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46: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股市動態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宜華木業,公司原來以出口為主,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好轉,公司產品出口受益;現在公司積極開拓內銷業務,分享國內消費升級紅利。公司擁有500萬畝林地資源,掌握上游資源,實現一體化經營,有助于公司充分獲得全產業鏈的利潤。
洪都航空,公司主要生產教練機,主要品種是L-15高級教練機和K8中級教練機,隨著L-15高級教練機的陸續交付,公司迎來業績恢復增長。目前中航裝備旗下僅有成飛集成和洪都航空兩個資本運作平臺,隨著成飛集成的停牌資產注入,洪都航空也有望未來進行資產整合。
國光電器,公司原來業務是音箱、揚聲器等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公司切入鋰電池產業鏈,另外公司在花都區有1200畝土地,公司面臨業績反轉和土地價值重估的雙重機遇。
國電南瑞,公司是中國電力自動化領域的技術領先企業,在高端電力二次設備市場占有率高達50%以上,在省電網調度高端自動化市場占有率達75%。資產重組完成后將北京科東、電研華源、國電富通、南瑞太陽能等收入麾下,國電南瑞在配網自動化市場地位更加穩固。同時公司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在軌道交通、新能源領域進展順利。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116-05
在全球金融市場中,不同的子市場之間經常存在價格或波動的相關關系,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推進,這種相關關系日趨緊密。長期以來,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的股票市場的發展相對獨立,大陸股票市場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隨著大陸股票市場發展的日趨成熟化,大陸股票市場與香港、臺灣股票市場之間的聯系也在逐步加深。
一、文獻綜述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開始對金融市場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Eun和Shim [1](1989)以1979年12月31日至1985年12月20日期間的1 560筆股票市場日交易資料為樣本,利用VAR模型對美國、英國等9個股票市場價格指數的波動性進行研究,探討了國際股市之間的聯動性。Lee和Kim[2](1993)研究了1987年股災期間12個國家股票市場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股市指數的相關系數值從0.23升至0.39,說明股票市場之間存在相互傳染。Calvo和Reinhart[3](1996)研究了1994年12月墨西哥危機前后新興市場間相關關系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危機后,新興國家之間的相關系數有了比較大的提高,說明了新興國家股票市場之間存在金融傳染。
中國股市聯動性的相關文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中國股市與外部股市的聯動性,二是對中國股市內部進行聯動性分析。洪永淼等[4](2004)利用風險―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GARCH族模型,選取中國內地、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等12個有代表性的股票市場價格指數,分析了中國A股、B股、H股之間,以及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股市之間是否存在風險溢出效應。王群勇和王國忠[5](2005)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和多元GARCH模型研究了中國滬市A、B股之間的信息傳遞模式和均值溢出效應,該研究發現滬市A、B股市場之間僅存在A股市場對B股市場僅存在由A股到B股的單向信息的傳遞,這種單向信息傳遞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市場微觀結構中投資者差異和信息不對稱。谷耀和陸麗娜[6](2006)運用DCC-(BV)EGARCH-VAR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中國滬、深、港三地股票市場收益與波動溢出效應和動態相關性,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可以有效克服多個金融市場波動之間的自相關性。用這種方法得到的結論是,香港股票市場的波動會產生對境內股票市場的波動溢出效應。董秀良和吳仁水[7](2008)利用DCC-MVGARCH模型對中國滬深A、B股市場之間的動態相關性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滬深兩市A、B股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整體來看,該動態相關系數相對較低,市場分割明顯,但隨著時間變化呈現一體化的趨勢。張兵、范致鎮和李心丹[8](2010)以2001年12月12日至2009年1月23日上證指數與道瓊斯指數的日交易數據檢驗了中美股市的聯動特征,檢驗結果顯示,中國股市與美國股市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中國股市對美國股市的波動溢出效應不明顯,在QDII實施之后,美國股市對中國股市具有波動溢出效應,且不斷增強。何紅霞和胡日東[9](2011)采用非對稱BEKK-GARCH模型研究了深圳、香港、臺灣三地股票市場之間的短期波動溢出效應,研究發現中國大陸股市和香港、臺灣股市有雙向的信息傳遞。丁振輝和徐瑾[10](2013)運用GARCH-M模型研究了上海股市和香港股市之間的聯動關系,結果顯示,兩大股市存在相互影響的聯動關系,但是上海對香港股市的影響要強于香港對上海股市的影響。
通過對國內外關于股票市場聯動性的現有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于股票市場之間的聯動性已經做了很多研究。本文立足于中國,針對2000年以來大陸股票市場與香港、臺灣股票市場之間的聯動性進行研究,以期能為中國股市的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提供支持。
二、研究方法介紹
為了更準確地研究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股票市場之間波動的相關性,文章利用目前時間序列動態相關性常用的DCC-MVGARCH模型,該模型是由Engle和Sheppard[11](2001)在CCC-MVGARCH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放寬了相關系數為常數的假設,允許相關系數矩陣R隨時間t變動,即相關系數矩陣R具有時變特征。
假設有k種資產,其收益率rt的新息{et}為獨立同分布的白噪聲過程,則動態相關結構可以設定為:
rt=ut+et
et|Ωt-1~N(0,Ht)
Ht=DtRtDt
Qt=(1-■αm-■βn)Q+■αm(εt-mεT t-m)+■βnQt-n
Q=T-1■εtε′t
Rt=diag(Qt)-1Qtdiag(Qt)-1
其中,Ωt-1是rt在時刻t的信息集,Q為標準化殘差的無條件方差矩陣,Rt為動態相關系數矩陣,Dt=diag(hit),hit=ωi+■αipe2 i,t-p+■βiqe2 i,t-q,εt=D-1tet為向量標準化殘差。αm和βn為DCC模型的系數(m和n為滯后階數)。
DCC-MVGARCH模型的估計方法一般通過兩步來實現:第一步,估計要研究的時間序列的單變量GARCH模型,得到條件方差,進而計算出標準化殘差,第二步,采用極大似然方法估計動態相關系數。
三、變量選擇和數據描述
(一)數據來源
文章選取上證綜合指數(SHI)、香港恒生指數(HSI)和臺灣加權指數(TWII)的日收盤價作為研究對象,分別代表大陸、香港和臺灣的股票市場的發展狀況。數據時間范圍為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剔除樣本內股票市場不匹配的情形(節假日導致),最終篩選得到有效配對數據共計3 078個。則股票市場收益率R可表示為:
Ri,t=100×ln(Pi,t /Pi,t-1)
式中,i=1,2,3,分別表示大陸、香港、臺灣的股票市場,Pi,t 為市場i第t期的收盤價。
(二)描述性統計分析
大陸、香港、臺灣股票市場收益率的基本描述性統計(見表1)。標準差結果顯示,大陸股市波動性最大,香港次之,臺灣股市波動性最小,但整體差別不明顯;偏度結果顯示,大陸和香港股市收益率的偏度大于0,是右偏分布,臺灣股市收益率的偏度小于0,是左偏分布;峰度結果顯示三個地區股市收益率序列均呈現尖峰厚尾的特點,J-B統計量結果表明三個股票市場收益率序列均不服從正態分布。
表2顯示了三個地區股票市場收益率的相關系數。全樣本數據的相關系數顯示,大陸股市與香港、臺灣股市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37837和0.20951,顯示出較弱的相關性,而香港與臺灣股市的相關性較強,相關系數為0.53683。為了進一步說明三個地區股市相關性的變化趨勢,分別測算2008年前后的三個地區股市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大陸股市與香港股市的相關系數從2008年之前的0.20604變為2008年之后的0.52273,大陸股市與臺灣股市的相關系數也從2008年之前的0.08559變為2008年之后的0.36567,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大陸股市與香港、臺灣股市的聯系在逐步增強。 四、實證分析和結果
(一)平穩性、自相關及ARCH效應檢驗
文章分別對大陸、香港和臺灣股票市場的收益率序列進行平穩性、自相關和ARCH效應檢驗,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大陸、香港和臺灣股票市場收益率序列均通過了平穩性檢驗,且Ljung-Box Q檢驗結果表明:(1)大陸和香港股票市場收益率序列不存在自相關現象,而臺灣股票市場收益率序列存在自相關現象;(2)大陸、香港和臺灣股票市場收益率平方序列具有顯著的自相關現象,說明收益率序列波動聚集效應顯著。同時ARCH效應檢驗結果表明三個地區股票市場收益率序列存在ARCH效應,根據AIC準則,發現使用GARCH(1,1)模型來估計三個地區股市的收益率序列是比較合適的。
表4中α表示現有信息對下一期波動性的影響力程度,α值越高說明該股票市場對新信息的敏感度越高,參數估計結果顯示,大陸、香港和臺灣股票市場的α值都較低。α+β表示股票市場收益率波動的維持性,用來衡量現有波動性趨勢的消失速度,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波動性趨勢的持續時間越長,由此可知大陸、香港和臺灣股票市場波動性的持續性均較長,且沒有明顯差異。
(二)DCC-MVGARCH模型估計結果
文章利用DCC(1,1)-MVGARCH(1,1)模型分別估計大陸、香港和臺灣股票時間兩兩之間的動態相關性,通過R軟件編程得到三地股票市場動態條件相關系數走勢圖。
圖1顯示的是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大陸股市與香港股市動態條件相關系數的走勢圖,可以發現,大陸股市與香港股市的動態相關系數在多數時間內都大于0,尤其在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后,大陸與香港股市的動態相關系數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且超過了0.5。
圖2顯示的是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大陸股市與臺灣股市動態條件相關系數的走勢圖,可以發現,大陸股市與臺灣股市的動態相關系數呈現出動態上升的趨勢,但其在上升的同時卻呈現較大的波動性。
圖3顯示的是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香港股市與臺灣股市動態條件相關系數的走勢圖,可以發現,香港股市與臺灣股市的動態相關系數存在大幅波動且趨勢不明顯,但相關系數整體較高,大都在0.6附近波動。
五、結論
本文以上證綜合指數、香港恒生指數和臺灣加權指數的日收盤價為研究對象,采用DCC-MVGARCH模型,考察了大陸、香港和臺灣股票市場之間的動態相關性,根據實證結果,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大陸與香港股市之間的聯動性呈現明顯加強的趨勢,尤其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后,大陸與香港兩地的股市之間的相關性達到了0.5以上,說明經過了證券市場改革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之后,中國大陸股票市場與香港股票市場之間的聯動關系正在逐步增強。
第二,大陸與臺灣股市之間的聯動性雖然整體上存在增強的趨勢,但同時卻顯示出較大的波動性。整體來看,大陸與臺灣股市之間的聯動性卻沒有大陸與香港股市之間的聯動性強,其相關系數大都在0.5以下。
第三,香港與臺灣股市之間的聯動性最高,雖然沒有呈現明顯的變化趨勢,但卻表現出較大幅度的波動。
基于本文的實證結果分析可知,中國大陸與香港、臺灣股票市場之間的聯動效應均呈現增強的趨勢,大陸股市正逐步改善以前相對獨立的狀態。這對于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Cheol S.Eun & Sangdal Shim.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tock Market Move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89,24(2):241-256.
[2] Lee,S.B.,& Kim,K.J.Does the October 1987 crash strengthen the co-movements among national stocks markets?[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3,3(1):89-102.
[3] Calvo,Sara & Reinhart,Garmen.Capital flows to Latin America:Is there evidence of contagion effects?[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1619,1996.
[4] 洪永淼,成思危,劉艷輝,汪壽陽.中國股市與世界其他股市之間的大風險溢出效應[J].經濟學(季刊),2004,(3):24.
[5] 王群勇,王國忠.滬市A、B股市場間信息傳遞模式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5,(6):25-29.
[6] 谷耀,陸麗娜.滬、深、港股市信息溢出效應與動態相關性――基于DCC-(BV)EGARCH-VAR的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6,(8):142-151.
[7] 董秀良,吳仁水.基于DCC-MGARCH模型的中國A、B股市場相關性及其解釋[J].中國軟科學,2008,(7):125-133.
[8] 張兵,范致鎮,李心丹.中美股票市場的聯動性研究[J].經濟研究,2010,(11):141-151.
[9] 何紅霞,胡日東.大中華區股市波動溢出效應實證研究――基于多元非對稱BEKK-GARCH模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1,(10):139-143.
[10] 丁振輝,徐瑾.上海和香港兩地股市聯動性研究――基于GARCH模型的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13,(5):20-25.
(Ningbo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Ningbo 315000,China)
摘要:本文利用2002―2008年的月度數據,利用協整分析、誤差修正模型等現代計量經濟方法和狀態空間模型研究了中國股市財富效應問題。研究結果認為:從長期均衡關系看,我國股市財富效應是顯著存在;從短期動態關系看,我國股市財富波動對全社會消費支出波動具有負影響但不顯著;從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的動態過程看,我國股市財富效應始終存在,但擠出效應同樣顯著。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tock market wealth effect from 2002 to 2008 through th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ECM model and state spac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stock market wealth effect is significantly existed from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China's stock market wealth change has a negative impact for consumption change, but not significantly; from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MPC of the stock market wealth, the wealth effect and crowding-out effect of stock market is significantly existed.
關鍵詞:股市財富效應協整分析狀態空間模型
Key words: stock market;wealth effect;co-integration analysis;state space model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9-0126-02
0引言
股市財富效應是指股市證券資產價格的漲跌,引發證券資產所有者財富的變化,進而導致消費增長或下降的一種現象。國外學者關于股市財富效應的主流觀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①股市財富效應顯著;②股市財富效應有限;③股市無財富效應。[1-2]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我國股市存在弱財富效應,其中股市投資者結構及收益分配結構不合理、股市波動幅度過大、股市的“擠出效應”、股市噪聲等是抑制股市財富效應發揮的主要因素。[3-5]綜上所述,國內學者關于我國股市財富效應的有關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存在如下幾點不足:第一,由于我國股市發展較晚,樣本量較小,并且時間范圍較窄,不能很好的反應不同周期股市財富效應特點;第二,研究變量時間序列的非平穩性缺乏考慮,容易造成研究變量之間的“偽回歸”現象;第三,研究股市財富效應往往以靜態分析為主,而且僅局限于一般因果關系分析。因此,本文試圖作以下三方面改進:一是樣本選擇為2002~2008年的月度數據,該時段剛好經歷股市的低迷、上升和下行階段,克服了以往研究中樣本量小和代表性不夠的問題;二是采用協整分析、誤差修正模型等現代計量經濟方法、克服非平穩性時間序列研究變量的之間的“偽回歸”現象;三是采用狀態空間模型研究了股市財富效應問題。
1模型設計和數據說明
借鑒國內外關于股市財富效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持久收入理論、生命周期理論和LC-PIH模型框架下設定如下固定參數實證檢驗模型:conspt=α+βincpt+γsipt-1+εt(1)
其中時間t=1,2,…,T。在方程(1)中各變量的意義如下:consp為全社會消費支出總額,本文用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作為變量;incp為城鄉公眾收入總額,本文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加上農村居民純收入總額作為變量;sip為股市財富總額,本文用滬深股市股票市值總額作為變量;α和ε分別為實證檢驗方程的截距項和隨機項;β和γ分別為收入和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由于我國市場化進程和股市等處于不斷深化完善過程中,因此,收入和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明顯的動態特征。為了進一步分析收入和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動態特征,本文利用狀態空間模型,設定如下時變參數實證檢驗模型:
量測方程conspt=α+βtincpt+γtsipt-1+ε1t(2)
狀態方程βt=μ+λβt-1+ε2t(3)
γt=ω+ργt-1+ε3t(4)在方程(2)、(3)和(4)中各變量的意義如下:μ和ω為方程(3)和(4)的截距項,λ和ρ為方程(3)和(4)的系數項,ε1t、ε2t和ε3t為方程(2)、(3)和(4)的隨機項,下標t表示時間。
本文所選用的數據為2002~2008年的月度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經濟景氣月報》、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和中國經濟信息網。實證研究的consp、incp和sip數據是經過X-12方法和以2002年為1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調整而得。
2實證結果及分析
2.1 基于固定參數模型的實證結果及分析作為時間序列數據處理的必要步驟,本文首先對所使用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經檢驗,所使用的變量consp、incp和sip都具有單位根,是I(1)過程。然后本文用恩格爾―格蘭杰兩階段法進行協整檢驗,發現變量consp、incp和sip之間具有協整關系。本文進而將協整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結合起來研究變量之間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關系。協整方程為:conspt=428+0.725incpt+0.00239sipt-1R2=0.965D.W.=2.068
(0.35) (0.00) (0.00)
從變量之間長期均衡關系研究結果看,首先,從擬合結果看,R2為0.965函數擬合情況很好,說明從長期看城鄉公眾收入和股市財富對全社會消費支出解釋能力較好。第二,城鄉公眾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725,P值接近為零,說明長期來說城鄉公眾收入總額對全社會消費支出總額影響大且顯著性高。第三,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00239,P值接近為零,說明股市財富效應是顯著存在的。
誤差修正方程為:
Δconspt=20.1+0.596Δincpt-0.0003Δsipt-1-0.0126emct-1
(0.064)(0.00) (0.65)(0.67)
R2=0.271D.W.=2.003
從變量之間短期動態關系研究結果看,首先,從擬合結果看,R2為0.271函數擬合情況一般,說明短期影響Δconsp的因素除了城鄉公眾收入波動和股市財富波動外還有其他因素的存在,比較復雜。第二,城鄉公眾收入總額一階差分的系數為0.596,P值接近為零說明系數顯著程度非常高,說明短期內城鄉公眾收入總額波動對全社會消費支出總額波動影響相對較大。第三,股市財富一階差分的系數為-0.0003,P值為0.65,說明短期內股市財富波動對全社會消費支出總額波動具有負影響但不顯著。第四,誤差修正項emc的系數為-0.0126,P值為0.67,說明誤差修正項對偏離長期均衡的修正是存在的但顯著性不高。
2.2 基于時變參數模型的實證結果及分析本文利用狀態空間模型研究了收入和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動態特征。研究結果詳見如下量測方程和狀態方程、圖1和圖2。
量測方程為:conspt=420+βtincpt+γtsipt-1;
狀態方程為:βt=0.057+0.898βt-1,γt=0.004+0.134γt-1。
(0.97)(0.00) (0.99) (0.00)
從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動態檢驗結果看,城鄉公眾收入邊際消費傾向βt-1系數為0.898,P值接近為零,說明前一期的收入邊際消費傾向βt-1對后一期的收入邊際消費傾向βt影響顯著較大,意味著城鄉公眾收入邊際消費傾向β動態過程相對會比較平穩,這一點可以從圖1得到印證;2002-2008年收入邊際消費傾向β動態過程主要分四個特征階段:一是2002年1月-2003年12月為平穩階段,保持在[0.56,0.58]的區間內;二是2004年1月-2006年6月為上升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由于總體宏觀經濟形勢趨好,改善了居民的收入預期,提高了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三是2006年7月-2008年1月為下行階段,這一階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股市的走強,居民減少了消費,增加了投資,從而降低了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充分說明股市“擠出效應”的存在;四是2008年2月-2008年12月為恢復上行階段,這一階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股市的走弱,廣大居民從股市獲利回撤,居民恢復性的增加了消費,從而導致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的上升,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股市“擠出效應”的存在。
從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γ動態檢驗結果看,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始終為正,充分說明2002-2008年中國股市財富效應存在;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γt-1系數為0.134,P值接近為零,說明前一期的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γt-1對后一期的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γt影響雖然顯著但影響程度較小,意味著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γ動態過程會相對不平穩,這一點可以從圖2得到印證;2002-2008年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γ動態過程主要分四個特征階段:一是2002年1月-2003年12月為寬幅振蕩階段,保持在[0.0034,0.0099]的區間內寬幅振蕩;二是2004年1月-2005年12月為窄幅振蕩階段上升階段,這一階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股權分置等股市制度的完善,改善了居民對股市的預期,提高了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降低了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振蕩程度;三是2006年1月-2007年12月為下行階段,這一階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股市的走強,居民減少了消費,增加了投資,從而降低了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充分說明股市“擠出效應”的存在;四是2008年1月-2008年12月為恢復上行階段,這一階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股市的走弱,廣大居民從股市獲利回撤,居民恢復性的增加了消費,從而導致股市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上升態勢,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股市“擠出效應”的存在。
3基本結論
本文利用2002-2008年的月度數據,利用協整分析、誤差修正模型等現代計量經濟方法和狀態空間模型研究了中國股市財富效應問題。本文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從協整分析的結果看,城鄉公眾收入和股市財富顯著是影響全社會消費支出的關鍵因素,股市財富效應是顯著存在。二是從誤差修正模型研究結果看,短期影響Δconsp的因素除了城鄉公眾收入波動和股市財富波動外還有其他因素的存在,比較復雜;短期內股市財富波動對全社會消費支出波動具有負影響但不顯著;誤差修正項對偏離長期均衡的修正是存在的但不顯著。三是從時變參數的狀態空間模型研究結果看,中國股市財富效應和擠出效應都是存在的,同時股市制度的完善對股市財富效應穩定發揮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重視股市財富效應,加強股市制度建設,提高城鄉公眾持久收入水平,從而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實現中國經濟增長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向投資、出口和消費三者協調拉動的轉型。
參考文獻:
[1]Dynan K.E. and Maki D.M.,2001,Does Stock Market Wealth Matter for Consumption[J].Federal Reserve Board Working Paper.
[2]Otoo,M.W.,1999,Consumer Sentiment and the Stock Market[J].Federal Reserve Board Finance and Discussion Series Working Paper.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常熟位于長江三角洲,以“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故歲常熟”而得名。常熟“動控大海,西接江陰,南枕長洲,北沿揚子江,與通州相直,五狼峙若屏障焉。”[[清]高士鸃,楊振藻,錢陸燦.常熟縣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其悠久的人文歷史、秀麗的山川景色以及獨特的城市空間格局很受歷代文人的青睞,自古便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靑山半入城。”等詩句的贊譽。
1常熟古城形態演變
常熟古城自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建城以來,已有1700多年歷史。因縣境東臨滄海,故名海虞。自此常熟地域開始設縣。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移至海虞城,即現虞山鎮,隸于吳郡。城周二百四十步,高一丈,厚四尺,列竹木為柵,無樓堞之雄。后來,由于排洪泄水以及人們往來和運輸的需要,開挖了貫通縣城南北,長達1.6公里的古運河,這就是后人稱謂的琴川。這條運河是縣治通往外河,到達各地的主要水上交通要道,對當時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因常熟北濱長江,武備緊要,知縣李闿之建城門五座:東為行春門、西為秋報門、南為承流門、北為宣化門、東北為介福門,自此,城郭之制略備。南宋建炎初(1127年),僧人文用募造東塔,咸淳中(1265~1274年)僧人法潤改建方塔,四面九層,與其他浮圖風格迥異。自此方塔成為常熟古城的重要標志,改變了常熟古城西高東低的城市格局與天際線。宋嘉泰初(1201年)縣令何袞在虞山東嶺建亭,因登亭可望城西山前之尚湖,又可遠眺東南方的昆承湖而名“望湖亭”。嘉定三年(1210年),縣令徐次鐸取登亭一覽景色全收之意,更名為“極目亭”。極目亭與方塔互為對景。后來此亭廢圮。
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常熟州,仍隸于平江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以常熟為要害,甃為磚城,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二尺,頗稱完固。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州復降為縣,隸于蘇州府。明永樂中(1403~1424年)遇災年,城垣失修坍圮。至成化年間(1645~1487年),東西城垣僅存土崗,唯東、南、北三門尚存,根據宏治間縣治新圖有所修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入侵,知縣王鈇筑城抗倭,歷時五個多月修建新城,城周一千六百六十六丈,高二丈四尺,內外皆有渠,外渠之廣倍于內,惟西北環山而垣。建城門七座:東曰賓湯門、西曰阜成門、南曰翼京門、東南曰迎春門、東北曰望洋門、西北曰鎮海門、山巔曰虞山門。各門都建城樓,除虞山門、鎮海門外,其余均設水關。明嘉靖間(1522~1566年)知縣馮汝弼在極目亭原址重新建了一座亭子,更名“達觀亭”。后此亭又廢圮。到萬歷間(1563~1620年),邑人副使蕭應宮歸田后在原址再建兩層之亭,因位于虞城之西,更名“辛峰亭”。
清代,常熟古城城垣形制沿用明代,城市形態與明代基本相似。
2常熟古城形態演變動因分析
2.1安全防御
《管子•乘馬》曰:“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可見,山川在古代是一境天然屏障,保障其城市的安全。常熟地處常熟境內地勢低平,海拔大都在3~7米之間。常熟原址在福山腳下,地處海濱,歷來是受臺風、海潮襲擊的前沿地帶。同時,福山為軍事要塞,從防御海上流寇人侵與城市安全因素的考慮,唐武德七年常熟縣移至虞山腳下。宋代常熟古城的規模雖然有所擴大,仍是依虞山而建。元代張士誠以常熟為要害,向西拓寬城基,夯筑土城,據山扼守,城垣開始向虞山發展。明代因為防御需要直接將虞山的一部分納入城市,自此常熟古城形成了“水多歸海近,城半在山高”的獨特空間格局并一直延續至清末。虞山是長江三角洲腹地的最高峰,北可隔江遠眺南通狼山五峰,南可極目“姑蘇鄧尉,靈巖和陽山”,向下俯瞰為昆承湖、尚湖。虞山奠定了常熟“地勢高爽,歲無水旱”的建城有利條件,提高了軍事扼守設防的能力。[王建國.古常熟城規劃設計初探.城市規劃[J],1988.05:51.]這種安全性對于一個城市的持續穩定發展是十分重要而有利的根本前提。
2.2城市人口
在現代城市規劃中,城市的規模通常以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來界定,而城市的規模則決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態。因此,城市人口也是影響常熟古城形態演變的因素之一。根據歷代常熟縣志的記載,唐代常熟縣人口13820戶;宋淳熙十年(1183年)增長為26502戶、51570口;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增長為60194戶、240995;明嘉靖元年(1522年)增長為73641戶、381949口;到清乾隆元年至五十七年(1736~1792年)增長為898615口。宋元明的三次人口數量迅速增長,是除了安全防御以外不可缺少的古城規模擴大的重要因素。
2.3社會經濟
常熟全境屬長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地勢低平,水網交織,“山長而水遠,泉甘而土肥”。常熟遠在漢代就筑圩種稻,此后,大批中原人移入,修圩岸,筑海塘,拓地墾種,促進本地區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唐代挖掘的古運河琴川成了縣治通往外河,到達各地的主要水上交通要道,對當時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南宋以后,居民興修水利,大量開辟水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大提高,這里被稱為“國之倉庚”。從宋代詩人楊備的詩《題常熟》中可以想見當時常熟經濟之繁榮:“遠逼江垠傍海壖,落帆多是往來船。縣庭無訟鄉閭富,歲歲多收常熟田。”明清時期,由于人口壓力增大,糧食需求不斷增長,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據常熟市地方志的鄧志記載:“常熟地廣而宜稼,民皆事耕殖,無荒地。”農業生產水平有較大提高,商品經濟和手工業興盛起來。此時常熟古城形態在突出城墻后即沿著外城濠(護城河)作環狀線形發展,特別是自翼京門起環至賓湯門這一段,魚行、竹木行、磚灰行、陶瓷行及糧行均沿市河、顏港密集設置,兩岸成市。民國初年《重修常昭合志》記載曰:“沿涂座肆鱗次,舟航填咽”。
3結論
果戈理曾說過:“城市是一本石頭的大書,每個時代增添新的一頁。”城市形態不是一經建成就不再改變的,而是隨著時間不斷演進的。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城市形態是經過歷史的不同時期安全防御、人口、經濟等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是一個不斷生長的過程。從常熟古城的建設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常熟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環境的基礎上,不斷對山水城市格局進行完善的過程中逐步建設而成的,這是一個復雜、細致、連續的孕育過程的結晶。
【參考書目】:
[1] [元]盧鎮.重修琴川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2] [清]高士鸃,楊振藻,錢陸燦.常熟縣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3] [清]王錦,楊繼熊,言如泗,常昭合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4]吳良墉.建筑•城市•人居環境[G].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近些年來,我公司在多家機床廠成功推廣并應用了移動噴漆室,移動噴漆室與常規的固定式噴漆室相比,在設備利用率、生產操作和經濟成本等方面都具有優勢[1],但是移動噴漆室增加了行走機構,室體移動過程中的晃動對室體與室體的對接、室體與風管的對接精度均有很大影響,所以移動噴漆室室體需要有較大的剛度,以減小室體移動過程中的晃動。模態分析是各種動力學分析的基礎,通過對結構進行模態分析,可以得到結構的固有頻率和振型,找出結構剛度較小的方向,采取一定的結構改進措施,增加結構剛度。所以本文利用ANSYS軟件對移動噴漆室室體骨架進行模態分析,找出室體骨架剛度較小的方向,并通過添加斜支撐來提高室體骨架的剛度。
1、室體骨架的有限元模型
移動噴漆室室體主要由室體骨架和由自攻釘固定在骨架上的巖棉板組成,由于巖棉板附著于骨架之上,對室體剛度影響較小,所以室體骨架的剛度大小就反映了室體剛度的大小,本文在此只分析室體骨架的剛度。下圖是室體骨架的三維模型:
圖1.室體骨架的三維模型
室體骨架主要由大量各種規格的方管及型鋼焊接而成,是一個整體,所以在ANSYS分析時可以將室體骨架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由圖可知,室體骨架是個大型復雜的結構,另外由于方管長度最大的有8m多,而方管壁厚只有4mm,長徑比很大,所以在ANSYS中如果用三維實體建模并進行劃分網格計算求解的話,會導致模型單元數量過多,計算時間太長,甚至難以計算求解。所以本文在此建模時用線替代方管,選用梁單元beam188來進行單元網格劃分,并設定其截面形狀為方管截面尺寸,這樣能大大減少模型的單元數量[2],降低計算量,縮短求解時間。室體骨架的有限元模型如下圖所示:
圖2.室體骨架的有限元模型
模型建立后需要設定材料屬性,室體骨架所用方管的材料均為Q235,所以設定模型的材料屬性為:楊氏模量為210GPa,泊松比為0.3,密度為7850kg/m3。
設定材料屬性后進行模型的網格劃分,采用beam188單元,劃分后單元數為76278個,節點數為76296個。
網格劃分后添加約束條件,限制室體骨架底部14個關鍵點的自由度,然后添加一些必要的設置后即可進行模態分析。
2、求解分析
此處分析結構固有頻率和振型和可以不考慮阻尼的作用,所以這是一個線性分析問題,在分析線性問題時,通常可以用固有頻率及其振型來定性結構在載荷作用下的動態響應,但結構的動態響應往往取決于相對較少的前面幾階振型,因此只需要計算前面幾階振型就可以近似的模擬結構的響應。本文在此只計算室體骨架的前三階固有頻率。
ANSYS中求解完成后,通過后處理程序可以提取室體骨架的前三階固有頻率及其振型圖,如下表所示:
表1 前三階固有頻率及振型
階數 頻率 振型圖 振型
1 4.08HZ 室體骨架沿長度方向進行整體的左右晃動
2 7.23HZ 室體骨架沿寬度方向進行整體的前后晃動
3 8.43HZ 室體骨架沿水平面方向進行扭轉晃動
固有頻率與結構的剛度成正比,固有頻率越高,結構剛度越大。由上表可以看出,室體骨架沿長度方向的固有頻率較小,剛度較小,容易發生晃動變形,影響室體的運行,而室體骨架沿寬度方向的剛度及水平面內的扭轉剛度相對較大,所以需要在室體骨架長度方向上添加一定數量的斜支撐,以此提高室體骨架沿長度方向的剛度。
本文在此比較三種支撐添加方案對室體骨架剛度影響:
1. 室體底部下端梁處添加斜支撐;2. 動壓層處添加斜支撐;3.動壓層與室體底部下端梁處均添加斜支撐。如下圖所示:
圖3.斜支撐添加方案
對以上三種方案分別在ANSYS中進行模態分析后可以得到其前三階固有頻率,如下表所示:
表2 前三階固有頻率
階數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1 4.48 4.50 5.06
2 7.25 7.15 7.17
3 8.71 8.37 8.75
由上表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2均能將室體骨架的一階固有頻率提高10%左右,而方案3將方案1和方案2進行了結合,能將室體骨架的一階固有頻率提高20%,提升效果十分顯著。
3結論與展望
(1)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對移動噴漆室室體骨架進行了模態分析,找出了室體骨架剛度較小的方向,并通過添加斜支撐的方法將室體骨架的一階固有頻率提高了20%,提高結構剛度,減小了室體晃動。
(2)通過此次的研究,為噴漆室室體的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可以是室體結構的重量優化,室體骨架大量使用150*100規格的方管,導致室體骨架的重量高達6噸多,可以考慮采用規格較小的方管來降低室體骨架的重量,并通過添加斜支撐的方法提高室體骨架的剛度,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U4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550(2012)05-0018-05
Acoustic-Structural Coupling System Analysis
For Light Truck Cab Dynamics Performance
XU Hao,ZHANG Dai-sheng
(School of Machinery and Automobile Engineering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earing similar modes with vehicle, the simplified FE model of a light truck cab is built. A structure-acoustic coupling model of the cab is built with the FE model,and it is validated with an acoustic modal test.Determining the engine as one of the excitation sources to the cab vibration.Executing the frequency respon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modal analysis and studying the process of the indoor acoustic environment's diversification.By appropriate analysis with the main nodes information extracting from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will be given to improve the interior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NVH;coupled system;modal analysis;modal test;frequency response
NVH特性作為消費者體會最為直接和表面的汽車特性之一,在汽車的開發研究和實際生產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研究車內噪聲情況,對企業來說有著較強的經濟利益,對消費者而言,人體的健康是重中之重[1]。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產品在設計和試制階段,針對車內噪聲方面進行研究,并達到有效地控制噪聲的目的。將模態綜合技術和研究車內噪聲與振動耦合聯系起來,這在研究汽車噪聲技術方面是一種重要方法[2]。
1 聲固耦合理論
汽車駕駛室構成一個封閉的聲學空腔,將其離散化可以得到空腔的聲學有限元模型,其微分方程可以寫成[3]:
mff ■+kff p=F(1)
式中:mff 、kff 分別為聲學質量矩陣和聲學剛度矩陣, p 為節聲壓矢量,F 為單元表面傳給流體的廣義力矢量。如果考慮車身振動對車內空氣聲壓的影響,車內空腔聲學有限元方程可以寫成:
mff ■+kff p+(r0 c0)2STs=0(2)
式中:r0為空氣密度,c0是聲波速度,S為車室的結構—聲學耦合矩陣,s為車身結構振動位移矢量。
這時的車身結構也會受到空氣振動的影響,作用力通過耦合矩陣S作用到車身結構上,車身結構有限元方程可以寫為:
msss+kss s-Sp=Fs(3)
式中:mss、kss分別為車身的質量矩陣和剛度矩陣, Fs為施加于車身上的外力矢量。
將車身結構和車室空腔看作一個相互作用的耦合系統,其有限元方程式可以寫為:
mss 0(?籽0 c0)2ST mffs■+kss -S0 kffsp=Fs0(4)
如果已知作用在車身結構上的外力Fs,通過式(4)就可以求出車室聲場內各節點處的聲壓。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駕駛室簡化模型的建立
在模態相似原則基礎上建立的輕卡駕駛室有限元模型如圖1所示。
2.2 室內聲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運用有限元軟件Hyperworks針對流體CFD(Computationtal Fluid Dynamics,計算流體力學)仿真的前處理功能,對室內聲腔進行四面體網格劃分。在建立單元屬性時,建立PSOLID屬性卡片[4],編輯其FCTN,將其改為PFLUID流體單元。聲腔材料屬性為MAT10卡片,定義空氣的體積模量和密度,所得的有限元模型如圖2。室內聲腔有限元模型中全為四面體單元,共記38 093個。
2.3 耦合系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簡介:馬博(1983-),男,回族,陜西西安人,廣東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工程師;張廷營(1986-),男,山東濰坊人,廣東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助理工程師。(廣東 廣州 510000)
中圖分類號:TM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0-0221-02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擔負著重要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因此,電網一旦發生災害性突發事件,就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調度系統在電網運行安全管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電力企業生命線的守護者,擔負著確保電網安全、優質、經濟運行的重任。
隨著經濟的發展,電網規模的不斷擴大,電力技術的不斷提高,電網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日益增多,因此調度一線員工需不斷提升能力來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鑒于此,廣東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以下簡稱“廣東中調”)結合一線調度員在生產、培訓考核中的實際需要,開展電力調度系統的知識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知識管理的要求,設計了廣東電網DKM系統(Dispatching Knowledge Management,即調度知識管理系統),并在事故案例采集、應急預案編制、調度員上崗資格考核中得到大規模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調度事故預案的管理。DKM系統實現了預案的在線匯編預案、聯合預案的功能,并支持擴展對子預案管理、預案評論、版本控制、KPI指標統計功能,解決了以往預案管理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高了預案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時效性。
一、電網調度在預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事故預案是指根據崗位工作特點,結合實際,定期對日常工作中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預測,并運用安全科學方法,找出可行的預防措施及事故處理方案。[1]事故預案的制定不僅有利于增強調度員工的安全意識,提高員工的自我防范技能,而且能讓員工遇到突發事故時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盡可能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和財產資源的損失。企業事故預案管理就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對企業編制的事故預案進行維護和改進的過程。隨著電網結構的復雜性不斷增大,所面臨的安全隱患不斷增多,有效的調度事故預案管理是有效控制事故災害造成損失的重要措施之一。預案管理包括對預案的匯編、審核、版本控制、評價及修訂等等一系列處理流程,但是在以往的調度事故預案管理中,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各級調度部門預案銜接不足,缺乏層次針對性[2]
在開展DKM系統研究之前,對預案的編制往往遵循自上而下的路徑。上級機關制定總預案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把基層所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故都考慮到;下級機關在制定預案時,也沒有對自身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存在照搬照抄現象,如此造成各級調度部門的預案缺乏層次針對性。而且在過去,不同層級的事故預案各自管理、互不關聯。實際上,同一突發事故,可能涉及到不同的預案,比如地震災害在觸發防地震應急預案的同時,也可能涉及電力供應、電網事故等。過去對類似事故,由于各級調度部門的預案銜接不足,往往容易造成權責不清和現場混亂的現象,從而造成處理電網事故的準確性和速度性不夠,同時有損企業的形象。簡單來說,各級調度部門的預案缺乏級聯關系。
2.預案更新不及時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變化,電網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網絡結構的不斷創新等,從客觀上要求調度事故預案不斷更新變化,以適應電網發展的要求。但在過去,預案都是在每年年底進行檢查,再考慮是否需要更新,這種做法往往跟不上實際情況的變動。同時,由于各級調度部門的預案缺乏級聯關系,容易造成信息傳遞的不及時,妨礙方案更新的進度,違反了預案管理中時效性的原則。
3.預案管理的處理流程缺乏可視性
編制或更新預案,使之始終與電網發展相適應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預案匯編的各個處理流程又是復雜而繁重的過程。在過去,預案匯編過程不透明和缺乏公開性。預案的新建、匯編、審核、修訂等流程未能及時地對相關部門與相關人員進行公布,而且各個流程所花時間或者處理狀態也未能及時公布,這種情況容易造成預案管理的監督不到位,導致預案編制進度的嚴重拖延,以及影響了預案的質量和可用性。
二、DKM系統
為了對電網調度預案進行有效管理以及解決以上問題,構建了DKM調度知識管理系統。DKM系統整體應用體系架構分為四個層級,分別是應用服務層、核心服務層、DAO數據服務層和數據層,涵蓋了知識討論、電力百科、培訓學習、在線考試面試、預案管理及其他業務領域等功能模塊。DKM系統按照業務流,充分整合各功能模塊的數據信息,并對其進行了有效地集成,使得每個模塊都可以相互滲透,使數據信息能夠發揮最大效用和價值。
由于DKM系統是基于B/S架構模式實現的應用系統,因此對網絡組網模式和訪問方式并沒有特殊要求,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對系統進行訪問。另外,DKM系統可以有效解決用戶比較分散的問題,其中包括調度中心用戶、各供電局用戶,以及分散在各地的變電站和電廠用戶,從而提高了生產運作效率和規模效應。
三、基于DKM系統的調度事故預案管理的ST二維模型
1.ST二維模型
調度事故預案管理是DKM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以往調度事故預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構建廣東電網DKM系統時,創造性地提出了ST二維模型,為調度事故預案管理夯實了理論基礎,也為DKM系統提供了理論指引。根據圖1,ST二維模型主要由時間維度(Time Dimension)和空間維度(Space Dimension)組成。在此模型中,時間和空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DKM系統把兩者緊密地聯結一體。
2.ST二維模型的空間維度
ST二維模型的空間維度是指對預案覆蓋范圍的管理。在該維度上,涉及總調、中調、地調和縣調四個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有各自的預案管理。如此,避免了過去不同層級的事故預案各自管理、互不關聯的局面,從而可以做到體系化的預案級聯管理。
根據設備邏輯關系、電網等級關系和業務管理關系,在總調和中調兩個層級上,總調的預案是父預案,與其關聯的可能有多個中調的子預案;在中調和地調兩個層級上,中調的預案是父預案,與其關聯的可能有多個地調的子預案;在地調和縣調兩個層級上,地調的預案是父預案,與其關聯的可能有多個縣調的子預案。這樣四個層級就形成了相互勾連的級聯預案體系。由于本DKM系統是在中調率先研發,因此系統的推廣可以向兩個方向進行,向下推廣可以經過地調覆蓋,再到縣調普及,向上推廣可以從中調試點到總調的全網推廣。綜合上述思路,最終做到預案的級聯管理一體化(見圖2)。
3.ST二維模型的時間維度
ST二維模型的時間維度是指對預案動態更新的管理。時間維度確保了調度事故預案更新的時效性,有效解決了過去事故預案更新不及時,導致與實際脫節的狀況,真正做到了體系化的預案動態管理。第一,根據設備邏輯關系、電網等級關系和業務管理關系的變化,可適時由中調組織各地調聯合編制預案,使預案編制更能反映實際應對情況,使得預案編制更加便利,編制、修改過程可以隨著系統運行的情況進行調整,實現動態編制。第二,結合DKM系統的版本管理功能,預案更新也將融入版本管理。對各個時間點產生的版本進行簽出和簽入等操作,可以保證預案數據庫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第三,引入動態KPI指標,指標反映預案管理的動態性能,對預案的更新進程、修訂進程和審核進程等進行實時管理。綜合上述思路,最終做到預案的動態管理一體化。
四、DKM系統的調度事故預案管理的應用
以ST二維模型為理論指導而構建的DKM系統實現了預案的在線匯編預案、聯合預案的功能,并支持擴展對子預案管理、預案評論、版本控制、KPI指標統計功能,解決了以往預案的編寫困難、相對孤立和不能及時更新等一系列的問題。截至目前,共錄入預案665條,其中綜合預案12條、設備預案649條、專項預案4條。隨著DKM系統廣泛應用、預案管理模塊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預案工作更能貼近實際,更能體現實戰性,從而讓調度人員遇到突發事故做到心中有數,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
五、結語
針對一線調度員在生產、培訓、考核各方面的需要,廣東中調以ST二維模型為理論指導構建了DKM系統。該系統有效地整合了系統內各地區用戶調度事故預案現有資源,讓各級調度中心在預案管理中能夠做到上下貫通、左右銜接、互通互聯、信息共享、互有側重,最終做到預案的級聯管理一體化。同時,該系統不僅內有版本管理功能,而且還引入了KPI指標管理,提高了預案編制審核流程的可視化,有效監督了預案管理的各個流程,最終做到了預案的動態管理一體化。
一、動態比較優勢
(一)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日本著名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以時間為序列的動態比較成本理論,即從一個時間點到另一個時間點的比較優勢的變化結果來考察成本問題。該理論實質上是一種靜態比較理論,采用的方法是比較靜態分析,即研究外生變量的影響方式,以及分析比較與不同外生變量對應的內生變量的差異。動態分析是在引進時間變化序列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時點上變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狀態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時間變化過程中的均衡狀態的實際變化過程。筱原三代平僅僅是考慮到了不同時間點的差異狀況,而最終又歸結為以最后一個時間點為起點的靜態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局限于結果的再次比較,而沒有考慮到變動的過程。
(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的內在支點
1.比較優勢衰減。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經濟體之間的互相模仿和學習,以及各地區間經濟聯系的加深,原有的比較優勢會呈現逐步減弱的趨勢,也就是說,比較優勢隨著經濟發展會不斷衰減。延緩衰減的可行辦法就是,向區域優勢產業注入更多的其它區域不易模仿、學習和替代的要素,或構筑獨立的經濟運行模式。例如,科學和技術為核心的知識文化的注入,區域體制、機制的革新,運行模式的變革是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另一個簡捷有效的辦法是靜態比較優勢動態化。它可以有效保持區域優勢,甚至在特定階段強化區域的經濟優勢,保持區域持久的競爭優勢。
2.動態比較優勢的測度模型。按照區域經濟發展對某類優勢經濟要素的依賴程度差異,針對差異的存在和比較的必要,提出優勢彈性概念。所謂優勢彈性是指區域經濟發展對某種類別經濟要素的依賴程度,亦即對不同區域同類、同質經濟要素對特定區域經濟貢獻程度的體現和比較。
運用特定要素的比較優勢對經濟的貢獻(A1,A2,…An),考察特定經濟優勢對區域經濟增長持續貢獻的能力和趨勢。其中地區經濟增長為(G),動態比較優勢指數為(E):
Ea=An-An-1/Gn-Gn-1………………………(1)
對要素的重要性進行加權處理,區域綜合動態比較優勢的簡單模型為:
Ep=Ea×ka+Eb×kb…En×Ln/Ea+Eb+…En………………………(2)
其中En,是第a種比較優勢的貢獻指數,Eb是第b種比較優勢的貢獻指數,依此類推,Ea,Eb…En分別為Ea,Eb…En的權重,En為區域經濟比較優勢的總體水平。該模型的經濟意義在于,通過對不同比較優勢對區域經濟貢獻率的時間序列比較,測算特定比較優勢對區域經濟貢獻的變化情況――動態比較優勢指數,即(1)式,以此為基礎對區域的不同比較優勢進行加權處理,以得出區域動態比較優勢的總體水平,即(2)式,成為綜合動態比較優勢指數,總體上說明區域動態比較優勢的綜合水平。必須指出,該模型尚需大量實證資料的驗證,有待進一步修正和完善。
二、內蒙古中部地區區域經濟轉型及其動因
(一)經濟轉型
1.經濟轉型主要理論。理論界對經濟轉型的認識非常寬泛,主要按照以下邏輯理解。一指經濟制度的轉變,即一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發生改變,比如蘇聯和東歐劇變就屬于這一類型,是一種根本性變革;二指經濟體制轉變,經濟運行的基本方式變更,例如中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一統天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建立起以市場為資源配置基本方式的經濟體制;三指經濟增長方式轉型,主要是由粗放型經濟增長,向以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四指經濟結構轉換,包含兩個層面,從靜態看,經濟區域或者經濟體系的主要構成要素的比例發生重大變化,也就是說經濟體系的內在要素配比發生重大變化,如由工業比重較高的產業結構,逐步向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方向變化。動態看,經濟結構是經濟主體經過長期經濟過程形成的支撐區域經濟運行的骨干框架,以及展開經濟運行的路徑,它凝結經濟活動中價值的創造過程,是有序列,有組織,有特定架構的區域運行機制。五是指經濟發展的戰略轉變,直接體現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改變。
2.經濟轉型。理解思路和框架設計的差異,以及社會制度、文化理念的差異造成了對經濟轉型理解的分歧。綜合多種觀點,筆者認為:經濟轉型是經濟主體主導的,以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變革為主要內容,在結構、機制、效能等方面發生的經濟系統變革。據此,經濟轉型主要由三個方面形成:第一,經濟轉型主要包括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三個層面;第二,經濟系統的機制、功能、效率將得到大幅提升;第三,經濟主體主導經濟轉型過程。
(二)區域經濟轉型的內在動因――區域動態比較優勢
動態比較優勢由經濟要素的復雜組合而成;可以通過開發靜態比較優勢,注入新內涵形成;通過生產流程和管理創新形成。筆者看來,挖掘動態比較優勢,就是運用變化、發展、科學判斷的方法來分析、組合、創造、消亡既往經濟運行過程中的靜態比較優勢,并通過創造性的方法深刻挖掘區域內符合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內生的動態比較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和不竭的發展動力。運用比較優勢衰減理論及其模型可以判斷區域動態比較優勢水平,為區域經濟規劃提供科學參考。動態比較優勢必須符合經濟轉型目標的需要,符合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區域經濟轉型必須著力挖掘區域內部所擁有的綜合比較優勢,運用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發現和創造區域動態比較優勢,為區域經濟轉型創造要素和制度條件,區域動態比較優勢成為經濟轉型的內在動因。
三、內蒙古中部地區區域動態比較優勢
(一)區域靜態比較優勢分析
靜態比較優勢主要指現有資源優勢和產業構成。內蒙古
中部地區形成的主導產業和經濟發展模式實際上就是對已經具備的資源優勢的發揮和運用。因此,經濟中的靜態比較優勢就體現為當前內蒙古中部地區的所謂優勢產業。相對優勢產業包括:第一類:以煤炭資源為基礎和核心的產業類別,包括煤炭產業、化工產業、電力產業。具體有煤炭的出產、運輸、銷售;煤化工、煤液化、煤轉油;火力發電為基礎的電力輸出;第二類:冶金產業、機械裝備產業、材料產業等產業類別;第三類:包括以稀土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和以生物、信息為核心的新技術;第四類:農畜產品加工類。這些優勢的根基在于資源型產業,隨著資源優勢的衰減,經濟發展必定不可持續。
(二)遴選區域動態比較優勢
1.遴選標準。按照現代經濟五個方面的發展趨勢,即,一是形成內生拓展性經濟體系或區域經濟;二是形成環境友好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發展模式;三是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四是形成工業化為根基,信息化、數字化為主導的虛擬經濟發展模式;五是深化經濟體系的競爭與合作。五大標準代表世界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反映了未來人類的共同需求,共同描繪了區域經濟轉型的目標模式,是區域經濟轉型必須遵循準則。
動態比較優勢不僅局限于資源分布以及主導產業,遴選內蒙古中部地區區域動態比較優勢必須考慮以下方面。其一,現代經濟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大小并非完全取決于民族經濟主體人數的多寡,也并非取決于經濟主體的分布狀況,人口的整體素質是區域動態比較優勢的核心。還必須考慮到,政治體制,產業政策,民族文化,區位特色等多方面因素。動態比較優勢是多種條件的有機結合。其二,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激發出文化的活力,加強了文化對經濟的影響,成為動態比較優勢的內在核心。其三,區域經濟發展源于區域優勢的發揮,從而合力獲取區域優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關鍵在于如何把握區域的動態比較優勢與市場的適應性上。其四,必須符合區域產業結構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區域產業結構是圍繞區域動態比較優勢建立起來的相互關聯的緊密整體。區域產業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首先取決于地區專門化產業與輔助配套產業之間是否協調。其次取決于地區專門化產業與區域內非專門化產業部門是否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落腳點在于提高區域內居民的經濟利益。形成內蒙古中部地區整體的綜合比較優勢,取得規模效益。經濟整體的動態比較優勢才能權利推動經濟轉型。
2.內蒙古中部地區動態比較優勢遴選思路與結果。按照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結合內蒙古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實際,區域動態比較優勢的篩選過程與結果如下:第一類,煤炭產業和電力產業以及低端化工產業不符合環境友好型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代價巨大,所以應該逐步削減規模。尋求其替代產品(新興能源)的開發與大規模應用,因此新能源行業將逐步成為區域動態比較優勢。有代表性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第二類,冶金產業、機械裝備產業、材料產業作為支撐區域經濟的關鍵產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類產業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競爭趨于激烈,產能過剩和產品結構問題突出,利潤率逐步下降,增速趨緩。這些產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還同時產生大量副產品,經濟增長的代價沉重。因此,應該以集約生產為模式,注入擁有高附加值的產業高端,經過篩選,冶金產業、機械裝備產業、材料產業的高端――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符合動態比較優勢的判別標準。第三類,以稀土資源為依托的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研發,儲量的壟斷性占有高附加值,符合經濟發展趨勢的體要求。第四類,農畜產品加工類。生產方式與經營方式的集約化是農畜產品加工類能夠符合要求的必然出路。現代生態農畜產業,這是完全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業類別。
內蒙古中部地區區域動態比較優勢集中體現于以下方面:
有機整合的多元文化,區域的動態開放的多元文化,在該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個重要和核心的優勢要素就是區域的多元文化,區域聚合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原農耕文明,聚集了穆斯林文化,同時囊括多樣文化形態。多種類型文化通過人們的經濟交流和生活民俗文化交流,形成了以多民族文化交互的極具活力的多元綜合文化系統,成為區域動態比較優勢的文化內核。
動態城市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從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包頭到呼和浩特,城市經濟結構具有明顯互補特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城市經濟關聯路徑,四個城市的經濟聯系起來看,具備形成完整城市經濟鏈條的空間和潛力。按照主導產業的關聯性來看,烏蘭察布處于經濟鏈條的最上游,鄂爾多斯次之,接下來是包頭,處于高端的是呼和浩特,區域經濟整合和發展的主攻方向,這顯然符合現代經濟發展的規模化和集群化的要求。
畜牧經濟是區域經濟競爭潛力最大的經濟方式和生活方式,從發展趨勢來看,畜牧經濟是最符合經濟發展本質的經濟形態,它發展的可持續性強,副產品極少,綜合效益高,是內生拓展型的經濟形態,符合人類發展的最高目標――自由和諧發展。這種經濟形態的存在自然為今后區域經濟形態的豐富留存了珍貴樣本和發展空間,為人類儲備了最符合發展本質的經濟形態和生存方式。
四、內蒙古中部地區區域經濟轉型與動態比較優勢互動
(一)區域動態比較優勢與經濟轉型的擬合預測
擬合預測是建立一個模型去逼近實際數據序列的過程,適用于發展性的體系。建立模型時,通常都要指定一個有明確意義的時間原點和時間單位。而且,當時間趨向于無窮大時,模型應當仍然有意義。將擬合預測單獨作為一類體系研究,其意義在于強調其唯“象”性。一個預測模型的建立,要盡可能符合實際體系,這是擬合的原則。動態比較優勢與經濟轉型的擬合在實質上就是將動態優勢與目標模式匹配。經濟轉型寓于經濟運行中,經濟轉型結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模型,經濟轉型過程必須符合和發揮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具備的動態比較優勢。只有內蒙古中部地區區域動態比較優勢作用發揮與區域經濟轉型過程全面擬合,經濟轉型的預期目標才能完全實現,從發展趨勢來看,雙方的關聯程度越高,說明經濟轉型的結果就越好,說明經濟轉型過程中,動態比較優勢發揮的程度就越高,經濟的效率與活力就越明顯。
(二)動態比較優勢是區域經濟轉型的主要根據
動態比較優勢是經濟運行的根基。內蒙古中部地區區域動態比較優勢包括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文化產業、符合城市經濟有機聯系的動態發展的經濟結構條件、有機整合過程中的多元文化、符合人類發展本質的畜牧經濟形態,它們共同構成了區域綜合動態比較優勢,是區域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和最大資本。城市經濟之間在總體來看,處于產業的不同位置,因此,城市經濟之間具備很強的互補性和吸引力,為經濟轉型的目標――形成區域經濟高度關聯的有機經濟體系――提供了具有很強擴展空間的經濟條件。經濟轉型必須依靠文化轉型的實現,文化的轉型是經濟轉型的先行者,它能夠表現出區域經濟主體對于經濟轉移的總體預期和意愿,區域內所具備
的不斷整合過程中的多元文化,必然激發出經濟轉型的內在動力,為經濟轉型提供思想和意識文化條件。畜牧經濟形態經濟價值雖然有限,然而,考慮到人類的發展模式的多樣性,畜牧經濟必將對區域經濟轉型將產生潛在而深刻影響。
(三)區域動態比較優勢與經濟轉型的互相促動
動態比較優勢并不是孤立存在,經濟轉型是動態比較優勢的整合運用過程。內蒙古中部地區區域動態比較優勢構成一個具有很強活力的動態有機體系,各要素之間高度關聯,形成的是區域綜合動態比較優勢。資源型產業的高端化、經濟結構的動態調整、文化的多元有機整合。歸結起來,經濟要素的優化,經濟結構的調整,形成經濟轉型的物質條件;多元文化整合為區域經濟轉型創造了思想和文化基礎,說明區域經濟轉型是由區域經濟主體主動選擇生存和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畜牧經濟形態對現代工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轉型的過程與結果的調整與修正,對工業和信息化經濟的正常運行提供了外在保障。它們共同構成區域經濟轉型實現的主要條件,成為經濟轉型的內在動因。
然而,經濟轉型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就蘊含著動態比價優勢的豐富過程,使得動態比較優勢體系也在不斷的調整內容、結構、功能,所以經濟轉型對與區域動態比較優勢起到了促進作用,動態比較優勢在轉型過程中得到了從內涵、外延、從內容、結構到功能的全面更新。動態比較優勢系統的優化過程與經濟轉型過程相互促動,必然對區域經濟轉型的過程與結果產生重大影響。雙方在互動過程中,共同完成經濟轉型的預期目標。
本次報告會邀請了英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五礦證券首席策略師、理財中心總經理王先春,中信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吳玉立博士。同時,《股市動態分析》雜志社執行主編蔡曉銘也為投資者帶來了雜志社的最新研究成果。會上,各位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當前國內外的經濟形勢、A股市場走勢以及投資者最為關心的投資策略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與判斷。
《股市動態分析》雜志社社長劉波首先致辭,他為投資者講述了身邊幾個生動的投資故事,由此也拉開了本次報告會的帷幕。
《股市動態分析》2014年證券投資報告會上,曾做主題演講的“多頭大校”李大霄曾在當時提出“熊市已結束 牛市已啟程”的觀點。事實證明其判斷完全正確,而其一直推崇的藍籌股近期漲幅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次報告會,李大霄為投資者做了《中國首次真實牛市自鉆石底始》的演講,明確表示中國證券市場漸漸進入長期投資起點。
五礦證券首席策略師、理財中心總經理王先春認為,2015年的宏觀環境相對復雜,必然影響A股的波動,快牛后或將轉為慢牛。2015年,確定性較強的改革主題包括大金融、國企改革、大基建、新興產業、大消費。其中大金融和國企改革是熱點。
股市動態30指數自2008年1月1日設立以來,下跌29.8%,同期上證指數下跌60.35%。本周股市動態30指數跑輸大盤、股票組合跑贏大盤。
本周市場前半周一直在打2000點保衛戰,最終周三破掉了2000點,周四在證監會出臺利好信息的刺激下,大盤上演絕地大反彈,周五繼續接力大漲,短期解除大盤下破2000點危機。創業板受巨量解禁的影響本周表現最差,全周中小板指數上漲3.11%,創業板指數下跌0.22%,創業板指數走勢顯著弱于大盤指數。
中興通訊(000063)公告稱擬以5.28億出售中興特種68%股權。公司表示,本次股權轉讓,有利于公司集中力量,專注主業,并將增加公司投資收益3.6億元-4.4億元。從中興通訊目前業績情況看,公司本次出售中興特種68%股權更像是在進行利潤調控。
南方航空(600029)公告,與河南航投合資建立中國南方航空河南有限公司,其中南航出資36億,占合資公司60%股份。引入地方資本,發展區域性合資航空公司成為目前常見的發展模式,此前南航方面向廈門航空、珠海航空等進行了投資。
二、股市動態30指數
本周暫不調整30成分指數。
指數維護:《股市動態分析》雜志社研究部
深圳市南方匯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指數:股市動態網()
《股市動態分析》
三、最新評論
市場周四、周五的大漲,固然有關于證監會召開針對資本市場系列改革會議傳聞的影響,但另一主因是申萬首席策略分析師凌鵬9月26日《發令槍響》的研究報告,在近期滬指跌破2000點之后,凌鵬連續三篇關于進場博200點反彈的研報。由于凌鵬今年對行情的判斷和節奏判斷極為準確,其研報獲得了市場機構的高度重視,而其推薦的主要配置板塊則為非銀行金融和周期板塊,均為周四大漲的板塊。市場大漲,主要是兩者共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