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 16:44:47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網絡詐騙的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賽門鐵克發(fā)現(xiàn),在2015年,失竊或丟失的個人信息記錄超過5億條,大型數(shù)據泄露事件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9起,公開報道的單次最大數(shù)據泄露事件造成了1.91億條信息記錄的泄露。雖然已公開的身份泄露數(shù)量高達4.29億,但是選擇不公開所丟失記錄數(shù)量的企業(yè)增加了85%。賽門鐵克保守估計,如果計入未報告的信息泄露數(shù)量,實際泄露的個人記錄量將超過5億條。
“加密”已經成為網絡攻擊者挾持企業(yè)與個人用戶關鍵數(shù)據的攻擊手段:加密勒索軟件擁有更大破壞力,去年的攻擊數(shù)量增長35%。更具有攻擊性的加密勒索軟件可以將受害者的所有數(shù)字內容加密,威脅受害者支付贖金。今年,勒索軟件的攻擊范圍從個人電腦蔓延至智能手機、Mac和Linux系統(tǒng)。網絡罪犯不斷尋找聯(lián)網設備來進行挾持,并要求受害者支付贖金,企業(yè)將會是下一個目標。
網絡詐騙者通過卑劣的手段,讓用戶不得不主動進行聯(lián)系來支付贖金:在2015年,賽門鐵克看到許多過去的詐騙形式“重現(xiàn)江湖”,例如,網絡罪犯利用虛假“技術支持”的詐騙方式在去年增長了200%。但與過去不同的是,詐騙罪犯如今通過向智能手機和類似設備發(fā)送虛假的警告消息,使用戶主動致電給攻擊者所運行的呼叫中心,從而上當購買虛假的服務。
近年來,網絡詐騙花樣不斷翻新。有數(shù)據顯示,有超過三成的網民遭遇過被騙的經歷,網絡詐騙的危害日益嚴重。一項調查顯示,無論是網絡中介還是網絡購物,網民遭遇詐騙的概率和風險正在顯著增加。要防范網絡詐騙,不僅是個人的問題,而且是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問題。網絡詐騙離每個人都很近,受害的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親人。面對花樣不斷翻新的網絡詐騙,人們需要擦亮一雙慧眼,識別它,拒絕它,遠離它。掌握以下六大招數(shù),可應對網絡詐騙。
招數(shù)1 不隨意撥打網上電話
有些詐騙網站會留下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引誘人們撥打。這時候,人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必須先做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再考慮下一步的行動。萬不可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很謹慎、很精明,殊不知那些騙子正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予以詐騙。
招數(shù)2 注意防范“釣魚網站”
所謂“釣魚網站”,是指不法分子利用各種手段,仿冒真實網站的URL地址以及頁面內容,或者利用真實網站服務器程序上的漏洞在站點的某些網頁中插入危險的HTML代碼,以此騙取用戶的銀行賬號、密碼等私人資料。有些年輕人常去一些小網站看一些不雅的視頻或者玩游戲,這是很不好的行為,不但危害心靈,還,給詐騙分子留下蛛絲馬跡。一旦個人電腦被黑客攻擊,密碼之類的個人信息被盜走,將有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損失。
招數(shù)3 網購用第三方支付平臺交易
在網站購物時,消費者要盡量避免直接匯款給對方,可以采用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交易。一旦發(fā)現(xiàn)對方系詐騙,應立即通知支付平臺,凍結貨款。即使采用貨到付款的方式,也要約定先驗貨、再付款,防止一些不法商家偷梁換柱。此外,一定要在市場認可度較高的購物網站購物,在支付過程中最好選擇支付寶、網銀等較為安全的支付方式,切記不可現(xiàn)金轉賬,以免被騙。
招數(shù)4 不將私人信息告訴陌生人
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電子郵箱、QQ等相關私人信息,盡量少在網吧或公用電腦上上網。尤其在匯款給別人之前,務必向對方核實情況,以免上當受騙。警方還曾提示過人們,在網上購物接到退款電話時,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別是對方要求提供身份證號、手機號以及支付寶、銀行卡的相關信息時,千萬不要輕易將賬號和密碼告訴陌生人。
招數(shù)5 經常更換賬號密碼
中圖分類號:G5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c)-0229-03
A Survey on Swindled College Students
Cheng Xueli* Zheng Guobing Zhao Yanyun Guo Qingliang Li Meng Li Zhen Wang Yingy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footstone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ampus. However, the frequent telecommunication frauds make college campuses the one of the most fraud disaster areas. Taken the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Taishan University as a sample, we carried ou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Key Words: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elecommunication frauds; Questionnaire survey
大學生安全教育是大學生校園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的進一步普及,以及手機和平面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使網絡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據中國互聯(lián)網整體網民發(fā)展狀況和第3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1],我國網民逐年增加,其中青少年網民數(shù)量增加尤為明顯。大學生癡迷于網絡,喜歡購物[2],這使得大學生成為網絡詐騙的“重災區(qū)”。特別是2016年夏天山東臨沂準女大學生徐玉玉遭遇以發(fā)放助學金為名實施的電信詐騙后,因呼吸心臟驟停離世,這在社會上激起軒然大波,犯罪分子喪盡天良引起社會的公憤。
大學生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話題,關于大學生被騙的案件屢見不鮮[3-5]。2015年,《中國防偽報道》2015年10月披露,豐澤檢察院一次5名泉廈詐騙分子,泉州、廈門39名大學生被騙。頻發(fā)的高校詐騙案也引起學者們的關注,段鑫星等[6]對大學生助人被騙情況進行研究;劉莫鮮[7]在其博士畢業(yè)論文中系統(tǒng)研究了對大學生求職受騙現(xiàn)象,并對預防大學生求職受騙提出建議;賈文武和歐俊偉[8]從學生做兼職被騙談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張振華[9]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為例,對高校大學生受騙案例進行了分析。這些典型案例反映了大學生安全教育任重道遠,折射出常識教育缺位[10]。鑒于大學生屢屢被騙的緊迫形式,學者對于大學生被騙的現(xiàn)狀、防范策略和防騙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探討。張麗[11]{查了在校大學生被詐騙現(xiàn)狀,并提出了防范策略;韓慧和張躍[12]調查了青年大學生群體法治意識,分析了大學生群體法治意識薄弱的原因,并對提高大學生法制意識提出政策建議;陳龍圖[13]分析了大學生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不足的原因,探討了大學生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的提升問題。另外,林梅玉[14]專門分析了高校詐騙的特點,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對策,劉玉和李華偉[15]討論了如何提高大學生防騙能力。
分析高校詐騙的現(xiàn)狀及特點發(fā)現(xiàn),無論是利用大學生思想單純、樂于助人的特點進行詐騙,還是求(兼)職詐騙,大多以網絡為載體,其中網絡詐騙和電信詐騙最為活躍。由于大學生群體過分依賴網絡,網絡詐騙歷來受到高校學生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學者[16-19]對高校網絡詐騙的現(xiàn)狀、對策、防范措施和防范意識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討論。胡歡琦和胡旭宇[20]討論了網絡信息資源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張雷和劉俊杰[21]以青島科技大學為例,實證分析了大學生網絡社交行為,張婧[22]從法律角度解構了在校大學生的網絡意識??抵覀サ萚23]認為,社會“唯利是圖”的失范對大學生的誤導,管理部門的不盡責是對網絡詐騙行為的縱容。
電信詐騙是網絡詐騙的重要部分,由于電信詐騙以網絡為基礎,針對性、隱蔽性極強,讓人防不勝防。徐玉玉案件就是電信詐騙的典型例子。不僅當代大學生容易受騙,清華大學某教授一次被騙1 760萬,甚至在電信詐騙面前信息專業(yè)人士同樣也不能幸免。在電信詐騙案件中,當代大學生是易受害群體。隨著電信技術的發(fā)展和犯罪分子的詐騙手段不斷升級,高校電信詐騙案頻發(fā),大學生成電信詐騙主要受騙人群。高校大學生單案被騙金額不會太巨大,不會引起社會的關注,但相對于沒有固定收入的在校大學生來說,這已經是天文數(shù)字,對身心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傷害巨大。為了了解大學生上當受騙的原因和形式等方面的情況,對此我們進行一些相關調查。
2 調查結果分析
該調查活動共發(fā)放問卷640份,回收問卷64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率100%。為提高問卷的可信度,調查采用匿名方式進行。在參與問卷調查的640人中,有各種受騙經歷的有179人,占28.0%。這個比例相當高,說明當代大學生是詐騙的重災區(qū)。在有受騙經歷的大學生中,各專業(yè)、年級、層次之間沒有明顯差別,進一步說明了各層次大學生都是易受害人群。在對調查結果進行進一步分析后得出如下結論。
2.1 綜合分析
該調查采用不記名方式、針對低年級學生展開調查,目的是尋找大學生被騙的規(guī)律,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教育。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41人(6.4%)選擇C項,這說明詐騙分子無孔不入。問卷要求在回答A選項后才可以回答14~17題。但是,在完成受騙經歷部分問卷的學生中,男生有4人、女生有15人否認有被騙經歷。因此,在問卷有被騙經歷的暗示下,數(shù)據可能稍微被夸大。扣除這19人后,被騙學生占受訪學生的比例為25.0%。這個數(shù)據基本是可信的。
2.2 有受騙經歷的學生容易再次受騙
調查發(fā)現(xiàn),有一次受騙經歷的人數(shù)有84人,有兩次的有48人,有兩次以上的有47人,說明有受騙經歷的人更容易被騙。在第一次受騙后,大約有不到一半的同學會吸取教訓不再受騙。特別是有2次受騙經歷的同學基本不會再次被騙。因此,在以后的學生工作中,應加大對被騙同學的心理輔導,加強防騙教育。
2.3 性別差異
在回答A且完成被騙細節(jié)部分的學生中,男生有67人,占43.8%;女生有86人,占56.2%,女生比例稍高于男生。被騙女生中,因同情心造成損失的比例更高。
2.4 受騙方式
在受騙的原因中,輕信詐騙者冒充的身份(36.0%)、被金錢和利益誘導(30.2%)和基于同情心被騙(19.6%)三者比例最高。在大學校園里,假冒身份進行推銷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有些利用大學生的同情心進行詐騙;大學生也容易被車站等人員集中區(qū)域的乞討者給予施舍。利用大學生兼職賺取生活費,希望通過考試考級考證的心理,行騙者往往打野廣告進行詐騙。調查結果反映了目前的現(xiàn)狀。
2.5 詐騙信息源的分布
在詐騙信息源,手機短信(134例)和手機電話(129例)高居前兩位,這與當前電信詐騙的猖獗有關。值得注意的是,被微信(123例)和張貼廣告或傳單(109例)被騙的比例很高,這應該與大學生愛使用手機和基于兼職等特征有關。被行騙者直接詐騙的事件有63例,這應該直接與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相聯(lián)系。
3 應對措施
在電信詐騙引起社會普遍關注之時,泰山學院團委學工處和各二級學院團總支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團委學工處、二級學院、輔導員和班主任都做了大量工作。泰山學院主干道、食堂、學生宿舍等學生集中的區(qū)域,隨處可見“一不貪二不占 詐騙再詭玩不轉、萬騙不離錢 預防實不難、防范詐騙很簡單 拒絕誘惑心不貪”等簡單易記的口號,時刻提醒廣大學子防范詐騙。并且,打出“提倡先進文化 摒棄消極頹廢 促進網絡文明健康”等標語,提示學生上網安全;充分利用學校廣播、黑板報等方式宣傳安全知識。這也是學生信賴學工部門、團委和廣大教師的主要原因。
針對調查反映出的情況,化學化工學院下一步工作重點將是跟受騙學生座談、學院組織專業(yè)教師進行主題講座等形式宣傳,向大學生宣傳防騙常識;輔導員和班主任手機保持24小時開機,隨時處理學生突發(fā)事件;通過文獻調研,總結同行經驗,印制宣傳材料向學生散發(fā)。查閱材料發(fā)現(xiàn),目前,網上虛假兼職信息、冒充國家工作人員向學生發(fā)放助學金、冒充購物網站客服、考試改分、四六級答案詐騙、推銷假冒產品詐騙、電視節(jié)目中獎詐騙、假冒QQ好友詐騙、票務詐騙等是詐騙分子慣常采用的詐騙方式,擬把這些典型案例組織成宣傳材料印發(fā)給學生?;瘜W化工學院擬舉行安全征文、知識競賽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讓師生接受比較系統(tǒng)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學會自我保護的常用方法,增強廣大師生員工的安全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 邵崇鈺,黃志軍,溫洪亮,等.大學生防范網絡詐騙教育初探[J].山東社會科學,2016(S1):410-411.
[2] 宋大偉.高校大學生防范網絡詐騙教育[J].武夷學院學報,2016,34(7):74-78.
[3] 雷連莉,龍志斌,吳繁頌,等.“多維一體”大學生被害預防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12):154-156.
[4] 陳玲娟.淺論如何進行大學生防盜防騙教育工作[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126-128.
[5] 鄭小剛.探究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xiàn)狀、困境及應對路徑[J].現(xiàn)代交際,2015(12):219-220.
[6] 段鑫星,宋幸,宋冰.大學生為何被騙――項關于大學生助人被騙的研究[J].青年研究,2015(1):42-49.
[7] 劉莫鮮. 在虛假招聘的背后――對大學生求職受騙現(xiàn)象的質性探究[D].南京: 南京大學,2012.
[8] 賈文武, 歐俊偉.從學生做兼職被騙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J].黑河學刊,2011(4):106-107.
[9] 張振華.高校大學生受騙案例分析[J].現(xiàn)代交際,2015(12): 160.
[10] 新棚村.大學生被騙折射常識教育缺位[J].教育與職業(yè), 2011(34):87.
[11] 張麗.在校大學生被詐騙現(xiàn)狀及防范策略[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1(1):73-75.
[12] 韓慧, 張躍.青年大學生群體法治意識的調查與思考[J].理論學習,2015(11):48-51.
[13] 陳龍圖.大學生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提升問題探討[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5(6):100-102.
[14] 林梅玉.高校詐騙的特點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5,31(12):68-70.
[15] 劉玉,李華偉.論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防騙能力[J].高??萍?, 2014(17):144.
[16] 盧之兵.大學生防范網絡詐騙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6(9): 228-229.
[17] 劉紅艷.大學生網絡欺騙行為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以阜陽師范學院為例[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5,24(6):83-85.
[18] 孫夢嬌.淺析大學生被網絡詐騙的成因與防范措施[J].科技視界,2014(7):128.
[19] 劉智雄.高校網絡詐騙案件的分析與防范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6(24):265-266.
[20] 胡歡琦,胡旭宇.淺議網絡信息資源發(fā)展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2):66-67.
二是名人評選類。犯罪分子以評選委員會的名義設立虛假網站,并向書法家、藝術家等特定人群發(fā)出邀請函,聲稱其已獲得某項獎項或榮譽稱號,邀請其參加活動,并承諾只要繳納成本費就可以將其作品集冊出版。為增加可信度,犯罪分子還在網站上放置其精心設計的評選過程、活動安排、往屆獲獎名單、頒獎嘉賓等虛假內容,極具欺騙性。
三是征婚交友類。犯罪分子通過網絡婚姻媒介,編造虛假身份,與受害人進行網絡交流,在騙取對方信任、確立交往關系后,選擇時機提出借錢周轉、急需醫(yī)療、家庭遭遇變故等各種理由,騙取錢財后便銷聲匿跡。此類案件詐騙數(shù)額較大,通常為幾萬到幾十萬元。
目前,前兩類犯罪案件有所下降,但征婚交友類犯罪案件正逐漸增加,成為網絡詐騙案件中的主流。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隨著司法機關和有關媒體的宣傳、提示,廣大市民的防范意識正逐步提高,傳統(tǒng)類型的網絡騙局已經不容易得手。
二是公安機關對網絡上存在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越來越重視,多次部署有針對性的專項行動,通過開展對互聯(lián)網搜索引擎、即時通訊服務、電子商務、供求信息網站以及博客、網絡社區(qū)、中小型論壇等信息服務單位的監(jiān)督檢查,有效的清理了網上各類違法有害信息,凈化了網絡環(huán)境。
三是由于城市生活節(jié)奏快、生活壓力大、交友圈子相對封閉等原因,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不少“剩男剩女”。通過網絡征婚交友,解決自己的終身大事,正成為年輕人的潮流。一些犯罪分子正是利用這一方式,在多個婚戀網站,虛構身份,與多人甚至是幾十人同時交往,以戀愛、結婚為幌子,騙取財物。而被害人礙于情面、不愿報案及戀愛中雙方財物流轉的性質不易認定,增加了偵破此類案件的難度。
為遏制網絡詐騙案件的增長,最大限度地減少此類犯罪,海淀法院刑事審判部門提出以下幾項防范對策:
一是繼續(xù)加強法治宣傳,增強廣大群眾對網絡詐騙的防范意識。向廣大群眾提示個人信息的重要性,防止群眾的個人信息被盜取和利用。
目前來講,電信欺詐、釣魚欺詐和網站信息泄漏是目前三種主要的網絡支付詐騙類型,其主要特征為:
電信欺詐
一般是詐騙分子冒充國家執(zhí)法人員或發(fā)放貸款人員,通過電信渠道編造各種理由誘騙客戶開通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誘騙客戶泄漏其合法的登陸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相關認證信息,盜劃客戶賬戶資金,客戶接到詐騙分子的相關電話后并未向相關部門求證,而匆忙按照犯罪分子的要求操作,泄露自己的身份證件號碼、賬號密碼、電子銀行渠道登陸認證信息等。
釣魚網站
通過“釣魚網站”盜取客戶身份證件號碼、賬戶信息、賬戶密碼、客戶手機號碼、電子銀行渠道登陸密碼等客戶私密信息,通過支付方式盜取客戶信息,或盜取客戶信息后致電客戶以退款為由,讓客戶繳納退款定金,通過QQ發(fā)送“鏈接”給客戶,客戶點擊鏈接操作遭到資金被詐騙。
網站信息泄漏
部分招聘類、會員類門戶網站要求用戶實名認證,大量收集用戶的身份信息,但對所搜集用戶信息的安全保護卻并不到位。犯罪嫌疑人盜取客戶注冊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所攻破網站登錄密碼、電子郵箱等信息。再通過軟件篩選有用信息,通過軟件多次嘗試錄入的方式獲得賬戶密碼、支付密碼、電子郵箱密碼、手機服務密碼等,獲取客戶賬號相關信息。
網絡支付欺詐風險的防范要點
全行要加強客戶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升了客戶對網絡的安全應用。
1.提醒客戶妥善保管賬戶介質、身份證件、安全產品等重要物品,不要將上述物品轉交他人,包括銀行工作人員保管或使用,不要泄露銀行密碼、證件號碼、銀行卡號、電子銀行渠道登陸密碼、手機密碼等重要信息。
2.提醒客戶防止無抵押貸款、驗資等各種名義的詐騙手段等;牢記銀行網站,不瀏覽不良網站或下載來源不明軟件。
3.不要在公共場所(如網吧、圖書館等)使用網上銀行,以防止這些計算機可能裝有惡意的監(jiān)測程序,或被他人窺視。不要點擊陌生人發(fā)送的郵件和“鏈接”以防止使用的計算機中木馬病毒或受到詐騙。
4.提醒客戶謹慎在相關網站注冊留存?zhèn)€人實名制相關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電子郵箱等。
5、定期下載安裝最新的操作系統(tǒng)和瀏覽器安全程序或補??;安裝防火墻及防病毒軟件,并定期殺毒;每次操作后要清除瀏覽器里的歷史紀錄。
6.提醒客戶不要設置簡單的、有規(guī)律的、容易猜測的賬戶密碼、網站會員、郵箱認證登陸、手機服務密碼(移動運營商方面設置的)或電子銀行渠道服務密碼。
7.提醒客戶簽約電子銀行渠道時必須簽約或登記本人的手機號碼,當本人手機遺失或轉讓時,應及時注銷電子銀行服務,當本人手機號碼更新后,應及時聯(lián)系銀行更新。
從銀行內部操作層面來講,要更好的做好客戶服務工作,避免客戶賬戶資金遭受網絡支付欺詐,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嚴把開戶、簽約關。一是客戶辦理開戶時,嚴格實名制開戶制度,嚴格聯(lián)網核查手續(xù),確保開戶資料的真實有效;二是客戶辦理個網上銀行簽約時,必須堅持客戶本人申請、本人簽字、本人領取網銀盾、本人手機號碼;必須堅持身份證件聯(lián)網核查、身份證件和本人進行核對是否相符。
2.風險提示要到位。客戶在辦理開戶、簽約時,柜員或大堂經理要對客戶進行風險提示:身份證件、銀行卡、網銀盾等安全工具屬個人重要物品,切勿交由他人保管;且勿將銀行卡賬號、密碼、身份信息、網上銀行登錄信息等重要信息告知他人或在有關網站加入會員時登記泄漏,以免產生資金風險;特別是在客戶追加賬戶時,務必要提示客戶已簽約電子銀行這一事實,待客戶確認無誤后再為其繼續(xù)辦理,否則一定要中止電子銀行簽約。
3.在辦理電子銀行簽約業(yè)務時,需留心觀察客戶異常行為,
當發(fā)現(xiàn)上述情況時,務必要耐心詢問客戶辦理電子銀行服務簽約目的,確認后再辦理,否則不予辦理,嚴防詐騙事件。
外部欺詐事件客戶投訴的處理
面對突發(fā)風險事件和客戶投訴、質詢時,務必保持冷靜,按首問責任制要求及時受理客戶問題。一是要給客戶展現(xiàn)出銀行“負責任的形象和積極的態(tài)度”,盡可能使客戶的激動情緒得到平復,不能給客戶造成拖延、搪塞、消極推諉的印象,從而使客戶轉而尋求通過媒體擴大影響、要挾銀行的想法;二是要詳細了解事發(fā)經過,從開戶、簽約到客戶交易行為做詳細的了解(如通過核心系統(tǒng)核查賬戶明細及交易流水等),對問題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找出客戶問題資金損失發(fā)生的原因。
遇突發(fā)風險事件和客戶投訴,耐心做好客戶安撫工作,第一時間協(xié)助客戶與商戶聯(lián)系,讓商戶進行及時處理,以保全客戶資金,盡力爭取客戶的理解,切勿激怒客戶,避免事態(tài)升級;同時,建議客戶立即報案,并盡快查明原因,根據銀行相關規(guī)定,做出對應的處理意見,同時要與客戶保持緊密的溝通和聯(lián)系,及時向客戶通報進展情況,盡可能得到客戶認可。
對于客戶在核心系統(tǒng)的交易明細為卡單交易的支付投訴,以及電子銀行后臺系統(tǒng)通過客戶號或客戶賬號核查無賬戶明細和交易流水的支付交易,多為銀聯(lián)認證支付或第三方認證支付,要及時與銀行卡管理部門聯(lián)系處理,及時協(xié)查;對于電子銀行后臺系統(tǒng)通過客戶號或客戶賬號核查有賬戶明細及交易流水的支付,要及時與電子銀行業(yè)務管理部門聯(lián)系,以便及時協(xié)助核查。
一、快捷支付的發(fā)展現(xiàn)狀
快捷支付相較傳統(tǒng)支付方式需要密碼加數(shù)字證書、動態(tài)口令等多種認證方式,具有方便,快速等特點的一種支付理念,被稱為未來消費支付方式的發(fā)展趨勢,其特點體現(xiàn)在“快”。用戶提供銀行卡卡號、戶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等信息,采用短信驗證碼驗證開通快捷支付后,用戶只需要輸入第三方支付的支付密碼即可完成支付。相較傳統(tǒng)的支付必須開通網銀、只能使用IE瀏覽器、操作步驟繁瑣等情況,快捷支付大大提高了網銀支付成功率,減少了支付環(huán)節(jié)感染木馬、被釣魚等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支付體驗。比達咨詢(bigdata-research)《2015年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研究報告》表明,2015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總額達到9.31萬億元,移動支付中網絡用戶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了64.7%。中國銀聯(lián)的《2015年移動互聯(lián)網支付安全調查》也顯示,1/8受訪者在2015年曾遭遇網絡詐騙,50%的受訪者通過社交賬號被騙,同時,消費者還面臨手機被植入木馬或受到偽基站信息等其他犯罪活動威脅。
二、借道“快捷支付”進行網絡詐騙的模式
(一)利用偽基站發(fā)送詐騙短信
不法分子利用偽基站偽裝成“10086”等客服號碼,將詐騙短信(如積分兌換禮品、話費充值獎勵等)發(fā)送至受害人手機,并提供一個和運營商官網類似的釣魚網站鏈接,要求受害人用手機登錄填寫個人信息,提供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碼和驗證碼等信息才能兌換積分,當騙取到受害人信息時,不法分子馬上將受害人銀行卡綁定快捷支付,并迅速劃轉盜取資金。
(二)代辦信用卡套取信息轉賬
不法分子謊稱可以代辦大額度信用卡,要求受害人到指定銀行開戶并存款,作為辦卡的“財產證明”,填寫申請表信息時要求填入不法分子的電話號碼,在獲取受害人的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等信息后,利用添加的電話號碼,綁定快捷支付,并迅速劃轉盜取資金。
(三)騙取銀行卡信息開通快捷支付
不法分子通過盜取微信、QQ等通信軟件號碼,向該號碼上的好友群發(fā)“銀行卡遭遇凍結,需借用銀行卡來存款”等詐騙信息,受害人通常沒有打電話核實就將銀行卡號、身份證號以及驗證碼等信息告訴對方,不法分子騙取相關信息后快速將受害人銀行卡綁定“快捷支付”并劃轉盜取資金。
(四)冒充購物網站客服以退款為名進行詐騙
不法分子冒充購物網站客服,通過電話聯(lián)系受害人稱其購物的款項因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凍結了,需辦理退款手續(xù),然后添加受害人QQ號碼,并發(fā)送虛假網站要求受害人填寫姓名、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等資料,同時,不法分子還要求受害人銀行卡號必須開通快捷支付才可以及時退款,當受害人的銀行卡開通快捷支付后,銀行卡內資金便通過購買虛擬商品或轉賬等形式盜取資金。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支付環(huán)節(jié)認證強度弱,交易安全面臨風險
以國內安全防護措施比較嚴密的支付寶快捷支付為例,用戶只需提供銀行卡卡號、帳戶名稱、身份證號及手機驗證碼等信息便可開通快捷支付服務,當用戶的銀行卡綁定快捷支付后,用戶僅需輸入6位純數(shù)字的支付密碼即可完成身份認證,并由支付寶下達支付指令完成交易。由于借道快捷支付發(fā)生的侵權方式非常隱蔽,很難確定操作者是否為用戶本人,極易出現(xiàn)非法假冒客戶身份進行交易等未經授權支付情況,且侵權行為發(fā)生后侵權責任人認定和責任追究極為困難。
(二)快捷支付權責界定模糊,消費者維權困難
消費者的銀行賬戶一旦綁定快捷支付,賬戶驗證和支付流程就進入支付機構后臺系統(tǒng),此時,銀行就不再對“快捷支付”過程中資金失竊承擔負責,消費者賬戶如果發(fā)生電信等網絡詐騙,或者被釣魚、被擺渡、被撞庫等信息泄露事件,導致快捷支付密碼泄露的,亦不在支付機構保障范圍內。而發(fā)生此類事件后消費者舉證維權困難,現(xiàn)行相關法律規(guī)范并未明確銀行或支付機構在未經授權支付的情形下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問題,當消費者的權益因未經授權的支付遭受損害時,只能通過公安機關定性的民事或刑事案件進行查處。
(三)消費者的知情權及隱私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風險告知與提示不足。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律規(guī)定,支付機構作為快捷支付服務提供者,應向客戶盡到必要的風險告知與提示業(yè)務。但是,在開通快捷支付服務流程中,支付機構缺少對開通用戶進行全面的風險告知,支付機構對開通快捷支付的用戶,往往過多強調快捷,缺乏對快捷支付所隱含風險的警示;二是消費者個人信息存在泄露隱患。在發(fā)生支付行為后,支付機構會存儲包含用戶名稱、銀行賬號、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等個人信息,支付機構在獲得海量的銀行完整客戶和賬號信息后,一旦發(fā)生內部人員作案或者被不法分子侵入支付系統(tǒng)數(shù)據庫獲取信息,將帶來嚴重的用戶信息泄露隱患。
四、政策建議
(一)加大對網絡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
對于日益嚴峻的金融網絡詐騙犯罪,相關部門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違法犯罪的查處打擊力度,增強打擊的震懾力,提高金融網絡詐騙犯罪成本,讓不法分子,面對金融網絡詐騙不敢為。
(二)進一步完善對新型支付工具的監(jiān)管
面對日益發(fā)展的支付場景,和種類繁多的新型支付工具,監(jiān)管部門要監(jiān)管前移,進一步完善《支付機構移動支付業(yè)務管理辦法》,將快捷支付等新型網絡支付方式納入監(jiān)管體系,支付機構在開展工作中應嚴格落實客戶實名制、客戶風險評級管理、風險準備金與交易賠付等監(jiān)管要求,定期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檢查,防止系統(tǒng)性風險發(fā)生。
(三)完善支付機構的風險防范系統(tǒng)建設
一是支付機構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深入研究和論證支付業(yè)務流程,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嚴格把控安全防護措施,制定有利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風險救助渠道,建立嚴格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嚴格操作規(guī)程,落實保密責任,杜絕用戶信息泄露。二是建立支付機構黑名單數(shù)據庫,對涉及可疑交易的賬號進行嚴密監(jiān)控,對于發(fā)現(xiàn)可疑情形的賬號進行客戶身份的重新識別,若涉及犯罪的可疑交易必須停止,并及時移送公安機關。
在光棍節(jié)期間,這類威脅明顯大增,這是由于社交網絡及網購在光棍節(jié)的活躍度大增,再加上節(jié)日氣氛的鼓動,很多用戶對此類信息的警惕度會降低。專家建議,用戶在社交平臺上收到類似“雙十一單身派對,現(xiàn)在起加入免費!”或是“,我剛參加了這個雙十一優(yōu)惠活動,你也來參加吧!”信息時,很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點擊該鏈接,并進一步跌入到不法分子預先設置好的陷阱之中。
節(jié)日一向是網絡詐騙的高發(fā)時段,特別是在“光棍節(jié)”這個由網絡力量匯聚而成的節(jié)日里,網民對于各種網絡社交、網絡優(yōu)惠活動產生了比較高的期待值,并降低了對網絡陷阱的警惕度。不法分子很容易利用網民這種“找便宜”、“趕熱鬧”的心理效應來進行網絡詐騙活動,并吸引網民中招。
要防范此類網絡詐騙活動,網民除了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之外,還可以執(zhí)行以下策略:
一、對增設網絡犯罪類罪并將網絡詐騙犯罪獨立成罪存在爭議
適當?shù)牧⒎J竭x擇是立法成功的前提。在網絡犯罪立法上存在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主張,制定專門的反計算機法,同時對現(xiàn)行刑法的相關條款進行完善。有的學者則主張采用漸進立法模式,先修訂刑法,再擴大為專章,最后再制定單行懲治網絡犯罪法律。也有學者主張必須增設相關若干罪名并對《刑法》第285條和286條進行完善。實際上對于網絡犯罪立法問題主要存在兩種對立觀點:即是在現(xiàn)有法律框架之內解決還是超越現(xiàn)有法律框架開拓新的立法。這兩種觀點談不上孰優(yōu)孰劣,所不同的只是立法思路的差異而已。
立法應該具有超前意識,但法律的滯后性又決定了法律永遠難以超越社會發(fā)展的腳步,而只能盡量對社會生活做出最大限度的適應,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法律原則要對社會生活予以適當讓渡。
因此,筆者認為,在網絡犯罪的立法問題上,既要有適當?shù)那罢靶裕瑫r也要充分考慮網絡犯罪的現(xiàn)狀與特點。網絡犯罪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概念,它只是在網絡社會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出現(xiàn)的特殊產物,注定帶有階段性與暫時性特點。隨著網絡生存方式的普及與發(fā)展,未來網絡必將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常態(tài),即人類生活中的幾乎所有行為都需要借助網絡來完成。那時網絡犯罪的概念必將失去意義,退出歷史舞臺,就如同現(xiàn)在其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刑法意義上的獨立犯罪類型。
基于這種認識,筆者認為對于網絡犯罪單獨立法是沒有必要的。法律應該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應是對犯罪行為一般規(guī)律的反映,對網絡犯罪單獨立法的思路是不可取的。而且在現(xiàn)有刑法體系中,大部分的網絡犯罪行為在刑法條文中也有相應的罪名與之對應,可以依照此種罪名解決相應的案例,就網絡詐騙犯罪而言,可以在分析其犯罪構成的基礎上確定與之相對應的罪名,包括普通詐騙罪、金融詐騙罪、合同詐騙罪,因此無立新法之必要。我們應該做的是盡量對刑法規(guī)則進行相應調整,使其適應網絡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這個目標應該是可以達成的。在立法技術上,可以考慮采用刑法修正案的模式逐步進行調整,對于涉及技術性較強的內容,為避免刑法體系的冗長可以采用空白罪狀與引證罪狀,通過相關的行政法規(guī)對此作出詳細規(guī)定。
二、對網絡詐騙罪犯罪行為人的處罰規(guī)定死刑問題
我國刑法規(guī)定普通詐騙詐騙罪、合同詐騙罪、部分金融詐騙罪的最高刑是無期徒刑,在金融詐騙犯罪中刑法修正案把出臺之前集資詐騙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都有關于死刑的規(guī)定,但是修法修正案八僅保留了集資詐騙罪的死刑。
對于網絡詐騙犯罪有的學者主張增設死刑,理由是詐騙罪的危害程度有時超過集資詐騙罪,退一步說,即或兩罪的危害程度一樣大,那么,集資詐騙罪可以判處死刑,詐騙罪也應該可以判處死刑,但依據刑法對相關詐騙犯罪的規(guī)定至多只能判處無期徒刑,這影響了我國刑法內部的協(xié)調和實踐中對重大網絡詐騙罪的有力打擊。因此,建議立法機關增設死刑。
但是,網絡詐騙罪屬于智能犯罪,不是暴力犯罪,為了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范圍,不宜對詐騙罪增設死刑。1997年刑法規(guī)定了8種金融詐騙犯罪,其中集資詐騙罪、票據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法定最高刑有死刑?!缎谭ㄐ拚福ò耍犯鶕谭倓t關于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的規(guī)定,取消了后三種犯罪的死刑,只保留了集資詐騙罪的死刑,可能考慮到這是一種涉眾犯罪,受害人多,影響大,處理不好,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缎谭ㄐ拚福ò耍愤€取消了其他10個非暴力性經濟性犯罪的死刑,這是刑法立法上的重大突破,彰顯了生命至高無上的價值,體現(xiàn)了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回應了人民群眾要求限制和減少死刑的期待,是社會發(fā)展和法治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是我國死刑的基本刑事政策,刑法修正開始向取消死刑罪名的方向發(fā)展。
事實上,網絡詐騙犯罪包括集資詐騙犯罪的受害人與其他類型的詐騙犯罪的受害人一樣,大多出于貪利、投機的心理,將自己的財產交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而存在一定過錯。如果對網絡詐騙犯罪以及集資詐騙犯罪適用死刑,勢必導致司法上對出集資詐騙罪以外的詐騙犯罪量刑上的不平衡,有悖司法公平和公正。因此,筆者認為,對于網絡詐騙犯罪不應增設死刑的規(guī)定。即使是在處理定性為設有死刑規(guī)定的集資詐騙犯罪的網絡詐騙犯罪之時,司法機關也應當采取極其慎重的態(tài)度適用死刑,做到理性司法,并體現(xiàn)刑法的謙抑性精神。
參考文獻
[1] 趙秉志,于志剛.計算機犯罪疑難問題司法對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013年8月15日一早,福建晉江一家公司財務人員許女士接到電話,對方自稱是上海市醫(yī)保中心工作人員,聲稱許女士在上海辦了醫(yī)保卡,非法消費國家禁用藥品1.6萬元。
許女士表示自己沒有在上海辦過醫(yī)??āΨ教岢?,許女士的身份信息可能被他人盜用,建議其報警,并將電話轉到了“上海嘉定公安分局”。電話中的“公安民警”表示將幫助許女士處理這件事,并告知了分局電話,讓許女士去核實。
許女士撥打114查詢,該號碼確實是嘉定公安分局電話。不久,許女士接到了顯示為該號碼的電話,對方詳細詢問許女士身份信息后稱,有人用許女士身份信息辦了一張建行卡,卡內有300多萬元資金,涉嫌洗錢,需要對許女士名下的賬戶進行資金比對。
慌了手腳的許女士,將自己開設的銀行卡信息告訴對方,并根據電話提示,登錄所謂的公安機關賬戶查詢網站。很快,許女士的電腦出現(xiàn)黑屏。沒過多久,許女士發(fā)現(xiàn)賬戶內的830多萬元資金通過網上銀行被轉走了。
騙術 編好劇本撥打接聽電話
經調查,犯罪分子的詐騙窩點,位于老撾首都萬象偏遠郊區(qū)的一處別墅。團伙成員大多是被組織者以“出國務工”為名騙來。
犯罪團伙成員蒙某,2013年5月經朋友介紹加入詐騙團伙。她說:“朋友說老撾那邊務工收入不錯,月薪5000元加提成,最高時可以拿到十幾萬元,工作輕松?!?/p>
和蒙某一樣被高薪誘騙到境外窩點的有10余人。據多名嫌疑人交代,有專人給她們辦理護照、訂好機票。
到達老撾萬象窩點后,蒙某等人的護照、身份證等都被收走。工作很簡單:根據事先編好的劇本,撥打或接聽電話。
臺灣人吳金龍是詐騙窩點管理人員之一,負責在大陸地區(qū)招人、培訓新人。他說,每名新人會拿到一份劇本,上面詳細講述如何騙取受害者信任。新人必須反復操練臺詞,熟悉后才能上崗。
幕后 上線人員還會卷土重來
2013年8月至2014年初,公安機關先后在廈門、漳州、海南等地抓獲吳金龍等17名犯罪嫌疑人;2016年年初,福建泉州市中級法院對這起案件作出終審判決,以詐騙罪判處吳金龍等人13年6個月至2年不等有期徒刑。
記者采訪了解到,詐騙團伙所得的贓款,絕大多數(shù)被上線管理人員和幕后老板拿走。這些人]有落網,大多數(shù)贓款仍然無法追回。
警方介紹,跨境電信詐騙后臺老板、團伙骨干等,處于犯罪利益鏈頂端的人員查處難,是打擊該類犯罪面臨的主要難題。即使摧毀了詐騙團伙的窩點,但上線人員繼續(xù)招兵買馬,仍然會卷土重來。
公安辦案人員告訴記者,電信詐騙團伙用以詐騙、轉賬,需要大量非實名制的手機卡、銀行卡。據辦案人員介紹,販賣非實名銀行卡、手機卡的犯罪團伙,利用他人遺失的身份證,甚至出錢聘用他人開卡,再出售牟利。一張銀行卡,200元至300元不等;一套開設網銀、有U盾、綁定手機銀行的銀行卡、手機卡,賣到800元至1000元。
可以模擬任意號碼的網絡電話、偽基站,是詐騙團伙實施詐騙的重要工具。據多名犯罪嫌疑人交代,有專門給詐騙團伙租賃、維持網絡電話線路、外包偽基站發(fā)送詐騙短信的犯罪團伙,可以肆意模擬公檢法機關辦公電話;各商業(yè)銀行、通信運營商、各大保險公司等客服號碼,極大增強了詐騙的迷惑性。
多地公安機關負責人表示,鏟除電信詐騙黑金產業(yè)要標本兼治,嚴懲詐騙人員的同時,堵塞銀行、通信等安全漏洞,嚴厲打擊販賣銀行卡、販賣手機卡、違法出租網絡電話通信線路、設立偽基站等上下游犯罪利益鏈。
電信詐騙流程揭秘
撥打電話
“發(fā)射手”通過互聯(lián)網將含有“醫(yī)保欠費”等詐騙信息的語音,發(fā)送到受害者座機上。語音內容一般為“您的醫(yī)保卡出現(xiàn)異常,下午4點半將強制???,如有疑問請撥‘9’號鍵”;撥9號鍵后,電話自動轉接到“一線”。
“一線”冒充醫(yī)保中心人員,告知被害人醫(yī)保欠費,身份信息可能被盜用,讓受害人報警并轉接電話到“二線”。
“二線”冒充公安民警,詳細套取被害人信息后,轉給下線。
“三線”則冒充偵查隊長或檢察官,再次詢問被害人信息,詢問銀行賬戶余額,聲稱被害人賬號涉嫌洗錢等犯罪,需要將賬戶金額轉入指定賬號接受調查。受騙的被害人會主動轉賬,如果遇到不配合或賬戶金額較大的,詐騙窩點會有專人聯(lián)系網絡黑客通過網絡手段竊取賬戶金額?!叭€”人員根據詐騙所得抽取8%。
詐騙得手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 Clean-up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2017
[Abstract]In order to fully clean up and comprehensively develop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2017, the revolution route of domestic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three decades was reviewed.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were deduced based on analyses, including withdrawing 2G network to fully use its spectrum, planning 5G to maximize benefits, implementing the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 according to weak links to shorten the digital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security to prevent telecommunication fraud.
[Key words]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lecom universal service network security
自2013年底發(fā)放牌照以來,短短三年中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4G網絡,構建了10萬個以上載波聚合的4G基站,成為全球在多個熱點區(qū)域下載速率最高的4G體系。2016年中國移動提前1個月實現(xiàn)了5億用戶的年度發(fā)展總目標,截至11月底,已建成146萬個4G基站,覆蓋人口超過13億,實現(xiàn)全國城鄉(xiāng)以上連續(xù)覆蓋和行政村熱點覆蓋,并在300多個城市提供了VoLTE高清語音商用服務,大力推動載波聚合技g應用,4G下行峰值速率達到330 Mbps、平均下載速率提升到40 Mbps。
中國移動網內,寬帶網民超7000萬,2G/3G/4G的移動網民超7.3億,合計超過8億。在終端領域,中國移動已與全部主流品牌終端廠商合作,社會渠道規(guī)模突破70萬家。移動終端產業(yè)巨大,仍有近4億的2G/3G客戶需要升級換代,同時在已經成為4G的5億客戶中,預計約有50%客戶面臨手機的再次換代,預計2017年整體手機市場規(guī)模不低于5.4億部,并將積極打造4G+服務,規(guī)模化推廣VoLTE業(yè)務,預計客戶超1.5億。
中國移動大力推動從個人用戶市場向移動市場、家庭市場、政企市場、新業(yè)務發(fā)展“四輪驅動”融合發(fā)展轉變。去年凈增家庭寬帶用戶超1986萬,占我國新增家庭寬帶用戶的64%,家庭寬帶用戶總數(shù)達到7325萬,其中20M帶寬以上占比超過70%。數(shù)字家庭產業(yè)的市場空間同樣很大,全國約有5億家庭住戶,而三大運營商的寬帶用戶數(shù)合計尚不足3億;中國電視用戶規(guī)模4.5億,而互聯(lián)網電視規(guī)模尚不足1億。在智能家居領域,市場剛剛起步,預計相關智能家居硬件和服務消費總規(guī)模超過1800億元。
政企用戶通信和信息化收入份額提升到32%,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物聯(lián)網專用網絡,在車聯(lián)網、智能穿戴、安防監(jiān)控、工業(yè)制造等領域發(fā)展物聯(lián)網用戶數(shù)超過9100萬。業(yè)務轉型和用戶結構變化帶動收入結構優(yōu)化,中國移動數(shù)字化服務收入與傳統(tǒng)業(yè)務收入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1:1提升為1.5:1,無線數(shù)據業(yè)務占收比達到46%,超過傳統(tǒng)語音短彩信業(yè)務,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在國際服務領域,中國移動加強與國際伙伴合作,推出分區(qū)資費,在139個國家和地區(qū)開通4G國際漫游服務,漫游資費同比下降40%,用戶數(shù)和業(yè)務量同比增長66%和244%;協(xié)同推動TD-LTE與LTE FDD融合發(fā)展,加快提升TD-LTE的全球服務能力。此外,中國移動2016年進行了5G技術實驗,2017年會開展較大規(guī)模的5G外場實驗。
由上可知,2016年中國4G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在這大好形勢下,TD-LTE于2017年1月9日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這是沿著自主創(chuàng)新的TD-SCDMA十年奮斗的移動通信技術達到的新高峰,沒有TD-SCDMA打下堅實的基礎,就沒有TD-LTE今天的輝煌。因此,為了2017年能全面清理綜合發(fā)展移動通信網絡,本文將回顧我國移動通信30年的變革路并提出相應的發(fā)展建議。
2 回顧我國移動通信30年的變革路
中國的公眾移動通信從1987年起,歷經1G、2G、3G、4G,現(xiàn)在又開始發(fā)展5G了,其中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認真總結吸取,因此首先回顧30年來移動通信的變革路。
2.1 第一代模擬話音通信
我國的語音通信是從1987年廣州籌建900 MHz TACS蜂窩網開始的,系統(tǒng)與終端全部是愛立信、摩托羅拉的進口設備,初期發(fā)展很慢,規(guī)模不大。
2.2 第二代數(shù)字話音通信
我國在1994年7月中國聯(lián)通成立時,才開始籌建900 MHz GSM蜂窩網,由于當時美國的CDMA不成熟,中國電信晚一年也選擇了GSM,因此國內的2G是統(tǒng)一標準的。1998年開發(fā)了GSM900/1800數(shù)字移動通信系統(tǒng)與手機,開始有國產設備投放市場。1994~2000年間我國邁入2G年代,統(tǒng)一了標準,開展了競爭,促進了發(fā)展。
3.3 要大力實施電信普遍服務,縮小城鄉(xiāng)“數(shù)字
鴻溝”
當前國內中小城市以及鄉(xiāng)鎮(zhèn)4G多已覆蓋,人們都已享受其廉價方便的信息服務。農村和西部地區(qū)區(qū)別于城市和東部地區(qū)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地廣人稀、地形復雜,實施電信工程所鋪設的光纖線路投資很大,施工特e艱巨。如果用現(xiàn)有的1900 MHz、2600 MHz頻段來解決低密度農村和偏遠地區(qū)的覆蓋問題,也將大大增加網絡部署成本,限制單站覆蓋能力的提升,這對于后續(xù)TD-LTE建設覆蓋全國農村、實現(xiàn)普遍信息服務是一個嚴重阻礙。為貫徹落實中央脫貧攻堅戰(zhàn)略部署,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zhàn)略,解決3.1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網絡覆蓋建設問題,建議將2G退市下來的800 MHz―900 MHz頻段,特別是450 MHz頻段用于解決電信普遍服務,為網絡扶貧、縮小城鄉(xiāng)“數(shù)字鴻溝”提供重要手段。
3.4 要提升網絡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防范打擊通訊
信息詐騙
去年9月三起學生遭電信詐騙致死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公安部門高度重視,為了遏制電信詐騙,先后實施了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大數(shù)據預警、銀行延時轉帳、健全完善法律政策標準體系有效措施。
在層出不窮的電信詐騙案中,騙術花樣繁多,首先是通訊安全無保障,可輕易登陸到單位或個人的網站,竊取機密;其次是利用“偽基站”釣魚,獲得授權。因此從源頭防止身份信息泄露,自然是首選。
我國對無線局域網提出的WAPI是全新的高可靠性安全認證與保密體制,萬能鑰匙無法打開,WAPI是完整的無線用戶和無線接入點的雙向認證,“偽基站”無法欺騙。雖然用戶每天都要大量使用身份信息,但只有合法的客戶才能收到,不法分子的終端沒法訪問,也就沒法竊取機密,用戶的終端也不會誤入“偽基站”,不法分子也就無法騙得機密。并且違法犯罪行為也能夠追根溯源,這就從源頭上有效遏制了惡性泛濫的電信詐騙。
而這就要求全國運營商立即摒棄Wi-Fi,馬上把WAPI用起來,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對4G的網絡設備也應加上雙向認證等安全技術措施,強化技術管控能力。使所有無線網絡成為可管可控可追溯的全國性網j,以維護公眾信息安全不受侵害。
4 結束語
2016年中國4G蓬勃發(fā)展,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為了2017年能全面清理綜合發(fā)展移動通信網絡,通過回顧我國移動通信30年的變革路,分析得出“清退2G,充分利用其頻譜;規(guī)劃5G,使效益最大化;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實施電信普遍服務,以縮小城鄉(xiāng)‘數(shù)字鴻溝’;加強網絡安全保障,以防范電信詐騙”的發(fā)展建議。
參考文獻:
[1] 李進良. 4G要向一機在手通遍全球的理想奮進[J]. 移動通信, 2016,40(1): 25-28.
[2] 程澤,陳金鷹,李彪.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及發(fā)展趨勢[J]. 通信與信息技術, 2016(1): 50-51.
[3] 左威. 新型電信詐騙違法犯罪預防[J]. 法制與社會, 2016(10): 116-117.
[4] 夏文,韓蕊. 電信普遍服務工作任重道遠[J]. 通信世界, 2016(12): 21-22.
[5] 白娜,崔巧娜. 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體系架構及其關鍵技術[J]. 中國新通信, 2016(7): 90.
[6] 夏文. 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穩(wěn)步推進,未來任重道遠[J]. 電信網技術, 2016(9): 21-23.
[7] 阿仙,孫曉文. 對于移動通信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未來趨勢研究[J]. 通訊世界, 2016(24):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