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46: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茶道的文化內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茶道本屬于新次元,行家十二茶的名稱:浪漫、幸福、喜悅、彩虹、真愛、甘露、開悟、銀河、宇宙、真善美、風華再現、返璞歸真。其追求的都是心靈意識與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品茶可以改變茶友們的生活方式,可以很好的起到凈化人們的心靈,提升人的性靈的作用,使人產生許多有趣、感人、開悟的故事與奇跡,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心靈意識提升,也一直是哲學所關注的主題。‘
宗教學認為,我們平時所使用的頭腦、邏輯思考、分析、理解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是屬于三次元的一個哲學范疇,人如果只是整天用頭腦,想一件東西思考很久的,那次元一定不高,次元比較高的時候,都是用感覺、直覺、最好是心靈去溝通,所以宗教提倡靜坐,在靜坐的過程中去慢慢體會生命的真諦,從而達到心靈與自然的合一。不只是宗教其實在所有的哲學中也都認為,在新次元中,每個人的思想都是肯定的,它會形成一個正面循壞,你想進入高等的次元,就必須具備高等次元的邏輯、生活方式、也就是跟電腦一樣,你想要什么結果就一定要輸入什么密碼。在所有宗教包含的倫理理念中,都提倡個人應該學會與他人分享、提倡一定程度的奉獻,都希望個人發展自己的才華,都是為了服務這個世界。每個人做事,都是為了美化這個星球,三次元的方式一直是宗教所追求的,三次元的方式,很有邏輯、很形式化,茶藝也一樣,很有形式化,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分享,無條件的奉獻,茶會沒有邏輯,沒有講規矩,就是很輕松的喝茶,很浪漫、幸福、喜悅、很自然。哲學認為一個人不受這個世界概念影響的時候,就表明人已經到了新次元,茶道要求人的靜心,使自己享受當下,讓字跡 靈魂自由,這與宗教以及哲學思想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茶道文化中一直有這樣的一個觀念,其認為地球的災難都是宗家創造的,而人們通過吃素,可以自我進化、提升、從而使災難緩和、減少,希望通過喝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活得輕松自在,能夠快樂、放松,去除負面的能量,才是提升這個星球最好的方式,并認為靈性提升以后,才有可能。靈性到達某一地步之后,就不會再創造出負能量,生命力也就被喚醒,這個星球也就會變得越來越美。這又與哲學當中體現
茶道認為,道是不受任何的磁場、時空,你能夠接受、融合。最高的道,是存在于生活當中,道本來就是生活,生活才是最高的道,道是很平凡的,人能夠在平凡的找到真正的道,只要每一天能讓自己有高雅的品質,能夠把不好的能量的排出,能不受不好能量的影,你人就能夠進化,其實生活就是一種修行,生活中的起心意念都在幫助你,隨時,你發展正面的,當然就提升自己的能量,道是不需要言語,每一個人靠近你,你就能夠感覺這份喜悅,這份平靜。茶道追求內在的平靜,通過內在的平靜、通過意念的產生,達到外在世界平和,其認為喝茶可以讓自己靜下來,從而調整自己。茶道追求輕松、快樂、喜悅的情感體驗,以及創造出更高的能量。茶道當中有十二級茶其概念如:浪漫、幸福、喜悅、彩虹、真愛、甘露、開悟、銀河、宇宙、真善美、風華再現、返璞歸真。這些生活方式,都是很快樂的,而且越接近高等次元,就越輕松、越浪漫、越自在。品茶時,人們可以用唱歌、跳舞、分享的方式,取代過去那種念經、拜佛等嚴肅的方式,茶道認為,我們身體頻與很粗糙的話,就不可能超越世俗的一些東西,而如果我們的身體很輕松、意念就會越來越細,那怕閃一個念頭,銀河宇宙也就都得到了。
哲學思想中認為,這個世界存在著多重的空間,我們如果跟著這個世界的頻道在轉的話,那么我們就很難跳脫,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假相而已。所有的東西, 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時侯,我們只能夠看到這個空間,其實歷來很多的哲學家都認為世界存在上帝,在所謂的上帝之城中人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中國的文化當中,就有莊子的逍遙游理念。雖沒有明確指出,但是也有意曲同工之妙。
其實在中國很多文化當中,都堅持這樣一個觀點,人只有在空的時候,沒有意念的時候,你就能夠連接到宇宙的高等的力量,那個能量越來越細,越微細,你就能夠瞬間轉換身體的頻道,也可以瞬間消失,在另一個空間呈現。你的頻道同時存在多重的空間,能夠一念三千大千世界,其實那是很自然的。哲學認為肉眼看到的這個空間,其實是個多重的空間,所以宗教都希望通過靜坐、放松身體、使自己注意力其中,把人內在的東西喚醒,使自己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而茶道認為在高等無限的空間可以了解的東西,沒有一樣是需要學習的,每一樣自然的就懂,就像我們喝茶一樣,任何茶一看到頻與,就知道是什么等級的茶,所以喝茶可使人忘我,從而達到無我。所以茶會前后,一般都談些高雅的,沒辦法避免的也盡量長話短說,而快樂、喜悅、高雅的東西,那就可以多談一些,當然最好是不需要言語,而用心靈去溝通。其過程不同,但是都是跟中國道家和其他派別追求一種自由與無我境界是一樣的。
一、內涵存在差異
茶作為一種超越飲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內涵體現。分析日本茶道會發現,它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實體內容簡單,其次是出現不平衡的審美要求,也稱之為情趣不對稱。可以這樣解釋,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國禪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個茶道的進行也是有著主次表現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為常態,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顏色圖案不對稱也不均勻。日本茶道非常重視形式,以及蘊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時,近似于宮廷禮節式的苛刻要求,包括著裝儀態,行為舉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層面表現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個側面表現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間的和睦,上下級之間的關系,飲具的清潔透亮以及飲茶的氛圍營造等。
我國的茶文化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思想內涵,它包容著儒學、道學和佛學,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產生排斥或者對立的現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納百川。中國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發揮空間。中國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風格迥異,它不注重形式但是關注精神元素。其內涵特征可概括為“廉”“美”“和”“敬”等,這其中也體現出我國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國人的生活行為。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國人喝茶非常隨意,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格式,更適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構成要素存在差異
首先先探討一下日本茶道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
面,分別是茶具、點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對應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湯,分別是燉菜、烤魚、拌涼菜以及大醬湯。
點茶的概念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當年11月持續到來年4月份
使用的地爐,另一個是剩余時間使用的風爐。
茶花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根據不同的月份煮茶時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則是指提供飲茶以及做茶的空間和環境,這也是必備的不可或缺的構建。道具是整個茶道過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總稱,其中包括著燒水、壁龕、添炭、點茶、茶事等。
我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茶人、茶藝、程序、環境以及主題,這也是整個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構成。茶人是飲茶人和煮茶人,茶藝是制茶的技術,主題是具有個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個品茶的流程,環境是品茶的空間元素體現。
三、制作工藝存在差異
下面就來探討一下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藝,并從中找出差異化表象,中國制茶工藝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藝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個環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這是不容忽視的。并且同一個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效果差異也是非常顯著的,給飲用者帶來很多意境的體現。相比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細節化的處理,禮儀的過程化,也就是意味著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藝,同時常常是以煎茶法為主,所以通過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對于茶的理解和差異。
四、流派存在差異
如果從廣義的層面進行分析,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蘊含著流派的差異,并且這種差異的探討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內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傳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師,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禪宗茶道為思想內涵。最后以死捍衛茶道尊嚴,被后世敬仰。
中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四個重要的流派,分別是貴族階層、雅士團體、禪宗領域以及世俗市井。這也更加的說明了我國茶文化是全社會的文化景象特征,因為各個階層皆愛茶道,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時也能夠尋獲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華燦爛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圈中最為著名,也是最受大眾喜歡的飲品文化,并已經超越了飲料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其中最為馳名的兩個代表分別是中國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從歷史發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國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備自身的特點。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點是體現在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間的特征和差別,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化表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茶道的核心在“茶”,也就是包括了泡茶、品飲、奉茶、茶器與品茗環境在內的廣義“茶”,而廣義“茶”的核心在“茶湯”。茶湯這件“媒體”給我們直接傳遞了茶的香氣、顏色與滋味,我們享用了它們,而且還可以借著它們游走于審美、思想與精神的境界。這期間還喝進了水分、養分、愉悅等與身體健康有關的物質。茶湯的意義還可以擴展到茶的外觀與浸泡過后舒展開來的葉底。
與茶湯同時演出的是泡茶的動作,還有奉茶與品飲,這些肢體語言與人際關系正可顯現茶道借演員表現的風格、禮儀與倫常,這些也是茶道的內涵。這時的舞臺是茶具、茶席與周遭的品茗環境,它們協助主人表達所要的茶道意境。
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陳文華先生認為“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靈魂。”莊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陳香白先生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提出了“‘和’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這一觀點。
研讀歷代茶學大家的論著,我對中國茶道精神的認識更加深入,并引發了新的思考。我認為“和”字包含了中國茶道的一切精神內涵,中國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響。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
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離不開茶葉、茶水、茶具這三者之間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現。
陸羽在《茶經》中最早給茶下了定義“茶者,南海嘉木也。”宋徽宗趙佶這位風雅的帝王在其茶學專著《茶論》中描繪茶“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陰陽和氣而生的高潔珍貴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由此可見,茶與水關系之密切。明代張源《茶錄?品泉》一文中明確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靈魂,水是茶的體魄,只有好水能體現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現好水之精。歷代茶人所用的水如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茶具雖種類繁多,但這些茶具無一不體現著“和”文化特征。清代蓋碗茶杯“和”文化特征最為明顯,它寓意“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蒼天、大地、人類三者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表現人與自然和諧之意。而其他茶具也或多或少體現了“和”,有的茶具名字體現了“天人合一”,如廣闊天地茶杯、頂天立地壺;有的茶具造型體現了和諧之美,如紫砂六足壺、六方壺;有的茶具外部紋飾體現了中庸倫理之和,如斗彩五倫壺、紅彩桃蝠八吉祥紋蓋碗。
葉學益《茶苑》中將中國茶道的“和”闡釋得清晰明了:“隱藏在茶道具中間的藝術性,仿如帶有生命力的纖細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為基礎。”由此可見,茶道本身明顯蘊含著“和”文化特征,且早已根深蒂固。
二、中國茶道發展與“和”文化
老子《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國茶道一詞的概念就來源于此。“道”是一個哲學概念,它將中國茶文化內涵上升至哲學范疇。而茶道中的“和”文化特征也隨之在不同時代涌現出新的內涵。
(一)唐――融“和”
唐代最早出現茶道一詞。陸羽在《茶經》中這樣概括茶道:“茶之為用,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儉德”指的是行為規矩、品德高尚的人,深層含義是指品茗之人能夠不斷塑造、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茶的“至道”精神。陸羽之后釋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描繪的茶道是由“滌昏寐”到“清我神”再到“得道”的境界,他的茶道不僅只追求清醒,而是上升至凈化心靈的境界。晚唐劉貞亮《茶十德》中的茶道,既包括“散郁氣”“驅睡氣”“養生氣”“除病氣”“嘗滋味”“養身體”的簡單身體感受,還有 “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的高層次追求。
唐代茶道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因為唐型文化的繁榮,儒、釋、道思想不斷融合,形成了開放的文化格局,這為茶道發展提供了沃土。儒家思想是唐代的主流思想,它主張“仁”、“禮”、“貴和”,即“中庸”的處世之道。陸羽《茶經》中的“精行儉德之人”便是切合中庸思想的人,為人處世時恰如其分。佛教思想在唐代達到鼎盛,佛家主張“中道妙理”、“茶禪一味”,就是佛教與茶文化的融合。錢起《與趙莒茶宴》中“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從品飲到入禪,茶與禪精神互通,“以茶助佛”就是這個道理。道教思想在唐代很受推崇,道家主張“天人合一”、“至清養和”。杜甫《重過何氏五首選一》中迎著春風吟唱“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人、自然、茶道三者合一,詩人沉浸其中悠然自得。
(二)宋代――“和”理
宋代茶道進一步發展,為茶道增添了新的內涵。理學是儒家哲學在宋代的特殊形式,它吸收了唐代儒釋道三位一體的思想,以“理”為基礎,堅持“天人相與”的思想,強調通過自覺達到自我人格的塑造。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中“對嘗兼憶剡中人。”描繪的就是“中庸”處世之道。樓《游惠山》描繪詩人在自然美景中“調琴瀹茗”以至于“忘歸到夕陰”。詩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宋代茶道還有自己獨特的內涵。梅堯臣的《李國博遺浙姜建茗》就是宋代茶道獨特性的代表。“我心易厭足,不比填溝壑。”描述詩人品茗時的感悟,這是詩人人生價值的自我追求,超脫于萬事萬物的“道”。
(三)明代--和“靜”
明代的茶道思想展現出沉靜的特性。明代推行“心學”,它是理學的延續,同時也是儒家哲學在明代的特殊形式。心學主張“心外無理”、“知行合一”,提倡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內斂、道家的自然思想三者融合。而受心學影響明代思想家有了歸隱之意,追求在山水中悟道求真。
明代茶道中包含唐宋茶道延續的“和”文化特征。陸容《送茶僧》“香煙茶暈滿袈裟。”描繪了詩僧品茗的景象,表現了“茶禪一體”的境界。朱權《茶譜》中表示吃茶之人都“絕塵境,棲神物外”,在任何地方都能沉醉茶道。詩人以詩明志,強調飲茶應追求超脫于外物的感受。明代茶道還表現出隱士思想。朱樸《春夜過寧海寺》“道人乞與清風一灑襟”描繪了歸隱生活的閑適、寧靜,表現詩人追求自然,超脫外物生活的志向。
(四)清代――“和”一
清朝雖政治走向衰微,但茶道中“和”文化特性始終根植于茶道之中,綿延著中華精神。曹雪芹《紅樓夢》中妙玉煎茶所用“舊年雨水”、“梅花雪水”,皆是取天降之物用茶,體現了天、地、人三者的統一,這是茶道“天人合一”的體現。乾隆皇帝《觀采茶作歌》中表現了天子關切百姓生活、視天下萬民為其子民,這是茶道“貴和”、“中庸”思想的體現。
縱觀茶道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唐、宋、明、清都表現出各自的獨特性,但“和”始終貫穿于中國茶道之中,經久不衰。
三、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和”
世界之茶始于中國,當然,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國,唐代最澄把茶種帶回國種植,才開啟了日本的品茗史。村田珠光深入學習中國茶道,結合日本國情提出了“茶道之本在于清心”的思想,日本才開始有了茶道精神。
比較中日茶道精神,我們發現,中日茶道只是在“和”特征的理解不同。日本重茶藝而輕茶道,中國重茶道而輕茶藝。日本“茶禪一體”與宗教融合,所以具有濃厚的宗法色彩,其茶道的“和”強調主客人之間的和睦,是茶道本身規范的茶與禪的融合。而中國茶道至始至終都受到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茶道不單單強調唐代“茶禪一體”的思想。中國茶道中的“和”強調的是唐代“融和”、宋代“和理”、明代“和靜”、清代“和一”沿襲下來的“中和”思想。
四、中國茶道的“和”與傳統文化一致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天人合一”。我國的“天人”理論,不僅強調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還包含天道與人道之間的和諧統一的內涵。而長期的實踐中“天人合一”表現為人的精神行為和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平衡和自然平衡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貴和諧,尚中道”。我國的“中和”理論,是以“中庸”思想為基礎,以“禮”為標準,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語》中“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就是“和”的表現。
中國文化的“和”還表現為它的包容性,外來文化在中國傳播時始終能保持自己“和”的特性。外來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有中國特色。
所以,中國茶道中的“和”與傳統文化的“和”是密切聯系的。在中國傳統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的茶道才能亙古不變、歷久彌新。中國茶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發展中茶道為中國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印刻著中國記憶。
參考文獻
[1] 陳文華.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2] 林治.中國茶道[M].北京:中華聯合工商出版社,2000.
[3] 陳香白.中國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陸羽.茶經[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5] 陳文華,余悅.茶藝師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音樂與茶道同屬于文化領域,兩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茶道所代表的是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文化,它結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講究理、敬、清、融,提倡中和之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內涵豐富深淵。茶文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思想的集中體現。而茶道文化屬于狹義的茶文化。首先茶道表演中融合了茶文化的各個要素,屬于茶文化的濃縮版,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一般情況下,人們習慣于將茶文化直接作為茶道文化來解釋,茶道是一個具體的實踐過程,茶人通過制茶、品茶、飲茶實現自我修養與人格的完善,體悟人生道理,這就是所謂的茶道。如果簡明扼要的概括,茶道就是飲茶人對茶的覺悟。茶道源于中國,至今經歷了4700 多年歷史,是東方文化與東方人文精神的精粹,也是我國最為精髓的精神文化遺產。那么茶道文化與民族民間音樂之間的聯系從何說起呢?首先,茶道在我國各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是通過茶道表演以及文藝創作等形式存在的,很多地域文化的核心都是以茶文化為主,并且以種茶、賣茶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茶道文化在這些地區根深蒂固,并且多半是由當地居民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積累和總結出來的,沒有固定、完善的文化體系,負責組織茶道表演的隊伍也不是專業人士,他們基本都是出于對茶道文化的熱愛,在當地重要的節假日里,這些茶道表演的愛好者就會組織表演,這樣的慶祝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下來,就慢慢形成了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體系。而在這個過程中,茶道表演也逐漸規范,并且開始將當地的民歌、舞蹈融進茶道表演中,將茶與民族文化有機整合了起來,茶道表演開始衍生出茶藝、茶禮等多元化的表演形式,同時也積淀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與音樂資源。這是因為有了民族文化的襯托和渲染,人們對于茶道表演中的傳統文化體悟也更加深刻。
2 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表現
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藝術中的介入,推動了茶道文化的普及,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極具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不僅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建設發展,也逐漸滲透到我國整體文化體系中,甚至在世界范圍內也產生了巨大反響。西方很多國家十分崇尚茶道文化,在我國茶道文化傳入這些國家,并在這些國家中生根發芽之后,我國民族音樂也隨之迎來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茶道文化作為媒介,將我國形式豐富的傳統文化帶入世界,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思想在世界上更多滲透,這無疑是促進我國文化軟實力以及國際地位提升的有效舉措。可以說茶道與民族民間音樂是不可分割的,音樂的無國界性,極大地促進了茶道文化傳播的速率,下面針對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表演以及重要性進行幾點分析:
2.1 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地位
在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間音樂發揮了豐富文化內涵、烘托表演氣氛的作用。它有效突出了茶道表演的形式,這些民間音樂繼承了我國少數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精髓,無時無刻不彰顯著極具東方色彩文化體系的魅力。現階段我國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間藝術主要以佤族、彝族為主,在這些地區,居民通過耳熟能詳的民族音樂,對于茶道表演中的文化內涵體會更加深刻,民間茶道以舞蹈和樂器作為媒介,將茶道本身所蘊藏的文化精髓傳遞群眾,也就是說,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發展中發揮著促進和推動的作用,是茶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 突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
以佤族音樂為例,它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特征,與民族特色鮮明的茶道表演一起配合,佤族人民對于音樂非常熱愛,在它們的生活勞作中處處都有音樂,在音樂與茶道表演融合的過程中,要注重凸顯民族音樂風格,音樂風格就是在某一個階段,該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說是生活方式在音樂領域的體現,從而使音樂烙印上了某種特有的色彩,音樂不僅能夠烘托茶道表演,反過來茶道表演也將這些音樂更好的帶入了社會,向更多的人展現了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通過茶道表演,我國少數民族人民勤勞、簡樸、簡單的精神品德以及純樸的民風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3 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價值
針對民族民間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重要價值進行分析,全面掌握這些內容,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揮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具體分析如下:
3.1 對本地民族民間音樂的吸收及其作用
民族音樂是在當地居民長期的生產與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集中體現了當地的民族風俗和人文精神,同時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心理面貌,在茶道表演發展過程中民族民間音樂的作用不斷凸顯,并且更加有效的凸顯了民族情感,使人們在觀看茶藝表演的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其中的民族文化與情感,并與表演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茶道與民族民間音樂在這樣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過程中,都得到了發展和傳承,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民族性決定了它具有民族服務的特殊價值。依舊以佤族、彝族以及傣族等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為例,早期茶道在這些地區普及的時候,當地居民將當地的民族音樂進行改編、舞臺化,當地居民一邊喝茶,一邊欣賞音樂,通過茶道文化將當地民族音樂更好的展現出來,這就是一個宣傳和發揚民族特色文化的過程,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音樂不僅展現了茶道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充分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民間藝術的生存方式也必然發生轉變。在當代社會,民族民間音樂介入茶道的方式,實現了更加廣泛的普及,同時也對茶道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主推的作用。茶道的內涵豐富,中國民族茶道通過民族音樂的渲染,會使觀賞者進入到一個情境中,在這個情境中茶道精神中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倫之禮被更加直觀、更加深刻地展現出來。所以說,茶道中的民族民間音樂具有非常巨大的價值,它對茶道文化以民族民間表演形式進行下去的依托,在茶道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應該更加關注民族民間音樂的應用和發揚。
3.2 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間音樂及其社會價值
我們知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各國的植茶、制茶、飲茶均直接或間接源于中國。“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茶道與茶藝是茶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創立,并且進而說明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何謂茶道,茶文化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對茶藝與茶道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中也包含著對茶道概念內涵的闡釋。王玲教授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我們從王玲教授的論述中不僅明確了茶道與茶藝之間的關系,而且對茶道概念的內涵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道具有無形性和不可見性,需要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藝便會無精、無神,就會失去茶藝的真正意義,行道是藝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國唐代著名的愛茶詩人盧仝更是以詩的形式生動且細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藝茶行道的體會,揭示茶道概念的內涵。盧仝在其著名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總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正如已故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陳香白教授所說:“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有人說,雖然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但卻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不僅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這一概念,使其不僅成為中國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該詩的全文是: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雖然對“茶道”這一概念的內涵沒有具體解釋和說明,但在其詩中應該說已作了很好的詮釋,人們如果用心去細細品讀該詩不難體會其中的茶道精神。
繼詩僧皎然之后,唐時的封演在其編撰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再次提到“茶道”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我國明代張源在其著的《茶錄》中也講到“茶道”。他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
我國不僅是“茶道”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唐代茶圣陸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中將茶人精神規定為“精行儉德”。陸羽《茶經》中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飲茶者應是具有儉樸美德之人。在陸羽看來,喝茶已不再是單純地滿足解渴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對飲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陸羽的茶人精神其實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說陸羽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始者。
“為什么要分成茶人與學茶人?”
我們將茶人視為偏重茶文化學術研究與茶道藝術創作的一群。將學茶人視為剛踏進茶文化領域的一群。前者或許已走過茶產業(如種茶、制茶、賣茶葉產品、賣茶湯產品),后者則可能走向茶產業,也可能直接走向茶文化學術與茶文化藝術。“茶人”與“學茶人”的走向與他們的事業是不相同的。
“荼人的走向與事業是什么?”
茶人要幫大家把茶文化、茶道、茶道藝術、茶產業的領域劃分清楚(從學術性上),讓大家有個認知與努力的方向。茶人的事業是學術研究與茶道藝術創作,他們的工作單位是在學校、研究機構或個人工作室。他們從事歷史性的資料整理與研究、他們從事茶文化的教育與傳播、他們從事思想型(如茶道觀念、茶道哲學)、藝術型(如茶道美學、茶道藝術、茶湯作品)、應用型(如產業經營型態、茶具與茶席設計)的創新。他們透過著作、演說、個人對茶產業或茶道藝術的展示(即現身說法),將這些知識流傳下來。
“學術研究與茶道藝術創作有何不同?”
學術研究是將現有的茶文化成就加以認知、整理、整合、應用;茶道藝術創作是就茶道的藝術內涵加以藝術性的表現。前者較易理解。后者受限于對“茶道藝術”的認知而顯得陌生。茶道藝術是以泡茶、奉茶、品茗的動作與最終的茶湯作品為媒介所呈現的藝術,有如以聲音為媒介所呈現的音樂、以線條色彩為媒介所呈現的繪畫。茶人們如果以此為職志,他的茶人事業就是要成為茶道藝術家。
接下來我們從四個方面談談茶道表演的內涵。首先是表演的主題應該是泡茶或是茶文化上有關的題目。當我們看到表演席,首先意識到的應是“有人在泡茶”,或是“有人在述說茶道”,而不是“表演者好漂亮”,或是“茶席上的那盆花插得好雄偉”。表演者應該是專心于泡茶、奉茶或是喝茶,而不是環顧四方,或是擺姿勢準備讓人拍照。在茶會形式的茶席上,我們發現有些泡茶者心不在供應茶湯,只像茶席上的一件擺飾,讓人想到一位鋼琴演奏者在臺上不專心彈琴的可怕樣子。
表演席上如果還要上演茶道的意境與敬茶等的人際關系,那就要讓觀眾理解到“有人在述說茶道”而專注于所述說的內容,不是只看到臺上一個個讓人賞心悅目的明星。個人表演泡茶時有如舞蹈的演出,多人表演茶道之人際關系時有如戲劇的演出。
茶道表演的第二內涵是“表演之下產生的茶湯”。茶湯是茶道表演的靈魂,如果沒能把茶湯泡好,就如同上述所說的音樂會沒把琴彈好一樣,不是扣點分數就可以的,既使是服裝、動作、茶具、掛畫、插花俱佳,也應該視為不及格。但如果評分標準設計不當,只是扣掉茶湯的分數,可能還是可以奪冠。有人質疑若觀眾或評審無法喝到茶湯怎么辦?是應該設法讓每位評委喝到茶湯,沒能喝到茶湯的觀眾可以憑自己泡茶的經驗,從置茶量、水溫、浸泡時間粗略知道茶湯是何滋味。
關鍵詞:
茶道精神;傳統文化;高校體育教學;人文教育
體育是大學里一門特殊而重要的課程,它對于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現在隨著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開始承擔起新的職責和使命:不僅要讓大學生強身壯體,擁有基本的體育水平和掌握一定的競技能力,更要用優秀的人文教育去提高體育教學的內涵,全面提高學生們的人文素養和德育水平。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茶道精神,以其“和善美”的精神內涵,對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有著非常有益的作用。本文試從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意義和現狀、茶道精神的內涵以及如何用茶道精神影響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等方面進行闡述。
1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意義及現狀
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內涵十分寬廣,不僅包括體育精神和文化教育,也包含著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和培養。通過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對體育文化有更加直接和深入的認知,同時還能通過這種人文教育的潛移默化,更好地感受體育對人的關懷。具體而言,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意義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點。第一,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對健全大學生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從現實中看,我國的高校教育存在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對本專業知識專而深,但是在人文素養上卻相對欠缺。而加強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則能夠建立起大學生健康人格,提高他們在道德、情操、責任以及素養等方面的水平,使其不僅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更是一個擁有極高人格魅力和豐富內心的人。第二,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對推動高校體育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水平的日新月異,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已經來臨。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人們的“德與智”有著很強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們能擁有堅強的意志、強健的身體和善良聰明的內心,另一方面,要求人們能擁有更好的智商和情商。而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勤勞、包容、博愛的人文精神,更能提升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這就為高校的體育教育打下了強大的思想和精神基礎,也為高校體育教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來源。盡管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也毋庸諱言,在一些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大學生在身體素質上的培養,卻忽略了人文教育的注入。從調查和分析來看,我國高校體育人文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一是高校體育中人文教育的比重較低。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中,還存在那種傳統的“重武輕文”思想,覺得體育就是讓人強身壯體的,不需要加入什么人文教育。應當說,這種落后的體育思想觀念已然成為高校體育教學與時俱進的“絆腳石”,制約著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二是很多體育教師缺乏足夠的人文素質和知識水平。三是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教學方法落后。一些學校在體育教學中雖開設了相關的人文教育課程,但是卻存在方法落后的問題。很多老師僅僅是按照書本給學生講一講、念一念,僅此而已,缺乏足夠的互動和深度教育。也沒有足夠的創新性,在教學方式上比較單一和枯燥,這就很難引起廣大大學生的興趣,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堂的參與程度,致使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很難順利開展。
2茶道精神的人文內涵
茶道精神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的祖先從發現茶的藥用價值到把它當成一種飲品,再到提煉出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最終將其上升到一種思想甚至哲學的高度,茶道精神也就此逐漸形成。大約從有唐一代開始,茶道精神便初步形成,其與我國傳統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相互碰撞融合,最終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靜、和、清、美”的茶道精神。首先我們來看看茶道精神的精神內涵。第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源自于自然,具有清新淡雅素凈的自然屬性。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回歸自然的追求十分契合。茶道精神的這一內涵,不僅影響著品茗者在飲茶環境、茶類和飲茶器具等方面的選擇,更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和為人處世之道。其次是茶道精神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一言概之,就是指對世間萬物始終保持一種適度的、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態度。茶具有去火清熱靜心的自然功效,所以飲茶者在品茗時,會在自覺不自覺間,讓自己變得深沉且安靜。茶道精神的這一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在茶事活動中注重火候、溫度、口感的恰當和適度。二是在茶事活動中在意禮節上的表現,比方說用恰當的禮儀去招待飲茶者,或是用尊敬的態度去回敬烹茶者。這體現在飲茶各個環節的動作以及言行舉止上面。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種精神能夠感染品茗者對自身人格上的追求和完善,他們會試圖通過飲茶這一載體,來修心養性,培育自己清廉、高潔、樸實的內在特征。再來說一說茶道精神中“禪茶一味”的內涵。這種思想來自于佛教,它能夠讓人在塵世的煩惱中達到頓悟的境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品味到茶的本味。這里以禪茶一味中的“苦靜凡放”的思想來舉例。何謂苦?苦就是生命中的眾多苦難,如生老病死等;何謂靜?靜就是始終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任爾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凡就是要善于覺察生命的細微之處,“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這些小處感悟到整個宇宙的運轉和生命的秘密。放就是要善于放下一切,喜也放下,怒也放下,讓內心輕松沒有負擔。可以說,茶文化中所蘊含的這些精神內涵,對引導一個人的健康心理和優秀品質大有裨益。論述完茶道精神在思想層面上的內涵,我們再來看一看茶道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在這方面,筆者主要對飲茶環境的選擇和營造進行闡述。我國的飲茶者特別注重對飲茶環境的選擇和營造,講究很高的品位。從現實中看,我國的茶道環境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戶外的大自然,會選擇與茶有關的自然環境,譬如說松林、竹林、小溪、深山等,再配以清風明月等氣候環境,以此來達到心中那種“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一種是在庭院里,結合不同的建筑特點和庭院環境,來配以不同的飲茶元素,比如說在傳統園林里,配以流水、竹子、梅蘭竹菊等植物,來襯托茶的內涵。一種是在室內,會根據飲茶者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茶具和桌椅,再佐以不同風格的字畫、古玩等元素。這三種不同的茶道環境,有著共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追求一種雅致和清幽的境界。
3茶道精神在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的運用和建議
要把茶道精神所蘊含的“中庸和諧”思想融入到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去。中庸不是平庸,不是說讓人“差不多就行”,“適可而止”,而是一種對事物的把控能力。中庸和諧本質上講究的是積極進取和樂觀平和,它注重“入世”,要求人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而這種思想正是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所需要的。高校體育教學具有很強的運動性和競技性,而高強度的訓練和殘酷的競技很容易讓人心理上出現失衡,或是成功后的洋洋得意,或是失敗后的沮喪灰暗,這些心理上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就需要把茶道中這種“中庸和諧”的思想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讓學生們有一個勝之不驕、敗之不餒的平和心理,去理性和樂觀地看待得與失。同時,茶道中的這種人生哲學,更能夠給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注入禮儀上的內容,感染和帶動大學生們更加注重傳統文化中的“禮節”。茶道中所蘊含的和諧思想,最能體現在對“禮”的講究上。首先,茶是各種禮節的重要載體。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便開始用茶葉作為祭祖祭神之物。而在古代的婚禮前后,茶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媒介”,受聘要送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入洞房時要合茶。總而言之,茶所蘊含的禮儀,早已深深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于中國人招待客人、婚喪嫁娶、走親訪友、調解矛盾等各個方面。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種規范有序的社會關系,一種和諧友好的人際來往。這種思想對于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來說大有裨益,能夠讓學生們更加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友好待人、和善處世。另外,這種人生哲學也體現在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上。茶道講究修身養性,用茶來體現飲茶人的勤儉、廉潔和淡雅的君子風范。歷史上不少文人都曾用茶詩茶畫,來表現自己純樸高尚的人格理想,寄托對美好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因此,茶被人們稱為“飲中君子”,是修身養性不可或缺的一個載體。這對于大學生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要通過開設相關的課程,來增加茶道精神的比重。要充分利用茶道精神博大精深的特征,通過豐富形式、創新載體,把茶道精神貫穿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一方面,要把茶藝表演、茶舞教學、茶道講座等活動融入體育教學中,并要針對體育教學的特點,在內容和形式上多做創新,做到理論性和趣味性、競技性的更好結合,讓學生們樂意去學、主動去學。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對這方面的資金和物質投入,大學生尚未工作,沒有收入來源,而茶道精神又需要一定的器具和場所去表現。因此,作為高校來說,就要主動去給大學生們采購一些相關的硬件設施,譬如說茶具、桌椅、音響設施等,并給他們提供穩定的場所,從而更好地把茶道精神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去。同時,在把茶道精神運用到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時,還要注意把茶道精神中的體育元素更好提煉出來,與體育文化相結合。在此筆者以采茶舞為例來簡單闡述一下。采茶舞蘊含著豐富的茶道精神,在體育教學中引入采茶舞,不僅能夠讓學生從舞蹈動作中感受體育之美,更能夠感受到那種濃郁的茶人精神。在教學中,應當大膽創新,運用一些“情景教學”的方式來強化茶道精神教學效果。一是可以根據茶道精神的特點,給學生們購買一些傳統的服裝,讓他們在學習采茶舞時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茶道精神的內涵。二是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區域特點和人文環境,多帶領學生深入到一些產茶區或者是茶道場所,讓他們從不同環節去感受茶道精神的文化脈絡和形態精髓,從而讓高校體育人文教育變得更加豐富,使大學生能夠從中得到更多人文素養方面的提升。
作者:史博強 蔡運濤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體育部
參考文獻
[1]陳德敏.學生體育人文教育使命反思[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83-85.
[2]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內涵十分寬廣,不僅包括體育精神和文化教育,也包含著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和培養。通過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對體育文化有更加直接和深入的認知,同時還能通過這種人文教育的潛移默化,更好地感受體育對人的關懷。具體而言,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意義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點。第一,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對健全大學生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從現實中看,我國的高校教育存在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對本專業知識專而深,但是在人文素養上卻相對欠缺。而加強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則能夠建立起大學生健康人格,提高他們在道德、情操、責任以及素養等方面的水平,使其不僅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更是一個擁有極高人格魅力和豐富內心的人。第二,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對推動高校體育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水平的日新月異,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已經來臨。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人們的“德與智”有著很強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人們能擁有堅強的意志、強健的身體和善良聰明的內心,另一方面,要求人們能擁有更好的智商和情商。而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勤勞、包容、博愛的人文精神,更能提升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這就為高校的體育教育打下了強大的思想和精神基礎,也為高校體育教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來源。盡管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也毋庸諱言,在一些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大學生在身體素質上的培養,卻忽略了人文教育的注入。從調查和分析來看,我國高校體育人文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一是高校體育中人文教育的比重較低。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中,還存在那種傳統的“重武輕文”思想,覺得體育就是讓人強身壯體的,不需要加入什么人文教育。應當說,這種落后的體育思想觀念已然成為高校體育教學與時俱進的“絆腳石”,制約著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二是很多體育教師缺乏足夠的人文素質和知識水平。三是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教學方法落后。一些學校在體育教學中雖開設了相關的人文教育課程,但是卻存在方法落后的問題。很多老師僅僅是按照書本給學生講一講、念一念,僅此而已,缺乏足夠的互動和深度教育。也沒有足夠的創新性,在教學方式上比較單一和枯燥,這就很難引起廣大大學生的興趣,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堂的參與程度,致使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很難順利開展。
2茶道精神的人文內涵
茶道精神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的祖先從發現茶的藥用價值到把它當成一種飲品,再到提煉出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最終將其上升到一種思想甚至哲學的高度,茶道精神也就此逐漸形成。大約從有唐一代開始,茶道精神便初步形成,其與我國傳統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相互碰撞融合,最終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靜、和、清、美”的茶道精神。首先我們來看看茶道精神的精神內涵。第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源自于自然,具有清新淡雅素凈的自然屬性。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回歸自然的追求十分契合。茶道精神的這一內涵,不僅影響著品茗者在飲茶環境、茶類和飲茶器具等方面的選擇,更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和為人處世之道。其次是茶道精神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一言概之,就是指對世間萬物始終保持一種適度的、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態度。茶具有去火清熱靜心的自然功效,所以飲茶者在品茗時,會在自覺不自覺間,讓自己變得深沉且安靜。茶道精神的這一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在茶事活動中注重火候、溫度、口感的恰當和適度。二是在茶事活動中在意禮節上的表現,比方說用恰當的禮儀去招待飲茶者,或是用尊敬的態度去回敬烹茶者。這體現在飲茶各個環節的動作以及言行舉止上面。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種精神能夠感染品茗者對自身人格上的追求和完善,他們會試圖通過飲茶這一載體,來修心養性,培育自己清廉、高潔、樸實的內在特征。再來說一說茶道精神中“禪茶一味”的內涵。這種思想來自于佛教,它能夠讓人在塵世的煩惱中達到頓悟的境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品味到茶的本味。這里以禪茶一味中的“苦靜凡放”的思想來舉例。何謂苦?苦就是生命中的眾多苦難,如生老病死等;何謂靜?靜就是始終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任爾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凡就是要善于覺察生命的細微之處,“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這些小處感悟到整個宇宙的運轉和生命的秘密。放就是要善于放下一切,喜也放下,怒也放下,讓內心輕松沒有負擔。可以說,茶文化中所蘊含的這些精神內涵,對引導一個人的健康心理和優秀品質大有裨益。論述完茶道精神在思想層面上的內涵,我們再來看一看茶道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在這方面,筆者主要對飲茶環境的選擇和營造進行闡述。我國的飲茶者特別注重對飲茶環境的選擇和營造,講究很高的品位。從現實中看,我國的茶道環境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戶外的大自然,會選擇與茶有關的自然環境,譬如說松林、竹林、小溪、深山等,再配以清風明月等氣候環境,以此來達到心中那種“天人合一”的茶道精神。一種是在庭院里,結合不同的建筑特點和庭院環境,來配以不同的飲茶元素,比如說在傳統園林里,配以流水、竹子、梅蘭竹菊等植物,來襯托茶的內涵。一種是在室內,會根據飲茶者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茶具和桌椅,再佐以不同風格的字畫、古玩等元素。這三種不同的茶道環境,有著共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追求一種雅致和清幽的境界。
3茶道精神在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的運用和建議
要把茶道精神所蘊含的“中庸和諧”思想融入到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去。中庸不是平庸,不是說讓人“差不多就行”,“適可而止”,而是一種對事物的把控能力。中庸和諧本質上講究的是積極進取和樂觀平和,它注重“入世”,要求人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而這種思想正是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所需要的。高校體育教學具有很強的運動性和競技性,而高強度的訓練和殘酷的競技很容易讓人心理上出現失衡,或是成功后的洋洋得意,或是失敗后的沮喪灰暗,這些心理上的大起大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就需要把茶道中這種“中庸和諧”的思想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讓學生們有一個勝之不驕、敗之不餒的平和心理,去理性和樂觀地看待得與失。同時,茶道中的這種人生哲學,更能夠給高校體育人文教育注入禮儀上的內容,感染和帶動大學生們更加注重傳統文化中的“禮節”。茶道中所蘊含的和諧思想,最能體現在對“禮”的講究上。首先,茶是各種禮節的重要載體。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便開始用茶葉作為祭祖祭神之物。而在古代的婚禮前后,茶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媒介”,受聘要送茶,訂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入洞房時要合茶。總而言之,茶所蘊含的禮儀,早已深深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于中國人招待客人、婚喪嫁娶、走親訪友、調解矛盾等各個方面。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種規范有序的社會關系,一種和諧友好的人際來往。這種思想對于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來說大有裨益,能夠讓學生們更加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友好待人、和善處世。另外,這種人生哲學也體現在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上。茶道講究修身養性,用茶來體現飲茶人的勤儉、廉潔和淡雅的君子風范。歷史上不少文人都曾用茶詩茶畫,來表現自己純樸高尚的人格理想,寄托對美好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因此,茶被人們稱為“飲中君子”,是修身養性不可或缺的一個載體。這對于大學生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要通過開設相關的課程,來增加茶道精神的比重。要充分利用茶道精神博大精深的特征,通過豐富形式、創新載體,把茶道精神貫穿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一方面,要把茶藝表演、茶舞教學、茶道講座等活動融入體育教學中,并要針對體育教學的特點,在內容和形式上多做創新,做到理論性和趣味性、競技性的更好結合,讓學生們樂意去學、主動去學。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對這方面的資金和物質投入,大學生尚未工作,沒有收入來源,而茶道精神又需要一定的器具和場所去表現。因此,作為高校來說,就要主動去給大學生們采購一些相關的硬件設施,譬如說茶具、桌椅、音響設施等,并給他們提供穩定的場所,從而更好地把茶道精神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去。同時,在把茶道精神運用到高校體育人文教育中時,還要注意把茶道精神中的體育元素更好提煉出來,與體育文化相結合。在此筆者以采茶舞為例來簡單闡述一下。采茶舞蘊含著豐富的茶道精神,在體育教學中引入采茶舞,不僅能夠讓學生從舞蹈動作中感受體育之美,更能夠感受到那種濃郁的茶人精神。在教學中,應當大膽創新,運用一些“情景教學”的方式來強化茶道精神教學效果。一是可以根據茶道精神的特點,給學生們購買一些傳統的服裝,讓他們在學習采茶舞時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茶道精神的內涵。二是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區域特點和人文環境,多帶領學生深入到一些產茶區或者是茶道場所,讓他們從不同環節去感受茶道精神的文化脈絡和形態精髓,從而讓高校體育人文教育變得更加豐富,使大學生能夠從中得到更多人文素養方面的提升。
作者:史博強 蔡運濤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體育部
參考文獻
[1]陳德敏.學生體育人文教育使命反思[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83-85.
[2]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