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52: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基礎病因學說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R2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2)07-1560-03
收稿日期:2012-03-02
基金項目: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基金資助項目(2010ZR007)
作者簡介:黃建波(1973-),男,浙江慈溪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基礎, 中醫病因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探究病因的歷史十分悠久,中醫病因學說是在不斷發展的,關于中醫病因的層次理論體系也在不斷的變化,從陰陽分類到內外分類,從三因學說到原發、繼發病因理論等,每一次變革都促進了中醫病因學說的發展。中醫病因的層次至今還是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這些理論為什么被更替,主要是這些理論存在時代的局限性,缺乏可以持續發展完善的特征。
1 中醫病因層次理論的發展
中醫病因層次理論的發展中最具有影響性的包括陰陽病因理論、三因理論、內外病因理論、天地人病因理論和原發繼發病因理論等。
《黃帝內經》根據各種病因的致病特點歸納為陰和陽兩大類。東漢末年張從正根據病因的致病途徑和傳變規律,將病因分為三類,即內所因,外皮膚所中和房室、金刃、蟲獸;梁·陶弘景在其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三因論》中將病因分為內疾、外發和它發三大類;南宋陳無擇著《三因極——病證方論》,稱六所感為外因,七情所傷為內因,其他如飲食、房室、勞倦、金刃、蟲獸等為不內外因,最終發展成為中醫病因“三因學說”。明清時期很多醫家把病因概括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類,把六和戾氣稱為外因,七情、房室、勞倦、飲食等均歸納在內因。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把病因歸納為天邪、地邪、人邪。現代很多學者認為引起疾病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原發性病因和繼發性病因。
還有些學者提出了其他的分類方法,如宋鷺冰\[1\]在《中醫病因病機學》中提出將中醫病因分為自然因素、生活因素、情志因素、體質因素、內生因素和其他因素等六大類;趙學印\[2\]認為氣、血、津液是人體的三大基本物質,三者郁滯分別形成滯氣、瘀血、痰飲,成為三大致病因素,通過三者之間的比較,提出滯氣是病因;黎敬波\[3\]等認為病因辨證第一層次為天和地,第二層次為生態和社會,第三層次為人體。
2 發展中的中醫病因層次理論的局限性
2.1 陰陽病因理論局限性分析
《黃帝內經》首言:“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這是最早的中醫病因分類法——陰陽分類法。《黃帝內經》的陰陽分類法存在理論范疇過大化和陰陽標準模糊的局限性。所以這種分類方法不為后人所宗。
傳統中醫學范疇內的陰陽,將陰陽作為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應當說理論范疇有明顯的過大化。將中醫陰陽作為是宇宙事物或現象的概括,而宇宙對于我們現代人類認識尚且不夠,那么再將醫學上的陰陽理論聯系到這一層次進行認識,未免使中醫學更抽象、難以把握。《黃帝內經》中并沒有說明邪之“生于陰”或“生于陽”的客觀標準,就是說,其分類原則是不夠明確的。例如為什么把“飲食居處”與“陰陽喜怒”統之于陰呢?可以說這兩個因素無論歸入“陰”或“陽”都是模糊的。
2.2 內因外因病因理論局限性分析
按中醫陰陽學說,外為陽,內為陰,所以內外病因理論分類法的原始理論依據實質上是陰陽分類法。學者把六和戾氣稱為外因,七情、房室、勞倦、飲食等均歸納在內因。內因外因分類法沒有充分考慮病因致病的相對性,分類的具體內容不夠詳盡。
外因是機體之外客觀存在的或人為造成的各種能影響機體而直接或間接致病的社會、生物、理化因素等。內因是機體內部固有的或受外因影響而產生并可進一步致病的原因。所以這里存在病因致病的相對性,還包括一些外因通過一定的過程轉化為內因,而內因也可以轉化為外因,或者內因、外因同時作用而致病。
分類中把飲食、七情作為內因是不全面的,飲食是外來之物,只不過吸入體內的渠道和六致病不一樣,所以飲食因素歸納為內因也是不夠嚴密的。“內傷七情”是人體對外界事物的心理反應,是機體內因與外因互相作用的結果,同時又是進一步致病的原因,僅視之為內因是不夠全面的\[4\]。比如“怒”為致病因素,大多數情況都是由于病人忍受不了外界的刺激而發怒,最終導致疾病的產生,所以七情致病的很多情況是外部因素引起的。中醫病因還有外傷、蟲獸傷等,內外因病因理論中的病因種類的闡述也不夠詳盡。
2.3 “三因學說”病因理論局限性分析
1 理論研究
1.1 病因學說概述
溫病病因學理論研究從不同的層次展開。劉氏[2]將溫邪歸納為除具有從外感受、性質屬熱的特點外,還具有表象性、整體性、定位性、辨證性和物質性等特點。楊氏[1]總結了歷代醫家對溫病病因的認識,并將溫病病因學說總結為“六氣”過則為災說、感受寒邪說、“伏陽”致溫說、非時之氣說、外感六與六化熱說、時邪說、戾氣說、溫熱病毒說、邪毒說等9種。在此基礎上,又不斷有新的病因說提出,如荀氏[3]提出“潛血雜氣說”,其“是指具有嗜血習性并常潛伏血脈且藉血染易的一類特殊致病因子,包括有現代傳染病學里乙肝、丙肝、丁肝病毒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瘧原蟲等以經血傳播為主的諸類病原體。”治療時“時刻注意血分藥物通絡達邪的應用,以期徹底清除伏潛于血之邪,”以便“見病知原,循因論治”。姜氏等[4]通過臨床觀察實踐提出“環境毒”致病說,將在環境中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甚至能引發多種熱病的各種異常因素的總和統稱為“環境毒”;指出毒邪從口、鼻、耳、皮膚等進入人體后,侵襲不同的臟腑,造成管道不通,機體排毒不暢,最終引起各類不同的熱病。
1.2 病因體系探頤
溫病病因的物質性雖更接近病因本質,但因其:①未能揭示溫病病理變化的特性,②難以和中藥性味功效相結合[5],所以對審證求因的辨證論治幫助不大,因而不能融入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沒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溫病病因體系的現代研究中,癘氣病因的重要性已逐步達成共識,如李氏[6]對溫邪主導溫病傳染流行的觀點提出質疑,認為不屬于溫邪的癘氣是溫病傳染流行的根源所在,建議組構溫病的溫邪和癘氣二元病因體系;并認為外感病因是六和癘氣,六是氣象變化形成的物理性致病因素,意義在于辨證求因、審因論治[7];癘氣是生物性致病因素,從本質上說明傳染和流行的發生,兩者必須結合。病機不僅討論發病和病理傳變,還應剖析怎樣在人群中播散及預后、轉歸、復發等,務求掌握其動態演變過程。黎氏[8]則認為,外感病因與機體狀態相互作用決定外感病的證候表現,將外感病因分為直接病因(病原及物理因素)、防御應對機制(免疫調控等)、中醫傳統病因(相當于西醫的綜合反映病因)和證候病因(即病因的辨證歸納)等4個層次。在病因與辨證相關性方面:李氏[9]認為,中醫對外感病因的認識依托于臨床證候,是在辨因之后形成的理性模型,對外感病因的確定源于對病機的分析,中醫病因與發病有相關性,而非決定性。
1.3 六病因氣象醫學研究
“六”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合稱,是自然界氣候反常(六氣太過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或氣候正常,并影響到人體的調節適應機能及病原體的孽生傳播而成為致病的邪氣[10]。如從氣象醫學的觀點認識“六”,風邪可能是傳染性微生物的氣溶膠;寒邪、暑邪、火邪與溫度有關,同時也同致病性微生物的作用有關[11]。中醫學是將氣象因素、生物性致病因子及機體反應特征結合起來論證疾病的。“六”作為致病物質或致病條件,是物質性、條件性、人體反應性的綜合概念,是指直接或間接受“六氣”(自然氣候)影響,既包括受氣候影響的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致病原,亦包括受氣候影響的機體免疫狀態、病理生理狀態[12]。郭氏[13]則認為,“六”既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條件。從現代病原學角度來看,它雖然包括生物(細菌、病毒等)致病因子在內,但不同的氣候變化對病原體的孳生繁殖、疾病的傳播以及機體的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研究探討“六”致病的科學性及定量標準,如朱氏[14]等對10年來黃疸性肝炎發病與氣象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臨床濕熱癥狀的出現與8天前的濕度、雨量和陰天呈正相關,與晴天負相關。提示中醫學認為黃疸因感受濕熱外邪所致,這一理論具有科學意義。
由此可見,六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季節性的環境致病因素,二是病原性生物的致病因素,三是審證求因后的病因概括[15]。
1.4 癘氣說與微生物病因
溫病病因學說與現代病原微生物學有很大的差異,其優勢與特點在于除戾氣病因之外,還看到了人體與氣候因素,不象西醫學的病因體系中只有病原體[16]。但就癘氣病因說而言,吳氏所言雜氣類似于導致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時疫之邪類似于致病微生物中導致各種急性傳染病的病原體;以口鼻為門戶侵入人體,潛伏于膜原,吳氏所言伏于膜原的“邪”,“非風、非寒、非暑、非濕”,而是客觀的致病物質,故其“邪伏膜原”之說與傳染病學中所說的潛伏期近似,所謂“膜原”類似于病原體潛伏部位的假說[17]。如果用微生物學的知識取代比較含糊的戾氣與時行之氣,那就是比較完滿的傳染病的病因學了[16]。
2 實驗研究
溫病病因學實驗研究是通過模擬溫邪的形式及致病機制,以探討溫邪是由哪些因素構成,是單一因素致病,還是復合因素致病。張氏[18]通過外濕環境使大鼠自然發病,通過對免疫、內分泌、腸道細菌、能量代謝、病理形態等指標分析,認為外濕的科學內涵是季節氣候環境、生物致病因子及機體反應性相結合的綜合概念。可見,外感濕邪與病毒、細菌等病原體的感染有直接的關系[19]。目前研究較為成熟的是濕熱證模型[20],運用傳統中醫理論造模,對模型從病理、生化、免疫、微量元素等多角度、多側面探討。普遍認為采用多因素復合造模法效果好,提高空氣溫度與濕度的同時感染鼠傷寒沙門氏桿菌以模擬外感濕熱[21-23]。如佟氏[21]探討高溫環境,同時予高脂、高糖飼料,并感染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學因素對大鼠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研究發現,在高溫環境下,機體免疫系統呈現應激狀態[24]。濕熱環境能使兔在內毒素刺激下殺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達減少,并認為這可能是濕熱致病和濕熱纏綿難愈的病理機制之一[25]。
溫病的病因及機制有一定的分子生物學基礎。人的生命活動很復雜,包括發育、分化、細胞周期調節、內環境穩定、對刺激的反應、衰老等,但其本質都是不同基因隨時間空間而有選擇地表達的結果。同一種細胞在正常和疾病狀態時,基因表達亦有差異。病理變化是由基因表達的改變所致,中醫的病因及致病機制是這種病理變化的體現。因此可以認為,溫病的病因及致病機制的“內涵”是基因表達的改變[26]。在實驗研究方面,應結合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
3 臨床研究
3.1 濕邪與病毒感染
唐氏等[27]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臨床癥狀多見有濕證的表現,證明呼吸道病毒感染與濕有一定的相關性,初步證實病毒感染可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并能導致自由基的產生和清除失衡,而化濕方藥具有直接殺滅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還能雙向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對抗自由基損傷。陳氏等[28]通過329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觀察研究,表明谷丙轉氨酶(alt)升高者辨證為濕熱證占92.4%,其中急性肝炎100%屬濕熱證,濕熱的進退與alt升降呈正相關。徐氏[29]發現,流行性出血熱(ehf)患者可出現各種心律失常,但以心動過緩最為常見,表現為遲脈。ehf屬于中醫溫病的范疇,因其出血及流行性又稱為“疫斑”,疫斑中出現遲脈與濕密切相關,濕為溫病中遲脈形成的主要病理因素,在疫斑患者出現遲脈時,其辨證治療應圍繞“濕”而采取利濕、化濕、燥濕等法。
3.2 濕熱與脾胃病
溫病濕熱證,由于臨床較為多見,諸多學者亦對其實質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依據清代溫病學家薛生白關于“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濕熱病證以脾胃為中心,其證包括發熱、胸悶、納呆、頭重、腹脹、惡心、便溏、小便黃赤、汗出不暢、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一般認為濕熱既是病因,又是證候類型。目前的臨床研究集中于對濕熱證患者相關指標的檢測,力圖從免疫功能、微量元素水平、自由基水平等層面揭示濕熱證的本質。有研究認為脾胃濕熱與hp感染[30]、炎癥的活動性密切相關:其p50表達缺失,使結腸黏膜增殖周期發生紊亂;tgf-α表達增高,促進上皮細胞增殖,使病變纏綿難愈[31]。
3.3 火邪與腦病
丁氏[32]認為,火熱是腦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是熱性腦病過程中的病理改變,因此清熱瀉火是其治法;并分析了中風病與溫病在發病基礎、病理因素、證候、病位、傳變,治法方面的相似性[33]。
3.4 溫毒、熱毒與心系疾病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主要是外感時邪溫毒、濕熱溫毒[34]。其臨床表現和病因病機特點顯示,該病具備溫病的一般特征。從臨床表現來看,盡管該病表現復雜(可見發熱、咳嗽、腹瀉、頭暈、乏力、胸悶,甚至胸痛、水腫、氣喘、氣急、黃疸等諸多見癥),但發熱一癥的出現是恒定的,幾乎必具。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為感染性疾病,而且符合溫病的三個特征:①從外感受;②由表入里,由衛及氣及營、血;③必有發熱見證[35]。
王氏等[36]提出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熱毒致病的理論,其病機為熱毒傷及血絡,屬實證或本虛標實,其現代生物學內涵與炎癥因子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有關。丁氏等[37]指出,目前氣候環境、飲食結構、工作生活習慣、體質等較以前有所不同,易導致火熱之邪,同時體內脂毒、糖毒、濁毒、瘀毒蓄積蘊結,變生熱毒,邪氣亢盛,敗壞形體,損傷心及心絡,導致冠心病、高血壓、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種心系疾病。臨床及實驗研究資料證明:以清熱燥濕、解毒通絡法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清熱解毒通絡、滋陰和營法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心絞痛,清熱解毒法治療高血壓,清火化痰解毒法治療過早搏動,益氣補心、養陰解毒法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均取得良好效果。并認為熱毒學說深化、發展了對心系疾病本質的認識,經過長期的臨床與系列實驗研究驗證,已成為指導心系疾病防治的一個重要學說。它的核心是重視熱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積極應用清熱解毒的方法阻止疾病的發生及發展,以減輕臟腑氣血的損害。
3.5 伏邪與其它
楊氏等[38]對以伏邪學說指導治療的部分急、重、疑難病癥如白血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艾滋病等進行了重點介紹,并認為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以及對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伏邪學說有重新認識和研究的必要,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應得到重視。
3.6“環境毒”與急性放射損傷
馮氏[39]認為,急性放射損傷屬于中醫溫病范疇,有起病急、傳變快、熱象偏重、易動血等特點,結合臨床表現分析,有發熱、口渴,甚至肌膚灼熱等熱象。并認為射線屬外感熱邪,與中醫溫病病因特征類似,具有直中臟腑,易損傷氣血、耗損腎精之重要特點,而腎精耗損為病變的中心,也是導致輻射遠后期癌變等效應的重要因素。當前,急性放射損傷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益氣養陰等為主。
4 展望
綜上可知,近年來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溫病病因,不僅豐富和充實了溫病的病因學說,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溫病病因本質,為臨床辨證提供了客觀依據。實驗研究中運用傳統中醫理論造模,對模型從病理、生化、免疫、微量元素等多角度、多側面探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本質及其內在的相互關系。臨床應用上溫病與內科疾病雖然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疾病,致病因素的差異是其關鍵所在,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可出現諸多相同的病機與證候。溫病學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較為完善的論治方法,故可借鑒于內科疾病的治療,以加深對相關內科疾病的理論探討與臨床研究,從而提高對相關疾病的防治水平。但也應該看到,對溫病病因的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尤其表現在實驗研究方面:①實驗條件。氣候因素在動物造模中的設定值得商榷。中醫學中對氣候環境與疾病的作用大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在動物實驗中,大多動物都處于應激狀態。②實驗動物的選擇。大、小鼠的散熱機制很不發達,尤其汗腺少,不適應高溫高濕環境,在濕熱類模型中,環境氣溫高于32 ℃,基本上可以認為實驗是失敗的。盡管實驗研究中的檢測指標林林總總,但仍應牢記中醫學的病因概念是包含了機體的反應性在內,不能單純憑幾個指標確定。目前的分析性研究為數不少,但缺乏整合性研究,應該將已有的成果進行綜合,并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模型,以明確各指標與病因致病的相關性,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 楊 進.新編溫病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36-38.
[2] 劉 濤.溫病病因的若干屬性淺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6,15(6):5-6.
[3] 荀運浩.溫病病因從新[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3,5(4):329-332.
[4] 姜良鐸,秦 英,楊 君,等.試論“環境毒”[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1999,5(9):4-6.
[5] 戴春福,翁曉紅.溫病雜氣病因說難以發展的原因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1996,(增刊):121-122.
[6] 李洪濤.溫病病因四辨[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3,22(6):1-3.
[7] 李洪濤.匯寒溫之說立外感病學[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4,13(2):2-4.
[8] 黎敬波.外感病因及其致病特點探討[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 13(4):9-10.
[9] 李致重.談溫病的病因[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7(1):5-7.
[10] 周曉平,楊 進.中醫氣象學研究方法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1):10.
[11] 汪正宜.淺述祖國醫學“六”與醫療氣象學[j].湖北中醫雜志,2002,24(5):3-4.
[12] 黃廣平.六、氣象與體質關系淺探[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 23(4):172-173.
[13] 郭仲夫.從醫學氣象學的角度探討六[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2, 4:15-17.
[14] 朱科倫,馬佩球,李建強,等.從氣象因素與黃疸性肝炎發病的回歸分析論證濕邪致病理論[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4,4(3):7-8.
[15] 丁 春,嚴文華.對外感表證發生的若干問題探討[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1996,6(4):6-8.
[16] 鄧鐵濤.試論吳鞠通病原說的科學性[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4):3-4.
[17] 余 真.試析“時疫之邪,自口鼻而入”[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0,6(2):6-7.
[18] 張六通,梅家俊,黃志紅,等.外濕致病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醫雜志,1999,40(8):496-498.
[19] 陳 剛.外感濕邪的本質探討[j].光明中醫,2003,18(2):6-7.
[20] 陳爽白,常淑楓,肖照岑,等.濕熱證大鼠模型的復制及三仁湯對其影響的實驗觀察[j].天津中醫,2002,19(2):38-40.
[21] 佟 麗,陳江華,吳仕九,等.多因素所致溫病濕熱證模型大鼠紅細胞免疫功能的變化[j].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8):366-368.
[22] 吳仕九,楊運高,楊欽河,等.清熱利濕法對濕熱證動物模型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1999,7(4):200-202.
[23] 王 瑾,陳宜鴻,趙志玲,等.中醫溫病濕熱證動物模型實驗的研究[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2,18(4):209-211.
[24] 吳 茜,陳慧玉.高溫環境對機體某些免疫指標的影響[j].西藏醫藥雜志,2000,21(4):14.
[25] 吳智兵,彭勝權.從醫學地理學角度試論嶺南溫病的發展方向[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6(1):9-12.
[26] 趙書剛.從分子基因水平淺談嶺南溫病研究[j].天津中醫藥,2004, 21(3):221-222.
[27] 唐雪春,彭勝權.呼吸道病毒感染與濕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10):39-40.
[28] 陳昆山,肖曉敏,章友安,等.病毒性肝炎谷丙轉氨酶升高與濕熱的關系[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12(4):145-147.
[29] 徐慶吉,傅文霞.從286例流行性出血熱論脈遲與“濕”[j].天津中醫,1997,14(3):118-119.
[30] 郭永潔,張再良,胡鴻毅,等.90例慢性胃炎濕熱證的臨床病理指標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38(3):21-22.
[31] 曾耀明,楊春波,柯 曉.久瀉脾胃濕熱證的免疫組織化學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2002,10(1):8-13.
[32] 丁元慶.火熱病邪在腦病發病中的致病作用及證治[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1):44-45.
[33] 丁元慶,張安玲.中風病與溫病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03, 12(4):353-354.
[34] 鄭銳鋒,李春生,王小沙,等.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機的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9):599-600.
[35] 陳茂剛.試論病毒性心肌炎屬于“溫病”范疇[j].時珍國醫國藥, 2002,13(5):295-297.
[36] 王 鸝,魏陵博,劉學法,等.熱毒學說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地位[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12):1080-1081.
我國傳統中醫理念是分形陰陽五行學說,藏象五系統學說,五運六氣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及養生學說,分形經絡說等。
中醫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于2018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中醫理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而來。
(來源:文章屋網 )
3、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于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于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統一性的認識。整體觀念將機體作為一個多層次結構的有機整體的思想與系統論思想不謀而合,首創系統論思想的貝塔朗菲也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同時,中醫學認為機體各個臟腑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作為個體的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具有統一性,這也是系統論思想在中醫思想中的體現。具體表現為:①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生理上,構成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中醫學以五臟一體觀來認識人體;在形神關系上,中醫學認為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觀。②人體的生命過程受到大自然的影響,自然界的氣候與環境均與機體疾病的產生、變化與康復有直接的關聯,因此,《靈樞·邪客》中就有“人與天地相應也”的說法,即天人一體觀。③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其生理、病理還會受到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等社會因素。采用數字“一”來概括中醫整體觀念,便于學習者掌握中醫學的特點,又符合中醫系統論的思想。
2“二分天下”:兩個著力點——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特有的思維方法,是中醫學用來闡釋機體的生命活動、疾病的發生原因和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與防治的基本著力點,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具體到中醫學中的簡單數字上,就是用陰陽,即項數為2的二元極性類的總類這一雙變量均衡的動態模型來分析問題。中醫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并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此,中醫學不但以陰陽來描述事物的屬性、變化,還將其用來闡釋機體的病理變化與病因的屬性、分析四診資料與概括疾病癥候、確定治療原則、歸納藥物性能以及指導養生等。把握中醫學中的數字“二”,可以接近中醫思維的核心。
3“三生萬物”:三個量化點——三分法
中醫學在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完善的思維方式基礎上,進一步將陰陽在定性的辨證基石之上作出量值辨證,即把陰陽各分為三,這一點也類似于系統論中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情況劃分系統類型的思想。中醫學以陰陽三分法表示事物的屬性,一陰分為太陰、少陰、厥陰;一陽分為太陽、陽明、少陽,既體現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的發展變化模式,又為疾病的量值辨證提供了主體框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豐富了三陰三陽六經辨證,為后世醫學留下了以陰陽定性辨證為綱,以三陰三陽量值辨證為目的框架。此外,這種三分法還在經絡學說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和進一步拓展,手足經絡的命名也是基于此三分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十二經脈等概念。數字”三“為學者提供了量化指標。
4”四診合參“:四個切入點——四診法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中醫通過四診合參,診察疾病外在的癥狀與體征,進而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機,從而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四診合參是以望、聞、問、切為切入點,并將四診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方法,而綜合四診、全面系統地了解疾病,進而做出判斷與治療的做法本身就是系統論的方法。如《難經·六十一難》中所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數字“四”提示了中醫醫生確診時的四個切入點。
5“五彩繽紛”:五個支撐點——五行學說
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領域,以五行學說來闡釋機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系,以及機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五行學說貫穿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機體的生理病理,并指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整個中醫理論的支撐點之一。同時,以五行為中心,配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和機體結構的五臟構成了解讀中醫學的基本框架,如表1,即五行與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和機體的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神、五志、五聲、五變相互對應,加強了對中醫學整體觀念的論證,使中醫學所采用的整體系統方法進一步系統化,數字”五“在五行學說中多次出現,形象地總結了中醫學說的重要支撐點。
表1五行與自然界和機體的相互對應
6“六七情”:多個落腳點一病因學說
中醫學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分析致病因素時要注意綜合客觀條件與臨床疾病的癥狀、體征,全面推求病因,為治療提供依據,體現了系統論思想的中醫病因學,將常見病因形象的總結為外感六——風、寒、暑、濕、燥、火(熱)和內傷七情——過喜、過怒、過優、過思、過悲、過恐、過驚。常見數字“六”、“七”高度概括了中醫學中的致病因素。
此外,中醫學中還有其他的簡單數字也體現了中醫學的系統論思想,如機體健康和疾病關系的五運六氣學說;經絡系統中溝通、滲灌十二經脈的奇經八脈;《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描述男子、女子生長發育規律時間性節律的“七”、“八”,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葵至……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同時,同一簡單數字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如“四”和“五”既可以用于提示四診合參與五臟一體,又可以用來描述中藥的四氣五味,雖含義不同,但并不影響其傳達概括中醫學概念的整體思想。
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多種原因造成心臟原發損害,以心臟功能異常,運動耐力下降及神經內分泌系統激活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也是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系統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患病率高,5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目前對慢性心衰的治療主要是西醫綜合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西藥有一定副反應,耐藥性強。筆者臨床20余年,應用中醫藥治療慢性心衰療效明顯,和西藥配伍有增效減毒作用。若能找出中醫病機實質,對研究慢性心衰將起到推動作用。
1.慢性心衰實質研究的意義
慢性心衰發病率、住院率、病死率都極高,是臨床常見疾病,是各種心臟病及其他疾病的最終表現,尤其是我國步入老年化階段,慢性心衰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首要死因,是我國衛生資源及衛生經濟的重大負擔,有效地控制慢性心衰將成為我國衛生領域的一個重點課題。深入研究慢性心衰的中醫病因,對于探討新的治療途徑,提高療效具有深遠意義。
2.病因學研究創新推動中醫病因學發展
慢性心衰中醫歸屬為“心悸”、“心痹”、“胸痹”、“心水”等范疇中,目前中醫研究慢性心衰較多,分型較復雜。大多從慢性心衰病因病機及分子生物學機理方面研究,對中醫證在疾病的實質研究尚在探討中。筆者根據臨床經驗,發現慢性心衰病人多表現為心悸,胸悶,氣短,活動后加重,胸脅滿悶,夜間憋醒,雙下肢浮腫,口唇青紫,舌質淡紅或舌質青紫有瘀斑,瘀點,脈沉細或沉澀等。中醫辨證屬氣虛血瘀水停證。通過文獻研究和前期筆者實驗及臨床20余年經驗,認為心氣虛是慢性心衰的根本原因,血瘀水停是其主要病理結果。前期筆者應用特異性強的能夠去除病因的“益氣活血利水”中藥,作用于慢性心衰動物模型,控制慢性心衰發生、發展。對動物模型病因的確立,對于確定治則,篩選方藥具有支撐作用。病因研究方法的創新能推動中醫病因學發展。
中醫病因學研究應立足于臨床癥狀、體征,通過“審證求因”取得一致的病因辨證,筆者根據慢性心衰的以上癥狀表現,分析辨別病因,用中藥干預措施,控制疾病因素,消除“瘀”、“水”。“瘀”、“水”在其他疾病中也可以出現,如何通過“審證求因”、“辨證求因”分析出慢性心衰的“虛”、“瘀”、“水”,分清輕重,層次是關鍵所在。
3.慢性心衰研究現狀及分析
3.1中醫的病因學研究 中醫的病因學研究主要通過直接詢問,辨證求因,以疾病表現和病人感覺為依據,綜合分析,根據中醫理論,歸屬于何種病因。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慢性心衰屬本虛標實證,以氣血陰陽臟腑虧虛為主,以血瘀痰濕水停為標,主要分為心氣虛、心陽虛、心血瘀阻、水飲凌心、陽氣虛衰、心陽欲脫等證型。孟昭陽認為慢性心衰主要沿循氣陽虧虛、瘀血阻滯、氣陰虧虛的發展演變規律,病位雖主要在心,但與肺腎關系密切,并可涉及肝脾。陳可冀認為慢性心衰的病機可用“虛”、“瘀”、“水”三者概括。嚴夏認為慢性心衰的病機關鍵點是心氣陽虛、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瘀血乃一身之大敵”的觀點,進而把本病分為心氣陽虛、心血瘀阻兩大證型來把握慢性心衰的辨治規律。周迎春認為在心功能代償期和心衰早期,不僅存在氣虛表現,而且伴隨著瘀血、痰濁的存在,氣(陰)虛、血瘀(痰濁)是無癥狀性心衰或輕度心衰的主要病機。李瑞認為心腎氣虛是慢性心衰發生的基礎,且伴隨著慢性心衰的整個過程。尤其“瘀血”與“水腫”均為心腎氣虛的病理產物。可見氣虛血瘀水停是慢性心衰的主要中醫病機。
①關于“瘀”的概念:血瘀證作為人體的一種病理狀態,與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有一定聯系,“因于寒”、“因于熱”,“心主血脈”,“氣為血帥”,“氣行血行”,血液的運行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寒熱、情志、心氣不足等原因均可導致瘀血。中醫的“瘀”―指病人癥狀有胸疼,固定不移,舌質暗有瘀斑等血瘀表現。二指血脈不通,血液瘀滯的病機表現。
從分子水平看血瘀證的本質,在血液中存在以下幾種分子平衡系統:凝血因子-抗凝因子;前列環索-血栓素;內皮素-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等。這些平衡系統受到各種體液激素的調節而在體內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關系,一旦這種平衡關系被打破,極有可能造成血液的瘀積。在生理狀態下,它們經神經、體液和局部的正、負反饋的內調節作用,在數量、活性和效應上是平衡的,維持著人體血壓、凝血、纖溶等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的正常;但在病理條件下,它們之間的動態平衡發生了改變,使血液處于高凝低纖溶狀態,或引發血管的高阻力狀態,或產生了血管組織結構的重塑。為此,筆者就慢性心衰血瘀實質研究,必須探討以上指標變化,找出相關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變化依據。
②關于“水”的概念:《素問?逆調論》說:“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是指在生理狀態下,飲入之水應該在臟腑功能的作用下化生為津液而為人體所用。而《素問?經脈別論》則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這是對人體津液之生成、輸布及排泄(即水液運化)過程的概括性闡述。可見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水液代謝,須由肺、脾、腎、三焦、膀胱等臟器的協調作用下共同完成。蓋脾主運化,飲人于胃,脾為胃行其津液而轉輸全身;肺主氣,為水之上源,行治節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腎為水臟,主水液之氣化開合;膀胱為水府,通過氣化作用貯存與排泄水液;三焦司人身氣化,主津液的升降敷布。病理情況下,中醫的“水飲”為有形之邪,流動性較強,表里內外,無處不到,表現為飲停胸隔、水飲凌心等。中醫的“水”指病人的臨床表現有水停的癥狀和肉眼可見的水邪,如水腫、腹水等癥狀。
3.2現代醫學對慢性心衰的認識 慢性心衰是由于各種心臟疾病引起的心功能減退,心排血量減少,不能滿足組織代謝需要的一種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為肺循環及體循環瘀血及臟器組織缺血、缺氧,是各種心臟病最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病因為心臟前后負荷增加,心肌本身病變等,以冠心病和高血壓病多見。心衰時的基礎改變是心肌在特定的負荷條件下心肌收縮的強度及收縮的速度降低。心衰的發病機制不能用單一的機制解釋,還包括外周的適應、神經體液機制、代謝改變、基因表達異常等。
目前認為心室重構是心衰發生的主要機制,心室重構是心室容積改變,心臟擴大。心室重構機制包括心肌細胞減少,代之以瘢痕形成及剩余的存活心肌細胞生長。心肌重構的因素有神經內分泌激素,左室壓力及容量的改變,心肌細胞的拉長,細胞凋亡,心肌壞死,心梗擴展,心室的擴張及心肌重塑等。這些變化和神經體液等多種因素有關,是一個慢性綜合的過程。心室重構是慢性心衰“標實”的表現,是“血瘀水停”的結果,探討其病機實質,為中醫藥應用提供客觀根據。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14-01
一、諸種辨證方法的實踐根源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中醫學對辨證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相繼創立了多種辨證歸類的方法。這些辨證方法是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時代下形成的,時間跨度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多種辨證方法的相繼出現呢?
概括的說,是在實踐的逼迫下產生的,是追求治療效果所致。疾病使生命受到損害,身體受到損害就會出現臨床表現,而醫學必須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給出不同的解釋說明,然后方可指導臨床診療。但是僅一種辨證方法是不夠的,因為對其他很多疾病,依據這一解釋指示的方向而處方用藥時不能獲得預期效果,這就使得人們重新尋找解釋的方法。其實一種辨證方法只抓住了一種問題進行說明,而在治療不同的疾病時,如果按照此種辨證方法得出的方藥是有效的,那么這種方法的治療范圍就會拓寬或者被固定下來,如果治療效果是無效的,那么這種方法的治療范圍就會被限定,人們也就會尋找新的方法來重新解釋疾病,治療疾病,直到這種方法被固定下來。也就是說,不同的辨證方法是應實踐不同要求而產生的,由于實踐中疾病種類的改變,導致原有的辨證方法不能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這時作為醫療實踐的主體必須建構新的經驗體系,以滿足臨床實踐的需要。
從古到今,中醫學的創新和發展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在新的醫學實踐中,援用新的思維方式而得以實現的。物理學家溫柏格說:“只要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半步,就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張仲景在發現《內經》理論不能有效治療當時流行的“傷寒病”時,創立了六經辨證方法;明清時代的溫病學家發現《傷寒論》六經辨證方法不能用來治療溫病時,就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方法。
二、辨證方法產生的理論根源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實踐要求對疾病重新作出解釋才導致各種辨證方法的相繼出現,但是一個完整的辨證方法只有實踐的推動是不夠的,要想對新出現的問題作出分析,還要有理論工具。
首先,中醫學為新辨證方法的產生提供了工具條件。可以說,所有的辨證方法都是導源于《內經》的。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內經》中就已有陰陽、寒熱、表里、虛實、藏象、經絡、衛氣營血等中醫基本概念的出現,也有了病因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等,這些構成了中醫學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其中氣血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臟腑經絡是器官,陰陽五行是動力源泉,這就組成了工具庫。當實踐要求產生新的辨證方法,人們利用這些不同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概念,形成新的分析工具來構建新的辨證體系。
1 毒邪的含義、分類和特性
毒的本意,是指毒草。《說文解字》曰:“毒,厚也。”厚有程度重之意。在古代醫藥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義,或言病邪,或言病證,或言藥物,或言治療等。《內經》中首先提出了寒毒、熱毒、濕毒、燥毒、大風疴毒等概念,《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少陽在泉,寒毒不生……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太陰在泉,熱毒不生……太陽在泉,燥毒不生。”又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素問?刺法論》又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的記載。可見《內經》毒邪的概念,是根據其本義,指有強烈致病作用、對人體毒害深的邪氣,是有別于六的特殊病因。《傷寒雜病論》中有陰毒、陽毒為病的記錄,《金匱要略?百合狐惑病證治》說:“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至《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六中有關蠱毒、藥毒、飲食中毒及蛇獸毒和雜毒病諸候的記載,不僅豐富了致病毒邪的內涵,同時使有關病因學理論進一步發展。近代溫病學中,溫熱疫毒致病的理論已占據主導地位。現代中醫學家對毒邪學說也不斷地豐富和闡述,認為“毒”為邪氣(包括六、七情、痰飲、瘀血等)蓄積不能疏散,郁久頑惡,厚積超過常態而形成。
毒邪有內外之分。外毒由外而來,從《內經》之“大風苛毒”,“五疫之毒”至《諸病源候論》之中的蠱毒、藥毒、蟲獸毒等,以及近代溫病提出的溫毒、疫毒致病的論述中不難看出,其所謂毒邪,是從外界直接感受的,為外來毒邪。劉更生[1]認為,外毒指由外而來,侵襲機體并造成毒害的一類病邪。內毒是指由內而生之毒,系因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失常,使機體內的生理產物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而化生。如糞毒、尿毒、痰毒、瘀毒等。內毒多在疾病過程中產生,既能加重原有病情,又能產生新的病證。內毒之生,多標志著疾病進入危重階段。《中醫大辭典》內毒條下載:“內毒,指內發的熱毒。表現為癰瘡、發斑或吐血、衄血,神志不清,舌絳,苔焦甚或起芒刺,脈浮大而數或六脈沉細而數等”[2]。“毒”作為一個獨立的病因,有其特殊致病特性,如暴發性、劇烈性、危重性、傳染性、難治性、頑固性等。四時之氣往往是毒邪產生的先決條件,所以不能把毒邪與六截然分開,毒邪也具有類似六的屬性,故臨床上可稱為風毒、濕毒、溫毒等。
2 腎病從毒論治的理論依據
2.1 毒邪是腎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多因風毒所致。風熱毒邪壅于咽喉或皮膚瘡毒內陷,導致腎炎的復發、遷延不愈。風為陽邪,毒屬陰,風毒為陽中兼陰邪,善走表而又易于入里,故風毒侵襲不僅局限于衛表,而且易傷臟腑,客營血;既能從陽化火,又能從陰寒化,臨床可見風毒在衛表,惡風發熱,肢節疼痛,肌膚奇癢;風毒留滯肌肉經脈,氣血互阻,釀成瘡瘍疔癤;毒入血分者見吐血、便血、溲血等;客于腎者,小便不利,肢體水腫或尿血尿濁。
濕毒、瘀毒是慢性腎炎遷延難愈的重要因素。濕毒重濁、粘滯,易損臟腑,腐血肉,生惡瘡癌腫。濕毒犯腎,開合失司,可見通身浮腫,二便俱閉。瘀毒為多種病邪致病后,影響血分,形成瘀血,久而化為瘀毒,表現為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刺痛,肌膚甲錯,皮膚瘙癢等。痰毒由濕邪痰濁久積而成。兼有痰和毒的兩種致病特征,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痰多、胸脘滿悶、心悸眩暈、苔膩脈滑等;尿毒癥時因痰蒙神竅、毒邪攻心而見神識迷蒙、昏迷、昏憒;亦可見繼發性癲癇發作。這些均為痰毒與濕毒、濁毒兼夾為患。在慢性腎病的后期,由于脾腎衰敗,濕毒無以排泄而貯留,形成溺毒,表現為頭目昏蒙,面色晦滯,嘔吐頻仍,煩躁不安,二便俱少等。濕毒、瘀毒是在慢性腎病中加速臟腑虛損、陰陽失調的兩大因素,常常導致病情的突然惡化,危及生命。因濁毒流布全身,怫郁不解,奪糞而出,是為糞毒。臨床常見口臭口糜,大便臭穢,入于脾胃及腸腑,糞毒彌漫,清不升,濁不降,故惡心、嘔吐、呃逆;大腸主津,為傳送之官,糞毒往往與糟粕及食積、痰飲、瘀血等病邪結聚于大腸,壅塞出入道路,氣機郁滯不暢,易致腑氣不通,毒聚而熱生,熱熾津傷,則腸失濡潤,以致腹滿腸燥便秘,灼傷血絡則便血。
藥毒對腎臟的損害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近年來提出的“馬兜鈴腎病”應引起臨床的警惕。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說:“凡藥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變亂,于人為害,亦能殺人。”現代研究表明,常見的能引起腎功能損害的藥物主要有木通、防己、檳榔、雷公藤、土牛膝、草烏、全蝎、蜈蚣、巴豆等。有毒之品,合理使用可以療疾,若無充分依據和用藥經驗,須避免盲目使用。
2.2 腎病的現代醫學發病機制與毒邪相關:現代醫學認為,機體免疫炎癥貫穿于腎病發病機制整個過程。腎小球腎炎的發生始動因素多以感染(細菌、病毒等)為起點,這種“外毒”因素侵入機體后,由于機體免疫炎癥反應,機體在清“外毒”的同時,而把“自我”(腎小球基底膜)組織當作“非我”物質而產生相應的清除效應。清除效應的結果就是免疫損傷的過程,最終則是造成腎臟的免疫性炎癥。機體把腎小球基底膜當作“邪毒”目標而攻擊,即使在“外毒”因素的消失下,仍繼續進行攻擊活動。《內經》云:“亢則害”。這種炎癥反應已經過度并造成機體的自我損傷,因而可稱之為“內生邪毒”。蛋白在機體內供給自己營養及為精微物質,倘若蛋白離開自己應該循行的軌道,“離經之血便為瘀”,這種精微物質就不能稱職,而且已為害,即尿中之蛋白對腎組織產生破壞作用。尿蛋白漏出過多,導致腎小球壓力增高,遷延日久,使腎小球動脈逐漸硬化而使腎小球萎縮,同時還會加重了腎小管負擔,久之則導致腎小管變性萎縮。這種“離經之蛋白”已成為腎臟損害的“邪毒”因素,已經形成了“內生邪毒”,這種免疫性內攻擊之“邪毒”與離經之蛋白之“邪毒”互為因果,從而造成機體的惡性循環,使病情纏綿難愈。腎衰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其發病機制也都與外源性毒物或內源性毒物相關、尿毒癥時,“內生邪毒”表現更嚴重些。
2.3 腎病的現代醫學治療蘊涵著從毒論治理論:現代醫學論證了腎病主要病理環節是免疫炎癥反應,所以采用具有抑制機體免疫和炎癥作用的激素類和細胞毒類藥物兩大類,這兩類藥物都具有較為明顯的毒副作用,以細胞毒類藥物更為顯著。這兩類藥物的作用機制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具有抑制機體正常的細胞和體液免疫作用,廣泛用于腎病治療中,特別是對腎病大量蛋白尿上兩類藥物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這其實就是“從毒論治”的理論之一“以毒攻毒”方法的具體運用,因為只有藥物之偏性才能糾正機體之病。這兩種藥物不僅從中醫或西醫均認為是“有毒”或“劇毒”之品,而之所以能清除機體的免疫反應而達消除尿蛋白之目的,其機理就是運用“以毒攻毒”之方法。腎衰時使用腎必胺、開同等藥物及優質低蛋白,是抑制內生毒邪。運用麥淀粉、愛西特等藥及血液凈化,是祛去體內毒邪。這些現代醫學治療無不蘊涵著從毒論治法則。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 腎病從毒論治的臨床
3.1 針對導致腎病的不同毒邪可以采用不同的解毒排毒法:根據毒邪性質不同,可采用不同解毒方法。應該注意的是臟腑虛衰是毒邪久留不去的原因之一,故祛邪解毒不忘扶正,在臨證時要靈活辨證用藥。以風熱毒邪為主,治宜祛風清熱解毒,方選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或五味消毒飲,以透毒外出。常用藥物有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蘆根、蒲公英、蟬蛻、桔梗、地膚子等;濕熱瘀毒明顯者,治宜涼血化瘀、利濕解毒,方選血府逐瘀湯,常用藥物有桃仁、紅花、乳香、沒藥、土茯苓、益母草、澤蘭、澤瀉、琥珀等;溺毒癥狀突出者,如《重訂廣溫熱論》所說:“溺毒入血,血毒攻心,甚或血毒上腦,其癥極危,急宜通閉開竅,利溺逐毒。”治以通腑瀉濁解毒,方選大黃瀉濁湯,常用藥物有大黃、生牡蠣、蒲公英、白馬骨、槐花等,可配合益氣健脾溫腎等法,逐毒與扶正并舉。痰毒者,化痰蠲毒,以流暢血脈,醒神開竅。痰本乎濕,早中期患者多痰濕合病,常利濕化痰泄濁并舉,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等;痰毒瘀毒互結于血分,治痰治瘀必然有利于血液暢行,痰化瘀消,則濁毒無所依附,無由攻心犯腦。無虛痰難生,治痰重在健脾運濕,溫陽化痰,脾健則濕去痰消,陽旺則氣充津暢,痰無以生。尿毒癥期痰毒蒙蔽神竅,則宜芳香化濁,豁痰醒神,方選溫病三寶或蘇合香丸、指迷茯苓丸;湯劑如菖蒲郁金湯、滌痰湯之屬。糞毒,通腑泄毒,內外兼治。經內服與灌腸給藥,以通腑導濁解毒,通過腹瀉因勢利導,直接祛除毒邪,排出毒素,是重要的排毒管道。以大黃、芒硝、玄明粉等為代表藥物。
3.2 根據現代中藥藥理研究采用攻毒藥物:近年中藥與免疫功能研究發現,不少清熱解毒中藥具有清除抗原、抑制抗體、抑制活性免疫細胞產生及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等作用[3]。由此研究而發現的中藥雷公藤,其對于腎病具有肯定的療效,臨床有效率達80%以上;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雷公藤具有較強的非特異性抗炎作用與免疫抑制作用,動物試驗也表明其對多種腎病模型的病損具有逆轉作用;但就雷公藤這味藥來講,中醫認為其不僅有大毒[4],而在古代多為外用藥,俗稱“斷腸草”,而現代把雷公藤做為治療腎病蛋白尿的專藥,其實就是“以毒攻毒”療法的產物。無獨有偶,當代名老中醫如張琪、徐嵩年、林鶴和等,就貫用具有攻毒抗癌之白花蛇舌草、重樓、半枝蓮、半邊蓮等清熱解毒類藥來消除腎病之蛋白尿[5],這類清熱解毒類藥,其清除“內源性之毒”,就是通過抑制炎癥介質、細胞因子等多種環節而發揮作用的。
4 結語
葛酮通絡膠囊:成分為葛根總黃酮,功用活血通脈,用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
逐瘀通脈膠囊:組方為虻蟲、水蛭、桃仁、大黃,功用破血逐瘀、通經活絡,主治血瘀型眩暈證。
行氣活血
銀丹心腦通軟膠囊:組方為銀杏葉、丹參、燈盞細辛、三七、絞股藍、山楂、大蒜、天然冰片,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證。
益氣活血
蛭龍血通膠囊:組方為水蛭、地龍、三七、黃芪、紅花、赤芍等11味,功用活血通絡、益氣通絡,適用于中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
平肝、熄風、通絡
心腦靜片:主要成分為牛黃、朱砂、鉤藤、天南星、黃芪等16味。功能主治:清心、清腦、鎮驚安神、降低血壓、疏通經絡。用于防治中風,是熄風通絡法治療中風病的惟一藥物。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3(c)-0154-04
New understanding of acupotomology for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disease
ZHANG Tianmin1 LIU Jianmin2
1.Staff Room of Acupotomology,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1, China; 2.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ubei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by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setting forth the concept of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tiology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the current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odern wound healing ways, this paper draws forth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acupotomology for the etiology and path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biomechanics, points out that the root cause of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is dynamic disequilibrium of human anatomical bowstring mechanics system, its essence is pathological adhesion, scar and contracture,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is a three-dimensional reticular pathological structure with point to line, line to surface, surface to soli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acupotomology theor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Key words] Acupotomology; Soft tissue injury; Etiology and pathology
慢性軟組織損傷中臨床一類遷延難愈的慢性常見病、多發病,也是頸、肩、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質量,一直是中西醫研究的重要課題,但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找到它的病因和病理機制,導致慢性軟組織損傷的診斷和治療處于雜亂無章的狀態。針刀醫學從生物力學層面對這一大類疾病的病因及病理機制進行研究,提出各種原因引起人體相關弓弦力學系統解剖結構的形態變化,導致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力平衡失調是導致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根本原因,其病理機制是力平衡失調導致的病理性粘連、瘢痕和攣縮,從而為針刀治療這類疾病奠定了理論基礎,針刀治療將中西醫“以痛為輸”的病變點治療提升到對疾病病理構架治療的高度上來,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困擾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
1 人體組織的分類
1.1 西t對人體組織的分類
西醫將人體分為九大系統和四大組織,九大系統分為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九大系統,四大組織為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組成。西醫解剖學將每一個解剖系統的形態功能、生化指標、病理生理研究得很透徹,但是忽略了各個系統之間的橫向力學聯系,造成了對慢性軟組織病因研究的過細、過于微觀層面的研究,缺乏統一宏觀的認識。
1.2 針刀醫學對人體組織的分類
針刀醫學將組成人體的各種物質從外部物理性質來分類,可分為剛體、柔體和流體。骨組織屬于剛體;各種軟組織,包括大腦、脊髓和各種內臟器官、肌肉、韌帶、神經、腱鞘、滑囊、關節囊、筋膜等都屬于柔體;各種體液包括血液都屬于流體。因此人體只有三種基本的力學形式:即拉力(作用于各種軟組織)、壓力(主要是剛體)和張力(流體)。基于這種分類方法,將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歸于力學失衡,更加宏觀清晰。
2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
2.1 中西醫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的認識
西醫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學說主要有無菌性炎癥學說、閘門學說、激發中心學說、筋膜間室綜合征學說、骨性纖維管卡壓綜合征學說等5種[1-6]。中醫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的認識包括痹癥學說、筋出槽學說、氣滯血瘀學說、肌筋緊張學說等4種。這9種病因學說都是從靜態的組織學、形態學、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角度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理機制來研究的,沒有從人體解剖組織的力學功能和力學關系進行研究,主要針對某些運動系統軟組織損傷的組織形態結構及有效成分變化進行研究,所以得出的結果共性小、差異性大,同時沒有將內臟等組織列為軟組織的范疇,所以,更談不上研究慢性內臟疾病與軟組織的關系。比如,說它是無菌性炎癥,將無菌性炎癥解決了,治療后吸收了,病情也好轉了,甚至恢復了正常工作,但不久又復發了;說它是“痹”癥,氣滯血瘀,用藥疏通氣血,時或有效,時或無效;說它是中樞傳導路有閘門控制人體的痛覺,膜電位的生物電流有變化,用電子治療儀進行調整,疼痛可頓時減輕或消失,可是離開電子治療儀器不久,疼痛又會依然如故;說它是筋膜間室內壓升高,何以休息時就不升高,活動一段時間就升高了;說它是骨纖維管卡壓,休息時就好轉,活動后就復發或加劇;說它是筋出槽,出槽日久,還能歸槽嗎?歸之很難,休息可緩解,活動后加劇和復發;說它有一個激發中心,將這個中心挖掉很難,甚至不可能,一活動就加劇[7]。
依據以上這些病理學說,發明相應的治療措施,大都有效,盡管有的收效很慢,說明這些有關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理學說都是科學的、客觀的、不可否認的。惟一的問題,就是療效難以鞏固,甚至無法鞏固。無法鞏固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人體需要運動造成的[8]。人要勞動,要完成生活自理,要進行體育活動,就在一個“動”字上使我們毫無辦法,無能為力,十分沮喪。
綜上所述,由于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和病理機制模糊,所以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治療就成為治療學上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就是因為對該類疾病的主要病理機制還未全面搞清楚的緣故[9-11]。
2.2 針刀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的認識
2.2.1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分類 慢性軟組織損傷有兩個層面的內容,狹義是指運動系統軟組織損傷,廣義是指弦和輔助結構的損傷。過去對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的范圍認識不足,認為慢性軟組織損傷就是運動系統組織器官的損傷。其實這種認識是極不完整的,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不僅是指以上這些組織器官受到損害而導致的疾病,還包括內臟器官以及與其相連的神經、血管、韌帶、筋膜、大腦、小腦、延髓、脊髓等。這些組織既然是軟組織,那么它們的損傷性疾病就應該是軟組織損傷疾病,由此導致的慢性疾病,就屬于慢性軟組織損傷的范圍[12-15]。比如眾所周知的慢性支氣管炎、中風后遺癥、慢性盆腔炎等,是不是慢性軟組織損傷范圍的疾病?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不是要把原來認為不是軟組織損傷范圍的疾病,一定說成是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疾病,而是因為這些器官本來就屬于軟組織器官,當它受到各種損傷以后,導致的一些嚴重慢性病與通常所說的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的病因病理完全一致。正因為過去不認識這一點,才使一些頑固性內臟器官損傷性疾病的病因病理難以認識,從而也就找不到有力而有效的治療方法[16]。這一觀點的改變至關重要,它會使我們重新認識這類疾病的本質,而不會被臨床錯綜復雜的現象所迷惑,因而也就能夠找到針對性極強的治療措施,使絕大部分頑固的內臟器官的慢性病變得到根治,為成千上萬的患者解除痛苦[17]。
2.2.2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各種形式 損傷就是指人體組織受到程度不同的破壞,如破裂、斷裂、變形、壞死、循環通道堵塞、缺損等。造成機體這些變化的形式大約有如下11種:暴力損傷,積累性損傷,情緒性損傷,隱蔽性損傷,疲勞性損傷,侵害性損傷,人體自重性損傷,手術性損傷,病損性損傷后遺癥,環境性損傷,功能性損傷。以上所列舉的造成人體軟組織損傷的11種形式,只有暴力性損傷、積累性損傷是過去醫學上研究軟組織損傷所指的范圍,其余都被放到其他的疾病研究之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誤。因為以上所舉各種形式的損傷對人w軟組織破壞的性質都是一樣的,更為重要的是從組織形態學上來說,它們的病理變化的過程幾乎是相同的,而且這些損傷過了急性期之后,都會導致一個新的疾病的致病因素。人體在哪里損傷,人體的自我調節機制就在哪里發揮作用,進行自我修復,在自我修復的過程中,導致四大新的病理因素――粘連、瘢痕、攣縮、堵塞(包括微循環阻塞、淋巴管阻塞、體液通道阻塞等)的產生。由于軟組織的附著部位不同,同一個骨骼又有多個軟組織的附著,而這些軟組織的行經路線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以軟組織在骨骼的附著點為結點,以軟組織的路線為網線的立體網絡狀病理構架[18]。在此基礎上就形成了新的疾病,即常說的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
3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根本病因――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力平衡失調
針刀醫學研究發現,各種原因引起人體相關弓弦力學系統解剖結構的形態變化,導致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力平衡失調是導致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根本原因。見圖1。
圖1 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力平衡失調
各種致病因素如暴力損傷、積累性損傷、隱蔽性損傷、情緒性損傷等引起相關的弓弦力學系統受力異常,最終導致弓弦力學系統的組成部分(骨與軟組織)形態結構改變,失去正常位置。弓弦力學系統的形態結構異常是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根本原因,但由于人體具有巨大的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潛能,所以,在弓弦力學系統的形態結構異常的情況下,受損的軟組織和骨關節的功能在一定限度內可以由鄰近其他軟組織或者骨關節代償,故此時臨床癥狀和體征輕微甚至沒有臨床表現。換言之,雖然弓弦力學系統的形態結構已經異常,如軟組織的粘連、瘢痕、攣縮、硬節、條索、硬化、鈣化和骨關節的錯位等,但如果這種形態結構異常在人體的代償范圍以內,就沒有臨床表現或者只有輕微的癥狀;只有當弓弦力學系統的形態結構異常超過了人體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潛能的極限,破壞了人體的力平衡,和/或卡壓行經于弦(軟組織)之間的神經、血管,才會導致受損軟組織和骨關節的功能異常,引起各種復雜的癥狀和體征。所以,當患者出現臨床表現時,其自身的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已經處于異常位置了。
4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理構架――網眼理論
4.1 網眼理論的定義
慢性軟組織損傷不是一個點的病變,而是以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為基礎,形成以點成線、以線成面的立體網絡狀的一個病理構架。可以將它形象地比喻為一張魚網,魚網的各個結點就是弓弦結合部,是軟組織在骨骼的附著點,是粘連、瘢痕和攣縮最集中、病變最重的部位,是慢性軟組織損傷病變的關鍵部位;連結各個結點網線就是弦(軟組織)的行經路線。
由于同一骨平面有多個軟組織的附著,一個軟組織損傷后,就會引起周圍軟組織的粘連和瘢痕,導致周圍軟組織的受力與異常,而同一骨平面所附著的軟組織的行經路線各不相同,又會引起這些多個軟組織的粘連、瘢痕和攣縮,從而形成一個以點成線、以線成面、以面成體的網絡狀病理構架。以肩周炎為例,肩周炎是一種典型的自我代償性疾病,由于局部的一個病變點,如肱二頭肌短頭起點損傷后,由于肩胛骨肱二頭肌短頭的附著點喙突處,喙突上有5個解剖結構,喙突外1/3為肱二頭肌短頭起點,喙突中1/3為喙肱肌,喙突內1/3為胸小肌起點。喙突外上緣為喙肩韌帶,喙突內上緣為喙鎖韌帶(錐狀韌帶和斜方韌帶)。肩胛骨肱二頭肌短頭損傷后就會引起喙肱肌、胸小肌、喙肩韌帶、喙鎖韌帶的粘連,導致周圍軟組織的受力與異常,而這些軟組織的行徑路線又各不相同,又會引起這些行經路線多個軟組織的粘連、瘢痕和攣縮,從而形成一個以點成線、以線成面、以面成體的網絡狀病理構架,從而導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滑液囊之間形成廣泛粘連、瘢痕,最終導致肩關節功能嚴重障礙,甚至引起關節強直。
4.2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本質
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本質是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失代償的結果。慢性軟組織損傷后,人體通過自我修復、自我調節過程對受損軟組織進行修復和重建,其修復重建方式有3種:一是損傷組織完全修復,即組織的形態、功能完全恢復正常,與原來組織無任何區別;二是損傷組織大部分修復,維持其基本形態,但有粘連或瘢痕或者攣縮形成,其功能可能正常或有所減弱[19-20];三是損傷組織自身無修復能力,必須通過纖維組織的粘連、瘢痕和攣縮進行修復,其形態和功能都與原組織不同或完全不同,成為一種無功能或為有礙正常功能的組織。軟組織在損傷后的自我修復過程中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如果過分的制動,受損的2個或2個以上組織就會粘連到一起;如果反復損傷(或較大損傷)就不僅會粘連,而且會形成內部瘢痕;如果損傷后,人體為了自我保護,使受損組織長時間處于收縮狀態,而沒有在適當時間進行舒張性活動,就會使組織攣縮,從而造成人體內力平衡失調,形成新的病理因素,這就是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根本病因。
4.3 慢性軟組織損傷理論對針刀治療的指導作用
4.3.1 治療原則和目標 針刀醫學認為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根本原因是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的力平衡失調,因此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針刀的治療原則是調節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力平衡,治療的目標是恢復力平衡。針刀通過切開瘢痕、分離粘連與攣縮、疏通堵塞,從而恢復動態平衡,恢復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在對針刀治療的指導中,針刀是閉合性手術,非直視的,不可以全部切開粘連和瘢痕,但根據病理機制,不能完全切開瘢痕,只能切病理性的,這就解釋了醫學界對針刀的誤解,即針刀切開粘連和瘢痕,又形成了新的粘連和瘢痕,針刀治不好病的問題了。
4.3.2 治療方法 根據網眼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慢性軟組織損傷不是一個點的病變,而是以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為基礎,形成以點成線、以線成面的立體網絡狀的一個病理構架,因此治療疾病也不能單純地以痛為腧,應該針對病理構架,點、線、面、體整體松解,即實行針刀整體松解術。傳統針刀治療是以痛為輸,有效率高,治愈率低,根據弓弦,不是一個點的問題,是網絡狀的病理構架,整體松解就解決了效率高、治愈率低的問題,有了弓弦解剖系統,徹底解決了針刀安全性的問題。
4.3.3 針刀為主,手法為輔,康復理療,配合藥物 針刀相信人體的生命性和自我修復潛能,不切除病變組織,不采取趕盡殺絕的治療方式,不追求殘缺的健康,在保留人體正常組織的情況下進行治療,分解異常應力,恢復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力平衡后注重患者的休養,在針刀為主要治療手段的基礎上,進行針刀術后手法,理療,配合藥物,幫助人體自我修復,對粘連瘢痕進行進一步的松解,增強針刀療效,針刀是醫養結合的綜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周武慶,李義梅.P物質與炎癥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1997(2):95-98.
[2] 于馨,張彩.炎癥小體信號通路的負調控[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4,41(1):87-95.
[3] 王群,呂巖.疼痛特異性學說與閘門控制學說:爭論還在持續[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9):609-613.
[4] 劉婷婷,胡永生.疼痛閘門控制學說的構建與解構[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10):694-695.
[5] 韓濟生.閘門控制學說再評價[J].生理科W進展,1979(2):153-155.
[6] 秦潮.痛覺閘門控制學說的新進展[J].醫師進修雜志,1986(10):29-30.
[7] 王海松,任小珊,田井亮.針刀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23(11):107-108.
[8] 張蘇杰.小針刀治療項背肌筋膜炎臨床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08.
[9] 蘇博源.運用改良Rorabeck法診斷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
[10] 張靜,李艷軍,張英澤,等.腰背筋膜室綜合征與下腰背疼痛[J].中華物理醫學雜志,1998(4):234-236.
[11] 元唯安,張明才,詹紅生.對“骨錯縫、筋出槽”的認識及臨床診斷[J].中國骨傷,2013,26(6):502-504.
[12] 張慧文,李S,羅清宇.45例正中神經腕管卡壓神經電生理檢測與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 16(9):13-15.
[13] 王婷婷,賈乘,陳宇,等.大鼠氣滯血瘀證模型的建立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1):1629-1633.
[14] 楊揚.中醫治療風濕痹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8):71-72.
[15] 張明才,詹紅生,石印玉,等.“骨錯縫、筋出槽”理論梳理[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9(11):59-62.
[16] 張天民.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力學病理機制及針刀治療學原理[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10,12(3):46-47.
[17] 張天民,吳緒平.人體弓弦力學系統力平衡失調與疾病發生發展及針刀治療的關系[J].中國針灸,2010(S1):121-124.
[18] 朱中書,孫欽然,張麗瑾,等.針刀治療動靜力失衡性大鼠頸椎間盤退變模型的研究[J].河北中醫,2016,7(38):1034-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