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0-27 14:24: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反應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化學反應論文

篇(1)

一、活用網絡整合資源,優化自主合作學習

選取“化學反應條件的優化———工業合成氨”一課進行網絡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學習的原因有:一是本節課內容是“化學反應的方向”“化學反應的限度”“化學反應的速率”等化學理論知識的延續拓展,也是學生綜合利用化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案例,而合成氨反應也是學生熟悉的、典型的平衡體系,是重要的化學工業之一;二是本節課教學內容難度不大,但內容相對分散,而且是學生自開設化學課以來第一次較多地接觸到化工生產,適于安排網絡教學形式;三是經過高中一年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水平正從感性思維、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抽象思維轉變,基本上具備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已有較明顯的提高。同時學生已經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掌握信息技術操作的基本技能,足以勝任網絡背景下自主合作學習的要求。通過自我實踐和探索完成知識的學習和建構是自主合作學習的核心,而網絡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學習的關鍵是如何運用網絡平臺整合教學資源。在實施本課程教學時,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將學習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優化呈現方式。如將有關合成氨的學習資源整合成一份資料包,內含:導學案的Word文檔,合成氨生產的溫度、壓強、催化劑數據分析模型、曲線圖,合成氨工廠模型建造過程的視頻,合成氨生產網絡搜索關鍵詞及網址等,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利用紛繁復雜的知識進行有序的學習;另一方面將學生資源進行整合。如合理地將學生進行分組,本次授課班級有40位學生,通過精心巧妙地編排座位,分為12個小組,每個小組3~4名學生,一人負責上網查資料,一人負責查詢提供的信息,一人負責引導討論并完成電子導學案。分組時力求每個小組的學力水平保持相對均衡,每組都要有較為活躍、善于關心和鼓勵他人的學生,以增強組員之間的合作意識。在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求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并相互交換角色。整合教學資源的目的是為了運用,那么經過整合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能呈現出預期的精彩嗎?不一定,有時可能跟教師的預期相差很遠,這就需要靈活運用網絡平臺,把握教學資源呈現的時機和呈現的形式。如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講到合成氨工廠需要龐大而復雜的設備時,順勢引導學生觀看資料包中的三維動畫及課件中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實現合成氨工業化生產的困難,學生就會產生質疑:“既然實現合成氨工業化生產那么困難,不研究可以嗎?”此時,借機引導學生查看課前印發的閱讀材料和資料包中提供的網址上網瀏覽,了解合成氨的重要性,緊接著用教師機展示歸納好的合成氨的重要性,進而讓學生明白學習這節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利用網絡平臺采集資源、整合資源,并靈活地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使課堂教學充滿無窮的魅力;同時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大膽嘗試,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從而優化自主合作學習。

二、妙用網絡克服弊端,提升自主合作學習效果

網絡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開放性很強,豐富的教學素材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學習的可能,但是,若沒有方法指導進行盲目的學習,是很難抓住課程重難點的。另外,課堂有限的時間未必能保證學生學習所有的教學素材。因此,要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除了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充分做好學情分析以外,還需要教師對學生可能的學習手段和方式做好充分的預設,保證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幫助學生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資源整合上做好文章,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如在實施本課教學時,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一是課前進行理論分析,明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任務,設計電子導學案,通過網絡發送在班級QQ群中。在電子導學案中設置的問題有:利用平衡移動的知識分析如何提高氨的產量;利用化學反應速率的知識分析如何提高合成氨的反應速率;從化學平衡的角度和化學反應速率的角度分析溫度、壓強、催化劑、反應物濃度和生成物濃度對合成氨的影響。當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發現達到高轉化率與高反應速率所需條件會產生相互矛盾時,再追問幾個問題:壓強怎么選擇?溫度怎么確定?N2和H2的體積比為何是1∶2.8?合成氨工業生產中,原料氣為什么要循環利用?為什么要在適當的時候將氨氣從混合氣中分離出來?二是教師有目的地查尋信息,精選網絡資源,對豐富的教學素材進行整合與歸納,整理成一份資料包發送到每臺學生機上。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多媒體課件中提供的信息,并根據提供的相關網址上網瀏覽相關材料以及閱讀教材P68-69中的“化學與技術”,解決電子導學案中的基本問題。三是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時,教師有目的地深入到各小組中,參與學生的交流和討論,對學生的觀點、看法做到心中有數,并隨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提供的學習素材解決問題。如討論“合成氨適宜溫度選擇”這一問題時,學生認為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的結論有矛盾,教師指導學生查詢PPT課件中“鐵觸媒催化能力———溫度圖”解決溫度問題。四是在師生交流環節中選擇與課堂重難點有關的問題加以討論。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功能,在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提交的反饋作業中,找出兩份具有代表性的作業發送到學生機上進行分析討論,如在解決生成物濃度對提高合成氨反應速率的影響時,一組學生認為應增大濃度,另一組學生則認為要降低濃度,教師順勢引導小組成員查看課件中合成氨的速率方程,引發小組之間討論交流、發表看法,共同得出結論:應該是降低氨氣的濃度以提高反應速率。網絡教學有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但也存在先天的局限。只有學習的指向性得到保證才能節省課堂時間,才能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達成教學目標,學生才有時間在網絡平臺上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拓寬視野,提升自主合作學習效果。總之,基于網絡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學習,使教材內容與生動的網絡信息有機整合,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和意識。

作者: 沈寶華 單位:福建寧德市民族中學

篇(2)

2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2.1課堂講授行為缺乏學習主體指向性,導致事倍功半

學生為何覺得化學反應原理知識難學?85%的教師認為,學習困難的產生可能與他們確定講授內容時更多依據教師的思維過程而忽視學生認知規律有關,可能與他們在實際講授過程中,只通過簡單的問答和分析得到結論,沒有充分過渡,使講授內容思維跳躍性大而導致學生思維產生斷點有關。上述調查結果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明教師確定的講解內容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學生問卷統計結果中,有58.6%的學生認為,教師講授語言中缺少了對他們感興趣的實驗功能和實驗設計的分析。68.5%的學生認為,教師需要增加應用實例的講解,以便于他們能了解知識的價值。78.1%的學生認為需要增加典型例題的剖析,以便于他們能學會應用知識解決問題。95.4%的學生認為,教師講解內容中需要增加學習策略訓練的內容。有趣的是,有關學習策略的訓練大部分教師卻認為自己已經很關注了。通過訪談、文本分析和教學觀察,筆者發現,教師主要關注的策略是如何記憶和怎樣解題,而對于怎樣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怎樣進行遷移、怎樣進行對比和關系建構等方面的策略訓練很少。二是說明講解的過程未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如情境教學是被學生認同的一種教學模式,90%的教師也會經常以“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來創設情境,但當被問及“情境展示后,您的教學行為是”時,有50%的教師卻表示“分析了情境中的相關信息后就進行核心知識點的講解,直奔主題”,而引導學生根據情境信息和已有知識經驗推演得到結果的教學行為被忽視。通過對特級教師教學錄像的分析,筆者發現,充分關注學習主體的講授過程具有如下特點:講授內容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起點,然后進行邏輯性的、推演式的分析、比較、聯想、想象、推理等,則能滿足各個層次的學生需求,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使學生在抽絲剝繭式的講授中進行自我建構。這種講解體現了學生的思維路徑,符合學生的認知速度和認知層級,因而使學生更能內化。在對教師進行調查時,85%的教師也已意識到,教師的講授行為中如缺少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缺少對學生認知規律的關注,會導致學生的學習困難,會導致花很多精力教學效果卻甚微的后果。

2.2課堂提問行為針對性不夠,導致未啟不發

《化學反應原理》內容的特征決定了學生理解概念和解決問題時,需要用綜合的、聯系的、動態的觀點從多個維度進行思考。如研究化學平衡,就必須考慮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反應方向、化學反應程度、化學反應條件等多種因素;再如多元弱酸鹽的水解,不僅要考慮其水解程度,還需要考慮多元弱酸根的電離狀況,更需要綜合考慮兩者的關系。學生如果缺乏這種思考的習慣和方法,則在學習或問題解決中出現困難。課堂提問行為在啟發學生思考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師善于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狀況,通過發問、追問、反問、質疑、設問等手段,則能誘發學生反思自己的認知缺陷,拓展自己的思維角度,激發探究欲望,促進知識的理解。但87.5%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追問、提問”并沒有有效地幫助他們理解知識,問題出在哪里?本課題從教師教學行為層面考察,發現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教師關注預設性問題的實施,忽視生成性問題的解決。問卷調查中,65%的教師承認,他們對學生生成性問題的質疑和追問不夠。近半數的學生也表示,教師在課堂中發現學生存在困惑后,沒有了解學生不懂的原因,而是自作主張地變換方式講解。二是教師通常針對學科知識進行提問,而引導學生進行遷移、拓展思維角度、感悟方法的提問較少。如只有45.7%的學生表示,教師會對其模糊認識進行追問,只有4.4%的學生表示,教師會對他們膚淺的認識進行質疑,只有27.8%的學生表示,教師有時會通過提問引導他們產生多種認識。三是提出的問題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通常用同樣的問題提問所有的學生,忽視了難度或深度廣度逐步提高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梯度性問題的使用,忽視了引導不同學習基礎學生思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教學,導致部分學生被動接受、機械記憶。筆者對江蘇省中學化學特級教師的教學觀摩和文本分析后發現,他們都具有這樣共同的特點:擅長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條理明晰、合乎邏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梯度式”問題解決情境,通過推演的方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自現象而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時,通過一連串的追問,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拾級而上,使學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礎上向邏輯思維轉化,搞清反應的實質,找出規律。這些特級教師的提問教學行為從正面說明,具有針對性的、啟發性的提問對于學生化學反應原理知識學習的重要影響。

2.3課堂教學行為側重于激發較低層次認知動機,導致學習興趣喪失

積極良好的認知動機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認知水平的重要內驅力。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高中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反應原理》的教學中,已充分認識到促進學生認知動機的重要性,但訪談中許多教師表示,“明明說了這是很重要的知識點,反復強調,多次說明,但是學生的掌握情況還是很差”。其中緣故在學生問卷中找到了答案。68.3%的學生表示,教師教學中強調最多的學習目的是高考,他們知道這些知識對高考很重要,但久而久之,腦海中的許多個“很重要”已經不分彼此,他們對“很重要”已麻木,而重要在何處卻不得而知。教學觀摩分析結果也顯示,中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確實存在“以考為綱,以考定教”的行為,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也已經習慣這種目標定位,缺乏積極的認知動機。這樣的認知動機從短期來看會有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隨著知識點的增加,學生腦海中“特別重要”的東西越來越多,遺忘和混淆也越來越嚴重,學習興趣也會逐步喪失。問卷調查中,有87.7%的學生表示,教師分析化學原理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時,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觀摩分析結果也顯示,如果教師能給予積極的認知動機的引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反應原理知識在解釋自然界中的現象、揭示化學反應規律、促進生產和技術的發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讓學生體會到揭示各個知識點間的關系以及進行各種量的轉變的樂趣,那無疑會深層次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

2.4課堂指導性教學行為缺乏“指導”,導致學習效率不高

筆者在教學觀摩中發現,目前中學化學教師在《化學反應原理》教學中教學行為多種多樣,除講解、提問、實驗演示外,交流討論、合作實驗等也是經常使用的教學方式。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參與和交流合作為基礎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問卷調查也表明,這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如88.7%的學生認為交流在學習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94.3%的學生表示喜歡討論式課堂,認為討論會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但許多學生認為,由于教師指導性教學行為不夠充分,使得這種學習方式的學習效率不高。如94.0%的學生認為,教師在交流討論內容設計方面需要改進,88.1%的學生認為,交流和合作探究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狀況、合作效果進行評價的教學行為不充分,89.6%的學生認為教師指導學生合作交流的行為不夠。而在實驗探究方面,89.2%的學生希望教師要說明“實驗究竟用來干什么的”,且盡量讓學生自己實驗并總結規律,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筆者通過觀摩特級教師的教學,發現他們善于指導合作學習,其常見的教學行為有:一是在師生交流活動中,要求學生立足于任務進行陳述,并通過不同學生的陳述引導思維的發散,教師也可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二是通過追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或誘發學生反思自己的模糊認識;三是善于利用實驗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后通過師生間的一問一答,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這些優秀教師的教學行為,啟示我們完善這些教學行為的方向。

篇(3)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223-02

引言

“文學翻譯是創造翻譯文學的手段和過程。”由于文學作品在其創作素材、背景和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文學翻譯在很多層面受到文化語境的影響和制約,譯者必須充分把握原作及作者、目標讀者群的文化語境,合理采用翻譯策略,譯出高質量、受歡迎的譯文。

一、語境、文化語境和文學翻譯

翻譯是一種“帶著鐐銬跳舞”的活動。西方名言“Nocontext,notext”也點明了語境對翻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和制約作用。所有譯文的產生都離不開對語境的分析和理解。

語境即語言環境,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將語境分為文化語境與情景語境。他認為文化語境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隨著語用學研究的發展,文化語境含義的范疇進一步擴大,鄧炎昌和劉潤清先生認為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文學翻譯“從內容上講,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藝術手法、情節內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現;從語言特征上講,文學翻譯作品的語言也應具有想象性、審美性、創造性和抒情性。”[1]

文學作品往往包含并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現象,文學翻譯離不開對相關文化語境的深刻了解與認識,文化語境也從多個方面影響并制約著文學作品的翻譯。

二、英語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早期的英語國家地處西歐沿海地區,因其地理環境及氣候的獨特性,歷來有著不同于其他西方大陸國家的生活習性和歷史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因素在漫長的語言演化的過程中孕育并造就了英語國家獨特的文化語境。眾所周知,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都有偏愛使用被動式的傾向,比如“Thedoorrefusetoopen”譯成中文就是“我打不開這扇門”,前者讀來客觀,而后者更顯主觀。其實,英語中被動式的廣泛使用與英語國家崇尚科學和理性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宗教也是英美國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也頻繁出現在許多英語文學創作中,甚至還形成了一些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固定用法。例如,英文中形容某人窮是說“aspoorasachurchmouse”(窮得像教堂里的耗子),而同一個意思中文卻用“他窮得像叫花子”來形容。譯者在碰到這類情況時需要仔細斟酌,如果按照歸化譯法,雖然利于讀者理解和接受,但卻丟失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除此之外,《圣經》一直被看作是西方國家文學創作的兩大源頭之一(另一源頭《希臘神話》)。西方學者也意識到“如果在后現代的今天還想讓西方經典文學被讀者們接受、讀懂并欣賞的話,交接和熟悉《圣經》已是當務之急”[2]。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引用《圣經》典故的現象俯拾皆是,直接以圣經故事為創作原型的作品也屢見不鮮。如哈代《苔絲》中的三個主要人物:苔絲、安吉拉和阿克雷,就分別對應《舊約?創世紀》里的夏娃、亞當和蛇。由此可見,《圣經》對英語文化語境有著不容忽視的深刻影響――它既是作者創作的源泉,也是英語國家人們的血肉,是與他們的生命牢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必須對其中的經典引用做到心中有數,務必要在理解了作者引用意圖和深層含義后再開始翻譯工作,以使譯文準確,易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三、原作者及譯者的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創作即叛逆”這句話無論是用在原作者還是譯者身上都十分貼切。對于作者而言,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就是制造一個還未出現過的藝術品的過程。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不同,這就導致不同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創作手法、選材用料等都被各自的文化語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英國著名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長于英國蘇格蘭西南部的農民家庭,他創作的詩歌大都以歌頌自然的壯美、勞動人民的淳樸以及愛情為主,詩風淳樸自然、極富鄉土氣息,這與他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生活背景密不可分。因此翻譯文學作品之前需要對作者的背景有大致的掌握,譯者只有在了解原作者創作風格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其創作意圖和行文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將原作的內容和形式準確、流暢地再現出來。

對譯者本身而言,正如我國文學大師郭沫若曾說“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作。”譯者受信仰、社會傳統、教育背景等文化語境因素的影響,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翻譯經驗和原則有所偏好地選擇原作和譯文。一位喜愛外國小說的譯者會很少涉及英語經典詩歌的翻譯。同樣譯培根的《論讀書》,王佐良的譯文半文半白,古雅莊重,而廖運范的譯文則平白如話,曉暢易懂。譯者的個性化翻譯就是文學翻譯“創造性叛逆”的最好體現。一個好的譯文不僅能表達出原作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傳達出原作的神韻,有時譯作甚至會取得比原作更好的反響,這都歸功于譯者深厚的雙語和雙文化功底,以及對源語言和目的語文化語境的得體把握。

此外,在英漢文學翻譯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文化意象的翻譯,這些文化意象大都是各個民族智慧與歷史文化的結晶,且表現形式多樣,但只要一提起,就會讓具有相同文化語境的人產生心領神會的感覺,完成思想的溝通。但問題在于,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可能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含義。用語言學家的話來說“世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觀現象。不同的民族語言卻給它刷上了不同的顏色。”譬如“西風”在西方代表著溫暖和雨水,為人們所青睞,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歌頌西風的巨大力量,表達自己對西風的敬畏和喜愛;但對中國人來說,“西風”往往意味著“嚴冬”和“寒冷”,其在詩作中的意象也常常偏向于冷落凄清。這種文化意象的錯位反映在文學翻譯的諸多方面,對這些文化意象的合理處理時刻考驗著譯者的雙文化功底和對兩種語言文化語境的良好把握。

四、目的讀者群的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制約

“文學翻譯的目的就是提供讀者閱讀的譯本……考慮讀者因素是譯本成敗的關鍵之一。”[1]所以譯者在進行文學翻譯之前必須考慮這部作品到底面向哪些讀者群。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譯文有著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譯者需對目標讀者群的需求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并據此選擇恰當的文學原作進行“因材施譯”的翻譯工作。而且哪怕是對同一個作品的翻譯,譯作也應根據不同的讀者群相應地調整翻譯策略和基本要求。

翻譯一部文字優美、意境深遠的文學原著,如果是面向文化水平較高的讀者,那么譯者在求“信”和“達”的同時就不得不多下工夫力求達到“雅”的標準,反之,則如當下流行的外國名著的兒童譯本,譯者在翻譯《茶花女》、《雙城記》等文學價值頗高的作品時沒有按照原作的行文風格翻譯,而是盡量選擇淺顯易懂的詞句,必要的時候還對原作進行刪減以防對兒童讀者產生不必要的閱讀障礙。

隨著中外交流的加深和英語教育的普及,不少讀者已經具有了閱讀原版小說的能力,面對此類讀者的譯作就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今年來風靡全球的奇幻小說《魔戒》,其中譯本由某著名出版社推出,但譯本一面世就遭到的讀者的批評,原因就在于部分讀者在閱讀原著和譯作后,發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漏譯、錯譯、望文生義、憑空增譯等問題。“有些批評之鞭辟入里讓記者都驚嘆普通讀者對西方現代奇幻文學的熟悉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文學家與文學翻譯者……傳統譯者出現了滯后于讀者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翻譯現當代流行文學作品的譯者就很有必要審慎地處理原著文本并且謙遜地接受讀者的批評意見,讓譯者與讀者合作打造出一個更加貼近原著的譯文。

五、.結語

“文學翻譯是譯入語文學吸收、借鑒外來文學,從而促進自身文學革新和發展的重要途徑。”英漢文學翻譯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幫助我國讀者了解西方風土人情等方面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翻譯活動離不開對語境的準確把握,在文學翻譯中,文化語境的作用和影響力則顯得尤為突出,譯者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這些文化語境,勢必將對譯文的質量和水平產生負面影響,使譯文詞不達意,令人費解,更有甚者會張冠李戴,貽笑大方。

參考文獻:

[1]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37.

[2]T?S?艾略特.基督教與文化[M].楊民生,陳常錦,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5.

[3]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6]關孜惠.文化語境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篇(4)

對策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但長期以來,初中英語教學中兩極分化是各個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并且它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日趨嚴重。以至于到了九年級很多學生開始放棄英語,使得英語教學陷入了被動難堪的局面。筆者通過十幾年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就此談幾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初中英語教學兩極分化的成因每個學科都存在兩極分化,英語表現的尤其特出,為什么英語兩極分化現象明顯比其它學科嚴重,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筆者以為其成因與學生的心理因素,學習方法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有直接的聯系。

1.1學生的心里因素。專家指出心理素質教育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變化大,情緒極不穩定,逆反心理強,而且隨著當前社會消極影響日漸增多,加上很多學校教育往往只重視智力開發,而忽視對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培養,造成了很多學生都有一定不健康的心理,往往表現出沖動,多疑,自卑,好斗等不健康的心理缺陷。行為上,他們紀律散漫,消極怠工,對教師的教育置若罔聞,他們對陳舊的英語教學方式不感興趣,注意力很難集中到學習上,甚至出現了厭學,逃學曠課的現象。許多老師對這樣的學生無計可施,最后只有聽之任之,而這些學生也自暴自棄,不求進取,這直接影響了英語教學效果,導致很多學生迅速成為后進生。

1.2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得當。學習方法是發揮學生學習能力的手段,也是增進學生學習能力的途徑。如果有良好的學習能力而無恰當的學習方法,猶如有箭無弓,有彈無槍。我們學生是在漢語環境中學習英語的,因此受母語的影響很大,習慣用漢語思維方式去學習英語,這樣阻礙了英語知識的形成與發展,而且后進生不良的學習方法還表現在: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復習功課,只重視單詞,詞組,句型及語法的死記硬背,不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這對英語學習者來說無異于閉目塞聰。隨著對英語新鮮感的消失和教材內容的加深,不少學生開始漸漸對英語產生厭倦的情緒,興趣和積極性下降,成績必然下滑。長此下去這些問題學生最終也成為后進生。

1.3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有些教師對新教材缺乏教學方法,備課只備教材不備教法,不備學生。備課功夫只花在英語知識的全不全上,用什么方法教,在如何導入,如何練,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上功夫下的不夠。忽視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些教師責任心不強,只抱怨學生不聰明,不花功夫,而不是想方法解決問題。還有教師沒有狠抓七年級英語教學,沒有夯實基礎,給以后八年級、九年級的英語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隱患,導致后進生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多。

二、轉化后進生的對策根據以上的分析,學生英語學習出現兩極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及時解決定會出現惡性循環。因此轉化后進生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筆者對此介紹一些自己探索方法。

篇(5)

二、文化語境――影響語詞翻譯的重要因素

語言界研究語境最早始于倫敦功能學派創始人馬林諾夫斯基對語境的定義,他認為語境可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是指語言行為發出時周圍情況,事情的性質,參與者的關系、地點、方式等。文化語境是指任何一個語言使用所屬的某個特定的言語社團,以及每個言語社團長期形成的歷史、文化、風俗、事情、習俗、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和文化環境不同,各民族的人們對外部世界反映產生的印象和概念也會產生差異,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們對事物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概念,因而產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義的語詞。

三、文化語境與語詞翻譯

翻譯學的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人類行為研究的范疇,人類的交際受語言環境的制約,而語言環境又根植于文化習慣,因此翻譯必然受到譯出文化和譯入文化的影響。可見,不同的文化語境決定著語詞翻譯中詞義的提取,也體現著譯者對不同文化的判斷和理解,而在教學中往往會忽視語境的不同而引起的差異。

1.地理環境差異與語詞翻譯。地理文化是指所處的地理環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間不同,因而自然環境各方面的差異影響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的看法。特定的地理文化賦予了語詞特定的意義。例如美國的Massachusetts(馬薩諸塞)就是該州境內有蜿蜒起伏的阿巴拉契山而得名,因Massachusetts在印第安語中為在大山崗上之意。

2.社會歷史差異與語詞翻譯。歷史文化是特定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語詞來體現本民族鮮明的歷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語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是源于19世紀拿破侖在比利時小城滑鐵盧慘敗一事,漢語中“敗走麥城”是指古時三國的蜀國名將關羽被打敗退兵麥城一事,兩個語詞分別來源于不同的歷史事件,但喻義相同,都是指慘遭失敗。因此這類語詞的翻譯需要了解各民族歷史文化才能使譯文更具文化個性。

3.習俗人情差異與語詞翻譯。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習俗與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的表達系統。例如:數詞“六”在漢語中是現今受人們喜愛的數字――因為其發音與“順”諧音,迎合人們的心理,而英語中“six”則沒有這種意義。

4.差異。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定的產生了語詞的特定含義。中西方的不同,也影響著英漢語詞的翻譯。在西方,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如:“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無淚水,難進天堂),“Crosses are ladders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在以佛教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中,“老天爺”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許多語詞來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該詞語用來形容機遇非常難得,可見宗教文化是構成英漢語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異,就能更準確地表達語詞的文化意義。

5.神話傳說與經典著作的差異。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經典作品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習語與典故,反映了民族風味、社會世態,使各民族的語言充滿了情趣與活力,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如英語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與智者同思,與俗子同語)。出自古希臘的格言:“swan song”是根據西方傳說swan(天鵝)臨死時發出美妙的歌聲,用來比喻“詩人、音樂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東西”。以上例子說明在民族各自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產生的語詞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構成了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的鮮明獨特性,是其他語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譯過程中應尊重各民族文化詞語的特點與個性,保留語言存在和表現的形式。

篇(6)

圖式這個詞匯源自希臘語,最早它是作為一個哲學概念被提出的。英國經驗主義心理學家Barlett把它作為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提出來,他認為圖式是積極地組合過去事物和語言。大多數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圖式理論是用來解釋心理過程的理論。盡管不同學者對圖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圖式是大腦為了儲存和處理信息的便利,而將對新事物認知與過去的認知、經歷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形式,是具有相互關聯的知識所構成的完整的信息儲備系統。圖式分為形式圖式、內容圖式和語言圖式。文化圖式是從屬于圖式理論中內容圖式的組成部分之一,指的是內容圖式中的文化知識,是“人腦中關于文化的知識結構塊,是人腦通過先前的經驗己經存在的一種關于文化的知識組織模式,可以調用來感知和理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換句話說,對于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來說,同樣的事情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圖式。因此,在翻譯傳遞具有文化信息內容的時候,首先譯者必須要充分而正確理解源語語言中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激活內化在大腦中相關的文化圖式,找到與之相匹配的文化信息,然后翻譯成目的語讀者所能理解接受的語言,在表達方式上,譯文內容既要準確傳遞文化信息又要盡量保留原文文化信息。

二現階段我國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現階段我國的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大都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只是一味傳授翻譯原則與翻譯技巧。由于現有教學條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黑板加粉筆的教授法,計算機輔助教學很難全部實現,這無疑使教學效果相對較差。因為在這種教學環境及條件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主觀能動性。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缺乏師生之間必要的互動,學生對這樣課堂提不起興趣,教學效果自然就不會令雙方滿意。由于條件限制,本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很多院校的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學生們會發現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偏純理論的較多,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與實際操作過程脫節非常嚴重。

(二)水平有限的教師隊伍

商務英語翻譯教學要求教師既精通商務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商務實踐技能。但目前大多數商務英語翻譯課的教師是出自本科院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就普通英語翻譯而言,他們理論知識過硬。但他們對商務英語專業知識卻缺乏了解;或者有些教師根本就沒有接觸過商務英語的專業術語和詞匯;更不用提商務實踐知識;他們無法了解商務英語翻譯的特點。這就使得教師對翻譯教學課堂只能是照本宣科。由于大部分商務英語教師缺乏商務背景,缺少在教學外的商務英語實踐經驗,很難滿足學生的求知要求,難以勝任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工作的需要。

三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改進

(一)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法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對商務英語人才需求,對此,高等學校和商務英語教師現在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創新商務英語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情景教學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景教學法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首先,教師通過描述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教師設定的教學情景,再對該情境進實際演練。在這種教學法中教師充當指導者及組織者,并對學生的小組討論活動給與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商務英語翻譯理論及技巧知識在接近真實交際的商務情景中,可以親身地感受到更為真實的商務氛圍。其次,學校要與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親自接觸翻譯實踐,讓學生參與其中的部分翻譯工作。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翻譯,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無疑具有很大幫助作用。最后,在教學中,學校要加大教學設備的投入力度,盡可能創造條件讓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授課。這種形象化的方式可使學生直觀真實地感受工作中遇到的翻譯難點。把這些難點與課堂上所學知識進行對比研究,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學習效果會遠遠超過傳統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把翻譯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努力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翻譯實訓實踐機會。

(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整體水平的提高,單一依靠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不夠的。商務英語翻譯課的教師本身的翻譯素養和專業知識也是滿足這一需求的主要條件之一。首先,商務英語翻譯教師要主動尋找機會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例如,可以多參加一些商務英語課程會議,與同行們相互切磋,交流經驗。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及課余時間多參加一些商務翻譯活動,與企業負責人進行溝通交流,看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課堂上可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書本知識。其次,商務英語翻譯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及方法。提高多媒體使用技能和網絡應用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更好地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商務英語實踐能力。最后,商務英語翻譯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商務文化背景知識,學習商務文化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在課堂上不斷對學生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剖析文化差異

1地理位置

“西風”這個單詞展示了典型的英國文化。在英國人的思想中,西風溫暖舒適,因為英國處于大西洋西部,歐洲大陸的東部,西風源自大西洋。《西風頌》這首詩就是英國人熱愛西風最好的例證。有一家汽車公司用西風作為它的品牌是另外一個好例子。在中國,西風給人是冷而不是暖的感覺,因此中國有一家東風汽車公司而不是西風汽車公司。

2思想方式

由于思想方式的不同,同一種動物由在不同的國家會產生不同的意義。例如,在英國許多商品都把貓頭鷹作為品牌名,因為鷹被人認為是一種聰明的動物。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睿智與貓頭鷹毫不相干。反之,貓頭鷹被認為是預示著死亡,所以很多人不喜歡這種動物。

3顏色意識

盡管在不同的文化中,對于顏色的意識有相同點。但由于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以及風俗習慣的不同,紅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幸福喜悅,而在西方,紅色會讓人聯想起危險及恐懼。

4數字文化

在中國,數字“8”被認為會給人帶來吉祥與幸運,因為它和漢語中“發”諧音。同樣數字“6”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因為它代表“順”。所以許多人喜歡在電話號碼和門牌號上選用這兩個數字。在西方,數字“13”被人們認為是不吉祥的,因為耶穌和他的12個門徒在吃最后的晚餐時,背叛者尤大就坐在第13個座位上,從此以后13就不受歡迎。因此在西方很難看到有13個人在一起吃飯或是桌上有13道菜,甚至連大樓的13層也被稱之為14層。

(四)文化圖式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運用

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由于學習者缺少商務文化知識導致誤譯和譯文中出現大量中式英語等現象,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在商務英語翻譯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對照,商務英語翻譯教師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運用文化圖式理論對源語文本和譯文進行對比研究,然后再指導學生利用文化圖式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筆者認為,要達到這一目的,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一是原有文化圖式的激活。看來具有語法錯誤的句子在商務英語中卻被完全接受,這些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就要傳達給學生的,那么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學生就不會變得迷惑。

二是新的文化圖式的創造。在授課過程中,如何教會學生建立新的文化圖式尤為重要。除了教師自身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外,老師可以讓學生課下去查相關資料,課上教師可以進行提問,教師則可以就相關內容給與點評及補充。

參考文獻

[1]劉明東.文化圖式的可譯性及其實現手段[J].中國翻譯, 2003(2).

[2]林瑞蘭.語言文化空缺與翻譯策略[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3]陳準民,陳建平.商務英語翻譯[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鄒力.商務英語翻譯教程[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5.

[5]陳莉萍.專門用途英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6]劉明東,劉寬平.圖式翻譯漫談[J].外語教學,2004(4).

篇(7)

如下.

1 組織機構名稱

UN, United Nations 聯合國CA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中國科學院WD, World Digestology Network 世界消化網

CSCG, China Speciality Council of Gastrology 中國胃病專業委員會IAHM,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uatuo Medicine 國際華佗醫學研究會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衛生組織



2 會議名稱

WCD, World Congress of Digestology 世界消化學大會WCG, World Congress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腸學大會

3 文件名稱

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生物醫學 期刊對投稿的統一要求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CSSN, China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 中國標準刊號GB/T 15834-1995 Use of Punctuation Marks 標點符號用法

4 學校名稱

FMMU,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第四軍醫大學CMU,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中國醫科大學

5 單位名稱

Xijing Hospital 西京醫院Chinese PLA 222 Hospital 中國第222醫院解放軍222醫院Shaan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陜西省人民醫院Shanghai First Municipal Hospital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第一附屬醫院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內科,內科學教研室Third Department of Surgery 外三科Endoscopy Room 內鏡室,內窺鏡檢查室

Chinese PLA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Command Area 中國南京總醫院

6 地名

Asia 亞州, Europe 歐州, Beijing 北京17 Changle West Road, Xi’an 710033, Shaanxi Province, China 中國陜西省西安 市長樂西路17號

7 專有名詞

時代 Stone Age, Old Stone Age, Bronze Age, Iron Age, Middle Age, Christian Era太陽系 Solar System, The Milky Way, the Galaxy衛星等 Big Dipper, 85 Pegasi, Saturn, Ursa Major, NGC 6165宗教等 Buddhism, Catholician, Islam, Muslim思想等 Marxism, Leninism地質時代及地層單位 Neogene 晚第三紀,Holocene 全新世統 地質符號 Qh 全新世, T2 中三疊世,D3 晚泥盆世, Z1早震旦世 獎金基金 Nobel Prize,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事件 Industrial Revolution, South Sea Bubble

其他 India ink, Paris green, Prussian blue, Rad Army, World War I,Boeing 707, Project Apollo, A-bomb, Q-fever, X-ray, X-linked

8 德語名詞Dampf 蒸汽

9 基因產物的名詞

C-myc protein C-myc 蛋白Ras product Ras 產物

10 句首

Gene therapy is now available. 當代基因治療已經可行.AIDS is preventable today. 艾滋病現在是能夠預防的.

11 詩詞每行之首

AH CHLORISTUNE: Major Graham1Ah, Chloris, since it may not be That thou of love wilt hear,If from the lover thou maun flee,Yet let the friend be dear!

12 分項之開頭

a. Origin of the newspaper.b. Structure of a newspaper.c.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newspaper.

13 每個直接引語之首

He asked,“Why are you here”如直接引語的頭一部分省略,那么其余部分不再大寫.Let us hope for rest when we have“crossed the bar.”

14 每一個決議之首

Resolv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study of capitalization.My Country: May she ever be right.

15 人名及以人名命名的病名等

Sun Yat-sen, PAN Bo-Rong, MA Lian-Sheng, XU Chang-TaiHodgson’s lymphoma, Crohn’s disease, Eck’s fistula, Cabot’s rin

g bodies, Jackson ’s sign, Babinski’s law, Papanicolaou’s stain, Quick’s test

16 神名

Savior, God, Divinity

17 節日

National Day, Thanksgiving Day,

18 語言名稱

Chinese, Japanese, Latin, English

19 山河及古跡

Great Wall, The Yangtze River轉貼于

20 文題、表題及圖題之首

Gene therapy in gastroenterology 胃腸病學中的基因治療Table 1 Gastrin level in tumour tissue 表1 腫瘤組織中促胃液素水平

Figure 2 AFP production in HCC cell culture 圖2 HCC細胞培養中AFP的生成

21 圖及表內欄目的名稱

Group 分組Gastrin level 促胃液素水平

22 冒號后的首詞

Gastric carcinoid: 12 cases report 胃類癌12例報告



23 人稱代詞I應大寫

Can I help you

24 星期幾

Saturday 星期六

25 月份

October 十月

26 書報刊名稱

Gastroenterology 胃腸病學China Daily 中國日報WJ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腸病學雜志Journal of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7 計量單位來自人名者

Pa 帕、帕斯卡,kPa 千帕Hz, W, V, N, Gy, Bq, A, K, J, Wb, L, C, F

28 縮略語

常用大寫,如:DNA, PCR, RIA, ELISA, AFP, CEA, ACTH, HBV, RNA, CT, RPMI 1640, IL2, CD8, WBC, RBC, Hb, ECG, CSF,等

29 量符號

有些也習慣用大寫,必須采用斜體,如:S面積,A吸光度.

30 電腦語言

APL, BASIC, COBOL

31 量綱符號

L 長度, M 質量, T 時間, I 電流 N 物質的量,J 發光強度

32 化學元素等

Fe 鐵, O 氧, Zn 鋅, Cu 銅, CO2 二氧化碳, H2SO4 硫酸, HCl 鹽酸 , CCl4 四氯化碳

33 藥物商品名及商標

用大寫,如Tagamet 泰胃美,Coca Cola,等. 但在中醫藥術語采用漢語拼音時如不在句首不 必大寫,如pixu脾虛,hegu point 合谷穴等.

34 方位

South, Northwest, East, West

35 朝代

Ming Dynasty, Sung Dynasty

36 帶人名的普通名詞

應大寫,如:He is Profe ssor Pan. BUT: He is a Professor.

篇(8)

翻譯的影響因素較多,包括文化、語際等,在翻譯過程中,應保證各個因素相互協調,以保證翻譯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其中,文化在翻譯中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翻譯者在進行源語翻譯時定會對源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進行介紹和傳播。但是在目前的翻譯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沒有重視文化知識的講解,通常要求學生掌握翻譯的語法、語音、詞匯等知識,使得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對與文化相關的源語理解不準確,最終導致翻譯不準確。由此可見,在翻譯教學中應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播,提高翻譯的合理性、準確性。本文主要探討功能對等理論在文化補償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為教學提供理論支持。

一、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提出的翻譯理論,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中,奈達強調功能對等翻譯與傳統意義上的自由翻譯并不相同,認為功能對等是“最貼切的自然的對等”,是指目標語最大限度地貼近源語言詞匯語義、文體、風格、語言內涵等,其最重要的部分是將源語言表示的意思翻譯出來,而不僅僅是翻譯源語言的字面意思。部分源語言的文化意義可能受其形式影響而被掩蓋,信息的傳達受阻,最終導致文化交流不暢。功能對等理論主要包含意義、風格和讀者反應三個方面的內容。奈達認為翻譯的主要目的是重現源語言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傳達出源語言的意義,其次是風格。譯者在翻譯源語言的過程中需要脫離源語言結構形式的限制,重視源語言的意義層面。奈達認為內容的表達是翻譯中的首要問題,形式次之,但是這并不代表翻譯不重視形式,而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要在保證準確傳達源語言信息的同時,盡量保證形式對等。形式體現了原作者著作的風格,只有形式對等才能準確體現原作者作品的特點。功能對等理論的第三個方面是讀者反應,奈達認為翻譯作品質量的優劣可通過讀者反應進行檢驗,原文讀者及譯文讀者反應的一致性是檢驗翻譯質量的重要標準。由此可見,在翻譯教學中,應重視語言的文化知識、交際功能等知識,盡可能地保證目標語言與源語言傳達的信息一致,從而提高翻譯質量。

二、功能對等理論在文化補償翻譯中的應用

不同群體均有著特殊的文化,文化之間的差異增大了譯者翻譯的難度。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掌握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各自的文化,并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以便更好地傳遞出源語言的意思。功能對等理論主要從傳達原文信息、傳達原作者風格和兩語讀者反應三個方面指導翻譯教學。

(一)傳達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涵蓋的內容較多,包括文學形象、情景、語言含義、心理效果等,功能對等理論中原文信息的傳達是指譯者準確地將源語言的含義傳達出來,保證譯文讀者接收的信息與原作者表達的意思一致。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展現社會生活和思想變化的直接表達方式,奈達認為掌握兩種語言文化的重要性是掌握語言所不能比擬的,因為詞匯只有在對應的背景下才有意義。因此,翻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指導學生通過結合源語言中包含的文化現象和其詞義、句義來進行翻譯,將源語言在其文化背景下的真正意思傳達出來,讓譯文讀者也能接收到該文化信息,從而獲得原著作者所表達的意思。中西方文化存在顯著的差異,如漢語中與狗有關的俗語通常帶有貶義,如狗仗人勢、雞鳴狗盜等,但是西方國家的人認為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日常生活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則帶有褒義,如dog-tired(累極了),a dumb dog(沉默不語的人),rain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等。由此可見,在用語習慣方面,中西存在顯著的差異,該差異明顯與兩者之間的不同的文化習俗有直接關系。再如教師在翻譯“粗茶淡飯”時,直接將其翻譯為“hard, life of just bread and cheese”,但是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詳細解釋為什么使用“bread”、“cheese”,這種情況同樣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明顯聯系。水稻一直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主要農作物,在中國人心中,米飯代表著基本生活需求,因此有多種與米飯相關的表達,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而小麥是英國的主要農作物,人們的日常主食是面包和牛奶,因此在與基本生活需求的相關表達中則使用面包和牛奶。文化的差異會直接影響該地區的語言表達方式,因此譯者在翻譯源語言時必須根據原作者的意向來進行翻譯,以消除由于文化知識背景不同而帶來的閱讀困難。譯者可通過補充詞語起源、背景資料等方式對相關詞句進行解釋,讓讀者在了解原著作文化的基礎上對原文進行理解,從而更好地傳遞出原作者所表達的意思。

(二)傳達原文風格

風格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語言使用的獨特方式,包括如何進行結構布局、如何使用語言等。寫作的風格不僅與作者自身的相關特點有關,還可能體現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因此,譯者在翻譯源語言的過程中應重視源語言的表達特點,并將深藏在語言中的特點表現出來。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風格的展現,讓譯文將原作獨特特點展現出來。如“Chilly gusts of wind with a taste of rain in them had almost dispeopled the streets”,譯為“陣陣寒風,帶著雨意,街上冷冷清清,幾乎沒有什么行人”,語法緊湊,語義完整,能很好地將原文中的意境表達出來。翻譯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情景教學的方法將源語言中所描繪的場景還原,讓學生通過直觀地感受體味源語言的特色,使學生掌握不同原著作者的語言使用風格。

(三)讀者反應相近

原著作通常面向與原作者同區域的讀者,相同的背景知識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寫作的意思。有學者曾指出:“在一種文化里頭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里頭卻要花很大的力氣加以解釋,對本族讀者不必解釋的事,對外國讀者得加以解釋”。不同民族人們可以相互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思維、行為所使用的概念系統是相同的,但是概念僅僅是一種認知模式,并不代表各個民族的概念涵義、適用范圍均對等。不同知識背景下的概念可能并不相同,英文中某些具體的概念可能無法在漢語中找到對應的具體表達,只能通過抽象的方式來表達。如“他可不是吃素的,你要加倍小心。”應翻譯成“He is quite difficult to deal with,so you`s better be more careful.”在漢語中,“不是吃素”指兇猛、厲害,而“吃素”的動物則相對溫順,但是在西方國家中沒有此概念,如吃草的“牛”在他們眼中則是比較厲害的動物。因此,翻譯該漢語時,要用“難以對付”來表述。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應重視學生該方面的教學,引導學生多考慮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的反應,讓譯文讀者也能通過譯文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體驗。教師在翻譯教學中,可從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使用習慣方面進行講解,包括詞匯、句法、語義、語用及文化心理等方面,交代對不同語言 的表達方式、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等,保證用詞準確、合理,或者通過電影、小說等閱讀材料強化學生對源語言文化知識的認識,豐富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讓學生學會使用最貼近原文意思的詞匯來表達。

三、結語

翻譯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文化的差異給翻譯帶來巨大的挑戰。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功能對等理論,強化學生對不同語言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篇(9)

二、結果

1.三類核心期刊中動物實驗期刊數及其中動物實驗論文數 由表1可見該三類期刊中動物實驗研究論文較多。基礎醫學類占期刊總數85,醫藥類、綜合類分別占85、72,平均80。該類期刊中動物實驗論文數占論文總數:基礎醫學為50、醫藥28、綜合類35,平均39。

2.論文中各種實驗動物分布 從表2可知我國實驗動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種,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較常見。

3.論文書寫中獲得資助情況 各類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資助的項目,為53.1,其次為國家級資助項目、省部級資助項目、軍隊、高等院校資助項目(見表3)。

4.論文中寫明動物級別次數及比例、動物來源數及比例 1617篇論文中629次使用動物,多數能寫明動物種類、體重、性別、數量,有366次寫明了動物來源(約58),僅有38次(約6)寫明了動物級別[2],其中普通動物(一級動物)7次,清潔級(二級動物)17次,無特殊病原體動物(三級動物)16次,無菌級(四級)0次。

三、討論

21世紀是一個充滿創新的信息時代,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種多功能的復合型信息傳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統地傳播科技知識和創新成果的載體。實驗動物是醫學研究的基礎和支撐條件,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生命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十幾年來我國醫學實驗動物事業在法規的制定、科學管理、專業建設、科研水平、動物質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但仍存在著差距。基礎醫學、藥學、綜合醫學是醫學中使用實驗動物較多的學科,通過20__年發行的在各專業享有較高聲譽的核心期刊中相關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正確認識實驗動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從我們的分析中可見,基礎醫學、藥學、綜合性醫學期刊中涉及實驗動物的期刊數、論文數和比例都很高,平均為80、39。可見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的實驗動物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個世紀,人與自然、人與健康的諸多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學研究來解決。在世紀之交的當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做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認識實驗動物工作對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實驗動物工作,使實驗動物科學水平更好地適應生命科學發展的需要。

篇(10)

 

贊可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強化學生的心里活動調節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從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學生的認知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這一專題研究已成為了化學教育工作者重要課題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優質高效的化學教學必須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化學學習內化為主觀需求,將對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堅持到底。在此,我從激發興趣的角度,談非智力因素的開發。

一、通過化學教師的個人魅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習興趣,開發非智力因素。

首先,從人性美的角度教育學論文教育學論文,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蘇聯作家康巴馬斯托夫斯基所說:誰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記在心中的話、夢,遠方傳來的聲音,一滴水珠里的陽光或者船頭的一聲汽笛不就是這種刺激。興趣的激發是平時師生相處的一種無意識的心靈交流的過程。

冬天里的問候、偶遇時的稱呼、雨天的小傘、感冒時的熱水、考試失敗后的慰藉、網上QQ聊天、課堂上適時的鼓勵、籃球場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許來自于生活上的關懷更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親其師,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貫徹。這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在人性關懷的熏染下激發學生感性認識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從情感上親近了老師,也從感性上親近了他所教的學科――化學,以此種關系為基點,學習興趣得以了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開發,化學教學也才能更加順利有效地開展。

其次,從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對于目前處在一個個性張揚的年齡階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們對于教學的一種個性體現。他們需要友善的老師,但是他們更需要智慧的老師。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師能更加長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A、提高化學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表達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說:“不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企圖教授學生的教師,等于在打冷的鐵。”而幽默的語言能夠刺激學生產生興奮區間,撞擊平靜的思維從而產生求學的欲望。例如:我對愛情化學反應類型的小結

(1)一見鐘情型=化合反應 A+B=AB

(2)別人牽線型=催化反應 A+C+B=AB+C

(3)挖人墻角型=置換反應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墻角型=復分解反應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應 AB=A+B

如此特別而幽默的總結,能夠緩解學生對于化學課單一的教學語言的審美疲勞,對大腦皮層產生更為強烈的沖擊,記憶的周期更長,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學老師的綜合素養,關注跨學科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通過構建知識的過程中,學得好,動機就能夠得到強化。例如:對于侯氏制堿法的講解和引導。不僅講了制作的過程,發明創造的意義和價值,還講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的三大貢獻,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如此,將歷史和化學結合在一起,滲透了德育教學,激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加有力于學生對于本科內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過化學實驗激發學生興趣教育學論文教育學論文,開發非智力因素雜志網論文格式范文。

首先、通過老師實驗的演示和引導,激發學生探究心理。

A、通過老師實驗的誤區設置,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在此,要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必須提高學生的對實驗的注意力和觀察力,而對于可能性的實驗,設置實驗誤區卻是更能夠引導學生的思考、促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加強學生對實驗的感悟,避免學生自己實驗不必要的麻煩。

例如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置”這一實驗中,可由數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后,先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過程,操作過程中動作適當放慢,這期間必然會出現錯誤的實驗操作,由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指出實驗中錯誤操作,并根據實驗原理推斷錯誤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濃度如何變化。最后由學生吸取演示學生的教訓動手改進實驗操作配置溶液。通過錯誤教學,從而達到深刻領會實驗要點的目的。

B、通過趣味性實驗演示,引發學習的樂趣,探索化學反應現象。化學實驗的目的性太強,基于課程內容的安排,實驗成為了理論知識的必要補充,和鍛煉動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拋開功利的因素,擯棄學習的目的,以娛樂的心態來面對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許所謂的實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體里的星光”的實驗。在一支較大的試管中,加入幾毫升無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濃硫酸,在試管背面襯一張深藍色的紙。搖振試管后,關閉電燈,用小匙挑一些高錳酸鉀晶體,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漸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點點,恰似秋夜的星光,還有輕微的炸裂聲。那么,高錳酸鉀、酒精的混合液里,為什么會發光呢? 如此教育學論文教育學論文,這種有趣的實驗,更能夠讓學生輕松而愉悅地面對化學教學。

其次、通過化學實驗的模擬,誘發學生解讀生活、創造生活的好奇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回歸生活”,“貼近生活”的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生活是課堂的外延,尋找生活與化學的契合點,通過化學實驗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促使學生關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創造生活,這是新課改對化學教學的又一指導原則。

A、關注生活中的常見的化學反應現象。例如I鐵鍋生銹中就存在原電池的原理;用超強力油煙機洗滌劑洗滌油煙機;炒菜時加碘食鹽要最晚放,是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揮發;瓶膽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鈣與醋酸的復分解反應等。

B、關注來源于生活的簡單魔術中存在的化學反應現象。例如,雞蛋入瓶現象、玻棒點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蠟燭、清水九變,等簡易操作的魔術。

C、關注生活低碳原則和化學反應的關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環保內容的一個重要主題,上海世博會也處處體現低碳節能意識。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能量要減少,從而減低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屬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燒97號汽油(2)燒飯先泡10分鐘(3)看電視把電視機開暗一點(4)乘地鐵上下班

上一篇: 員工表揚信 下一篇: 晉升主管述職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中文字 | 视频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黑人巨大亚州宗合在线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拍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 这里只有精品99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