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50: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發病的基本原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沖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順序的異常,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屬于祖國學中的“心悸”、“怔仲”,“胸痹”、“眩暈”、“厥證”等范疇,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氣急、驚恐不安、脈律不齊,甚至出現胸痛、眩暈、暈厥等癥狀。中醫治療本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且治療有其獨到之處,副作用小,療效顯著,因此深入研究中醫藥治療心律失常的規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病因病機
心律失常按心率可分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心律失常兩種類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機普遍認為是心臟虧虛、血脈瘀滯、瘀而化熱。如周燕青等[1]強調,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臟虧虛、血脈瘀滯是發病的基本因素,心脈瘀阻、瘀而化熱是其必要環節。在此基礎上,各醫家各有體會,王振濤[2]認為快速性心律失常發病機制無外乎“虛”、“瘀”、“熱”,即氣陰虧虛, 熱毒瘀血,心神失養,同時強調心神不寧為本病之共性。趙永華[3]從內風的角度來認識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從肝陽化風,煽動心火;血虛生風,心脈失養;陰虛風動,擾動心宮;熱極生風,痰火擾心;肝逆動風,忤犯心宮等六方面具體闡釋。
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機目前多認為是心脾腎陽氣虧虛,寒濕、痰飲、瘀血之邪阻滯心脈,心脈瘀阻流通不暢。如嚴永琴[4]總結李松林經驗,認為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病機是心、腎、脾的陽氣虛弱,陰寒內盛,在陽虛的基礎上兼有血瘀、痰濁致使脈道不暢,鼓動無力,脈來遲緩或結代。張東興[5]認為,其病機屬心腎不足,陽氣衰微,陰寒內侵,氣血運行受阻,瘀血內停。鄭源龐[6]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于自身陽氣虛弱,陰寒內盛或氣虛血寒或兼痰瘀阻滯等,以虛為本,氣虛、陽虛最為常見。從臟腑辨證角度看,主要責之于心脾腎,但以心腎陽氣虛弱為關鍵。
中醫藥治療心律失常的特色及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依據整體觀念探討病因病機
痰濕體質是中醫體質學說研究中七分法的一個病理類型[1],是指由于人體臟腑陰陽偏頗,氣血津液運化失司,造成水液內停而痰濕凝聚,形成以粘滯重濁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主要表現有體態偏胖、口粘、痰多、胸悶、多汗且粘、身重不爽等。
痰濕體質作為基本的中醫體質類型之一,與多種生活習慣疾病有關,如亞健康、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2~5]。痰濕體質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痰濕體質形成的各種影響因素,對于上述各種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其基本原理概括為:體質過程論、心身構成論、環境制約論、稟賦遺傳論等四個基本原理[6]。
其中,環境制約論認為,環境、社會對體質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也就是說,在個體體質的發展過程中,生活條件、飲食構成、地理環境、季節變化以及社會文化因素都可產生一定的制約性影響,有時甚至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7]。
同時,筆者從當代疾病譜的變化中發現: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腦卒中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而這些疾病的發生與環境因素(膳食結構、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如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每天增加看電視2h會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危險[8,9]。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變化尤為巨大[10]。因此,本文主要從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其對痰濕體質的影響及在2型糖尿病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1 膳食結構變化對痰濕體質的影響
飲食物具有滋養五臟,增強體質的作用。如《素問 ·六節臟象論》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而膳食結構不合理,會損傷人體體質。如《素問 ·五臟生成篇》則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 … 此五味之所傷也。”
我國傳統的膳食結構以谷類食物為主,特點是低脂肪、低能量密度、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膳食纖維[10]。2000年中國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國民膳食結構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攝入量明顯上升,而谷類食物、蔬菜、水果的消費量下降,與1992相比,有明顯差異,這是一種“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結構,造成脂肪攝入過高及健康食物攝入減少,患慢性病危險將因此增加[11]。
與之相對應,調查還發現: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患病率,較前一次調查,具有明顯增高[12]。超重的人群是在1989-2000年的12年間,超重率由15%增加至28.2%,增長幅度為88%[13]。
而胡以松等人的研究表明:食用油、蛋類、奶類、糕點等與代謝綜合征的患病呈正相關;深色蔬菜、畜肉、禽肉等與代謝綜合征的患病呈負相關[14]。
中醫學認為,此種膳食結構屬于偏嗜肥甘,即是《靈樞·逆順肥瘦》篇所說:肥人……其為人也,貪于取與;《素問·奇病論》:素食肥甘,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此種膏粱厚味,油膩腥膻,易積濕生痰,而成痰濕。故有《張氏醫通》:“膏粱過厚之人,每多痰”及《雜病源流犀燭》:“飲啖過度,好食油麥豬脂,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痰”之說。更有朱丹溪“肥白人多痰濕”(《格致余論》)之著名論斷。李東垣亦在《脾胃論》中指出:飲食失節,過嗜膏粱酒醴,則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致使痰濕內停。
同時,現代研究發現:脂肪攝入過高,造成的脂代謝紊亂(表現為:血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產生“痰濁”的重要生化物質基礎[15]。
因此,膳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結構,是痰濕體質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2 生活方式變化對痰濕體質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職業性體力活動的強度在降低,家務勞動在減少,人們生活方式和體力活動模式也隨之發生變化,生活方式趨向靜態的變化,體力活動嚴重不足。
2002年who在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每年由于體力活動不足導致全球190萬人死亡;12%缺血性心臟病,11%缺血性中風,14%糖尿病,16%結腸癌及10%乳腺癌由體力活動不足引起。缺乏足夠的體力活動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病關系密切,并可增加患直腸癌、乳腺癌、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的危險性[16]。
2002年中國人群體力活動和體育鍛煉調查顯示:人群中有11.7%、20.5%、44.7%和23.0%的調查對象分別從事非常輕、輕、中等和重體力勞動的工作。雖然,從事中等和重體力勞動的人,有44.7%和23.0%,但是考慮到技術革新和進步,此種工作強度仍在不斷的下降之中。人群中只有18.04%的人參加體育活動。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9.0%和16.0%。3.74%的人采用靜坐生活方式。因此,體力活動不足,是我國目前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現形式[17]。
江國虹等對天津人群的研究發現:在每天鍛煉少于30min的81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413人,占50.8%。而在每天體育鍛煉超過30min的2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6人,只占21.4%。統計分析顯示:每天體育鍛煉超過30min,可以有效地預防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每天運動30min是慢性病的保護因素。而在每天看電視超過3h的54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06人,占37.9%;在每天看電視超過3h的29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13人,占71.5%。統計分析顯示:每天看電視超過3h,患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的危險增加0.89、0.79、0.47、0.45倍。靜態活動時間過多是導致慢性病的危險因素[18]。
全國各地,如吉林[19]、上海[20]、南京[21]、河北[22,23]、浙江[24]、廣州[25]等地的研究,均得出相同或類似的結論。
中醫學認為,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體力活動不足,多靜少動,易造成“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素問·宣明五氣論》),《呂氏春秋·盡數篇》謂:“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故,使中焦壅滯,脾失健運,水濕停聚,釀生痰濕”。
王琦等對中醫痰濕體質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低運動水平、喜食油膩之物是影響痰濕體質的重要因素[26]。
因此,在對2型糖尿病的防治中,要重視對痰濕體質進行研究,其中膳食結構與生活方式是兩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王琦.中醫體質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29.
2 顏平.平衡觀--中醫調治亞健康的根本.江西中醫藥,2006,37(2):13-14.
3 鄒志春.從中醫理論探討亞健康及其與運動的關系. 江蘇中醫藥,2005,26(4):7-8.
4 姚曉天,程志清.社區中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特點分析.浙江中醫雜志,2004,(8):352-353.
5 劉艷驕,王琦.肥胖人痰濕體質與糖尿病相關性研究.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3,17(2):34-39.
6 王琦,王睿林,李英帥.中醫體質學學科發展述評.中華中醫藥雜志(原中國醫藥學報),2007,9(22):627-629.
7 王琦,于衛東.中醫體質學說的基本原理.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12(1):10.
8 diabetes and obesity:time to act.international diatebes federation,2004.
9 debate on obesity;the observer, london uk,2004.
10 杜樹發,呂冰,王志宏,等.中國居民膳食的變遷.衛生研究,2001,30(4):221-225.
11 翟鳳英,何宇納,馬冠生,等.中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現狀及變化趨勢.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85-488.
12 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13 王惠君,翟鳳英,杜樹發,等. 1989-2000年中國部分省份成人超重流行趨勢分析.營養學報,2004,26(5):329-332.
14 胡以松,翟鳳英,何宇納,等.中國人群代謝綜合征與食物攝入的相關性研究.實用預防醫學,2008,15(1):1-8.
15 徐濟民,蔡沛源.痰濁型冠心病與血脂水平關系的探討.中西醫結合雜志,1984,4(5):256.
16 毛淑芳,劉巖.體力活動與慢性病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承德醫學院學報,2004,21(1):67-70.
17 楊功煥,馬杰民,劉娜,等.中國人群2002年飲食、體力活動和體重指數的現狀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4):246-251.
18 江國虹,李靜,潘怡,等.膳食、體力活動與慢性病關系的研究.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2):94-96.
19 丁冬,汪麗萍,張錫斌,等.吉林省居民體力活動與慢性病的關系.中國衛生工程學,2008,7(4):238-239.
20 向會英,王人衛.上海中老年婦女體力活動現狀及對體質健康的影響.醫學信息,2009,1(7):269-270.
21 洪忻,殷曉梅,梁亞瓊,等.南京市居民體力活動與2型糖尿病關系.中國公共衛生,2008,24(9):1128-1130.
22 王曉波,王躍進,李建國,等.高血壓與膳食和體力活動相關關系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6):3020-3022.
23 王曉波,姜紅,王躍進,等.河北省農村成人超重、肥胖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7,23(7):775-777.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有9億多農民,農村人口占了全國人口的70%左右。改革開放使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農民的看病難問題還未能全面解決,仍然有農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藥、住不起院。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醫療衛生資源卻僅占世界的2%,其中80%又集中在城市。據統計:1998年到2003年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2.48%,但醫療衛生支出年均增長卻達到了11.48%,后者的增長已接近前者的五倍。
中醫藥用較低的費用解決農民的病痛,能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作為一門研究人體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生命科學,中醫藥學具有獨特的病理觀和疾病防治觀,臨床療效確切、用藥相對安全、副作用小、費用比較低廉等特色和優勢十分突出。因此應該提升中醫藥在新農合體系中的地位,保障農民的健康水平。
二、提升中醫藥地位的意義
(一)可以解決農民看病貴的困難
新農合只要求農民出資10元,費用低廉,但較低的籌資水平與昂貴醫藥費用相比顯得很不相稱。如果以中醫藥作為新農合體系中的主體,情況就會大為改觀。治療感冒,用西醫西藥最少也要幾十元,多則需要幾百元,如果使用中藥或針灸,一般幾元錢或十幾元錢就好了。中藥材在農村資源豐富,成本很低,甚至還可以就地取材,針灸既無毒副作用又簡便易行,特別適合農村。
(二)可以遏制醫療成本不斷攀升
提升中醫藥在新農合體系中的地位可減少醫療攀比現象。目前各類醫院紛紛添置昂貴的先進的醫療設備,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并促使醫療成本上漲。中醫主要通過“望、聞、問、切”辨證施治,“一根針、一把草”就可以解決多發病、常見病的診療問題,只有大病才需要送到上級醫院作進一步檢查。這樣,不僅能節約患者看病的時間和成本,也可避免加重農民負擔和看病壓力的惡性循環。
(三)可以激發農民的參合積極性
如果提升中醫藥在新農合體系中的地位,廣大農民會體會到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甜果,由此而激發廣大農民的參合積極性,將使新農合覆蓋面得到延展。隨著參合農民的增加、覆蓋面的擴大,勢必會激發中醫藥醫療服務的優化、藥劑研發和生產的擴張以及專業技術隊伍的充實提高,由此推進整個新農合體系的日趨健全、完善。
此外,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知識產權、最具可持續發展優勢的朝陽產業,國家作出振興和發展中醫藥的戰略決策,非常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因此中醫藥也完全有可能進一步在城鎮醫保體系中逐漸發揮出主體、主導作用來,并進而在全民醫療保險體系下,發揮更大的作用,凸顯出我國醫療衛生保險體系的鮮明特色和優勢。
三、中醫藥在新農合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投入經費不足
政府投入的農村衛生事業經費不足,投入中醫藥的更少。據調查,不少縣級衛生經費的投入未達到國家所規定的要求,而投入農村中醫藥專項經費與投入農村西醫藥專項經費也存在明顯的差距,且各項農村衛生政策(包括中醫藥)難以落實到位,經費運作效率低,許多基層衛生機構無法進行正常的運作,更談不上發揮作用。
(二)農民參合路徑不暢
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存在著制度缺陷、管理不到位和醫療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影響了制度運行的效率,也致使農民參合的途徑不暢。從全國的現狀來看,大多數地區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滿意程度比較低,參與意愿不強。
目前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以縣為統籌單位,各鄉村的繳費都要交由縣統一管理,實行繳費、籌款、核算、管理和服務的一體化。然而,這一體系存在著管理流程混亂、手續繁瑣等問題,引起農民對制度的不滿。據有關人員調查統計,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不足之處,54.44%的農民認為報銷手續繁瑣,47.78%的農民認為看病不自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多項程序較為復雜,主要表現為報銷審批復核環節多、參合農民轉診難、定點就醫不便等問題。很多地方規定參合農民醫療報銷要經縣、鄉兩級審批,農民就醫要到定點醫院,轉院的要實行逐級轉診制度。由于受人員、時間、地點、交通、通信等因素制約,給參合農民看病帶來了許多不便,降低了參合農民對醫院的選擇性,參合農民感到不滿意。
(三)農村中醫從業人員缺乏
農村是人才洼地,醫務人員隊伍素質低,人才流失嚴重。人才缺乏一直是農村衛生發展的老難題,在中醫藥領域中更為嚴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一是衛生院條件差,技術環境落后,政府又缺乏優惠政策,高層次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二是人員配置不合理,無法形成競爭機制,基層醫療機構中醫人員的編制遠遠低于西醫人員,各種人員占據著工作崗位,嚴重制約了農村中醫藥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農村中醫藥設施缺乏
在醫療中與中醫藥相配套的設施差且少,無法滿足現行醫療要求。據調查,大多數中醫科室條件差,設施落后,除了聽診器,幾乎沒有其他中醫診治設施,這種條件影響農民更好地享受中醫服務,而且制約著中醫治病救人的療效。
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不全、技術水平落后,很難為參合農民提供大病、重病醫療服務。一旦參合農民患上了大病、重病,就只能到縣(市、區)級或以上的醫療機構就醫。然而,縣醫院醫療費用相對較高,起付線設置也比較高,而補償又偏低,相當比例的農民支付不起需要他們自付的醫療費用。不僅如此,農民因看病而花費的交通費、護理費等支出也將大大增加。
(五)對中醫藥認識存在偏差
目前,不但部分農民甚至有些醫療部門和醫療主管部門,對中醫的認識也還不足。長期以來有不少人存在中醫是落后的、西醫才是先進的思想,這種不公平使中醫藥長期處于農村醫療的附屬地位,服務領域不斷縮小,中藥特色和優勢不斷淡化,嚴重制約中醫藥在農村的正常發展。
四、提升中醫藥地位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提升中醫藥地位
把提升中醫藥在新農合體系中地位的主張,納入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提升中醫藥地位。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和有關行政部門還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具體引導和保證中醫藥在新農合中占據主體地位,發揮主體作用。如積極探索制定新農合中醫藥服務的補償政策,引導農民選擇運用中醫藥診療疾病。有的地區對中醫藥費用占治療總費用50%以上的13類門診慢性病人,納入住院統籌資金的補償范圍;有的地區規定,參合農民在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用中藥飲片治療疾病,提高10%的報銷比例,運用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疾病,提高20%的報銷比例,并當場就可得到提高相應比例的報銷。此外,對門診或住院選擇中醫藥為主進行診療的費用報銷優惠措施也要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盡量從政策上鼓勵農村患者就診、住院時首選中醫藥。同時應將符合條件的縣級中醫醫院列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服務機構;將適宜的中醫藥服務項目納入補償范圍;將必需的中成藥和中草藥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用藥目錄》。
(二)加大財政投入
城鎮職工醫保經費主要由財政和企業投入,新農合推行后,雖然各地政府的經費投入也較前有所增加,但與前者的投入和解決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需要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因此必須逐步加大投入,以確保廣大農民能真正享受到新農合以中醫藥為主體的實惠。
此外還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衛生資源,合理利用民間資本,提高資金運作效率。我國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過分增加財政對農村中醫藥的投入,可能會影響到其他資源的配置。所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衛生資源,合理利用民間資本為農村中醫藥發展服務,提高資金利用率更為可行。
(三)改善參合路徑,提高農民參合率
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任何經濟活動的最佳決策都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農民參合實際上也是一種經濟決策,也必然遵循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因此農民是否參加新農合取決其受益情況。雖然農民不懂經濟學,但和任何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一樣,很講究投入產出效益。只不過農民看得更實際一些,或更眼前一些。
新農合要求參加者每人每年繳納10元錢,從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出發,任何人都會考慮投進去的10元會得到多少,最低的回報期望值也是10元,如果低于10元,則必然會回避。因此以這種思維參合的,都是經過核算認為參合是劃算的。他們認為自己出了10元錢,而實際上最終還能收回至少10元,而且有了大病還會得到一定比例的補償。
解決路徑不暢的問題,要以參合農民為本,從農民利益出發。要針對報銷手續繁瑣和轉診程序多、周期長等問題,進一步簡化審批、審核和結算程序,明確報銷時間,限定辦理時限,減少中間環節,確保在短時間內報銷醫療費用。要在一定范圍內,取消逐級轉診的規定,放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讓參合農民自由選擇醫院。此外,要適當調整籌資標準和報銷比例。根據資金收支和農民生活狀況,適當調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逐步提高報銷比例,增強政策吸引力,使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路徑暢通。
(四)培養大量農村初級中級中醫藥人才
人才是解決中醫藥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面臨的問題的關鍵也是難點之一,解決中醫藥人才問題,最根本辦法是真正按中醫自身規律特點培養人才。一是國家要在政策上扶持,如提高待遇,創造激勵機制;二是承認“師徒傳承”、“以師帶徒”培養模式。“師徒傳承”、“以師帶徒”培養模式被歷史驗證為培養中醫藥人才有效模式,是中醫藥回歸本原的教育模式。
(五)增加對中醫藥的宣傳力度
經常組織中醫講師團,到農村普及以中醫藥為主的初級醫學知識,為廣大農民全面地準確地介紹中醫藥知識,消除農民對中醫藥懷疑心理,增強對其的信心。鼓勵農村衛生醫務人員積極應用中醫藥,引導農民自覺接受中醫藥診療服務。同時也要建立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新機制。加快中醫藥適宜技術的宣傳和推廣,鼓勵在農村開辦私人中醫診所。
總之,中醫藥大有作為,因為群眾需要中醫藥,中醫藥也符合新農合“低水平、廣覆蓋”的宗旨。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盡快提升中醫藥在新農合體系中的地位,我國農村居民的健康狀況一定會有較大幅度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Z].2009.
2、衛生部.2006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Z].2007.
3、柳清瑞,宋麗娟,胡家詩.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問題與破解之策[J].經濟體制改革,2007(4).
4、孫玉潔.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幾點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1).
[中圖分類號] R758.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004-01
中醫體質理論源于《內經》,歷代醫家多有發揮,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當代醫家對體質學說開展了廣泛研究,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逐漸形成了較系統的獨具中醫特色的理論,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個體差異。銀屑病中醫稱之為“白”,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頑固性、難治性、慢性皮膚病。學界普遍認為其發病是一個多因素參與、多基因改變及多階段發展的復雜病變過程。其發病機理及防治研究方興未艾,結合中醫傳統理論及體質學說對銀屑病開展中醫體質研究及其相關因素關聯性分析,有望為銀屑病的防治研究另辟蹊徑。本文旨對銀屑病中醫體質研究的理論基礎、研究意義、路線及存在的問題和前景作一簡要概述。
1 銀屑病中醫體質研究淵源 《靈樞?論痛》:“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理之疏各不同……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素問?逆調論》:“是人者,素腎氣勝”、《素問?厥論》“是人者,質壯,秋冬奪所用”,上述條文所提的“素”與“質”,即中醫體質學理論的最早論述。張仲景《傷寒論》所述喘家、淋家、汗家等表示各種宿疾的體質特點,并認為體質因素與疾病的關系不僅表現在發病方面,還體現于疾病的發展及治療諸方面,同時也充分強調體質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以及治療、預后中的重要作用,為后世“辨體論治”思想埋下了伏筆。王叔和《脈經》明確指出不同“性氣”或“形性”的人,因稟性不同,脈象上有遲、速、大、小、長、短之別,雖無“體質”之名,實為中醫體質理論的重要內容。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漆瘡候》中云:“人有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較早地描述了皮膚病中過敏體質對漆過敏的現象。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云:“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是對小兒體質特點的概括,用藥強調:“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瘡”等,此則以小兒脾弱的體質特征所立的治則與治法[1]。金元四大家從體質影響疾病易感性做了不同的闡述,以及明清張景岳、葉天士、吳鞠通等在著述中對體質特點的論述,乃近代體質學說發展之濫觴。歷代醫家不僅重視體質在發病過程中的重要性,而且把人體體質特點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進而更有效地指導辨證處方用藥。
體質學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有了較為系統全面的發展,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從理論、臨床及實驗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如1982年,王琦編著的《中醫體質學說》一書中明確提出了“中醫體質學說”這一概念,中醫體質學說即是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研究人類各種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態、病變性質及發展趨向,從而指導疾病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說[2]。并概括體質學說的基本原理:體質過程論、心身構成論、環境制約論、稟賦遺傳論[3]。王琦等[4]提出人體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九種基本體質類型的概念及分類方法,為中醫體質研究開創了新篇章,同時也為體質學說在各科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皮膚科體質學說的研究方面也有一定得發展,如謝氏等[5]對97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進行中醫體質分類,發現平和質、濕熱質、氣郁質人數較多,共占總數的67.1%,其中平和質PASI評分最低,濕熱質、氣郁質患尋常型銀屑病的機率較其他體質類型高,且發病時多表現為血熱型,病情較重,平和質雖也可患病,但多表現為血燥型,病情較輕。
2 銀屑病中醫體質研究的意義 隨著中醫體質學理論體系研究的進一步深化,體質分類標準逐步客觀化,中醫體質與疾病發生發展、辨證與辨體結合用藥、運用體質學說指導疾病預防保健等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對中醫體質學說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拓展,如中醫體質特點與疾病特征、實驗室檢查、臨床實驗研究及動物實驗研究等不同層面進行了有益地結合,探索其關聯性,為疾病的預防提供多條途徑,為更多的臨床學科開展疾病體質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研究方向。
銀屑病為皮膚科常見病,發病因素復雜,治療棘手,通過對銀屑病患者體質研究探索該病患人群體質分類、影響因素、形態結構、心理特點等方面的科學規律,更好地運用辨病、辨體、辨證三維有機結合的中醫特色診療模式,為疾病診治、緩解期調養、高危易感人群預防提供有益的指導。貫徹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的疾病防治精神,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特色優勢。同時,借助現代科學中的生理學、臨床流行病學、免疫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心理學、病因學等,實現中醫體質多學科交叉研究,延伸其研究范圍,促進其與科學前沿的對接。
多學科交叉、多層面研究、多中心觀察的銀屑病中醫體質研究必定給銀屑病的防治帶來廣闊的前景,筆者認為其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在于:①在學術思想上深化“病理體質學說”、“未病先防”、“既病防變”、“辨質調養”等理論在皮膚科疾病中的運用;②在全國范圍內將實現大規模的銀屑病中醫病理體質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引入多種相關因素,開展分層次、多中心、縱橫結合的綜合流調策略,盡量做到調查數據真實、客觀、典型、可重復性;③將現代分子生物學檢測及早期實驗室診斷等條目引入銀屑病易感相關因素的分析中,以期提供發病微觀層面的實驗室依據;④計劃制定有中醫特色的銀屑病個性化的防治調養方案及健康管理模式,積極面向臨床推廣,方便醫護人員,造福廣大患者。
3 銀屑病中醫體質研究的思路 當前中醫體質學說的臨床研究主要為:中醫體質與證得關系研究、體質與疾病相關研究、體質與藥物治療及調體研究、體質與防治保健研究四個方面。銀屑病中醫體質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3.1 流行病學調查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診斷學術語規范》等文獻,并結合歷代文獻調查結果及征詢專家意見,擬訂的《銀屑病流行病學調查表》。參照王琦編制的《中醫九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和《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制定《體質分型設計表》、《銀屑病中醫病理體質調查表》、《銀屑病中醫病理體質積分評價表》。在國內選取9大調查區域,分屬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中南地區、云貴川地區、兩廣地區、青藏新疆高原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臺灣海南海島地區等9大中心,每個中心選取1-2家醫院篩選不同類型銀屑病患者150-200例,展開銀屑病中醫體質流行病學調查。通過中醫四診資料及皮損特征進行綜合分析,以統計銀屑病患病體質類型的特異性。
3.2 發病相關因素分析 通過對銀屑病患者進行: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籍貫、住址、電話等)、發病相關因素(既往病史、家族史、病程、發病緩急)、患病癥狀體征(皮疹形態、數目、大小、色澤、部位、自覺癥狀)、舌脈、皮膚專科檢查、中醫辨證分型、西醫分類分期、輔助檢查(常規檢查、肝腎功能、組織病理)、藥物治療情況、體質類型等條目的統計。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銀屑病流行病學數據庫》中數據條目進行統計學處理,先進行指標的頻數分析,所有相關因素、癥狀、舌脈等條目均變換為分類變量(0、1),刪除出現頻率小于5%或雖大于5%但辨證意義不大的條目,保留30個常變量。分析頻數較高的發病相關因素與銀屑病中醫病理體質的關聯性,分析總結銀屑病易感危險因素及其權重系數。對所收集的中醫癥狀及體質分析條目等進行系統聚類法樣品聚類分析,列出各聚類癥狀、舌脈、體質指標頻數及百分比分布,結合中醫理論確定各聚類類別的中醫證型和中醫病理體質。
3.3 典型銀屑病體質微觀層面研究 采集銀屑病患者皮損或血液組織,采用免疫組化、基因芯片等蛋白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銀屑病特異蛋白、易感基因、miRNA、炎性細胞因子網絡等方面的檢測,或采用皮膚屏障儀檢測銀屑病皮膚屏障指標等,并將銀屑病病癥特點、相關易感因素與實驗室微觀層面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探索其關聯性。
3.4 個性化綜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根據上述流行病學研究、中醫體質調查及銀屑病發病相關因素分析結果,并結合微觀層面實驗室數據,綜合分析,適當取舍,制定出初步的規范、量化、操作性強的銀屑病中醫病理體質診斷標準和銀屑病有中醫學特色的個性化綜合防治方案,同時在臨床上根據不同的患者的實際情況建立廣泛實用的銀屑病健康管理體系。
4 銀屑病中醫體質研究的問題與展望 雖然銀屑病中醫體質研究及其應用有廣闊的前景,然而在實際當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①中醫體質分類涉及因素眾多,需要建立在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遺傳背景、社會心理因素、生活環境差異、職業因素、地域因素、飲食因素、形體氣質因素等,所以目前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尚存爭議,需要進一步完善,形成相對科學化、規范化的國家標準;②銀屑病體質病理學研究為使具有典型性,需要經過多層次、分區域、按病程、大規模、跟蹤式的調查研究,需耗費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③制定《銀屑病流行病學調查表》和《中醫體質量化表》,并在不同地區完成一定數量的病例統計,以及后期進行數理統計,全過程需要精細操作和復雜統計;④研究探索銀屑病與體質的相關性,從而指導銀屑病高危人群的預防、發病患者的個體化診療及緩解期患者的辨體調養,加強該病的防治的可操作性,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銀屑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模式,最終實現成果轉化,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其周期長、難度大。
由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居處環境的惡化,銀屑病的發病率近年來有明顯增高的趨勢。隨著銀屑病機理及防治研究工作的深入,從多角度、分層次、多中心、微宏、縱橫等方面研究銀屑病發病及防治成為當前及今后臨床及實驗研究的主方向。制定銀屑病個性化的防治調養方案及健康管理模式,對廣大銀屑病患者控制病情、預防復發、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沈晨群.錢乙對小兒病辨證用藥的特點[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3,3(12):1813-14.
[2] 王琦.中醫體質學說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2):7-8.
現代醫學認為胃腸道疾病發生的根本機制是胃腸道膜黏攻擊因子占優勢所致。健康人是以防護因子占優勢與攻擊因子處于動態平衡,一旦打破這種平衡由攻擊因子占優勢則發病。胃腸黏膜的攻擊因子和保護因子是由多種因素介導并相互作用形成的復雜網絡體系。現代醫學的這種平衡失調的發病理論與中醫學發病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正相爭,百病之由”的觀點是相互吻合的,這也是中醫藥治療胃腸疾病的基本原理。為了進一步提高中醫藥干預胃腸道疾病的效力,深入探討中醫藥對胃腸保護因子和攻擊因子的相關作用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本文就中醫藥干預胃腸疾病的研究概況綜述如下。
1 胃腸黏膜保護因子與攻擊因子的組成
1.1 胃腸黏膜保護因子的組成 依據胃腸黏膜細胞的解剖結構,可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①由分泌入胃腸腔的成分,包括酸、堿、黏液、活性磷脂、免疫球蛋白和其他抗菌成分等;②由胃腸黏膜上皮細胞組成的黏膜細胞屏障[1];③由黏膜下微循環,黏膜傳入感覺神經組成豐富的血管網,所以黏膜血供很豐富,能提供足夠的HCO-3,胃的壁細胞每分泌1個H+,同時從細胞的基底膜釋放一個HCO-3入血,維持酸堿平衡,構成屏障作用[2];④由胃腸道免疫反應系統組成,包括細胞免疫由肥大細胞和巨噬細胞等組成,體液免疫主要通過免疫球蛋白A(S-IgA)與細菌、病毒結合,中和或粘附阻止病原體侵入;⑤由神經內分泌體液網絡組成,主要的因素有:前列腺素E2(PGE2),環氧化酶-2(Cox-2),二相酶包括醌還原酶(QR)、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4),一氧化氮(NO),胃腸肽包括表皮生長因子(EGF)、轉化生長因子(TGF)、血小板獲得性生長因子(PD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生長抑素(SS)、胃泌素、促胰液素,主要調節細胞的合成、生長和增殖,三葉肽家族,熱休克蛋白,其他激素等組成屏障;⑥由胃腸腔內微生態組成,胃腸腔內微生態平衡是發揮胃腸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是防御外來致病菌的主要屏障、
1.2 胃腸攻擊因子的組成 胃腸攻擊因子主要有①致胃腸潰瘍的攻擊因子有:胃酸pH6~8 h,高酸H+過度逆流,pH梯度消失,胃蛋白酶引起自身消化[3];②胃幽門螺旋桿菌(Hp)的侵襲:Hp借助黏液素在胃黏膜上繁殖,Hp可分泌多種酶與毒素,如VacA毒素、CagA毒素、脂酶、磷酸脂酶A、生物堿等, Hp可導致氧化爆發;③致化學性胃腸黏膜損傷的攻擊因子有[4]:乙醇、煙、膽汁等化學性刺激物:可引起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PGS)合成、抑制環氧化酶活性,直接產生細胞毒作用,促進炎性反應,影響細胞增殖和促進細胞凋亡,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2 胃腸疾病的中醫藥干預
胃腸疾病的發病是胃腸黏膜攻擊因子占優勢所致。因此,對胃腸疾病干預的關鍵是增強保護因子的作用,削弱攻擊因子的作用,使其逆轉為保護因子占優勢的動態平衡,胃腸疾病自然趨向痊愈。近年來根據中醫治療疾病“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則,廣泛進行中醫藥干預胃腸疾病的實驗室與臨床研究。
2.1 增強胃腸黏膜血流量(GMBF) 胃腸黏膜內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以保護血流通暢及維護能量代謝,并能中和和清除從胃腔彌散入黏膜的有害物質,促進碳酸氫鹽的分泌以中和清除H+等,因此增強胃腸黏膜血流量對增強保護屏障具有重要的意義[5]。姚希賢[6]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儀以檢查胃黏膜血流量,觀察益氣活血類方藥如人參、黃芪、丹參、川芎、赤芍、甘草等,治療脾虛型慢性胃炎的患者,治療6周以后觀察證實該方藥不僅能使臨床證候明顯改善,而且還確能增強GMBF。另外,采用氨基比林清除法,也觀察到該方可增強乙醇損傷胃腸黏膜大鼠的GMBF。另外,四逆散、復方丹參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等也有相同的作用。多數活血化瘀藥如丹參、麥冬、當歸、川芎、丹皮等能明顯降低黏膜的血管阻力,改善腸系膜有效循環,增加組織的血液灌注,腸壁血流量加快,有利于胃腸損傷的組織修復,如潰瘍的愈合和糜爛的消退等。不少破血軟堅藥如乳香、沒藥、三棱、莪術、水蛭、桃仁等具有拮抗血凝,提高纖溶系統酶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在急性胃腸壞死性炎性反應和組織創傷中能更好地提高治愈率,發揮明顯的胃腸保護作用。
2.2 加強胃黏膜的屏障作用 房殿春等[7]用實驗大鼠研究發現,以健脾益氣和舒肝解郁為主的中藥方劑,如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小柴胡湯、養胃舒和溫胃舒等均能加強正常大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膠厚度,明顯增多由乙醇損傷的大鼠胃黏膜中氨基乙糖含量而使黏液屏障增強。其中尤以參苓白術散對促進由乙醇損傷的大鼠胃黏膜模型的黏液合成和分泌效應作用非常明顯,中藥黨參無論水煎液或乙醇提取物均可使胃黏膜中氨基乙糖含量增多。
2.3 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氧自由基是很多胃腸道炎性反應的致病因素之一,動物實驗與臨床研究證明有不少中醫方藥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袁耀宗等[8]報道蒼脂顆粒(蒼術、補骨脂、石斛、厚樸等)、養胃舒膠囊(黨參、白術、黃精、山藥、干姜、菟絲子、陳皮、烏梅、山楂、北沙參)和人參健脾丸(人參、白術、黃芪、當歸、遠志、棗仁、龍眼肉等)組成。用上述中成藥中的任何一種均可使大鼠胃黏膜中具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脂質過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肽還原酶(GSH-PX)和非蛋白結合巰基(NPON)等顯著增多清除了氧自由基,因此可防止胃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發生。
2.4 增強胃腸系統免疫功能 胃腸系統是人體與各類外界物質如微生物、毒素和食物等密切接觸的部位之一,也是機體第一道抗外界有害物質侵害的屏障,現已公認胃腸道的免疫系統已成為機體內最強大的免疫防御器官,其突出的特點是胃腸道特殊的免疫結構和功能組成了胃腸局部免疫系統或黏膜免疫系統[9]。
2.5 調節胃腸道微生態環境 張聲生等[10]提出微生態學的一些基本理論觀點與中醫學理論如整體觀念、陰陽學說、邪正盛衰等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因此引起了中醫藥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發現從中藥生地提煉而制成的雙歧因子口服液,可激發體內雙歧桿菌的增殖活力,在2周內即能增殖10倍以上,從而達到抑制外來有害病菌的入侵和繁殖。臨床觀察證實應用加味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腹瀉患者腸道雙歧桿菌調整作用的研究表明臨床總有效率達到88%,腸道雙歧桿菌水平明顯升高。對于中醫辨證為濕熱毒邪蘊結體內的嚴重菌群失調的患者,應用黃連解毒湯(黃連9 g、黃柏、黃芩各6 g、梔子14枚)、白頭翁湯(白頭翁30 g、黃芩10 g、黃連6 g、秦皮10 g、葛根15 g、白芍12 g、生甘草6 g)、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10 g、黃連5 g、黃芩5 g、甘草3 g。喘甚加炙麻黃;熱甚加連翹、石膏、竹葉;痰多加貝母、桔梗、半夏、桑白皮)治療多能收到明顯的效果[11]。
2.6 清除Hp作用 Hp是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也是公認的致胃癌因素,國內人群的感染率高達10%~30%左右,因此根除Hp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目前,西醫的三聯療法等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根除率也較高,但耐藥菌株不斷增加,副反應較大和藥費較貴等制約著廣泛應用。目前中醫藥清除Hp研究有效的療法,已引起廣泛的重視。金亞弦等[12]采用與西藥對照相比研究,胃炎清膠囊在清除Hp的療效上優于胃黏膜保護德諾;加味香砂六君子湯與奧克膠囊比較,在清除Hp的作用上兩者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此外,對于根除慢性淺表性胃炎Hp的感染,中藥治療組與西藥對照組的療效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說明,中醫藥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Hp陽性的治療是有效的,但還不能證明中醫藥根除Hp的療效比西藥顯著。總的來看,中醫藥治療Hp根除率較低,療程較長,但優勢是導致耐藥菌較少,副反應少。有抑制Hp作用的中藥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舒肝理氣和收斂固澀等類藥物為多,其中以黃連、黃柏、苦參、大黃、青黛、五倍子、三七等抑菌作用最強,若進一步加強科研設計,擴大篩選,認真組方,可能研制出更加有效的療法,很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臨床上可以根據病情表現,靈活掌握,綜合采用,有的以一個方面為主,再合理配伍,相互結合,優勢互補。在實踐中,首先要按照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貫徹理法方藥的原則,抓住主證,合理組方,精心選藥,證效相應,方藥嚴謹。另一方面,也可以辨病和辨證結合,針對發病機制的現代病理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認識,根據所用方藥的研究實驗、藥理、藥效學的資料和經驗,參照應用,彼此借鑒,以求得最優化的個體化治療方法,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季國忠,朱人敏. 胃黏膜屏障在消化性潰瘍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6,11 (2): 89-90.
[2] 姒健敏. 關注生長因子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 中華醫學雜志,2005,85(39): 2744-2745.
[3] 楊妙芳,朱人敏. 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治療進展.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6,11(2): 91-93.
[4] 鐘娃,闞方巨,李慶明.急性胃黏膜病變與胃粘膜保護研究進展.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6,11(2): 109-113.
[5] 候曉華,藺蓉. 胃粘膜保護與胃動力. 中華醫學雜志,2005,85(39): 2739-2745.
[6] 姚希賢. 臨床消化病學.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4-47.
[7] 房殿春,彭志紅. 胃黏膜屏障功能研究概況.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7,12(1): 48-52.
[8] 袁耀宗,湯玉茗. 消化性潰瘍發病機制研究進展. 中華消化雜志,2008,27(7): 435-436.
[9] 周麗雅,崔榮麗,林三仁.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中華消化雜志, 2008,28(7): 436-439.
關鍵詞:思維方式;系統論;黃帝內經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3-0487-03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atic Thinking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DING Bao-gang, MENG Qing-ga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Systematic thinking is a thinking style that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ystem theory. Although system theory is originated in modern west society, its ideology had existed in China in ancient times and affected th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theory's four basic principles, which are holism principle, relativity principle, dynamic principle and orderliness principle. Then it shows that the ancients applied systematic thinking to stud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accomplished lots achievements.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thinking style of the ancients in studying TCM and give some inspiration to thinking style in TCM study.省略。
思維方式是人在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所形成的認識事物、研究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就是該歷史時期人們相對穩定的思維格局或思維定勢,影響和導引著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1]。系統思維主要以系統論為理論指導,對事物進行分析研究。而系統論作為一種研究系統特性和規律的科學理論,雖然產生于當代西方社會,但其思想在我國古已有之,并且早已被應用于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如農業、軍事、政治、醫學等。中醫學作為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采用了具有系統論思想的思維方式。基于此,自古至今中醫學的理論處處滲透著系統思維的內涵。明確提出中醫的思維方式是系統思維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他在1980年給衛生部中醫司呂炳奎司長的一封信中提到:“人體科學一定要有系統觀,而這就是中醫的觀點”[2]。縱觀歷代中醫著作,系統思維猶如一樹奇葩,早已貫穿于中醫發展的始終。
1 系統論的基本原理
系統論作為系統思維的理論模式,其基本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整體性原理、聯系性原理、動態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分而言之,其主要內涵可簡單概括為:①整體性原理指的是系統的整體屬性不是各部分屬性的簡單加和,而是大于各部分屬性之和,并且具有各部分所不具備的某些屬性,這是系統內各個部分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②聯系性原理主要是指系統內部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具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特性,它揭示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內在原因;③動態性原理指的是系統在內外條件的作用下不斷發展變化,趨向并保持在特定的目標值上,揭示了開放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走向并保持一種穩定目標的特性規律;④有序性原理指出有序化是系統自組織和進化的內在本質[3],體現了開放系統能夠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自我調節,進而保持和恢復平衡狀態的特性。系統論的這4條原理各有特點,又彼此聯系,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系統所具有的基本特性。
2 系統思維在中醫研究中的體現
幾千年來,歷代醫家在利用中醫為人們解除病痛折磨的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又一部輝煌的著作。這些傳世經典,不僅凝聚著他們一生行醫中理論和實踐經驗的高度總結,也滲透著他們研究中醫的思維方式。推本溯源,《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作為我國現存的第一部中醫理論奠基之作,是歷代醫家研究中醫的必讀之書,書中不僅匯聚著《內經》以前古人研究中醫的思維方式,亦是《內經》之后醫者研究中醫的理論源泉和思維方式之典范,故研究《內經》,可窺歷代醫家研究中醫的思維方式。
2.1 研究對象 古人研究生命規律,除了研究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精神情志等的內在變化規律外,還站在天人合一的高度,認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而且“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把人看成自然變化的產物,認為外界的一切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相應的影響,故同時還研究與人體息息相關的環境、時間等的變化,比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氣候變化、節氣變更等等。因此縱觀《內經》全文,可以看出古人把研究對象定格為一個內有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精神情志等相互作用,外有地理環境、社會變遷、時間推移等相互影響這樣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復雜生命系統,而研究這樣的一個復雜系統,必須要有相應的思維方式來支撐,而系統思維就是其中之一。
2.2 研究內容 《內經》包含的內容涉及哲學、生理學、病理學、心理學、天文學、地理學、物候學等多學科知識,其內容可謂包羅萬象。而這些復雜的內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系,相互交叉,共同構成了一個以人為中心的龐大系統。通過對具體內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已經運用了系統思維,對人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體自身的整體性與聯系性: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的聯系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各個部分的相互作用而發揮出各部分不具有的整體功能,比如在生理狀態下,五臟系統中的心系統是由心臟、經脈、氣血津液等的有機組合及其他臟腑的配合才發揮出其主血脈和主神志的作用,這些作用是部分所不具有的;二是人體是形神的統一體,形與神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靈樞?天年》:“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指出人是形神的統一體,有形無神或有神無形都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病理狀態下,神的變化可影響形體的狀態和功能,如《素問?疏五過論》:“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以及《素問?舉痛論》:“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飧泄,故氣上矣。”分別講了神志的異常變化可以消耗精氣,損傷形體或使氣機逆亂;同樣形體的變化也可影響神的狀態,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血氣者,人之神”指出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素問?調經論》:“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說明氣血的充足與否會產生不同的情志變化趨向。而人體的這種整體性離不開聯系性的作用,同樣聯系性也離不開整體性的配合,故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發揮出各自相應的功能和系統的整體功能。
(2)人與環境的整體性和聯系性:人作為大自然中的一份子,與其他萬物一起共同構成大自然這個整體。大自然的各種變化(包括時間和空間),必然會影響作為大自然一部分的人類的狀態。在構成大自然的各個要素中,對人的生存具有最直接影響的是其周圍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由于人無時無刻不在與周圍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換,因而人體自身狀態的發展勢必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人類的活動也影響著周圍環境的變化,這也就是古人所講的“天人相應”。人體運行自身這個小系統同時,又與周圍環境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大系統。《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描述了各個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人們不同的體質,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多發病和治療方法,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體的生理狀態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人又是社會中的人,故人又與社會環境構成一個整體,人的生存狀態與社會發展的各種狀況緊密相連。社會的安定與動亂、富裕與貧窮等狀況以及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等等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比如《素問?疏五過論》:“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就講了作為社會因素之一的地位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因此這就要求中醫大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在診治疾病時,應該本著整體和聯系的觀點“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
(3)人隨時間的動態變化性:大自然的晝夜更替和四季輪回,產生了萬物的寤寐與生長化收藏。人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其生理和病理狀態亦必受此影響而產生相應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由盛轉衰的變化趨勢和隨著晝夜四季的更替而呈現盛衰的交替變化兩方面。首先,人體會隨自身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由盛轉衰的生理狀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講了男子從八歲到八八,女子從七歲到七七,精氣的盛衰變化及其對人生殖功能的影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講:“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指出了人在四十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不同的衰老狀況。其次,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還受時間變化的影響。大到一年四季,小到一日的每個時辰,人體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講了四季變化的特點及人們養生方式的變化,旨在使人體順應四時變化而調節身心,以達到健身防病的最佳狀態。《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盛,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講了一日之中陽氣的盛衰變化與晝夜晨昏的變化相應,人體的生理狀態亦隨之而變,反之則會產生疾病。《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則講了在疾病狀態下,隨著一日之中陽氣的不同盛衰變化,出現了正邪之間的勝負變化,故人體的狀態亦隨之而變。由上可見,人體每一時刻的狀態都有變化,都在隨著晝夜更替、四季輪回及年齡的增長而呈現出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狀態,體現了人體狀態的動態變化性。
(4)人體狀態的有序性:大自然的陰陽晦明和五運六氣等的變化,使得整個大自然處于一種有序狀態,而人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其生理狀態勢必亦受這些變化的影響,從而使得人體處于一種與大自然同頻共振的有序狀態。如《靈樞?口問》:“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講了人隨晝夜更替而處于睡眠與清醒的有序狀態;《素問?六微旨大論》:“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亢則害,承乃制。”人與自然相應,運氣的變化必然影響人體的狀態,使人體與自然一樣皆有生有克,這樣方能保持人體功能活動的最佳狀態。另外,人體狀態的有序性還受自身系統的調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體先天具有維持有序性的機制,主要表現在通過陰陽的對立制約和五行的生克制化來維持人體各種功能的動態有序性。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指出了陰陽之間的互根互用關系,并以此來維持人體的平衡狀態,同時在該篇中也指出:“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指出了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人體的五臟、五體、五志等皆與之相應,并依此維系人體臟腑、情志等的平衡性;二是通過各種后天的調節方法,或自身精神的調節,或外界藥物等的干涉,調動人體的自愈機制,使人體保持健康有序狀態或使之從疾病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即從無序到有序,從陰陽失調到陰平陽秘的狀態轉變,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以及《靈樞?本藏》:“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都說明保持精神的安靜與調和,可以使人體正氣充足、臟腑安寧,從而保持一種陰平陽秘的有序狀態;再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指出在疾病狀態下,可根據疾病不同的發病階段和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使人體恢復健康有序狀態。因此,人體無論是隨自然變化的自動調節,還是借助于后天各種方法的配合調節,都揭示了人體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趨于有序性的特性。
3 系統思維是研究中醫的思維方式之一
由上分析可見,《內經》從把研究對象設定為人體這一復雜生命系統,到對具體的內在變化及其與外界之間的相互聯系等生命規律的描述,都滲透著系統思維的內涵,反映了古人早已運用系統思維來研究中醫,并在此基礎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說明系統思維適合中醫自身發展的需求。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說:“生命是宏觀的,但20世紀的文明是微觀的。用微觀層次的規律不能解釋宏觀現象。兩個層次之間的差異是由自組織機制造成的”[4]。指出了微觀層次的規律不適合宏觀現象的研究,而中醫則偏重于對宏觀現象的研究,故研究中醫須用宏觀層次的規律,而系統思維就屬于思維方式上的宏觀層次。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鄧鐵濤說過:“中醫與西醫一樣,正朝著現代化的道路前進。但中醫藥學必須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發展規律的道路”[5]。指出了在中西醫的現代化進程中,研究中醫必須走自己的路,而系統思維就是在思維層面上研究中醫的道路。因此,無論是古人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研究中醫所取得的成就,還是近現代著名專家、學者的遠見卓識,都證實了系統思維在研究中醫中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綜上所述,系統思維是研究中醫的思維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 李東海,林少健,李勇.從東西方文化差異談中醫思維方式的培養[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6):417-418.
[2] 呂炳奎.對當前中醫工作中幾個問題的看法[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1(4):1.
【中圖分類號】R593.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515-01
體質現象是指在人類生命活動中,在先天和后天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1]。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重點研究人類體質特征、體質生理類型、體質病理等方面的特點,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態、病變的性質及發展趨向,從而指導疾病預防和治療,是一門新興學科。中醫學認為體質差異對生理病理以及養生預防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在臨床對疾病的診治活動中,對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療手段應建立在對體質辨識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該人的體質特征,并針對其體質特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該學科對于疾病的預防和預后判斷都具有重大意義,在臨床工作中能對臨床預防起指導作用。
賀江雁等人通過綜合辨析個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狀態將體質分為9型,體質在特定環境下都會對疾病的發生和轉歸產生影響。結核病患者屬陰虛性體質,通過長期中藥、食療的調整,陰虛性體質可轉向平和型。因此,體質又具有可調性,運用中醫藥調整偏頗體質,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我中心在結核病等慢性疾病的的防治過程中運用中醫體質學說進行診斷、預防性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于我中心進行診治的結核病患者,共計682例。其中男性患者370例,女性患者312例;平均年齡48.6歲。將上述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治療組341例,對照組341例。其中治療組患者使用中醫體質學進行診斷,采取預防性措施進行初期治療,觀察治療效果。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常規治療藥物和流程、教育情況和家族病史方面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結核病治療中,中醫體質學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疾病的發展和判斷,以及運用相關藥材和手段對疾病進行控制和預防。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臨床治療和護理;治療組患者在常規臨床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醫體質學治療判斷,兩種方式相互配合,對患者進行診治。
1.3觀察指標
治療組和觀察組患者均給予相應的常規治療和護理,治療組患者給予中醫體質學治療判斷,使用相關手段對患者體質進行調理,以配合常規治療。醫護人員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情況,分為四個等級:顯著,有效,一般,無效。計算有效率并進行對比,以說明中醫體質學對疾病在預防和預后的作用效果[2]。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數據均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對比數據以P
2結果
統計后結果如表1所示,對照組中治療后效果為顯著的患者有97例,治療后效果為有效的患者有141例,治療后效果為一般的患者有84例,治療后效果為無效的患者有19例,總有效率為69.8%;治療組患者給予中醫體質學診治調理,治療后效果為顯著的患者有131例,治療后效果為有效的患者有184例,治療后效果為一般的患者有25例,治療后效果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總有效率為92.4%%。對比后發現,中醫體質學在疾病的預防和預后方面效果顯著,配合常規治療手段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3討論
中醫體質學是一門以中醫理論觀點為基礎,主要研究病例的體質特征、類型,根據患者的體質特點和疾病臨床癥狀,分析疾病的反應和發展,從而指導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學說[3]。體質四項基本原理:體質過程論、心身構成論、環境制約論和稟賦遺傳論,它們共同奠定了中醫體質研究的出發點和理論背景。不同體質類型在形體特征、心理特征、生理特征、發病傾向、病理反應狀態等方面各有特點,患者的體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決定疾病的發展、變化、預后等差異。目前,隨著中醫體質學的不斷發展,對內科疾病的體質日漸受到重視,在臨床疾病的診治應用也越來越廣,通過研究不同體質類型與疾病的關系,強調體質的可調性,從改善體質入手,從而實現個體化診療。
結核菌普遍易感,若體質虛弱、無力抗病, 則邪易深入,甚至發展為重癥,而且體質虛弱者在正虛邪退的后期,不易康復,故結核病易發展為慢性,具有一定的治療難度。故體質的調理對結核病的預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種治療結核病的手段中,除規范地服用國家免費提供的肺結核藥品外,均應用中醫藥調整患者不平衡的體質,此外改善飲食及生活方式,以提高其正氣,能有效降低藥物副反應,提高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運用中藥調體的一種向平和體質轉化的過程,如本文中所示,我中心使用中醫體質學對患者進行診治,對患者的體質特征進行判斷,得出相關結論后醫護人員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調理治療,改善患者體質特征,對提高患者疾病的預防和預后有良好的效果[4]。綜上所述,中醫體質學充分貫徹中醫學“治未病”的學術思想,在疾病的預防和預后判斷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的提高具有較高的作用,制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母國成.中醫體質學說及其異化[J].新中醫,1983,(9):9.
目前,大多數糖尿病治療主要是依靠口服降糖藥及注射胰島素,但為什么老李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是什么原因?那中醫在治療糖尿病上又有哪些特色與優勢呢?
分析:
糖尿病中醫蘇開志說:“這種情況雖然有,但是其實并不多。”那老李的這個情況究竟是個什么原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降糖藥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肯定是有用的。中醫可以做到不用西藥而只用中藥就把血糖控治好,但是老李在服中藥后所起到的顯著療效,跟之前幾個月的降糖藥治療也是分不開的。幾個月的西藥降糖藥的治療,就算沒有讓老李的血糖乖乖聽話,但是老李的體質一定也因此而有所改善了。之前的治療改善了老李的胰腺功能,身體對胰島素更敏感,使胰島素能更好的發揮作用。這就給之后的中藥治療打好了基礎,所以效果顯著。
其次,中醫治療更注重個體,就2型糖尿病人來說,肥胖者多屬于痰濕體質,要注意化痰利濕。瘦的人就可能是精虧體質,治療方法就會有不同。而西醫對糖尿病的分類會比較粗,沒有中醫細致。
此外,中醫還會通過解除“血糖難控因素”來降血糖。那些藥物劑量和種類不斷調整,血糖仍然不能控制的病人,除了常見的藥物、飲食、運動因素以外,還有一些嚴重干擾降糖的誘因,中醫稱之為“血糖難控因素”。主要有:失眠、便秘、焦慮、抑郁、急慢性感染、疼痛、月經不調等。這些因素多通過神經、內分泌的反饋調節升高抗胰島素激素的水平,從而使血糖升高。這些因素一旦找到,給予恰當的針對性治療及處理,血糖往往就能夠下降。對于“血糖難控因素”的治療是中醫在糖尿病治療中的優勢。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特色與優勢
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出現過有關記載,中醫學在防治糖尿病方面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中醫獨特的防治糖尿病的體系,在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上都有其特色。
首先,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中藥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上效果明顯。中醫講究治“本”,可以使血糖、尿糖長期穩定在正常范圍。陰虛是糖尿病發生的實質,脾虛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虛是糖尿病合并癥產生的關鍵。中藥可以把養陰健脾益氣活血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從而使糖尿病從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療。舉例說,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已很好,尿糖已陰性,卻仍感到口干又不欲飲,疲乏無力,西醫不好解釋這種現象,也沒什么特殊治療。而中醫則認為降糖只是解決了“標”的問題,沒有改變腎陰虛的“本”,主張用補腎、養陰、清熱及利濕等治則,用六味地黃丸類藥物,確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防治是中醫、中藥的一大優勢。通過辨證論治,活血化瘀,綜合調理,往往會收到滿意的療效。在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防治上,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特色引入了中醫“絡病”理論,采用活血通絡法,早期進行干預。多項動物實驗表明,活血通絡法可以有效的延緩糖尿病多種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改善生活質量。
第三,中醫有“治未病”的說法,講究對糖尿病的預防和盡早的發現,這就有效地防止了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病痛。
第四,中醫診療,方法多樣,除中藥外,針灸、按摩、藥浴、理療、食療等,都能用于對糖尿病的治療上,根據不同患者,選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就能取到不錯的效果。
病情較輕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飲食治療和體育鍛煉的基礎上,單純服用中藥治療;對于病情重一些的糖尿病患者,可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既可以達到迅速降糖的目的,又可綜合調理全身的機能狀態。
中醫治療降血糖
正如老李的狀況,中醫在糖尿病早期時,有較顯著的功效,且治“本”、預防的優勢明顯,所以在糖尿病早期時候,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可以嘗試中醫藥治療。
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
近年來,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表現為尿中排出微量白蛋白,繼而出現臨床蛋白尿,嚴重者可導致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腎病的中醫治療原則是在辨證分型治療的基礎上注意活血化淤。
活血化淤要貫穿整個治療始終。病人由于體質不同,并發癥多種多樣,如水濕內停引起的水腫,根據不同證型可用五苓散、五皮飲、豬苓湯等方藥,也可以補氣活血與發汗利尿并用,除內服外還可采用中藥泡洗、中藥藥浴、中藥離子導入等治療。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是致死的重要原因,輕者可僅見尿中微量蛋白尿,重者可致腎功能不全、尿毒癥。
在基礎治療(包括控制血糖、治療高血壓、低鹽優質低蛋白飲食)同時,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和中醫辨證論治,治療糖尿病腎病,對減少尿蛋白,改善腎功能,控制本病的進展有積極作用。
中醫外治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友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糖友因足部并發癥而住院的比例也比較高,且很難預防,因為糖尿病患者極易感染,所以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引發糖尿病足,嚴重者還可造成截肢。
中醫藥促進糖尿病足創口愈合的基本原理是祛腐生肌。雖然多數療效并不太明顯,但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糖尿病足創口的愈合。中醫對糖尿病足通常采用外部治療的方法,如藥敷、藥浴等。
中醫食療,運動
飲食和運動都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駕馬車”中的內容,是糖友們每天必修的功課,但是糖友是否也知道中醫的食療與運動的特點呢?
世界上最早提出“飲食治療”的是中醫孫思邈。“辯證用膳”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它利用藥用食物或藥膳的偏性,來糾正患者陰陽氣血的偏勝偏衰。而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發展規律一般為早期燥熱津傷,中期氣陰兩虛,晚期陰陽兩虛,可兼夾血瘀、痰濕等癥候,以氣陰兩虛為多見。所以中醫在食療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益氣、養陰、補腎、健脾或清熱。
夏天是小兒腹瀉的高發季節,由細菌和病毒感染。孩子的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稀爛的常見臨床表現,可伴有發燒,嘔吐和其他西醫癥狀,兒童腹瀉,腹瀉的治療抗炎,補液,中醫認為,與腹瀉的兒童的主要疾病脾,脾往往是濕的治療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腹瀉55例,辨證論治,療效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腹瀉病診斷和治療方案》[1]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在我們醫院就診的小兒腹瀉105例隨機分為觀察組55例和對照組50例。觀察組,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齡(3.8±2.2)歲,病原菌的檢測,其中7例細菌感染性腹瀉,病毒性腹瀉3例,45例非感染性腹瀉,發熱7例,嘔吐12例,輕度脫水15例,14例嚴重脫水,中度脫水16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4±2.6)歲,病原體檢測,其中10例合并細菌感染性腹瀉,6例感染性的病毒性腹瀉,34例非感染性腹瀉,10例在發燒,嘔吐8例,輕度脫水13例,中度脫水29例,8例嚴重脫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糾正水,控制和非感染性腹瀉的電解質,酸堿失衡,加強護理,飲食調整,防止病毒感染的并發癥;蒙脫石散對腹瀉和口服鹽酸頭孢他美酯低鎂聯合應用治療細菌感染性腹瀉,抗感染治療。觀察組的一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中醫證型的不同,中醫和針灸辨證。細菌性腹瀉明顯,中醫藥治療的同時,同樣的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組和對照組。
1.2.1.1濕熱瀉臟腑嬌嫩,易受外邪侵襲病。由于季節性氣候,長夏多濕,所以夏天容易受濕熱之邪,濕熱泄瀉。本證多急性起病,瀉多,如果不及時治療,易傷陰,治療不當易腹瀉遷延。治療應根據清腸解熱,化濕止瀉原理,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為基礎方加減,重用葛根素,發表解肌,并提高清陽,腹瀉,夏天孩子里熱多偏生,黃芩,黃連以清熱,甘草協調諸藥[2]。多次腹瀉,并伴有發熱、馬鞭草,胡椒,雞蘇散來加強清熱解毒作用;嘔吐、竹屑,半夏降逆嘔吐;腹痛甚者加木香理氣止痛。
1.2.1.2小兒腹瀉有脾常不足,運輸能力弱,因為夏天容易吃生的水果或冷菜,難以消化的食物,以損傷脾胃引起腹瀉。食物殘渣,味酸為特征,伴有腹脹,便前腹痛及壓痛,并緩解后嘔吐。腹瀉可以單獨發生。脾胃治療,如胃。方藥保和丸山楂重用,可以消除所有的食物停滯;神曲辛溫,消食健胃;萊菔子感平和,下氣消食除脹。三種藥物與陳,加強消化功能。食品容易嗆,濕,熱,為半夏,陳萍罪萬,氣濕,和胃嘔吐;茯苓甘淡,有健脾利濕;連翹味苦、性寒,能散結,而且還明確解決發熱輔。各種藥物的配伍,保留胃氣,熱,濕,然后所有的癥狀都會消失。嘔吐次數更加藿香,生姜和胃止痛;腹痛甜,檳榔理氣止痛;謝仍感腹脹、白玉蘭消脹氣[3]。
1.2.1.3觀察組采用中藥、針灸治療配合針刺治療,加固效果的影響。針刺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和其他要點。針灸曲池濕熱腹瀉,消化不良,冷的腹瀉和嘔吐,神厥,甚至與內關,腹脹感和峽灣。用毫針針刺,神闕穴隔姜灸的方法,根據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1~2次/d針灸。此外,兒童應伴隨脫水補液糾正脫水適當。
1.3療效評價
1.3.1療效標準 兩組的效果是1998年國家公布的《腹瀉療效判斷補充建議》[4]為療效判斷標準,治愈:5d內的糞便和次治療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5d大便頻率的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5d大便次數及全身癥狀的治療,沒有更好或更糟。
1.3.2其他觀察指標 對兩組小兒腹瀉的總住院天數、止瀉時間、脫水糾正時間進行綜合評估。
1.3.3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無效1例,有效4例,治愈50例,總有效率為98.2%;對照組無效6例,有效6例,治愈38例,總有效率為8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
2.2兩組小兒腹瀉總住院天數、脫水糾正時間、止瀉時間比較。觀察組在止瀉時間、脫水糾正時間及總住院天數上均短于對照組,且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小兒腹瀉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疾病,根據兩項新的針對兒童腹瀉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與多個兒童腹瀉,尤其是0~2歲的嬰兒更可能有腹瀉,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消化系統尚未完全成熟,被外部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引起腹瀉。夏季由于細菌,病毒和其他致病因素多,增加小兒腹瀉的風險,所以夏天是小兒腹瀉病的發病高峰。在中醫,腹瀉為"泄瀉"的范疇,其原理是小兒臟腑嬌嫩,往往因為致病因素,對飲食和脾胃損傷,引起腹瀉脾胃虛弱,脾中的主要病變。中醫專著《匯編兒科,腹瀉綜合征》是"由于脾胃腹瀉提到,無不為",所以脾臟治療小兒腹瀉的基本原理。最近,治療小兒腹瀉的中醫學者的觀察[5],如劉勇的《對參苓白術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45例應用》,張文亭的《63例小兒腹瀉消化不良的治療》,這樣的研究也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6]。然而,大多數這些研究在藥物治療方法,如與服藥依從性較差的缺點的孩子,藥物治療是困難的,因此作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通過結合中藥和針灸兩種小兒腹瀉辨證論治的中醫治療方法,以達到內外合治,標本的臨床療效。采用經典的處方,這源于嬰幼兒腹瀉的治療,并根據臨床證候特點改進[7]。從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在使用草藥和兩種疾病的方法和單用西藥治療嬰幼兒腹瀉的治療,針刺療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徹底的治療優勢。作者認為,針灸療法已聯絡臟腑,運行氣血,抗御病邪的作用,正確的診斷和穴位選擇可以發揮出來,促進藥物或藥物歸經,提高中醫藥的療效,但也有療效,副作用低,夏季的腹瀉患者的臨床治療,因此,在為了提高療效,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減少濫用抗生素的濫用,縮短治療周期,為了治療,可以考慮使用針灸和中醫診斷和治療的方法。
在小兒急性腹瀉治療的許多國家建議補鋅。有系統地回顧了鋅的治療價值在急性腹瀉、遷延性腹瀉2010在印度醫學研究基金[8],鼓勵發展中國家鋅在兒童急性腹瀉治療的基本策略。2010的歐洲對鋅的制備營養雜志不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進行了討論,雖然鋅補充劑可能影響兒童的血鋅水平,但可以降低兒童腹瀉的患病率,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其機制可能與:①鋅缺乏會影響刷狀緣酶活性,與腸粘膜增生和角化不良。鋅離子可減少有害物質在細胞的損傷,保護腸粘膜;②通過降低胃腸激素的分泌,降低小腸上皮細胞磷酸腺苷水平,促進吸收的鈉離子和氯離子;③可能是腸道滲透壓降低有關,提高腸黏膜酶的功能,加強腸道免疫功能,抑制細菌繁殖和早期清除腸道細菌[9]。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89.
[3]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4]劉景衍,馬俊仙,劉益林,等.腹瀉病患兒8 054例次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6):423.
[5]林澤軍.小兒腹瀉病616例流行病學分析[J].吉林醫學,2010,31(2):161.
[6]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00.
[中圖分類號]G25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5-0057-03
1 引 言
從2008年開始,90后新生代大學生已經成為我國大學校園的主力軍。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度全國在校大學生總量接近3 000萬人,2011年全國畢業的大學生更達到了640萬人。這些大學生就業后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然而這些新生代大學生身處經濟社會轉型期,比他們的父輩面臨著更多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在工作和生活中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壓力和挫折,以至于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主要表現在抑郁、自閉、焦慮、偏執、強迫等方面,新生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近年來,圖書館開展閱讀干預治療已經成為我國圖書館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高校圖書館和大學生群體方面,但對閱讀療法所采用的圖書形式鮮有涉及。本文試圖根據閱讀療法的基本原理,同時針對新生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年齡特點,選取繪本作為閱讀療法的“藥物”,探討圖書館開展繪本療法,化解新生代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可行性,并提出相應的服務建議。
2 繪本療法的含義、作用機制和優勢
2.1 繪本的概念
在被稱為“讀圖時代”的今天,“繪本”一詞遍地開花,已經成為年輕人閱讀的新時尚。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同父輩們相比,發生了很大改變,他們不再滿足于連篇累牘的黑白文字,而是更喜歡那些圖像化、直觀化的信息。“繪本”一詞最初源自日本,英文是“picture book”,隨著繪本在中國的流行,我國學者對繪本的含義從不同方面給出了界定,對概念的不同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
(1) 廣義上的理解:繪本是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表現一個故事或情節的,和中國過去的“小人書”“圖畫書”是一回事,只不過繪本聽起來似乎更加簡潔時尚或有現代感[1] 。
(2) 狹義上的理解:繪本不是小人書也不是連環畫,更不是漫畫書,是區別于這些圖書類型而獨立存在的一種書籍形式。它以圖行事,以圖言物[2]。
雖然在學術界對繪本還沒有一個嚴格和統一的概念,但是著名的兒童作家松居直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使我們能夠充分理解繪本的含義,他認為,繪本不等于“文+圖”,而是“文×圖”[3] 。美國的繪本創作家芭芭拉?庫尼把繪本形象地比喻成一串珍珠項鏈,圖畫是珍珠,文字則是穿起珍珠的細線。本文選擇繪本作為新生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讀物,是因為繪本這種圖書形式對于年輕人有著強大的吸引力,符合新生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年齡特點,在閱讀治療中具有其他類型的讀物無法比擬的優勢。
2.2 繪本療法的概念
繪本療法是由閱讀療法延伸而來的,閱讀療法(reading therapy)在西方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研究成果已經趨于成熟化和大眾化,而且目前仍然受到國外醫學界、心理學界和圖書館界的普遍重視。對于閱讀療法,學者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定義,1961年,《韋氏國際英語詞典》第三版對閱讀療法做出兩條釋義:“A. 利用選擇性的閱讀輔導醫學與精神病學的治療。B. 通過指導性的閱讀,幫助解決個人問題”[4]。而繪本療法是由臺灣大學閱讀療法學者陳書梅首先提出來的,陳書梅教授指出,所謂繪本療法乃是指以繪本為媒介的一種輔情緒輔導與心理治療的方法[5] 。本文認為,繪本療法就是根據閱讀療法的基本原理,同時又考慮到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和年齡特點,將繪本和閱讀療法二者有機結合的產物。
2.3 繪本療法的中醫學原理
繪本療法是繪本這種圖書形式同閱讀療法的有機結合,所以完全繼承了閱讀療法的原理。幾百年來,西方學者從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心理生理學、發生學等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對閱讀療法的原理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釋。在我國,北京大學閱讀療法學者王波將閱讀療法同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的“情志相勝說”是最容易被我國讀者接受的。情志相勝簡單地說,就是根據中醫理論的金、木、水、土、火五行制約關系把圖書根據主題分為相對應的怒、喜、思、憂、恐五種類型,讀者選擇的圖書,其傳達出的情感如果恰好減弱或抵消了郁藏于讀者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感情,讀者的病情就會緩解甚至消失[6]。反之,如果選擇的圖書加重或增強了讀者的不良情緒,就會加重病情。
3 繪本作為新生代大學生治療讀物的特點
3.1 信息表現形式豐富,與新生代大學生的閱讀特點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