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本與不變資本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8 17:07: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固定資本與不變資本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2.重點和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因素;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理論前提;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

難點: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磨損和折舊;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

3.講授時間:12學時

第一節資本的循環

一、研究資本循環必須以產業資本為對象

產業資本是投在工業、農業、交通、建筑業等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資本,它不僅占有剩余價值,而且直接生產剩余價值。它的運動不僅包括生產過程,而且包括流通過程。只有產業資本的運動,才能反映資本運動的全貌

二、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一)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

1.購買階段

(1)含義: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把手中的貨幣轉化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A代表勞動力,P代表生產資料)

(2)性質:不是一般的購買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購買的商品中包括勞動力特殊商品,這里的貨幣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資本的預付形式,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都是生產要素。

(3)前提條件: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或者說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分離。

用貨幣購買勞動力是一種商品貨幣關系,但這種關系的前提是:買者是資本家,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賣者是雇傭工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因此這種買賣關系實質上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關系,“而這種關系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勞動力實現的條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已經作為別人的財產而和勞動力的所有者相分離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頁。

(4)要求:購買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性質上相適應,在量上成比例。

2.生產階段

(1)含義:資本家用購買的商品從事生產消費,生產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產過程,虛線表示流通過程的中斷,W代表包含剩余價值的新商品)

(2)性質:不是一般的生產階段,而是資本循環的特定階段。因為這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既是生產的物質要素,同時又在執行資本的職能,不僅生產出商品,而且生產出剩余價值。

(3)地位:資本循環的決定性階段。因為它通過勞動力的使用和生產資料的耗費,生產出新的商品,創造出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增值的目的

3.銷售階段

(1)含義:資本家把生產出的商品拿到市場上出賣,從而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產出來的商品,G''''代表實現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2)性質:不是一般的銷售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銷售的商品中包含著預付資本的價值和雇傭工人為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價值

(3)地位:關系到資本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資本再生產規模的大小和資本家的命運。

(二)產業資本中循環中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1.貨幣資本:就是表現在貨幣形式上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

2.生產資本:就是以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補償資本家價值,創造剩余價值

3.商品資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銷售商品,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在這里應特別注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不是三種不同的資本,而是同一產業資本的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說職能形式。

三、資本循環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資本循環

資本循環就是產業資本依次經過三個階段,相繼采取三種職能形式,發生了價值增殖,并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資本循環概念的理解

1.資本循環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在資本循環中生產過程起著決定作用,只有生產過程才能生產商品,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但資本運動也不能離開流通過程,流通過程是生產的前提和實現條件。

2.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是相互依存、緊密銜接的。

資本只有不停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地進行循環。如果在某一階段停頓下來,資本循環就會中斷。當然,資本循環本身又要求資本在各個階段中,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地穩定。

四、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

(一)貨幣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貨幣資本循環

貨幣資本的循環就是以貨幣資本為出發點和回歸點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即:

馬克思說:“貨幣資本的循環,是產業資本循環的最片面,從而最明顯和最典型的表現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頁。

2.貨幣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獲得剩余價值,表現得最明顯;

最片面性:不僅把貨幣作為過程的開始和終結,而且直截了當地表明貨幣資本可以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似乎貨幣本身可以產生更多的貨幣。

(二)生產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生產資本的循環

生產資本的循環就是以生產資本開始,并以生產資本為終結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產資的本循環與貨幣資本循環的區別

第一,貨幣資本的循環不表示資本的再生產,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表示資本的再生產。

第二,貨幣資本的循環以生產過程為媒介,兩頭是流通過程;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以流通過程為媒介,兩頭是生產過程。

3.生產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訴人們剩余價值不是來自流通過程,而是來自生產過程。

片面性:又創造了一種新的假象,好像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而是為生產而生產。

(三)商品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商品資本的循環

商品資本循環就是從商品資本開始再回到商品資本的運動。它的公式是:

2.商品資本循環的特點

第一,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

第二,作為起點的商品資本價值發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兩個流通過程,最后是生產過程

第四,不僅包括生產消費,而且包括個人生活消費

3.商品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產品的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是資本循環的首要條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消費,而不是為了價值增殖的假象。

上邊講的三種循環形式可用一個綜合公式來表示。這個公式就是:

從以上分析的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不難看出,每一種形式都以一個側面表現出資本運動的特征,同時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種循環形式統一起來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資本運動的實在。事實上,任何一個單個的產業資本都是同時處在這三種循環形式之中,這三種循環形式是連續地并列進行的。

五、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

1.什么是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

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就是產業資本在各個階段和各種職能形式上不間斷地順利運動。

2.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

第一,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保持并存性。

這就是說,資本家必須把全部資本按照一定比例分為三部分,分別并存于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上。經常掌握一部分貨幣資本,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經常掌握一部分生產資本,使生產能夠正常進行;經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資本,以便通過出售取得貨幣。這樣,產業資本即可同時處在循環的三種形式中。

第二,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時間上保持繼起性。

這是說,資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須相繼通過循環都三個階段,依次變換三種職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環。貨幣資本要順序轉化為生產資本、商品資本,最后回到貨幣形式上;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也要分別按順序轉化為其他兩種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發點。這樣,三種形式的資本即可同時進行循環

3.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兩個實現條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首先,繼起以并存為條件。

每一部分的相繼運行,是由各個部分資本的比列存在所決定的,沒有并存性就沒有繼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繼起性的結果。

資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資本依次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運動,沒有繼起性也就沒有并存性。資本價值同時地、并列處于三種形式上。每種形式都同時地、不斷進行自己的循環,即產業資本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只有種三種循環的統一中,才能實現總循環的連續性,而不致發生上述的中斷。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產業資本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種循環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頁)

第二節資本周轉

一、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

(一)資本周轉的概念

1.什么是資本周轉

資本周轉就是周而復始、不斷反復的資本循環。馬克思說:“資本的循環,本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的周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頁)

2.資本周轉和資本循環的區別

揭示的問題不同。資本循環理論是從資本運動的連續性方面揭示價值增殖是怎樣在產業資本循環中產生和實現的;資本周轉理論則是從資本運動的速度方面揭示資本周轉快慢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二)資本周轉時間及構成

1.什么是資本轉周轉時間

資本周轉時間就是從預付一定形式的資本時起,到這個資本帶著剩余價值以同樣形式回到資本家手中到時間。資本周轉時間由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兩部分組成。

2.資本的流通時間是資本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又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兩部分。

3.資本的生產時間是資本處在生產領域的時間。生產時間由勞動期間、自然力對勞動對象的作用時間、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和停工時間等四部分構成。

(三)資本周轉次數

資本周轉次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資本價值周轉等次數。資本周轉次數等于一年等時間除以一定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的關系

資本周轉速度與資本周轉時間成反比,與資本周轉次數成正比。

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1.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或標準

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2.固定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固定資本是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全部參加生產過程,而價值逐步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逐步收回。

3.流動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流動資本是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和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一次投入生產過程,并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全部消費,價值也一次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不存在轉移問題,但它是資本家一次支付給工人,工人中生產過程中一次補償過來,本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所以從價值周轉方式看也屬于流動資本。

4.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

第一,價值的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周轉時間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質更新方法不同

5.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與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

第一,劃分的根據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根據是資本各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劃分的目的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是為了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是為了闡明資本周轉的速度及其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第三,劃分對內容不同。不變資本中的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單獨構成固定資本;不變資本中的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和可變資本共同構成流動資本。

6.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

(1)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是指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

(2.)固定資本的物質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的損失。引起這種磨損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內發生的價值的損失。精神磨損發生的原因總起來說是科技進步,具體原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技術的發明及應用。

7.固定資本的折舊、折舊費和折舊率

為了保證再生產的連續進行,在產品出售后必須把固定資本轉移到產品中去到價值提取并積存起來,以便在價值和物質形式上更新固定資本,這種做法叫固定資本折舊;每年提取的貨幣資本價值叫折舊費;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叫折舊率

8.固定資本的維持和修理

三、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1.什么是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是指預付資本在價值上的周轉,是它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價值上的平均周轉。

2.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的計算方法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等于一年內固定資本周轉價值額與流動資本周轉價值額之和,除以與付資本總額所得的商數

其計算公式是: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

3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的周轉速度

第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在預付資本中的比重。

四、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1.加速資本周轉可以節省資本家對預付資本,特別是流動資本。

2.加速資本周轉可以避免或減少固定資本無形磨損

3.加速資本周轉可以增加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量。

年剩余價值量是資本家一年內所獲得的總剩余價值量,它通常用M來表示,M=m.v.n

4.加速資本周轉可以提高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率

年剩余價值率是年剩余價值量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與剩余價值率有兩點區別:一是計算方法不同;二是說明的問題不同。

第三節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一、個別資本與社會總資本聯系和區別

1.什么是個別資本

個別資本就是為個別資本家所占有并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

2..什么是社會總資本

社會總資本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個別資本的總和,簡稱社會資本。

3.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聯系:運動的內容、形式、過程、目的相同。

4.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區別

個別資本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而社會資本的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基本理論前提

1.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社會總產品,又叫社會總商品資本。

只有社會總產品,才包括用于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又包括用于個人生活消費的生活資料。

2.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1)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指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通過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貨幣形式收回,用于補償生產中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并獲得剩余價值。

(2)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指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形式以后,如何再轉化為下一次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3)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為什么是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

因為:第一,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社會資本正常運行的基礎。

第二,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保證社會資本運動正常進行的關鍵。

3.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基本理論前提: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和實物構成以及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原理

馬克思按照最終用途,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實物形態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與此相適應把社會生產部門分為兩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為第一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為第二部類;同時,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態分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三、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概念和地位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就是整個社會的所有資本家都把剩余價值用于生活消費,不進行資本積累,整個社會的生產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二)研究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必須作的幾點假設

第一,社會生產全部為資本主義性質,只存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第二,不變資本價值一年全部轉移

第三,商品價格和價值一致且不變

第四,沒有對外貿易

第五,剩余價值率為100%

(三)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

1.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圖式說明: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為9000,其中6000是生產資料,3000是消費資料。在6000生產資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類的再生產,1000V和10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在3000生活資料中,2000C用于再生產,500V+5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

2.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第一,第一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4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4000C所代表的產品為什么能在第一部類內部全部實現呢?請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在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下一年第一部類進行再生產需要投入多少不變資本?(很明顯是4000,因為進行簡單再生產)

(2)這4000不變資本從什么地方來呢?(只能從賣掉產品的收入中提取,因為它是轉移價值)

(3)假如產品已經賣掉,已經提取4000C,生產能否進行呢?(不能。因為還需用4000C買到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

(4)這些生產資料在社會的那些生產部門才能買到呢?(顯然第一部類,因為只有第一部類才生產生產資料)

這樣,第一部類4000C所代表的產品就在本部類內部實現了。

實際上第一部類各企業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賣者是從W-G,目的補償價值;買者是G-W,目的是實物替換。每個商品生產者既是賣者,又是買者,結果使第一部類價值4000的產品得到實現。

第二,第二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二部類500V+500M所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第三,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1000V+1000M代表的產品和第二部類2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這樣,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互為前提、互相制約的內在聯系。說明兩大部類之間的供給和需求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和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只有保持了這個基本比例關系,才能具備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

2.兩個派生或引申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不變資本補償價值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生產資料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第二,第二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必須同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對消費資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保持價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消費資料總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四、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在第一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維持兩大部類簡單再生產所必須的生產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不變資本對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它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前提條件。

第二,在第二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滿足兩大部類資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費需要之外,也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時追加工人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資本家用于積累部分的剩余價值,M/X表示資本家用于消費部分的剩余價值。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勞動力需要的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

(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與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有何區別?為什么?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積累,兩大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不發生變化。這樣,第一部類產品的價值按照擴大再生產的用途就重新組合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為了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根據社會資本再生產中兩大部類之間必須相互交換產品的原理,第一部類要求第二部類產品價值必須作如下的重新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兩大部類產品價值經過重新組合,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情況下社會產品的實現創造了條件。這一實現過程可用下圖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交換,社會總產品得到全部實現,下一年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就能夠順利進行。在下一年的擴大再生產中,如果剩余價值率仍為100%,那么,兩大部類生產出來的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原有可變資本加上追加可變資本,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原有不變資本加上追加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的產品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2)派生或引申實現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原有和追加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第二,第二部類的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原有和追加可變資本及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消費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練習:第一年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資本,進行擴大再生產,兩大部類原有的資本有機構成不變,剩余價值率不變,都是100%。根據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進行計算,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比第二年增長百分之幾?

解: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根據這一條件和題中的假設,第二年進行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價值必須重新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為兩大部類的剩余價值率都是100%,而且不變,所以,第二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產品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樣道理,第三年進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必須重新組合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價值率100%不變的情況下,第三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社會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可以看出,第二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9800,第三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會總產品比第二年增長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原理

1.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有

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因為,在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原有的預付資本以及由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追加資本中,轉化為不變資本的比重愈來愈大,而轉化為可變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小,因而追加的生產資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費資料,這在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快于消費資料的增長速度。

2.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內容

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增長最快的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

篇(2)

一、對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的回顧

以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中的第1個例子為例,馬克思提出的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開端公式:

I、4000c+1000v+1000m=6000

II、1500c+750v+750m=3000

總額=9000

馬克思假定,第I部類的剩余價值的一半即500m被積累。首先,第一部類的1000v和500m要由第二部類的1500c補償;這樣,第I部類留下的是4000c+500m,其中500m要用于積累。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500m中有400m要轉化為不變資本,100m要轉化為可變資本;同時,第二部類資本家方面為了積累的目的,要向第I部類購買100Im以滿足第一部類追加的可變資本的消費需求,形成第II部類追加的不變資本,第II部類要運用這個資本,就必須再投入50v新的勞動力,從而使他的可變資本由750增加到800。為積累的目的而改變的組合成為:

I、4400c+1100v+500消費基金=6000

II、1600c+800v+600消費基金=3000

總計=9000

二、擴大再生產理論的錯誤

第一,擴大再生產的前提與資本家生產的目的相矛盾。馬克思認為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是剩余生產資料的存在,否則,擴大再生產將沒有物質來源。誠然,生產資料的剩余使擴大再生產有了物質基礎。但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資本總公式為“G-W-G′”(G′>G),資本運動是以貨幣為起點,又以貨幣為終點,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和動力就是追逐剩余價值,即貨幣的增值;產業資本循環必須經過購買、生產和銷售3個階段,這3個階段必須互相緊密銜接,毫不間斷,如果資本的運動在銷售階段遇到困難,商品賣不出去,剩余價值不能實現,再生產就無法繼續進行。可見,資本家生產的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得到物質形態的剩余產品,而是貨幣形態的剩余價值或利潤,再生產的前提是前一期生產的目的是否達到。就資本家而言,貨幣的增殖給資本家提供了再生產的動機,貨幣的增值,即G′的得到是資本家再生產的前提。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經濟危機的發生絕不是缺少了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而是剩余價值不能轉化為貨幣,不能給資本家帶來更多的貨幣,于是資本家停止了再生產。

在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中,兩大部類之間貨幣的交換是相等的。生產資料部類資本家為生產預付的1100v貨幣和自身消費的500m通過消費部類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購買重新流回;消費部類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預付的貨幣通過生產資料部類工人和資本家對消費資料的購買流回,對本部類工人的預付通過本部類工人對消費資料的購買流回。無論是在交換的過程中還是交換的結果,任何一個部類的資本家都沒有獲得超過自身所支付的貨幣,生產并沒有使資本家的貨幣增加,僅僅是出現了剩余產品,是不能刺激資本家擴大再生產的。正如谷賤傷農,豐產而不豐收,物資財富的增加并沒有帶來貨幣收入的增加,生產者不會利用剩余的糧食去擴大種植,而是減少生產。

第二,忽視了消費部類對固定資本的需求。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為1500,消費部類就會購買同等價值的生產資料。生產活動的進行不僅需要流動資本,還需要固定資本,消費部類為了進行生產需要購買的生產資料不僅包含流動資本還包含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的價值一次性的轉移到當期產品中,而固定資本是資本家為了進行生產而對固定資本執行職能的整個期間全部一次預付的,在每一期生產的過程中只有一部分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由于對固定資本的購買,消費部類購買的1500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并不會全部轉移到當期產品中去。因此,為了滿足生產資料部類價值1500的消費需求,消費部類購買生產資料的價值大于1500,而不是恰好等于生產資料部類的消費需求。

第三,忽視了兩大部類固定資本折舊的價值。在擴大再生產中,兩大部類的固定資本都會不斷增加,固定資本更新會小于固定資本折舊的價值,因此,不能忽視固定資本的折舊價值。對于第一部類,固定資本折舊使本部類的產品的價值大于本期不變資本與剩余價值之和,意味著有更多的生產資料供給;對于第二部類,固定資本折舊價值意味著為滿足第一部類的消費需求,第二部類不需要購買等量的生產資料,購買的生產資料應該等于第一部類的消費需求與折舊價值之差。

三、結論

貨幣的增值是本期生產的終點也是下期生產的起點,貨幣的增加刺激著資本家擴大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剩余生產資料的存在僅僅使擴大再生產有了物質基礎,并不能刺激資本家擴大生產。由于馬克思對擴大再生產過程分析的錯誤,使對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持否定態度的馬克思理論,不能形成一個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崩潰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只能說明危機是因為生產內部比例失調之故,排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能力與消費能力之間的深刻而根本的沖突。

參考文獻:

1、蔣學模.政治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篇(3)

作者簡介:沈民鳴(1949―),男,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院 (北京,100872),副教授。研究方向:《資本論》、經濟計量學、投入產出經濟學。

價值轉形問題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極其重要的問題,涉及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邏輯自洽性 ,也是任何經濟理論都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1](389-59 2)和 第三卷[2](173-222)中,分別論證了社會資本再生產實現條件和價值轉變為生產價 格。如何使 社會資本再生產實現條件和平均利潤同時實現,也就是如何使成本生產價格化,馬克思雖然 已經認識到了,但是沒有詳細說明。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成本生產價格化存在邏輯方面的矛 盾和數學方面的問題。經濟學界把從價值到生產價格的轉變問題稱為價值轉形問題。這個問 題引起經濟學界長達百年的爭論。

1907年,柏林大學教授拉迪斯勞斯•馮•鮑特凱維茲發表了題為“體系中的價值 計算和價格計算”等論文,[3](370-385)試圖解決價值轉形問題。保 羅•斯威齊、[4]J•溫特尼茨、[5](267-280)羅納德•米克 [6](143-157)和佛朗西斯•塞 [HJ0]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規劃重點項 目(05AJL001),馬克思經濟學數學模型研究”的成果,并得到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 中國經濟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的支持。 頓[7](149-160)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價值轉 形模型。這些模型的主要差別是采用了不同的假設條件。在《資本論》第三卷 中,馬克思考慮了固定資本和資本周轉速度對利潤率的影響。但是,在鮑特凱維茲等經濟學 家提出的各種價值轉形模型中,都沒有考慮固定資本和資本周轉速度的影響。作者提出過簡 單再生產條件下的價值轉形模型,[8]考慮固定資本影響的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的價 值轉形模型,[9]馬克思的兩部類價值轉形模型,[10]考慮奢侈品生產的 價值轉形模型。[11]本文在 不考慮固定資本影響的條件下,討論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的價值轉形 問題,提出相應的價值轉形模型。證明在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條件下,價值決定生產價 格,生產價格形式的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與價值形式的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完全相同。在 價值轉形過程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數量不變。本文解答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兩個相等” 在什么范圍內成立,并通過一個例題說明價值轉形的計算。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

馬克思認為,“全部困難是由這樣一個事實產生的:商品不只是當作商品來交換,而是 當作資本的產品來交換。這些資本要求從剩余價值的總量中,分到和它們各自的量成比例的 一份,或者在它們的量相等時,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2](196)恩格斯也認 為,“價值規律從一開始就同那種由資本主義思想方法產生的見解相反。按 照這種見解,構成資本的那種積累起來的過去勞動,不僅是一定數額的現成的價值,而且因 為它作為生產和利潤形成的因素,也形成價值,所以是比它自身更大的價值的源泉;價值規 律則確認,只有活勞動才具有這種屬性。……在此之后,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馬克思在第 一卷的開頭從他作為歷史前提的簡單商品生產出發,然后從這個基礎進到資本,――為什么 他要從簡單商品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在概念上和歷史上都是派生的形式,即已經在資本主義 下變形的商品出發。”[2](16-17)

關于周轉速度對價值轉形問題的影響,馬克思認為,“周轉時間的縮短對剩余價值的生 產,從而對利潤的生產的直接影響,在于使可變資本部分由此提高效率。”[2](86) 他還認為,“除了資本的有機構成不同以外,也就是說,除了等量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會 推動不等量 勞動,從而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會推動不等量剩余勞動以外,利潤率的不等還有另外一個源泉 ,即不同生產部門資本的周轉時間不同。”[2](169)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論述, 是解決資本周轉速度不同條件下的價值轉形問題的基礎。

二、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的價值轉形問題中的基本關系

(一)基本假設條件

為了討論方便,按照《資本論》中關于簡單再生產的假設條件,同時考慮資本周轉速度 不同的影響,提出一些假設條件:(1)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為生產資料生 產部類,第二部類為消費資料生產部類,不考慮非物質生產部門;(2)生產過程為簡單再 生產;(3)兩部類的剩余價值率相同;(4)按照平均利潤理論,兩部類的年利潤率相同; (5)第一部類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已知。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已知;(6 )不考慮固定資本的影響,假設不變資本的價值在一次周轉過程中全部轉移到產品中去;( 7)兩部類的資本周轉速度不同,兩部類每年的周轉次數已知。

(二)符號規定

假設第一部類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分別為c1、v1、s1,每年得到社 會多承認的剩余價值為sa1,每年資本周轉n1次,周轉一次的利潤率為r1。第二 部類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分別為c2、v2、s2,每年得到社會多承認的剩 余價值為sa2,每年資本周轉n2次,周轉一次的利潤率為r2,資本有機構成為k 2。

(三)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

第一部類年產品的生產價格總和,等于全社會每年購買的生產資料的生產價格總和。即 :n1a1(c1+v1+s1)=n1a1c1+n2a1c1上式可以簡化為:n1v1+n1s1=n2c2[JY](1)

這個方程就是資本周轉速度不同條件下的兩部類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

第一部類的年利潤為:

n1a1(c1+v1+s1)-n1a1c1-n1a2v1=n1(a1v1+a1s1-a2v 1)同理,第二部類的年利潤為:n2a2(c2+v2+s2)-n2a1c2-n2a2v2=n2(a2c2+a2s2-a1c 2)第二部類年產品的生產價格總和,應等于全社會每年購買的消費資料的生產價格總和 。即:n2a2(c2+v2+s2)

=n1a2v1+n2a2v2+n1(a1v1+a1s1-a2v1)+n2(a2c2+a2s 2-a1c2)上式也可以簡化為:

n1v1+n1s1=n2c2

該式與(1)式相同。因此,無論由第一部類的供求平衡關系,還是由第二部類的供求平 衡 關系,都可以得到相同的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同時,生產價格形 式的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與價值形式的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完全相同。

(四)資本有機構成和剩余價值率(五)價值生產價格轉換系數

年利潤率取決于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兩個因素。如果第一部類的年利潤率低于 第二部類的年利潤率。按照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原則,第一部類每年得到社會承認的剩 余價值多一部分,第二部類每年得到社會承認的剩余價值少一部分。反之,第一部類每年得 到社會承認的剩余價值少一部分,第二部類每年得到社會承認的剩余價值多一部分。

第一部類每年生產的商品價值為n1(c1+v1+s1)。第一部類每年生產的商品得到 社會承認的價值為n1(c1+v1+s1)+sa1。第一部類的價值生產價格轉換系數, 為每年社會承認的價值與生產的商品價值之比:

a1=[SX(]n1(c1+v1+s1)+sa1[]n1(c1+v1+s1)[SX)][JY](4)

同理,第二部類每年生產的商品價值為n2(c2+v2+s2)。第二部類每年生產的商品得 到社會承認的價值為n2(c2+v2+s2)+sa2。第二部類的價值生產價格轉換系數 ,為每年社會承認的價值與生產的商品價值之比:

a2=[SX(]n2(c2+v2+s2)+sa2[]n2(c2+v2+s2)[SX)][JY](5)

系數a1、a2都是無量綱的純系數,和某種具體貨幣單位無關。也就是說,生產價格的單 位與 價值的單位相同,仍然是勞動時間。價值是每個部類實際耗費的物化勞動與活勞動之和。生 產價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每個部類得到社會承認的勞動。價值生產價格轉換系數,本質 上是社會對某部類生產的商品價值的承認程度,反映了價值與生產價格之間的聯系。由于社 會總勞動沒有發生變化,一個部類每年被社會多承認的剩余價值,等于另一個部類每年被社 會少承認的剩余價值,因此:

sa1+sa2=0[JY](6)

(六)價值生產價格聯系方程

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以生產價格形式表示的年不變資本周轉額、年可變資本周轉額、年 利潤與年產品生產價格的關系分別為:

n1(a1c1+a2v1)+n1(a1c1+a2v1)r1=n1a1(c1+v1+s1)[JY] (7)n2(a1c2+a2v2)+n2(a1c2+a2v2)r2=n2a2(c2+v2+s2)[JY] (8)即兩個部類的價值生產價格聯系方程,或價值轉形方程。

(七)年利潤率

兩部類的年利潤率應該相同,即:n1r1=n2r2[JY](9)

三、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的價值轉形模型

(一)價值轉形模型

(1)至(9)式構成擁有9個方程的模型,即第一部類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 已知條件下,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的價值轉形模型。(1)式為資本 周轉速度不同的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2)式為第二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3)式為兩部 類剩余價值率相等條件,(4)(5)式分別為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價值生產價格轉換系數定 義式,(6)式為兩部類每年被社會多承認的剩余價值之和,(7)(8)式分別為第一部類 和第二部類的價值生產價格聯系方程,(9)式為兩部類年利潤率相同條件。該模型包括兩 個方程組,其中,前3個方程為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方程組,后6個方程為價值轉形方程組。 在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方程組中,c2、v2、s2是未知量。由3個獨立方程可以得到唯 一解。在價值轉形方程組中,a1、a2、r1、r2、sa1、sa2是未知量。 由6個獨立方程可以求得唯一解。

(二)其他情況下的價值轉形模型

如果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已知,第一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已知, 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未知,可以令(2)式改為c1/v1=k1,即可構成第二部 類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已知條件下的價值轉形模型。

(三)價值決定生產價格

由資本周轉速度不同的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方程組,與價值轉形方程組的關系,可以看 出,前者為價值形式的,后者為生產價格形式的,前者是價值轉形的起點,也是后者求解的 條件。因此,價值決定生產價格,在價值轉形過程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數量不變。

四、關于“兩個相等”問題

在這個價值轉形模型中,包含兩個部類被社會多承認的年剩余價值sa1、sa2 。由于社會 總勞動沒有發生變化,一個部類被社會多承認的年剩余價值,等于另一個部類被社會少承認 的年剩余價值,因此,年生產價格總和等于年價值總和。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過程,是在資本家之間按照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原則, 對剩余價值進行重新分配的過程。剩余價值在資本家之間轉移。每個部類的資本家實際得到 的剩余價值,即實際得到的價值形式的利潤,既不等于這個部類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也 不等于這個部類得到社會承認的剩余價值,即所有資本家認為應該得到的剩余價值。每個部 類得到社會承認的剩余價值和價值,存在于資本家的觀念中。得到的剩余價值和價值,是資 本家實際占有的社會財富,其表現形式就是生產價格形式的利潤和生產價格。假設兩個部類 資本家通過剩余價值轉移多得到的年剩余價值分別為st1、st2。兩個部類資本 家實際得到的 年剩余價值分別為n1s1+st1、n2s2+st2。兩個部類資本家實際得到的 生產價格形式的年利潤分別為:

a2(n1s1+st1)=n1[a1(c1+v1+s1)-a1c1-a2v1][JY](10)

a2(n2s2+st2)=n2[a2(c2+v2+s2)-a1c2-a2v2][JY](11) 由(10)(11)式得到兩個部類資本家多得到的年剩余價值之和為:

st1+st2=([SX(]a1[]a2[SX)]-1)[n1(v1+s1)-n2c2][JY](12) 由(1)(12)式得:

st1+st2=0[JY](13)

n1s1+st1+n2s2+st2=n1s1+n2s2[JY](14)

即兩部類的資本家實際得到的年剩余價值總和,或實際得到的價值形式的年利潤總和,等于 兩部類的工人創造的年剩余價值總和。這表明,在對剩余價值進行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剩余 價值的總量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只是在資本家之間轉移。但是,生產價格形式的年利潤 總和,一般不等于年剩余價值總和。在這里,剩余勞動表現為四種形式。馬克思提出的“一 切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的總和,必然等于剩余價值的總和;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 必然等于它的價值的總和。”[2](193)的結論,在價值轉形前的價值系統,與得到 社會承認的 剩余價值和價值系統之間成立。在價值轉形前的價值系統,與資本家實際得到的剩余價值和 價值系統之間也成立。在價值轉形前的價值系統,與生產價格形式的利潤和生產價格系統之 間,只有年生產價格總和等于年價值總和成立。

五、計算實例

這里通過一個計算實例,說明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的價值轉形模 型的計算方法。假設:c1=4000,v1=1000,s1=1000,n1=2,n2=4,k2=2,利 用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價值轉形模型,可以得到:c2=1000、v2=500、s 2=500、sa1=1131.620484、sa2=-1131.620484、st1=1098.386681 、st2=-1098.386681、a1=1.094301707、a2=0.858547439、r1=0.2540333 08、r2=0.127016654。年平均利潤率為0.508066616,價值形式總資本為6500,生產價 格形式總資本為6759.329694。這些結果可以表示如下:

六、結 論

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的價值轉形模型,與不考慮資本周轉速度影 響的價值轉形模型有明顯區別。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和價值生產價格轉換系數,都與資本周 轉速度有關。利潤率相同變為年利潤率相同。

本文區分了四種不同形式的剩余勞動。該價值轉形模型,滿足年生產價格總和等于年價 值總和,價值形式的年利潤總和等于年剩余價值總和。但是,以生產價格形式表示的年利潤 總和,一般不等于年剩余價值總和。在這個模型中,按生產價格交換和按價值交換的簡單再 生產實現條件完全相同,表明在價值轉形過程中,進入和退出某個部類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 相等。平均利潤不是通過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流動,而是通過社會對不同部類勞動承認程度 不同實現的。按照平均利潤原則,重新分配剩余價值。從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方程組和價值 轉形方程組的關系可以看出,價值決定生產價格。價值轉形后,從得到社會承認的剩余價值 和實際得到的剩余價值的角度看,不滿足再生產條件和平均利潤條件,但是卻為生產價格形 式的利潤同時滿足再生產條件和平均利潤條件奠定了基礎。本文證明了,在考慮資本周轉速 度影響的簡單再生產條件下,通過價值可以解釋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可以同時滿足價值規 律和平均利潤的要求。從而證明勞動價值論的正確性。

主要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

[3]Bortkiewicz, L. von. 1907. On the Correction of Marx’s Fundament al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Third Volume of Capital. Jahr. fur National okonomie Statistik, 1907, 34(3).

[4]Sweezy, P. M. 1942.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New Yo 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Winternitz, J. 1948. Value and Price: A Solution of the So-Call Tra nsformation Problem, Economic Journal Vol. 58.

[6]Meek, R. 1956. Some Not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Econ. J., M arch, 66, pp.94-107; reprinted in meek, R. Economics and ideology and other essa ys; 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ought.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9 67.

[7]Seton, F. 1957.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Rev. Econ. Stud., 25(6).

[8]沈民鳴.論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的價值轉形問題[J].當代經濟研究,2005(5).

篇(4)

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是不變資本,v是可變資本,m是價值增值部分,可稱為盈利。

按照投入產出的概念,c+v是投入部分,m是產出部分,c+v可作為分母,m是分子,分子越大,分母越小,投入產出效益就越好,反之,投入產出效益就越差。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就成為投入產出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在c+v中,c是指購買生產資料機器設備的不變資本,是商品價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控制成本中,應特別注意購買同類生產資料,機器設備的價格,注意有無物美價廉的產品,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競爭機制作用下,如果采購時貨比三家,購買到同質優價原料、機器設備,不僅能使自己的產品獲得競爭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成本,這也是許多工廠都把精兵強將放在原料采購部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這樣才能有效地把好商品生產的第一關———進料價格。

v是支付給勞動者的價格。勞動者本身的價值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維持勞動者本人的費用,二是保持勞動者家庭的費用,三是對勞動者技能培養的費用。

在不同的國家,由于經濟水平的差異,勞動力價格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在勞動力價值中,勞動者技能培養費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簡單勞動被復雜勞動所代替,以至于在西方許多國家中,如果不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都無法從事許多工作。

在控制成本中,v是一個重要的因素,v的高低直接與成本高低有關。

但是,v是不可能無止盡降低的,也就是說,v是有下限的,這個下限是在同類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供給方與勞動力需求方都能接受的價格,低于這個價格,企業無法找到合格的勞動者。

另外,應該以動態的觀點而不是以靜態的觀點來看待勞動力成本。

以動態觀點,在支付勞動力成本時,不僅僅看到支出的貨幣,更要看到勞動力創造的價值,要用投入產出法來分析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是否合理。創造價值越高,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也應越高,這才符合勞動力市場的客觀規律,如果違反了這一規律,即使一時得到高質低廉的勞動力,但由于市場的流動性,最終還是無法長期在企業中保留高質量的勞動力,最終也會因為高質量勞動力的離去而影響企業資產價值量的增加。

因此,任何一個企業控制成本是必要的,但任何成本都有一個下限,這個下限就是它的合理水平,保持在這個水平上,企業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低于這個水平是違反客觀規律的,但高于這個水平,又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外貿企業控制成本的特點

外貿企業處于商業流通領域,使用的資本金是商業資本。商業資本運作的特點與產業資本、貨幣資本不一樣,而商業資本在外貿領域的運作與內貿領域的運作也不一樣,有著它獨特的特點:

從單個資本循環看,外貿企業收購工廠的出口商品。對工廠來說,該商品被收購后,得到了報酬,它的價值已被實現,可以視為商品在國內市場實現了價值,但是對外貿企業來說,收購的出口商品的價值要在國際市場上實現,才算真正最終實現。

因此,當出口商品被外貿企業收購后,它的價值增值過程并沒有結束,只不過價值增值的空間和勞動過程的空間從工廠的生產領域轉移到外貿的流通領域。

從外貿企業運作成本看,它是由兩部分組成,即外貿企業的固定資本和部分流動資本投資。固定資本投資包括購買辦公大樓、辦公設備、運輸工具、倉庫等,這部分投資的特點是一次性投入,多次分批收回,并且是可以折舊的。還有一部分包括辦公費用,即進出口業務需要支出的經營費用,如出差費、驗貨費、樣品費、通訊費等等,這些費用屬于流動資本投資,它的特點是一次性投入,時間短,周轉快,3到6個月可以收回。流動資本的價值轉移也是一次性地全部加入到商品價值中去。

還有一部分流動資本,是用于支付給業務員的工資和獎金。外貿公司的業務員絕大多數是大學畢業生,主要來源于外貿專業、外語專業和財務專業的大專院校,對于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各個公司有不同的規定,但總體水平差不多。

而獎金部分的差異卻很大,經濟體制改革后,每個進出口公司都制定了對職工的激勵機制,獎勵創造價值多的業務員,并把獎金的高低作為拉開收入檔次的主要手段。因此,外貿企業的成本中,支付給業務員的工資與獎金也是成本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總資本構成看,外貿企業資本構成存在“三多三少”,即負債多、權益資本少,流動資本多、固定資本少,短期貸款多、長期貸款少。這樣的總資本構成,使外貿企業在降低成本方面更具有行業特色。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幾個特點,外貿企業降低成本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控制出口商品收購價格,是控制企業成本的重要環節。

目前大多數外貿企業對工廠的出口商品仍然采用收購制,那么收購價格的高低就成為控制成本的關鍵點。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內的競爭機制正在形成,這種競爭機制為外貿企業挑選優質低價的出口商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企業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供了機會。

因此,各個出口企業應充分重視貨源采購工作,堅持同類商品優質低價優先收購原則,并有意識地培養一批優質出口商品的貨源工廠,應用經濟利益機制使這批貨源工廠為外貿企業提供物美價廉的出口商品。

同時外貿企業還可以用參股、控股的方式,將資本滲透到工業企業中,用資產紐帶關系把外貿企業與工業企業的利益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利益機制來控制成本,有利于使工貿雙方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

(二)通過有效控制庫存和應收賬款,加快流動資本的循環與周轉。

在外貿企業的流動資本中,有相當大部分用于收購出口商品,由于出口商品的時間性、季節性很強,許多商品收購后,或多或少都要在倉庫存一段時間,形成庫存商品。當然,庫存有合理庫存與不合理庫存之分。

一般來說,存貨周轉率高,說明存貨速度快,占有流動資本少。同量的流動資本,由于周轉速度的快慢,能帶來不同的經濟效益,因此,每個企業都力求加快存貨的周轉速度。但是,存貨周轉率太高,則反映企業庫存不足,如果庫存太少,不足以滿足出口需要,也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因此,存貨周轉率適中比較合適。至于什么樣的存貨周轉率比較合適,根據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市場,不同的銷售對象而有所不同,每個外貿企業可以根據自己公司的業務狀況和商品特點來制定。

應收賬款也是外貿企業流動資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收賬款分為對國內工廠企業的放賬和對國外客戶的放賬,建立合理的應收賬款可推動進出口業務的發展,但是應收賬款收不回來,又是造成外貿公司虧損的重要原因。

總之,由于外貿公司的流動資本大部分是從銀行貨款而來,因此,銀行的利息負擔將要計算在出口成本中,所以,加快流動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將是外貿企業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三)盤活固定資本投資,可間接降低企業的成本。

外貿企業的固定資本投資主要表現在購買辦公大樓、職工宿舍、交通工具、通訊設備、倉庫等方面,而購買的物業——辦公大樓、職工宿舍、倉庫占用的資金量最大,構成固定資本投資的重要內容。

按照傳統觀點,這些固定資本一旦投入,只有通過折舊的方法,過若干年后收回。但如果我們樹立了資產經營價值觀,那么以這些固定資本投資的物業,在折舊完成以前,也能為公司帶來一定的收益。

例如,自己投資建好辦公大樓、職工宿舍、倉庫,辦好產權證明和相關的法律手續后,將它們抵押給銀行,可以得到優惠利率貨款,貨款作為流動資本,投入進出口貿易當中,由于利率的優惠,能為出口公司帶一定的收益。

又例如,在產權市場上,公司的物業資產也可以進行交易。公司可用參股、控股等形式,將物業作為對其他企業的一種投資方式,使形態固定的物業資產在價值形態上流動起來,也能為公司帶來收益。

(四)降低辦公經營費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環節。

外貿公司經營費用支出,是構成外貿企業成本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計劃經濟體制時,由于吃“大鍋飯”,這部分費用未被重視起來,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尤其是從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后,辦公經營費用作為成本支出的一項重要內容,與職工創造的利潤,以及完成任務后的資金分配都牢牢掛起鉤來。

有些進出口公司將費用支出指標、利潤指標和獎勵指標落實到個人(如上海基地進出口公司的陸長生管理法),這種用投入產出法將支出費用和創造利潤聯系起來的制度,無疑對最大限度降低辦公費用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有的進出口公司采用此方法,僅電話費用,就節省了幾萬元人民幣,而且對每個業務員來說,這種機制使他們的頭腦中都上緊了節約費用開支這根弦,于是能寫傳真聯系業務就不用電話,能坐火車就不乘飛機。

辦公費用的節省,不僅為公司節約了經營費用,也為業務員本身帶來了經濟效益。

在投入產出公式中,辦公費作為投入部分,是分母,產出部分是分子,當分母縮小時,即使分子不變,收益仍然會增加。

(五)適當制定業務員工資與獎金的比例,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在外貿公司,業務員的經營活動直接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因此,業務員的經營能力、外語水平、對市場的了解程度、對商品特點的熟悉程度,以及對國內工廠和國外客戶網絡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成為他們為企業創造利潤的重要因素。在掌握等量流動資本后,素質高的業務員可以比一般素質的業務員多創造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

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外貿公司尤為重要,這也是外貿企業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篇(5)

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是不變資本,V是可變資本,M是價值增值部分,可稱為盈利。

按照投入產出的概念,C+V是投入部分,M是產出部分,C+V可作為分母,M是分子,分子越大,分母越小,投入產出效益就越好,反之,投入產出效益就越差。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就成為投入產出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在C+V中,C是指購買生產資料機器設備的不變資本,是商品價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控制成本中,應特別注意購買同類生產資料,機器設備的價格,注意有無物美價廉的產品,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競爭機制作用下,如果采購時貨比三家,購買到同質優價原料、機器設備,不僅能使自己的產品獲得競爭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成本,這也是許多工廠都把精兵強將放在原料采購部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這樣才能有效地把好商品生產的第一關———進料價格。

V是支付給勞動者的價格。勞動者本身的價值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維持勞動者本人的費用,二是保持勞動者家庭的費用,三是對勞動者技能培養的費用。

在不同的國家,由于經濟水平的差異,勞動力價格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在勞動力價值中,勞動者技能培養費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簡單勞動被復雜勞動所代替,以至于在西方許多國家中,如果不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都無法從事許多工作。

在控制成本中,V是一個重要的因素,V的高低直接與成本高低有關。

但是,V是不可能無止盡降低的,也就是說,V是有下限的,這個下限是在同類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供給方與勞動力需求方都能接受的價格,低于這個價格,企業無法找到合格的勞動者。

另外,應該以動態的觀點而不是以靜態的觀點來看待勞動力成本。

以動態觀點,在支付勞動力成本時,不僅僅看到支出的貨幣,更要看到勞動力創造的價值,要用投入產出法來分析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是否合理。創造價值越高,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也應越高,這才符合勞動力市場的客觀規律,如果違反了這一規律,即使一時得到高質低廉的勞動力,但由于市場的流動性,最終還是無法長期在企業中保留高質量的勞動力,最終也會因為高質量勞動力的離去而影響企業資產價值量的增加。

因此,任何一個企業控制成本是必要的,但任何成本都有一個下限,這個下限就是它的合理水平,保持在這個水平上,企業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低于這個水平是違反客觀規律的,但高于這個水平,又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

外貿企業控制成本的特點

外貿企業處于商業流通領域,使用的資本金是商業資本。商業資本運作的特點與產業資本、貨幣資本不一樣,而商業資本在外貿領域的運作與內貿領域的運作也不一樣,有著它獨特的特點:

從單個資本循環看,外貿企業收購工廠的出口商品。對工廠來說,該商品被收購后,得到了報酬,它的價值已被實現,可以視為商品在國內市場實現了價值,但是對外貿企業來說,收購的出口商品的價值要在國際市場上實現,才算真正最終實現。

因此,當出口商品被外貿企業收購后,它的價值增值過程并沒有結束,只不過價值增值的空間和勞動過程的空間從工廠的生產領域轉移到外貿的流通領域。

從外貿企業運作成本看,它是由兩部分組成,即外貿企業的固定資本和部分流動資本投資。固定資本投資包括購買辦公大樓、辦公設備、運輸工具、倉庫等,這部分投資的特點是一次性投入,多次分批收回,并且是可以折舊的。還有一部分包括辦公費用,即進出口業務需要支出的經營費用,如出差費、驗貨費、樣品費、通訊費等等,這些費用屬于流動資本投資,它的特點是一次性投入,時間短,周轉快,3到6個月可以收回。流動資本的價值轉移也是一次性地全部加入到商品價值中去。

還有一部分流動資本,是用于支付給業務員的工資和獎金。外貿公司的業務員絕大多數是大學畢業生,主要來源于外貿專業、外語專業和財務專業的大專院校,對于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各個公司有不同的規定,但總體水平差不多。

而獎金部分的差異卻很大,經濟體制改革后,每個進出口公司都制定了對職工的激勵機制,獎勵創造價值多的業務員,并把獎金的高低作為拉開收入檔次的主要手段。因此,外貿企業的成本中,支付給業務員的工資與獎金也是成本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總資本構成看,外貿企業資本構成存在“三多三少”,即負債多、權益資本少,流動資本多、固定資本少,短期貸款多、長期貸款少。這樣的總資本構成,使外貿企業在降低成本方面更具有行業特色。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幾個特點,外貿企業降低成本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控制出口商品收購價格,是控制企業成本的重要環節。

目前大多數外貿企業對工廠的出口商品仍然采用收購制,那么收購價格的高低就成為控制成本的關鍵點。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內的競爭機制正在形成,這種競爭機制為外貿企業挑選優質低價的出口商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企業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供了機會。

因此,各個出口企業應充分重視貨源采購工作,堅持同類商品優質低價優先收購原則,并有意識地培養一批優質出口商品的貨源工廠,應用經濟利益機制使這批貨源工廠為外貿企業提供物美價廉的出口商品。

同時外貿企業還可以用參股、控股的方式,將資本滲透到工業企業中,用資產紐帶關系把外貿企業與工業企業的利益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利益機制來控制成本,有利于使工貿雙方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

(二)通過有效控制庫存和應收賬款,加快流動資本的循環與周轉。

在外貿企業的流動資本中,有相當大部分用于收購出口商品,由于出口商品的時間性、季節性很強,許多商品收購后,或多或少都要在倉庫存一段時間,形成庫存商品。當然,庫存有合理庫存與不合理庫存之分。

一般來說,存貨周轉率高,說明存貨速度快,占有流動資本少。同量的流動資本,由于周轉速度的快慢,能帶來不同的經濟效益,因此,每個企業都力求加快存貨的周轉速度。但是,存貨周轉率太高,則反映企業庫存不足,如果庫存太少,不足以滿足出口需要,也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因此,存貨周轉率適中比較合適。至于什么樣的存貨周轉率比較合適,根據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市場,不同的銷售對象而有所不同,每個外貿企業可以根據自己公司的業務狀況和商品特點來制定。

應收賬款也是外貿企業流動資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收賬款分為對國內工廠企業的放賬和對國外客戶的放賬,建立合理的應收賬款可推動進出口業務的發展,但是應收賬款收不回來,又是造成外貿公司虧損的重要原因。

總之,由于外貿公司的流動資本大部分是從銀行貨款而來,因此,銀行的利息負擔將要計算在出口成本中,所以,加快流動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將是外貿企業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三)盤活固定資本投資,可間接降低企業的成本。

外貿企業的固定資本投資主要表現在購買辦公大樓、職工宿舍、交通工具、通訊設備、倉庫等方面,而購買的物業——辦公大樓、職工宿舍、倉庫占用的資金量最大,構成固定資本投資的重要內容。

按照傳統觀點,這些固定資本一旦投入,只有通過折舊的方法,過若干年后收回。但如果我們樹立了資產經營價值觀,那么以這些固定資本投資的物業,在折舊完成以前,也能為公司帶來一定的收益。

例如,自己投資建好辦公大樓、職工宿舍、倉庫,辦好產權證明和相關的法律手續后,將它們抵押給銀行,可以得到優惠利率貨款,貨款作為流動資本,投入進出口貿易當中,由于利率的優惠,能為出口公司帶一定的收益。

又例如,在產權市場上,公司的物業資產也可以進行交易。公司可用參股、控股等形式,將物業作為對其他企業的一種投資方式,使形態固定的物業資產在價值形態上流動起來,也能為公司帶來收益。

(四)降低辦公經營費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環節。

外貿公司經營費用支出,是構成外貿企業成本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計劃經濟體制時,由于吃“大鍋飯”,這部分費用未被重視起來,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尤其是從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后,辦公經營費用作為成本支出的一項重要內容,與職工創造的利潤,以及完成任務后的資金分配都牢牢掛起鉤來。

有些進出口公司將費用支出指標、利潤指標和獎勵指標落實到個人(如上海基地進出口公司的陸長生管理法),這種用投入產出法將支出費用和創造利潤聯系起來的制度,無疑對最大限度降低辦公費用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有的進出口公司采用此方法,僅電話費用,就節省了幾萬元人民幣,而且對每個業務員來說,這種機制使他們的頭腦中都上緊了節約費用開支這根弦,于是能寫傳真聯系業務就不用電話,能坐火車就不乘飛機。

辦公費用的節省,不僅為公司節約了經營費用,也為業務員本身帶來了經濟效益。

在投入產出公式中,辦公費作為投入部分,是分母,產出部分是分子,當分母縮小時,即使分子不變,收益仍然會增加。

(五)適當制定業務員工資與獎金的比例,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在外貿公司,業務員的經營活動直接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因此,業務員的經營能力、外語水平、對市場的了解程度、對商品特點的熟悉程度,以及對國內工廠和國外客戶網絡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成為他們為企業創造利潤的重要因素。在掌握等量流動資本后,素質高的業務員可以比一般素質的業務員多創造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

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外貿公司尤為重要,這也是外貿企業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篇(6)

中圖分類號:F035.3文獻標識碼:A

一、商品加工全過程的價值組成分析公式

關于商品的價值組成,現有的政治經濟學只有一種價值分析方法,這就是下面的公式1。

公式1:W=c+v+m,其中w為商品的價值,c為不變資本,v為可變資本,m為剩余價值m。在經典著作中,公式1不僅從微觀上分析每種商品的價值組成,而且從宏觀上分析了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

本文將提出一個新的價值組成分析公式,為此,先對商品進行分類,并給出幾個概念的定義。商品(或社會產品),可分為社會最終產品與社會中間產品。

定義1:社會最終產品是指在全社會范圍內不再加工與轉售、最后直接消費和使用的產品。

社會最終產品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消費資料,它滿足人們生活消費的需求。另一類是勞動資料,如廠房、機器、設備、生產工具等。從周轉方式分析,勞動資料是用固定資本購買的生產資料。在本文中購買勞動資料的這一部分資本用c1表示。

定義2:社會中間產品是在全社會范圍內還需加工(或參與加工)與轉售的產品。

社會中間產品除了以原材料表現的勞動對象外,還包括、燃料、輔助材料等,其中最主要部分為勞動對象。社會中間產品是生產資料,從周轉方式分析,社會中間產品是用流動資本購買的生產資料。社會中間產品不同于勞動資料,它的價值一次性的轉移到下一階段加工的產品中去。在本文中,購買中間產品的資本用c2表示,c=c1+c2。社會中間產品可以按加工順序進行分類,假定社會最終產品的加工環節的順序為n,則與它相關的中間產品加工順序分別為1、2、…n-1,隨著加工次數的增多,從初級產品變為深加工產品。如表1中,棉花是初級產品,對它加工就形成棉紗這種中間產品,對棉紗再加工,就產生了棉布這種產品,對棉布進行最后加工,形成服裝這這種社會最終產品。

(說明:表中每階段的中間產品不只1種,表中只列舉勞動對象為代表)

公式2:W=c1+c2+v+m

證明:W=c+v+m(公式1)

篇(7)

    進人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發展趨勢,軟件產業開始從信息產業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門類。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應用市場的拉動下,作為信息產業的核心和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我國軟件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決定21世紀國際競爭地位的戰略性產業。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和加快電子政務等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思想,為我國軟件產業的全面發展描繪了更加輝煌的前景。

    以軟件為核心的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們的生產勞動也相應地出現了一系列新特點。此時各種軟件產品開始進人大規模生產、網絡化傳輸和傳播的階段,從而大大改變了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大大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使經濟發展轉向以腦力勞動為主創造商品價值的新階段。

    (一)軟件的價值來源于人類的知識勞動

    軟件(software)是計算機系統中與硬件( hardware)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包括程序( program )、相關數據(data)及其說明文檔(document )。其中程序是按照事先設計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執行的指令序列;數據是程序能正常操縱信息的數據結構;文檔是與程序開發維護和使用有關的各種圖文資料。軟件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點。(1)軟件作為精神產品,具有無形性。軟件主要由開發或工程化而形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制造產生的。(2)軟件不會“磨損”,在其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其價值和使用價值維持不變,除非由于某種原因被停止使用或被替換。(3)軟件的資本投人相對較少,但產值則高得不成比例。軟件產品主要依賴于訣竅,而不是依賴于資源。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一張光盤的原料價值不過幾毛錢,但是一旦刻上程序,作為軟件就值幾百、幾千,甚至幾萬、幾十萬美元。(4)軟件開發過程屬純腦力勞動,主要是人力資本的投人,因此勞動力價值對軟件價值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所講的作為價值惟一源泉的人類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信息時代以及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勞動逐步成為主體勞動。所謂知識勞動是一種高度濃縮的復雜的腦力勞動,能夠創造出具有放大的邊際效用遞增效應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軟件作為一種知識和智力密集的精神產品,其價值的來源是也只能是人類的知識勞動,是軟件編程人員和軟件企業管理人員創新勞動的結果。而且軟件產品存在一次勞動創造價值,可以無成本多次甚至無數次復制使用價值,存在價值倍增效應和極強的邊際效用遞增效應。國內外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軟件及軟件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越了一切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如美國5 000家軟件公司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超過了世界前500家大公司的貢獻,特別是美國微軟公司的市場價值已大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和。

(二)軟件的效用成為決定軟件價值t的最主要因素

    恩格斯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書中,提出了“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這一命題,也就是說,生產費用和效用乃是決定價值的兩個基本因素。他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如果兩種物品的生產費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確定它們的比較價值的決定因素。”在這里生產費用是指勞動耗費,效用是指生產物的使用價值。因此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體現了人和物的關系,也就是以最小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科技進步和創新已經改變了過去那種使用價值相對穩定的狀況,今年有用的東西,明年就可能無用或效用降低,其價值也隨之下降。因此效用越來越成為決定價值量的最主要因素。

    軟件產品的生產費用主要是軟件開發過程當中投入的人力成本,用于對軟件開發人員的知識勞動進行補償;而軟件的效用即使用價值體現了軟件的有用性,即軟件能夠給軟件使用者帶來的各種收益的總和,體現在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投入產出比的提升等各個方面。軟件產品的價值很難用生產它們的活勞動來衡量。軟件開發的人力成本對于軟件價值量雖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影響軟件價值量最主要的是軟件的效用。如果沒有效用或效用為負,即使活勞動耗費再大,生產費用再高,也形不成價值;而相反,如果軟件效用大,市場需求很大,可能它所耗費的知識勞動及其他勞動并不很多,但所能創造的效益卻非常之大,實現的效用越大,軟件的使用價值也就越大。另一方面軟件產品由于其無形性,可以看作是虛擬產品,其價值也具有極大的虛擬性。當市場對一個軟件產品的需求無限大時,其市場價格可以很高,實現的產品價值就很大;而當市場一旦背離它時,其價值等于零。由此可以看出,軟件產品的價格彈性非常大,其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需求。

    軟件產品還存在著生產費用和效用相互背離現象,主要指軟件產品的開發過程一次性完成一旦形成產品,便可以拷貝方式進行無成本復制,從而使軟件價值實現按照拷貝數倍增,呈現出典型的邊際收益遞增效應。而且隨著軟件拷貝銷售數量的上升,分攤在每一個軟件產品中的生產費用逐步降低,同時其邊際收益卻在不斷提高,如果拷貝銷售數量足夠的大,那么每一個拷貝的邊際收益率將逐步接近100%,而軟件產品的總價值也在一直不斷地積累上升,其總效用呈不斷上升趨勢。像微軟公司投人50萬美元開發其最早的windows操作系統,其銷售的第一套windows磁盤的生產費用為50萬美元,第二張和隨后的磁盤僅用3美元。隨著銷售數量的增長,每套windows操作系統的單位成本逐步下降,假定最終銷售了50萬套,分攤在每套軟件中的開發成本為1美元,則單位生產費用為4美元。假定每套windows操作系統售價為300美元,所有軟件銷售所帶來的總效用為1. 5億美元。不考慮其他企業經營方面的因素,僅通過上述簡單計算便可以使我們感受到微軟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軟件企業、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的秘密所在。可以說,微軟的成功證明了恩格斯“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關系”這一命題的正確性。

  (三)軟件資本對資本流通公式的改變

    軟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軟件資本的投入和支持。所謂軟件資本就是投入到軟件研發、制造和銷售等環節,按照一定構成比例參與軟件價值創造和流通過程,最終實現價值增值目的的產業資本。軟件作為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產品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軟件生產過程中資本構成及其流通過程的獨特特點。通過對軟件資本構成及其流通過程的分析,可以使軟件企業清楚地看到軟件價值創造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要素和環節,對于提高軟件資本的運行效率和軟件企業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軟件資本的構成分析

    《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根據其勞動二重性理論,科學地說明了舊價值的轉移和新價值的創造問題,從而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馬克思指出:“變為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因此我把它稱為不變資本部分,或簡稱不變資本。相反,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等價物而形成的余額,即剩余價值。因此我把它稱為可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可變資本。”《資本論》第二卷資本流通理論當中,馬克思又將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其中固定資本是指以勞動資料如廠房、機器等形式存在的不變資本部分;流動資本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一次性全部參與價值轉移的資本,一部分是由原輔料形式存在的不變資本構成,一部分由投人在勞動力上的可變資本構成。

軟件作為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產品,其價值創造基本上由軟件技術人員的創造性知識勞動來完成,雖然工作場所、電腦設備、開發環境等勞動資料對于軟件開發必不可少,但與人力資本方面的投入相比,還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軟件資本中,不變資本基本上等于固定資本,而可變資本等于流動資本。可變資本基本上是人力資本的投人,在軟件資本總額占決定性的比例。

    2.軟件產品資本循環公式的變化

    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對產業資本運過購買、生產和售賣等三個階段,分別變換成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最終回到貨幣資本形態,實現資本增值的目的。在購買階段(g一w),通過購買生產資料p,和勞動力a,貨幣資本轉化成為生產資本;在生產階段,生產資料p,和勞動力a按照一定的比例投人生產過程,生產出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完成從生產資本向商品資本的轉換;售賣階段(w’-g’),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實現其價值,完成從商品資本向貨幣資本的回歸。

軟件資本的流通過程主要由兩個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過程組成,即軟件開發過程和軟件銷售過程,其中軟件研發過程包括上述資本循環的購買階段和生產階段,主要指軟件企業通過組織軟件技術人員進行軟件的研制開發工作,最終形成軟件解決方案或軟件產品的整個過程。由于軟件作為智力密集型產品,研發過程并不需要其他資源的投人,主要由軟件技術人員富有創造性的知識勞動所形成,因此只需購買軟件技術人員的勞動力即可進行生產。隨著軟件產品的不斷發展和軟件復雜程度的提高,軟件生產人力資本密集程度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資本的有機構成逐步降低,而與此同時,資本的價值構成也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軟件產品對高素質人力資本的需求越來越高,而對生產資料如電腦設備等物質資本的需求越來越少,這一點與傳統產業的發展趨勢正好相反。

    根據其作用、目的及銷售方式的不同,軟件可以劃分為客戶定制化軟件和產品化軟件兩種類型。客戶定制化軟件主要指根據客戶的應用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開發,其軟件開發過程和軟件銷售過程是統一的,一次性完成。產品化軟件主要指根據廣泛的市場需求,歸納總結出軟件的一些基本功能和特征,然后嚴格按照產品化的要求組織軟件開發,最終形成軟件產品,其軟件開發過程和軟件銷售過程是相互分離的,軟件開發過程一次性完成,而軟件銷售過程可以不斷地重復進行。也就是說,只要市場有需求,軟件便可以拷貝的形式不斷向外銷售。

    根據以上分析,對于一次性開發銷售的軟件產品來講,其資本流通公式如下:

公式(1)中,從g...w‘為軟件開發過程,w’ - g’為軟件銷售過程,開發和銷售過程一次性完成,隨后通過新的軟件開發啟動新一輪資本循環過程。每一次資本循環都產生價值增值,而且價值增值率要遠遠大于一般的資本循環。

    對于產品化軟件來講,其資本流通公式如下:

公式(2)中,軟件開發過程,即g--w‘與公式(1)相同,所不同的是軟件銷售過程,即軟件的價值實現過程。在這里,每銷售一個軟件拷貝,實現一次價值gn’,隨著銷售數量的不斷增加,實現軟件的總價值g廠越來越大,軟件的總效用也越來越大,因此一個成功的軟件產品可以帶來迅速倍增的財富效應,微軟和比爾·蓋茨成功的秘訣也正在于此。  

(四)上述分析給軟件企業的兩點啟示

    啟示之一:軟件的價值創造基本上是軟件技術人員創造性知識勞動的凝結,因此軟件技術人員勞動力素質高低對軟件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同樣人力資本投人的情況下,軟件技術人員素質的高低決定了最終軟件產品的質量,也決定了軟件產品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和效用的能力。高素質的軟件技術人員能夠深人了解顧客和市場需求,按照軟件工程學的要求科學合理地進行軟件結構分析和模塊設計,高效率、高質量地編碼,短時間內推向市場,軟件更易用,更容易被市場所接受,從而贏得更多的市場需求。反之,如果軟件技術人員素質較低,雖然可能投入了同樣的人力資本,但開發出的產品質量不高,難以使用,或者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根本不被市場所接受。這樣即使軟件資本循環能夠走完軟件開發過程(g…w),但卻無法走完軟件銷售過程,完成由w’ -g‘的軟件價值實現。也就是說軟件資本流通的兩個階段發生了斷裂,無法完成循環,此時人力資本投資變成了沉沒成本。上述事實提醒軟件企業,在招聘時應當注意選拔高素質的軟件技術人員,同時應當加強對軟件技術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其素質和能力。

篇(8)

2009年西安科技大學培育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0851

《原理概論》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課程設置新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的任務。課改后的“概論”課內容增加而課時卻在減少,要在規定課時內講完涵蓋三個學科的教學內容,任課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上下工夫,既要著眼于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的條縷分析,也要著眼于解釋基本原理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學生思想上的疑團,把準確性、規范性、新穎性和針對性等諸方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辨析題是一種要求學生對所提供的觀點或材料進行辨別和分析的習題類型,主要測試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或知識的應用能力,通常是提出某個命題,要求應試者首先作出明確判斷,再根據有關科學原理陳述判斷的理由,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辨析題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對概念、原理的正確理解和認識

由于課改后的“概論”課內容全面而豐富,而課時卻嚴重不足。針對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理論、容易使學生混淆的概念,從中選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問題,以辨析題的形式讓學生完成,幫助學生及時地再現和鞏固知識,準確地把握和理解知識,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辯證唯物論中,關于意識的本質部分,由于該部分內容的高度抽象與概括,看似課堂上聽懂了的理論,要達到深層理解卻不容易。有這樣一道辨析題:“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識總是與客觀存在相符合”。考察同學們對意識與物質之間關系的正確理解,這是學好辯證唯物論的基礎。雖然意識在本質上是客觀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的內容和源泉是客觀世界,但是,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完整的、準確的,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要受許多條件的限制,如主體的認識能力、知識水平、思維方式、被認識對象本質的暴露程度、實踐和認識手段發展的水平等。因此,對客觀對象的反映不可能總是與客觀存在相吻合、相一致。這道辨析題就是幫助同學們準確理解“反映”這個概念,“反映”過程中,要受到主體、客體的各種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因此人腦所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就會有差異。

(二)溝通前后知識連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

在“概論”教材中,政治經濟學部分現在壓縮為兩章內容,主要線索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學說、兩個“必然”,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奠定現實基礎。但相關內容要講解透徹,涉及到相當多的知識點,基本的概念必須掌握清楚、準確。在講授新的知識點時,筆者通過辨析題將前后內容串聯在一起,講新內容又連帶著復習前面知識,前后對比找不同、找聯系,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消化、吸收新知識。

比如,在資本的有機構成中,關于資本的周轉速度涉及到固定資本、流動資本,許多學生總是將它們與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混淆。于是,在課堂辯論環節,筆者給出這個論題“不變資本是固定資本,可變資本是流動資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資本在生產剩余價值中的作用,將資本分成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根據資本在周轉方式中的不同,將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對基本原理的實際應用

從思維角度講,辨析題是考查考生思維能力的一種題型,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特別是辯證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那些只會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學生,分析問題時,就會無從下筆,不能直擊問題要害。

比如,在唯物史觀部分講解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時,筆者列出辨析題“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因而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目的是考察同學們對“決定性力量”的理解。如何理解“決定性力量”,首先引導同學們找到分析這個論題的理論支撐點,用辯證法中矛盾分析法,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認識對象。“決定性力量”的創造者會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發揮不同的作用,同時不同的創造者因為自身的因素也會影響或制約對社會的創造性作用。因此,這個命題的辯論點就找到了,即人民群眾雖然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條件,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系。因此,人民群眾的創造作用必然受到社會歷史條件,如社會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精神條件等的限制和制約。同時,人民群眾自身狀況,如階級屬性、科學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質以及自身組織程度等都會限制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的創造作用。

二、針對學生的辨析題作業,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

實踐證明,對事物本質思維的力度越大、越深、越精、越活,那么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同學們在做辨析題練習中反映出的問題,如不具備良好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對語言的表達缺乏條理性,論述沒有章法等等,都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基礎知識不扎實,出現“文不對題”、“答非所問”的現象

辨析題是辨與析的統一,做題時既要“辨”得準確,又要“析”得有理。做好辨析題的關鍵是針對觀點進行的分析,就是要在充分理解相關概念、理論的基礎上進行闡述,如果概念理解不透徹,闡述出來的原因就可能“文不對題”,看似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卻不能直擊問題的要害,達不到對問題的辨析。針對這種情況,要求教師在課堂將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要反復闡述,同時要深入淺出地講解來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使教學內容得到延伸與展開,來更好地體現出理論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讓學生感受到這一理論的魅力。在論述問題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二)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出現理論與實際“兩張皮”現象

有些學生在分析論題的時候,往往掌握不了方法,只會將概念、原理羅列出來,將教材中的原話換個地方,對教材內容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沒有將這些知識變成自己的理性認識,不會針對論題的要求進行分析、總結。說明學生面對不同角度的問題,不能靈活調整自己的思維角度來觀察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環節,將枯燥的理論與具體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問題,開發學生的智慧,逐漸地使學生具備準確、靈活地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分析問題缺乏條理性,語言表達“含混不清”

有些學生的辯析過程凌亂,語言表達沒有條理性。這種現象說明學生們邏輯思維能力不強,無法從表面現象中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無法達到對事物的深層理解,同時對僅有的一些認識在語言表達上不嚴謹、不規范,邏輯層次不清晰。或者是東說一句,西說一句,前后沒有邏輯聯系,或者是兜圈子對一個問題反復論述,卻看不到對問題的深層論述,給人的感覺就是思維混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面對復雜問題時,如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看問題。同時有意識地規范教學用語,講授知識時把概念、理論表述地清晰、準確,從點滴做起,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習慣。

總之,辨析題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的作用明顯,通過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考察,可以使教師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案,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面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曉梅.培養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一項重要工程[J].學術交流,2008. 

[2] 李民昌.公選辨析題得分策略決策[J].2008. 

篇(9)

1李嘉圖勞動價值論中的兩個矛盾

1. 1勞動價值論同等t資本獲取等t利潤之間,的矛盾

李嘉圖在《原理》一書《論價值》章的第4,5兩節中舉了個例子.假定資本家A投資了5000鎊,全部作為支付工資的“流動資本”.現雇傭10。個工人生產谷物,假定利潤率為1000,則年終谷物的相對價值為5500鎊,即工資5000鎊,利潤500鎊.另假定資本家B同樣投資5000鎊,作為支付工資的“流動資本”雇傭100個工人制造機器.年終機器的相對價值和谷物一樣,都是5500鎊.

第二年,A把谷物賣掉后繼續投資5000鎊,雇傭100個工人,生產出來的谷物價值和上年度一樣,仍為5500鎊.假定B在第二年利用第一年生產出來的機器,即投入固定資本為5500鎊的機器,然后再投資5000鎊雇傭100個工人生產布匹.假定機器不磨損,即沒有舊價值的轉移,則布匹的相對價值為6050鎊,其中5500磅是100個工人的工資5000鎊加上這筆資本的利潤500鎊之和,這和谷物的情況一樣.除此之外,還有550鎊則是5500鎊固定資本(機器)按10%的利潤率計算所應得的利潤.

在這里李嘉圖寫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們每年在商品生產上所使用的勞動量雖然恰好相等,但所生產的商品的價值卻會由于各人使用的固定資本或積累勞動量不等而會不相等.”這個論斷顯然和他所堅持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勞動量決定價值量的基本理論相矛盾.但是李嘉圖卻僅僅把它看作是價值決定的一種例外.

由這個矛盾引起的一個爭論是“耗費等量勞動生產的葡萄酒,為什么窖藏時間長的陳葡萄酒會比沒有窖藏的新葡萄酒有更大的價值"?

1. 2勞動價值論與勞動和資本相交換之間的矛盾

商品的價值由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余價值(M)構成.其中V + M是工人新創造的價值,工人所得工資為V.按照等價交換原則,新創造的價值應與工人所得(工資)相等,V+M= V,此式顯然不成立,除非剩余價值為0,但剩余價值是不可能為0的.矛盾產生了.

2李嘉圖學說的反對者和支持者之間的論戰

19世紀20^30年代英國經濟學界圍繞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展開了一場大論戰.這場論戰的結局是鼎盛一時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及其價值論走向衰敗和解體.論戰的發起者是馬爾薩斯.他在《政治經濟學定義》中指出:“李嘉圖所說的例外,是指所用固定資本量不等,耐用程度不同,而所用流動資本的回收時間由彼此各別的商品,這類商品為數之多,使得勞動時間決定價值的法則可以看成是例外,而這種例外反倒成為了法則”.馬爾薩斯還指出:“李嘉圖的理論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只有在不使用資本從而不存在資本利潤的‘文明’以前的社會中,才是適用的”.

詹姆斯·穆勒和麥克庫洛赫都是李嘉圖的忠實門徒和李嘉圖學說的堅定信仰者和繼承者,他們把李嘉圖學說看成是一個完善的體系,力圖通過解釋和注釋來維護李嘉圖學說體系.但是,他們沒有能力解決李嘉圖學說體系中的內在矛盾,他們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和利潤理論的解釋實際上使得李嘉圖學說庸俗化,同時也標志著李嘉圖學說體系的瓦解.

2. 1詹姆斯·穆勒對李嘉圖學說體系矛盾的解釋

這場爭論的中心本來是李嘉圖學說體系中存在的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和價值決定的矛盾,但卻被片面化為對新舊葡萄酒的價格問題的解釋.穆勒認為,在新酒窖藏的時間內,用手直接去做的勞動即直接勞動已經結束,而用手所生產的工具間接去做的勞動即積蓄勞動仍然在進行.他還認為,直接勞動和積蓄勞動都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在生產陳葡萄酒的過程中,當人的直接勞動結束后,生產葡萄酒時耗費的全部資本在葡萄酒窖藏期間仍在勞動,因此葡萄酒的價值仍在增加.

對前面提到的第二個矛盾,穆勒認為,商品是由勞動和資本共同生產的,勞動者和資本家都是商品的所有者,商品的一部分歸勞動者所有,另一部分歸資本家所有.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為了得到生活資料,將本來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商品出賣給資本家,資本家以工資的形式支付屬于工人的那部分商品的價值.因此,勞動和資本的交換,是普通商品之間的交換.至于勞動者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的大小,則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在這里,穆勒完全棍淆了勞動和勞動力.

2. 2麥克庫洛赫對李嘉圖學說體系矛盾的解釋

麥克庫洛赫是通過歪曲勞動的規定性來解釋第一個矛盾.他說:“有充分理由把勞動定義為任何一種旨在引起某一合乎愿望的結果的作用或操作,而不管它是由人、動物、機器還是自然力量完成的”.他后來又把這個說法修改為:“只有人占有的畜力和自然力量能夠勞動和創造價值”.他依此解釋說,陳葡萄酒的價值增值完全是由自然力量在酒桶內較長時間勞動的結果.因而,陳酒所包含的勞動量要比新酒所包含的勞動量大很多.

針對李嘉圖學說體系中的勞動價值論與資本和勞動相交換的矛盾,麥克庫洛赫是這樣解釋的:價值區分為“實際價值”和“交換價值”.實際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必要勞動量決定的,而交換價值是以它與其他商品或勞動所能交換到的勞動量或商品量來表示的.勞動和其他商品一樣,也是普通商品.所以在市場上,商品和商品的交換是按等價進行的,勞動和資本也是等價交換的,這樣就沒有利潤產生了.但是,利潤實際上是存在的.麥克庫洛赫又解釋到:實際價值和交換價值只是在供求均衡時才會一致,現實中他們往往是不一致的.交換價值總是大于實際價值,二者差額就是利潤.麥克庫洛赫在同李嘉圖的反對者馬爾薩斯的論戰中實際上完全背叛了李嘉圖,而是站到了馬爾薩斯的陣營里,因為正是馬爾薩斯將資本與勞動的交換說成是少數勞動和多量勞動的交換,來否認勞動價值論,并將利潤歸結為來自流通.

2. 3馬克思: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1885年,恩格斯在《資本論》第2卷《序言》中,要求那些污蔑馬克思“副竊”的“經濟學家們”證明:“相等的平均利潤率怎樣能夠并且必須不僅不違反價值規律,而且反而以價值規律為基礎來形成.”對這個問題,在以后的10年間,不少資產階級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解釋,但沒有一個正確答案.直到1894年《資本論》第3卷問世,才以生產價格理論作出了科學的回答.

其實,在《資本論》第1卷定稿前,馬克思就已經最終完成了生產價格理論.資本主義企業生產的每一個商品的價值構成包括三個部分,即不變資本的價值(C)、可變資本的價值(V)和剩余價值(M).用公式來表示,就是:W=C+V+M.其中C+V是資本家的生產費用,也叫做成本價格(用K來表示).于是,原來的公式W=C+V+M,現在可以表示為W=K+M.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中,既有部門內部的競爭,又有各部門之間的競爭,部門內部的競爭形成商品的社會價值和部門利潤率.在此基礎上,等量資本要求等量利潤,必然引起資本在部門之間的競爭,結果使各部門不同的利潤率轉化成全社會一般的利潤率,即平均利潤率.按照平均利潤率歸資本家占有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就是成本價格和平均利潤之和.李嘉圖的例子清楚的證明了價值(C+V-+M)轉化為生產價格(C+V+P).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后,商品市場價格就不再是以商品價值為中心而是以生產價格為中心,上下波動.當然,這并不是說價值規律不起作用了,只是作用的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生產價格的形成依然是以價值規律為基礎的,生產價格的變化最終取決于價值的變化和部門之間的競爭狀況.

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和發達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的具體表現形式.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商品按照他們的價值或接近于他們的價值進行交換,比那種按照他們的生產價格進行交換,所要求的發展階段要低得多,而按照他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則需要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在簡單的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商品只能按價值進行交換;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商品也只是在較大范圍內按社會價值進行交換;只有到機器大工業階段,資本主義關系取得統治地位以后,形成了自由競爭的環境,資本和勞動力可以在各部門之間自由轉移,在這種條件下,利潤才能轉化為平均利潤,從而價值才能轉化為生產價格.

馬克思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它科學的解決了勞動價值論和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之間的矛盾,證明了生產價格規律只是價值規律作用的具體形式,兩者并不存在實質上的矛盾.

新、陳葡萄酒由于窖藏時期不同,即資本周轉時期不同而具有不等的利潤,在資本流動較慢的情況下,由于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因而陳葡萄酒的生產價格會超過其自身的價值,會超過新葡萄酒的生產價格.馬克思的理論從實質上解決了這個難題.

篇(10)

中圖分類號:F0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1-080-03

一、引言

現代宏觀經濟模型與通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相輔相成,被普遍地應用于對現實國民經濟運行的實證分析和理論研究。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與模型對于研究國民經濟運行的規律具有基礎性指導意義,但由于所構建的理論和分析體系不同,尚未和現代宏觀經濟分析的框架連通,較難被用于對現實國民經濟運行的實證研究。溝通這兩個不同的理論和分析體系,既可以促進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在現實國民經濟中發揮具體作用,也能夠通過借鑒拓展和豐富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吳易風(2007)指出,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中含有兩種基本前提或兩種構成原理,即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都要同時滿足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也就是在實物構成和價值構成兩方面都獲得平衡。陶為群(2009)基于兩部類社會再生產情形,將哈羅德―多馬模型與馬克思經濟增長模型連通,為在滿足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的前提下,溝通兩個不同的理論和分析體系,做了探索。陶為群、陶川(2010)將資本――產出比率保持不變狀況下的儲蓄與勞動就業關系,引入馬克思的兩部類再生產模型加以定量化研究,為其與現代經濟增長模型在某種特定條件下的局部具體溝通,做了嘗試。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是現代宏觀經濟分析框架的一個重要部分,將這個部分與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與模型連通,能夠對溝通兩個不同的理論和分析體系產生重要作用。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與模型把基本點放在研究剩余價值的生產、分配、使用上,但同時也關聯到國民收入的生產、分配、使用。所以,以現代宏觀經濟分析之視角剖析,遵循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中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可以分解成投資品供給與需求平衡、消費品供給與需求平衡兩個部分。兩部類擴大再生產與兩部門經濟的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體現了比通常的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貼近現實經濟。

二、建立馬克思的兩部類經濟與兩部門宏觀經濟的對應關系

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對基本概念。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由所有經濟部門提供的、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和勞務總量。社會總需求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所有經濟部門購買產品和勞務支出的總和。總供給總需求平衡指AS=AD成立。社會總供給、總需求概念緊密聯系著現實的多部門經濟。在一個僅含有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封閉的兩部門中,社會總供給AS是由企業部門提供的可供最終使用的全部產品和勞務;社會總需求AD由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構成。

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以勞動價值論作為理論基礎,把資本劃分為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C和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V兩個部分, 它們的價值實現在實物上分別對應于投資品和消費品兩個部類。勞動力的剩余價值M由可變資本V產生,它的生產、分配、使用是與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合一的過程。并設定勞動者的工資全部支出用于消費,以及不變資本的周轉周期為1年。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要求投資品部類需要補償的消費品和消費品部類需要補償的投資品,包括各部類積累全部按比例轉化為所對應的投資品和消費品,都必須同時在價值和實物形態上實現。所以,擴大再生產實際上包含了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并且細化為投資品供給與需求、消費品供給與需求兩個平衡,兩個平衡都實現才表明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分別用下標Ⅰ、Ⅱ表示投資品和消費品部類,則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要求:在實物構成上ASⅠ=ADⅠ和ASⅡ=ADⅡ都成立;在價值量上ASⅠ+ASⅡ=AS,ADⅠ+ADⅡ=AD。

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含有企業所有者和勞動者兩種市場主體,以及分別生產投資品和消費品的兩個部類,沒有進出口。這種狀況比較相似只由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構成的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現在通過幾點做法,建立馬克思的兩部類經濟與兩部門宏觀經濟的對應關系。第一,兩個部類的企業所有者與勞動者共同組成居民部門,企業共同組成企業部門。第二,企業所有者還具有經營者的身份,如果單獨考慮經營者的收入,其性質是工資性收入,與勞動者的工資合并考察;設定擴大再生產中勞動者的工資全部支出用于消費,相當于假定居民部門獲得的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費,居民部門沒有儲蓄。第三,企業所有者從企業獲取的剩余價值M當中用于自身享受消費部分,既計入居民收入也計入居民消費,因為這部分是全額消費,不影響居民部門沒有儲蓄的設定。第四,企業部門獲取的剩余價值扣除當中企業所有者用于自身享受消費部分,成為本部門的儲蓄,是社會儲蓄的唯一來源。這樣做下來,就將馬克思的兩部類擴大再生產模型,納入到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的框架下。

三、科學確定兩部類擴大再生產的總供給、總需求統計口徑

確定總供給、總需求統計口徑,涉及到儲蓄等于投資的假定。如同一般的多部門宏觀經濟模型,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把社會儲蓄等于投資作為設定條件。于是,總需求AD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個部分。社會儲蓄等于產出減去消費支出以后的余額,投資的涵義則是意指該經濟體的資本財貨當年比上年的增加量,這一增加量只能來自當年新創造出來的國民產品中沒有被人們消費掉的那部分產品。所以從實物的角度來看,儲蓄與投資這兩個概念指的是同一樣東西,儲蓄之值恒等于投資之值。現代宏觀經濟模型一般研究只有一種產品Y即只有一個生產部類的經濟體,這種產品既可以作為消費品用于消費,也可以用于投資作為資本品,因而沒有被消費掉的都是作為投資品。這種產品在兩種生產要素資本K和勞動L的共同作用下被生產出來。對確定了含義的字母前面加符號表示增量。以增長的視角看,投資形成新增資本K。所以,投資等同于經濟體中投資品的凈增加。儲蓄等于投資的設定,在通行的SNA統計核算中也有具體體現。其中,國內生產總值是各常住單位的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得到的增加值之和。而中間投入并不包括對固定資產的消耗,所以,國內生產總值包含了新創造價值和固定資產折舊兩個部分。國內生產總值剔除固定資產折舊后稱為國內生產凈值。投資就是資本形成總額,包含固定資本形成凈額、存貨增加、固定資產折舊三個部分,其中前兩個部分稱為資本形成凈額也就是凈投資。因而,以國內生產凈值作為產出即總供給,以凈投資作為投資,完全符合動態的視角,或者說從理論上符合經濟增長模型的口徑。按照這樣的口徑,在價值量上,儲蓄=總供給AS-消費;投資=總需求AD-消費。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和儲蓄等于投資涵義相同。然而在實物構成上,總供給減去消費是從社會最終產品和勞務中扣除消費品,剩余的是投資品,可以如此相減是建立在產品和勞務具有同質性的假定之上。就是假定了總供給在實物構成上只有一種產品和勞務Y,它既可以作為消費品用于消費,也可以用于投資作為資本品。

對于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在總供給方面須符合實物構成原理。投資品供給是第Ⅰ部類的全部產品扣除生產中兩個部類的物質消耗;消費品供給是第Ⅱ部類的全部產品,因為消費品不會被作為生產的中間消耗。于是在實物構成上區別為:

由于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設定不變資本的周轉周期為1年,于是把固定資產折舊計算到生產的物質消耗即中間投入里,不在產出當中單獨考慮固定資產折舊因素。社會總產品扣除物質消耗后,用對應于勞動者工資V和剩余價值M的產品作為產出,相當于遵循國內生產凈值的統計口徑。積累是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企業部門用于擴大再生產的積累分解為新增不變資本C和新增可變資本V,其中V按支出法被統計在消費中,只有C被統計為投資。所以在擴大再生產模型中,投資僅僅指新增生產資料也就是投資品的凈增加,相當于資本形成凈額的統計口徑。更明確地說,企業部門的積累當中V轉化為居民部門的消費,投資=積累-V,是與積累有聯系但又有明顯區別的概念。

剩余價值M中有(M/X)用作企業所有者自身享受消費,計入居民消費,其余的用作企業部門的積累。在價值量上Cj+vj+(M/X)j=Mj(j=Ⅰ,Ⅱ)。因而vj+(M/X)j=Mj-Cj。第j部類的投資需求是Cj;由第j部類產生的居民部門的消費需求是Vj+vj+(M/X)j=vj+Mj-Cj。于是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中,總需求方面也須符合實物構成原理。企業部門的投資品需求和居民部門的消費品需求區別為:

綜合以上論析,將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中分別由兩個部類提供的社會總供給和產生的社會總需求,列成表1。

四、擴大再生產中兩個部類之間的產品交換實現,等價于儲蓄等于投資條件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二十章和二十一章中論述了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的社會總產品的實現。他在第二十章別論述了貨幣流通在交換中的中介作用,并舉例具體說明了交換的過程。他舉例說明的兩個部類之間的交換,以及第Ⅱ部類內部的交換,都是借助貨幣媒介,通過居民部門與企業部門之間的買賣交易完成,與經典的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中國民產品和勞動與貨幣收入的循環流轉圖含義完全一致。對于擴大再生產的狀況,他說明了,(CⅠ+CⅠ)在第Ⅰ部類內部實現;(VⅡ+MⅡ-CⅡ)在第Ⅱ部類內部實現;通過兩大部類之間交換實現的則是(vⅠ+MⅠ-CⅠ)和(CⅡ+CⅡ)。類似可以理解,對于擴大再生產的狀況貨幣流通同樣起中介作用。以兩部門經濟的視角看,第Ⅰ部類的新創造價值扣除給本部類投資后,成為由本部類產生的居民消費需求(vⅠ+MⅠ-CⅠ),但這個價值量在實物形態上是投資品,需要轉化為消費品才能作為居民消費需求實現;第Ⅱ部類生產出的都是消費品,而本部類需要補償和新增的不變資本(CⅡ+CⅡ),對應的實物形態是投資品,也需要實物形態的轉化;兩個所需的轉化,必須通過居民部門與企業部門之間借助貨幣媒介的買賣交易完成。省略兩個轉化之過程而專注最終實際結果,是在實物形態上完成了等價值量的投資品與消費品交換。于是存在交換關系式:

vⅠ+MⅠ-CⅠ=CⅡ+CⅡ CⅠ,CⅡ?垠0(3)

式中當CⅠ,CⅡ都等于0的時候,就成為馬克思給出的簡單再生產狀況,同樣對應于兩部門經濟模型中全部國民產品都被居民消費即社會儲蓄等于0的情形。當且僅當(3)式成立,也就是完成這種等價值量的投資品與消費品在實物形態上轉化,因而使得產品具有同質性而可加,才能夠將(3)式分別帶入(2)和(1)式,得出:

ADⅠ=CⅠ+CⅡ=VⅠ+MⅠ-CⅡ=ASⅠ(4)

分析一下能夠從(3)式得出一個關系式:CⅡ+CⅡ=VⅠ+MⅠ-CⅡ,左端表示的是全社會的投資,右端表示的是全社會的儲蓄,經濟意義是投資等于儲蓄。反過來講,如果該關系式成立,也能得出(3)式。所以在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模型中,兩個部類之間的產品交換實現與全社會投資等于儲蓄,實質上是等價條件。

在價值量的意義上,可以是總供給AS=ASⅠ+ASⅡ。然而在實物形態上,ASⅠ,ASⅡ分別是投資品和消費品,不同質的產品不能夠加總。只有當不再區分投資品和消費品,或者說兩個部類都生產同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用于消費,也可以用于投資作為資本品,才可以在實物形態的意義上將式和式的左端和右端對應相加。從而得到:

也就是:總需求=總供給。所以,現代宏觀經濟模型中的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可以看作是兩個部類都生產同質產品、或者說省略實物構成原理的特殊情形下的社會再生產,在這種情形下省略了兩個部類完成彼此之間的產品交換(交易)過程,可以把全社會產出中沒有被消費掉的都作為投資,也就是把儲蓄等于投資作為設定條件。

至此,已經確切地說明,總供給總需求平衡與兩部類再生產具有相合性。

五、引用《資本論》的算例驗證

下面引用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第二十一章中的第一例,對以上論析的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與兩部類再生產的相合性,加以驗證,結果列在表2。馬克思用該例作了連續5年的擴大再生產計算,來說明兩個部類的擴大再生產過程。表2中的各列數據都是直接引用馬克思的計算結果,僅僅是按照以上論析的社會總供給、總需求的計算口徑作了相應的歸并。

馬克思舉例的計算結果,驗證了總供給總需求平衡與兩部類再生產具有相合性。

綜合以上研究表明:雖然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和分析體系與現代宏觀經濟模型不同,但兩部類擴大再生產模型,可以納入到兩部門宏觀經濟模型的框架下;在滿足實物構成原理和價值構成原理的情形下,兩部類擴大再生產與社會總供給總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更貼近現實經濟。

參考文獻:

1.吳易風.馬克思的經濟增長理論模型[J].經濟研究,2007(9)

2.陶為群.哈羅德模型與馬克思兩部類經濟增長模型的連通[J].巢湖學院學報,2009(5)

3.陶為群,陶川.馬克思經濟增長模型中的儲蓄與勞動就業關系[J].當代經濟研究,2010(7)

4.向蓉美等.國民經濟統計學[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上一篇: 高校的績效管理 下一篇: 化學方程的意義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午夜成人Av电影 |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播放 | 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 亚洲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