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38: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商管理基本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知識經濟時代,真正具有決定性因素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資料,即資金、設備和原材料,而是所擁有的知識和信息。經合組織認為,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的知識經濟具有五個基本特征:(1)社會發展知識化。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傳播和運用成為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不僅如此,管理和決策也越來越依靠知識的力量,智力資本的價值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2)社會發展的信息化。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日益成為商品和競爭的要素。從某種意義上說,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領先行業,而且帶動了世界經濟結構和整個社會的革命:它把整個世界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化時代。(3)社會發展的個性化。知識經濟以高新技術知識為基礎,不再受原材料、交通運輸等條件的限制,更具靈活性;生產過程由強調科學和規范,變得越來越依賴人的智慧和創造性;產品也由大變小,由統一和標準化逐漸變得富于個性。(4)社會發展的持續性。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一方面可以通過知識更加科學、合理、高效地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人們又可以不斷探索開發新的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知識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5)社會發展的創新性。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靈魂。在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就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是知識創新的競爭,是創新人才的競爭。
通過對知識經濟時展特征的分析,不難發現:知識經濟離不開知識創新,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最基本的特征。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告訴我們:“創新不一定必須與技術有關,也完全不需要是一種'實物’。”“能使現有資源的財富生產潛力發生改變的任何事物都足以構成創新。”如此看來,創新不僅包括技術創新的內容,還包括創新價值體系,戰略商業網絡、合作利益和消費者成功等特征。運用知識創新,追求新的發現、探索新的規律、創立新的學說、創造新的方法、積累新的知識,這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之所以維持了十余年的高增長、低通脹的奇跡,就在于其是建立在以知識創新基礎上的新經濟。美國經濟不再以鋼鐵、汽車等傳統行業為主體,轉而依賴微軟公司、英特爾等ir業巨人。以美國新經濟為代表的少數發達國家的經濟,已經具有了知識經濟時代的雛形。在知識經濟時代條件下,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交流十分便捷,工商業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一方面,信息技術不斷向傳統工商業滲透,工商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已是現代商業發展的趨勢。例如,信息技術、統計技術與會計、財務、營銷等學科專業的結合;另一方面,新的商業模式與新型工商業務不斷衍生,層出不窮。當今電子商務業務的方興未艾就是這方面的最好說明。
工業化國家新的一輪國際經濟競爭的焦點集中在知識經濟上,為了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落伍,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加強科技與教育戰略政策的制定、規劃、組織和協調工作,其中尤為關注的是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將科研經費集中在一流的大學和大型企業,利用它們的科研優勢及有效的轉化能力,使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著力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利用高校多學科的學科前沿的優勢,培養出一批思想活躍、更為開放、更富有創造性的人才梯隊,以上這些構成了工業化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核心框架。
任何一個國家要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首要條件就是擁有一大批知識產業的專門知識人才。中國要想在本世紀躋身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就必須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知識人才。
教育作為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活動,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其重要性為人們認識和發現。在農業、工業化時代,學校長期被認為是保存和繼承人類知識的場所機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復現”人類已有的文化遺產。教育知識和復現的繼承,在社會的延續和進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人們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教育的文化復制和繼承上,就會成為社會進步的阻礙因素,使歷史處于簡單的循環之中。在全球知識經濟社會逐步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教育面向過去“述而不作”的陳舊思維定勢的局限性已有所認識,在肯定教育的文化傳承性的前提下,愈益重視并開發教育面向未來、創造未來的功能。
二
從1893年張之洞在武昌創辦湖北自強學堂設立商務門算起,我國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已經走過了100余個春秋。期間,經歷過解放前的艱難起步和緩慢發展階段,以及解放后的大起大落和蓬勃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進入了全面重建階段,取得了巨大成績,基本形成了一個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功能齊備,具有中國特色,基本與國際接軌,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多元化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體系。
然而,我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發展的歷史不長,與作為其基礎的高等教育和市場經濟一樣,都處于快速發展變化過程之中,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又為這種變化增添了新的內容,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戰。
第一,由過去注重專業知識,轉向不僅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特別注重掌握寬厚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人文知識。知識經濟時代對工商管理人才在其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方面,要求是既要具有扎實的工商管理專業知識,也要具有廣博的基礎知識,熟練地掌握先進工具的知識;具有將工商管理專業知識和多學科知識柔和在一起的“通識”才能。
第二,由過去注重傳播和學習已形成的知識,轉向不僅要很好地傳播和學習已形成了的知識,而且要特別重視培養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能力。
第三,由過去主要根據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質量,轉向不僅要從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質量,而且要特別注意從能力和素質的角度衡量質量。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人
力資源構成知識經濟的支撐。在知識經濟時代,工商管理人才和人才培養被賦予全新的理念。通才型、能力型、創新型、創業型、國際型人才成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目標。
第四,由過去主要強調全面發展,轉向不僅強調全面發展,而且還要注重個性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工商管理人才應具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知識結構。既要具有實干精神,也要具有創造性開拓性;既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也要具有效益觀念。
第五,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通訊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和不斷進步,使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方式、效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一變化,將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并對傳統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理念、教學組織、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產生巨大的沖擊,進而對人們社會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一影響已經對并將進一步對高等教育產生一系列的作用。同樣,它對工商管理教學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三
知識經濟條件下工商業的發展,對工商管理領域的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工商管理人才必須具備適應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條件下工商業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而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是各種素質的核心,它是知識經濟條件下工商管理人才適應新型工商業發展的“利器”。要培養工商管理人才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就必須從育人思路、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注重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高素質的工商管理人才。
第一,綜合素質培養是工商管理創新教育的主要目標。現代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應能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所謂學會認知,不是指獲得現成的知識,而是指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學會做事,不是指學會從事某一特定的具體工作,而是指各種能力的不斷積累;學會共同生活,是指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要學會善于發現他人、認識他人、理解他人、樂于助人,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和相互依存性,從而主動地與他人共處;學會生存,其目的是促進人類個體的獨立自主和充分發展。
第二,在樹立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大力提倡和實施創新教育。實施創新教育,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開展創新意識、獨立工作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教育。它主要體現在:
一是在教學方法上,注重歸納與演繹結合,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工商管理教學工作的重心由“教”的方面轉到“學”的方面來,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改變注重注入式、填鴨式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講重點、講難點、講思路,給學生留有思考余地。
二是開展互動式教學,強化課堂討論和獨立學習環節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鼓勵學生逾越已有的看法、觀點和結論,獨辟蹊徑,提出獨創性的新見解。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自由的學習環境。同時,努力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管理和社會活動,從多方面提高學生們的實際能力。
三是堅持開展“行為準則”教育,要求學生在學業上必須保持“誠實”的精神和“本人原創”的原則,杜絕任何作弊行為和抄襲行為。
四是引導學生高度重視在學業上所取得的成績,并保持強烈的進取心和競爭意識。鼓勵學生在開展激烈競爭的同時,發揚開放的、合作的、以誠相見的精神,形成尊重他人的獨創見解和創造性言行的集體風尚。
五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意志,激勵學生的探索精神。鼓勵學生勇于實踐,絕不墨守陳規,大膽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敢于創造,積極進取。
第三,個性培養是創新教育的保障機制。創造力的實現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與一個人的個性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曾收集了眾多諾貝爾資金獲得者青少年時代的智商資料,結果發現:這些諾貝爾資金獲得者中大多數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因此可以說個性會影響智力發揮的程度。而以往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更為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普遍關心的是學生考試得了多少分,并以此作為評價標準,從而忽視了
個性的培養,如怎樣對待失敗與成功,怎樣與周圍的人進行溝通,對不同意的容忍力,如何激勵自己,怎樣正確地看待人生,不知道如何做人。一個有遠大理想意志堅強,勇于進取、堅韌、果斷、勤奮的人常能克服各種困難,善于迅速地解決問題,而一個意志薄弱、畏縮、懶惰、拘謹、自負、自卑的人往往會使問題的解決半途而廢,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有利于創造活動的個性特征。
一是學生的個性塑造離不開教師。教師的人格特征可以通過教學態度、教學方式、教學要求、言行舉止展示出來,成為學生直接交接效仿的對象。美國心理學家托蘭斯研究發現,教師的創造性與學生的創造力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教師在創造動機及智力好奇心的測驗中成績在中等以上,他們的學生的創造性寫作能力在三個月中亦有顯著提高,而那些成績在中等以下的教師,其學生便沒有進步。具有創造個性的教師能夠扶助和容忍學生創造個性在學習中的體現,甚至是與老師之間的對立意向的沖突,并以自己的言行鼓勵引導學生。
二是創新個性需要培養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吃苦精神。任何形式的創新都不是從天而降的,靈感雖有突然性,那也是苦思冥想、刻苦追求而出現的思維火花,更何況靈感變成現實的道路上也是充滿艱辛的。從我國目前的教育來看,許多教師要求學生在學習上吃苦,有些做法,甚至可以說是苛刻;然而在生活上卻是沒有或缺少教育,這不僅無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而且這種學習和生活上要求的反差有可能導致部分學生的人格矛盾。實證也證明,人在面對越困難的環境,卻越有超越能力的人,是有希望成功的人。
三是培養學生敢于懷疑,敢于承擔責任的性格特征。具有獨創性和革新精神的人,對于是否會犯錯誤,如問題的提出,或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都會保持一種坦然的態度,就是在行動上并不會過多地計較犯錯誤的概率和給個人帶來的不便,而一旦犯了錯誤,也會把錯誤當作方式方法的問題予以糾正。
四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來臨,學會知識與學會做人同等重要,學校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體驗生活。創新教育應教會學生如何悅納自己,接受并適應社會,關心他人,樂于為社會作貢獻。創新人才應是具有健康的穩定的心態的人,能夠寬容地對待他人的人,能夠進行協作的人。
[4]St. John’s College. How does St.John’s prepare me for my future?[EB/OL].
.2010-10-20.
[5]Duke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s[EB/OL].
http://registrar.duke.edu/bulletins/Undergraduate/2003-04/degree.pdf.2010-10-15.
[6]Brown University. Brown gives students the freedom to direct their education[EB/OL].http://brown.edu/academics.2010-10-21.
[7]楊靜.張慶亮.中外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比較[J].現代企業,2006,(10).
[8]嚴佳琪.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1,(7).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07)01―0172―03
【作者簡介】茍朝莉,重慶工商大學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誠信與民營企業成長;
周立新,重慶工商大學經貿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經濟與管理。(重慶400067)
從理論上講,在現代公司的運行中,資本結構與高管激勵機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互動關系。如馮根福(2000)發現,中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結構與公司賬面資產負債率負相關;李義超(2003)發現,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與公司負債水平負相關;肖作平(2004)發現,在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比例普遍偏低的情況下,管理者股權對資本結構選擇的影響是微弱的。由于中國家族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上市行為僅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導致國內學術界對于上市家族公司資本結構與高管激勵機制間關系的經驗研究幾近空白。本文試圖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為我國上市家族公司的資本結構選擇和高管激勵機制安排提供一些經驗性結論。
為研究現階段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的資本結構與高管激勵機制之間的基本關系,我們在滬、深兩市隨機選取了20家直接上市和20家間接上市的家族公司。樣本公司選擇標準是:(1)最終控制者能追蹤到自然人或家族;(2)最終控制者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公司必須是被投資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3)截至2001年在深滬兩市上市的家族公司。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巨潮資詢網》2001―2003各年的相關上市公司年報。
一、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資本結構的現狀分析
統計分析顯示(參見表1-表4),現階段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的資本結構總體上顯現出:“負債優先的外源性融資為主導,留存收益為主的內源性融資為輔助”的融資格局;兩類上市家族公司的內源性融資比率大致相當;在外源性負債融資中,以流動負債為主,表明大多數家族企業經營者不喜歡長期負債的硬約束;在外源性股權融資中,直接上市家族公司的股權融資比率波動較大,如2001年直接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比率達41.74%,在2002年其股權融資比率卻為0,而間接上市家族公司的股權融資比率很低且相對穩定。
總體上看,與一般家族企業相比,現階段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及外源性負債融資比率明顯要高,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這些企業規模較大,實力相對雄厚,更容易從金融機構獲取貸款。
二、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高管激勵的現狀分析
從中國上市家族公司高管激勵的實踐來看,雖然總體上高管激勵強度處于很低的水平,但若把上市家族公司劃分為直接上市和間接上市家族公司兩類,可以發現,兩類上市家族公司的激勵制度安排仍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無論是就貨幣性收入還是就股權激勵來看,直接上市家族公司的激勵強度都強于間接上市家族公司(參見表5)。以2001年為例,就貨幣性收入而言,兩類公司的前三名董事與前三名高管人員的平均貨幣性收入分別為66.03萬元、58.00萬元與32.18萬元、32.40萬元;就股權激勵而言,兩類家族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平均持股量分別為1465862股、1292887股與4759股、8592股。
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內地直接上市家族公司高管激勵強度明顯要強于間接上市家族公司,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這些主要以國有控股公司為基礎改制而形成的間接上市家族公司,受原有體制的影響,現階段其高管激勵模式不可能如直接上市家族公司那樣走上完全市場化的道路,高管人員的激勵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職位消費。
顯然,在兩類上市家族公司的高管激勵模式存在著顯著性差異的前提下,高管人員的經營目標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么這種差異是否會對公司資本結構的選擇產生影響呢?對此,我們先從理論上進行分析。
公司高管持股對其資本結構選擇的影響是復雜的。一方面,根據Leland and Pyle(1977)關于資本結構的信號傳遞理論,管理者可以通過提高債務水平來增加其所持股份。而Harris and Raviv(1988)則從公司兼并的角度,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債務比率正相關。Kim and Sorenson(1986)、Berger et 8l(1997)等來自美國公司的經驗研究支持了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債務比率正相關的假設;另一方面,Jensen and Meckling(1976)認為管理者股權有助于減少管理者的在職消費、掠奪股東財富等機會主義行為,債務和管理者股權可看作控制成本的替代機制,隨著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增加,管理者更具有減少債務水平的激勵。Friend and Lang(1988)認為管理者持股比例越大,他們越有動力向下調整債務比率以適合自身的利益,從而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債務比率負相關。Friendand Lang(1988)、Jensen et al(1992)等來自美國的經驗證據表明管理者持股比例與債務比率負相關。眾所周知,中國家族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上市行為僅僅是最近幾年的事情,管理者股權對資本結構選擇的影響可能是微弱的。現從經驗的角度進行檢驗。
三、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資本結構與高管激勵機制的實證檢驗
為了檢驗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的高管(董事長和總經理)持股對家族公司資本結構選擇的影響,現對上述四十家樣本家族公司在2001至2003年的截面數據進行分析,并建立如下的回歸模型:
DAR=α+β1MSO+β2Dμ斗
(模型1)
DAR=α+βB,MSO+β2C1+β3D+μ
(模型2)
DAR=α+β1MSO+β2CR5+β3D+μ
(模型3)
其中,DAR為資產負債率,MSO為高管人員(僅指董事長和總經理)持股比例,C1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CR5為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D為虛擬變量(間接上市家族公司設為1。直接上市家族公司設為O)。表6是對40家樣本家族公司研究變量的描述統計,表7是上市家族公司的資本結構(資產負債率)與高管(董事長和總經理)持股比例的回歸分析結
果。
由表6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很低,平均為0.57%;股權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于自然人或控制性家族手中),第一大股東和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平均值分別為37.29%和54.68%。
由表7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高管持股對公司資產負債率具有負向影響,但并不顯著。這可能是:其一,現階段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普遍偏低,高管人員在擁有極少量股權的情況下,資本結構對高管人員股權激勵的調節作用不夠顯著,激勵本身及調整后的股權激勵對高管人員的激勵作用不大。其二,現階段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的上市時間一般很短且以間接上市方式為主,這些間接上市家族公司主要通過股權授讓的方式獲取企業的上市資格和家族對企業的控制權的,該類企業的原有身份一般為國有企業且資產負債率較高,從而現階段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主要受上市方式的影響。其三,現階段我國內地上市家族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還受股權集中度、尤其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影響,統計分析顯示,上市家族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家族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越低。
四、結論及啟示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進行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使學員具有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工商企業管理是一門應用十分廣泛的專業,它的目標是培養能夠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論和專業實用技能,通過運用現代企業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經營決策和有效管理.
工商管理專業包括經濟類學科與管理類學科;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來源:文章屋網 )
1、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企業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以及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工作問題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國企業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企業管理的慣例與規則;
從該專業四年所學的課程可以看出,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以及專業課程。
1.通識課程。所謂的通識課程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判斷力等。我院為更好的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相繼開設了大學英語、微積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概論等隸屬于通識教育的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同時,對學生氣質和校園文化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學科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我院針對工商管理專業開設了諸如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概率統計、宏觀經濟學、財務管理、經濟法基礎等學科,這為之后該專業的學生更好的學習專業課打下了基礎。
3.專業課。嚴格意義上來說,工商管理專業是研究盈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方法與技術的科學,該專業范圍較廣,所學課程較多,大致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的諸多科目,為此,我院開設了管理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生產與運作管理、公司戰略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課。通過開設這些課程,使得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初步具備了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二、企事業單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分析
為了深入的了解企業對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的需求,本文通過調查企業以及查詢各種資料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結論: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能力需求除去必要的專業知識外,還對其溝通表達能力、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以及學習創新能力也較為看重。
1.專業素質。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企業要求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⑴.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⑵.掌握企業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⑶.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工作和問題的基本能力;⑷.熟悉我國企業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企業管理的慣例與規則;⑸.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⑹.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2.溝通表達能力。在調查中,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指出:應屆畢業生的溝通表達能力是他們聘任人員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在當前經濟形態下,不管何種單位,都離不開分工與合作,而良好的溝通是團隊合作的基礎,企業內部成員內存在著不同的分工,而不同的成員必須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務,只有具備較高的溝通表達能力的成員,才能在溝通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合作做事,從而能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為此,一些部門負責人針對該指標列出了具體的標準,主要有:①日常中能夠熟練地使用普通話同他人進行交流,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②能夠團結隊友并且有出色的團隊意識和組織能力等等。
3.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包括良好的品德素養、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合理的價值取向、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敬業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本文調查中,多數企業表示,對于那些有德無才的人,他們將培養使用;而那些有才無德的人,便限制使用。從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4.學習創新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觀念、知識融通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積極想像能力、能動應變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同化順應能力等。歸根結底,學習創新能力就是把知識技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這對企業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運用的好,便能大量增加企業的產值。
三、畢業生綜合素質狀況與就業崗位要求對接分析
對宿遷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所具備的綜合素質以及企事業單位實際所需要的工商管理畢業生能力進行比較分析,為更直觀的表現其中的差異,本文據此得出如下圖表:
2、金融管理學:
金融管理學是指國家為了實現貨幣供求平衡、穩定貨幣值和經濟增長等目標而對貨幣資金所實行的管理,主要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才兼備,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金融管理方面應用性、職業性的專業人才。
一、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暴露了種種的不適應。首先,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我國幾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將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高級管理專門人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到大眾化階段的轉變,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緩解,從企業實際需求和學生畢業的流向來看,這一定位目標值得商榷。培養目標定位的不準確使人才培養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其次,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課程設置特色不鮮明。由于培養目標的無差異化,課程體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導致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專業特色無法體現,培養出的學生知識結構單一,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缺乏競爭優勢。
(2)課程體系過于追求理論的系統完整。我們長期以來堅持的是一種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模式,而每門課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統,課程之間存在很多重復內容,課時總量膨脹,導致學生的應用能力缺乏。
(3)對實習實訓教學的忽視。工商管理專業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必須注重應用。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雖有社會實踐、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但缺乏整體設計,設置針對性差,實訓效果差,導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差,職業崗位適應緩慢。其三,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是長期以來的主要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組織能力、創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的成長。
二、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新構建
(一)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和學術型人才,也不同于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來的技能技工,應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學科為基礎”和“注重應用性”,即在基本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側重于對學生應用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工作能力的培養。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堅實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而且還要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技能,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因此,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能系統地掌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懂經濟、法律和生產技術的基礎知識,有較好的外語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能在工商企業生產經營各職能部門從事綜合管理和專業管理,并具有一定實務性研究和創新以及創業能力的中高級復合型、應用型經營管理人才。
(二)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基本思路
工商管理活動—無論是單項功能性活動(如技術創新管理、市場營銷、財務分析等),還是綜合性資撅整合活動(如戰略規劃與實施、創業活動等),都是在遵循效益、規則、權資、人本、系統等理念基礎上,通過協調組織內、外部利益關系.實現工商管理組織各項經濟和社會目標的一個自覺過程。在這其中,效益是工商管理的目標,規則是工商管理的依據,權資是工商管理的手段。如果缺乏規則意識和依據,權貴就無法落實,人本思想將會落空,管理系統也將出現紊亂,最終必將導致工商管理組織的目標難以實現。因此,實現工商管理規則化是實現工商管理科學化的關鎮性環節。而在規范工商管理的各種規則中,最具顯性和剛性特征的羞礎性規則是法律制度,因此.只有實現了工商管理的法治化,才有可能實現工商管理的規則化,進而實現工商管理的科學化。
當然,在實現工商管理法治化的過程中,通過高等學校各類工商管理專業教育,使將要從事工商管理各類專業工作的人員,攀握一定的與其專業工作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技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基礎性環節。也正因為如此,當前,國內外大多數高等學校都將介紹“與工商管理類專業有關的法律”課程作為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例如,在工商管理教育最為發達的美國,商學院一般都開設介紹“與工商管理類專業有關的法律”的核心課程,即《企業的法律環境)(仆e壇腳Enviro~niofB~.)或《商法與監管環境》(BuBin.腸w&theRe酬atoryEnv一ni);而我國香港地區“香港管理專業發展中心”在其所設計的“現代管理教育課程”中,“與工商管理類專業有關的法律課程’.—香港商業法,也被列為八門“管理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科目之一。20(X)年我國教育部在研究國內外大多數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設t的基礎上,也明確地將介紹“與工商管理類專業有關的法律”課程,規定為全國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九門核心課程之一,課程名稱定為經濟法。
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當前國內外大多數高等學校在其法學類專業教育中,大都將介紹“調整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實現國家經濟調節意志法律部門“的課程—“經濟法”作為法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一般來說,在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這一課程被稱為“經濟法”,而在不注重法律部門劃分的判例法系國家和地區,雖然該課程通常使用“商事法”等名稱,而不使用“經濟法”這一名稱,但是該課程的內涵和外延與“經濟法”課程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差異。1998年我國教育部曾明確地將介紹“調整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實現國家經濟調節意志法律部門”的課程.規定為全國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九門核心課程之一,課程名稱定為經濟法。
比較我國商等學校工商管理類經濟法和法學類經濟法課程,二者雖然都在各自所屬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居于核心位t,具有“生成力”,并與其它拓展性課程之間存在有機的、內在的聯系,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兩門課程分屬于兩個類別完全不同的專業課程體系,是兩門截然不同的核心課程。一般來說,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首先,二者的課程性質不同。前者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墓礎課程,集中體現的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點;后者則是一門法學類專業的專業荃礎課程,集中體現的是法學類專業的特點,它們專業屬性不同,各白具有不同的特質,并且反映各自不同的固有特點。其次,二者的設置目的不同。前者是要使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一般性地舉握“與工商管理類專業有關的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具體規定,從而提高其運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和技能,解決工商管理類專業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后者則是要使法學類專業學生全面地掌握“調整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實現國家經濟調節意志的法律部門”—經濟法部門的墓本概念、墓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具體規定,以提高其運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和技能,解決法學類專業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二者的課程內容不同。前者一般包括:總論部份(民法原理、經濟法原理、法律貴任原理等)、市場主體部份(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公司法、國有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破產法等)、市場行為規制部份(合同法、擔保法、票據法、證券法、競爭法、產品質t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工業產權法等)、宏觀調控部份(計劃法、固定資產投資法、財稅法、國有資產管理法、金融法、價格法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份(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環境與資源保護部份(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經濟犯罪部份(刑法中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罪、貪污、破壞環境資派保護罪的內容)。后者則主要包括:總論,以及構成經濟法部門的—市場規制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國家投資經營法(國有資產管理法、國家投資法、國有企業法、國有企業改革法等)、宏觀調控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財政法、稅法、金融法、價格法等)的墓本原理與具體制度。等等。
概言之,_工商管理類經濟法和法學類經濟法課程這兩門課程,不僅課程性質和設置目的不同,而且課程內容也不同(雖然前者包括了后者所涉及的內容,但是它們闡述的角度、深度和廣度不同),因此,它們在課程建設方面的基本路徑也應當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與法學類同名課程在教學梯隊建設、教學內容和體系的改革、教學設施(包括實驗設施)的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與裝備、教學的組織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例如,前者的教學團隊就不能僅僅由經濟法專業的教師構成,而應有民商法、訴訟法、環境法等專業教師共同參與。前者在教學內容和體系的改革的過程中,應根據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后者則應從法學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等等。
二、工商,理類經濟法課程教材內容的盆構
一般來說,課程建設的目標是:必須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學大綱、有合適的教材、具有完整的教學資料、有科學的考核手段、擁有結構合理的教學工作梯隊、有一套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并能取得一定效果、擁有比較先進的能滿足教學要求的教學手段和實驗設施。而在這七個課程建設目標中,“有合適的教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程建設目標。因此,要切實推進我國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的建設,必須緊緊抓住該課程“教材改革”這一“牛鼻子”,以帶動該課程的各項課程建設目標的全面實現。
現階段,我國各種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教材內容“似乎都是法學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材的擴展版”,即大都是在法學類經濟法課程教材四個部份—經濟法原理、市場規制法、國家投資經營法、宏觀調控法的基礎上,簡單地增加了簡略介紹民商法原理,以及獨資企業法、合伙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公司法、破產法、合同法、票據法、證券法、專利法、商標法、會計法、審計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單項法律制度的內容。質言之,我國現階段各種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教材,與法學類經濟法課程教材,除了在教材內容上存在稍許差異之外,在邏輯結構、行文思路、語言風格等方面“如出一轍”,基本上沒有差別;同時,這些教材“似乎獨自游走于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材體系之外’,,與其它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材不能相互銜接、互為支撐,共同構成一個具有內在關聯性和邏輯性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的教材體系。而正是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現階段我國出版的各種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教材,與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有合適的教材”這一課程建設的目標,尚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這一課程教材的內容有必要根據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材的特點予以重構。
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材通常是“以工商管理活動為中心”展開的。因此,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教材對“與工商管理類專業有關的法律”的介紹也應當‘·以工商管理活動為中心”展開。也就是說,該課程的教材應當“以上商管理活動為中心”,圍繞“法律在工商管理活動中的作用”來闡述“與工商管理類專業有關的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具體規定。
眾所周知,法律是“定分之爭”的,而人們之間的各種“分”與“爭”,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實現某種利益(物質利益或精神利益),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法律就是一種社會利益資源和權利的分配書.即“利益的分配書”,其運行的終極目的是確認和調整社會中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法律這一“利益的分配書”在“工商管理活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通過調整工商管理組織的內部利益關系,以及工商管理組織外部利益關系(其與外部其它組織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促進和保障工商管理組織目標的實現。因此,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教材,如果要“以l商管理活動為中心”來闡述“與J_商管理類專業有關的法律”,就有必要根據‘·法律在工商管理活動中的作用”,分為“法律在工商管理組織內部利益關系調整中的作用”,以及“法律在工商管理組織外部利益關系調整中的作用”兩大部分,來介紹相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具體規定。具體來說:第一部分,即教材的上篇,可稱為“工商管理組織內部利益關系的法律調整”,主要介紹與工商管理組織內部利益關系調整相關的各項法律制度。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其內容至少應當包括:工商管理組織法律制度(公司法、獨資企業法律、合伙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破產法等)、資產管理法律制度(物權法、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人力資源管理法律制度(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財務管理法律制度(會計法、審計法等)、生產經營管理法律制度(產品質量法、廣告法等)。而第二部分,即教材的下篇,可稱為“工商管理組織外部利益關系的法律調整”,主要介紹與工商管理組織外部利益關系調整相關的各項法律制度。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這一部分的內容至少應當包括:市場交易法律制度(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外貿易法、功TO規則等)、竟爭規制法律制度(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投融資法律制度(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等)、稅收法律制度(企業所得稅、稅收征管法等)、宏觀調控法律制度(預算法、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等)、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環境保護法等)、仲裁與訴訟法律制度(仲裁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此外.該課程教材對于上下兩篇中各項法律制度的介紹.也應當困繞“法律在上商管理活動中的作用”而展開。特別是,要根據工商管理類專業設置該課程的目的,以及工商管理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決定這一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閘述方式。其體來說,首先,該教材應當“在立足于應用性的基礎上,實現理論性和應用性的統一”—側重于對法律制度的實然性闡述,而適當忽略對法律制度的應然性探討。其次,該教材應盡里避免那種側重于“從概念到概念,從觀點到觀點進行邏輯上演繹”的“法言法語”闡述方式,而應當采用“從各類工商管理活動中提取生動鮮活的案例,并以之來引出和閱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進而與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對話”的具有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特色的闡述方式。第不.該教材在具體闡釋各項法律制度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地考慮經濟理論、管理方法和法律制度之間的內在關系,注重從成本與效益的角度、特別是從組織的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分析各項法律制度的作用,以使其具體內容與其它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材相互配合,互為支撐。第四,該教材在通過闡釋各項法律制度展示“工商管理活動中法律制度運用的魅力”的同時,還應當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法律信仰的教育—引導學生“把法律看做生活終極憊義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因為,各類工商管理專業工作者只有具備了堅定的法律信仰,各項法律制度才能夠在工商管理活動中得以真正實施。
三、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學方法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建設的質盤和水平,“教學方法的改革‘是課程建設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核心環節。因此,要從切實推進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的課程建設,必須以建立“一套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特有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為目標,在充分考慮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創新工商管理類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方法。
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高教司從宏觀上給出了5點政策建議,[1]其中,有四點都是如何突出辦學特色。本文從微觀上探析如何開展工商管理專業的特色教育。
二、目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實驗時間不足。這由三方面原因引起:有些高校缺乏實驗室,沒有專門實驗教師;有些高校有實驗室,但對實驗課重視不夠,沒有相應的實驗教材,實驗時間不足;學生很少有機會使用大型企業軟件。目前學生對計算機應用能力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通過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即可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實際并非如此。企業、政府等用人單位不是需要會考試的人而是需要能干實事的人。許多學生通過的計算機等級考試,但不會使用企業常用軟件、不懂數據庫的基本操作。
2·外語學而不用。中國大學生外語學多從小學或初中開始,共十年之久,從課時安排上看外語學習時間占總課時的20%左右,在學生業余時間中這個比例還更高些;然而,外語能力差,幾乎是中國非外語專業學生的通病。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測試辦法不科學,僅重視語法和詞匯的測試,不重視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二是因為測試方法導致教學環節設計不科學。教學的最基本功能就是為了達到教育主管部門的考核標準。語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僅憑一張試卷考察學生的語法、詞匯、閱讀能力,并不能測試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很多非外語專業學生,不會利用所學外語進行口語交流和書面交流,許多學生連本專業外文文獻都看不懂,更談不上用外語寫作專業文章。三是沒有營造學習外語的環境。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定的語言環境,“啞巴外語”永遠提不高外語的應用能力。然而,目前外語教育并不重視語言環境的營造,有的學校外語課堂不能實現全外語教學,有的甚至是漢語占了大部分時間,學生缺乏用外語交流的機會。
3·通識教育未達目的,人文教育弱化。“傳統上,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會科學教育、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等。在當今信息技術日益發達,全球化和國際化愈益加強的時代,通識教育的范疇也相應地得到了拓寬,很多大學都將信息技術應用、外語、多元文化等的教育包括進去,并在通識教育中融入了跨學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更注重通識教育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確定性。”[2](P243~245)韓玉志[3](P53~55)對中外工商管理類本科培養模式比較發現:從通識教育課占總學分的比例看,中國大學一般為33%,美國一般為46%以上,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學一般為25%以上,課程設置除“兩課”(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外,基本相同,一般都包括人文歷史、語言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而中國“兩課”、外語、計算機、體育一般占通識教育課的71.45%,所以提高學生人文修養和思維訓練的課程明顯不足。人文教育是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是“對人的改造、塑造和培育”。[4]目前的人文教育具有明顯的知識化、科學化、工具化傾向,存在明顯的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傾向,[5](P140~142)人文教育課時不足、課程的設置不夠科學。
而通識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6]其培養內容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6]中國的通識教育總體來看沒有達到目的,這是造成大學生缺乏開拓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探究學習。其一,長期以來,大學教育仍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大多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系統的訓練。其二,大學難以為工商專業提供專門的實踐平臺,而目前高校和企業缺乏聯系,難以通過企業管理實踐開展探究學習,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囫圇吞棗,缺乏由感性向理性升華的過程。然而,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未來面對的大多是企業、政府等部門中非程序化決策問題,更需要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5·缺乏有效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參與。高校和企業缺乏聯系的現狀造成了學校不了解企業的需求,學校缺乏企業提供的實踐平臺,學校得不到企業經營的數據和案例,企業得不到需要的人才等后果。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政府未能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企業積極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引導企業向學校捐資,引導企業向高校提供研究實踐基地。另一方面,高校沒有主動走出去,與企業、政府接觸,了解彼此的需求,畢竟,高校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占主導地位。
6·專業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教育部規定了工商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一般為專業基礎課,目的在于培養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專業方向課的設置上高校享有自,而高校沒有結合自身辦學的優勢,盲目跟風,專業方向上未能突出特色,導致學生培養的“趨同化”。
三、特色教育探析
根據上述問題分析,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商管理專業的特色教育。
1.重視試驗課程。建立專門實驗室,編寫專門的試驗教材,保證試驗課時,配備專門實驗課教師,提高實驗課的質量,嚴格實驗課的考試考查制度。
2.強化外語應用能力培養。提高外語教師的師資水平,改革外語的考試考核辦法,營造外語交際和外語寫作等強化外語應用能力的的良好學習氛圍。
3.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李曼麗[6]給出了中國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政策建議,我們認為,除此之外,由于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是面向人、事務的管理,其專業課中就包含有通識教育內容,管理心理學、管理溝通、企業家精神與企業成長、變革管理、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7](P56~63)等,因此,專業課和通識教育課程能夠有機地融合,需要研究的是,考慮二者融合的情況下,如何科學地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的教材如何改革,使二者互為補,充,從而強化通識教育,為學生打下廣博的通識基礎,使之成為高級管理人才。
4.改革教學方法。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是高級管理人才,因此必須從教學方法上改革以強化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能力,具體包括:第一,轉變教師學生角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努力改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現狀,使學生占主導地位、教師起引導作用,創造多種機會鍛煉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第二,開展探究學習。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適合于探究學習,我們面臨的問題大多來自于實踐,且具有非程序化問題的特點,這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差異性,顯然,僅限于課堂講授的知識遠不能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要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使用已學知識、獲取新的知識、靈活應用各種知識。第三,小組團隊學習。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考評單位,小組內互助合作,小組間競爭合作。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團隊精神。
5.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參與。應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結合中國實際,通過稅收政策及行政管理手段,引導、鼓勵企業為高校捐資、提供試驗實習基地,鼓勵“定制式”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