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7:12: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風險管理理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來源相同
行為組合理論是由傳統資產組合理論演化而來的,是對傳統資產自合理論的延伸。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同樣是在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之上而發展而來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并非完全脫離于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而是對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不足與缺陷的有效補充。例如,對于理性人假設理論,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對于市場有效性理論,行為金融學針對傳統金融學理論中套利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改正。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與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在某些問題的看法上是有著一致性的。
(二)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切入點相同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對于風險管理理論進行研究的切入點,均是構筑在對市場主體決策行為、市場運行狀況、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投資者的市場活動等研究的基礎之上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與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同樣認為人是對市場活動造成影響的關鍵因素,并以人為中心,對市場中人的風險決策行為與心理進行分析,采用理論模型實現市場風險管理的量化。
(三)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對于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種經濟學假設為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理論模型。理論模型的可靠度均取決于所參照的假設條件是否與市場實際相近似。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與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方向均是從對市場個體的決策行為,到個體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再到市場整體,且均是以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對金融市場的異常現象進行解釋,以這種方式接受市場的考驗。
三、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不同點
(一)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同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以市場有效性假設與投資者的理性假設作為理論依據。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投資者的理性使其能夠在投資市場中,抓住任何一個非理性投資行為所帶來的套利機會,進而造成非理性投資者在市場投資中出現利益損失,最終從競爭市場中淘汰。然而行為金融學則與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認為非理性投資者與理性投資者之間,由于存在市場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況,使兩者所掌握的市場信息不相等。因此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市場有效性假設并不成立,該假設并沒有滿足成立的條件。市場是非有效性的構建了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市場中所有參與的投資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資者以資本資產理論、期權定價理論、套利定價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等作為決策依據,在資本市場中謀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中進行投資時所暴露的情緒與心態即是投資者的價值感受。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則認為,市場中的投資者存在四類不同的情緒與心態。這四類情緒與心態包括避害大于趨利、減少后悔及推卸責任、追求時尚及從眾心理、過于自信。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往往會受到這四類情緒與心態的支配,進而影響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投資決策,使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具備一定的特性。這些特性包括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決策行為存在多變性與多元化,且這種行為通常形成于投資決策的過程當中;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其行為的性質與決策的環境會對投資者的決策方法與過程造成一定的影響;投資者的行為更趨于滿意性,而非最優化原則。這些特性導致投資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學定義上的最優化數學模型進行投資決策。因此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認為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中投資者是理性的假設并不成立,其認為投資者應是基于價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資者構建了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基本假設。
(二)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不同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是以套利定價理論、期權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作為理論基礎。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則在此基礎之上,對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理論進行了借鑒。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主要通過對市場主體的決策行為與心理因素等特征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身的風險管理體系。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假設投資者是在風險規避、理性預期的前提下,將預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視了投資者決策行為與心理因素的影響作用。
(三)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模型不同
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模型主要包括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等。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模型則主要是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該模型是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進一步發展而來的。不同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認為,并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是理性的。該模型認為投資者可以被分成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分別為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與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不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為理論基礎,往往會導致其出現各種認知上的錯誤與偏差,進而受到各類錯誤與偏差的影響,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則是在嚴格遵照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理論的基礎上,對投資組合的方差與均值進行關注,不會遭受自身投資認知偏差對自身投資的影響,進而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與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市場的定價趨勢。當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成為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資者時,市場將呈現無效率的狀態;而當提供信息的市場投資者成為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資者時,市場將呈現有效率的狀態。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認為,證券市場的預期收益決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組合的切線斜率。然而在證券市場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場投資者的影響時,均值方差有效組合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市場組合將不相等。
四、對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對比研究的啟示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過程是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依托,同時結合現實中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行為金融學已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信賴。投資者根據行為金融學理論基礎,自創出了一系列創新的投資決策手段,并且通過該手段在市場中的應用,實現了一定的收益。這些投資者通常將自己的投資策略建立在假設市場其他主體不變的前提下,而當市場其他主體應用與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資手段時,投資者往往會處于十分被動的不利位置。而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現象,對投資者未來在市場中的投資決策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大力推廣,使廣大資本市場中的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對行為金融學理論的基礎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投資決策對心理因素的依賴逐漸降低。因此只有不斷的完善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并使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才能對金融市場的投資決策、金融市場的投資管理、金融資產的創新經營帶來正面與積極的影響。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市場仍會逐漸向市場有效性假設的方向發展。這時,資本市場將慢慢轉變成客觀存在的有效性市場,這一客觀事實將導致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對金融市場的引導作用慢慢消亡。按照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結果,投資者在接受到資本市場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資經驗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往往會根據發行者的宣傳效應,過高或過低的對市場上發行的金融產品進行估價。而根據資本市場的驗證結果,投資者往往會對自己的投資決策行為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差。因此投資者應清醒的認識到,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基本假設中投資者是理性的假設是站不住腳的。在實際的投資決策中,投資者往往會受到來自心理、自身經驗等較多因素的影響。投資者需要對自身在投資決策中的情緒與心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掌握自身情緒與心理對投資決策過程的影響。投資者應清醒的認識到自身在投資決策上的失誤,將導致自身的利益損失將成為其他投資者的利益與利潤。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應通過坦誠自身非理性的弱點這一事實,不斷強化自身的風險意識。投資者應針對每一次投資決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風險預測與風險控制。在投資決策實施后,市場出現波動時,投資者應努力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與心理進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錯誤決策。在實際的資本市場中,投資者的行為存在著較高的復雜性。不同的投資者會按照自己過去的投資經驗,對市場中的金融產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與判斷。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投資者的心理決策變化同時也在不間斷的發生。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行為不僅僅會受到自身心理變化的干擾,同樣也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影響,包括市場規范、市場其他個體等。因此風險管理的決策過程也具備著一定的復雜性。針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可變因素,不能僅僅參照傳統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結果,其研究結果往往對于市場異像無法進行有效的解釋。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應從市場環境等外在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考慮。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對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使得風險管理理論不斷的被應用于市場實踐中。證券市場的不斷優化與升級,使得風險管理理論的理論框架、理論內容、管理結構等各方面均面臨著巨大的改革。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應從更全方位的視角,通過不同的理論體系,開創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論體系得到完善與發展。
一、財務管理理論
財務管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財務環境下,通過財務情況的處理和控制來實現財務管理對企業生產經營中的經濟活動的管理作用。對于企業來說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是企業的發展目標,而企業內部的管理都要服從于這樣一個目標,這其中就包括財務管理。
二、財務管理理論在企業實踐中的現狀
(一)財務管理目標沒有被正確設定
雖然正確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以法律法規作為基礎的,需要將企業的財務管理處于一種合理合法的空間內進行管理。但在實際的情況中,企業只注意到了財務管理實現的最終目標是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法律法規對企業的限制和控制作用,忽略了正規財務管理所具有的風險防范作用,使企業處于財務管理的風險中,不能夠有效和長效地促進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二)財務管理理論不能夠應用到實踐當中
在我國的高校都有財務管理的課程和財務管理的教材,為培養社會需要的財務管理人員而進行在校的教育。但其財務管理的課程、教材以及學生所學到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際的企業財務管理有著很大的區別,財務管理理論大部分是建立在諸多假設基礎上進行的,而在實際多變的應用中,不可能做到完全符合這些假設,而如果不符合這些假設,理論就無法在實際中進行應用。所以,很多的財務管理理論都在企業財務管理的實踐中成為擺設。譬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存貨模型以及進貨模型等。
(三)財務管理理論跟不上時展的步伐
我國企業財務管理一直處于變化中,新的市場拓展則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業務形式、新的科學技術應用為企業帶來新的管理手段、外國先進的財務管理方法為企業帶來新的管理變革等等,這些不斷的變化對于傳統的財務管理理論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
三、財務管理中的風險管理
(一)財務風險
所謂財務風險就是財務管理中的一個導向,是財務管理的實質。財務風險管理主要是指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指通過對未來情況進行預測,將未來可能存在的危險和損失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控制;第二個方面是指,企業在經營生產活動中對收益結果進行事先預測,可得到的實際收益結果與預測結果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也可以算作財務風險;第三個方面是指企業的經營生產活動在未來存在著不可定性,而這個不確定性可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也可能是企業內部造成的。而這個不確定性可能會為企業帶來危險和損失,而這也是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
(二)通過企業的實踐豐富財務風險管理的理論
如果想有效地控制財務風險,實現財務風險管理的作用,就不能單純地依靠財務管理理論,需要企業在實踐中去豐富財務風險管理的理論、內容和方法。
1.財務風險意識
企業在運營生產活動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經濟效益都是一個變數,這個變數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未知的風險,使企業無法長效地進行發展,需要通過財務風險管理來進行有效的控制。但在一些企業中,對于財務風險管理的意識薄弱,致使企業處于財務風險中而不自知,影響企業發展、甚至導致企業嚴重虧損。對此,需要加強企業管理層以及企業內部全體員工財務風險的意識,并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專業性,使企業的財務風險能夠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2.服從企業發展目標,制定長遠的財務發展戰略
好的財務管理能夠將企業內的資金進行高效的流轉和分配,以配合企業發展的需要。所以,為了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和企業資金合理、高效的調配,需要在服從企業發展目標下,進行長遠財務發展戰略的制定。以保證和促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夠具有競爭優勢、強大的生存力以及長效的發展等。并且,在進行財務管理時,一定要使財務管理具有理念的有先性、戰略制定的創新性等,這樣才能夠使企業的財務管理處于與時代同步的發展中,使企業在時展趨勢中能夠對變化進行迅速和高效的轉變。
3.在財務管理中強化預算管理
所謂預算管理,就是企業在進行運營生產過程中,對每一個經濟活動都需要進行預算的管理,使經濟活動能夠在合理的規劃下進行活動,以將財務風險控制在可控區域內,將風險降低。合理的預算管理能夠促進企業經營生產工作快速和規范地進行,能夠將企業內的資金進行合理的調配,使企業內部各個環節的運作更加靈活和高效,使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能夠更加游刃有余。
4.財務風險管理流程需明確
首先,在財務風險管理中必須要將管理流程進行規范化和清晰化的安排,通過對經濟活動的前期預控、中期把控以及后期控制情況分析整理來實現財務風險流程的有效結合。并將采集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及時性進行有效地控制,把握財務風險管理的第一個環節。其次,對財務實現監督機制,以此保證財務管理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清晰性,為企業在決策時提高可靠的信息依據,保證企業的長足發展。
四、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財務管理理論所存在的問題,財務風險管理的作用以及應對財務管理理論脫節的應對措施等。從而通過合理、合法、規范化的財務風險管理來實現企業長效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姜福軍.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背離的情況及其協調對策研究[J].青年科學,2012(12).
Abstract:Risk management transited from disperse study of multiple fields to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last fifty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views about tradition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internal control theory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ory,and review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risk management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internal control,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2-0023-05
2007年次貸危機的爆發,各大金融機構的破產,使得風險管理再度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雷曼兄弟、美林等公司都曾經是風險管理的先行者,但還是在危機面前走向了破產,那么究竟該如何進行風險管理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風險管理理論的演進與發展,從歷史的脈絡中來尋找企業風險管理的精要所在。
一、傳統風險管理理論
風險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出現,是在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1963年梅爾和赫奇斯的《企業的風險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漢斯的《風險管理與保險》出版標志著風險管理理論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認為風險管理不僅僅是一門技術、一種方法或是一種管理過程,而且是一門新興的管理科學,從此風險管理迅速發展,成為企業經營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風險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不利風險(也就是純粹風險),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純粹風險對企業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企業風險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風險回避和風險轉移,保險則成為最主要的風險管理工具。
在這個階段,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對風險管理對象的界定和區分,辨別出那些對企業只有不利影響的風險類型并著手解決,是傳統風險管理的重要思路。實踐中,純粹風險確實對企業的可持續經營具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那些沒有預測到的純粹風險,往往會直接拖垮一個企業,而且企業對純粹風險的管理涉及到機會成本的問題,這更加需要企業在綜合權衡的基礎上做出風險管理決策(Gahin,1967),因此,純粹風險一直被當作風險管理的對象和目標。而具體的解決辦法,是以保險作為主要手段,通過購買保險來轉移那些影響企業的純粹風險,至于如何購買保險、購買什么樣的保險就屬于風險管理決策的范圍了,而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實際上,風險管理就是從保險行為中延伸出來的管理手段,因此,保險在這個時期的風險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enenberg,1966)。
此外,這一時期風險管理的應用從企業擴展到了市政領域。Todd(1969)、Vaughan(1971)通過對美國九個州市政管理的調研發現,市政官員對風險管理的認識還十分薄弱,提出加強市政領域的風險管理是市政官員的重要職能,目的是保證市政財務預算免受意外災害的影響,以保持提供應有的市政服務的能力。
而這個階段風險管理理論的重要成就是實現了與主流經濟、管理學科的融合。風險管理方法論的提出無疑是最為重要的,1965年Hedges第一次提出了有關構建企業風險管理的方法論,界定了分析風險管理的觀察視角問題,指出風險管理往往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視角:一是基于首席財務官職位的財務政策視角,二是基于風險管理官職位的風險與保險視角,同時指出,保險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保險并不意味著風險管理的全部,從而將風險管理的范圍進一步拓展,并且明確了保險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工具,使得風險管理從方法論角度更為全面和完善。Close(1974)將風險管理與現代管理學中的復雜組織系統模型相結合,為風險管理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更為主流的理論來源;Cummins(1976)將風險管理與傳統的企業理論相結合,運用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確定風險管理的最優策略,從而使風險管理融入到金融市場理論中并成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領域。
二、金融風險管理理論
如果說傳統風險管理理論是為了解決純粹風險,那么金融風險管理就是為了應對投機風險的問題,是為了實現“風險最小條件下的收益最大,或是收益一定條件下的風險最小”目標,這是金融風險管理與傳統風險管理的最重要區別。
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自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一系列現代微觀金融方法:Markowitz(1952)提出的資產組合理論為金融風險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支撐,用統計學中的方差來度量風險, 用期望值來度量收益,并且首次在此基礎上研究了證券資產的投資組合問題,指出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是以追求在相同風險下的收益最大化或在相同收益下的風險最小化為基礎;在此基礎上,Hart 和Jaffee(1974) 又提出了將銀行所有資產和負債視同為一種特定類型的證券組合來進行管理的理論框架, 根據該理論框架, 商業銀行的資產分布、貸款分布應形成一個合理的投資組合, 應避免風險過度集中;Sharpe(1964)提出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則是開創了現代風險資產定價理論的先河,提出了投資的回報與風險成正比的基本規律,即資產的期望報酬等于無風險利率加上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揭示了在均衡條件下證券的期望收益率和市場風險之間的關系,證明了通過證券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規避非系統風險,但是無法分散具有整體特征的系統性風險;因此,對于企業進行風險管理來說,每種業務的費用至少應等于資本的CAPM成本,從而可以確保投資的回報率經過風險調整后能夠實現最大化;Black和Scholes(1973)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解決了期權定價問題,推動了金融衍生產品的迅速發展和現代金融風險管理市場的形成,為企業的風險管理提供了更為精確的工具,企業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交易進行風險管理,既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品交易來轉移市場風險,也可以通過信用衍生品的交易來進行信用風險管理。這些理論的提出,使得風險管理突破了傳統模式下依靠保險轉移風險的思路,開始利用風險獲取收益,標志著風險管理理論開始向縱深發展。
這個階段風險管理的對象十分繁雜,但是影響最大的則是外匯風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使得匯率的波動性明顯加大,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難以控制,這些對于那些大型跨國公司來說影響都很大,其中外匯風險是最致命的,匯率的波動影響企業的已實現利潤、持有的金融資產的價值以及預期的收入,因此以企業的預期效用最大化為原則的風險管理,在具體策略和措施的實施中也受到企業的風險態度的影響:如果企業風險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外匯風險敞口至零,那么企業將會采取分散化的財務策略;如果外匯風險僅僅是被看成另外一個必須考慮的風險變量的話,那么企業將會采取集中化的財務策略;同時,企業在管理外匯市場中的風險時往往采取不對稱的態度,即針對不同的貨幣,采取不同的管理行為和策略:在“軟”通貨中,企業會采取有利措施來抵消可能會帶來的未預期損失,相反在“硬”通貨中,企業偏向于保留部分正向敞口(Folks,1972;Rodriguez,1974、1978)。
金融風險管理的工具以ART為主,這是一種隨著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融合而出現的、綜合保險和衍生品兩者特點的風險轉移產品,是一系列非傳統風險轉移產品、風險工具和風險技術的總稱,一般分為用來防范傳統風險的非傳統風險工具和基于資本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James Lam,2003)。其中,專屬保險公司是用來防范傳統風險的非傳統風險載體的重要方式,它可以為母公司提供稅收減免優惠,從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價值(Davidson和Thornton,1987、1988;Wood、Glascock和Bigbee,1988)。而Ullrich(1992)的研究揭示了專屬保險公司的另外一個優勢,即提供給母公司更優先的成本優勢:相對于商業保險公司來說,專屬保險公司能夠為母公司而不是為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儲備基金的投資收入;為母公司在手續費和利潤獲取方面實現成本減少;為母公司進入再保險市場提供方便以降低交易成本;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保險業務而進化成母公司的利潤中心;協助母公司規避周期性的商業保險市場。
三、內部控制理論
實際上,內部控制理論是風險管理理論的重要分支,特別是2004年COSO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后,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關系更為緊密,內部控制融入到企業風險管理(ERM)框架中。
(一)內部會計控制
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理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Grady(1957)指出,內部會計控制就是一個綜合了組織的計劃和商業中運用的協調過程的制度,用于預防未預期到的或是錯誤的操作帶來的資產損失、檢查管理決策中用到的會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提升運營效率和鼓勵遵守已制定的政策等。Scott(1976)則認為,內部控制不應當被看成是一個人格因素,而是應當看成是一個經營和管理環境的函數,而且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實際行為,而不是態度,因此內部控制更強調其管理本性。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是這個階段促進內部會計控制發展的重要力量,它的一系列公告和文件,如《SAP No.1》、《SAS No.1》和《SAS No.55》等,不僅對于推動內部會計控制的完善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對于完善、發展的方向以及具體的業務操作等都提供了有價值的意見。
(二)內部控制整體框架
1992年COSO了《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第一次系統構建了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COSO框架下的內部控制,更多的是基于獨立會計師的視角,明確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層以及其他員工影響實施的,旨在為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效果和效率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同時提出了企業內部控制構成的概念,認為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主要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大要素組成,由此內部控制的概念完全突破了審計的局限,向企業全面管理控制的范疇發展。1994年COSO委員會又提出了《對外報告的修改篇》,增加了與保障資產安全有關的控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內部控制的范圍。
在COSO報告的基礎上,這一階段的研究對內控報告和內控信息披露格外重視,從而使得內控領域的研究更加具有整體化的色彩。內控報告對投資者加深對公司的全面了解具有積極作用,密切了投資者和公司之間的溝通聯系,強化了投資者對公司經營能力和競爭優勢的信任,增強了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Willis,2000);內控信息的披露也間接具有分辨公司好壞的功能,那些不敢提供內控報告的公司較之那些提供了內控報告的公司來說,往往會具有更差的財務表現,同時內控報告的公布使企業能夠彰顯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競爭策略,以圖對投資者的決策施加影響,這也間接使得外部投資者能夠對公司的內部控制施加影響,從而使得內部控制的發展真正進入到了全面、綜合的階段(Mcmullen,1996;Newson,2002)。
這個時期,英國的內部控制理論發展也很迅速。卡德伯利報告、哈姆佩爾報告,以及作為綜合準則指南的特恩布爾報告堪稱英國內部控制研究史上的三大里程碑。1992年的卡德伯利報告以內部控制、財務報告質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間的關系為前提,從財務角度入手并將內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下,特別強調內部控制聲明的重要性,并且重視獨立的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意義,還第一次提出了實行獨立董事制度的觀點,在很多領域開創了英國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先河。1998年的哈姆佩爾報告明確提出了內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護資產的安全、保持正確的財務會計記錄、保證公司內部使用和向外部提供的財務信息的可靠性,認為董事對內部控制具有關鍵的作用,并且強調了“內部控制不局限于財務方面,而是應該包括更多的管理過程”的觀點。1999年的特恩布爾報告則是英國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研究的集大成者,為公司及董事會提供了具體的、頗具可行性的內部控制指引:高度重視董事會在內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制定正確的內部控制政策、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復核以及實行正確的風險管理政策等;尤為重要的是,該報告較早地認識到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并且對公司管理層在風險控制和管理中的角色進行了分析與界定,從而為內部控制向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提供了初步的借鑒。
從上述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過程來看,內部控制理論的演進經歷了“平面―三維” 的過程:在內部會計控制階段,控制環境、控制活動和會計系統三要素構成了一個平面的控制系統;在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控制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監控五要素,則演變成了一個三維的控制系統。
四、企業風險管理理論
COSO的《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是一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風險管理報告。它是在1992年《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的基礎上,結合《薩班斯―奧克斯法案》在報告方面的要求進行擴展研究而最終形成的。該報告對企業風險管理(ERM)下了一個全新的、綜合的定義:“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定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并列出了風險管理的八要素:內部環境、目標制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從而為企業風險管理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思路。
學術界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體現在企業風險管理與公司價值的關系上。Allayannis等(2001)分析了運用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對企業價值的影響,運用托賓Q作為企業價值的替代變量,通過對1990―1995年間720家非金融企業運用外匯衍生品情況的研究,發現運用了外匯衍生品后,企業的價值呈現正增長的態勢,風險對沖的報酬對于那些在外匯領域具有風險敞口的企業來說,在統計和經濟意義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比那些同樣面臨外匯風險敞口卻不實行對沖的企業高大約4.87%的市場價值;而對于那些本身不具有外匯風險敞口,但是在經營中涉及到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來說,衍生品對沖帶來的市場機制提升并不明顯。同時,還發現了有利的證據支持風險對沖能提升企業價值的假設。Hoyt和Liebenberg(2008)運用美國上市保險公司的資料數據,對2000―2004年期間共166家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采用ERM的公司,其公司價值的增加具有較大的普遍性,這種價值的增加體現在公司特征上,表現在采用了ERM的公司往往規模更大,行業多樣化、國際化程度更高以及財務融資能力較強等;同時,本文的研究還發現,采用ERM的公司價值比未采用ERM的公司平均高出3.6%,且在統計和經濟意義的檢驗方面均為顯性,從而證明了ERM對提升公司價值的積極作用。Kallenberg(2007)分析了風險管理對于公司價值的影響,指出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越來越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內容。他以ABB公司為例分析了開放的、直接的風險管理對于建立公司信譽和維護公司價值的重要意義,ABB公司的股價在2001―2002年間下跌了90%,其中50%是與石棉危機有關的。
對風險管理要素的研究也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Andreas Muller(1999)分析ERM流程的角度是成本控制,他認為ERM包括風險剝離(risk stripping)、風險地圖(risk mapping)、風險組合和套期(risk packing and hedging)三個階段。Colquitt等(1999)以實證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風險經理在ERM過程中的角色及作用。Lisa Meulbroek(2002)在傳統風險管理流程風險識別、風險衡量(可能性預測和后果評估)、風險策略制定和方法選擇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公司價值模型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方法。CAS(2003)對ERM流程的分析注重了企業環境因素的影響,在傳統風險管理流程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了環境分析的基礎性意義,提出了ERM流程包括環境分析、風險識別、風險量化、風險整合、風險優化和利用、風險控制與評估等步驟的循環。
對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風險管理關系的研究是最近的一種趨勢。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聲譽風險以及可持續發展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逐漸將這些問題納入到企業風險管理的分析框架中,從而將風險管理的目的拓展到了利益相關者最大化方面。CAS―ERM報告(2003)就提到了企業風險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組織的利益相關者在短期和長期的價值;Marsiglia等(2005)、Forstmoser(2006)的研究分別從企業價值所面臨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性挑戰、企業聲譽風險的管理問題出發,來研究風險管理問題,從而將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擴展到了一個新的領域。
五、展望與趨勢
始于2007年的次貸危機對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未來的風險管理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加強:
第一,企業破產風險的衡量問題。次貸危機中,很多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是在極短時間內枯竭的,償付能力在幾個月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么,以防范企業破產風險為直接動因的企業風險管理,該如何來衡量企業的破產風險呢?該使用什么工具來動態監控呢?
第二,風險管理工具的使用問題。本來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的金融產品如CDS等,反而變成了導致企業破產的風險來源,本意是要分散、降低風險,結果反而集聚、惡化了風險,那么該如何來使用這些具有兩面性的工具呢?
參考文獻:
[1]Fikry S. Gahin,A Theory of Pur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Business Firm[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67,34(1):121-129.
[2]Herbert S.Denenberg,J.Robert Ferrari,New Perspectives on Risk Management:The Search for Principles[J],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66, 33(4):647-661.
[3]J.David Cummins,Risk Management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76, 43(4): 587-609.
[4]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5]William F Sharpe,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Journal of Finance,1964,19(3):425-442.
[6]James La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From Incentive to Controls[M].London:John Wiley and Sons,2003:88-91.
[7]Thomas Ullrich, Pooling Risks in a Captive Insurance Company[J], The John Liner Review , 1992, (6): 41-49.
[8]Richard R. Scott,Attribution of Internal Control[J],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1976,6(3):. 277-290.
[9]George Allayannis,James Weston,The Use of Foreign Exchange Derivatives and Firm Market Value[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spring,2001, 14(1): 243-276.
[10]Robert E. Hoyt,Andre P. Liebenberg,The Value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the U.S. Insurance Industry[R],the Society of Actuaries, 2008.
[11]Kristian Kallenberg,The Role of Risk in Corporate Value:A Case Study of the ABB Asbestos Litigation[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07,10(8): 1007-1025.
[12]L.Lee Colquitt,Robert E. Hoyt,Ryan B.Lee,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Risk Manager[J],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1999,2(3): 43-61.
[13]Lisa Meulbroek.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Firm:A Senior Management’s Guid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s. 2002.
2004年9月,COSO委員會頒布了《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報告,將其定義為為了識別和管控影響企業目標的因素而實施的貫穿于企業戰略制定到經營活動整個過程的理念[5]。第三,全面風險管理框架體系是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目的在于確定并管控企業經營活動中潛在風險,以最小成本實現企業經營目標。該理論涵蓋企業各個部門,因而其框架體系也應該是全方位、持續的動態管理過程。全面風險管理的框架體系主要有: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過程及其他相關的配套設施。風險管理策略是事前對可能的風險進行財務上的處理,達到風險管理目標。風險管理過程是進行風險成本管理和有效資本配置方案確定的過程。風險管理過程應有的步驟為:其一,確定組織戰略目標。戰略目標是組織基于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下的綜合分析和愿景預測,長期引232導企業的全方位管理運營活動,也指導著全面風險管理活動。其二,風險評估。全面精確的識別風險因素,需要合理的風險評估模型提供必要基礎,以提升風險管理的效果。風險評估應包括以下過程:一是風險因素識別。此因素既包括威脅性的,也包括機遇性的,只要它們的存在對實現組織戰略目標產生影響,就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二是風險因素排序。將識別出來的風險因素根據其影響程度排序,指導人們應對風險。三是風險因素分類。根據風險對組織目標可能帶來的威脅或者機遇,將風險因素分類為可利用的或者需要控制的。其三,是風險處理,包括風險控制和風險利用。風險控制是管理不利于組織戰略目標實現的風險的管理步驟。運用情景分析、風險指標或早期預警系統確定并評估風險因素,最終給出最優解決方案。風險利用則專注于優化組織內機遇性的風險因素,以使組織承擔的風險有更高的效益。四是管理監控。風險對組織戰略目標的影響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求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此外,風險管理效果監控有助于全面風險管理過程在動態的循環過程中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第四,為了保證風險管理效果的有效實現,完整的配套設施是全面風險管理過程必不可少的。全面風險管理的配套設施包括:一是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已經是現代企業管理不可或缺的內容,更是董事會的重要職能之一。二是內部控制。為了確保企業經營活動符合法律法規,企業需要對潛在的風險構建內部控制制度,監督各項制度執行情況。三是組織和部門管理。一個直接對董事會負責、與其他組織部門保持密切聯系與合作的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是全面風險管理必備的配套措施。四是數據和技術資源。風險管理部門可通過會計系統和前臺交易系統獲得相應的數據,并通過相應的技術途徑實現風險分析和處理。五是積極組合管理。組合管理是將風險與公司的目標結合,將風險因素進行組合管理,充分利用風險的天然對沖效應和分散化效應,實現風險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全面風險管理理論應用于公共
危機治理的可行性公共危機治理是涉及多方社會主體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在高效、合理的決策組織下形成制度性的系統規范。發源于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理論在企業內部已有相對成熟的發展,值得在公共危機治理中進行嘗試。第一,風險管理理論在商業銀行內部發展成熟,有一定的管理實踐基礎,形成了風險識別、評估、控制和恢復為主的過程管理,其模式比當下的應急式風險管理更加科學,有助于全面預防和控制危機。第二,全面風險管理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主動性與時效性。一方面,全面風險管理要求應對危機的各個主體更加主動地適應規范,最大限度地規避或管理風險。另一方面,該管理體系也使政府能夠在縱向和橫向對公共危機進行更全面的管理。第三,西方國家在公共危機治理上有類似的經驗。西方各國公共危機的發展完善過程中,或多或少吸收了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內容。美國的危機治理體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得到了極大的完善。在組織結構上,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整合國防機構、情報機構進行輔助,以應對戰爭危機管理。還成立了一體化危機管理機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負責對大型災害的預防、應對、恢復的全方面工作,直接向總統匯報。城市社區組織與民眾對危機的積極響應是美國危機治理的一大特色,在社區層面有社區危機反應團隊、醫療預備隊、街區守護者等志愿組織,形成了危機管理的多元主體。
三、全面風險管理視角下公共危機治理機制的重構
全面風險管理理論來源于企業,但其全面風險觀、整體化風險理論、風險管理框架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給公共危機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第一,應急管理理念向公共危機治理理念的轉變。目前,政府對于公共危機的管理,急需從國家管理、應急管理的方式向全面公共危機治理轉變。根據整體化風險理論及風險管理框架的內容,公共危機治理應該建成一個以政府為主導,NGO組織、企業、公民能夠制度化協同的開放型組織網絡。它將以公共危機預防和治理為目標,對公共危機進行整體性管控,最終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種制度創新和體制突破,有助于我國實現公共危機管理的跨域。第二,公共危機治理的動態化過程框架。公共危機的爆發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必須以全主體、全風險、全過程的危機管理理念,將風險管理、風險要素管理、應急管理和災害管理整合進公共危機治理框架之中,形成動態循環的治理框架。一是危機條件下的社會主體管理,包括政府、企業等機構與公共媒體之間的管理;二是風險管理,重點是風險的監測、評估;三是風險要素的管理,主要是對風險要素的識別以及風險要素的防控;四是風險過程管理。在常態管理中,危機管理應該包括危機過后的風險管理、準備階段的危脅要素管理及恢復階段的災難管理。
危機時刻則應該將應急管理區分為常規應急和非常規應急;五是引入學習反饋機制。通過制度確保在危機治理過程中持續學結應對危機的新方法、新經驗,并促進這些方法、經驗暢通的共享。作為危機治理反饋總結環節,將有助于提升整個危機管理過程的處置能力和效率,為應對更復雜的公共危機事件奠定基礎。第三,公共危機治理過程的執行思路。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以外的民間慈善組織、志愿團體以及國外的救援和志愿團體等社會組織都有所參與,但也僅僅是危機事件后某一個階段的臨時投入,而且是建立在強大的政治動員或感召之下的參與。這種參與往往缺乏組織性、專業性和持續性,導致社會組織無法有效發揮其靈活性、規模性、可及性等方面的優勢。公共危機治理思路首先在于調整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企業、公民等相關主體的關系,在法律和管理層面明確各個主體的權責。針對不同的主體設定相應的行政程序、行動準則及相關規范,同時在組織、管理體系上體現公共危機治理的多元參與,為各個主體全程參與、相互協同提供平臺。一方面,相關法律法規需要逐步完善,解決好各類法律、法規相互銜接配套問題。另一方面,建立相應的政策架構,制度化地引入NGO以及其他社會團體的持續參與,形成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制度體系。
四、全面風險管理視角下公共危機治理的實現路徑
公共危機治理不是一個靜態的、獨立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全方位合作的體制。現行公共危機應急管理體系中,急需以平戰結合、統分結合為原則進行權力配置,按照分級分類、條塊結合的網絡化管理方式進行體制的調整。突破現行行政命令式的公共危機應對體系,使組織結構由垂直型向扁平型公共治理體系發展,建立政府與社會共治危機的復合型組織合作模式。第一,建立綜合協同的核心治理機構。公共危機治理需要組織結構具有相當程度的彈性,并且盡可能的減少中間環節,以保證危機治理的效率[7]。需要組織結構扁平化以及組織方式網格化。既要保證各個應急主體的獨立性,還要保證應急主體之間的協同性。因此需要設立常態性的,單獨的危機管理部門作為核心機構,在戰略高度指導和決策公共危機治理活動。根據西方國家的危機治理經驗,多元化主體是公共危機治理機構的組成形式,有助于協調各個主體的行為,形成合力,最大程度的發揮核心治理機構的“大腦”作用。
(一)風險管理理論
風險管理理論始于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學科。“1963年梅爾和赫奇斯的《企業的風險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漢斯的《風險管理與保險》出版,標志著風險管理理論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1]風險管理理論經歷了從傳統風險管理理論到金融風險管理理論再到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不同時期。傳統風險管理理論主要對風險管理的對象進行界定和區分,將純粹意義上的風險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是將不利風險納入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范疇。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減少不利風險的發生,降低不利風險對企業的可能損害。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采用保險的方式轉移和減少風險所帶來的損失。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學者對市政管理中的風險問題進行研究。托德(Todd,1969)和沃恩(Vaughan,1971)通過對美國九個州市政管理現狀的調查研究,提出市政官員應加強市政風險管理的主張。風險管理理論逐步與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融合與發展,風險管理研究對象逐步拓展,不再局限于傳統風險管理理論對純粹風險的管控,金融風險管理興起。金融風險管理不僅是為了克服純粹風險,更不是僅僅利用保險的方式轉移風險,而是注重保險的收益功能。金融風險管理標志著風險管理理論向縱深度發展。20世紀80年代,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機推動了風險管理理論的蓬勃發展,迫使金融界進一步思考風險管理問題,全面風險管理時代來臨。全面風險管理主張從系統的角度對所有風險集合整體上加以管理和控制。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已經成為企業決策和金融業決策的重要指導,作為一種系統和科學的管理模式被廣泛應用。
(二)風險社會研究的興起與發展
20世紀以來,特別是20世紀后半期,人類社會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取得非凡成就,但也潛藏著各種危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頻繁發生,社會貧富分化現象日趨嚴峻;與此同時,化學污染、核威脅、各種電磁輻射、轉基因產品危害等現代性的負效應正威脅人類,使社會面臨嚴重風險。出于對工業社會和現代性的反思,1986年德國學者烏爾里希•貝克(UlrichBeck)在其德文版著作《風險社會》中,首次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但是在當時風險社會理論并未引起過多關注,直至1992年其英文版著作《風險社會》出版,風險社會理念才備受矚目。伴隨著對風險社會形成原因的不斷追問,貝克進一步指出工業社會所面臨的風險與以往社會所面臨的風險存在區別,如果將人類社會早期所發生的自然災害、社會危機歸結為自然規律所導致的,那么工業社會發生的危機則與人類社會的重大決策緊密相關。貝克認為:“工業化以前人類社會所遭遇的各種自然災害與工業化以后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大不一樣。”[2]安東尼•吉登斯則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對社會發展的現代性、社會發展的全球化趨勢與社會風險關系進行探討,提出全球風險社會理論。吉登斯認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風險,如果是來自自然界的外在風險,那么是自然風險;如果是由人類社會內部對自然的改造和控制等“人力制造出來的風險”,那么是“人造風險”。人造風險與人類工業化發展、對社會現代性的追求相伴生。吉登斯對風險社會的研究系統而深入,對由現代性引發的社會風險類型進行了闡釋,認為現代性蘊含著經濟增長、生態環境破壞、極權主義、軍事沖突、核危機等社會風險。從風險管理理論和風險社會研究可以看出,風險并不必然伴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而消失或減少;相反,可能由于人類的某種選擇和決策的失誤而被強化。因此,從全球的視野來分析社會風險,反思人類社會的管理與決策,加強決策與管理的科學性,有助于探尋社會風險的化解方法。
二、歐美重大事件風險管理的實踐經驗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逐步提高,社會發展能力被彰顯出來。與此同時,社會面臨的風險與不確定因素也越來越多,風險轉化成危害,嚴重威脅著社會穩定與持續發展。為此,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積極強化風險社會管理手段與方法。其依靠重大事件的科學決策有效化解風險、促進社會穩定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一)美國環境風險管理制度
美國一直以來重視環境保護,20世紀80年代以來,更是將環境管理問題上升到與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社會穩定同等重要的高度。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環境管理,對于環境管理中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美國對于環境管理及風險防控的基本做法主要體現在:一是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將其確定為與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緊密相關的重大事件。1977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Brown)在其研究報告《重新定義國家的安全》中,首次提出將環境問題與國家安全問題緊密相連。布朗的觀點引起廣泛關注,關于環境安全的研究逐步增多。1987年里根政府的《國家安全報告》明確指出,自然資源的損耗與污染成為國家繁榮和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與風險,環境安全、環境管理被列入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的重要領域,成為政府決策管理的重要范疇。二是進行深入系統的環境風險評價科學研究,為環境決策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路線。美國是較早開展環境風險評價研究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環境風險評價開始萌芽,但關于風險評價的內涵尚不清晰。20世紀80年代以來,風險評價的框架基本形成。美國國家科學院提出環境風險評價包含危害鑒別、劑量—效應關系評價、暴露評價和風險表征四個階段[3]。20世紀80年代后期,環境風險評價運用于決策的相關研究逐步增加,特別是比較風險評價理論的提出與發展,大大推動了美國環境決策發展。艾扎斯(Ijjasz)和特雷耶(Tlayie)認為,“在宏觀上,比較風險評價是在掌握大量正確數據的基礎上對決策中的風險進行排序比較,并以風險的大小作為決策方案的選擇依據,從而形成一個包含有科學家、決策者與利益相關者的開放、公平的相互交流的環境。”[4]三是建立生態風險評價的政策依據,為風險評價提供行動指南。“1998年美國國家環保局正式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指南》,提出生態評價三步法:問題形成、分析和風險表征,同時要求在正式的科學評價之前,首先制定一個總體規劃,以明確評價目的。”[5]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態風險評價方面的指導文件。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將比較風險評價應用于環境決策,確定了將當前環境決策未解決的問題具體化、在對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決策方案、決策者依據環境因素與潛在風險等因素對方案進行評估、方案選擇決策確定、校驗決策等基本環節。四是建立完備的風險管理與環境應急機制。對于環境存在的風險及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美國建立比較完善的環境風險管理與應急機制。環境風險管理與應急機制主要包括環境風險的宣傳與教育機制、風險預測預警機制、風險管理機制,針對潛在的環境風險進行識別、宣傳與防范,為降低風險和科學決策提供保障。
(二)歐盟食品風險評估制度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為確保食品安全,促進食品在成員國自由流通,歐盟就制定了食品安全政策。目前歐盟已建立相對完備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體系,能夠有效防控食品安全危機。一是構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法律框架,為風險評估工作提供法律依據。歐盟委員會分別于1997年和2000年《食品安全綠皮書》、《食品安全白皮書》,明確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總體思路,特別是提出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提出成立歐盟食品安監局作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實施機構,初步奠定了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制度基礎。2002年頒布了EC178/2002條例,明確提出食品安全法應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成立食品安全局(EFSA)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相關工作。二是建立食品安全的快速預警系統。歐盟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建立了食品與飲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6]。根據危急程度不同,預警系統分為預警通報和信息通報兩大類。當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可能危及人類健康時,成員國可以借助預警系統互通消息,從而減少風險。三是成立專門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組織機構,以保證評估工作的科學性與獨立性。歐盟食品安全局作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的專門機構,開展相對獨立、科學、公開、透明的風險評估工作。食品安全局組織機構完備,下設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和成員、咨詢論壇、科學委員會和科學小組[7]。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下年度工作計劃和上年度工作總結報告等職責。執行主任公開招聘產生,主要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咨詢論壇協助執行主任開展工作,負責與各成員國主管機構合作,加強信息交流,充分了解和把握潛在的風險。科學委員會和科學小組負責為決策提供科學建議。科學小組由食品安全領域專家組成,可以組織聽證會,加強與公眾交流,搜集公眾意見。科學委員會則由各小組的主席以及來自科學小組以外的六名專家組成,開展全面協調工作,確保科學建議的準確性與一致性。歐盟食品安全局自動發起或者是應歐盟委員會或其成員國的科學建議請求,必須在規定期限內為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提供科學技術支持,盡可能地搜集決策相關信息,在對其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將評估結果、風險信息等因素一并提供給歐盟委員會及其成員國。
(三)英國國家安全風險評估與城市風險評估體系
英國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國家安全風險評估和城市安全風險評估機制,能夠對國家層面和城市中可能發生的危害國家和社會安全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與控制。英國建立了完備的國家安全風險評估與預測機制,建構了《國家安全風險評估》、《國家安全任務與指導方針》等風險評估與風險應對的防范政策體系。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廣泛了解和分析潛在的國家安全風險的基礎上,根據相關的可能性及其影響,促進和協助政府聯合其他部門共同面對和化解風險。以英國倫敦為例,其“一案三制”意義上的城市風險管理機制十分完備,堪稱城市風險管理的典范,可以為區域內重大事件決策的風險防范提供參考。通常情況下,風險管理分為風險評估與防范、風險控制、風險處置與恢復等環節。在倫敦的城市風險管理中,風險評估程序非常完善。倫敦城市風險評估的基本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依法確立風險評估主體。英國2005年4月正式實施的《國內應急法》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是風險評估的責任主體,在風險評估與應急規劃中擔負重要責任。二是建立風險評估的協調機構。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以后,倫敦出于對危機事件有效防范的考量,著手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風險評估協調機構。倫敦區域應急論壇下設倫敦應急團隊,每個論壇的主要職責是對區域內的風險進行識別與評估,使倫敦能有效應對危機事件。三是完善風險評估的基本流程系統。倫敦的城市風險評估工作流程主要分為“選擇風險事項、挑選評估者、風險分析、風險評價、風險應對、監控與審查等六大步驟”[8]。選擇風險事項階段,主要由風險評估工作組和各應急論壇的組成部門協同合作,確定風險事項,識別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結合區域環境因素確定風險評估的原則與標準。挑選評估者階段,主要是確定風險評估者及地方應急論壇相關人員在工作中的分工與職責,確定主任評審員的人選,為后續工作奠定組織基礎。風險評價階段,主要由主任評審員負責,對未來五年內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分析與建議。風險分析階段,主要是由主任評審員對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并提出相對詳盡的風險分析報告。風險應對、監督與評審已經成為制度化、穩定化的工作,地方應急論壇每四年就要對所有風險提出正式的評審報告。
三、國外經驗對我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啟示
國外關于風險研究的理論與重大事件風險管理的實踐都取得了長足進展,而我國重大事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需要完善之處。汲取歐美發達國家重大事件風險管理的有益經驗,建立健全我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一)加強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理論研究
中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已經進入實踐階段,實踐中形成了四川“遂寧模式”和江蘇的“淮安模式”,但是中國關于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理論研究還十分匱乏。分析美國環境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美國國家科學院等環境保護的科研機構及專家學者關于環境風險的相關理論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引,對保障決策科學性和化解決策風險起到重要作用。中國學者關于風險社會理論的研究集中于風險社會意識形成和風險社會危害等研究領域。這些研究雖然奠定了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分析的理論基礎,能夠為風險評估提供理論支撐,但是結合中國社會轉型期社會穩定風險的分析不夠深入,對于重大決策可能引起的風險認識還不夠清晰。中國對于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價值的探討較多,但是對于如何推進實踐的可操作性研究明顯不足。風險評估作為一種技術已經在國內外政治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在國家、部門,特別是企業管理中廣泛應用,但是目前中國在重大決策中應用較少,學者提供了風險評估的框架體系,但是缺少細節設計,還有待于對重大決策風險評估的技術方法和實踐機制等領域進行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
(二)增強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意識
目前,從中國相關政府部門到社會公眾,整體上風險意識淡薄,對于風險管理認識不深入、不夠重視,特別是對于重大事件決策與社會穩定風險之間的相關性認識不清,缺乏管控風險的意識。因此,強化對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意識,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軟環境。發達國家的風險意識十分強烈,美國20世紀80年代就將環境保護問題上升到與國家安全、國家利益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進行管理,對重大事件風險評估與決策十分重視。英國對于國家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進行識別與防控,也是緣于其高度的風險意識。
(三)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法律制度
歐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有關食品風險評估的法律制度提前建立起來,為食品風險評估提供法律保障。英國國家安全以及城市風險管理的相關法律制度較早地完備起來,為風險評估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礎,使風險評估可以按照法律和制度要求系統化、經常化、穩定化地開展。中國對于重大決策風險評估的法律依據尚不充分,所以需要建立健全重大決策風險評估的相關法律政策,為開展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提供政策依據,保障風險評估工作有序進行。
引言
財務風險管理是現代公司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綜觀目前有關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文獻,我們不難發現兩個問題一是現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將公司財務風險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因而,規避和控制的手段也是全方位、多角度,成本高、耗費大,但效果不明顯,且缺乏層次感,二是受傳統部門財務觀念影響,將財務風險控制的主體定位在財務部門,認為財務部門理所當然應該對企業的所有財務風險承擔責任。筆者認為,將財務風險作為一個由財務部門加以控制和防范的整體,往往權責不清、目的不明,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企業不同管理層次所擁有的財權和承擔的責任是不一樣的,不同管理層次在風險控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一、財務分層管理理論與財務風險的層次性特征
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從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來看,公司財務管理是分層次展開的,管理主體及相對應的責權利是不同的。1997年,湯谷良、謝志華、王斌三位教授分別提出了經營者財務論、出資者財務論、財務經理的財務觀以及財務管理的分層管理體系。這一理論將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按主體劃分為出資者財務、經營者財務、財務經理財務三個層次,其中,出資者財務是以股東及股東大會決議名義直接行使的對重大公司財務事項的管理,出資者財務的目標是其所出資本的保值與增值。經營者財務是以董事長和總經理為代表的管理層行使對公司日常財務事項的決策權和重大事項的制定權、執行權,其管理對象是全部的法人財產,經營者既要承擔對出資者資本保值增值的責任又要承擔對債權人還本付息的責任。財務經理財務則是經營者財務的具體操作性財務,它屬于較低層次的財務管理,其主要任務是保證企業短期資產的效率和短期債務的清償。
公司財務風險是否具有層次性特征是現代企業財務風險能否采用分層管理的關鍵。結合企業組織結構特征和財務分層管理理論,我們認為企業財務風險是具有層次性特征的,理由如下
1 財務目標的層次性決定實現不同財務目標有著不同的風險。企業財務管理的總體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但具體到不同管理層次又有各層次的具體目標。出資者、經營者和財務經理目標不同,風險各異,目標的層次性決定實現不同層次目標有著不同層次的風險,盡管某些風險影響因素可能影響各個層次,但每個層次對這些因素的反映以及應該發揮和所能發揮的作用顯然是不同的。
2 財權在不同管理層次之間的分配決定著不同管理層次在風險控制中的作用不同。層級化的組織結構決定了不同管理層次在整個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職責權限不同,各個管理層次的財務權限不同,承擔的職責也就不一樣,在風險控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3 導致財務風險的各種因素產生作用的層面不同也表明財務風險具有層次性。財務風險是企業經營活動中各種風險因素在財務上的集中體現,由于企業各個財務管理層次上權責清楚,職責明確,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各種風險因素發生作用的影響范圍和深度不同。
筆者認為,公司財務風險可以根據公司財務管理層次劃分為出資者財務風險、經營者財務風險和財務經理財務風險三個層次,公司財務風險應該是各個層次財務風險的總和,各層次的目標不同,存在各自的風險,他們的風險累加起來構成了企業財務總風險。需要說明的是,將財務風險層級化并不否認某些風險因素自上而下影響各層各級;也不排除某一層次風險控制不力而加大其他層次風險,產生連環效應;更不排除在對待某些風險時各層級之間的協調作戰。強調分層管理,我們認為更有利于分清職責和各層次實現目標的業績考評。
二、不同層次財務風險的特征及責任主體
基于財務分層管理理論和上述財務風險的層次性特征,將風險管理理論和分層管理理論結合起來研究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對出資者財務風險、經營者財務風險、財務經理財務風險三個層次進行分層管理就成為解決目前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權責不清、效果不理想問題的一種新思路,也是現代企業在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后管理更科學的必然要求。
(一) 出資者財務風險的內容與特征
這里所說的出資者財務風險僅指出資者與特定受資企業之間形成投資與受資關系所帶來的財務風險,不包括出資者自身經營活動和其他投資活動所帶來的財務風險。歸納起來主要有資本投資風險、資本減值風險、資本經營財務風險、獲取股利風險以及經營者的道德風險五個方面。
首先,財產所有權是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經濟權利,企業設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財產所有權的維護和擴張。因此,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企業最基本的財務風險,其風險程度在企業中是最高的;其次,在兩權分離的條件下,生產經營活動交由經營者決策和執行,出資者對企業風險的管理主要通過一系列監控機制來實現。因此,出資者重視的是企業經營的結果而非過程,所以,這種風險具有一種靜態性,再次,由于出資者對企業日常經營的參與程度低,其對企業的管理主要通過一些制度性手段來實現,因此,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一種制度性風險。針對出資者財務風險的特點,我們認為,出資者應對上述五個方面的風險負責并采取相應的、合理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控制。
(二) 經營者財務風險的內容與特征
經營者財務風險是指由于經營者財務決策失誤或財務組織不當或財務協調不妥所帶來的風險。其中,財務決策最為關鍵,財務決策中諸如籌資決策、投資決策、股利政策等長期財務決策是經營者財務的管理重點,由此而產生的企業籌資活動風險、投資活動風險和收益分配活動風險就成為經營者財務風險的主要內容。
與出資者財務風險相比,經營者財務風險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企業經營者擔負著出資者資本保值增值和對債權人還本付息的責任,因而必須從出資者和債權人雙方角度綜合考慮企業財務風險。其次,經營者財務涉及企業經營過程中現金流轉的各個環節,風險存在于現金流轉的各環節中,由此引出的經營者財務風險管理也必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再次,經營者財務權既包括了企業出資者財務決策的執行權,又包括了企業日常財務活動的決策權和操作權。因而與出資者財務相比主要是制度性規定不同,經營者財務是制度性與操作性的綜合,與此相適應。經營者財務風險包括了與企業財務相關的制度性風險和操作性風險。
(三) 財務經理財務風險的內容與特征
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風險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其面臨的金融市場風險等外部固有風險,而傳統的內部控制風險評估方法缺乏對各類金融機構外部風險的量化分析方法,因此,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應當與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相結合,利用成熟的風險管理手段估測與識別方法對金融機構的外部風險進行量化分析,從而為更加合理的制定審計方案與實施實質性程序做好準備。
課程體系缺乏差異化與層次性。現代金融審計教學面向的對象是金融專業本科、研究生教育,因此,應當區分教學對象的知識背景有針對性的制定課程大綱與教學方案,而目前的的金融審計教學大綱主要是針對金融專業本科生教學制訂的,所以,金融基礎知識所占內容過多,審計技術與審計案例教學較為缺乏,需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與培養方案重新設計課程體系與內容。
一、金融風險
最早提出風險概念的美國學者海恩斯(Haynes)在其1985年出版的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寫道:“風險一詞在經濟學和其他學術領域中并無任何技術上的內容,它意味著損害或損失的可能性。”這就是金融風險的內涵。金融風險產生于金融活動之中,金融活動又貫穿于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金融風險存在的空間非常廣。另外,金融風險的形成受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著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制度,甚至政治制度。金融風險的成因,指能夠引起或增加金融風險事件發生的機會或影響損失程度的因素。金融風險成因分為內因和外因。金融機構的內在脆弱性是金融風險產生的重要內因。(1)金融企業的高負債率蘊含著金融風險。金融機構是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與一般企業相比,本質上是一種中介機構,這意味著金融行業是一個財務杠桿較高的行業,自有資本比率較低。金融行業是典型的高負債企業,因而其抗風險能力就更差。(2)金融創新工具的高杠桿率潛藏著金融風險。例如,巴林銀行破產倒閉,大和銀行被驅逐出美國金融市場就是例證。在激烈的競爭壓力和高收益的誘惑下,金融企業不斷創新金融工具,尤其是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上都采用了保證金交易,其特點是“以小博大”,在給交易者帶來獲取高額利潤機會的同時,醞釀著巨大的風險。(3)金融活動的虛擬性潛伏著金融風險。定義虛擬經濟,金融總是其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所以金融被稱作為虛擬,就是因為他自身“自我實現”和“自我強化”的運動特征,使它的價格常常與其賴以產生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相去萬里。在我國出現的典型例子是1992~1993年出現的海南房地產熱,大量的銀行資金被投入海南房地產。隨著泡沫的破滅,銀行資金被套牢,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至今尚未完全收回。
另外,金融風險產生的外因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因素的影響。金融業已成為國家宏觀、微觀經濟活動的核心和紐帶。金融風險受宏觀經濟的影響分別為:經濟周期的影響、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等。此外,從微觀角度分析,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失敗,也會導致金融資產質量惡化,金融風險的產生。銀行自由資本量有限,加上大部分資金是儲戶的存款,如果銀行的呆壞賬大量增加,準備金不足應付存款的提取,銀行信用就會遭到破壞,嚴重會導致銀行破產,從而引起連鎖性、社會性的風險事故。
二、金融風險管理理論
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是銀行業務發展和人們對金融風險的認識不斷加深的產物。最初,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主要偏重于資產業務的風險管理,隨著經濟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轉向負債風險管理方面。70年代末,國際市場利率劇烈波動,單一資產風險管理或負債風險管理已不再適用,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突出強調對資產業務、負債業務的協調管理。1994年我國開始對商業銀行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80年代以后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都有了新的提升,表外風險管理理論、金融工程學等一系列思想和技術逐漸被應用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進一步擴大了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90年代以后,巴林銀行倒閉、亞洲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危機使人們認識到,損失不再是由單一風險造成的,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因素交織作用而造成。《巴塞爾資本協議》隨之誕生,是國際銀行界風險管理的里程碑。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05-1198-02
1 概述
隨著軟件項目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軟件項目風險性表現的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對于大型的軟件項目開發,應用先進理論、復雜技術、投入人力、資金等,并且新型軟件開發要經過漫長時間,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勢必會埋藏更大的風險性,最終引起失敗的風險。通過合理運用項目風險理論和方法,能夠有效降低軟件項目開發的風險,從而保證軟件項目健康發展。基于此軟件項目風險管理理論和方法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掀起了軟件工程領域內研究的熱潮。作者通過歸納現代軟件項目風險理論和方法的研究資料,分析了各種理論與方法的特點。
2 軟件項目管理概念
在軟件工程領域,研究者始終探索如何實現軟件開發活動工程化,且合理利用工程項目的管理手段來挖掘軟件工程項目中潛在的風險隱患。對軟件項目風險管理概念簡析的關鍵就是掌握其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并且加以科學的改進和實際的運用。現代對軟件項目管理概念最新的理解為:它類似于其他工程項目,在整個開發過程中隱藏不同可能發生的風險,某些風險可能摧毀整個工程計劃。正確運用風險識別方法,盡可能降低風險對軟件項目開發造成的危害,將此項活動稱為軟件風險管理。隨著人們對軟件風險管理概念不斷深化,為軟件項目風險管理理論和方法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3 軟件項目風險管理的理論探究
3.1 基于Boehm的風險管理模型
Boehm通過公式RE=P(UO)*L(UO)來表達風險影響因素間量的關系。RE代表風險或風險帶來的影響,P(UO)代表實現預期結果出現的概率,L(UO)代表不理想、結果造成危害性的程度。從風險管理步驟看,Boehm傾向于傳統的項目風險管理理論,認為風險管理包括風險評估及風險控制兩方面,風險評估是指識別、研究、等級設定,風險控制是指確定管理計劃、處理、監督風險。
Boehm核心是指十大風險因素列表,主要是指人員缺少、進度安排不科學、預算不準確、需求隨意改變等。根據各種風險因素的特點,Boehm制定給了針對性強的風險管理措施。在實際操作中,用十大風險列表為評判標準,歸納眼前項目相應的風險因素,評估完成后再實行對策,當召開討論會上針對十大風險因素的處理進展進行歸納,改進原有的十大風險因素表,依此類推。
3.2 基于SEI的CRM風險管理模型
SEI的風險管理目標為:對所有引發不良后果的因素進行持續的評估;發現亟待需要解決的風險;實施控制風險的措施;評測并保證風險措施使用的合理性。SIE模型需要對項目生命期的各階段均進行風險評定與管理,其風險管理包括五個環節:風險識別、分析、計劃、跟蹤、控制。圖1給出的框架說明了采用CRM的基礎活動量間的內在關聯,強調項目開發過程實質是一系列不斷反復進行的活動過程。各風險因素通常都要求遵照順序完成所有活動,然而對有差異的風險因素所對應的活動既能是并發的用能是分離的。
上圖箭頭表明信息的邏輯流,而溝通就是信息流的核心與方法。其中風險識別是采用調查問卷完成的,問卷問題的要求是信息含量足夠大,所涉及到領域要全面。風險分析側重點是掌握所有風險在此項目中的出現概率以及后果危害性,從而產生上述的最十大風險問題。
3.3 基于CMM/CMMI的風險管理模型
CMM是指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基于SEI管理模型上的,其優點是能夠對軟件能力與成熟度的標準進行準確評定。其標準是經過知名專家論證后得出的,側重點是開發過程的管理,是現代軟件項目風險管理中應用最廣的模型。能力成熟度模型依靠五個逐層遞進的層次進行表示,具體是指起始級、可重復級、已定義級、已管理級、優化級,項目風險管理主要聚集于第三級水平。SEI將CMM進化成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這是對原有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改進。
在集成成熟度模型中,風險管理是第三級殊的過程域,是軟件風險管理的關鍵構成部分,展現了風險管理的過程特性,進而將過程中各項風險管理原則呈現的淋漓盡致。基于CMM∕CMMI的風險管理模型的發展,起到了促進風險管理理論和軟件過程研究為主導的軟件工程的有機結合,為軟件項目風險管理發展指明了方向。
4 軟件項目風險管理的方法探究
4.1 軟件項目風險識別方法
第一,風險清單法。Boehm已經對風險序列進行了界定,并編制了10大風險源清單。它已經明確了在軟件開發生命期內,針對各個關鍵時期可根據10大風險源清單來調整,而且把風險管理納入軟件項目開發生命周期模型。第二,風險辨別法。此方法是從項目分類學層面劃分風險,對其類型進行劃分,從簡單的清單列表轉化為類數和問卷辨別過程融合,保證軟件項目是完整結構。第三,問卷調查表法。此方法是建立專家設計風險管理問卷調查表前提下,對所有軟件項目開發人員展開問卷調查,并對所獲取數據做出處理。
4.2 網絡分析技術方法
第一,計劃評審技術。主要是根據項目進展情況做風險評估,一般需要所有時間都遵循三點分布原則,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在實際應用中不能達到,因此經常和蒙特洛仿真共同運用。第二,關鍵技術。此技術起源于Goldratt的制約理論,利用關鍵鏈替換關鍵路徑的思想,即關鍵鏈項目管理。第三,Petri網技術。此技術主要用于研究離散動態事件,其特點是并行、共發、同步,多用于軟件工程項目描述階段,屬于軟件工程領域的基礎技術。
4.3 基于Riskit的風險管理方法
此方法主要是說明項目中的風險因素及其關聯,它被認為是風險管理的定性依據,因而存在于軟件項目開發的全過程。Riskit的優點包括靈敏度高、操作簡單、實用性強、結果可靠等,它建議有差異的結構與項目在運用它過程中要結合運行情況及時調整。并且將組織原有的風險管理實踐、可利用的資源、項目的真實狀況等均納入考慮范圍,以此明確項軟件目風險管理的層次級別以及準確程度。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軟件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其風險因素會越來越多,實施風險管理能保證軟件項目開發過程的安全性。然而,軟件項目風險管理屬于綜合性學科,要想對其做到完全理解,必須從軟件項目風險管理理論和方法研究著手,善于發現原有項目管理存在的不足,并能結合現代軟件發展情況創新風險管理方法,從而為軟件開發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展現狀的基礎上,通過關鍵詞共現網絡和聚類分析,探究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現有研究熱點領
域和新興領域的研究主題,并對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特點進行總結,以推動我國項目管理
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
文;科學計量;信息可視化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24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821(2014)01-0110-05
Analysis of the Topics of Ch
ina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Based on the View of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Master Degree
Thesis
Zhu Fangwei1 Song Haoyang1 Hou Jianhua2
(1.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
an 116024;
2.Humanities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4,China)HT〗
〔Abstract〕”BZ〗Use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project ma
nagement in China in Scientometrics method.Based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mes o
f the existing hot and emerging field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cluster analysis.Then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Chin
as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ing and proposed some advises about the future d
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
mprovement of Chinas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
nt;master dissertation;scientometrics;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0年,華羅庚最早將項目管理的
主要方法之一網絡計劃技術引進國內,并命名為“統籌法”,自此拉開了我國項目管理研究
與應用的序幕?1965年6月,《人民日報》發表了華羅庚的《統籌方法平話》,進一步促進
了網絡計劃技術在我國的推廣與應用[1]?這一時期,我國的項目管理主要處于理
論方法學習與推廣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現代項目管理理論在國內工程實踐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利用世界
銀行貸款所建設的云南魯布格水電站飲水導流工程,首次采用了國際招標和項目管理方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隨后,一些大型工程建設項目如二灘水電站?三峽水利
樞紐建設相繼采用了項目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進入90年代后,相關研究者開始著手我國項目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工作,并于1991年成立了
我國第一個項目管理專業學術性組織,中國項目管理研究委員會?截至2000年,委員會總共
開過3次學術年會和兩次國際研討會[3]?由該委員會組織構建的《中國項目管理
知識體系》?內部發行的《項目管理》刊物以及《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標準》,對我
國項目管理理論的研究和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而國內高等院
校和機構則成了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的主力軍?20世紀90年代開始,相關高校開始設立項目
管理專業,將其作為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培養碩士?博士等各
層次專業人才?截至2012年,全國具有項目管理專業學位授予權的院校和機構共有133所,
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和機構有97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大大推動了我國項目管
理理論研究的發展,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學者對項目管理前沿探索
的最新成就[4]?
目前,已有一些學者通過對我國項目管理的發展過程?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不同程
度的研究分析,以期指導該領域未來的發展[5-7]?但多數研究都是從個人的視
角出發,帶有較強的主觀性?相比之下,陸紹凱統計了《國際項目管理學報》和中國優秀博
碩士論文數據庫中有關項目管理的研究性論文,分析了從1999-2003年間我國項目管理研究
主題和應用行業領域情況,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觀性?
本文使用CiteSpace軟件對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數據進行科學計量與可視化分析,并繪制
可視化網絡圖譜,在保證客觀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對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熱點領域和新興領
域及其主要主題進行分析?較為客觀地反映了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借此
為未來項目管理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導?
1 我國項目管理學位論文的基本情況
在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CDFD)?全國高校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CALIS)?中國
國家圖書館和萬方學位論文等數據庫中,以“學科專業名稱=項目管理”?“時間=不限~
2012年”為條件進行數據檢索,經去重處理后共獲得博士論文37篇,碩士論文7 344篇
?
盡管存在數據庫數據不全的情況,但現有數據能夠代表項目管理研究學位論文整體數量分布
情況和研究方向?其中,項目管理專業博士學位論文數量較少,說明該專業博士人才的培養
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碩士學位論文對項目管理理論研究起到主要的推動作用?
從各年論文數量的分布狀況看,2005年的論文數量最少,2006-2009年間論文數量出現驟增
,于2009年達到最大量,隨后幾年論文數量出現小幅下降,具體數據如圖1所示?由此,可
以判斷,自2005年開始項目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及理論研究得到快速發展,整體呈現上升態
勢?
按各院校論文總數對學位論文的產出單位進行統計排序,排名前20的高產院校論文數量共占
文獻數據總量的90.1%,具體數據如圖2所示?結合各院校背景和發展實際來看,論文產量
較高的院校通常開設了項目管理工程碩士學位,如北京郵電大學的項目管理教育
中心和中國海洋大學的在職研究生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對專業項目管理人才的旺
盛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理論研究水平,學術
型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對于項目管理理論的發展與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在20所院
校中理工科院校占14所,其論文數量占20所院校總量的65.9%,說明項目管理雖然屬于管理
科學,但與IT?科技?建筑等理工科項目實踐聯系緊密?
2 研究分析
學術論文中的關鍵詞,對于揭示論文主題有著重要的作用[8]?因此,本文以項目
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詞為對象,使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網絡和聚類分
析,在探究項目管理理論研究主要領域及其主要研究主題的基礎上,揭示我國項目管理理論
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2.1 熱點領域概況分析
運用CiteSpace軟件構建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共現頻次在100以上
的關鍵詞共有15個?其中“項目管理”的共現頻次雖然最高(1 431次),但對于揭示
本專業的研究主題作用較小,因此以下主要對其余14個關鍵詞進行分析,具體頻次如圖3所示?
14個關鍵詞共現頻次合計2 540次,占除“項目管理”以外關鍵詞總共現頻次(6 298
次)的40.33%,表明這14個關鍵詞所反映的研究領域可代表當前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的主要熱點領域?對14個關鍵詞的研究主題及其相關性進行分析發現,在“項目管理”領域
中主要包括“項目質量管理”?“項目進度管理”?“項目成本管理”?“可行性研究”和
“項目風險管理”5個關鍵詞共現網絡群組,即5個熱點領域?其中,“項目風險管理”群組
的共現頻次及所含關鍵詞節點數量最多,這表明項目風險管理的相關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極
大關注?
在選定的閾值下,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及熱點領域分布,如圖4所示?對關鍵詞共現網絡各節
點的中心度指標進行分析,中心度數值在0.07以上的關鍵詞包括:“成本控制(0.1)”
?“可行性分析(0.09)”?“房地產項目(0.09)”?“項目管理(0.07)”?“風
險分析(0.07)”和“經濟評價(0.07)”?結合各群組間網絡關系分析發現,6個高中
心度共現關鍵詞相互聯結,形成以“風險分析——可行性分析——經濟評價——房地產項目
——成本控制——項目管理”依次排序的連接鏈,將“項目風險管理”?“可行性研究”?
“項目成本管理”和“項目管理”4個群組聯系在一起?而“項目質量管理”和“項目進度
管理”群組分別通過“可行性研究”和“項目成本管理”兩群組與其他群組聯結?這表明不
同熱點領域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而項目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通常涵蓋了
項目管理中某幾個領域的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綜合性?
2.2 項目管理研究主題分析
依據各共現節點研究主題的相關性,通過CiteSpace軟件構建關鍵詞聚類,以TF*IDF算法抽
取每個聚類的主題標識詞[9]?對各熱點主題進行初步分析整理,得到可反映論文
研究主題的聚類17個?其中,9個聚類的熱點主題包含于5個熱點領域中,另有8個聚類屬于
近年來新興的研究主題,反映了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的新興領域,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2.2.1 熱點領域主題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再次證實了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的結果,即“項目風險管理”?“項目質量
管理”?“項目成本管理”?“項目進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是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熱點研究領域?結合高頻共現關鍵詞和聚類結果,探究五個熱點領域的熱點主題,具體內容
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聚類分析的熱點和新興領域及
①有關“項目風險管理”的高頻共現關鍵詞包括“風險分析”?“風險識別”?“風險
”以及“層次分析法”,共現頻次共計548次,這說明對風險的有效識別和分析成了項目風
險管理的熱點主題?同時,聚類結果顯示國際項目成為風險管理新的研究對象,這體現了項
目管理的國際化趨勢[10]?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我國境內開展的國際項目逐
漸增加?這些國際項目通常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環境,需要的技術更加多樣化,更多地采用國
際化標準和規范?項目實施者不僅要應對較為傳統的項目風險,還要考慮許多新的風險因素
,如政治?環境等,這給項目活動的開展造成了更大的困難?因此,對國際項目來說,項目
風險的有效識別?評估及應對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顯著;
②“質量控制”的共現頻次為173次,說明“項目質量管理”領域以質量的監控為研究熱點
?通過聚類分析發現,近年來,項目成果的可持續發展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盡管項目是一
次性的任務,但項目的交付物通常會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持續創造經濟價值?項目成果質量
的可持續性對于之后的運營管理?成本控制?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尤其是在自
然資源開發與利用和生態發展的項目中,可持續性成為影響項目能否開展的關鍵因素?因此
,不僅要強調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質量監控,更要關注項目的后評價問題?通過建立項目后評
價體系和方法,來衡量項目成果的可持續性,在確保項目成果質量的基礎上,實現項目的可
持續發展,成為項目質量管理的一個熱點主題;
③高頻共現關鍵詞統計顯示,項目進度的監控問題受到“項目進度管理”領域的重視?聚類
分析則發現,近年來建筑工程類項目的進度控制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這一現象與我國經
濟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后,為促進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政府加大
了國內基礎建設投資,各地紛紛籌備并實施大中型建筑工程類項目?而在建筑工程類項目實
踐中,由于項目管理水平?施工條件,資源需求,設計變更,物資供應以及相關方協調等因
素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進度失控問題[11],這對項目成本?質量?收益等方面都
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項目進度控制的理論?工具和方法有著重要的
實踐意義;
④“項目成本管理”領域以“成本控制”(共現頻次182)為熱點,尤其是有關項目成本控
制方法的改進與完善問題?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傳統的成本控制方法面對復雜性不斷提高的
項目及環境,自身的局限性不斷暴露?單純的以目標利潤為導向,強調目標成本,往往無法
有效滿足項目的多方面需求?為了彌補傳統控制方法的不足,“項目成本管理”領域引入了
“價值工程”理念?價值工程能夠綜合考慮功能與經濟要求,在保證達成項目必要目標的同
時,實現成本的降低?如何將價值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有效的應用于項目成本管理,以最低的
成本達成項目的必要目標,實現成本降低與功能最佳的統一,成為該領域的熱點問題;
⑤“可行性研究”領域以清潔能源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經濟評價”為主要研究
主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以煤炭為主要來源的能源結構不僅無法滿足快速增長
的需求,更不利于環境的保護與有效利用?為了改變能源結構?改善環境狀態,清潔能源項
目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快速發展?而此類項目通常具有規模和資金需求量大,建設周期
和投資回收期長等特征,在項目投產后能否獲得足夠的利潤以保證項目成果的持續運營成為
該類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議題?
2.2.2 新興領域主題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表明,近年來項目管理理論研究中出現了4個新興領域,即“項目團隊管理
”?“項目知識管理”?“多項目管理”和“項目管理模式”?由于這些理論的研究處于起
步階段,相關文獻數量少,所以在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中未能形成大的群組或領域,但新興
領域對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發展與完善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①為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現代企業廣泛采用團隊運作方式來靈活應對內外部變化
?項目活動的復雜性要求團隊成員能夠彼此協作,共同完成任務?而項目團隊成員通常是來
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具有成就動機強?自主性和創造性高?工作難以監控和評價等特征
,這給項目團隊的組建及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有關團隊建設?成員管理等“項目團隊管理
”問題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
②“項目知識管理”是在項目管理與知識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的過程中產生的?在項目活動的
展開過程中,不僅需要輸入專業性的知識以支持項目,同時還會創造出大量新知識,這些知
識成為團隊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然而,在項目知識管理實踐中還存在著大量問題,如對于
知識的積累轉化重視不足?知識在項目團隊中沒有進行完整的傳遞等[12],這阻
礙了員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時也增加了知識流失的風險?因此,培養項目團隊學習?創新
和傳播知識的能力?構建知識管理系統,促進知識交流與共享等相關主題成為該領域的主要
研究內容;
③“多項目管理”領域主要涉及企業的項目群和項目組合管理?在企業實踐中,往往需要同
時開展多個項目?由于財力?人力等資源的有限性,為了滿足各項目不同的需求,需要對各
種資源進行合理的安排與利用?通過多個項目間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協調,不僅能達成各
項目自身的目標,還有助于企業整體績效的最優?因此,多個項目間的協調問題成為該領域
的主要研究主題;
④“項目管理模式”領域主要探討項目管理模式的應用與優化問題?傳統的項目管理模式,
如設計——招標——建造?建造——運營——移交?項目承包和設計——采購——建造等,
通常被應用于大型復雜的工程建設項目,以期應對此類項目建設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風
險高等不利因素?但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傳統項目管理模式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如缺乏
敏捷性?過分強調技術性?對項目過程的割裂等?為了實現項目管理模式的優化,“動態聯
盟”的思想被引入項目管理領域?企業間的動態聯盟可以充分利用聯盟各方的核心競爭優勢
,共同應對環境變化,提升競爭力,抵御風險,實現資源的共享?因此,動態聯盟項目管理
模式的構建?管理與應用成為該領域的新興主題?
3 研究結論
通過對項目管理碩士學位論文數據的計量與可視化分析,本文探究了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
的熱點和新興領域現狀,對目前我國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的特征總結如下?
3.1 選題方向較為多元,研究內容豐富
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顯示,項目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主要以5個項目管理問題為熱點研究
領域,并通過融入新的視角和理念來促進各熱點領域發展與完善?從風險管理的國際化趨勢
,到質量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再到價值工程理念的引入,以及進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對象的
轉變,都表明了5個熱點領域研究主題的豐富與多樣性?
3.2 新興領域初步形成,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發現主要形成了4個新興領域?其中,在與其他研究領域的交叉融合過
程中,形成了“項目知識管理”;“項目團隊管理”則體現了項目管理從硬因素轉向對軟因
素的關注[13];傳統的單一項目管理擴展到多個項目之間的協調管理,項目管理
模式中也引入了新的理念?但總體來看,這些新興主題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論成
果較少且缺少系統性,需要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
3.3 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是項目管理理論研究的重要特征
國際項目的風險管理?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監控以及清潔能源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都表明
項目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及研究內容緊跟時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參考文獻
[1]蔚林巍.項目管理的最新進展[J].管理工程學報,2000,(3):65-69
.
[2]駱,馬紅霞.項目管理發展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05,(5):28-29.
[3]李波.項目管理理論綜述與前沿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31):212-21
4.
[4]陸紹凱.項目管理的研究前沿[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36-38.
[5]程鐵信,霍吉棟,劉源張.項目管理發展評述[J].管理評論,2004,(2):59-62.
[6]應尚軍,王炎.項目管理的研究現狀與研究前景[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11)
:131-133.
[7]劉莉.論現代項目管理的四大轉變[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
).
[8]朱彩萍.學術論文中關鍵詞的規范[J].圖書與情報,2005,(4):51-53.
[9]Chen C,Ibekwe SanJuan F,Hou 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
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
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0]劉鳳樓.我國的項目管理及其發展展望[J].商場現代化,2006,(5):59-60.
[11]倪祥如.新海發電公司2×330MW擴建工程進度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