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糾紛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0: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貿易糾紛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貿易糾紛論文

篇(1)

二、產生農產品貿易糾紛的原因

1.農產品貿易操作復雜、限制繁多

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需要經過許多方面的限制,并且操作過程也非常的復雜,如市場準入、動植物的安全檢查、衛生檢查、國內的支持等,他們中間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引起貿易糾紛,并且解決起來也比較復雜。如歐盟國家以我國動物源性食品中的抗生素含量超標,從而禁止我國動物源性食品的貿易,使我國失去動物源性食品的市場,對我國經濟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2.技術差異的限制

農產品貿易中對技術的要求也比較高。我國加入WTO以來,出口貿易的直接限制減少,但是各種間接的限制卻日益突出,如衛生標準、安全標準、技術標準等。其中技術的差異已經成為農產品貿易的重要障礙。就以茶葉為例,茶葉在我國的出口貿易中占的比重比較大,它在整個市場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歐盟提高了茶葉中禁止使用的農藥的種類,有原來的29種增加到了現在的62中,并且有些農藥的標準較之前提高100倍之多。

3.農產品貿易的出口市場比較集中

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出口市場相對比較集中,一般分布在亞洲的各個地區。我國農產品的貿易出口至亞洲各地的占據整個中國農產品的68.9%,日本市場就占據了亞洲市場的41%,可見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集中的程度,直接結果就是國內的各個企業之間相互競爭,降低價格,造成各國提出傾銷申訴。

4.貿易自由化中產生的必然結果

WTO在農業方面制定了《農業協定》,它對農產品的自由化貿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這些相關協議制定不完善,造成這些協議在執行上有一定的偏差,形成各種矛盾,進而造成各種農產品貿易糾紛的產生。

三、解決農產品貿易糾紛的措施

1.我國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戰略措施和制度措施

為了保證我國農產品貿易糾紛的順利解決,我國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戰略措施和制度措施,對農產品的出口貿易結構進行優化,促進農產品貿易的發展。首先,要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貿易戰略,保證農產品出口的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的完善。如鼓勵種植和養殖各種有機的、綠色的農產品,保證農產品出口的質量。同時還要保證市場的多元化,解決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問題,如可以不斷的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分散貿易市場,避免出現農產品的惡意競爭。其次,不斷完善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制度和技術體系,如制定農產品貿易的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動植物的衛生檢疫體系;建立完善的預警、保障以及應訴機制;嚴格按照WTO規定的規則實施,保證我國農產品貿易糾紛及時解決。

2.農產品貿易的相關企業積極處理農產品貿易糾紛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要積極的應對各種農產品貿易糾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首先,農產品的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從“以廉取勝”轉變為“以質取勝”,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其次,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堅持以WTO的相關規則以及現在一直倡導的綠色產品為先導,不斷吸取其他各國國的先進管理經驗,不斷規范企業的管理。第三,積極開展綠色營銷,保證農產品的環保。第四,農產品的質量要符合國家的認證標準。

篇(2)

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上的分歧源自于新貿易理論和新Heckscher-Ohlin理論對產業內貿易性質的不同理解。新貿易理論(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分析方法將產業內貿易定義為相似要素密集度(similarfactorintensity)產品的交換。理想狀態下的產業內貿易產品被稱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產品”(perfectly-intraindustrygoods),指在任一相同的要素價格下,貿易產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密集度(identicalfactorintensity)。新Heckscher-Ohlin理論則將產業內貿易定義為同一產業內不同質量產品品種的交換,而不同質量產品品種的要素密集度卻是不同的。本文分別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產業內貿易理論的觀點及爭議進行分析。

一、新貿易理論在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產業內貿易研究

新貿易理論在產業內貿易研究方面考慮的是產品的水平差異性,即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產品在存在水平差異時的交換,其主要原因在于產業內貿易活動主要發生在技術水平、要素稟賦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影響比較大的理論模型包括Krugman(1979)、Lancaster(1980)、Brander和Krugman(1983)等。這些研究的結果認為規模經濟、產品多樣性、消費者偏好等構成了產業內貿易的基礎。

Krugman(1979)將基于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的Dixit和Stiglits(1977)封閉經濟下的分析擴展為開放經濟的分析,證明了規模經濟和產品水平差異的相互作用是促使國際貿易以產業內貿易形式發生的獨立原因。該模型在需求方面假定,每個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相同,而且所有品種都對稱地進入效用函數,即每增加一單位任何品種的消費帶來的總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并且消費的品種越多,總效用增加越多。該模型在供給方面假定,只有一種生產要素勞動,產品所有品種的生產函數相同并具有規模經濟特征。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每一個產品品種只有一個廠商生產,即廠商數目和產品的品種數相同,每一個廠商也都試圖分割市場以形成自己的壟斷力量。在封閉經濟條件下,每個國家消費者可得到的產品品種種類和規模經濟的利用程度都受制于各自國家的市場規模。因此,通過國際貿易創建更大的一體化市場,可以使消費者得到更多的產品品種種類,并享受到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從而增進各國福利。該模型認為,在存在規模經濟和產品水平差異性的條件下,即使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也能開展產業內貿易活動,并且這種貿易會增進兩國的福利。

Lancaster(1980)模型仍以產品的水平差異性為基礎。該模型認為,每個產品品種都有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品種的特征,正是這些不同的特征構成了產品的水平差異性。消費者對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只會選擇具有其喜歡的特征的品種去消費,而不是購買產品的多個品種。在供給方面,該模型假定廠商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市場,并能以相同的成本生產任何產品品種,而且任一品種的生產在一開始其平均成本遞減。該模型以“完全壟斷競爭”(PerfectMonopolisticCompetition)描述了均衡時的狀況:實際生產的產品品種均等地分布在“光譜”(spectrum)上,每一品種的生產數量和銷售價格都相同,每一廠商都獲得正常利潤,即價格等于平均成本。在引入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進行貿易分析時,該模型具有了一般均衡的特征。Lancaster(1980)和Helpman(1981)共同完成了這一分析工作。模型假定存在兩個部門,一個部門以規模報酬不變方式生產同質產品,另一個部門以規模報酬遞增方式生產有差異性的產品,勞動是兩個部門的流動要素,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特定要素,對差異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大于1。當這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開展貿易后,同質產品之間沒有貿易發生,但差異化產品按照“完全壟斷競爭”的方式在兩國共同生產并展開貿易活動。由于開展貿易后消費者得到的產品品種數目比封閉條件下要多,而且有規模經濟利益存在,兩國的福利因此得以改善。

Brander和Krugman(1983)在雙寡頭壟斷條件下對產業內貿易的發生給出了一種解釋。該模型假定所有方面都相同的兩個國家中各有一個廠商,他們以同樣的成本生產同樣的產品,并且兩國對該產品的國內需求函數也相同。兩國廠商采取的是古諾競爭行為,即每家廠商都是在對方銷售不變的條件下選擇他對兩個市場的銷售來獲取最大化利潤。由于模型存在著嚴格的對稱性,在均衡的時候,每家廠商都將產出的一半在國內市場銷售,并將另一半出口,產業內貿易由此而發生。在引入運輸成本后,每個廠商從自己國內市場銷售得到的價格必然高于他在出口市場銷售減去運輸成本的價格,因此,Brander和Krugman(1983)把這種產業內貿易也稱作相互傾銷(ReciprocalDumping)。

二、新Heckscher-Ohlin理論在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產業內貿易研究

新Heckscher-Ohlin理論在產業內貿易研究方面的代表當屬Falvey和Kierzkowski,其重要的假定在于產品不同品種間的要素密集度是隨著質量差異而變化的,從而開辟了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研究領域。

Falvey(1981)首先對垂直型產業內貿易進行了研究,將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與要素稟賦理論相結合,指出資本充裕的國家出口高質量物品、勞動充裕的國家出口低質量物品。Falvey的貢獻在于引入產品質量的垂直差異對比較優勢理論基本框架進行簡單的修正,從而對產業內貿易進行理論解釋,同時也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Falvey(1981)在比較優勢理論2×2框架內構造了一個關于產品垂直差異的模型。因為這一模型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框架偏離不大,尤其是完整地保留了完全競爭假設,并且得出產業內貿易符合Heckscher-Ohlin定理的傳統論述的結論,因此又被稱為新Heckscher-Ohlin模型。以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框架為基礎的Falvey模型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征,其一是說明了在沒有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下,也會產生產業內貿易;其二是每個國家都生產質量上具有垂直差異的產品。同時,和傳統的基本框架一樣,Falvey模型也假設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的要素(資本和勞動)稟賦存在差異,其中本國是資本相對豐裕,從而資本的租金比率較低,而外國則勞動相對豐裕,從而工資率較低。Falvey模型得到的結論是,本國會在那些質量高于臨界值的產品上擁有比較優勢,而外國則在那些質量低于臨界值的產品上擁有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格局也就由此得以確定。Falvey這一模型的一個關鍵特征是產品的質量取決于生產產品的資本密集度,所以一些學者認為該模型偏離了產業內貿易關于近似生產函數假定的研究方向。

Falvey和Kierzkowski(1987)在Falvey(1981)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個部門的情形,其中一個是上面分析的產品存在質量垂直差異的部門,另一個則是傳統的生產單一同質產品的部門。這一模型和上面的模型一樣,都是建立在比較優勢理論基本框架的基礎上,也采用完全競爭假設。這一模型同時產生了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并且兩種不同貿易的格局都符合Heckscher-Ohlin定理。Falvey-Kierzkowski模型(1987)表明,在不存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條件下,產業內貿易也會存在,即產生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工資較低的國家在生產低質量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工資較高的國家在生產高質量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且兩國間要素稟賦的變化對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增減具有重要影響。Falvey與Kierzkowski的研究將產業內貿易歸因于比較優勢,在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方面獨樹一幟,對于發展中國家參與產業內貿易活動給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釋。Shaked和Sutton(1984)也對垂直型產業內貿易進行了研究,其特點是將產品品種的不同質量和研究與開發費用支出相聯系,在存在規模經濟和寡頭壟斷的條件下,來分析產業內貿易活動的狀況。該模型假定廠商要開發一個質量較高的品種就要在產品投入市場之前進行研究與開發,這種研究與開發費用被看作是固定成本。平均可變成本被假定為不變,或隨著產品質量的改進而緩慢提高。假定消費者的偏好相同,對不同質量的產品有著相同的排列順序,但消費活動受制于收入水平,高質量的品種被收入較高的消費者所購買。假定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每個國家在封閉條件下都有兩家廠商分別生產高質量和低質量的產品品種。在兩國開展貿易之后,由于競爭和規模經濟的作用,兩國生產相同質量的兩家廠商中的一家會退出市場,因為在兩家廠商并存的情況下沒有一家能夠獲利。在自由貿易下,一個產品品種只有一家廠商來同時為兩個市場生產和提供。消費者會因為規模經濟帶來的價格下降而受益,也會因為更高質量產品品種的開發而受益。但問題在于,此時無法判斷哪個國家的哪家廠商會生存下來,因此也無法確定產業內貿易是否一定會發生。只有當兩個國家分別保留下來一家生產不同質量品種的廠商時,產業內貿易才會發生,只是無從確定貿易流向。

三、結論

篇(3)

以下為求學網為您編輯的:“國際貿易論文國際貿易結算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研究”,敬請關注!!

國際貿易論文國際貿易結算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研究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國際貿易論文國際貿易結算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研究”,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上一篇: 水電管理論文 下一篇: 工業法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美女天天爽夜夜爽 | 尤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五月天久久久天堂网 | 日韩高清一区精品 | 中文字幕紧身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