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3 09:25: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背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缺失現象

事實是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經過多年的改革,大學生的英語能力的確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知識不夠,表達不清。這與我國目前在世界所處地位是不符合的。我們的學生知道各種cheese cake,漢堡包,卻不知道如何用中文正確的表達豆漿,饅頭。我們的學生能熟悉的輸出西方的各種節日,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萬圣節,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中國的春節,元宵,清明節等等。中國學生在跨文化交際的實踐中由于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到位,無法用恰當的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各種。

然而跨文化交流是指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活動,是一種雙向性的交流。語言作為人們進行交流的工具,與文化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表述、承載、象征著文化。跨文化交際的雙向性決定了文化教學應同時兼顧本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因此,跨文化交流也意味著交際雙方文化的吸納與傳播。英語學習不應該只是了解西方文化,還應更好地理解本族文化并能夠用英語對外傳播本族文化。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只強調一方的文化而忽略另一方的文化無疑會給交際帶來障礙,也就無法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二、建議及對策

(一)以教材內容編寫為出發點,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

英語教材的編寫直接影響教學內容的實施和教學目的的實現。因此,加大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含量,結合中國學生的實際生活開發本土文化英語教材。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介紹時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應該選擇一些經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系統地編入英語教材。同時,采取多樣的編寫方式,既可以把中國文化作為正文編寫,也可以安排在閱讀課文里,或是作為口語交際的內容。通過各種方式合理地編撰好教材,讓英語教材真正發揮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作用。

(二)以文化對比為切入點,組織英語教學

在英語全球化的浪潮中,掌握英語是必要的,但是進行外語教學不能以弱化和犧牲母語為代價。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母語講解能讓學生聽來親切,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在授課上采用雙語教學的方式,既訓練了學生的外語能力,又能滿足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對當代學生的要求。

英語中融合了大量的西方宗教文化,比如圣經被認為是最好的英語學習教材,就是源于深刻的文化內涵。其實,中國的儒家思想或者道家思想與西方宗教思想同樣是對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兩種語言表達的差異。從而提高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和使用的準確性。比如Dragon在東西方文化中差異最大的詞語,在中國,這是民族的象征圖騰。但是在西方卻代表了惡勢力,從中可以看出文化對比的重要性。以此為切入點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語言環境,提高英語應用的準確度。

(三)以英語教師的素質為基礎,承擔中國文化滲透重任

英語老師不僅要承擔語言教學的任務,同時要承擔滲透中國文化的重任。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自身對各國文化的掌握。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英語功底,同時要具備較高的母語文化修養。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社會文化人,教師本身應該具有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bicultural ability),而這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Kim提出新的跨文化交際理論框架,根據該理論,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cognitive competence, affective competence, per formative competence。要想在英語教學中融人中國文化,這需要大學英語教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既要有文學欣賞能力,又要熟諳教育學原理,不僅有豐富的西方文化知識,還要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修養。但是,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對跨文化知識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欠缺;跨文化交際策略、經驗及應變能力都有待提高。這些都會影響到教師的課堂教學。因此,要真正實現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英語教師就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建立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自己中西文化的綜合素質,擔負起在英語教學中融人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

(四)通過現代化的網絡,加強中國文化滲透

如今,很多講述中國文化為中心的英語電影或者紀錄片,比如wild china,舌尖上的中國,等等,這些中外合拍的紀錄片用標準的中英文對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或者自然風景進行了深入的解釋,從而用英語表達方式來解讀中國各種文化元素。推薦學生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觀看,或者閱讀一些講述中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英文作品,或者一些經典的中文文學作品的英文版,從而熟悉中國文化是如何用英語來描述的,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準確表達。

作為東方文化的主流,中國文化必將越來越受到關注。中國英語是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的英語變體,它的存在滿足了社會的需求。研究中國英語及探討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的方法與途徑,無論對跨文化交流還是對社會現實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熏陶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文化素質,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實現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篇(2)

遷移是最深入的文化交流、傳播方式

相比較而言,在文化交流、傳播上,與短期訪問或旅游相比,遷移是人類最深入、最全面的文化交流、傳播方式。

遷移中的文化碰撞和交流有時也伴隨著血淚。而且文化差距越大,誤解、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唯有通過長期直接接觸,不同文化之間才能實現真正的了解、溝通、理解和交流。

(一)遷移:最深入、細致地了解、體驗異質文化的途徑

通過讀書報、聽廣播、看影視、上網或旅游、參觀訪問,能在一定程度上體驗異質文化。然而前者缺乏直接體驗,后者由于時間短暫往往不深入、不細致。跨文化遷移則把缺乏直接體驗和時間短暫的缺憾都彌補了。進入其中,才能夠發現和體驗到很多細節,才能夠使對某種文化的理解建立在真實的體驗之上。

(二)留學:最有成效的跨文化交流、傳播方式

1.留學生是最有成效的異質文化的搬運者。留學生帶去的是母文化,帶回的是留學目的地國的信息和文化,而且多是信息和文化精華,是高質量的、在通常情況下多為先進的異質信息和文化。與一般移民相比,留學更是和平的文化交流,它對不同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傳播更有意義。

留學遷入者也傳播母文化,但他們主要是適應遷入地的文化,因此,以接受和適應當地文化為主。留學返回者由于承載著異質信息,因此他們主要是傳播者。留學人員扮演了文化搬運者的角色。

通常情況下,遷入者帶給遷入地的信息小于帶回遷出地的信息。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不對等的信息、文化交流傳播活動。

2.學有所成的留學生可以實現母文化與異質文化的深度雙向交流。留學生能夠實現真正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傳播,特別是那些學有所成的留學生可以實現母文化與異質文化的深度雙向交流。比如,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正是做了中西文化雙向交流和傳播的事情。

(三)技術移民:最有成效的技術傳播方式

技術傳播與文化思想的傳播有所不同,它既有認識方面的因素,更有實踐方面的因素;既需要具體的人來掌握和操控,又需要特定的器物設備做支撐。對于技術傳播來說,最有成效的傳播方式就是技術移民,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黃道婆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技術移民”。多數技術移民是從故鄉遷移到外地,而黃道婆則是從外地又遷回到了故鄉,帶回瓊州黎族人民的先進紡織工具和技術。后來,松江府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黃道婆的故鄉烏泥涇有民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教我紗,教我布”,道出了黃道婆的貢獻。

技術移民擁有高學歷和專業經驗,在很大程度上,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流動屬于文化上的兩棲狀態(Mockus Sivickas,2000),即往來于兩種不同的生活環境中,而不是永遠漂泊不定。①現代技術移民是推動科技發展,尤其是技術交流和推廣的一支重要力量。

移民會影響和改變移居地的社會和文化環境

人的遷移必然要把文化習俗帶入遷居地。更重要的是,當移民達到一定規模時,伴隨而來的文化會影響和改變遷居地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人是文化最豐富、最活躍的載體,一定規模的人群移徒,必然導致其原有文化單元的轉移,因此,人口遷移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②

目前,大約6000萬海外華人活躍在世界各地,不斷擴大著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眾多的海外華人把春節這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帶到了世界各地,并使之越來越國際化。正是達到了相當的數量,中國人才在美國、歐洲建立了“唐人街”、“中國城”、“華埠”,在日本也形成了“中華街”,把“小中國”帶到了那里。曾到過唐人街的馬國亮寫道:“我沒到美國以前,真想不到這里竟有一個式式俱全的、具體而微的國中之國。”③中華文化為豐富和發展美國文化做出了貢獻。

注釋:

①【法】讓-巴蒂斯特?梅耶、【南非】大衛?卡普蘭、【哥倫比亞】豪赫?夏魯姆:《技術移民與知識的新地緣政治學》,《國際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篇(3)

1.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的歷史與現狀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郭沫若先生曾用這樣的詩句贊美千年瓷都景德鎮。景德鎮陶瓷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自中國有對外交流以來,陶瓷就發揮著重要作用。景德鎮陶瓷文化在歷史上為東西方文化藝術、經濟技術等方面的交流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在一定程度上對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陶瓷文化在對外交流中的影響卻逐漸弱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大大降低,無論在文化影響還是經濟方面都大不如前。許多外國友人,只知中國功夫、中國戲曲、中國美食,卻不知中國陶瓷。歷史上,在西方貴族家庭最受歡迎的中國陶瓷,如今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遠遠落后于意大利、日本等國。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加入WTO,在對外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的大環境下,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對外宣傳與交流活動日益活躍起來。譬如國際陶藝教育大會、陶瓷材料與工程國際研討大會及景德鎮市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陶瓷博覽會等。雖然景德鎮現擁有這些對外交流交流傳播的文化平臺,但其外宣的力度尤顯不足,無法讓西方世界全面深入地了解景德鎮的陶瓷文化,無法了解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精髓。筆者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和作為文化交流傳播橋梁的語言有極大的關系。

2.陶瓷英語與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交流的主要媒介。在對外交流中,英語作為應用最為普遍的一門外語,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用于表述陶瓷專門用語的陶瓷英語作為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傳播交流中最重要的工具,在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傳播交流的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一系列的陶瓷文化對外交流活動中,陶瓷英語作為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和宣傳的重要工具,顯得尤為重要,而陶瓷英語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對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基于景德鎮陶瓷文化背景下的陶瓷英語研究,能夠幫助保障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更有效地進行。

3.陶瓷英語在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中的作用與影響

由國務院首批列入中國24座歷史名城,有著上千年制瓷歷史的景德鎮,其制瓷技藝多樣、陶瓷種類繁多、器型風格獨特、圖紋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其陶瓷品質卓越,擁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那么,如何讓世界了解景德鎮悠久的制瓷歷史、精湛的制瓷技藝、精美的陶瓷產品呢?這就需要作為專門用途的陶瓷英語對景德鎮陶瓷文化進行宣傳。以下將從陶瓷英語與景德鎮四大名瓷、陶瓷英語與景德鎮對外交流發展兩個方面加以敘述。

3.1陶瓷英語與景德鎮四大名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臺灣歌手周杰倫的這首歌曲――《青花瓷》,其歌詞描述的正是位居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在景德鎮千年的制瓷歷史中,青花瓷儼然成為景德鎮瓷器的代表。其始創于元代,屬釉下裝飾品種,在釉層下面裝飾有青色的圖紋,藍白交映、典雅素凈。位居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首的青花瓷,無疑是中國制瓷史上的瑰寶。那么如何讓國際友人了解青花瓷的特點呢?這就需要譯者掌握相應的陶瓷英語,準確地將其特色表述出來。如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青花釉里紅blue and white with copper red colors;青花斗彩blue and white with overglaze colors;青花纏枝花卉紋碗blue-and-white bowl with design of interlocking branches and flower;青花山水人物盤blue-and-white dish with landscape and portraiture design等不同器型、不同圖紋的青花瓷的表述。通過這些陶瓷英語詞條,外國友人將對這些瓷器的器型、圖紋、顏色等有全面直觀的了解。

始創于宋朝的顏色釉瓷,采用多種氧化物、配置不同色料、施于瓷胎或者泥坯的表層,經高溫或低溫熔燒而成,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中顏色最為多樣、色彩最為璀璨繽紛的一種。對于顏色釉瓷,主要向國際友人介紹的是其多種的顏色釉。如:美人醉釉beauty’s flush glaze;火焰紅釉fiery red glaze;霽藍釉deep blue glaze;粉青釉pale;虎斑釉tiger skin glaze;象牙黃釉uvory yellow glaze;金星綠golden star green等。

始創于明朝永樂年間的青花玲瓏瓷,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中的另一佳品。因其瓷器之上既有青花圖紋,又嵌有米粒狀的透明的“玲瓏”,被稱為“米通瓷”,外籍友人稱其為“嵌玻璃的瓷器”。在陶瓷英語中,我們根據其制作特征,將其譯為:青花玲瓏blue and white with pierced decoration;玲瓏碗lace bowl;嵌晶結構poikilitic texture;米通rice grain pattern等。

始創于清康熙晚期的粉彩瓷,是景德鎮傳統四大名瓷之一,屬于釉上彩的一種,其粉彩畫面線條纖細秀麗、色彩粉潤柔和,深受國內外友人的喜愛,被稱之為“玫瑰族瓷器”。制作粉彩瓷時,先在白瓷釉上勾勒圖紋,然后填上一層“玻璃白”,再用彩料描繪洗染,最后入彩爐烘烤而成。如果要讓外國友人理解其制作的過程及工藝、不同的圖紋樣式,則必須理解以下陶瓷英語:粉釉powder;粉彩powder enamel;彩繪decoration;玻璃白glass white;彩爐decoration furnace;烘烤baking;單面彩式single painted decoration;雙面彩式twin painted decoration等。

3.2陶瓷英語與景德鎮對外交流發展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國際威望的不斷提高,景德鎮的對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前來訪問、考察、學習的外國友人日漸增多。景德鎮先后派出大批人員前往國外訪問、考察、學習及洽談業務等。全國唯一的陶瓷類高等學府――景德鎮陶瓷學院,每年都會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前來學習交流的學子。景德鎮的三寶、明清園等多年來,一直有外國藝術家不斷前來交流訪問。景德鎮一年一度的世界陶瓷博覽會、在國外舉辦的景德鎮陶瓷展覽活動、與英國劍橋大學等高等學府聯合舉辦陶瓷藝術展暨文化交流活動等。這一系列的交流活動都是加強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擴大景德鎮陶瓷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平臺,是活躍景德鎮市對外貿易的渠道。在這些對外交流活動中,陶瓷英語無疑是不可或缺的,是宣傳景德鎮陶瓷文化、開展對外學術技術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對外招商引資必不可少的語言工具之一。

景德鎮因其獨特的陶瓷旅游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之名的瑤里、景德鎮陶瓷館、景德鎮古陶瓷博覽區―古窯瓷廠、明清民間建筑、陶瓷歷史博物館等都是外國游客的必到旅游點。要讓外國友人感悟到景德鎮深厚的陶瓷文化,對這些旅游景點特有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譯者們必須了解如下的陶瓷英語:古瓷ancient porcelain;官窯governmental kilns;窯kiln;葫蘆窯double-gourd kiln;馬蹄窯horse hoof kiln;遺址site;高嶺土kaolin china clay;手工作坊workshop;考古學archaeology;琉璃瓦glazed tile,等等。為了讓外國友人了解景德鎮傳統手工成型的制作工藝的全過程,包括揉泥、拉坯、印坯、制坯和補水,等等。這個時候就需要掌握以下陶瓷英語:揉泥kneading;燒成過程fire process;捏坯throw;收縮contraction;捏泥tempering;拍打thwacking;利坯fine trimming;修坯repaired biscuit;補水body wetting before glazing等。

4.結語

要更好地對外宣傳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制瓷技藝、種類繁多的陶瓷產品,擴大景德鎮陶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就必須使用好陶瓷英語這一語言工具。陶瓷英語是陶瓷技術人員對外交流學術技術、陶瓷貿易人員對外商貿洽談、導游及譯者宣傳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必備的工具,在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4)

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多種多樣的文化必然要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過程也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由此可見,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很重要的。

一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在我們的生活中,文化傳播的現象無處不在。讀書、看報、聽廣告,看電視,生活中朋友聚會、參加娛樂活動、在家上網等,都屬于文化傳播。文化傳播主要方式有: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

1文化傳播的含義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

2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從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古希臘商人功不可沒。如 “阿拉伯數字1、2、3、4……”,其實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由阿拉伯商人帶到西方(歐洲),西方人認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其實這是文化的錯位,這也是商人的一大貢獻。由此可見,商人的貿易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商業活動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具有多種功能,其中文化傳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商業活動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傳播功能,而且在文化傳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內容,有利于推動當今社會文化交流與傳播。我們以廣告為例說明當今世界商業活動具有的重要文化傳播功能。廣告是文化,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在介紹商品知識的同時,向人們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廣告是橋梁,它連接生產和消費,輔佐企業開拓市場,又引導人們適時消費;廣告是信息,它像潮水般向人們涌來。電視連續不斷在播映,報刊連篇累牘在刊登,廣播絡繹不絕在放送,網絡鋪天蓋地在顯示……假如,現實生活中沒有廣告,人們的生活和企業的生產是很難的。因為生產的發展,社會的時尚,生活的消費,臨時的急需,等等,統統失去了向導。況且,沒有廣告及贊助商,就會沒有出色的新聞,沒有感人的連續劇,沒有精彩的體育競賽,生活就顯得沒有色彩。廣告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中央電視臺黃金段位的廣告標版,成為國內商家的必爭之地,就可想而知了。須知,廣告是一種導向,它以瞬息萬變的節奏和無所不包的信息引導人們感受現代氣息,拓寬人們的生活視野;廣告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使人們不斷創新生活文化觀。

(2)人口遷徙――重要途徑之一

自有人類以來,人類的遷徙活動就沒有停止過。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可以說,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國古代,由于天災人禍不斷,人口的流動始終沒有停止過。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的南遷有三次。第一次是兩晉之際的永嘉之亂以后,第二次發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后,第三次南遷是兩宋之際,靖康之亂引起北方人口的南遷。隨著大批北人南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人口的遷徙,對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變遷起了重要作用。

(3)教育―――又一重要途徑

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如: 2012年,全年共有來自184個國家和地區的162695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19所高等學校和其他教學 、科研機構學習。韓國、日本、美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是來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前五位的國家我國在2012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3.8萬人。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留學生更是對傳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與文化傳播是兩個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范疇,尤其是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活動越來越多地借助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實現跨時空的學與教,從而與信息時代的文化傳播更加難舍難分地融為一體。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二文化傳播手段

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烽火狼煙,晨鐘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從這些古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即使同一種傳媒手段,也有很大的變化,甚至出現了質的飛躍,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

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各種傳媒都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電視是人類20世紀的一項偉大的發明,電視已經成為一種利用最廣泛、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工具。電視最重要的功能是傳播資訊。它作為大眾傳媒,快的速度播報新聞、預報天氣、播放廣告以及進行現場直播,為人們獲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人們從此可以坐在家里了解多姿多彩、瞬息萬變的世界。 如今,依托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優點或特點),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多種多樣,傳播的途徑也日益豐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中華文化曾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我們也不斷吸取別國優秀的文化。

三加強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1文化交流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燦爛輝煌。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發明了指南針;東漢時期發明了造紙術;唐、宋時分別發明了火藥和印刷術。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不僅對中國文明歷史的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人類文明進程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此外,還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評論家和藝術家,他們的影響至今猶存,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舉世公認。中華文明曾彪炳寰宇,震爍古今,輻射亞洲,遠播世界。

元朝時,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達20年,回國后寫出了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成為有史以來西方人撰寫的詳細介紹中國的第一部著作。 古代中華文明曾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和傳播。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到晉朝法顯的南亞之行,從唐朝玄類西行到明代鄭和下西洋,歷代志士仁人、學者高僧、工役商賈不遠萬里、不避艱險的文化之旅,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外域文化也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2積極做傳播中華文化使者

篇(5)

1 有關武術諺語 

武術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傳授方式,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傳授經驗,諺語即是其中之一。作為一種“典型的俗語”,諺語是由群眾所創造并在其口語中廣泛流傳的,結構相對定型的、通俗簡練并富有意義的語句。這些諺語給現今的文化交流帶來諸多的便利,使用它們可以使人了解很多習武的深奧道理與精義所在,更深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文化傳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未曾學藝先學禮”“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場上一分鐘,場下百日功”“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深功出巧匠,苦練出真功”“少時練的一身功,老來健壯少生病”“酸多練,痛少練,麻不練”“近用手,遠用肘;寧挨十手,不挨一肘”“獨練時無敵似有敵,應敵時有敵似無敵”“拳如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步賽粘”“打拳容易改拳難”“精要充沛,氣宜沉,力要順達,功宜純”等武術諺語,像蒼松翠柏一樣,在廣大習武人的口碑上,四時不凋、八節常新地成活著,生生不息,世代相傳,與民族齊壽,共泥土同香。 

2 武術諺語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2.1 傳播信息多 

武術諺語經過歷代武術家的積累,世代的傳承,如今的武術諺語家園里已是異彩紛呈、姹紫嫣紅了,其數量也在不斷增多,反映出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傳統武德所追求的“仁、義、禮、志、信”正是倫理文化的集中體現。在長期發展中,繼承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優良傳統。如“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強調習武之道,重在武德,學武之人應注重內外雙修,德才兼備,即所謂“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德者,武之大也。“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則進一步說明武德在習武人群當中的重要地位。其他的還有,“拳以德立,無德無拳”;“理字不多重,萬人擔不動,武夫不講理,藝高難服眾”;“拳禪如下,力愛不二,主守從攻,戒除殺念”;“心正則拳正,心邪則拳邪”;“同是江湖客,不識也相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徒弟技藝高,莫忘師父勞”;技擊是武術的本質。武林前輩在武術交手實戰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通過武諺的形式對其進行了高度概括拳諺云:“練拳千招,以熟為先。練勢多年,以快為主”。出擊快。熟加快,便能掌握格斗的主動權。拳諺講“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充分肯定了步法在實戰中的地位,在實戰中首要的是觀察對手的步子。在武術器械上同樣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的說法該諺語強調了刀法演練時的基本要求。 

2.2 傳播信息快 

武術諺語是歷代習武者經驗的總結,用最精練的話表達最豐富的含義,它可以使人了解很多習武的深奧道理與精義所在。“信息傳遞的速度快”是指文化交流者熟練、準確地運用武術諺語,節省臨時組詞、成句的時間,加快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信息傳遞的速度。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這句諺語充分說明了武德對于習武之人的重要性,“德”為武之根本。同時通過這條諺語,更深層次地讓習武者視“德”為通向武功高深境界的精神航船,武諺中所謂的“德薄藝難高”就是這一心理的展露。 

在與人交流要想練好武術時,必須讓其明白,“師父不過領路人,巧妙全在自用心,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拳打千遍,身法自現”,“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等諺語,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要想練好拳,必須勤奮努力。教學生如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諺語中有“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一說。“酸多練,痛少練,麻不練”,運動量的大小要依據個人感覺而定。 

2.3 傳播效果好 

武術文化交流過程中離不開生動形象的語言,而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文化交流,既能撥動人的心弦,又能激發人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武術諺語多采用形象化的比喻和精辟的語言來指導習武者做人、行事、練功、格斗、傳藝和養生。在文化交流中如果能夠準確地運用武術諺語,可以加強文化交流者之間的信息傳遞、調節文化交流氣氛、完成文化交流任務。所以,武術諺語是文化傳播者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肘不離肋,手不離心,起如剛銼,落如釣竿”來充分說明沖拳的動作要領,即出拳收手應緊靠身體,好像擰繩一樣,完整而緊湊,同時擰腰順肩;“拳后滿身汗,避風如避箭”,為了避免運動生病,應告誡學生不能圖一時痛快,而造成不良的后果;“常常練武術,不用上藥鋪”“藥補不如食補,靠補不如練武”等武術諺語,使人充分了解武術的健身作用,既通俗易懂,又使人受到了教育;“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說明習武者要想練好武功,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這樣運用武術諺語講解,不僅能夠引起人的注意力,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大大地加強了文化傳播的效果。 

2.4 信息接受速度快 

低效率的文化交流與溝通,或缺乏相互真正的理解,可能意味著文化傳播的失敗。正因為文化信息的接受對文化傳播而言非常必要,因此,就有必要克服信息傳播的受眾障礙,使文化信息的接受能發揮良好效果。當然,文化受眾雖然可以接收到傳播者所傳播的文化信息,然而理解的障礙卻遠比傳播過程復雜。受眾會因各種方式或原因誤解或曲解所接收到的文化信息。也就是說,他們所理解的和信息原來要傳達的內涵,可能會大不相同。來自受眾的障礙因素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語言障礙。語言是傳播者要把信息傳達給受眾的基本障礙,而且它可能成為有效傳播中難以克服的障礙。我們在傳播武術文化時,既要運用一定專業術語,也要力求使用通俗的語言與習武者解釋、溝通。武術諺語用最簡短、精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提綱掣領地解決關鍵問題。武術諺語的正確運用,恰恰能夠解決這一難題。所以,要努力學習、掌握武術諺語,以便在文化傳播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

例如,在傳播和交流踢腿經驗的時候,可以用諺語“抬腿輕,落地松,踢起腿來一陣風”來形象地說明動作要領,即踢腿時,大腿不用僵力,這是抬腿輕;落腿時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點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緊緊相接,每一腿都要講究速度和勁力,大腿帶小腿起,有一個加速度,這便是踢腿一陣風。另外,在交流槍和棍的技擊特點的時候,可以用武術諺語“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精練、生動的語言,來達到表意的目的。即槍有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槍尖刺扎,棍無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槍扎是直線,棍打是橫片。 

3 結語 

語言是傳播者要把信息傳達給受眾的基本障礙,而且它可能成為有效傳播中難以克服的障礙。許多國外武術愛好者愛好中華武術,他們通過練武了解中華文化。所以我們在傳播武術時,既要運用一定的專業術語,也要力求使用通俗的語言與習武者解釋、溝通,以期通過武術諺語了解武術文化。 

參考文獻: 

[1]蔡仲林.唐立許.武術文化傳播障礙之思考——以文化軟實力為視角[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5). 

[2]王可利.關于武術文化傳播的思考[J].體育時空,2012(4). 

[3]李睿智.關于我國武術文化國際化傳播的思考[J].現代交際,2013(1) . 

篇(6)

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大大縮減了地球的尺寸,人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到地球上的所有正在發生的事。哪怕現實空間相隔萬里,但是只要一上網,通過網絡提供的一個虛擬社區,人們之間就可以聯系交流。正如上世紀著名的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的“地球村”那樣,全世界的人仿佛就是生活在一個村子中,彼此之間并沒有實際那么遙遠的距離。如今,新媒體平臺下,大眾傳播的手段越來越豐富、便利,人們通過網絡、手機等媒介就可以完成對信息的接受與傳播。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所形成的全球依存性,已經成了當今生活的常態。全球化社會的來臨,不僅改變了人類社區傳統的意義,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間的交流溝通。

一、“社區”與“虛擬社區”

“社區”作為公民社會一種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含義眾多,但主要的含義有兩方面:一方面有一種情感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它還是一種對于地方的發生在身邊的和熟悉的社會環境的歸宿感。我們雖然很難將社區概括為一種組織、一種社會關系或一種情感,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社區”所具有的一些特質:一定的地域、 一定的人群、以及相應的組織、公眾的參與和某些共同的意識與文化。虛擬社區則是現實空間在虛擬空間的“投影”。

虛擬社區得以形成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可以高速獲取豐富信息的同時,已不再滿足于對信息的被動接受,個人想表達自己、想通過與他人交流溝通從而得到自信、信任的欲望,不能在現實社會中得到滿足,只能在虛擬社區中求取,促成了虛擬社區的誕生。 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為虛擬社區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虛擬社區最重要的幾種形式有BBS、USENET、MUD。我國的虛擬社區以BBS為主,與其他同步異步信息交互技術形成的網絡化數字化的社區為表現形式。

如之前所說,虛擬社區是現實空間中的社區在虛擬空間的“投影”,因此,虛擬空間的許多功能與現實社區相類似,但是又有所區別,具有其獨特的特點。虛擬空間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區通信功能。虛擬社區為其每一個居民都提供了電子信箱,居民可以使用該信箱收發郵件,相互通信,有利于非同時在線時居民的交流。

(2)聊天服務功能。虛擬社區為其居民提供了兩種實時交互的聊天服務,聊天時除了用文字表達以外,系統還預設了豐富的表情和動作供調用(有些還能用語音進行實時交談)。

(3)張貼討論功能。這是虛擬社區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虛擬社區中的居民可以在社區中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提建議、討論、提問、回答問題等,這些最終都以張貼文章(帖子)的形式出現。

(4)投票功能。虛擬社區中的居民在社區就某一問題發起投票或進行投票,從而對社區居民進行民意調查。同時居民在投票的過程中也張貼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 這種投票要比現實的投票透明,民主,公開。其結果也真實的反映了網民的偏好。

二、虛擬社區中的文化交流

1.大眾文化傳播現狀

從大眾文化傳播角度出發,人類的社會發展的標志之一就是媒介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原始交流是面對面的交流,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而隨著大眾文化傳播媒介技術在人類社會中不斷發展,將人際傳播的人際范圍在地域空間中不斷擴大,在時間上不斷的延續。大眾文化傳播的進步又提高了交流的質量。而新的傳播技術可以將一種文化從它原有的地域上脫離開來,從而改變文化群體的組織與結構。在當前社會,文化區域已經打破了原始的地理區域,形成了全球化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中,大眾傳播媒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虛擬社區中的文化交流

近年來網絡上非常流行的虛擬社區,對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可謂是導致”文化全球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以中國虛擬社區中影響力、關注度都較高的天涯社區為例。天涯社區,是一個在全球極具影響力的網絡社區,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以論壇、部落、博客為基礎交流方式。

天涯社區開辦了股票論壇、天涯雜談,新聞眾評、體育聚焦、天涯互助等欄目。通過社區內通信、聊天、張貼討論、投票的機制天涯社區內的居民進行文化的交流。

使天涯社區名聲大噪的是1999年發生的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1999年9月11日,“9?11”事件引發天涯論壇內的大論戰,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了此次論戰,這不僅使天涯社區得影響力提升,而且這次論戰還引起了法新社等國外媒體的關注。從此次事件中的天涯社區對國際事件的關注以及社區內的居民與社會各界人士的交流,不難看出在虛擬社區中,正在進行著無形的文化交流。

三、虛擬化社區中顯現的“文化全球化”

在虛擬社區中,人們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沒有國家法律的制約,可以隨意的進行評論和表達,進行無形的文化交流,而在這種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人們不僅可以傳播文化,也在進行著文化的學習和內化,逐漸的,這種文化的交流就會演變成文化的全球化。

也就是說,信息得到了相應的傳播媒體,在受眾收發信息的過程中,又通過網絡這樣廣闊的平臺,以飛快的速度進行傳播。人們借助虛擬社區的平臺發表各種新近發生的國內外事件,這是虛擬社區為文化全球化提供的一個平臺,而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關系通過虛擬社區的信息傳遞過程,就可見一斑。當我們在虛擬社區中發表言論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受眾是誰、我們的信息傳播對誰產生了影響,但只要有了這種在寬闊媒體上的信息傳遞,都會相對應的認同或反對的回應,這就是“文化全球化”的縮影。

四、結論

虛擬化社區作為大眾文化傳播媒體的一種新形勢,在文化信息的傳播上不單單是單向的硬性傳播,在虛擬社區中的文化交往是有反饋的,信息的接受與反饋就形成了信息的交流。網絡是一個連接著世界各地每個社會的各個角落,人們的文化底蘊不同,思想就不同。不同文化底蘊的人在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文化交流也就成為“文化全球化”提的有效動力。

參考文獻:

【1】曼紐爾?卡特斯《網絡社會的崛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篇(7)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c)-0210-02

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民族發展,因此,在各民族交往過程中,對語言的理解將成為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伴隨著國家間經濟、政治等活動的日趨頻繁,不同民族與國家的文化滲透與交流得益于翻譯。翻譯作為不同語言相互轉換的重要手段,在民族交往與國家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文化背景以及用語習慣的不同,要求翻譯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在翻譯中,對于文化差異的正確理解和認知將決定翻譯的水準。蒙漢翻譯同樣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實現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1 蒙漢翻譯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風以及民情,構成了一個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被和建立,在未形成穩固的生活區域之前,與歷史演變相攜。伴隨著民族與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的日趨完善,為了互通有無,形成了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語言的不通促使翻譯的出現。在跨文化翻譯中,注重民族文化特點,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底蘊,對于文化交流以及經濟、政治等社會活動往來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我國的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故事講述了一個偷盜的人看中了一家人門上的鈴鐺,想將它偷取過來,可鈴鐺在碰觸下會發出聲音,容易被人發現,于是,這個偷盜的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會聽到聲音了,可想而知,偷盜的人很快就被人抓住了。這個故事的告知,不要做愚蠢而自欺欺人的人。如果對歷史文化了解不夠深入,那么,很難得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寓意。在蒙漢翻譯中,譯者對于兩個不同民族的歷史典故、朝代更迭、生活習慣等的了解,將決定著譯文的欣賞性和研究價值。

2 蒙漢跨文化翻譯的意義

蒙漢跨文化翻譯在解決語言障礙的同時,也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在人類語言形成之初,語言就與文化相互依存,這意味著語言的流通也將促使文化的交流。對于不同語言的翻譯,在增進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間產生的碰撞,這種碰撞容易激發人們對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由此引發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在蒙漢文化交流中,翻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文化交流的意義上看,翻譯對不同語言的構成以及使用條件有了一個全面的闡述,在思維層次上向人們揭示了文化的差異性,同時內在的文化信息又向人們闡釋了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以及深遠的民族文化,從而實現了文化的互通。

在蒙漢翻譯中,對于語義的表述以及語法構成的研究,將決定譯文的表述是否符合限定的文化背景[1]。例如:對于語法,從宏觀的角度出發,譯者要從主語和主題兩個方面考慮譯文的組合。漢語對于動作的發出者或實施者賦予了決定的權利,所以,具有強烈的主導作用,因此,在蒙漢翻譯中,確定主語或主題,對于有效完成譯文翻譯具有重要的作用。

對于翻譯的文化意義,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考慮。宏觀可從文化層次上進行分析,而微觀則是通過句子的構成來探究。在對語言的微觀意義研究上,可從通過四種方式表現,即象形、映射、折射和暗示。我國對文字的運用手法極為豐富,人們在抒感、描寫事物以及闡述觀點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寫作的目的,通常會借助修辭手法加強表現效果,因此,在蒙漢翻譯中,對語言修辭手法的解讀將加強翻譯的感染力,從而使譯文更為生動。

3 蒙漢翻譯的文化傳播功能

在各民族與國家交往中,語言上的交流讓人們了解了彼此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以及風俗習慣等,從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蒙漢兩個民族很久以來就建立了友好的往來,在蒙漢交流的過程中,兩個民族語言上的互通對于社會活動的友好進行創造了條件。蒙古廣闊的草原賦予了那里的人們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生態倫理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而漢族則以農耕為主,他們在耕作中收獲希望和幸福,對賦予他們生命的土地極其熱愛。在漢耕文化中,大儒思想讓人們懂得了順應農節耕作,才能有所收獲,這也體現出了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思想。在蒙漢翻譯的過程中,兩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發生了改變,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民族間的交流更為順暢,為建立良好的民族關系創造了條件[2]。蒙漢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上的交流,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對于文化差異的認知,將決定翻譯的好壞,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堅持“文化傳真”的原則,以構建良好的文化傳播橋梁,使蒙漢文化能夠相互影響,共同為民族發展貢獻力量。

3.1 文化的凝聚功能

在不同的文化領域,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得不同的文化具有了相同的文化傳播主旨,通過對文化的凝聚使得民族間形成了和諧的發展氛圍,對維護民族穩定以及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民族間文化的傳播,使得文化不斷吸納新的事物,實現了文化的創新和豐富,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將推動文化傳播向著更為深遠的方向發展。從某種角度上看,翻譯不僅是語言的相互轉換,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傳真”,所以說,翻譯也是文化翻譯,也只有這樣,翻譯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使命。

蒙漢兩個不同民族在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的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族關系,在社會活動交往過程中,翻譯有效地避免了兩民族文化差異造成的審美以及理解上的誤區,進而突破了交流的瓶頸,使社會活動更為活躍。蒙漢翻譯將文化交流變得順暢,實現了不同民族在某以方面思想上的共通,所以,翻譯的凝聚功能對民族核心文化的交流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3.2 文化教化功能

文化傳播的受眾者在對文化的感知中逐漸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核心內容,從而自覺遵守該文化的要求,這就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作用[3]。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譯的目的不僅是讓人們理解彼此的語言表述,同時也要讓人們對彼此的文化能夠認同,進而能夠自覺地將該文化帶入到自己的生活范圍中影響他人,從而使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播,這也是翻譯要達到的最高目標。在蒙漢文化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關注受眾者的感知情況,并盡量讓其接受文化熏陶,從而達到影響的目的。一般來說,譯者要有強烈的文化意識,重視文化差異,才能發揮出蒙漢兩種文化的教化功能。

4 結語

蒙漢翻譯作為兩個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對文化差異有足夠的認知,這不僅能使翻譯完成基本的作用,同時也能促使兩個不同文化相互滲透和影響,從而使接受者能夠受其影響并能夠自覺接受這一文化的熏陶,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以推動不同的相互交流,為實現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促進貢獻力量。蒙漢翻譯是凝聚蒙漢兩個民族的重要紐帶,為促進民族間的友好發展,文化的相互交流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8)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發頻繁。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是國家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英語教育的發展對我國文化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一書,對當前中國外語教育的現實狀況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并指出了當前我國英語教學的一些缺點。同時還提到了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許多問題,對英語教學模式的演變歷程也進行了綜述。書中提到: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應當不斷地進行改革,這樣才能不斷地滿足和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

可以說,國家之間交流的加深直接影響著我國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進行。《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一書認為: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對跨文化傳播進行定義,歸結起來,大致可以概括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對于跨文化傳播來說,傳播與文化兩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內容。不同的社會背景、民族、國家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同時,文化也塑造著這個國家的形象。與其他同類書籍不同,《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一書對此問題的分析十分透徹,并對傳播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描寫。首先,書中寫道:世代相傳的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文化和傳播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的文化需要傳播來完成,而對于傳播而言,喪失了文化傳播便喪失了意義……其次,對于文化來說,其發展與變遷都是通過傳播的促進來完成的,這也恰恰印證了傳播延續文化的重要作用。我國當前正面臨著大學英語教育的困境,時代與社會進步發展使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這讓構建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近20年來,歐美等國家的跨文化外語教學工作發展十分迅速,這也為我國提供了許多借鑒。《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一書認為,我國可以積極汲取其他國家的外語教學經驗,做到為我國所用。

語言交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都涵蓋在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目的當中。而其內容則包括了文化教學、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語言教育三個方面。《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中寫道:在跨文化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學習語言和文化能夠對目的語言文化進行掌握。而他們所掌握的這種目的語言,能夠保證他們和其他語言群體之間的正常交流。與此同時,在這一文化的學習過程中,他們也能加深對自身語言的反省。這對于我們了解語言文化的發展構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本民族的文化和外來文化進行對比,可以極大程度地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強對文化敏感的差異性認識,這對于解決文化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誤解沖突等問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認為,文化知識、語言知識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這三個方面是相互滲透的,語言和文化知識為文化交流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事實上,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尤其是書中提到的跨文化交流的需要遵循的幾點原則,更是非常值得人們去參考。這幾點原則主要包括:其一,學習者中心原則。學習者中心論提倡以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重視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其二,互動性原則。所謂的互動性原則,即文化語言的互通性,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互通性以及教育與學習之間的互動性。

綜上所述,從全局來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模式的最終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則是其基本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化形勢的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流中的許多問題也暴露出來。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差異造成了各國之間交流的障礙,而語言障礙則是各種障礙中最重要的一點。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探索》一書認為,我國應該探索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狀況的英語教學模式。這本書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我國當前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面臨的眾多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之道。這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研究高校外語跨文化交流問題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是許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外語學習者值得學習的優秀書籍。

(陳瑞琳/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陳俊玉,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篇(9)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1.異彩紛呈,交相輝映。

①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②文化多樣性的表現:A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可以領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刪除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B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有獨特作用。

2.透視文化多樣性。

①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各具特色),文化又是世界的(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3.尊重文化多樣性。

①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我們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既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是尊重本民族文化);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③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二、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1.生活中的文化傳播。商業貿易、人口遷徙和教育是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途徑。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2.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①傳播媒介包括: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絡等。

篇(10)

正視文化差異是實施跨文化管理的前提。所謂跨文化管理包括跨越國界和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化管理。因此,承認并理解各國之間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并識別這些文化差異點,這是增強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

理解文化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解東道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二是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企業派去當地的管理人員的行為。對于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去克服。濰柴集團海外子公司分布在意大利、德國、法國、美國、印度等不同的國家,所處地域、國度、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必然存在信仰、價值觀念、語言、行為方式等各方面差異。圍繞集團海外板塊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部門對派駐博杜安公司、法拉帝公司、北美分公司等海外板塊的工作人員進行訪談調研,識別出這些文化差異點,共同確定了與海外子公司文化交流、互動的方式及路徑。

辯證地對待文化差異是實施跨文化管理的客觀心態。文化差異的存在是客觀事實,要辯證地對待這種文化差異,在看到其不利一面的同時還應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并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差異,為企業的經營發展創造契機。正是基于這一點,濰柴集團駐海外工作人員無論是從語言、行為還是飲食習慣等方面與當地不斷磨合,在互相碰撞中取長補短。基于追求企業發展的共同目標,在管理風格、方法或業務技能上互相傳授、互相學習;在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上,互相交流、互相包容。

借助管理者隊伍

在國際化的企業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因此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須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從而使企業文化在管理中發揮其重要作用。

強化派駐海外人員的文化領導力。每個海外子公司項目組都由經歷了企業不同發展階段、深刻理解濰柴文化內涵的公司高管主導,既能在工作中傳遞出濰柴的文化理念,又能積極推動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隨著濰柴跨國并購整合的步伐加快和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在駐海外公司高管的帶動下,海外子公司主動加強了集團的文化交流。駐法拉帝項目組面向海外員工,傳播濰柴文化;凱傲不斷推廣中文課,無論是公司高管還是管理、技術人員,都積極學習中文;濰柴北美公司積極學習濰柴企業文化;博杜安公司員工逐步接受濰柴文化,并主動要求穿上濰柴工作服;印度公司、法拉帝公司每年都組織外籍員工前來濰柴交流并進行專項的企業文化培訓。在濰柴集團本埠與海外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集團文化融合的速度和進程在不斷加快。

強化對派駐海外人員的文化專題培訓。自2012年以來,濰柴加大了對派駐海外人員的跨文化管理培訓,除國際化語言培訓外,著重組織對派駐海外工作人員進行濰柴企業文化、跨文化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專項培訓。尤其是2013年以來,先后組織了多期國際化語言培訓、跨文化溝通能力培訓、面向駐海外人員的企業文化專題培訓。這些專題培訓著重圍繞如何立足本職工作傳播企業文化,充分發揮駐外工作人員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中的作用進行,其目的就是使派駐海外工作人員既成為優秀的管理者,也成為優秀的文化傳播者。

創新交流方式

建設有效的文化傳播、交流平臺,是實施跨文化管理的必要途徑。在跨文化的溝通中,只有搭建起多元化,具有貼近性和靈活性的交流平臺,豐富活動載體,才能把集團文化宣傳和滲透到海外子公司,形成一種正向影響力。

加強多層面座談交流,促進管理團隊文化融合。一是集團董事長每年都會倡導召開全球CEO大會,通過懇談會、團隊文化活動等形式,進行深入交流,共謀發展大計。在2016年召開的濰柴大家庭懇談會上,來自德國、意大利、法國、美國、印度等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團隊成員一起敞開心扉,進行了開放式的文化交流,并在百米長卷上簽名,祝福濰柴跨越百年。二是集團工會與海外子公司共同推動,促進多層面交流。每年法拉帝、凱傲、博杜安等公司工會都會與集團工會互訪、座談,而集團工會也主動推進,促進多個業務層面的座談交流,起到了良好效果。

豐富企業文化交流媒介,搭建交流平臺。一是面向海外子公司出版了企業文化海外英文專刊《濰柴人》。這是濰柴集團企業文化向海外子公司傳播邁出的重要一步,進一步拓寬了文化交流、融合渠道。《濰柴人》共分八個版面,通過介紹集團的重要資訊、發展戰略,企業文化理念、文化故事,不同國家、地域的風土人情,傳遞國內外各子公司信息,實現集團本部與海外公司的信息共享和互動。可以說,《濰柴人》出版的過程也是集團海內外子公司思想交流、碰撞的過程。二是出版《企業文化手冊》(海外版),強化對海外子公司的文化傳播。隨著海內外公司文化交流的頻繁,濰柴集團在面向博杜安、法拉帝、凱傲和林德等子公司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出版了英文版《企業文化手冊》,面向海外子公司員工著重介紹濰柴集團情況、濰柴文化、濰柴品牌等內容,促進文化交流。同時,借助《手冊》內容整理和出版過程中的多輪意見征集,逐步強化對海外子公司的文化傳播。三是建立海內外公司企業文化交流群,推動文化交流日常化。以海外項目組成員為紐帶,借助新媒體手段,建立了文化交流微信群、QQ群,實現文化信息的實時傳遞和共享。在此基礎上,各海外子公司也建立了微信群,就文化交流、管理協同等方面進行探討。

創新文化活動,加強與海外子公司員工的互動。如何讓海外子公司員工逐步了解濰柴,認可濰柴,是跨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任務。而靈活、豐富的活動是促進員工互動的有效載體。

上一篇: 法律法規大全 下一篇: 環境污染解決措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思思热视频精品在线播放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 | 在线播放中文有码国产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20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2年 |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