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14: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老年患者的生活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老年人患尿毒癥后的恐懼心理、生理原因導致睡眠時間相對減少及環境轉換的不適應,常導致失眠。要創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床鋪柔軟,準備合適高度的枕頭,兩床之間加以顏色柔和的隔簾。白天輸液時間長易入睡,可由家屬陪著聊天或聽廣播,減少白天睡眠時間,提高夜晚睡眠質量。必要時可以使用安眠藥物,如苯二氮卓類藥物,此類藥物副作用較小,對焦慮引起的失眠效果較好。
2 個人衛生
老年人汗腺和皮脂腺分泌不如年輕人,皮膚干燥居多,應避免每日沐浴;尿毒癥患者,可從皮膚分泌肌酐和尿素氮等毒素,此類物質可刺激皮膚造成皮膚瘙癢,用清水輕輕擦拭皮膚,避免用力揉搓及使用刺激性清潔物品;督促患者勤漱口,飯后用軟毛牙刷刷牙,保持口腔清潔;定期督促患者剪指甲,老年人指甲多脆硬,可于洗澡后用較鈍的剪刀或銼刀修剪,以免損傷皮膚引起感染。
3 飲食護理
老年人對清蛋白的代謝活性降低,儲備少,加上腎臟替代治療會損失一部分蛋白,極易出現低蛋白血癥,持續的低蛋白血癥是營養不良的可靠指標。營養不良將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長期存活率,因此飲食管理對進行腎臟替代治療的老年尿毒癥患者至關重要。①蛋白質與熱量的攝入:供給充足的熱能,最好選用含蛋白較低的麥淀粉。、土豆、南瓜等作為熱能的主要來源。蛋白質每日每千克體重0.5~0.6g,選擇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優質低蛋白飲食,如牛奶、雞蛋、魚、純瘦肉等,控制植物性蛋白的攝入,如豆制品,因其所含非必需氨基酸高,過多攝入會加重氮質血癥。②限制鉀的攝入:例如西瓜單位重量含鉀量不高。但大量食用也可導致高血鉀。禁食干果類、堅果類、菌類、豆類、濃縮的湯汁或果汁。③多攝入維生素:應多食用富含維生素A、C、E的食物,如獼猴桃、山楂、西紅柿等,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營養狀況。④低鹽飲食:每日食鹽不超過2~3g,包括醬油在內,忌用榨菜、咸蛋、咸肉、醬豆腐等腌制品。⑤低膽固醇、低脂飲食:多攝入綠色蔬菜、新鮮水果、河魚、牛奶、木耳等,少食動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奶油、蛋黃等。⑥低嘌呤飲食:尿酸高的患者,應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如海產品、動物內臟、濃肉湯、蘑菇等,戒煙酒、濃茶、咖啡。
4 預防便秘
老年人胃腸道蠕動減慢,尿毒癥要求控制水分攝入,易導致便秘,加重毒素在體內的蓄積。合理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多食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定時排便,盡量早餐后排便,以建立條件反射。按摩腹部,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緩慢按摩,促進腸蠕動。對于中心靜脈置管術的老年尿毒癥患者,尤其是在股靜脈置管者。往往限制活動,增加了臥床時間。科學地指導患者床上活動,可在保證管道通暢的情況下酌情翻身,未置管的下肢做抬腿運動,以促進腸道蠕動。還可應用作用溫和的瀉藥,如大黃浸液等,也可進行清潔灌腸,但不能長期使用。
5 預防壓瘡,保持皮膚完整
由于患者多長期臥床,應做到六勤,預防壓瘡。保持外陰清潔干燥,老年男性患者尤其注意觀察陰囊與股內側皮膚貼合處,此處極易出現濕疹或皮膚破損。大小便失禁患者便后應及時清洗外陰,保持外清潔干燥,預防感染。
6 減輕展吐
老年尿毒癥患者一般都有晨吐的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腎衰竭后,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腸道內的細菌將尿素氮分解為氨,刺激胃腸道黏膜;尿液濃縮、稀釋功能減退,晚上小便增多,血液濃縮,早上起床時血尿素氮濃度較高,所以會出現晨起嘔吐現象,嚴重時會有頑固性呃逆。老年人胃腸道黏膜較脆弱,反復嘔吐極易受損,并發消化道出血,必要時加用保護胃黏膜藥物。早上起床時可適量喝水,稀釋血液,使尿素氮值保持穩定,減輕胃腸道癥狀,避免因嚴重嘔吐導致消化道出血。
7 心理護理
老年尿毒癥患者因文化背景、經濟條件、疾病輕重等差異,心理狀態也不盡相同。護理人員應熱情主動與患者交流,采用多種手段方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經常巡視患者,加強與家屬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地進行心理指導,改善應對行為,減輕焦慮情緒,保持樂觀穩定的精神狀態。
8 安全護理
痛風是由于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種與現代經濟發展和飲食結構有密切關系的疾病[1]。痛風遷延反復,較難根治,不僅給老年患者造成了軀體上的嚴重損害,且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探討護理干預對改善老年痛風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影響,本院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對收治的48例老年痛風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4年8月住院患者48例(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診斷標準確診),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齡58~86歲,痛風病史6個月~16年。按患者就診時間的先后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4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文化程度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痛風健康知識宣教。對治療組予護理干預,干預內容包括:①認知干預:向患者宣教痛風的相關知識,包括痛風的病因、誘發因素、預防和治療,識別并發癥發生的先兆,特別是嘌呤、酒的攝入對痛風的危害性,提高患者對痛風的認知程度;②心理干預:關心愛護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了解患者的真實心理動向,取得患者的信任;獲得家庭成員的理解、支持、幫助;與患者家屬溝通,讓家屬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態,動員家屬以樂觀的態度,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來感染患者,提高其心理應對水平;鼓勵家庭成員監督、支持患者完成飲食、運動等干預計劃;③行為干預: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制訂飲食卡,幫助患者將經常食用的食物進行分類。限制嘌呤攝入,嘌呤的攝入量應在75mg/d以內,鼓勵多飲水,多補充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予低熱量、低脂肪、低蛋白飲食,禁飲酒;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督促患者適當運動、堅持服藥、定期監測尿酸、定期來院復診等。采用電話、門診復查等形式,由專職護士對患者和家屬每月隨訪1次并記錄患者的血尿酸、服藥、并發癥發生情況,隨訪時間1年。
1.2.2生活質量評定采用SF-36生存質量表[2],其中項目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軀體疼痛、總體生活質量和以往健康相比較。每個項目得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健康狀態越好,生活質量越高。
1.3觀察指標 包括患者的生活質量、血尿酸水平,依從性、并發癥的發生率。飲食治療依從性問卷均參考國外相同問卷,根據中國人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修正和增減[3]。
1.4統計學方法 計算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的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1年后兩組生活質量情況 除生理功能外,兩組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軀體疼痛、總體生活質量和與前1年健康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血尿酸的變化 在干預開始前兩組患者的血尿酸從總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資料有可比性;1年后對照組患者血尿酸水平與1年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組1年后血尿酸水平卻有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痛風患者飲食依從性的變化 在干預開始前兩組患者的依從性從總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資料有可比性;1年后對照組患者依從性與1年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組依從性有顯著性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痛風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容易轉成慢性,導致關節僵硬、變形,形成痛風石、瘺管、腎結石,嚴重者導致腎損害,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的疾病,防治的關鍵在于有效地控制高尿酸血癥,但其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單用藥物治療不能取得滿意效果,只有將健康教育與飲食結構的調整、生活方式的改變相結合,才能有效地控制痛風的發作,同時家庭關系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統,與情緒、心理活動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家庭成員的參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4]。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認知、心理、行為、社會支持等綜合護理干預的進行,治療組患者的飲食治療依從性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熊曼琪,鄧先智.內分泌科專病與風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69-291.
[2]Ware JE,Sherboume CD.The MOS36-item shortfom health survey(SF36).Conceptual fm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Med Care,1992,30:473-48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COPD),由于支氣管腔纖細狹窄或扭曲擴張,使得管腔和肺泡內痰液儲留,不易排出,造成反復感染。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稍活動即感胸悶、氣喘。為了緩解和控制癥狀,減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礙和對心理的影響,減少發病次數,提高患者的生活滿意度,本院采取各種護理干預,療效較為顯著。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77例老年COPD患者均為本院老年病科2012年12月~2014年9月住院治療的患者,根據臨床癥狀體征、肺部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均已確診[1]。其中男47例,女30例;年齡67~84歲,平均年齡為(73.5±8.6)歲;病程7~20歲,平均病程為(12.2±4.7)歲。
1.2護理干預措施 所有病例均給予有效的抗感染、吸氧、預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糾正酸堿平衡失調治療及對癥治療,待到病情穩定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本病的防治知識和保健方法,讓患者積極戒煙;②有效咳嗽訓練[2]:囑患者深吸氣屏住,聲門緊閉,使膈肌抬高以增加胸內壓,使肋間肌收縮,然后咳嗽,聲門打開,使痰液咯出,反復數次,請患者重復練習直至掌握;③呼吸功能鍛煉[3]:放松練習:坐位或站立調整呼吸,進行胸、腹式呼吸,縮唇呼氣練習5min。呼吸操練習:以縮唇呼氣配合肢體動作為主,吸氣用鼻,呼氣用嘴。⑴雙手上舉吸氣,放下呼氣;⑵雙手放于身體側面,交替沿體側上移下滑,上移吸氣,下滑呼氣;⑶雙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擊拳,出拳吸氣,還原呼氣;⑷雙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氣,放下呼氣;各做10~20次;⑸吹懸掛的小紙球訓練;④上肢肌力訓練[4]:做上舉運動,2~3min/次,2次/d,或使用上肢拉力器訓練,重量0.5~2.0kg,連續拉10~20次。訓練時,要配合呼吸進行,拉起呼氣,放松吸氣。美國運動醫學會認為,5min以下的運動訓練不能改善心肺功能,每次鍛煉的總時間應為15~60min;⑤合理氧療[5]:研究發現,長期低流量(1~3L/min)每日吸氧>12h,能延緩疾病進展、降低死亡率、延長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質量;⑥用藥指導:向患者講解藥物的治療作用、不良反應、注意事項,要求患者按時用藥,合理用藥,不得擅自加減藥物。
1.3效果評定 護理干預4w后,根據感染治療標準,結合臨床癥狀進行評估。好:精神和食欲恢復正常、痰無或偶見、呼吸平穩、無發熱、血常規正常、能參加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一般:精神面貌和食欲好轉、痰量20ml/d、白細胞總數和中性數值較高。好及一般為臨床有效。
1.4生活滿意度調查 生活滿意度情況采用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分滿意、較滿意、不滿意。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自身前后對照,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護理干預前后臨床效果比較 干預前患者好30例,一般16例,差31例,有效率為59.7%(46/77),干預后患者好58例,一般10例,差9例,有效率為88.3%(68/77),干預前后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
2.2護理干預前后生活滿意度比較 干預前患者滿意27例,較滿意22例,不滿意28例,生活滿意度為63.6%(49/77),干預后患者滿意56例,較滿意11例,差10例,生活滿意度為87.0%(67/77),干預前后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
3 討論
COPD是一種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具有反復發作,感染不易控制,疾病遷延不愈,治療效果差等特點。患者易表現焦慮、絕望等負性心理,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加強保健、克服不良生活習慣、預防感染、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遵醫率高,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和生活的滿意度[6]。
護理干預主要是指導患者進行呼吸操訓練,可減少呼吸頻率,延長吸氣和呼氣時間,增大膈肌的運動幅度,從而增加了咳嗽力度,有助于促進痰液排出,同時使肺活量和最大通氣量加大,二氧化碳排出增加,殘氣量減少,提高了呼吸肌供氧,從而使患者咳嗽、胸悶、氣促、缺氧癥狀得以改善,此外,還可以增進肺泡通氣量,使通氣/血流比率失衡得到糾正,緩解缺氧,從而大大提高了患者活動耐力和對未來生活的希望[7]。
綜上可知,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老年COPD患者的臨床效果及生活滿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60.
[2]吳海燕,張欽芳,張安琴.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四川醫學,2008,29(12):1735-1737.
[3]鄧國金,鐘清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現狀[J].護理研究,2011,25(3):667-669.
[4]楊小梅,李衛青,高春紅,等.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家庭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07,22(17):66-68.
1 功能的評估及康復護理
老年性癡呆患者在記憶、言語、吞咽等功能上都表現出明顯的退化。功能的評估主要從語言、認知、心理狀況、床上運動、室內移動、吞咽動作、排泄、入浴、輪椅使用、視覺適應等方面著手[3]。評估后可以通過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提供熟悉的生活環境、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來幫助改善記憶力;以讀書看報、廣播電視、交談等方式培養患者的好奇心,這將有助于保持大腦靈活及語言功能的恢復;對視覺障礙的老人要裝配視覺輔助用具并指導老人進行使用訓練,鍛煉視覺適應能力以糾正患者視野偏窄或偏盲的缺陷;對吞咽困難、嗆水的患者,可針對咽部肌肉遲緩和無力進行適應性吞咽動作訓練。
2 社區護理指導
2.1 飲食、睡眠的護理。老年人要保持科學的飲食結構,由于老年人各種腺體退化,加上牙齒的老化、脫落,容易消化不良和吸收不好,最后導致營養不良,因此要建立合理的飲食餐次,食物要多樣化,進食要細嚼慢咽。水果、青菜必不可少,并以魚、精肉、蛋、豆類等高蛋白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為主。切忌暴飲暴食、吃飽就睡,同時應戒煙少酒。對于吞咽困難及進食嗆咳者,應用鼻飼,并注意預防吸入性肺炎。老年癡呆患者容易出現睡眠顛倒現象。這就要求社區護理人員在白天要安排患者進行一些活動,如體育鍛煉或益智游戲;鼓勵患者自行洗漱、吃飯,做一些輕微的家務,這樣既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又避免了白天睡覺、夜里失眠的發生,對于失眠患者可適當選用一些鎮靜劑。
2.2 預防褥瘡的發生。對晚期臥床不起的患者應注意預防褥瘡的發生,經常幫助患者翻身,按摩其肩胛骨、臀髖、踝等受壓部位,每天4~6次,每次10min。對大小便失禁者應注意保持局部清潔,保持床鋪的整潔干燥,常擦身,勤換衣褲、被褥,保持清潔衛生。
2.3 加強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克服由于疾病的痛苦所造成的心理障礙,采用合適的語言與非語言交流技巧,給患者以安慰,鼓勵其戰勝疾病是護士在家庭病房中應起到的作用。患者焦慮、抑郁和行為上的退縮、煩躁,可逐漸加重智能的衰退。因此,及時解決患者存在或潛在的護理問題,細心觀察患者的思想狀態、內心活動,有效的采用相應的誘導方法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悅、平和溫暖,避免大喜大悲、恐慌和情緒上的波動,積極熱情的與之交流,減輕思想負擔,使患者情緒穩定從而達到接受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
2.4 情志及智力訓練。鼓勵老年人多參加社會活動,有輕度癥狀的患者應進行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運動,多動手動腦,穩定情緒,減少不良刺激。聽音樂,讀書看報,或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益智活動。鼓勵患者勤于動腦,以延緩大腦老化。有研究顯示,常用腦,常做有趣的事,可保持頭腦靈敏,鍛煉腦細胞反應敏捷度,整日無所事事的人患癡呆癥的比例高。老年人應保持活力,多用腦,如多看書,學習新事物,培養多種業余愛好,可活躍腦細胞,防止大腦老化。廣泛接觸各方面人群,對維護腦力有益。和朋友談天,打麻將、下棋等,都可激蕩腦力,刺激神經細胞活力。
2.5 精神調養。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這說明精神之凋養重在調節七情之氣,注意保持樂觀情緒,應節思慮、去憂愁、防驚恐,要寧靜無懼,恬淡虛無,與世不爭,知足常樂,清心寡欲。做到外不受物欲的誘惑,內不存情感的激擾。這樣氣血調和,健康不衰。注意維持人際關系,避免長期陷入憂郁的情緒及患上憂郁癥,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大腦組織功能的損害。另外,家庭和睦可以保持心情愉快,能增強抗病能力。
2.6 體育鍛煉。許多人都知道,運動可降低中風幾率。事實上,運動還可促進神經生長素的產生,預防大腦退化。實踐證明,適當的體育鍛煉有益于健康,如堅持散步、打太極拳、做保健操或練氣功等,有利于大腦抑制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水平。但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方可達到理想效果。除整體性全身活動外,盡量多活動手指。
3 討論
隨著人口老年化日益加劇,老年癡呆癥發病率逐漸上升。為降低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日常生活中應以預防為主,首先應改善勞動環境,預防工業方面的職業病,如重金屬鋁、一氧化碳。忌酒戒煙。注意飲食、多食維生素C多的食品,堅持學習新知識,保持與社會廣泛接觸。減輕和推遲記憶力下降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學習,多練習用腦。經常戶外活動參加適合于老年的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3)06(b)―0027-02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呈上升趨勢。隨之而來的老年骨折患者越來越多,老年患者的臨床特點不同于其他,護理方面應制定有效地措施減輕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質量,加速疾病愈合。為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骨折后生活質量及疼痛的影響,該院對2011年9月―2012年9月間收治的66例老年骨折患者中的33例采用綜合護理干預介入整個治療過程,對疾病的治療產生了積極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科接受治療的老年骨折患者66例,經x線拍片診斷其骨折明確,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8例,年齡54―72歲,平均(66.5±7.2)歲;其中,跌倒傷20例,車禍傷13例;實驗組中男27例,女6例,年齡53―76歲,平均(67.8±7.9)歲;其中,跌倒傷21例,車禍傷12例;均除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手術者,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護理干預
1.2.1對照組護理采用常規護理,觀察并記錄治療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通知醫生給予及時處理,并給予對癥護理措施。
1.2.2實驗組護理①術前準備:老年患者因傷后活動能力明顯下降,使其在術前養成床上大小便的習慣,因其接受能力不如年輕人,需耐心教其使用呼叫器、學會在液體輸盡或不適時呼叫護理人員,加強皮膚護理,特別是術區周圍的皮膚護理。②疼痛護理:針對老年患者對疼痛反應較差,但持續時間較長的特點,耐心解釋疼痛原因,注意觀察疼痛是否由于術后不佳所致,給予及時的指導和糾正;老年患者對止痛藥物的反應較差,在使用正確藥物的前提下,護理人員多花時間對其采取注意力轉移的方法減輕疼痛:可以將老年患者合理的分區管理,相互間通過聊天等方式轉移對疼痛的關注。③營養護理: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其每日進食量及進食次數,制定個性化進食方案。同時老年患者胃腸道功能下降,需進食高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個性化強調患者對味覺的滿足,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要求,但仍以清淡飲食為主。④睡眠管理:需護理人員密切關注,了解影響睡眠的原因,給予合理的干預措施。若是環境改變所致,需加強溝通,疏導其對病房環境的認同:若為疼痛所致,可在疼痛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相應藥物治療;若為焦慮等心理因素,需加強心理疏導強度使其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⑤并發癥預防:特別是褥瘡的發生,需協助其床上翻身,變換姿勢。對活動能力重度下降者,需要給予褥瘡易發部位的按摩,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做好床旁清潔護理。對有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應特別留意其癥狀的變化,如加強排痰,教其有效排痰的方法,鼓勵排出痰液,合理使用祛痰藥物等等。⑥心理干預:需加強疾病宣講力度,使其對恢復健康充滿信心,通過聊天方式,傾聽患者的述說,使其心理得到合理有效地舒展。通過鼓勵機制,強化其對治療的依從性。⑦康復訓練:使病人認識到積極而正確的功能鍛煉是康復的關鍵、調動病人積極性,根據病情、體力、耐力制訂鍛煉計劃。掌握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原則,逐漸從被動向主動過渡。如果功能鍛煉需要借助支撐物如:拐杖、輪椅、步行器等,最好在手術前教會并能運用。
1.3觀察指標
1.3.1疼痛評分記錄入院時(110)、手術前(T1)、術后2d(T2)及術后7d(T3)時的疼痛評分。采用數字疼痛評分法(NumericalPain Rating Scale,NPRS),是用數字計量評測疼痛的幅度或強度。數字范圍為0―10,0代表“無痛”,10代表“最痛”,患者選擇一個數字來代表他自覺感受的痛。“無痛=0,1,2,3,4,5,6,7,8,9,10=無法忍受的痛”。
1.3.2疼痛引發的相關性癥狀觀察并記錄術后因疼痛引發的需要給予對癥治療的相關性癥狀,主要為心悸、血壓升高、血糖升高。
1.3.3生活質量分別于護理干預前和手術后1個月,采用“生存質量測量量表簡表”(WHOQOL-BREF),通過填表問答形式從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及環境領域評價其生活質量。得分越高者,生活質量越高。
1.3.4住院天數特指術后住院天數。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處理數據,觀察指標采用均數±標準差(x±y)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
2結果
2.1兩組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的比較
入院時(T0),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術前(T1)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患者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明顯;術后隨著護理干預的進行,兩組患者的疼痛開始降低,均于手術2d后(T2)疼痛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術后因疼痛而引發的相應癥狀的比較
實驗組中術后患者因疼痛發生相應不良癥狀的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在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及環境領域各方面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患者住院天數
對照組33名患者的住院天數為27-45d,平均(37.5±7.2)d;實驗組患者的住院天數為18-33d,平均(25.6±7.7)d,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中圖分類號] R4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8(a)-129-02
老年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dieas,AD),常發生于60歲以上的老人,隱襲發病,其臨床特點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病性癥狀,有失語、失用、失認或執行功能障礙等癥狀,且缺陷要嚴重到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職業活動和社交功能,或與先前功能水平相比有較明顯下降。此病目前沒有特效的治療,而康復護理對延緩老年癡呆患者的病情發展,提高其生活質量,減少殘疾,延長生活自理能力尤為重要。本研究目的是針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的癥狀特點,探討康復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語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以探索適合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模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4年1月~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66例,均符合CCMD-3的阿爾茨海默病診斷標準[1]。其中男30例,女36例;年齡55~81歲,平均69歲;文化程度:文盲5例,小學10例,初中20例,高中及中專22例,大專及以上9例;癡呆癥狀進展已1年以上,無心、肺、肝、腎等臟器并發癥。
1.2 康復護理方法
給予患者以下康復護理措施,①語言功能訓練: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耐心,利用一切護理、治療機會,主動與患者交流。反復向患者講述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識,讓患者認讀識字卡片、各種動物和水果卡片,利用數字卡片訓練患者的計算能力。分辨失語類型,如命名性失語主要為遺忘名稱,護理時要反復說出名稱,強化記憶;運動性失語主要為構音困難,護理時要給患者示范口型,一字一句面對面地教。鼓勵患者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接受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進一步可教患者進行計算、書寫。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護理人員先作示范,再讓患者模仿,配合口頭提示,反復多次至單獨完成;訓練包括洗臉、刷牙、吃飯、穿脫衣服、如廁大小便、整理床位等,制定一定的訓練步驟,將整個練習分成若干小部分,一步一步訓練。③勸告患者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到室外活動一下,以轉換興奮中心,經常用手按摩頭部的穴位,以提神醒腦。④了解患者家庭情況,取得家庭的支持,使之更好地配合,幫助和督促患者完成和協助完成日常活動。⑤每天訓練2次,每次30 min。平均護理時間(65.20±13.56) d。
1.3 觀察指標
在護理前后對患者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法(CRRCAE)分別對患者聽理解、復述、命名、閱讀、計算、描寫、聽寫、朗讀等方面進行評價,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2]。包括兩部分內容:軀體生活自理能力量表(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量表由患者自評或由專業護士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t檢驗。P
2 結果
2.1護理前后患者語言能力測評的比較
結果顯示,護理后患者聽理解、命名、計算能力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較
結果顯示,護理后患者軀體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P
3 討論
癡呆是由于大腦多方面高級精神功能障礙而產生的獲得性、持續性智能損害綜合征,即在無意識障礙的情況下,患者有認知和記憶功能障礙,以及語言、視空間、情感或人格3項中至少1項功能受損,影響其社會、生活、職業功能者[3]。我國估計已有400萬老年癡呆患者,該病已是社會和家庭的沉重負擔,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3]。老年癡呆患者分為輕、中、重度,輕度的老年癡呆患者會有記憶力、計算力障礙,影響到工作能力,但是生活自理能力是完好的,一旦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響,我們稱之為中度老年癡呆。發展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臥床不起的就稱為重度老年癡呆。不同程度的老年癡呆康復護理方法不同。老年癡呆的護理目的是:延緩或阻止癡呆程序的加重,改善記憶功能,提高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質量,減少并發癥,延長存活期。文獻報道,老年癡呆患者,如果不采用任何治療和各種訓練手段,其智能狀態及軀體的退行性變是極為明顯的,及早進行認知功能訓練,利用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進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建[4]。由于老年癡呆患者從出現精神障礙到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其臨床癥狀呈現漸進演化性、緩慢進展性和認知功能衰退的不可逆性[5-6]。目前尚缺乏特別有效的治療手段,接受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對于防止智力進一步衰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康復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顯得尤為重要。老年癡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語言功能障礙,本研究發現,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進行語言功能的康復訓練能提高患者聽理解、復述、命名、閱讀、計算、描寫、聽寫、朗讀能力。有文獻報道,生活自理能力和認知功能訓練能夠促進老年癡呆患者認知能力的康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適應能力,改善其生存質量,有效地延緩癡呆的進程[4]。本研究發現,康復護理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軀體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尤為顯著。提示我們,癡呆患者的康復護理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癡呆照料者應充分認識并重視老年癡呆患者各方面的功能訓練,及早采取措施,從而有益于患者,減輕家庭負擔。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
[2]張明圓.精神科評量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66.
[3]盛樹力.老年性癡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12-26.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1(c)-0128-03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mprovement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HEN Chao1 LI Hong1 XIA Chenxi1 CHEN Jiaojun1 CHEN Hongbing2
1.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Wenling, Zhejiang Province, Wenling 317500, China; 2.Tuberculosis Center, the 309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mprovement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Totally 38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Wenling from March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9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care,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SAS, SDS, ADL and GQOL-74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satisfaction was evaluated. Results SAS scores of (27.5±5.1) and SDS scores of (25.4±2.8) i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SAS scores of (66.3±10.6) and SDS scores of (53.1±6.4) 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SAS scores of (27.5±5.1) and SDS scores of (25.4±2.8)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SAS scores of (53.2±11.2) and SDS scores of (50.2±4.3) in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DL and GQOL-74 scor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8%,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77.9%,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an alleviate their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o it has certain clinical application on improvement of lif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uberculosis; Nursing intervention; Depression; Anxiety; Quality of life
肺結核屬于肺部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可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老年肺結核以繼發性肺結核為主,由于自身機體免疫力下降及合并有多種疾病,病情不穩定易反復,造成老年患者的心理壓力大,易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臨床療效[1-4]。浙江省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于2009年3月~2012年12月對收治的380例老年肺結核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研究,以減少抑郁焦慮的情緒的影響,提高老年肺結核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老年肺結核患者共380例,經X線胸片、CT或細菌學等檢查診斷得到確診。其中男213例,女167例;年齡60~83歲,平均(68±3)歲;并發癥:肺部感染185例,肺心病7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8例,肺癌37例,糖尿病35例;焦慮295例(77.6%),抑郁192例(50.5%)。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9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心理特征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實施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以觀察兩組患者的療效,具體措施如下:
1.2.1 心理干預 老年肺結核患者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由于自身機體抵抗力下降,加之并發癥的發生,會導致患者的心理壓力過大,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時,要在心里時刻關心患者,積極與患者溝通,解除老年人的孤獨感和寂寞感,動員老人親戚和病友多與之交談,同時耐心傾聽患者的苦惱,充分了解患者心理活動。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為治療的安全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1.2.2 用藥干預 護理人員應掌握藥物的藥理作用,細心、及時、準確用藥,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咳嗽、咳痰、咯血情況等癥狀變化。同時由于老年患者的依從性較差,應時常給予提醒和指導。
1.2.3 飲食干預 患者飲食規律,定時、定量,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蛋類及豆制品等,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禁止吸煙和飲酒,以免增加對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刺激,加重患者咳嗽、咯血等癥狀。
1.2.4 其他干預 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作息時間和自身條件,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鍛煉,并幫助制定活動計劃,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增加,已達到增加肺活量的目的。
1.3 測定指標
1.3.1 焦慮抑郁的評定 采用信度、效度較好的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標準:SDS和SAS均有20項,每項分為1~4級,最高分80分。抑郁(焦慮)指數=患者總評分/80,0.50~0.60為輕度抑郁(焦慮);>0.60~0.70為中度抑郁(焦慮);>0.70者為重度抑郁(焦慮)。
1.3.2 生活質量的評定 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質量綜合評估問卷(GQOL-74)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其中GQOL-74評估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功能四項,生活質量總體評分總分100分,很差≤20分、差>20~40分、一般>40~60分、好>60~80分、優>8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的結果比較
根據本組研究結果,觀察組治療后SAS和SD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治療前后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治療后SAS和SDS評分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AS和SDS評分變化(分,x±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 < 0.05;與觀察組干預后比較,*P < 0.05;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
根據本組研究結果,觀察組老年肺結核患者的ADL評分以及GQOL-74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表明經過護理干預后老年肺結核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見表2。
2.3 兩組老年肺結核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共發放380份調查評分表,收回有效評分表380份。由表4可知,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人數為148例,滿意例數36例,不滿意6例,滿意度為96.8%,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人數為68例,滿意例數為80例,不滿意為42例,滿意度為77.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肺結核患者的滿意度比較[n(%)]
3 討論
老年肺結核患者有病程長、病變范圍廣、反復發作且合并癥多等特點,常易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反應[5-7]。當老年肺結核患者出現抑郁或焦慮等不良情緒后,抑郁或焦慮的情緒加重了病情的發展,導致治療的費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個人和社會的負擔,同時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對于疾病的治療是非常不利的,是老年肺結核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8-10]。因此在護理工作中,進行及時的綜合護理干預對于患者及早改善不良情緒,為提高肺結核患者的治療效果,縮短治療的療程,可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傳統的常規護理模式,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護理效果,但是由于護理人員的工作比較繁忙,往往只是進行了常規性的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護理,而缺乏系統的、全面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患者往往只是遵行,有時候可能會產生不理解,導致厭煩的情緒。而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病情有整體把握的情況下,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護理干預,可以讓患者體會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溫暖,也很樂意配合,使得護患關系更加密切,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生活質量是從患者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功能四個方面進行全面評價患者的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可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及時告知患者及家屬一些疾病的基本常識,同時加強預防措施,減少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經過相關的綜合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治療后SAS和SD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治療后觀察組SAS和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老年肺結核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緩解其心理壓力,提高患者自我認識,值得臨床重視。同時,通過對老年肺結核患者實施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患者的ADL評分、GQOL-74評分及滿意度均有顯著提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對老年肺結核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緩解其心理壓力,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Hussein MT,Yousef LM,Abuseder MA,et al. Pattern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elderly patients in Sohag Governorate:hospital based study[J]. Egyptian Journal of Chest Diseases and Tuberculosis,2013,62(2):269-274.
[2] 成詩明,莊玉輝.結核病若干問題研究進展[J].中國防癆雜志,2011,33(9):611-615.
[3] 盧仲武,陸仕昌,范蘭珍,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初治結核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 10(1):137-141.
[4] Pezoa RE,Alvarez AM,Lopez AL,et al. 1395-Quality of life and TNF-α levels in mexica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 European Psychiatry,2013,28(1):1.
[5] 高征,高軍秀.淺談肺結核的預防與治療[J].中國醫學工程,2012,20(1):181.
[6] Dujaili JA, Blebil AQ, Awaisu A, et al. PIN89-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 specific for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in Iraq [J]. Value in Health,2013,16(3):95-96.
[7] Liao CM, Lin YJ, Cheng YH. Modeling the impact of control measures on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senior care facilities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3,59:66-75.
[8] 王麗梅,馬影玭.引起肺結核患者抑郁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0):114-115.
【關鍵詞】 早期心理護理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CHF)指的是以進行性的左室收縮和或舒張功能不全做為臨床主要癥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是目前臨床心內科中一種最常見的綜合征,對人類健康的造成了特別嚴重的危害[1]。為了對采用早期心理護理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為臨床提供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進行護理的最佳方案,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該類患者在治療后的復況得到有效控制,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來我院就診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確診老年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采用臨床常規方法和臨床常規方法基礎上進行早期心理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對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變化情況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治療后的復況進行比較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在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這四年時間內,抽取來我院就診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確診老年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患者中年齡最大者87歲,年齡最小者58歲,平均年齡71.6歲;患者中有49例男性患者和39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長者14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6.3歲;抽樣患者的所有自然資料,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
1.2 方法: 將抽樣中的88例臨床確診患者病例隨機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4例。A組患者采用臨床常規方法進行護理;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進行早期心理護理。對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變化情況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治療后的復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患者心理狀態評價:采用SAS、SDS評分標準對患者在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進行客觀的評價[2]。
1.4 數據處理: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16.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當P<0.05時,我們認為數據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B組患者在治療后SAS、SDS評分下降幅度明顯高于A組患者,且統計學差異非常明顯(P
3 討論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受到自身臨床癥狀、活動力逐步下降以及慢性疾病所普遍具有的長期性的特點的因素影響,比較容易發生且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情焦慮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目前導致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出現的具體機制尚還不是十分明確,可能與患者的遺傳史、生化、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諸多因素都有關系[3]。接受住院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現的主要心理問題包括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而且上述因子得分明顯較中國成人常模高出很多。臨床心理護理具體指的是護理人員通過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術手段,通過語言、表情、行為舉止等方式,對患者進行潛移默化地引導,使其不科學、不正確的思想認識與生活方式得到顯著改變的活動,對患者的全面的身心康復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相關研究證實,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患者進行常規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和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再增加實施心理護理可以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有效控制。
總而言之,采用早期心理護理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的效果十分明顯,可以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使患者對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國仗,吳寧,胡大一,等.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26(6):12-13.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6-0084-03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患者心肌細胞缺血,多伴有心功能不全,甚至可能發作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冠心病是一種身心疾病,患者極易出現多種負性情緒,進而影響患者健康行為,增加冠心病發作風險[1]。抑郁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見的一種心理問題,對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都有負性影響[2]。因而,伴抑郁癥狀的老年患者的臨床護理應加強對心理問題的關注。本研究對比了綜合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對伴抑郁癥狀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癥狀、家庭支持、機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2~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4例,男55例,女39例,年齡≥60歲,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心功能Ⅰ~Ⅲ級,住院時間>4周,入院后2 d,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進行抑郁癥狀篩查,≥50者;排除其他器官嚴重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史或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和理解量表;心理科醫生診斷并建議藥物干預的嚴重抑郁癥。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7例,干預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60~86歲,平均(72.48±5.39)歲,平均教育年限(11.73±2.85)年,平均病程(11.82±2.38)年;對照組男29例,女18例,年齡61~82歲,平均(71.83±4.93)歲,平均教育年限(11.19±1.25)年,平均病程(12.16±2.29)年。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干預。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加入非藥物治療的綜合護理干預,該組護士均由精神科醫生進行培訓,掌握冠心病患者心理特點及心理疏導要點,綜合制定護理干預方案。①健康教育,較常規護理的健康教育更強調系統性,采用集中宣教和個體化教育的方式,首先通過面對面單獨溝通,了解本組患者抑郁狀態最突出的問題和健康教育的需求,結合本組特點開設冠心病病友健康講座,在常規的冠心病知識宣教基礎上,重點解釋和分析患者最關心的問題,過程中設置問答交流環節,收集患者問題,對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專業解釋,對個體化問題則以單獨交流方式解答;②心理護理,對于本組有抑郁癥狀的患者,心理護理是重點,冠心病患者經受疾病癥狀折磨和長期治療負擔,易產生對健康的失望、對疾病的恐懼、對社會的抵觸甚至是憤怒,應結合疾病特點以互助團體、榜樣效應、社會及家庭支持的形式進行心理護理,將本組分為4~5人的互助小組,在病友健康講座之后開展小組交流,談病史、治療史、心得,可以延伸至生活中的困難、情緒宣泄等,過程中醫護人員進行引導,注意傾聽,并對突出問題進行疏導,請同期或已出院的心態和康復效果最佳的病友述說自己的心得體會,以之為榜樣,激勵患者,為患者創造更好的社會和家庭支持環境,結合家庭關懷干預;③家庭關懷,對患者家屬進行教育,傾聽和疏導患者家屬心理負擔,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使之了解家庭支持對冠心病患者康復的重要性,增加探視次數和時間,家庭成員盡量都能到醫院探視,對出院后的家庭護理提供建議;④運動指導,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心功能不全,適當的運動有助于恢復和增強心功能及抵抗力,還能調節患者心理狀態,在醫生的指導下,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以低強度、緩慢的運動為主,循序漸進,如太極拳、散步等,每周2~3次,每次30 min左右。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干預前和干預4周后進行評價。抑郁程度,由SDS評價,抑郁評定的分界值為50分,得分越高抑郁傾向越明顯;家庭支持,由家庭關懷度指數問卷[4]評價,包括5個維度,總分10分,家庭功能障礙的分界值為7分,得分越低家庭功能障礙越嚴重;生活質量分別采用西雅圖心絞痛調查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5]評價,包括軀體受限程度、心絞痛穩定狀態、心絞痛發作情況、治療滿意度、疾病認知度等5大項目19個條目,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機體功能和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
2 結果
2.1護理干預抑郁癥狀的效果
干預前兩組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護理干預家庭支持的效果
護理干預前兩組家庭關懷度指數問卷各維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家庭關懷度指數問卷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3 護理干預生活質量的效果
護理干預前兩組SAQ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SAQ各項目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抑郁是冠心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之一,有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抑郁值的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度升高。心絞痛是主要的癥狀之一,而心絞痛給患者帶來不僅是身體上的疼痛,還有恐懼甚至瀕死感,會造成患者的心理創傷,從而導致抑郁癥狀的發生或加重;抑郁患者存在較明顯的心理應激,可能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興奮,增加機體代謝,增大耗氧量,加重心肌負荷,甚至引起冠狀動脈痙攣,使心肌發生缺血缺氧,同時兒茶酚胺大量釋放,促使血小板聚集,可能導致血管內凝血而出現血栓形成,阻塞冠狀動脈,誘發心絞痛甚至發生心肌梗死[6~8]。因而,冠心病不僅是身體的嚴重疾病,還可能導致嚴重心理問題,從而影響疾病的進展。
生活質量涉及生活的多方面,老年人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程度高,現實的空巢狀態的孤獨感,使其更為渴望家庭的關懷,尤其是伴抑郁癥狀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孤獨是加重期抑郁癥狀的主要因素[9]。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良好獲得更多家庭支持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更好,發病風險降低[10]。而適當的有氧運動,不僅能增強心臟功能和機體抵抗力,運動還是一種發泄負性情緒的途徑。有研究認為,在運動過程中血液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濃度升高或達到正常人水平,舒解由于心理應激導致的抑郁的負性心理狀態,對抑郁有輔助治療作用,運動療法可作為抑郁癥的一種替代療法,其長期效果明顯[11,12]。因此,本研究采用的綜合護理干預家庭關懷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我科采用的綜合護理干預方案,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家庭關懷和運動指導。
綜合護理干預中健康教育講座為患者提供一個集中的平臺,在此可以獲得冠心病相關的專業知識指導,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減少不必要的恐懼,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同時還是心理護理的主要手段,病友集中參加講座,首先是一種大家交流的促進,講座后不同的互助小組再進行分享,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在醫護人員的引導下,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甚至可以傾訴,患者在團體中獲得情緒的宣泄、安慰和鼓勵[13,14]。并安排榜樣病友與大家分享自己獲得好的治療效果的經驗,為在院的患者樹立信心和榜樣,建立正性的心理狀態。同時加強與家屬的溝通,疏導其可能存在的困擾,對其進行冠心病心理輔助治療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鼓勵家屬以實際行動增加對患者的關心照顧,多親人、多探視、多問候、多親近,盡量消除患者孤獨感,增加家庭溫暖。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抑郁狀態、家庭功能障礙均較為明顯,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和家庭關懷現狀存在明顯缺陷,患者生活質量較差。經綜合護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SDS評分顯著降低,并遠低于對照組,說明綜合護理對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效果更為顯著,通過綜合護理全面關注老年患者心理特點,通過多種措施增進患者相互交流及醫護人員與家屬的溝通,宣泄情緒,獲取正面的支持力量,建立正確的應對疾病態度,減少自怨自艾,消除抑郁狀態;家庭關懷度指數總分及各因子評分均顯著升高,說明綜合護理加強了患者和家庭的互動和親情紐帶,通過醫務人員的悉心交流和溝通,使家屬理解患者對家庭關懷的需求,家屬主動參與到對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的支持中,促進患者家庭的感情和睦,使患者獲得更多的家庭關懷。綜合護理干預后干預組SAQ評分較干預前和對照組均顯著升高,說明患者在綜合護理干預后通過減輕心理負擔,獲得內心溫暖,建立治病信心和自信,積極配合對疾病的診治,參與疾病自我管理,機體功能和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綜合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家庭關懷和運動指導的護理干預顯著地改善了伴抑郁癥狀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狀態,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得到更多的家庭關懷支持,提高機體功能和整體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馬躍文,劉暢. 心臟康復對于冠心病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改善的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2):141-143.
[2] 趙婷,王英. 抑郁情緒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β水平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1):2256-2258.
[3] 李月,李壽欣. 冠心病患者中D型人格與抑郁、焦慮心理結構的區辨效度[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7):505-510.
[4] 戚厚興,賈傳魯,張作記,等. 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家庭關懷度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2,15(8):834-836.
[5] 毛瑞英,王建輝,譚崢,等. 系統性護理干預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 28(25):26-27.
[6] 甄嚴杰,何翠竹. 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7):11-12.
[7] 蘭潔,廖光榮,方向紅. 行為干預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7):4-6.
[8] 宋翠俠,柴樹花. 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相關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2):2462-2463.
[9] 張秀敏,米嬌,武如冰. 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及依從性的影響[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6):8919-8920.
[10] 張宏晨,王培席. 住院冠心病患者健康功能與家庭關懷關系[J]. 中國公共衛生,2011,27(8):1023-1025.
[11] 季向東,王群松,方春霞. 運動療法對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J]. 實用老年醫學,2012,26(4):331-333.
[12] 柳蘭仙,方志紅. 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神經與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4):536-538.
老年癡呆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由于神經系統發生退行性病變所致,病理表現為大腦萎縮及變性,臨床癥狀主要有日常生活能力喪失、認知功能障礙、精神行為異常等。老年癡呆的恢復時間長、預后差,給患者家庭、社會都造成較大負擔。除了積極治療外,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也非常重要。我院對本次的部分患者實施了情感護理法,效果較優。現將詳情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剛好30例。研究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6~80歲,平均年齡(62.3±3.2)歲;文化程度:11例初中以下,15例高中,4例大專及以上。參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8~80歲,平均年齡(62.3±4.2)歲;文化程度:10例初中以下,14例高中,6例大專及以上。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明顯,值得比較。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滿足老年癡呆癥的診斷標準;②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在10~20分;③病程超過3個月,且病情趨于穩定,血糖與血脂、肝腎功能均無異常;④采用韋氏記憶測驗(WMS)法測驗的記憶商分數為60~79分的范圍內;⑤患者及家屬知簽署知情同意書等[1]。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者;②處于消化性潰瘍活動期者;③患不穩定糖尿病、活動性癲癇或慢阻肺疾病者;③認知功能減退為特殊原因引起者;④濫用非成癮物質或精神活性物質者等[2]。
1.3護理方法 兩組均進行疏血通、腦康復等基礎治療,參照組行肢體按摩、飲食、用藥指導及運動訓練等常規康復護理。在參照組基礎上,研究組加用情感護理法,內容如下。成立情感護理小組,贏得家長的同意后,評估患者的情感狀態,并結合患者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情感護理對策。
1.3.1指導患者用語言將自身情感表達出來 由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使其認識到情感表達與疾病康復的重要聯系,并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每日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學會傾訴自己的苦衷與感受,減輕心理負擔,從而有利于情緒的改善。叮囑患者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
1.3.2給予有針對性的情感護理干預 對于情緒煩躁或不穩定者,應給予相應的安慰,注意使用溫和、安慰性語言,指導患者進行意想放松,放松情緒;對于退縮、冷漠或孤獨者,可在室內擺放一些患者喜愛的物品,并與家屬一起幫助患者重拾以往的興趣;對于遲鈍、睡眠障礙者,可鼓勵患者多參加有氧運動或積極傾訴;對于焦慮者,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情緒轉移等方式,減少內心的失落感。
1.3.3鼓勵病友之間的交流 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加強病友之間的交流有哪些好處,并鼓勵患者積極與病友交流,分享康復的經驗和喜悅,不但有利于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友誼。
1.4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對兩組患者的精神狀態進行評估,包括定向力、記憶力及語言能力等內容,滿分30分[3]。>25分,正常;21~24分,輕度癡呆;14~20分,中度癡呆;≤13分,重度癡呆[4]。同時,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對患者進行評估,了解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訓練、智力訓練等。分值越低,自理能力越強。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了解患者的滿意度,內容涵蓋20個項目,總分100分。滿意度共分為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3個等級。總分在≥80分,即為滿意;總分在60~79分,即為基本滿意;總分
1.5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9.0軟件包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χ2檢驗,Р
2 結果
2.1勺櫚ADL與MMSE評分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的ADL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MMSE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的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的滿意度為90.00%(27/30),19例滿意,8例基本滿意,3例不滿意。參照組的滿意度為66.67%(20/30),11例滿意,9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兩組比較,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χ2=4.812,Р=0.025
3 討論
在老年癡呆的治療中,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研究[4]發現,情感作為人類的一項認識活動與意志行為活動,良好的情感可幫助人們克服困難,協調與平衡不良情緒。情感護理則是一種強調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近年來逐漸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給予了情感護理,包括指導患者用語言表達自身的情感,鼓勵患者多和病友、親人交流等。參照組僅實施常規護理。從表1中可得知,經過情感護理,研究組的精神狀態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優于參照組,兩組存在較大差異。這表明情感護理法應用于中度老年癡呆患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提高其日常生活質量。從結果2.2看出,研究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情感護理法的應用,由于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患者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由上述可知,在中度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中實施情感護理法,情感智能干預能增強中度老年性癡呆患者對康復鍛煉的堅持和應對事情的自信心,能增強患者認知水平、四肢活動及生活自理能力,延緩癡呆的進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實現康復訓練目的。并有利于患者精神狀態的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秦明珠.淺談對老年癡呆癥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干預對其認知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0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