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工程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8 11:25: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水資源工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水資源工程論文

篇(1)

2區域水資源量分析

2.1分析資料來源

白云湖水庫工程可供水分析論證主要依據隨州水文站實測徑流資料。隨州水文站1953年5月由湖北省水利廳設立,保存有設立之初至今的觀測水位、流量、降水等水文資料,集水面積3827km2。白云湖水庫壩址在隨州水文站斷面下游4.5km,白云湖水庫以上流域面積3865km2,為隨州水文站控制面積的99.02%。依據隨州站長系列徑流資料進行計算,確定白云湖水庫工程的可供水量。

2.2降水量年際變化分析

區域內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977.6mm,4~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2.9%,6、7、8三個月的降雨占全年的46.5%。最大年平均降水量1279.3mm,最小年平均降水量640.1mm,年際變化2倍左右。區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折合水量68.32億m3,p=50%降水量961.0mm,折合水量67.16億m3,p=75%降水量804.0mm,折合水量56.19億m3,p=95%降水量617.8mm,折合水量43.18億m3。區域內降水變化趨勢是東北部向西北地區遞減,年降水量在1840.5mm~485.5mm之間。全區年降水量變差系數Cv在0.17~0.24之間,年降水量最大最小比值在1.8~2.9之間。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暴雨多,強度大,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

2.3區域水量分析

區域內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20.16億m3,折合徑流深288.6mm,徑流系數為0.29,徑流分布總趨勢與年降水基本一致,自東北向西北遞減,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模數為28.8萬m3/km2。由于降水年內分配不均,使得徑流季節變化很大。根據隨州站1962~2005年實測資料,采用水文比擬法按面積比轉換至白云湖壩址。最大年平均流量67.8m3/s(1963年),最小年平均流量7.81m3/s(1967年),多年平均流量31.2m3/s,年徑流量9.85億m3,徑流深254.9mm。

2.4區域水質現狀分析

涢水干流布設有環潭、隨州2個水質監測站,水質監測斷面均在河流中央垂線上設置一個表層采樣點進行水質監測。監測項目有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硬度、總磷、銅、氟化物、砷、汞、鎘、六價鉻、鉛、鋅、氰化物、揮發酚、氯化物、硝酸鹽等19項。根據水質現狀監測結果,按《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采用單因子法對現狀監測結果進行評價。涢水干流環潭、隨州站均設在城鎮下游,由于城區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導致水質污染。環潭站水質為V類,隨州站水質為劣V類,主要污染物為氨氮。

2.5區域水資源平衡分析

分析白云湖水庫供用水,水庫不同保證率下的來水量、棄水量、來水量利用率、棄水率。白云湖水庫用水對水質的要求為III~IV類,隨州城區下水管網改造后,城區所有污水集中匯入白云湖水庫下游,經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排放,白云湖水庫水質明顯好轉,水質可以滿足取水要求。

3工程影響分析及預測

3.1取用水對水資源狀況和其它取水戶的影響

白云湖水庫取水量較少,絕大部分是來水下泄至下游干流,不產生污染,對區域水資源狀況影響甚微。水庫以下不存在對其它取水戶的影響與補償問題。

3.2社會、經濟效益影響分析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隨州市城市供水不足,新建白云湖水庫解決當地的工業、農業用水,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府河大橋至望城崗段,河道在規劃城區范圍內長4813.7m,河道寬度300~350m,無堤防工程,右岸為山腳階地,為隨州市政治中心所在地,左岸為隨州市經濟開發區,地勢較平坦低洼,防洪標準不足20年一遇,對隨州市城區防洪構成威脅。白云湖水庫的修建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枯水季節,上游河道流量小,河床,建造人工湖泊,淹沒河道,形成寬闊的水域,調節城市小氣候,美化沿河及周邊環境景觀,創造人水和諧的旅游休閑環境,具有較強的觀光旅游服務開發潛力。白云湖水庫的興建促進了城區排水管網的改造,實現雨污分流,污廢水的集中整治,有利于涢水的水資源保護。

3.3退水影響及水資源保護措施

工程通過采取各種環境保護措施切實保護水環境和水資源。運行期由于上游存在面源污染,加之水庫容量較小,水深較淺,水庫容易產生富營養。汛期通過水庫的蓄滯洪作用可使得下泄流量不大于天然狀態中已經發生的洪峰流量,在枯水期水庫下泄流量應維持天然狀態流量。由于水庫抬高河流的水位,水流通過溢流壩下泄水流流速增加,對下游河道、堤防產生的沖刷作用加強,管理單位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下游河段的河堤進行襯砌。

3.4工程取水水源的可行性分析

白云湖水庫工程筑壩建庫攔截涢水干流來水作供水水源。農業灌溉供水保證率要求為75%,設計灌溉面積2.5萬畝,供水量938萬m3;工業用水保證率要求為95%,設計供水量6278萬m3。白云湖水庫攔水壩壩址處多年平均來水量為9.85億m3,多年平均可供水量9.235億m3,水源的水量能夠滿足取水要求。涢水干流在入隨州市區(茶庵王福窖水廠)前河道水質狀況良好,水質為III類,入市區后,共有十六個排污口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涢水河,導致水質惡化,水體污染;厥水在入隨州市區(厥水二橋)前河道水質狀況良好,水質為II~III類,入市區后,共有七個排污口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厥水河,導致水質惡化,水體污染。(1)納污能力計算涢水流域納污能力采用一維模型計算:[M]=[Cs-C0exp(-kl/u)]exp(kl/2u)Q計算參數選擇:Q─斷面設計流量;u─設計流速,u=0.60m/s;C0─背景濃度,根據水質監測資料氨氮C0=0.55mg/l,高錳酸鹽指數C0=4.5mg/l;K值,根據實測資料分析,選用氨氮K=0.50/d,高錳酸鹽指數K=0.27/d。對涢水白云湖河段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納污能力進行計算,涢水白云湖水庫以下區域水質目標III類,主要污染物控制高錳酸鹽指數、銨氮排放量分別為1679t/a、500t/a。(2)水庫富營養化預測根據白云湖水庫工程水環境現狀和特點,選取總磷、總氮作為庫區水質的主要預測因子。富營養化的預測采用荻隆模型預測氮、磷的濃度。根據荻隆模型c=L(1-R)/H/ρω,計算得出,庫區水體中氮、磷濃度分別為1.99mg/l和0.18mg/l。以水庫、湖泊中的磷濃度為判定富營養化程度的標準,水庫分為貧營養型(<0.01mg/l)、中營養型(0.01~0.02mg/l)和富營養型(>0.02mg/l)。白云湖水庫建成后其總磷濃度為0.18mg/l,由此可以判定水庫蓄水運行后容易導致富營養化問題。

4結論與建議

4.1經分析論證

河道攔蓄工程主要攔蓄上游來水,取用水量較少,絕大部分來水又回歸干流河道,有利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改善水環境狀況,美化城市環境,提高隨州市城區防洪能力。工程運行不污染水質,工程建成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效保護利多弊少。

4.2河道攔蓄工程興建后

庫區河段由天然河道形成湖泊,水體流速將發生較大變化。由于大壩的阻擋作用而形成的水庫容量比天然河道容量大,使整個水庫內的水流趨于緩流狀態。庫區易發生富營養化,建議全面改造城區的排水管網,將市區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集中綜合處理達標后排放,改善河道城區段的水環境,屆時水質將改善為III~IV類,水質完全滿足工程取水要求。

篇(2)

目前天德鄉境內的小型水庫大壩為土石壩,小塘壩工程甚至都沒有進行設計就進行了施工,完全沒有達到相應的級別標準。擋水壩的高度或壩頂寬度不夠,壩的坡度較大,壩體與兩岸的交接處都沒有排水溝,山坡集雨會直接沖刷壩體,壩的上游坡面沒有塊石護坡,下游壩坡也沒有草皮護坡。

1.2溢洪道

天德鄉境內的大多數塘壩工程的溢洪道,一般為開敞式寬頂堰溢洪道。另外,溢洪道寬度又不夠寬,泄洪流量小,庫容最高水位幾乎接近壩頂,嚴重影響著大壩的安全運行。

1.3灌溉渠

作為農灌效益占主要地位的水庫,灌溉渠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天德鄉小一型水庫灌溉渠道大部分是沿地形開挖而成的,水庫灌溉渠多采用自流方式灌溉農田。渠道普遍沒有進行防滲處理,渠道滲漏水量大,加上農田灌溉用水多采用漫灌、串灌,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數低,渠道不能更好地進行維護也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1.4河道

河道是水庫汛期泄流排洪的重要航道,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它的承受能力大小事關河道兩側農作物的正常生育與生長河道的寬、窄、流量、河道標準不夠,汛期河道水位上漲出槽直接影響群眾集體財產安全,河道清淤能使其達到30年一遇洪水標準,重在維護。

1.5塘壩工程的交通方面

建庫時的進庫道路是不上等級、坑洼不平、彎多坡徒的臨時道路,經多年的使用,一些塘壩原有道路已不能通車,即使能通車,遇到下雨也是路面泥濘,車輛無法通行。

2解決的辦法和措施

近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門,非常重視水利工作,加大了對水利基礎設施資金的投資力度,“八五”期間天德鄉農富小一型水庫下游河道干流進行了全面清淤改造,清淤長度為5000延長米,完成清淤土方量為2000立方米,保護有效農作物耕地面積為1824公頃。在此基礎上相繼完成官廳村一社小二型水庫下游河道清淤工程為3000延長米,完成清淤土方量為1200立方米,保護有效農作物耕地面積為320公頃,河道整治達到了30年一遇的標準。2013年秋季完成團山村六社塘壩溢洪道除險加固維修工程。2014年秋季完成了農富村六社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投資160萬元,隨著工程逐年建設全鄉水利走上了健康的軌道。2015年天德鄉鄧家小二型水庫、天合小二型水庫、太平五社小二型水庫、賀家溝小二型水庫、官廳一社小二型水庫、官廳三社小二型水庫、官廳五社小二型水庫等七座小二型水庫,先后被舒蘭市水利局列為除險加固招標工程項目,預計投資1400萬元,這些工程建設完工之后的水庫工程將對天德鄉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對農民增收,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篇(3)

2水利水電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實例分析

2.1工程概況

為緩解綏陽縣中心城區近期城市生活用水嚴重缺水問題,擬在綏陽縣洋川鎮團山村的石梁河上游修建團山水庫。水庫壩址距綏陽縣城17km,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4.7km2,多年平均徑流量922萬m3;水庫校核(P=0.2%)洪水位918.62m,設計(P=2.0%)洪水位917.41m,正常蓄水位915.00m,死水位886.00m;水庫總庫容721萬m3,正常蓄水位庫容571萬m3,死庫容30萬m3,興利庫容541萬m3,庫容系數58.7%,屬多年調節水庫。

2.2分析范圍及論證范圍

團山水庫分析范圍為石梁河全流域(流域面積239km2)及受水區綏陽縣中心城區退水所涉及的洋川河全流域(流域面積126km2),共計365km2;取水水源論證范圍為石梁河團山水庫壩址以上流域(流域面積14.7km2);取水影響論證河段為團山水庫庫區河段(河長約2.84km,庫區面積約0.42km2)、團山水庫壩址至石梁河河口區間河段(河長25.3km),共計河長28.1km;退水影響范圍主要為洋川河綏陽縣城污水處理廠退水口至下游河口區間長9.7km河段。

2.3區域水資源狀況及其開發利用分析

分析范圍內主要河流有團山水庫所在河流石梁河、工程受水區綏陽縣中心城區退水所涉及的洋川河。石梁河系芙蓉江右岸一級支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全流域面積239km2,主河道全長32.2km,主河道加權平均坡降為11.9‰,流域形狀系數0.231,多年平均徑流量15000萬m3。洋川河系洛安江左岸一級支流,全流域面積126km2,河長28.9km,主河道平均比降11.8‰,流域形狀系數0.151,多年平均徑流量7900萬m3。分析范圍內已建成灌溉水庫工程2處,小型引水灌溉工程42處,提水灌溉工程30處。灌溉面積22182畝(其中水田20339畝,旱地1843畝)。分析范圍內水資源總量22900萬m3,現狀開發利用水量1786萬m3,水資源開發利用率7.80%;耗水量1079萬m3,占水資源總量的4.7%。分析范圍內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一般,水資源具有一定開發利用潛力,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條件和必要對石梁河水資源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利用。

2.4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城市生活用水方面:綏陽縣城市生活用水量預測主要根據《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2006)采用分類預測法進行預測,遠期規劃水平年(2030年)采用180L/(人•d);供水管網損失10%;未預見水量按10%考慮;水廠自用水量按總用水量的5%計。由于縣城工業用水單獨考慮,故上述所取定額符合一般城市生活用水規律。農田灌溉用水方面:根據當地灌溉習慣結合現狀灌溉渠系實際情況,下游農田灌溉P=80%保證率灌溉用水定額水稻取320m3/畝、玉米56.4m3/畝、辣椒45.9m3/畝、油菜59.3m3/畝基本合理。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方面:綏陽縣現狀用水量1.787億m3,2015用水指標1.812億m3、2020用水指標1.985億m3、2030用水指標2.041億m3,分別比現狀增加0.025億m3、0.198億m3和0.254億m3,團山水庫供水量僅0.0599億m3,而且主要是用于綏陽縣城生活用水,符合《遵義市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指標方案》對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

2.5取水水源論證

團山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4.7km2,多年平均徑流量922萬m3,經長系列調節計算,團山水庫壩址處流域水資源量可滿足團山水庫設計供水量599萬m3/a(P=95%城市供水588萬m3/a、P=80%農田灌溉用水10.8萬m3/a)的要求。至規劃水平年(2030年)上游流域內用水較現狀增加耗水量僅占來水量的0.03%。因此,團山水庫工程取水在水資源量方面是可靠的。根據壩址河段水樣水質檢測結果,現狀水質能滿足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和農田灌溉水質要求。取水口以上流域內無工礦企業,主要污染源為少量農田灌溉用水退水,農村生活用水基本無退水,今后水質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取水口以上流域今后將劃為水源地保護區,農田灌溉用水退水量將進一步削減,同時嚴禁新設排污口等活動,取水水源水質可得到保障并有改善的可能。取水口河段具備成庫建壩的地形地質條件,同時取水口的設置也能夠滿足水庫泥沙淤積需求和取水量的需求,且壩址下游農田灌溉用水今后由團山水庫生態放水管一并下放,管道尺寸滿足放水要求,取水口設置合理可行。

2.6取水和退水影響分析

團山水庫取水對區域水資源量雖有一定影響,但按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0%(0.029m3/s)下放生態流量,對區域水資源及下游河道的生態影響較小。水庫下游有農田灌溉工程,灌溉設計流量為0.021m3/s,下游灌溉用水量由生態放水管統一下放,對下游農田灌溉取水影響不大。同時,建議在初蓄期積極引導灌區群眾進行適度水改旱,盡可能減少灌溉用水量,確保水庫盡早正常蓄水,正常發揮效益。團山水庫工程在建設期其污廢水按退水處理方案處理達標后排入石梁河,壩址河段枯季情況下接納排放的污廢水后懸浮物(SS)、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學需氧量(COD)濃度均小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水質要求。施工期對河道水功能區造成一定影響,但該影響將隨著施工的結束逐漸減弱直至消失。運行期影響較大的綏陽縣中心城區城市用水退水。退水影響的洋川河屬“洛安江綏陽遵義縣保留區”,由于納污河流洋川河退水口來水量較大,只要對城市用水產生的污廢水處理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標準A標準”后排放,退水對水功能區的影響較小,加之影響河段無其他用水戶取水,故綏陽縣中心城區城市用水退水對水功能區和第三者的影響不大。

2.7水資源保護措施

項目建設過程中,要對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采取有效措施處理后達標排放,嚴禁將污廢水直接排入河道;作好水土保持工作,對棄渣進行妥善處理,對項目施工造成的地表恢復植被。對水庫大壩、泵站及庫尾河段進行水質監測,遇異常情況要查明原因并報告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時停止供水并采取措施即時解決。水庫蓄水前,必須對淹沒區進行庫底清理,以免蓄水后淹沒區內植物腐爛、農廁中糞便等造成二次污染。水庫管理站修建化糞池處理生活污水,污水經處理后用于澆灌農田和綠地,生活垃圾擬與當地生活垃圾一同處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植樹種草、對庫區25°以上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坡改梯等水保工程,緩解庫內泥沙淤積,逐步恢復庫區庫周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水庫自身運行年限。合理安排水庫蓄水計劃,通過下泄一定流量等措施來減小水庫蓄水和運行對下游河段生態環境和農田灌溉的影響。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水資源保護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水庫在運行過程中,實施水資源保護的領導、管理和監督實施工作。配合涉及縣、鄉、村對負責范圍內水資源保護措施實施情況進行監督管理,搞好工程水資源保護工作。

篇(4)

2污水資源化進程緩慢,中水回用率較低

污水資源化除可改善水環境、凈化水質外,還可作為可替代水源,節約大量的新鮮水。全市現有污水處理廠4座,日處理能力12.4萬m3,已批復的用水單位有陽煤集團氧化鋁、河坡電廠二期、西上莊煤電項目、龍川電廠、冀東水泥等工礦企業,但由于水質、配套等方面原因均未供水,除桃河景觀生態用水外,無其他用水戶,大量中水外排,城市污水回用率不達30%。

3保護對策

3.1采取嚴格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全市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要留住雨水,提高水源利用率,必須依靠生態保護,進一步劃定生態公益林、水源涵養林自然保護區。對一些重要水庫、河流源頭及飲用水源地,應劃定盡可能大的水源保護區,明確保護范圍,落實保護措施,不斷提高保護區水源涵養能力。此外,國土、交通、水務、林業、農業等部門應嚴格控制在水源地興辦企業。對開礦、修路等經濟活動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必須采取嚴格的水土保持措施,做好水土保持方案論證,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3.2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一是實行嚴格的取用水管理。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已列入省政府考核陽泉市政府的指標之一。全市要嚴格執行省廳下達的年度計劃指標,制定分縣區用水計劃,任何地方和單位不得突破。二是加快實施市區飲用水水質改善工程。采用“預處理+二級納濾”工藝,對原水進行軟化處理。工程建成投運后可有效改善城市水質過硬的問題。三是實現工農業生產優先由中水解決,大力鼓勵和扶持開展雨水集蓄、礦坑水及中水等非傳統水源的開發利用,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市場價格調控機制和市場激勵機制。四是加快水價改革和階梯水價機制工作研究,建立健全水費、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三費合一”的征收體系。

3.3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

作為第四批國家節水型試點城市,陽泉市要以此為契機,繼續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水宣傳活動,鼓勵公眾參與節水,為節水型社會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要積極開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設,有效利用中央和省級水資源費,開展節水產品推廣普及和節水示范項目建設。同時要加強節水型社會制度建設,制定出臺《陽泉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陽泉市再生水管理辦法》《陽泉市節水“三同時”管理辦法》等涉水規章,深入開展節水行政執法,開展水資源資產化管理研究和水權交易等制度研究。

3.4拓寬融資渠道

全市水利工程建設主要以地方財政投資為主。在城市化建設中解決城市供水管網建設、主干線連接、新水源工程建設、污水管網建設、污水處理運行等水資源問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為此應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廣泛吸收社會資金,采取銀行貸款等模式籌集建設資金,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此外,應參照省委省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加大“四荒”治理開發力度,鼓勵企業、集團、個人參與“四荒”治理。

篇(5)

鑒于水利工程維修養護項目多、內容復雜等因素,結合近年來水利工程巡視檢查記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施工記錄等的填寫,資料的整理,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述如何規范、全面、快捷的整理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技術資料。

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資料的形成

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資料是承擔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的管理和業務單位,在維修養護及一系列相關活動中直接形成的一套較為全面、規范、完整的文件材料。資料形成的過程主要從項目的提出、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資料的形式以相關文件、工程日常巡視記錄、工程日常巡視分析報告、工程維護施工記錄、工程維護施工分析報告、定期巡視檢查記錄、定期巡視檢查分析報告、工程維修養護合同、安全生產責任書、工程竣工驗收單、圖紙、圖表、計算材料、圖片等組成。

二、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技術資料整理的原則

整理出規范完整、高效適用的工程維修養護資料,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原則:

2.1資料整理的及時性

整理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資料是對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質量情況的真實反映,因此要求資料必須按照水利工程實施的進度進行及時整理。技術資料從收集、積累和整理,要始終貫穿于工程運行和維修養護工作的全過程,應與工程運行和維修養護工作進程保持同步。

2.2資料整理要具備真實性

資料的真實性是保證優良水利維修養護工程的技術靈魂。資料的整理應該實事求是,客觀準確,不要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聯查”而脫離實際,甚至歪曲事實,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技術資料應是對維修養護工程質量的真實寫照,所有資料的整理應與水利維修養護工程施工過程同步,資料包括:工程維修養護合同、生產安全責任書、維修養護記錄、巡視檢查記錄、整改通知、工程驗收單等。

2.3確保資料數據的準確性

資料的準確性是做好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資料的核心。維修養護資料的準確性,主要從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質量評定的填寫應規范化、項目內容填寫應詳細具體化,不能以“符合要求”、“滿足規范”來概而論之,主要單位領導、資料整理人員、審核人員及負責人簽字都要把好數字關,真正做到各負其責,各行其是,按章辦事。

2.4保證資料的完整性

完整性是做好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資料的基礎。不完整的資料將會導致片面性,不能系統地、全面地了解各個單位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的質量狀況。有關單位應設專人整理各類有關水利工程的維修養護資料,根據水利工程的項目劃分、工程量等收集有關工程數據,資料應根據合同的簽訂以及工程的施工,按照相關要求全面記錄填寫,嚴格遵守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的工作流程整理資料,資料按照檢查、管理、維修三部分進行規整,保證了資料的有始有終、便于查找、全面完整。

三、做好資料的分類

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資料應分類進行整理,如我處管理單位資料就有明渠維修養護資料、水庫維修養護資料、暗渠維修養護資料等。這樣分門別類,各自有一套系統完整的維修養護資料,也便于查找。

四、做好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工作的準備工作

根據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細則的要求,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制定《工程管理標準》、《工程檢查評比標準》《工程管理檢查辦法》、《工程管理檢查制度》、《工程維修養護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在制度健全的情況下,對各個維修養護項目有計劃、有目的安排實施,做到工程維修養護工作有布置、有檢查、有評比。實行檢查制度,進行定期檢查、抽查和驗收,對各項工作的完成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根據當年由工程管理處批復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計劃,工程管理科核實核定后下發給管理單位維修養護通知單,管理單位再和工程維修養護單位簽訂《維修養護合同書》,《生產安全責任書》,然后根據維修養護內容進行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同時,工程管理科和管理單位對水利維修養護工程進行全面監督檢查管理,相關部門設專人負責對維修養護工程做好巡視檢查和維修養護施工記錄,維修養護工程結束時,要工程管理科、管理單位、維修養護單位三方驗收,填寫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單,并對資料進行系統整理。

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計劃一般都是各處在上一年作出,上報引灤工程管理處批復,根據當年批復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計劃,在年初制定出本處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計劃,并日常維修養護、專項維修養護分開以月、季度或年度的形式進行編制,使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做好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充足的準備工作,將是奠定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的基礎。

五、維修養護工作與資料整理的有利結合

資料整理人員不能只顧在辦公室單純的整理資料,要與管理人員、質量監督人員根據工作需要,到施工現場察看工程的質量、進度。掌握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施工的管理內容,熟悉每個養護項目的質量控制體系和質量達標體系,整理資料時才能更好的按照養護方案的技術規程,準確的對養護人員、原材料、機械、施工工藝和外部環境進行資料的整理。在《維修養護施工記錄》中要有天氣、工程地點、工期、維修養護內容、人員、工時、工程量、使用工具、工程進度等。資料整理過程中還要及時檢驗維修養護效果,掌握質量動態,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對在維修養護過程中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地方及時發出《整改通知》,要求維修養護單位及時限期進行整改。整改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步的維修養護工作。

維修養護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內容包括:技術交底,落實質量管理計劃,搞好施工前檢查,作好技術復核,進行材料的試驗和檢驗工作,搞好示范工程和維修養護質量的檢查驗收等,能對整個維修養護項目實施監督、檢查、判斷,達到全員管理的目的。

管理單位領導是維修養護質量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專業技術人員及檔案管理人員作為組員,對水利維修養護記錄的填寫、資料的整理、立卷歸檔進行嚴格檢查把關。

六、維修養護工程施工過程中資料收集和填報資料的注意事項

(1)資料要符合竣工圖紙、資料編制的具體要求。

(2)技術資料是核定工程質量等級的重要依據,技術資料必須完整、準確、系統、裝訂整齊、手續完備。

(3)反映維修養護工作過程的水利維修養護記錄、巡視檢查記錄、日志、圖片、照片等資料,應按其種類分別整理、立卷,并對每個圖片或者畫面附以語言文字說明。

(4)資料要簽字齊全,字跡清晰,紙質優良,保持整潔。

(5)分類分項要明確,封面、目錄、清單資料要齊全,排列有序,逐頁編碼。

(6)所有養護資料必須用A4紙打印、碳素墨水或黑筆填寫簽字,禁止復寫和使用復印件。

(7)文字材料以A4紙為準,左邊留出2.5厘米寬的裝訂線,應用棉線裝訂,以立卷形式歸檔。

(8)竣工驗收后應將質量鑒定書及時立卷按時歸檔。

篇(6)

1. 引言

(1)地源熱泵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據美國10年來的統計資料,地源熱泵的運行費用(采暖)比耗電空調節約22%~25%,比燃油、燃煤鍋爐運行費用節約40%~60%。

(2)地源熱泵系統(grou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巖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為低溫熱源,由水源熱泵機組、地熱能交換系統、建筑物內系統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地源熱泵技術是一項值得大面積推廣的建筑供能技術。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淺層和深層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能源作為冬季熱源和夏季冷源,然后再由熱泵機組向建筑物供冷供熱的系統,是一種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調系統,除具有中央空調合理利用能源,設備能效系數高,運行成本低和安全、可靠等優點,又具有分散空調調節靈活、方便,便于管理和收費等優點,最重要的是其屬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不會消耗地下及地表水量,高效節能,同時環境效益顯著,機組的運行沒有任何污染,且不用遠距離輸送熱量等,被稱之為二十一世紀的“綠色空調技術”,是經濟合理的建筑供熱用能選擇。

(3)雖然其優點頗多,但適用范圍受區域自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地源熱泵是以水為介質,有關取水的問題就會涉及到取水區域水資源環境條件的影響,須經過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審批。水資源論證是按照國家對建設項目水資源利用的有關政策和規定,針對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資源和系統擬取用水情況,對建設項目取用水方案、擬采用水源的水量、水質,取用水的合理性、可靠性,取水、回灌對其周圍環境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論證,提出切合實際的結論意見,作為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取水許可的技術依據。實行水資源論證,可以在建設項目立項時充分分析水資源的可承載能力,論證項目立項的可行性,保證項目投資的安全性,也有利于科學選擇項目,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耗水高效益產業,來促進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2. 地源熱泵工程水資源論證報告的主要內容

2.1 地源熱泵系統原理。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淺層和深層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能源作為冬季熱源和夏季冷源,然后再由熱泵機組向建筑物供冷供熱的系統,是一種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調系統。地源熱泵系統通過輸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電能),實現低溫位熱能向高溫位轉移。地能在冬季作為熱泵供暖的熱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熱量“取”出來,提高溫度后,供給室內采暖。通常地源熱泵系統消耗1KW的能量,用戶可以得到4KW以上的熱量或冷量。夏季,把室內的熱量取出來,釋放到水體和地層中去。其系統原理見圖1。

3. 報告編制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3.1 對水源的要求。擬采用地源熱泵的建設項目,首先必須了解項目所在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水源的水溫、水量、水質是否適合地源熱泵。采用地下水作為水源應用時,要保證水量充足、水溫適當、水質良好、供水穩定。要特別注意水質情況,尤其是含砂量與混濁度。若含砂量和混濁度高,將造成機組和管閥磨損,回灌時也會造成含水層堵塞。為避免出現這種現象,地下水源含砂量應控制在20萬分之一以下,回灌水的混濁度應小于20mg/L。對于井回灌式地源熱泵,除對回灌水質有要求外,井的布局也是至關重要的,應合理布設井群,同時考慮井的位置對于鄰近建筑物的影響。

3.2 對回灌的要求。由于回灌能力受當地水文地質條件、回灌工藝的限制,為達到等量回灌,回灌方式是采用真空回灌、重力(自流)回灌,還是壓力回灌,要針對不同區域水文地質條件考慮進行選擇。為保證回灌后不會引起區域性地下水污染,首先要做到地下水在封閉的系統中輸送,并定期對地下水進行化驗,如發現地下水異常,特別是水中出現化學物質超標或其它無關物質時,應及時與有關部門聯系,并采取措施。其次,系統中與地下水接觸的部件應采用耐腐蝕材料制造,取水管路和回灌管路上應裝有水表和采集水樣用的旋塞閥。

篇(7)

and Management

2011,800pp

Hardback

ISBN9780521762588

水是人類生存、生活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寶貴的自然資源,是組成地質環境系統的重要因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分布現狀、水體生態健康、氣候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水源安全、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書以全面的與多學科相結合的獨特的視角,論述了如何在考慮了社會、工業、農業、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的情況下,制定科學的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方案。本書由來自世界19個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問題的專家所撰寫的論文編著而成,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的應用實例,展示了目前地球上面臨的水資源問題與處理這些問題的管理方案與措施。

全書共35篇論文,分為三大部分:第1部分 認識水資源,包含論文1-7篇,1.氣候變化與全球水循環;2.理解全球水文;3.地下水與地表水的關系;4.理解水質的基本概念;5.內陸水域生態系統;6.水、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7.水資源短缺下的全球糧食生產。第2部分 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包含論文8-15篇,8.水利法規與可持續發展的探索;9.全球水資源危機的對策;10.水資源規劃與管理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11.合作與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12.能力建構與信息共享;13.水資源的自適應與綜合管理;14.水資源的分類與綜合管理;15.生態用水。第3部分 水資源規劃與管理的應用實例,包含論文16-35篇,其中按照實例類別的不同分為9章,分別是廢水處理;農業用水;城市水供應與管理;水域生態系統;工業與礦業用水;鄉村與偏遠社區用水;水利基礎設施設計與利用;跨流域水資源管理;在水資源管理中的市場機制。

本書介紹了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基礎理論知識,為現代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供高等學校水文水資源、水利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閱讀,也可供從事水資源評價、規劃、調度與管理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參考。

劉昊,

博士生

篇(8)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楚相孫叔敖修芍坡,吳王夫差修筑邗溝,而在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領眾人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為當今世界中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采用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 我國近代修建了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大壩等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隨著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澇抗洪,除害興利的作用開始得以發揮,水利工程建設的步伐也有所加快。但由于目前環境問題和生態系統的破壞,逐漸的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影響,為此各行各業都提高了對生態環境的警覺,水利建設中的生態設計也成為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二.水利建設中生態水利工程的意義。

水利工程的生態設計是生態建設和環境管理領域的一個全新概念,進行生態設計是要求對水利工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研究其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和生態破壞,并通過設計相關措施和改變工程方案,將水利工程建設中對環境的影響和生態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水利工程的生態建設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程,相對于一般水利工程而言,生態水利工程既要滿足河流綜合治理中總的要求,達到灌溉、防洪、發電、供水、航運等不同需求,同時更要考慮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并將此作為水利建設的重點進行監控。生態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態建設的有效結合,同時也是未來水利工程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加強水利工程的生態設計的必要性。

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和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性,由于筑壩是沿著河水順流的方向,造成河流的非連續性,原本流動的河流及其生態系統由于水利工程的增加,變成靜止的人工湖泊,河流流速、水文、水深以及水流邊界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長期適應原來生活環境的動植物,由于環境的變化,又要進行適應性生長。其中一部分適應性較差的生物就被淘汰。第二是自然河流變成溝渠,這也包括天然河流改造成為直線或者折線的人工河流。由于水利工程對水流的攔截,提高了河流上游的蓄水量,同時也提高了上游河道的水面深度、水面寬度,也需要淹沒更多的陸地。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利工程研究和工程技術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傳統的水流工程在滿足設計功能同時,通常都忽視了對周邊環境和河流生態系統的破壞程度。造成河流的生態功能衰退,自我凈化能力降低,損壞了長遠利益。

2009年,我國建設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項目,位列世界最大規模的水電站—長江三峽工程正式完工。在工程完工后的多年里,許多專家組成專業團隊就三峽工程建成后,對周邊的環境影響和生態破壞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分析。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造成水庫兩岸地區2公里內的年均溫度上升0.1℃-0.2℃,對冬季和春季的月均溫度升高0.3℃-1.3℃;同時,由于水庫的泄洪作用,造成長江中下游的干流河道出現沖刷和坍岸,形成新的險工河段。據研究結果表面,三峽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是利大于弊,但是其對生態的破壞卻不容小視。長江三峽工程成為水利工程建設的標桿,同時其生態建設機制也成為水利工程建設的設計標桿。

四.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生態水利設計。

1.水利建設中的生態設計基本原則。

根據人和自然相互協調的科學觀,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相結合,將水利工程服務于社會的基礎地位進行明確的分析,通過基礎、體制、觀念的改變和轉換,實現水安全的持續保障,達到水資源持續利用、水域環境持續優化、水域生態持續改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

為實現水利工程的防洪安全,要構建水安全體系,通過建設防洪工程體系和增加非工程措施來加強水安全的防御體系。為提高水資源以及水環境的承載能力,要重視對水資源的保護、節約和合理配置,同時要加強水資源的治理、保護和改善承載能力。為增加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功能,要做好堤圍及護岸工程、清淤清障工程、加強監控工程和灘涂的圍墾開發,進一步增加有利于保護水生態系統的水利工程措施。

2.生態設計應用。

(1)提供水生態中生物的生存、繁殖的空間。

生態水利工程將河流中的水流、堤防、河道以及河畔植物植被等連接為一個整體。進行水利建設的生態設計時,通過對現有自然地形、地貌的科學配置和功能改進,建立一個能使生物、土壤、陽光、水、水環境等因素之間互惠共存的水生態系統。水資源中的河堤坡腳位置的護底上,有多流速的變化帶和較高的孔隙率,適合多生物的生長,同時也為魚類提供了繁衍的場所。水利工程中的河流兩岸的草叢和綠樹為鳥類、昆蟲提供了覓食場所。

(2)增強了水體的自凈作用。

水資源中水體的自凈作用是有機污染物由于受到氧化作用,轉變為無機物的過程。水資源中的細菌和真菌攝入營養物為污染物,細菌部分被吞噬,并污染有機物分解成為無機物,分解過程中形成的無機物可以為藻類植被提供營養,同時藻類的光合作用產生跟多的氧,以供其他的水生物利用。水資源中過多的藻類被魚、蝦、浮游動物所消耗,在水資源的食物鏈中,將污染濃度降到了最低值。生態水利設計時,增設的魚道、魚巢等,形成不同的流速帶和紊流,這非常有利于氧從空氣中傳入到水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中的溶氧含量,有利于需氧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由于水資源中的植物能吸收無機鹽類的營養物,其植物根系成為以生物膜形式存在的微生物附著的介質,這就促進了水體的凈化,有利于改善水系統的水質。

(3)起到調節滯洪補枯、水量的作用。

水利建設中生態河堤的植被,具有儲蓄水分的作用。水資源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土壤動物,使得河堤中的土壤具有較高的孔隙率。在水資源豐富的期間,河堤中的水開始滲透,河堤孔隙開始蓄水,減少了發生洪災的可能;在枯水期間,原來儲存的水開始滲透入河道內,起到滯洪補枯,調節水量的作用。

(4)生態水利設計要結合環境工程設計。

進行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時,應當充分吸收環境科學技術的理論,達到水質同水量同步,結合水環境污染,設置相對應的防治工程。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要考慮季節變化產生的影響,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在雨水季節或枯水季節中,不同的應對措施。生態水利要立足在水利建設和環境生態之上,將水量的高效利用和水質的有效優化進行有機結合,實現水利建設中的生態平衡。

3.生態設計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對周邊生活環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過去由于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極大的影響了人民的生產生活品質。隨著全國范圍內對中小河流域的治理工作的開展,表明了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同時,在中小流域治理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主動轉變設計理念,在滿足城鎮防洪的基礎上,優先考慮生態設計,一改過去統一的直立式擋墻護堤思路,推薦采用格賓等生態性更強的工程措施,以及盡量保持原有岸坡生態環境,減少人工修飾痕跡,這也表明了生態設計在水利建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未來,更多更先進的生態設計技術將應用于更大的水利工程中,以達到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互利、和諧、可持續發展。

五.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大興水利的建設時期,水利工程給經濟建設帶來了資源保障和提供了特殊功能,但也要重視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水利工程設計時,更要深入探索生態理論,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進行自主創新,進一步提升我國水利工程的生態建設水平,降低水利建設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環境健康,我們才能健康。

參考文獻:

[1] 楊麗榮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在水利建設中的運用 [期刊論文] 《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年11期

[2] 劉正茂 呂憲國 武海濤 LIU Zheng-maoL(U) Xian-guoWU Hai-tao生態水利工程設計若干問題的探討 [期刊論文]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ISTIC PKU2008年1期

[3] 李宏偉 關于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探討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16期

[4] 劉鵬 加強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改善生態水利環境[期刊論文] 《中華民居》2012年5期

篇(9)

 

以色列是個干旱缺水的中東小國。位于地中海東岸,人口近600萬,絕大多數是猶太人農業人口占4%左右。以色列自然生態條件很差,屬于典型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國土50%以上被丘陵和沙漠所覆蓋森林覆蓋率僅為5.7%,人均每年可用水資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量的33%約為我國的12.5%,面對如此的自然環境,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僅用50多年時間就建成了現代農業,解決了自身糧食需要,并有大量的蔬菜,水果,鮮花出口,被譽為[歐洲的菜藍子]創造了令人驚嘆的農業奇跡。

以色列是如何在干旱缺水的惡劣條件下實現了農業奇跡的呢?

一摸清國情家底,樹立農業以治水為本的國策

以色列屬干旱半干旱的氣候類型,降水稀少,水資源匱乏。北部地區年降水量為700-800毫米,中部為400-600毫米,南部僅為25-40毫米。全國每年可資利用的水資源僅為20億立方米為了解決中南部地區農業生產缺水的問題,以色列從1953年開始,利用世界銀行的貸款,動工修建[國家輸水工程]即把北部海拔208米的加利利湖的淡水向南一直輸送到內格夫沙漠地區該工程歷時14年農業論文,投資17億美元于1967年完工這個[北水南調]的巨大工程為平衡用水發展農業奠定了初步基礎。在輸水管理方面由國家專門成立了MEKOROT國家輸水公司來管理。該公司除了管理輸水工程外還從事打井找水,淡化海水,,治理污水等有關工作論文提綱格式。

二以法治水管水

以色列議會于1955年制定了[水法]對全國有限的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管理,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以色列[水法,規定全國境內所有水資源為國家所有,必須專門用于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和居民生活需求并設立水利委員會為全國水資源專門管理機構,負責水政策,發展規劃,用水計劃和供水份額。以及水土保護,防止污染,廢水凈化,海水淡化等有關水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具體工作。委員會內設有一個理事會,成員中的1/3位政府指派,2/3為各行業的水用戶代表,每年水利委員會要把75%的用水份額分配給農業經營著,用于農業灌溉,然后由委員會的理事會根據農業生產中各種農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的不同用水量,制定不同的用水分額

三利用高科技手段,發展節水農業

長期以來水資源問題始終是制約以色列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以色列在積極挖掘水資源的同時,也不斷開發出新的節水灌溉技術與方法,并及時推廣到農業生產中去,力爭以少量的水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主要采取了以下農業節水技術;

1加大使用循環水力度。把工業與城市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水,集中進行凈化處理后二次使用,于農業生產灌溉。對海水談化后的生活廢水也同樣如此如位于特拉維夫附近的沙夫丹污水凈化廠最初由國家水公司于1987年投資建設的,主要用于處理特拉維夫市排出的工業和生活的污水,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污水處理中心,處理方式也由當初的大面積水池集水日曬分解污水中的化合物,發展到現在的的新型現代化處理凈化方法,不僅大大減少污水處理裝置的占的面積,,而且處理能力和生產效率也大為提高。1996年,采用現代化處理技術后,該場的處理設備和裝置每天24小時運營,收集和處理各大城市產生的各種污水。日處理污水34萬立方米生產過濾后的清水再注入地下宮農業灌溉時抽取用水。原來工廠是有國家水公司投資興建,工廠只生產而不經營,現在規模擴大后工廠出資購買了股份產權農業論文,所以能夠自主經營銷售凈化水,為鼓勵農業經營者多使用二次凈化水,凈化水價格低廉現在以色列每年把2.3億立方米的凈化水用于農業生產,占農業用水總量12億立方米的19%2010年農業用水的1/3使用的是凈化污水這不僅節約了水資源同時也避免了各種廢水的大量排入對有限的土地地資源和環境造成的污染與侵蝕因而大大有利于土地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2,不斷增建節水設施,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儲存在雨季的天然降水資源,在農耕時用于生產。

3灌溉時,農民不必守在田間,可以同時從事其他的施肥,剪枝,收割等工作。

4可減少農藥的用量,從而節約了資金和勞力的投入,最終降低了耕種的生產成本。

滴灌技術的發明及其發展,是以色列最近幾十年農業生產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更是以色列對世界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方法最大貢獻?,F在以色列全國灌溉土地都是用了這種壓力灌溉技術和方法,是單位面積土地的耗水量下降了50%,而水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農業用水量大量減少以色列的耕地面積為34.7萬hm2灌溉面積為18.7萬hm2灌溉率為52%單位灌溉量390m3用水量很低。同時以色列80%的灌溉土地都在滴灌時使用水肥灌溉法,即將灌溉與施肥同時進行,一次完成,以色列每年都推出新的滴灌及設備,現在從滴灌技術中又派生出埋藏式灌溉,噴灑式灌溉,散布式灌溉方式,以色列在農業灌溉領域具有良好的經驗,以此為基礎還開發出了一系列新的灌溉技術并使這些技術成功的走入國際市場。如位于南部內格夫地區的哈采里姆的‘基布茲’農場內的netafim滴灌技術公司有員工1400名,現已發展成為以色列和國際上著名的滴灌設備的大型企業,除了在以色列本土設有4家設備工廠外還在,美國,法國,澳洲,中國,南非,,巴西,印度等20多個國家設立了辦事處事處,擁有顧員4100多人,產品銷售服務遍及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滴灌用滴頭300多億只,年銷售額超過2億美元,占全球灌溉設備市場總銷售額70%現在以色列的滴灌設備生產者NE,FIN公司和污水過濾裝置生產者ARKAL公司每年都要推出多種新產品,所生產的灌溉設備80%用于出口農業論文,1995年以色列農用物資出口額為12.18億美元其中灌溉設備出口額為2.23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18.4%,僅次于化肥(出口額5.56億美元)居第二位,以色列正是依靠這一整套節水制度和措施,建成了發達的農業,在沙漠中建起了片片綠州使以色列躋身于發達國家之列。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的后備資源不足,要想解決本世紀中葉16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只有轉向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而灌溉則是提高單產的重要途徑,因為灌溉農田糧食產量要比非灌溉農田的產量高1-3倍論文提綱格式。例如我國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一半左右,但生產了70%的農產品,可是我國是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每公頃耕地平均占水量28320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數的80%

和以色列相似,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81%的水資源集中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長江以北地區人口和耕地分別占我國的45.3%和64.1%,而水資源僅占全國的19%,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干旱缺水問題十分突出。,地表水地下水的嚴重污染也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狀況。目前全國農田的灌溉供水不足,使灌區每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年均受旱擴大到2667萬公頃,比50年代增加了1.5倍以上,我國每年因干旱缺水少產糧食1000億千克,水資源短缺已威脅了生態環境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節水有重大意義。目前,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3%,約為6000多億立方米,為全國第一用水大戶,但我國農業用水中浪費很大。

我國目前灌溉還存在以下問題;許多灌區只修了干,支渠道骨干工程。田間灌排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灌溉技術落后,噴,微灌面積不足全國有效面積的5%,打水漫灌水利用效率很低,城市生活,工業生產污水排放無序,許多地方水資源受到污染,管理落后,法規不健全,缺乏鼓勵農業合理農業論文,高效用水機制和調控手段,農民經濟實力差,節水投入少例如1997年我國有效灌溉面積為5123.9萬公頃占耕地面積54%這個比例與以色列相當,但節水灌溉面積只有150萬公頃占灌溉面積30%而且標準比較低這與以色列有較大差距。全國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為40%還不到以色列的50%也就是說每年經過水利工程引灌得4000億立方米的水在輸水,配水和田間灌水過程中有60%的水浪費了。

例如我國80%以上的輸水渠道沒有防滲處理,從渠首到田間的引水有一半再輸水過程中損失了,僅此一項每年損失高達1735億元,難怪有‘先節水后調水’的呼聲了。我國每方水的糧食生產能力只有0.87千克遠低于以色列的2.32千克的水平,我國許多灌區的灌溉定額為10000-15000立方米/每公頃,高出農作物實際需要的2-5倍我國東部每公頃灌溉用水9000立米,西北地區為13500立米,個別地區高達22500-30000立米而以色列僅為每公頃用水5500立米,可見我國很多地區出現的水資源短缺現象不是資源型缺水而是工程型和管理型缺水,所以只要采取行之有效技術措施,農業灌溉節水的潛力是很大的。

篇(10)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3-0076-01

想要保證云南省瀘西縣的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要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水來定自身農業發展,打造一個和云南省瀘西縣當地資源相互適應的產業機構,通過實施統籌規劃,精心管理以及合理布局,協調好瀘西縣生態用水、生產用水以及生活用水之間的關系,把瀘西縣自身的農業結構布局以及農業結構布局以及其城市人口發展的規模一起控制在云南省瀘西縣水資源承載能力范圍里面,通過對淡水資源實施高效的利用,合理的配置以及有效的保護,進而實現瀘西縣區域經濟社會以及自身生態可持續發展。下面,筆者就如何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措施進行以下分析。

一、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要加強宣傳引導

伴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直接導致了我國淡水資源需求量不斷增長,所以,對水資源進行保護,對水污染進行治理,建設一種全新的節水型社會,進而實現我國水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有效利用,這些都成為了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主體。建設節水型的社會是建設一種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人與自然相處以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國水利部門以及農業部門最為基本的一項任務就是進行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工作,與此同時,還要求其成為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節約用水已經涉及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更加關系到了廠礦企業、團體、單位、組織以及每一個機關的生產經營以及生活,因此,必須要加強宣傳以及引導工作,提升全面的節水意識,為云南省瀘西縣農業發展提供一個基礎以及前提。云南省瀘西縣可以采取多種多樣不同的宣傳形式來進行宣傳,比如說設立咨詢站、制作展板、發表電視講話以及張貼宣傳標語等等措施,使得整個云南省瀘西縣人民都清楚當前云南省水資源的情況,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充分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進而提升人民群眾自身借誰的意識,最終達到節約用水這一個根本目標。

二、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要加強統一管理

加強農業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完善云南省瀘西縣農業用水監督以及管理,嚴格控制每一個區域中用水量,并且按照節水標準來對于田間的灌溉用水實施嚴格的考核以及定額工作。加強云南省瀘西縣農業水資源統一的管理,建立健全農業用水的水價定價機制,還要采取正確的水費的及記收使用管理的方式方法,合理運用經濟杠桿來促進節約用水,對水稻控制灌溉進行大力的推廣,建立健全云南省瀘西縣農業節水的技術規范以及政策法規。還要實施灌溉預報以及動態配水,做到適量灌溉以及適時灌溉,除了要制定一個中長期的農業灌溉用水計劃之外,要求農業部門必須要結合瀘西縣當時的田間分水情況、天氣條件、水源供水能力、灌溉工程狀況以及作物漲勢用需水規律等等動態信息之外,還要制定一個動態的云南省瀘西縣農業灌溉用水的計劃。

三、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要強調民主管理

近些年來,我國相關機構已經明確指出,加強水資源的管理,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行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工作,已經成為了我國水利部門中一項最為基本的任務。所以,全國各級農業部門以及水利部門,必須要按照國家的相關要求,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漸將水資源開發完善,做好水資源管理以及水資源利用工作,強化我國取水許可登記管理以及總量控制管理工作,完善農業水資源管理督查制度以及水資源調度督查機制,進一步將農業水資源管理的能力提升。對云南省瀘西縣的農業水資源實施有效管理,必須要實施水資源集中以及統一的管理,不能加強更不能削弱骨干水利工程統一管理,同時要加強非骨干的水利工程自身的民主管理。推行計量收費的制度,將收費核算單位劃小。相關實踐表明,實行按方式收費的方法已經成為了推行云南省瀘西縣灌區高效利用最為有效的一個途徑,將收費單位劃小,能夠使農民更加清晰、明了地繳費,這樣能夠從本質上為農民節約用水添加動力,最終實現云南省瀘西縣灌區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對云南省瀘西縣自身的作物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推行并且研究組合作物實施種植,根據瀘西縣自身的特點來選擇需水高峰和降水同期這樣的種植品種,能夠對水資源、熱以及光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并且有效提升瀘西縣作物復種的指數。與此同時,云南省瀘西縣相關農業部門可以通過進行作物品種的改良,來將高耗水的作物種植面積減少,有效減少農業灌溉的定額,進而為云南省瀘西縣灌區高效率用水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想要保證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就必須要實施水資源合理開發以及利用,實施統一的管理,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本文中,筆者主要從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要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要加強統一管理以及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要強調民主管理這三個方面對如何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措施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參考文獻

[1]張賀永.孫建華.張瑋.ZHANG He-yong.SUN Jian-hua.ZHANG Wei 城鄉節水管理措施淺談[期刊論文]-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9,7(z1).

上一篇: 公共藝術論文 下一篇: 歷史教學論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线久久AV | 亚洲s图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色大全不卡在线观看 | 中国少妇性爱视频免费的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