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9 16:41: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信息具有共享性、流動性和衍生性特點,這就決定了信息極化發展的趨勢。所謂信息極化發展,借用了傳統區域經濟學理論,是指信息從信息稀薄地區流向稠密地區,形成區域性信息中心。流動性為信息極化提供了可能,共享性使信息極化成為必須,而信息極化過程又是信息衍生的過程,極化促進衍生,衍生加強極化。信息極化中信息對經濟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這類現象在當今經濟信息化發展中屢見不鮮。如美國的硅谷,集中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信息精銳,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有誘惑力的信息經濟極點。在我國這種現象也有所表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正在逐步發展成為我國首先極化的信息經濟極點。

根據傳統區域經濟學理論,勞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從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產業,經濟進一步發展會導致勞動力流向第三產業。可見,隨著經濟的信息化發展,勞動力會逐漸地流向信息產業,并且在發展的初期會不斷地走向集中。從空間角度來看,由于極化剩數的作用,極化地區無疑對信息人才更具有感召力,人才、信息技術、資金會源源不斷地回流到極點。這是區域經濟信息化發展階段的必然趨勢。

信息經濟成熟階段――信息擴散

在考察整個信息化過程時,應該進一步考核長期因素和信息極化對信息利用率的影響。

1.長期因素。信息既然作為經濟的一個要素,長期來看它同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其邊際生產率是遞減的,也就是說信息的作用不是無限的,而人們對信息作用的評價以及信息不斷老化帶來的副作用,會使人們對信息作用的期望值隨著其信息占有量的增長而下降。當人們持有適量的信息時會感到信息充分而且利用率較高,當信息持有量超過某一個限度時,人們就會對信息進行選擇,盡可能地使用自己熟悉的信息和技術。

2.信息聚集的副作用。信息的成本主要表現在其傳輸和查詢成本上,在信息聚集的條件下,信息的查詢成本是主要的成本,即信息聚集造成的信息檢索費用高昂。近年來,社會上廣泛談論的信息爆炸就是信息集聚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在無邊無際的信息海洋中,個體可以利用的信息是微乎其微的,被動地持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從而降低了信息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利用有用信息的成本。所以信息聚集應當有限度,當信息處于適當的集中程度時,信息給經濟帶來的效用是最大的,而這時信息的平均成本是最低的。當信息利用率下降到信息集聚的臨界點時,信息將不再集聚,而會向相反方向發展,即信息要進入擴散階段。這是因為,雖然信息不再集聚,但信息量卻由于信息的衍生作用而不斷增大,如果沒有外部的消化,信息在緊急系統中將受到負面影響。

從以上的分析中得出,信息化的過程是一個信息流向問題,它符合倒U模型。在信息化初期和發展階段信息利用率極化作用明顯,到達臨界點后信息擴散作用將凸現,從而逐漸縮小周圍地區同信息化極點的差距。可見區域經濟信息化過程是一個不均衡發展的過程。周圍地區同極點的差距先是逐漸拉大,達到某一極點時差距就會自動縮小。

區域經濟信息化的基本路徑

由于東部地區信息化發展相對成熟,下面以西部地區為重點指出信息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支援西部信息化建設,實現東西平衡發展

沿海地區已開始逐步走向信息化社會,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已經制定出了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高科技發展計劃,上海更是提出了在全國率先建立“知識經濟先行區”的規劃。在這種情況下,西部地區必須著力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極點。國家已明確提出將西安、重慶兩個城市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城市。在這兩座城市帶動區域傳統產業發展的同時,千萬不可忽略信息化建設。因為相比較而言,這兩個城市信息化程度明顯低于東部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無論從硬件基礎設施還是以人才為基本特征的軟件條件都比較落后。一方面,由于東部先發展起來的信息化極點具有極強大的吸引力,使得西部本來就已匱乏的用于信息化建設的資金向東部流去;另一方面,信息科技人才往往“孔雀東南飛”,尋找更適合其創業的基地。這樣無疑使得西部信息化建設工程的啟動舉步維艱,因此西部地區要想在信息化浪潮中有所作為,就必須根據其自身特點,借助其現有優勢,加速信息化建設。

篇(2)

天津濱海新區建立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之上,于2005年正式納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與全國其他開發區相比,發展歷史較短。作為環渤海地區的中國第三個“經濟增長極”,濱海新區一直是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熱點。人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是人才聚集。本文旨在通過對濱海新區人才聚集與天津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分析,尋找新區人才聚集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特征,進而嘗試提出現階段二者協同發展的實現途徑。

二、人才聚集模式與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研究表明收斂性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顯著存在。通過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把各區域聯結起來,就能夠提高整個國民經濟水平。區域經濟發展一般經歷區域發展論證階段、區域整體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區域產業結構體系形成階段、區域經濟發展成熟階段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再發展階段。從現象和表現方面界定,人才聚集是各種人力資源由于在就業上存在的關聯性,而在空間上比較集中的現象。人才聚集主要包括知識共享和外部經濟橫向人才聚集、中心橫向人才聚集和基于交易成本的縱向人才聚集三種模式。人才聚集的一般過程遵循涌現、突變、協調和運行四個階段。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人才聚集模式有所不同,人才聚集和區域經濟發展互相影響、互為支撐。對我國53個國家級開發區2007年人力資源相關指標和區域經濟相關指標進行的相關性研究表明,人才聚集狀況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顯著相關。將人才聚集現象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進行考慮發現,通常區域經濟發展早期,以政府牽引型人才聚集為主,市場力量為輔;到了區域經濟發展成熟和再發展階段,隨著產業集聚而形成的人才聚集現象則以人才市場需求為主導,政府行政干預僅起到輔助作用;位于早期和成熟期之間的區域經濟發展中期,即產業結構形成階段,人才聚集圍繞產業結構進行,人才層次和結構受到重視,政府扶持的人才聚集減弱,逐步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人才聚集方式。

三、濱海新區人才聚集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性評價模型

1.濱海新區人才聚集現象分析

本文選取了天津及周邊八個省市作為對濱海新區人才聚集現象存在與否進行判斷的參照范圍。八個省市分別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河南、山東和遼寧。八個省市2001-2008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量及年增長率如表1所示。而濱海新區2003-2010年勞動力使用增長率平均超過10%,如表2所示。由此判斷,天津濱海新區明顯存在人才聚集現象。人才聚集為濱海新區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和創新優勢;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為聚集的人才提供就業和創業環境優勢。

2.模型的構建

本文構建的集成指標體系具體由兩部分構成,分別為人才聚集子系統和區域經濟發展子系統。人才聚集指標的選取參考劉兵(2010)[6]和牛沖槐(2007)[7]提出的人才聚集和人才聚集環境評價指標,選取過程考慮了濱海新區歷年數據可獲得性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的選取借鑒了各類統計年鑒提供的天津市主要經濟指標。選取人才聚集的評價指標包括常住人口、從業人員數量、在崗職工人均勞動報酬、專利數量和市轄區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共5項指標。其中后三項指標反映了新區人才聚集環境吸引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因素。另外由于現行戶籍制度,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數量之間有較大差距,因此雖然存在個別數據無法直接獲得的情況,仍然選取了常住人口作為評價指標。選取區域經濟子系統的評價指標包括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共6項指標。集成指標系統由人才聚集子系統5項指標和區域經濟發展子系統6項指標共同構成。對濱海新區人才聚集子系統和區域經濟發展子系統的評價方法如下。首先對評價指標進行數據歸一化處理。由于各指標的影響是漸變實現,為使指標發展階段性分界點更加明顯,本文使用曲線升半嶺方法進行預處理。各指標均為正向指標,記xij為第i個指標的第j年份原始數據,x′ij為對應的經過預處理的指標數據,xjmax為第j個指標的樣本最大值、xjmin為第j個指標的樣本最小值。則指標的預處理解析式為:各指標預處理模型如圖1所示。對指標數據的多元共線性分析使用條件廣義方差極小方法。具體評價方法希望對兩個子體系和集成系統分別建立從高維空間到低維空間的映射。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從客觀的數據來定出合理區分對象的權系數,清楚顯示各個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作用,因此本文選擇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數據處理。

3.濱海新區人才聚集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性評價

濱海新區的前身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1990年納入天津市發展戰略,2005年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2006年成為國家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本文收集整理的相關統計數據為1998-2010年,如表3所示。使用matlab5.3進行計算,條件廣義方差分析結果表明11個指標共線性均在可接受范圍。對濱海新區人才聚集指標、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進行協同度分析。對指標系統主成分分析結果給出前3個主成分矢量指標貢獻率如表4所示。方差分析表明各系統前3個主成分分量貢獻率之和均超過80%。各主成分矢量作為對應評價系統的指標貢獻率,考慮指標分別具有的評價意義,本文分別選擇了人才聚集子系統、區域經濟子系統和集成系統的第三個主成分向量進行協同度分析。計算1998-2010年各年度人才聚集、區域經濟和集成系統評價值并對評價值進行歸一化,結果如表5所示。圖2是濱海新區人才聚集和區域經濟發展及集成系統的評價得分變化示意圖,描繪了人才聚集、區域經濟發展及集合系統的協同演進軌跡。由圖知,濱海新區人才聚集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特征符合區域經濟發展中期,即產業結構形成期的基本特征。與一般人才聚集和區域經濟協同演進過程相比較,濱海新區在人才聚集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方面既有機遇也面臨挑戰。

4.濱海新區人才聚集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分析

從圖2中可以看到,區域經濟指標和集成系統指標的協同演進趨勢基本一致,集成系統評價指標在1998-2010年間始終保持加速上升;區域經濟指標在2007-2008年有所波動,但是2008-2010年恢復快速上升。人才聚集指標在1998-2006年間與區域經濟和集成系統指標具有相同快速上升的特征,而在2006-2010年則轉為平緩上升狀態。

(1)濱海新區人才聚集與產業發展起步階段:1998-2004年集成指標系統始終保持平穩快速上升趨勢,表示濱海新區經濟和人才聚集整體發展趨勢良好。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才聚集的一般規律,在區域經濟發展初期,人才從無到有開始積累。新區的工作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此時人才聚集環境差,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吸引人才。由于產業結構尚未成型,經濟發展沒有步入軌道,人才聚集處于艱難的起步階段,人才聚集的各種正效應均未出現。1998-2004年間新區的人才聚集和區域經濟發展協同評價符合這一產業發展初期階段特征。

(2)濱海新區人才聚集與產業發展形成階段:2004-2007年隨著新區經濟發展急速擴張,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在政府引導和扶持下,重點產業發展順利。此時新區政府繼續對重點產業采取扶持政策,政府引導的人才涌現仍然繼續,此時依托于產業結構的人才聚集現象開始出現。2004-2007年間的人才聚集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協同評價符合這一產業聚集形成的階段特征。

(3)濱海新區人才聚集與產業發展協調階段:2007-2010年2005年以來,濱海新區一直在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與此同時,新區在經濟發展、人才使用制度、人才市場建設、環境保護、文化發展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升。人才聚集開始從政府干預轉向以產業聚集形成的市場力量為主導吸引人才流入。對新區的政策分析發現,新區政府的人才工作重點已經由為產業供給急需技術工人轉向吸引創新型高端人才。工作內容從搭建大規模人才供需平臺,轉變為創業、創新平臺建設。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人才層次結構也逐步清晰,以更加適應新區產業結構,隨著人才聚集的發展,信息共享、知識溢出、激勵、創新等效應開始出現,各類人才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

篇(3)

1引言。

1958年美國發展經濟學艾伯特·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率先提出“發展戰略”這一概念,重點討論發展中國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潛力、資源與環境,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聯合國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個10年的“國際發展戰略”,它使得“發展戰略”一詞逐漸越出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范圍,也廣泛運用于發達國家。

2國外研究現狀。

2.1理論貢獻。

(1)區域平衡增長論。

均衡增長的主要涵義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行業和部門相互協調、共同增長。主要包括賴賓斯坦(H.Leibenstein)的臨界最小努力命題論、納爾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論、羅森斯坦和羅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進論,以及納克斯(R.Nurkse)的貧困惡性循環論和平衡增長理論。

(2)區域不平衡增長論。

區域不平衡增長論認為增長過程在實質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論有佩魯(Perour)的增長極發展理論、繆爾達爾(GunnarMyrdal)的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論。

(3)區域階段發展論。

倒U型理論(ReversedU-ShapedTheory)

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庫茲涅茲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說應用到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型理論。他通過分析24個國家的國際橫截面數據和10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認為國內不同發展階段區域不平等的變化趨勢,地區間收入差異的長期變動趨勢大致呈倒U型。

(4)鐘型發展理論(BellShapedTheory)

1980年。美國著名區域經濟學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鐘型發展理論”,引入了描述經濟發展過程的變化次序模式—鐘型模式。在發展初期,國家的增長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即使在某一區域內,用各人口組所占財富比例來衡量,社會不平等現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個或幾個城市增長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長早期的特點。

2.2國外典型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戰略選擇案例。

(1)美國區域開發的“均衡”戰略。

美國在開發不發達地區時,采取的是均衡戰略,其有七個主要措施:

一是對不發達地區實現優惠稅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組建經濟開發區,幫助落后地區加快發展經濟;三是以交通運輸為重點,扶持經濟落后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利用財政金融手段,鼓勵并引導私人企業向落后地區投資;五是優化產業布局,拉動經濟增長;六是有意識提高勞動力索質,注重引導人力資源流向;七是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2)前蘇聯區域開發的“傾斜”戰略。

與美國不同的是,前蘇聯在區域開發上采取的是“傾斜”戰略,主要是通過建立一些科研中心來輻射周圍地區,為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支持,以此來促進相應地區的經濟發展。

(3)巴西區域開發的“發展極”戰略。

巴西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區建立“發展極”并以此形成發展網絡,帶動整個落后地區的經濟開發。巴西“發展極”的建立是通過設立專門的開發機構來指導、組織并實施的。

(4)日本區域開發的特殊戰略。

60年代,日本政府為縮小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差距,緩解經濟布局的不合理現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綜合開發計劃,采取了“據點開”、建設“定居圈”和“技術集成城市”等措施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劉國光(1984年)在其主編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中提到,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在較長時期內,根據對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條件的估量,從關系經濟發展全局的各個方面出發,考慮和制定經濟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所要解決的重點、所經過的階段以及為實現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楊萬鐘(1999年)在《經濟地理學導論》中提出區域發展戰略是在經濟區劃的基礎上對未來區域經濟發展藍圖的總體勾畫,是進行區域規劃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創琳(2002年)在《區域發展戰略論》中提出,區域發展戰略就是根據區域發展條件、進一步發展要求和發展目標所做的高層次全局性的宏觀謀劃;單于廣(2003年)認為我國當前宜采取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他認為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指由于我國各地區發展同一產業或者同一產業投人產出效果不盡相同,在國家所掌握的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證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國家必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采取重點開發的方式,并在資源分配和財政投入對重點開發地區的重點產業進行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共同富裕。

4結語。

李奇澤、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演化過程三個重要的階段,均衡發展階段、非均衡發展階段、非均衡協調發展階段后,作者指出區域統籌發展戰略將是我國今后區域經濟發展將選擇的發展戰略,他認為具有很強的統籌協調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關鍵點,區域統籌發展戰略有強大的資源整合力,具有生態支撐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亮點,具有生態支撐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亮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理論和模式也應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完善,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新的、適應需求的區域發展戰略將產生。

參考文獻:

[1]劉國光主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譚祟臺等《發展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楊萬鐘主編《經濟地理學導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方創琳主編《區域發展戰略論》,科學出版社。2002.

篇(4)

一、引言

1958年美國發展經濟學艾伯特·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率先提出“發展戰略”這一概念,重點討論發展中國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潛力、資源與環境,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聯合國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個10年的“國際發展戰略”,它使得“發展戰略”一詞逐漸越出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范圍,也廣泛運用于發達國家。

二、國外研究現狀

2.1理論貢獻

(1)區域平衡增長論。均衡增長的主要涵義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行業和部門相互協調、共同增長。主要包括賴賓斯坦(H.Leibenstein)的臨界最小努力命題論、納爾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論、羅森斯坦和羅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進論,以及納克斯(R.Nurkse)的貧困惡性循環論和平衡增長理論。

(2)區域不平衡增長論。區域不平衡增長論認為增長過程在實質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論有佩魯(Perour)的增長極發展理論、繆爾達爾(GunnarMyrdal)的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論。

(3)區域階段發展論。倒U型理論(ReversedU-ShapedTheory)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庫茲涅茲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說應用到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型理論。他通過分析24個國家的國際橫截面數據和10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認為國內不同發展階段區域不平等的變化趨勢,地區間收入差異的長期變動趨勢大致呈倒U型。

(4)鐘型發展理論(BellShapedTheory)1980年。美國著名區域經濟學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鐘型發展理論”,引入了描述經濟發展過程的變化次序模式—鐘型模式。在發展初期,國家的增長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即使在某一區域內,用各人口組所占財富比例來衡量,社會不平等現象也很突出。由于某一個或幾個城市增長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長早期的特點。

2.2國外典型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戰略選擇案例。

(1)美國區域開發的“均衡”戰略。美國在開發不發達地區時,采取的是均衡戰略,其有七個主要措施:一是對不發達地區實現優惠稅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組建經濟開發區,幫助落后地區加快發展經濟;三是以交通運輸為重點,扶持經濟落后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利用財政金融手段,鼓勵并引導私人企業向落后地區投資;五是優化產業布局,拉動經濟增長;六是有意識提高勞動力索質,注重引導人力資源流向;七是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2)前蘇聯區域開發的“傾斜”戰略。與美國不同的是,前蘇聯在區域開發上采取的是“傾斜”戰略,主要是通過建立一些科研中心來輻射周圍地區,為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支持,以此來促進相應地區的經濟發展。

(3)巴西區域開發的“發展極”戰略。巴西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區建立“發展極”并以此形成發展網絡,帶動整個落后地區的經濟開發。巴西“發展極”的建立是通過設立專門的開發機構來指導、組織并實施的。

(4)日本區域開發的特殊戰略。60年代,日本政府為縮小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差距,緩解經濟布局的不合理現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綜合開發計劃,采取了“據點開”、建設“定居圈”和“技術集成城市”等措施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三、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劉國光(1984年)在其主編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中提到,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在較長時期內,根據對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條件的估量,從關系經濟發展全局的各個方面出發,考慮和制定經濟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所要解決的重點、所經過的階段以及為實現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楊萬鐘(1999年)在《經濟地理學導論》中提出區域發展戰略是在經濟區劃的基礎上對未來區域經濟發展藍圖的總體勾畫,是進行區域規劃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創琳(2002年)在《區域發展戰略論》中提出,區域發展戰略就是根據區域發展條件、進一步發展要求和發展目標所做的高層次全局性的宏觀謀劃;單于廣(2003年)認為我國當前宜采取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他認為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指由于我國各地區發展同一產業或者同一產業投人產出效果不盡相同,在國家所掌握的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證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國家必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采取重點開發的方式,并在資源分配和財政投入對重點開發地區的重點產業進行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共同富裕。

四、結語

李奇澤、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演化過程三個重要的階段,均衡發展階段、非均衡發展階段、非均衡協調發展階段后,作者指出區域統籌發展戰略將是我國今后區域經濟發展將選擇的發展戰略,他認為具有很強的統籌協調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關鍵點,區域統籌發展戰略有強大的資源整合力,具有生態支撐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亮點,具有生態支撐力是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亮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理論和模式也應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完善,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新的、適應需求的區域發展戰略將產生。

參考文獻:

[1]劉國光主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譚祟臺等《發展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楊萬鐘主編《經濟地理學導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篇(5)

空間維度有兩層含義:一是從宏觀上看,指區域的地理位置;二是從微觀上看,指區域的空間結構。

地理位置是指地理事象所處的地點。不同地理位置的區域,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特征的差異明顯,進而對區域的發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通常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來分析地理位置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從海陸位置看,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明顯強于內陸地區。沿海區域多數以平原地形為主,有利于城市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便利,區域聯系密切;沿海區域往往是河流的下游地區,河流徑流量大,水資源豐富,工農業用水供給充足,下游地區江闊水深,可發展內河航運并借助出海口實現河海聯運,水運發達;沿海區域海岸線漫長,優良港灣眾多,海洋運輸發達,通過沿海航線加強與鄰近沿海區域的經濟交往,借助遠洋航線與世界其它區域進行對外貿易,促進區域發展;沿海區域海洋資源豐富,漁類品種多,適宜發展遠洋捕撈業,可利用眾多的淺海、灘涂發展海洋水產養殖業,漁業資源豐富;近海大陸架寬廣,海洋油氣資源豐富;沿海島礁較多,可開發為海上漁業補給、貿易、旅游及海洋科研基地等,海洋空間資源豐富;沿海區域社會經濟優勢突出,開發歷史悠久、區域經濟開放程度高、國家政策支持、科技力量雄厚、城市化水平高、產業結構合理、經濟腹地廣、勞動力數量多且素質明顯高于內陸地區。從緯度位置看,中低緯度區域發展的優勢比其它緯度的區域更為突出。中低緯度的區域,熱量充足、降水充沛,氣候適宜,是人類主要的聚集地。低緯度赤道附近過于濕熱,高緯度的兩極地區過于寒冷,人口稀少。綜合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可知,中低緯度的沿海區域發展優勢明顯,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首選地。

區域空間結構隨著區域的發展日趨復雜。在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區域空間結構簡單,因區域內部的經濟差異比較小,區域缺少輻射能力強的大型中心城市,現代交通運輸線少且里程短,分布稀疏,區域對外經濟聯系少,呈現出自給自足的特征。到了工業化階段,區域空間結構日趨復雜,因區域內部的集聚作用逐漸加強,先后出現了一批規模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中心城市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明顯高于區域其它城市,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大增強,交通運輸線的種類和數量顯著增加,區域對外經濟聯系日益頻繁。進入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區域空間結構漸趨合理,區域內部發展差異逐漸縮小,交通運輸線構成網狀立體格局,區域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現在注重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階段,區域空間結構更加優化,區域內部發展較為均衡,并注重于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人口維度

人口維度強調的是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勞動力的數量影響區域資源開發利用的規模、生產規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等;勞動力的體質狀況、科技文化水平、道德修養等素質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產業結構狀況。因此,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高的區域,經濟發展就又好又快。在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人口數量較少,人口的科技文化水平較低,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生產規模較小,人們的收入較少,人口的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區域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低。到了工業化階段,人口數量急劇增加,人口的科技文化水平等素質顯著提高,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空前增大,生產規模大大增加,人們收入水平較高,第二產業成為區域的主導產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進入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人口數量增長緩慢、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資源型經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升,人們收入維持在較高水平,第三產業成為區域的優勢產業,區域經濟發展維持在高水平。現在注重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階段,人口數量維持在低水平,人口素質特別是人們的環境意識得到更進一步的增強,強調經濟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區域經濟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三、資源維度

資源維度指的是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自然資源是人們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是區域發展的物質前提和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數量影響區域生產規模大小,自然資源的質量及開發條件影響區域生產活動的效益,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特征影響區域產業結構。

在區域發展的不同階段,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種類、程度和規模各異。在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土地的數量和質量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人類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很少。到了工業化階段,土地的用途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土地質量的含義和判別標準發生了本質性變化,土地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區域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人類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日益增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環境污染加劇。進入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土地的數量和質量進一步制約著區域的發展,對各種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加大,但人類已經意識到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帶來的種種惡果,開始有意識地思考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現在注重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階段,各種資源仍是區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是更注重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經濟維度

經濟維度強調區域產業結構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產業結構是指第一、二、三產業的構成和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區域發展的貢獻大小也不同。

在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傳統農業在區域經濟中占有比較大的比重,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工業化正處在起步階段,工業部門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為主體。到了工業化階段,工業成為人類的主要經濟活動,勞動力開始由農業向制造業和服務業大規模轉移,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逐漸成為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進入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制造業開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全面升級,第二、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相當大的比重,科技、教育、金融、貿易、信息、旅游等第三產業成為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科技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現代注重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更加追求人與地理環境的和諧發展,注重區域發展的內在質量和可持續性。

五、人地關系維度

篇(6)

現階段,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相關部門在農業資源利用、綠色產業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了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國整體經濟上的戰略地位。全面了解農業區域經濟理論及其特點等,針對當前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制定科學合理的策略,才能促進農業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1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階段

1.1農村經濟階段

農村經濟一直是農業區域的核心內容,農民的種植與養殖是農業區域注重的關鍵要素,然后確定收購與繳納的明細內容。在這一階段中出現了很多國營性組織以及合作性的企業,其規模不大,技術缺乏先進性,產生的經濟總額在區域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較少,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區域經濟不會拉開很大的差距[1]。

1.2鄉鎮企業大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之后,農業區域經濟將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了各個鄉鎮企業,銷售渠道逐漸完善,提高了經濟效益,但資本的投入較少,政策的限制以及局限性對企業的建立帶來了一些影響。在這一階段,鄉鎮企業的主體性作用在擴大,區域之間的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也越來越顯著,尤其是沿海城市、發達城市下的鄉鎮企業的發展速度較快,遠遠領先于其他區域,這也是必然的一種現象,而由此便形成了農業區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的發展的一些城市,如浙江溫州、江蘇無錫等。

1.3三化階段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完善,農業科技發展也不斷地加快,農業實現了全新的發展態勢,農產業與加工業等快速興起,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也提升了,城鎮化越來越明顯,向小康社會邁進了巨大的一步,深化了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容。在這個階段,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很多目標,一些城市在競爭中發展起來,并成為了區域重點的城市,形成了區域經濟中心,如廣東東莞、廣州等[2]。

2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

2.1農村化

農村化是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最基本的特點,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與農業,如果脫離了它們,農業經濟也將不會存在。農村與農業是農村經濟重要的核心內容,因此需要加以重視,發揮它們的優勢,積極開發資源,實現農業區域經濟的市場化發展。

2.2地域化

地域化也是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之一,具體而言,農業區域經濟是在規定的空間范圍中發展的,包括地理界限以及行政劃分等。以縣城區域經濟為目標,進行社會再生產,其中涉及生產、劃分、消費等活動,在一定的地區內開展,某些職能權限都在所規定的區域之中[3]。

2.3結構化

結構化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中所有經濟的總和,其中包括各項產業、市場經濟所有制,農民經濟收入,政府支出與收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農業區域經濟體現出來了顯著的結構化特點。

2.4綜合性

農業區域經濟是較為完善的體系,可以將它作為國民經濟的一種寫照,體現出與國民經濟相對應的各個行業、領域和機構。農業區域在運行中將生產、制作、經營、管理以及銷售等為一體,因此能夠顯現出較強的綜合性[4]。

3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城市化發展停滯不前

城、鄉分別管理的體制,使得無法發揮農業區域經濟的主體性,其自身的發展缺乏獨立性與空間性,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夠,無法較快地實現城鎮化的目標,城鎮區域較小的凝聚力也會較低,除此之外,在交通與通信方面嚴重落后,整體的發展必然會嚴重落后。因此,應采取相應的對策,積極尋求市場,以市場性的發展為目標,遵循市場性原則。只有形成開放性的經濟,才會突破各種限制性的因素、適應市場的發展,要轉變思想,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緊貼市場,提升區域經濟水平[5]。

3.2資源整合不足

農業區域經濟相對于城市經濟來說存在著較多的不足,且自身的資源有限,涵蓋自然資源、地理資源、天氣資源、生產資源要素等,缺乏先進的人才、科研、設備等。農村當地人們的教育水平不高,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發展,缺乏人才等問題非常突出,進而對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產生不利的影響。隨著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其自身的經濟、環境、生產將會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會逐步得到提升,因此需要縱觀全局,把握整體的意識,積極尋求市場經濟交接點,了解全球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積極地整合市場資源,將自然資源、地理資源、天氣資源等等有效的整合起來,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村城鎮化的目標。只有完善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發揮政府的職能,合理進行規劃,提高服務意識,將有限的資源整合起來,才能發揮主體性作用,增加農業區域經濟總值,提高農業的財政能力。

3.3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當前,農業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存在較多的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層次較低,現代化農業停留在初始階段,第二產業中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及產品質量不高,第一、二、三產業在發展中比例嚴重不協調,傳統產業仍占絕大多數,創新的產業屈指可數,各個產業之間的對接性不強,工業也不能及時為農業提供幫助。針對此問題,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嚴格管制農產品的品質,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開發適合的養殖業及林業等,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結構布局[6]。

3.4政策體制的局限性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財政在農村農業的投資與支出隨著發展在增加,但仍遠遠不夠,無法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因農業區域的地理、氣候等因素,我國的較大項目產業都會建立在大城市中,農業區域無法依賴較大的項目產業,進而不利于農業區域經濟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應完善政策體制,如不斷完善稅收政策、加大扶持優惠力度、增加資金的投入、制定補貼制度,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建立借貸綠色渠道,避免融資困境,從政策上的角度出發,實現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

4結語

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嚴加重視,本文闡述了農業區域發展階段與發展特點進行,全面分析了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對策,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紅麗,辛瑞.財政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以喀什疏附縣為例[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2(3):22-27.

[2]李俊婷.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戰略[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23):22.

[3]葉亞南.新時期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37(6):29-30.

[4]張宏強.關于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北京農業,2015(23):182-184.

篇(7)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9-0076-03

廣東是我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其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經濟腹地廣闊,發展后勁強勁,綜合競爭實力名列全國省市的前茅,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2014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7792.24億元,比上年增長7.8%,人均GDP達到63452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為10330美元。[2014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因為歷史、地理等諸多方面原因,廣東在經濟發展過程表現較為明顯的地域經濟差異。區域經濟差距過大已日漸制約廣東經濟發展,努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全省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

一、增長極理論與梯度轉移理論

增長極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最早提出的。狹義經濟增長極有三種類型:一是產業增長極,二是城市增長極,三是潛在的經濟增長極。廣義經濟增長極,是指所有能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和生長點,其中包括制度創新點、對外開放度、消費熱點等。[1]增長極理論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平衡發展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即增長極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2]

梯度轉移理論,源于弗農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理論。該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于生命周期不同發展階段,即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退四個階段,并且在不同階段將由興旺部門轉為停滯部門,最后成為衰退部門。[3]根據該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隨時間推移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傳遞。

二、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一)廣東各區域經濟發展實力分析

廣東經濟各項經濟指標都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廣東的區域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非均衡現象。廣東省根據區位分布以及經濟的發展程度劃分為珠三角、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四個經濟區域,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九個市,東翼指汕頭、汕尾、潮州和揭陽四個市,西翼指湛江、茂名和陽江三個市,粵北山區包括韶關、河源、梅州、清遠和云浮五市。[劃分依據:2014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從表1可以看出,2014年廣東省GDP為67792.24億元,其中珠三角地區GDP為57802.21億元,占全省78.91%,粵東西北地區生產總值15448.03億元,占全省比重為21.1%,粵東、粵西、粵北分別占6.9%、7.9%、6.3%。人均GDP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主要指標,從2014年廣東各地級市人均GDP和排名來看,珠三角地區地級市排在前十名。由此可見,地區間的人均生產總值亦相當懸殊,珠三角遠高于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東西兩翼和山區的經濟水平與珠三角地區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梯度差異。

從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來看,珠三角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全省的66.65%,是東翼的18.65倍,西翼的19.34倍,粵北山區的14.02倍。因此,珠三角在財政收支這一層面上比起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有著明顯的優勢,而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則表現出財政能力弱化的現象。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珠三角遙遙領先于其他三個經濟區域,西翼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為珠三角的14.44%,相差達到6.92倍。全社會固定投資總額的差異嚴重地影響了區域之間經濟的均衡發展。

(二)廣東各區域產業結構比較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西蒙在研究各國的經濟增長時也指出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得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部門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工業部門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大體是上升的;服務部門在國民收入的比重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4]

從表2可以看出,2013年,廣東珠三角地區53060.48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45.33:52.67。東翼三次產業比重為8.75:55.87:35.37。西翼三次產業比重為18.77:42.23:38.99。粵北山區三次產業比重為16.29:41.70:42.01。對比可以看出,珠三角產業總值Ⅲ>Ⅱ>Ⅰ,根據胡佛?費希爾的區域經濟增長階段理論可以看出,其經濟結構已經開始從工業化階段向服務業輸出階段轉變。東翼的產業結構已經處于工業化階段,工業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西翼的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占比18.77%,表明農業在區域生產結構中仍然占有較大的份額。非珠三角地區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 但與珠三角地區相比,非珠三角地區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仍太高,產業結構層次較低。

三、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間的絕對差距仍在拉大,發展不均衡問題仍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得益以政策和地區優勢,充分發揮核心帶頭作用,在技術創新、產業聚集的形成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形成了對周邊地區產生巨大影響的“核心區”。[5]珠三角是廣東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區,處于整個經濟發展的支配地位,依靠周邊區域提供勞動、資本、原料、市場而發展,區域差距隨著發展而不斷擴大(見表3)。

從主要經濟指標看,粵東西北地區財政收入、投資、消費、出口等均與珠三角差距不斷拉大。2007年,珠三角財政收入與粵東西北相差1603.64億元,2013年擴大到3824.63億元,珠三角財政收入比粵東西北地區有著明顯優勢。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受益于近年來對粵東西北地區投資力度的加大,粵東西北地區投資明顯提高,但2013年珠三角投資仍達到粵東西北地區的2.4倍(見表4)。

(二)粵東西北地區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缺乏經濟增長極

從2014年廣東省各地級市GDP排名來看,粵東西北地區城市內部經濟總量接近,中心城市龍頭經濟作用不明顯,難以聚集輻射周邊地區。粵東西北地區內部差異小,說明粵東西北地區內部沒有形成增長極,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

(三)產業分工水平有待提高,產業梯度轉移仍需大力推進

根據梯度轉移理論,進行梯度產業轉移首先應該存在梯度差距,從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珠三角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之間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既有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推力,也有非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拉力。[6]然而,過大的區域經濟差異阻礙地區間經濟發展中的梯度轉移,造成地區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劇資源、市場等方面的爭奪等負面影響,降低經濟運行效率,制約經濟發展。低梯度地區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與高梯度地區實現資源的互補和雙向流動,一方面創造條件吸引產業向本地區轉移,另一方面要利用優勢,主動促進本地區的產業升級,產業梯度轉移仍需大力推進。[7]

四、基于增長極理論、梯度轉移理論的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建議

(一)做大做強區域中心城市,凸顯增長極作用

區域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要繼續發揮珠三角增長極作用,推進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發展,帶動和影響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粵東西北地區要實施新的中心城區規劃,拓展城區空間,提高城區輻射力,擴大區域中心城市的規模,加強各區域中心城市與省內外經濟圈、經濟帶的聯系與對接,承接先進發達地區的產業溢出轉移。

(二)充分發揮粵東西北地區后發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要注重發展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的加快發展提升區域整體實力,提高其競爭能力。要加強投資引導,充分利用產業集群的優勢,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在區域的示范和擴散效應下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逐漸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三)繼續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的政策支持

珠江三角洲地區面臨著產業升級壓力,粵東西北地區要繼續做好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及承接工作,加快產業集聚,以推動其工業化進程。同時,要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的政策支持,根據區域產業優先發展目錄,制定區域金融支持政策,并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各大區域之間的差距。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制約著廣東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正視廣東區域經濟差異擴大的問題。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通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繼續發揮珠三角經濟中心對外擴散、展現輻射優勢的同時,引導和促進產業向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轉移,利用后發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促進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特點和優勢,互相補充、互相協作,發揮國民經濟整體優勢。

參考文獻:

[1] 高煦照.增長極理論與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J].改革與戰略,2007(6).

[2] 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5).

[3] 徐忠愛.“泛珠三角”經濟圈產業梯度轉移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06(3).

[4] 劉昭云.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評價與協調發展對策[J].經濟地理,2010(5).

篇(8)

關鍵詞:行政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規劃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 models;development planning of economic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8-0018-01

0引言

在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濃厚的行政區劃色彩。對這一現象的關注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經過近三十多年的總結和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著重對我國行政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力求找出規律性的發展模式,為后發展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

1行政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基礎

行政區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一個分支或類型。上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國外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主要有繆達爾提出的“累積因果論”,赫西曼創立的“核心與邊緣區理論”,在此基礎上弗里德曼較為系統地提出了“核心――邊緣”演變模式,艾薩德爾在《區域分析方法》中系統地闡述了區域開發的理論與方法。在這些成果之后,還產生了各種區域經濟學原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區域經濟和行政區域經濟的發展問題在中國引起廣泛關注。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引進和本土的理論主要有均衡與非均衡發展理論、增長極理論、二元經濟理論、梯度發展理論、點軸開發理論、網絡開發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中心城市聯網輻射理論等。其中比較突出的成果就是把區域經濟分為兩類――經濟區域經濟和行政區域經濟。行政區域經濟是一種依靠行政規劃來調配社會資源的經濟類型,強調的是這種經濟的外在約束性。

2我國行政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我國的經濟經歷了三種發展模式,即內聚型發展模式、輻射型發展模式、輻射型發展模式。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的三種模式在時間上表現為不同的發展階段,從空間上看,三種模式并行不悖。

2.1 內聚型發展模式行政區域經濟內聚型發展模式是指行政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靠行政手段把資源集中在行政區域內較有優勢的一個或幾個城市,集中優勢資源促進快速發展的經濟發展類型。行政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增長極的培養為起點,通過行政力量把物質資源集中起來,優先發展這些增長極。建國以來,國家財政的增長速度遠高于經濟增長速度,表明在國家一直在規劃集中優勢資源實現區域優先發展和產業優先發展,其結果是區域經濟帶上濃厚的行政區劃色彩。從資源的流向以及進出的量上看,在2008年廢除農業稅以前,資源流向主要是從農村向城市集中、工業向農業。這些資源流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向行政區域內一個或幾個點各集中,因此把這種發展模式稱為內聚型發展模式。

2.2 輻射型發展模式梯度發展理論、點軸開發理論、網絡開發理論和中心城市聯網輻射理論都蘊含著輻射發展的思想。行政區域經濟輻射型發展模式是指行政區域內比較發達的中心城市、城鎮、經濟帶、經濟區和市場,其生產要素向周邊轉移,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經過內聚型發展之后,優先發展的城市的各種經濟要素在有限的行政區域空間內膨脹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會帶來人口壓力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在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中,政府以行政手段為導向,引導各種資源向行政區域內的其他地區轉移,這種轉移既是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產業向周邊城市經濟腹地轉移,也是這些轉移產業所帶動的生產要素的溢出,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經濟區和鄉村的發展。如廣州和上海兩個優先發展起來的城市,其輻射效應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甚至超越了行政區劃的范圍,形成了以分別以這兩個城市為核心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帶。

2.3 互補發展模式行政區域經濟互補發展模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政區域之間為了實現資源互補以帶動經濟發展而聯合起來發揮聯合優勢實現共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是“條塊”分割的,各個行政區域具體情況不同,實行的政策也不盡相同,行政區域之間的經濟交流易出現摩擦。同時,行政區區域之間出于整合資源和優勢互補的需要,可以通過政府間的協議促進區域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互補發展模式可以促進行政區域間取長補短,在更大范圍內發揮經濟規模效應。

3行政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啟示

3.1 正確評估,確定行政區域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行政區域經濟對規劃依賴程度較大,其發展一般遵循內聚型到輻射型、再到聯合發展的規律。對于某個具體的行政區域來說,要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其前提是要對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程度有全面的評估,確定當時該行政區域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行政區域經濟某一階段的發展水平是經濟基礎的基本內容之一,經濟發展規劃則是上層建筑重要內容,科學的經濟發展規劃必須建立在對經濟基礎的全面正確的評估之上。

3.2 科學規劃,完善行政區域經濟功能科學規劃是行政區域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在行政區域經濟規劃中,區域板塊劃分、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及其功能的發揮不僅要充分,更要形成合力。要求行政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劃要有長遠眼光,不能只看到短期的經濟效益。實踐表明,行政區域經濟發展越成熟,越要求其整體功能越完善。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政區域之間會形成互補的關系,這互補是建立在各自有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之上的。如果行政區域經濟規劃不科學,功能不完善,在競爭中必然受制于人。

3.3 突出特色,構建行政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行政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存在著各種競爭,要求每個行政區域經濟發展要形成其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構建,要依托自身的資源、地理、人文歷史等因素,識別和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培養創新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競爭優勢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朱舜著.行政區域經濟結構與增長[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2.

篇(9)

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是否合理有一個系統指標,從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可以看出,其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要考慮到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評估地區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方面所占的比重以及它所起到的作用。(2)分析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的規模和速度是否符合當地客觀條件。(3)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方案是否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發展需要,另外還要考慮到當地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的節約。(4)地域內經濟發展模式和當地各個生產部門是否協調。(5)還要在當地適當地發展交通、能源、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等區域性的基礎設施。一定要合理安排好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之間在經濟發展上的關系。

1 地理因素是區域經濟中的基本要素

在區域經濟中,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地理便是其一個基本要素,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以及當地的地理環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會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區域經濟就是研究如何以地理因素為基本因素,并以此為起點來發展地方經濟。

2 區域經濟在低層次上存在較強的經濟互補性

當前,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參與各方都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存在較強的經濟互補性,但這種互補性仍存在于較低的層次上。按照經濟一體化理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起點是特別關稅區和自由貿易區,在我國與周邊國家開展的區域經濟合作中,合作的初始目標并不是貿易自由化,而是更低層次的目標,主要包括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與銜接、消除貧困、經濟增長、貿易投資的便利化等。

地緣和人文的同源性和相似性是構建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個重要條件,相同的地緣人文背景為雙方或多方的交流合作創造便利條件。中國周邊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在地理上都相互接壤,有著相同或類似的文化傳統,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在歷史上就已相當頻繁。比如,圖們江地區的春在19世紀中期就成為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商品集散地;早在兩千多年前,瀾滄江一帶就是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經濟貿易交往的主要通道,存在著“四國五景”的傳統友好往來關系;中亞五國從前蘇聯時代就與中國新疆開展過許多合作與交流。次區域經濟合作最重要的動因是合作方在經濟上存在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促使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了資源在區域范圍內的合理配置。經濟上的互補性在公河流域次區域合作中表現比較明顯,在幾種區域經濟最明顯的表現為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進入新世紀后,中央根據我國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等逐漸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的區域發展實際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明確提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已經基本完成了由“沿海發展戰略”向“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轉變,未來戰略區域的范圍已經基本明確。特別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謀求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階段。我國區域經濟從此進入了協同發展的新時期。

在科學發展觀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指引下,當前各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發展活力和自主性明顯增強,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整體呈現增長較快、布局改善、結構優化、協調性增強的良好態勢,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需要采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3 當前我國的區域經濟存在的問題

(1)地區間發展極不平衡

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是一項帶有全局意義的重大體制攻堅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十一五”期間,國家繼續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型,迎接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更加重視西部、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發展。2009年中國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5%,增速連續3年高于東部地區。中國區域經濟布局成效逐漸顯現。

連玉明認為,“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破解中國未來發展瓶頸的關鍵所在。”“十二五”期間,必須要統籌考慮,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首先,要加快推進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有重點、分步驟地推進區域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次,培育多極帶動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升城市群要素集聚能力,支持中西部城市群加快發展。

(2)地區經濟割據

經濟上的地方、行業、團體割據已經形成,使中央的政令法令的剛性就變成了彈性。我們不搞過去的階級斗爭,不意味著階級斗爭不搞我們。貧富分化就是在瓦解工農聯盟,最終西化為所謂的民主自由國家,就是階級斗爭搞我們。中國最大的國情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鴨蛋理論”禍國殃民,搶劫式加速階級分化、利益分化、形成地區、行業、團體和貧富不等的復雜經濟利益群體,不同利益群體很難形成一致的利益訴求,工農聯盟也就自動解體了,更形不成拳頭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

4 區域經濟發展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注意各個區域經濟的特性研究。

就我省經濟的總體來講,是處在某一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的,但是從各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恐怕在經濟發展階段中,各區域是處在不同階段的,各個區域在全省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們對于區域經濟的研究一定要注意把握各區域經濟的特點。要注意研究區域發展的要素、區域發展的條件、區域發展的基礎以及區域發展的一些特點。比如,你這個區域是城市為主、還是農村為主?是在東部、還是在西部?是工業比重大,還是農業比重大?換句話說,也就是這個區域的特點是什么。

(2)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戰略研究。

對各個區域經濟而言,發展的主戰略同全省和其他區域的發展戰略應該有所不同。因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要由各個區域各個方面的因素決定,肯定會有各自的差異;再有它的主戰略是什么,它的政策的核心問題在什么地方,都是研究區域經濟應該關注的問題,目前我們提出的題目也并不一定都是各自區域經濟發展所選擇的主戰略,在對各個市地、各個區域經濟進行研究的時候要根據本地實際有所側重,并在這個主戰略下,研究各自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

堅決不能重蹈過去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的老路;堅決不能過分依賴房地產業來推動經濟發展,防止出現經濟剛剛起步,房價已經上天;要防止區域經濟中出現的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

5 結束語

區域經濟發展要堅決以民生經濟為龍頭,以人文本、關注民生來發展經濟;區域經濟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大有可為;區域經濟發展要牢牢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為各地在黨政事業、經濟發展、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區域對外傳播與協作提供幫助,從而加強招商引資,促進區域合作,提高區域知名度,樹立良好的區域形象,推動地方經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萬鐘,經濟地理學導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劉國光,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篇(10)

一、臨空經濟區的概念

隨著經濟大潮的發展,知識經濟在經濟的發展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航空運輸這種相對最快速的運輸方式逐漸在全球范圍內流行開來。航空運輸行業的不斷發展和建設程度的加深為城市的機場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而基于機場便利的交通而建立起來的臨空經濟區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這里的臨空經濟區可以利用城市機場極其便利的交通來吸納大量的資本、勞動力、市場、技術等發展要素,通過輻射、帶動、貿易的方式來擴大臨空經濟區在周圍的影響力,從而提高臨空經濟區的規模和發展水平。

二、區域經濟對臨空經濟區的影響

1.區域經濟對臨空經濟區的宏觀影響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是臨空經濟區產生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無論何時臨空經濟區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區域經濟發展之上的。臨空經濟區的發展要素有很多,譬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資本流動量、城市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對外政策,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臨空經濟區的發展,而臨空經濟區的發展一旦受到制約,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又阻礙了城市中上列因素的完善和發展。

2.區域經濟對臨空經濟區的微觀影響機制

可以說,城市機場是我們臨空經濟區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沒有機場條件就沒有臨空經濟區的建立和發展,而企業則是我們臨空經濟區運行的主體,企業的發展為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居民的需要則是臨空經濟區轉型的方向,只有更好地適應了本城市居民的需要,臨空經濟區才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機場因為有著相對便利的交通方式,機場所在區域往往人流量和資金流量都比較大,這就是機場為臨空經濟區提供的條件和便利,這些區域往往企業聚集,人口眾多,為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而人口對基礎設施等的需要又為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導向。

三、臨空經濟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臨空經濟區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區域經濟對臨空經濟區有著引導和導向的作用,也為臨空經濟區提供了發展的動力,相應地,臨空經濟區也對區域經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中一點就是臨空經濟區為區域經濟帶來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核心,能夠最大程度地帶動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發展,加速區域內人口流動和資金交互,優化了城市資源的分配和使用,為外來資本提供了更為舒適便利的投資環境,作為一座城市與外界交流的窗戶,臨空經濟區對區域經濟的促進無疑是巨大的。而另一點就是臨空經濟區的高要求給區域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功能提出了比較大的要求和挑戰,很多城市現有的交通環境和基礎設施并不能適應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滿足臨空經濟區的要求。

2.臨空經濟區不同發展階段與區域經濟的關系

從前文的結論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區域經濟和臨空經濟區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不同發展的臨空經濟區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這種差別是微小的,但值得我們探討。通過了解不同階段的臨空經濟區發展對城市區域經濟造成的影響,可以得出相應的經濟學一般規律,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高速穩定發展,加快區域的城市化進程,獲得更大的發展。

四、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建議

1.注重臨空經濟區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融合

臨空經濟區的核心要義就是交流,因此只有和所在區域形成緊密聯系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臨空經濟區的特點和優勢,否則就會受到孤立,不僅享受不到城市區域帶來的基礎設施方面的便利,而且對城市經濟的發展也沒有幫助。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臨空經濟區的產業結構和城市經濟產業結構相吻合,臨空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政策契合該地經濟區域的發展政策。

2.加強臨空經濟區的集群化建設

盡管現階段信息交流手段越來越多,交流越來越便利,但是很多企業之間還存在信息交流上的問題。臨空經濟區交流的特性就要求在發展的過程中各個企業加強互相之間的信息、資本流動,把經濟區內部的企業整合成一個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產業集群,只有加強臨空經濟區內部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才能對區域內部資產進行合理的配置,增加對外來企業和投資的吸引力。

3.加強臨空經濟區發展過程中的區域合作

以臨空經濟區為基礎的區域合作主要是要形成一個以臨空經濟區為核心的“大物流群體”,首先立足整體,針對世界現階段經濟發展情況制定一個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然后立足細節,加強臨空經濟區與本區域乃至周圍城市的交流與溝通,形成一個比較大的物流網絡,來發揮臨空經濟區的交流和溝通功能。

4.建立利益平衡機制

臨空經濟區作為城市發展的一條新道路,不可避免地對城市原有的經濟增長點產生影響和沖擊,因此如何調整發展機制,在不損害原有經濟增長點的基礎上和平發展則成為我們現在應該考慮的另一個問題。同時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勢必會推動本城市的發展,由于這些城市往往是基礎建設較好的大城市,因此周圍的中小型城市將很難獲得發展的機會。為此我們要加強臨空經濟區的交流作用,來協調各方面的利益,謀求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上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念 下一篇: 科學技術進步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婷婷精品人人爱视频 | 亚洲人成网在线播放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2019 | 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