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析的概念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5 16:21: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信息分析的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信息分析的概念

篇(1)

靠性與相關性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大基本特征。許多國家諸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都將相關性列于可靠性之前,但我國目前的會計準則仍將可靠性作為會計信息的首要特征。FASB新的SFAC No.8,將可靠性質量特征修改為“如實表述”,同時放棄審慎性和實質重于形式這兩個可靠性質量特征的指導性標準,意圖增加財務報告的透明度與相關性。但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又使相關性至上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遭到質疑。在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日益趨同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對可靠性在財務會計信息質量中的去留及其與相關性的權衡問題進行更透徹的分析

一、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內涵

按照FASB的SFAC No.2,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應能如實表述所反映的對象,這種表述應具有可驗證性,同時要做到不偏不倚,避免傾向于預定的結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團的需要。FASB認為可靠性的構成要素包括:如實反映、可驗證性、中立性。相關性是指要使信息對投資者、信貸者和其他進行類似決策的人士相關,會計信息要成為相關的必須能夠幫助用戶去預測過去、現在和將來事項的結局,或者去證實或糾正預期的情況,從而具有影響決策的能力。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及時性,這三個要素構成了相關性的基本內容。

二、代表性意見選取

(一)研究觀點。利特爾頓(1953) 認為收益比資產、資本更接近會計的重心,在什么是真實收益問題上,利特爾頓成為歷史成本的忠實捍衛者,他的歷史成本原則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可靠性至上的主張。SEC委員沃爾曼在《關于未來的會計信息披露》中提出彩色報告模式,將財務報告分為五個不同層次,五個層次上都含有相關性,可靠性可以缺省,可以說是表達了一種相關性至上的觀點。

(二)概念框架觀點。1980年的SFAC NO.2把相關性與可靠性列為基本質量特征,并在順序上將相關性置于可靠性之前。這一做法也被其他CF效法,CICA(1988)、IASC(1989)、ASB(1999)的CF對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定位與FASB 基本類似,強調相關性優先但又不將可靠性視為缺省條件,沒有走向沃爾曼彩色報告的極端。

(三)我國基本準則觀點。我國2006年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可靠性和相關性是兩個優先考慮的質量特征。但是與FASB等概念框架不同的是,在順序上可靠性優先于相關性,強調可靠性但又不忽視相關性。

三、相關性與可靠性的辯證關系

(一)對立性。可靠性和相關性有時會發生矛盾:有的信息相關性很好,但可靠性較差,如公允價值;有的信息可靠性較好,但相關性較差,如歷史成本。二者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是適用的。兩者的矛盾主要體現在:

1.歷史與未來的矛盾。可靠性是面向歷史的,要求如實反映過去發生的經濟事項;相關性更多的是面向未來,帶有較多的估計和判斷,強調預測價值、反饋價值,注重及時性。歷史與未來、主觀與客觀這些對立的因素決定了可靠性與相關性無法完全兼容,決定了在某些情況下對兩者的重要程度必須做出選擇。

2.及時與精確的矛盾。作為相關性的附屬特征,及時性在保證財務信息有用性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信息提供不及時,相關的信息也會變得無關。然而要提高及時性,財會人員必須減少耗時的認證、核算工作,代之以大量的主觀估計、判斷,迅速產生一些近似的財務指標來滿足需要,這一做法從本質上又損害了可靠性。

(二)同一性。主要體現在:

1.二者共同構成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征。作為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特征,如果信息相關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就會降低甚至失去相關性,從而對使用者產生誤導作用。如果信息雖然真實可靠,但與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遠,也會因不具備相關性而失去可靠性的意義。

2.相關性與可靠性都是從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關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則是指信息使用者能對會計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要使會計信息對使用者有用,其最起碼的條件是這種會計信息要值得使用者信賴。因此,拋開計量屬性的不同,從相關性與可靠性的定義來看,可靠性其實是相關性的前提條件,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3.相關性與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則、重要性原則的制約。過分精確的信息不但會導致交易費用激增,而且也有產生錯誤的可能。

四、相關性與可靠性的權衡

(一)兩者關系分類。為了分析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權衡問題,董盈厚曾把兩者的關系分為四類,如圖1-圖4所示。

1.相關性對可靠性的完全替代(圖1):沃爾曼彩色報告中,相關性在每個層次上都是必備質量,可靠性可以缺省,相關性可以完全替代可靠性。

2.相關性對可靠性的有限替代(圖2):FASB 概念框架中,相關性位列可靠性之前,強調相關性但不缺省可靠性,相關性不能完全替代可靠性,只能在有限范圍內相對性地替代可靠性。

3.可靠性對相關性的完全替代(圖3):以交易為基礎的歷史成本具有可驗證性,利特爾頓固守歷史成本原則,而對其他能夠增加相關性的計量屬性完全排斥,可靠性可以完全替代相關性。

4.可靠性對相關性的有限替代(圖4):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歷史成本同其他計量屬性并存,可靠性優先,可靠性沒有完全替代相關性,可靠性在有限范圍內相對性地替代相關性。

從沃爾曼彩色報告到FASB 概念框架、從利特爾頓歷史成本原則到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相關性與可靠性經歷了相關性對可靠性的完全替代到有限替代、可靠性對相關性的完全替代到有限替代的均衡變遷路徑。

不同均衡對相關性與可靠性作出不同價值評價,每類均衡本質上表現為基于價值評價的一種選擇。相關性對可靠性的均衡變遷路徑,同時也是一個從強調相關性價值到強調可靠性價值的變遷軌跡,均衡變遷也即價值變遷。

(二)不同目標觀下會計信息可靠性與相關性的選擇。目前國內外有兩種會計目標觀,即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實際上是一種產權責任,作為產權責任必須如實加以反映,不偏不倚,而且可以驗證,以維護產權主體的權益,在可靠性與相關性兩個主要質量特征中更強調可靠性。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根本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而對決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關于企業現金流動的信息和關于經營業績與資源流動的信息,所以決策有用觀更突出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

(三)效率與效能。可靠性是要披露正確的非誤導性的信息,是一個效能指標;相關性是要披露盡可能對決策有用的信息,是一個效率指標。根據公式“效果=效能×效率”,如果信息越可靠,越相關的信息會產生越好的效果;但如果信息是虛假的(效能為負數),那么會產生負面效果,信息越相關,產生的負面效果越大。同樣,如果信息對決策越相關有用(假設可靠性不變),效果越大(不一定越好,要考慮效能符號),但如果信息是完全無關的(效率為0,但考慮信息成本后效率為負數),也會產生負面效果。在制定相關會計準則時要權衡可靠性與相關性之間的能量,不可過分偏向于任何一方,不然會影響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四)成本效益約束。相關性與可靠性同時受到成本與效益的約束。從成本效益考慮,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先選擇相關的信息與先考慮是否為真實可靠的數據,再去判別其是否相關相比,前者的成本更低、效益更高。

(五)相關性與可靠性實現時間順序。相關性與可靠性的關系并不是嚴格的此消彼長的反向關系,在一定條件和情況下兩者的關系是一致的。相關性、可靠性的關系以交易的確認時間為參照,相關性相對于可靠性而言只是時間問題。在時間和空間不能很好的融合時,不確定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會計本身的缺陷導致的相關性與可靠性的不相吻合,在足夠的時間長度和空間范圍內,事項或交易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差異應趨向于減弱。

五、可靠性與相關性的現實選擇

(一)國際的選擇。2010年IASB和FASB的聯合概念框架中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描述,確定以“決策有用性”為主導的目標觀,避免使用“受托責任”術語,將“相關性”和“如實反映”作為基本質量特征,用“如實反映”取代了“可靠性”,突出強調相關性的質量特征。與原可靠性質量特征相比,“如實表述”的“表述”范圍將會更廣,取消審慎性、實質重于形式內涵也暗示FASB意圖放松財務會計信息披露條件,擴大財務會計信息披露范圍,從而增加透明度。但是從強調客觀性、真實性這個層面上看,“如實表述”依然沒有偏離可靠性的核心內涵。可以看到,從受托責任觀到決策有用觀,從強調可靠性到突出相關性,是國際會計發展的趨勢。

(二)我國的選擇。我國資本市場尚不發達,國家作為委托方仍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證券市場的不完善決定了其不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號”服務來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相當一部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個人素質尚不足以理解復雜的會計信息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這些都要求增強會計信息可靠性。但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國的資本市場正日益完善,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會大大增強,且經濟全球化中,各種國際業務遲早會進入我國,會計信息與國際趨同已成為現實,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需求也將顯得越來越迫切。這些都決定了我國在目標的定位上仍然應以“受托責任觀”為主,并逐漸向“決策有用觀”發展。

筆者認為,我國現階段的狀況與會計目標決定了我國對會計信息可靠性與相關性的選擇應遵循“可靠性為主不忽視相關性”的原則,我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現實選擇應該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選擇最相關的信息。可以將相關性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總體質量標準,將可靠性作為首要的質量標準,以相關性統領可靠性,以可靠性作為相關性的保障,實現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和諧統一,打破兩者矛盾對立的局面。即在信息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證的前提下,提高相關性是我國目前在二者之間權衡中做出的較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董盈厚,侯鐵建.基于IASB 概念框架的可靠性質量特征之認識理性――一個經濟學視角的分析與討論[J].會計研究,2011,(1).

篇(2)

中圖分類號:E2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重要性概念的涵義:多角度分析

篇(3)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278-01

網絡詞匯作為一種新興事物,日漸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卻存在多種不同看法。下面我將就網絡新詞的概念和生成展開討論。

一、相關概念

(一)詞的概念

根據現代語言學之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的第一原理,站在世界各種語言大融合的高度,我們可以得出:詞,作為語言符號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任意的,而語言研究,似乎也確切應該建立在任意性的原則之上。因而,詞只是具有某種發音的表意符號。詞的概念,至今沒有準確的定義,而只是通過其作用或者功能來描述和說明。

下面,讓我來給出我的詳細解釋。

首先,一般我們認為詞存在的基礎也就是音位和義位。而語言的傳承使得我們今天的語言,就漢語而言,與古代語言有著前后相繼一脈相承的聯系。在這傳承過程中,音位相對于義位保持相對穩定的變化。而義位,擴大一點,就是詞的意義,卻通過詞義的擴大、縮小、降格、升華、轉移以及委婉用法等,發生著比較顯著的變化。而不管是音位還是義位的變化,都無疑不會不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從時間縱軸上來看,環境對詞的發展,特別是義位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因而,對于一個不斷有著變化的事物,我們無力定性定量地給出其準確定義。但是我們同時又無時不刻不在借用其信息、表情、祈使、美感、酬應抑或其它功能,來豐富和發展我們的生活。

(二)新詞的概念

基于以上詞語概念的討論,我們現在似乎可以得出所謂新詞,也就是在音位或者義位上有變化的詞。而基于來源、符號類型、形成方式、語義等不同標準,前輩學者們已經給出了多種不同的新詞分類方式。例如在21世紀華語新詞典中,就有諧音、音譯外來詞、字母詞、半字母詞、英語詞、方言詞、地區詞、簡稱、縮寫、逆序詞等數十種分類,諸如DV、T臺、download、馬大嫂、一口價、醬紫、斑竹等。

(三)網絡新詞的概念

網絡新詞,大致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而爭議的關鍵在于諸如O(∩_∩)O、逡約氨砬橥嫉仁欠褚彩粲諭絡新詞。

以上詞的概念的討論,是以所有語種為基礎。就但以某一種語言而言,除了音位和義位以外,詞形也是必須納入詞的概念考慮范圍內的。例如,現代漢語和甲骨文,如果不加詞形考慮,試問他們是屬于統一語言嗎?否則,我們為什么不說楔形文字和漢語也是同一種語言?否則,哪里還有所謂的漢語、英語、拉丁語等等不同語言。

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把視野放大一點,類似的語言符號,同樣是漢語言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可以不承認它一定會是整體語言中的經典,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整體語言中軀體語言的存在。就像我們對待粵語、閩南語、藏語等漢語中的小語種一樣,這些小語種是漢語在音位上的不同變體姐妹,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接受網絡語言這個在形態抑或說外貌上變體的同胞?

二、網絡新詞的生成成因

(一)網絡自身的特點

網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網絡的源頭源自計算機,而信息量的沖擊是計算機產生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愛尼阿克。它誕生于1946年2月14日。 但是它為什么叫愛尼阿克?為什么是在1946年那個時侯?他的英文ENIAC也就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的簡寫,中文也就是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而1946年,正是二戰時期,ENIAC的誕生,本身也就是為了計算炮彈彈道。計算炮彈彈道是可以用人腦手工操作的,但是機械運算上到底是人親歷而為比較快還是ENIAC比較快?ENIAC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而已。在這里,我更想強調的是,馮?諾依曼先生為鼻祖的精英們現在已經將計算機的功能和水平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如果說我們追求的沒有速度或者效率類似的字眼的話,這是實在讓我難以置信的。

其次,由于計算機網絡本身不具備人的主觀思維能力,不能表達人的感情和思想,廣大網絡用戶難道就不表達自身感情了么?這一點,我下面的第三點馬上將要講到。

(二)詞語的特點

從歷時的角度看,無論哪種語言都是前一時代的繼承物,但是在某一共時層面上,當前執政者勢必要行使其各種職能來使當前語言形成一定的實體和系統。因而,某一時代的語言,必定帶有當前社會的屬性。

而當前社會,例如中國,的社會具有哪些屬性哪些特點?信息爆炸、后現代化、全球化大同化、不斷創新、高節奏高速度等。網絡新詞不正是應運而生的社會產物嗎?而語言符號化、文字圖案化、冗長簡單化等等,不正是網絡新詞的特點嗎?如果說同性戀亞文化正在漸入主流,那么是不是也應該有極其相似的原因來接納網絡新詞?

而與此同時,詞語的價值就在于其職能,也就是說通過詞語與詞語的相關性,我們能組成一定的有意義的單位,從而使詞匯獲得其存在價值。因此,詞匯的價值是關鍵。網絡新詞,只要能夠表達一定的意義,那么它就有存在的空間。

(三)網絡用戶的特點

在網絡自身的特點中,我已經提到,網絡用戶希望在無生命無思想的機器的幫助下傳達人類的主觀情感。而這真是促使當前網絡用戶的主體,廣大中青年,追求個性解放的一種途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都在網絡世界里,他們同樣希望在網絡世界的萬萬人中找到自我、實現自我,而語言詞匯的如發起想和靈活應用無疑不是一種可行途徑。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力量,正是很多學者已經談到的網絡語言特點的內驅力。這些語言特點一般可以概括為簡潔、靈活、新奇等。

其次,客觀條件的偶然誘使也是一個原因。(~.~),這是所有鍵盤都可以敲出來的簡單符號,組合到一起也就是有意義的微笑表情。相對于“微笑”這兩個漢字,在不太正式的場合,追求個性和自由的人們是可以有不同主流的選擇的。而這些客觀條件諸如鍵盤設置、偶然錯誤、輸入法等。

結語

詞匯的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詞匯的多樣性作為后現代化的一部分,同樣能為漢語言文化的發展增光添彩。以更廣闊的胸懷接納多樣的語言文字,以更敏銳的目光去審視語言發展的后現代化心理,我們必將使后現代生活更主流更現代。進而更有效地解決網絡語言存在的問題、建構網絡語言的發展模因模式,促進語言文字在歷史長河中的可持續發展。

おげ慰嘉南祝

[1][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屠友祥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4.

篇(4)

1.1 人教A版

1.內容呈現生動活潑,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選取了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的、豐富的和學生熟悉的素材,例如章前圖是四種不同的花瓣,花瓣數分別為:3,5,8,13.

2.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這種力量,主要體現在數學作為一種人類思維方法的典范,其普適性的科學語言、通用的科學工具以及對完美形式與結構的追求精神,人教A版教材努力體現數學文化的特征,例如:課本第二章第一節“數列的概念與表示方法”下面有兩組圖,分別是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三角形數與正方形數,讓同學們了解數學的歷史與切身體驗數學家的思考的過程,感受數學文化的熏陶.

3.強調知識綜合,促進課程優化整合

這套教材加強了各部分知識間相互聯系與知識的綜合應用,用廣泛聯系的觀點編寫教材是一個顯著的特點.例如求數列的通項公式時把數列看作特殊的函數.

4.加強了數形結合,便于學生的理解

課本中呈現大量的圖形,有利于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的提高,同時給學生的感覺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數列這一部分的理解.例如圖2.1—1,圖2.2—2,圖2.1—3,圖2.1—4,圖2.1—5等。1.2 人教B版

1.拓展知識寬度,適當降低知識難度

這套教科書在保證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習得、基本能力培養的前提下,精心選取了作為數學學科中最基礎和必備的知識,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簡更新,必修課刪去了數列的遞推公式.加強了綜合化和整體性,使學生盡早體會數學的全貌[2].

2.增加現代信息技術,凸顯時代性

這套教科書增加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內容,突出數學內容具有時代性.對于信息技術的處理,例如在正文內容中滲透信息技術的應用,采用作旁注的方法對信息技術的使用進行提示.

3.教材注重雙基和因材施教

例題與習題的題目較多,強化學生的基本知識與基本能力.設置了選學內容,對有能力的同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免了好學生“吃不飽”,例如將數列的遞推公式設為選學內容。

1.3 北師大版

1.注重應用性,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應用的巨大發展是數學發展的顯著特征之一.北師大版高中教科書通過大量的、取材廣泛的實際問題引入新知識,提供基本內容的實際背景以及它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得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形成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例如“數列概念”引入結合了天文、工程、經濟、人口等與我們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

2.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

教與學的關鍵在于學,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知識經驗背景和認知特點,表現出學習方式與學習水平的巨大差異.為了讓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學生都能找到數學學習的切入點,北師大高中教科書創設了豐富的問題情境,在新知識引入部分通過提出問題或案例分析的方法,讓學生經歷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最后通過“抽象概括”進一步用數學的原理與語言來闡述數學的抽象概念,比如這里的數列的通項公式.

強調了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指導在于點撥和引導學生的思維[3].

3.突出強調數學學習的方法

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強調學生“經歷了什么”、“體會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這在北師大版教科書中都有所體現.本教材在具體內容闡述上基本沿用了“實例分析—抽象概括—思考交流—練習”的編寫體系,倡導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學習方法[4].此類方法的特點:一是突出學生的獨立性,培養學生和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活動能力和創 新能力.二是提供了寬松自由的學習時空[5]。

1.4 蘇教版

1.入口淺、寓意深

“入口淺、寓意深”是一種指導思想,目的是讓學生在豐富的、現實的、與他們經驗緊密聯系的背景中建立數學理論,獲得數學理論后又能反饋運用到他們的生活中.[4]“數列的概念和簡單表示”這一節至少6個具體的生活實例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或生活體驗,使學生嘗試歸納出數列的定義.

2.重視活動操作與信息技術,讓學生充分感知現代數學

利用excel作出數列的圖像,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列圖像是一些離散的點,更好的理解數列,讓學生不再覺得數學知識很抽象,體現了杜威的“在做中學”的教學思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利用計算器計算數列的項,培養學生使用現代數學工具的意識,與現代數學接軌.

3.變革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蘇教版大量增加了閱讀題、寫作題、操作題,頗有新意.數學閱讀題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寫作題有效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操作題培養了學生的參與能力與動手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2 四種不同教材“數列概念”教材結構的比較

2.1 教材結構的涵義

葉立群認為“教材的結構指的是教材由哪幾部分,哪幾種形式組成的”,教材“需要采取和運用多種形式,通常采用的是文字的闡述(課文)、圖畫、圖表、表解、實驗、作業(練習)等”[6].

廖哲勛認為“教材的基本結構是教材內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間合乎規律的組織形式”,“各科教材的要素主要包括知識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必要的思想教育要素.其次還應含有某些審美要素和心理要素.”“各科教材的成分是指教材目標、教材內容和各科學習活動的方式.這三種成分是由各科教材各要素分化、組合而成的.”確定了教材的基本結構并未完成教材設計任務,“還須按照這科教材的結構精心設計這科教材的程序”[7].

對教材結構的論述,既有表層的論述,又有深層結構的闡述.本文中“教材結構”專指教材的表層結構,即教材的表現形式.對教材深層結構的比較將在后面分教材內容和例題習題兩部分進行詳細比較。

2.2 四個版本教材“數列概念”本節課的欄目設置的比較分析

教材欄目的設置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材編寫的特色,決定著教材的結構和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師大版和蘇教版教材欄目的設置都比傳統教材更為豐富,而且各有特色,具體比較情況如下表1.(不含例題、練習、習題等)

表1:四個版本高中數學教材欄目設置比較注:基本欄目指幫助敘述知識的欄目,拓展欄目則主要用于課后拓展學生思維、訓練學生動手能力、開拓學生視野等.

基本欄目拓展欄目人教A版章前圖,觀察,思考,探究,注釋,

問號型問題,例題練習,閱讀,習題,信息技術應用(結合算法)人教B版章前圖,觀察,注釋(結合配套課件),思考與討論,問號型問題,例題練習北師大版章前故事,案例分析,抽象概括,例題練習蘇教版名言警句,章前圖,觀察,思考,excel,計算器,注釋,例題練習,感受·理解,思考·運用

欄目設置最豐富的是人教A版,且體現“問題性”,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最終掌握知識.通過不同的小欄目,設置恰到好處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數學活動,培養問題意識,孕育創新精神.以“觀察”、“思考”、“探究”、“問號型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或層層深入,或拓展思維,給學生展示知識的不同角度和用途,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知識點的處理上,人教B版講得最為系統全面,較完整地闡述了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利于課后復習,尤其利于課堂上沒能聽懂的部分學生課后查缺補漏.

例題和習題的題型與題量最豐富的是人教B版,以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對數列深入思考,開拓思路,舉一反三,發揮例題與習題的最大的教育作用.

欄目精干實用是北師大版,欄目雖少,但是功能強大,而且欄目之間清楚,令人一目了然,便于教師與學生整體把握.

現代氣息最濃厚的是蘇教版,在課本的正文部分用很大的篇幅教給學生用2種現代的數學工具來加深對數列的概念的理解.而且,章前圖還帶有名言警句,給人以濃厚的數學人文氣息.給學生的感覺是,蘇教版帶給學生的是不同于以往的數學。

2.3 四個版本教材圖表的比較分析

表2:教材“數列概念”本節課的圖表分類統計表注:我們把事物原型的照片、圖象稱為背景圖,這類圖形象直觀、背景親切,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把抽象表達事物原型的圖稱為示意圖,這類圖的特點是比較抽象、削枝強干,省略了細節,突出表達最主要的關系,比如程序框圖、圓柱示意圖等.

背景圖函數圖象示意圖表格人教A版8213人教B版2202北師大版2103蘇教版5301

從數量上看,人教A版的圖表數量明顯多于其它三個版本,而且人教A版的背景圖分別為大自然的花瓣、三角形數、正方形數、希爾賓斯基三角形,蘊含了豐富的數學知識,有利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與體會數學.北師大版、蘇教版的背景圖直觀、生動且與生活緊密相連,這一點人教A版略顯沉悶與單調.

示意圖和函數圖象主要用來幫助理解題意,起到數形結合的作用.北師大版同其它版本相比,少了不少.這一方面說明北師大版涉及函數圖象的題目相對較少;另一方面,這就要求學生在做題時,要會自己畫函數圖象和示意圖,或者在老師的指導下作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反而能夠鍛煉作圖的能力.

表格方面,四個版本的教材都用了,主要用在數列與函數的關系上,非常直觀,幾乎相當于簡化了的函數圖象,有利于學生體會數列是特殊的函數。3 四種教材“數列概念”部分教材內容的比較

人教A版通過大自然中的花瓣數、三角形數、正方形數導入新課,讓學生自己體會數列特點,組織同學討論,并啟發學生發現知識,因為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增強學生合作 、探究的能力都非常有幫助.然后給出數列、項、有窮數列、無窮數列概念,并對數列進行了分類,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類不嚴謹,例如“從第二項起,每一項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項的數列叫做遞增數列.”應該修改為“從第二項起,每一項都大于它的前一項的數列叫做遞增數列.”否則與常數列的概念有沖突.之后又類比研究數列與函數,得到數列是特殊的函數和通項公式、遞推公式.

人教B版則是通過7組數引出了數列的概念,簡潔明了,直奔主題,接著敘述通項的概念和通項公式,從多個角度出發研究數列:數列與映射、函數的關系,之后又介紹了數列的分類,而遞推公式為選學內容,對全體學生不作要求.

北師大版通過6個實際生活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數列的概念,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接著又介紹了數列的項、數列的分類,但是這里北師大版忽略數列分類中最重要的遞增數列、遞減數列、常數列、不增不減數列,值得注意.通過思考探究抽象概括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蘇教版通過生活中的6個實際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數列的概念,之后又給出項的定義、數列的分類,同樣的蘇教版忽略數列分類中最重要的遞增數列、遞減數列、常數列、不增不減數列,值得注意.給出數列的通項公式和數列的多種表示方法。4 四種教材例題習題素材的比較

例題、習題教學是整個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僅在于鞏固概念,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對加強學生思維訓練,發展學生智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個版本教材例題習題數量的比較

表3:四種教材“數列概念”例題習題數量統計表

例題數量練習題數量習題A、B組總數人教A版366;419人教B版303;39北師大版2406蘇教版36615

表4:四種教材“數列概念”例題、練習、習題分布表數列的概念數列分類通項公式遞推公式人教A版11143人教B版0180北師大版0060蘇教版10140

表5:分題型統計表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總數目人教A版031619人教B版0189北師大版2046蘇教版001515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人教A版的題目最多,很多重復性的題目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容易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疲倦感甚至是厭煩情緒.而北師大版這節課的題目題量太少,給學生的感覺是意猶未盡,不利于鞏固學生所學的新知識.同樣的道理,人教B版的題目稍少些,蘇教版的題目稍多些,筆者認為合理的設計應該是位于兩者之間.

2.四種版本的教材都非常注重數列的通項公式,北師大版更是將100%的題目用于通項公式.通項公式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高考的歷年題目往往有所涉及.但是,作為新學內容我們也應該同時關注這節課的其它部分的內容,這一點人教A版做的最好,它對本節課所學的所有重要知識點都做了相應的練習,體現了新課改中對雙基的重視.

3.從題型上看,蘇教版這一部分題型不夠豐富,全部是解答題,沒有選擇題和填空題.這在多層次、多角度地訓練學生方面是有所欠缺的。5 結論與建議

《課程標準》指出,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高中數學教材的編寫,要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稿)的精神,貫徹高中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與要求,為課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保證.教材應當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有利于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他們主動地學習和發展.

數列是刻畫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數列作為一類特殊的函數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經濟問題可歸結為數列模型,是最基本的模型.同時,數列是特殊的函數,它的定義域一般是指正整數,有時也可以為自然數或者自然數的子集.自然數是離散的,數列通常為離散函數,在數學中有著自己重要的地位.

結合上面兩個方面,在現行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列是重點學習內容之一,也是難點內容之一.通過四種教材的比較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新課改中的有些教材的編寫打亂了傳統的科學體系,結構松散、跳躍,不但給中學的教和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對學生的后繼學習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一)在教學中,我們一定將數學知識編寫到位,因為數學知識環環相扣,是個統一的整體.在這里,筆者認為蘇教版的數列的分類有所欠缺,沒有揭示遞增數列、遞減數列、常數列,這些都是數列中最基本的也是要求學生掌握的概念.

(二)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仍然是基礎教育,必須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數學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這個基礎打不好,上面的高樓無從談起.華裔數學家項武義認為,要減輕中學生的課業負擔無疑是對的,但是不能用加減法.某些東西拿掉后,很可能你拿掉的東西的重要性會使得整個知識結構雜亂無章.毋庸置疑,初等數學突出的是基礎性.所以,筆者認為北師大版本節課一共只有6個題目,數量上偏少,起不到對基礎知識的良好鞏固與基本技能的培養.

(三)加強數學文化的滲透.新課改的教材應注重數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注意從生活的例子中找到數學知識,建立數學模型(這一點北師大版做的比較好);以數學應用為載體,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環境及所接觸的現實生活,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并提出與數學有關的課題(蘇教版這一點做的比較好).注重數學歷史、數學家歷史的教學,以數學史為材料,揭示數學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以數學家為例,培養學生嚴謹的態度、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人教A版這一點做的比較好).筆者建議在每節課或每章前后設置一些數學閱讀故事,比如人教B版“閱讀與欣賞”,讓同學們通過這些小故事、小文章知道數學的發展過程,了解數學家是如何研究數學問題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增加高中數學的人文氣息.

(四)在進行數學知識、數學技巧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概括,它蘊含于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和應用過程中.四種教材在“數列是特殊的函數”這一部分都向學生展示了類比的思想,這是非常好的!能不能在“數列的概念”這一部分再滲透別的數學思想方法呢?值得編寫人員、教師的深思.

(五)數學教學還要注重情感活動、審美活動的教育,不僅僅注重知識方面和思維訓練的價值 ,更要注重知識結構得以形成的探索精神,求真意識.這一點四種教材都值得繼續提高.

(六)滲透現代數學.在這里蘇教版展示并利用了兩種現代數學工具——計算器和excel,讓學生有意識地接觸現代數學,與時俱進地更新學生知識觀點與學習工具.其它教材在這一領域需要作出相應改進。

參考文獻

[1] 韓際清,田明泉.山東省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師遠程研修叢書:高中數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

[2] 陸書環,傅海倫.數學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 傅海倫.數學教育發展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4] 楊光偉,裴娣娜.數學課程標準研修與教材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131-02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大量新生事物涌現出來,隨之而來的就是與之相對應的新詞(neologisms)。英語中不斷出現的新詞引起很多學者和語言學家的關注,他們對英語中的新詞從構詞法角度進行了詳盡的搜集和整理,也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對新詞產生的機制進行了研究,本文將在概念整合理論的基礎上對近年來英語中出現的有關“人”的新詞進行分析,所選語料來源于wordspy網站,通過這一研究試圖揭示新詞產生的心理認知機制。

二、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是探索意義構建、信息整合的理論框架(Fauconnier & Turner,2002)。概念整合理論是在心理空間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心理空間和概念整合是概念整合理論的兩個基本原則。概念整合理論認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網絡模式包括四個心理空間:兩個輸入空間、一個類屬空間、一個合成空間。各空間之間通過跨空間映射進行對應連接。在概念整合中,類屬空間包含兩個輸入空間共有的抽象結構,形成類屬結構。合成空間除了包含類屬空間中的類屬結構外,還包含兩個輸入空間選擇性投射的特定結構以及合成空間本身通過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擴展(elaboration)而建立起的新現結構(emergent structure)。新現結構不存在于原有的輸入空間中,體現了概念整合的創造性。概念整合中的任一空間都能隨時得到調整,不但輸入空間可以影響合成空間,反過來合成空間形成之后也可以影響并調整輸入空間。這四個空間通過投射鏈彼此連接起來,構成一個概念整合網絡。

三、概念整合理論對英語中關于“人”的新詞的認知分析

1.本研究的新詞匯來源。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也高速發展。與此相關的各類新詞匯也應運而生,而人作為各類社會活動的主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身份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新的詞匯來描述其新的特征,英語中因此涌現出了大量的關于“人”的新詞匯。本文所指的“新”是指1996―2012年這段時間,研究所用的語匯來源于英語新詞網站http://,該網站已開辦近20年,積累了大量英語新詞。網站收錄從1996―2012年間的新詞共計5475個,詞匯包括經濟、文化、語言、科技、社會學等,其中在社會學類詞匯中關于“人”的新詞共有433個,在所有類別新詞中占有比例是最大的,占全部新詞的7.9%。通過對這433個新詞進行構詞法分析后筆者發現復合詞和拼綴詞分別占45.7%和29.3%,是此類新詞中占有比例最大的兩類詞,對這兩類新詞進行認知分析顯然對于理解新詞的認知機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本文將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這兩種類型表示“人”的新詞進行認知分析。

2.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的表示“人”的英語復合詞。復合法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創造英語新詞的構詞法,但復合詞的構建機制又是十分復雜的,并不是簡單的兩個單詞的意義相加。當然有一部分復合詞的意義可以看作是兩個獨立單詞的意義拼合,比如新詞“career coach”就是職業指導或職業咨詢師的意思。但英語中很多復合新詞的意義往往是更加復雜的,比如“pancake people”就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做煎餅的人”,而是指在信息時代涉獵各個領域而不是專注某個領域的一類人。理解復合概念的過程也是創造新概念的過程。下面以新詞“barking head”為例來探討用復合法創造新詞的認知過程。

“Barking head”指的是“狂吠政論家”或“大聲且粗魯發表評論的評論員或專家”。該詞的意義構建過程需要首先建構起兩個心理空間。輸入空間1建構了大聲叫嚷、吼叫的人頭的心理空間;輸入空間2建構了狂吠的狗的心理空間。兩個空間的相似特征“野蠻、粗魯、偏見”投射到類屬空間,而在合成空間形成的新結構就成為“持有偏見粗暴發表評論”,這樣新的意義就產生了:大聲且粗魯發表評論的評論員或專家,如下圖所示:

這一意義建構過程也遵循了概念整合的轉喻壓縮原則,即輸入空間的某些成分往往通過轉喻等壓縮手段進入合成空間。這里的“人頭”經過轉喻映射,代指這樣一類人,其理據是人頭在人體器官中的重要性,故而經常成為人的代稱。比如英語中的諺語“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兩人智慧勝一人)就是用“head”一詞代指人。采用類似認知機制創造的新詞還有“shouting head”,“robo-signer”等。

3.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的表示“人”的英語拼綴詞。拼綴法(blending)是英語中一種常見的構詞法,是把兩個詞同時進行裁剪,或截頭去尾,或只裁剪兩個詞中的一個,保留另外一個,然后把兩部分拼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詞。如“many”(male + nanny男保姆),“celesbian”(celebrity + lesbian本身為同性戀者的女名流),“frenemy”(friend + enemy偽裝成朋友的敵人或互相競爭的同伴)。拼綴詞結構緊湊,把復雜的概念壓縮在一個語言單位里,研究拼綴詞形成的認知機制對于我們認識詞匯語義心理構建過程具有普遍的意義(周啟強、白解紅,2006)。下面以新詞“screenager”(屏幕少年)為例探討用拼綴法創造新詞的認知過程。

“Screenager”是由“screen”和“teenager”兩個詞拼湊而成,漢語可直譯為“屏幕少年”。新詞“screenager”的語義建構可以用概念整合理論中的簡單型整合方式來闡釋。在簡單型整合網絡中,一個輸入空間包含特定框架及其角色,另一輸入空間包含無框架組織的元素,跨空間映射將角色與元素進行匹配。該詞的創造過程首先需要建構兩個心理空間:輸入空間1輸入“screen”這個概念,該空間包括電視屏幕、電腦屏幕、手機屏幕等角色;輸入空間2輸入“teenager”這個概念,該空間內容為十幾歲的青少年這一元素,跨空間映射在角色與相應的值之間進行匹配后,合成空間中便形成了“屏幕少年”這個新詞的意義:經常坐在電視和電腦前、對各類技術信息領悟能力較強的年輕人。通過類似的概念整合還可以創造例如“nico-teen”(nicotine + teenager會抽煙的十幾歲青少年)等新詞。

四、結語

人類社會活動的多樣性造就了社會主體“人”的復雜性,各類關于“人”的詞匯的創造過程也是相當復雜的。本文通過實例分析探討了部分英語新詞的意義構建過程,運用概念整合理論主要對復合詞和拼綴詞進行了認知分析。但本研究涉及到的新詞數量十分有限,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分析的新詞類別也不夠廣,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討這一理論在新詞分析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周啟強,白解紅.英語拼綴構詞的認知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

篇(6)

在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必然條件,在社會轉型背景下進行企業管理創新,必須要創新企業產品工藝和產品理念。就目前的發展形勢而言,我國的企業要想完成現代化的轉變就需要解決兩個必要的問題,一個是企業需要不斷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求,另一個就是企業需要從封閉式的發展模式向開放式的發展模式以及從國內經營形式向全球化共同經營的形式轉變。要想將問題完全解決,企業需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有企業發現,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就是創新,并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創新發展這一要求。

二、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1.市場經濟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要求

信息化為企業經濟的市場化提供了生產力基礎,過去“以產定銷”的計劃經濟時代已經結束。目前市場競爭已經由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和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綜合經營力”兩個方面決定。為此,構建不斷適應市場的應變系統,強化企業的策劃力與創新力成為了煤炭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2.知識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

信息被稱為“世界經濟的生命線”,目前正在逐漸改變企業的生產方式,并已成企業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在企業經濟活動中,知識經濟就是信息經濟,信息技術已經深刻地影響產品結構和創新走向,傳統的發展模式正被不斷注入的信息和知識要素所改變。因此,企業應適應不斷變化和發展了的形勢,面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適時作出管理變革和創新。

3.企業現狀和深化企業改革的要求

企業要提高經濟效益,其經濟增長方式就應當由“總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從粗放經營轉到集約經營上來。目前人員素質差,技術水平低,成本耗費大等問題困擾了很多企業,很難在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的條件下提高煤炭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因此,企業要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發展規模經濟,利用現有生產能力進行挖潛、革新、改造,走集約經營路子;通過節約和優化組合提高生產要素來提高產品質量;采用先進技術設備來提高生產要素質量。所有這些都需要企業進一步的深化改革、轉換機制,來能激活管理創新。

三、做出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的假設

目前我國社會的轉型是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從以前的傳統農業社會相現代化的工藝社會轉變,在這個開放型的社會,其管理也必須要開放,不同管理理論與思想之間的互動和融合使得管理也開始深層變革,同時也引起了社會轉型和管理轉型之間關系的討論。

Chandler在編寫《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管理革命》時,其中表達的理論就表明了企業管理創新的一部分就是企業組織的創新和發展。隨著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也提高了企業的復雜性。這就形成了經理階層的職業化和科層式管理方式。

1.假設一:企業管理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

社會文化社會是會影響到企業管理,而企業管理也是會影響到社會文化。當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相一致時,能夠促進企業高效正常運轉,并可完成目標。在社會文化中是可以體現企業管理,社會文化背景影響了企業管理文化、理念等。為了促進企業管理成功,可以很好的利用社會文化。

2.假設二:推動企業管理者的創新

在假設企業創新人時,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是會進行自主創新,并會取得顯著的創新效果。企業管理者的創新人假設可以有效創新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創新中,企業管理的實際效果更好的推動了企業管理,也可以更好反映出企業管理創新和創新人的關系。

3.假設三:企業管理轉型假設

企業管理轉型是有效變動企業管理中的組織管理模式、人們對企業管理的理解及企業管理價值等方面的關鍵條件。在社會轉型背景中,社會中任何形態的轉變都會涉及到企業管理轉型。在社會形態轉型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促進了企業的轉型。

四、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模型

Pierre-Jean Benghozi區別了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技術創新,在當代潮流下,比如多元化、不穩定、競爭激烈及技術變革的加速等,企業不僅要創新技術(績效、可靠性)和經濟(營銷策略),也要進行管理創新,如內部協作流程、發展費用的控制、個人管理等,這時就在市場和技術范圍中將管理創新剝離出來。

1.企業管理創新概念模型要對社會經驗進行有效歸納總結,以此建立概念性質模型

它將傳統理性作為主要原則,人們借助傳統知識和經驗對世界背景的道理進行理解和總結。和企業管理相關的傳統理性有著很多,比如一系列的人性論,像人性本善理論、理性人假設等方面,這些都是傳統企業管理經驗的升華以及企業邏輯的延續,也是歸納和總結的社會經濟。

2.企業管理創新概念模型是由經驗方法得到的,在傳統理性發展而來,但要有效結合企業傳統理性和實用理性,才能讓人們認同企業管理創新模型所具備的使用性和可靠性

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概念模型是要對管理時空的連續性進行肯定,并要按照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特色性對管理創新概念模型進行確定。在社會轉型背景下,傳統理性本身具備的屬性也有著不合理的理性。因此,企業管理創新概念模型在基于傳統理性時,也要獲得實用理性的支撐。因此,在判斷企業管理創新概念模型時,要對企業管理創新的實踐活動進行有效分析,使實踐活動得到準確驗證。在得出社會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概念模式時,要貼合經驗模型偕實用,并有效共用傳統理性與實用理性。

3.有效研究企業管理創新概念模型,全面分析企業的管理創新問題

篇(7)

新企業所得稅法首次引入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概念對納稅人加以區分。稅法第2條規定,居民企業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非居民企業是指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且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但有來源于中國境內所得的企業。居民企業要承擔全面納稅義務,就其來源于境內外的全部所得納稅,而非居民企業承擔有限納稅義務,只就其來源于境內的所得納稅。這一概念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我國稅務機關可以運用國際稅收實踐中廣泛運用的“管理和控制”測試來決定公司的稅收居民地。今后凡在我國境外注冊成立,但其實際管理和控制在我國境內的企業將被認定為中國稅收居民,并被要求就其來源于全球范圍的所得在我國交納所得稅。

新稅法這一規定對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對內資企業而言,如果中國股東想在境外注冊公司進行經營,就要充分考慮中國和公司注冊地兩方面對稅收居民判定的規定。這一規定同時意味著將通過在海外避稅港設立公司運作國內業務,從而將境內所得轉移到境外的稅收規劃行為納入監管,在香港上市但主要在大陸經營的紅籌股公司以及其他類似的海外上市公司將難免受到影響。對外資企業,特別是已經或準備將亞太地區管理機構設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必須關注中國稅法的稅收居民判定規則,及時檢查自身的經營情況,考慮投資決策是否在中國構成居民企業以及相應可能的納稅義務。

二、資本弱化與一般反避稅規則

資本弱化指企業投資者為少納稅或實現其他目的,在所投資企業的資本中降低權益資本比重、提高債務資本比重,以貸款方式替代募股方式進行的投資或融資。新企業所得稅法對企業的債權性融資作出了限制,第46條規定,企業從其關聯方接受的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超過規定標準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在現行稅法體系下,對內資企業而言,《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中已有資本弱化的相關規定和明確的負債權益要求,即如果納稅人從關聯方企業取得的借款金額超過其注冊資本50%的,超過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而對于外商投資企業,其外債和權益比例僅受外匯管制規定的限制用法中并未作相關規定。新企業所得稅法對內外資企業資本弱化作出了統一規定,不過在進一步明確借款和權益具體比例的實施細則出臺前,這一規定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的影響尚不確定。如果新所得稅法關于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規定不如現行稅法要求嚴格,那么新規定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影響可能并不明顯,而對內資企業而言,負債權益比例是否發生改變影響重大。企業和投資者應當關注這一變化的具體實施,并確定是否需要對自身的融資方式進行合理調整或選擇新的融資方式。

除資本弱化條款外,新企業所得稅法還包含了一般反避稅規則(GAAR)。稅法第47條規定,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減少其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進行調整。對此,現行稅法體系下已有類似規定,企業及稅務機關理解并不困難。

三、轉讓定價與成本分攤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關聯公司的轉讓定價問題給予了特別關注,可以預見未來稅務當局對關聯方交易審查會更為嚴格。新稅法第41條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第43條規定,企業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時,應當就其與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附送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稅務機關在進行關聯業務調查時,企業及其關聯方,以及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提供相關資料。第44條規定,企業不提供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資料,或者提供虛假、不完整資料,未能真實反映其關聯業務往來情況的,稅務機關有權依法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雖然新稅法并未對關聯交易的資料準備要求作出明確規定,但估計新稅法實施細則或國稅總局將會要求企業在進行年度申報時就關聯企業交易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等向主管稅務機關報備資料。如果真如此,那么新所得稅法對關聯公司轉讓定價的規定將是各國此類規則中最嚴格的,其他大多數國家僅要求企業保留這些信息,在稅務機關提出要求時提交。

新稅法第41條除對轉讓定價作了規定以外,對成本分攤也作了相應規定: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這一規定為關聯企業間合作開發無形資產提供了法律依據,企業和投資者可以考慮通過合理的成本分攤及在關聯企業間進行合作開發等活動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同時,無形資產的合作開發也有利于帶動我國進行技術升級。

四、受控外國公司

新企業所得稅法引入了受控外國公司概念。在滿足相應條件時,我國將對海外公司未分配利潤中應歸屬居民企業的部分征收所得稅。第45條規定,由居民企業,或者由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于本法第四條第一款規定稅率水平的國家(地區)的企業,并非由于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上述利潤中應歸屬于該居民企業的部分,應當計入該居民企業的當期收人。

篇(8)

摘 要:科學與公眾的關系在當代社會語境中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信任問題的凸顯,為了深入認識它,我們需要對其中最基本的概念進行理解和說明,為此本文首先對“信任”概念的來源、內涵與實質進行了解釋,然后對“公眾”一詞在西方世界中的界定和當代社會新角色的變化展開了論述,最后指出了對科學語境中信任與公眾這兩個概念分析的意義。

關鍵詞 :信任;公眾;科學;概念

中圖分類號:G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4)16-0254-02

科學與公眾的關系經歷了從最初的科學普及,到公眾理解科學,再到今天的科學傳播階段,這無形之中反映了兩者之間發生了復雜的、深刻的和微妙的變化,科學不再是想當然的獲得公眾支持和信任的對象,公眾也不再是被動的、無知的庸庸大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不同就是公眾的主體性意識的蘇醒和增強,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問題浮出水面并日趨尖銳化。諸多學者的研究表明,信任問題是科學與公眾關系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為了全面地厘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對信任和公眾這兩個基本概念進行界定和辨析,這是理論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

一、什么是“信任”

1 從詞源上認識“信任”

在《說文解字》中,“信”是這樣得到解釋的:“信,誠也,從人言。” 在《辭源》和《辭海》中,“信”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誠實、信任、信用、相信、的確、任意、契約、憑據、使者、消息等。可見,在古代漢語中,一個“信”包含了若干個意思,人們可在具體語境中體會是哪一種“信”。比如,誠實和信用是對被觀察者特質的說明,信用是一種特定的誠實,它強調的是守約重諾,而誠實則包括了信用,而且比信用的范圍要寬。“任”字有以下意思:任用、官職、保舉、承擔、堪、信任、聽憑等。在《辭源》中沒有“信任”一詞,說明在先秦時代沒有這一詞匯。“信”與“任”最早系結在一起可以追朔到《論語》。《論語·陽貨》中說:“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 莊子也講到:“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 所以,我們可以體會到 “信”是“任”的前提,“任”是“信”的目的和歸宿,“信任”就是主體與客體關系的辯證統一。對于英文中的“信任”一詞“trust”,社會學家史蒂文·夏平認為,“信任”(trust)和“真理”(truth)與德語詞匯“樹”(tree)有一種啟發性的語源學聯系——像樹一樣巍然屹立。因而就一顆像樹一樣,信任/真理就是某種可以依靠的、持久耐用的東西。沒有它作為依靠,你就不能做任何事。1

從中西方不同語系對“信任”一詞相近的解釋中,可以看出,“信任”表達出一種對于“我”之外的人或事物的理智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接納,并愿意將一些事情托付與我所信任的他者的狀態。由此,信任的結構中必然的包含著主客體的關系,即實施信任者稱為“信任主體”,將被信任對象稱為“信任客體”。

2 “信任”概念的內涵與實質

《現代漢語詞典》把“信任”解釋為“相信而敢于托付”,這是“信任”在現代社會中最為基本的含義。信任發生的根據是客體相對于主體而言所具有的某種可靠性,如果“可靠性”被歸屬于一個人或一種事物,那么,當我們表示相信該人或該事物時,就是相信他將像他一直行動地那樣繼續行動,或者像那些非常像他的那一類事物曾經行動地那樣行動,人的可靠性主要表現為能力和信用;而事物的可靠性則常表現穩定性、有序性等。信任包含明確的預期,它建立在對他人未來表現所進行的推測的基礎上。給予對方信任,我們就好像確切地知道了未來,因此,社會學家盧曼深刻地指出:“顯示信任就是參與未來,就是表現得好像未來是確定的。”2所以,信任的實質就是一種期望,這種期望分為兩種:第一,對信任對象履行其信用責任的期望;第二,對信任對象履行其角色的技術能力的期望。實施信任的主體對特定對象處于不了解及不能確定其變化態勢的狀態,這是信任概念的核心。假如我們能夠被賜予無限的計算和分析能力,能夠發現或者預見到事態發展的所有可能性,甚至能夠確切地知道到底哪一種可能性能夠成為現實,那么,信任也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而在不知道或不能確定他人行動的條件下,我們將不得不在信任、不信任及將信將疑三者中做出“抉擇”時,信任就顯得特別重要。同時,信任還是一個閾值。其取值范圍從完全不信任(0)到完全信任(1),中點(0.50)代表典型的不確定狀態。相應地,盲目信任或不信任就其字面來說代表著一種傾向,即不顧證據,無條件地采納概率的極值。3

二、什么是“公眾”

1 西方“公眾”一詞的由來與界定

英文詞匯“public”翻譯成中文就是公眾,這是在反對特權和貴族中,由擁有主體性、責任性和斗爭性的群體組成的。二十世紀后期,公眾這一名詞在科學語境中有了更加廣泛的潛在意義。英國皇家學會在1985年《公眾理解科學》4的報告中把“公眾”界定為從事非科學研究的人,并劃分為五類:追求個人的滿足與財富的獨立個體;作為民主社會成員履行公民職責的個體公民;從事技術性及半技術性職業的群體,其中絕大多數人具備一定的科學背景;從事管理工作、專職性工作及商業活動的人員;在社會中負責制定政策做出決策的人,特別是在產業部門和政府擔當要職的人。“公眾理解科學”中“公眾”的概念是在“缺失模型”的理論之下定義的,它假定公眾缺少科學知識,需要對他們進行傳播,隨著公眾對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的增強,公眾的科學素養就會提高,因而也就會更加支持科學,對于社會的發展就更有益處。在這個理論中,公眾被視為毫無差異的個體,被構想為對科學無知的、被動的受體,是科學忠實的仰慕者和追隨者。而事實上,一些案例研究表明,正如對坎布里亞羊事件、公眾對生物技術的態度及歐洲關于轉基因食品的爭議等案例進行的調查研究所顯示的那樣,在現實中,存在著公眾對于科學的一種對抗和不信任。

2 當代科學語境中公眾的新角色

科學作為一項獨立工程的合法性在今天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地質疑,公眾在科學中的作用也必須重新給與考慮。作為當今時代的一個問題,公眾不再繼續被抽象為一個假想的知識消費群體,也不再被簡單地視為一個無條件地渴望科學和技術進步的庸庸大眾,他們渴望平等的對話、交流和參與。在現代社會中,科學和經濟、政治、教育以及其他領域都有交界,公眾和科學也因此有很多不同的“界面”,在不同的界面中,公眾表現出不同的社會角色,比如,科學的見證者、消費者、支持者等。

公眾作為見證者的角色自近代科學誕生以來便以各種形式出現了。比如,為了證實實驗結果并確保作者的可信性和權威性,公眾曾經作為目擊者的身份存在過。在今天,當科學體制的傳統程序遭到破壞時,公眾仍繼續作為重要的見證者的身份而出現。在特定的緊要關頭,有些科學家在他們的研究正式出版或呈送給他們同行之前,可能會傾向于利用報紙或其他大眾媒體來宣布他們的科學發現。

當今世界商業化、娛樂化的趨勢使科學也不能脫俗,轟動的科學集會、展覽、電影等都已成為旨在吸引注意力的大眾科學傳播媒介。如此,科學大眾化使它成為了公眾消費的一件商品。作為消費者,公眾直接地或間接地面對科技成果,并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反映,比如,隨著轉基因食品在市場的上架,消費者需要自己做出決定:是選擇“天然自然”的綠色食品還是相信專家關于“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建議而購買它。這正是公眾作為“消費者”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公眾通過這種方式潛在地影響到了科學的發展。

當科學作為一件普通的商品出售,并把它的實用功能突出出來使公眾認可了它的重要性,公眾便會成為幫助特定科學領域爭取更多資金的同盟,甚至會直接施加壓力為其投資,反之,公眾對科學的反對也可能是致命的。比如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由于公眾的反對,基礎研究資金被大規模削減,各種國家科學基金會遭到點名攻擊。而在同時期的英國,公眾甚至把科學家視為公民社會中的討厭分子,很多公眾似乎相信“科學家以醫學探索的名義進行了很多虐待性的無意義的動物實驗。”

三、結語

不可否認,科學的發展對公眾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它改變了公眾的信仰、行動和生活方式。但是作為納稅人,公眾有權利更多地了解科學,不僅要了解科學的知識和理論,而且也對它們是如何得出的過程和實踐方式有著濃厚的興趣。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公眾以不同的形式在科學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需要明白,盡管公眾角色可以清楚地辨別,然而,每個人的角色都不是單一的。公眾的爭論或者觀點有可能轉變為消費者的行為或者其他,但公眾責任與消費需求之間的內部沖突也很有可能發生。并不一定必然存在整齊均一的同質的公眾,公眾是多樣的、異質的,他們活動在各種社會語境中,并隨著各種問題的出現和消失表現出不同的注意力和水平。但無論如何變化,社會的民主化使公眾在與科學的關系中變得越來越主動,公眾對待科學及其應用的態度,極大地影響著科學所能產生的結果和效應,也正因為如此,公眾對科學的信任狀況及相關的一些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正如國外許多學者研究指出的那樣:“理解或接受科學與技術問題的核心在于對科學研究和新技術的價值與效用的信任。而這個問題現在與對科學機制以及政治機制的信任問題聯系得越來越緊密了。如果公眾覺察到的風險被公眾視為科學或政治決策的結果,那么,公眾的信任就會成為重要的然而并不穩定的社會資源。之所以說不穩定,是因為專家本身就造成了不確定性,是因為科學幾乎對社會所希望的目標的目的性問題都沒有給出答案。這些因素導致了人們對專家治國論語境下公眾在科學與技術傳播中扮演的角色產生了重要疑問。”5通過對信任與公眾這兩個最基本概念的闡述,可以為我們進一步深入的研究科學語境中公眾的信任問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英]史蒂文·夏平:真理的社會史——17世紀英國的文明與科學[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19頁.

[2] [美]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M],中華書局,2005,第33頁.

[3] 鄭也夫編:信任——合作關系的建立與破壞[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第271頁.

篇(9)

數學是由概念與命題等內容組成的知識體系,因此概念教學是中學數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核心。正確理解概念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學好概念是學好數學最重要的一環,因此抓好概念教學是提高中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根本。從平常數學概念的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往往會出現兩種傾向:其一是有的學生認為基本概念單調乏味,不去重視它,不求甚解,導致概念認識和理解模糊;其二是有的學生對基本概念雖然重視但只是死記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徹理解,只有機械的、零碎的認識,久而久之,嚴重影響到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數學中的基本概念,我們才能把握數學的知識系統,才能正確、合理、迅速地進行運算、論證和空間想象。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即概念產生的基礎

牛頓曾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猜想作為數學想象表現形式的最高層次,屬于創造性想象,是推動數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時培養學生敢于猜想的習慣,是形成數學直覺、發展數學思維、獲得數學發現的基本素質,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如,在立體幾何中異面直線距離的概念,傳統的方法是給出異面直線公垂線的概念,然后指出兩垂足間的線段長就叫作兩條異面直線的距離。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回顧一下過去學過的有關距離的概念,如兩點之間的距離、點到直線的距離、兩平行線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距離有什么特點,發現共同的特點是最短與垂直。然后,啟發學生思索:在兩條異面直線上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兩點,它們間的距離是最短的?如果存在,應當有什么特征?于是經過共同探索,得出如果這兩點的連線段和兩條異面直線都垂直,則其長是最短的,并通過實物模型演示確認這樣的線段存在,在此基礎上,自然地給出異面直線距離的概念。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訓練,還嘗到了數學發現的滋味。

二、概念的教學中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

如何設計數學概念教學,如何在概念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和開發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并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概念教學中各個階段上培養思維能力、優化思維品質的一點粗淺體會。

首先,展示概念背景,培養思維的主動性(正方體為例觀察異面直線)。揭示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出現的背景,將數學家的思維活動暴露給學生,使學生沉浸于對新知識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積極的思維活動得以觸發。

其次,創設求知情境,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如何刻劃兩異面直線的相對位置呢?角和距離?揭示課題)。

第三,精確表述概念,培養思維的準確性(用相交直線的夾角刻劃異面直線的夾角)。

第四,解剖新概念,培養思維的縝密性(兩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概念完全建立)。在這個過程中要滲透把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這一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

第五,運用新概念,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在用概念判別命題的真偽時,能抓住問題的實質;在用概念解題時,能抓住問題的關鍵。鞏固深化階段:在學生深刻理解數學概念之后,應立即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概念解決“引入概念”時提出的問題(或其他問題),在運用中鞏固概念,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概念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理論的基礎,又是進行再認識的工具。如此往復,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達到培養思維深刻性的目的。

最后,分析錯解成因,培養思維的批判性。深化階段:除在運用概念時用典型的例子從正面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鞏固之外,還應針對某些概念的定義中有些關鍵性的字眼不易被學生所理解、容易被忽視,某些概念的條件比較多,學生常顧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與它的鄰近概念相似、不易區別,舉反例,從反面來加深學生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理解,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篇(10)

近十年來,在我國有關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不少[5-6],發現很多因素均可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家庭的撫養方式、教育方式,學校的課業負擔、學業成績、學校及家庭的人際關系以及個體所經歷的種種生活事件,都可能會經過個體的認知整合而形成個體的自我概念并通過自我概念而彌散性地影響到個體心理與行為的一般狀況。因此,中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是否與其自我概念有關?不同類型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是否與自我概念的特定內容有關?回答這些問題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1 研究方法

1.1 被試

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從保定一中、三中(均為普通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級各抽取一個班,共161人,其中高一學生61人,高二學生100人;男生76人,女生85人。從保定一中分校、三中分校的初一、初二年級各抽取一個班,共243人,其中初一學生116人,初二學生127人;男生118人,女生125人。被試的年齡范圍在12~18歲之間。由于初三和高三都是臨畢業年級,一則取樣存在困難,二則過分的升學壓力增加了一些與本研究無關的變量,故本研究忽略了畢業年級的樣本。

1.2 測評方法

1.2.1 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7] 該量表包括9個癥狀因子,共90個題目,每題采用5點評分,癥狀從無到嚴重分別評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明顯。

1.2.2 自我概念測量 采用Song和Hattie編制(1984),周國韜、賀嶺峰修訂(1996)的自我概念量表,該量表包括能力、成就、班級、家庭、同伴、身體、自信七個子量表。前三個子量表構成學業自我概念分量表,后四個子量表構成非學業自我概念分量表。整個量表共35個題目,每題采用6點評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評價越高。由于該量表在國內使用還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施測數據對量表的同質性信度和內部結構效度作了重新檢測,結果表明該量表達到了測量的信度和效度要求。

1.2.3 施測方法 采用集體施測方式進行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測量,發放問卷404份,收回有效問卷3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8.5%。

2 結

2.1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差異

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與自我概念總分、自我概念各個體維度的關系進行檢驗。根據心理健康因子的總均分和標準差(134.75±34.94),將所有被試分為三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組(總分<110)、心理健康狀況一般組(110≤總分≤170)、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組(總分>170)。結果顯示三組學生在學業自我、非學業自我和自我概念總分上差異顯著(P<0.001)。在除能力、同伴、成就外的其余自我概念維度上差異也有顯著性。

2.2 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性

對中學生自我概念各維度的得分與其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呈負相關,自我概念得分越低,癥狀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總分和非學業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分之間均呈顯著的負相關,學業自我概念除了與敵對、偏執兩因子沒有顯著相關外,與其余的心理健康癥狀因子呈顯著的負相關;與自我概念總分相關最高的四個心理健康因子是:抑郁(F4)人、人際關系敏感(F3)、精神病性(F9)、強迫癥狀(F2);與心理健康因子總分相關最高的三個自我概念維度是:家庭自我、班級自我和身體自我。從總體上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問題呈負相關,相關性大小因年級各異。高一、高二和初二三個年級的自我概念總分與心理健康總分相關有顯著性,r值分別為-0.32、-0.43和-0.37,在初一相關無顯著性(r=0.05)。

3 討

上一篇: 文化特點 下一篇: 治安管理處罰法經典案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小综合 | 日本免费久久精品视频 | 五月天婷婷欧美日韩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 |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