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會考重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11-04 09:20: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歷史會考重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歷史會考重點

篇(1)

2.庫侖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點電荷間的作用力(N),k:靜電力常量k=9.0×109N?m2/C2,Q1、Q2:兩點電荷的電量(C),r:兩點電荷間的距離(m),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3.電場強度:E=F/q(定義式、計算式){E:電場強度(N/C),是矢量(電場的疊加原理),q:檢驗電荷的電量(C)}

4.真空點(源)電荷形成的電場E=kQ/r2 {r:源電荷到該位置的距離(m),Q:源電荷的電量}

5.勻強電場的場強E=UAB/d {UAB:AB兩點間的電壓(V),d:AB兩點在場強方向的距離(m)}

6.電場力:F=qE {F:電場力(N),q:受到電場力的電荷的電量(C),E:電場強度(N/C)}

7.電勢與電勢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電場力做功:WAB=qUAB=Eqd{WAB:帶電體由A到B時電場力所做的功(J),q:帶電量(C),UAB:電場中A、B兩點間的電勢差(V)(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E:勻強電場強度,d:兩點沿場強方向的距離(m)}

9.電勢能:EA=qφA {EA:帶電體在A點的電勢能(J),q:電量(C),φA:A點的電勢(V)}

10.電勢能的變化ΔEAB=EB-EA {帶電體在電場中從A位置到B位置時電勢能的差值}

11.電場力做功與電勢能變化ΔEAB=-WAB=-qUAB (電勢能的增量等于電場力做功的負值)

12.電容C=Q/U(定義式,計算式) {C:電容(F),Q:電量(C),U:電壓(兩極板電勢差)(V)}

13.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C=εS/4πkd(S:兩極板正對面積,d:兩極板間的垂直距離,ω:介電常數)

14.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帶電粒子沿垂直電場方向以速度Vo進入勻強電場時的偏轉(不考慮重力作用的情況下)

類平 垂直電場方向:勻速直線運動L=Vot(在帶等量異種電荷的平行極板中:E=U/d)

拋運動 平行電場方向: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d=at2/2,a=F/m=qE/m

注:

(1)兩個完全相同的帶電金屬小球接觸時,電量分配規律:原帶異種電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帶同種電荷的總量平分;

(2)電場線從正電荷出發終止于負電荷,電場線不相交,切線方向為場強方向,電場線密處場強大,順著電場線電勢越來越低,電場線與等勢線垂直;

(3)常見電場的電場線分布要求熟記〔見圖[第二冊P98];

(4)電場強度(矢量)與電勢(標量)均由電場本身決定,而電場力與電勢能還與帶電體帶的電量多少和電荷正負有關;

(5)處于靜電平衡導體是個等勢體,表面是個等勢面,導體外表面附近的電場線垂直于導體表面,導體內部合場強為零,導體內部沒有凈電荷,凈電荷只分布于導體外表面;

(6)電容單位換算:1F=106μF=1012PF;

(7)電子伏(eV)是能量的單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關內容:靜電屏蔽〔見第二冊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應用〔見第二冊P114〕等勢面〔見第二冊P105〕。

恒定電流

1.電流強度:I=q/t{I:電流強度(A),q:在時間t內通過導體橫載面的電量(C),t:時間(s)}

2.歐姆定律:I=U/R {I:導體電流強度(A),U:導體兩端電壓(V),R:導體阻值(Ω)}

3.電阻、電阻定律:R=ρL/S{ρ:電阻率(Ω?m),L:導體的長度(m),S:導體橫截面積(m2)}

4.閉合電路歐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內+U外

{I:電路中的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R:外電路電阻(Ω),r:電源內阻(Ω)}

5.電功與電功率:W=UIt,P=UI{W:電功(J),U:電壓(V),I:電流(A),t:時間(s),P:電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電熱(J),I:通過導體的電流(A),R:導體的電阻值(Ω),t:通電時間(s)}

7.純電阻電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電源總動率、電源輸出功率、電源效率:P總=IE,P出=IU,η=P出/P總{I:電路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U:路端電壓(V),η:電源效率}

9.電路的串/并聯 串聯電路(P、U與R成正比) 并聯電路(P、I與R成反比)

電阻關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電流關系 I總=I1=I2=I3 I并=I1+I2+I3+

電壓關系 U總=U1+U2+U3+ U總=U1=U2=U3

功率分配 P總=P1+P2+P3+ P總=P1+P2+P3+

10.歐姆表測電阻

(1)電路組成 (2)測量原理

兩表筆短接后,調節Ro使電表指針滿偏,得Ig=E/(r+Rg+Ro)

接入被測電阻Rx后通過電表的電流為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與Rx對應,因此可指示被測電阻大小。

(3)使用方法:機械調零、選擇量程、歐姆調零、測量讀數{注意擋位(倍率)}、撥off擋。

(4)注意:測量電阻時,要與原電路斷開,選擇量程使指針在中央附近,每次換擋要重新短接歐姆調零。

11.伏安法測電阻

電流表內接法: 電流表外接法:

篇(2)

歐洲聯盟(歐盟)成立:1967年,西歐六國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機構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經濟實體)。1993年,歐盟(經濟政治實體)正式成立。

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正式成立,會員國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又稱“亞太經合組織“APEC):1989年問世,1991年大陸、中國臺北和香港一起加入。2001年第九次會議在上海舉行。

篇(3)

但人們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通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并利用規律。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辦事情時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尊重客觀規律,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小 結】

一、“四個一”:

一個核心概念---物質;

一個根本觀點---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一個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一個對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二、“兩個二”(兩對辨證關系和方法論):

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意識的能動性

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

三、主干知識與熱點聯系:

篇(4)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1區域聯系與區域發展

1.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3)今后,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的鄂爾多斯。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2.產業轉移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1)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3)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并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4)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2區域經濟發展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1)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2)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3)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1)大規模機械化生產(2)地區專業化生產農業發展方向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1)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3)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問題與對策(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3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和能源基地建設開采條件(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2)市場廣闊(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能源基地建設(1)擴大煤炭開采量(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煤—焦—化煤—鐵—鋼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環境的保護與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2)調整產業結構;(3)“三廢”的治理

3.流域的發發——以田納西河為例田納西河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護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1)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2)19世紀后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3)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流域的綜合開發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4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區域

(區域劃分,有無明顯界限)

(1)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2)區域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以下用長、松替代)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④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2.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

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對商業:長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3.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農業社會:(1)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2)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3)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4)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農業社會后期:(1)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3)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高中地理會考知識點5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篇(5)

3.參考系不一定是不動的,只是假定為不動的物體。

4.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運動情況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時間軸上n秒時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時間,是第n個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時刻。

6.忽視位移的矢量性,只強調大小而忽視方向。

7.物體做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對性,必須選一個參考系,選不同的參考系時,物體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應打出輕重合適的小圓點,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橫線,應調整一下振針距復寫紙的高度,使之增大一點。

10.使用計時器打點時,應先接通電源,待打點計時器穩定后,再釋放紙帶。

11.釋放物體前,應使物體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位置。

篇(6)

1、不僅電荷能產生電場,變化的磁場亦能產生電場;

2、不僅電流能產生磁場,變化的電場亦能產生磁場;

二、對麥氏理論的理解

1、穩恒的電場周圍沒有磁場;

2、穩恒的磁場周圍沒有電場

3、均勻變化的電場產生穩恒的磁場;

4、均勻變化的磁場產生穩恒的電場;

5、非均勻變化的電場、磁場可以相互轉化;

三、電磁場: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相互聯系,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場,這就是電磁場;

四、電磁波:電磁場由近及遠的傳播,就形成了電磁波;

1、有效向外發射電磁波的條件:

(1)要有足夠高的頻率;

(2)電場、磁場必須分散到盡可能大的空間(開放電路)

2、電磁場的性質:

(1)電磁波是橫波;

篇(7)

1、干涉:兩列頻率相同的波相互疊加,在某些地方振動加強,某些地方振動減弱,這種現象叫波的干涉;

(1)、發生干涉的條件:兩列波的頻率相同;

(2)、波峰與波峰重疊、波谷與波谷重疊振動加強;波峰與波谷重疊振動減弱;

(3)、振動加強的區域的振動位移并不是一致;

2、衍射:波繞過障礙物,傳到障礙物后方的現象,叫波的衍射;(隔墻有耳)

能觀察到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是:障礙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長小,或差不多;

3、衍射和干涉是波的特性,只有某物資具有這兩種性質時,才能說該物資是波;

二、光的電磁說:

1、光是電磁波:

(1)、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0×108m/s;

(2)、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3)光能發生衍射、干涉現象;

2、電磁波譜: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倫琴射線、γ射線;

(1)從左向右,頻率逐漸變大,波長逐漸減小;

(2)從左到右,衍射現象逐漸減弱;

(3)紅外線:熱效應強,可加熱,一切物體都能發射紅外線;

(4)、紫外線:有熒光效應、化學效應能,能辨比細小差別,消毒殺菌;

3、光的衍射:特例:萡松亮斑;

4、光的干涉:

(1)雙縫(雙孔)干涉:波長越長、雙孔距離越小、光屏間距離越大,相鄰亮條紋間的距離越大;

(2)薄膜干涉:特例:肥皂泡上的彩色條紋;檢測工件的平整性,夏天油路上油滴成彩色;

三、光電效效應:在光的照射下,從物體向外發射出電子的現象叫光電效應,發射出的電子叫光電子;

1、現象:

(1)、任何金屬都有一個極限頻率,只有當入射光的頻率大于極限頻率時,才能發生光電效應;

(2)、光電子的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光,只隨入射光的頻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入射光照射在金屬上光電子的發射幾乎是瞬時的,一般不超過10-9s

(4)當入射光的頻率大于極限頻率時,光電流的強度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

2、在空間傳播的光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光子;光子的能量:E=hγ(光的頻率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大)

3、光電效應證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4、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

四、激光具有:相干性(作為干涉光源);平行度好(作光盤、測量);亮度高(加熱、光刀)

篇(8)

3.電阻、電阻定律:R=ρL/S{ρ:電阻率(Ω?m),L:導體的長度(m),S:導體橫截面積(m2)}

4.閉合電路歐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內+U外

{I:電路中的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R:外電路電阻(Ω),r:電源內阻(Ω)}

5.電功與電功率:W=UIt,P=UI{W:電功(J),U:電壓(V),I:電流(A),t:時間(s),P:電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電熱(J),I:通過導體的電流(A),R:導體的電阻值(Ω),t:通電時間(s)}

7.純電阻電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電源總動率、電源輸出功率、電源效率:P總=IE,P出=IU,η=P出/P總{I:電路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U:路端電壓(V),η:電源效率}

9.電路的串/并聯 串聯電路(P、U與R成正比) 并聯電路(P、I與R成反比)

電阻關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電流關系 I總=I1=I2=I3 I并=I1+I2+I3+

電壓關系 U總=U1+U2+U3+ U總=U1=U2=U3

功率分配 P總=P1+P2+P3+ P總=P1+P2+P3+

10.歐姆表測電阻

(1)電路組成 (2)測量原理

兩表筆短接后,調節Ro使電表指針滿偏,得Ig=E/(r+Rg+Ro)

接入被測電阻Rx后通過電表的電流為Ix=E/(r+Rg+Ro+Rx)=E/(R中+Rx),由于Ix與Rx對應,因此可指示被測電阻大小。

(3)使用方法:機械調零、選擇量程、歐姆調零、測量讀數{注意擋位(倍率)}、撥off擋。

(4)注意:測量電阻時,要與原電路斷開,選擇量程使指針在中央附近,每次換擋要重新短接歐姆調零。

11.伏安法測電阻

電流表內接法: 電流表外接法:

篇(9)

(1)2010年4月17日宣告分派并發放2009年現金股利120萬元。N公司2010年度實現凈利潤745萬元;2011年4月18日宣告分派并發放2010年現金股利400萬元,2011年實現凈利潤810萬元。2010年N公司因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的金額為60萬元,2011年N公司因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的金額為70萬元。(2010年與2011年由于可供出售金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的金額均未考慮所得稅的影響)

(2)M公司2010年6月銷售300件甲產品給N公司,每件售價1萬元,每件成本0.7萬元,N公司2010年對外銷售甲產品150件,每件售價1.2萬元。2010年末甲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為每件0.8萬元;2011年M公司出售100件乙產品給N公司,每件售價5萬元,每件成本3萬元;2011年N公司對外銷售甲產品60件,每件售價10萬元;2011年N公司對外銷售乙產品30件,每件售價6萬元;2011年12月31日,甲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為每件0.6萬元,乙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為每件3.6萬元。

(3)M公司2010年6月30日出售一項不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給甲公司,該項固定資產的售價為500萬元,賬面價值為360萬元,N公司購入后作為管理用固定資產入賬,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零,按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

(4)2010年6月1日,N公司按面值購入M公司2010年1月1日發行的五年期到期一次還本、分次付息債券,準備持有至到期,實際支付價款為1 500萬元(假定不考慮相關稅費),票面利率(等于實際利率)8%,每年1月15日付息。

要求:

1.編制M公司2010年和2011年與長期股權投資有關的會計分錄;

2.編制MN集團公司2010年末合并報表的調整、抵銷分錄;

3.編制MN集團公司2011年末合并報表的調整、抵銷分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參考答案:

解題前的分析:M公司與N公司的合并屬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購買方M公司以支付現金資產的方式取得對N公司70%的持股比例,由于在購買日被購買方的可辨認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相等,所以在編制合并報表時,M公司無需對N公司的個別會計報表按購買日公允價值進行調整。另外,由于購買日M公司的購買成本2 500萬元大于應享有被購買方N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2 380(3 400×70%)萬元,所以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會產生120(2 500-2 380)萬元的一項商譽。

詳細解讀:

要求1.編制M公司2010年和2011年與長期股權投資有關的會計分錄。

1)2010年1月1日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N公司 2 500

貸:銀行存款 2 500

2)2010年分派2009年現金股利時:

借:銀行存款 84(120×70%)

貸:投資收益 84

3)2011年分派2010年現金股利時:

借:銀行存款 280(400×70%)

貸:投資收益 280

要求2.編制MN集團公司2010年末合并報表的調整與抵銷分錄。

第一,調整分錄(按權益法對M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進行調整)

(1)借:投資收益 84

貸:長期股權投資 84

此筆調整分錄的目的是要把成本法下收到現金股利的會計分錄調整為權益法下收到現金股利的會計分錄。

(2)借:長期股權投資 422.8

貸:投資收益

422.8

N公司調整后的凈利潤=745-150+150-150+105

-140+14+30-70+70=604

M公司應享的投資收益=604×70%=422.8

提醒考生:子母公司以及同一母公司下的子公司之間發生的內部交易或事項中涉及到損益類事項的,應當對來源于子公司個別報表中的凈利潤進行調整,母公司應按子公司調整后的凈利潤乘以其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或應承擔的投資損益。

(3)借:長期股權投資 31.5(45×70%)

貸:資本公積

篇(10)

新課改之后,對高中歷史的教學要求發生了變化。新的課程標準要求高中歷史課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具體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學生不僅要學好知識,而且要能靈活地運用知識。要做到這一點,提高學生的課堂閱讀能力非常重要。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我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粗淺的經驗是,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帶著目標仔細讀

課本本身有著非常明顯的優點。章、節、目、段之間有著內在聯系。指導學生認真仔細讀課本是閱讀的最重要的環節。閱讀前教師應對課本進行深入鉆研。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巧妙地編選幾個知識性、思想性都比較強,提綱挈領的思考題,課前寫在小黑板上,或上課后迅速簡要地寫在黑板旁邊,好讓學生閱讀時心里裝著問題,有目標。可采用默讀與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因為長時間朗讀會產生疲勞,影響讀的質量。如果長時間默讀,又往往會“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學會“走神”或搞小動作。隨時抽一個同學朗讀可提高讀的效果。再者,朗讀也可消除錯字,不認識的字,難懂的詞,可以及時指出和糾正。這種讀法,既有學生活動,又有教師抽查,能使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因為有思考題引路,絕大多數同學能及時準確地抓住課文的中心、重點、特點及難點。高一歷史課本除正文外還有小字部分作為閱讀材料,但不作統一要求,只要求學生明確正文與小字的關系,正文猶如筋骨,小字猶如血肉。

二、提問討論受啟發

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就前面給學生的思考題向學生提問檢查閱讀的初步效果。同時讓學生就不理解的問題向教師提問,由教師解答。通過互問互答指導學生對帶有一定難度的綜合題進行梳理歸類,找出解答問題的論據和方法。

對于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行討論:討論通常是前后四人結合起來分小組進行,討論時間為10分鐘左右。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講自己的觀點,大家擺事實,講道理,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這樣,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重要問題的理解和記憶。對于那些引起激烈爭論的問題,教師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學生課后再擴大閱讀范圍,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將課堂閱讀自然延伸到課外,促使教與學進一步結合,深化了教與學的效果。

在提問與討論中,教師的思維方法、看問題的角度,自然給學生以影響,討論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上的,討論中學生既動腦又動口,人人參與,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而且使綜合學習能力得到鍛煉。

三、思考歸納求深化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閱讀”和“討論”兩個環節中學生接觸和理解到許多課本知識,掌握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材料和方法。進一步提高,就要求學生對閱讀了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綜合,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前因后果,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將知識的各部分按一定邏輯順序歸納成系統的有機整體。這樣,有助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化,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每節課都如此,會形成知識――方法――能力之間的良性循環,效率會越來越高。將來面對“會考”、“高考”,只不過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問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閱讀”這一最基本最簡單的教學環節上多用些心思功夫,這應是一個最實際的考慮。

歸納一般也控制在10分鐘左右,教師以啟發、點撥、釋疑、小結的形式和學生一起整理知識,“穿線織網”,歸納出教材知識結構和思想內涵。盡可能由學生歸納,一些難度較大的也可由教師歸納總結。教師的歸納要注意兩點:(一)化:將基本的理論原理具體化,化為對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評價,切忌理論、史實的“兩張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話要講在點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長,拖泥帶水。這兩點,高考題的“要求”和“參考”答案或“標準”答案值得反復揣摩,體會,爛熟于心,舉一反三,加以運用。平常備課,就要用規范的最經濟的書面語言把答案寫出來,并反復修改、推敲,講時“避免摻水分”。試看會考高考中,不少同學寫了一大篇,卻使人不得要領,找不出“關鍵詞”、“得分點”,這個教訓,從高一就要總結、汲取。

另外,教師歸納還要注意一點:用:即將“教書”和“育人”密切結合,善善惡惡,用歷史的經驗昭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這樣作,有個“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滲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則取決于教師自己的人格素質和道德涵養功夫。

四、讀書筆記不可缺

法國思想家布韋說過:“讀書不做記號等于不讀書。”高一學生在課堂閱讀的同時應認真做好筆記。課堂筆記由三部分構成,即書上劃符號,書旁寫評注,本上寫筆記。

高一年級第一節歷史課就應向學生提出閱讀筆記的具體要求,如上課需備有紅筆或彩色筆專門用來在課本上勾劃各種符號。符號可統一規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語句下面劃。必須準確記憶的用表示。…表示關鍵性的字詞。表示對課文內容的質疑。①②③表示幾個并列內容要點。表示難認的字或難理解的詞。表示課文內容的層次。

寫評注即閱讀時在課本的字里行間、四周空白處做解釋寫評語。如讀到美國獨立戰爭經過時在書上相應的空白處寫6條批注:①萊克星頓槍聲(開始);②大陸會議召開(建軍);③《獨立宣言》發表(建國);④薩拉托加戰役(轉折);⑤約克鎮投降(勝利);⑥英美簽訂和約(結束)。這6條正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經過提綱及6件大事。在書上作符號寫評注可以使同學閱讀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讀“北;還有利于今后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復習效果。

總之,要想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就必須提高高中學生綜合能力,而這其中的關鍵是提高高中學生閱讀歷史課文的能力,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電子商務相關法規 下一篇: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婷婷久久五月综合色国产 | 午夜一区二区免费福利麻豆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