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自述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6 08:48: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思想道德自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思想道德自述

篇(1)

孟子是我國古代繼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學者,其諸多思想涉及德育范疇。孟子以“性善論”為理論根源,認為人人都有仁義禮智之善,生而具有向善的潛能,但這種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流失。人性的完善,則有待于后天的努力和學習,培養和擴充,而教育的本質就是保持和找回人所固有的這些善性。為此,孟子主張突出道德學習者的理想人格教育;注重道德實踐者的自我主體教育;強調道德教育者的榜樣示范教育,并提出了持志養氣、存心養性、反求諸己、深造自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原則。

當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高度繁榮,但與此同時“經濟效益決定論”也充斥于社會各處,傳統價值觀念受到強烈沖擊,社會道德一定程度出現了暫時的混亂與無序。作為新一代“90后”的大學生,他們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機與道德困惑,深刻體現在對現有道德教育體系的懷疑和內心世界的荒蕪無助。認真研究并辯證吸收孟子德育思想精髓,對于我們在新時期輔導員工作中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工作實效,創新工作藝術具有重要借鑒價值和啟迪意義。

一.從“我善養我浩然之氣”到實現“大丈夫”理想人格,突出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孟子十分推崇精神氣節的培養與擴充,他強調“大丈夫”應有無所畏懼的“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是“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孟子?公孫丑上》)之氣也,為了實現理想的人生境界,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盡心上》),操存本心,持志養氣,堅守道德人格,富有擔當意識,貧賤不移,威武不屈。輔導員在工作中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巧妙結合孟子的“養氣說”、“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來教育人、鼓舞人,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克服考場舞弊、迷戀網游、學習生活習慣散漫等問題,更可在重塑大學生價值觀,增強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上取得實效。

二.從“反求諸己”到“心容萬物,不假外求”,注重對大學生的自我主體教育。孟子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道德內省的目的。正如孟子所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當對別人施予友愛,別人卻不親近,要反省自己的仁愛;當管理別人卻不聽從,要反省自己的智慧;當禮遇別人卻沒給予回應,要反省自己的恭敬。在孟子看來,人只有不斷地自我向善、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才能發現人生之樂,即心容萬物,不假外求,“萬物森然利于方寸之間”的人生之樂。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要充分重視發揮學生在德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大學生們不但學會求知和做事,更要學會共處與做人,這將對維護校園和諧穩定、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起到重要作用。

三.從“射者正己”到“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強調道德教育者的榜樣示范教育。《孟子?公孫丑上》有言“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孟子用只有射者正,才能射正的道理闡明了榜樣、示范作用在德育中的巨大力量。德育是一種榜樣的教育,是一種具有影響力和教化力的模范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線工作者,高校輔導員更應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和知識儲備,不斷警醒自己,嚴格自律,注重以自身的模范言行和人格魅力來感染人、帶動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孟子所提到的“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孟子?萬章下》)的德育目標。

總之,我們著重學習研究孟子的德育思想,結合時代特征,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對于改變當前德育不盡如人意的現狀,對增強輔導員工作的時效性以及針對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篇(2)

(一)“原于一”的大視野

《天下》篇的大視野表現為,莊子及其學派并不是爭道家一家的獨尊,而是力圖打破各家的局限。所謂“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其所說的,就是這種局限的表現,從而需要打破。只有打破局限,回歸“道通為一” 的淳樸與和諧,才能出真正的大智慧,成一切人間事。就是說,若成天下之大事,都不能各自孤立分割,相反都有賴于“道通為一”。這就是《天下》篇所說的,“神何由降?明何由出?”“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太過注重莊子思想與當時階級、社會的聯系,而忽略了莊子及其學派思想本身超越時代的內涵,忽略了這些超越內涵的價值和意義。那種局限于劃階級成分而從現實政治需要加給古人種種帽子的批判方法,現在看來,實在是對于古賢思想的一種褻瀆。何況那種階級劃分,對于兩千多年前的莊子,也并不合乎實際。莊子“道通為一”或“原于一”的大視野,無論在當時,還是對于后世,其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當時正處于戰國時期,莊子及其學派所針對的,乃是“天下大亂,賢德不明,道德不一”。對于這種“天下大亂”的局面,囿于一曲之見,是無助于大局好轉的。而當時的百家之說,恰恰都是這種一曲之見。所謂“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或者說,都屬于裂“道術”的種種“方術”。應當說,這種裂“道術”而出現的種種“方術”,即當時百家之說的出現和爭鳴,正象周朝一統天下分裂為互相爭霸的諸侯國一樣,乃是歷史發展和與之相應的思想發展之必然。但是,“天下大亂”應當是走向新的統一的過渡階段。那么,如何走向新的統一?這正是在“天下大亂”之時,莊子及其學派所超前思考的問題。“原于一”的大視野,就這樣提出來了。這種“原于一”或“道通為一”的世界,在這里也是從古代尋找理想的鏡子。如《天下》篇在敘說完圣人、君子、百官和民眾在古代由于“道法自然”而有序和諧生存之后,接著寫道:“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過去一直認為,這是莊子向后看的復古表現。其實,任何社會批判必須設定一種前提,一種作為理想的鏡子,用以照映現實的黑暗與丑惡。同時,借此也給人一種可以爭取光明的希望。意大利思想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這個著名的論斷,它的合理意義,是說任何歷史的語境都不可恢復,而任何具體時代的人所寫的歷史,都不能不打上不同于原來語境歷史的現代烙印。就是說,人們講的歷史都具有聯想和創造的成分在內,或者說都具有理想和希冀在內,也就是含有借歷史來影射現實和預示未來的意味。所以,不能見到古賢贊美古代,就認為是復古。可以說,在本質上,中國道家、儒家、禪宗對于古代的稱贊,都不是復古,而是都具有借此批判現實的丑惡和對美好未來希冀之意味。

《天下》篇“原于一”或“道通為一”的大視野,其內涵是非常豐富和深邃的。關于“道術”與“方術”的劃分,以及“道術”裂而出現百家之學的問題,莊子及其學派借以所批判的,仍然是文明發展的負面效應。不能不承認百家學的出現,乃是思想文化的進步。但是,對于治天下而言,這種百家學由于囿于一己之見,所謂“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卻無助于解決分裂中的“天下大亂”問題。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莊子及其學派還對儒家思想作出有條件的肯定。有些學者對此迷惑不解,甚至誤解,認為這是莊子思想源于儒家的一種顯示,或者說莊子后學調和儒家的表現等等。?1?(參見鐘泰:《莊子發微》,“天下第三十三”注釋。)其實,這些看法都不對,都是被現象所蔽。首先,雖然這里在講君子、百官、民眾時,提出相當于儒家的仁義、禮樂、名法等范疇,但是這里講的是原始古代,還處于“道法自然”狀態意義下的社會。所以那時這些范疇的意義與后來孔孟以降的儒家所講的意義,是大不相同的。所謂古代的這些范疇屬于“道發自然”,正如文中所說的“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或者處于古圣之時,“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就是說,還處于道惠于人惠于世的時代,也即沒有失道與損道的時代。無庸諱言,這些看法,當然包含有莊子及其學派對古代社會加以理想化的成分在內。但這里講的“禮樂”思想與孔孟以降的儒家“禮樂”思想,即道家抨擊為“大道廢”的等級制“禮樂”思想,無論如何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至于下面一段通常視為對儒家經典評述的話,就更值得玩味。在講過古代社會的和諧有序之后,《天下》篇這樣寫道: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這里所述的關鍵問題在于“數度”,此段引文前面指出,“數度”分為“本數”與“末度”。對于莊子及其學派而言,“本數”只能是“道”或“道通為一”,*參見鐘泰:《莊子發微》,“天下第三十三”注釋。此外的百家之學,包括鄒魯之士的儒學,都屬于“末度”。因此,即使這里提到儒學經典作為“百家之學”一種來源,但也不能與道家之“道”作為“本數”相比。所謂“本數”的“道”,就是“天人”“不離于宗”的“宗”,“神人”“不離于精”的“精”,“至人”“不離于真”的“真”。這是儒家經典都還沒有達到的思想高度。

不過,在“原于一”這個大視野下,《天下》篇在評述儒家思想及其經典時,似乎對于之前只批判文明的負面效應而對其正面缺乏應有的肯定,而有所補充。這就是對文明發展中出現的多樣性分化,如這里所說的百家之學,雖然批評其偏于一曲,“得一察焉以自好”,“不能相通”,但是,并不是完全否定。相反,還同時指出,“皆有所明”,“皆有所長”,“時有所用”。應當說,這也是“道術”之為“道術”之思的一種必然。就是說,在“道通為一”大視野下,一切分化的百種千類,都能看到其正反兩面,并且在道的大化流行中,都能化于道或通于道。也就是說,不能因為道家側重批判文明負面效應,就認為其看不到正面效應和完全否定文明的正面效應。

有的學者以《天下》篇開頭的總論最后提出“內圣外王之道”,認為這是莊子及其學派最終歸于儒家的表現。我們認為,這種看法也是皮相之見。因為,“內圣外王”的觀念并非儒家獨有。實質上,“內圣外王”是儒道兩家都有的追求。但是,何為圣?何為王?儒道兩家的看法卻有本質的不同。儒家尚仁的修、齊、治、平,還囿于現實的層面,缺乏超越精神,而道家崇道“無為”的“南面之術”,則具有超越的人文精神,這在老子對侯王守道的教訓中,特別是在莊子《應帝王》篇的寓旨中,均清楚可見。

特別值得注意的還有,莊子及其學派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之學這種“道術為天下裂”,即文明多樣性分化發展,預見到這種分化難以回頭的必然性。如其所說:“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這里所作出的預見,實際上為后世提出兩個重大問題。其一是,“往而不反”的多樣性分化,能否駕馭?其二是,如何駕馭?對此,莊子及其學派在其“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的慨嘆中,表現出一種無奈之情。事實上,莊子及其學派這種無奈,仍然是當今有識之士的無奈。就是說,對于文明發展這種多樣性分化,能否駕馭至今仍然是一個問題。這種文明多樣性分化,就象一匹烈馬,人們總在馴服它,卻總是馴服不了。那么,是否馴服不得法呢?可見,對于文明這種多樣性分化,能否駕馭以及如何駕馭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兩個問題。也許,我們至今還未找到如何駕馭的正確方法。

當然,莊子及其學派的慨嘆主要不是我們這里講的當今現實,而是他們那時的現實,即戰國時期“天下大亂”。而這種“天下大亂”,就源于“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在這里,明確指出“天下大亂”的病根,在于“內圣外王之道”不明不發。而此道不明不發,又在于天下之人都堅持自己的欲望。就是說,都脫離大道,而各行其是。或者說,百家之學這種文明的多樣性分化,正是適應“天下大亂”而生的思想文化。從這種批判中,不難看出,莊子及其學派的“內圣外王之道”,不過是歸結為“原于一”的大道。其理想的鏡子,乃是“古人之大體”,即“無為而治”的“天地之純”。由此可見,雖然都談“內圣外王”,但道家借以所說的,乃是崇尚自然無為之超越精神,以“道通為一”化解一切的精神。顯然,這與儒家修、齊、治、平的“內圣外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二)“生勤”“死薄”以效法大禹的墨家精神

墨家與儒家曾以“儒墨”并稱于春秋戰國之時,并且是在現實層面上與儒家針鋒相對的學派。這和儒道兩家的對壘,一個在囿于現實層面,一個超越于現實,是不同的。墨家的理論和實踐,都是非常具體的。所以,《天下》篇對于墨家的評述,也比其他諸家具體。雖然《天下》篇對墨家思想境界的總體評價不高,但是,也不能不佩服墨家為濟世而表現的世人難為的苦行精神。正是在這一點上揭示出,墨家的理論和實踐,實際上都是以大禹治水的精神為依歸的。如果說墨家學派帶有某種宗教神秘性,那么他們所信奉的最高精神教主,就是大禹。如《天下》篇所述: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大禹治水的精神,儒家和道家也都是稱贊有加的。但是,真正在學派行為上具體實踐這種精神的,卻只有墨家。此外,《天下》篇還提到《墨經》和借此展開的邏輯辯論問題。從而指出,陷入這種辯論的墨家,屬于不同于墨翟、禽滑厘正統墨家的“別墨”。不同之處,就在于這個“別墨”,以墨翟、禽滑厘之意為是,以其行為非。所謂“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

《天下》篇對墨家思想的概括是:“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這一概括,就是對于墨翟、禽滑厘《非樂》和《節用》內涵的詮釋。其實,非樂與節用是統一的。墨家這種非樂與節用的批判,不僅指向當時的儒家,也指向整個禮樂文化傳統。所謂“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就是不彰顯禮樂常規,就是非樂與節用。特別是這種批判,既表現在墨家的著作中,也表現在墨家的實踐行動中。所謂“以繩墨自矯”,就是墨家以非樂與節“自矯”。具體說,就是以大禹治水的精神“繩墨自矯”。

《天下》篇對于墨家的批評,并不是否定這種精神本身,而是指出這種非樂節用精神,不合于天下人之常情,因此不為天下人接受。因此,墨家的道術不能列入圣人的大道。三代到禹、湯、文、武、周公,都有制禮作樂,對于死者的棺槨分等級而不同,而墨家卻要斬斷這種傳統,主張“生不歌,死無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墨家對儒家這種批判,是以現實的另一極,對抗儒家“禮樂”制度的現實及其傳統。這與道家對儒家“禮樂”制度取超越態度的批判,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天下》篇對于墨家這種批判,又作出批判的批判,指出墨家這種極端的效應是:“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J谷擻牽?谷吮??湫心鹽?病?制洳豢梢暈?ト酥?潰?刺煜輪?摹L煜虜豢啊D?鈾潿濫莧危?翁煜潞危±胗諤煜攏?淙ネ躋蒼兌櫻 閉饈欠淺V檔猛兜囊歡位埃?渲校?紫忍岬僥?藝庵幀胺搶幀薄ⅰ敖謨謾保?炔弧鞍?恕保?膊弧鞍?骸薄U餼捅礱鰨??蛹捌溲?啥雜凇襖窶幀輩皇竅竽?藝庋?滯耆?穸ǖ奶?齲??強隙ㄆ潿雜諶司哂小鞍?鋇暮?濉>褪撬擔?松?枰?幸歡ǖ摹襖窶幀崩春腔ぁ;蛘咚擔?襖窶幀痹諂湮幢灰旎?男翁?攏??僑死嗲?鷯諞奧?奈拿鞅硐鄭?墻?胛拿鶻錐穩死嚶焉坪拖嗷プ鵓吹謀硐幀@?紓?魑?喟?娜嗣牽?窶幀鋇墓嬖潁?彩瞧鷴胍?袷氐墓嬖頡K?健跋嗑慈綾觥保?創酥?揭病=幼胖賦觥拔窗苣?擁饋保?侵匾?摹T謐?蛹捌溲?煽蠢矗??猶岢齙摹暗朗酢保?諛?印⑶莼?寮捌淶蘢右慌扇四搶錚?喚魴歐疃?疑硤辶π小K?源恕暗朗酢薄拔窗堋薄F湮侍庠謨冢?巖暈?煜氯私郵芏?玫酵菩小>褪撬擔?憧梢圓話?憾??寫恕暗朗酢保??床荒芪?慫?郵堋R蛭??恕暗朗酢輩話?恕>嚀逅擔?侄?柚????拗??的巳酥?G橐病N?裁匆?侵?兀空庵幀吧?睬凇薄ⅰ八酪脖 敝?潰?翹??量塘恕U?蛭?說撈?量蹋??裕?笆谷擻牽?谷吮??湫心鹽?病?制洳豢梢暈?ト酥?潰?刺煜輪?摹L煜虜豢啊!薄短煜隆菲?賦穌庖壞悖?欠淺I羈痰摹H綣?怠爸泄???櫻?骱趵褚澹???謚?誦摹保ā短鎰臃健罰??幢弧襖窶幀幣旎?娜迨俊奧?謚?誦摹保?敲叢謖飫錚??業牧硪恢直硐中問揭彩恰奧?謚?誦摹薄R桓鮒患?襖褚濉保?桓鐾耆?灰?襖褚濉薄A礁黽?耍?浣峁?匆謊??礎胺刺煜輪?摹L煜虜豢啊薄W?蛹捌溲?贍苤賦瞿?藝飫轡侍餼捅礱鰨??竊諗?腥寮業摹襖窶幀憊凼保?皇欠穸ㄒ磺小襖窶幀保??皇欠穸ㄆ湮?襖窶幀敝?鎪?嗡?鄣囊旎?O勻唬?餛浼淥?允鏡乃枷牒途辰緄母叨齲?際悄?宜?豢善蠹暗摹?/p> 也許最值得注意的是,《天下》篇在此節最后對墨家的總評價,即所謂“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前述《天下》篇前言或總綱中所提出的“天下大亂”問題,實際上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家關注的核心問題,只是思想理論和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已。在這里,《天下》篇指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說明墨子思想理論和采取的方法,也是為了解決“天下大亂”的問題。但是,在莊子及其學派看來,墨子的思想理論和方法不對頭,而且是本末倒置,即“亂之上也,治之下也”。指出這一點,確實在思想理論上打中了墨家的要害。“天下大亂”問題,出自諸侯國的統治者不顧民眾死活的爭霸戰爭。因此,《天下》篇把墨子貶稱為“才士”,是有道理的。就是說,墨子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和根本,沒有戰略眼光。以至于本末倒置,用現今時髦的話說,就是所謂“上面患病,下面吃藥”。同墨家相比,儒道兩家雖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但是把解決問題的大方向都確定為作“帝王師”,則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兩家都衷情于“內圣外王”,只是觀點不同而已。也正因為如此,自漢代以降,墨家思想失傳,就連《墨經》邏輯也煙滅了。而儒道兩家,則能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即現實與超越現實的層面上,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導。如果在這種意義下,陳鼓應先生前些年提出的“道家主干說”,似乎就可以成立了。

(三)宋?、尹文“別宥”“?、調”的救世幻想

宋?即《逍遙游》中所說的宋榮子,在《天下》篇將宋?與其弟子尹文一起來講,是把其作為一個學派來看。這個學派,也是著眼于解決“天下大亂”問題。所謂“以禁攻寢兵為外,以寡淺為內”。但是,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從《天下》篇對這派思想的概括,可以見之。其概括是:“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從這一概括中可以看到,就“不累于俗,不飾于物”而言,是與墨家的觀點類似的。但是,以下所說的,則顯示出與墨家不同的特點。墨家更重視自己作為榜樣的踐行,而宋、尹則重視把自己的思想作對上和對下的說教,以求與人平和溝通,這就是“不苛于人,不忮于眾”的意思。而“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則見出與老子清心寡欲和小國寡民的安寧思想相通。其中的特色,“人我之養,畢足而止”,正是這派“以寡淺為內”的詮釋。

宋、尹派的核心思想乃是主張“別宥”進而“?、調”。如《天下》篇所述:

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合歡,以調海內”。請欲置之以為主。所謂“別宥”,不過是指對榮辱等界限既有超越,又有保留的境域中。在莊子看來,不過是走在試圖超越的路上,卻最終沒有真正進入“無待”的自由境界。正如《逍遙游》篇所描述的那樣:“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運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而已矣。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歡,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就是說,雖然對于榮辱不“歡”不“沮”,于世無爭,但由于仍然對之有“定”有“辯”,就仍然未進入“無待”境界,即“猶有未樹也”。可知,在思想境界上,宋、尹與莊子具有本質的區別。對于“宥”,莊子是以“道通為一”,也即“齊物”的態度,而宋、尹則還停留在辨別而有所不動心的境域,還沒有真正使“宥”化于大道。

再說宋、尹的“?、調”思想。無疑,這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所謂“心之行。以?合歡,以調海內”。請欲置之以為主。這種使海內“合歡”的“心之行”,確實是美好的。但是,要想把這種美好的愿望變成現實,都“置之以為主”,就不那么容易了。為此,宋、尹采取的辦法,就是上說下教,即使受到侮辱、餓飯,也不計較。甚至遭到厭棄和反對,也要堅持這種上說下教。對此《天下》篇描述得很具體: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

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對于這種不畏勞苦饑寒,力圖平海內戰亂以求合歡的精神,莊子及其學派還是稱道的。如其說: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這里,宋、尹“我必得活哉”的感嘆,當然不是茍活,而是為了平息戰亂以求海內合歡,寧肯在饑寒中活著。因此,莊子及其學派才稱贊他們“救世之士”。

但是,宋、尹如此救世,其結果如何呢?在莊子及其學派看來,并不能解決問題。這在上述他們上說下教的反應:“上下見厭”,就已經說明了。那么,在思想理論上又如何呢?首先,“別宥”這種“心之行”,不僅在思想解放上不徹底,還停留在辨別“宥”而未超越的境界上,而且這種思想理論在實踐上,也是非常軟弱的。教育從古至今,任何時候都不是萬能的。所以,企圖完全通過上說下教實現“?、調”,消除戰亂,使海內人都過上安寧平和的生活,根本是一種幼稚的幻想。宋、尹所謂“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這種“別宥”的思想,不作苛刻的計較,不為物役物累,對于他們個人的修養,也許是可行的,但是如果通過上說下教,讓天下爭霸的諸侯和爭利的大眾接受,則根本不可能。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說過:利益決定一切。若想改變人們這種利益決定一切的觀念,就如同使江河倒流一樣不可能。可以說愛爾維修這種論斷,完全適合于宋、尹的時代,而且其合理性至今沒有過時。毫無疑問,莊子及其學派清楚地看到了宋、尹思想理論的軟弱,所以對他們批評的結論是:“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就是說,這種思想理論,既然無益于解決“天下大亂”問題,還不如干脆停止上說下教。

(四)彭蒙一派道外的“齊物”之思

《天下》篇雖然認為彭蒙、田?、慎到一派還沒有真正進入大道的境界,但是認為比起前兩派則有所進展。從品評中可以看到,此派在幾個方面都有力圖超然于物外而趨向于道的表現。首先,在品評中提到該派具有“齊萬物以為首”的特點。從《齊物論》中,我們已經知道“齊物”是莊子解構“物累”、“物役”等世間異化和走向“道通為一”的根本手段。所以,該派能“齊萬物以為首”確實是走向道的一種進展。正是具有這個“為首”的特點,所以對于趨向于道的“天覆”“不能載”、“地載”“不能覆”、“道包”“不能辯”有所認識。特別是,關于“道包”“不能辯”的感悟,接近于道之體會。此外,關于“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笑天下之尚賢”,“非天下之大圣”;“舍是與非”等思想,看似都很接近于莊子《齊物論》的思想。但實際上,兩者又有質的區別。主要的本質區別在于,莊子是從“道通為一”的境界高度,體悟“齊物”,是以“無”這個根本處出發,所以由《逍遙游》篇“無名”、“無功”、“無己”這個體道思想總綱的提出。而在彭蒙等人一派這種“齊物”之說里,還沒有從“知”的層面進入“悟”的層面。“可不可”的問題,在莊子那里,不是知其區別,而是在“道通為一”中消解這種人為的區別。而在彭蒙這里,即使“棄知”,也是“不得已”。同樣,對于圣賢、是非,也是觀之有別,而“舍”之。這種“泠汰于物”的超然,還是在道外的超然,而非“道通為一”的超越。

在莊子那里,體道而“道通為一”的超越,或破待而進入“無待”的自由境界,不是消極被動的,不是隨波逐流,而是一種積極的能動精神,所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逍遙游》)。但是,彭蒙一派又是怎樣呢?他們的態度是:“不師知慮,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這其中,如果說“不師知慮,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還有某種任自然的精神,但是“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等表現,則完全是一種隨波逐流的態度。這種態度,與能動地體道或與禪宗的參禪,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實際上,無論體道還是參禪,除了天才的條件之外,都需要有能動性,都需要下“心行”的磨練工夫。《齊物論》中的子綦的“吾喪我”的入道之境,《大宗師》描寫的“朝徹”、“見獨”之境,禪宗“無念、無相、無住”的開悟之境,都不是被動消極隨遇而得的。相反,那是需要艱苦磨練方可進入的境界。在世俗中,對于道家和禪宗有一種誤解,在對莊子寓言故事和禪宗傳燈錄的故事不作深刻領會,以為得道與開悟,都是隨遇碰巧而得。就如常言所說:“隨遇而安”。這種態度,雖然在逃避艱苦磨練和入俗的隨波逐流中,可得一時之“安”,但與體道而得道、參禪而開悟則完全是兩碼事。彭蒙一派這種態度,引出“豪桀”的批評,認為“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不是偶然的。就是說,“生之人”,不可能沒有能動性,不可能象無生命之物那樣被曳來曳去。而彭蒙一派的處世態度,所謂確實具有這種消極被動一面。即使就彭蒙一派的“無譽”之說而言,所謂“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也與道家存在本質區別。從老子到莊子,道家都不是完全反對功名,而是能有功名而不居功名,“功成身退”。例如,老莊所說的得道之侯王或君王,就是如此。特別是《逍遙游》對于堯帝的描述:“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然喪其天下焉”。這則寓言,就是指堯帝在建立功名之后,由于得道而能功成身退。這與彭蒙一派單純訴諸使人成為“無知之物”以求“無譽”,是完全不同的。

從上述可知,彭蒙一派雖然較之墨翟、禽滑厘派、宋?、尹文派更趨近于道,但仍然沒有真正體道而得道。由于沒有站到“道通為一”的高度,所謂“齊萬物以為首”,并沒有達到真正超越的“齊物”之境界,而還停留在“于物無擇,”和“與物宛轉”的道外之境界。就是說,彭蒙一派的“齊物”,由于在道外,所以,還不能“吾喪我”或“朝徹”、“見獨”,不能“外物”以至“外生死”和“無古今”。同時,他們也不知道,體道和入道需要積極能動的磨練,而取隨波逐流的態度。這就難怪《天下》篇在品評的結語中,認為他們“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于?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于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就是說,由于他們畢竟趨向于道而行,所以與常人的思想行為還是有所反常的。這種反常有趨于道的方面,也有把人變成“無知之物”而思的反常之怪。同時,又“不見觀”(古本為“不取觀”),即不能入“觀其妙”之觀,所以也就難免于“?斷”即難免做作而不能“道法自然”。就此而言,《天下》篇認為,彭蒙一派沒有入道,所謂“不知道”而只是“嘗有聞者”,是很恰當的評價。

(五)“博大真人”關尹、老聃之道思

進入道家學派,《天下》篇的筆調就變得充滿贊嘆而富于詩情。關尹、老聃開道家之先河,是莊子及其學派的思想源頭。所以,對關、老思想的闡述,雖然篇幅不長,但非常精辟和凝練。這也說明,道同神通的學派之間最能溝通。在起首概述關、老思想的文字,就言簡意賅,詩意盎然。如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這些帶有詩韻的文字,可以說都是在描繪道家的道術,作為整體之道。所謂“以本為精”的“本”,就是《天下》篇開頭所說“原于一”的“一”或“道”。與物之粗相比,道則為精。因之,“不離于精,謂之神人”。而這種萬物之“物”,其“粗”和“不足”(任何物與道相比都是“不足”),恰恰描述出“物”的時空有限性。顯然,這種“物”不是道家所追求的棲居之所,道家如關、老則是“譫然獨于神明居”。所謂“神明”是對“一”或“道”的另一種寫照,也就是“不離于宗”、“不離于精”、“不離于真”。

接下來所說的:“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則是對老子核心思想的概述。所謂“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就是指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第一章),以及“圣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還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而所謂“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則是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第八章),以及“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老子》第二十八章)。由此可見,只有對《老子》之說真正心領神會,才能概述得如此準確。

值得注意的是,關尹之所述。所謂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此段話,都系對“道”的深刻表述。首先,看“在己無居”。似乎可以把四個字分兩組“在己”、“無居”并作一顛倒,即變成“己在”、“居無”。這樣,對于現代人似乎容易理解一些。這個“己”就是道之“己”,這個道之“己”的存在是無可懷疑的。但是,這個道之“”己,似有若無即“居無”。再看“形物自著”。這里的“形物”不是指“粗”而“不足”的派生之“形物”,而是對“道”之“己”借用“形物”加以描述的“形物”,也即借形物來寓指“道”。這種自顯自著的“道”之“己”,乃是動態的整體。對于這個動態整體,關尹用水之動、鏡之光和響之聲作出生動的立體描繪。從中可以感悟的是,這個“道”之“己”不僅是“生生不已”,而且其內涵也是豐富多彩的。不過,這個道之“己”“生生不已”的動態,具有難以把握的“惚恍”之特性,如這里所說的“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其中“芴乎若亡”、“得焉者失”,說的就是這個“道”之“己”,窈然得幾乎不存在,似乎得到又失去,難以把握。而所謂“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則說出這個“道”之“己”具有內在的沉積和凝聚力。這種力可以使濁世變清,如前引老子的話:“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同時也能和天下,如前引老子的話:“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未嘗先人而常隨人”這一描述的含義。在老子關于道、天、地、人“四大”中,已經指出人與“道法自然”之道,具有一體通透性。所以這里關尹所說的“未嘗先人而常隨人”,正是人與道這種一體通透性。對于這種通透性,常人都在“物蔽”、“物役”中被遮蔽而茫茫然,以至還要在體道中祛蔽來恢復與道這種一體通透性,也即恢復真正的人性。

還需要討論的是,關尹與老聃是怎樣的關系。《天下》篇把關尹排在老聃之前,有些學者據此認為,關尹年長于老聃,可能就是老聃的老師。我們認為,這種看法有其合理性。在關于道思的闡發過程中,似乎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道可道,非常道”,即未提出用道字名之的階段。二是老子用道字名之,但老子認為是不得已,屬于“強字之曰”。就這兩個階段看,關尹確乎在老聃之前。在《天下》篇引述關尹的話中,道都是借形物來寓指的,而未點出道字,如說“在己無居”等等。雖然關尹在老聃之前,但真正留下系統道家思想的著作,還是《老子》一書。在《天下》篇這一節中,也大部分是闡述老聃的思想。關尹的思想闡述,只是中間一小部分。這可能說明兩個問題。其一是,關尹雖說是開風氣之先,但真正作為體系而成熟的思想,還是老聃作成的。其二可能是,關尹的著述大部分遺失,以至《天下》篇也只能把握其少許殘篇。

關于老聃的思想闡發,可以看到,幾乎都與《老子》一書契合或對之概述,如我們在前面所論述的那樣。當然,需要指出,還有少量不見《老子》書的話。這里需要討論的問題是,《天下》篇,或莊子及其學派在闡發老聃思想時,他們所強調和突出的是哪些思想?以及為什么要作如此強調?從上述“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已經看到,《天下》篇所強調的是人與道關系中的人,強調人如何體道,象關尹、老聃那樣成為“博大真人”。在這種強調中,《天下》篇突出了三個方面:首先是: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之垢”。在這方面,說的就是《老子》書中知雄守雌、知白守辱而“為天下谷”的思想,也即是“有容乃大”的思想。其次是: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巋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這些話,除了“無為”一詞語,都不見于《老子》書。但其思想,與《老子》書的思想有的合,如,“徐而不費”儉約思想;有的不合,如《老子》中有“虛其心,實其腹”,講的是兩方面,而這里卻“己獨取虛”,即突出“虛其心”。第三是: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茍免于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對于福禍,《老子》也講兩方面,所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而這里則“己獨曲全”,也是突出主體人的體道功夫與境界。這種但求“免于咎”的“曲全”,作為體道的修養,就被描述為“以深為根,以約為紀”,表現為對于己,不可“堅”即僵化,也不可“銳”即不可“走鋼絲”,否則都會遭到毀滅和挫折的命運。而對于人和物,則要“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就是說,只有這樣,才能不為物累,不為人縛,而入超越的精神自由境界。由此可見,《天下》篇從這三方面在道與人的關系上突出人的體道功夫和境界,正是莊子及其學派進一步發揮關、老思想的表現,也完全符合《莊子》一書追求精神自由的主旨。

(六)莊周追求精神自由的道思

在談及莊子學派時,無論對于道的描繪,對于莊子文風、文體的描述,還是關于莊子對精神自由的獨特追求,都寫得鞭辟入里、活靈活現。這確實可以證明,《天下》篇或者是莊子本人所寫,或者是最能領會莊子思想本意的莊子門人所寫。莊子作為道家集大成者,不僅繼承了道家開創者關尹、老聃的思想,而且加以發揚光大。特別是,莊子把體道的目的主要在于克服為“物蔽”、“物累”的異化,而追求人能進入“道通為一”這種精神自由的大視野和高境界,從而使體道變成升華人性的事情,使道性成為根本的人性。這一點,對于華夏民族從古至今都是極為可貴的巨大貢獻。首先,我們看莊子是如何描繪道的。其說為: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其中,頭兩句“寂漠無形,變化無常”,就把道作為“大象無形”的整體特征,以及動態的“非實體性”特征,用通俗的語言描述得非常清楚。“寂寞”就是老子所說的“寂兮寥兮”,言其廣大無邊際,也即“無形”。而“變化無常”,在這里必須在大道的層面領會,意指“生生不已”的原發創生,是創生的“無常”,與世俗所說的“變化無常”,不可同日而語。正因為道之動態表現為“無形”和“無常”,所以從道的高度看死生、天地、神明,才會有如《齊物論》所描述的“方死方生,方生方死”以及“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之說。如果說以天地描述道,是著眼于實,那么以神明描述道,則是著眼于虛。此外,從時空坐標看,以天地寫道,是著眼于空間,而以神明寫道,則是著眼于時間。所謂“神明往與”,即在時間這個維度上“往來”,如后面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接下來的發問:“芒乎何之?忽乎何適?”則是描述道性的“惚兮恍兮”,或者說“道可道,非常道”,以至“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就是說,道不能歸結為有生滅的任何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前述各學派,《天下》篇均未涉及其學說表達的文風、文體,惟獨在概述莊子學派時,特別強調了莊子的文風、文體。那么,應當如何理解這里的強調呢?首先看其強調之所說:“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對此的領會,也必須站在道的高度。既然“道性”超常,那么在莊子及其學派看來,其文字表達,即在文風、文體上,也不能不超常。因此,所謂“謬悠”、“荒唐”、“無端崖”,正是適應表達“道性”之超常。那么,應當如何領會這類說法和言辭呢?接下來的四句“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就是對之解答。也就是說,對于這類說法和言辭,雖其“恣縱”,但并非飄忽無所指引,不應當以單一片面的觀點去看。同時,世道太渾濁了,不配用端莊的言辭對之描述。就是說,莊子的文風還具有對于渾濁世道的譏諷意味。再就文體說,“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也是適應“道性”闡發的需要。所謂“以卮言為曼衍”和“以寓言為廣”,都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而又不能不言說,才求助這種意在言說之外的表達文體。至于所謂“以重言為真”,我們在《緒論》中已經指出,重言之真也不是對于歷史上真人真事就事論事,而是服從其文整體寓旨的需要。

我們在討論關尹、老聃時,指出《天下》篇在這里所強調的方面,就包含在道與人的關系上強調人,特別強調人的精神追求。就是說,在那里已經顯示出莊子及其學派推進道家思想的特征。在接下來對于莊子思想本身的概述中,《天下》篇在闡發道與人的關系時,這個追求人的精神自由的特征更加突出了。如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可以看到,莊子這里的表現,與“獨與神明居”的關尹、老聃不同,除了突出精神自由的追求外,有一點特別重要,那就是“不敖倪于萬物”和“與世俗處”。我們曾經指出,莊禪相通。此處就是一個重要相通之點。就是說,莊禪都在體道和參禪中求悟而超越,但是又都不與世道世俗隔絕,都是追求“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境界。或者說,道無處不在,禪亦無處不有。因此,問題就在于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能祛蔽破染,都能體道和開悟而實現人的精神超越。

毫無疑問,莊子這種精神自由的追求,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道通為一”。這一方面,在《天下》篇對莊子思想總體評價上可以清楚見之。如說:“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可知,莊子的精神自由追求,其“本”其“宗”,都是“弘大而辟,深閎而肆” 之道。正是這個道,能使這種精神自由的追求“稠適而上遂”,即使這種追求適宜地達到最高境界。也正是這個道,雖然在解脫于物而適應“無常”變化上,可以理會不竭,未可脫離,但是,在惚恍的體味中,仍然不能窮盡。而莊子之書,就是這樣以道為本為宗的,所以,其書內涵深邃,意蘊無窮。《天下》篇聯系莊子本于道的自由精神之追求,對于莊子書就是這樣評價的。如說:“其書雖瑰瑋,而連?砦奚艘病F浯撬洳尾睿??m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就是說,莊子書的文字外觀無論多么怪異,但其內涵卻無比充實,內中無窮的意蘊,是領會不盡的。從“象思維”的角度看這一評價,確乎并不過分。如前所述,莊子的“象以筑境”和“境以畜意”,乃是一種“能指”的指引,并不是如概念思維那樣的一種有限的規定。所以,對這種指引的領會,就不是有限的,而是無限的。

(七)大才惠施與莊子及其學派對他的批判

《天下》篇最后,以較大的篇幅陳述和品評惠子的思想。惠施不僅在私交上是莊子的好友,如在莊子妻病故時前往吊唁,而且在道術上也是莊子可以深入討論問題的朋友,這在《莊子》一書中多有提及。在莊子眼里,惠施不僅有才,而且是大才。《天下》篇談到莊子對于惠施的深惜和大悲,只是因為惠施沒有把大才歸于大道,相反卻流于逐物而不知返。顯然,莊子對于惠施的大才是懷有崇敬之情的。且看《天下》篇的述評:“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在這四句話的概評中可以看到,前兩句就是對惠施才學的肯定和稱贊。所謂“多方”,就是指惠施博學多才,其學不是只表現在一個方面。就《天下》篇所說的“方術”而言,惠施也屬于“多方”。而“其書五車”,更顯示出惠施創造的豐富。對于惠施的批評則表現在后面兩句。所謂“其道舛駁”之“道”,在這里并不是老莊所說的道,而是指駁雜的方術之學。由于總致力于這種駁雜的方術之學,所以,“其言也不中”即不中于道,處于道外的“與物相刃相靡”的情境。

但是,即使惠施總致力于駁雜的方術之學,這種致力所提出的問題,卻是不可輕視的。莊子在列舉惠施提出的十一個問題時,用“歷物之意”來作導引,是值得注意的。其中,“歷物”就是逐物而不知返。然而,這種逐物所提出的問題之意義,卻應當重視。對此,我們可用下面的推論加以證明:如果惠施所提出的問題沒有意義和不值得重視,《天下》篇何以會那么具體那么不厭其詳的一、一列舉呢?《天下》篇列舉惠施提出的十一個問題并予以評論的是: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惠施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有意思的是,在一些不求甚解的讀者和作者那里,以為凡是在莊子書中的話,都歸屬于莊子。所以,本來是惠施提出的命題,如這里的“至大無外”和“至小無內”,還有下面與惠施辯論的辯者所提出的“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等,往往都被算在莊子名下,為莊子顯名。不過,《天下》篇收進文中這些命題,不僅說明莊子及其學派認為這些命題具有“歷物之意”,而且名家提出和爭辯的這些命題,在當時已經在各學派那里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在儒家《荀子》、道家的《淮南子》以及《呂氏春秋》等書中,都受到重視和引發評論。實際上,惠施及其名家提出的這些命題,雖然當時主要是從消除矛盾的邏輯意義上而爭辯的。但是,這些命題本身不僅具有邏輯意義,而且還超出邏輯意義而具有近代以來西方所說的“認識論”、“宇宙論”、“本體論”、“進化論”等意義。所以,這些命題具有常青的意義,至今還能引發思考,可以繼續討論。例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這兩個命題,從邏輯意義上說,是為“大一”和“小一”定義或命名。但是,從宇宙論或現代物理學意義上說,這個命題又同時提出了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問題,以及數學意義上的無限大和無限小的問題。從這兩個命題以下的諸命題,也都具有與現代聯系而由概念思維可分析的意義。所謂“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其中,“無厚,不可積也”,說的是薄是小,但卻“其大千里”。這是一種矛盾,需要辨析。但是,這里只是列舉命題,而未列出惠施的辨析。現代邏輯學家汪奠基先生提出:“惠施是從‘小一’的概念存在,來肯定宇宙有‘無厚’的存在。由于‘小一’的定義的認識,所以推論‘無厚’的性質就是‘不能堆積起來的’的特征。但是‘小一’無限,它在宇宙里是無窮無盡的,因此,‘無厚’的東西,對于這種絕對無限的小一而言,當然是‘其大幾千里’了” 。 實際上,汪先生的解釋已經超出了邏輯意義,而深入到宇宙構成的有限與無限的問題了。不過即使是這樣一個命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或領會,其意義也會不同。如果從道家的眼光看“無厚”,除了上述“小一”那種無限小的意義,也可以看作“大一”的“大厚無厚”之“無厚”,顯然這種“無厚”,也是“不可積也”,也更是其大不止幾千里了。而且從道的動態整體觀出發,無論“大一”、“小一”,最終對歸結為“道通為一”。莊子及其學派批評惠施的,就在于他沒有繼續往前走到這一步。

在惠施接下來提出的命題中,許多都具有對事物的差別、矛盾能消解其僵化的辨證思想。例如:“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這些命題所提出的問題,基本可歸結為三類。其一是,人對空間的感知和認識。如天地、山澤之無高低問題,太陽運行之無正偏問題,天之中央點可燕北可越南取點任意之問題。在兩千多年前,能提出這樣超常認識的問題,是非常了不起的。雖然,這里沒有列舉出惠施的辯析,但后人卻可在試圖辯析的思考中受益于惠施的指引。首先,惠施提出這些命題,打破了人們看問題的僵化視角。的確,只要視野一擴大,從“大一”的視野出發,如站在另外的星球看地球,那么天地、山澤高低就抹平了。同樣,如果從地球自轉饒日而行的視野看太陽,在動態中,太陽之與地球確實也偏正不定,而是偏正互含互轉。而就天的“大一”即無限而言,對于有限的地球來說,哪一點的指向都可謂天中央,又何論燕北越南。其二是,人對時間的感知和認識。如生死的界限不確定的問題;今昔界限不確定的問題。這里,都包含有不僅從整體而且從動態發展觀透視問題的視域。所以,能看到生與死的相對性或不確定性。就是說,生包含死,死也包含生。今昔也不是絕對的,昔曾經是今,而今也要轉化為昔。不僅如此,從不同的視角看,同一時間可以既是今又是昔。從昔之昔看昔,昔亦是今。同樣,從今之今看今,今亦是昔。其三是,所謂“小同異”與“大同異”的問題。這里,不僅包含邏輯的種屬問題,即“大同與小同異”。如命題:“人是政治動物”。其中動物是“大同”為種,人是“小同”為屬,“大同與小同異”即屬加種差,使這個命題成為人的一種定義。意味深長的是“大同異”,所謂“畢同畢異”問題。這個問題超出邏輯領域,而具有深刻的哲學意蘊。所謂“畢同”,就是道家的“道通為一”。在海德格爾那里,就是不可定義而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存在”之“畢同”,或“天地神人四位一體”之“畢同”。正是這個動態整體“畢同”之“道”或“存在”,成為一切事物的根源和靈魂而又與一切事物“畢異”。一切事物都可以說,或為之定義命名,而“道可道,非常道”。同樣,在海德格而那里,一切“存在者”都“存在”,但都不是“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列舉上述命題的最后,還列舉出惠施一個總命題:“泛愛萬物,天地一體”。從字面上看,這“天地一體”頗有一些道家整體觀的意味。但實質上,這一命題的主要意味在于“泛愛萬物”,也就是從名家的立場和視角作逐物之辯而不知返。“天地一體”,如上述分析,具有打破對于矛盾、差別僵化的辨證意味,即具有打破天地萬物絕對化界限的意義。但是,這與莊子“天地與我并聲,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道通為一”,仍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當然,從這些命題都可以通向于“道通為一”,問題是惠施沒有朝這個方向走。如《天下》篇所說:“惠施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以此為大”的“此”,所指就是“泛愛萬物”。而“觀于天下而曉辯者”,就是在辯論中,以“天地一體”的相對性來消解矛盾、差別的絕對性。正是惠施這種通曉名辯的態度,使天下辯者都樂與之辯。

以下的辯題,就是天下辯者在辯中向惠施提出來的。這些辯題是:“卵有毛。雞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同樣,這里也只是列舉辯題,而未列出惠施的辨析。也因此,這些辯題更具有引人深思和啟發的意義。從邏輯學和具體科學的觀點,特別是從哲學的高度,對這些問題領悟和分析,似乎也可將其大體分為三類做具體領會。其一是,揭示名或概念與事物之實的差異、矛盾。如說,“雞有三足”,可以看作雞的實際兩足與其足的概念成為三者。“郢有天下”,“郢”為楚國之都城,雖然“郢”不等于楚之天下,但作為都城可代表楚之天下。“犬可為羊”,因為犬、羊都是兩種動物之名,而非其實,所以,就其非實的名而言,兩者是一樣的。“黃馬驪牛三”,也是馬、牛與顏色“黃、驪”為三,如果將馬、牛之名與其實再分,則可以說“黃馬驪牛五”。“白狗黑”,有的學者認為,沒有純白的狗,至少其眼睛有黑。其實,顏色的顯示需要光這種條件,如果完全在無光的黑暗中,“白狗黑”則是必然的。“目不見”也是如此,在沒有光的情況下,或者思想走神等,都會“目不見”或熟視無睹。“孤駒未嘗有母”,更是利用名即概念“孤”與“有母”的矛盾形成之辯題,實際上,“孤駒”之“孤”是失母,而非未嘗有母。

其二是,利用事物發展過程階段顯示區別形成辯題。如說,“卵有毛”,不過是說卵為有毛的雞所生和卵又可孵化為有毛的雞,在其潛在意義上確實可以說這樣說。“馬有卵”,“丁子有尾”,也是從發展過程出現中斷的區別而設的辯題。其中,可以看到古人對于生物進化已經有所認識,馬雖然非卵生而是胎生,但是胎也是經過“受精卵”的過程;“丁子”是當時楚人對青蛙的稱呼,就是說在青蛙成長處于蝌蚪階段時是有尾巴的。“狗非犬”,也是利用那時對這種動物幼崽和成熟兩種階段不同稱呼所設的辯題,實際上,是把幼崽的犬與成熟的狗的區別絕對化。事實上,任何生物在發展過程中都要經歷不同的階段,這種區別都是發展的標志,是生物整體聯系的環節,而不是隔離或對立的標志。之所以會產生隔離甚至矛盾對立,主要是拘泥于概念思維的名詞概念,名家設立這類辯題和辯論,已經帶有語言游戲的性質。

其三是,從主體與客體、整體與局部、相對與絕對、有限與無限等矛盾方面設辯題。如說,“火不熱”,從今天的科學觀點看“火”,乃是物的燃燒狀態,是分子運動的一種形式,其本身無所謂熱不熱。熱是人對這種物燃燒狀態的感覺。至于,古人是否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不可猜度,但這個命題在可啟發意義上,確實可以使人作如此思考。“山出口”,較古的版本為“山有口”,是一個有意思的辯題。這是把山擬人化的一種說法,但山不是人即不可能有口。那么,怎么說通呢?這里似乎包含有從更普遍意義上看“口”的意味。口對于人也是其七竅之一,所以從口之為竅的意義上,說“山有口”可以說通。實際上,在今日“山口”已經成為公認的說法。口之為竅,而竅為人和自然所同俱。例如在莊子《齊物論》中,其所說的天籟、地籟、人籟就都源于不同的竅。“輪不?地”這一辯題,可從兩方面看,一是說在輪轉動時只是輪的圓周點著地,而輪的整體并不著地,其次是說,輪不可能真正著地,總有空隙,否則輪就轉不動了。與這個辯題相似的命題還有“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矩與規所畫出的方圓,在與數學上理想的方圓相比,則還不方不圓。同樣,圍鑿的枘與鑿之間,也不是絕對吻合的,而不能不有空隙,所以,“鑿不圍枘”。類似的命題,還有“指不至,至不絕”。這個辯題的前半句,與“指非指”相當,說的是名之所指與事物本身不是一回事,即“指不至”,后半句則是說即使是對于事物有所認識,也是無窮盡的,即“至無窮”。同樣“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題,涉及的也是無窮分割的問題。在數學和哲學上,都有研究的價值。但是在惠施等名家那里,這些命題的提出,卻陷入割裂事物和認識的相對性與絕對性,而不知道相對與絕對的統一。“龜長于蛇”這個辯題,似乎可以測試人們視角變換的智力。例如,換個視角,從龜蛇的橫斷面測量,就可以說“龜長于蛇”。而“飛鳥之景未嘗動也”與“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兩個辯題,則提出了如何理會運動性質的深刻問題。在兩物以同樣速度運動時,其間的距離不變,從而在兩物之間顯示不出運動,此之謂“鳥之景未嘗動也”。關于“鏃矢之疾”這種運動,提出“有不行、不止之時”,更是一項非常杰出的認識。它似乎接觸到運動的本質:運動乃是在同一時間既在此點又不在此點。其“鏃矢之疾”,正是在時間中“不行、不止”的統一。

惠施對于辯者提出如上述的一切辯題,都積極參與辯論,標新立異,并以之為“最賢”。如《天下》篇所述:惠施日以其知與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對于惠施這種標新立異和以為“最賢”之辯,《天下》篇作出尖銳的批判。首先指出惠施與之辯的名家,如桓團、公孫龍等,乃是“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即所謂“辯者之囿也”。這一批判的實質,在于指出這種囿于名詞概念差異的辯論具有詭辯的性質,雖然“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如果說《田子方》篇曾經批判齊魯的儒士“陋于知人心”,那么這里則批判名家“飾人之心”,即通過囿于言辭的爭辯或詭辯,把本來的人心掩蓋起來。對于這種“飾人之心”的爭辯或詭辯,惠施以為“最賢”且為之驕傲,這正是《天下》篇認為惠施的可悲之處。在對桓團、公孫龍批判之后,接著就是直接批判惠施。這個批判是借一典型的個案即黃繚對惠施的發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以及惠施之辯答展開的。其辯答表現是,“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眾不適也”。這里,頭三句幾乎是以贊賞的口吻,寫出惠施應答的機敏,不用思慮,不用顧及言辭,就能“遍為萬物說”即從各個方面應答。這三句之后的話,則屬于貶斥和批判。指出惠施是以說得怪異以及“反人”和“勝人”為目的,口若懸河,說得沒完沒了。他這樣的表現,其“與眾不適”是必然的。《天下》篇對惠施批判的深刻性在于,能從此進一步把惠施的問題提高到“道通為一”的高度考察。如其所指出的,“弱于德,強于物,其涂?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其中,“弱于德,強于物”,有的學者“德”詮釋為“得”,不能說錯。但是,總觀道家對于“德”的使用,特別是這里的使用,應當說,這個“德”就是道。由于“強于物”即“囿于物”,所以就離道而“弱于道”。所謂“涂?”也是指進達道之途太遼遠了。接下來的話:“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則是一針見血,打中惠施問題的要害。對于天道而言,惠施囿于物的言辭之辯,挖苦地說,就如“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實在是太渺小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天下》篇并沒有完全否定惠施,而能指出其“夫充一尚可”。就是說,惠施辯說的一技之長,一得之功,還是應當肯定的。當然,如能由此進于道,就更好了。但是,惠施不能“自寧”于道,卻自甘“散于萬物而不厭”,也就只能“以善辯為名”了。不難看出,在莊子及其學派對于惠施大才的肯定中,已經包含希望其“幾于道”而不成的深惜和大悲。這種深惜與大悲,在《天下》篇結尾處,以聲情并貌的文辭,不可抑制地爆發出來。“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

《莊子》天下

天下之治方?者多矣,皆以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 “神何由降?明何由出?”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為之大過,已之大順。作為《非樂》,

*參見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第889-890頁,中華書局 1983。

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墨子泛愛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C》,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J谷擻牽?谷吮??湫心鹽?病?制洳豢梢暈?ト酥?潰?刺煜輪?摹L煜虜豢啊D?鈾潿濫莧危?翁煜潞危±胗諤煜攏?淙ネ躋蒼兌櫻∧?映頻澇唬骸拔粲碇?魏樗??黿?傭?ㄋ囊木胖菀病C?餃?伲?Тㄈ?В?≌呶奘?S砬鬃圓匍蔭甓?旁猶煜輪?āk櫛蕖C_,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圣人。皆愿為之尸,冀得為其后世,至今不決。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將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無?、脛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宋?、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合歡,以調海內”。請欲置之以為主。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寢兵為外,以寡淺為內。其小大精粗,其行適至是而止。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后鄰傷之者也。”?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茍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圣。夫塊不失道。”豪桀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駢亦然,學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風?然,惡可而言。”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于?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于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篇(3)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不斷深入,數字圖書館平臺在為學生提供信息服務的同時,也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行為教育的任務。數字圖書館平臺對學生的社會價值觀、文化觀念、心理認知等都產生著深遠影響,因此,研究分析數字圖書館平臺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作用有助于我們有效地利用這一平臺,促進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數字圖書館平臺;大學生;思想行為;教育功能導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12—0037—02

收稿日期:2014—06—19

作者簡介:佟萍(1970— ),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師范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

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數字圖書館平臺在大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大學生是數字圖書館的主要使用者,因此,怎樣利用數字圖書館平臺,使其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和“第二課堂”,是現在高校圖書館急需解決的問題。研究分析數字圖書館平臺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作用有助于提高數字圖書館平臺的教育功能,使其成為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從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數字圖書館平臺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消極影響

(一)顛覆了大學生的傳統文化價值觀

在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一個人內在的涵養往往體現在琴、棋、書、畫等層面,而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網絡包容了很多業余文化生活。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聽音樂、玩網絡游戲、看數字電影等,很多的業余娛樂都可以在網絡中輕松獲得,因此,他們投入到繪畫和書法上的精力就會越來越少,玩琴、棋等娛樂項目的人也越來越少,這一現象不僅對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造成了影響,還對其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受數字圖書館的影響,傳統圖書館中的人文精神逐漸缺失,人文氣氛也不再那么濃烈,難以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二)對大學生的學術道德修養產生消極影響

受應試教育以及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斷增大,為了解決眼前的就業問題,很多學生難以深入地進行學術研究,因此,運用技術手段抄襲論文等學術不端現象屢屢出現,不良作風開始抬頭。雖然相關管理人員也對抄襲論文等造假行為進行了監督懲罰,但還是不能從根本上徹底消除學術不端行為。

盡管這種現象的產生有時代背景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但這樣的造假行為會影響學生學術研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應該予以重視。

二、數字圖書館平臺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積極引導

(一)有助于提升大學生自身人格的獨立性和主體性

通常情況下,大學生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獨特品質被界定為自身人格的獨立性和主體性,這種獨特品質涵蓋了行為模式、心理素質、道德水平等綜合因素,同時,也涵蓋了創造性、獨立性、主動性等個體特質的多個層面,其中還包括自身的道德實踐主動性以及個體在社會既定道德標準之下的模式等諸多層面的內容。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只有在現實社會中有效地得到彰顯,才能夠體現出人格模式,進而將其內在的自律、自強等美好品德充分地展現出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大學生群體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在社會生活中充分實踐,有效地把控自我,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格獨立性,因此,獨立性和主體性人格的培養就顯得更加重要。[2]

可以說,大學生已經是數字圖書館的主體,只有數字圖書館才能夠真正體現用戶的主體性。所以,數字圖書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自身人格的獨立性和主體性的要求,同時,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有利于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形成。[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實際工作中高度重視這一模式,充分重視數字圖書館對于大學生主體性人格培養的積極意義,仔細研究數字圖書館的重要作用。

(二)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更加快了知識更新的步伐。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及各方面的壓力, 大學生只有不斷學習, 不斷地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完善自我,才能夠在社會中立足和發展。另外,隨著知識更新的大大加快,我們已經進入了終身學習的時代,教育的概念已經不僅僅指學校教育,還涵蓋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等諸多方面,是一種廣義上的“大教育”。政府也提出了“創建學習型社會”的戰略方針,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熱潮已經蓬勃開展起來。[4]圖書館作為文化教育中心是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以及社會文獻信息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數字圖書館海量的信息資源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對提高其綜合文化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所謂信息素養是指在現代信息社會個體應該具備的尋找、評價和有效利用各種類型信息的能力,是對人的基本信息能力的一種要求。從人文層面看,它主要體現在人們面對信息時表現出來的一種修養以及心理狀態;從技術層面看,它主要體現在人們利用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上;從信息意識的角度分析,它主要體現在人們是否能夠敏銳地感受有價值的信息或者新的信息,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是否具有持久的注意力和敏銳的感受力。現如今,我國大學生的信息思路還不開闊,信息感受力還比較弱,信息素質還有待提高。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對信息的主動性意識不強,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源主要來自課堂。大多數學生除了做論文設計等特殊情況,平時很少有針對性、有目的地去查閱圖書館某個資料,或者通過網絡檢索去做某項研究以及跟蹤深層次的研究資料。因此,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明顯缺乏連續性和針對性。

三、發揮數字圖書館的優勢,科學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

高校圖書館要充分發揮數字圖書館的優勢,轉變工作職能,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規律,同時,為信息用戶檢索文獻提供高水平的服務,努力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和“服務育人”的管理理念,使得數字圖書館在大學生思想行為引導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良好信息素養的養成。[5]例如,借助一些軟件和社會網絡,為大學生提供高效率的信息服務,幫助大學生整合信息資源;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提升圖書館的資源共享能力和服務水平。

另外,要完善監管體制,加強網絡信息的篩選與整合,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促進大學生思想意識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杜絕學術不端行為,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科學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提高大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熏陶。

綜上所述,數字圖書館平臺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是雙方面的。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效地利用數字圖書館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使其能夠合理利用數字圖書館提升自身信息素養。同時,通過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減少數字圖書館給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以實現“服務育人”的工作目標。

參考文獻]

[1]胡瑜.大學生網絡信息查尋心理與行為的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5).

[2]趙超.網絡用戶信息行為狀態影響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8(3).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perating essentials when the head of the long distance pipeline was welding, using the TIG wire feed combination of cored semi-automatic welding technology, and related welding process parameters.Key words: TIG welding wire feed; cored semi-automatic to weld; welding parameters

中圖分類號:TS9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TIG打底大間隙內送絲技術

在管道焊接施工中,TIG焊是比較常用的焊接方法。其常見工藝為小間隙、坡口外送絲。這種方法在平焊及仰焊時焊道背部易形成未焊透、內凹、內咬邊等缺陷,對焊工的操作水平要求較高。

1.焊前準備將坡口50 mm范圍內的油污、鐵銹等清理干凈,用磨光機打磨出金屬光澤。

2.對接接頭組對參數因本文以連頭組對焊接為例,故各種組對參數范圍較寬。見表1

表1 TIG對接焊縫尺寸要求

3.TIG焊接工藝參數 連頭焊接時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組對間隙不易控制,應按照上小下大的原則組對,即0點鐘位置間隙偏小,6點鐘位置間隙偏大,焊接過程中可以根據間隙的大小適當調節焊接參數,這樣可以保證根部成型均勻,飽滿,不易產生內凹和內咬邊。具體參數見表2

表2TIG根焊焊接工藝參數

4.TIG內送絲技術操作要領

4.1引弧

由于野外施工受條件所限,所使用焊機都不帶有高頻引弧裝置,這時可以采用“焊絲劃擦法”引弧。引弧部位在焊接方向前10 mm左右,把焊槍的陶瓷噴嘴靠在坡口內,使鎢極的尖端和母材保持3mm-5mm的距離,然后用焊絲由下向上迅速劃過鎢極與母材,使母材、焊絲、鎢極之間產生瞬間的短路,這時電弧被引燃。這樣可以避免母材表面產生劃傷、鎢極燒損嚴重。

4.2 焊接

引弧后,利用電弧的熱量將坡口兩側預熱,將焊絲從鋼管的側面插入,使焊絲的端部保持在鋼管的內部位置,用電弧的熱量將焊絲端部和母材熔化并形成焊縫,進入焊接狀態。注意焊絲與焊把的配合,避免焊接過程中焊絲碰到鎢極。在仰焊位置,焊絲在坡口內和鈍邊保持1mm-2 mm的間距。在平焊時,焊絲與內壁的鈍邊要保持平行。保持這樣的間距,焊縫背部不容易出現凹陷,而且背面成形細密均勻,余高能控制在0.5mm-2mm。

4.3接頭及收弧

接頭處用角向磨光機修磨成斜面,然后在焊接方向的反向10 mm處引弧,利用電弧的熱量預熱接頭,待已修磨的接頭完全熔化后將焊絲的端部送入熔池,同時擺動焊槍,讓熱量向兩側擴散,保證坡口兩側熔合良好,背面接頭成形飽滿。收弧時,焊槍應由內側坡口處向外側坡口處拉至電弧熄滅,并要注意控制速度,不能過快,以免產生縮孔。

4.4 根焊焊道清理及熱焊

由于TIG焊接時沒有飛濺和夾渣,清理相對簡單。只需用角向磨光機將焊道表面氧化物和坡口兩側的溝槽打磨干凈,使根焊焊道光滑平整。

連頭焊口組對時應力較為集中,TIG根焊的熱輸入相對較小,焊縫冷卻速度較快,處理不當易產生冷裂紋,對于熱焊的重視是十分必要的。熱焊的目的在于改善根焊層的組織性能,提高根焊層的溫度,加固焊道,防止填充層的燒穿和過燒,根焊和熱焊的間隔時間不宜大于十分鐘。焊接時焊層可稍薄,焊接電流適當加大,焊接速度可稍快,焊槍做鋸齒形擺動,注意坡口兩側熔合良好。

二、藥芯半自動下向焊填充蓋面技術

1.填充層和蓋面層的焊接工藝參數

焊接工藝參數的選擇和匹配會直接影響到焊縫的成形、電弧的穩定性、以及焊縫的整體質量。當送絲速度過高,即電流過大時,熔敷速率增加,熔深顯著增加,易引起過燒和燒穿,同時飛濺增多,焊縫中間高兩邊低,坡口兩側易出現夾溝;而送絲速度過小時,易產生未熔合和夾渣等缺陷,且焊縫成形不良。當送絲速度一定,電弧電壓過高時,熔寬顯著增加,焊絲自保護效果變差,易出現氣孔等缺陷;電弧電壓過低時,飛濺增加,并出現頂絲現象,處理不當易焊漏。當送絲速度和電弧電壓匹配適當時,電弧柔和穩定,送絲均勻,熔池容易控制,飛濺小,且不易產生缺陷。

2.填充層的操作要領

填充層的弧長一般應保持在2mm左右,既要有一定的間隙,又要保證根焊不能燒穿。引弧后快速而均勻的左右小幅擺動,帶動熔池均勻行走,焊絲不能脫離熔池,否則會出現頂絲和跳絲現象。焊接操作時手要穩,擺幅均勻,速度稍快,保持熔池呈圓片狀。立焊位置操作時應避免電弧壓得過低或焊絲角度不當造成鐵水與熔渣分離不清,鐵水與熔渣倒流,造成夾渣和未熔合等缺陷。當焊至下爬坡位置時,鐵水下墜,熔池變小,處理不當會在焊道兩側產生較深的夾溝,給蓋面焊帶來困難,應加大焊絲擺動幅度,增加坡口兩側停留時間,以保證兩側熔合良好。

3.蓋面層的操作要領

蓋面層焊接時由于焊縫寬度較寬,焊接時焊絲沿坡口兩側稍作鋸齒形或反月牙形擺動,穩定而勻速向下焊接。注意控制熔池的大小和形狀,使熔池邊緣熔化坡口兩側各1-2mm左右,以保證焊縫的寬度和余高。由于為收尾焊道,不但要保證焊接質量,還要美觀,外形尺寸不超標。表面要求成形細密光滑,紋路均勻平整,無表面氣孔、夾渣、未熔合等缺陷,焊縫寬度為兩側加寬為1mm-2mm,余高為1-3mm。

篇(5)

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病理生理變化,它與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冠心病以及腦血管意外等疾病密切相關,并可能成為上述疾病的共同發病基礎。因此,探討治療胰島素抵抗的有效方法及作用機理,成為目前醫學領坷研究的熱點之一。本研究以高脂高糖高鹽飼料喂養大鼠造成胰島素抵抗模型,采用能夠反映胰島素損抗水平的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漿胰島素(INS)胰島素敏感性指數(ISI)為指標,觀察針刺對胰島素抵抗的調整作用,以及飲食因素在針刺治療過程牛的影響;并觀察各組大鼠血清胰島素抗體(INS-Ab)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變化,初步探討其作用機理。

1 材料和方法

1.1 動物分組及造模

實驗選用雄性SPF級SD大鼠[合格證號NO0009132,許可證號SCXK(粵)2003―001],整個實驗過程中均飼養于屏障實驗環境(溫度20~25℃,相對濕度40%~70%)之內。普通飼料配方:玉米31%,小麥18%,豆粕21%,稻谷4%,黃豆2%,麩皮10%,蛋黃粉3%,魚粉5%,預混料3.5%,植物油1.5%,多種維生素1%;高糖高脂高鹽飼料配方:普通飼料39%,化豬油23%,蔗糖24%,蛋黃粉9%,食鹽5%。動物、飼料及實驗環境均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將40只SD大鼠(體重180~220g)普通飼料適應性飼養1w,按體重隨機分為5組,每組8只,分別為①空白組、②模型1組、③模型2組、④針刺1組和⑤針刺2組。空白組以普通飼料喂養,其余各組則以高脂高糖高鹽飼料飼養。從第6周開始,每隔1周對①組和②組大鼠從眼眶靜脈竇采血1次,檢測FBG、INS,并計算ISI進行對比,當②組大鼠ISI與空白組相比明顯降低(P

1.2 針刺治療

穴位選取雙側“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和“腎俞”,“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均沿皮向肢體近端以30°角斜刺8mm,“腎俞”直刺5mm,在“內關”“足三里”穴給予電針刺激,疏密波3~5Hz,每次20min,1次/日,連續治療2w。

1.3 標本采集及檢測

各組大鼠與治療結束后禁食12h過夜,次晨眼眶靜脈竇采血檢測FBG、INS、INS-Ab、TNFα等。FBG測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INS、INS-Ab、TNF-α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測定(INS、INS-Ab試劑盒由北京東雅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TNF-α試劑盒由總醫院科技開發中心提供,嚴格按說明書進行操作)。ISI參照李光偉等方法,以1/(FPGxINS)計算,因其為偏態分布,故取自然對數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實驗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各組間比較用SPSS 11.5統計軟件包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

給予高脂高糖高鹽飼料喂養8w后,模型1組大鼠FBG、INS、TNF-α均較空白組顯著升高(P

3 討論

本研究模擬胰島素抵抗發生的自然過程,采用高脂高糖高鹽飼料喂養SD大鼠8w,成功誘導出胰島素抵抗模型。有關胰島素抵抗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主要是通過飲食療法、運動療法等綜合療法來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利用率。針刺可以調整胰島素抵抗,是眾多學者在研究針刺治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等疾病的過程中發現的。本研究觀察了針刺改善大鼠實驗性胰島素抵抗的效應以及飲食因素在針刺治療中的影響,結果發現針刺可以逆轉胰島素抵抗模型大鼠的高血糖癥、高胰島素血癥,提高胰島素敏感指數,這與筆者前期研究結果相一致。研究還發現飲食調整同樣具有調整胰島素抵抗的效應,而且在針刺治療中配合飲食調整可以加強針刺逆轉胰島素抵抗的效應。

一般認為胰島素抵抗主要表現為受體及受體后抵抗,但也有研究認為胰島素抵抗存在受體前抵抗。受體前抵抗主要由于胰島素抗體的存在,使胰島素與抗體相結合而阻斷了胰島素與受體的結合,影響胰島素生物效應的發揮,產生胰島素受體前抵抗。據報道約18%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存在胰島素抗體。本研究中筆者觀察到,各組大鼠血清中胰島素抗體陽性數均為0,無差異。說明本研究所采用的模型中,大鼠發生胰島素抵抗不是主要由于血清中抗體的存在而致,而可能存在受體及受體后抵抗。給予針刺后則發現大鼠血清中胰島素抗體陽性例數未見變化,但大鼠ISI明顯上升(P

TNF-α主要是由激活的巨噬細胞產生的一種細胞因子,具有多種生物功能,它不但能抑制脂蛋白

脂酶活性,激活中性粒細胞,介導內毒素性休克及調節炎癥和免疫反應,近年來還發現其在胰島素抵抗發生的病理機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與血清胰島素水平、葡萄糖代謝及脂代謝密切相關。目前研究認為,TNF-α在胰島素抵抗中的作用機制主要通過以下途徑:①影響胰島素受體底物的酪氨酸磷酸化和激酶活性水平,干擾胰島素受體后信號傳導;②影響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通過抑制GLUT4表達而抑制了胰島素刺激的葡萄糖轉運;③調節相關激素,間接介導IR,TNF-α可引起血液循環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胰升血糖素、兒茶酚胺、皮質醇等升高,這些激素可能分別或共同參與了TNF-α介導的IR。本研究結果表明,給予高脂高糖高鹽飼料喂養8w后,模型1組大鼠TNF-α較空白組顯著升高(P%0.01),經過2w治療以后,模型2組、針刺1組和針刺2組的血清TNF-α較模型1組顯著降低(P

篇(6)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21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7-0075-03

Effects of Amygdalin on TNF-α and sICAM-1 of Rats with Type II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LUO De-mei, SHAN Zhi-gui, GE Jin-lian, LIU Qing, LUO L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effects of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amygdalin on rats with type II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IA). Methods Wistar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normal group, model group, amygdalin group, and tripterygium group. Type II CIA rat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From the 15th day after the modeling establishment, each administration group was given corresponding dose of medicine for continuous 28 days. Levels of TNF-α and sICAM-1 were detected by ELISA in serum of rats, and expression of TNF-α was detected by immuno- histochemical method. Results TNF-α positive expression in amygdalin group and tripterygium group was similar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Levels TNF-α and sICAM-1 in amygdalin group and tripterygium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model group (P0.05). Conclusion Amygdalin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TNF-α and levels of TNF-α and sICAM-1, in order to treat rheumatoid arthritis.

Key words:amygdalin;type II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TNF-α;sICAM-1;rats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慢性炎癥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確切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目前尚不明確。苦杏仁苷是苦杏仁中的有效成分,廣泛存在于薔薇科植物的種子中,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2014211C047);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專項基金(2012YX06)

通訊作者:羅莉,E-mail:

抗纖維化、免疫調節、抗腫瘤、抗炎等作用[1]。Hwang等[2]采用體外脂多糖(LPS)誘導的細胞系和角叉菜膠誘導的踝關節炎大鼠模型研究顯示,苦杏仁苷對關節炎具有較好的消炎和鎮痛作用。本研究觀察苦杏仁苷對Ⅱ型膠原誘導性關節炎(type Ⅱ 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干預后大鼠關節滑膜組織病理、滑膜和血清中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表達及血清中細胞間黏附分子(sICAM-1)的變化,為臨床防治RA提供實驗依據。

1 實驗材料

1.1 動物

SPF級雌性Wistar大鼠45只,7~8周齡,體質量(180±20)g,新疆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合格證號IACUC-20130319012。實驗期間飼養于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驗動物科學研究部,SPF級常規飼養。

1.2 藥物

苦杏仁苷購于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MUST-13011801;雷公藤多苷片購自于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遠大醫藥黃石飛云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30105。

1.3 主要試劑與儀器

牛Ⅱ型膠原(CⅡ),Sigma公司;弗氏完全佐劑,Sigma公司;大鼠TNF-α、sICAM-1定量試劑盒,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脫鈣液,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TNF-α一抗體,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pV二步法免疫組化檢測試劑、PBS緩沖液、抗體稀釋液,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切片機,德國LEICA RM2135;光學顯微鏡,中國NIKON YS100;顯微照相機,德國LEICA DM3000;孵育溫箱,日本EYELA SLI-700;數顯鼓風干燥箱,上海博訊實業有限公司醫療設備廠。

2 實驗方法

2.1 造模與分組

實驗大鼠適應性喂養1周,隨機選取8只為正常組,其余大鼠參照文獻[3]方法建立膠原誘導的關節炎模型(CIA)。將CⅡ溶于預冷的0.1 mol/L冰醋酸中,終濃度為4 mg/mL,4 ℃過夜。將溶解于冰醋酸CⅡ加入等體積的弗氏完全佐劑在冰浴條件下使二者充分乳化。于大鼠左足跖肉墊及尾根部多點皮內注射CⅡ乳劑0.2 mL/只進行初次免疫,7 d后,使用上述乳劑于足跖及尾根部再次加強免疫。造模14 d后參照文獻[4]進行評估,于致炎第21日剔除未發病大鼠,將造模成功的35只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5只、雷公藤多苷組10只及苦杏仁苷高、低劑量組各10只。

2.2 大鼠關節炎癥指數評定

初次免疫后每周對實驗大鼠進行關節炎癥評分(arthritis index,AI),大鼠關節炎表現以0~4分計算,分為5級。0分:無關節炎癥狀;1分:單個爪或趾(指)的紅腫;2分:2個關節受累;3分:2個以上關節受累;4分:全部爪及趾均發生嚴重關節炎。每只大鼠AI為4只包括趾(指)在內的整個爪評分之和。初次免疫第14日后AI≥6分及以上的大鼠提示造模成功,用于實驗。

2.3 給藥及取材

雷公藤多苷組給藥劑量為1 mg/kg,苦杏仁苷組給藥劑量為120 mg/kg,臨用前分別用滅菌蒸餾水配制,給藥體積1 mL/100 g灌胃,正常組、模型組予等量生理鹽水灌胃,每日1次,連續4周。游標卡尺記錄后足踝關節腫脹情況。給藥4周后大鼠稱重,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參照文獻[4]方法,股動脈采血,分離血清,4%多聚甲醛固定分離膝關節滑膜作為病理及免疫組織化染色標本。

2.4 組織病理學觀察

常規乙醇梯度脫水,進行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2.5 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測定

ELISA檢測血清TNF-α、sICAM-1,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2.6 免疫組化染色檢測大鼠關節滑膜中腫瘤壞死因子-α表達

切片脫水脫蠟、水化,PBS洗3次×5 min,滴加3%H2O2室溫10 min阻斷內源酶,PBS洗3次×5 min, 0.01 mol/L檸檬酸鹽抗原修復液,微波修復10 min,室溫冷卻,蒸餾水、PBS依次洗1次,各 5 min,加一抗,4 ℃冰箱過夜。將濕盒置于室溫1 h,加二抗,37 ℃溫箱孵育25 min,PBS洗3次,每次5 min。新鮮配置的DAB顯色液進行顯色,檢測滑膜中TNF-α表達?蘇木素復染、鹽酸乙醇分化、返藍、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片。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實驗數據用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

4 結果

4.1 膝關節滑膜病理觀察結果

給藥28 d后,鏡下觀察可見正常組大鼠滑膜組織學結構正常,細胞排列清晰,未見增生,無明顯炎性細胞聚集浸潤;模型組大鼠滑膜增厚明顯,排列紊亂,有新生血管生成,大量炎性細胞浸潤;苦杏仁苷組和雷公藤多苷組大鼠滑膜增生,炎性細胞浸潤及血管生成較模型組明顯減輕。

4.2 苦杏仁苷對大鼠關節腫脹程度的影響

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關節明顯腫脹(P

4.3 苦杏仁苷對大鼠外周血中腫瘤壞死因子-α、細胞間黏附分子-1的影響

給藥28 d后,與模型組比較,苦杏仁苷組、雷公藤多苷組大鼠外周血中TNF-α、sICAM-1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結果見表2。

表2 各組大鼠外周血中TNF-α、sICAM-1水平比較(―x±s,μg/L)

組別 只數 sICAM-1 TNF-α

正常組 8 20.1±0.4 59.2±7.1

模型組 5 22.0±1.5 74.2±8.7

苦杏仁苷組 10 19.6±0.9# 59.3±7.7#

雷公藤多苷組 10 20.4±0.3# 60.2±8.6#

4.4 關節滑膜免疫組化染色觀察結果

給藥28 d后,免疫組化染色顯示,炎性細胞因子TNF-α陽性表達區域呈棕黃色。正常組大鼠關節滑膜中僅見極少量的TNF-α陽性表達;模型組大鼠關節滑膜可見TNF-α陽性表達明顯增多,各給藥組TNF-α陽性表達較模型組明顯減少。結果見圖1。

正常組 模型組 苦杏仁苷組 雷公藤多苷組

圖1 各組大鼠滑膜中TNF-α表達(免疫組化染色,×400)

5 討論

RA屬中醫學“痹證”范疇,目前,研究RA模型包括佐劑性關節炎模型(ajudvant arthritis,AA)和CIA。AA制作方便簡單,可廣泛應用于多種動物,但它與RA差異較大,病變具有自限性。CIA大鼠模型是Trentham等[5]于1977年首次建立,現已公認為是研究RA的經典模型。

TNF-α是RA中重要炎性細胞因子,TNF-α可誘導滑膜細胞產生多種細胞因子,促進滑膜細胞增殖,促進RA滑膜細胞凋亡,引起炎癥反應持續發生并逐漸出現骨侵蝕;ICAM-1是一類黏附分子,為淋巴細胞相關抗原-1的配體,通過介導細胞間、細胞與細胞外基質

間的黏附作用,促進炎癥的發生和發展。雷公藤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目前已被用于治療RA等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取得肯定療效,但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有文獻報道,苦杏仁苷對AA能夠抑制炎癥,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苦杏仁水煎劑對AA大鼠具有軟骨組織破壞減輕,組織學上有明顯改善炎癥程度作用[6]。本實驗結果顯示,大鼠滑膜組織病理切片在模型組顯示滑膜增厚明顯,排列紊亂,有新生血管生成,大量炎性細胞浸潤;給藥組大鼠滑膜增生、炎性細胞浸潤及血管生成較模型組明顯減輕。另外,給藥組大鼠外周血中TNF-α、sICAM-1水平與模型組比較均明顯下降,且給藥組TNF-α陽性表達相似,較模型組明顯減少,提示苦杏仁苷通過抑制TNF-α及sICAM-1的表達,有效抑制CIA大鼠關節腫脹,減輕病理損傷,進而達到抗RA的作用,且療效與雷公藤多苷相似,可為RA的中醫治療用藥及中醫免疫學研究提供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Deng JG, Wang HL, Liu YD, et a1. Anti-atherosclerotic effects medi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robucol and amygdalin in apolipoprotein e-knockout mice fed with a high fat diet[J]. J An Vet Adv,2012,11(1):20-25.

[2] Hwang H, Lee H, Kim C,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amygdalin on lipopolysaccharide-inducible TNF-α and IL-1β mRNA expression and carrageenan-induced rat arthritis[J].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8,18(10):1641-1647.

[3] 李寶麗,唐方,龐曉東.Ⅱ型膠原誘導關節炎大鼠模型制備[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6,22(5):350-352.

[4] 石磊,李小峰,王彩虹,等.大鼠膠原誘導性關節炎模型的制備及評價[J].臨床醫藥實踐,2011,20(4):245-247.

篇(7)

作者單位: 310006 杭州,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外科

通信作者: 傅永清,Email:

急性梗阻性黃疸患者手術中發生的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導致患者術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HIRI發生機制復雜,目前已知與細胞凋亡、氧化應激、炎癥反應等有關[1]。當前,尚無防治HIRI的有效治療措施 [2]。快速康復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的核心觀念是利用術前、術中、術后的綜合性措施減少機體應激反應,減少創傷,促進早期康復。其主要措施包括術前不禁食、禁飲,不作機械腸道準備,術中不留置引流,術后早期進食,取消不必要的胃腸減壓等與以往傳統習慣不同的圍手術期處理方式。本研究以FTS聯合中藥四君子湯作為干預手段,從抗細胞凋亡的角度研究其對急性梗阻性黃疸大鼠HIRI的保護作用及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健康SD大鼠80只,雄性,體質量(220±40)g。隨機(隨機數字法)分為4組:1個對照組、3個實驗組(FTS組、四君子湯組、FTS+四君子湯組),每組各20只。

四君子湯(人參12 g、茯苓9 g、白術9 g、炙甘草6 g):上方水煎煮2次,合并濾液濃縮至生藥質量濃度為1 g/mL;細胞凋亡檢測試劑盒:美國羅氏公司。鼠抗人Bcl-2,Bax單克隆抗體:美國Santa Cmz公司。

1.2 實驗方法

1.2.1 動物模型及手術方法 制備模型方法如下。每100 g體質量0.13 mL 3%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距肝門0.5 cm處用4-0絲線結扎膽總管后關腹(圖1)。術后第4天,第二次手術(肝臟缺血-再灌注)。開腹后,分離肝蒂,用5-0血管縫線結扎門靜脈,持續缺血40 min,開放門靜脈予再灌注,關腹(圖2)。

圖1 膽總管結扎 圖2 門靜脈結扎

1.2.2 分組干預方法 常規圍手術期處理措施:術前禁食、禁水12 h;術前生理鹽水灌腸1次;術中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禁食6 h。①對照組:實施常規圍手術期處理;②四君子湯組:實施常規圍手術期處理,膽總管結扎后至缺血-再灌注手術前予四君子湯灌胃3 d,每次2 mL,每天1次;③FTS組:不實施常規圍手術期處理(術前開放飲食、飲水,不灌腸,不放置引流管,術后不禁食);④FTS+四君子湯組:不實施常規圍手術期處理(術前、術后均不禁食,不灌腸,不放置引流管),膽總管結扎后至缺血-再灌注手術前予四君子湯灌胃3 d,每次2 mL,每天1次。

1.2.3 標本采集及檢測 缺血-再灌注術后24 h,心臟取血,打開腹腔,剪取肝臟組織約10 g檢測。 血清,檢測AST、ALT水平。 TUNEL法檢測肝細胞原位凋亡,操作方法按試劑盒說明進行。判斷標準:以光鏡下觀察到胞核呈棕色或棕褐色為原位凋亡細胞。計算凋亡指數(apoptosis index,AI):光鏡下隨機選取5個視野,計數平均200個細胞中的陽性細胞數,以百分數表示。 采用免疫組化二步法染色檢測肝細胞Bcl-2,Bax蛋白表達。陽性結果判斷標準:胞漿出現黃色或棕黃色著色為表達陽性。每張切片隨機選擇10個高倍視野(×400),測平均光密度(OD),以平均光密度作為指標進行半定量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各組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使用SPSS 20.0軟件包,以P

2 結果

動物總共死亡7只,病死率8.75%。其中膽總管結扎術后至缺血-再灌注手術前死亡5只(6.25%),缺血-再灌注術后死亡2只(2.5%)。

2.1 血清ALT、AST水平

3個實驗組ALT及AST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

2.2 肝細胞原位凋亡及凋亡指數

3個實驗組肝細胞凋亡指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Bcl-2、Bax蛋白表達情況

3個實驗組Bcl-2蛋白表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Bax蛋白表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A:對照組 Bax;B:對照組Bcl-2;C:FTS組 Bax;D:FTS組 Bcl-2 ;E:四君子湯組 Bax ;F:四君子湯組 Bcl-2 ;G:FTS+四君子湯組 Bax ;H:FTS+四君子湯組Bcl-2

圖2 三組大鼠的Bcl-2蛋白及Bax蛋白表達( ×200)

3 討論

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制錯綜復雜,其中細胞凋亡、氧化應激、炎癥反應這些致損傷機制相互交錯影響[3-4]。本研究選取FTS和中藥四君子湯作為干預措施。根據FTS理念,已發展出多項貫穿整個圍手術期的具體措施,術前:不禁食禁飲,避免機械腸道準備;術中:控制體溫,控制液體量,避免不必要的引流;術后:早期飲食,早期拔除胃管、導尿管等。臨床研究已證明應用FTS較傳統圍手術期處理具有更好的康復療效[5-6]。本研究中另一干預措施為中藥四君子湯。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組成,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研究證明四君子湯具有抗氧化作用[7],對腸黏膜缺血-再灌注、腦組織缺血-再灌注及心肌缺血-再灌注等急性損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8-10]。

本研究結果表明,單獨運用FTS或四君子湯均可顯著降低HIRI時血清ALT、AST水平,聯合運用FTS+四君子湯時降低ALT效果較單獨運用更好,而降低AST的效果則與單用四君子湯相似,較單用FTS強。可見兩種措施均有明顯降酶效果,其中以四君子湯降酶效果較強,聯合運用兩者是更理想的選擇。Bcl-2是目前發現的最重要的抑制腫瘤細胞凋亡的基因。實驗表明,Bcl-2可能作用于細胞凋亡的最后共同途徑,即阻止DNA損傷后激活凋亡機制的信號到達它的靶位,從而中斷凋亡感應子和效應子階段的聯系[11]。Bax在高濃度時本身可啟動細胞死亡,低濃度時可使細胞器釋放出某些分子,引起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的活化,并拮抗Bcl-2的保護效應而使細胞趨于凋亡。已有研究表明Bcl-2/Bax比例失調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損傷時肝細胞發生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比例增大時凋亡受抑制,比例減小時凋亡活躍。本研究發現FTS組、四君子湯組、FTS+四君子湯組肝細胞凋亡指數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進一步研究發現Bcl-2表達在對照組、FTS組或四君子湯、FTS+四君子湯組中呈逐漸增高趨勢,Bax表達則呈逐漸降低趨勢。運用FTS或四君子湯作為干預措施使HIRI時肝細胞凋亡受到明顯抑制,其機制與上調肝細胞Bcl-2蛋白表達,下調Bax蛋白表達,使Bcl-2/Bax比值增大有關。

參考文獻

[1]孔瑞,孫備,潘尚哈,等.缺血預處理聯合丹酚酸B對大鼠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6(12):951-953.

[2]麻勇,姜洪池.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實驗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2,29(10):1880-1882.

[3] 張美齊,翟昌林,涂建鋒等. 丹參酮IIA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高遷移率族蛋白1表達的影響[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2,21(6): 626-630.

[4] 郭濤,黃亮.硫化氫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1,20(7):777-779.

[5] 王剛, 江志偉, 鮑揚,等. 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指導116例結直腸癌手術 [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0,13(5):342-345.

[6] 許長起,武阿麗,張建雷,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初步應用的對照研究[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2,18(1):27-29.

[7] 單濤,于向陽,周振理,等.四君子湯對家兔腸梗阻解除后腸黏膜屏障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3):319-323.

[8] 陳志強,曹立幸.加速康復外科技術與圍手術期中醫藥干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26(3):288-291.

[9] 李花,劉旺華,廖亮英,等.健脾補土法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后層黏連蛋白降解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7):645-647.

[10]譚志鑫.四君子湯對大鼠在體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抗氧化酶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1):232-233.

篇(8)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001-01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職業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教育形式,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務實高效地開展班主任工作,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中職學校的學生難管似乎是大家的共識,那如何做好中職學校班主任呢?在此我想就此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1.樹立“學生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指導思想,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學生只有差異,沒有差生"; 幫學生找回自信,應該是這一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要辦一所好學校,其唯一標準就是這所學校能讓每一個學生變好"。有了這樣的信念,我們眼中的壞學生就會變得可親、可愛,我們就會積極主動地為學生搭建平臺,提供機會。積極為學生創設展示自我的舞臺,給每一個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的機會,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優勢,在成功的體驗中,擁有健康、自信的心態。

2.言傳身教,發揮班主任的楷模作用

"教師的個人榜樣,乃是使青年心靈開拓結果的陽光。"因此,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強自身修養是對每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班主任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使學生心靈受到觸動,使雙方產生理解和信任。我想班主任的楷模作用應從兩個方面努力:

一是不斷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做知識的富有者。教師的天職是"傳道、授業、解惑",在知識更新加快傳播渠道多樣化的今天,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是因為你確實有知識才敬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是很難在學生中樹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須不斷用新知識充實武裝自己。不僅要精通所教學科,還要熟悉所學專業的一切知識。

二是加強道德修養,做學生為人的楷模。班主任是各項工作任務的中間者和具體執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都會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養,努力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給學生以示范,做學生的榜樣。因此,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強自身修養是對每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3.采取形式靈活多樣,活潑生動的主題班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主題班會是德育的聚光燈"。要充分發揮它的德育功能及效應,尊重學生,欣賞學生,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創新精神,結合學生的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要充分利用班會課,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成為班會課的主角。根據多年的工作體會,總結出以下兩種形式:

一是演講式主題班會。比如新生入校第一次班會可舉行"我的自述"演講會,請每一個學生上臺介紹一下自己的過去、興趣愛好、特長和家庭情況等等,既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學生的情況又增進同學們之間的相互了解。

二是結合節日舉行生動活潑的文藝性主題班會。比如,新年來臨之際舉行"迎新年"文藝主題班會,紀念"五四"青年節舉行歌詠比賽等等,給同學們一個施展他們藝術才能的機會。通過組織這樣的主題班會,可以融洽師生感情,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和教育。

4.著眼于未來發展,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職業道德意識

培養學生職業道德意識是職業學校育人成才的重要環節。班主任在班級教育管理過程中,應突出職業道德教育。

在教育學生時,不應只局限于眼前問題的對與錯,而應用發展的觀點來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思考,現在所做的一切,ψ砸訓奈蠢慈松、工作、生活可能造成的后果。現在學校讓他們所遵循一切制度和規定都是為了將來適應社會的需求而必須做的,并不是為了"管"他們,而是教育他們。

5.充分利用實習機會,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提高專業技能

職業學校的核心是培養"技能"型人材。搞好實習期間的教育與管理工作就成為職業學校實習教學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一個環節。

6.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和科學合理的擇業方法

畢業生面臨著畢業與工作,這一年是人生的關鍵,是轉折點。因此,班主任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要進行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對職業的需求情況,及時分析掌握近期的就業形勢和遠期的就業前景,進而引導他們按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特長選擇就業或自行創業。引導學生拓寬求職信息渠道,走出求職謀業的心理誤區;幫助學生克服自卑、觀望、恐懼焦慮、盲目樂觀、怨天憂人等心理。班主任還要對學生進行創業思想和創業意識的教育和培養,使學生具備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審時度勢的干練和有自知自明的自信等心理品質;使學生了解創業的途徑和方法,懂得創業在人生中的價值和意義,知道如何去尋找創業的信息和創業的機會,了解與創業相關的知識,學會如何去進行創業,并引導和幫助他們一步一步地做好創業準備。

總之,中職班主任工作是具體而繁雜的。平凡而崇高的,是光榮而艱巨的,班級管理是一個動態化的復雜過程,因此班主任工作也是一個富有挑戰的工作,我的這些實踐還很不夠,一些想法還很不成熟,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篇(9)

二、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意識,開發他們的智力

在當今社會,一個人是否具備創造意識關系著其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其產生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內容,如音樂、美術、文學等。在職業院校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意識,發散他們的多重思維,從而改善以前那種思維結構簡單、思路不夠寬廣、想象力嚴重匱乏的現象,最終提升他們只是層面。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都自述音樂對他們思想與創造帶來的巨大意義,如詩人普希金、高爾基、拜倫等。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與創造意識尤為重要,是知識改進的源泉,很多富有創造性的靈感都是在音樂啟發下而產生的。眾所周知,人的大腦分為左腦與右腦,開展音樂教育能夠讓左右腦平衡地開發,有效體現大腦的強大功能,最終使得學生想象力與創造意識的增強。

三、保持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狀態

一方面,作為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音樂教育可以憑借其蘊含的強烈情感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音樂可以為人們在當前喧囂、浮躁的社會環境中保留一片心靈上的凈土,當人們受到壓力或者遇到困難而煩躁不安時,就可以通過傾聽和欣賞音樂的方式來緩解這些負面情緒。例如,當學生在生活或者學習方面遇到挫折時,教師就可以在音樂課堂中用貝多芬的《命運進行曲》使得學生能夠從懈怠苦悶的情緒上擺脫出來,樹立不拍挫折、迎難而上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的學生處在人生的青春期,其身心發展還未趨于成熟,難免會出現起伏不定的現象,如果并進行合理有效的調整,就會對其日常生活和學習帶來強烈的干擾作用。開展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向上發展。那種旋律優美、節奏緩急適當、富有生機、洋溢活力等音樂更能吸引當代職業院校學生。教師應該在充分認識學生喜好音樂興趣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每堂課程,多多鼓勵支持他們對優美、積極、樂觀等音樂的學習,使得他們能夠有效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緒,并經過合理的調節,保持自身積極向上的學生態度,最終使得他們身心保持健康的發展方向。

篇(10)

一、問題的提出

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是指中小學各學科要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學科教學是中小學校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學科教學中加強德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小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主要活動是課堂教學,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全面發展主要是在各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活動過程中實現的,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是遵循“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的必然要求。

心理活動課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為立足點,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為主線,以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擇業輔導為主要內容,通過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討論分析等多種形式的系列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觀念,樹立理性的價值觀,增強其情緒調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活動課程。它是一門新興的、開放性的不斷發展的門類。

在小學,很多學校已經將心理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納入課表,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各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培養、訓練,使學生心理品質受到實際鍛煉和切實提高。遵循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原則,心理活動課在承擔著幫助學生健康地發展,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完善自己,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培養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健康情緒等的同時,也擔負著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務。這種任務是隱性的,潤物細無聲的。那么如何在有效完成心理活動課任務的同時加強或有效地融入品德教育呢?筆者結合實際談談我們的實踐與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對品德概念的認識

品德是道德品質這一倫理學概念的俗稱,也可叫做德性。所謂品德,是指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要求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

人的品德與道德行為是密切聯系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為總是以一定的品德為基礎的,而人們的品德又總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為體現出來的。道德行為是品德的基礎。沒有一定的道德行為積累,就不可能形成品德,道德行為是品德的客觀內容,品德是道德行為的綜合表現。心理活動課因其內容的豐富性、活動形式的多樣性為其融入品德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2.對心理活動課的認識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兩個階段,一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階段,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沒有是非、羞恥的觀念,成年人逐漸告訴他什么是美的、丑的、對的、錯的。他在做某事時,做得好就獲得鼓勵,做得不好就會受批評,這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強化過程。另一種是學習,是從父母、大眾傳播、同齡伙伴中學習,形成道德品質的過程。當孩子長大,他會把成人灌輸的行為準則作為自己的規范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再后來他就能用這些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能夠自律了。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少年時期通過教育培養的良好心理品質,猶如天生自然一樣。這就決定了開展小學生心理活動課的必要性。

小學心理活動課是指按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各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培養、訓練,使學生心理品質受到實際鍛煉并得到切實提高的課程。 它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以正面教育為主的活動課程,輔導目標重在發展、預防。

心理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目的專一。心理活動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學會調適自己的情緒。第二,以學生活動為主。強調的是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進行體驗、感受,以提高心理素質。第三,有一定的系統性。作為一門課程,心理活動課有自身的目標、計劃和固定的內容,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活動。

三、發揮課堂教學優勢,從實施途徑上融入品德教育

利用心理活動課學科特有的優勢,我們從途徑層面上進行了嘗試與實踐。

(一) 以內容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為全體學生服務,要能促進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體的和諧發展。

小學心理活動課主要以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擇業輔導為主要內容。而按照《小學德育綱要》內容,在小學德育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礎。為此,為了有效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同時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我們要求教師在設計活動內容時既要考慮全體學生的共同需要及共性問題,同時要體現出階段性特點,符合其心理發展規律。如一、二年級活動應突出學校適應和學習興趣培養;三、四年級則突出學習習慣養成和人際交往;五、六年級突出情緒、品德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從內容上,兩者本身就有相互交叉的部分,比如,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和品格等內容就具有一致性。這些內容既是心理活動課應該完成的,同時也是德育目標要求小學階段應讓學生努力做到的。

有效內容的選擇與落實,不僅促進了學生健全人格、良好個性的培養和塑造,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品德,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二) 以環節結構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美國實用主義心理學家杜威認為,兒童的成長就是個體的經驗由變壞變好的過程。學生的自我體驗包括情感體驗、價值體驗和行動體驗。這些自我體驗可以通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創設一定的情景,營造一定的氛圍來實現。為了有效地實現活動目標,我們要求心理教師在每一節課環節結構的設計上通過“活動區、明理區、互動區、實踐區”的結構形式,來有效地完成活動目標的。

1.活動區:通過小游戲等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體驗到某些情感或理解某些道理;設計或創造出學生生活中某種情景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此情此景中親身體驗、表明態度,從而得到某種認識、啟示和教育,改變態度和行為。

2.明理區:通常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言,教師加以引導, 讓學生充分感悟。體驗與感悟是心理課常用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達到育人的作用,學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時,自我認識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如針對有的小學生在公共汽車上大聲喧嘩,旁若無人;有的小學生在公共綠地摘花摘葉,亂扔垃圾;有的小學生在廣場路邊胡亂擁擠,不守秩序;有的小學生在排隊場合加塞兒,一擁而上等現象,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通過例舉大量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實例,讓學生分辨出什么是真誠?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公共道德等,學生在分辨是非的同時,思想品質也得到了升華!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功效。

3.互助區: 同學之間結合實際分析自身情況,形成自我認識,提高自我認知能力等。在如在學校生活中,小學生很難控制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在活動內容安排上老師們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思想傾向和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們自己辯論,自己反思,自己感悟,自己反省……

在相互分析、辯論中糾正自己的不良傾向,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習慣。

4.實踐區: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活動體驗,感悟,達到自我提升之目的。

當然,這幾個環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一定要按此順序操作,環節可根據具體的內容教師進行調控安排。各個環節是環環相扣的關系。學生在其中體驗、感悟,促進了自我感悟、自我反思水平的提高,從而也有利于學生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并逐漸內化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 以方式方法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小學心理活動課由于其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多樣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就為融入提供了寬闊的空間。

1.情境式。教師創設某種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此情況下表明態度、采取行動。如“盲人過街”的活動,通過讓學生幫助盲童過街的啞劇表演,強化學生助人為樂的觀念,誘導類似的行為和美德。

2.訓練式。如為了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按某種操作要求由教師對學生進行重復訓練。如“學會傾聽練習”、“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發散思維訓練”等活動。

3.游戲式。教師設計精簡、短小的游戲進行教學活動,活動內容和目的通過游戲活動來實現,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快樂、得到教育和得到心靈上的啟示。如“二人三腿比賽”“雙人單腳跨繩賽”等就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互助的優良品質。

4.辨析式。對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似是而非或者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辨析。如“誰是誰非”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提高道德水平就有促進作用。

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組織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除了運用常見的講授法、自述法、討論法外,還可以運用訓練法、表演法等。

訓練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練習、實踐、鍛煉的方法。如注意力訓練、意志訓練和行為訓練等。

表演法。在活動中讓學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場景,使學生以角色的身份,充分表露自己或角色的認知、情感、人際關系、內心沖突等心理問題,以達到渲泄情感、消除壓力,克服羞怯和自卑心理,提高交往能力的目的。

(四) 以改進人際關系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友好和諧的課堂氣氛,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是搞好教育的首要條件。心理教育更是如此。在心理活動中,教師要明確認識到:自己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學生也需要被尊重和接納,只有在尊重、接納、民主和諧的人際環境中,學生才能自主地、有安全感地成長。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要寓理以情,以情動人;要借助環境的陶冶,情景的感染,活動的激勵,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我、自我調節、自我完善,并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各種問題,諸如學習、交往、情緒調適、理想抱負等。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輸和說教,而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只有經過自我探索,才會獲得經驗,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良好的師生和生生人際關系,為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打下了基礎。新型的人際關系讓學生感到心情的放松,學生在教師鼓勵的言語與行為下,促進學生自我體驗、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良好道德品質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四種關系并不是獨立的,要想達到目的,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預設,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 加以融入。一節活動課中,可能同時可以用上,需要教師高超的課堂教學能力。而有些教學內容本身就包含品德內容,教師只要在過程教學中就很好體現。而有的心理活動課內容不包含,就需要教師采取人際關系等方面加以研究與提煉。總之,只要有心,教師一定會找到融入的突破點。

四、學生在實踐、體驗、感悟中促進了健全人格的形式與發展,良好的品德修養逐步養成

1.心理活動課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為目標,以活動為中介,以個體的經驗為載體,通過學生的參與、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在活動的展開過程中認識自己、發展潛能、獲得自助能力,真正激發了學生自求發展的積極性,學生在獲得自助能力的同時,必然帶動良好品德的形成與促進。

2.我們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特別是讓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看到了希望,拾起了前進的勇氣。

3.加快了學生道德品質內化的進程。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靠說教而成,學生只有經歷了內心的沖突,在自我感悟與體驗中才能將品德要素轉化成自身行為的一部分。

五、參考文獻

【1】吳發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作與管理 【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任俊.積極心理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 中小學生數字教育 下一篇: 檔案現代化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精品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蜜桃 | 亚洲欧美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 | 特一级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日本在线视频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