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2 09:54: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藥專業本科成人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人類衛生保健事業的寶貴財富。在中醫藥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成為繼師承教育后的中醫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正式成為高等教育醫學門類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歷史迄今只有50多年。
一、初步發展(1956年一1977年)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我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中醫藥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醫藥對外教育應運而生,成為國際間文化合作與交流的紐帶。1956年9月,上海、成都、廣州、北京四所中醫學院相繼成立,標志著中醫藥教育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中醫藥學的知識傳承也從傳統的師承模式轉為現代高等教育模式。
1956年7月,根據中蘇科技委員會決議,前蘇聯派遣3名專家組成針灸考察小組來華,在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1956年12月成立,198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學習3個月。1957年4月,衛生部下達(56)衛廳秘字184號《關于分配朝鮮留學生到江蘇省中醫學校學習的通知》,我國首屆中醫外國留學生于4月人學。朝鮮平安道保健部部長金孝善等一行3人在江蘇省中醫學校學習《針灸學》、《中醫學概論》、《內經知要》等課程。同年前蘇聯、蒙古、緬甸等國留學生相繼分配到該校學習中醫學。1957年9月1日,北京中醫學院招收首批外國留學生,這是建國后中醫藥對外教育的起步階段。隨后上海、廣州等中醫學院也承擔了中醫藥對外教育,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有所增加,其階段特征表現為:僅限于幾所老校開展中醫藥對外教育,以進修教育為主,學習課程集中在針灸學,總體發展比較緩慢。19“一1976年是“”,像其它事業一樣,中醫中藥事業遭到嚴重的破壞,受到嚴重摧殘,造成中醫中藥日趨衰落,中醫隊伍后繼乏人,中醫藥從業人員人數減少三分之一,全國中醫醫院從1960年的330所減少到129所,中醫學院由21所減少到11所,中醫藥對外教育也一度中斷。盡管如此,進人70年代后隨著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訪華,針灸在美國引起轟動,引發了全世界范圍的“中醫熱”)。1976年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個面向世界各國醫學界的“國際針灸培訓中心”,開展以針灸學為主的中醫對外教育。不久上海中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先后開辦首期外國醫生針灸學習班。
二、穩步發展(1978年一1989年)
經歷“”后,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國民經濟保持快速穩定增長,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為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春天,高等中醫藥教育對外開放工作也有了新的航向,實現穩步發展。
1.階段特征
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表現為:一是國際交流頻繁,舉辦中醫藥對外教育的學校增多,留學生人數增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以及人類渴望回歸自然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天然藥物和非藥物療法的興起,世界各國紛紛邀請我國派中醫藥專家前往講學,開展醫療和科研活動,并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藥界人士來我國考察。70年代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僅有200人左右,到80年代中期翻了一番,其中歐美學生和非洲學生占了相當的比例。開展中醫藥對外教育的學校也由之前的幾所老校擴大到全國各地中醫院校。二是辦學形式多樣化,學習專業多樣化。中醫藥在擴大進修教育和短期培訓的同時,發展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以及接受來華進行中醫藥研究的高級進修生。學習專業也從中醫、針灸學擴大到中藥、骨傷等專業。三是中醫藥對外成人教育進人初步發展期。從70年代以進修生為主轉變為包括進修生、函授生、各類短訓生、專業證書進修生在內的多種形式,自費生人數也逐漸增多。
2.突出特點
改革開放后,來華留學生教育也實施了改革。1978年以前,來華學習中醫藥的外國留學生絕大多數是享受我國政府獎學金的,197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一項重要改革就是開放自費來華留學生教育。自費生錄取標準由各中醫院校自行決定。1979年,國務院批準通過《關于接受自費外國留學生收費標準問題的請示》,為我國自費來華的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提供發展條件。同年教育部召開全國留學生工作會議,明確規定留學生必須學習兩年漢語后才可進人中醫專業學習。1984年,教育部召開第三次全國留學生工作會議,肯定了外國留學生的學位制度,從此中醫藥對外教育學位體系開始形成,留學生研究生教育也開始擴大。在管理方面,自80年代以來,中醫藥高等院校對外國留學生教育的自逐漸擴大,主要表現在對外國留學生的錄取權和在學校的管理權。198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關于在中醫藥對外教育中禁止濫發證書的通知》,加強了證書的管理。1989年6月,中國國際針灸醫師考核委員會在北京成立;9月,國家中醫藥考試中心、國際針灸考試中心正式成立,這使得對中醫、中藥、針灸從業人員的業務質量的檢測工作進一步規范化。
三、快速發展(1990年一2000)年)
進人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通人和,內政外交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外部環境來看,到1998年底,世界上有162個國家與我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從內部環境來看,我國進人了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1992年黨十四大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有力地促進了政治、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高等中醫藥教育對外開放在這一時期實現了快速發展。
1.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顯著增多據統計,從1990年一1998年,我國339所高校共接受了164個國家234691名留學生,年均增長率為28.56%,比上個時期增長了15倍多,自費留學生成為來華留學生的主體,高校則成為接受留學生的主體。而這十年間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多名境外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是前20年學生總數的40倍。據統計,1988年以后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達14700多人,是1988年前來華學習中醫藥留學生總數的36倍。
2.中醫藥對外教育機構蓬勃發展,開展境外聯合辦學
截止到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在我國建立的三個“國際針灸培訓中心”為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近萬人次的醫務工作者。1994年在天津中醫學院建立了中國傳統醫藥國際學院。全國7所中醫學院更名為中醫藥大學后相繼成立國際教育學院。各地中醫學院也都成立了國際培訓部或留學生辦公室。在1994年和19%年,南京中醫藥大學與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與英國倫敦德賽科斯大學,先后分別聯合創辦了中醫專業本科教育合作項目,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界與國外著名聯合大學創辦新專業的典范之作。這是西方國家高等院校首次向中醫藥學開放,標志著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式打人高等教育國際市場。
3.留學生教育進一步法制化和規范化
1994年,北京中醫藥大學制定了本科留學生學位管理規定,率先實施學分制度,使外國留學生選課更加靈活,教學管理也更加規范。19%年6月,國家留學生基金管理委員會成立,實行政府規定招生計劃和獎學金名額[t8]a1997年3月,國家教委頒布了《外國留學生獎學金年度評審暫行辦法》。2000年出臺《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規定了留學生的接受方針、管理體制、留學生類別、獎學金制度、教學管理等重要內容,成為留學生工作進人法制化階段的主要標志。隨著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增多,我國中醫院校也在逐步建立健全留學生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推進中醫藥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進程。
四、蓬勃發展(2001年至今)
論文摘要:文章對新時期高等中醫藥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從加強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對學分制和課程體系、開放型課堂、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動手能力、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等方面的教育特點作了分析,并提出其發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強調,人才培養是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深人開展《中醫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落實《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明確今后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的發展目標、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推進高等中醫藥教育體制改革和內部運行機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證高等中醫藥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醫藥教育現狀
經過5年發展,高等中醫藥教育圍繞“發展是主題,調整是主線,改革是動力,質量是根本,重心適度后移,加強繼續教育”的工作方針,中醫藥教育有了較快發展。首先是中醫藥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國中醫藥本專科和中專在校生僅9萬人,如今已達到45萬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萬,成教生4萬。其次人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1999年以前,培養醫療類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醫、藥、護、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級各類的中醫藥人才,滿足了社會的發展需求。第三,中醫藥院校初具規模,成為中醫藥事業的亮麗風景線。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積達到1. 3萬畝,經費投人70億元以上,如江西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當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盲目建設、盲目發展的狀況。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又提出了“發展重條件,調整重市場,改革重模式,質量重標準,繼續教育抓落實”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個與教育相關的標準,包括中醫藥教育機構設施標準、中醫藥專業設置標準、中醫人才培養標準、中醫臨床教學基地設施標準和中醫基礎名詞術語標準等。通過標準戰略,以保障教育教學質量。
2高等中醫藥教育發展趨勢
今后將繼續加強高等中醫藥教育建設,開展高等中醫藥教育研究,如全面出臺系列設置標準,制定臨床專業學位授予標準和繼續教育基地建設標準;組織開展好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和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加大對高等中醫藥教育的經費投人力度,加強制度建設和基地建設,提高整個中醫藥隊伍的素質和水平;開展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研究、中醫藥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及有效形式研究,進一步擴大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中醫研究生試點工作等,從根本上保證教育質量。
2. 1加強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做好高等中醫藥教育工作,繼續加強中醫古典文獻整理,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繼續組織重點挖掘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傳承方法。要積極開展中醫教學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醫理論、臨床教學中基礎課、臨床課、臨床實習三段分割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目標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以及“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中醫人才的特點,探索采用基礎和臨床交替教學,理論與實踐滾動聯系的教學方法,建立起具有中醫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全面組織實施“中醫臨床療效評價關鍵技術研究”,與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訂中醫藥教育改革發展綱要,開展中醫藥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訂《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管理辦法》,制定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建設標準,建設一批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總結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加強管理,提高質量。
2. 2進一步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
(1)完善學分制體制改革,以適應人才市場需求專業設置的課程相互之間的分工和配合,構成了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僅僅靠一門或幾門課程,而是靠全部開設課程的協調和補充。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學分制用來計算學生學習進程或學習份量。學分制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根據各自的基礎、特長、興趣選修一些課程,允許學生跨專業、跨系選修課程,有利于學生的知識結構趨于多樣化,也利于學科之間的滲透及邊緣學科的發展,它要求學校和教師能夠開出大量的選修課。
學生每成功修畢一門課程便得到若千學分,當考取到足夠的學分便可畢業,至于畢業所需學分的多寡則視各院校的規定,學生只要完成了規定的必修課程,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任意選修其他感興趣的課程。學生選修課程時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學生按其不同的發展水平、興趣和專長主動地進行學習,也有利于學校培養不同素質和個性的學生。
國內高等教育竟爭性加大,高等中醫藥教育系統應鼓勵革新和創造,并以能夠對社會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應,學生、醫院、政府都有選擇的權利。高等中醫藥教育應適應市場竟爭需要。同時,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社會中,每一個學科領域,特別是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新的東西不斷出現。要使高等中醫藥教育跟上時代的步伐,勢必要求大學開出新的課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傳授給學生。
高等中醫藥教育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比較靈活,除了一些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保持相對穩定不變外,老師可以根據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場需求,開設新的選修課程,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學到最緊缺的專門知識而找到工作,而學分制的實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學科較快地進人高校。
(2)開放型課堂改革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隨著知識爆炸、技術革命和全球化市場等市場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經濟”的出現,高等中醫藥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學生的智力、讀寫能力、創造力和設計創新能力等所決定,自然資源和生產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經變少。為創造性而教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共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點。
創新精神的培養主要靠課堂教學,教師為學生創設開放型課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目前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所謂開放型課堂,是指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是主體對象,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權利和自由度;而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在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發表不同見解,同時給學生創設能使思維發散的課堂氛圍和張揚個性的空間,自主獲取知識的條件等。開放型的課堂能夠刺激學生的興奮點,能夠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
要創設思維發散的課堂氛圍,創造一個能夠支持或高度容忍標新立異者和偏離常規者的環境,教師就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勵學生質疑爭辯,自由討論,指導學生掌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尊重與眾不同的觀念,給予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甚至有時證明學生的觀念是有價值的。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教師能夠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給學生創設自由度很高、民主氣氛很濃、思維空間較大的課堂環境。這樣做的效果是很明顯的,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體驗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問、勇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觀點。由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課堂氛圍很活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這樣寬松、自由、積極、愉快之中進行。
(3)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靈活性有利于學生智力發展現代科技與生產的發展,是以綜合化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醫藥教育中就是課程的綜合化。所謂課程的綜合化,就是使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相互滲透、交叉進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具有解決復雜課題的技能。當今,高等中醫藥教育課程的綜合化已得到國家的重視,國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高等中醫藥教育在課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顯著成效。
比如,廣州中醫藥大學現有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制藥工程學、護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藥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藥物制劑、應用心理學、英語(醫藥方向)等13個本科專業,其中中醫學開辦了3個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醫學、中藥學是廣東省名牌專業。有中醫骨傷、中醫美容、針灸推拿、中藥制劑、高級護理、醫學檢驗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專業,此外開展成人教育和各層次的對外教育。從2003年起,我校由原來的單一醫學學科門類課程增加到醫學、工學、管理學、理學和經濟學5個學科門類課程。
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也有很大的靈活性,除了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內容比較穩定不變外,其它選修課程內容經常改變。同樣一門課程,不同教師采用不同教材,教學內容自然不盡相同,就算是同一個教師,在不同學期講同一門課程,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轉貼于 除了基本內容不變之外,教師通常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把科研成果作為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尤其是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的根本沒有材,似乎也不需要材,教師只是介紹性地把學科前沿的內容進行講解。這樣講法幾個課時就講完了,剩下的課時教師就讓自己的助教準備一些有關的材料進行講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題目讓每個學生去準備上講臺講,或讓學生自己定一個題目,然后就這個題目查找資料,論述該題目。
這樣的教學方法看上去雜亂無章,毫無定法。但這正是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學生為了準備講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資料,甚至還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如何學習,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4)注重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高等中醫藥教育在考核學生時更注重能力而不僅僅是分數。考試是檢查教學成績的一種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醫藥教育在考核時更強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記憶或描述能力。如在臨床學科科目考試中,有一半問題要求學生從多方面討論復雜問題,有現存標準答案的題目不多。象這類問題,書本上沒有現成答案。正因為這樣,學生們不需要死記硬背條條框框,而是盡可能發揮創造性思維,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圓其說”,都可獲得好成績。同時,因為由于書本上沒有現成答案,因而減少了學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上,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師也別出心裁。除了規定的實驗課程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外,有些本來沒有安排實驗的理論性課程,教師也把自己的科研項目或課題拿出來,讓學生具體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師把本來屬于自己工作的校園網建設項目拿來,分配給每個學生一個具體的任務,如編程等。學生完成了任務,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掌握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學生看到自己編制的程序被應用于網絡時,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師鼓勵低年級學生從事社會實踐與科研活動。目前,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使理論學習與實踐較早地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另外,學校還鼓勵低年級學生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甚至與導師一起撰寫科研論文,進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今后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明顯強于現在的大學生。原因是今后的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機會多。
一是半工半讀為學生創造了條件。允許大學生打工,全日制學生和半日制學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為社會服務的活動,增加了學生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是校園文化活動把學生和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從不同側面深人社會,了解社會。
四是鼓勵學生去醫院實習,找到實習機會的學生,實習期間不僅可以不在學校注冊學分和上課,還可以把實習算作一門實習課程,并給學生計算一定的學分。
這樣對學生來說是很合算的,因為實習期間不僅可以同樣掙到學分,而且在實際工作環境中能使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際工作的能力。另外,還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實習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實習的醫院錄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兩個學期就能聯系到實習的醫院實習,有的連著實習一兩年。所有這些都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并在這個過程中經受鍛煉,積累經驗,大大地增強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他們畢業后走上社會就不會有“斷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學生長期處于封閉的校園里,疏與社會聯系,對社會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崗位后,大部分學生至少需要經過2至3年的“斷乳期”。
(5)注重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專業技能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高度專業化、高度分工、高度協作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專業的人才,同一個行業內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專門人才。在科學高度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的信息化時代,人們有限的精力和能力決定了大多數人只能掌握某一個專業的知識或某一種專門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分工協作才能完成,這就要求人們具有與他人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