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6:08: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婦產科學術會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R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064-02
中醫婦產科學本身作為一脈相承的學科發展有其自然運行的軌跡,遵循其內在的邏輯規律,由實踐到理論,不斷把感性認識進行理性的升華。中醫婦科學是頗具中醫特色與優勢的臨床學科。對于保障生殖健康、防治生殖障礙、優生優育、提高女性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1]。
1 中醫婦科學發展歷程
1.1 春秋戰國至隋代(公元前--公元220年)
到了夏、商、周時代,中醫婦產科學已有了萌芽,主要有關于難產、種子和胎教理論的記載。隨著歷史的前進,醫學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許多醫家,這一時期婦產科理論進展主要是難產、優生學、胚胎學的相關理論。秦漢時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婦產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出現了一批婦產科專著。到了魏晉南北朝,脈學和病源證候學的成就,推動了婦產科的發展[2]。
1.2 唐宋金元時代(公元618--公元1368年)
唐宋時代婦產科已發展成為獨立專科,在國家醫學教育規定設置的九科之中有產科。此期,在婦產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陳自明和他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陳自明于公元1237年著成該書,全書分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產后8門,《婦人大全良方》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著,是當時一部杰出的作品。金元時代是醫學百家爭鳴時期,醫學流派開始興起,劉、張、李、朱四大家對婦產科從不同角度做出了貢獻。
1.3 明清至民國時代(公元1368--公元1949年)
明代此期婦科專著較多。李明珍著的《奇經八脈考》和《瀕湖脈學》,對月經理論和奇經八脈的論述,對中醫月經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清代婦產科的著作較多,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后人輯錄而成。民國時期對婦科貢獻比較大的著作有張錫純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成書于公元1918年。還有張山雷箋正的《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成書于公元1933年,曾作教本而廣泛流傳。
1.4 建國后的發展(公元1949年以后)
建國后,中醫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中醫婦科學理論進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連續編寫了六版《中醫婦科學》材,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教學參考叢書《中醫婦科學》,各地先后編寫了一批內部教材和婦科專著。開展了博士、碩士不同層次的醫學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婦科人才。同時,出現了許多中西醫結合的新成果。
2 中醫婦科學發展現狀
自一九八四年在天津市召開全國第三次婦科學術會議以來,廣大中醫婦科工作者為了發掘醫學寶庫,繼承先輩遺產,在學術流派的創立、臨床研究、名醫文獻的整理以及人才培養和臨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2.1 學術流派的研究
中醫婦科在其發展歷程中受到地域文化和地方學派的影響,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如燕京婦科、新安婦科、錢塘婦科、海派婦科、嶺南婦科等。各個醫學流派均有一批名醫為代表,并以其獨到的學術風格與臨證經驗代代相傳。自2005年以來,在上海、成都、廣州等地召開了多次中醫婦科流派學術交流會,舉辦了以學術流派研究與名家經驗傳承為主題的研討會和繼續教育項目[3]。
2.2 臨床研究
婦科疾病診療指南的制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07年啟動《中醫常見病診療指南》的編制工作,列為中醫藥標準化的一項重要任務。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接受了《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的研究任務,并組織全國中醫婦科專家,集中優勢力量,建立42個婦科常見病種的中醫診療指南[4]。
2.3 名醫經驗的整理與研究
200年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韓百靈、劉云鵬、沈仲理、朱南孫、蔡小蓀、姚寓晨、夏桂成、劉敏如、李光榮、楊家林、歐陽惠卿、韓冰、馬寶璋等15人“全國中醫婦科名專家”稱號。通過全國第一、二、三、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的師承教育,傳承婦科名醫的學術經驗,培養了一批學術繼承人。
2.4 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
自1986年國家啟動重點學科建設以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婦科學先后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從2002年啟動,中醫婦科的建設單位首批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和天津中醫藥大學二附院。中醫婦科的國家級重點專科、專病建設單位由十五 期間的9個增加到“十一五”期間的27個[5]。
綜上所述了中醫婦科學發展的簡要史料以及現在發展現狀。中醫婦科的研究與發展適逢盛世,面臨機遇與挑戰。與此同時,中醫婦產學科與學術的發展還需要全國各地專家們的團結協作。中醫婦科學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必須對中醫婦科學進行深入地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肖承、吳熙:《中醫婦科名家經驗心悟》,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版。
[2] 羅頌平、許麗綿、劉雁峰:《中醫婦科學科發展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華中醫藥學會編著2008年版。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益氣活血;止痛消;止痛化膠囊
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被覆內膜及宮體肌層以外其他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該病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組織學上雖是良性的,卻有增生、侵潤、轉移及復發等惡,是生育年齡婦女常見的病癥之一。異位子宮內膜組織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絕大多數位于盆腔內,其中宮骶韌帶、子宮直腸陷凹及卵巢為最常見的被侵犯部位,其次為子宮漿膜、輸卵管、乙狀結腸、腹膜臟層及陰道直腸膈等。該病一般見于生育年齡婦女,以25~45歲婦女多見,發病率為10%~15%[1]。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發病明顯多于生育者。該病的發病率近年來有明顯增高的趨勢。我院婦科于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3年中收治的3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病例,經口服止痛化膠囊治療后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30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年齡在23~52歲之間的已婚女性,其中40~52歲9例;30~39歲16例;23~29歲5例;病程在3個月到10年。既往有婦科手術史者22例,其中剖宮產史9例,人工流產史15例,輸卵管通液史3例,上環16例。其中12例以痛經就診,10例以慢性盆腔痛就診,4例以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就診,1例以不孕就診。全部病例結合臨床癥狀、婦科檢查、B超檢查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排除生殖器惡性腫瘤,并除外接受其他治療者。
1.2 診斷標準:30例患者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修訂的標準及文獻的有關內容擬定:(1)漸進性痛經;(2)經期少腹、腰骶部疼痛不適,進行性加重;(3)周期性直腸刺激癥狀,進行性加劇;(4)后穹窿、子宮骶韌帶或子宮峽部觸痛性結節;(5)附件粘連包塊伴包膜結節感,輸卵管通暢;(6)月經前后附件腫塊有明顯大小之變化(未用抗炎治療)。具有以上1~3點之一和4~6點之一,即可作為臨床診斷,并經B超及婦科檢查確診。
1.3 中醫辨證:所有病例均符合氣虛血瘀之候,癥見經行腹痛、經行有血塊,伴神疲乏力、納呆、舌質暗淡有瘀斑,賣等癥。
1.4 治療方法:止痛化膠囊:每次6粒,一天2次,療程均為6個月。治療期間未用任何激素及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并在服藥期間避孕。
1.5 療效標準:參照中國中西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修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女性不孕的中西結合診療標準》[2]。痊愈:癥狀(包括瘀血癥狀)全部消失,盆腔包塊等局部體征基本消失,不孕患者在3年內妊娠或生育;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盆腔包塊縮小,雖局部體征存在,但患者得以受孕;有效:癥狀減輕,盆腔包塊無增大或略縮小,停藥3個月癥狀不加重;無效:主要癥狀無變化或惡化,局部病變有加重趨勢。
2 治療結果
治療一個療程后,30例,痊愈3例,顯效16例,有效8例,無效3例。止痛化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移位癥總有效率為90%。
3 典型病例
患者張某,女,32歲,2007年5月6日初診。患者主因經期腹痛且進行性加重3年就診。患者既往月經規律,周期30天,經期5~7天,量中等,色暗紅,無痛經。于3年前藥物流產后因胎膜殘留行清宮術,術后第三月出現經期腹痛,且逐漸加重,經量正常,但伴有小血塊,經期及周期均正常。患者自認為“盆腔炎”,自服抗菌素治療,無明顯效果。近3年來未避孕,未懷孕。一直未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近日患者自覺痛經癥狀較前加重,不能忍受,遂來我院婦科門診就診。診見該患者前額、鼻梁處有黃褐斑,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暗淡,有瘀斑,苔薄白,脈沉細。婦科檢查示:已產外陰,陰道通暢;宮頸光滑;子宮后位,正常大小,尚活動;雙側附件區增厚,壓痛明顯,無反跳痛。B超示:子宮后位,正常大小,雙附件區均可見腫物(小于3cm),與周圍組織粘連。根據病史,本病例屬于氣虛血瘀之候,治療以益氣活血、消止痛為大法,給予口服止痛化膠囊,每次6粒,每天兩次,飯后服。連服3個月后,見患者面部黃褐斑變淡,自述痛經癥狀較前減輕,婦科檢查見雙附件區輕壓痛。B超示雙附件區包塊較前縮小。治療6個月后,患者已無經期腹痛,婦科檢查見雙附件能扣合,無壓痛。B超示:雙附件區未見異常。
4 討論
子宮內膜移位癥并非腫瘤,但其病灶可向外播散,種植生長,治愈后還可能復發。其主要病理變化為異位種植的子宮內膜隨卵巢激素的變化而出現周期性出血,病灶局部反復出血和緩慢吸收,導致病灶周圍纖維組織增生,粘連,出現紫褐色斑點或小泡,最后發展為大小不等的實質性瘢痕、結節或形成囊腫,從而使患者出現痛經,常為下腹部及腰骶部脹痛,也可向臀部、會陰及放射[3]。此外,還可能出現不孕、月經失調、痛、急性腹痛、直腸膀胱刺激癥狀等。子宮內膜異位癥屬西醫病名,在中醫可在“痛經”、“瘕”、“月經不調”、“不孕”等病中見到此類癥候,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經行腹痛,進行性加重。其痛有定處,多數患者盆腔內可見包塊、結節,且固定不移,符合中醫瘀血證的特點。瘀血阻滯沖任、胞脈,不痛則痛,可致經期腹痛;瘀血內結,積聚日久,可成積;經脈瘀滯,沖任瘀滯,可致不孕。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是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癥狀和體征的關鍵。因此要以祛瘀、止痛為先。同時,氣為血之帥,陽氣不足,則其溫煦、推動作用減弱,血液運行不暢,阻滯于內,而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且沖任之本在腎,腎陽失于溫煦,致胞宮虛寒,氣血運行不暢,經血瘀滯,不痛則痛,故治療上應溫陽益氣,活血化瘀,散結止痛。止痛化膠囊方中以黨參、黃芪、炒白術補氣以行血,丹參、當歸、雞血藤、三棱、莪術活血破瘀,芡實、山藥助補氣之力,延胡索、川楝子、蜈蚣、全蝎、土鱉蟲止痛,炮姜、肉桂、溫腎陽,暖胞宮,使氣血行,瘀血去。魚腥草、敗醬草苦寒以防氣有余而化熱。全方用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見氣虛血瘀者,通過臨床觀察,達到了祛瘀活血而不傷正,補氣而不化熱,標本兼治的療效。
參考文獻
絕經后是否補充激素,“內行”一眼就能看出
絕經所帶來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其核心是卵巢功能衰退造成的雌激素的缺乏。雌激素缺乏后的雌激素補充治療雖然在半個世紀的應用歷程中備受爭議,但仍然是女性解決因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不足所帶來的健康問題的必要醫療措施。
我在門診中發現,有很多更年期婦女雖然深受絕經相關癥狀的困擾,但出于傳統觀念對激素的恐懼心理,就診時仍然猶猶豫豫。即使是醫生,也有不同的看法。實際上,婦科內分泌專業的醫生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哪位在使用激素補充治療,哪位沒有用,從體態、行走姿勢,甚至精神狀態,就可以明顯區分開來。在醫院里,70多歲還積極活躍在臨床工作中、在各種學術會議上積極提問、關注最新學術進展的女性,大都以積極的生活態度面對絕經、積極參與絕經期管理、接受激素補充治療。
其實,是否重視絕經、是否關注并接受激素補充治療,是一個生活態度問題。激素補充治療并不能使人更長壽,而是可以讓人更有尊嚴,獲得正常的生活質量。
激素補充治療,利大于弊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臨床實踐,特別是經過近10年的反思和總結,現在學術界對激素補充治療在治療時機、劑量、使用途徑和孕激素選擇等方面都進行了審慎的思索,各方面已經趨于理性和成熟。關于激素補充治療的利弊,現在認識得越來越充分:只要應用得當,就會利大于弊。
激素補充治療存在“機會治療窗”,即絕經10年以內、60歲以前,在此階段開始激素補充治療獲益最大、風險最小。如果在絕經早期合理使用激素補充治療,除了可以有效緩解更年期癥狀之外,還可以預防骨質疏松癥和冠心病,還對其他慢性病和全身退化性問題,如阿爾茲綜合征(老年癡呆癥)有預防作用。目前的研究還證實,激素補充治療使60歲以下婦女的總體死亡率減少了40%~50%,極大提高了中老年婦女的生活質量,節約了醫療資源。
大量研究表明,在達到這些獲益的同時,激素補充治療并沒有增加包括子宮內膜癌在內的多種癌癥的發生率。因激素補充治療而增加的乳腺癌發生實際上是很少的,至少在用藥5年之內不增加乳腺癌發生率,目前已經發現天然孕激素和某些合成孕激素是不增加乳腺癌發生率的。
(醒目處理)“激素補充治療存在“機會治療窗”,即絕經10年以內、60歲以前,在此階段開始激素補充治療獲益最大、風險最小。”
經陰超聲;宮外孕;內膜厚度
根據有關醫學家報道宮外孕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是婦科最常見的急腹癥。早發現早治療對保護生命和對前期選擇針對性的醫學治療方法非常重要。隨著有關醫學技術的不斷完善,陰道超聲技術在早期宮外孕診斷中顯示良好效果,已成為臨床首選檢查方法。本文應用陰道超聲測量子宮內膜厚度,對早期宮外孕及宮內未形成孕囊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2009~2010年自婦科收住院的50例疑似懷孕患者,大部分尿妊娠試驗陽性入院,因為宮腔內未發現孕囊而入院觀察治療。年齡為20~43歲,平均年齡31歲
2 結果
在50例住院觀察的婦科患者中隨訪發現動態觀察子宮內膜厚度的數值
經陰彩超動態觀測的47例宮外孕一周子宮內膜厚度的變化比較見表1。
經陰彩超動態觀測的3例早早孕一周子宮內膜厚度的變化比較見表2。
兩組對比顯示:子宮內膜與宮外孕的關系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呈反比關系,而宮內早早孕與子宮內膜的關系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呈正比關系的。
3 討論
由于異位妊娠的患者子宮內膜的早期變化有時可呈增生期改變,中晚期可呈分泌期反應,出現的內膜變化和宮內妊娠是不同的[2,3]。
在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觀察后才能真正有一個診斷,容易誤診[4]。在經陰超聲下動態觀察內膜及宮旁的低回聲出現的時間,結合靈敏度高的放射免疫法測定血β-HCG,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保守治療的效果評價也很有意義[5]。
隨訪的結果證實:經陰超聲下宮內膜的厚度與宮外孕的關系對早期診斷治療有更廣闊的前景。為了更好的服務患者,減少患者痛苦,我們應該為此做更細致的工作。
參 考 文 獻
[1]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第3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6:1145.
[2]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1、強化領導,加強管理 。年初調整了醫學倫理委員會、醫學技術委員會。一是通過加大中高端設備配置、技術培訓和人才引進,全院全年共開展新項目、新技術的推廣實施共計17項,其中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較好10項已轉入常規技術開展,繼續臨床試用6項,待定1項。項目包括輔檢新技術、中醫骨傷康復、兒童康復、乳腺手術、宮腔鏡手術、腹腔鏡手術,婦科腫瘤化療等。二是通過邀請三級醫院的專家、教授,來院會診手術指導,從而推動我院二甲執業范圍內重大手術的開展,緩解我院一些技術上的瓶頸。三是對承擔的西南區域自然人群出生隊列研究項目工作,做到了啟動及時,工作開展有序。
2、教學工作:我院接收南充衛校學生進修實習,并簽訂了定點實習協議。為落實該項工作,我院規范帶教管理制度,出臺了帶教管理資質人員文件,實施了見習前崗前培訓,全年共完成5名應屆畢業生實習帶教工作,主要分布在護理、助產、影像、藥劑專業,實習時間共8個月。并接待其他醫學院校見習人員6人,這些學生中最長的見習1月,短期為7天。同時接受基層人員在我院進修婦幼保健5人。
二、科教管理
1、進修學習是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的直接方式,本年度制定了年度業務培訓計劃,進一步規范了外出進修、培訓學習管理制度。針對重點、緊缺專業由單位統一安排人員外出到三級以上的醫療機構脫產進修學習,年內共派出醫療、護理、醫技等專業10人外出進修學習,分別到省婦幼保健院、川北醫學院等。
2、按照上級安排,積極派出相關專業人員參加專項業務培訓學習、短訓、學術交流、學術年會、資質認證等。全年完成短訓14人,參加各類培訓、學術講座等61人次。
3、參加市、縣醫學會,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等舉辦各類學術活動,年會和專項培訓共100余人次。
4、全年醫技、護人員參加國家級資格考試,取得執業醫師4人,助理醫師2人,執業護師1人 ,護士1人,國家職稱考試中級職稱考試合格2人。
三、繼續醫學教育工作
1、強化領導,加強管理 ,本年度我院把該項工作納入單位目標管理考核,并制定了相關制度。
2、規范了繼續醫學教育和學分管理,各科室成立了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委員會,年度有計劃,目標明確,責任落實到科室及個人,科室設置了繼續醫學教育專人負責,科室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各科室每月不少于兩次科內業務培訓。
3、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取得了預期成效,全院職工共計152人,參加各類業務技術人員培訓135人,院部組織的年業務培訓有12次,內容涉及傳染病管理、母乳喂養知識、醫療安全與風險防范、醫院院感管理、毒麻精藥品的管理、抗生素的應用管理、醫療核心制度解讀與執行、流行性疾病等,醫院全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覆蓋率100%,達標率99.3%。
4、法律法規,三基三嚴考試。本年度我院組織了各類形式的業務理論、操作考試,主要針對低年資初級人員,本年度的各項培訓、考試開展順利,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5、市繼續醫學項目在我院舉辦。通過精心籌備,多方努力,我院組織申報的市繼續醫學項目“xx縣2018年婦產科學術年會”順利開展,圓滿完成任務,來自轄區內一百多名婦產科醫師及代表參加了會議,此次學術會議的舉辦,增加了婦產科學術交流,提高了基層婦產科醫師的臨床診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我院創建市級重點專科建設,填補了繼教經驗的空白。
四、存在的問題
1、全科科研水平實力較低,申報激情不高。
2、市級重點專科建設未落實。
3、各科室新技術新項目整體創新能力不足。
4、科技論文產出少,級別不高,這可能與職稱晉升有關。
5、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一是流于形式的情況很普遍,部分科室及個人在參加院部的相關培訓任務時還是有抵抗情緒。二是醫務人員參加院內業務學習興趣不高,有遲到早退現象。
五、整改措施
1、一是做好科研(含論文、學科建設、科研項目)工作量的統計及獎勵工作,重視上級批準課題的進展,加強與上級部門的聯絡,邀請省、市專家指導,探索科研合作,認真組織全院醫師、特別是重點專科申報各級科研項目、課題、對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修訂,并制定有關在科研課題的監督,激勵方面的鼓勵措施。二是加強已開展的課題研究常規管理,使課題研究能夠扎實有序的進行,做到有記錄、有檢查、有總結、有專人負責,并重視課題完成率,總結成績,找出不足。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55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720-01
在對婦科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婦科惡性腫瘤疾病較大的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應采取臨床療效較好的方式進行疾病治療,其中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療效,縮短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排氣時間,并且減少患者的出血量[1]。本文就此對腹腔鏡婦科臨床診療進行觀察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間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50例,在患者同意的基礎上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對照組中有25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年齡段在32歲至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6±5.7)歲,其中內膜癌患者為17例,宮頸癌患者8例。治療組中有25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年齡段在33歲至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4±5.1)歲,其中內膜癌患者為18例,宮頸癌患者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絕經情況、疾病類型以及疾病情況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有可比性。
1.2方法在對兩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時,其中對對照組中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采取開腹手術治療,而對治療組中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即在對患者進行麻醉成功后,在腹腔鏡的見識下,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對兩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排氣時間等進行比較分析。
1.3數據處理將資料輸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分析,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χ±s)及例數(n、%)表示,組間資料對比采取t檢驗及χ2檢驗。P
2結果
由表中資料可知,相對于對照組,治療組中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均較短,且術中出血量較少,P
3討論
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主要為卵巢癌、子宮頸癌、陰道癌以及子宮內膜癌等,其一定程度上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應積極的給予患者較好的臨床治療。而在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時,相對于常規的開腹手術治療,在腹腔鏡監視下進行手術治療有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2]。而本次試驗所得資料可知,相對于對患者采取常規的開腹手術治療,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使得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均較短,且術中出血量較少,有較好的臨床疾病治療意義。
在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時,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其手術適應證以及手術范圍較大,且發生相關并發癥的概率較小。另一方面,采取腹腔鏡探查患者的腹腔以及解決患者的卵巢淋巴,能夠達到微創的臨床治療效果[3]。而臨床上采取陰式手術治療聯合腹腔鏡對子宮內膜癌以及子宮頸癌患者進行臨床疾病治療,一定程度上能夠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從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4]。
綜上所述,在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時,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龐德春,鄧梅玉,黃小清.不同復合麻醉方式在腹腔鏡婦科手術中應用的臨床觀察[J].微創醫學,2009,01:30-32.
在整個婦科腫瘤治療體系中,腹膜后淋巴切除術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1],結合臨床資料來看,很大一部分淋巴囊腫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感染,進而引起下肢靜脈血栓和泌尿系梗阻,不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還會對院方按計劃進行后續治療產生影響[2];基于以上原因,我院將采用實例研究的方式,探討并分析婦科腫瘤腹膜后淋巴切除術后囊腫形成的因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收獲,現將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90例婦科囊腫病患者,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術后形成淋巴囊腫的原因進行探討和分析,其中子宮內膜癌患者12例(13.33%),宮頸癌患者26例(28.89%),卵巢交界性腫瘤6例(6.67%),卵巢癌患者例39(43.33%)以及其他惡性腫瘤患者7例(7.78%)。
1.2手術 對本組所有患者行分期手術治療,并以患者實際情況和不同腫瘤診治規范決定為參考依據,決定是否對患者行淋巴結切除。結合我院的實例研究結果來看,本組患者切除腹膜后淋巴結平均(32.9±11.8)個,腹腔主動脈淋巴結的中位數為3.5個,盆腔淋巴結平均(30.3±9.8)個。
1.3觀察指標 手術過后,以引流量為參考依據對引流管的拔除時間進行限定,本組患者的平均拔除時間為(5.1±2.8)d;術后24h中位引流量為(0~1400ml)。術后血清白蛋白降低的患者53例(58.89%),正常患者37例(41.11%),平均值為(34.1±6.3)g/L。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實驗的計量資料,并應用配對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2.1淋巴囊腫發生情況 本組所有患者在經過淋巴結切除術后,有52例(57.78%)患者出現了淋巴囊腫;我們對52例發生淋巴囊腫的患者及另外38例未發生淋巴囊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和對比,見表1。
2.2并發癥及病狀 52例發生淋巴囊腫的患者中,12例(23.08%)患者出現了并發癥,主要包括:泌尿系梗阻4例(33.33%),下肢靜脈血栓3例(25.00%),繼發感染3例(25.00%),兼有繼發感染和和泌尿系梗阻2例(16.67%);13例(25.00%)患者存在自覺癥狀,其中下腹脹痛合并下肢酸脹3例(23.08%),下腹脹痛合并發熱患者4例(30.77%),下腹脹痛患者5例(38.46%)。
2.3處理及轉歸 淋巴囊腫體積小,無自覺癥狀,不予進行特殊處理[3]。繼發感染且淋巴囊腫體積比較小的患者,直接進行抗生素感染治療;體積大者,在B超的引導下對患者行引流并留置引流管,并輔以抗生素治療;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給予消腫、制動和抗凝治療,血環機化穩定淋巴囊腫可逐漸消退;下腹脹痛的患者,對其行中成藥治療。本組52例淋巴囊腫患者,經過上述針對性治療后體積明顯減小患者13例(25.00%),囊腫消退患者24例(46.15%),囊腫體積無變化患者15例(28.85%)。
3討論
淋巴囊腫是腹膜后淋巴切除后比較常見的一類近期并發癥;結合本組患者的研究來看,90例患者中有52例患者出現了淋巴囊腫,發生率為(57.78%),略高于文獻資料,這與手術的檢查時間間隔不同和手術的范圍有一點的關聯。
其次,結合研究結果來看,我們對淋巴囊腫形成的預防措施進行總結,主要包括:①在手術過程中盡可能的減少腹腔化療次數,減少對腹膜造成直接的刺激;②留置引流管經腹壁引出;③手術過后對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進行密切的監察,對低蛋白血癥進行糾正。此外,對于已經出現癥狀的患者,應盡早對其行有針對性的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
參考文獻:
[1]姚遠洋,李云,王悅,等.婦科腫瘤腹膜后淋巴結切除術后淋巴囊腫的相關分析[A].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第十次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婦科腫瘤會場(婦科腫瘤學組、婦科病理學組)論文匯編[C].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2012:1(3):105.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806―01
蒙醫婦產科學是一門以蒙醫藥基礎理論為指導思想,研究婦女正常生理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是蒙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1]。眾所周知教學的目的,是既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又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自學和獨立工作的能力[2]。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老套,使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聽課興趣,更談不上課后溫習了,那么怎樣提高蒙醫婦產科學課堂教學水平,提起學生的興趣及愛好,提高教學質量呢?筆者觀點如下。
1 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其素質的高低在教學實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作為教學院校的蒙醫婦產科教師,不同于基礎教學的教師,必須打好蒙西婦科和西醫婦產科基礎理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奠定教師的知識豐富多彩,才能給學生們完整無誤的把知識傳授,自己首先應是一名合格的蒙醫婦產科醫生,同時又是一名負責蒙醫婦產科學臨床教學的教師,是具有醫生和教師雙重身份的臨床傳教士。除應具有一般師資所必備的政治道德和責任心等優良品德之外,還要有獨立診斷和處理婦產科疾病的醫療本領,作為一名蒙醫婦產科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創新意識,除了應該具有廣博嫻熟的專業知識以外,還應具有一定的教育學理論基礎、人文修養。教師的教學工作要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將自己在臨床工作中的收獲、體會、經驗在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學生自覺地將知識、技能和技巧運用于臨床實踐中,為學生今后的臨床診治工作當中,打下堅實的基礎。本人以下幾個方面敘述個人觀點;
1.1臨床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收集病例,理論與實踐結合,實踐又反過來指導理論。
1.2向經驗豐富的蒙醫婦科學教師吸取經驗,做討論、聽課,把好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來。
1.3不斷學習國內外文獻、專著,參加學術會議。
1.4鍛煉自己的口才及語言組織能力,使自己的表達具有感染力。
1.5拓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只有知識面變寬了,教學才會寬廣。
1.6請其他教師聽課,給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1.7課堂后及時與學生溝通。
1.8態度要謙和,充分備課。
2 課堂上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
隨著社會發展需要,近年來很多高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的也慢慢增加,教學資源難以同步增長,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完善,病人自我要求越來越高,往往不愿配合教學。婦產科病人的病變部位特殊,存在一定的隱私性,加上病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致使臨床教學效果、教學質量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閉。這些新時期教學形勢的變化,使以往舊的臨床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期臨床教學的需要,但這種變化卻不應該影響到我們的教學質量。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臨床見習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2.1 將多媒體教學手段用予見習教學
婦產科的有些概念及疾病的發生機理比較抽象,用傳統的黑板板書及掛圖,教師既難以講解清楚,學生們也感覺難以想象理解。因此,在大課教學中,都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動畫、圖片、視頻等,形象、生動、直觀的學習相關內容,加強學生的記憶,通過多媒體可以給同學們進行大課內容的補充,展示一些臨床上常見及特殊的圖片或者病例,可以動態播放一些常規手術的操作過程,并對每一步驟進行必要的解說,同學們便會一目了然,印象也會十分深刻。通過以上這些方法,既節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增加了知識的容量,同時也增強了教學效果。
2.2 問題解決式教學
“問題為基礎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國外發達國家醫學院校已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并已逐漸形成了一種醫學課程模式,問題式學習是指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將問題作為基本因素,將課程的內容相互聯系起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分小組討論和教師指導是教學的主要形式,課程強調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單純獲得知識。這樣課后留個懸念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觀察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相關疾病的臨床思維模式。
2.3 利用仿真模型進行教學
蒙醫婦產科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臨床學科。光靠講解理論,有的操作難以掌握,如婦科檢查就需要直觀感受和用手實際操作,如果沒有非常形象和具體化的展示方式,學生較難掌握正確的檢查手法。所以必須開展實訓教學,苦練操作技能。由于婦產科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教師在同學們的見習階段不太可能在病人身上進行具體的演示,這時利用仿真模型作為教學工具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仿真模型既接近活體,又能反復操作,通過仿真模型可以使教學過程由抽象變為形象,學生們可以將理論所學轉化為實踐操作,可以使臨床見習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生動。
2.4 結合臨床病例,進行課堂討論
在蒙醫婦產科的臨床見習課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典型病例收集整理,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病例分析、總結病史特點,逐步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臨床思維。病例討論中,也可以采取討論式教學,先由學生就自己的診斷和處理進行分析,教師最后根據同學們的討論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和分析,讓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臨床邏輯思維,加深理解,培養認識,從而使學生更加牢固掌握知識。見習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師生之間語言、情感交流,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合理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 小結與展望
蒙醫婦科學是運用蒙醫學的理論研究婦女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 ,以及相應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蒙醫臨床醫學學科。蒙醫婦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 ,對民族地區婦女保健事業起著很大的作用。
總之蒙醫婦產科學是蒙醫學專業的重要一門課程。通過提高教學水平及良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上來,讓他們在“疑”中“思”,“思”中“學”[3]。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蒙醫婦產科學的興趣愛好,更可以提高蒙醫婦科教學質量,達到學生蒙醫婦科學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提高及蒙醫傳統醫學真正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產后出血是產科嚴重并發癥,產后出血量≥500 ml視為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1]。急診子宮切除術是治療產后出血、搶救孕產婦生命的一項措施和手段[2]。為探討子宮切除術在搶救產后出血中的應用價值,對商丘市婦幼保健院1990~2007年間經保守治療不能控制的產后出血急診行子宮切除術的2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院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間共收治孕產婦36 546例,其中因產后出血行子宮切除術患者20例,發生率0.547‰,20例急診行子宮切除術患者,經產婦12例,初產婦8例。年齡24~35歲,平均28歲。孕次為1次患者9例,孕次為2次患者9例,孕次為3次患者2例。孕周28~40周,平均35周。分娩方式:剖宮產8例(其中2次剖宮產3例),陰道分娩12例。
1.2 手術指征 20例急診行子宮切除術患者,DIC 9例(胎盤早剝4例,羊水栓塞3例,嚴重子癇1例,死胎1例),胎盤粘連4例,宮縮乏力5例,剖宮產術后子宮傷口裂開2例。
1.3 診斷標準
1.3.1 DIC診斷 采用1987年中華血液學會提出的DIC診斷標準(修正案)[3]。
1.3.2 胎盤早剝診斷 胎盤檢查有壓跡,胎盤病理報告為子宮卒中。
1.3.3 胎盤粘連診斷 術后病理報告。
1.3.4 產后失血量的測定及估計[1] ①:稱重法:分娩后敷料重(濕重)分娩前敷料重(干重)=失血量(血液比重為1.05 g=1 ml);②:容積法:用專用產后接血容器收集血液后用量杯測定失血量;③:面積法:血濕面積按10 cm×10 cm=10 ml,即每1 cm2為1 ml計算失血量;④:根據失血性休克程度估計失血量(為粗略估計):休克指數=脈率÷收縮壓;指數=0.5,為血容量正常; 指數=1,丟失血量10%~30%(500~1500 ml血容量);指數=1.5,丟失血量30%~50%(1500~2500 ml血容量);指數=2.0,丟失血量50%~70%(2500~3500 ml血容量)。
2 結果
20例患者中,次全子宮切除術13例,全子宮切除術7例。手術時間50~120 min,平均80 min,術前及術中總失血量為1200~3500 ml,平均2200 ml。20例患者均先用保守治療方法如按摩子宮、壓迫法、宮縮劑應用、宮腔填塞紗條、結扎子宮動脈等,其中9例因出現DIC而應用肝素,但均因保守治療無效而急診行子宮切除術。20例患者中,其中1例因嚴重子癇經搶救治療無效死亡外,余1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討論
產后出血患者經保守治療仍達不到完全止血者,則應行次全子宮切除術,不失時機地搶救產婦生命[4]。手術盡量選擇次全子宮切除術,力爭縮短時間[2],必要時行全子宮切除術,以治療產后出血為目的。
產后出血是產科嚴重并發癥,居導致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其發病率占分娩總數2%~3%[1]。病因主要有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等,以上病因可共存或相互影響,在診斷中應予重視,本組中子宮切除術的手術指征依次為胎盤因素、子宮收縮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礙。產后出血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流血過多及因失血引起休克等相應癥狀。本組資料中2例剖宮產術后子宮傷口裂開,多與剖宮產時機選擇、感染、橫切口選擇過低或過高及縫合技術不當等有關,以上因素均可在腸溶線溶解脫落后血竇重新開放,多發生在術后2~3周,出現大量陰道流血,甚至引起休克。產科一旦出現產后出血則病情兇險,延誤診治易發生多臟器功能損害,甚至死亡。治療原則是盡可能積極保守治療,無效時應果斷行子宮切除術,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同時,也應看到,手術雖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也留下了失去生育能力的問題,給年輕及未育患者帶來一定的身心傷害。為了減少和避免產后出血急診行子宮切除術的發生,結合本院的經驗教訓,注意做好以下方面:①重視產前保健,必要時如有凝血功能障礙者應積極治療后妊娠或及早終止妊娠,加強孕前及孕期保健,重視對高危孕婦的產前檢查,提前去有搶救條件的醫院分娩,預防產后出血的發生;②正確處理產程,在各個產程中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應對,促進孕產婦順利分娩;③加強產后觀察,產后2 h是產后出血發生的高峰期,產婦應在產房至少觀察2 h;④鼓勵及早讓新生兒吮吸,反射性引起子宮收縮,減少出血量;⑤正確掌握剖宮產指征與剖宮產時機,醫源性因素及社會性因素所導致的剖宮產率上升應予控制[5];⑥做好計劃生育宣傳工作,減少多產次。
總之,急診行子宮切除術是治療經保守治療不能控制的產后出血的有效治療措施之一。
參 考 文 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4-225.
[2] 馬水清,邊旭明,郎景和,等.產科臨床中的子宮切除術.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5:39-40.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本組共71例均為門診患者,中醫辨證分型為腎虛血瘀型,所有患者近6個月內均未接受激素治療。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9例,年齡21~46歲,平均33.15±14.71歲,病程6月~13年,輕度痛經11例,中度痛經20例,重度痛經8例;對照組32例,年齡20~48歲,平均34.15±13.46歲,病程5月~12年,輕度痛經9例,中度痛經17例,重度痛經6例。經比較兩組在年齡、病程、臨床癥狀上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分述如下。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1990年第三屆學術會議修定的《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1]。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及《中醫婦科學》[3]有關內容擬定。腎虛血瘀證:經行腰腹疼痛,漸進性加重,月經先后無定期,月經色暗夾血塊,伴不孕,神疲,頭暈,減退,大便溏,盆腔有結節包塊,舌暗紅體胖,或邊有瘀斑,苔薄,脈澀。
1.2.3 痛經程度的劃分標準[2]:根據腹痛、腰痛、墜脹、痛的程度分為無、輕、中、重,分別計為0、1、2、3分。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采用香鹿消痛湯加減治療,其藥物組成:炒九香蟲、桂枝各6g,鹿角片、制元胡、當歸、川芎、三棱各10g,丹參、赤芍各15g,紅藤20g。加減:若小腹痛劇,加紅豆杉10g;若月經量少者,加益母草15g,紅花6g;若月經量多者,加花蕊石15g,炒山楂10g;若倦怠無力,加黃芪、黨參各30g;若熱象較重者,去桂枝,加丹皮10g。每日1劑。水煎服(由本院煎藥房用煎藥機煎制)。經凈后7天服用至月經第2天,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
2.2 對照組:服用散結鎮痛膠囊1.6g/次,每天3次。于月經來潮第3天開始服藥,連服3個月經周期。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痛經的療效評定標準。痊愈:服藥后經期腹痛及其它癥狀消失,積分為0,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見復發。顯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它癥狀減輕,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有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4 體會
香鹿消痛湯中,炒九香蟲溫腎止痛,鹿角片溫腎陽,桂枝溫通經脈,當歸養血活血,川芎行氣活血,丹參破血散血,鎮靜止痛,三棱破血逐瘀,制元胡行氣止痛,紅藤活血解毒散結,赤芍涼血活血,行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補腎扶正、活血散結、化瘀止痛之效。
5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女性不孕癥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1,11(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