村突出花椒產業和冬暖棚建設等農業特色項目。槐廟村位于郭嘉鎮的東南部,地勢起伏不大,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屬于溫帶半濕潤氣候,現有耕地面積156.3 hm2,其中蘋果種植63.3 hm2,桃種植40.0 hm2,花椒種植33.3 hm2,其他農作物種植19.7 hm2。經濟林產業已發展為槐廟村發展的支柱產業,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林果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2 村民居住較為集中,有利于村容整治
槐廟村全村共有410戶,總人口1 892人,其中350戶分布在207省道兩側,其余在河北面集中地段,部分宅基地布局很不合理。為了便于開展村容整治工程,實現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創業增收,開展建設美麗家園。
1.3 寶貴的文化遺跡建筑、便利的交通、淳樸的民風,有利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村莊內有3處宗教圣地,即伍圣宮、祖神廟、娘娘廟,其中娘娘廟建于村莊的堡子內,與周圍堡子城墻相互映襯,充分體現槐廟村歷史文化與人文變遷,是開展槐廟村鄉村文化旅游的寶貴資源;207省道從南向北貫穿全村,交通便利;槐廟村村民待人熱情大方、好客、村民之間真誠友愛,保持著西北地區淳樸鄉風,為發展鄉村農旅游提供了條件。
1.4 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規模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槐廟村現有有氣調庫8處,占地面積5.03 hm2,可用于存儲蘋果、梨、桃等水果;現有有果品廠1處,對村內生產水果進行果品深加工,占地面積0.12 hm2。可以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擴大規模,將槐廟村建設成為區域林果產品倉儲、交流、加工的中心,不僅一定程度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帶動了槐廟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同時對秦安縣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1.5 槐廟村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實現秦安縣“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
秦安縣2011―2030年產業規劃中(圖1),確定了“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槐廟村處于秦安縣城市產業規劃西翼林果業發展的中心位置,將槐廟村建設成為功能齊全的美麗鄉村,必將帶動西翼林果產業的發展,實現“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
2 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構想
2.1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堅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圍繞槐廟村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創建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經濟林種植、鄉村旅游、小商品服務服務等產業的發展,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同時依托科學規劃、整治村容村貌、發揚民俗民風為目標要求,著力推進農村生態人居體系、農村生態環境體系、農村生態經濟體系和農村生態文化四大體系建設。建設中要盡量避免大拆大建,占用農田地,一戶兩宅等不良現象[1]。
2.2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的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的哲學基點出發,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重,以合理、節約有效用為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導向,注重當前農民增收與保證長遠發展相結合,國家投資與農民自力更生相結合,突出地方特色的建設原則。
2.3 規劃定位
以美麗鄉村為契機,依有利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地域特色和農業產業優勢,發展觀光農業,將槐廟村打造為“都市人的后花園、農事體驗游樂園”型的美麗鄉村。
2.4 功能分區規劃
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在尊重原有村落布局形態、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槐廟村進行重新整治,形成5個功能分區。公共活動區:主要指2處村民文化廣場,作為村民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教育區:擴建的小學和新建的一所幼兒園;產業區:沿著207省道兩側規劃的果產業區,包括氣調中心、果產品生產區;桃花觀光園區:指村莊河壩兩旁新建以桃花觀光為主的休閑農家娛樂場所。結合槐廟村的特點與原則,綜合考慮規劃區與周邊環境關系,對規劃區進行空間整合與合理布局,將本次的規劃結構定位為“兩心、三軸、三區、多節點”。兩心:2個公共活動中心;三軸:2條景觀軸和1條商業服務軸;三區:居住區、景觀區、生產倉儲區;多節點:分布在居住區內的活動節點(圖2)。
3 建設用地布局規劃
3.1 居住用地
規劃保留了規劃區內的全部一類居住用地(部分因道路拓寬需置換的除外),拆除部分建筑質量太差的建筑物或是影響布局的輔助用房。以建設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產業配套的新村莊為目標,大力改善村容村貌[2]。
3.2 公共服務用地
槐廟村規劃區公共服務用地主要包括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和村莊公共場地2個部分(圖3)。為形成層次分明、內容齊全、功能完善的新農村配套服務體系,構建類別齊全、規模適當的村莊中心,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整改與規劃。
教育用地規劃在原小學基地上擴建,使小學面積達0.87 hm2,建設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縮小與城鎮小學之間的教學差距,全面提升槐廟村的文化層次,為培養槐廟村后繼發展儲備優秀人才創造條件。規劃建設一所幼兒園,占地面積0.31 hm2,改變原村莊學前教育為零的現狀,從啟蒙教育抓起實現全村人重視教育的良好氛圍。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槐廟村同樣面臨農村老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同時隨著城鎮建設步伐的需要,農村勞動力飛速向城鎮轉移,農村空巢老人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農村老人養老及晚年生活問題較為突出,在村莊規劃中新建一處占地面積為0.15 hm2的敬老院,為村內老人提供一個養老和安度晚年的生活環境,同時形成村民尊敬老人,全方位為老人服務的良好農村道德風尚。
為增加槐廟村經濟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解決留守兒童數量增大以及勞動力就地解決問題,新建2處以桃花觀賞、采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觀光園,并配備完善的服務設施,以熱情、周到的服務向外界展示槐廟村民風民俗、人文素質,建設美麗家園。
村莊公共場地:為給廣大村民創造農閑或飯后走出家門健身、交流、開展農村文化,自娛自樂的空間環境,在村莊內規劃建設生活廣場2處,并配置健身器材,以滿足村民健身需求,搭建村民溝通交流平臺,為實現和諧的人居文化創造條件。
村莊商業服務設施用地:規劃將建造商業中心,為村莊農副產品、手工業品交易提供了場所,同時以農貿市場為中心帶動村莊農產品商業化的發展。同時新建擴建超市、飯店、通訊服務設施、金融服務設施。
3.3 村莊倉儲生產用地
槐廟村蘋果、桃、花椒種植已具規模,成為支柱產業,村內原有多出小型氣調庫,隨著蘋果產業的不斷發展,已不能滿足村內蘋果的冷藏以及蘋果產業的更有效發展,在確保村民在增產的同時增收,將村內氣調庫整合并且擴建,面積達到8.19 hm2,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解決了村內剩余勞動力。
3.4 村莊內基礎設施用地
規劃村路面全部進行硬化,同時為改變村內交通條件,對村莊內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巷道進行規劃,并配置照明、排水渠等輔助設施。在村內建立停車場3處,占地面積為0.52 hm2,解決村內停車問題。在村內新建污水處理站2處,占地面積0.32 hm2,垃圾中轉站2處,占地面積0.27 hm2,解決村內垃圾亂堆亂放的問題,改善環境質量[3-4]。
通過產業的整合、文化的挖掘、村莊整治、合理規劃,生態保護等綜合實施,使槐廟村建設特色的風情韻味,使之成為農村居民創業就業的基地和展示新農村建設成就的窗口。“美麗鄉村”建設是以安居樂業、村民增收為特征,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生態文化傳承為目標的新型農村。槐廟村可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通過規劃使槐廟村經濟發展從以農業為主逐步向以農果業為主,鄉村旅游為輔的經濟模式轉變,建設成天水特色的美麗鄉村。
4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秦安縣2011―2030城市總體規劃[A].甘肅秦安,2011.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8-0045-02
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在他的《農業與工業化——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初探》一書中提出 “農業國家或經濟落后國家,要想做到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就必須全面(包括城市和農村)實行工業化”。但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認為我國傳統農區的經濟騰飛應以農業為主,進行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工業化應是在農業產業化完成之后再考慮的問題。這樣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筆者認為傳統農區在落后中奮起直追,實現其在新形勢下的跨越式發展,是無法繞過工業化之路的。
一、傳統農區經濟社會發展必經工業化之路
首先,在工業社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是一個歷史趨勢,一個國家或地區單純依賴農業的發展,實現經濟體的繁盛是極其困難的。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并不低,只是由于從事農業的人口眾多導致農民的平均收入極低。如果不能大量減少農業人口,無論農業達到如何高級的產業化與現代化,都無法使傳統農區擺脫經濟發展滯后的困境。所以,傳統農區的農業不必放棄,也不需放棄,它和傳統農區的工業化并不沖突。但農業現代化不是解決傳統農區經濟社會轉型問題的最終武器。
其次,我國傳統農區的地少、人多的特點在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會不斷強化,解決傳統農區的大量富余勞動力的問題是解決傳統農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工業的總體規模不像農業那樣存在一個相對的極限,是可以持續擴張,并不斷增加就業崗位的。傳統農區本區域的工業化是解決傳統農區富余勞動力的最快捷的途徑。
第三,傳統農區的工業化不僅包括在農區發展工業,還包括農民收入來源“工業化”,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消費結構“工業化”。而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的出現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傳統農區的工業化趨勢和其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從傳統農區工業化的寬泛意義上說已經是歷史的現實。
二、傳統農區實現工業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我國農村工業以鄉鎮企業的形式經過1984年至1988年、1992年至1997年、2001年至2007年三輪超常規的發展,到2007年,全國鄉鎮企業完成增加值69,620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86,603億元、利潤總額17,643億元、上交稅金7,366億元,從業人員總數達1.5億人,比上年增加409.6萬人,累計支付勞動者報酬達13,70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收入1,440元(資料來源于農業部網站。)鄉鎮企業的發展貢獻了GDP增長的三分之一,轉移了三分之一農村勞動力就業,多年來一直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同時,我國已完成的和正在推進的大部分農區工業化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的工業化模式。近年來,在全球產業向我國轉移、我國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浪潮中,部分傳統農區無視項目本身對生態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為實現經濟大發展,不加選擇的盲目承接高污染、高消耗的項目,給這些傳統農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部分傳統農區的地方政府以招商論政績,強壓指標,而對項目本身的價值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根本無暇顧及。根據水利部水土保持司2008年撰寫的《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報告》中的第一部分“農村生態環境狀況”,我國鄉鎮工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這些污染物大多直接排入農村水體、大氣和土壤,成為農村的主要污染源。全國鄉鎮企業中,制磚、鑄造、水泥、煉焦4個行業能耗占整個鄉鎮企業能耗的比重超過50%,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6。隨著國家對造紙、水泥、煉焦、化工等重污染工業企業實行強制關停,有些城市將難以為繼的污染企業遷往農村地區,城鎮工業廢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加劇。
在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的今天,我國的工業化必須是新型的工業化,這是國家的政策,也是理論界的共識。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摒棄傳統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于尚處前工業化時期或工業化初期的傳統農區而言,不僅可以少走彎路,而且可以又好又快地推進傳統農區現代化。
三、傳統農區利用其后發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傳統農區有自身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困難,比如基礎設施薄弱、信息化建設滯后;科技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利用外資水平低,對外開放度不夠;融資困難,資金缺口較大;教育落后,低素質人口數量依然巨大;農區的管理體制改革滯后等。但同時,農業對經濟增長本身就有四大貢獻,即產品貢獻(包括糧食和原料)、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外匯收入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
首先,傳統農區進行工業生產的農產品原料豐富。在工業化進程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始終是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農區擁有充足原料和廣闊市場的絕對優勢。
其次,傳統農區人力資源比較豐富,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通過技術、職業教育培訓,轉換為豐富的人力資源。
第三,發達地區正在進行產業轉移。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一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逐步向內陸地區轉移。農業主產區可以選擇適合本地比較有優勢的產業,通過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積累工業化的資金,安排當地勞動力就業。
第四,人們消費結構升級,特別是對營養、健康、綠色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工業相對較少,這使得傳統農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較好的保護。傳統農區可以充分利用生態優勢,進入對環境要求高的生態產業。
第五,有支農惠農政策。十六大以來,中央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先后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出臺了糧食直補、綜合直補等多項涉農補貼,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投入,中央財政實際用于“三農”的各項支出逐年增加。
第六,知識經濟雖然一般會弱化后發優勢,但傳統農區的工業化不同于較高工業化水平基礎上的后進國對先驅國的趕超,由于傳統農區的工業基礎非產薄弱,最初階段所需的工業知識信息的獲取成本非常低廉,獲取方式相對卻更加便捷。
四、傳統農區實現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后勁
但有人曾提出,國家的工業化盡管是全方位的,但并不一定要求一個國家的農村地區都要實現工業化。這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也許是正確的,但在中國卻是一種謬論。首先,由于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的界限日益模糊,我們不能將工業和農業完全割裂開來。將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是農業人口的大幅下降,比如美國,1994年其農業人口僅占其全國勞動力總量的2%。我國在農業逐步現代化,農業人口逐漸下降的過程中,其余的非農人口要分享新型工業化的成果很難全部在城市實現。通過農區工業分享這一過程成為相當比例人口的必然選擇,尤其是傳統農區,人口在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由于相對閉塞,原本就處于劣勢。所以必須把傳統農區的新型工業化納入我國整體的新型工業化體系中。其次,我國鄉鎮企業是我國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我國鄉鎮企業布局分散、設備簡陋、工藝落后、企業污染點多面廣,其完成新型工業化的任務艱巨。但如果農村已有的這些“工業化成果”不能實現新型工業化,則中國的新型工業化也將是不完整的。
同時,傳統農區實現新型工業化將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后勁。傳統農區多為欠發達地區,如果其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失衡的改善,則必會增強中國經濟的整體實力。另外,在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優勢逐漸喪失的情況下,傳統農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新型工業化,將在保持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利用大量富余勞動力保持住中國商品出口的價格優勢的同時,在新型工業化原則指引下,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品質優勢。為我國擴大內需,實現經濟轉型爭取時間。再者,外貿依存度居高不下使中國經濟面臨嚴重的結構性矛盾, 傳統農區實現新型工業化時農村人口收入增加,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有助于擴大內需,為中國經濟的持久發展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