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7:09: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我們對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控與治療措施,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1.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日,嚴重者將達到1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周。
1.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2 早期防控
2.1 預防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減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2.2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 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參考文獻
[1] 童雅培,王筱敏.診療與護理常規[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34-235.
[2] 張梓荊.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0):86.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
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 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 日,嚴重者將達到1 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 周。
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4 防治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減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5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6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 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參考文獻
[1] 童雅培, 王筱敏. 診療與護理常規[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張梓荊. 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 中華兒科雜志, 2000: 38(10): 86.
摘要: 目的:分析并總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以及防治與護理的效果。方法:對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治與護理措施。結果:大部分病人接受及時有效的防治與護理措施后病情得到及時控制,最終治愈出院;個別患者因為體質差、入院就診時間較晚或防治與護理不當造成病情反復。結論: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一定要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該病的發病率與反復率均較高,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 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 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 日,嚴重者將達到1 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 周。 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4 防治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減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5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6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 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
[1] [2]
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童雅培, 王筱敏. 診療與護理常規[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 -. 張梓荊. 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 中華兒科雜志, : (): . 蔣東波, 等. 白細胞介素 水平及其對白細胞介素 等的調節作用[J]. 中華兒科雜志, : (): . 劉清泉, 王曉翔, 蔡陽平, 等. 清氣透表法治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例臨床觀察[J]. 中國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 (): . 陳永輝. 兒科疾病中西醫治療[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 -. 文章屋在線 wzk.co
導致心血管內科住院病患感染的的因素有多種,例如因并發癥發生感染、因心功能水平欠好發生感染、病房感染以及相關侵入式操作導致的感染等,另外,患者所運用的抗生素藥物也可能會導致感染[1]。
就目前來看,防治心血管內科住院病患感染的措施包括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頻度等。本文選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0例心血管內科感染病人臨床醫治和醫院感染情況進行回歸性分析,具體探討了心血管內科住院病患多見的感染類型以及與此對應的控制措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4年12月醫院收治的230例心血管內科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男性132例,女性98例;年齡23~81歲,平均(45.5±4.6)歲;病程年,平均(±2.4)年;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擴張性心肌病、風濕性心瓣膜病、心律失常等為主要基礎性病癥。選擇醫院心血管內科同期所收治的未發生感染的230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2]。
1.2方法
首先對觀察組患者感染部位進行匯總和排序,然后研究分析心血管內科的感染部位發生概率,同時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住院時間、心功能、侵入性操作、抗菌藥物、使用抑酸劑的使用情況等方面的差異作出對比分析,進而可以分析兩組間存在的差異。
1.3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感染部位分布
心內科例患者2662例中感染230例,感染率8.6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為主,占70.87%;其次為胃腸道和泌尿系統,分別占11.74%和10.43%,見表1。
表1感染部位分布及構成比(%)
2.2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住院時間觀察組24.3d、對照組14d,分別對兩組住院時間、并發癥、有無侵入性操作、心功能、是否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是否使用抑酸藥物等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統計,兩組患者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感染的危險因素分布率(%)
3討論
據有關數據統計,心血管內科病人的病死率近年來呈逐低趨勢,而心血管內科病人醫院感染作為常見的并發癥,病人不治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趨勢,這種現象應得到醫療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第一, 認清在醫治過程中能引起心血管內科病人發作有關的感染途徑很重要。其中有如并發癥感染、心功能水平欠好發作引起感染、濫用抗生素感染、病房感染以及一些侵入式操作致使的感染等。這其中醫院感染是最為多見的一種感染并發癥,其后果嚴重影響和危及著病人的治療過程和生命安全,一旦感染,會致使病人的病況進一步的加劇。[3]
第二,醫療界根據以上資料逐漸探索出以下幾種防治措施:
(1)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措施
心血管內科發作醫院感染的最常見部位是呼吸道,因此,應采取必要措施減少呼吸道感染。應保持病人房間內的空氣質量,及時通風,定時消毒,控制室內人員密度,及時清洗病室環境;注重吸入性醫治用具消毒,盡量運用一次性用具;準確進行口腔保養,避免細菌向下移行致使下呼吸道感染;加強各項無菌操作。[4]
(2)泌尿系統感染的防治措施
逆行感染是泌尿系發作的首要感染途徑,此種感染多關于留置導尿,多發作于置管后的24-28h。注重導尿管的光滑度、性能、質量,一次性密閉式的集尿系統的運用;持續進行導尿的病人,每天需更新一次性密閉式集尿袋,需注意無菌操作;重視專業保養,重視觀察,以削減導尿管的留置時刻。[5]
(3)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
積極治療基礎性疾病,對合并有多種基礎疾病患者,治療心血管病與其他基礎性病癥應雙管齊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無明確的使用抗菌藥物指向,不建議使用抗菌藥物,注意規范抗菌藥物的應用;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進行物理性預防,患者入院后培養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增強肺功能,鼓勵患者有效咳痰;定期進行病房清洗,進行濕式打掃、通風,定期消毒,對病情較重患者建議減少探視人員人次,減少交叉感染概率。
第三,在人們對現代高科技、生物學、衛生學及傳染學日新月異的探索發現中,醫療衛生界逐漸意識到心血管病人兼并醫院感染難以避免,醫治扎手,且不治率極高。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降臨以及生活條件的提高,心血管患病率會繼續攀升,各種侵入性操作和新的手術技能會不斷用于臨床醫治中,心血管內科兼并醫院感染的狀況勢必會不斷增多。為此,在醫治原發病的基礎上,應該對以下事項予以嚴格的執行:無菌操作、應用抗菌藥物、及時處理基礎病癥、減少侵入性操作等[6]。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也在這些注意事項的不斷完善和醫護水平的不斷提高中走上了自己的康復道路,而醫學界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手段、防治措施和感染研究路途上也從未停止。
參考文獻:
[1]潘嘉西,孫慶豐,李克誠,等.心血管內科病房醫院感染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9):1080-1082.
[2]李衛華.鄧敏.2010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J].華西醫學,2012,27(11):1673-1675.
[3]任南,徐秀華,吳安華,等. 醫院感染橫斷面研究報告[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1-3.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經內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1.2 方法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按照衛生部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對醫院感染病歷進行登記,并對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2 結 果
2.1 一般情況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 060 例,其中男1 056 例,女1 004 例,年齡16~86 歲。發生醫院感染人數236 例次,醫院感染發病率為6.04%。
2.2 醫院感染部位
在236 例醫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為最多見,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腸道和口腔感染分別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 住院時間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本組患者住院時間4~120 d,統計表明,患者住院時間越長,感染機會越多。住院天數≥15 d者189 例(85.08%)。
2.4 年齡與醫院感染關系
年齡16~25 歲感染人數為7 例(2.54%),25~45 歲為16 例(6.78%),45~60 歲為45 例(19.06%),>60 歲者158 例(66.95%)。
2.5 病種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腦出血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06 例(44.92%),腦梗死患者56 例(23.73%),以后依次為顱內感染24 例(10.17%),缺血性腦病8 例(3.39%),周圍神經病6 例(2.54%),其他36 例(15.25%)。
2.6 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
236 例醫院感染的患者有156 例進行了吸痰或導尿;18 例進行了動靜脈置管;有30 例進行了氣管切開;有32 例安置了呼吸機。
3 討論
3.1 危險因素分析
本組資料表明醫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為泌尿道、腸道、皮膚及軟組織。與牛桂林等[2]報道相近,均顯示主要感染部位為呼吸道和泌尿道,說明神經內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壓、腦出血伴神志昏迷者這類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或消失,痰、嘔吐物等不易排出,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復實施使黏膜損傷。這種整體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顯示院內感染發生 率與住院時間成正比。住院天數≥15 d者占85.08%。研究顯示10~30 d為感染高發時間段。
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在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許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發病率差異顯著。其中以60 歲以上發病率最高,與老年人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關。這部分人構成了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時,應把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作為重點。
醫院感染發病率與患者基礎病密切相關。本次調查醫院感染發病率最高的前3種基礎病為腦出血、腦梗死、顱內感染,這些患者大多數病情較重,偏癱、意識障礙,患者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低下,獲得性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大。此外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礎病合并感染對老年患者生命構成極大威脅。
侵入性操作是引發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氣管插管直接破壞了會厭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纖毛運動,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無效,使感染機會增多。留置尿管損傷尿路黏膜,留置胃管為胃內細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機會。提示醫護人員應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證,嚴格按程序正規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率。
3.2 預防及控制措施
3.2.1 減少宿主的自身危險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齡、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腦卒中史、起病時意識障礙、腦出血的量及部位等,這些因素雖不可干預,但如積極控制血糖、盡早清除血腫,恢復患者意識,對減少感染的發生將起重要作用。
3.2.2 調整醫源性因素
如醫療操作、治療方法及用藥情況,根據病情盡量少用或不用。醫護人員接觸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進行手的清潔、消毒,防止各種醫源性感染。進行侵入性操作要嚴格規范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技術,定期對吸氧、吸痰等裝置消毒,對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會清潔。對那些意識障礙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應盡快做氣管切開,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導尿應保持密閉系統,每天更換無菌引流袋。
3.2.3 加強基礎護理
對清醒患者鼓勵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對意識障礙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確臥位協助排痰防止誤吸,同時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房內每日通風2~4次,每次30~60 min,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應定期對病房內空氣、物體表面進行細菌監測等。
感冒分為兩種,一種是由于疲勞、著涼,使本身抵抗力下降所致;另一種是流行性感冒,有傳染性,感冒的病人應戴口罩,防止傳染他人。健康人若不得已接觸感冒病人,也應戴口罩防止被傳染。
二、保持口腔、鼻腔清潔。
1.養成飯后漱口、睡前刷牙的好習慣。飯后殘留的食物殘渣適宜細菌生長、繁殖,清潔口腔是既簡單又有效的防治措施。
2.治療慢性鼻炎及慢性牙病,減少呼吸道感染的來源。
三、學會定時清理呼吸道。
對于有慢性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的人,每天清理鼻涕、痰液很重要。每天可以通過改變,將體內的膿涕、膿痰倒出來,使機體內的病菌降到最低限度,這樣的方法很有效,可明顯減少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
四、合理飲食。
1.飲食中添加些蒜類,可增加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尤其是在使用抗菌素類藥物的時候,更有預防真菌感染的作用。
2.適當食用菌菇類食物。菌菇類食物對人體的免疫機制有良性刺激作用,可提高抗感染的能力。
3.胡蘿卜等富含維生素A的蔬菜,有促進呼吸道粘膜修復的作用,適當食用,有利于提高呼吸道抗病能力。
4.適當喝水。缺水可導致呼吸道干燥,痰變稠,不易咳出,增加感染的機會。因此,主動喝水,保持每日有一定的尿量(至少在500毫升以上),不僅可以排出大量的代謝廢物,還能濕潤呼吸道,促進化痰、排痰。
五、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許多呼吸道感染與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有關,疲勞會使免疫力下降,更易患呼吸道感染。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學習緊張,免疫力下降而致感染是很多年輕人和學生呼吸道感染的大敵。合理、科學地安排工作、學習,給自己一個放松心情的時間,是有利于健康的。
六、保持平和的心境。
情緒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免疫力,使感染的機會增加。因此,學會自我調節,控制情緒,淡泊名利,保持積極向上、樂觀寬容的心境,不僅可以避免感染,還能抵御其他疾病的發生。
醫院感染多發生在高齡、重癥患者。神經內科患者以年齡大、癱瘓多、意識障礙多、病情危重等為特點,成為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討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特點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確切了解我院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本院神經內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以分析危險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經內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1.2方法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按照衛生部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對醫院感染病歷進行登記,并對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2結果
2.1一般情況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60例,其中男1056例,女1004例,年齡16~86歲。發生醫院感染人數236例次,醫院感染發病率為6.04%。
2.2醫院感染部位
在236例醫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為最多見,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腸道和口腔感染分別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住院時間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本組患者住院時間4~120d,統計表明,患者住院時間越長,感染機會越多。住院天數≥15d者189例(85.08%)。
2.4年齡與醫院感染關系
年齡16~25歲感染人數為7例(2.54%),25~45歲為16例(6.78%),45~60歲為45例(19.06%),>60歲者158例(66.95%)。
2.5病種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腦出血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06例(44.92%),腦梗死患者56例(23.73%),以后依次為顱內感染24例(10.17%),缺血性腦病8例(3.39%),周圍神經病6例(2.54%),其他36例(15.25%)。
2.6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
236例醫院感染的患者有156例進行了吸痰或導尿;18例進行了動靜脈置管;有30例進行了氣管切開;有32例安置了呼吸機。
3討論
3.1危險因素分析
本組資料表明醫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為泌尿道、腸道、皮膚及軟組織。與牛桂林等[2]報道相近,均顯示主要感染部位為呼吸道和泌尿道,說明神經內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壓、腦出血伴神志昏迷者這類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或消失,痰、嘔吐物等不易排出,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復實施使黏膜損傷。這種整體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顯示院內感染發生率與住院時間成正比。住院天數≥15d者占85.08%。研究顯示10~30d為感染高發時間段。
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在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許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發病率差異顯著。其中以60歲以上發病率最高,與老年人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關。這部分人構成了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時,應把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作為重點。
醫院感染發病率與患者基礎病密切相關。本次調查醫院感染發病率最高的前3種基礎病為腦出血、腦梗死、顱內感染,這些患者大多數病情較重,偏癱、意識障礙,患者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低下,獲得性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大。此外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礎病合并感染對老年患者生命構成極大威脅。
侵入性操作是引發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氣管插管直接破壞了會厭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纖毛運動,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無效,使感染機會增多。留置尿管損傷尿路黏膜,留置胃管為胃內細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機會。提示醫護人員應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證,嚴格按程序正規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率。
3.2預防及控制措施
3.2.1減少宿主的自身危險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齡、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腦卒中史、起病時意識障礙、腦出血的量及部位等,這些因素雖不可干預,但如積極控制血糖、盡早清除血腫,恢復患者意識,對減少感染的發生將起重要作用。
3.2.2調整醫源性因素
如醫療操作、治療方法及用藥情況,根據病情盡量少用或不用。醫護人員接觸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進行手的清潔、消毒,防止各種醫源性感染。進行侵入性操作要嚴格規范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技術,定期對吸氧、吸痰等裝置消毒,對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000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會清潔。對那些意識障礙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應盡快做氣管切開,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導尿應保持密閉系統,每天更換無菌引流袋。
3.2.3加強基礎護理
對清醒患者鼓勵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對意識障礙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確臥位協助排痰防止誤吸,同時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房內每日通風2~4次,每次30~60min,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應定期對病房內空氣、物體表面進行細菌監測等。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劑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擾人體的正常菌群,導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結論應對重要的抗生素保護性使用,如果濫用將對感染的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并嚴重影響原發病的治療效果[4]。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經內科應列為醫院感染管理科重點監控部門。針對醫院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醫院要采取醫院感染監控措施,醫護人員要有較強的感染意識,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盡量縮短平均住院日,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層綜合醫院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7,16(11):10951096,1102.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57-01
豬流感是一種具有急性、熱性和接觸性的呼吸道傳染病,氣候變化是其出現的主要原因,該病通常是在冬季和春季出現,咽、鼻等是其傳播的主要途徑,且傳播速度較快,發病范圍較大,所有種類的豬都有可能感染這種病。隨著豬流感的產生,所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其會降低豬的生產能力,并減緩豬體重的增加速度,會給豬場的經濟效益造成嚴重影響。豬在感染豬流感后,往往隨之而來的是多種并發癥,比如豬鏈球菌病、豬偽狂犬病等,這些并發癥通常會加重豬流感的疫情,會給豬場帶來極為嚴重的損害。
一、豬流感的癥狀分析
1.臨床癥狀分析
豬流感是一種潛伏期比較短的傳染病,最長潛伏時間一般只有幾天。豬在感染豬流感病毒后,其體溫會迅速增高到40.542℃,食欲會降低甚至不進食,行動能力會變的緩慢甚至不活動,會變得精神不振,眼鼻會流出黏液,會出現激烈咳嗽等現象。母豬在懷孕期間感染該病毒,會使產下的仔豬在產后2~5天發病情況會加重,且在斷奶前后容易出現死亡現象。豬流感的傳染性及發病率比較高,在豬群中容易出現流感暴發現象,且一般不會引發豬的死亡,正常只需要對病豬進行5~7天的對癥治療就能夠使其痊愈。而如果在豬感染期間不對其進行合理的管理和飼養,則很容易會產生并發癥,使流感疫情被加重,嚴重時會造成病豬死亡。
2.繼發性感染分析
繼發性感染的產生不僅會使豬流感疫情變的嚴重,也會因為腸炎或出血性肺炎等病變的產生而使病豬死亡率增加。像多殺性巴氏桿菌、副豬嗜血桿菌等都是豬的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的繼發性細菌;而呼吸道冠狀病毒等則是豬的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的繼發性病毒。一般這種繼發性感染會使豬流感變成慢性感染,豬會出現瘦弱、消化不良等現象,且疫情發病時間會增長到1個月左右,嚴重的時候還會造成病豬死亡。
二、豬流感的診斷方法
1.初步診斷方法
對豬流感進行診斷時,要以病理變化為依據,并結合臨床癥狀,采用病毒分離鑒定或者血清學方法進行診斷,以便保證診斷結果的正確性。豬流感在沒有并發癥的情況下,通常診斷結果顯示是病毒性肺炎,這會對大部分肺造成影響,但是造成的傷害不會很嚴重,而且病變部位很容易辨識,因為肺的病變部位組織多呈紫色,且其和正常部位的組織之間有清晰的界限,小葉間也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水腫現象。但如果豬流感有并發癥發生,則會導致豬的淋巴結充血、腫大,而且豬的胃也會產生卡他性炎癥。豬流感的細菌性感染是極為復雜的疫情感染現象,因為可以引起感染的細菌是多樣的,且感染造成的危害程度是跟隨引起感染的細菌而變化的。
2.試驗室診斷分析
豬流感的試驗室診斷就是對豬流感病毒的抗原進行檢測。其檢測方法有多種,比如抗原捕捉、免疫酶組化等。對豬流感病毒進行分離鑒定也是診斷豬流感的一種檢測方法,其是通過對分離出的病毒中血凝性的包含情況進行檢測,在根據實驗判斷是否有能夠排除血凝性病毒的可能,最后在依照試驗瓊脂擴散的方法來診斷豬流感病毒。
三、豬流感的防治措施
1.疫苗防治措施
豬流感防治所采用的一般措施是疫苗免疫等防治措施,而且這種措施只要在一月內接種兩次,對豬流感的防治就可以起到很好地效果。如果有母源抗體,為了不產生干擾,應該在10周齡后開始疫苗免疫接種。如今使用比較常見的豬流感疫苗是H1N1亞型與H3N3亞型的疫苗。為了防止新型豬流感病毒的出現,人們不僅在研究新的活載體基因工程疫苗,也在探索能夠解決抗原濃縮、多次免疫互相干擾等問題的方法,以便對豬流感進行更好的防治。
2.預防措施
疫苗免疫措施盡管對豬流感的防治很有效果,但人們不能只靠這一種防治措施,還應該加強對豬流感病毒的預防。要預防豬感染豬流感,其關鍵措施是增強飼養管理和安全防護。由于豬流感病毒屬于交叉感染,會產生間接傳播的情況,因此飼養員要防止豬與其他家禽接觸。此外,因為人類也有被傳染這種病的幾率,所以人類要避免以病豬接觸。如若發現患病豬,要盡快將其隔離,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以下是對豬進行飼養的一些建議:一是清開靈注射液+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強效阿莫西林,每千克體重按0.4mL算,混合肌肉注射,并且要連續注射5天;二是在喂養飼料里加入鹽酸嗎啉胍(0.05%病毒靈)和強力霉素(每千克飼料加入300),還要在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并且要連續喂養10天;三是使用2%火堿溶液對飼具及豬圈進行消毒,并對剩料剩水進行掩埋。
3.公共衛生治理
根據對豬流感疫情的研究顯示,H1N1與H3N2豬流感病毒是引起同類型人流感病毒發生的主要因素,因為這種豬流感病毒的傳染范圍比較大,且傳播速度較快,人類在間接或直接接觸病豬后,很容易感染這種病毒,而公共區域又使得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所以會使得這種流感的疫情變的更為嚴重。因此,為了更好地預防豬流感出現,對公共衛生的治理是不可輕視的。
結束語
豬流感是一種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呼吸道傳染病,其可以通過間接接觸進行傳染,而且人類感染這種病毒的幾率也比較大,因此,對豬流感的診斷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上文通過介紹豬流感的癥狀、診斷方法及防治措施,使得人們對豬流感能夠有更好的了解,并幫助飼養員對豬進行更有效、更安全的飼養。
參考文獻
神經內科患者以年齡大、癱瘓多、意識障礙多、病情危重等為特點,成為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討基層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特點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確切了解我院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本院神經內科2009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危險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神經內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1.2方法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按照衛生部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對醫院感染病歷進行登記,并對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2結 果
2.1一般情況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1 例,其中男142 例,女59例,年齡40-85 歲。發生醫院感染人數16 例次,醫院感染發病率約為8.0%。
2.2醫院感染部位
在16 例醫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為最多見,占72.3%;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腸道和口腔感染分別占9.16%和8.25%;其他部位感染占0.05%。
2.3住院時間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本組患者住院時間7~90 d,統計表明,患者住院時間越長,感染機會越多。住院天數≥20 d者16例(80%)。
2.4年齡與醫院感染關系
年齡40~50 歲感染人數為5 例(23.8%),50~60 歲為7例(33.3%),>60 歲者9 例(42.8%)。
2.5病種與醫院感染的關系
腦出血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2 例(57.14%),腦梗死患者6 例(28.58%),其他3 例(14.28%)。
2.6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
21 例醫院感染的患者有7例進行了吸痰;15例進行了導尿;14例進行了靜脈置管。
3討論
3.1危險因素分析
本組資料表明醫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為泌尿道、腸道、皮膚及軟組織。與牛桂林等[2]報道相近,均顯示主要感染部位為呼吸道和泌尿道,說明神經內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壓、腦出血伴神志昏迷者這類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或消失,痰、嘔吐物等不易排出,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的反復實施使黏膜損傷。這種整體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顯示院內感染發生率與住院時間成正比。住院天數≥20 d者約占80%。研究顯示10~30 d為感染高發時間段。
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在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許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發病率差異顯著。其中以60 歲以上發病率最高,與老年人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關。這部分人構成了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時,應把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作為重點。
醫院感染發病率與患者基礎病密切相關。本次調查醫院感染發病率最高的前3種基礎病為腦出血、腦梗死,這些患者大多數病情較重,偏癱、意識障礙,患者多長期臥床,免疫力低下,獲得性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大。此外年齡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礎病合并感染對老年患者生命構成極大威脅。
侵入性操作是引發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因為侵入性操作會導致局部黏膜或上皮損傷,為細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環境,增加感染機會。故而提示醫護人員應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證,嚴格按程序正規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率。
3.2預防及控制措施
3.2.1減少宿主的自身危險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齡、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腦卒中史、起病時意識障礙、腦出血的量及部位等,這些因素雖不可干預,但如積極控制血糖、盡早清除血腫,恢復患者意識,對減少感染的發生將起重要作用。
3.2.2調整醫源性因素
如醫療操作、治療方法及用藥情況,根據病情盡量少用或不用。醫護人員接觸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進行手的清潔、消毒,防止各種醫源性感染。進行侵入性操作要嚴格規范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技術,定期對吸氧、吸痰等裝置消毒,對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會清潔。留置導尿應保持密閉系統,每天更換無菌引流袋。
3.2.3加強基礎護理
對清醒患者鼓勵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對意識障礙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確臥位協助排痰防止誤吸,同時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病房內每日通風2~4次,每次30~60 min,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應定期對病房內空氣、物體表面進行細菌監測等。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劑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擾人體的正常菌群,導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結論應對重要的抗生素保護性使用,如果濫用將對感染的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并嚴重影響原發病的治療效果[4]。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經內科應列為醫院感染管理科重點監控部門。針對醫院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醫院要采取醫院感染監控措施,醫護人員要有較強的感染意識,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盡量縮短平均住院日,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層綜合醫院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7,16(11):1 095-1 096,1 102.
【關鍵詞】 腦外傷;氣管切開;下呼吸道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rug resistance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trauma after tracheotomy, and study the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ecretion cultivation and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were analyzed from 187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trauma after tracheotomy in neurosurgery ward and draw the control strategy.Results The pathogenic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the main pathogens were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cluding Acinetobacter (22.2%), Pseudomonas aeruginosa (19.7%), Klebsiella pneumoniae(17.6%) and Escherichia coli(5.8%). Their drug sensitivity rates of ipinem were the highest. Grampositive bacteria were mainly Staphylococcus aureus(20.7%). It had no drug resistance rate to Vancomycin.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be urgent need for strengthening disinfection, nursing, and reasonable use of antibiotics, which can control infec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Brain trauma; Tracheotomy;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下呼吸道感染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尤其對于氣管切開患者,其發生率更高,嚴重影響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1]。為此,我們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0201~200712 187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并發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情況,希望為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一些臨床資料。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87例患者均為我院神經外科病區住院患者,男134例,女53例,年齡8~83歲。主要基礎疾病為重型顱腦損傷,入院時均無下呼吸道感染癥狀,所有患者均行氣管切開,全部病例均符合院內感染診斷標準。
1.2 方法 (1)氣管內分泌物采集:采用無菌吸痰管或支氣管纖維鏡經人工氣道插入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后立即送檢。(2)致病菌檢測:所有標本培養均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連續3次培養為同一菌種,半定量測定為++以上。(3)致病菌對抗生素敏感性測定:采用國際標準KirbyBauer紙片擴散法,按美國國家臨床試驗室標準委員會(NCCLS)標準判定。
2 結果
2.1 病原菌的分布 共分離出致病菌329株,其中G-菌240株(73.0%),G+菌84株(25.5%),真菌5株(1.5%)。G-菌中以不動桿菌屬、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為主,G+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真菌中主要是白色念珠菌。見表1。
表1 329株病原菌的種類及構成比(略)
2.2 主要致病菌的耐藥分析 G-菌對常用抗生素耐藥明顯,不動桿菌屬、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等對氨芐西林、頭孢唑啉耐藥率可達80%以上,但對亞氨培南仍保持較高敏感性。G+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氨基糖甙類、喹諾酮類及第一代頭孢菌素耐藥從60%~90%,對萬古霉素未發現耐藥。見表2。
表2 6種主要致病菌對10種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略)
轉貼于
3 討論
下呼吸道感染是重型顱腦外傷氣管切開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致病菌大多為條件致病菌,且伴有多重耐藥的特點,如何進行有效防治越來越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23]。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4]:(1)氣管切開后改變了呼吸道原有的生理結構,空氣直接進入,增加感染機會。(2)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傷后常伴有口鼻腔大量出血或者嘔吐胃內容物,極易發生誤吸。(3)患者多伴有意識障礙,咳嗽反射減弱,氣道分泌物不易排出。(4)病房環境條件不理想或者醫療操作不規范致不同患者間交叉感染。(5)由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住院時間長,長期消耗致營養不良,以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調,使耐藥的條件致病菌增殖而出現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
本組資料顯示,我院神經外科病房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仍以G-菌為主 (73.0%),而G+菌中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20.7%),這與有關文獻報道[5]略有不同。本組資料同時顯示G-菌和G+菌分別只對亞胺培南及萬古霉素等少數幾種抗生素保持較高的敏感性,而對常用的氨基糖甙類、喹諾酮類及頭孢菌素類耐藥明顯。研究表明[6],致病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除了細菌對抗生素壓力自我突變外,還與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有直接關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僅能誘導、篩選出大量耐藥菌株,而且易導致菌群失調,并發真菌感染,本組資料中即分離出5株白色念珠菌。
為有效預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必須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給予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良好的病房環境:嚴格執行消毒與隔離制度,定時通風,有條件的病房可采用層流空氣凈化。保證病房一定的溫度與濕度,以防氣管切開后氣道內干燥,不利于排痰。(2)健全控制醫院感染的各種規章制度,嚴格無菌操作:醫務人員注意無菌操作,接觸患者后均應洗手;氣管套管及吸痰管等定期清洗消毒,如為一次性物品用后應及時銷毀。另外對本病房的致病菌進行流行病學和耐藥性的監測,以指導臨床抗生素的使用。(3)加強呼吸道管理:加強口腔護理,及時清除氣道內分泌物,常規予以霧化吸入,對于長期臥床患者加強翻身拍背。注意鼻飼的量和速度,避免發生返流。(4)合理使用抗生素:研究證實[7],在起始治療時選擇抗生素不當,可以增加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強有力的抗生素起始治療(initial aggressive antibiotic therapy)是關鍵,即所謂降階梯策略。而合理選擇抗菌素的根據就是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謝明水等[8]發現下呼吸道感染多發生于氣管切開術后4~6d,故筆者建議應在氣管切開后1周內即常規行痰培養+藥敏檢查,以便盡早明確病原菌后,可以由經驗性用藥迅速轉入目標性治療。及時發現并有效控制下呼吸道感染,在此之前可根據經驗選擇相應的抗生素。
參考文獻
1] 林小聰,詹永忠,謝揚.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肺部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和監控研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5,15(7):756.
[2] 胡靜,姚云清,傅靜亦,等.2005~2007年醫院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性分析[J].重慶醫學,2009,38(7):811.
[3] Kohlenberq A, Schwab F, Geffers C, et al. Timetrends for Gramnegative and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German intensive care units between 2000 and 2005[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8, 14(1):93.
[4] 張建黨.高血壓腦出血術后下呼吸道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7):84.
[5] 李永庫.重癥監護病房腦外傷及腦血管病并發肺部感染163例致病菌及其耐藥性、易感因素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5):793 .
[6] Hedrick TL, McElearney ST, Smith RL, et al. Duration of antibiotic therapy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aused by nonfermentative gramnegative bacilli [J]. Surg Infect (Larchmt), 2007, 8(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