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情分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6 17:28: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語文教情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語文教情分析

篇(1)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熱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因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中,教師則需動之以“ 情”,注重以情導學,讓學生愿學,樂學。

一、教師真情傾注, 調動學生學習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影響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學習興趣。若教師呆板、冷漠,缺乏生活熱情,對學生缺少關注情感,在文本解讀中自己都沒有感動于文本內容,那么難以促進學生情感,難以培養出具有熱情,充滿愛心的學生。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具有敬業精神,關注與熱愛學生,以自己的熱情、激情、真情去感染每位學生,調動學生學習情感與情緒,實現以情換情,以情導學。

第一、以目光增強學生自信。課堂教學,實際是學生積極參與,自學、自悟與自得的學習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課堂積極發言,主動回答,教師需予以目光肯定,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學習《散步》時,當討論文章的寫作手法時,有學生站起回答道:課文中雖然描寫了生活小事情,卻體現了一個社會大主題。這時,教師應予以肯定、贊揚的目光,于是學生繼續說道:通過以小見大手法來表現是尊老愛幼這一大主題。這樣,讓其他學生體會到文字語言的魅力與感染力,學會品讀課文。

第二、以微笑關注課堂生成。由教育學理論看,要求教師以發展眼光關注學生,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能夠在細微處觀察學生情感波動,以微笑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用于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常常碰到這些現象,學生開始有獨特想法與見解,但一站起來回答教師提問時,則會不知所措,有些學生則欲言又止,亦或斷斷續續等,這些都表示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自信。實際上,教師通過真誠的情感,會心的微笑,則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火花,閃出“亮點”,生成課堂,這樣才可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求知欲,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二、創設學習情景,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通常而言,學生愿學,樂學,才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這體現了情感因素的影響作用。而若想學生樂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的啟發與調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積極情感,飽滿精神,親切的語言,適當的動作等,以感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投入自身的真情實感,有趣、生動的課堂講解,以感染學生,以情導學,引導學生以情感來體驗文本,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其融入文本角色之中,如臨其境,從而將無聲文字轉變成有聲語言,體驗作者當時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內涵。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創設一定的學習情景,調動學生情感意識,引導學生感知與體驗。

例如:教學《羚羊木雕》一文時,教師可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學習情感:這里有兩樣東西:幾個窮朋友與一堆金錢。假設讓你們來從中選取一樣,你們會選擇什么呢?并說明原因。在本次將要學習的課文——《羚羊木雕》中,因羚羊木雕而引發的故事則可說明這一問題。通過情景,讓學生自由發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文學習,教師可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然后讓學生分角色演讀課文,分別扮演“我”, 爸爸,媽媽,奶奶,萬芳媽媽,萬芳,在敘述部分,可由一人朗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物特點,把握人物情感,從而與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接著進行課堂討論:在這場矛盾沖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若父母是正確的,作為子女應怎樣對待矛盾?若父母是錯誤的,作為子女又該怎樣對待?同學們,你們遇到類似情況嗎?當時是怎樣處理的?這樣,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有利于喚起學生情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篇(2)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情感教育

所謂情感教育,是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知識,結合教學目標,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提高的教學活動。農村中學的孩子課外閱讀量少,且留守兒童日益增多,他們缺乏情感交流。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如果能夠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使他們在情感上達成共識,將大大有利于對語文的感知,激發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注重“以人為本”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宗旨,旨在培養學生健康完整的人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情感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還可以引起學生對文字的共鳴。了解現階段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作用,合理導入到日常語文教學中,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狀

豐富的情感是我們探索世界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還可以增進與教師的互動,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這不僅對教師有能力方面的提升,而且也有利于學生開發潛力,提高綜合能力。

同時,新課改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也存在不足之處:第一是它的滯后性,對于現階段的農村教師來說,傳統式的教學思想根深蒂固,新課改所提出的情感教育在現階段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情感教育的滯后性。第二是理解程度不夠,教師對情感教育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往往把它與德育混為一談,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認識得不到發展,同時缺乏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無法達到新課改所要求的目標。第三是運用方式不正確,教師對學生的行為給予充足的肯定,違背了新課改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應用的措施

(一)利用多媒體創造教學情境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班班通教學已經普遍應用到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班班通播放和教材有關的音頻、視頻,激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欲望,有利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比如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如:《愚公移山》),原來教師大多采用講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口頭的講解,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而班班通的運用能夠幫助教師創造合理的教學情境,通過音頻導入教材內容,讓同學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另外,還可以根據課文里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演繹角色,進行情感體驗,加深對課文思想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寫作目的。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表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主要的教學目標,要想培養這種能力就要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除了學習口語、閱讀、寫作等之外,還應該學習情感培養。如果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時間來學習語文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培養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語文知識蘊含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只有利用生活中的情境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課堂上學的知識,從而體驗真實的情感。所以,實踐是檢驗學生情感教育效果的重要標準。

(三)加強朗讀訓練,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注重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良好的表現,教師應該給予言語或者物質方面的獎勵,這不僅可以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同時還能激發其他學生的競爭意識,努力奮發向上。語文課堂上最能引起學生情感上共鳴的應該就是朗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名篇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帶領學生走進詩情畫意的文章和多愁善感的詩人內心,體會作者不同的生活遭遇,從而增強對課文思想感情的把握。閱讀古人的文章可以增進與作者的距離,有利于對文章進行理解。所以加大學生的閱讀量,通過閱讀陶冶情操,開闊學生的眼界,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

總之,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還是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情感教育能力,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DyLW.NET

參考文獻:

[1]胡華標.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才智,2016(9).

[2]王曉光.情感: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6(8).

篇(3)

初中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材料,教材中的文章都流露著最真實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能夠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共鳴,從而體會到文學之美與道德之美,對學生產生教育意義。初中語文的情感教學是通過文字與語言進行的教學,教材能夠向學生展現自然之美,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及杜甫的《望岳》等課文內容,向學生展現了自然的啟迪,通過對自然的贊嘆讓學生體會到自然之美,通過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元素,能夠提升學生在鑒賞中的情感體驗,培養更加健康的審美觀。初中是學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從心理學上來說,初中階段處于青春期,該階段的學生具有叛逆心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能夠讓學生從歷史與文學的角度認識教材中的偉大人物,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比如《出師表》《過零丁洋》等歷史名篇,通過挖掘相關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遠大的理想,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教材中獲取相關的知識。初中語文教材充滿了藝術的美感,作者通過運用一定的審美能力與技巧,在精神與物質材料的相互作用下進行創造性勞動,劉勰說“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人類的情感是多方面的,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通過文學的情感吸引學生。李澤厚說:“中國文學以抒情勝。”通過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能夠展現豐富的情感世界,使學生能夠在審美中創造美,比如《沁園春?雪》《雨說》《星星變奏曲》等篇章,能讓學生理解其中豐富的情感,從而為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的構建提供支持。

2.做好語文情感教育的課外拓展

課堂雖然是初中學習語文的主要陣地,但是為了鞏固學習效果,需要充分利用課堂外的教學,做好課堂拓展。中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強調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和學生的自主選擇性,促使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課堂教學應該與課外拓展相結合,能夠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語文帶來的樂趣,從而感受到語文的影響力與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例如,詩歌朗誦會、話劇表演、文史知識晚會等方式,能夠使語文情感教育得以延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在語文課堂活動的開展中,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通過準備、參與、表演等方式,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讓學生發揮自身的語文素養,提升語文學習的興趣,積累豐富的素材,培養健康的情感。在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能夠感受生活,認識生活。真實的情感來自于生活,生活是語文教學的來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感受到情感,比如在參觀烈士陵園中感受革命的熏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孤兒院的服務中,讓學生能夠展現自身的愛心,感受關愛的快樂與幸福。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進入社會中去,進入自然中去,“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的影子”,充分利用生活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獲得情感熏陶。

篇(4)

一、情境教學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初中生正處于發育的時期,各方面發展得都不是很成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消極的態度,教師在進行一些教學活動的時候,他們也不愿意主動去參與。通過情景教學法,教師給學生們創設不同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更加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增強他們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習的效率。

(2)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情景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學能夠很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通過情景教學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們就會愿意參與到學習中去。比如對課本劇進行表演,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們在表演劇本內容的同時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即興表演,表現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獨特見解,學生們要想演好戲中的人物就必須理解人物的情感,同時還要加入自己的想象,這對學生的表演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通過情景教學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二、初中語文情景教學現狀

(1)偏離文本中心。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情境能夠使文章的美感增加,但這并不是要讓我們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引入到情境之中,如果那樣的話也會使教學的質量降低。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有些教師不顧文章的內容隨意地進行情境的創設,對于那些不容易進行情境創設內容他們也強行利用情境,這樣一來學生們會過多地關注情境而忽視了文章的主題。

(2)曲解文本情感。在對情境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把重點放在了文章的內容上,而忽視了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結合,在情境創設的同時也能實現情感的升華。比如在學習課文《白毛女》的時候,教師在情境的創設上費了好一番工夫,對白毛女的具體情況做了詳細地說明,包括他的居住環境以及穿著等等,但是即便教師敘述得有多么詳細,卻沒能夠表現出文章的主題思想,這篇文章主要體現的是對舊社會的抨擊,教師過多地重視意境的創設,卻忽視了情感的表達,這樣一來很容易曲解文章的情感。

三、如何提升情境教學實效

(1)用疑問創設情境。在情境教學中采用設置問題的方法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教師需要結合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學生的特點以及他們的年齡等,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穿插一些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進入情境的話,更有助于學生們理解課文的內容,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情境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智力的提高。用疑問設置情境其實是很簡單的,如我們在講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問一問同學們的童年都是在哪里度過的,有沒有興趣了解一下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入正題了。

(2)在交流互動中創設情境。在現代社會集體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人們都想在合作的過程中實現共贏。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以及他們的合作能力,在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中也能夠促進情境教學的發展。學生們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能夠分享他人所知道的,在合作的過程中會變得更加自信。在講《范進中舉》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角色的扮演,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體會到文中人物的特點,也有利于學生們理解文章的內容,這樣一來課堂的氣氛會變得更加活躍,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篇(5)

【中國分類法】:G633.3

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改革的腳步越來越堅實。初中語文教學已經不再為過去的應試教育而服務,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快樂學堂。如何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呢?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使之為課堂服務。其中,情景教學法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途徑。情景教學法主要是指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1]。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國初中語文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內容枯燥,給學生的誤解是語文是單純的記憶過程,這就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學方式單一,大多是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這就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師也無法準確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那么運用情景教學法能否改善這一現狀呢?因此,為了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實現教學目標,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

二、情景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首先,通過情景教學法,有助于學生理解與體驗情境,進而打開學生的心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此外,教師為學生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發現問題,進行獨立思考,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便得到了提高。隨之,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最后,在運用情景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的表情不能過于嚴肅,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眼神、表情等各種肢體語言。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三、情景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狀態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教學質量。在情景教學模式的引導下的課堂更是這樣,在上課之前,教師作為情景的創設者,應該做好充分的材料準備以及情景創設過程的預備解決方案。同時,教師保持良好的情緒與精神狀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3]。例如在七年級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講述魯迅先生早年求學的事跡。在講授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音樂的伴奏下輕聲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那個自由的、活潑的、充滿童真的百草園的情境中去,從而切實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展現情景。初中生年齡尚小,社會閱歷較淺,對課文的理解也容易產生偏差。因此,運用情景教學,引入生活實際經歷,既能豐富學生的閱歷,也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成長的煩惱》這一課的寫作練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臺與同學們分享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對情感的把握也就更加細膩了。

(二)利用音樂,創設情景

音樂是一種散發著節奏美與旋律美的藝術。它能夠創設一種情景,促進人體會作品表達的意境及思想。例如,在七年級下冊《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中,在導入的環節,教師可以播放著名的《命運交響曲》,這樣既能介紹貝多芬的作品,又能借著鏗鏘有力的如雨點般深刻地敲打著學生的心靈的節奏啟發學生感受貝多芬作為一名音樂大家面對命運的打擊時那種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又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的《黃河頌》時,在上課之始,就播放一曲《黃河頌》,則會給課堂營造一種了氣勢磅礴的氛圍。在這個基礎上,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詩篇的學習,然后指導學生朗誦,體會詩歌傳遞的浪漫主義革命情懷。接下來,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在腦海里想象詩人所歌頌的大好河山,感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與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三)利用問題,創設情境

初中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與求知的欲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九年級上冊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僅僅從這句話來看,哲理性很強,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教師有必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結合作者背景,思考“路”指什么?有幾層意思?“路”與“希望”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結合式地理解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理解這句話就容易多了[4]。

(四)利用多媒體,創設視覺情景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當代的語文教學若能與多媒體手段有機結合,也能為封閉的課堂注入更多活力,激發出學生更多想象與思考的智慧火花。如在七年級下冊《口技》一文中,教師準確教授文中的翻譯、字詞重點并無太大難度,學生也可以理解體會,但是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離我們畢竟已經比較遙遠,對很多學生來說甚至是陌生的。然而,若能在課文講授前或講授結束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現代的口技作品,相信可以令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更加深刻,也能側面增添了文言文的魅力。

結語

總之,初中語文情景教學法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創造性勞動,僅僅依靠以上的教學方法是遠遠不夠的[5]。它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作為課堂的主導――教師更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設計更多更新鮮更高效的教學情景,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講解與解惑,讓學生在情景中得到啟發,在情景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左俠.新課標新教法:淺談新課標下語文教師怎么教[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

[2]單彬彬.試析情景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現場閱讀,2012,3.

篇(6)

隨著教育改革的腳步越來越堅實,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也在一步一步得到落實。應試教育的時代已經結束。在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現代教學,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授方的教師,想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就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和情景手段。通過情景創設,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在情景中體會角色的心理感受。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學生情商的發展。

一、情景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首先,語文的作用不但是教會學生基本的漢語基礎。作為一種藝術性學科,它同時還擔負著提高學生對文字和文章的理解、欣賞能力的責任。而情景教學正是通過對情景的創設,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情景中,然后在情節中產生共鳴。

其次,就目前所有的教學方法來看,情景教學無疑是解決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中所存在問題的最好辦法。利用情景教學法教學,可以真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第三,當學生處在緊張的課堂氛圍中是無法有效學習的,想要達到好的學習效果,就要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情景教學法的優勢也正在于此,根據課文內容創建相應的情景模式,讓老師和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里相互溝通、互動。課堂氣氛輕松了、愉快了,學生的學習質量自然就高了。

二、情景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創設情景,導入課堂學習

教師作為情景的創設者,其水平好壞直接決定了課堂質量,在情景教學模式中這一點表現得更為突出。教師在情景教學之前,應該做好情境創設的準備以及教學中一些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此外還要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努力創造輕松歡快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參與到劇情中來。例如,在講授《巴東三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三峽的圖片或影像來啟發學生。在展示過程中,伴隨著課文的輕聲朗讀,圖文并茂地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中去。在情境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三峽的風光和作者的感情。當情景演示結束后,可以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學生不但輕松地完成了課程設計要求完成的內容,教師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的。

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在講授一些和感官體驗內容相關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軟件,來觸發學生的聯想能力。比如,初中語文《口技》這一課,其內容是作者以時間為順序,描寫了口技表演現場發生的一系列生動畫面。但是只有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才能發現其中內容的精彩。而大多數人無法理解全文。這一課如果老師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那么課堂氛圍難免枯燥乏味、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如果老師在正式講課前,故作神秘地讓學生自己閱讀第一段。在學生閱讀完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者表演的影像,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激起。有了好奇心,上課時自然就會精神集中,積極主動,對課文也會加深印象。再如,對于一些圍繞某個情感主題展開的課文,更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法來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以《鄉愁》一課為例,現在的學生衣食無憂,對于“鄉愁”根本沒有任何的體會。為了講好這一課,老師可以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條件。在講課之前,組織學生看一些和課文主題思想有關的電影,當學生對鄉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體會后,可以給學生放一些有關鄉愁的歌曲,經過這樣學生會對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有一個切身的體會,學習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了。

3.利用表演創設互動情景

在初中語文課本里,很多課文都可以成為學生表演的劇本。上課前給學生分好角色,告訴學生上課時要輪流表演,學生為了表演好,就會努力研究課文的內容與情感,以便找到自己的表演依據。學生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無意間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課堂上經過老師的點撥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的就提高了。表演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轉變身份,把自己從觀眾變成演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感情世界里,才能深切地感受課文的戲劇情節。如,像《巨人和孩子》之類的童話,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表演的話,會極大地釋放孩子的天性。在加深對課文知識領悟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對語言運用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創新能力。

篇(7)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無論是教學設計、教學組織還是教學改革與考核環節,眼睛緊盯著教材中的知識點,而沒有重視對學生相應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漢語發音、情感朗讀、思維分析、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能力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狀態。許多學生雖然能夠取得較好的卷面成績,但是語文基礎能力存在短腿現象,自主學習與思維分析能力呈現滯后狀態,沒有能夠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這樣的狀況與過去一段時期以來的教學工作機制體系不科學具有一定聯系,主要為三個方面:

1.應試壓力讓學生精力集中于知識點掌握。在中考應試教育模式下,分數成了學生的最高追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將全部精力用于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無暇顧及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久而久之,學生語文能力出現短腿傾向。

2.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有些語文教師的眼中,只有傳授全部知識點,才算是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教師沒有注重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與空間,一味地以灌輸模式組織語文教學,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被動接受知識,缺乏思維的深度發掘與訓練,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養。

3.現行教學考核機制缺乏學生能力的考查。在大多數初中學校,對學生語文學習成效的檢查停留于一張試卷,以成績論英雄,沒有在教學考核中增加對學生相應語文綜合能力方面的考察內容,缺乏考查檢測這樣的方向引導,學生對于能力發展方面的重視程度更低下。

二、突破初中語文“重知識輕能力”的措施途徑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素質教育業進入了全新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同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上文所述教學中出現的“重知識輕能力”現象,應當引起廣大初中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著力進行優化。

1.科學優化考查體系,涵蓋學生能力發展內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考查是對學生語文學習狀態的檢測,是學生學習成效的反映??疾榈膬热?、機制、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引領整個語文教學的方向,是教學工作的風向標。要想改變“重知識輕能力”教學狀態,有必要從考查體系的改革入手,教師要轉變單純考查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的體系,將學生能力培養充分融入進去,在考查中增加學生普通話發音、情感朗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能力考查可以采取等級制的方式,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及一般以下等不同的等第,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狀況進行準確科學的評價。也可以采取分階段過關的形式,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進行細化,每學期應當達到哪些標準、完成哪些內容,按照目標要求設定考核過關標準,對全部學生逐一過關考查。在考查過程中要體現差異性,依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基礎等方面的不同,分別制定不同難度系數的過關門檻標準,既要重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與考查,又要兼顧學生的發展差異性,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

篇(8)

【中圖分類號】G633.3

一、 聲情并茂,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保證教學質量,還要進一步的美化課堂,從而把學生帶到濃厚的語文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們從中真正體會到上語文課的樂趣。聲情并茂指的是教師充分利用聲、形傳授知識及技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擴展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從范讀課文中尤其能夠彰顯出教師上課時候的聲情并茂的狀態。作為初中語文課文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較強的語言表述能力,并利用相關的教學技巧從而凸顯出語文教學課的價值。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范讀課文時,應該充分體現出聲、形、色等要素。聲,是指吐字要清楚、響亮;形,是指要保持姿勢與手勢的協調;色,則是指在表情上要與課文內容互相一致。例如:教師在范讀高爾基的《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時,教師需要把自己帶進到當時的情境中,身體站直立、挺起胸膛,聲音要鏗鏘有力,眼神要執著堅定,通過老師聲情并茂的示范,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海燕的堅強與無勇敢。

二、恰當結合文章主旨,營造良好學習環境

對于教師初中語文的教學工作,我們要從各個方面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只有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且對學生的思維習慣的培養及養成意義巨大。教師若能夠善于利用文章的主旨,把各種與眾不同的觀點展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創造出廣闊的思考問題的平臺,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問題。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教學的計劃安排,另一方面還能啟發學生去積極思考,推動了師生之間的互相交流互動。例如:在學習《孔乙己》時,從孔乙己的"死"作為出發點,教師精心的設計了各種不同的問題,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文章的內容,在為學生們創造思考問題機會的同時,引導其獨立思考并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去領悟全文的目的。問題一,孔乙己究竟最后會不會死?如果會死?會如何死去呢?讓學生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可以預見最終的答案也會是多種多樣的。也正是提出了開發性的問題,從而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問題二,孔乙己最后為什么會必死無疑?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問題三,文章寫的是孔乙己的悲劇故事,卻又為什么要把他安排在別人的笑聲中呢?上述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側面去引導學生們主動思考。通過開發式問題,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樂趣,學生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出來的答案可謂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學生們思維枷鎖被徹底打開了。

三、運用多媒體手段刺激學生感官,使學生全方位參與其中

隨著現代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給初中語文老師的教學帶來了福祉,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了不少便利,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可以說是語文教學形式上的一種革命。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學會使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施現代化教學,充分調動課堂教學的氛圍,啟發學生在寬松融洽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使他們的學習樂趣和動力被徹底激發出來。教師則需要做好教學內容的融合,將授課文章和現實中的音樂、影音、圖片的相互配合,最后借助多媒體的方式全面展示出來,這樣就會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情境。例如:在上《安塞腰鼓》這堂課時,借助多媒體播放了一段西北漢子在黃土高原上舞動腰鼓的視頻,學生們面對這種活生生的場景,在視覺和聽覺上都產生很大的刺激,在這樣內容豐富、活力動感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對腰鼓有了切身的感受,對整篇文章的內容也有了更深刻、更細膩的體會,這種審美式體驗的教學作用十分明顯。

四、密切聯系實際生活,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生活是現實社會中的大課堂,是一切知識的來源,脫離了現實生活來講語文教學就好像是離開了水的魚,是沒有生命也沒有意義的。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的教學情境,就好比把魚放入水中一樣,魚在水中才能自由自在地游動,學生們會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對文章的體會就會更加清晰更加透徹。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涉及到各種各樣的人物,大多數都是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的,有的則是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真實人物的縮影。雖然有些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和現實生活大不一樣,但只要教師能夠參照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就能充分調學生學習們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對語文教材就會有更深層次的體會。例如: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時,祥子生活的年代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學生對此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通過啟發學生通過烈日和暴雨這兩個關鍵詞,使學生回憶起自己在烈日、暴雨等惡劣天氣條件下的感受,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會使學生們輕松學習,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通過表演式體驗教學,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

通過創新課堂授課方法,使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有大幅度提升。讓學生們表演不同的角色,使其身產生臨其境的體驗。與此同時,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們飾演角色,增添了課堂教學情趣。通過表演的實踐活動,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課時可以讓學生分別以不同角色人物的語氣來朗讀,分別模仿皇帝、老大臣、騙子和小孩子,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還有在教授《核舟記》時,給學生下達任務,將核舟上船頭和船尾的內容表現出來,學生會尋找人員和道具。正式開始表演前,學生都充滿期待,學生們精彩的表演給課堂增色不少。與此同時,指導學生對照課本內容,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在歡快的課堂中學到知識,大大的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六、借助美術作品等工具,較形象展示教學內容

通過借助美術作品等教輔工具,能夠使教學內容形象、立體的呈現,便于學生們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講《陋室銘》時,預計學生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意思理解起來有難度,就運用教學掛圖工具來解讀"斯是陋室",便于學生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在新課標準推崇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還需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地點等進行靈活調整實施,它代表了初中語文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且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篇(9)

1. 問題情境教學法符合學生的生理特點

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活潑好動,對英語學習有好奇心,有熱情,課堂上好表現。但他們又缺乏耐心,注意力不持久。創設愉快的英語課堂教學問題情境,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自主性。

2. 問題情境教學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兒童自幼學習母語,就是通過眼睛看、耳朵聽和身體的觸摸來進行的。兒童所學的語言都與實際生活的情境緊密相連。而且人的言語行為、運用語言表達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具有社會性的交際情景中產生的,言語交際活動受情境制約,一旦離開情境就難以實現。

3. 問題情境教學法符合語言的交際特點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運用英語交際,只有創設愉快的教學問題情境,學生愿意交往,渴望交往,而且能夠交往,才能獲得英語知識和技能,才能使英語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英語交際能力。

因此,筆者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對教材中部分內容進行問題情境教學,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促進情感和態度的發展。

二、創設問題情境要遵循的原則

1. 設置的問題情境應追求簡單有效,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創設“問題情境”要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到合情合理,不能牽強附會,矯揉造作;要與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緊密結合,通過角色的表演、情節的發展來完成教學內容,不要為“情境”教學而創設“情境”,否則會失去“情境”教學的意義。

2. 設置的問題情境應關注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把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創設自然、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學得會。只有創設了真實自然的情境,學生才能較快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3. 設置的問題情境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創設學習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他們學得更透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圍繞著“學”而設計教學情境,就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學習情境應是在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由師生共同建構的,不能由教師單方面提供給學生。另外,學習情境的創設也不能僅考慮單個學生的需要,不能聚焦于個體的學生,而應著眼于多個主體。

4. 設置的問題情境要有挑戰性,要有思考空間

情境中的問題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新穎性。創設問題情境,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要將問題巧妙地設置在問題情境中,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參與中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情境中的問題要求教師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樣的問題才會使學生心理形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

5. 設置的問題情境要有真實性和可接受性

許多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技能時感到困難,其根源在于學生學習知識技能時通常是脫離事物本來的真實情境。學習情境的性質決定了所學知識在其他情境中再應用的可能性。如果要求能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則必須要求學習和應用的情境具有真實性。學習情境越真實,學習主體建構的知識就越可靠。同時,情境的設置要考慮學生能不能接受。由于知識和技能的遷移總是受到個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選擇和設計,使之能適合于學生,能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教學問題情境的具體實施

1. 直觀演示,創設探索發現的問題情境

在認識結構中,直觀形象具有的鮮明性和強烈性往往給抽象思維提供較多的感性認識經驗。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指出:“直觀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態,以及仿佛顯示著和預知著還沒有以詞的形態展開的思想系統圖式的形態參加在思維過程中。”因此,在新知識教學引入時,根據教學內容,重視直觀演示,就會使學生感興趣,就能較好地為新知識的學習創設思維情境。

案例:Go for it! Book 1 Unit 3的情境創設

用PowerPoint的演示文稿展示給學生看“Mary’s family tree”。

【教師問】Who is this?

【學生答】This is Mary’s grandmother.

【教師問】Who is that?

【學生答】That is Mary’s grandfather.

【教師問】Who are They?

【學生答】They are Mary’s grandparents.

逐步引出“father, mother, parents, brother, sister, daughter, son”。

【設計意圖】用PPt給學生看Mary一家人的照片,讓學生腦子里對她們一家人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然后再給她們看Mary’s family tree,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

運用實物、圖片、圖表等直觀教具或幻燈、多媒體技術加以演示,引導學生在觀察中進行問答,進入問題情境。直觀演示后學生印象深刻,就能較快地接受新知識。

2.以舊引新,創設引入新課的問題情境

有些知識的學習在于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調節自己的知識結構。一方面,學習者對當前知識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另一方面,對原有知識的運用又不是簡單的提取和套用,個體同時需要依據新經驗對原有經驗做出調整和改造。因此,在新舊知識點上產生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梢?,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教材內容全面科學的分析,這樣才能找到接合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英語知識后一個單元很多都是前一個單元的拓展和延伸,巧妙地結合新舊知識創設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可以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去,進行有效的學習。

案例:Go for it! Book 2 Unit 6第一課時現在完成時的情境創設

【情境1】I am an English teacher and I started teaching English in 1995. Now I am still teaching

English.

【教師問】When did Miss Shen start teaching English?

【學生答】She started teaching English in 1995.(15 years ago)

【教師問】She is still teaching English now. So how long has she been teaching English?

【學生答】She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for 15 years.

She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since 15 years ago / since 1995.

【情境2】 Mrs Wu was an English teacher and she started teaching English in 1975. But she retired (退休) in 2005.

【教師問】How long did she teach English?

【學生答】She taught English for 30 years.

【教師問】Please compare the following two sentences and tell me the differences.

How long has she been teaching English?

How long did she teach English?

【學生答】She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for 15 years.

She taught English for 30 years.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和問題情境的設置,從一般過去時引到現在完成時,既讓學生明白一般現在時和現在完成時之間的區別,又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在語境中思考和學會語言的運用。

當新舊知識聯系較緊密時,用回憶舊知識來自然地導入新課。這種方法導入新課,既可以復習鞏固舊知識,又可把新知識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由低層次到高層次地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從而有利于用知識的聯系來啟發思維,促進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聯系實際,創設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

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更要教會他們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能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把語言教學與我們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真正體現語言用于交際。

案例:Go for it! Book 3 Unit 3第一課時關于提建議的教學片段

【學生問】Miss Shen, do you think we shouldn’t be allowed to go out with friends at night?

【教師答】I don’t think so. I think you’re old enough to look after yourself. But you should tell your mother what time you will come back and you shouldn’t be too late.

【學生】Ok, I’ll talk about it with my mother.

【學生問】Miss Shen, do you think we shouldn’t be allowed to do our homework with our classmates?

【教師答】I think so. I think it’s not good for you to do homework with your classmates. It’s not good for you to train your thinking alone and it’s also not good to learn by heart by yourself.

【學生】I see.

【學生問】Miss Shen, do you think we shouldn’t be allowed to choose our own clothes in school?

【教師答】Yes. It’s our rule in school. It’s also good for our studies. We can concentrate on our studies.

【學生】I know.

【設計意圖】這一課時的學習目標是講一些規則,掌握句式“should be allowed to do sth”。在學生學了句式以后,我讓學生運用這一句式就一些生活實際問題及他們的困惑提一些問題,教師給予解答。

在英語教學中,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是教師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創設問題情境法,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矛盾焦點上,使他們感興趣,動腦筋,從而積極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利用故事,創設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

選擇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性問題情境,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

【故事】One day, a beautiful young lady went to the market with a basket of eggs on her head. On the way, she said to herself:“If I sell all my eggs, I will get a lot of money. If I have a lot of money, I’ll buy more hens. If I have more hens, they’ll lay more eggs and have more chicks. If I sell the eggs, I’ ll be rich. If I become rich, I’ll buy myself a lot of new clothes. If I walk on the street, a lot of young man will try to talk to me. I’ll hold my head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them. Just at that time, her basket of eggs fell down and all her eggs broke down. So don’t count your chick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學生問】What will the young lady get if she sells all her eggs?

【學生答】She will get a lot of money.

【學生問】What will she do if she has a lot of money?

【學生答】She will buy more hens.

【學生問】What will happen if she have more hens?

【學生答】They will lay more eggs and have more chicks.

【學生問】What will she be if she sells the eggs?

【學生答】She will be rich.

【學生問】What will she do if she becomes rich?

【學生答】She will buy a lot of new clothes.

【學生問】What will she do if a lot of young man tries to talk to her?

【學生答】She will hold her head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them.

【設計意圖】所選擇的故事是與這個單元所教的內容“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相一致的,既是對這一內容的復習練習,又有難度的增加和知識面的拓寬。用學生問學生答這種形式,既可以使基礎較好的同學獲得提升,又可以使基礎一般的同學有課堂發言的機會,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庇伞昂谩焙汀皹贰彼a生的探索知識的迫切愿望是多方面的,除知識本身的魅力、教學藝術的感染外,符合學生心理的活動也是激發興趣的關鍵。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情趣,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樂意、自覺地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

5.利用游戲活動,創設身臨其境的問題情境

教師設計出與教材內容相輔相成的游戲,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敢于開口說英語。

案例:Go for it! Book 2上 Unit 2第一課時關于認識人體部位單詞的情境創設(學生自發組織游戲)

【學生Peter】Now let’s play a game. Peter says:“Where is your head?”

【全體學生】It’s here.(一邊用手指著頭)

【學生Bob】Bob says: “Touch your left eye.”

【全體學生】It’s here.(一邊用手觸摸一下左眼)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游戲,學生認識了人體部位的一些單詞,如:hand, face, arm, hair, leg, mouth, eye, nose, stomach等。

很多學生爭著舉手要當發號施令的人,游戲如此反復輪流做幾次,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不知不覺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中。這樣通過更巧妙新穎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

6.開放課堂,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它的標準答案可能不止一個,思考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應提倡這種多樣性。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感受更多的問題情境,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反思性思維。因此,讓學生敞開心扉、各抒己見,形成一個充滿對話、交流甚至辯論、爭執的開放性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別人的不同思路可能正是自己應該開發而尚未發現的盲點,而自己的思路也可能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

案例:Go for it! Book 3 Unit 1第五課時課堂教學片段(小組討論)

【教師問】How did you deal with them when you met problems in your study?

【小組1活動】 We just ignored them.

【小組2活動】The problems influenced us, but we could do nothing.

【小組3活動】We felt scared, but no way.

【小組4活動】We tried my best to solve them if possible.

【小組5活動】We would ask our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for help.

【教師總結】Yes,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ways when they meet problems. But no matter what we meet, we should have a positive way to deal with them.

【設計意圖】本單元學了如何學習英語及在學英語的時候會碰到的一些問題,所以筆者設計了這一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沒有對與錯。這一問題也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拓展。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所掌握的知識結構不同,對各個問題的理解就不一樣。教師圍繞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提出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既能突出教學重點,又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

四、取得的成效

自從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實行問題情境教學后,學生的學習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更積極、主動。學生Helen 說:“我現在越來越喜歡上英語課了,新的知識一聽就懂,感覺英語課時間過得最快了?!盨usan的媽媽對我說:“孩子現在回家,首先喜歡把英語作業做好,做得很快,還嫌作業太少。這不前幾天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閱讀理解的專項訓練?!睂W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高漲,成績也有明顯的進步?,F在同備課組的老師在課堂中都在盡可能地使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大家課前積極探討,群策群力,問題情境教學法正成為我們備課組的一大特色。

五、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篇(10)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多元智能理論教學,它倡議智能是可分布、情境化、可發展的。多元智能理論對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因此,可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適當引入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或者引入一些集形象生動、情緒色彩、主題鮮明于一體的具體教學場景,通過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加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情境教學之中。這樣既有利于幫助他們充分理解教材內容、教材主旨,又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道德品質。

1.在多元智能理論觀照下的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的意義

1.1使情境教學方法更加形象

當前,青少年往往在心理及生理上都處在發育及完善的過程中。因此,他們對于一些親眼看到的或者親耳聽到的,往往會形成比較深刻的記憶。多元智能理論是把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知識轉變成更加形象、直觀的情境??梢宰尦踔猩谏砼R其境中,對學到的知識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情境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它不僅以講解知識點為主,更多地主張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滲入一些更加形象、直觀的元素。這不僅可以指導初中語文課堂上情境教學的運用,還可以從多元智能角度,創設活潑、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豐富情境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1]。

1.2優化情境教學理念

在初中語文情境教學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論,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初中生的后期發展。在初中語文中進行情境教學,是從多個不同智能角度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情境教學不僅可以使初中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還可以適應初中生對不同智能層次的發展需求,對其各種智能都產生相應的刺激,促進其智能全方位、多元化地發展。所以,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的設計理念,不僅使其目的更加科學,效果更加顯著,還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成果更加豐碩。

2.多元智能理論觀照下進行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的具體方法

實際上,初中語文情境教學與多元智能理論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契合點,可以優化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的設計理念,發揮引導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情境教學中,貫穿多元智能理論,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意愿,開發潛能。

2.1設計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課堂問題

想要開發初中生的潛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就必須在教學方法上多做文章,適當引入一些探究性學習內容,由探究性問題引導初中生一步步地走進語文的美妙空間,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語文的奧秘。

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提出一些問題,然后,幫助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對其解決途徑及結論成果進行交流溝通。此外,初中語文教師還應該根據課堂內容,設計一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多元智能性課堂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紫藤蘿瀑布》一文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全文朗讀,再引導他們提出諸如:“作者寫‘我不覺加快了腳步,表達了其當時怎樣的心情?有何作用?以及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背景是什么?”等此類的問題。緊接著,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對問題的解答,漸漸引出這篇文章的主旨:“生死是生命的象征,組成了人類的血緣之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隨著這些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課堂問題被不斷地解答,學生不僅理解了文章大意,還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提高了綜合能力,培養了優良品質。

2.2創設多元智能化的活動情境

由于初中階段每一位學生的智能發育是不盡相同的,并且類型也是有差異的,因此,在進行多元智能理論觀照下的初中語文情境教學時,必須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他們的優勢智能,開發潛能。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設計情境教學時,必須考慮到這種差異,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具體特征,創設多元智能化的活動情境[2]。

在教學《走上辯論臺》活動課內容時,任課教師可以率先確定一個主題比較鮮明、內容比較容易激發初中生興趣的辯題,如“我看追星現象”等,在課堂上舉辦一次辯論賽,讓課堂變成辯論臺,實地進行辯論賽。在辯論賽中,任課教師可以將同學們進行分組,依據其智能特點,將不同智能特點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通過這種方式,挖掘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面對傳統教育理念,將多元智能理論引入初中語文情境教學中,不僅可以讓任課教師擁有更寬廣的視野,使他們注意每一位學生的特點,還使其教學理論更加科學、系統,更有利于初中生全面語文素養的綜合發展。

上一篇: 資產證券化的交易結構 下一篇: 對素質教育的看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男女精品天堂 |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日本久久一区一本高清 | 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 亚洲国产在人线动图 | 亚洲欧美一级特黄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