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23: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研對比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O4-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29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asuring the Planck
Constant with Two Experimental methods
WU Wangshe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ethod of photoelectric effect measured Planck constant is introduced at first. Then all kinds of errors in the experiments are studied. At las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wo experimental methods, we obtained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the Planck constant; photoelectric effect; prevent voltage
0 引言
普朗克常量是在輻射定律的研究過程中,由普朗克于1900年引入的與黑體的發射和吸收相關的普適常量。普朗克在解釋黑體輻射時提出了與經典理論相悖的假設,認為能量不能連續變化,只能取一些分立值,這些值是最小能量的整數倍。普朗克的理論解釋和公式推導是量子論誕生的標志。1887年,赫茲發現光電效應,此后許多物理學家對光電效應作了深入的研究,總結出光電效應的實驗規律。研究發現,不同的金屬都有產生光電效應的紅限頻率,只有當入射光的頻率大于紅限頻率時,才能產生光電流;而且光電流的產生是瞬時的。上述現象無法用經典電磁波理論來解釋,因為經典理論認為光作為電磁波的一種,其能量應該是連續的,即能量可以隨著時間累積,當光頻率較弱時,延長照射時間直至金屬中電子累積到足夠能量能夠脫離金屬表面時便能產生光電流,然而實驗事實是當入射光的頻率小于金屬的紅限頻率時,無論照射多長時間都不能產生光電流。經典理論在解釋光電效應中的輻射吸收過程時,遇到了被稱為“物理學史上的一朵烏云”這一難題。1905年,愛因斯坦在仔細研究了普朗克的黑體輻射能量子觀點后,決定將其應用到整個輻射場中來,來試圖解釋光電效應中的輻射和吸收現象。由此而推出的光量子假設和光電效應方程終于將光電效應的實驗現象和理論研究完美的契合在一起。這一假說得到了眾多實驗的驗證和證實,1916年密立根通過對光效應定量的實驗研究,證實了愛因斯坦光電方程的正確性,并精確測量出了普朗克常量。
利用光電效應已制成光電管、光電倍增管、光電池等光電轉換器件,這些光電器件在科學技術中已得到廣泛應用。普朗克常量可以用光電效應法簡單而又較準確地求出,目前普朗克常量公認值是
1 實驗原理
在光照射下,使物體中的電子逸出的現象叫做光電效應。根據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頻率為的光子具有能量 = ,其中為普朗克常量,當光子照射到物體表面時,其能量可以被物體中某個電子完全吸收,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是瞬時的。如果電子吸收的能量足夠大,能夠克服脫離原子所需要的能量和脫離物理表面時的逸出功,則電子就可以離開物體表面逃逸出來,成為光電子,剩余的能量變為電子離開金屬表面后的初動能。愛因斯坦由能量守恒定律推出光電效應方程:hv-Ek+I+W。
由于金屬內部有大量的自由電子,因而對于金屬來說, 非常小可以省去,方程化簡為:hv-Ek+W。
如果入射光頻率越大,則電子逸出金屬表面后的初動能也越大,這時即使陽極和陰極電位差為負值,高速的電子也可能克服電場力做功,到達陽極形成光電流,直至陽極電位低于遏止電壓,電子的初動能不足以使它克服電場力做功到達陽極,光電流才能完全為零,遏止電壓和初動能的關系式如下:eUo-Ek
將其代入光電效應方程可得
此式表明遏止電壓是頻率的線性函數,直線斜率 = ,測出不同頻率的入射光對應的~曲線,用曲線斜率乘以基本電荷電量,即可算出普朗克常量。
2 誤差分析
從 = 可知,當基本電荷電量為定值時,斜率的測定影響著普朗克常數的大小,而斜率由不同頻率的入射光對應的遏止電壓決定。因此,準確測定不同頻率下的遏止電壓是實驗成敗的關鍵。
實驗中影響遏止電壓準確測量的幾個因素:
(1)暗電流。光電管在沒有入射光照射時,產生的反向直流電流,主要由陰極在常溫下的熱電子發射形成的熱電流和封閉在暗盒里的光電管在外加電壓下因管子陰極和陽極間絕緣電阻漏電而產生的漏電流兩部分組成。
(2)受環境雜散光影響形成的本底電流。
(3)反向電流。制作光電管的過程中,陽極有時會被陰極材料污染,導致入射光照射到陽極時,也會發射光電子。當陽極為負電勢,陰極為正電勢時,對陰極上發射的光電子而言起減速作用,而對陽極發射的光電子而言卻起了加速作用,使陽極發射的光電子也到達陰極形成反向電流。
由于上述原因,實測的光電管伏安特性~曲線與理想曲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圖1給出了兩種曲線的對比分析,其中實線表示實測曲線,虛線表示理想曲線即陰極光電流曲線(理想伏安曲線應與軸相切),點劃線代表影響較大的反向電流及暗電流曲線。實測曲線上每一點的電流值是上述幾種電流值的代數和。顯然實測曲線上光電流為零的點所對應的電壓值并不是遏止電壓。
圖1 光電流曲線分析
3 測量方法
由于暗電流是由陰極的熱電子發射及光電管管殼漏電等原因產生的,與陰極正向光電流相比,其值很小,且基本隨電位差呈線性變化,因此可忽略其對遏止電壓的影響。陽極反向光電流雖然在實驗中較顯著,但它遵從一定規律,因此確定遏止電位差值,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3.1 交點法
為了減小上述幾種電流對伏安特性~曲線影響,一般選用逸出功較大的材料制作光電管陽極,制作過程中減少陰極材料對陽極的污染,可以大大減小暗電流和反向電流,實驗所得~曲線整體下沉不多,直接取伏安特性曲線與軸交點的電位差值近似等于遏止電位差,誤差較小,此即交點法。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交點法”實驗教學進一步細分為“零電流法”和“補償法”。
“零電流法”顧名思義,是直接取伏安特性曲線與U軸交點,即電流為零時對應的電壓的絕對值作為遏止電壓。該方法測得的遏止電壓與真實值會出現偏差HU,但在最后計算普朗克常量時,HU使實驗曲線相對于實際曲線沿軸出現平移,對~曲線的斜率并無影響,因此保證了普朗克常量測量的準確性。
“補償法”是在“零電流法”的基礎上,修正位移量HU,使實驗結果更精確。具體方法是,改變反向電壓使產生的電流值等于零,維持反向電壓不變,消去入射光,使其光強為零,此時電流表顯示的數值即為無光照情況下,光電管的暗電流和本底電流之和,記下的大小。恢復原來入射光的強度,進一步調節反向電壓使電流值變為,記錄反向電壓,即為消除了暗電流和本底電流后的光電管的遏止電壓。
3.2 拐點法
從圖1可看出陽極光電流(即反向電流和暗電流)的存在使陰極光電流曲線在負電壓區下沉,遏止電壓并不對應光電流為零的點,如果反向電流過大將對“交點法”測量數據帶來很大影響,使遏止電壓的測量值偏小。我們知道當光電效應產生時,飽和光電流的大小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該規律同樣適用于反向飽和電流,實驗中只要采用較大的光強使使反相飽和電流盡快的達到飽和,則反向電流在非線性區域和飽和區域之間會出現清晰的拐點。從圖1中可以看出實測曲線拐點處的電壓值與遏止電壓近似相等,因此采用“拐點法”處理數據可減小誤差,即以反向電流開始趨于常量(飽和)的起點(拐點)作為遏止電壓。
4 分析與結論
綜上所述,“交點法”的適用條件是,適當增大光源與光電管之間的間距,選擇較小的光闌孔徑,控制光強,使產生的反向飽和電流較小,實驗所得~曲線整體下沉不多,直接取電流為零時對應的電壓(交點)作為遏止電壓,誤差較小;“拐點法”的適用條件是,將光源和光電管置于較近距離,選擇較大的光闌孔徑,增大光強,使產生的反向電流較大并盡快達到飽和,這時趨于常量(飽和)的起點(拐點)明顯,選取拐點處的電壓作為遏止電壓,可抵消反向電流的影響,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對于不同類型的光電管合理的選用測量方法,如對于陽極用逸出功較大的材料制作的光電管,選用“交點法”實驗能使產生的反向電流較小,從而提高測量精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的需求、教育的實踐、教育的規模等教育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就需要人們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探索其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為教育服務。目前國內公開出版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有40多個版本,本文選取的四本相關著作以出版順序排列分別是:(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孫亞玲: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4)韓延倫: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下文以A、B、C、D分別代表這四本著作。
一、寫作目的
四本著作出版時間先后不同,時間跨度較長,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以及個人的研究方向或側重點不同。這些因素將會對他們的寫作目的產生影響,筆者從他們的序或前言中認為:
(一)A的這本著作是她在多年來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時的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她的目的是:“試圖在總結我國豐富的教育研究實踐經驗和借鑒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教育研究方法學科體系的一種嘗試和探索。”她的寫作目的可以理解為是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一種探索。
(二)B版這本著作是這四本著作中唯一沒有序和前言,但是我們可以從內容提要中看書,本書寫作的目的是為高等教育學校教育學科而撰寫的教學用書,是面向21世紀的課程教材。
(三)C在前言中認為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教育研究隊伍不斷壯大,教育研究的價值取向和研究方法,有了長足的發展,舊的一些觀點和內容已經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因此,需要提出新的觀點和研究方法。所以說她的寫作目的很明確。
(四)D著作為高等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系列教材,可見,本書的寫作目的是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而量身訂做的。當然也可作為本專科生教學用書。
二、章節、結構安排
(一)A在章節的安排上共分為四編十五章,第一編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二編教育研究的構思與設計,第三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四編教育研究的結果與評價。從一般原理——構思設計——研究方法——成果表達,可見編與編之間邏輯性強。但章節內容較多,都比較詳細,看不出側重點,各種研究方法都有介紹。另外,成果表述及評價安排在了倒數第二章,筆者認為應該安排在倒數第一章更為妥當。
(二)B共十四章,前三章論述教育研究的意義,過程,一般性原理,第五章到最后具體論述了各個研究方法的具體步驟、運用。第十三章,兩個案例單獨成章,這則是本書的亮點之一,不足之處是本書的最后沒有成果的表述與評價。應該把成果表達與評價這的內容加進去,樣安排才使得整個教育研究更加完整,系統化。
(三)C共十一章,第一章是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概述,然后是一般步驟、選題,抽樣,論證,建立假設、6種具體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統計法與SPSS操作以及成果的表達。從孫版的章節看出該書思路清晰、循序漸進、一氣呵成。
(四)D共十二章,前兩章是概述、確定問題。第三章到第十一章具體論述了各個研究方法的含義、分類、步驟、案例。最后一章則是成果的表達。總體上說,思路清新,每一章的題目都是“如何……”,可見,本書的側重點是怎么做,如何做,操作性很強。
三、研究方法的選取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根據研究性質、目的、范圍、對象等的不同,可以把教育科學研究分成20多種,這四本著作都選取了5-9種研究方法進行論述,但各版本選取的側重點不同。
(一)A選取了五種,分別是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教育科學的調查研究法、教育科學的比較研究法、教育科學的實驗研究法、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這五種研究方法比較傳統,由于年代久遠,以及時代的發展,這五種研究方法目前很少見了,近年新編的教材里較少選取這些研究方法。
(二)B選取了實驗研究、調查研究、定性研究、文獻研究、比較研究、行動研究等,包括了目前經典和一般的研究方法,各研究方法都有具體的操作步驟介紹。
(三)C選取了文獻法、教育調查法、觀察法、教育實驗研究、行動研究、教育敘事研究、統計法及SPSS操作。涵蓋了目前經典和流行的幾種研究方法,其中統計法及SPSS操作,其他三版本中是沒有,這也是本書的亮點。
(四)D選取了文獻研究、定量研究、教育實驗研究、調查研究、定性研究、比較研究、現場研究、歷史研究、行動研究等共九種研究方法。每一種研究方法按照“含義、特點——分類、設計——運用”的順序介紹。另外大多數的研究方法的最后都有案例分析。
按照質和量的構成,教育研究方法可分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問卷調查、統計法、實驗研究等屬于定量研究。行動研究、比較研究、教育敘事研究等屬于定性研究。這四本著作根據自己的寫作目的、知識背景、研究方向的不同選取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種類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在選用的時候是選取其中的一種還是多種,要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未來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四、語言表達
(一)A是在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在語言表達上很嚴謹,語體很正式、詳細、準確,更加傾向于學術性的著作特點。該著作專業性很強,里面有很多專業性的術語。如第19頁:“熟知人的思維的歷史發展過程,熟知各個不同的時代所出現的關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聯系的見解,這對理論自然科學來說是必要的,因為這位理論自然科學本身所建議起來的理論提供了一個準則。”可以看出,直接運用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深思難于理解,更傾向于學術性。
(二)B在語言表達上也是更傾向于學術性,書中有很多專業名詞的字體都加工成黑色粗體,在解釋概念的時候較多地運用了圖標、數據等方式加以闡釋。有些詞語專業性很強,比較難懂,應該需要進一步說明。
(三)C在語言的表達上出現了一種清新的特點,語言幽默詼諧、通俗易通。比如在導入的時候,作者這樣寫道:“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教育現象,當教育經驗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人類開始了對教育這一社會現象的研究。我們不能確切地說出教育研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因為有關這一問題的記載沒有確鑿的文獻來佐證,所以,我們只能說教育研究很早以前就有了。”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好像和讀者對話,講故事似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做學問是很嚴謹的。語言令人親切,通俗易懂。
(四)D的語言在表達上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用詞嚴謹、準確。有些詞語的引導性很強。比如第65頁:“對我國而言,校本課程開發畢竟是一個新手事物,有許多課題亟待研究,國內對校本課程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探索大多停留在‘概念引人’階段的新奇,并未走入實質化的研究。”
五、各自的特色
(一)A版最大的特點就是歷史與現實結合、理論與實際結合以及中西結合。該書對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歷程作了比較系統的回顧。注重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以及吸收西方最新科研成果。該書又吸收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方面的成果。把數學方法也運用其中,這突出反映了教育研究時代的特點。
(二)B版的這一著作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第十章,加人了統計法及SPSS的具體操作。這部分內容在其他版本中是沒有的。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這更說明了該著作的獨特性,具有新穎性。全書思路清晰,前后編排連貫性強。在內容的安排上有似于人的思維、學習習慣。課后的思考題需與本章的內容結合回答。另外,每一章后面有文獻鏈接,這一點很好,而且選取的案例都是比較經典的。這一做法可以讓讀者更加廣泛地了解到相關知識及最新的學科動態。
(三)C版的亮點、最吸引讀者的地方則是書中有很多圖式、案例。這樣會使讀者一目了然。重要性的概念都會黑色加粗,這種則突出了該專業術語的重要性。
(四)D版的亮點則是各章的題目上,都有“如何”,這種句式在著作中并不多見,可作者的這一做法更加突出了本書的亮點。更加具有操作性,章前有內容提要、學習目標等是讀者在閱讀之前就可以瀏覽到相關的知識點,有助于理解,在文中有許多信息欄,這也有助于讀者拓展課外知識。章后的資源連接,并有該資源連接的簡單介紹,這一特點是其他版本所沒有的。
六、結語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一門內容豐富、結構復雜的學科,實踐性強,以上四種不同版本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作者根據自己的寫作背景、研究方向等出發寫作,側重不同,但是都有自己的寫作特色,可謂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參考文獻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2] 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N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88-0008-02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有真知灼見。
比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重要最普遍的手段。比較研究方法,是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或對象加以對比,以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的一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區域內特定學科的發展史,往往也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將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相結合,探索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促進學科綱領地科學發展。其中,橫向比較是比較特定國家或地區在不同時期的學科發展情況;縱向比較是比較不同區域內特定時期的學科發展狀況。
在比較對象確定的基礎上,選取科學的方法論分析理論的進化和退化至關重要。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繼承了邏輯實證主義,把實驗觀察事務作為檢驗科學知識的基礎理性主義觀點。根據拉卡托斯的理論,在進行學科理論比較環節中,應圍繞科學綱領的硬核、保護帶、反面啟示規則和正面啟示規則為比較層面,系統性比較分析不同綱領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學科判定綱領的進化和退化。通過編寫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特定學科的發展史,得到有價值有意義的啟示,促進學科未來的發展。
1 比較研究法概述
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最早出現關于比較研究的運用記錄。上世紀60年代之后,比較研究方法作為一種常見的科學研究方法,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偏重質性研究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而是同時采用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手段,用定性與定量手段相結合深入分析研究資料,構建研究對象結構,確定比較研究對象各組成因素的整體性作用。比較研究方法可應用于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各研究領域,定性分析進行研究對象“質”方面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對數量特征、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的分析。
無論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社會科學領域,比較研究法的應用都非常廣泛,在大量實踐應用的基礎上,根據比較研究對象的不同,一些學者已經總結出一些原則,將比較分為區域性比較和問題性比較兩類。區域性比較是指,比較某一特定區域內,如某一國家、地區或有明顯區劃劃分的區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多領域問題的研究;而問題性比較與區域性比較不同,比較是圍繞相關問題展開的,選取的是兩個國家或地區,或是多個國家或地區內的固定問題。研究數據或資料是開展比較研究的前提和保障,使用區域性比較研究在研究數據或資料的收集上應遵循基本的前提或原則。由于區域性比較研究是以特定國家或地區的眾多領域進行整體性比較,所以,研究開展的前提條件是研究者要對所研究區域的相關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研究者往往需要實際進入該區域,有針對性地開展參觀、訪問與調查,以便在適當的時間和環境下獲得第一手資料。這種實地調查的方法,有時也被稱為現場研究法。但一般情況下,很少有研究者能獲得機會去其他地區尤其是國外單純進行學術研究活動,即使有也可能是短期的訪問調研,一手資料收集非常有限。限于客觀條件制約,大部分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會采用另一種研究途徑,即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大量外文文獻,來間接地獲取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2 科學地運用比較研究法
為了科學地運用比較研究法,應當明確運用比較研究法的步驟及注意的事宜。
實施比較研究法的環節
不同學科、專業、領域內對于比較研究法的使用具有多樣性,在實施環節方面,各國學者都有不同的見解。例如,美國學者喬治·貝雷迪和德國學者希克爾共同將比較研究劃分為實錄、詮釋、連接、比較四個實施階段。雖然比較研究法在應用領域具有多樣性,不同專業在應用時有不同的側重點,還未形成一種固定的研究模式。但一般來說,任何比較都必須確定比較問題、明確比較目的、選定比較方法、選取比較標準、聚焦研究內容等,這就是比較研究法的一般性步驟。
第一,明確比較的根本性問題,建立比較的邏輯起點。本文已將比較的對象確定為不同區域內特定學科的發展史,是對于不同區域的特定學科的科學發展史的比較研究。
第二,制定比較標準,是進行比較研究的依據。學科發展史的比較研究,往往需要著眼于該學科不同時期的典型性學派、理論、理念、事件的研究,并以科學哲學為指導,運用編史學的方式系統地整理比較。進步的科學哲學思想,便是比較研究的標準和依據。文章就是試圖探索以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為分析手段,構建起比較學科發展理論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收集、整理資料并加以分類、解析、提取、重構,完成資料數據的收集與整合。
第四,實施比較,即比較的具體實施環節。如何科學合理地以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為指導,構建研究框架體系,是比較研究的核心環節。在該環節中,需要明確學科發展理論的硬核、保護帶、反面啟示規則和正面啟示規則,提出理論系列的進步和退化的劃界問題。
第五,形成比較研究報告,按照比較研究的預期目標,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借鑒或啟示。通過編寫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特定學科的發展史,力圖得到有價值有意義的啟示,促進我國特定學科未來的發展。
3 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主要內容
拉卡托斯的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受到了波普爾和庫恩的兩種哲學思想的影響,是在這兩種思想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其哲學思想中既有波普爾批評理性主義哲學的痕跡,也從某些層面表現了庫恩哲學思想的精髓。拉卡托斯的哲學思想吸取了庫恩哲學中的合理因素,原則性地修改了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即樸素否證論,從而創立了自己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科學哲學。
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前提假設,是“硬核”理論的提出,其是整個理論體系的最基本的原理。“硬核”決定著科學研究綱領的性質,不同科學研究綱領的根本區別就在于相互之間的“硬核”的不同。由于“硬核”在整個系統中的決定性作用,拉卡托斯在思想體系建立之初,就限定了一個根本性假設,即“硬核”是不可反駁的,也是不可修改的。這一根本性假設可以保證研究綱領,即某一理論,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性和不可置疑性。但應該明確,“硬核”本身并非一成不變,它只是一種階段性的穩定,長期來看,“硬核”本身也具備一個發展過程。一個研究綱領的“硬核”,實際上是通過預備性的試誤方式發展的,發展進程是長期的、緩慢的過程,是一種螺旋上升的結構。判定一個科學綱領的進化與退化有判斷標準,如果理論“硬核”不能再指明事物的發展方向,引導事實的發展,出現理論落后于事實,呈現理論衰退的跡象,就必須放棄該“硬核”。
在科學研究綱領的理論內部結構中,支撐“硬核”的是圍繞“硬核”的“保護帶”,由一系列輔助假設構成,是支持“硬核”成立的理論預設。“保護帶”的建立就是通過邏輯嚴密的輔助假設,保護“硬核”不受反駁,體現了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和適應性。“保護帶”的工作機制是,當實驗結果與理論發生矛盾,出現反例和反常時,觸發“保護帶”要利用內部的輔助假設來解釋異常情況,將指向“硬核”的反駁經驗的矛頭主動指向自身,以規避對于“硬核”的反駁,保證“硬核”的不可置疑性。為了實現“保護帶”的功能,就必須對其中的輔助假設不斷地修正、完善,增加其復雜性和嚴密性。完善“保護帶”有兩種途徑:一是對原有的輔助假設重新定義與解釋,擴大假設的內涵與外延;二是提出新的輔助假設,借鑒與吸納反例中出現的經驗反駁,避免理論被淘汰。當然,對于“保護帶”的調整并不是不加以限定的,否則,無休止地強化“保護帶”中的輔助假設就很難與詭辯區分開來。判斷輔助假設的修正是科學的還是偽科學的,理論體系的演變是進化還是退化,拉卡托斯在理論建立時提出了相應的判定標準,以保證理論的科學性。其認為判斷“保護帶”調整的進化標準與判斷客觀經驗進步的標準是辯證統一的,有助于理論進步的輔助假設不應是特設性假說,以特設性假說駁斥反例無科學性。另外,“保護帶”的科學調整的經驗進步是斷續顯示的,并不能在立即觀察到調整后的新事實的出現,因此,在調整后的理論面對反駁經驗時,應留有合理的緩沖時間。
科學研究綱領內部又由一些方法論規則構成:一些規則告訴我們要避免哪些研究道路(反面啟發法),另一些告訴我們要尋求哪些道路(正面啟發法)。反面啟發法是一種指導“保護帶”工作的禁止性規定,禁止任何指向“硬核”的經驗反駁,轉而通過不斷科學化調整和修改的“保護帶”中的輔助假設來保護“硬核”。反面啟發法從方法論的層面規定了“保護帶”的性質和工作機制,實現了理論對于反例的駁斥與同化,增強了綱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延長了綱領的生命周期。正面啟發法是一種積極的鼓勵規定,指示應該尋求哪些道路,規定了理論發展的長期方針,表明了理論科學的自主性,從理論的自我調節和完善的功能來發展整個科學研究綱領。
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對自然科學發展史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在深入研究分析近現代自然科學發展歷程的過程中,拉卡托斯汲取了波普爾和庫恩哲學思想精華,創立了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提出了一個新的科學發展動態模型。他認為,科學研究綱領表現為進化和退化兩種形式。與判定“保護帶”中輔助假設修正的科學性標準一致,衡量一個綱領是進化還是退化的標準,在于其客觀經驗的進步性。如果一個科學研究綱領調整了輔助假設后,增加了經驗內容,并且能夠合理地解釋出現的反常和反例,預見新穎的事實,則表明這是個進步或進化的研究綱領,反之,則是一個退化的綱領。科學史表明:一個研究綱領就是在進化時期也常常有一個或多個其他研究綱領與它競爭。
拉卡托斯的科學發展動態模型表明,任何一種研究綱領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是不可能永遠進步的。理論進化到一定程度,必然會轉向退化,隨著拋棄“硬核”,建立新的理論體系,形成新“硬核”下的輔助假設,再次恢復到進步階段。因而,歷史上的任何成功的科學研究綱領都只能是暫時的成功,它們都有一個從進化到退化的發展或演變過程。否定或證偽一個退化的研究綱領的決不是觀察和實驗中的反常,而是一個比它更進步的研究綱領。整個科學的發展模式是:科學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科學研究綱領的退化階段新的研究綱領證偽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綱領新的研究綱領的進化階段以及其它階段。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在數據庫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Visual FoxPro作為優秀的小型數據庫管理系統,因其具有操作界面友好、功能強大、語言精煉、簡單易學、便于實現應用系統的快速開發等特點,仍然受到眾多用戶的青睞。由于Visual FoxPro自身的特點和作為各類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一個方向,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將“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作為非計算機專業綜合學習數據庫技術和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的一門課程。
“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數據的查詢,通過執行SQL語句、運行查詢文件、運行視圖文件三種方式都可以對數據進行查詢。而其中SQL的兩種使用方法:交互式查詢和宿主式查詢,既適合于非計算機專業人員又適合于軟件開發人員學習,使SQL查詢得到廣泛的應用。在“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課程中,SQL語言的教學既是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其難點主要在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從開始接觸到計算機操作時,主要使用的是圖形界面的操作方式,對于使用命令的操作方式非常生疏,學習起來非常困難。而SQL語言主要是由命令及參數組成,掌握不好命令及參數的使用就不能正確執行查詢、得到結果。特別是SQL語言中的數據查詢,雖然只有一條SELECT語句,但是該語句卻實現了數據庫的核心操作,是用途最廣泛的一條語句,具有靈活的使用方法和豐富的功能。熟練地掌握這條命令的使用不僅能在Visual FoxPro中以交互式方式和程序方式方便地進行各種數據查詢,而且為進一步學習使用其他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知識和操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VF中三種查詢方式
從“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對可視化的操作環境和操作方法比較容易接受。而Visual FoxPro中提供了眾多的設計器都是一種可視化工具,利用它們可以快捷地創建和修改應用系統中的各種組件,包括數據庫、數據表、查詢、表單和報表等。在Visual FoxPro,創建查詢使用三種方法:查詢向導、查詢設計器和SQL的SELECT語句,不管是使用查詢向導還是使用查詢設計器創建查詢,其最終都是要生成一條SQL的SELECT語句,查詢向導和查詢設計器在本質上是SQL的SELECT語句的可視化設計方法。在SQL語言中,數據的查詢是通過下列一條語句實現的:
SELECT [ALL/DISTINCT];
[TOP [PERCENT]][.][AS ];
[,[][AS ]…];
FROM [][,[]…];
[INNER/LEFT/RIGHT/FULL JOIN [] [ON …]];
[[INTO ]/[TO FILE /TO PRINTER/TO SCREEN]];
[WHERE [AND …];
[AND/OR[AND/OR…]]];
[GROUP BY [,…]][HAVING ];
[ORDER BY [ASC/DESC][,[ASC/DESC]…]]
在這條SELECT語句中,有很多參數,使用這些參數,可以確定參加查詢的數據表及其聯接的條件;獲取相關的字段和字段的表達式;篩選出滿足條件的記錄;對記錄進行分組和排序等操作。而在查詢設計器中是通過添加數據
表,設置字段、聯接、篩選、排序依據、分組依據、雜項選項卡中的內容來實現的,其中每一個選項卡實際上都對應了SELECT語句中的一個或幾個參數的功能。見表1。
3對比教學方法實例
由于在查詢設計器中提供了查看SQL語句的功能,通過上述查詢設計器中的選項與SELECT語句及參數的對比,加上學生對查詢設計器比較容易掌握這一特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視化的SQL語言對比教學方法。本文將以一個實例(參考文獻[2])來說明這種教學方法的應用。
在實例中用到兩個數據表:學生登記表(學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入校總分)、學生成績表(學號,課程編號,成績),要求建立一個包含有“姓名、年齡、平均分、總分”的男生成績查詢,要求查詢結果中只包含平均分在75分以上的學生,并按總分降序排列,輸出前3名學生成績查詢結果。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查詢,幾乎涵蓋了SELECT 命令的所有參數,具有比較典型的代表性,其SQL命令如下:
SELECT TOP 3 學生登記表.姓名;
YEAR(DATE())-YEAR(學生登記表.出生日期)AS年齡;
AVG(學生登記表.成績)AS 平均分, SUM(學生登記表.成績)AS 總分;
FROM 學生登記表, 學生成績表 WHERE 學生登記表.學號=學生成績表.學號 AND 學生登記表.性別=”男”;
GROUP BY 學生登記表.學號 HAVING 平均分>=75;
ORDER BY 總分 DESC
如果使用查詢設計器,要通過一系列步驟來實現查詢。首先要加入兩個表,并確定兩表的聯接條件,通過表達式生成新的字段:年齡、平均分和總分;篩選出性別為男記錄;以學號進行分組,提取平均分在75分以上的記錄,再按總分進行降序排列,最后取出前3條記錄。使用查詢設計器來完成上述查詢,雖然操作步驟較多,但是相對于SQL命令來說,比較直觀,學生理解更容易。本文介紹的對比教學方法的要點是:在查詢設計器中的每一步操作后,通過使用主窗口的查詢菜單中的“查看SQL”命令或在查詢設計器中使用快捷菜單中的“查看SQL”命令,可查看到系統生成的相應的SQL命令,隨著查詢設計器的分步操作的進行,可使學生觀察到一個完整的SELECT語句的實現過程。本實例的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步,打開查詢設計器,加入學生登記表和學生成績表,在“聯接”選項卡中,確認其兩表的聯接條件。第二步,在“字段”選項卡中選取“姓名”字段,再通過“函數和表達式”生成器生成“年齡”、“平均分”和“總分”字段。前二步的操作結果見圖1。在圖1中,選取菜單“查詢/查看SQL”,可見到上述操作已生成對應的SQL語句,如圖2。在圖2中,前3行是選取和生成的四個字段,后2行是兩表的聯接及聯接條件。其聯接條件也可寫成:
FROM學生登記表,學生成績表 WHERE 學生登記表.學號=學生成績表.學號
第三步,在“篩選”選項卡中,生成如圖3所示的篩選條件。同時在SQL語句窗口中可以看到增加了一個參數選項,見圖4中第6行。第四步,在“分組依據” 選項卡中,選取分組字段,并生成如圖5所示的分組后要滿足的條件。這時,相應的在SQL語句窗口,又增加了一個參數選項,見圖6中第7行和第8行。
第五步,在“排序依據”選項卡中,確定如圖7所示的“排序條件”和“排序選項”。在SQL語句又增加了一個參數選項,見圖8中第9行。其中的4表示第4個字段,
既“總分”字段,該參數也可寫為:ORDER BY 總分 DESC最后,在“雜項”選項卡中,確定滿足上述條件的前3條記錄,如圖9所示。在SQL語句窗口中,可以看見,在第一行中,又添加了一個參數TOP3。至此,一個完整的SQL語句已經生成,見圖10。通過運行,可以得到正確的查詢結果。
4結束語
本文實例中的查詢,幾乎涉及到SQL查詢語句的所有參數,如果直接采用SQL語言進行教學,學生接受起來很困難,而用查詢設計器這種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對比教學,雖然步驟比較多,但學生接受起來相對容易。通過使用查詢設計器和SQL語言進行可視化的對比教學方式,使學生既學會了查詢設計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很直觀、很容易地掌握了SQL語言中各種參數的正確使用,作者經過多次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杜小丹,劉容. 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劉容,杜小丹. 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上機實驗及習題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An SQL Language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a Visual Comparison Method in VF Teaching
LIU Rong
類比思想是研究數學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而類比是從希臘文衍生出來的。比如1和2、5和10這是兩組完全不同的數字組合,但是他們的比例卻是一樣的,這種思想就是類比。類比是可以推斷的一種方法,是通過對比來完成的。類比方法的運用可以讓初中生遇到的數學問題簡單化。學生要認真觀察兩者的關系,找相像的地方,從而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答案,掌握了這種方法可以讓類似的問題都得到解決。學生用相似的方法去解決,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解題麻煩。
類比法在數學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因為合理運用了類比法,波利亞才可以在學科研究中發揮他的能力。類比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學生如果對數學這一科目感興趣,可以通過第一感覺判斷題目,快速準確得出結論。因為學生通過自己的記憶,將以前遇到的問題可以快速和現在出現的問題加以比較,找出他們的相似之處,然后得出解題規律解決問題。類比思想還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整合所有學過的內容,自行加以總結聯系,將零散的學習內容串成一個整體脈絡。比如當學習反比例函數的時候,就可以借助已經學習過的一次函數進行講解;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時候就可以根據全等三角形的相似定理來學習。類比方法加快了學習進程,提高了學習效率。
2類比思想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國家對于教育方面的發展十分重視。數學作為一門基礎的邏輯性學科,也可以對世界有很深遠的影響。但是根據實際調查發現,學生們在課堂上并不能將身心全部放在學習探索中,多數情況下會打瞌睡,或者走神,身心不集中就導致了課堂效率不高,不能理想的學習運用類比方法。而且在調查中發現,部分老師講課循規蹈矩,沒有創新,沒有要求學生舉一反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不利于學生學習。所以老師和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不能忽視,要及時解決,不能影響學習進程和學習成績。
3如何培養學生的類比思想
類比思想如此重要,當然要利用合理的方法來培養。首先在學生方面,學生自己要重視起來,通過各種適合自己的方法調動自己的主動學習性。學生通過自己對數學方面知識的理解,加以延伸學習,通過對比新舊知識,找出相像的地方,得出類比結論。其次從老師角度來說,老師是學生的引導人,是指引學生的指明燈。作為老師,要清楚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善于引用生活中或者數學中簡單的事物來做類比,將類比思想深入學生們的心里,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好類比思想并且廣泛使用。培養學生類比思想這件事情不是幾天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日積月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類比方法的關鍵。所以培養好學生的類比思想,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磨合進步。通過不斷磨合,學生對于類比思想的理解學習才會更加深入,在初中數學的全部學習過程中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學習成績也會提高。
4初中數學類比思想的教學案例分析
在北師大版數學中有這么一個案例:通過尋找圓與球的相似之處,利用類比思想將圓和球進行比較。我們很熟悉圓的一些性質,比如圓心與非直徑的弦中點連線垂直于弦、圓的面積公式是S=πr2、圓是一個對稱圖形。通過類比思想發現,球可以理解成是由多個等半徑同圓心的圓組成的,所以我們就可以類比一下球的性質。球的球心與任意一條非直徑的弦中點連線也垂直于弦,通過相同的方法計算出球的面積公式為S=4πr2、體積公式為V=4/3πr3,球也是一個對稱體。
【課堂實錄】
那是一次美麗的邂逅,我有幸觀摩了特級教師張偉執教的《成吉思汗和鷹》這一課,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當他突然發現與學生所持教材不一致的時候,他能機智地因勢利導,活用教材,引導學生進行不同文本的對比閱讀,教學效果出奇的好。張偉老師這種處變不驚、巧妙應對的做法堪稱典范。
片段一: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課文1―8節,思考:他到底喜不喜歡這只鷹?用筆圈畫出來。(學生讀課文,用筆作記號)
(片刻后)
師:哪位同學愿意來回答?(教者指名學生回答,卻發現語句與自己所持教材有許多不同之處)
師:真沒有想到,大家拿到的課文與我的課文不一樣。(笑笑)那我們就請一位同學先讀你們的課文,我再把我的課文也讀一遍,分析一下這兩篇課文有什么不同之處?(師生分別朗讀自己所持課文)
師:現在,請同學們來自由地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的教材中用的是刀,而您的教材中用的卻是箭,這兩者造成鷹的受傷程度不同,而在空中飛翔的鷹,用箭射殺更為合理。
生2:我的課文中寫大毒蛇的尸體只在池邊,而您的文中寫它的尸體占滿池中,這明顯寫出了毒液侵占程度的不同。
生3:我的課文中是風把杯子吹了下來,而您的文中是鷹向杯子撞了下來,前者所描述的空間距離不夠合理。
生4:(補充)成吉思汗緊緊地端著的杯子,也不可能被風吹掉。
生5:您的文中最后還寫道:“他把鷹放進了獵袋里。”這樣更能表現他對鷹的疼愛。
……
在教學這一片段時,我不禁被張偉老師的教學機智所折服,面對不同的文本內容,他沒有太多的驚慌,反而顯得異常鎮定,只經過短暫的思考,便想出讓學生們將自己所持的文本內容與他的教材內容加以辨析的方法,去感悟兩種文本的不同之處,然后再揣摩、品味文本的精妙,潤物于無聲之處。
縱觀兩個文本的內容,張偉老師手中的內容除了在用詞上更顯精準外,在結尾處也更具體生動。
片段二:
師:同學們,成吉思汗為什么要將鷹放進獵袋?而你們拿的那個教材卻沒有說呢,他只是將鷹落在了山谷里,為什么?
生1:那是他為了留下慘痛的教訓,想以此為戒。
生2:從這里可以看出您的教材更完善,文中還提到“這是最后一次了”也是為了說明鷹與主人的關系非常密切。
師:請大家再比較一下兩種文本內容最后的結尾,哪種寫法更符合讀者的心理?
生1:您的教材內容更能體現他當時內心的懊悔,他認錯了。
生2:我們拿到的課文內容在寫成吉思汗殺鷹的動作帶有謀殺的意味,根本不能體現他的愛鷹之情。
……
這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者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進而讓學生加以比較分析,暢談內心感受,讓智慧不停地碰撞,閃射出思辨的光芒,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使文本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感知與實踐行動,幫助他們樹立真正的價值觀。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我認為,在我們日常的閱讀教學中,便可以通過比較、辨析的方式,使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
一、 對比,體味情感
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一旦教師點撥得當,便能夠使學生很好地把握文本的意境,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挖掘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人文情愫。記得我在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時,學生都被肖邦的愛國情懷所感染,沉醉在仰慕的情感之中。但這一愛國音樂家的英年早逝卻讓人們更加痛惜,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呢?我就采用句子對比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①當時他才39歲。
比較
②當時他39歲。
上下兩個句子,僅僅只有一字之差――才,但句子所蘊含的人物情感卻迥異不同,在這樣的對比下,學生只要誦讀體會,就可以真切地感悟出人們對肖邦過早離世的惋惜之情。
二、 對比,走進文本
有些文本內容,在前后文的寫作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又不乏一些變化,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內容,我們可以聯系上下文,進行前后比較,發現其中的深層意蘊。
《盧溝橋烽火》這篇課文,在描寫敵我雙方交戰情節時,結構相似,都是采用“進發開火結果”這一線索組織材料,但在教學時,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分別進行對比閱讀,反復辨析,一定可以體會其文本內容所蘊含的不同感彩。寫敵軍進發是“偷偷地摸來”,而我軍則是“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面對日軍偷襲,我軍是奮起還擊,而當我軍大刀隊員攻擊時,日寇卻是猝不及防。日軍先前奪得盧溝橋時,我軍雖然傷亡較大,但仍能暫時退守宛平縣城;可我軍在次日的奪橋一戰中,日軍卻是一個個人頭滾落,尸橫橋頭,最后全部被殲。教者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如果能夠讓學生比較辨析,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出人們對敵我雙方不同的感彩。
三、 對比,感悟寫法
這種方法大多對課文中內容的順序作一定調整,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學習寫作手法。如在教學蘇教版《鼎湖山聽泉》一文時,第四段第二句是這樣寫的:“一路上聽到的各種泉聲,這時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細細地聆聽、辨識、品味。”如果將這句話中“聆聽”“辨識”“品味”三個詞語的順序顛倒一下,學生便能體會到作者是按“聽泉”時的順序寫的,即聆聽在先,隨后辨識,最后品味。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對比閱讀這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只要運用得當,一定會讓學生大大獲益,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真實的體驗,情感得以升華,不斷地蕩起思維的漣漪。
【參考文獻】
①劉祥:《淺談閱讀教學中對比方法的運用》,《教育科研》2010年第20期。
②桂海蓮:《對比體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教育科研論壇》2010年第7期。
③孫雙金:《語文教育的幾點思考》,《語文教學通訊》2010年第9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3(a)-0-01
“汽車發動機原理”是我校車輛工程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核心課,自2003年我校開設該課程以來,隨著新的教育理念、辦學思想、教育手段的引入,該課程的學時數不斷減少。這就提出了在學時數減少尤其是在全國高校提倡通識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對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才能達到教學質量要求的問題。該文結合近年來“汽車發動機原理”的授課情況,對少學時下本科生專業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進行了探討。
1 課程教學現狀
(1)課時減少。最初,許多高校的“汽車發動機原理”課程的學時數都在64學時左右,后來由于逐漸采用通識教育模式,專業課的課時不斷減少,目前大部分已減至48學時[1]。而我校更是由于采用“3+1”教學模式,將課程減至32學時,并且受實際情況限制還不開設“工程熱力學”這門課,這更加深了“汽車發動機原理”課程教學的難度。(2)學習內容卻明顯增加。經典的基本理論不能丟,必須夯實;但實際工程中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在課程中如不及時反映便會脫離實際。同時,學生對新事物和新技術的求知欲望很高,僅限于講清基本理論,學生的聽課和學習興趣不高。課時減少,內容增加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使學生“吃壓縮餅干”[2],何談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3)“汽車發動機原理”課程內容涉及到多個學科,學生反映“內容多,理解難,記憶難,應用難”。(4)課堂講授方式已由原來的“老師寫黑板,學生抄筆記”,變為目前的“老師放PPT,學生看電影”。但教學方法的實質沒有變,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灌輸方式,甚至學生比以前更容易打瞌睡。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精神和學習興趣,習慣于繼承性地簡單接受知識的惰性學習方式,當然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2 教學改革
2.1 教學內容
對課程內容進行精簡與更新,注意突出課程主線。汽車發動機原理是以發動機的性能指標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到發動機工作過程的各個階段,分析影響性能指標的各種因素,找出規律,研究提高性能指標的措施與途徑的一門專業課。所以,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圍繞發動機工作過程、性能分析及措施提出這一主線展開,力求使思路明確、體系清晰、層次分明。另外,我們注意通過資料閱讀和自己親身從事的科研工作,把握汽車發動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前沿,每年更新授課內容,體現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例如,增加了現動機的一些最新技術(如缸內直噴GDI發動機、分層均質壓燃HCCI發動機、智能電子節氣門ECTS、可變氣們正時VVT、高壓共軌電噴柴油機、陶瓷發動機、EcoBoost發動機等)進行講解。
2.2 教學方法
(1)采用“板書+多媒體+討論”的教學方法。板書的應用使得授課思路清晰,學生精力集中,尤其是針對某些需要特別強調的關鍵環節。多媒體的應用使得授課圖文并茂,信息量豐富,進度加快。討論環節的應用使得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加強。(2)運用對比方式,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專業課學習,要求學生既要掌握基本理論,又要學會工程技術。對基本原理的記憶,必須是建立在理解、學懂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反映的本課程“內容多,理解難,記憶難,應用難”的問題,在教學中注意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燃燒過程是發動機原理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在授課中,將汽油機和柴油機這兩種不同的燃燒過程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這樣反復經常的對比,學生對燃燒過程的理解程度加深了,主要燃燒特性容易記憶了,同時還對開始感到比較抽象的擴散燃燒與預混合燃燒這兩種最基本燃燒方式的有了更清晰和更形象的理解。再如,汽車發動機原理的研究對象是發動機的性能指標,授課中對指示指標和有效指標指標對比講解。通過對比,學生對各個指標代表的含義、指標之間的關系有了深刻的理解,方便了記憶。(3)抓好實踐教學,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汽車發動機原理實驗不僅有經典的速度特性試驗、負荷特性試驗,同時根據近年來的技術進步,增加了汽車發動機排放試驗、示功圖測試與燃燒特性分析試驗等。學生普遍反映,通過親手做實驗和分析實驗結果,進一步加深了對發動機基本原理的理解,原本在課堂上感覺到比較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和具體了。(4)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鼓勵學生自學、實踐與創新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本課程在考核方式主要體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采取注重平時的多種考試考查相結合的方法。考核的成績分布大致為:平時成績占10%,課后實踐成績占20%,期末筆試成績占70%。
3 今后努力方向
3.1 雙語教學的開展
雙語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和重點,教育部近年來組織大量的汽車方面的教材。對于工科類本科生來說,在當前的學習及今后的工作中,會接觸到大量的外文專業資料以及外文使用手冊,特別是現在的一些工程軟件都是外文的,而這些專業的詞匯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是很難接觸到的。因此,在汽車發動機原理課程中開展雙語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3.2 網絡課程的研制與開發
汽車發動機原理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而且大部分的內容比較抽象。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計劃實施汽車發動機原理網絡課程項目,使學生通過更為方便的網絡對發動機原理課程進行學習。
3.3 提高科研能力以有利于教學
任課老師是否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直接影響著專業課的教學效果。豐富的科研經歷使教師能給學生及時和生動地講解一些最新理論和研究前沿,并且研究中獲得的成果和數據也能豐富講課及教材內容。因此,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加積極的投入到科研中去,特別是響應我校提出的狠抓產學研合作的工作。
研究顯示:醫院病案管理作為醫院檔案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元素,當前還存在一定的不足[1],這些問題使得醫院對于病案資料的利用度較低,無法發揮病案資料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指導價值,故而導致了一定的不良事件產生[2,3]。特別是在當前新醫療體制改革的背景促進之下,大量的醫改方案出臺,相關配套改革措施進一步落實,對于醫療信息化建設所提出的研究更加的具體[4]。在這一背景下,提升醫院病案管理工作質量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當前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針對問題探究相應的解決方案,對比方案實施后的效果與價值。
1.2方法
1.2.1病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病案管理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思想意識上不夠重視:當前絕大部分醫院管理的中心為醫療服務,對經濟的關注高于對病案管理工作的關注。病案作為醫療衛生機構的科技型檔案之一,沒有在醫院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相應的價值與功效,一定程度上造成醫療糾紛等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增長;②病案質量低下,信息利用率低:一份完整的病例資料除需要涵蓋患者的一般資料信息以外,還應當覆蓋包括疾病診斷、疾病治療、以及疾病護理在內的相關內容,但當前部分病案在資料信息上不夠詳實,書寫記錄不夠規范,甚至存在胡亂涂改的問題,潛在一定的安全隱患;③管理人員業務水平低下:醫院缺乏集中組織病案管理人員進行培訓的故障制度,知識更新速度較慢,缺乏對病案管理工作的系統認知。
1.2.2 病案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針對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病案管理工作加以完善:①促進病案管理規范性的提升:病案作為能夠直接反應患者疾病臨床治療干預情況的第一手資料,醫師大多是通過借閱的方式展開對病案信息的研究。病案的借閱管理,在醫學教學研究、公檢法和保險等方面都有涉及,所以需要對病案的借閱過程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在病案的借閱中,不能夠把病案的原文本給相關部門。要借用一些掃描的文件。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建議醫院方面購置專門的掃描儀和打印機設備儀器,這樣能夠有效的防止把病案帶出病案室,一方面為患者保守秘密,另一方面還提供了借閱的服務;②促進循環性監控工作制度的全面落實,推行基于三等級的循環監控機制:加強"三級循環監控"是加強責任落實的重要措施,即主治醫師對住院醫師、科主任對主治醫師、職能部門對科主任的監控體系的建設,各級都要把握好質量關卡,積極加強監控和反饋,及時修改審閱病案,對病案的質量管理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③引入質量管理理念的方法,提高相關病案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在醫院病案管理工作中引入ISO質量管理體系,促進病案管理中,有關醫療文書的書寫、診療資料的記錄等關鍵工作環節流程得到規范。特別是針對分類、等級處理后的病案資料而言,需要安排專人進行保管,嚴禁對這部分資料數據進行涂改、偽造、或竊取;④加強對信息資源的開發質量:改變被動的服務方式,提高病案信息資料開發的主動性,通過統計、歸總等方式,定期面向醫院領導、管理層人員提供階段性的病案信息,拓展病案資料的利用途徑,將病案信息的利用范圍進一步擴展至包括醫院管理、醫療保健、醫療糾紛、以及醫療科研等多個方面當中;⑤重視對病案管理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與技能的提升:醫院方面需要根據工作人員的不同工作崗位,制定對應的教育培訓工作計劃,特別重視對病案管理專門性人才的培訓,定期在崗學習、專家講學、外派參加學習班等均是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將學習情況與晉升、與績效掛鉤,及時結合行業發展需求,更新相關人員的病案管理理念與知識。
1.3統計學處理 本文數據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與計算,計數資料以%表示,以X2檢驗,可信區間95%,檢驗水準為0.05,當P
2結果
在醫院落實相關病案管理措施后,病案質量完善率、患者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實施前數據,投訴率明顯低于實施前,數據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
3討論
在醫療服務項目、醫療服務數量迅速提升的背景之下,醫療衛生服務開展過程當中所形成的病案資料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完備性方面上來說,都取得了相當長足的進步。有關研究中指出:健全、有效的病案管理工作制度與措施有助于維護醫院醫療環境的和諧、穩定,在降低醫療糾紛以及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意義重大。
本次研究過程當中,針對當前醫院病案管理在思想意識、在信息利用度、在人員業務水平等多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展開了積極的探索與創新,在重視對相關法規、標準的宣傳與學習基礎之上,促進了醫院檔案管理工作體系與病案管理工作的進一步融合,同時通過引入質量管理理念的方法,提高了相關病案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在加強對信息資源開發質量的同時,更進一步重視對病案管理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與技能的提升。在以上相關措施的引導下,病案管理措施實施后,病案質量完善率、患者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實施前數據,投訴率明顯低于實施前,數據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
綜上所述:當前醫院在病案管理工作的開展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需要通過對病案管理規范性的提升、推行基于三等級的循環監控機制、提高信息利用率、加強信息資源開發、提升病案管理人員綜合素質與技能等多項措施的落實,進一步提高病案管理的工作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黃鋒,陳劍銘.醫院病案管理工作現狀及發展趨勢探討[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3,29(3):192-194.
中圖分類號:U473.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加油站后評價主要是對已經建成的加油站的目的、運營過程、產生的效益和作用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客觀系統的分析。對加油站進行后評價時,需要許多項目資料和項目數據等信息[1],所需的資料主要有:項目決策階段和建設階段的決策數據和加油站建成后項目運營過程中實際的一些數據和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計算出項目的投資效益,確定其是否達到了項目預定目標。還要對項目的規劃合理性進行分析,分析其設計和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并提出優化項目的改進方案等措施,對項目實施及時反饋,以完善和提高加油站項目的運營管理,從而進一步提高加油站的運營水平,進而提高其效益水平。
1 加油站后評價方法及評價主要內容
1.1加油站后評價方法
加油站后評價的方法通常有兩種,即定性評價方法和定量評價方法,通常我們都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2]。最令人熟知的就是有無對比方法,主要是通過對加油站建設前后進行對比,估計和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對無有進行對比。通過這些對比,從中找出差別和變化,并衡量加油站的預測影響和實際影響。
加油站后評價的有無對比主要是對加油站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一些指標、估計結果與加油站建成后的實際運營情況進行對于分析,找出其發生變化原因,并分析其原因。加油站后評價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無項目”和“有項目”,要實現資源投入和資源產出一致,就是要達到加油站實現了所預測實現的結果,防止一些因素影響加油站效益的實現。
1.2加油站后評價包含的內容
加油站后評價主要是對加油站的技術、未來市場情況、投資情況、工程管理以及效益情況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后評價,這些內容的評價通常要貫穿到整個項目的決策、實施、運營的全過程之中。
2 加油站后評價案例分析
2.1 加油站概況
某公司供銷分公司某加油站(以下簡稱:某加油站站)始建于2005年6月16日,該加油站建設于重慶市九龍坡區,屬三級加油站,某加油站占地面積:2494.6m2(折合后3.74畝)建筑面積:486.39m2(其中站房291.64m2(單層面積145.82m2),罩棚194.75 m2),主要為過往車輛加注汽油和柴油。站內設有15m3 93#汽油罐1個,15m3 97#汽油罐1個,30m3 0井柴油罐2個,加油機6臺,屬于三級加油站,主要經營97#汽油、93#汽油、0#柴油。資產投資約150萬元。
2.2加油站項目技術后評價
加油站的建筑、汽油罐、柴油罐技術標準均滿足加油站的項目設計標準,在運營過程中,日加油能力也符合項目設計標準,站內設施之間的防火間距符合相關標準規范要求。某加油站罐區均采用密閉防滲漏罐池,并安裝液位儀,油氣回收工藝,站區內還設有水封井等,按照加油站管理制度要求,以及現有設施條件,可有效控制各項污染物排放,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杜絕環境污染事故和擾民事件的發生。綜合對比分析加油站可行性研究報告指標和實際運營指標,加油站技術指標滿足標準要求。
2.3加油站市場后評價
加油站可行性研究報告根據道路交通狀況和當地市政發展規劃,分析了該站所處位置在整個城市發展中的地位,預測年車流量和年加油量,加油站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統計了實際的年車流量和年加油量,對可行性研究報告預測的年車流量和年加油量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實際車流量和年加油量與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預測值像接近,這也說明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科學性。
2.4加油站投資后評價
表1 主要經濟指標對比
加油站投資比較,必須保持總投資、建設投資、利息、流動資金。從表1中可以看出,總投資沒有超過可研報告中的數值,總投資降低了5萬元。建設投資也沒有超過可研報告數值,降低了5萬元。加油站建設資金利息比科研報告中多了8萬,這主要是由于加油站建設項目沒有按期完工,延長了貸款期限,造成了過高的利息,流動資金也比科研報告數值少13萬,這很容易造成很多不確定因素,在以后建設中必須注意利息和流動資金的控制。總投資的變化通常都發生在建設資金、利息和流動資金等方面。
加油站建設投資降低了5萬元,這主要是由于工程費降低造成的,工程勞務費和工程材料價格降低,使建設費用降低了5萬元。年銷售收入沒有達到可研報告數值,但是由于很好的控制了成本,年利潤達到了可研報告數值。
2.5加油站管理后評價
加油站的投資雖然沒有超過可研報告數值,但是與同類加油站相比,費用還是有點過高,主要的原因是只進行了施工企業招標,設備材料等物資沒有進行很好的招標控制,也沒有通過很好的市場機制來控制設備價格。實際上應該實行加油站全過程的招標,對部分適合承包的可以實行總承包,這樣可以降低成本。
從加油站的資金控制上來看,是比較合理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工程同體承包的問題,這樣大大提高了工程費用。以后,在加油站建設中,必須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要進行利益人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制約。總體來看,加油站的建設投資還是比較成功的。
2.6加油站經濟效益后評價
該加油站順利建成,目前的經濟效益良好,年利潤值達到了可研報告的預期數值,效益良好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是對加油站地點的市場做了比較準確的預測,使實際值和預測值像匹配;其次是很好的控制了建設成本,沒有超過預算值;最后是加油站運營管理良好,很好的控制了成本。
3結語
從該加油站的評價內容可以得出后評價的一些結論和建議:①加油站能很好的取得成功,這主要是很好的抓住了機遇,做到了適當投資,獲得很好的收益。②在今后的加油站建設過程中,必須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并很好的控制成本。③在今后建設過程中,要做好投資預算控制,能更好的控制項目投資和流動資金。
科技查新是在科技文獻檢索和科技咨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科技信息服務,是指查新機構根據查新委托人需要查證其新穎性的科學技術內容,以文獻為基礎,以文獻檢索和情報調研為手段,按照科技查新規范操作,以檢索結果為依據,通過綜合分析,對查新項目的新穎性進行情報學審查,寫出有依據、有分析、有對比、有結論的查新報告。科技查新的目的可分為立項查新、成果查新等。立項查新包括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劃、科研項目開始前的資料收集等;成果查新為開展成果鑒定、申報獎勵等提供客觀評價依據,以提高科技立項和成果鑒定與獎勵的嚴肅性、公正性、準確性和權威性。作為科技管理的基礎工作,科技查新為科研立項,科技項目評估、驗收、獎勵等提供客觀評價依據。
2、科技評估
科技評估是對科學技術活動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判,為決策提供參考意見的咨詢活動,是由科技評估機構根據委托方的目的,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依據大量的客觀事實和數據,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科技發展領域、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機構、科技人員以及與科技活動有關的行為所進行的專業化咨詢和評判活動。科技評估整體包括評估準備、評估設計、信息獲取、評估分析與綜合、撰寫評估報告等評估活動全過程的集成性技術方法體系,由評估方法與程序、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模型、評估專家等要素組成。科技評估增強了科技管理中決策的科學性,為科學決策提供了運作基礎,極大地優化了決策過程;同時增強了科技管理部門運用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等宏觀杠桿調節、配置科技資源的能力,增加了對項目執行過程監控和對其績效考核的科學性。此外,完善的科技項目評估技術方法體系,尤其是中期評估、驗收評估和追蹤評估,從制度上加強了對公共科技資源使用情況的監督,能夠健全科技資源使用責任機制。
二、科技評估過程中科技查新的作用和意義
科技評估與科技查新都是屬于科技咨詢活動,都貫穿科技活動的全程。科技查新工作是科技評估的基礎之一,在科技評估工作中,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查新工作的支持,在科技活動的前期及后期科技評估和科技查新的相互依賴更顯著。客觀、科學、公正地評估科技項目,已成為科技項目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科技評估需要大量與技術有關的科技文獻、相關競爭者、技術進展等信息,都需要科技查新工作來提供。實踐證明:科技查新為科研立項、正確評價科技成果提供了科學、可靠的依據。科技查新是指通過手工檢索和計算機檢索等手段,運用綜合分析和對比方法為評價科技項目新穎性和先進性提供客觀事實依據的一種文獻檢索方法。它通過相關文獻與科技發展項目之間的對比、分析與鑒別,從而確定科技發展項目的新穎性、先進性。科技評估可依靠科技查新所提供的信息及結論,通過評估專家的分析,對被評估對象做出更為科學的評估結論,因而在科技項目評估階段進行科技查新對科學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在科研項目立項前,要了解科研課題在論點、研究目標、技術路線、技術內容、技術指標、技術水平等方面是否具有新穎性,必須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國內外的有關信息,通過科技查新可對所選項目是否具有新穎性作出判斷,提供客觀依據,避免科研工作低水平的重復,減少科技項目中期鑒定的失準現象,促進科研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在科技成果鑒定和評估過程中,僅憑專家小組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難免會有疏漏之處。利用科技查新報告作為文獻依據,可以避免科技評估過程中某些人為因素造成的不確切結論。而且,從科研項目管理角度看,對某些耗時漫長且在申報或立項階段已進行過科技查新的科研項目,如果在中期和后期評估階段不進行再次查新,無法保證經過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完成科研項目成果的新穎性,也無法了解與科研項目有關的國內外研究動態,造成研究的低水平重復以及科研經費及資源的浪費。由此可見,在科技發展項目評估階段進行科技查新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科技立項查新和科技成果鑒定查新,科技發展項目評估階段的科技查新不是“做結論”,而是在科研項目進行過程中通過查新了解本學科、本領域的研究現狀,及時調整研究方向、研究策略,才能準確把握科學研究前沿,徹底杜絕才低水平重復研究,確保科研管理部門在科技項目管理上做出正確的決策。
三、科技評估過程中忽視科技查新的原因造成科技項目評估階段科技查新被忽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查新工作的宣傳和普及不夠政府管理部門對科技查新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人對查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以至于項目申請單位和科研人員對項目評估階段科技查新的意識更加淡薄,甚至很多人會認為科技查新只是走形式而已。
2、對項目評估階段查新工作的監督不夠科技管理部門對項目評估階段開展科技查新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督,對在項目評估階段不進行科技查新的的申報單位和科研人員沒有形成約束機制。
3、對查新機構的信任度不夠部分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對科技查新機構缺乏足夠的信任,擔心在科技查新過程中查新人員不遵守職業操守泄露科研機密,所以不愿意將重要科研技術要點提供給查新機構,因此而放棄查新。
4、科研項目經費不夠由于科研項目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不足,除非有特定的約束,否則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不愿意再從有限的項目經費中抽取一點出來進行查新。以上幾方面的愿意造成絕大多數科研單位只在項目申報、鑒定或報獎時進行科技查新,而忽視項目評估階段科技查新的重要性,從而造成科研項目的先進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無法得到保證。
四、加強科技項目評估階段科技查新的建議
1、加強對科技查新工作的宣傳力度查新機構可借助科技系統相關會議、在期刊、舉辦專題講座、開辟宣傳欄,印發資料等各種渠道,向有潛在查新需求的用戶宣傳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性、意義、程序、手段和方法,增加對查新的重視和理解,讓更多的用戶了解查新,并能將學到的查新知識應用于科研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