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25: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營銷資金預算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TP311.5 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在測試用例生成的策略中,隨機測試(Random Testing, RT)[1-2]是有潛力的測試策略之一。由于RT不會涉及到復雜的軟件需求或軟件的內部結構信息,只需在輸入域內隨機地選擇測試用例,具有簡單、易于實現、成本低等優點,因而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的軟件測試和可靠性評估中。
但是,由于其測試數據生成的盲目性、冗余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導致覆蓋率無法保證,查錯率不高,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改進的策略。
Hamle[1]據經驗得出,引發失效的輸入往往形成連續的失效區域,不能引發失效的輸入也應該形成一個連續的非失效區域。當某測試用例(Testing Case, TC)不能引發軟件失效時,其周圍的測試用例能引發軟件失效的概率也比較低,因此應該讓測試用例盡可能均勻地分散于整個輸入域內[2-3]?;谠撍枷?,Chen等[4]提出了一種改進的隨機測試方法――自適應隨機測試(Adaptive Random Testing, ART)。
隨之,ART的改進算法相繼被提出,本文將其歸納為:基于距離的適應性隨機測試[4]、基于排除的隨機測試[5-6]、基于測試剖面的隨機測試[7]和基于劃分的隨機測試[8]等。其中:固定候選集ART(Fixed Sized Candidate SetART, FSCSART)是基于距離的適應性隨機測試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法之一,區域排除RT(Restricted RT, RRT)是基于排除思想的自適應隨機測試的經典算法之一。ART算法使TC更加均勻分布,實驗顯示在塊狀模式下其有效性比RT提高了40%~50%,這幾乎接近了中心極限定理的極限值[9]。
然而,ART算法在生成下一個測試用例時需要考慮以前所有已執行的TC,隨著已執行TC數量的增多、維度的增高,其計算開銷急劇增加。因此,ART算法的效率遠不如RT[4-6]。
隨之對ART效率改進的算法也相繼被提出,如:鏡像ART(Mirror ART, MART)[10]、遺忘ART(Forgetting ART, FART)[11]、基于均等劃分的自適應隨機測試[12]、基于動態分割的鏡像自適應隨機測試[13] 等。此類算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算法的效率,但是有效性卻有所降低。
另外,隨著輸入域內失效塊數的增多,此類算法的有效性也越來越差,特別是當每個失效區域的尺寸均等時有效性下降得最為明顯[14]。
在此情況下,本文對點狀模式和塊狀失效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失效聚集度的概念,并對經典ART算法(如:FSCS、RRT)進行改進,提出了失效聚集度ART(Crowding Level ART, CLART)算法。該算法運用多個局部區域依次搜索取代輸入域內全局搜索的方法,達到快速鎖定引發失效輸入分布密集或聚集度高的失效區域的目的,在每次局部域內搜索時使用傳統的ART算法生成一定密度的測試用例以提高觸發局部失效的概率,從而實現算法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實驗結果表明:CLART算法針對點狀失效模式和塊狀失效模式,其有效性和檢錯性比RT算法和FSCS算法均有明顯提高。
4結語
本文在對三種失效模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失效聚集度的概念,并提出CLART算法對傳統的ART算法進行改進。該算法運用多個局部區域依次搜索代替全局搜索的方法,能達到快速定位失效聚集度高的失效區域的目的,在每次局部域內搜索時用ART算法生成一定數量的測試用例,這不但提高了局部觸發失效的概率,而且減少了全局域內TC距離計算,從而實現算法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CLART算法對點狀失效模式和塊狀失效模式的有效性和檢錯性能比RT算法和FSCS算法均有明顯提高。
由于程序的主失效聚集度很難提前估算,因此本文假定失效聚集度已知、失效簇單元尺寸均等的情況下提出了CLART算法,所以存在某些局限性,仿真環境不同,結果可能存在差異。本文雖然通過仿真實驗驗證了Length取值與主失效聚集度的關系、λ取值與失效率的關系,以及Length、λ取值對算法性能的影響,但是對于如何在測試中利用反饋信息動態調整Length、λ的值需要進一步研究;另外在真實的程序環境中還需作更深入的實驗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HAMLET R. Random testing[M]// Encyclopedia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2nd ed. New York: Wiley, 2002:970-978.
[2]
BERTOLINO A. Software te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dreams[C]// FOSE 2007: Proceedings of the 2007 Futur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7:85-103.
[3]
WHITE L J, COHEN E I. A domain strategy for computer program test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980, 6(3):247-257.
[4]
CHEN T Y, LEUNG H, MAK I K. Adaptive random testing[C]// QSIC 2008: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Software.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 443-443.
[5]
CHAN K P, CHEN T Y, TOWEY D P. Restricted random testing[C]// ECSQ 2002: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Events in Care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Berlin: Springer, 2002: 321-330.
[6]
CHAN K P, CHEN T Y, TOWEY D P. Restricted random testing: adaptive random testing by exclu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2006, 16(4): 553-584.
[7]
LIU H, XIE X D, YNG J, et al. Adaptive random testing by exclusion through test profile[C]// QSIC 2010: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Software.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10: 92-101.
[8]
CHEN T Y, EDDY G, MERKEL R G, et al. Adaptive random testing through dynamic partitioning[C]//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Software.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79-86.
[9]
CHEN T Y, MERKEL R G. An upper bound on software testing effectiveness[J]. 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 2008, 17(3): Article No. 16.
[10]
KUO F C. An indepth study of mirror adaptive random testing[C]// QSIC 2009: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Software.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9: 51-58.
[11]
CHAN K P, CHEN T Y, TOWEY D P. Forgetting test cases[C]// COMPSAC 2006: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6: 485-494.
[12]
CHOW C, CHEN T Y, TSE T. The art of divide and conquer: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daptive random testing[C]// QSIC 2013: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Software.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13: 268-275.
[13]
HUANG R B, LIU H, XIE X D, et al. Enhancing mirror adaptive random testing through dynamic partitioning[J].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2015, 67:13-29.
[14]
CHEN T Y, KUO F C, ZHOU Z Q.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failurecausing inputs and effectiveness of adaptive random testing[C]// SEKE 2005: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Taipei:[s. n.], 2005: 306-311.
[15]
CHAN F T, CHEN T Y, MAK I K, et al. Proportional sampling strategy: guidelines for software testing practitioners[J].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1996, 38(12): 775-782.
Background
This work i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1402525), the General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of Zhengzhou (141PPTGG383).
HOU Shaofan, born in 1991, M. S. candidate.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oftware testing.
在“互聯網+”時代,諸多中小茶企普遍采取了O2O營銷模式,通過實施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式的營銷策略,則能在相互補充中來提升茶企的產品銷量。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則存在著一個財務內控問題,即如何將茶企有限的營銷專項資金合理配置在線上和線下營銷領域,以及讓資金的使用效益達到預期。顯而易見,這一目標的實現無法依靠營銷部門來達成,進而發揮企業財務部門在財務管理中助力茶企營銷管理的職能,則成為了本文關注的問題。茶企作為經營性組織,其內在的財務管理從形式上遵循著全面預算管理的形態,并在本質上完成了成本控制的任務。但如要將上述形態與任務納入助力營銷管理的工作范疇,則需要首先理清茶企營銷活動與生產活動之間的差異?;谝陨纤?,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1茶企營銷管理所面臨的挑戰
從財務管理視角出發,可以將茶企營銷管理所面臨的挑戰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1因資金籌措所面臨的挑戰
在我國當前實體經濟發展環境下,中小茶企普遍面臨著資金瓶頸。在尋求外源性資金供給所遇門檻日益高的情形下,借助內源性資本積累則成為了必然選擇。因此,面對企業稀缺的資金資源,針對營銷活動而籌措資金則面臨著總量和結構的挑戰。從經濟學觀點出發,營銷活動并不為企業創造價值,而是在流通領域實現價值。因此,如何控制預算資金額度則成為了兩難問題。
1.2因資金配置所面臨的挑戰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營銷活動時,如何合理的將預算資金配置在各自領域則面臨的挑戰。面對線下營銷,中小茶企需要依托中間渠道商的市場資源,以及需要大力拓展終端零售賣場的場地資源。所有這些,都需要從客戶關系管理和市場資源購買中入手,從而這就構成了資金配置的內在要求。線上營銷則需要在網頁制作、尋求與物流供應商合作等方面,對資金提出要求。
1.3因資金回籠所面臨的挑戰
由于存在著買方市場壟斷現象,使得中小茶企面對中間渠道商時往往處于市場弱勢地位。其中就表現為,中間渠道商可能通過延期支付貨款,而實現自身資金效益的最大化。甚至部分渠道商和賣場拒不履行合約支付條款,從而使茶企營銷陷入到存在著大量“應收賬款”的尷尬境地。
2財務管理應對挑戰的機制分析
基于以上所歸納出的挑戰,財務管理應對挑戰的機制可分析如下:
2.1統籌茶企預算資金的使用
在財務管理視角下,茶企現有資金存量需要劃分為三大板塊,其中一部分則是生產基金。從使用途徑上來區分,生產基金在空間維度下需要分別配置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而在時間維度上則要保證生產基金更能夠獲得有序周轉態勢。為此,財務管理則能夠從營銷目標和營銷現實需要出發,首先從空間維度上保障營銷經費的撥付。然而,在時間維度上通過資金調劑,來確保企業資金周轉能夠順利展開。從中不難看出,財務管理從價值層面實則踐行起了整體發展觀。
2.2管控預算資金的配置節奏
這里則主要指向了將預算資金配置在線上和線下營銷之中,而為了確保預算硬約束的實施,以及保障營銷活動的正常開展,財務管理在這里則起到了管控預算資金配置節奏的任務。之所以能夠做到管控預算資金配置節奏,一方面根源于茶企財務管理的制度使然,使得在財務制度下約束了營銷部門慣常的沖動性使用資金的偏好。另一方面,借助滾動計劃法的職能優勢,減低了因營銷中的不確定性而導致的資金耗散問題。
2.3調整企業資金存量的結構
茶企如今的市場地位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改變,而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則需要長期保持下去。因此,面對資金回籠問題,財務管理則通過調整企業資金存量的結構來給予破解,即將福利基金、積累基金在一定時間內,納入到生產基金中來。通過調整資金結構,來保證茶企在原材采購、生產的前后繼承上不受大的影響。
3財務管理助力茶企營銷管理的途徑構建
根據以上所述,財務管理助力茶企營銷管理的途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3.1打破茶企財務部門的職能壁壘
中小茶企受到自身組織架構職能化壁壘的影響,使得財務部門與營銷部門之間只是單純以資金往來來建立聯系。這樣一來,財務部門就難以準確獲知支撐營銷項目的可能預算資金額度。為了避免因此而出現的預算失誤,茶企管理層應在企業頂層設計上,拓展財務部門的職能范疇,使之涵蓋對營銷活動的跟蹤管理,以及參與到營銷項目的立項與實施中來。打破職能壁壘的關鍵,仍在于調動起財務部門人員的營銷參與感,所以這里需要配合激勵和考核措施。
3.2引入ERP系統增強資金的統籌
營銷活動處于茶企經營管理的流通環節,由此就使得流通性風險以概率分布而干擾企業整體的資金配置。為了增強對流通性資金使用風險的管控,更在于優化企業資金使用管理,有條件的茶企應考慮引入ERP系統來增強資金的統籌績效。ERP作為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其以實物形態的資產配置而反映為內在的資金流通,所以能夠幫助財務人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有限理性”問題。在具體的應用中,還需要通過加強對營銷資源的監管來管控經費的使用。
3.3滾動計劃法破解營銷不確定性
針對營銷活動的特點,茶企財務管理在資金預算中應賦予一定的彈性。當前困擾茶企經營管理的便是產品銷售問題,所以通過在彈性約束下來推動營銷活動的開展,將有助于提升產品價值實現的能力。為此,財務部門應在滾動計劃法的內在要求下,以近期營銷局面作為起點,對未來時間單元的營銷經費使用進行預算,進而遵循擠牙膏似的預算資金配置形態,進而就能較好的化解資金在流通領域所面臨的各類風險。
3.4存量資金利用下調劑資金周轉
面對營銷中的貨款回籠率問題,茶企在強化合同管理的同時,還需要通過主動調整資金存量結構,來改善發展基金的周轉態勢。為此,財務部門可以將積累基金作為調劑的對象,通過在一定時間內進行預支來改善原料采購、生產環節的資金需求,并在貨款回籠之后將已用的積累基金從流通領域取出。綜上所述,以上便是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從本文的論述中可知,在推動企業營銷管理工作時,需要強化資金預算管理。
4小結
本文認為,發揮企業財務部門在財務管理中助力茶企營銷管理的職能,則成為當前營銷管理的關鍵事項。具體而言,財務管理助力營銷管理的措施可圍繞著:打破茶企財務部門的職能壁壘、引入ERP系統增強資金的統籌、滾動計劃法破解營銷不確定性、存量資金利用下調劑資金周轉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李春燕.公司全面預算管理的若干實務性問題探討[J].時代經貿,2010(22):34-36.
[2]鄧平.公司預算編制的博弈分析[J].財會月刊:理論版(下),2008(5):26-29.
[3]屈琳.公司預算編制準確性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33):39-41.
在當前實體經濟發展環境下,構建起完善的財務管理模式應是十分重要的任務。從一般原理出發可知,財務管理通過全面預算管理機制來確保資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但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市場推廣的諸多不確定性,使得財務管理在應對產品營銷問題時存在著軟約束的情形,這就直接弱化了茶企在資金配置中的統籌能力。因此,聚焦于茶企銷售領域來考察其中的財務管理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盡管國人具有消費茶葉的文化傳統,但無論在綠茶領域還是花茶領域,都充斥著大量的競爭對手。這種壟斷競爭市場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企對營銷策略制訂的難度,進而也就同時提升了該領域資金配置的難度?;谝陨纤觯P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1問題的提出
1.1目標市場定位問題
盡管目前基于“互聯網+”的銷售模式方興未艾,但從消費茶葉的消費者結構來看,其中的70%的銷量仍然集中在40歲以上的人群。這就表明,茶企在產品銷售中應著力開發線下市場。由此,這里就存在著目標市場定位問題。作為一種快消品,針對茶葉的銷售國內一般采取“茶企—零售商—終端消費者”的一級渠道結構,進而目標市場的定位也就聚焦在選擇具體區域市場,以及在該區域市場中尋找適合的零售商。無論是區域市場的選擇還是零售商的尋找,都將消耗茶企的營銷項目資金,并在渠道維護上也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
1.2資金預算管理問題
在全面預算管理模式下,針對上述營銷活動必然遵循著:項目資金概算、資金使用監管、資金效益評價等工作內容。而作為第一步的項目資金概算,則成為了一個難題。與茶葉原料采購、生產領域的項目資金概算不同,銷售領域的資金概算因其事項的開放性特征,導致了概算的準確性大打折扣。這里的開放性表現在,區域市場選擇的空間開放性和中間商尋找的目標開放性,開放性意味著不確定性、風險性程度的增大,同時也使得財務部門對資金監管的時效性面臨極大的挑戰。不難理解,財務管理所面臨的挑戰本質上受到了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決定。
1.3產出/投入績效問題
前面已經指出,茶葉市場結構屬于壟斷競爭類型,這就意味著在中間渠道的維護上存在著現實的必要性,而這種必要性就需要得到專項資金的支持。因此,這里還存在著“產出/投入”的績效評價問題,即對于資金投入所帶來的實際收益存在著評價上的困境,而這就使得全面預算管理難以做到目標與結果之間的契合狀態。
2茶企財務管理的現狀反思
針對以上所提出的三個方面的問題,這里針對茶企財務管理的現狀做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反思。
2.1對財務管理重心的現狀反思
反觀諸多作者在探討營銷領域的財務管理問題時,并沒有建立起具有指向性的破解問題的思路,而是將營銷作為一種活動范疇來進行整體性的財務管理問題破解。對此,筆者是不贊同的。營銷過程中所發生的常規費用這里不再累述,而是圍繞著“茶企—中間商—終端消費者”這一渠道架構,梳理出:配送成本、貨損成本,以及因退貨而產生的逆向物流成本等。可見,這里財務管理的重心應放置在對物流成本的管控上。
2.2對財務管理手段的現狀反思
根據筆者的調研發現,目前諸多茶企在財務管理中都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章程和制度安排,但不少財務管理手段仍無法適應項目制管理的需要。如,財務管理的傳統做法為,根據經驗和調研數據給出項目預算資金數量,但在配置這些資金時卻以“申請—審核—下撥”的流程來實施。從中可以歸納出三個方面的弊端:(1)這種三段式的資金配置流程與市場營銷的動態特征不相適應,并且也增大了銷售部門與財務部門接洽的交易成本。(2)受到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干擾,財務部門在針對資金申請的審核時,并無法充分了解和把握其背后的真實意圖。
2.3對財務管理組織的現狀反思
隨著茶企所面臨的市場環境變得日益復雜,使得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已經與之不相適應。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基于職能化管理組織架構,從而具有人員和知識系統的封閉性問題。人員的封閉性導致了預算管理難以達到跟蹤管理的要求,知識系統的封閉性則導致了項目資金概算難以實現精細化的要求。因此,打破現有的財務管理組織架構,并替代于多元主體參與下的預算管理模式則是當務之急。眾所周知,全面預算管理所追求的全過程管理、全員參與下的管理目標,與多元主體參與下的預算管理模式相契合。2.4對財務管理績效的現狀反思業內預測,2016年全國茶企的發展環境仍不容樂觀。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實施,諸多小微茶企也將孕育而生,這樣就直接增大了茶葉市場的競爭程度。因此,茶企需要完善對資金投入績效的考察工作,采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產品銷售中的核心環節上來。但從現狀所反饋的信息來看,似乎這項工作做得還很不夠。
3實施路徑
根據以上所述,優化茶企財務管理工作的實施路徑可從以下5個方面來構建。
3.1厘清財務管理的重心
面向茶葉市場營銷領域的財務管理工作,仍然需要遵循“先核心、再”的工作思路。建立在穩定的銷售渠道上的茶葉營銷工作,財務管理的重心應放在對供應鏈系統中的成本控制,以及增強資金投入的利益回報上來。而對于供應鏈系統的成本控制,則涵蓋了營銷人員進行市場推廣的資金消耗。但在這里需要注意一點的便是,我們不應建立起具有平均色彩的資金配置和管控體系,而應實施以整體最優原則為導向的成本控制機制。
3.2建立財務評價的指標
建立針對產品銷售的財務評價指標,在當前仍然被傳統的財務評價機制所替代。實踐表明,目前茶企的財務評價指標無法滿足供應鏈系統的績效評價要求,這甚至是會計學界和業界所公認的事實。那么從可操作性的角度出發,可以將許多技術性的評價轉換為對項目團隊資金使用績效的評價。具體而言,茶企管理層可下放資金配置權限,在合約的基礎上增大營銷項目組的資金配置權限,這樣一來,不僅能將財務評價指標具體到營銷成果的評價中去,也能較好地對“產出/投入”進行評價。
3.3降低財務管理的成本
這里的成本應理解為“交易成本”,前面已經指出,茶企在實施市場營銷活動時需要面對許多不確定性事件,甚至某些風險問題。那么若仍是按照三段式來進行財務管理,這將牽制住營銷團隊的工作開展進程。為此,在管理層向營銷團隊下放資金配置權限的同時,還應在合約上規定營銷團隊的工作目標和績效考核辦法,在此基礎上將項目資金額定并交由團隊負責人配置。最后,在確認滿足合約要求的情況下,可以將結余資金作為績效獎金的形式分配給團隊成員。
3.4健全財務管理的組織
本文所關注的是茶葉銷售中的財務管理問題,因此,在健全財務管理的組織架構時,應將營銷人員納入到全面預算管理工作中來。這里營銷人員所扮演的角色便是起草營銷方案,以及供應鏈管理的步驟和規劃。然后,財務人員再根據這些方案、實施步驟和規劃完成項目資金概算,這樣就能避免財務人員“閉門造車”所存在著資金概算不準確,無法與市場營銷需求相適應的問題。另外,在這個組織中不同崗位的人員也應進行業務交流,從而獲得知識外溢的效果。
3.5強化財務績效的評價
強化財務績效的評價主要反映在,應增強對“產出/投入”效果的評價。在茶葉市場營銷環節,“產出/投入”可以用銷售網點的增加量、銷售網點的茶葉銷售量、貨款的回籠率等指標來進行評價。綜上所述,以上是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盡管本文聚焦于市場營銷領域來討論茶企財務管理問題,但文中的解題思路仍然適應于采購和生產領域。但無論在哪種領域,建立起資金配置的管控措施,以及提升資金配置的收益都應是財務管理所需關注的核心問題。
4問題的拓展
最后,還應在會計學視角下來認識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的關系可知,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實則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財務管理的對象是企業資金,而成本管理的對象則是企業資產,一個是價值層面的企業資本、一個是實物層面的企業資本,因此,單就同屬企業資本這一點來看二者是存在共性的。再者,財務管理強調事前和事中控制,而成本控制則著眼于事后控制??梢?,二者之間又存在著互補性。另外,需要明確財務管理的職能,不能因此而放棄傳統成本控制模式。因現代茶葉生產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特征使然,為了提升資金預算的精確性,需要建立包括財務部門、采購部門、生產部門在內的多方合作機制。由于多方都以自身的利益訴求為出發點,通過協商和綜合將能增強預算的穩健性。這樣一來,資金預算對成本控制所創建的約束條件才具有可操作性。在規避新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研發和生產風險上,應根據大數據分析來確立資金預算的彈性系數。
5小結
本文通過對茶企財務管理的現狀進行反思,解決財務管理問題可以從:厘清財務管理的重心、建立財務評價的指標、降低財務管理的成本、健全財務管理的組織、強化財務績效的評價等5個方面來展開。
作者:夏連虎 單位: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春燕.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的若干實務性問題探討[J].時代經貿,2010(22):115.
[2]鄧平,余珍,姜錢元.集團公司預算編制的博弈分析[J].財會月刊:理論版(下),2008(5):42-44.
社會化媒體正成為組織的重要營銷工具,各大組織也認識到如果自己營銷方式沒有社會化媒體,將會喪失很大數量的網絡客戶。但是,研究也發現了許多企業搞不懂如何測量社會化媒體的投資回報率(ROI)。例如,29%的企業表示既不懂社會化媒體營銷的ROI是指什么,也不懂如何測量ROI。
Community Engine常務董事Piers Hogarth-Scott表示這是第一次深入調查澳大利亞的相關組織的社會化媒體參與方式,調查結果對企業也會有重大的意義。
Hogarth-Scott表示:“調查顯示澳大利亞的企業不僅僅注意到社會化媒體,而且還將其作為自己的營銷和商務的重要補充?!?/p>
“隨著傳統媒體與客戶的聯系和互動效率降低,營銷資金會很明智地轉向社會化媒體,而且重要的一點是對social media ecosystem(社會化媒體生態系統)的控制、跟蹤和測量?!?/p>
使用社會化媒體的SME部門(員工數量低于100)變得更多,2008年僅有32%的SME員工使用社會化媒體,而2010年這一數字增加了一倍之多,達到67%。
大型企業(員工數目多于100)中,4分之三的企業計劃于2010年采用社會化媒體,而2年前只有二分之一的企業計劃采用社會化媒體。
將傳統媒體的預算轉向社會化媒體營銷.
近有1半之多的大企業已經從傳統媒體撤走資金,轉向投資社會化媒體。上個月,航空公司Jetstar決定將40%的營銷預算用在社會化媒體上,許多企業也紛紛效仿,資金轉向社會化媒體的流行趨勢受到極大地關注。
根據調查,進行預算資金重新分配的營銷方式主要是紙質媒體營銷、直銷和其他的網絡和數字營銷方式。
表格1:你將把哪一媒體的營銷預算資金轉投在社會化媒體上?紙質媒體:47%直銷:33%其他的線上/數字營銷:26%電視:15%廣播:14%戶外:8%
21%的大企業表示計劃將增加2010年的營銷預算,從而建立社會化媒體營銷,而這一指數在SMEs則是40%,近增加了一倍。絕大多數熱衷于社會化媒體的企業表示將把2010年的營銷預算中的5%至20%用于社會化媒體。Hogarth-Scott說:“這都是些非常重要的數字”。
“當你考慮社會化媒體這一新生兒在營銷這一舞臺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時,當前各公司紛紛表示計劃將五分之一的營銷預算用在社會化媒體上,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p>
To Facebook or not to Facebook根據這項研究,50%的企業贊成如果不使用社會化媒體將有丟失掉與客戶的聯系的危險的這一看法,近有62%的大企業贊成這一看法。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企業已經不是在考慮他們是否要使用社會化媒體,而是在思考如何利用社會化媒體。63.5%的調查對象贊成這一觀點。
在考慮如何利用社會化媒體時,企業的態度更加嚴肅,希望通過建立自己專有的社會化媒體網絡和社區來擴大影響力,而不局限于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之類的第三方平臺。雖然目前26.5%的澳大利亞企業已有了Facebook(17%有Twitter、YouTube10%、MySpace5%)。調查還顯示,很多企業對圍繞第三方社會化媒體平臺方面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以及其對客戶關系的影響力等問題抱有極大的擔憂。
超過3分之一的大企業和27%的SME表示他們更樂于創造自己的社會化網絡,作為企業網站的延伸。
共有77%的企業表示之所以想這么做,其原因是對通過社會化媒體營銷獲得的信息具有所有權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從第三方平臺那里獲得這些信息。
五分之一的調查對象對創建自己的社會化網絡持觀望態度。
Hogarth-Scott表示“真正聰明的公司正認識到應該把資金用于建立自己專有的社會化網絡從而為自己提供盡可能多的消費者信息,同時也建立了一個與客戶和其他stakeholder聯系更加密切的交流環境,而不是把資金投向Facebook和MySpace等平臺。”
另外他還說:“電視、紙質媒介、直銷和廣播這些都是短期的宣傳方式,而與此不同的是,專有的社會化網絡則是一個長期的戰略資產?!?/p>
Nielsen網絡部研究主任Melanie Ingrey表示:“過去一年,利用社會化媒體與公司互動的客戶數量有著長足的增長,從2008的23%增加至2009年的38%?!?/p>
她說:“澳大利亞的企業不能漠視社會化媒體這一與客戶高效的互動方式。”超過一半的企業(54%)表示已經有了一個規范的社會化媒體戰略或者今年正在制定中。調查還顯示,企業的最重要的社會化媒體營銷目標是品牌塑造,接著是客戶回饋、客戶互動、客戶之間的口牌營銷。
表格2:使用社會化媒體的公司的十個營銷目標
品牌塑造:61%客戶回饋:53%客戶互動:42%口牌營銷:40%客戶/市場調查和研究:38%關系構建:35%培養和建立忠誠度33%提高線上內容的訪問量31%收入:27%社區建立26% **調查對象:2009年或更早利用社會化媒體的企業。
在戰術層次上,雖然大部分企業主要提供公司的信息和產品更新信息,但是交易、優惠、開展競賽和公司的重大新聞等營銷戰術還是社會化媒體營銷的主要成分。
表格3:社會化媒體營銷提供的內容
公司/產品更新和信息81%交易和報價46%優先于其他渠道的重大新聞和信息34%競賽活動32%豐富的媒體資源(播客、視頻等)25%只通過該渠道的重大新聞和信息22%游戲/應用軟件/工具16%專門在手機上提供的內容12%
ROI(投資回報率)測量困難是向社會化媒體投資的障礙
34%的調查對象表示ROI(投資回報率)測量和KPIS(關鍵績效指標)建立的困難是使用社會化媒體的障礙。
(一)K公司的行業競爭環境醫藥制造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回顧我國醫藥行業近五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藥生產雖處于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但也存在令人擔憂的問題。2004年我國醫藥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476億元,同比增長17.44%,利潤306億元,同比增長11.74%,成本2316億元,同比增長29.82%。數據表明,利潤增幅低于銷售收入增幅5.70個百分點,而成本增長幅度遠遠高于銷售收入增幅11.38%。究其原因,主要是醫藥行業遭遇成本上升和藥品價格下降兩大因素的困擾所致,使得醫藥行業的毛利率從2003年的35.1%下降到2004年的33.4%,降幅為4.8%。按當前發展趨勢,到2020年我國可望成為世界第一位的醫藥市場,那么未來醫藥制造企業如何發展壯大呢?重組可能是企業外部進行控制權變革的重要方法,而降低成本則是企業加強內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K公司的內部環境從K公司的內部治理環境、經營業績及其面臨的問題幾個方面予以考慮。
一是K公司的內部治理環境。K公司一直承擔著某上市制藥企業主導處方藥產品的銷售。目前銷售網絡已遍布全國50個主要城市,在全國設立了12個責任分銷區域,各個責任區再下設多個辦事處,辦事處主管所轄區域的醫藥代表,在公司總部設置7個職能部門,分管不同的職能工作。其中商務部主管商務政策制定,各項收賬成本的管理;客戶管理及倉儲部門負責客戶信用管理及貨物運輸等工作;市場部則制定營銷策略和預算資金的審批和監控;財務部負責全部費用的核報工作。公司給每個責任區域配備相應的備用金,各區域的核報費用先由大區經理審批后由區域內勤在備用金中支付,再由區域統一向公司財務部核銷,財務部核銷完畢補齊區域備用金。
二是K公司的經營業績。K公司2004年主營業務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28.65%,利潤總額0.49億元,同比下降14.52%,營銷成本同比增長41%。H責任區銷售預算2328.18萬元,實際完成率61%,同比下降14.23%,營銷費用率為51.3%,同比增長15%。數據表明,H區營銷費用大幅增加對當年銷售收入的增長沒有起到作用。
三是K公司面臨的問題。首先,隨著公司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問題正成為影響規模效益同步增長,制約公司發展的主要問題。其中突出的原因是: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藥品招標降價使賬面利潤減少,加大市場營銷成本投入導致當期費用大幅增加,以及公司產品結構體系不夠完善,難以滿足效益同步提高和適應公司長期持續快速發展的戰略要求。其次,隨著公司上市和產業規模擴大,公司處在更嚴格的法規監管約束和透明的環境中,對運行管理的規范性和有效性要求大大提高,公司面臨著加快完善管理體系,建立更有效的經營責任制和預算管理、監督與考核體系,促進公司運行效率和效益提高的緊迫問題。
鑒于資料來源的局限性,本文僅探討與終端市場(藥店、醫院、診所)有關的營銷成本管理,不涉及流通環節的營銷成本問題。
二、K公司營銷成本管理的現狀
在制定費用預算和進行預算控制中,K公司將營銷費用劃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兩部分,對變動費用進行彈性預算控制,而對固定費用采取總額控制。
(一)區域固定費用管理K公司在H區上一年度銷量計劃的基礎上按企業要求的增長率調整得到本年的銷量計劃,再按本年的銷售計劃乘固定費用率得到固定費用預算總額。固定費用的預算總額與其實際完成的業務量大小無關,主要用于醫藥代表基本工資、交通費用、通訊費,辦公場所的租金及辦公費用,銷售管理人員的差旅費及區域會議費用。
H區根據預算總額細分本區域各項固定費用的預算。H區有區域經理1名,推廣經理1名,辦事處主任5名,招商代表1名,文員3名,醫藥代表40名,除醫藥代表外其他人員的工資均不在H區域的固定預算總額中列支。
(二)H區變動費用管理H區變動營銷成本主要由廣告宣傳費、市場開發和推廣費、產品促銷費、業務招待費、銷售人員的提成等費用構成,按單位費用及達成目標所需投入實行彈性預算。
(1)廣告宣傳費用的管理。K公司的主導產品為處方藥系列,產品廣告受限,由K公司統一進行企業形象宣傳,H區承擔5%的廣告費用。
(2)醫院開發費用的管理。醫藥代表提出開發申請(包括產品、需使用的開發費用、目標銷量等),交公司備案,在開發成功后按該醫院前三個月進貨量的一定比率給予核銷開發費用;一旦開發不成功,醫藥代表承擔已使用費用的50%。
(3)促銷費用的管理。此項費用是營銷費用中開支最大也是最難控制的,按銷售額的32%作為產品促銷費用,H區的文員在月底按上年月均促銷費用的40%預付本月費用,于次月10日前補足上月應付的促銷費用,具體使用方式由醫藥代表掌握。
(4)各種推廣會費用預算。為了達成銷售目標,醫藥代表與辦事處主任共同提出召開專題會議或產品推廣會的申請,經區域經理同意后提交公司銷售總監批準即可執行,此項費用控制在銷售預算的3%之內。
(5)日常業務招待費。醫藥代表、招商代表分別可在實際銷售額的1.6%和0.4%的額度內自行使用,單筆超過200元的上報主管備案,月底憑票在額度內實報實銷;辦事處主任可按其團隊銷售額0.4%的額度使用,單筆消費在500元以上需到大區經理處備案;推廣經理、大區經理則分別按全區銷售額的0.4%和0.18%的額度使用,單筆消費在1000元以上的報公司市場部備案;重點客戶、公共關系維護費用預算按銷售額0.4%的額度內開支。各崗位人員的業務招待費用超出額度的需逐級審批。
(6)招投標費用、處理危機費用等預算外支出,在實際工作中由H區經理提出申請,銷售總監批準后使用。
(7)銷售人員及招商代表的提成獎勵。以季度所轄醫院的進貨數量核定銷售額。
三、K公司營銷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先進的預算理念,費用預算缺乏先進性該公司在制定費用預算和進行預算控制中,雖然將費用劃分為變動費用和固
定費用兩部分,對變動費用實行彈性預算,對固定費用采用總額控制,但是其費用預算純粹是就費用論費用,完全與市場脫節,缺乏對競爭對手狀況的分析和了解,缺乏對責任區域同行業平均費用水平的了解,僅按根據歷史數據確定的不一定合理的銷售任務進行簡單的預算,預算可能脫離實際,所確定的預算目標缺乏先進性。
(二)信息不對稱加劇了預算目標的低水平對于跨區分銷的K企業來說,由于各地區的費用水平客觀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K公司的預算管理部門對當地情況掌握的信息要比H區的經營者所掌握的信息少得多,作為預算執行單位的H區的經營者就會充分利用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優勢,千方百計地在費用預算上做文章,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巧立名目,要求增加預算額,形成預算松弛,使自己在費用預算和控制中居于有利地位。
(三)營銷費用使用缺乏規范化管理一是行業特點很大程度上影響成本控制。藥品銷售過程存在“回扣”現象,H區的促銷費用直接由醫藥代表以白條方式將現金領取,經醫藥代表之手暗箱操作,作為好處費或回扣支付給醫生,由于企業操作本身的不規范,所以削弱對醫藥代表侵吞促銷費用行為的監控力。在這種環境中營銷人員還會在預算外找各種理由申請業務招待費用、市場開發費用等,而對這些費用是否實際支出就很難跟蹤控制。二是K公司缺乏切實可行的營銷費用使用制度。對各項費用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實際發生,使用效果評估等方面缺乏嚴格管理和控制,因此形成營銷人員將營銷費用作為自己的收入,在市場操作時重收入、輕投入,不投入或少投入,特別是當市場銷售趨于成熟時,部分人員視市場銷售情況,好則坐享其成,一旦銷售額停滯或下滑,就會出現短期行為現象,盡可能減少市場投入,造成市場萎縮的惡性循環,更有甚者甚至卷錢離開。三是費用控制點滯后。H區所有的費用在發生后先從H區的備用金中支付,在3個月內由區域內勤向公司統一核銷費用,K公司財務部門收到報銷單據時才將實際發生的費用與預算相對照,檢查是否超過了預算。這種所謂的預算控制完全是滯后的,是被動的,實際上對于超預算的費用開支已無法控制,只能提出警告。四是費用預算不能適應動態和實時控制的需要。H區的費用預算先按全年制定,再根據各個季度的銷售計劃分配季度預算,費用控制也是按季和年進行控制。但事實上,不管是年度費用預算,還是季度或月度的費用預算,都是由更短的期間來組成的。H區并沒有將總的預算分解到每一個更小的期間,無法用于日常的費用控制,更無法實現對費用發生的動態控制。
(四)缺乏強有力的信息系統支持K公司的費用通常需要分地區,分業態等進行預算和控制,不僅費用預算的信息量很大,而且為了滿足動態費用預算和控制的需要,還需實時獲取并處理費用預算實際執行結果的信息及實際與預算之間差異的信息,但K公司的費用預算和控制水平較低,達不到明細化信息的要求,從而嚴重制約了費用預算和控制水平的提高。
(五)缺乏一套科學的銷售績效考核體系K公司在考核責任區域的管理者時僅以銷量預算完成情況作為衡量其業績大小的指標是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分析如下:
(1)營銷費用的使用結果沒有與考核相掛鉤,營銷成本不斷提高。由于對費用使用的評估和投入產出比等沒有納入考核體系,費用超額使用、使用效果差并不影響代表的提成,導致一些營銷人員為了完成任務,利用其信息優勢,找各種借口爭取預算外費用來提高其銷售業績,從而出現“預算松弛”現象。
(2)偏重銷售總量的完成,卻忽視了不同產品類別的均衡發展,新產品開發不足。K公司僅考核銷售人員的銷售總量,而對不同類別的產品或者新老產品之間所應占有的恰當比例沒有規定,這樣銷售人員只會把精力和資源投放在能帶來最大銷量的產品上,而不會重視新產品推廣或者高利潤產品的推廣。
(3)營銷人員收入差距較大,促使一部分收入較低人員侵吞費用。由于一些醫藥代表分管銷量較好的客戶群,無須太努力就可拿到高額的提成和業務招待費用,而新代表或分管較小客戶的代表,即使很努力但因其銷售基數較小也無法拿到較高的提成,這種結果導致部分代表產生短期行為,通過套取、侵吞營銷費用以彌補其收入,從而造成銷量無增長而營銷成本增加。
(4)以進貨量核定各級營銷人員的業績,使營銷費用水平和風險提高。H區各級人員為了得到超額的提成,管理者放寬對預算外資金的控制來支持醫藥代表在考核期末采取措施促使終端客戶大量進貨,通過此種方式,虛增提成支出,同時醫藥代表提前將促銷費用、業務招待費用領取,一旦營銷人員中途離職,則會虛增營銷成本。
(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不足也是導致營銷成本不斷提高的原因首先,H區的營銷人員頻繁更換,新營銷人員需要一段時間熟悉市場,此時營銷人員利用其占有信息的優勢而提出各種費用申請,區域經理為了在短期內提升銷量,一般會同意大量投入費用,而忽視了對費用的控制。其次,H區的醫藥代表離職時公司很難控制其交接情況,很多營銷費用已被領取。而客戶資源掌握在老代表手里,新代表上任后為了盡快熟悉市場,提升銷量,會向公司申請高額的業務招待費、產品推廣費等,造成資源的重復投入。最后,辦事處負責醫藥代表的招聘,公司人力資源部只行使資料歸檔的工作,沒有真正起到人力資源部門應盡的工作,加上H區對銷售人員的管理僅限于每周開一次例會,因而給銷售人員兼職提供了很好的條件,這部分銷售人員則利用K公司的費用辦自己的事,從而造成很多費用投入后無產出。
四、K公司營銷成本管理改進的基本原則
(一)費用預算必須面向市場,與開拓市場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緊密聯系必須把費用預算與開拓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緊密聯系起來。企業應在對市場情況進行科學預測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編制費用預算。為了使制定的預算目標具有先進性和競爭力,企業在制定費用預算時,應以業務流程再造和價值鏈整合為基礎,同時應充分借鑒國內外優秀同行企業的先進理念和經驗。
(二)實現業務預算和費用控制的一體化要對費用實行動態預算控制,應以費用發生的動因作為費用動態預算和控制的單位,這種費用發生的動因是業務活動,而不是時間。對大多數費用來說,應根據事先設定的費用預算水準以及業務的變化不斷調整其預算水平,即隨著業務的發生,不斷地調整其允許正常開支的費用數額,并以調整后的數額作為控制實際費用發生的依據,這樣才能實現科學的費用動態預算和控制。在此基礎上,應選擇合適的控制點,在費用發生之前就把將要發生的費用與預算費用相對照,以此決定費用可否發生或允許發生多少,把費用控制由事后控制轉變為事前控制,扭轉費用控制的被動局面,并實現業務預算和費用控制的一體化。
(三)與有效的考核獎懲制度相配合,將預算執行情況納入考核考核與獎懲是預算管理工作的關鍵。科學、合理的預算考核和獎懲體系有助于減輕信息不對稱對預算管理的不利影響,及時準確地揭示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存在的問題,達到獎勤罰懶,
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目的。為了配合費用的動態控制和業務預算、財務控制―體化,企業應建立費用預算責任考評體系。在考評指標體系設計方面,應在考慮銷售額的同時,考慮銷售區域難易(市場成熟)程度、費用額、投入產出比(可控銷售費用與銷售額比)、市場競爭程度、新產品銷售占總銷售百分比、新客戶銷售占總銷售額百分比等指標。
(四)建立計算機信息系統,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在營銷成本管理控制中的作用積極建立和使用企業自己的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建立營銷成本費用控制子系統,并且有機融入企業的財務電算化系統和企業整體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中。系統設專人維護,按照內部控制原則進行崗位設置和授權。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實現實時記錄、審批、查詢和分析,做到每日考核和獎懲。營銷總監、總部財務部經理及財務主管、大區經理、分區經理、辦事處主任、醫藥代表都是給予不同授權的內部管理信息使用者。
五、K公司營銷成本管理改進對策
一定的營銷費用是保證企業實現銷售目標的前提條件,K企業如何通過控制H區的營銷費用,杜絕相關人員進行暗箱操作套取銷售費用等違紀現象,從而以較低的營銷成本獲取最大的銷售業績。筆者認為K公司的營銷體系應建立一個綜合的銷售管理運作模式,其中的關鍵是通過銷售管理職能優化、優化和健全營銷成本管理的財務制度、銷售業績考核體系重建以及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在營銷成本管理控制中的作用,為H區的銷售人員提供一種正確的引導,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面臨的市場秩序、人員激勵和費用奇高的問題,培育企業的營銷核心競爭能力,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調整銷售運作體系包括營銷組織體制的調整以及營銷政策的調整。
一是營銷組織體制的調整。(1)調整和優化K公司銷售部門各環節的職能和規范,強調專業性和過程的規范化,改變營銷人員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加強市場基礎建設,確保整體策略的正確執行,并提升銷售部門整體的專業運作能力。如在市場部門分產品設立產品經理,負責專門的產品推廣策劃,而將銷售辦事處改造成一個具有高度執行力的公共的銷售平臺。(2)建立一個以掌控市場和綜合管理為核心的銷售組織體系,從而形成注重市場基礎和業務過程的銷售運作模式。如在市場部門設置專人錄入并隨時更新全國各地終端市場的基礎信息,加強與各區域信息交換。設專人負責對銷售計劃、營銷人員行動過程及行動結果的管理。通過對計劃的管理,可以檢驗目標的合理性與挑戰性,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合理的銷售計劃既能反映市場危機,也能反映市場機會,同時也是嚴格管理、確保銷售工作效率的關鍵;通過管理和監控業務員的行動,使業務員的工作集中在有價值的項目上;通過對營銷人員業績評價和對所反饋的市場信息進行研究,可以及時修正問題,將費用投入到關鍵的地方。
二是營銷政策的調整。(1)取消銷售量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應增加費用預算責任考評體系。(2)改變目前H區營銷費用的使用方式,將費用使用的決策權收回到總公司,H區費用使用人必須制定營銷費用的使用計劃,按審批權限逐級審批后方可執行,這樣有利于提高費用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3)銷售總監重點分析總體銷售形勢的指標(如銷售利潤率、銷售增長率、市場占有率等);分析營銷費用的指標(如銷售費用率、銷售費用增長率、投入產出比等)。
注意做到銷售目標注重軟、硬指標的搭配,銷售獎勵注重綜合管理,營銷費用注重資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方式,銷量考核注重不同產品的均衡發展,銷售推廣注重市場基礎工作的建設。
(二)優化和健全營銷成本管理的財務制度營銷費用控制應著重推行和完善“事前計劃、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成本管理模式。相關部門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營銷成本預算實行管理:
一是事前控制。(1)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營銷財務控制制度,使銷售體系中各部門的工作能夠得以有效開展。當前的市場環境競爭日益激烈,而且十分復雜,單靠個人的自律和財務人員的個人努力無法對營銷費用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K公司(含H區)必須制定詳細的財務制度,包括營銷人員報酬、差旅費用、培訓費用、業務招待費、廣告費、產品促銷費用、市場建設費用等營銷費用的管理制度和辦公用品的采購、內勤雜務以及其他事項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明晰的費用管理制度,使營銷費用的控制“有法可依”。(2)以科學、合理的銷售預算為費用預算的起點,在充分了解H區當地各項營銷費用水平基礎上,控制預算總額。企業預算管理中,銷售預算是企業各項業務預算的起點,因此K公司應通過對H區的管理者的薪酬激勵機制進行改革,把預算制定權下放給預算執行區域H區,這樣有利于H區經理按實際水平制定出高質量的銷售預算和營銷成本預算,從而使企業的利益與預算執行單位經營者個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統一。(3)將營銷成本預算控制的控制點前移,加強營銷成本預算管理,建立預算外資金的審批和資金使用的跟蹤制度。年初制定的營銷成本預算不能代表當年費用使用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實現有效的營銷成本預算控制,必須在每一項預算費用發生前進行審批控制。即:讓每一項營銷費用的發生,須經過業務費用主管部門及預算監控部門(K公司)的審批。這樣做可以使企業每一項費用和每一筆付款都在預算的監控之下,做到事前控制。對于營銷費用做臨時調整的資金稱為預算外資金,應把預算外資金納入營銷費用管理體系,預算外資金的審批要經過嚴格的程序,并規定審批額度和權限,同時建立誰審批誰負責的資金使用跟蹤制度。(4)推行付款憑單制度,實行費用的動態控制。西方很多國家實行“付款憑單制”,是指在貨幣資金支付前,必須先取得一種授權付款的憑單,然后才能將結算票據等作為附屬憑證,交出納人員辦理付款。對K公司推行預算管理和加強內部控制來說,付款憑單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通過實行業務事項審批單和付款憑單制度,有利于對營銷費用實施有效的預算控制。(5)對于共性的費用,由公司市場部統一策劃,不僅可以減少費用的開支,而且還可提升企業形象。(6)責任預算的編制應貫徹可控性原則。即在預算中合理區分可控項目與不可控項目,并分別確定預算,避免H區混淆預算及預算松弛現象的發生。
二是事中控制。有了良好的事前控制,要將這些制度貫徹到底,必須加強營銷費用使用過程的管理,真正實現“令行禁止”。(1)規范費用項目,監督費用支出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審查其開支標準是否符合規定。會計控制人員應根據企業會計制度中的有關規定,結合企業產品銷售特點,制定不同性質和特點的費用項目,項目應細化、透明,同時加強營銷費用支出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2)強化銷售過程的管理,使營銷費用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銷售過程管理是企業管理和控制市場必經的途徑,這里包含有市場開發策劃及實施的管理,產品促銷費用的控制,銷售人員的工作量化及考核等。只有對銷售工作的過程進行細化分解、有效控制,才能在此基礎上對營銷費用進行詳細分解,制定切實可行的費
用標準,從而實現對營銷費用進行有效控制的目的。(3)控制營銷費用資金流動。為了防止營銷費用浪費或損失,預算控制人員應分析各項費用的情況,可以推遲支付一些營銷費用,從而防止內部人員挪用營銷費用。(4)控制支出在預算額度內。如業務招待過程中的餐費。
三是事后評估。營銷費用的控制除了進行事前和事中的控制,還要對費用使用結果做一個評價,分析投入產出比,使費用使用人了解自己費用使用的效率,讓預算管理者明確下一步費用的重點投入方向。(1)在每一項營銷費用使用完畢后,上級進行抽查,評估使用效果,同時監督銷售人員費用使用情況。(2)報銷營銷費用的人員提供翔實的記錄,反映銷售人員的誠信。(3)整體考核,預算管理部門定期統計每個銷售人員在評估期間的營銷費用支出,計算該營銷人員的“投入產出比”,如果產出大于投入,則K公司可加強對該銷售人員的費用支持力度;反之給予一定的懲處,從而提高費用使用效率。
(三)重建銷售業績考核體系營銷成本控制的關鍵在于給銷售部門和營銷人員建立一套科學、規范和完整的績效管理系統,通過設立涵蓋區域市場開拓、終端市場維護、銷售過程管理及營銷費用使用效率等各個方面的薪酬體系,促進高績效員工獲得高期望薪酬,保證員工的薪酬因個人的績效不同而不同。
K公司主要依據工作目標和工作職責建立績效考核系統,改變過分注重銷量指標的偏向,更多地重視企業的效率指標如人均銷售收入、營銷費用的使用效率、營銷費用的結構、產品結構及銷售過程考核等,具體如下:
一是逐步取消單純以銷量為核心的考核標準,建立一個以市場基礎建設為核心的綜合考核體系。要充分平衡新老人員的各種利益因素,在薪資體系中除兼顧傳統的標準和方法外,要重點按市場分工體現工作責任權重,同時,要逐步減少銷售結果在薪資中的權重系數,在薪資體系中適當增加銷售過程的考核權重。
二是整個銷售考核體系除了包括銷量和增長率等硬性指標外,還應重點關注實時的營銷費用控制??茖W、合理的預算考核和獎懲體系有助于減輕信息不對稱對預算管理的不利影響,及時準確地揭示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差異和存在的問題,達到獎勤罰懶,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目的。 三是改變考核銷售總量的模式,代之以分產品類別考核銷量的模式,確定不同類別產品在總銷量中所占的合理比例,并分配相應的權重系數,推動銷售人員合理分配資源,確保公司各產品類別的平衡發展。
四是根據不同的崗位設定績效考核計劃,現以醫藥代表為例。
(四)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在企業營銷成本預算和控制的過程中,應當特別注重和善于利用網絡和電子商務等方面的現代化技術手段,以此擴展信息渠道和空間,并加以適時和綜合運用,從各環節、多層面以至于企業營銷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營銷成本預算和控制,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營銷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1)以遠程辦公自動化OA系統為平臺,實現網絡辦公系統,從而節約人工成本、紙張、打印成本(打印機耗材、維護)及長途電話、特快轉遞的費用,提高工作效率。
(2)為了配合費用的動態控制和業務預算、財務控制一體化,K公司應建立費用預算責任考評體系,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實現實時查詢和分析,做到每日獎懲。
(3)采用3Foot Medicament Sales Master System v1.0(以下簡稱3Foot MSM)管理企業的銷售活動及營銷成本的控制。該系統支持單人多品種、多客戶銷售活動,單客戶多品種銷售活動,各銷售品種費用比例計算,標準審批流程和特殊審批流程結合,銷售行為各環節費用記錄,各級別銷售費用審批控制,大型市場活動費用控制,精確到銷售員和單個產品的報表輸出,和各類關系數據庫提供相應的接口等。該系統對于銷售醫藥產品的費用可精確地控制到每個環節包括交通費用(車、船、飛機均可獨立計算)、住宿費用、會展費用甚至于任何無明確發票的公關費用。在控制費用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費用支出的來源控制諸如自己墊付、公司借款、公司代購、長期合作伙伴的銀行劃賬等過程。
1、市場營銷和財務管理矛盾分析
1.1市場營銷和財務管理的差異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企業管理必須包括多方面的內容。財務管理主要是價值管理,其關注的焦點必然是資金及資金使用效率。這種職能決定了財務管理是原則性和規范性最強的企業行為,但有時會因為過于保守而失去市場機會。而市場營銷是一種從市場需要出發,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看成是不斷滿足顧客需要的過程,努力發現顧客的需要并通過各種方式滿足。這就要求營銷管理形式靈活多樣,以保持敏銳的市場意識和先進的營銷手段,但這種作風有時會增大企業的風險。兩者存在的差異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在預算管理方面。財務上要求達成固定的預算費用,按既定計劃進行支出,而營銷方面則要求預算具有靈活性,根據實際需要開支.
②在銷售環節上。財務部門對定價著眼于成本補償,傾向于單一的交易條件,以便于結算;營銷方面則在定價和交易條件上著眼于促銷和開拓市場,交易條件多變,適應不同情況需要。
③在信用管理方面。財務部門追求低風險,收款程序嚴格,要求了解和掌握用戶的商業信譽,對已經發生信用問題的客戶應及時進行清繳,而營銷方面則要求風險適當為宜,收款程序靈活,對客戶作最低限度的信用限制即可。
④在存貨管理方面。為防止由于缺貨及交貨不及時對公司信譽和形象的不良影響,不能及時滿足市場和用戶的需求,營銷部門往往主張較高的庫存水平,而財務部門則考慮庫存成本及存貨跌價損失問題,要求存貨保持較低水平。
⑤在開拓市場方面。財務部門要求穩定,營銷部門則認為財務部門控制資金過緊,拒絕把資金投入到對市場的開發中,把所有的營銷經費都當作一種浪費,而不是當作一種投資,財務人員過分保守,不敢冒風險,給企業造成很多的機會損失;財務則人員抱怨廣告費用、傭金支出過多,影響公司收益水平,營銷人員則嫌太少。
⑥在財務核算方面。會計人員往往抱怨營銷部門不能及時報送營業報告,不喜歡營銷人員與客戶做成的特殊交易,因為這些少見的業務需要特殊的甚至較為繁瑣的會計手續;營銷人員則認為會計政策規定太多太死板,不能及時滿足客戶和市場需要。
1.2 產生差異的具體原因分析
產生上述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①各自的目標不一致,缺乏戰略導向。
②部門化傾向嚴重,缺乏有效溝通。
③考核政策不科學。
通過對財務和市場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存在矛盾的分析,我們基本認清了當前財務管理模式的利弊,根據這些分析我們應建立起一套基于市場的財務管理模式。
2、買方市場條件下財務管理模式的設計
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要與特定的環境相適應,要建立基于市場的財務管理模式就必須轉變財務管理觀念、重新定位財務管理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協調財務與市場的職能,實現財務與市場的對接。
2.1 建立買方市場條件下的財務管理模式的指導思想
在企業管理中心論上,既有財務管理中心論,又有市場營銷中心論。由于兩個部門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企業必須正確評價兩者關系,妥善協調兩者的摩擦和沖突,使有效的財務管理與卓越的市場營銷形成良性循環。針對上述原因,指導思想設想如下:
①以公司整體戰略為導向,從公司整體戰略出發,正確看待和評價財務與營銷的相互關系。
②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機制。
③建立清晰、高效的會計核算系統。
④建立預算管理體系。預算管理體系,包括經營預算和財務預算兩大方面。
⑤在建立預算管理體系的前提下,建立全過程成本管理體系。
⑥完善公司內部考核機制。
2.2形成買方市場條件下的財務管理組織體系
在上面思想原則指導下,建立基于市場的財務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在企業財務部門設立五個中心。其中會計中心負責具體的會計核算工作和各項會計基礎工作,以滿足企業對財務信息的需求和對外披露、接受監管的需求,也為企業的內部財務監督奠定基礎;資金管理中心負責企業資金的投放、使用情況的監督及資金使用效果的評估,以保證企業資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營業結算中心負責企業營業資金的核算、監督、稽核等工作;業務支撐中心負責數據開掘利用和對營銷部門的業務支撐;綜合管理中心負責企業的計劃考核、決策支持及其他工作。
①營業結算中心的第一項職能是組織清理、監督核查營業資金的回籠,加速資金周轉,減少資金風險。
營業結算中心的第二項職能是稽核和監督。解決了營業回款問題后,還要對營業結算資金的準確性和發出商品的安全性進行稽核和監督,在這方面觸角要延伸到基層組織。
營業結算中心的第三項職能是做為營業部門和財務部門的橋梁,其稽核后的數據直接作為會計中心進行核算的依據,一方面可以減少會計中心核算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財務部門對營銷部門的依賴。
營業結算中心的第四項職能是及時發現營業具體環節當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為營業部門改善經營決策、提高營銷政策的可操作性提供依據。
②業務支撐中心的第一項職能是對已經形成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和歸類。業務支撐中心的第二項職能是協助市場營銷部門和其他業務部門進行市場分析和業務分析。業務支撐中心的第三項職能是與營銷部門和其他業務部門溝通協調提出意見和建議??梢允孪茸龅綄磳⒊雠_的政策和行為做好分析預測和財務核算方面的協調、支撐工作。
③資金管理中心的第一項職能是資金投放。資金管理中心第二項職能是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任何一個管理模式沒有監督都是不完整的。資金管理中心第三項職能是資金使用效果的評估。財務工作以效益為先,市場營銷和各項業務活動的終極目的也是通過增收而達到增效的目的。
④綜合管理中心的第一項職能是計劃職能。計劃的任務就是要深入研究指標的制定依據,并根據上年度情況考慮下年度的發展要求進行分解。
綜合管理中心的第二項職能是預算管理職能。實際上這項職能與第一項職能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綜合管理中心在制定經過充分考證的年度計劃的基礎上執行公司的預算管理職能,以保證公司既定計劃的實現。
綜合管理中心的第三項職能是決策支持。在計劃管理、預算管理的基礎上,通過對包括財務狀況、經營狀況數據和的整理分析,及時反映生產經營的狀況,并對市場和經營情況做出適當的預測,為各項決策提供詳實和充分的數據支持。
綜合管理中心的第四項職能是計劃考核職能。計劃、預算的合理性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條件,為了完成計劃和預算目標必須輔之以相應的考核手段。
⑤會計核算中心主要職能是按會計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記錄、核算、編制會計報告、與稅務審計部門溝通協調,滿足對內核算監督和對外進行披露財務信息的需要等。
3、買方市場條件下財務管理模式運行中應注意的問題
我國已在20世紀80年代全面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管理會計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以隨意拆解。若將其中某一單項技術拆分應用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或者結果是花大錢辦小事,得不償失。
管理會計不是一門純粹的管理技術,而是一種管理機制,這種管理機制就是目標管理責任制。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內容。
(一)管理會計的事前管理是以預算編制為重心。管理講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從這三方面著手的。事前管理內容包括預測、決策和預算三部分,但管理會計是以預算為重心。在企業管理中,一切預測活動是為決策分析服務的,決策分析的結果就是確定下一步行動目標。為了保證決策確定的目標得以實現,必須通過編制總預算將確定的目標具體化,并通過量化形式將經營目標落實于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形成總預算統馭下的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等,為經營管理的過程控制提供標準,為經營管理的事后評價和考核提供依據。
(二)管理會計的事中管理是以預算執行中的差異分析與控制為重點。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對預算執行情況在年度內進行監控,以期企業的經營運轉按照預算量化的目標推進。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確定后,必須按照管理的頻率將各類預算進一步分解為月度預算或旬度預算,配之以分級核算、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實際經營管理結果。
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一般情況下是按月監控的,預算數與實際核算出來的結果之間會有差異,而差異又有有益差異與有害差異之分。對差異進行分析,確定是有益差異還是有害差異,進而制定調控措施,干預和調控有害差異向有益差異轉化,保證企業的經營朝著預算確定的方向運行,這就是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基本內涵。
(三)管理會計的事后管理是以業績考核為要點。管理會計事后管理的內容就是對企業一年來執行預算的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預算目標的主客觀原因,評價業績,確定考核的獎懲方案,并與薪酬掛鉤。
(四)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無論是分級預算管理、分部門預算管理,還是分客戶預算管理、分產品預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責任的落實與管理。分級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各級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分部門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分客戶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客戶經理(個人、組、處),分產品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每種產品的經營管理者(小組、處室、部門)等等。管理會計以責任管理為核心,通過責任主體的落實,確定每一責任體的預算管理目標,并通過對責任體預算執行情況的如實核算,實施預算控制,最后對責任體的業績進行以責任目標完成情況為基礎的考核。
綜上可見,預算是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企業控制管理的標準,是企業評價與考核業績好壞的尺度。以預算管理為主線、以責任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管理機制,而不是一項管理技術。
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和分貨幣管理
推行管理會計應以引入一項管理機制為認識上的先導。同樣,推行管理會計下的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是這一管理機制下的具體應用。無論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還是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管理的循環框架均由確定責任主體、制定預算、核算、差異分析與實時調控、分析評價與考核五部分組成。但是不同類別的管理,其內容是有別的,現簡要探討如下:
(一)分級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按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的不同級次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級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管理級次確定責任主體、按管理級次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級次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級次進行核算,按級次進行預算控制,按級次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級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級次機構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級次機構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二)分部門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在同一級次的機構內部,對各經營和管理的所有部門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部門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部門確定責任主體、按部門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部門的經營或管理目標、按部門進行核算、按部門進行預算控制、按部門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部門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部門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部門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部門員工的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三)分產品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金融產品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產品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營銷每種產品的人群確定責任主體、按責任主體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種產品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產品進行核算、按產品進行預算控制、按產品進行分析并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產品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產品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產品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每一產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多年來,商業銀行一直在進行分產品管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實質性的進展,難點很多,其中許多概念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例如,如何科學、合理地確定商業銀行“產品”概念,把工商企業的產品概念、產品成本概念、成本核算方法和產品管理方法,如何借鑒到商業銀行等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存款”、“貸款”、“結算”定義為金融產品,這種觀念對不對,需要研究。我個人認為,“存款”、“貸款”、“結算”不具備產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戶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的重點客戶進行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客戶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客戶經理確定責任主體,按重點客戶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重點客戶的經營管理目標,按重點客戶進行核算,按重點客戶進行預算控制,按重點客戶進行分析并對客戶經理(個人、科組或處室)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對重點客戶的營銷及客戶對銀行貢獻率的大小與該客戶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客戶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和進一步開發重點客戶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五)分貨幣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貨幣幣種進行的預算管理工作。分貨幣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銀行經營管理的幣種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幣種的經營目標、按幣種進行核算、按幣種進行預算控制、按幣種進行分析并進行經營決策的管理體制。分貨幣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分析評價每一經營貨幣的盈利能力,二是為進行由于貨幣之間的不匹配所帶來的缺口損益和缺口風險進行管理和提供數據。
(六)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它們是相互關聯的。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的起點是預算目標的確定,而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是銀行總預算下按照不同管理要求進行的分預算,是總預算的分解預算。二是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與總預算之間,以及各種預算之間是互動的,任一預算項下的項目金額變動,都會影響總預算和其他分預算金額的變動。三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及其與綜合管理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映襯的,綜合管理是以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基礎的,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又與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依托,另一方面各種管理的目標是一個,就是完成總預算確定的經營管理目標。
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有差別的管理,側重點不同。前文已經論述,各種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確定的分解目標有差別,管理的方法不同,責任確定的主體不同,核算計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別的。
三、還應研究分渠道管理問題
該渠道是指銀行經營產品的營銷渠道(Channels),又稱分銷渠道。前面我們談的是分部門的管理、分產品的管理、分客戶的管理、分貨幣的管理。但銀行營銷產品、服務客戶都是通過各種營銷渠道完成的,營銷渠道的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設置了專門的部門管理營銷渠道,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營銷渠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叫做有人機構網點;另一類是非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包括ATM機營銷渠道、電話銀行(CallCenter)營銷渠道、手機銀行(Wap)營銷渠道、網上銀行營銷渠道等。傳統的銀行營銷渠道是通過單一營銷渠道棗有人機構網點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競爭的需要,銀行的營銷渠道多樣化,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但是,商業銀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是要投入巨額資金的,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的目的是增強銀行整體盈利能力。因此,必須建立并進行以責任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營銷渠道管理。首先要確定每一種營銷渠道的責任主體;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預算管理體系,包括分渠道的預算編制體系、核算體系、控制與分析體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評價與考核體系。同理,分渠道管理與綜合管理、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是既相互關聯又有管理差別的關系。
四、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發展到多維核算
按照會計科目進行核算,是人們對會計核算特征的常規認識,當計算機廣泛應用于會計工作時,一些人對會計科目產生懷疑,進而又對會計核算產生懷疑,認為進入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沒了,會計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進入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并沒有消失,會計核算依然存在,會計核算已從一維發展到多維,核算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會計科目的實質,就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分類。會計是對經營活動的觀念總結和過程控制,而觀念的總結和過程的控制是以對經營活動進行科學分類為基礎的。在以手工核算為主的落后時代,會計核算僅采取一種分類標準,即經濟內容。所以說,傳統的會計科目定義是指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經濟內容的分類,而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其他標準的分類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則通過統計來完成。但是,會計科目并不僅僅限于按經濟內容標準來分類,隨著核算手段的現代化,可實現按多種標準進行分類。
(二)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可以實現多重分類。隨著電算化的應用與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維空間,會計核算的分類標準已不再局限于按經濟內容分類,它已擴展到按部門分類、按產品分類、按客戶分類、按貨幣分類、按區域分類、按行業分類、按期限分類、按風險分類。人們對會計科目的認識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經濟內容分類的標準上,要與時俱進。同時,會計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經濟內容分類標準進行的財務會計核算,它已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的事后反映,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管理需要設定的各種分類標準進行的事后反映。只要管理需要,我們可以實現同源數據下的按經濟內容分類的財務會計核算、按部門分類的分部門會計核算、按產品分類的分產品會計核算、按客戶分類的分客戶會計核算、按貨幣分類的分貨幣會計核算、按區域分類的分區域會計核算、按行業分類的分行業會計核算、按期限分類的分期限會計核算、按風險分類的分風險會計核算,等等。從這一意義上講,將會計劃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已失去了實踐意義,將會計分類為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更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當今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技術條件上,都已實現會計科目從一維分類到多維分類的飛躍、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到多維核算的飛躍,這一飛躍值得理論界及時總結,更值得實務界搶抓戰機。
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的意義僅僅是為推行管理會計提供基礎
在商業銀行應用管理會計的實務中有一項重要的邏輯關系,即管理會計是一種管理機制,它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內容。在這一管理體制的內在邏輯中,核算僅僅是基礎,核算為管理體制服務,在確定了預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內容后,才能確立核算體系,確保核算體系為管理體制服務。這一邏輯順序不能倒過來,不能在沒有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預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分析體系的情況下,先行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的核算體系,這樣違反了管理會計的基本規律,這樣做投入大,收益小。
這里還需指出,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不是管理會計,它們是推行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一個環節,屬于事后核算的范疇,不能把建立與推行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簡單化為管理會計在銀行的應用。這種觀念上的偏差和處理上的簡單化,不僅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實務上是有害的。
六、內部資金價格在管理會計應用中的重要作用商業銀行在推行管理會計時,會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即內部資金價格問題,也可以稱為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問題。內部資金價格有兩個范疇,一是在一個法人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二是在一個企業集團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這里討論的是前者。
(一)內部資金價格的重要作用
1.內部資金價格是定價的依據。如信貸部門發放貸款,其定價不得低于從“內部資金市場”取得資金的價格;又如存款部門吸收存款的價格,不得高于“賣”到“內部資金市場”的價格。
2.內部資金價格是衡量內部機構業績的“蹺蹺板”。如內部資金定價高,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相反,如內部資金定價低,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
3.內部資金價格是實施銀行經營戰略的工具。內部資金價格同樣具有杠桿作用,用以引導資金的流向,是銀行貫徹經營戰略的工具之一。
4.內部資金價格是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門將存款“賣”到“內部資金市場”時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利率缺口、期限缺口問題;又如信貸部門從“內部資金市場”買入資金發放貸款,也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問題。這些內部資金交易的過程既可以進行量化缺口風險的工作,也可以進行缺口風險的轉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點列舉了內部資金價格的作用,然而內部資金價格發揮其作用則是通過兩種途徑:一是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也叫做“內部資金池”;二是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
(二)內部資金定價方法
在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有成本法、市價法兩類,其表現形式又有低進高出、平進平出和高進低出三種交易方式:
1.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低進高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低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高于基準價格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將部分利潤強行留在內部資金池,侵占了資金供應部門和資金使用部門的部分業績,容易挫傷各部門的積極性。
2.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平進平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基準價格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也是以同樣的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不存在內部資金池截留利潤問題,但這種單一價格定價的合理性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
3.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高進低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高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低于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是通過內部資金池向內部各經營管理部門讓利,內部資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虧損,是一種擴張型戰略取向的定價交易選擇。
在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都是通過內部各經營管理單位(部門)與內部資金市場實際交易完成的,內部資金價格隨著期限、風險、外部市場價格、經營戰略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內部資金市場的交易品種不僅包括實有資金的交易品種,而且包括衍生金融交易品種。(三)內部資金定價的步驟和原則
內部資金價格在推廣、應用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作用是廣泛和重要的,然而定價的方式和實現的形式也是多樣和復雜的。我認為,要解決內部資金價格問題,首先,要確定是選擇“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還是選擇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組織架構和機構設置問題,涉及到管理體制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忽視。應該說,上述兩種交易形式各有優缺點,銀行要結合經營戰略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不僅能夠實現內部資金價格在應用管理會計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夠實現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缺口風險量化和缺口風險轉移的功能,而“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則無法實現這些功能。
其次,在確定的交易方式下研究內部資金定價問題。概括起來,內部資金定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定價要有依據。要么以成本為依據,要么以市場為依據,要么以經營管理戰略為依據,不能靠拍腦袋定價。
2.定價政策要有相對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調整。
3.定價政策要透明。因為定價政策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利益,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經營管理決策。
4.定價要公平。盡量避免因價格的不公平導致一些責任主體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責任主體被迫擔負政策上的損失,從而挫傷各責任主體的積極性。
七、科學的成本核算體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會計的關鍵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成本信息對于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包括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體系,同下),建立在成本核算體系基礎之上的預算管理體系就不可能搭建起來。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對部門的、產品的、客戶的、貨幣的、營銷渠道的效益進行分析和研判。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從部門、產品、客戶、貨幣和營銷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更談不上控制與績效考核工作了。
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管理會計時不能忽略的一個環節。
(一)商業銀行的成本概念
對于成本,人們并不陌生。一般認為成本就是費用,就是業務費用加人事費用,控制成本就是控制業務費用和人事費用。而成本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門,有認為是利息支出和手續費支出,也有認為再加上折舊,還有認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認識都是錯誤的,錯誤的認識會影響科學管理機制的應用效果。
實際上,費用與成本是兩個并行的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與一定的會計期間相聯系。成本則是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費用,是對象化了的費用。將費用對象化到部門上時就是部門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產品上時就是產品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客戶上時就是客戶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貨幣上時就是貨幣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營銷渠道上時就是營銷渠道成本。談成本,一定要有對象化的目標,不能泛泛而論,商業銀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時,尤其要注意這一點。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要與管理體制相適應,是會計工作的一項法則,不能違背。只有在確定了分部門管理體制之后,才能著手搭建分部門成本核算體系。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渠道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也是這個道理。
(二)要認真、嚴肅地借鑒工商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較之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工商企業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發展比較成熟。商業銀行在建設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時,需要認真地學習、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在借鑒工商企業成本核算體系方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問題。
會計上有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之分,完全成本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成本概念,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全部費用;變動成本則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部分費用,是指在相關范圍內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進行正相關變動的費用;在相關范圍內不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變動而變動的費用叫固定成本。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為:完全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管理會計提出變動成本的概念,意義在于經營管理決策需要邊際利潤(價格-變動成本)的分析與管理。同樣,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不能缺少邊際利潤的管理理念。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設計、搭建成本核算體系時,要考慮經營管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成本核算體系,這是基礎;另一方面要考慮在完全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變動成本核算體系。
2.直接費用、間接費用與期間費用問題。
對于工商企業的成本計算規則來說,企業直接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費用,直接計入產品或勞務的成本;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標準將這些費用分攤到各項產品和勞務的成本中;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為銷售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銷售費用,不參與產品和勞務的成本計算,作為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作為商業銀行,成本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業的做法,將費用首先劃分成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然后再對其中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進行成本的計算?我認為,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要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但不能盲從,否則銀行的成本核算體系的建設會走向“死胡同”。我認為:
(1)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合商業銀行。這是因為工商企業經營的是有形產品,其經營產品的資金流和物資流常常是脫節的,而工商企業的收入確認往往與物流掛鉤。為了貫徹穩健性原則,會計上把與生產經營產品的物流關聯度不太緊密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作為期間費用直接列入損益,不再進行成本核算。也就是說,對于一家運轉著的工業或商業企業,不管它是否生產了產品,也不管它是否銷售出去了產品,對于維持正常運轉所必須開支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全額列入當期損益表中,避免出現企業產品大量積壓,而已消耗的資金也大量掛在庫存產品中,隨物流的靜止而停放資產負債表的庫存商品項下,造成虛盈實虧的問題。但商業銀行經營的是貨幣,屬于服務行業,不存在經營產品的物流問題,商業銀行的收入確認不與物流掛鉤,因此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用商業銀行。
(2)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來直接核算成本的設想是行不通的。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這是建立成本核算體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在商業銀行進行成本核算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設計一套賬務處理體系,在通過記錄經營事項的借貸會計分錄的同時,便可核算出部門成本、產品成本、客戶成本等?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直接費用可以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在配加部門碼、產品碼、客戶碼、貨幣碼的情況下,將費用直接歸集到成本對象項下,但間接費用不可能通過會計分錄完成成本歸集的過程,因為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對象之間進行分攤,而且分攤的結果也不可能再通過會計分錄將間接費用記錄在各成本對象項下,而是通過成本計算的系統方法、通過編制成本計算表、通過編制部門損益表、產品損益表、客戶損益表等工作來完成。
(3)建議的工作方向。對于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將費用劃分為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三類是無意義的,僅劃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即可,并且按照“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的原則,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將費用劃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來計算部門、產品、客戶等對象的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是有意義的。
3.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問題。
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品種法是以某一種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產品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是以產品的生產步驟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成本的計算是企業進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管理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成本計算方法。
對于商業銀行,如何根據銀行經營管理的特點和自身的管理要求,借鑒工商企業的成本計算方法,建立銀行的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在設計商業銀行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時有兩個問題需要著重考慮:一是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業銀行的適用性。每種方法都有它的特點和適用范圍,這些產生于工商企業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特點和適用范圍能否結合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特點和管理要求引用到分部門成本核算、分產品成本核算、分客戶成本核算、分貨幣成本核算、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中?我認為是可以的,但必須具體結合每種管理體制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加以確定。二是每一種管理體制下(指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分營銷渠道管理),都有自身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商業銀行在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工作中,不能僅將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為其內部各種管理體制下成本計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其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決定了它所對應的成本計算方法。同理,分產品、分客戶、分營銷渠道的管理體制都對應各自的成本計算方法。即使在一種管理體制下,由于金融產品經營特點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別,也可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
八、推行管理會計不能違背的幾條原則
(一)主體框架不可拆分原則
如上所述,管理會計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主體框架。在此框架內,責任主體的落實、全面預算的確定、核算反映、差異分析與適時的控制、績效的考核,一環扣一環,環與環之間存在著極強的內在邏輯關系,不可拆分,不可倒置,不可“缺斤少兩”,否則,將破壞管理會計作為一項科學管理機制的功效。
(二)責權利相結合原則
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的責任隨著責任主體的確定而落實到各個經營管理的責任中心。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部門為責任中心;在分產品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產品營銷的部門、處室、科組或團隊為責任中心;在分客戶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客戶經理、客戶營銷服務處室或客戶營銷團隊為責任中心等。這些責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經營決策權的同時,承擔與其經營管理決策權相適應的經濟責任,并且配套與其承擔責任相對等的利益機制。責權利結合是運用管理會計必須遵守的原則,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略。
(三)責任認定的可控性原則
由于各責任中心的業績與其責任主體相關人員的利益是直接掛鉤的,因此對其業績的考核評價必須遵循可控性原則。這是因為一個責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實現的收入或控制其可發生的費用,也就無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業績,從而也就無法合理地評價與考核其業績。一般情況下,銀行發生的收入和費用,總體上來看都是可控的,但對于每個責任中心來說,并不都是可控的,管理會計要求將這些收入和費用,通過“直接收入與費用直接確認,間接收入與費用分配確認”方式,分解到各可給予其控制的責任中心。為此在設計和運行分部門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體制和分營銷渠道管理體制時,須考慮如下內容:
1.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編制與確定,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2.配合各管理體制設計的核算體系,收入的核算和費用的核算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3.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運行必須注意可控性原則,各責任中心不可能對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調控措施。
4.對責任中心的分析、評價和考核,一定要貫徹可控性原則,否則,考核的結果就不合理、不公正,會挫傷各責任人的積極性。對于因不可控因素所影響的責任中心業績,考核時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入或費用,才是責任中心真正的業績。
(四)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的原則
管理會計以責任主體落實為起點,以業績考核為落腳點,而且在進行業績考核時,必須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不能簡單將責任中心的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劃等號。舉一個例子,一個能力較強的零售業務經理花費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與在青海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是不一樣的,或者說在創造同等的利潤情況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樣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所處的區域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業績考核時,一定要區分責任中心的業績和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這對于一個分支機構遍布全國或全球的商業銀行而言,尤為重要。不能對處于不同區域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同性質的責任中心(如所有一級分行的公司業務部門),實施同一指標值下的利益掛鉤考核。在區分責任中心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應該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相分離原則
從會計學科分類上,管理會計的實質是“過程的控制”,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生產經營過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評。核算會計的實質是“觀念的總結”,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事后反映,如實、完整、及時地反映生產經營的結果和財務狀況。然而在會計的管理循環中,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是管理循環中相互連接的鏈條,不可分割。但從內部控制角度考慮,兩者必須分離,因為管理會計工作涉及到經濟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按照《會計法》要求,會計核算必須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經辦和財物保管分離,并相互制約。否則,就會出現內控失衡問題,就會導致其他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因此,落實內部控制要求,將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是推行管理會計必須遵循的原則。
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的另一個好處是,強化專業化管理。管理會計專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與管理工作,將責任的落實工作、預算的編審與分解工作、差異分析與控制工作、業績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細抓實抓精;核算會計專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僅僅要做好綜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和分營銷渠道管理的要求,組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和分營銷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種專項核算既要如實、客觀,又要及時、完整,充分發揮核算工作應有的基礎管理功能。否則,會計工作就會顧前不顧后,或者顧后不顧前,管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去,核算工作也無精力抓實、抓細、抓到位。
(六)效益原則
應用與推廣管理會計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則。這里的效益包含兩個內容:
1.推行管理會計的目的是促進效益的提高。不是為推行管理會計而推行管理會計,也不是僅僅為加強內部管理而推行管理會計,應該是為了促進業務發展提高效益而推行管理會計,為了通過加強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推廣管理會計。
2.機制的選擇要有成本與效益的分析。管理會計是一種管理機制,機制不是萬能的,每一種機制都有它的優缺點、適用環境和適用條件,而且一種機制的建立與運行是有成本的。因此推行管理會計之前要進行可行性研究,要研究新機制的建立與運行所要花費的成本,要研究新機制的應用會給企業帶來的有形效益和無形效益,要進行成本與效益的分析。如果效益大于成本,則可行;如果成本大于效益,需要三思而抉擇。
我國已在20世紀80年代全面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管理會計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以隨意拆解。若將其中某一單項技術拆分應用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或者結果是花大錢辦小事,得不償失。
管理會計不是一門純粹的管理技術,而是一種管理機制,這種管理機制就是目標管理責任制。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
(一)管理會計的事前管理是以預算編制為重心。管理講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從這三方面著手的。事前管理內容包括預測、決策和預算三部分,但管理會計是以預算為重心。在企業管理中,一切預測活動是為決策服務的,決策分析的結果就是確定下一步行動目標。為了保證決策確定的目標得以實現,必須通過編制總預算將確定的目標具體化,并通過量化形式將經營目標落實于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形成總預算統馭下的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等,為經營管理的過程控制提供標準,為經營管理的事后評價和考核提供依據。
(二)管理會計的事中管理是以預算執行中的差異分析與控制為重點。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對預算執行情況在年度內進行監控,以期企業的經營運轉按照預算量化的目標推進。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確定后,必須按照管理的頻率將各類預算進一步分解為月度預算或旬度預算,配之以分級核算、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實際經營管理結果。
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一般情況下是按月監控的,預算數與實際核算出來的結果之間會有差異,而差異又有有益差異與有害差異之分。對差異進行分析,確定是有益差異還是有害差異,進而制定調控措施,干預和調控有害差異向有益差異轉化,保證企業的經營朝著預算確定的方向運行,這就是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基本內涵。
(三)管理會計的事后管理是以業績考核為要點。管理會計事后管理的內容就是對企業一年來執行預算的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預算目標的主客觀原因,評價業績,確定考核的獎懲方案,并與薪酬掛鉤。
(四)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無論是分級預算管理、分部門預算管理,還是分客戶預算管理、分產品預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責任的落實與管理。分級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各級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分部門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分客戶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客戶經理(個人、組、處),分產品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每種產品的經營管理者(小組、處室、部門)等等。管理會計以責任管理為核心,通過責任主體的落實,確定每一責任體的預算管理目標,并通過對責任體預算執行情況的如實核算,實施預算控制,最后對責任體的業績進行以責任目標完成情況為基礎的考核。
綜上可見,預算是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企業控制管理的標準,是企業評價與考核業績好壞的尺度。以預算管理為主線、以責任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管理機制,而不是一項管理技術。
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和分貨幣管理
推行管理會計應以引入一項管理機制為認識上的先導。同樣,推行管理會計下的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是這一管理機制下的具體應用。無論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還是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管理的循環框架均由確定責任主體、制定預算、核算、差異分析與實時調控、分析評價與考核五部分組成。但是不同類別的管理,其內容是有別的,現簡要探討如下:
(一)分級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按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的不同級次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級管理的主要是實施按管理級次確定責任主體、按管理級次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級次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級次進行核算,按級次進行預算控制,按級次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級管理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每一級次機構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級次機構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二)分部門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在同一級次的機構內部,對各經營和管理的所有部門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部門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部門確定責任主體、按部門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部門的經營或管理目標、按部門進行核算、按部門進行預算控制、按部門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部門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部門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部門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部門員工的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三)分產品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產品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產品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營銷每種產品的人群確定責任主體、按責任主體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種產品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產品進行核算、按產品進行預算控制、按產品進行并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產品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產品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產品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每一產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多年來,商業銀行一直在進行分產品管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實質性的進展,難點很多,其中許多概念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例如,如何、合理地確定商業銀行“產品”概念,把工商的產品概念、產品成本概念、成本核算和產品管理方法,如何借鑒到商業銀行等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存款”、“貸款”、“結算”定義為金融產品,這種觀念對不對,需要。我個人認為,“存款”、“貸款”、“結算”不具備產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戶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的重點客戶進行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客戶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客戶經理確定責任主體,按重點客戶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重點客戶的經營管理目標,按重點客戶進行核算,按重點客戶進行預算控制,按重點客戶進行分析并對客戶經理(個人、科組或處室)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對重點客戶的營銷及客戶對銀行貢獻率的大小與該客戶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客戶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和進一步開發重點客戶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五)分貨幣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貨幣幣種進行的預算管理工作。分貨幣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銀行經營管理的幣種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幣種的經營目標、按幣種進行核算、按幣種進行預算控制、按幣種進行分析并進行經營決策的管理體制。分貨幣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分析評價每一經營貨幣的盈利能力,二是為進行由于貨幣之間的不匹配所帶來的缺口損益和缺口風險進行管理和提供數據。
(六)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它們是相互關聯的。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的起點是預算目標的確定,而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是銀行總預算下按照不同管理要求進行的分預算,是總預算的分解預算。二是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與總預算之間,以及各種預算之間是互動的,任一預算項下的項目金額變動,都會總預算和其他分預算金額的變動。三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及其與綜合管理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映襯的,綜合管理是以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基礎的,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又與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依托,另一方面各種管理的目標是一個,就是完成總預算確定的經營管理目標。
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有差別的管理,側重點不同。前文已經論述,各種管理所要解決的不同,確定的分解目標有差別,管理的不同,責任確定的主體不同,核算計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別的。
三、還應分渠道管理問題
該渠道是指銀行經營產品的營銷渠道(Channels),又稱分銷渠道。前面我們談的是分部門的管理、分產品的管理、分客戶的管理、分貨幣的管理。但銀行營銷產品、服務客戶都是通過各種營銷渠道完成的,營銷渠道的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設置了專門的部門管理營銷渠道,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營銷渠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叫做有人機構網點;另一類是非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包括ATM機營銷渠道、電話銀行(Call Center)營銷渠道、手機銀行(Wap)營銷渠道、網上銀行營銷渠道等。傳統的銀行營銷渠道是通過單一營銷渠道棗有人機構網點向客戶提供服務的。隨著的和競爭的需要,銀行的營銷渠道多樣化,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但是,商業銀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是要投入巨額資金的,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的目的是增強銀行整體盈利能力。因此,必須建立并進行以責任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營銷渠道管理。首先要確定每一種營銷渠道的責任主體;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預算管理體系,包括分渠道的預算編制體系、核算體系、控制與體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評價與考核體系。同理,分渠道管理與綜合管理、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是既相互關聯又有管理差別的關系。
四、核算從一維核算發展到多維核算
按照會計科目進行核算,是人們對會計核算特征的常規認識,當機廣泛于會計工作時,一些人對會計科目產生懷疑,進而又對會計核算產生懷疑,認為進入計算機,會計科目沒了,會計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進入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并沒有消失,會計核算依然存在,會計核算已從一維發展到多維,核算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會計科目的實質,就是對經營活動的分類。會計是對經營活動的觀念和過程控制,而觀念的總結和過程的控制是以對經營活動進行分類為基礎的。在以手工核算為主的落后時代,會計核算僅采取一種分類標準,即。所以說,傳統的會計科目定義是指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經濟內容的分類,而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其他標準的分類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則通過統計來完成。但是,會計科目并不僅僅限于按經濟內容標準來分類,隨著核算手段的化,可實現按多種標準進行分類。
(二)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可以實現多重分類。隨著電算化的應用與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維空間,會計核算的分類標準已不再局限于按經濟內容分類,它已擴展到按部門分類、按產品分類、按客戶分類、按貨幣分類、按區域分類、按行業分類、按期限分類、按風險分類。人們對會計科目的認識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經濟內容分類的標準上,要與時俱進。同時,會計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經濟內容分類標準進行的財務會計核算,它已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的事后反映,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管理需要設定的各種分類標準進行的事后反映。只要管理需要,我們可以實現同源數據下的按經濟內容分類的財務會計核算、按部門分類的分部門會計核算、按產品分類的分產品會計核算、按客戶分類的分客戶會計核算、按貨幣分類的分貨幣會計核算、按區域分類的分區域會計核算、按行業分類的分行業會計核算、按期限分類的分期限會計核算、按風險分類的分風險會計核算,等等。從這一意義上講,將會計劃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已失去了實踐意義,將會計分類為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更具有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當今高度發達的信息,無論在上還是技術條件上,都已實現科目從一維分類到多維分類的飛躍、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到多維核算的飛躍,這一飛躍值得理論界及時,更值得實務界搶抓戰機。
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的意義僅僅是為推行管理會計提供基礎
在商業銀行管理會計的實務中有一項重要的邏輯關系,即管理會計是一種管理機制,它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在這一管理體制的內在邏輯中,核算僅僅是基礎,核算為管理體制服務,在確定了預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內容后,才能確立核算體系,確保核算體系為管理體制服務。這一邏輯順序不能倒過來,不能在沒有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預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體系的情況下,先行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的核算體系,這樣違反了管理會計的基本,這樣做投入大,收益小。
這里還需指出,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不是管理會計,它們是推行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一個環節,屬于事后核算的范疇,不能把建立與推行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簡單化為管理會計在銀行的應用。這種觀念上的偏差和處理上的簡單化,不僅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實務上是有害的。
六、內部資金價格在管理會計應用中的重要作用商業銀行在推行管理會計時,會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即內部資金價格問題,也可以稱為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問題。內部資金價格有兩個范疇,一是在一個法人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二是在一個集團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這里討論的是前者。
(一)內部資金價格的重要作用
1.內部資金價格是定價的依據。如信貸部門發放貸款,其定價不得低于從“內部資金市場”取得資金的價格;又如存款部門吸收存款的價格,不得高于“賣”到“內部資金市場”的價格。
2.內部資金價格是衡量內部機構業績的“蹺蹺板”。如內部資金定價高,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相反,如內部資金定價低,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
3.內部資金價格是實施銀行經營戰略的工具。內部資金價格同樣具有杠桿作用,用以引導資金的流向,是銀行貫徹經營戰略的工具之一。
4.內部資金價格是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門將存款“賣”到“內部資金市場”時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利率缺口、期限缺口問題;又如信貸部門從“內部資金市場”買入資金發放貸款,也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問題。這些內部資金交易的過程既可以進行量化缺口風險的工作,也可以進行缺口風險的轉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點列舉了內部資金價格的作用,然而內部資金價格發揮其作用則是通過兩種途徑:一是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也叫做“內部資金池”;二是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
(二)內部資金定價
在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有成本法、市價法兩類,其表現形式又有低進高出、平進平出和高進低出三種交易方式:
1.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低進高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低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高于基準價格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將部分利潤強行留在內部資金池,侵占了資金供應部門和資金使用部門的部分業績,容易挫傷各部門的積極性。
2.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平進平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基準價格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也是以同樣的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不存在內部資金池截留利潤問題,但這種單一價格定價的合理性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
3.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高進低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高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低于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是通過內部資金池向內部各經營管理部門讓利,內部資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虧損,是一種擴張型戰略取向的定價交易選擇。
在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都是通過內部各經營管理單位(部門)與內部資金市場實際交易完成的,內部資金價格隨著期限、風險、外部市場價格、經營戰略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內部資金市場的交易品種不僅包括實有資金的交易品種,而且包括衍生交易品種。
(三)內部資金定價的步驟和原則
內部資金價格在推廣、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廣泛和重要的,然而定價的方式和實現的形式也是多樣和復雜的。我認為,要解決內部資金價格,首先,要確定是選擇“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還是選擇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組織架構和機構設置問題,涉及到管理體制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忽視。應該說,上述兩種交易形式各有優缺點,銀行要結合經營戰略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不僅能夠實現內部資金價格在應用管理會計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夠實現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缺口風險量化和缺口風險轉移的功能,而“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則無法實現這些功能。
其次,在確定的交易方式下內部資金定價問題。概括起來,內部資金定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定價要有依據。要么以成本為依據,要么以市場為依據,要么以經營管理戰略為依據,不能靠拍腦袋定價。
2.定價政策要有相對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調整。
3.定價政策要透明。因為定價政策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利益,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經營管理決策。
4.定價要公平。盡量避免因價格的不公平導致一些責任主體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責任主體被迫擔負政策上的損失,從而挫傷各責任主體的積極性。
七、的成本核算體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會計的關鍵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成本信息對于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包括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體系,同下),建立在成本核算體系基礎之上的預算管理體系就不可能搭建起來。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對部門的、產品的、客戶的、貨幣的、營銷渠道的效益進行和研判。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從部門、產品、客戶、貨幣和營銷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更談不上控制與績效考核工作了。
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管理會計時不能忽略的一個環節。
(一)商業銀行的成本概念
對于成本,人們并不陌生。一般認為成本就是費用,就是業務費用加人事費用,控制成本就是控制業務費用和人事費用。而成本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門,有認為是利息支出和手續費支出,也有認為再加上折舊,還有認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認識都是錯誤的,錯誤的認識會科學管理機制的應用效果。
實際上,費用與成本是兩個并行的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與一定的會計期間相聯系。成本則是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費用,是對象化了的費用。將費用對象化到部門上時就是部門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產品上時就是產品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客戶上時就是客戶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貨幣上時就是貨幣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營銷渠道上時就是營銷渠道成本。談成本,一定要有對象化的目標,不能泛泛而論,商業銀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時,尤其要注意這一點。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要與管理體制相適應,是會計工作的一項法則,不能違背。只有在確定了分部門管理體制之后,才能著手搭建分部門成本核算體系。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渠道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也是這個道理。
(二)要認真、嚴肅地借鑒工商的成本核算較之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工商企業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比較成熟。商業銀行在建設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時,需要認真地、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在借鑒工商企業成本核算體系方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
上有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之分,完全成本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成本概念,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全部費用;變動成本則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部分費用,是指在相關范圍內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進行正相關變動的費用;在相關范圍內不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變動而變動的費用叫固定成本。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為:完全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管理會計提出變動成本的概念,意義在于經營管理決策需要邊際利潤(價格-變動成本)的與管理。同樣,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不能缺少邊際利潤的管理理念。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設計、搭建成本核算體系時,要考慮經營管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成本核算體系,這是基礎;另一方面要考慮在完全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變動成本核算體系。
2.直接費用、間接費用與期間費用問題。
對于工商企業的成本規則來說,企業直接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費用,直接計入產品或勞務的成本;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標準將這些費用分攤到各項產品和勞務的成本中;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為銷售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銷售費用,不參與產品和勞務的成本計算,作為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作為商業銀行,成本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業的做法,將費用首先劃分成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然后再對其中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進行成本的計算?我認為,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要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但不能盲從,否則銀行的成本核算體系的建設會走向“死胡同”。我認為:
(1)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合商業銀行。這是因為工商企業經營的是有形產品,其經營產品的資金流和物資流常常是脫節的,而工商企業的收入確認往往與物流掛鉤。為了貫徹穩健性原則,會計上把與生產經營產品的物流關聯度不太緊密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作為期間費用直接列入損益,不再進行成本核算。也就是說,對于一家運轉著的或商業企業,不管它是否生產了產品,也不管它是否銷售出去了產品,對于維持正常運轉所必須開支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全額列入當期損益表中,避免出現企業產品大量積壓,而已消耗的資金也大量掛在庫存產品中,隨物流的靜止而停放資產負債表的庫存商品項下,造成虛盈實虧的問題。但商業銀行經營的是貨幣,屬于服務行業,不存在經營產品的物流問題,商業銀行的收入確認不與物流掛鉤,因此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用商業銀行。
(2)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來直接核算成本的設想是行不通的。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這是建立成本核算體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在商業銀行進行成本核算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設計一套賬務處理體系,在通過記錄經營事項的借貸會計分錄的同時,便可核算出部門成本、產品成本、客戶成本等?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直接費用可以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在配加部門碼、產品碼、客戶碼、貨幣碼的情況下,將費用直接歸集到成本對象項下,但間接費用不可能通過會計分錄完成成本歸集的過程,因為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對象之間進行分攤,而且分攤的結果也不可能再通過會計分錄將間接費用記錄在各成本對象項下,而是通過成本計算的系統方法、通過編制成本計算表、通過編制部門損益表、產品損益表、客戶損益表等工作來完成。
(3)建議的工作方向。對于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將費用劃分為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三類是無意義的,僅劃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即可,并且按照“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的原則,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將費用劃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來部門、產品、客戶等對象的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是有意義的。
3.成本計算的。
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品種法是以某一種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產品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是以產品的生產步驟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成本的計算是進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管理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成本計算方法。
對于商業銀行,如何根據銀行經營管理的特點和自身的管理要求,借鑒工商企業的成本計算方法,建立銀行的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這是需要認真的。在設計商業銀行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時有兩個問題需要著重考慮:一是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業銀行的適用性。每種方法都有它的特點和適用范圍,這些產生于工商企業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特點和適用范圍能否結合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特點和管理要求引用到分部門成本核算、分產品成本核算、分客戶成本核算、分貨幣成本核算、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中?我認為是可以的,但必須具體結合每種管理體制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加以確定。二是每一種管理體制下(指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分營銷渠道管理),都有自身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商業銀行在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工作中,不能僅將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為其內部各種管理體制下成本計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其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決定了它所對應的成本計算方法。同理,分產品、分客戶、分營銷渠道的管理體制都對應各自的成本計算方法。即使在一種管理體制下,由于產品經營特點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別,也可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
八、推行管理不能違背的幾條原則
(一)主體框架不可拆分原則
如上所述,管理會計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主體框架。在此框架內,責任主體的落實、全面預算的確定、核算反映、差異與適時的控制、績效的考核,一環扣一環,環與環之間存在著極強的內在邏輯關系,不可拆分,不可倒置,不可“缺斤少兩”,否則,將破壞管理會計作為一項管理機制的功效。
(二)責權利相結合原則
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的責任隨著責任主體的確定而落實到各個經營管理的責任中心。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部門為責任中心;在分產品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產品營銷的部門、處室、科組或團隊為責任中心;在分客戶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客戶經理、客戶營銷服務處室或客戶營銷團隊為責任中心等。這些責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經營決策權的同時,承擔與其經營管理決策權相適應的責任,并且配套與其承擔責任相對等的利益機制。責權利結合是運用管理會計必須遵守的原則,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略。
(三)責任認定的可控性原則
由于各責任中心的業績與其責任主體相關人員的利益是直接掛鉤的,因此對其業績的考核評價必須遵循可控性原則。這是因為一個責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實現的收入或控制其可發生的費用,也就無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業績,從而也就無法合理地評價與考核其業績。一般情況下,銀行發生的收入和費用,總體上來看都是可控的,但對于每個責任中心來說,并不都是可控的,管理會計要求將這些收入和費用,通過“直接收入與費用直接確認,間接收入與費用分配確認”方式,分解到各可給予其控制的責任中心。為此在設計和運行分部門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體制和分營銷渠道管理體制時,須考慮如下:
1.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編制與確定,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2.配合各管理體制設計的核算體系,收入的核算和費用的核算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3.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運行必須注意可控性原則,各責任中心不可能對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調控措施。
4.對責任中心的、評價和考核,一定要貫徹可控性原則,否則,考核的結果就不合理、不公正,會挫傷各責任人的積極性。對于因不可控因素所的責任中心業績,考核時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入或費用,才是責任中心真正的業績。
(四)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的原則
管理以責任主體落實為起點,以業績考核為落腳點,而且在進行業績考核時,必須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不能簡單將責任中心的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劃等號。舉一個例子,一個能力較強的零售業務經理花費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與在青海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是不一樣的,或者說在創造同等的利潤情況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樣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所處的區域環境、環境、人文環境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業績考核時,一定要區分責任中心的業績和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這對于一個分支機構遍布全國或全球的商業銀行而言,尤為重要。不能對處于不同區域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同性質的責任中心(如所有一級分行的公司業務部門),實施同一指標值下的利益掛鉤考核。在區分責任中心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應該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相分離原則
從會計學科分類上,管理會計的實質是“過程的控制”,它所要解決的核心是生產經營過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評。核算會計的實質是“觀念的”,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事后反映,如實、完整、及時地反映生產經營的結果和財務狀況。然而在會計的管理循環中,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是管理循環中相互連接的鏈條,不可分割。但從內部控制角度考慮,兩者必須分離,因為管理會計工作涉及到經濟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按照《會計法》要求,會計核算必須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經辦和財物保管分離,并相互制約。否則,就會出現內控失衡問題,就會導致其他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因此,落實內部控制要求,將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是推行管理會計必須遵循的原則。
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的另一個好處是,強化專業化管理。管理會計專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與管理工作,將責任的落實工作、預算的編審與分解工作、差異分析與控制工作、業績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細抓實抓精;核算會計專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僅僅要做好綜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和分營銷渠道管理的要求,組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和分營銷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種專項核算既要如實、客觀,又要及時、完整,充分發揮核算工作應有的基礎管理功能。否則,會計工作就會顧前不顧后,或者顧后不顧前,管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去,核算工作也無精力抓實、抓細、抓到位。
(六)效益原則
與推廣管理會計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則。這里的效益包含兩個:
1.推行管理會計的目的是促進效益的提高。不是為推行管理會計而推行管理會計,也不是僅僅為加強內部管理而推行管理會計,應該是為了促進業務提高效益而推行管理會計,為了通過加強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推廣管理會計。
我國已在20世紀80年代全面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管理會計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以隨意拆解。若將其中某一單項技術拆分應用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或者結果是花大錢辦小事,得不償失。
管理會計不是一門純粹的管理技術,而是一種管理機制,這種管理機制就是目標管理責任制。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內容。
(一)管理會計的事前管理是以預算編制為重心。管理講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從這三方面著手的。事前管理內容包括預測、決策和預算三部分,但管理會計是以預算為重心。在企業管理中,一切預測活動是為決策分析服務的,決策分析的結果就是確定下一步行動目標。為了保證決策確定的目標得以實現,必須通過編制總預算將確定的目標具體化,并通過量化形式將經營目標落實于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形成總預算統馭下的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等,為經營管理的過程控制提供標準,為經營管理的事后評價和考核提供依據。
(二)管理會計的事中管理是以預算執行中的差異分析與控制為重點。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對預算執行情況在年度內進行監控,以期企業的經營運轉按照預算量化的目標推進。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確定后,必須按照管理的頻率將各類預算進一步分解為月度預算或旬度預算,配之以分級核算、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實際經營管理結果。
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一般情況下是按月監控的,預算數與實際核算出來的結果之間會有差異,而差異又有有益差異與有害差異之分。對差異進行分析,確定是有益差異還是有害差異,進而制定調控措施,干預和調控有害差異向有益差異轉化,保證企業的經營朝著預算確定的方向運行,這就是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基本內涵。
(三)管理會計的事后管理是以業績考核為要點。管理會計事后管理的內容就是對企業一年來執行預算的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預算目標的主客觀原因,評價業績,確定考核的獎懲方案,并與薪酬掛鉤。
(四)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無論是分級預算管理、分部門預算管理,還是分客戶預算管理、分產品預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責任的落實與管理。分級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各級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分部門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分客戶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客戶經理(個人、組、處),分產品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每種產品的經營管理者(小組、處室、部門)等等。管理會計以責任管理為核心,通過責任主體的落實,確定每一責任體的預算管理目標,并通過對責任體預算執行情況的如實核算,實施預算控制,最后對責任體的業績進行以責任目標完成情況為基礎的考核。
綜上可見,預算是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企業控制管理的標準,是企業評價與考核業績好壞的尺度。以預算管理為主線、以責任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管理機制,而不是一項管理技術。
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和分貨幣管理
推行管理會計應以引入一項管理機制為認識上的先導。同樣,推行管理會計下的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是這一管理機制下的具體應用。無論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還是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管理的循環框架均由確定責任主體、制定預算、核算、差異分析與實時調控、分析評價與考核五部分組成。但是不同類別的管理,其內容是有別的,現簡要探討如下:
(一)分級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按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的不同級次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級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管理級次確定責任主體、按管理級次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級次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級次進行核算,按級次進行預算控制,按級次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級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級次機構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級次機構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二)分部門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在同一級次的機構內部,對各經營和管理的所有部門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部門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部門確定責任主體、按部門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部門的經營或管理目標、按部門進行核算、按部門進行預算控制、按部門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部門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部門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部門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部門員工的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三)分產品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金融產品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產品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營銷每種產品的人群確定責任主體、按責任主體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種產品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產品進行核算、按產品進行預算控制、按產品進行分析并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產品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產品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產品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每一產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多年來,商業銀行一直在進行分產品管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實質性的進展,難點很多,其中許多概念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例如,如何科學、合理地確定商業銀行“產品”概念,把工商企業的產品概念、產品成本概念、成本核算方法和產品管理方法,如何借鑒到商業銀行等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存款”、“貸款”、“結算”定義為金融產品,這種觀念對不對,需要研究。我個人認為,“存款”、“貸款”、“結算”不具備產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戶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的重點客戶進行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客戶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客戶經理確定責任主體,按重點客戶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重點客戶的經營管理目標,按重點客戶進行核算,按重點客戶進行預算控制,按重點客戶進行分析并對客戶經理(個人、科組或處室)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對重點客戶的營銷及客戶對銀行貢獻率的大小與該客戶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客戶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和進一步開發重點客戶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五)分貨幣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貨幣幣種進行的預算管理工作。分貨幣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銀行經營管理的幣種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幣種的經營目標、按幣種進行核算、按幣種進行預算控制、按幣種進行分析并進行經營決策的管理體制。分貨幣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分析評價每一經營貨幣的盈利能力,二是為進行由于貨幣之間的不匹配所帶來的缺口損益和缺口風險進行管理和提供數據。
(六)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它們是相互關聯的。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的起點是預算目標的確定,而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是銀行總預算下按照不同管理要求進行的分預算,是總預算的分解預算。二是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與總預算之間,以及各種預算之間是互動的,任一預算項下的項目金額變動,都會影響總預算和其他分預算金額的變動。三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及其與綜合管理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映襯的,綜合管理是以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基礎的,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又與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依托,另一方面各種管理的目標是一個,就是完成總預算確定的經營管理目標。
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有差別的管理,側重點不同。前文已經論述,各種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確定的分解目標有差別,管理的方法不同,責任確定的主體不同,核算計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別的。
三、還應研究分渠道管理問題
該渠道是指銀行經營產品的營銷渠道(Channels),又稱分銷渠道。前面我們談的是分部門的管理、分產品的管理、分客戶的管理、分貨幣的管理。但銀行營銷產品、服務客戶都是通過各種營銷渠道完成的,營銷渠道的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設置了專門的部門管理營銷渠道,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營銷渠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叫做有人機構網點;另一類是非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包括ATM機營銷渠道、電話銀行(CallCenter)營銷渠道、手機銀行(Wap)營銷渠道、網上銀行營銷渠道等。傳統的銀行營銷渠道是通過單一營銷渠道棗有人機構網點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競爭的需要,銀行的營銷渠道多樣化,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但是,商業銀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是要投入巨額資金的,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的目的是增強銀行整體盈利能力。因此,必須建立并進行以責任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營銷渠道管理。首先要確定每一種營銷渠道的責任主體;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預算管理體系,包括分渠道的預算編制體系、核算體系、控制與分析體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評價與考核體系。同理,分渠道管理與綜合管理、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是既相互關聯又有管理差別的關系。
四、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發展到多維核算
按照會計科目進行核算,是人們對會計核算特征的常規認識,當計算機廣泛應用于會計工作時,一些人對會計科目產生懷疑,進而又對會計核算產生懷疑,認為進入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沒了,會計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進入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并沒有消失,會計核算依然存在,會計核算已從一維發展到多維,核算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會計科目的實質,就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分類。會計是對經營活動的觀念總結和過程控制,而觀念的總結和過程的控制是以對經營活動進行科學分類為基礎的。在以手工核算為主的落后時代,會計核算僅采取一種分類標準,即經濟內容。所以說,傳統的會計科目定義是指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經濟內容的分類,而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其他標準的分類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則通過統計來完成。但是,會計科目并不僅僅限于按經濟內容標準來分類,隨著核算手段的現代化,可實現按多種標準進行分類。
(二)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可以實現多重分類。隨著電算化的應用與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維空間,會計核算的分類標準已不再局限于按經濟內容分類,它已擴展到按部門分類、按產品分類、按客戶分類、按貨幣分類、按區域分類、按行業分類、按期限分類、按風險分類。人們對會計科目的認識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經濟內容分類的標準上,要與時俱進。同時,會計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經濟內容分類標準進行的財務會計核算,它已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的事后反映,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管理需要設定的各種分類標準進行的事后反映。只要管理需要,我們可以實現同源數據下的按經濟內容分類的財務會計核算、按部門分類的分部門會計核算、按產品分類的分產品會計核算、按客戶分類的分客戶會計核算、按貨幣分類的分貨幣會計核算、按區域分類的分區域會計核算、按行業分類的分行業會計核算、按期限分類的分期限會計核算、按風險分類的分風險會計核算,等等。從這一意義上講,將會計劃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已失去了實踐意義,將會計分類為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更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當今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技術條件上,都已實現會計科目從一維分類到多維分類的飛躍、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到多維核算的飛躍,這一飛躍值得理論界及時總結,更值得實務界搶抓戰機。
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的意義僅僅是為推行管理會計提供基礎
在商業銀行應用管理會計的實務中有一項重要的邏輯關系,即管理會計是一種管理機制,它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內容。在這一管理體制的內在邏輯中,核算僅僅是基礎,核算為管理體制服務,在確定了預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內容后,才能確立核算體系,確保核算體系為管理體制服務。這一邏輯順序不能倒過來,不能在沒有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預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分析體系的情況下,先行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的核算體系,這樣違反了管理會計的基本規律,這樣做投入大,收益小。
這里還需指出,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不是管理會計,它們是推行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一個環節,屬于事后核算的范疇,不能把建立與推行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簡單化為管理會計在銀行的應用。這種觀念上的偏差和處理上的簡單化,不僅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實務上是有害的。
六、內部資金價格在管理會計應用中的重要作用商業銀行在推行管理會計時,會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即內部資金價格問題,也可以稱為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問題。內部資金價格有兩個范疇,一是在一個法人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二是在一個企業集團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這里討論的是前者。
(一)內部資金價格的重要作用
1.內部資金價格是定價的依據。如信貸部門發放貸款,其定價不得低于從“內部資金市場”取得資金的價格;又如存款部門吸收存款的價格,不得高于“賣”到“內部資金市場”的價格。
2.內部資金價格是衡量內部機構業績的“蹺蹺板”。如內部資金定價高,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相反,如內部資金定價低,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
3.內部資金價格是實施銀行經營戰略的工具。內部資金價格同樣具有杠桿作用,用以引導資金的流向,是銀行貫徹經營戰略的工具之一。
4.內部資金價格是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門將存款“賣”到“內部資金市場”時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利率缺口、期限缺口問題;又如信貸部門從“內部資金市場”買入資金發放貸款,也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問題。這些內部資金交易的過程既可以進行量化缺口風險的工作,也可以進行缺口風險的轉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點列舉了內部資金價格的作用,然而內部資金價格發揮其作用則是通過兩種途徑:一是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也叫做“內部資金池”;二是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
(二)內部資金定價方法
在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有成本法、市價法兩類,其表現形式又有低進高出、平進平出和高進低出三種交易方式:
1.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低進高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低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高于基準價格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將部分利潤強行留在內部資金池,侵占了資金供應部門和資金使用部門的部分業績,容易挫傷各部門的積極性。
2.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平進平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基準價格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也是以同樣的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不存在內部資金池截留利潤問題,但這種單一價格定價的合理性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
3.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高進低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高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低于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是通過內部資金池向內部各經營管理部門讓利,內部資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虧損,是一種擴張型戰略取向的定價交易選擇。
在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都是通過內部各經營管理單位(部門)與內部資金市場實際交易完成的,內部資金價格隨著期限、風險、外部市場價格、經營戰略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內部資金市場的交易品種不僅包括實有資金的交易品種,而且包括衍生金融交易品種。(三)內部資金定價的步驟和原則
內部資金價格在推廣、應用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作用是廣泛和重要的,然而定價的方式和實現的形式也是多樣和復雜的。我認為,要解決內部資金價格問題,首先,要確定是選擇“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還是選擇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組織架構和機構設置問題,涉及到管理體制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忽視。應該說,上述兩種交易形式各有優缺點,銀行要結合經營戰略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不僅能夠實現內部資金價格在應用管理會計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夠實現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缺口風險量化和缺口風險轉移的功能,而“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則無法實現這些功能。
其次,在確定的交易方式下研究內部資金定價問題。概括起來,內部資金定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定價要有依據。要么以成本為依據,要么以市場為依據,要么以經營管理戰略為依據,不能靠拍腦袋定價。
2.定價政策要有相對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調整。
3.定價政策要透明。因為定價政策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利益,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經營管理決策。
4.定價要公平。盡量避免因價格的不公平導致一些責任主體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責任主體被迫擔負政策上的損失,從而挫傷各責任主體的積極性。
七、科學的成本核算體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會計的關鍵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成本信息對于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包括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體系,同下),建立在成本核算體系基礎之上的預算管理體系就不可能搭建起來。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對部門的、產品的、客戶的、貨幣的、營銷渠道的效益進行分析和研判。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從部門、產品、客戶、貨幣和營銷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更談不上控制與績效考核工作了。
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管理會計時不能忽略的一個環節。
(一)商業銀行的成本概念
對于成本,人們并不陌生。一般認為成本就是費用,就是業務費用加人事費用,控制成本就是控制業務費用和人事費用。而成本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門,有認為是利息支出和手續費支出,也有認為再加上折舊,還有認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認識都是錯誤的,錯誤的認識會影響科學管理機制的應用效果。
實際上,費用與成本是兩個并行的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與一定的會計期間相聯系。成本則是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費用,是對象化了的費用。將費用對象化到部門上時就是部門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產品上時就是產品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客戶上時就是客戶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貨幣上時就是貨幣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營銷渠道上時就是營銷渠道成本。談成本,一定要有對象化的目標,不能泛泛而論,商業銀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時,尤其要注意這一點。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要與管理體制相適應,是會計工作的一項法則,不能違背。只有在確定了分部門管理體制之后,才能著手搭建分部門成本核算體系。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渠道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也是這個道理。
(二)要認真、嚴肅地借鑒工商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較之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工商企業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發展比較成熟。商業銀行在建設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時,需要認真地學習、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在借鑒工商企業成本核算體系方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問題。
會計上有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之分,完全成本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成本概念,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全部費用;變動成本則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部分費用,是指在相關范圍內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進行正相關變動的費用;在相關范圍內不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變動而變動的費用叫固定成本。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為:完全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管理會計提出變動成本的概念,意義在于經營管理決策需要邊際利潤(價格-變動成本)的分析與管理。同樣,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不能缺少邊際利潤的管理理念。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設計、搭建成本核算體系時,要考慮經營管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成本核算體系,這是基礎;另一方面要考慮在完全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變動成本核算體系。
2.直接費用、間接費用與期間費用問題。
對于工商企業的成本計算規則來說,企業直接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費用,直接計入產品或勞務的成本;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標準將這些費用分攤到各項產品和勞務的成本中;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為銷售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銷售費用,不參與產品和勞務的成本計算,作為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作為商業銀行,成本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業的做法,將費用首先劃分成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然后再對其中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進行成本的計算?我認為,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要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但不能盲從,否則銀行的成本核算體系的建設會走向“死胡同”。我認為:
(1)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合商業銀行。這是因為工商企業經營的是有形產品,其經營產品的資金流和物資流常常是脫節的,而工商企業的收入確認往往與物流掛鉤。為了貫徹穩健性原則,會計上把與生產經營產品的物流關聯度不太緊密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作為期間費用直接列入損益,不再進行成本核算。也就是說,對于一家運轉著的工業或商業企業,不管它是否生產了產品,也不管它是否銷售出去了產品,對于維持正常運轉所必須開支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全額列入當期損益表中,避免出現企業產品大量積壓,而已消耗的資金也大量掛在庫存產品中,隨物流的靜止而停放資產負債表的庫存商品項下,造成虛盈實虧的問題。但商業銀行經營的是貨幣,屬于服務行業,不存在經營產品的物流問題,商業銀行的收入確認不與物流掛鉤,因此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用商業銀行。
(2)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來直接核算成本的設想是行不通的。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這是建立成本核算體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在商業銀行進行成本核算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設計一套賬務處理體系,在通過記錄經營事項的借貸會計分錄的同時,便可核算出部門成本、產品成本、客戶成本等?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直接費用可以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在配加部門碼、產品碼、客戶碼、貨幣碼的情況下,將費用直接歸集到成本對象項下,但間接費用不可能通過會計分錄完成成本歸集的過程,因為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對象之間進行分攤,而且分攤的結果也不可能再通過會計分錄將間接費用記錄在各成本對象項下,而是通過成本計算的系統方法、通過編制成本計算表、通過編制部門損益表、產品損益表、客戶損益表等工作來完成。
(3)建議的工作方向。對于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將費用劃分為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三類是無意義的,僅劃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即可,并且按照“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的原則,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將費用劃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來計算部門、產品、客戶等對象的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是有意義的。
3.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問題。
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品種法是以某一種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產品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是以產品的生產步驟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成本的計算是企業進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管理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成本計算方法。
對于商業銀行,如何根據銀行經營管理的特點和自身的管理要求,借鑒工商企業的成本計算方法,建立銀行的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在設計商業銀行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時有兩個問題需要著重考慮:一是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業銀行的適用性。每種方法都有它的特點和適用范圍,這些產生于工商企業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特點和適用范圍能否結合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特點和管理要求引用到分部門成本核算、分產品成本核算、分客戶成本核算、分貨幣成本核算、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中?我認為是可以的,但必須具體結合每種管理體制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加以確定。二是每一種管理體制下(指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分營銷渠道管理),都有自身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商業銀行在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工作中,不能僅將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為其內部各種管理體制下成本計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其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決定了它所對應的成本計算方法。同理,分產品、分客戶、分營銷渠道的管理體制都對應各自的成本計算方法。即使在一種管理體制下,由于金融產品經營特點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別,也可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
八、推行管理會計不能違背的幾條原則
(一)主體框架不可拆分原則
如上所述,管理會計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主體框架。在此框架內,責任主體的落實、全面預算的確定、核算反映、差異分析與適時的控制、績效的考核,一環扣一環,環與環之間存在著極強的內在邏輯關系,不可拆分,不可倒置,不可“缺斤少兩”,否則,將破壞管理會計作為一項科學管理機制的功效。
(二)責權利相結合原則
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的責任隨著責任主體的確定而落實到各個經營管理的責任中心。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部門為責任中心;在分產品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產品營銷的部門、處室、科組或團隊為責任中心;在分客戶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客戶經理、客戶營銷服務處室或客戶營銷團隊為責任中心等。這些責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經營決策權的同時,承擔與其經營管理決策權相適應的經濟責任,并且配套與其承擔責任相對等的利益機制。責權利結合是運用管理會計必須遵守的原則,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略。
(三)責任認定的可控性原則
由于各責任中心的業績與其責任主體相關人員的利益是直接掛鉤的,因此對其業績的考核評價必須遵循可控性原則。這是因為一個責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實現的收入或控制其可發生的費用,也就無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業績,從而也就無法合理地評價與考核其業績。一般情況下,銀行發生的收入和費用,總體上來看都是可控的,但對于每個責任中心來說,并不都是可控的,管理會計要求將這些收入和費用,通過“直接收入與費用直接確認,間接收入與費用分配確認”方式,分解到各可給予其控制的責任中心。為此在設計和運行分部門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體制和分營銷渠道管理體制時,須考慮如下內容:
1.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編制與確定,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2.配合各管理體制設計的核算體系,收入的核算和費用的核算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3.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運行必須注意可控性原則,各責任中心不可能對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調控措施。
4.對責任中心的分析、評價和考核,一定要貫徹可控性原則,否則,考核的結果就不合理、不公正,會挫傷各責任人的積極性。對于因不可控因素所影響的責任中心業績,考核時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入或費用,才是責任中心真正的業績。
(四)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的原則
管理會計以責任主體落實為起點,以業績考核為落腳點,而且在進行業績考核時,必須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不能簡單將責任中心的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劃等號。舉一個例子,一個能力較強的零售業務經理花費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與在青海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是不一樣的,或者說在創造同等的利潤情況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樣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所處的區域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業績考核時,一定要區分責任中心的業績和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這對于一個分支機構遍布全國或全球的商業銀行而言,尤為重要。不能對處于不同區域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同性質的責任中心(如所有一級分行的公司業務部門),實施同一指標值下的利益掛鉤考核。在區分責任中心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應該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相分離原則
從會計學科分類上,管理會計的實質是“過程的控制”,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生產經營過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評。核算會計的實質是“觀念的總結”,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事后反映,如實、完整、及時地反映生產經營的結果和財務狀況。然而在會計的管理循環中,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是管理循環中相互連接的鏈條,不可分割。但從內部控制角度考慮,兩者必須分離,因為管理會計工作涉及到經濟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按照《會計法》要求,會計核算必須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經辦和財物保管分離,并相互制約。否則,就會出現內控失衡問題,就會導致其他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因此,落實內部控制要求,將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是推行管理會計必須遵循的原則。
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的另一個好處是,強化專業化管理。管理會計專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與管理工作,將責任的落實工作、預算的編審與分解工作、差異分析與控制工作、業績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細抓實抓精;核算會計專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僅僅要做好綜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和分營銷渠道管理的要求,組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和分營銷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種專項核算既要如實、客觀,又要及時、完整,充分發揮核算工作應有的基礎管理功能。否則,會計工作就會顧前不顧后,或者顧后不顧前,管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去,核算工作也無精力抓實、抓細、抓到位。
(六)效益原則
應用與推廣管理會計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則。這里的效益包含兩個內容:
1.推行管理會計的目的是促進效益的提高。不是為推行管理會計而推行管理會計,也不是僅僅為加強內部管理而推行管理會計,應該是為了促進業務發展提高效益而推行管理會計,為了通過加強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推廣管理會計。
2.機制的選擇要有成本與效益的分析。管理會計是一種管理機制,機制不是萬能的,每一種機制都有它的優缺點、適用環境和適用條件,而且一種機制的建立與運行是有成本的。因此推行管理會計之前要進行可行性研究,要研究新機制的建立與運行所要花費的成本,要研究新機制的應用會給企業帶來的有形效益和無形效益,要進行成本與效益的分析。如果效益大于成本,則可行;如果成本大于效益,需要三思而抉擇。
我國已在20世紀80年代全面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管理會計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以隨意拆解。若將其中某一單項技術拆分應用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或者結果是花大錢辦小事,得不償失。
管理會計不是一門純粹的管理技術,而是一種管理機制,這種管理機制就是目標管理責任制。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內容。
(一)管理會計的事前管理是以預算編制為重心。管理講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從這三方面著手的。事前管理內容包括預測、決策和預算三部分,但管理會計是以預算為重心。在企業管理中,一切預測活動是為決策分析服務的,決策分析的結果就是確定下一步行動目標。為了保證決策確定的目標得以實現,必須通過編制總預算將確定的目標具體化,并通過量化形式將經營目標落實于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形成總預算統馭下的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等,為經營管理的過程控制提供標準,為經營管理的事后評價和考核提供依據。
(二)管理會計的事中管理是以預算執行中的差異分析與控制為重點。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對預算執行情況在年度內進行監控,以期企業的經營運轉按照預算量化的目標推進。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確定后,必須按照管理的頻率將各類預算進一步分解為月度預算或旬度預算,配之以分級核算、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實際經營管理結果。
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一般情況下是按月監控的,預算數與實際核算出來的結果之間會有差異,而差異又有有益差異與有害差異之分。對差異進行分析,確定是有益差異還是有害差異,進而制定調控措施,干預和調控有害差異向有益差異轉化,保證企業的經營朝著預算確定的方向運行,這就是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基本內涵。
(三)管理會計的事后管理是以業績考核為要點。管理會計事后管理的內容就是對企業一年來執行預算的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預算目標的主客觀原因,評價業績,確定考核的獎懲方案,并與薪酬掛鉤。
(四)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無論是分級預算管理、分部門預算管理,還是分客戶預算管理、分產品預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責任的落實與管理。分級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各級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分部門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分客戶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客戶經理(個人、組、處),分產品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每種產品的經營管理者(小組、處室、部門)等等。管理會計以責任管理為核心,通過責任主體的落實,確定每一責任體的預算管理目標,并通過對責任體預算執行情況的如實核算,實施預算控制,最后對責任體的業績進行以責任目標完成情況為基礎的考核。
綜上可見,預算是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企業控制管理的標準,是企業評價與考核業績好壞的尺度。以預算管理為主線、以責任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管理機制,而不是一項管理技術。
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和分貨幣管理
推行管理會計應以引入一項管理機制為認識上的先導。同樣,推行管理會計下的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是這一管理機制下的具體應用。無論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還是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管理的循環框架均由確定責任主體、制定預算、核算、差異分析與實時調控、分析評價與考核五部分組成。但是不同類別的管理,其內容是有別的,現簡要探討如下:
(一)分級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按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的不同級次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級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管理級次確定責任主體、按管理級次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級次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級次進行核算,按級次進行預算控制,按級次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級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級次機構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級次機構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二)分部門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在同一級次的機構內部,對各經營和管理的所有部門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部門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部門確定責任主體、按部門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部門的經營或管理目標、按部門進行核算、按部門進行預算控制、按部門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部門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部門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部門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部門員工的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三)分產品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金融產品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產品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營銷每種產品的人群確定責任主體、按責任主體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種產品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產品進行核算、按產品進行預算控制、按產品進行分析并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產品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產品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產品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每一產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多年來,商業銀行一直在進行分產品管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實質性的進展,難點很多,其中許多概念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例如,如何科學、合理地確定商業銀行“產品”概念,把工商企業的產品概念、產品成本概念、成本核算方法和產品管理方法,如何借鑒到商業銀行等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存款”、“貸款”、“結算”定義為金融產品,這種觀念對不對,需要研究。我個人認為,“存款”、“貸款”、“結算”不具備產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戶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的重點客戶進行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客戶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客戶經理確定責任主體,按重點客戶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重點客戶的經營管理目標,按重點客戶進行核算,按重點客戶進行預算控制,按重點客戶進行分析并對客戶經理(個人、科組或處室)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對重點客戶的營銷及客戶對銀行貢獻率的大小與該客戶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客戶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和進一步開發重點客戶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五)分貨幣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貨幣幣種進行的預算管理工作。分貨幣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銀行經營管理的幣種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幣種的經營目標、按幣種進行核算、按幣種進行預算控制、按幣種進行分析并進行經營決策的管理體制。分貨幣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分析評價每一經營貨幣的盈利能力,二是為進行由于貨幣之間的不匹配所帶來的缺口損益和缺口風險進行管理和提供數據。
(六)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它們是相互關聯的。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的起點是預算目標的確定,而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是銀行總預算下按照不同管理要求進行的分預算,是總預算的分解預算。二是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與總預算之間,以及各種預算之間是互動的,任一預算項下的項目金額變動,都會影響總預算和其他分預算金額的變動。三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及其與綜合管理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映襯的,綜合管理是以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基礎的,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又與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依托,另一方面各種管理的目標是一個,就是完成總預算確定的經營管理目標。
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有差別的管理,側重點不同。前文已經論述,各種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確定的分解目標有差別,管理的方法不同,責任確定的主體不同,核算計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別的。
三、還應研究分渠道管理問題
該渠道是指銀行經營產品的營銷渠道(Channels),又稱分銷渠道。前面我們談的是分部門的管理、分產品的管理、分客戶的管理、分貨幣的管理。但銀行營銷產品、服務客戶都是通過各種營銷渠道完成的,營銷渠道的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設置了專門的部門管理營銷渠道,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營銷渠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叫做有人機構網點;另一類是非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包括ATM機營銷渠道、電話銀行(CallCenter)營銷渠道、手機銀行(Wap)營銷渠道、網上銀行營銷渠道等。傳統的銀行營銷渠道是通過單一營銷渠道棗有人機構網點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競爭的需要,銀行的營銷渠道多樣化,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但是,商業銀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是要投入巨額資金的,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的目的是增強銀行整體盈利能力。因此,必須建立并進行以責任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營銷渠道管理。首先要確定每一種營銷渠道的責任主體;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預算管理體系,包括分渠道的預算編制體系、核算體系、控制與分析體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評價與考核體系。同理,分渠道管理與綜合管理、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是既相互關聯又有管理差別的關系。
四、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發展到多維核算
按照會計科目進行核算,是人們對會計核算特征的常規認識,當計算機廣泛應用于會計工作時,一些人對會計科目產生懷疑,進而又對會計核算產生懷疑,認為進入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沒了,會計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進入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并沒有消失,會計核算依然存在,會計核算已從一維發展到多維,核算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會計科目的實質,就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分類。會計是對經營活動的觀念總結和過程控制,而觀念的總結和過程的控制是以對經營活動進行科學分類為基礎的。在以手工核算為主的落后時代,會計核算僅采取一種分類標準,即經濟內容。所以說,傳統的會計科目定義是指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經濟內容的分類,而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其他標準的分類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則通過統計來完成。但是,會計科目并不僅僅限于按經濟內容標準來分類,隨著核算手段的現代化,可實現按多種標準進行分類。
(二)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可以實現多重分類。隨著電算化的應用與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維空間,會計核算的分類標準已不再局限于按經濟內容分類,它已擴展到按部門分類、按產品分類、按客戶分類、按貨幣分類、按區域分類、按行業分類、按期限分類、按風險分類。人們對會計科目的認識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經濟內容分類的標準上,要與時俱進。同時,會計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經濟內容分類標準進行的財務會計核算,它已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的事后反映,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管理需要設定的各種分類標準進行的事后反映。只要管理需要,我們可以實現同源數據下的按經濟內容分類的財務會計核算、按部門分類的分部門會計核算、按產品分類的分產品會計核算、按客戶分類的分客戶會計核算、按貨幣分類的分貨幣會計核算、按區域分類的分區域會計核算、按行業分類的分行業會計核算、按期限分類的分期限會計核算、按風險分類的分風險會計核算,等等。從這一意義上講,將會計劃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已失去了實踐意義,將會計分類為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更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當今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技術條件上,都已實現會計科目從一維分類到多維分類的飛躍、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到多維核算的飛躍,這一飛躍值得理論界及時總結,更值得實務界搶抓戰機。
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的意義僅僅是為推行管理會計提供基礎
在商業銀行應用管理會計的實務中有一項重要的邏輯關系,即管理會計是一種管理機制,它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內容。在這一管理體制的內在邏輯中,核算僅僅是基礎,核算為管理體制服務,在確定了預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內容后,才能確立核算體系,確保核算體系為管理體制服務。這一邏輯順序不能倒過來,不能在沒有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預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分析體系的情況下,先行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的核算體系,這樣違反了管理會計的基本規律,這樣做投入大,收益小。
這里還需指出,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不是管理會計,它們是推行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一個環節,屬于事后核算的范疇,不能把建立與推行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簡單化為管理會計在銀行的應用。這種觀念上的偏差和處理上的簡單化,不僅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實務上是有害的。
六、內部資金價格在管理會計應用中的重要作用商業銀行在推行管理會計時,會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即內部資金價格問題,也可以稱為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問題。內部資金價格有兩個范疇,一是在一個法人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二是在一個企業集團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這里討論的是前者。
(一)內部資金價格的重要作用
1.內部資金價格是定價的依據。如信貸部門發放貸款,其定價不得低于從“內部資金市場”取得資金的價格;又如存款部門吸收存款的價格,不得高于“賣”到“內部資金市場”的價格。
2.內部資金價格是衡量內部機構業績的“蹺蹺板”。如內部資金定價高,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相反,如內部資金定價低,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
3.內部資金價格是實施銀行經營戰略的工具。內部資金價格同樣具有杠桿作用,用以引導資金的流向,是銀行貫徹經營戰略的工具之一。
4.內部資金價格是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門將存款“賣”到“內部資金市場”時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利率缺口、期限缺口問題;又如信貸部門從“內部資金市場”買入資金發放貸款,也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問題。這些內部資金交易的過程既可以進行量化缺口風險的工作,也可以進行缺口風險的轉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點列舉了內部資金價格的作用,然而內部資金價格發揮其作用則是通過兩種途徑:一是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也叫做“內部資金池”;二是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
(二)內部資金定價方法
在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有成本法、市價法兩類,其表現形式又有低進高出、平進平出和高進低出三種交易方式:
1.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低進高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低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高于基準價格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將部分利潤強行留在內部資金池,侵占了資金供應部門和資金使用部門的部分業績,容易挫傷各部門的積極性。
2.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平進平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基準價格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也是以同樣的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不存在內部資金池截留利潤問題,但這種單一價格定價的合理性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
3.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高進低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高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低于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是通過內部資金池向內部各經營管理部門讓利,內部資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虧損,是一種擴張型戰略取向的定價交易選擇。
在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都是通過內部各經營管理單位(部門)與內部資金市場實際交易完成的,內部資金價格隨著期限、風險、外部市場價格、經營戰略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內部資金市場的交易品種不僅包括實有資金的交易品種,而且包括衍生金融交易品種。
(三)內部資金定價的步驟和原則
內部資金價格在推廣、應用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作用是廣泛和重要的,然而定價的方式和實現的形式也是多樣和復雜的。我認為,要解決內部資金價格問題,首先,要確定是選擇“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還是選擇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組織架構和機構設置問題,涉及到管理體制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忽視。應該說,上述兩種交易形式各有優缺點,銀行要結合經營戰略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不僅能夠實現內部資金價格在應用管理會計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夠實現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缺口風險量化和缺口風險轉移的功能,而“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則無法實現這些功能。
其次,在確定的交易方式下研究內部資金定價問題。概括起來,內部資金定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定價要有依據。要么以成本為依據,要么以市場為依據,要么以經營管理戰略為依據,不能靠拍腦袋定價。
2.定價政策要有相對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調整。
3.定價政策要透明。因為定價政策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利益,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經營管理決策。
4.定價要公平。盡量避免因價格的不公平導致一些責任主體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責任主體被迫擔負政策上的損失,從而挫傷各責任主體的積極性。
七、科學的成本核算體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會計的關鍵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成本信息對于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包括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體系,同下),建立在成本核算體系基礎之上的預算管理體系就不可能搭建起來。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對部門的、產品的、客戶的、貨幣的、營銷渠道的效益進行分析和研判。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從部門、產品、客戶、貨幣和營銷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更談不上控制與績效考核工作了。
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管理會計時不能忽略的一個環節。
(一)商業銀行的成本概念
對于成本,人們并不陌生。一般認為成本就是費用,就是業務費用加人事費用,控制成本就是控制業務費用和人事費用。而成本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門,有認為是利息支出和手續費支出,也有認為再加上折舊,還有認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認識都是錯誤的,錯誤的認識會影響科學管理機制的應用效果。
實際上,費用與成本是兩個并行的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與一定的會計期間相聯系。成本則是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費用,是對象化了的費用。將費用對象化到部門上時就是部門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產品上時就是產品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客戶上時就是客戶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貨幣上時就是貨幣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營銷渠道上時就是營銷渠道成本。談成本,一定要有對象化的目標,不能泛泛而論,商業銀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時,尤其要注意這一點。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要與管理體制相適應,是會計工作的一項法則,不能違背。只有在確定了分部門管理體制之后,才能著手搭建分部門成本核算體系。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渠道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也是這個道理。
(二)要認真、嚴肅地借鑒工商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較之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工商企業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發展比較成熟。商業銀行在建設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時,需要認真地學習、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在借鑒工商企業成本核算體系方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問題。
會計上有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之分,完全成本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成本概念,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全部費用;變動成本則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部分費用,是指在相關范圍內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進行正相關變動的費用;在相關范圍內不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變動而變動的費用叫固定成本。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為:完全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管理會計提出變動成本的概念,意義在于經營管理決策需要邊際利潤(價格-變動成本)的分析與管理。同樣,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不能缺少邊際利潤的管理理念。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設計、搭建成本核算體系時,要考慮經營管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成本核算體系,這是基礎;另一方面要考慮在完全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變動成本核算體系。
2.直接費用、間接費用與期間費用問題。
對于工商企業的成本計算規則來說,企業直接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費用,直接計入產品或勞務的成本;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標準將這些費用分攤到各項產品和勞務的成本中;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為銷售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銷售費用,不參與產品和勞務的成本計算,作為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作為商業銀行,成本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業的做法,將費用首先劃分成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然后再對其中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進行成本的計算?我認為,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要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但不能盲從,否則銀行的成本核算體系的建設會走向“死胡同”。我認為:
(1)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合商業銀行。這是因為工商企業經營的是有形產品,其經營產品的資金流和物資流常常是脫節的,而工商企業的收入確認往往與物流掛鉤。為了貫徹穩健性原則,會計上把與生產經營產品的物流關聯度不太緊密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作為期間費用直接列入損益,不再進行成本核算。也就是說,對于一家運轉著的工業或商業企業,不管它是否生產了產品,也不管它是否銷售出去了產品,對于維持正常運轉所必須開支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全額列入當期損益表中,避免出現企業產品大量積壓,而已消耗的資金也大量掛在庫存產品中,隨物流的靜止而停放資產負債表的庫存商品項下,造成虛盈實虧的問題。但商業銀行經營的是貨幣,屬于服務行業,不存在經營產品的物流問題,商業銀行的收入確認不與物流掛鉤,因此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用商業銀行。
(2)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來直接核算成本的設想是行不通的。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這是建立成本核算體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在商業銀行進行成本核算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設計一套賬務處理體系,在通過記錄經營事項的借貸會計分錄的同時,便可核算出部門成本、產品成本、客戶成本等?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直接費用可以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在配加部門碼、產品碼、客戶碼、貨幣碼的情況下,將費用直接歸集到成本對象項下,但間接費用不可能通過會計分錄完成成本歸集的過程,因為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對象之間進行分攤,而且分攤的結果也不可能再通過會計分錄將間接費用記錄在各成本對象項下,而是通過成本計算的系統方法、通過編制成本計算表、通過編制部門損益表、產品損益表、客戶損益表等工作來完成。
(3)建議的工作方向。對于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將費用劃分為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三類是無意義的,僅劃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即可,并且按照“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的原則,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將費用劃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來計算部門、產品、客戶等對象的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是有意義的。
3.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問題。
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品種法是以某一種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產品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是以產品的生產步驟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成本的計算是企業進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管理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成本計算方法。
對于商業銀行,如何根據銀行經營管理的特點和自身的管理要求,借鑒工商企業的成本計算方法,建立銀行的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在設計商業銀行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時有兩個問題需要著重考慮:一是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業銀行的適用性。每種方法都有它的特點和適用范圍,這些產生于工商企業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特點和適用范圍能否結合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特點和管理要求引用到分部門成本核算、分產品成本核算、分客戶成本核算、分貨幣成本核算、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中?我認為是可以的,但必須具體結合每種管理體制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加以確定。二是每一種管理體制下(指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分營銷渠道管理),都有自身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商業銀行在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工作中,不能僅將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為其內部各種管理體制下成本計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其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決定了它所對應的成本計算方法。同理,分產品、分客戶、分營銷渠道的管理體制都對應各自的成本計算方法。即使在一種管理體制下,由于金融產品經營特點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別,也可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
八、推行管理會計不能違背的幾條原則
(一)主體框架不可拆分原則
如上所述,管理會計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主體框架。在此框架內,責任主體的落實、全面預算的確定、核算反映、差異分析與適時的控制、績效的考核,一環扣一環,環與環之間存在著極強的內在邏輯關系,不可拆分,不可倒置,不可“缺斤少兩”,否則,將破壞管理會計作為一項科學管理機制的功效。
(二)責權利相結合原則
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的責任隨著責任主體的確定而落實到各個經營管理的責任中心。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部門為責任中心;在分產品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產品營銷的部門、處室、科組或團隊為責任中心;在分客戶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客戶經理、客戶營銷服務處室或客戶營銷團隊為責任中心等。這些責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經營決策權的同時,承擔與其經營管理決策權相適應的經濟責任,并且配套與其承擔責任相對等的利益機制。責權利結合是運用管理會計必須遵守的原則,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略。
(三)責任認定的可控性原則
由于各責任中心的業績與其責任主體相關人員的利益是直接掛鉤的,因此對其業績的考核評價必須遵循可控性原則。這是因為一個責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實現的收入或控制其可發生的費用,也就無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業績,從而也就無法合理地評價與考核其業績。一般情況下,銀行發生的收入和費用,總體上來看都是可控的,但對于每個責任中心來說,并不都是可控的,管理會計要求將這些收入和費用,通過“直接收入與費用直接確認,間接收入與費用分配確認”方式,分解到各可給予其控制的責任中心。為此在設計和運行分部門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體制和分營銷渠道管理體制時,須考慮如下內容:
1.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編制與確定,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2.配合各管理體制設計的核算體系,收入的核算和費用的核算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3.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運行必須注意可控性原則,各責任中心不可能對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調控措施。
4.對責任中心的分析、評價和考核,一定要貫徹可控性原則,否則,考核的結果就不合理、不公正,會挫傷各責任人的積極性。對于因不可控因素所影響的責任中心業績,考核時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入或費用,才是責任中心真正的業績。
(四)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的原則
管理會計以責任主體落實為起點,以業績考核為落腳點,而且在進行業績考核時,必須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不能簡單將責任中心的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劃等號。舉一個例子,一個能力較強的零售業務經理花費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與在青海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是不一樣的,或者說在創造同等的利潤情況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樣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所處的區域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業績考核時,一定要區分責任中心的業績和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這對于一個分支機構遍布全國或全球的商業銀行而言,尤為重要。不能對處于不同區域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同性質的責任中心(如所有一級分行的公司業務部門),實施同一指標值下的利益掛鉤考核。在區分責任中心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應該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相分離原則
從會計學科分類上,管理會計的實質是“過程的控制”,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生產經營過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評。核算會計的實質是“觀念的總結”,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事后反映,如實、完整、及時地反映生產經營的結果和財務狀況。然而在會計的管理循環中,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是管理循環中相互連接的鏈條,不可分割。但從內部控制角度考慮,兩者必須分離,因為管理會計工作涉及到經濟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按照《會計法》要求,會計核算必須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經辦和財物保管分離,并相互制約。否則,就會出現內控失衡問題,就會導致其他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因此,落實內部控制要求,將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是推行管理會計必須遵循的原則。
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的另一個好處是,強化專業化管理。管理會計專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與管理工作,將責任的落實工作、預算的編審與分解工作、差異分析與控制工作、業績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細抓實抓精;核算會計專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僅僅要做好綜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和分營銷渠道管理的要求,組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和分營銷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種專項核算既要如實、客觀,又要及時、完整,充分發揮核算工作應有的基礎管理功能。否則,會計工作就會顧前不顧后,或者顧后不顧前,管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去,核算工作也無精力抓實、抓細、抓到位。
(六)效益原則
應用與推廣管理會計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則。這里的效益包含兩個內容:
1.推行管理會計的目的是促進效益的提高。不是為推行管理會計而推行管理會計,也不是僅僅為加強內部管理而推行管理會計,應該是為了促進業務發展提高效益而推行管理會計,為了通過加強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推廣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