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把脈基礎入門知識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4 17:21: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把脈基礎入門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把脈基礎入門知識

篇(1)

顏老清楚地知道,搶救中醫的任務困難重重,他只身面對的和挑戰的將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但這位白發蒼蒼的九旬老人憑著對中醫事業的摯愛,發誓要竭盡所能地付出。他說:“聽起來有點悲壯和凄涼吧!但是,我還是想試一試。”

感覺上,這位老人似乎獨自在挑戰一個巨大的風車。不過,他卻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對困難,他說:“中醫有點積重難返了,現在談改變太困難了。但是總是要有人去做。”

中醫已然“不中不西”

前幾年,顏德馨親歷了一件讓他感到悲涼的事情。當時,有一位香港老板想建一所中醫醫院,提倡傳統的純中醫,這位老板派人在上海、廣東、北京轉了一大圈,遍訪各大中醫醫院,可最后卻失望而歸。他得到的報告是:“現在已經沒有純中醫了!”

顏德馨最后見到了這位遍尋中醫之人。對方告訴顏老:“現代的中醫們講的都是蛋白、細胞、細菌,看的是檢驗報告,開的是中成藥。”

中醫已經被嚴重西醫化了。在各大中醫特色醫院里,門診也許是僅存的還有一點中醫模樣的地方,那里的醫生還在號脈、開湯劑,可一旦進入病房,就會讓人震驚不已:中醫師們開的是抗生素,不用四診,直接開化驗單,一切都被嚴重西醫化。

更讓顏老感到傷心的是,一些高學歷中醫師竟然不會“望、聞、問、切”。在一次職稱評審中,顏老發現一些中醫博士竟然不懂四診八綱,不懂辨證論治,只在實驗室里度過了3年的求學生涯。

“中醫已經不中不西。”顏德馨哀嘆道,“現在用真正的中醫方法看病的中醫正越來越少,這是一個讓人痛心的現象。”

近年來,顏德馨四處奔走,大聲疾呼,要求各方搶救中醫。“經過這些年大家的努力,國家和政府對中醫的支持力度已經越來越大,從政策層面上看,謀求中醫發展的基礎已經具備了。”

他認為,現在的最大問題不是在別人身上,而是出在中醫自己。其中兩大表現最為嚴重:一是中醫西化;另一個則是廢醫存藥。

“中藥,現在似乎變得跟中醫沒有關系了。黃連素、麻黃素好像已經是一種西藥。如今流行的輿論氛圍是,中藥是好的,中醫不行了。”顏德馨感到困惑不已,難道已經不再需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中藥了嗎?這是不對的,中藥就是應該在辨證論治的觀點下使用。

國醫大師須植根中華文化

看到問題本源后,顏德馨一刻也沒有停歇。他利用自己在中醫界的影響力,2008年11月更是促成了“中醫大師傳承班”在同濟大學開班,這個項目目前是國家中醫傳承人才培養的試點項目。顏德馨在開班儀式上表示,“中醫西化”已成中醫學傳承和發展的致命傷,只有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先做好原汁原味的繼承,中醫才不致消亡。

顏德馨的這番話,濃縮了自己行醫70載所有的感慨。那么,什么是原汁原味的繼承,當下又該如何繼承呢?也許,人們可以從顏老成為國醫大師的歷程中,發現點什么。

顏德馨是孔子高徒顏回的后裔,1920年生于江蘇丹陽。其父顏亦魯也是一代名醫,師承孟河學派,擅長治療腸胃病和婦科疾病。對顏德馨而言,父親既是嚴父,更是良師。父親常說:“知醫必先明道,傳統文化的根基是學習中醫的前提。”

7歲起,顏德馨就開始讀書習字,啟蒙從讀經典開始。盡管有些經書深奧難懂,但父親的理論是,讀書要“猛火煮,慢火燉”。“猛火煮”,強調的是博覽群書,把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歷代名醫著作作為學醫入門的途徑,打好理論根底;“慢火燉”,指的是不要死讀書,而是要在學習時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反復研習,決不能生吞活剝,食而不化。

在顏德馨看來,中醫主體來源于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具體體現,是一個靚麗的瑰寶。“過去講學醫,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他認為,中醫學源遠流長,歷代名醫皆著書立言,中醫古籍更是浩如煙海,且多折射出古代優秀哲學思想的光輝,彰顯了中醫形象辨證思維。

除此之外,好的中醫從來也是不保守的。除了讀經、讀史、讀醫,顏德馨還在小學畢業后,學習自然科學、邏輯學等其他方面的理論知識。上世紀初,父親更是鼓勵顏德馨報考上海中國醫學院學習。這位慈父明白,學習中醫要廣開學路。

1936年,16歲的顏德馨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中國醫學院破格錄取,期間,他得以跟著各大中醫名家學習,抄方和搜集整理醫方醫案,他根據自己的喜好,不拘一家,兼學不同流派,不同科別,師從多人。

“中醫教育是大問題,要改變現狀,一定要從中醫教育開始。”顏德馨決心拾回中醫學習的本來面貌,在大師傳承班內,學生們不僅要在門診抄方,更要學習國學,他們與上師大的一級教授聯手開課,讓學生們學古文,知道教、儒教、佛教等知識,讀中國經典著作,盡可能地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醫教育缺乏文化熏陶

遺憾的是,顏德馨和他的大師班的力量實在太薄弱了。他說,國內有中醫藥大學多所,但在人才培養方式與中醫特色、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現在的中醫高等學府內,學生入學后先接觸的是西醫理論,解剖、生理等西醫的課程大約占了總課程量的60%左右。中醫大學生們對英語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古文。西化教育和知識體系的培養,缺少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和積累,也使得學生對于中醫的陰陽腑臟理論難于迅速理解。

“在那里,培養的不是中醫大學生,而是不中不西的蓋澆飯學生。”顏德馨認為,這樣的教育既沒有教好中醫,也沒有教好西醫。這種西醫化的狀況持續多年,造成了眼下既具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又擁有豐富臨床經驗和診療技術的高層次中醫人才日益匱乏。再加上目前整體的醫療環境、醫患關系也不利于中醫發展,醫生們更愿意使用西藥以規避醫療糾紛。

“中醫不是不要學西醫的,而是應該強調怎么學。”顏德馨認為,即便是“醫圣”張仲景活到現在,想必也會借助CT等現代化設備。也就是在“望聞問切”這“四診”之外,再增加一診,可在加一診的時候,不能丟棄傳統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賴設備和化驗單,中醫也就喪失了生命。

顏老說,中醫其實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其中也包括生理、病理、藥理、診斷及治療等多方面內容。它們都藏于中醫數千年的經典論著里,因此學好經典著作,無疑是學習中醫的關鍵。可現在的學生學經典、讀經典的時間卻少之又少。

“沒有時間學是問題,沒有心思認真學是更大的問題。”現在的學生從小缺少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和積累,接觸中醫后,又覺得傳統的陰陽腑臟理論難以理解。長此以往,造成了師授雙方皆重“西”輕“中”的局面。

中西醫結合必須設門檻

在中醫界,成為“蓋澆飯”的不僅僅是學生,更可怕的是中醫內涵的滑坡。以前社會上流行的一種提法叫中西醫結合,可是到底什么才是中西醫結合呢?顏老對此也困惑不已。

前不久,他在香山科學會議上遇到了衛生部部長陳竺,他對部長說:“中西醫結合一定要下一個定義,要有一道門檻,不是誰都可以掛中西醫結合的牌子的。”

“我認為,‘中西醫結合’應該是一門精英醫學,而不是普及醫學。”顏德馨認為,當年同志親自提出要中西醫結合,那個時候的本意是將中醫和西醫融會貫通,形成一門中國獨有的醫學分支。“要匯通,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顏德馨認為,做中西醫結合的醫生,一定要兼具中醫和西醫的扎實功底,才可能將兩者很好地加以匯通。“現在的一部分狀況是,90%的西醫加10%的中醫,或者90%的中醫加10%的西醫,就可以稱為中西醫結合了。”顏老說,“這就像蓋澆飯,干燒面,往飯上加一點澆頭即可。”

中西醫結合提倡多年,由于無人把關,少設門檻,其負面影響日益顯現,客觀上造成了中醫的弱化,而且使得業內魚龍混雜。“中西醫結合不是某個醫生、醫院掛塊牌子就可以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做出成績來。從理論和臨床上都要做出研究。”

對于真正優秀的中西醫結合醫生而言,他的學習生涯必將漫長而艱辛,而現有的體制下,要培養此類精英醫生的難度非常之大。

顏老說,中醫就這樣不斷地彷徨、徘徊著。“現在的政策是中西醫并重。”他認為,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相關人士的注意,中醫不應該在結合中被忽略,在結合中被矮化。

在談及中西醫結合被曲解的過程中,顏老不經意地又提到剛剛流行的“治未病”概念。他說:“要吸取中西醫結合的經驗,盡量避免‘治未病’理念的走樣。”他認為,中醫的“治未病”絕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預防、保健,它其實是一門深厚的理論,貫穿于中醫整個預防治療過程之中。病前要防,病中、病后亦要“治未病”。

“不要再將‘治未病’的理論簡單化了,只講預防是不全面的理解。”顏德馨希望醇厚的中醫內涵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嚴重曲解。因為,每一次曲解,傷害的都是中醫界本身。

誰說中醫不能治急癥重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醫問題格外沉重,但今天卻不應該沉淪。顏德馨說:“現在一定要努力起來,救救中醫。除了外人幫忙外,更需要中醫界自己站起來。”

中醫先要自己相信自己。“誰說中醫不能治急癥、重癥?”顏德馨說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中,治好了很多重癥、急癥。上千年來,幫助中華民族抵御疾病的力量中,中醫作用不容忽視。

他仍然記得,當年跟著父親四處行醫時候的情景。那時候,病人大多危重。醫生行醫常常從早到晚,星夜當空,顏德馨仍然手提著燈籠跟著父親,一家一家去看病,問診、開方、煎藥⋯⋯若病人情況危重,一天之后必定再來復診。忙起來,一晚要走上十幾戶人家。走進最后一位病人家中時,往往已是第二天清晨,顏德馨手提的燈籠上還寫著昨天的日期,看著依然跳動的火苗,似乎一天又延長了。

“中醫從來就是解決問題的。為什么現在會變成康復、保健的代名詞了呢?怎么就比西醫差了呢?”顏老百思不得其解。

他記得,有一次應邀去其他醫院會診,當時患者情況很危急,治療方案不夠明確,同時用著內服、外用的西藥多達21種。顏德馨在看舌苔、把脈等細致診療后,果斷地提出,將所有的西藥全部停掉,改用中藥桂枝湯進行治療。結果,三付藥之后,患者奇跡般地出現了好轉。

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顏德馨更是涉足血液病的治療,主攻白血病和血小板減少癥。為了尋求可靠的中醫療法,他深入鉆研了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將血液病與中醫氣血理論結合研究,并投入大量時間在實驗室觀察、實驗等等,率先提出雄黃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藥物。

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SARS正在肆虐流行。2003年4月,84歲高齡的顏德馨勇挑重擔,奔走在第一線,擔任華東地區中醫藥“防非”科研協作組首席專家。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此前不久,顏德馨由于不慎跌倒受傷,剛剛完成全髖置換手術,在治療過程中,他戰勝了感染、肝損、失血、心衰等多道難關。尚在恢復期中的顏老就這樣投身SARS的防治工作,他參加制定了中醫中藥預防“非典”的方案,創制了“扶正祛邪方”。他還提出,由于地域、患者體質的不同,“非典”治療要辨證論治。

“我膽子大,所以比較敢治急病、重病吧。”其實,顏老的膽大源于深厚的中醫功底和豐富的臨床實踐。“中醫應該相信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相信自己對抗疾病的能力,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在醫學領域找到生機的。”

“我還在給人看病,看重病。每看好一個病人,就是守住中醫一方陣地啊!”說這句話時,顏老的眼中閃過一絲悲涼。

傳統中醫需要實習基地

守住中醫的土地,是多年來顏德馨一直在努力奮斗的。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里,有一座破舊的老樓,那是顏老奮斗了幾十年才建起的中醫樓,而如今中醫樓風光不再。不過,顏老沒有灰心,他告訴記者,半年后很有可能會成立“顏德馨中醫醫院”,他希望那里能夠成為姓“中”的醫學領地。

“沒了中醫樓,又有了中醫醫院,我堅守的中醫事業又有了新的開始。”顏德馨早就與中醫融為了一體,這似乎成了他與生俱來的神圣使命。

顏老期望,未來的中醫醫院能夠成為專屬于傳統中醫的實習基地。在那里,醫生們能夠寫中醫醫案、開湯劑、治重病,病房內充滿了中醫的味道。

“我們關鍵要拿出幾個病例來,要告訴世人中醫有明確的療效。”他堅信,在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在危重疾病的搶救中、在疑難雜癥的治療中,都必須堅守中醫的特色。只有這樣,中醫的血脈才不會斷在我們這一代手里。

在顏德馨中醫醫院尚未規劃的時候,適合中醫實習的基地少之又少。“現在的學生去醫院實習,學到的大多是西醫。”一些帶教老師甚至干脆對學生說,中藥沒用,就給病人吃西藥。

在這樣的氛圍里實習,即便學生們在大學里學到了一點中醫知識,也會被臨床現狀所淡化,最終拋諸腦后。結果是,不少學生畢業后只會用四個素:激素、抗生素、維生素加黃連素。

篇(2)

易學是以陰陽理論(陰陽學說)為其理論基礎的科學體系,這是易學區別于其他學問的根本特征或標志。易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易學知識包括了全部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大凡中華傳統文化無不打上陰陽論的烙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屬于易學體系的范疇。易學有易理和易術兩大部分的內容,易術是易理的實際具體應用,也是檢驗易理的真理性的過程和根本途徑。那么,構筑易學大廈的陰陽理論的科學本質、物理含義是什么呢?下面就從這一問題談起。

大約在五千年前,我國的遠古先人們利用悟道的方法,創立了偉大燦爛的易學文明。在之后的幾千年內,易學不斷得到充實、發展、完善、壯大。同時,由于易學的抽象特點,使得人們難以理解和接受,使易學的發展經歷了無數的波折磨難,尤其是在西方科學(現學)誕生之后,東方科學(易學)更加走向了沒落衰微。近些年情況略有好轉,易學著作大量面市,易學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情況還是不容樂觀,人們研究易學從來是從人文科學的角度進行的,放在社會科學和生命科學的領域,從來沒有從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角度開展工作,從事自然科學的人是不會或者恥于涉足這些“迷信、封建、反科學、偽科學的東西”的。他們寧愿對客觀實在的易學現象視而不見,而不愿去接受這些客觀事實,不愿努力去揭開這些客觀現象的本質奧秘。

易經科學又名易學、易經、易,是關于易這種物質的學問,是由周易、中醫、氣功、武功、煉丹、風水、算命、看相、姓名、解夢、易卜(奇門、六壬、斗數、時課、梅花易、納甲易、測字、占卜)、宗教、符咒、文史、兵法、術數、法術、星占、巫術、諸子百家等多門易學學科組成的龐大的科學體系,在易學科普名著《西游記》中大多有所介紹。易學的知識、著作、代表人物在歷代史書古籍文獻里都有記載。相傳學了易學就能夠無所不知,就能夠知道天上、地下、人間三界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事物(就是所有時空的一切事物),都變成了洞曉天機的活神仙。

易學是經過數千年漫長而廣泛的易學應用社會實踐活動嚴格檢驗證明的,是實用有效的科學真理。易學知識對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對人們提高自我都是很有用的。事實表明:中醫能診治疾病、氣功能全面養生、武功能健體強身提高抵抗環境的能力、風水能影響命運(身心健康和思想行為)、算命看相能了解命運把握人生動態從而趨吉避兇、易卜能了解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些都是有大量的實例證明的,其科學真理性是不容質疑的。易學(尤其是易卜)做不到百分百準確,問題不在于易學的理論和技術本身,而在于用易的人學藝不精或用心不專。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只有認真學習認真應用才可能成功,對于易學尤其如此,因為易學是關于時空的學問,時空變遷不再,往往很難重復實驗同一件事(這是同現學對象根本不同的),講究的是“心誠則靈且必靈,心不誠則不靈且必不靈”。

我們要用唯物論的和科學的態度對待易學現象。易學至今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不能在神圣的科學殿堂里占有一席之位,一個決定性的原因就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易學不是科學的東西。大量的事實證明,只靠用易實例證明易學的科學真理性是遠遠不夠的,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只有把易學的道理講明白了,人們才有可能廣泛地去認識她接受她,學習她應用她,讓她為人類服務。這就是本文的寫作目的。本文從物理學角度闡明了易學的科學本質和物理學原理,掀開了蒙在易學頭上的神秘面紗,揭開了易學的千年奧秘,為弘揚易學文化掃清了理論障礙,對易學的傳播、發展、壯大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現代人用觀測實驗的科研方法發現和認識了各種實物創立了現代科學,幾千年前的中華古人則是利用悟道這種特殊的科研方法發現和認識了易這種物質創立了易學體系,易學是中華古人利用悟道的科研方法創立的科學體系。。什么是悟道?悟道就是應用氣功修煉的方法開發出來的生命潛能(特異功能、經絡穴位功能)的應用,是經絡穴位功能的開發和應用,是一種利用經絡穴位去感知宇宙中六氣(易)信息的方法。不同的是,思想是常人平常的思維活動,感悟(靈感、頓悟、悟性)是常人進入氣功態后才能突然出現的生命潛能,而且往往是一瞬即失不可復尋的,而悟道是練氣功有大成就的得道高人必然具備的生命功能的應用,是隨心所欲就能出現的生命功能。有些人具有平常人所沒有的特異功能,他們有的可以利用心靈感應交流信息,有的可以預感到未來事物的發生,有的可以知道過去的事情……通過氣功修煉,可以進入無我的入定狀態,這個時候就能夠感知到宇宙間的各種氣信息─—六氣信息,在《鏡花緣》一書里對氣功入定現象有精彩的描述。當練氣功有大的成就后,就是得道高人、神仙,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感應到六氣信息。

中華古人利用悟道的方法感知六氣信息,并以六氣闡述一切,形成了易學。易學的理論很雜,內容涉及到所有時空的一切事物,但是其基礎理論就是精氣神、經絡穴位、陰陽五行三大理論體系,分別闡明了氣的來源演化、現象分布、運動作用規律及其性能應用等問題。至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明白這些理論名詞的意思,即其所代表的物理學含義和科學本質。

炁學(炁體科學)將宇宙物質(哲學物質、廣義物質)分為炁粒、炁流、炁體共三類炁體物質(三炁),炁粒為實物,炁流和炁體為虛物,炁體為靜止的虛物,炁流為流動的虛物,就是能量、能、力。三炁的關系就象冰雪、流水、靜水這三類水物質的關系一樣。實物是質點物質,是看得見、摸得著、有形質的物質,構成了實物世界,形成了實物現象(物理化學現象、看得見摸得著的自然現象),經常又叫做物體、實體、物質、物,其實是狹義物質。實物有固液氣體三種物態(包括等離子態和中子態),分為生物和非生物二類。實物都是由量子(核子和電子)構成的,量子原子分子物體(固液氣體、生物和非生物)。虛物是沒有質點的物質,是非質點物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無形質的物質,命名為炁體,英文名字為jies,簡稱為炁,規定炁讀jì以區別于易學的炁字(音義同氣)。虛物構成了虛物世界,形成了虛物現象,例如:易學現象(中醫、氣功、武功、風水、易卜、精氣神、經絡穴位、陰陽五行、金丹)、生命現象(特異功能、靈魂、心靈感應、生物能、智能、返老還童)、哲學現象(生產力、生產關系、階級等社會現象,以及意識、哲學物質、矛盾、運動)、自然現象(場能、能量、時間、空間)。虛物炁體是存在于真空里的物質─—太空是純凈炁體的海洋(純炁海),大氣是受到氣體分子和塵埃物質污染了的臟炁海,在物體中除了量子之外都是炁體(電磁場物質)─—易學把虛物叫做虛、無、無有、氣、風水,就是經絡穴位里的物質,把虛物占據的空間叫做經絡穴位、風水寶地。將實物炁粒研磨到質點(粒子)消失時就變成了沒有質點的虛物炁體。由此推知,炁體凝聚成炁粒,炁粒還原為炁體。炁體生成炁粒的具體過程是:炁體炁子量子原子分子物體。從量子到物體在現學里已經揭示了,這里主要講炁子。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證明,任何炁粒都在產生炁流─—引力能和斥力能(輻射能),在易學里叫做陰陽二氣。易學指出:精生氣。能量的本質為炁流,是炁粒吞吐炁體引起的炁體流動現象。炁子是特殊形態的炁流,是電場和磁場(陰陽二氣,引力能和斥力能)的對沖狀態物,易學里叫做沖氣、太極、一,現學里叫做電磁場、化學健、結合能、內能。炁子是組成實物的主要物質─—除了量子(核子和電子)之外都是炁子。炁子形成了非生物的經絡,炁體形成了生物的經絡穴位。經絡是炁流的通道,是聯系一切事物的紐帶。炁流總是在經絡中流動的,是宇宙的動力源泉,在生物體內稱為生物能。三炁物質不停地相互轉化相互作用,形成了永動不息的物質世界,形成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

易學就是關于易(氣)這種物質的學問。易學以氣闡述一切,形成了精氣神、經絡穴位、陰陽五行三大理論,分別闡述了氣的來源、現象、分布情況、陰陽五行性能和運動作用關系及其應用等問題。易學將物質分為精、氣、神三物,分別對應于炁學的炁粒、炁流、炁體三炁物質。精氣神三物的關系就象冰雪、流水、靜水這三類水物質的關系一樣,風水(虛物)和淡水有十分相似的現象。精就是實物,神和氣為虛物,神為靜止的虛物,氣為流動的虛物。精又名有、形、象、器,氣又名五行氣、五行、五氣、行氣、炁、風、火,就是水木火土金這五種物質,神又名道、易、元氣、真氣、正氣、內氣,神氣又合稱為六氣。易學指出:宇宙里共有六氣,就是元氣和五行氣。對于氣的起源,易學的精氣神理論指出:“氣生精,精生氣,精生神。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無生有,有歸無。萬物生于無有。道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生萬物: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事萬物”,這些理論又叫做六道輪回理論,是關于六道物質(道、一、二、三、萬物、行氣,即炁體、炁子、量子、原子、分子、能量)的學問,其實就是炁學的三炁演化規律的學問:炁體(道、易)炁子(一、太極、沖氣)量子(二、兩儀)原子(三、八卦)分子(萬物,六十四卦),四象為離子物質(例如:Na+、Cl-、NH4+、OH-)。易學以氣為手段對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進行了氣學分類,形成了易學。易學以陰陽二氣闡述一切的科學方法論,同現學以引力和斥力(吸引與排斥、收縮與膨脹、矛盾)闡述一切的科學方法論在科學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

上面已經講了精氣神理論和經絡穴位理論的科學本質,下面講陰陽五行理論的科學本質。

能量物質和能量的本質。人們根據能量現象已經認識到能量是一種物質,但是對能量這種物質和能量的本質還不清楚,能量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能量物質和我們所認識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呢?現學指出:“能量是守恒的,是無生無滅的,只可能相互轉化”,但是易學并不這樣認為,易學認為能量和其他物質一樣是有生有滅的。易學的這種觀點是完全符合辯證法哲學原理的:“一切具體的事物都是有生有滅的”,當然能量也不例外。易學指出:“精生氣,氣生精”,氣就是炁流、能量、能、力。炁粒還原成炁體就不能生炁流了,炁流變成炁體也就不再是炁流了,這就象冰、水和水流的關系一樣。我們已經知道,任何炁粒都在產生炁流,都在產生引力能和斥力能(輻射能),都在產生陰陽二氣。能量的本質為炁流,是炁粒吞吐炁體使炁體流動的現象。炁粒為什么能夠永不停息地生產炁流呢?從奇點理論可以知道,炁體是能級無限大的物質,當炁體變成炁粒時,炁粒的能級是一定的,由質能公式E=mc2確定,其余能級(還是無限大的)使炁粒吞吐炁體形成炁流,換句話說,炁粒是以炁體作為能源,能永久地產生炁流能量的物質。這就涉及到一個永動機問題。按照現學理論,永動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產生能量就必須消耗能源,就必須補給能源。事實上永動現象到處都是,永動不是主觀的或者超現實的東西。例如哲學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處在永遠運動、變化中。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物理學指出:“整個自然界是由不斷運動著的物質所組成,絕對靜止的物質是不存在的。電這種物質也是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著,根本不會有靜止不動的電。組成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無規則運動。量子產生恒定的電場和磁場。原子中的電子在不停地繞原子核運動”,可見,永動是普遍存在的客觀實在的自然現象和科學事實,只是我們還不知道物質永動的動力源泉是什么?還沒有揭開物質永動的奧秘而已。現在揭示物質永動的科學原理如下:炁粒是以炁體為能源生產炁流的物質。宇宙里除了量子炁粒以外其余的都是虛物炁體(包括炁流和炁子),炁體以自由態(炁體和炁流)存在于太空、大氣、經絡穴位中,以結合態(量子和炁子)存在于實物物體中,因此炁粒實際是浸泡在炁體這個能源海里運動的。炁體這個能源無處不在,無須攜帶,也不會用完,故炁粒能永遠生產炁流,能永動不止。炁體是唯一的理想能源,炁粒是永動機的雛形,永動機是完全可以制造出來的。

時空物質和時空的本質。時間、空間、意識、社會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現象,根據哲學原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世界上根本沒有非物質的或超物質的東西存在,因此我們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我們已經認識了這些現象,但是還不知道這些現象的本質。形成這些現象的物質就是炁體。易學揭示了時空的本質。易學的本質為氣學,是關于氣的學問,是以氣闡述一切的學問。易學以氣為手段對宇宙間的各種事物進行了氣學分類,形成了精氣神、經絡穴位、陰陽五行三大理論,分別闡明了氣的來源、分布、演化、現象、性能和運動作用規律及其應用等問題。其中,陰陽五行理論由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六個理論組成,揭開了時間和空間的物質性本質問題。

何謂陰陽?炁學揭示了陰陽律的本質,陰陽理論就是關于引力和斥力的力學理論。研究揭示,陰陽是能流(力)的方向(引力和斥力)的易學術語,陰陽符號叫做爻,是代表引力和斥力的易學專用符號,陰陽理論是關于能流的方向的變化規律的學問。陰陽理論(陰陽律)就是哲學里講的矛盾律(對立統一規律)。哲學已經揭示了矛盾律的普遍性、科學性、真理性。我們知道,任何質點物質都在進行吞吐炁體的活動,這一活動的結果是引起炁體的流動形成炁流,炁流就是能量、能流。這是能量的起源,是物質永動的動力源泉。質點吞吐炁體的能力和產生能流的性質(陰陽),和質點功率(內因)及外界條件(外因)二者緊密相關。換句話說,陰陽理論就是關于引力和斥力的力學理論。精生氣,氣的方向和大小為引力能和斥力能,用陰陽和五行表示。氣流向精體為陰氣為引力能,反之為陽氣為斥力能(輻射能),用陰陽符號(爻,陰爻、陽爻-)表示。如圖示:

何謂五行?現代物理學常識告訴我們,宇宙世界間有且只有場能、波動能、熱能、光能、射線能共五類能量現象(形式)。其實我們的先人早在幾千年前就知道了這一點,易學里說,萬事萬物都“不超乎五行之外”。五行就是水、木、火、土、金五氣,分別是炁體的穩流、面流、紊流、線流、粒流這五類炁流形態,反映了炁流強度的大小,其特例為場能(電場、磁場、引力場)、波能(聲波、超聲波、電磁波)、熱能、光能、射線能(量子流)這五類能量現象,其能級為(Hz):聲波?~105,電磁波105~1012,光1012~1016,射線1016~?,熱能在熱性光部分(紅外光和熱性可見光)。五行之水俗稱風水、水氣,就是場能物質。根據易學相對性原理,五行分類同樣適用于實物(固、液、氣體)界,此時的五行之水又指淡水及其水溶液。淡水和風水有類同的行為特征和功能,有相當吻合的類比性。風水就是空氣中除了氣體分子和塵埃之外的物質,即最近發現的非質點物質、能量物質炁體(在這里炁讀jì不讀qì)。易學指出:“水潤下,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穡,金從革。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反映了炁流的基本特征:場能水氣象水潤物一樣濕潤下去,波能木氣既彎曲向旁邊展開又向前面傳播出去,熱能火氣是炎熱者沖向前,光能土氣能使作物生長(光合作用),射線能金氣為量子流,是束縛成團的氣物質,它能產生場能,光能具有其余四行能量的性能。這些都是已被現學證明了的科學真理。五行理論就是五行能流相互作用規律的學問。在這方面,現學的研究是很不夠的。那么,在科技水平幾乎為零的遠古時代,我們的先人們是怎樣認識五行能量及其作用規律的呢?他們所用的科研方法就是悟道,也就是氣功修煉開發出來的特異功能(經絡功能、第六感官功能)。

易學以陰陽五行(力的方向大小、引力斥力)這對能量范疇為手段,對天(日、月、星、辰諸天體)、人(生物)、地(地球,非生物)三界(三才)物質進行了能量學分類,并研究其能量作用規律,于是產生了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四大易理。其中,干支、甲子、八卦分別是對空間、時間、質點物質的分類,相應理論就是關于其能流相互作用規律的學問。

天干、地支是天地二氣(日月星辰和地球產生之氣─—引力能和斥力能)的干擾、支配作用,反映了天地二氣的來源和陰陽五行性能,是對空間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天干是“來自天體的能流的干擾作用”之意,天干符號代表了天體能流的性質(方向大小,陰陽五行),天干理論反映了天體能流間的相互影響作用關系和規律。天干作用如太陽的光熱、太陽風、太陽引力等能量作用、月亮引力作用(引起潮汐和月經現象)、群星引起的年候差異等,天干引起疾病的問題在中醫里有深刻的認識和論述。地支是“來自地球的能流的支配作用”之意,地支符號代表了地球的能流性質(方向大小,陰陽五行),地支理論反映了地球能流間的相互影響作用關系和規律。地支作用如地球引力、地理、氣候、環境、地磁、地熱等輻射。我們知道空氣質量對生命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地氣作用的結果。天干作用是間接的,地支作用是直接的,地支比天干作用力大得多,故易學上多用地支少用天干。

甲子是時間的代表符號,叫甲子歷、干支歷,是對時間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年、月、日、時四柱分別代表了太陽、地球、月球、地上某點(物)在銀河系內的宇宙空間位置(日軌、地軌、月軌、物軌),反映了銀河系內星辰、日、月、地四天體產生之氣(星氣、日氣、月氣、地氣)的運動作用規律,反映了天干地支二股能流的相互影響作用關系和所產生的總體效應。

可見,干支和甲子理論揭示了時空的物質性本質(氣)和統一性原理(干支結合成甲子,時間反映了空間的變化規律),反映了時空的運動作用規律和時空對其他事物的影響作用規律(陰陽五行理論),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性這一哲學原理的物理學本質(經絡是聯系一切事物的紐帶,氣是聯系一切事物的動力物質)。易學時空是物質的時空,具有能量性質,很顯然比現學時空觀(牛頓時空觀和相對論時空觀)更加接近時空真理。易學的時間概念是全息的,它反映了時間、空間、能流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等內容。所以甲子歷的時間功能是其他計時技術不具備的,重要的是,甲子歷是沒有誤差的最科學的計時系統,而其他計時方法是有誤差的。甲子計時系統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和科學價值,從中可以知道很多信息。甲子時間信息在中醫上廣泛應用,子午流注法、點穴術都有應用。這就是易學的高明之處。永遠不會有誤差,是最精確最科學的計時系統。干支歷記錄了地球在星系天體中的相對位置,反映了天體對地球的影響效應,它含有三才要素(時間、地點和地星關系),是全息計時系統。甲子歷年的起點是春分(1月4日),月的起點是當月的節氣起點(在每月的4~9號之間),日的起點是子時(夜里11點鐘,也就是地球正背太陽的時候。以中午太陽最高時刻為午時,相對的子時為日和時的起點),時的起點是單數點(如1、3、5、7、9點鐘)。年柱反映的是星氣變化規律,其實主要就是太陽系內其他行星的運動規律,因為在銀河系內的其他星球天體的位置是比較穩定的,它們產生的陰陽五行之氣也是比較穩定的,其變化規律由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甲子理論揭示。干支歷以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五行星(木火土金水五星)和太陽共六星連成一線的時刻為太陽鐘的起點,計為上元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以后每60年為一元,上、中、下三元共180年為一周期。如圖示:

現代物理學常識告訴我們,能穩定存在,可以用容器裝起來的質點物質是分子離子物質,也就是固、液、氣體等實物。雙原子分子是能穩定存在的最小的物質形態,單原子是不能單獨穩定存在的,否則會變成離子和量子,原子只有變成離子才能單獨存在,量子只能以射線形式存在。根據炁學理論,原子是由陰陽量子和層間的電磁場物質結構而成的,用易學物質結構理論表述為,原子三才質點是由陰陽兩儀質點和太極物質構成的。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原子構成分子萬物(固、液、氣體實物)的情況,如圖三所示。

實物質點是三才物質,是組子。八卦是對組子性能(陰陽五行)的劃分。組子是由陰子、陽子、炁子共三類基子物質組成的,例如:陰陽量子構成原子,陰陽原子構成分子,陰陽分子構成物體,在結構體內是電磁場(炁子)物質。每一子都在產生陰陽二氣(引力能和斥力能),都有陰陽二態(外界條件會引起三才陰陽性質發生變化),三子共有八類組子,用陰陽符號(爻)表示即為八卦符號,其命名為八卦卦名,此即八卦萬物類象的來源和物理意義。很顯然,八卦代表了所有組子的陰陽五行性能(合力的方向和大小),所有實物都可以用八卦進行分類。八卦的三爻是構成事物的三大要素的代號,這是八卦三爻的物理意義。三大要素構成了一件完整的事物,所以八卦攜帶了相應事物的所有信息,反映了事物的性質、功能等完整的內容,參見《八卦萬物類象》,這是易經卜技術的信息來源之一。可見八卦是全息信息庫。

八卦產生之氣叫做卦氣,卦氣使組子兩兩相互作用,共有六十四種作用關系,這就是六十四卦,代表了所有八卦質點之間的兩兩作用關系。八卦理論是關于八卦質點的陰陽五行性能和相互作用規律的學問,就是八卦力學理論。上下卦位反映了兩卦質點之間力的相對大小關系。這就是六十四卦的來源和物理學含義。《周易》經文(理論)就是關于八卦的性能及其應用的學問。八卦代表了質點的時間、空間和能流性質(陰陽五行)三才信息,是全息信息體系。八卦分類理論和化學的原子分類理論是一致的:三爻對原子的三層結構(核子、電子、炁子),八卦對八族元素,六爻對六個穩定周期(第七周期都是不穩定的放射性元素),六十四卦對六十四類元素性質(六十三類穩定元素性質,放射性元素為一類性質,第八副族同周期三個元素同一性質)。八卦重迭成六十四卦,原子結合成分子萬物。

可見,易學是以一(力、氣)概萬、包羅萬象的學問,只用力學原理(引力和斥力)去闡述所有事物關系和現象,這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原理是一致的,后者只用矛盾這一哲學范疇去闡述所有事物的內在本質和外在現象。這兩種方法論遠隔幾千年竟不謀而合,這是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合點,只是易學的方法論更為科學,易理和易術合二為一,這是現學所沒有的功能。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和八卦理論是對事物進行分類的理論,是宇宙六大全息信息庫。它全面概括了宇宙事物的所有關系,把天時、地利和人和三類因素都包含全盡了。學過周易預測術的同志就能夠充分體會到以上易經信息的準確性、全面性和炁體作為預測媒介的實在性,它可以預測任何事物。易經科學只用了37個信息元(8個卦,10個天干,12個地支,陰陽2,五行5,共37個),就把宇宙間所有事物表達清楚了,這是多么偉大淵博的思想啊!面對古人創立的易經科學及其所包含的精深智慧真是讓我們慚愧啊!神奇的中醫、神奇的氣功、神奇的易卜術無不顯示易學的巨大威力。今天,炁體的發現必將把易學和現代科學結合起來形成炁學,使科學如虎添翼,促進科學的進步,必將徹底改變人類的面貌。

易學是能量科學,是關于能量問題的學問,它從能量觀點認識物質世界。易學把能量叫做氣、炁、陰陽五行。由于氣只有六類(元氣和五行氣合稱為六氣),六氣都是能夠用人的感官感知的,尤其是可以用第六感官經絡穴位感知,而經絡穴位功能可以用氣功修煉的方法開發出來。因此古人能夠用悟道這一特殊的科研方法完成了能量學的研究工作,并加以廣泛應用,而無須借助任何儀器設備。根據能量的運動作用規律,我們就可以了解能量運動作用的具體過程和結果,這就是為什么易學具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事鬼神。前知五千年,后知五千年”的無所不知的占卜功能的科學原理。但是很顯然,由于易學沒有深入研究實物精體,因此對精體的認識是很不夠具體的,也就無法加以生產和應用,造成了科技不能夠發達的狀態,這是易學的局限性。也就是說,易學從根本上無法創造物質文明。

上一篇: 采購管理的意義 下一篇: 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中国v | 日韩久久激情精品 |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专区 | 日韩国产欧美综合在线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一本一久本久a久久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