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的云計算技術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2 09:15: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主流的云計算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前言

云計算技術應用于實際之后,能夠有效的提升各種新型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企業各管理部門整合數據資源過程中不可趨勢的環節。當前階段,云計算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不但提升了企業的工作效率,而且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IDC系統在運行的模式是一種是融合了集中式收集和數據存儲以及數據處理等多項功能單位的綜合管理系統,其在同云計算技術融合之后,能夠有效實現系統的應用價值。因此,依托云計算技術的IDC系統在應用于實踐后著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1云計算技術的概述

云計算是一種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提供便捷、可靠網絡訪問的全新模式,它根據使用量來進行付費,能夠快速對計算機資源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并根據用戶的需要將資源快速的提供給用戶,實現了各種網絡資源的智能化服務,而且,還大大節省了管理成本的投入。云數據管理系統的運作是借助先進云計算技術的有力支撐才得以實現的,在云計算技術的支撐下,網絡數據遵從管理系統的統一調配,實現了網絡數據的儲存、檢索、調用[1]。云計算技術在時下的應用,為信息時代的互聯網產業創造了全新的發展環境,鑄造了更為廣闊的發展舞臺,可謂是對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實踐經驗表明,云計算技術在數據的部署和任務的調度上都具有比較強的節能效果,基于此開發出的綠色云數據動態聚集法能夠與IDC系統進行良好的融合,且取得了不俗的應用反饋。

2云計算技術在IDC系統中的實際應用分析

2.1云計算技術在IDC系統中的應用

所謂的IDC系統又稱為互聯網數據中心系統,其可視為一種全新的產業運作模式。從技術框架的角度看來,IDC管理系統是一種基于現有物理機房體系實現資源分配的綜合性數據化管理系統。在通信產業平臺的建設方面,IDC系統一個主流的發展趨勢是整合以Hadoop為開源的云計算技術。IDC系統在同云計算技術結合后能夠在云計算技術的支撐下通過網絡數據虛擬化技術加以輔助,從而有效的強化IDC系統的分布式存儲能力。如今,我國IDC業務在各領域鋪展開來,適用的企業變得越來越多,其不但能夠對互聯網終端數據使用效果形成有力保障,而且能夠有效的避免IDC系統在以往應用中出現的數據平臺“崩潰”現象??梢哉f,云計算技術在IDC系統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應用價值。

2.2云計算技術和IDC系統的構建

云計算技術和IDC系統的有機結合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出兩者自身的優勢,取得做好的效益。依托云計算技術的IDC系統能夠將服務器、存儲設備以及應用軟件等資源以標準化的形式服務于客戶,具體可分為管理層、物理層、虛擬層、業務層這四種構架形式。在構架的物理層上包含有存儲設備、寬帶網絡設備以及實體服務器等內容,這些可充分的給運營商IDC準備好物理資源,而虛擬層則是主要進行物理層設備的虛擬化,使其成為一個總的基礎設施資源,這樣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并能夠實現管理好資源的分配;而在管理層上則是主要發揮管理的調控作用,實現對IDC業務的支持,做好計費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動態部署等工作。

2.3云計算技術在IDC系統中應用的優勢

IDC系統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商業運作模式,其維持正常運作離不開云計算技術的支持??偟目磥?,云計算技術可以對原始網絡數據信息進行定位處理,實現數據的備份和數據遷移的準備。此外,云計算技術還能夠對數據信息處理的過程進行高效的智能化評估,這將會對數據的信息查詢和調配處理做好充足的準備。其中,進行云數據管理的查詢技術應用時,也需要用到云計算技術的數據控制環節。在實際應用中,由于進行互聯網技術平臺的服務或整合時,涉及資源對象的規模非常大,而且所用服務器的數量也非常多。在不同環境和地點運行IDC系統,運行中的服務器難以實現服務器設備的有效地管理。面對當下數據資源的內容不斷擴容,整個IDC系統持續提供高品質服務的難度越來越大,這時候云計算技術的支撐作用的應用價值就變得尤為顯著[2]。

3云計算技術在IDC系統中的實現

對IDC系統有效的實現商業運作和商業服務的研究,能夠了解和明確云計算技術在IDC系統中的應用。就當前云計算技術在IDC系統中實際的應用情況而言,最具實用性和擴展性是云數據的查詢技術,其能夠在異構環境中實現有效的運行,通過豐富而靈活的用戶接口,做到對不同用戶差異化需求的全方位滿足。現有環境下,IDC系統的運作模式存在一些的特殊性,即便擁有云計算技術的有效支撐,仍需要積極的適應當下發展趨勢積極的進行探索和創新,以便更好的實現商業化,不斷實現運行模式的創新,積極的去尋找有利于鞏固現有運行模式的渠道和方法。從IDC系統的整個發展過程看來,它是我國實現高科技技術做支撐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縮影,在實現的過程中需要增加對相關技術內核的調試工作,以便更好的去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更好的與企業發展進行融合.IDC系統在同云計算系統融合后能夠達到強強聯合的現實效果,從而極大的促進了IDC系統的發展[3]。

4結束語

我國的計算機技術在當下固有的科學技術中擁有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這些為云計算技術在網絡通訊領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廣闊的平臺。隨著我國的網絡規模在不斷擴大,急需一種嶄新的高水平運行管理模式來承載主機托管、資源調配、故障排除等工作,基于云計算技術的IDC系統能夠較好的滿足當下的需求,呈現出較高的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彤林,宗華.云計算技術在IDC系統中的應用與實現研究[J].通訊世界,2016(7):76-76.

篇(2)

2云計算技術概述

云計算技術是一種網絡信息資源虛擬化技術的集中體現。自2006年美國亞馬遜推出世界首個云計算系統——亞馬遜云服務(AmazonWebServices,簡稱AWS),云計算開始在全球范圍的快速的推廣應用,據Gartner公司統計,2015年全球云服務市場規模達到2450億美元,已經成為全球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經費組成部分。同樣,國內互聯網企業也對云計算技術基礎架構的靈活性、可擴展性的作用高度關注,經過近幾年發展,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企業已經完成云計算架構的發展,并在市場運營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應用。云計算技術作為一個發展的理念,其理論研究者與技術實現者從不同視角對云計算技術概念進行多樣化描述,現階段較為權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國NIST給出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服務模式,已以形成網絡、存儲、應用、服務等資源池為目標,實現對網絡資源的虛擬化的整合優化,增強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擴展性,實現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過云計算定義可以看出,云計算技術以形成基于網絡環境的計算資源池為核心目標,強化對網絡資源的靈活調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備以下特點:(1)強調對網絡資源的統一管理;(2)強調對網絡資源的均衡負載;(3)強調對網絡資源的動態調控;(4)強調對網絡資源的智能重組;(5)強調對網絡資源的成本壓縮。

3云計算技術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影響分析

簡單而言,“智慧醫療”是云計算技術域與醫療衛生業務域相結合的產物,包含醫療資源整合、醫療遠程協同、醫療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為核心目標,堅持整合醫療信息資源,增強業務互聯互通,加強機構遠程聯動,逐漸實現業務應用、基礎平臺、硬件設備等層級的信息共享。當前,云計算技術包含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及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等三個維度,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3.1在Iaas應用層次上

云計算技術要求醫療衛生領域的服務器計算資源與光纖通道存儲設備資源進行虛擬化,實現物理上分布的計算、存儲硬件資源的集中管理與統一調配。強化以虛擬機(VM)的形式,對各醫院、醫療點、衛生主管部門提供硬件環節支撐。初步估算,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推廣應用,可以使國內醫療行業減少50%以上硬件設備采購投資及60%以上的設備運維成本,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3.2在Paas應用層次上

云計算技術要求以醫療行業公共云與醫院私有云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形成全國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平臺,實現醫療管理、醫療業務信息的融合共享,實現面向公共與醫療衛生行業服務,包含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物配備、醫療協作等功能。

3.3在Saas應用層次上

云計算技術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實現跨單位、跨部門、跨系統、跨領域中醫療數據的服務共享,形成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實施對患者的電子病歷的增量管理,滿足患者危急轉院、異地就醫的醫療信息動態支援保障。

4云計算技術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應用策略

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應用,涵蓋要素多,集成難度高的龐大信息工程,國內相關專家已經開始著手考慮智慧醫療在《醫療衛生第十三個五年計劃規劃》的應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計算技術域與醫療衛生業務域的融會,落實好國務院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是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的必由之路,經研究,云計算技術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應用策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4.1以全國醫療公共云平臺建設為著力點

持續推動面向社會公共服務與醫療衛生行業服務的信息化進程,提升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物配備、醫療協作等服務保障能力。針對目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大型醫院看病難等問題,開展自助服務機、醫院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的醫療衛生服務,推動“初診在社區,看病在醫院,康復回社會”的新型醫療保障模式,提供醫療服務效率,加快患者、藥品、醫療設備的流轉速度,減少優勢醫療資源的閑置浪費。

4.2以面向個人的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為切入點

持續推動醫療服務由醫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環)與智能內衣等技術,實現對家庭危重病人與遺傳病史的人員的生命體征實時監控,給出重大疾病威脅報警。同時,借助遠程視頻看診可視化技術,實現對異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狀判斷,以及所服藥物品種、劑量的在線指導。

4.3以醫療衛生信息標準體系的修改完善為立足點

持續加強醫療信息標準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全民參與、自我發展的促進作用。按照“統一系統架構、統一數據編碼、統一服務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醫療標準體系中基礎類、數據類、標準類與管理類等標準,推動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應用深度與廣度,提供系統拓展性與適應性,降低系統建設風險。

5結束語

云計算技術作為當前主流的網絡信息虛擬化技術,在國內外電子政務、企業指導、航空物流、金融證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階段,國內專家學者不斷推出“智慧醫療”的研究專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時間,智慧醫療將是醫療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應持之以恒的加強關注研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開展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實踐。

作者:龍平 單位:和縣中醫院

參考文獻:

[1]戰國民.基于云計算技術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研究應用[J].計算機應用,2015,05):22-24.

篇(3)

“網吧的上網用戶在任一臺裝有云海平臺的網吧電腦上重新登錄后,所有的個人配置信息和使用痕跡都可以在新登錄的電腦上再現,就好像這臺電腦完全屬于其個人一樣,成為一個真正的個人云終端?!表樉W科技副總經理李晴介紹說。

據順網科技的數據,目前其占據了國內網吧50%的市場份額,國內安裝順網科技網維大師的網吧數量達到9.5萬家,其覆蓋的網民數量則超過5000萬,這一“個人信息云端漫游”功能無疑將為在網吧上網的網民帶來極大方便。

篇(4)

關鍵詞 :會計信息系統;云計算;SWOT分析;共享服務

一、緒論

目前,計算機技術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會計信息系統帶來深遠及變革性的影響。云計算已經成為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采用了目前主流的云計算解決方案,一些大的企業甚至開發了自己的大數據中心。私有云或混合云作為一種共享服務架構為其業務處理提供支持。共享的服務方法對企業的財務會計業務處理具有直接和顯著的影響。當今社會已步入了信息時代,商業的發展是與互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的運用同步。就技術和云服務而言,新的嘗試引領了商業模型形式,這種模式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商務運營策略,包括企業商務運行方法,硬件軟件的定義,通信基礎信息的建立,管理風險和管理成本等。

SaaS(Software-as-a-Service), IaaS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PaaS(Platform-as-a-Serviceand Business),BPaaS (Process-as-a-Service)都是現今廣泛使用的新的云服務商業模式。同時,云計算技術在企業的財務和會計方面的應用也已成為現階段研究熱點。云計算已經成為熱門的科技檢索詞匯??紤]到會計信息系統的作用和架構,云技術在外部和內部組織兩方面影響著會計信息系統。考慮到云技術對現今商務處理的多方面影響,我們關注怎么樣將這些技術運用于會計信息信息系統,進而提高會計信息的精確性、完整性和持久性。同時,我們將致力于研究云計算技術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并給出了SWOT分析。

二、文獻綜述

在史海燕,等的研究中,對云計算應用于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優勢進行分析,研究云計算的各種應用形式,并指出中小企業應用云計算推進信息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易用性、安全性、低成本、可靠和共享協作性。云計算服務通常涉及以下內容: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基礎設施供應商提供物理存儲空間,處理能力,虛擬CPU和數據庫服務。消費者通過Internet 可以從完善的計算機基礎設施獲得服務。

PaaS(Platform-as-a-Service)意思是平臺即服務。PaaS是托管在服務供應商基礎設施之上的有關開發、測試和部署的一系列軟件或產品開發工具。通過使用基于Internet的供應商平臺,軟件開發者可以創建各種應用。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它是一種通過Internet提供軟件的模式,廠商將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客戶可以根據自己實際需求,通過互聯網向廠商定購所需的應用軟件服務,按定購的服務多少和時間長短向廠商支付費用,并通過互聯網獲得廠商提供的服務。

在云會計學院的基準研究報告中指出,財務會計管理是目前云解決方案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在準備采用SaaS 方案的管理者,74%管理者的目標是財務會計軟件管理方案。

采用SaaS 軟件解決方案的主要益處有三個:簡化軟件管理、降低資本和運營成本、易于實現。

采用SaaS 軟件解決方案的主要關注點是:安全問題、與其它應用的集成問題、總成本的投入以及應用程序的性能。

集成云計算解決方案的好處是:減少重復數據的輸入,生成實時報告進而改進管理決策。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關注的問題是:什么因素影響了云技術在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應用?本文以文獻研究為基礎進行討論研究。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技術因素、風險與安全因素、財務會計因素、企業戰略因素。

我們制訂了基于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SWOT分析),來分析云計算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采樣包括了商業領域云計算技術最新的文獻和研究。

四、結果討論

本研究結果由兩部分組成。首先,將討論用云計算技術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因素;其次,給出了使用云計算技術對會計信息系統影響的SWOT分析。

1.云計算技術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

(1)技術因素

①在實施交付會計信息系統的企業資源規劃(erp)中使用SaaS 解決方案效果最為顯著。云服務提供商使用SaaS 模式,在企業共享服務體系結構內提供ERP服務。在SaaS模式下,企業租用一個ERP方案,大多數的會計信息系統的交易和報告都會托管在云體系結構中。比如:SAP, Netsuite, Oracle ERP Cloud Services,Microsoft Dynamics ERP cloud-based等。

②在會計信息系統中使用PaaS 模式來開發有關于財務流程,會計,市場和人力資源等通用模塊和應用(例如SAP HANA 云平臺)。如果在會計信息系統中,SaaS只提供標準的ERP解決方案,那么通過使用開發平臺工具,PaaS將能夠拓展制定這些解決方案。

③在會計信息系統中使用IaaS 模式,可以建立數據庫服務器和備份解決方案。IaaS模式提供了較大的存儲能力和金融信息的數據處理能力。

總之,云技術能夠創建一個集成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不同公司企業在一個云端使用會計信息系統,使用相同的ERP,這也使企業間的電子數據交換更簡單快捷。

(2)風險與安全因素

在多數研究中,風險與安全是云技術的最關鍵問題。盡管一些研究者認為遷移到云在安全層面是一種改善,但許多許多風險和安全問題依然存在。大多數云服務提供商都會采用有力的安全解決方案,以應對企業轉向云服務時帶來的安全問題。

在云服務中影響會計信息系統風險與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①財務會計數據丟失。會計信息系統中處理和存放的數據對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總賬,工資數據庫,銷售數據庫等)。它們是企業所有報告和分析的基礎。將數據和信息存儲在外部服務提供商的基礎設施(SaaS或者IaaS)中,無疑將增加數據泄露丟失的風險。因為,企業只擁有數據,而基礎設施由云服務商管理,致使企業無法控制和驗證數據存儲和處理的系統。

②隱私權。當企業采用云技術實現會計信息系統時,隱私權是普遍關心的問題。會計信息系統處理和存儲大量的敏感數據和機密信息(如員工數據,客戶數據和財務數據等),這些都涉及到隱私權問題。

③法律和監管問題。

④知識產權盜竊。

為了提高使用云技術的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①補丁管理。擁有一個集中的整體的架構,能夠對應用程序或基礎設施進行高效及時的補丁管理。

②災難恢復和備份程序。云服務提供商應該擁有先進的數據備份和恢復解決方案。

③持久的監督和安全管理。云服務提供商應設置專門處理的部門或團隊,確?;A設施安全。

對于云安全,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信息系統審計的保障服務。在會計信息系統中采用了云技術的企業將被強制要求對云基礎設施的信息系統進行審計服務。在這種情形下云技術的持續審計將尤為重要。

(3)財務會計因素

采用云技術涉及的消耗,在云決策制定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會計信息系統中采用云技術,將會大大減少企業在維護和管理基礎設施時軟件和硬件的投入成本。同時,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投資實現云技術,擁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因為云服務采用按需付費和按租用時間付費,所以在企業中采用云服務,將降低在硬件和軟件方面(ERP 等)的資金投入,降低現金流需求。這也是采用云服務帶來的積極的財務影響。

(4)企業戰略因素

在企業中采用云技術,對企業的業務戰略也會有直接影響。這些技術改變了企業的商務經營方式。對于大多數使用云或匯合云技術的大企業,將在共享服務架構下組織業務。因此,企業的經營活動變得更加靈活。另一個影響是在企業的每一個業務戰略中使用和開發外包服務。從長遠來看,這些突顯了云模式在業務戰略中的作用。2.云計算技術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影響的SWOT分析

五、結論

隨著云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相關技術作為其商業活動提供基礎設施支持。遷移到這些技術同樣對會計信息系統有重大影響。通過相關研究,我們致力于找出使用云技術對會計信息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

很多的文獻和研究強調了在業務開發中使用云技術的積極作用。這些技術為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了擴展能力,機動能力并降低了維護成本。由于會計信息系統處理和存儲一系列敏感和機密數據,所以云技術的采用需要對數據和應用安全做嚴格的分析。因此,著重強調了云技術信息系統審計服務的重要性。由于成本低,搞擴展性和互聯網的持久連接等因素,云技術解決方案在中小企業和大公司將被更廣泛的使用。

參考文獻:

[1]史海燕,鍋艷玲.云計算在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商貿,2012(12) .

[2]Cloud Accounting Institute, 2013. Cloud Solutions BestPractices: 2013 Benchmark Study, retrieved from: amllp.com/documents/WhitePaper_BenchmarkStudy_2013.pdf.

[3]吳衛華.“云計算”環境下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研究[J].情報雜志,2011(05).

[4]李喬,鄭嘯.云計算研究現狀綜述[J].計算機科學,2011(04).

[5]ISACA, 2012c.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for Cloud Computing,Cloud Computing Vision Series White Paper.

[6]鄧仲華,朱秀芹. 云計算環境下的隱私權保護初探[J]. 圖書與情報,2010(04).

[7]林小勇. 云服務下信息用戶隱私權保護[J]. 圖書館學研究,2010(13).

[8]周昕.“云計算”時代的法律意義及網絡信息安全法律對策研究[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篇(5)

中圖分類號:TP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09-1909-03

在IT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信息化辦公早已不是一個新穎的名詞。信息化的工作模式為各行各業的日常工作帶來無與倫比的幫助和便利,使得各項工作的質量或效率均得到極大的提升。所以,很多企業將信息化技術作為一個重要的企業平臺構成部分,不惜投以重金來搭建自己的企業信息化平臺,以此來保障自己企業的工作任務在IT平臺的支持下高效高質量的推進,從而為自己的企業帶來更多的效益和利潤。

誠然,信息化技術無論與當今何種工作模式,都可以帶來極大的輔助和效率提升,所以合理的信息化部署對于所有企業來說都絕對是利大于弊的,而在這方面的投資,對大多數企業來說也都是必要和值得的。不過與此同時,IT業內也在各個技術領域不斷進行著新技術的研究,在很多領域也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如前幾年提出的云計算技術,以虛擬化技術為核心,旨在提升硬件效率使用率和資源彈性整合,一被提出就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肯定和質疑交錯的聲音中,云計算穩步發展,其中的某些技術在幾年后的今天已經在很多領域投入使用,為生產生活提供服務,以實實在在的應用功效打破了部分反對者質疑的聲音,初步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落地。如今,云計算的熱度絲毫沒有消退,相反很多企業也開始采用了這一先進的技術,得以使用少量的信息化投資換取更大的IT能力回報,大大提升了信息化投資的性價比,為自己的企業創造了更大的利潤空間。

1 企業云存儲概述

云計算技術是一種對基于網絡的、可配置的共享計算資源池的、能夠方便并且隨需訪問的一種模式,近幾年關于此方面的討論和定義層出不窮,該文這里不做累述。要著重強調的是,云計算技術不是一種新的技術,它更應該是一種新型的交付模式。從技術層面來講,它應該是分布式系統、網格計算、并行處理技術等多領域多技術的融合產物;但是從交付模式上講,它卻革命性的打破傳統IT架構,創新的以面向服務為主體交付模式。而從信息化服務的基礎問題――存儲角度上說,云存儲可靠的分布式多容災存儲模式,更是為云平臺中數據存儲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解決方案。依托云計算,企業可以將自己的大量數據和重要信息安全、可靠、便捷的存放于云存儲池中。這對于以往企業不得不在私有的數據中心大規模部署存儲集群的情況之外,提出了一種新的數據存儲解決之道。

所以,當企業在自己內部進行云部署或者采用租用供應商ISP提供的云服務時,這種企業云的模式特征和優勢就尤為明顯。云存儲不是單純的依賴硬件部署和技術人員的配置支持,將傳統的數據存儲配置和管理方式從硬件級別上升至軟件級別,使得整體運行更加高效,同時可以將運維技術人員從枯燥繁雜的運維工作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它面向用戶所要使用的不同數據類型,以中心式管理模式對數據進行部署管理,從提供服務的角度解決多類型數據的讀寫和容災問題,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一般來說,云存儲非常適合企業的發展。一個良好的云存儲平臺能夠幫助企業解決諸多IT問題,還能夠幫助用戶節省大量的IT資金。以下是一個經典的企業云存儲系統體系架構的部署示意圖。

從架構圖中可以看出,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訪問云存儲服務器。對用戶的操作進行基本區分,大致可以分成兩類:數據讀寫操作和屬操作。所有操作最終經過訪問控制器進行分析管理,根據其具體內容(屬性或者規則)做出決策其是否允許執行。其中相關管理節點,均采用集群服務器以提供彈,以保障其突況下的運行性能。

由此,企業中應用云平臺以及其基礎支持部分的云存儲中心,可以為企業的信息化等工作部署帶來極大的幫助和推動。例如租用服務器、遠程設備管理、視頻監視系統等等多項應用,均可以在企業云中得到部署,為現代化企業的日常辦公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篇(6)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6-0000-01

Kaiyuan Clou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Dong Xin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Beijing100018,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Kaiyuan cloud computing Openstack.Through the hospital's virtualization solutions to improve existing,and gradually build their businesses using Openstack within their own private cloud platform.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cloud storage and cloud virtualization server platform.

Keywords:Cloud computing;Cloud storage;Virtualization server

一、云計算簡介

云計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08年,是對英文Cloud Computing的翻譯。云計算這個概念的直接起源來自Dell的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亞馬遜EC2產品和Google-IBM分布式計算項目。亞馬遜EC2產品起始于2006年,是現在公認最早的云計算產品,但那時他們被命名為“Elastic Computing Cloud”,即彈性計算云。從發展過程看來,計算機經歷了單機、集群、網格幾個階段。集群解決了單機性能的瓶頸問題,而網格又解決了集群計算不支持異構設備、資源無法動態伸縮問題?,F在的云計算則可以支持異構多任務和資源的動態流轉。最早從企業層次提出Cloud Computing的,則是Dell。具體關于云的定義有很多,不同公司都給了云不同的定義。一個比較全面的定義是:一個容易使用和獲取的虛擬化資源池(如硬件、開發平臺或服務)。這些資源可以動態地重新配置,調整到一個可變負載或者可變規模的系統中,從而允許獲得最佳的資源利用率。這種資源池通常是采用按照使用付費的模式,即資源的保障是由基礎設施供應商提供的制定化服務品質協議來提供。

云計算雖然定義很多,種類也很多,但是公認的將云計算分為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亞馬遜的EC2就是典型的基礎設施即服務的代表,谷歌應用引擎一般被認為是平臺即服務,是軟件即服務的代表。

云計算因為需要動態調整和劃分資源,所以底層都是基于虛擬化實現的。通過虛擬化技術將大量的服務器資源作為虛擬化資源池進行統一個管理與劃分。

二、開源虛擬化技術選擇

我們要用開源云計算平臺構建屬于企業自己的云,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虛擬化問題。我們知道所謂云的底層架構都是虛擬化。我們既然要用開源軟件構建云,那虛擬化自然也選擇開源產品。目前主流的開源虛擬化軟件主要就是KVM和Xen兩款。KVM一直作為linux內核的一部分,雖然比Xen技術出現的晚,但是性能和Linux的兼容性都很好。Xen技術成熟,穩定性很好,而且現在也將被加入Linux內核中。

我認為兩種虛擬化技術沒有明顯優劣差距。所以選擇哪種全部根據技術熟練程度決定就可以。如果熟悉某種虛擬化對將來的云構建和以后的維護都帶來很大的優勢。主流的云計算平臺對于以上的兩種虛擬化也都可以良好的支持。因為我們單位以前的虛擬化都選擇的Xen,所以后面的云平臺的虛擬化部分也就繼續采用Xen的開源技術了。

三、開源云計算技術選擇

開源云計算技術有很多,包括Eucalyptus、OpenNebula和OpenStack等。其中很多開源技術都存在商業版,導致開源的版本功能很少或者不完善。我選擇用OpenStack來實現開源云構建,因為OpenStack是完全開源的技術,沒有任何收費版本或者商業版本。

OpenStack是由Rackspace和NASA共同開發的云計算平臺,幫助服務商和企業內部實現類似于Amazon EC2和S3的云基礎架構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OpenStack包含兩個主要模塊:Nova和Swift,前者是NASA開發的虛擬服務器部署和業務計算模塊;后者是Rackspack開發的分布式云存儲模塊,兩者可以一起用,也可以分開單獨用。OpenStack除了有Rackspace和NASA的大力支持外,后面還有包括Dell,Citrix,Cisco,Canonical這些重量級公司的貢獻和支持,發展速度非???,有取代另一個業界領先開源云平臺Eucalyptus的態勢。

四、開源云技術構建

隨著信息建設的發展,每個單位的信息中心都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服務器和越來越多的部門需要自己的服務器。原來單位里是按照部門給分配服務器,這樣雖然看起來很好,每個部門有自己的服務器。但是資源浪費很大,因為并不是每個部門都可以把服務器資源使用到滿負荷,而且每個部分還要有人管理服務器的硬件維護。虛擬化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對于多服務器的資源整合和動態分配,資源的統一管理等方面虛擬化并不能全部解決。

篇(7)

“2015 年3 月10 日,CAD 云平臺Onshape 開放公測,同時,Onshape 還獲得了由North Bridge 和NEA 領投的64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p>

2015 年的春天,Onshape 的這條新聞讓整個CAD 領域感到了燥熱,并重新開啟了一個沉寂已久的關于“未來”的討論:在技術、市場和服務趨近成熟,已形成某種定式的CAD 領域,該如何尋求突破?

“通過在過去的10 年間不斷在桌面上安裝CAD 系統,人們都看到了一點:CPU的速度很難無限增長,對于傳統桌面級的CAD 系統來講,能優化的空間已經很?。坏朴嬎愕男阅芎途W絡性能的提高空間是無限的,因此對于一個完全基于云計算技術開發的CAD 平臺,Onshape 能夠提高和優化的空間就很大?!惫P者輾轉采訪了現任Onshape 公司CEO, John McEleney 在郵件中如是說。

熟悉CAD 軟件的人都知道,CAD 軟件近年來就一直有這樣的趨勢:社交化、移動化、互聯化非常明顯,越來越多與CAD 系統原本枯燥的算法技術、架構體系等不同的新興IT 技術被引入到CAD 系統中。這不僅使CAD 軟件的性能得到了提升,功能日益豐富,更使得CAD 軟件變得越來越生動,不再刻板。只是這種趨勢,在Onshape出現前,還沒有成為CAD 軟件技術升級的關注核心,也沒有成為彼此爭奪市場的競爭點。Onshape 的出現打破了原本的平衡,將原本的“趨勢”變成了“產品”,使得原本循規蹈矩的演進陡然加速。

而Onshape 所采用的技術、推出的產品和發表的言論之所以如此引人關注,并且被認為足以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核心創始團隊極深的CAD 領域背景:John McEleney 曾擔任SolidWorks 的CEO 長達11 年7 個月;而Onshape的創始人兼總裁Jon Hirschtick 更是堪稱CAD 領域的傳奇人物,很多主流的CAD 軟件和軟件公司都與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之前,Jon Hirschtick 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傳統主流CAD 軟件SolidWorks 的創始人,并掌控其長達近18 年。

CAD 主流市場的云應用

“Onshape 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唯一一個完全基于云技術(fullcloud)的CAD 系統產品?!盝ohn McEleney 在郵件中告訴筆者:Onshape 不是將原本桌面級的CAD 軟件向云端轉移,而是完全基于云技術進行開發,因此與現有CAD 軟件的最大區別在于所有的建模計算、數據管理和存儲都是基于云端,用戶只需通過電腦、平板或手機訪問云端的設計工具,就可以進行設計。

“開發Onshape 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因此我們不得不在原有的CAD 行業外去尋找技術精英人才來組建一個研發團隊:包括云架構、移動、瀏覽器、安全和DevOps 等領域。The OnshapePart Studio 確切地講,并不是一個傳統的幾何內核,它是用戶在我們的CAD 系統當中的工作環境。我們吸收了經過驗證的Parasolid內核的優勢,你可以認為我們的CAD 系統內核就像是一個來自桌面實體建模、谷歌應用、GitHub 和Salesforce 的結合體。”JohnMcEleney 說。

對于主流CAD 市場來講,Onshape 還是一個新兵。而且公平地說,第一個讓用戶從市場化的產品當中真正嘗試應用云技術的是歐特克。

從十幾年前推出Autodesk Buzzsaw 開始,歐特克始終希望借助將云計算應用到CAD 軟件重新贏得市場的尊重。到2010 年AutoCADWS,AutoCAD 基于云端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大量的真實用戶。

“ 云計算對所有軟件都有巨大影響,CAD 也不例外, 所以CAD 采用云技術是必然的,”歐特克Fusion 360 產品總監KevinSchneider,這位在歐特克制造業部門工作17 年的資深CAD 業者,在接受筆者郵件采訪時談到:“用戶需要更易于評估、集成度更高、互聯性/ 協作性更好的CAD 工具,云技術就是一個可以提供這些能力的平臺。但是,設計并不會因為云而改變,云只是一個能讓設計更優、更快、更經濟的平臺。”

自2011 年9 月宣布推出歐特克云(Autodesk Cloud)后,歐特克應用云技術改造現有CAD 工具的進程進入了快車道:陸續推出了用于查看、編輯和共享文件的A360,用于智能手持終端的AutoCAD360;用于管理文檔、模型和數據的Buzzsaw;用于構建三維點云的ReCap 360;用于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Autodesk PLM 360;用于對制造流程進行分析優化的Process Analysis 360,以及對進行仿真分析的Sim360。其中,A360 和Fusion360 也為設計師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

如果說歐特克是為了保持市場和技術領先的“榮譽而戰”,那么對于SolidWorks 來講,對云計算技術的應用更多是為了順應公司產品戰略整合的要求。

成立于1993 年的SolidWorks,1997 年被法國達索系統收購后,一直以獨立的軟件形象面對市場和用戶,至今22 個版本,都與達索系統面向高端的定位保持了差異化市場存在——面向中端市場。

2012 年, 達索系統基于云端的3DEXPERIENCE 平臺正式面世。2014 年,SolidWorks Conceptual Design(SWCD)——SolidWorks 第一個在達索系統3DEXPERIENCE 平臺上的應用。

作為一種嘗試,SWCD 這一具有明顯云特征的應用,事實上開啟了SolidWorks 與達索系統產品層面的整合:3DEXPERIENCE 平臺成為SolidWorks 與達索系統產品融合的基礎——云技術解決了達索系統多年來一直試圖解開的難題。

與以上兩個CAD 軟件提供商不同,PTC始終希望通過與更專業的合作伙伴一起實現對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在2013 全球用戶大會上,PTC 推出了針對Creo 的虛擬化應用。

所謂應用虛擬化,是基于應用/ 服務器架構,采用類似虛擬終端的技術,把用戶對應用程序的操作與計算過程分開操作。而此次的Creo 虛擬應用,PTC 就聯合了IBM、Citrix和NVIDIA 共同實現。

時至今日,PTC 將更多注意力投入到建設物聯網系統當中。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對于PTC 來講,用于物聯網的云平臺何時會被平移給Creo 應用,也許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對最佳時機的判斷。

云技術應用的差異

事實上,要理清云技術對CAD 軟件的影響,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幾個事實。

首先,CAD 軟件的行業屬性明顯:企業類型、規模、業務模式的不同,都對CAD 有不同的屬性要求??陀^地說,雖然采用云計算和網絡技術改變CAD 軟件的易用性是必然趨勢,但對具體的CAD 軟件是否要采用該方式升級,則完全取決于CAD 軟件提供商對軟件本身的定位——越是大型企業的CAD 用戶,對新型CAD 的需求和適應度越低。

第二,在功能日益趨同的當前CAD 市場,新興IT 技術所帶來的新型應用模式、服務模式等,極大提高了專業用戶的使用體驗,也降低了CAD軟件的使用門檻,擴大了CAD 軟件在工業企業當中的應用范疇。同時,也減低了軟件的擁有成本。

第三,從軟件發展的角度看,應用模式的改變,也說明CAD 軟件進入了成熟期——現階段,想要在CAD 技術上實現某種革命性、天才式的突破,可能性越來越小,而對應用模式的改變,則有可能替代純粹的技術升級,為CAD 軟件帶來再一次跳躍的機會。

第四,基于云技術的CAD 軟件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某些領域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使得設計工具能夠更進一步地符合設計行業的新型生態關系,尤其是中小型企業。

同時,一個不能回避的事實是:應用了云技術的主流CAD 產品,雖然所實現的功能和用戶體驗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究其根源技術和實現手段,是不盡相同的。

那么問題來了:都是基于云技術的CAD 產品,到底有哪些差異呢? IT 技術對CAD 軟件的未來到底能有多大的決定作用?

正如John McEleney 始終強調Onshape 完全基于云技術開發的純正技術基礎,其自然是最具有云端應用的特色,因此Onshape所表現出來的特征直指傳統CAD 軟件的軟肋:Onshape 從軟件的應計算、存儲、部署、服務和升級等各個環節都基于云端,因此無論是計算速度、對文件的調用還是對數據的管理,都具有一種后發的優勢。

“首先,一個設計團隊的多個成員可以在同一時間、對同一個CAD 模型進行操作——無論這個設計團隊的成員是同一個辦公室或者分布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John McEleney 在給筆者的郵件當中總結說,因為Onshape 系統與由Onshape 所產生的CAD 數據都基于云端服務器, 從未被拷貝,所以來自云端的單數據流使版本和版本控制只需控制Onshape 內的一個單獨文檔。因此,對于用戶來講,應用Onshape,不需要從云端服務器下載任何東西,不需要同步或者定義最新版本,不需要鎖定、登出自動保存……從而避免了混亂的簽出、文件拷貝錯誤。同時,對于整個設計團隊來講,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并應用相同的原版的CAD 數據, 所有的用戶都可以編輯任何數據,而不需要擔心覆蓋了別人的工作。

“而且由于Onshape 系統也是基于云端部署,所以Onshape也是唯一一個可以讓用戶可以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設計和編輯模型的CAD 軟件。它使用戶可以訪問到完整的CAD 系統,隨時隨地——不僅僅是查看。”John McEleney 說。

相對于剛剛出現僅3 年的一款CAD 軟件來講,傳統主流的CAD 軟件的優勢是功能完整。當然,其對于云技術的應用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很多的系統提供商的解決方案,都是同時提供桌面級和基于云端的兩種解決方案。雖然沒有Onshape 那么新鮮純粹,但是從用戶的角度考慮,這也并不完全就是劣勢。

“我們并不完全依賴云技術來運行該應用程序。Fusion 360 也可以在用戶桌面上本地運行,所以并不需要始終保持聯網。對于我們的客戶而言,這是一個主要的關注點和需求。我們的客戶希望能夠在離線的狀態下工作(例如在旅行中),完全依賴瀏覽器和互聯網的CAD 工具會給用戶帶來不便。在Fusion 360 中,云技術拓展了CAD 的功能,增加了一些十分強大的能力,但并不是時時刻刻依賴云連接來運行?!盞evin Schneider 的說法相信應該能夠獲得更多工程技術人員的認可。

事實也是如此,CAD 工具是來幫助用戶企業解決關于產品相關的設計問題的,所以從用戶的角度看CAD 軟件的進步,一定不是從IT 技術的層面。

“我們的目標是幫助用戶設計更好的產品,科技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對用戶而言,理想的合作伙伴應該專注于解決設計問題,一切從應用出發,而不只是著眼于技術?!盞evin Schneider 說。

筆者無意比較兩者之間的優劣,事實上也并不存在絕對的孰優孰劣:優勢和劣勢都僅僅是技術層面的相對而言,從用戶的角度看,所謂的優勢和劣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并且一個多元的CAD 環境與一個多元的世界一樣,可以提供更多的選擇,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到真正合適的CAD 軟件。不過,還是有一個原則應該遵循:從使用角度出發,結合自身的業務特點——嘗新不應該被鼓勵,守舊不應該被嘲笑,只有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好的CAD 軟件。變化的是工具,不變的是對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

改變的價值

對云計算技術的應用,以及Onshape 在CAD 業界引起的討論,在客觀上,正在將CAD 的應用向深度和廣度上推進。市場的一個最大變化是:軟件行業多年以光盤交付為標志的永久許可證銷售模式受到了挑戰,基于云計算技術的租用方式正在替代多年的軟件試用許可證銷售模式,成為最新型的CAD 銷售方式。

這也就這意味著,未來,工程師與軟件之間的互動模式也將發生變化——軟件不再是應用企業或工程師的所有物,其僅僅是用戶獲得軟件功能的方式,是系統提供商為用戶提供的一種功能服務。

2014 年4 月份,SolidWorks 宣布接受北美和歐洲用戶的預訂, 采用SAAS 模式為用戶提供基于云端的SWCD,其月租價格初步定為249 美金。

2014 年年底,歐特克在“拉斯維加斯大師匯”上宣布,將在24 月個內,調整對CAD 產品的銷售模式——從銷售許可證到租用模式。

2015 年3 月,Onshape 宣布對普通的用戶采取免費的策略——測試階段的Onshape 提供了免費版、專業版以及企業版三種套餐,其中的差異在于,免費版與專業版的功能一樣,但是私有文件數為5 個(這種方式跟GitHub 有點類似),而專業版需要每用戶每月收費為100 美元。

新的市場營銷方式和服務方式到底能多大程度上影響市場格局,仍需時日去驗證,但是至少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一點值得欣喜的地方:現在的三維CAD 已經不再是往日的龐大系統,也不再需要應用企業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精力和資金了——CAD 應用的普及擁有了最佳的技術基礎和市場時機。

記者手記

放眼現在的中國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呼聲此起彼伏,而且無論是在制造業、信息化領域,還是學術、科技領域,每個人現在都在談工業4.0、三維打印……似乎中國的制造業之所以落后,完全就是因為管理手段落后、制造工具不先進以及整體信息化程度不高所致,似乎只有新技術才能幫助中國的制造業真正走向強大。事實上,與一味強調個體的領導作用相比,整個產業的均衡發展更是目前中國制造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制造業是講究配合的行業,只有相關產業鏈上的每個企業都到達了一個高度,才能真正在某個領域實現某種程度的升級——單個企業效率的提升往往不會最終形成明顯的效益提升,就是因為產業鏈上相關上下游企業的效率并不見得同時提升,短板效應影響了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和效益。對于中國的制造業來講,中小企業的短板依舊存在。雖然在經歷最近30 年的高速發展后,有些行業和領域的制造業企業在工具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對于整個行業來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甚至仍然需要從普及三維設計開始。

篇(8)

一、云計算的最重要的存在意義及服務內容和基本意義的概念及應用

(一)云計算的最重要的存在意義及服務內容

簡單來說,電子郵件、在線辦公軟件、網絡硬盤、即時通訊等一些廣大消費者經常用的網絡通訊工具、服務都是云計算里的服務方法,現如今我們的生活都在向云計算的模式不斷的靠攏。動態升級以及對儲存的資源虛擬化這都是組成云計算的一些主要的構架,而這些資源都是在網絡空間上能被用戶共同分享、儲存的一些數據文件,就像QQ、MSN這些網絡通訊工具一樣,使用者并不用了解太多的運用云計算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根據自身的需求使用就可以很好的運用云計算的技術。

(二)云計算的基本應用概況

從現代人的生活模式以及生活需求來看,云計算不僅僅是某一種特定的新技術產品,而是許多IT精英發展后很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商業模式的技術。而云計算在傳播網絡信息方面的貢獻主要表現在理念方面的應用,每個行業都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來對云計算的理念進行有效創新。

(三)以互聯網應用領域為代表的大數據處理

現有的互聯網公司要根據上述的操作程序對用戶的所有數據進行收集和存儲還有文字檢索及效果呈現,最終的目地就是讓用戶高度滿意;不僅如此,在對數據收集、存儲、文字檢索以及效果呈現的過程中,系統和構架還是需要進行嚴格的成本控制,而這些內容都是以前的商業IT計算方式所不能精確完成的。

(四)企業、行業信息化系統的私有云改造

企業、行業都信息化后,其生產效率及企業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并給企業引進了新的成本,但隨著信息化水平不斷的提高,信息的處理方式也需要一個更高端、快速的方式來處理信息,傳統的IT制造企業想將大型機、超算中心等一些傳統的方式改成云計算技術的服務方式,把原來的IT構架變為虛擬化網絡服務,并對以前的數據進行數據庫的綜合,實現了資源共享和自動調度的系統,這就可以讓企業擁有合適的數據計算技術,還可以讓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社會化的IT服務

一些私有云服務是大多數大型企業所用的,中小型企業一般都不能利用私有云服務。而社會化云計算將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將來中、小型企業都可以使用私有云服務并擺脫一些專業的硬件設備的束縛,那么云計算商業發展將有一種明確的方向,但是目前,云計算的發展還是有些許的阻礙的,需要我們想辦法去解決。

二、數據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

對于數據的安全保護方面可以采取主要的兩方面的保護:第一,可以對數據采取法律方面的保護,通過法律的一些規章制度對數據的安全進行保障。第二,在IT系統的應用上對數據的安全性進行保障,可以通過建立防火墻、安全監測系統、數據加密、權限設置和數據備份等方式對數據的安全進行保障。下面將以亞馬遜公司的私有云數據安全保護方式為例對云計算服務中的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研究分析。

主流的私有云保護措施是將企業的全部數據從傳統的IT基礎構架方式轉變為高效的自動化管理模式的云計算IT基礎構架,實施私有云計算的第一步就是將現有的處理器、儲存、網絡等IT資源高度虛擬化并將這些內容進行新的整合和組織,構建出具有高擴展性能的IT構架,然后使用高強度的管理應用軟件進行輔助,最終實現高效率的自動化的IT資源管理系統,這樣的應用構架能夠讓客戶的企業本身對IT資源進行高強度的資源控制能力,同時,建立網絡控制和系統防火墻對數據進行保護,這樣,客戶企業在私有云上的數據就能夠得到同程度的安全保障。

在主流的私有云構架之外,亞馬遜公司的虛擬私有云專門為客戶企業提供一套全新的安全性強的私有云構建方案。一般的主流私有云安全解決方案都是在IT資源的虛擬化和自動化管理方面加強技術的發展,而亞馬遜公司主要是為企業建立一個企業個人的虛擬網絡對企業的數據進行安全保障,并且服務公司還將虛擬網絡與現有的IT構架進行巧妙的聯合。這樣,企業就能夠在在公共的私有云平臺建立自己額虛擬網絡,然后通過企業自身對數據進行密碼加密設置,在將自己的企業的私有云與整體進行聯合,構造自己的私有云的安全構架。在申請創建EC2實例時,能夠把自己企業的私有云與特定的虛擬私有云進行綁定,在EC2實例啟動之后,該實例也就相當于運行在整個大的企業局域網之內。雖然VPC網絡中所有的EC2實例仍然位于公有云平臺上,但是在這種IT架構下,企業內部的防火墻和亞馬遜的安全保護措施能夠雙重的對數據的安全進行保護,增大了私有云數據的安全性[2]。

三、總結

根據以上表格數據顯示,不同解決性的構架表都有利有弊,所以,要結合客戶本身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構架選擇,同時還要全面的考慮各方面因素,來保證最有效的構架對數據產生最有效的處理。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云計算水平也在不斷的變革,而數據安全方面所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也同樣越來越多,而這就要求工作人的自身素質和社會法律知識也要不斷的提高,全面的做好對云計算安全的工作使命,這樣才可以避免云計算中的數據安全失誤率降到最低,以此來保證云計算數據的穩定性格安全性。

參考文獻:

篇(9)

開源+節流 化解“找油難”

在今年的研討會上,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處理中心總工程師賴能和特別強調了石油勘探行業目前面臨的三大“計算”挑戰: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日產數據采集量直線上升,計算壓力進一步加大;高密度高覆蓋采集提高了勘探的精度,使精細化的數據分析成為可能,對計算能力的提升產生了更強烈的需求;高密度采集成為一種新趨勢,數據體越來越大,導致了計算效能的降低。

和去年相比,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處理中心今年承接的高密度海量數據3D項目更多、數據體也更大。賴能和告訴記者,處理中心目前承載的薩科桑3D、塔里木哈7、新疆瑪湖、新疆大慶3D、博孜3D等30個寬方位資料和科研攻關項目共涉及19029平方公里、384.8TB的數據量,均是采用高密度海量數據處理。這對處理中心的軟硬件處理能力、技術和資源配置都帶來了巨大壓力。

事實上,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處理中心的壓力恰恰來自“找油難”。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當大區塊開發告一段落后,石油勘探業一方面要用更精細化的手段在原有開采區塊發掘新機會,一方面則要積極向海洋拓展或到過去“看不上”的區域去找油。這種轉變帶來的直接影響正是賴能和所說的因數據體量飛速增長而產生的計算壓力?!暗刭|結構越來越復雜,對計算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以海洋石油的開采為例,其計算量往往要比陸地石油開采大好幾倍。近年來主流軟件的演變從時間偏移到深度偏移再到逆時偏移,計算量越來越大。盡管集群單個節點的計算性能在提升,但集群節點量的增速也并沒有降低。”英特爾(中國)企業解決方案部能源行業資深企業客戶經理杭曉東認為石油勘探行業產生的“開源”需求,僅依靠提升CPU的計算能力已無法滿足,這也是讓英特爾改變產品發展方向,從異構向微異構調整的原因。今年,英特爾推出的Xeon Phi協處理器就是這樣的產品,在提升單點性能

得到大幅提升,從而讓高性能計算的效能提升。

在英特爾數據中心及互聯系統事業部技術計算和平臺應用支持團隊平臺架構師何萬青看來,高性能計算技術不僅能幫用戶“開源”,還能幫用戶“節流”,以提高產量。他說:“Xeon Phi的出現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用比較少的節點提供更高密度的計算能力。如野外的數據采集工作,就可以因為顯卡被集成到處理器中的特性而實現現場粗粒度的計算處理工作,減輕數據總量負擔?!痹婆c大數據應用的可能

高性能計算與可視化應用難以落實到云計算系統的現實,曾一度讓業界認為“云”將與石油勘探行業無緣。目前,對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更有價值的Hadoop,對于幾乎沒有非結構化數據的石油勘探行業似乎也是無用之物。云計算與大數據真的不適合石油勘探行業嗎?這個問題已經出現了新的答案。

在石油行業,斯倫貝謝、蘭德馬克、Nice等服務公司正在提供功能較為完整的石油軟件云服務解決方案,并已被多家國際知名石油公司所采用。中石油也已經啟動了云技術平臺建設項目。

“三年前我們開始探討虛擬化機制,嘗試勘探開發上的一些應用。去年正式立項做云計算的技術測試、跟蹤并組織隊伍,主要進行四點應用的實驗,今年爭取搭一個實用的環境。”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張鐵剛如是介紹了中石油云計算平臺項目的進展情況。他說,目前中石油總部的云計算平臺主要在考慮如何實現數據中心的整合、資源優化、高效利用,結合能源應用的特點,讓云平臺在地學綜合研究、辦公經營管理業務以及生產管理方面發揮價值。

對于高密度采集這類應用,中石油已經完成了基于虛擬化技術的實驗,實驗證明云平臺確實可以大幅降低地學應用研究的成本。張鐵剛很看好云平臺在中石油生產管理效率提升和辦公運維管理簡化方面的前景。據他介紹,初期測試結果顯示,通過資源整合,中石油可以將各單位門戶服務器的利用率從20%提高到70%,將專業應用服務器的利用率從20%提高到40%。他直言,在中石油云技術平臺建設項目中,英特爾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技術支持,特別是將其為互聯網公司構建云計算系統的經驗,傳遞到了高性能計算領域。

在石油勘探業,高性能計算集群規模越來越大,卻未必能帶給用戶最佳的投資回報。計算的高峰期資源不足,低谷期資源卻被閑置。特別是,在集群空載狀態下同樣要支付巨額電費。與互聯網企業的需求一樣,不少高性能計算用戶也希望能彈性調配計算資源,分享低谷期的計算平臺,用于日常生產、辦公。今天,中石油的嘗試已經把云的設想變為現實。

石油勘探行業是個典型的海量數據行業,但它對數據處理的需求與大數據目前的定義還存在很大差距。雖然目前石油勘探行業的典型應用還沒有必須依賴Hadoop的需要,但賴能和認為,這項新技術依舊值得他們長期跟蹤。因為如果Hadoop發展到了適合其應用模型時,就會成為大幅降低硬件采購成本的一個選擇。

相關鏈接

篇(10)

作為沿海發達地區廣東省在“十三五”規劃中,對廣東地區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專題規劃,提出了適合本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規劃設計,提出在十三五區間將廣東建設成為全國的云計算大數據創業創新高低,成為世界領先全國一流的云基礎設備和云終端核心制造基地。為此,廣東制定了珠三角“聯云計劃”人才支撐計劃,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據不完全的統計,2016年廣東的云服務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云終端制造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整個廣東云計算的產業規模將達到6000億元,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的應用更加廣泛,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基本實現產業規?;?。圖1珠三角地區云計算產業概況與此同時,在人才培養方面,與產業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目前的培養供給無法很好滿足產業需求。特別是對人才結構出現嚴重的倒掛現象,一方面產業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屬于產業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結構類似于“金字塔”結構,處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據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養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養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術人才,云計算人才的供給多集中于產業鏈的中上游,而下游產業鏈人才的供給相對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類崗位,主要是技能型崗位,從事重復操作的維護、服務類工作,以虛擬化工程師為主[2]。珠三角地區產業概況如圖1所示。根據招聘網站2016年12月的統計,云計算領域人才需求量56%為大專以上,與金字塔結構對應。

1云計算應用型人才需求現狀

云計算技術應用是研究描述大數據分析和處理、分布式應用、并行化應用、虛擬化應用的理論與技術,它把當前各行各業所產生的呈爆炸式增長的海量數據進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處理,發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數據價值。同時,云計算也具有虛擬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學和計算科學等領域里面的一些基礎設施、硬件資源、軟件資源等作為一項服務提供給用戶,就像用戶使用電力設施或水資源一樣,實行按需付費使用。根據云計算技術的特色及高職高專學生培養目標要求。從所需人才類型上劃分,云計算產業所需人才結構主要呈現“金字塔”型。據監測結果顯示,應用產業作為云計算發展的重點領域,面對未來云計算產業的飛速發展,企業人才急缺的問題日益顯現。以云計算產業應用領域相關的IT人才需求為例,截至2016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萬人,其中一線城市IT人才需求最為明顯,上海IT人才缺口將近7萬人,其次分別為北京、深圳和廣州,分別突破6萬人、3萬人和2.5萬人。目前云計算類崗位的薪酬已居行業前列。應屆生工資在4500-5900之間,整體工資水平在10000-15000元,遠勝行業類似崗位。國家“十三五”規劃將云計算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云計算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云計算專業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為廣東地區培養云計算技術與應用人才[3]。

2人才培養定位

云計算的產業鏈是由云計算服務提供商、軟硬件與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商、云計算業務集成服務商、終端設備廠商等構成,是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專業定位非常明確面向國民經濟各行業和領域云計算建設的需要,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特色注重培養學生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基本云計算核心理論基礎知識,具備使用先進云計算技術和工具進行云計算應用等能力。目前廣東部分職業技術學院已經開設了云計算專業,培養云計算數據中心建設、維護、運營的人才;外省的重慶正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成都學院、山西職業技術學院等也開設了云計算專業;很多高職高專開設了云計算課程,20多所高職院校已開設云計算專業。以上可看出,高職高專院校的領導及教師都意識云計算技術的重要性和專業的必開性,但由于云計算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大部分高職院校對云計算這門課程如何定位、如何講、講什么還不清楚,相關課程的教師迫切的需要有系統地講述云計算專業基礎知識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計算相關圖書大多為店銷書,偏重產業和技術介紹,沒有適合高職高專作為教材的書籍,這一現狀大大的制約了高職院校云計算專業的開設和發展,影響了高職層次云計算人才的培養。因此針對高職高專院校的云計算專業的培養目標、核心課程體系應如何建設,經過深入的調研,在云計算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確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學生能力為目標,以平臺產品為載體,項目化教學為模式,重點培養具有云計算平臺搭建和云計算應用設計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的云計算人才。

3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路

3.1培養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養理念培養具有應用技能和創新思維的新型人才,在專業課教學中培育職業素養的意識和手段。在培養模式上采取項目為載體,通過項目作為引領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實現校內校外實訓,通過與教學企業的合作,將企業真實案例引入到課堂中,完成實訓內容后進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企業化教學,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中重點培養具有熟練掌握至少一個國際知名云計算平臺技術的云計算系統工程師及云計算系統運維人才,學生通過大量實踐操作,熟練掌握設計、開發、規劃、安裝和管理云計算系統所需的專業知識,可以按照實際需求對云計算平臺進行配置、優化以及局部改進的能力,能夠為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引進云計算系統進行設計、規劃、安裝和管理。主要可從事云服務提供商、軟件開發公司、互聯網企業、學校、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云計算系統的規劃、設計、開發、搭建和運維。

3.2產業融合,就業導向

首先人才的培養是以就業為目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專業規劃需要體現緊跟市場、一線定位的原則,需要在國內的產業背景為依托,跟產業發展相配套,培養的人才需要滿足企業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專業規劃、課程體系等各個環節需要做到“學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專業校企合作方面,需要與真實企業進行合作,實現共同辦學、構建課程體系,保證學生在畢業后可以符合企業需求,打造“入學有就業保障、畢業即可就業”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師資“互聘共培”。通過學校聘任企業工程師承擔專業教學任務,企業聘任教師參加項目研發,提高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

3.3不同層次培養

堅持教學改革,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學條件;按照“不同層次”學生具有不同特點進行結合崗位需求的人才分類培養,提高整體專業教學效果,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對于應用創新型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人才來說,其崗位包括了云計算維護工程師、云計算售后服務工程、云計算測試工程師,可以按照學生對于專業特長和興趣,設計相應的專業能力,配套相應的教學知識,,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特色注重培養學生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基本云計算核心理論基礎知識,具備使用先進云計算技術和工具進行云計算應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項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項目引入教學過程,以項目設計為主線完整地、有銜接地貫穿于整個本科教學階段。目前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還不是特別成熟。為此,根據本專業(方向)人才培養要求,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能力實訓、專業核心技能訓練、專業綜合實踐,專業實踐教學實訓設備主要包括主流的PC機、服務器、網絡互聯設備和網絡安全等設備等。根據本專業(方向)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實踐教學基地主要以“教學企業”、校內實訓室、校外實訓基地構成。其中“教學企業”主要承擔綜合實踐和企業真實項目實訓,校內實訓室主要開展專業基礎能力和核心能力訓練、校外實訓基地主要開展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訓練。其中“教學企業”按照企業應用實際環境建設、校內實訓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設專業技能實訓室,校外實訓基地按照企業實際崗位要求建設。

3.5課程體系創新

高職院校云計算應用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臺+方向”的思路,這個思路是符合高職院校課程特點和要求的。“平臺課”需要大部分的學生都具備基礎知識和技能,這是以后學生發展的后勁所在“專業課”。此外,在課程體系上需要進一步的創新,在課程的開發上,可以讓企業參與進來,共同來開發課程,將企業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作場景帶入到課程中,更加符合一線定位的理念,真正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打造“校企雙主體”的課程體系。遵循“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理念,構建由基本素質、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綜合性實踐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綜合素質等六個模塊構成的基于職業崗位(群)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實行工學結合課程資源庫建設項目,加強專業核心課程和核心課程群的建設。整理專業相關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課程建設團隊。

3.6校內外一體的“云實訓”

全面規劃、合理設置和布局校內外實訓基地,突出實訓基地共享平臺建設,建立一批以專業群為基礎的跨專業的實訓基地。在實訓基地建設中,需要校內實習公司和校外真實企業共同參與,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重點構建校內實習公司,通過企業真實的案例來讓學生做項目,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過程,將課堂搬到企業來利用項目作為載體實現實訓目標。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全程參與到人才培養中,利用一線企業市場、資金、場地、設備、項目、人員等的優勢,充分利用企業方的資源,在教學中使得學生對實際工作任務、工作場景等有直接認知,實現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養理念。同時,規范創新實踐教學管理,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4總結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才需求不斷增長,對高職院校來說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養理念培養產業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作者:鄭海清 廖大強 單位: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上一篇: 保險精細化管理 下一篇: 風險評估方法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综合 | 亚洲精品资源久久 | 久久免费最新免费视频 | 亚洲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 青青青在线视频自拍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