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0 10:39: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低碳生活的影響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低碳教育是中小學教育家于新春在2009年底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主要是將“低碳生活”的內容和“低耗、高效、優質”的低碳理念引入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作為與環境最為相關的化學學科,中學化學教育還承擔著加強環保教育的責任,讓學生從接觸化學開始就形成低碳與環保的意識。目前中學化學教師如何將“低碳理念”真正滲透到化學教學中、中學生學習化學后低碳意識是否增強等方面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本文通過化學學科教育對中學師生低碳生活影響的調查,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希望能給中學化學教師和學生帶來幫助,也為教育主管部門對化學新教材的改編和教師培訓提供參考。
1.調查對象與形式
本次調查以粵北地區8所城鄉中學九年級、高一和高二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有2所省、市重點中學,2所區重點中學和4所普通鄉鎮中學,調查對象有較好的代表性。本次調查主要以現場問卷和網絡問卷為主,個別交談采訪為輔?,F場調查向中學領導和教師發放問卷41份,全部回收;向九年級學生發放問卷190份,回收有效問卷187份。向高一、高二的學生發放問卷198份,回收有效問卷193份。網絡調查回收中學領導和教師問卷64份,學生問卷121份。此調查在不記名的方式下由師生獨立完成,不對調查對象作任何提示,只要求他們實事求是回答,以確保調查結果的準確性。
2.調查內容與結果
調查內容與結果見表1、表2。
3.調查結果分析
3.1中學生調查結果分析
從表1可知,高達93.9%的學生表示對“低碳生活”這一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說明低碳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只有23.0%的初中學生是通過化學課堂了解低碳生活,而高中學生只占11.9%,說明化學課堂上的低碳生活教育還相當缺乏。僅有66.4%的中學生對提倡“低碳生活”的做法表示會積極響應,隨大流和與我無關態度的學生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與學生認為考試更重要的觀念有關。91.5%的學生表示學習化學對低碳生活有較大的影響,但對有關“碳足跡”、“碳匯”等具體的低碳知識卻不了解。只有9.2%的學生表示不會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低碳問題,覺得學不學習化學,對踐行低碳生活沒有影響。有12.9%的高中生表示化學知識對解決家庭低碳生活沒有幫助,而初中生只占4.3%,66.9%的學生表示,只有當試卷上出現了有關“低碳生活”的試題時,老師才會對“低碳”知識進行講解,這種現象在高中更為明顯。84.1%的學生表示化學教學中一般不會主動討論低碳,只有談及環境保護時老師才會討論,還有16.2%的學生認為從沒有討論,且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在課堂上對低碳生活的討論次數越來越少。當問及“酸雨危害的模擬實驗”、“使用塑料的利與弊辯論賽”等對低碳生活的影響時,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認為這樣可以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踐行低碳生活。91.6%的學生表示對有關低碳生活的新聞越來越關心,說明低碳環保教育成效初步顯現。
從表2可知,購買衣服時首選化纖的只有10.7%,說明如今的中學生大都比較享受生活。選購食品和用品包裝時首選簡易包裝的只占22.1%,說明大多數學生比較注重外表,具體到自己踐行低碳生活時缺乏行動。還有13.8%的學生從沒使用過淘米水等近天然清潔劑;主動將生活廢棄物分類處理的也只占50.9%;從不使用一次性杯子和餐具的只占14.6%;循環利用處理派發傳單的只占37.7%;每次都能隨手關燈、電腦、水龍頭等的只占46.4%;經常對用過的水進行二次利用的只占53.4%;在生活中重復使用塑料袋等再生資源的也只占59.3%,所有這些都說明當今的中學生對低碳生活的具體踐行還遠遠不夠,在化學教學中增加低碳環保生活知識,特別是具體落實到如何從小事做起,以實際行動踐行低碳生活的教育還任重道遠。
3.2中學化學教師調查結果分析
從表3可知,所有的化學教師都對低碳生活等環保政策表示贊同,同時認為化學教學與踐行低碳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掌握化學知識對實際踐行低碳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這與對學生的調查結果一致。65.4%的教師認為低碳生活對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上,這與中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關,也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只有6.6%的教師表示沒有好好把握有關環?;顒舆M行低碳教育。在化學實驗過程中,教師都會結合如節能降耗、微型實驗、循環利用等進行低碳教育。在開展低碳教育活動的形式方面,高中教師多采取辯論賽、模擬實驗、課外參觀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而初中教師選擇模擬實驗的高達75.0%。有33.3%的高中教師認為有關“低碳生活”試題與教材的知識匹配不合理,說明有關低碳生活的試題與教材的結合還有差距。只有44.9%的教師認為化學教材中關于低碳生活的內容適合,而71.4%的高中教師認為化學教材中關于低碳生活的內容太少,這為教育部門改編新教材提供了參考。還有不少老教師認為分數才是硬道理,平時極少對學生進行低碳教育,學生很難真正樹立低碳生活理念。
4.幾點建議
4.1對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建議
當今中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雖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原因是很多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讓低碳環保教育形同虛設。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將低碳教育納入國家和地方教育體系中,在高考和中考等重要考試中適當增加有關低碳生活的試題,引導教師在課堂上更加重視低碳環保教育。建議解決目前低碳教育責任不夠明確的問題,并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內容,不斷完善低碳教材體系,使低碳教育內容更明確和系統化,開發出更多更好有低碳特色的化學教材。建議建立新的低碳教育考核評比制度和激勵監督機制,同時加強教師低碳環保知識的培訓,使教師自身具有科學的低碳生活理念。加強低碳教育先進教師的培養,推廣低碳教育先進典范的經驗和做法,使低碳教育在化學教學中得到扎實有效的開展。學校必須營造濃厚的校園低碳氛圍,充分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廣播等進行低碳教育活動,開展如節約“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等節約資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節能低碳環保意識;組織學生舉行低碳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結合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進行低碳宣傳教育活動。
4.2對中學化學教師的建議
收稿日期:2011-06-21
基金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課題項目“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編號:101042122)資助
作者簡介:陳淑娟(1989―),女,廣東廣州人,江西財經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學生。
0中圖分類號:F0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8-0201-06
1 引言
由于人類居住的環境質量日益惡化,人類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城市提出了“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等概念?!暗吞忌睢背珜藗儚淖约荷磉叺男∈伦銎?盡量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這是目前大力提倡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降低碳排放以及保護環境有著戰略性的意義。南昌作為一個被列為國家低碳經濟試點的省會城市,市民低碳生活的現狀引起了大多數人的關注。南昌居民的日常行為是低碳政策實施效果的體現和依據。因此,市民低碳生活現狀是評價低碳政策推行效果的重要指標。
推行低碳生活以來,南昌市市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有了一些變化。本文通過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采用解釋結構模型法,找出了影響市民低碳意識和低碳生活的主要因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構建了影響因素的層次結構圖。
2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的分析
榮彩芳認為,低碳生活是指減少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從而減低碳,特別是CO2的排放[1]。曹海英認為低碳生活可以理解為,減少CO2的排放,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2]。陳艷認為,低碳生活就是簡約的生活方式,就是返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主要是從節電節氣和回收3個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3]。通過閱讀大量文獻,筆者認為,低碳生活是在保證較高生活質量的情況下從節電、節氣、節水、節油、回收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減少CO2的排放,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健康綠色生活。
在全球低碳和我國積極倡導低碳生活的浪潮中,許多城市都積極響應了國家的政策,南昌市也投入到了低碳的行列中。現在南昌在積極推行免費自行車租賃,2009年也正式啟動了地鐵的修建,鼓勵市民綠色出行;居民購買家電,考慮節能環保;超市購物自覺帶購物袋的意識也增強;外出點餐浪費現象有所減少等。這些都是可喜的現狀。
盡管如此,在通過調查和分析后,仍然發現影響低碳生活踐行方面也存在有待提高和改進的地方。這與南昌市市民自身因素,社會因素,國家因素,城市發展因素等方面都有關,理清各影響因素的關系對進一步培養市民的低碳環保意識,提高低碳政策的影響力有很大幫助。
3 構建解釋結構模型的步驟
3.1 解釋結構模型簡介
解釋結構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Method,ISM)是美國J.Warfield教授于1973年為分析復雜的社會經濟結構問題而開發的一種結構分析方法。其方法主要是找出有關研究問題的構成要素,利用有向圖,矩陣等手段把各要素之間的直接聯系通過計算機技術計算,逐步提取出各要素之間的間接關系,最終把復雜的要素系統分解成一個層次清晰的多級遞階解釋結構模型。它能把模糊不清的關系整理成一個直觀的結構關系圖,幫助我們分析出因素間的內在聯系和重要性。
3.2 建立解釋結構模型的步驟
(1)步驟一。提出問題,找出相關的構成要素。采用專家研討、問卷調查等方法搜集和整理系統的構成要素,得到系統要素集S,記為S{Sii1,2,…,N },針對討論的問題設定要素間的二元關系,形成知識模型。
(2)步驟二。根據要素間的二元關系,構建鄰接矩陣。判斷要素集中每2個要素間是否存在二元關系,構建鄰接矩陣A(aij)N×N。鄰接矩陣A的元素aij定義為:
aij1 當Si對Sj有影響時,
0 當Si對Sj無影響時。(1)
鄰接矩陣的矩陣元素只能是1和0,它屬于布爾矩陣。布爾矩陣的運算主要有邏輯和運算以及邏輯乘運算,即:
0+00,0+11,1+11
1×00,0×10,1×11
(3)步驟三。通過矩陣運算求出該系統的可達矩陣M。根據推移律特性計算可達矩陣R,計算公式為:
(A+I)≠(A+I)2≠…≠(A+I)r(A+I)r+1 (r≤N-1)(2)
R(A+I)r。(3)
式(2)、(3)中矩陣乘法滿足布爾代數運算法則(I為單位矩陣)。這一算法的本質是把A加上I后按布爾代數運算法則進行自乘,直到某一冪次后所有乘積都相等為止,相等的乘積成為可達矩陣。
(4)步驟四。對可達矩陣進行層級分解,并得出解釋結構模型。
(5)步驟五。根據系統涉及的理論和經驗等知識,對多級遞階有向圖進行解釋,得到解釋結構模型,根據模型對系統要素進行多級層次分析。將解釋結構模型、多級層次分析結果與己有的意識模型進行比較,若不符,返回步驟1對有關要素及其二元關系和ISM進行修正。
4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影響因素分析
在對南昌市市民進行大量問卷調查的同時,又使用德爾菲法對影響低碳生活的因素進行了分析與探討,最后從個人,政府,媒體,企業,城市等方面,選擇出了構成問題的關鍵要素。本文將影響南昌市市民低碳生活現狀的主要影響因素歸納總結為個人生活習慣、技術革新、政策扶持和引導、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個人學歷、個人收入、居民素質、個人消費觀、個人低碳意識、能源消費結構、城市經濟水平、城市發展方向與定位這14個方面。
4.1 個人生活習慣
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王憲恩說“據測算,1999年到2002年間,城鎮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國能源消費量的大約26%,CO2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4]。因此,居民的個人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對碳的排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要想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就必須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生活中有許多力所能及的小事,只要自覺做到就能為低碳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個人的生活習慣能以小見大,體現了個人的低碳素質。對于普通人來說,低碳生活是一種態度、一種覺悟,即從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點滴細節做起,注意節電、節油、節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就是在踐行低碳生活,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有助于整個城市和社會的低碳事業的發展和低碳生活的推行。
4.2 技術革新
為了響應低碳,許多企業會通過自身的技術革新推出一些起到節能減排作用的低碳產品。若企業研發的節能產品是居民購買節能家電的前提。只有鼓勵企業多研發新的低碳產品技術,并達到向低碳生產模式轉變,才有利于達到低碳的消費模式。
4.3 政策扶持和引導
政策具有引導作用,能有效督促人們,保障低碳方式的進行。積極的低碳政策可以有效引導市民的低碳消費理念,提高市民的低碳生活意識。本課題調查主要考慮的政策有:政府給予的節能產品的補貼,對低碳企業的優惠政策,推行免費自行車租賃,使用節能環保低排放的產品。
4.4 法律法規
法律具有強制性的特點,能約束人們的行為,使市民自覺做到低碳并養成低碳的生活習慣。加強與完善低碳的相關法律法規是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限塑令、對汽車尾氣排放的限制等。
4.5 宣傳教育
宣傳教育是提高居民低碳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力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能從居民的思想根源方面改變他們不良的生活習慣,從而自覺加入到低碳行列中并影響周圍的人,并且影響范圍廣,效果比較顯著,適合普及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宣傳教育的主體主要包括媒體,學校,政府,社會團體與組織,親友等方面。
4.6 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目前低碳生態城市的建設已經成為熱點理念,從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方面入手,充分考慮到能源供應系統、交通系統、垃圾處理等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努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各方面的建設和管理,這是影響低碳生活推行的因素之一。低碳生活不僅僅是市民的自覺行為,也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營造一個低碳生活環境。比如建設低碳小區、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產業,這都對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5]。
4.7 個人學歷
學歷高低代表了個人受教育的程度的高低,導致了市民對低碳生活的的不同理解和認同程度的不一,對個人低碳生活的踐行也有一定的影響,是分析低碳意識的影響因素之一。
4.8 個人收入
個人收入情況決定了個人的生活方式,也影響了個人的消費觀,導致了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質量差別。這些都將從居民的生活行為中予以反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個人低碳意識程度的差異。
4.9 居民素質
要想倡導低碳生活,必須提高個人素質,這個直接影響到個人能否切身自覺的加入到低碳環保的行列中來,就是看個人的道德原則和自我約束能力,還有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責任。推行低碳最終也是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因此個人的素質直接影響了居民的低碳生活情況。
4.10 個人消費觀
個人消費觀包括個人的消費價值觀、消費偏好與消費習慣。不同的消費觀就會導致不同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從而引導不同的發展模式。面子消費和奢侈消費導致了高碳消費行為[6]。目前,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都特別注重生活上的享受,這無可厚非。但是,很多的高中低消費都夾雜著一些奢侈和浪費。許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不再是求實求美,而是更多的追求時尚,追求名利。為了這些不純正的動機,被拋棄和閑置的物品越來越多,給有限的社會能源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損耗。要增強居民的低碳消費意識,首先要走出節約消費降低了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的誤區[7]。建立以節能低碳為核心的科學消費觀,讓低碳觀念深入人心,才能樹立起正確的低碳意識,才能在生活中做到真正的低碳。
4.11 個人低碳意識
意識是比較深層面的東西,人的行為被它左右著。正確的意識推動人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正確的行為。在低碳生活方面,居民的低碳意識能提高個人的低碳素質,影響個人的生活習慣,影響城市的低碳發展,這是很重要的因素。
4.12 能源消費結構
人類社會活動排放CO2同人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相關,眼下能源的重要來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8]。而這些化石能源的燃燒會放出大量的CO2。因此說,一個城市經濟發展中的能源消費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城市在發展過程中CO2的排放量。例如,我國實行的以電代煤、以氣代炭的消費模式,就能減少對煤炭的開采量,降低碳素燃料排放的SO2和CO2,這不僅維護了當代人的大氣環境安全,還為后人保留了有限的資源,維系了代際公平[9]。
4.13 城市經濟結構與經濟水平
城市的總體發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發展水平一個重要的指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結構決定能源的消費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10]。從宏觀方面講,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低碳事業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決策等問題。從微觀上面講,影響了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質量,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等方面,這對于低碳問題的研究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4.14 城市的發展方向與定位
南昌市被列為國家低碳經濟試點城市,這是南昌市未來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定位于生態環保的花園英雄城市。有了這個政策的引導,南昌市民都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加入到低碳的隊伍中,并且南昌市也努力尋求發展低碳經濟的方法,力求把南昌打造南昌市民成低碳環保的綠色家園。良好的發展導向,也直接影響了低碳的發展。
5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分析
5.1 進行系統化調查和分析,提出問題的影響因素
經過向南昌市居民發放大量的調查問卷以及與相關的專業老師的深入探討,確定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與以下14個因素相關,分別是居民的生活習慣、企業的技術革新、政策扶持與引導、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個人學歷、個人收入、居民素質、消費觀念、居民的低碳意識、南昌市能源消費結構、南昌市經濟水平、城市定位于發展方向。
5.2 列舉各因素相關性,建立鄰接矩陣
進一步分析相關因素得到9個導致因素,然后經過多次統計、分析、討論確定它們之間的關系,并按照下面的影響關系式填寫因素示意關系圖。通過對各個因素間的影晌關系的分析,得到因素關系圖,見表1。
表1 影響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的因素示意關系圖
判斷要素之間的關系,若行要素對列要素有影響的話,則標為1,否則標為0。根據要素之間二元關系建立鄰接矩陣A,見表2。
表2 鄰接矩陣
求得MA+I,并對M求冪,經計算,n3時可算出可達矩陣,見表3。
表3 可達矩陣
5.3 對可達矩陣進行級間劃分
可達集合為與要素SI 有關的要素集合定義為要素SI 的可達集,用R(SI)表示,由可達矩陣中第SI 行中所有矩陣元素為1 的列所對應的要素集合。先行集合為將要素SI 的前因要素集合定義為要素SI 的前因集,用Q(SI)表示,由可達矩陣中第SI 列中的所有矩陣元素為1 的行所對應的要素組成。最高級要素集為一個多級遞階結構的最高級要素集,是指沒有比它再高級別的要素可以到達。其可達集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除包含要素SI本身外,還包括可以到達它下一級的要素。若R(SI)R(SI)∩Q(SI),則R(SI)即為最高級要素集。
找出最高級要素集后,即可將其從可達矩陣中劃去相應的行和列,接著,再從剩下的可達矩陣中繼續尋找新的最高級要素。依此類推,可以找出各級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表4)。
表4 第一級的可達集合與先行集合
由表4知,滿足R(Si)∩Q(Si) R(Si)的,有{1,9,10},故S1、S9、S10為最高要素。找出最高級元素后,把它從可達矩陣中劃去S1、S9、S10相應的行與列,從剩下的矩陣中不難發現,滿足R(Si)∩Q(Si) R(Si)的是{3,4,5,6,8,11},故{3,4,5,6,8,11}為第二級元素。這時,又把含有S3,S4、S5、S6、S11的行與列從可達矩陣中劃去,從剩下的矩陣中繼續尋找最高級要素。依此類推,直到找出各級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
通過該方法,我們找出各級所包含的元素:{2,7,12 }為第三極要素;{13}為第四級元素;{14}為第五級元素。
5.4 繪制多級階梯有向圖,得到解釋結構模型
根據級次劃分排列,最終做出的有向圖,描述了影響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的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見圖1。
5.5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解釋結構模型,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的影響因素是一個具有五級的多層次階梯結構,這個解釋結構模型確定了各個影響因素之間的層級又向遞階關系。從這5個層級中,結合南昌市的現狀,由深到淺的解釋一下影響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的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
(1)第1級影響因素包括生活習慣、居民低碳素質、消費觀念。這是最表層的影響因素,說明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起到了最直接的影響作用。要想實現低碳的目標,最根本是從個人開始抓起,只有居民自身有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較高的低碳素質,合理節約的消費觀念,才能落實到生活當中,自覺做到低碳。但這只能在一定范圍內比較有效,不能超過其他深層次影響因素的影響地位。
(2)第2個級影響因素包括政策扶持及引導、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個人收入、居民低碳意識,構成了淺層的影響因素。要想將低碳擴大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必須借助許多必要手段和措施,政府、媒體、法制力量、基礎設施都能積極提高低碳的影響力度和踐行程度。居民低碳意識也直接決定居民個人能否自覺做到低碳。收入因素對居民有極強的限制性與影響力。
(3)第3級的影響因素包括包括城市能源消費結構、技術革新、個人學歷。這些是比較中層的影響因素,相互沒有鏈接關系,都共同間接影響其他淺層因素。由于江西擁有的高碳能源并不是主要的資源,這為其發展低碳城市提供了一個自然環境。而注重技術創新與應用有助于提高效能,減少碳排放。學歷對居民的低碳素質有一定影響。
(4)第4級的影響因素就是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沿海的發達城市相比,南昌算是比較欠發達的城市。城市經濟水平直接影響南昌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善,企業技術革新,新能源開發,低碳產品的應用是否跟得上發展的步伐,還影響居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最后都會作用到居民身上,間接的從各個方面反映出居民的低碳意識。
(5)第5級的影響因素是城市的定位與發展方向,這個是影響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現狀的最深層次的根本原因。南昌作為一個低碳經濟試點城市,其發展方向必然是朝著低碳化,生態化前進的,把南昌定位于“森林城鄉,花園南昌”這個目標,告訴了南昌市的人們作為這個低碳城市的居民應該有領先的低碳意識,應該自覺從生活出發做到低碳,共同為南昌朝著發展低碳經濟,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標而努力。同時也會更好的從低碳環保的方面,監督企業努力做到低碳工作,推動產業的綠色發展,并且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
6 結語
要改善居民的低碳生活現狀,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引導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提高居民的低碳素質??梢酝ㄟ^制定政策、法律法規,促進技術革新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居民低碳意識等途徑進一步間接改善低碳生活的現狀,同時還應考慮到居民的學歷和收入狀況。最深層的原因就是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由此可提出針對性對策,引導和鼓勵居民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提高低碳的實行廣度和效果。
ISM法只能從定性的角度運用經驗和知識分析影響居民低碳生活現狀的影響因素,其在客觀的定性上是科學的,可是在定量上確實有不足。要想得到影響因素對其低碳生活的精確的影響程度,還應進行定量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榮彩芳.低碳生活 應然與實現 [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9(12):160.
[2] 曹海英.“低碳生活”崇尚簡單自然[J].工會博覽,2010(6):32.
[3] 陳 艷.低碳風下我們該如何生活?[N].山西日報,2010-3-19(7).
[4] 范素平.過低碳生活 做綠色公民[J].商場現代化,2009,8(5):53.
[5] 孫智萍,牟志云.低碳經濟呼喚低碳生活方式[J].低碳經濟與社會,2010(4):29~30.
[6] 沈金菊.低碳經濟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導[J].企業導報,2010(11):285.
[7] 劉 敏.低碳經濟背景下構建湖南低碳消費生活方式研究[J].消費經濟,2009,25(5):61.
[8] 陳凌霄.培養低碳生活習慣促進低碳社會建設[J].內蒙古煤炭經濟,2009(4):119.
[9] 吳鈾生.低碳生活是人類應對氣候變暖的行為選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21):101.
[10] 馮周卓,袁寶龍.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困境與政策引領[J].城市管理,2010(5):71~72.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s' Low-carbon Life by Using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Taking NanChang City as a Case Study
Chen Shujuan,Yin Qianliang,Li Qi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1-0266-02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經濟、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作為我國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理應是踐行低碳理念、傳播低碳文化的生力軍。但目前大學生低碳生活的現狀不容樂觀,孫震的研究顯示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呈現“知易行難”;宋興怡的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低碳生活相關認知程度參差不齊且總體偏低、低碳生活態度積極與對當前生活環境評價程度較低并存、低碳生活參與行動力嚴重不足等;吳志鵬的研究表明:大學生低碳概念準確認知度不高、低碳生活實踐度不高。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實踐與低碳教育深入密不可分。麻東峰認為高校必然成為低碳教育的重要陣地,高等學校應在課程設置、學生生活實踐及學校管理等諸多方面貫徹低碳教育理念。這些研究都集中在通過學校教育的方式傳播低碳生活理念,并且多為定性研究。然而對于大學生的低碳教育還可以從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來進行,本研究即選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個主要教育路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提取主因子,多管齊下促進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的形成。
一、研究概況
1.問卷設計。本研究設計的調查問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個人信息;第二部分為低碳生活態度測度,通過6個李克特五級量表問題進行測度,每個問題設計了“非常同意”“同意”“一確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選項,分別對應“5分”“4分”“3分”“2分”“1分”五個評分等級;第三部分為多維教育路徑對低碳生活態度形成影響測度。綜合已有研究本文將多維教育路徑概括為三方面: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設計了20個李克特五級量表問題進行測度。
2.數據搜集。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5所高校(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西南林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中支持低碳生活的本科學生作為研究總體,在每所高校發放100份問卷,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500份,問卷回收率100%。數據錄入SPSS軟件后,整理發現低碳生活態度測度均值≤3分的有38份,這些被調查者不屬于研究對象被剔除,最終有效樣本數據462份,有效問卷率92.4%。
3.量表信度分析。信度是指測量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穩定性的程度。只根據一次的測驗結果來估計信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Cronbach Alpha系數,該系數越大(α≥0.7),該測量的信度就越高。通過SPSS軟件計算第二部分低碳生活態度測量量表的信度系數Cronbach Alpha=0.751,第三部分影響因素測量量表總信度值Cronbach Alpha=0.886,信度水平達到了社會科學研究中公認的量表可以接受的程度。
二、低碳生活態度影響因素主成分分析
1.數據主成分分析可行性檢驗。KMO(Kaiser-Meyer-Olkin)值和Bartleet球體檢驗可以用來檢驗數據是否適合做主成分分析。一般認為KMO值應不小于0.6,Bartleet球體檢驗統計量數值大,相應概率小則可以拒絕無效假設,從而數據適合做主成分分析。Spss軟件輸出結果為KMO值=0.798>0.6,Bartleet球體檢驗統計量=1369.329,且概率=0,可見本問卷所搜集的數據適合做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提取。利用SPSS軟件做主成分提取,結果顯示:保留主成分為2個,且第一個主成分能解釋57.147%的方差,第二個主成分能解釋29.029%的方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86.176%,該累計貢獻率大于85%。一般認為,負載大于0.6屬于高負載,而小于0.4則是低負載。利用SPSS軟件做主成分矩陣分析,輸出的主成分負載顯示:第一主成分與低碳生活氛圍塑造(0.754)、課堂教育(0.712)、校內媒介宣傳教育(0.780)、低碳活動教育(0.720)呈顯出較強的正相關,這幾個變量則綜合反映學校教育情況,第二主成分與父母的教育(0.605)和父母的榜樣作用(0.697)呈顯出較強的正相關,這幾個變量則綜合反映家庭教育情況。即第一主成分為學校教育,第二主成分為家庭教育。
三、結論建議
對于大學生來說學校低碳教育是促進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形成首要的路徑,這也是對已有研究的肯定。具體來分析四個方面的學校教育負載值,校內媒介宣傳教育(負載值=0.780)的影響最大,校內媒介包括宣傳欄、學校網站等,而課堂教育(負載值=0.712)的影響最小,課堂教育包括專業課程、專題講座等。這說明大學生喜歡主動獲取低碳信息,而不愿被動強制灌輸低碳信息,這與當代大學生獨立、有個性、不愿死讀書、不愿被強制的特點是相符的。因此學校低碳教育應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主動參與,自然而然融入學生的生活理念中。家庭教育是促進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雖然大學生大多已離開父母的懷抱在外求學,但父母的榜樣作用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教育也會因假期的相聚或在校期間的電話交流得以持續。這也給青少年及更年輕一代低碳生活態度形成以啟示,作為父母如果有低碳生活的習慣是能影響到后代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現在的大學生如果養成低碳生活習慣對他們后代的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也有重要的影響。大學生以校園作為主要社會環境,受制于客觀條件,而使得本研究中社會教育并沒有成為影響大學生低碳生活態度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我們不能就此否定社會教育的作用,相反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利用公共媒介和發揮環保機構的作用深入大學校園,使社會教育的影響力提高。
參考文獻:
[1]田晨.低碳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訪國家發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統分析和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雋[J].世界環境,2008,(2):1-2.
[2]孫震,吳曉兵,等.大學生低碳生活現狀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12,(17):125-126.
[3]宋興怡,等,當代大學生低碳生活認知、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18-120.
[4]吳志鵬,徐新宿,等.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與策略調研[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81-83.
[5]麻東峰.關于高等學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環境,2010,(4):5-8.
中圖分類號:S158.5;S1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0-4903-05
Effects of Planting Years on Soil Microbial Carbon, Nitrogen and Enzyme Activity of Vegetable Fields
HUANG Rong,WAN Yi-lin,GAO M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vegetable field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years (1,5,10,15 years) in the vegetable base of Baishiyi town, Jiulongpo district, Chongqing city. The soil microorganism quantity,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 and nitrogen(SMB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croorganism quantity and enzyme activity, SMBC and SMBN content of surface soil (0 to 20 cm)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subsurface soil(20 to 40 cm). In 0~20 cm vegetable soil the maximum amount of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were in the vegetable soil planted for 10 years, while the maximum amount of fungi was in the vegetable soil planted for 5 years. SMBC content in 0~20 cm vegetable soil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years. SMBN content in 0~20 cm vegetable soil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years was relatively stable. SMBC and SMBN contents in both surface or subsurface soil planted for 10 years were high.Enzyme activity in vegetable soil was differed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years. Catalase activity in soil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years was relatively stable and maintained at 1.22~1.62 mL/g. Urease and invertase activity was fluctuated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Urease activity could be high up to 1.80 mg/g with the minimum of 0.15 mg/g. The invertase activity was ranged from 0.91 mg/g to 3.40 mg/g.
Key words: soil microorganism; microbial biomass; soil enzyme activity; planting years; vegetable field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僅是土壤有機質和土壤養分轉化與循環的動力, 還是土壤中植物有效養分的儲備庫,能直觀地反映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狀況[1]。土壤酶參與了腐殖質的合成與分解以及土壤中一切生物化學的過程,是一個反映土壤質量的生物學指標。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有一定的影響,其中免耕最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2]。在相同的耕作方式下,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宇萬太等[3]研究表明,與其他利用方式相比,裸地處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最低。近幾十年來,化學肥料施用已成為農業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對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4]。但是,長期施用化肥會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質,從而引起土壤微生物數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酶活性的變化[5]。
近年來,國內外對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和不同施肥量及施肥種類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5-8]。長期施肥對土壤中微生物、微生物生物量以及酶活性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種植糧食作物(水稻、玉米等)的土壤上,對于菜地土壤的研究較少。由于菜地土壤復種指數高,施肥量相當于糧食土壤的幾倍,種植蔬菜的年限不同,施入土壤中的化肥量差異較大,種植蔬菜年限越久,施入土壤的化肥就越多。因此,本研究就不同蔬菜種植年限下,不同化肥施用量對菜地土壤微生物數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土壤酶活性進行了研究,以期闡明化肥施用量對菜地土壤質量的影響,為菜地合理、科學施肥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土壤
試驗所采集的土壤是來自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的蔬菜基地。1997年之前,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在1997年之后,該地區慢慢地向蔬菜種植方向發展,至今已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蔬菜基地。該區土壤為灰棕紫泥土。由于該地區的土壤主要用于種植蔬菜,蔬菜一年種植3~6季,復種指數一般為400%~600%,遠高于糧食的復種指數。蔬菜基地具有高復種指數和一年多季的特點,因此投入到土壤中的化肥量也相應的高,肥料品種也相應的多。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種植年限下(即不同施肥年限下)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變化規律,本試驗在同一區域分別采集了種植1、5、10和15年的蔬菜地的表層(0~20 cm)和亞表層(20~40 cm)土壤,研究不同種植年限對菜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響。
具體采樣方法為:分別選取種植了1年、5年、10年和15年的蔬菜地,每個種植年限各選3個地塊,每個地塊皆采用梅花式多點采樣法,分別采集0~20 cm表層和20~40 cm亞表層的土壤,采用四分法留取5 kg的土壤,然后將表層和亞表層的土壤分別裝袋并做好記錄。采集完之后帶回實驗室,一部分在自然狀況下風干,用于常規的養分分析;另一部分保存在4 ℃的冰箱內,用于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酶活性的測定。其采樣點的基本情況及土壤的理化性質見表1和表2。
1.2 測定指標及方法
細菌采用牛肉汁蛋白胨瓊脂培養基平板混菌法培養測定;真菌采用馬丁氏瓊脂培養基平板混菌法培養測定;放線菌采用高氏1號瓊脂培養基平板混菌法培養測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采用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測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采用熏蒸提取-納式試劑比色法測定。過氧化氫酶活性采用高錳酸鉀滴定法測定;脲酶活性采用苯酚鈉-次氯酸鈉比色法測定;蔗糖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測定。
上述試驗結果的數據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進行數據處理;圖形利用Excel軟件繪制。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年限對菜地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種植年限的菜地土壤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的數量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種植年限下,無論是在表層(0~20 cm)還是在亞表層(20~40 cm)的土壤中,微生物三大類菌的種群數量分布趨勢細菌數量最多,其次為真菌,放線菌數量最少。這是因為土壤微生物對施肥方式的敏感性不一樣造成的。隨著施用化肥年限的增加,真菌數量有較大的變化,最高可達11.26×105個/g,最低僅2.68×105個/g。無論是在表層還是亞表層土壤中,放線菌的種群數量都比較少。在不同的施肥年限下,表層土壤中的放線菌數量的最高峰出現在種植10年的菜地土壤中,亞表層土壤中的放線菌數量的最高峰出現在種植5年的菜地土壤中。
從表3還可以看出,種植15年蔬菜的土壤中微生物種群數量不高。有研究表明,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 土壤中鹽分增加, 土壤酸化與養分失調造成對微生物的抑制作用[9]。表層和亞表層土壤中,三大微生物菌群數量除表層土壤細菌外,其余最高值都出現在種植5年或10年的菜地土壤中,可能原因在于種植5年和10年的土壤都是采用一年五季的種植制度,就會使用更多的肥料。由于施肥量的增加,引入了更多的營養物質,為微生物積累更多的養分,這樣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黃玉霞等[10]的研究也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 土壤中的養分有所積累,使微生物有一個有利于繁殖的物質環境,土壤微生物三大類菌的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
2.2 不同種植年限對菜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響
2.2.1 不同種植年限對菜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中的活性營養庫, 調控著土壤養分的轉化循環及有效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與環境、施肥及作物生長有密切關系。由表4可知,對于SMBC來說,除了種植10年的菜地表層土壤中SMBC含量和亞表層土壤中的含量相差不大以外,種植1、5和15年的菜地表層土壤中SMBC含量是亞表層土壤中的16.8、4.2和1.6倍,這與徐陽春等[1]研究結果相似。可能原因在于植物殘體及連年施入的有機肥主要積累在表土層中, 相應地可供微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充足,從而導致表層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高。但總體來說,SMBC的含量都比較低,這是由于長期施用化肥,尤其是無機氮肥,雖然增加了植物根茬等的殘留, 但由于土壤的碳、氮比(C/N)下降, 加速了土壤中原有有機碳分解, 導致土壤中積累的有機碳總量較少[10]。
2.2.2 不同種植年限對菜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響 除了種植5年的菜地表層土壤SMBN含量比亞表層中的高了29.9%外,其余種植年限的表層土壤中SMBN含量都比亞表層中的高了48%以上。總的來說,在不同的種植年限下,表層土壤中的SMBN都高于亞表層土壤中的SMBN含量。可能原因在于表層土壤的透氣性比亞表層的好,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動,從而表層土壤中的SMBN含量也相應的高。巨曉棠等[11]對冬小麥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變化監測結果表明, 其含量在不同土層順序為0~20 cm>20~40 cm>40~60 cm, 這主要是因為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豐富, 微生物活動旺盛。對亞表層土壤而言,SMBN的含量隨施肥年限的增加,最高峰出現在種植10年的土壤中,可能原因在于雞糞肥的使用使得土壤中的C/N較高。仇少君等[12]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其在氮素循環中作用研究表明,C/N愈高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影響持續時間愈長。
SMBN含量隨施肥年限的變化趨勢與SMBC有所不同,且SMBN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高于SMBC含量。徐陽春等[1]研究發現化肥與秸稈、綠肥、豬糞等有機肥配合施用后, 促進了土壤微生物大量繁殖, 從而固持了一部分氮素。被微生物固持氮素中的一部分被礦化釋放出來, 供作物吸收;另一部分就轉化為穩定的有機氮, 最終使土壤氮素含量增加。此外還可能是菜地土壤中均使用了雞糞肥,由于雞糞肥具有固氮的功能而且C/N較高,所以施用的氮肥容易被固定,從而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形成。黃玉霞等[10]研究表明將C/N較高的有機物料與化學氮肥一同施入土壤, 肥料氮先固定到微生物體內, 被固定的無機氮肥避免了揮發、淋洗和反硝化的損失,對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保護環境具有積極的作用,這樣就有更多的SMBN積累。
2.3 不同種植年限對菜地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土壤酶是來自于微生物、動植物活體或殘體的一類生物活性物質, 它可以催化土壤中的生物化學反應,在土壤生態系統中起著關鍵作用。本試驗根據具體情況主要測定了不同種植年限下土壤0~20 cm表層和20~40 cm亞表層中過氧化氫酶、脲酶以及蔗糖酶的含量。由表5可以看出,該采樣地點的土壤中過氧化氫酶活性比較穩定,而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不同的種植年限以及不同的土層間浮動都比較大。
2.3.1 不同種植年限對菜地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 過氧化氫酶不僅參與了生物的呼吸代謝活動,而且還可以解除在呼吸過程中產生的對活細胞有害的過氧化氫[4]。過氧化氫酶活性與好氧微生物數量、土壤肥力有密切的聯系[13]。從表5可以看出,對表層土壤來說,除了種植10年的土壤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較高(1.62 mL/g)外,其余種植年限的土壤中過氧化氫酶活性變化不大,維持在1.23~1.30 mL/g。對亞表層土壤來說,過氧化氫酶的活性較表層土壤中的穩定,在不同種植年限下的過氧化氫酶活性相差不大。表層土壤中的過氧化氫酶活性比亞表層的略強,但是并沒有很大差異,可能是由于表層土壤的透氣性比亞表層的好,這樣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增長, 因而表層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略強??偟膩碚f,在0~20 cm和20~40 cm土層中,不同的種植年限對土壤中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并不大。這與賀婧等[14]研究結果相一致。
2.3.2 不同種植年限對菜地土壤脲酶活性的影響 脲酶對尿素的轉化起到重要作用[15]。從表5可以看出,在表層土壤中,除了種植15年的土壤脲酶活性較強以外,其余表層土壤中的脲酶活性是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呈減弱的趨勢,平均為0.66~1.06 mg/g。在亞表層土壤中,除了種植5年的土壤脲酶活性較弱以外,其余種植年限的脲酶活性為0.36~0.95 mg/g。在各種植年限下,表層土壤的脲酶活性多數比亞表層土壤的高的多,可能是由于表層土壤的透氣性比亞表層的好,這樣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增長, 因而表層土壤脲酶活性明顯增強。將同土層中的土壤脲酶活性平均值與施肥年限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表層土壤脲酶活性與施肥年限呈正相關,但是相關關系并不顯著(r=0.562,P=0.439>0.05);亞表層土壤脲酶活性與施肥年限也呈正相關,相關關系也不顯著(r=0.440,P=0.956>0.05)。總的來說,土壤脲酶活性與施肥年限存在正相關關系,該結論與賀婧等[14]研究結果相一致。
2.3.3 不同種植年限對菜地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響 蔗糖酶是土壤中的另一種酶,它能促進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對增加土壤易溶性營養有著重要的作用[16]。結果表明,表層土壤中蔗糖酶活性隨著施肥年限的增加而變化,在種植10年的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出現最高峰值,為3.27 mg/g。將表層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與不同種植年限進行相關性分析,表明表層土壤蔗糖酶活性與種植年限呈負相關關系,但是相關關系并不顯著(r=-0.314,P=0.686>0.05)。在種植1~10年的亞表層土壤中,蔗糖酶活性為0.91~3.40 mg/g,種植15年的亞表層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最低。將亞表層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與不同種植年限進行相關性分析,表明亞表層土壤蔗糖酶活性與種植年限呈負相關,但是相關關系并不顯著(r=-0.528,P=0.472>0.05)。黃玉霞等[10]研究表明,隨著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 蔗糖酶的活性降低。但是本試驗結果顯示,土壤表層和亞表層的蔗糖酶活性浮動比較大,可能原因在于農戶采用的施肥方式與栽培管理措施不同。
3 小結與討論
袁玲等[8]研究結果表明,施肥必然會影響土壤環境, 影響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土壤動物,從而影響到來源于這三者的土壤酶的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由于土壤酶、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敏感性, 以及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土壤每年必須投入大量的肥料特別是化肥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因此隨著土壤被用于農業的時間增加,肥料的使用量也會隨之增加。所以不同種植年限必然會對土壤酶、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產生一定的影響[14]。本試驗研究表明:
1)長期施肥對土壤中三大微生物類群是有一定影響的,不同種植年限下,表層(0~20 cm)和亞表層(20~40 cm)的土壤中,細菌數量最多,其次為真菌,放線菌數量最少,其中種植了15年的菜地土壤中的微生物種群數量最少,這與黃玉霞等[10]的研究結果是大體一致的。
2)長期施肥會改變土壤理化性質,由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對土壤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隨著施肥年限的改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也會隨之而改變。對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來說,0~20 cm土壤中的SMBC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逐漸遞減;對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來說,0~20 cm的SMBN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其含量比較穩定。同時,長期施肥對不同土層間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要比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響大些。
3)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長期施肥也必然會引起土壤酶活性的變化,因為施肥引入營養物質,改善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分布,從而改變了土壤酶活性。隨著施肥年限的增加,土壤中過氧化氫酶活性比較穩定,而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不同的施肥年限以及不同的土層間浮動都比較大。一般情況下,隨著土層深度的加深,過氧化氫酶、蔗糖酶以及脲酶的活性相對減弱,這是因為表層土壤透氣性較好,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代謝活動,而且農戶不同的耕作方式對土壤中酶活性的影響也較大。
參考文獻:
[1] 徐陽春,沈其榮,冉 煒.長期免耕與施用有機肥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2,39(1):89-96.
[2] 王曉凌,陳明燦,張 雷.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2):28-30.
[3] 宇萬太,姜子紹,柳 敏,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響[J].土壤通報,2008,39(2):283-286.
[4] 邱現奎,董元杰,萬勇善,等.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養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土壤,2010,42(2):249-255.
[5] 馬寧寧,李天來,武春成,等.長期施肥對設施菜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7):1766-1771.
[6] 王志明,朱培立,黃東邁,等.水旱輪作條件下土壤有機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轉特征[J].江蘇農業學報,2003,19(1):33-36.
[7] 劉恩科,梅旭榮,趙秉強,等.長期不同施肥制度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響[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14(3):63-68.
[8] 袁 玲,楊邦俊.長期施肥對土壤酶活性和氮磷養分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7,3(4):300-306.
[9] 張乃明,董 艷.施肥與設施栽培措施對土壤微生物區系的影響[J].生態環境,2004,13(1):61-62.
[10] 黃玉霞,李俊華,褚貴新,等.施肥對菜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5(5):552-557.
[11] 巨曉棠,劉學軍,張福鎖.冬小麥生長期土壤固定態銨與微生物氮的動態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2(1):90-91.
[12] 仇少君,彭佩欽, 劉 強,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其在氮素循環中作用[J].生態學雜志,2006,25(4):443-448.
[13] 樊 軍,郝明德.黃土高原旱地輪作與施肥長期定位試驗研究Ⅳ.長期輪作與施肥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3,9(1):9-13.
[中圖分類號] R5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4(b)-012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curity analysis and life quality effect of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Carvedilol treatment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Methods 118 case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was 59 cases.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Valsartan based on conventional therapy.Resear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Carvedilol based on conventional therapy.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as measured by SF-36 scale.The life quality,ST-segment depression,NYHA and adverse reactions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8 weeks treatment,the SF-36 scale score of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0.36±0.05)mV vs (0.50±0.09)mV;(2.31±0.23)levels vs (2.87±0.49)levels,P
[Key words] Valsartan;Carvedilol;Chronic heart failure;Life quality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種原因造成心肌損傷,使心肌結構和功能改變,導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種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耐力下降、呼吸困難、乏力,部分患者有腹部或腿部水腫等癥狀[1-2]。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與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有很大關系,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5年的死亡率為30%~50%[3]。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是改變衰竭心臟的生物學性質,臨床常用藥物包括纈沙坦、卡維地洛、依那普利等。為探討纈沙坦聯合卡維地洛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及其安全性,筆者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本次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9例。研究組男31例,女28例;年齡42~78歲,平均(62.8±8.6)歲;病程2~6年,平均(3.8±1.2)年;心功能分級Ⅲ級31例,Ⅳ級28例;合并心肌病、冠心病各9例,糖尿病11例,高血壓19例。對照組男33例,女26例;年齡43~81歲,平均(63.5±9.1)歲;病程1~6年,平均(3.4±1.1)年;心功能分級Ⅲ級29例,Ⅳ級30例;合并心肌病10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13例,高血壓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倫理學要求,已取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入選標準:①符合美國心臟病協會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按紐約心臟病分級標準(NYHA)為Ⅲ、Ⅳ級;②患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藥物過敏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洋地黃及擴血管等進行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規治療。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纈沙坦膠囊(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0217,規格80 mg/片)治療,劑量:1片/次,1次/d,晚飯后溫開水吞服。
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纈沙坦(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0217,規格80 mg/片)聯合卡維地洛(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0100,規格10 mg/片)治療,劑量:纈沙坦膠囊1片/次,1次/d,晚飯后溫開水吞服;卡維地洛2片/次,2次/d,早、晚餐后用溫開水吞服。
兩組均治療8周后進行療效對比。
1.3評價指標
使用SF-36量表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每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能力越強,生活質量越好。其中SF-36量表共分為8個維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0.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的比較
治療8周后,研究組SF-36各維度評分均比對照組升高(P
2.2兩組心電圖ST段下移及NYHA心功能分級變化情況的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心電圖ST段下移及NYHA心功能分級分別為(0.36±0.05)mV、(2.31±0.23)級,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兩組均無藥物不良反應發生,耐受性好。
3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嚴重心臟病,其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逐年上升,且好發于中老年人[5]。在我國,慢性心力衰竭在35歲以上的成人中發病率為0.9%[6]。慢性心力衰竭發生的主要機制是腎上腺素能系統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被激活,另外激活的兩大系統相互作用,引起腎素過度分泌,使病情進入惡性循環。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關鍵在于抑制被激活的神經內分泌系統,阻斷心肌重構[7],臨床的常用療法包括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洋地黃及擴血管等。纈沙坦屬于非肽類、口服有效的血管緊張素Ⅱ(AT)受體拮抗劑,能有效競爭性拮抗1型受體(AT1)[8]。研究表明,纈沙坦在抑制血管收縮和醛固酮釋放的同時不會抑制因鉀導致的釋放,其對心收縮功能及心率無明顯影響[9]。纈沙坦的作用包括:①改善血流動力學,減少兒茶酚胺釋放;②抑制心肌間質的合成,逆轉心肌細胞肥大;③阻斷AT1作用,避免心血管重構的異常生理改變;④降低三酰甘油水平,改善心肌和動脈的順應性;⑤抑制心肌細胞凋亡作用,保護心肌[9]??ňS地洛是一種新型的β-受體阻滯劑,對心率失常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ňS地洛通過抑制心臟交感神經系統從而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風險[10]??ňS地洛還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抗增殖作用,能抑制心力衰竭患者體內兒茶酚胺的過度分泌,從而降低心臟興奮度,減少心肌細胞耗氧量,保護心肌細胞。值得指出的是,使用卡維地洛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必須確?;颊叩牟∏榈玫椒€定控制,切不可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卡維地洛治療[11]。另外,對于使用利尿藥和靜脈強心藥的患者也不可使用卡維地洛治療。纈沙坦與卡維地洛聯合使用能有效抑制心臟的興奮狀態,減緩心率,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心臟耗氧量,保護心肌。本研究結果顯示,單一使用纈沙坦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效果不夠理想??ňS地洛是一種α、β-受體阻滯劑,具有疏通血管的作用。該藥從1988年開始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療效被眾多研究證實。賈海蓮[12]在其研究中表明,卡維地洛能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能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卡維地洛還能抑制腎上腺素的分泌,從而減緩心率、降低心肌細胞耗氧,保護心肌[13-14]。值得注意的是,停止治療時不能突然停止卡維地洛用藥,需要在1~2周內逐漸減少用藥劑量。纈沙坦與卡維地洛聯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能更加徹底地抑制腎上腺素能系統,兩者與緩激肽共同作用,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5]。
本研究中選取1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單一纈沙坦和纈沙坦聯合卡維地洛治療,旨在探討纈沙坦聯合卡維地洛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及其安全性,研究結果表明:治療8周后,研究組SF-36各維度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
綜上所述,纈沙坦聯合卡維地洛對慢性心力衰竭療效突出,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心功能,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發生,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澍,黃德嘉,華偉,等.心臟再同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議(2013年修訂版)[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3, 17(4):247-261.
[2] 王正,沈娟,宋慶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2):216-219.
[3] 余耀鳴,陳瑤.常規治療+卡維地洛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6):79-80.
[4] 杜惠蓮,李曉萍.卡維地洛與纈沙坦聯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學,2012,33(18):93.
[5] 張文亮.卡維地洛和美托洛爾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舒張功能及心室重塑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2):235-236.
[6] 王秀梅,張波,邊翠霞.依那普利聯合卡維地洛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7):75-76.
[7] McMurray JV,Adamopoulos S,Anker SD,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Heart Fail,2012,14(8):803-869.
[8] 趙志堅,李芹.卡維地洛聯合依那普利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6):21-22.
[9] 賀志偉,王湘富,楊翰文,等.卡維地洛聯合普伐他汀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和心肌肌鈣蛋白I及其心功能影響的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12, 28(8):841-844.
[10] 賀志偉,王湘富,楊翰文,等.卡維地洛加普伐他汀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2,26(4):316.
[11] 劉振,王鵬飛,劉玲玲,等.卡維地洛與曲美他嗪聯用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構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8(6):179-181.
[12] 賈海蓮.卡維地洛聯合曲美他嗪治療高齡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對左室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2, 14(2):248-249.
[13] 李衛紅.卡維地洛聯合纈沙坦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0):134-136.
[14] 莫逆,陳海堅,黎奇才.卡維地洛聯合坎地沙坦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5):444-44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097-04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日趨嚴峻,如何實施節能減排,推行低碳經濟、踐行低碳生活是擺在世界各國政府面前的當務之急[1]。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中國政府莊嚴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15%左右[2]。低碳生活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是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積極關注的重要議題,是促進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建設有序進行的重要力量,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保障[3]。踐行低碳生活要求整個社會逐漸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開發節能減排的科技,同時要引導人們了解和減少日常生活中的浪費、污染行為。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高素質的群體,是踐行低碳理念、傳播低碳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未來建設低碳社會的主力軍與領導者。他們是否具備低碳意識、踐行低碳生活,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低碳社會的發展。
本文對廣州某高校大學生低碳理念與低碳行為進行了調查,目的是為了了解大學生這一高素質群體對低碳理念的認知度與踐行度,并分析大學生參與低碳生活的意愿及其日常生活的低碳行欏1疚鬧莢誚一步推動“低碳生活”理念在大學校園中的傳播,倡導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影響低碳社會的進程,推動全社會低碳生活的發展。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合理設計大學生低碳生活的調研問卷,進行問卷派發與收集;對問卷進行整理,用Office Excel進行數據分析。后期在該大學隨機抽取50名本科生進行訪談調查,對所得出的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結論以及提出建議。
(二)問卷的設計
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低碳概念的了解、參與低碳生活的態度和踐行低碳生活的情況三大部分,通過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來了解他們低碳生活的情況。
(三)調查樣本構成
此次調研采用了對廣州某高校本科生進行隨機問卷的調查。此次問卷調查共發放900份問卷,回收803份問卷,回收率為89.2%。經過檢查篩選,剩下753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83.67%。
二、調研數據分析
(一)大學生低碳意識情況分析
1.低碳內涵的了解度分析。大學生的低碳意識影響其低碳的踐行情況。倡導當代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首先要知道他們對低碳的了解程度。本次調研首先調查大學生對“低碳”這個名詞的了解,具體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知道“低碳”的含義和大概內容,了解程度僅僅限于表面,沒有進行過深入地了解。說明了大部分大學生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低碳”教育,低碳生活意識較為薄弱。通過采訪部分同學,筆者了解到當代大學生之所以不去深入學習“低碳”,是因為他們平時學習工作繁忙,只能通過身邊的宣傳初步了解,而沒有時間去深入學習。
2.低碳對經濟生活影響態度分析。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解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4]。在收回的753份問卷中,71.85%的同學認為低碳能促進經濟的發展。通過采訪,筆者了解到他們認為低碳就是節能減排,需要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有16.07%的同學認為低碳會制約經濟的發展,走低碳的道路需要高成本,12.08%的同學認為低碳對經濟的發展影響不大,這兩部分大學生可能沒有對低碳經濟模式進行深入了解??梢姡蟛糠执髮W生對低碳經濟的發展前景有一定的認識,但是不夠全面和深入。對于如何實現低碳生活的問題,66.8%的同學認為在于個人低碳生活習慣,26.83%的同學認為在于低碳科學技術的提高,只有6.37%的同學認為在于法律的約束。可見,大學生非常認可個人生活習慣和科學技術是實現低碳生活的關鍵。
關于日常生活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具體結果見表2。
從表2可知,45.42%的同學考慮過日常生活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也盡量做到低碳生活,這部分同學低碳意識較高,有利于今后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關于低碳生活的更為深刻和廣泛的教育。47.14%的同學考慮過日常生活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但認為很難做到低碳生活??梢酝茰y,當條件成熟使得參與低碳相對便利時,他們很可能參與其中。6.11%的同學沒考慮過,但想了解低碳,因此低碳宣傳對這部分同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僅有1.33%的同學表示不考慮,不想了解。低碳經濟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隨口說說的口號。大學生應長期學習低碳知識,踐行低碳生活,使之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一種生活方式。
3.了解低碳途徑分析。為獲取大學生了解低碳的途徑,筆者設置了“你是從哪些方面了解低碳環?!钡念}目,具體見表3。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主要從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中了解低碳環保的知識;從家人朋友口中了解的較少,商家廣告涉及的低碳環保知識也不多。環保志愿者和相關低碳宣傳活動對提高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也是十分明顯的。這反映了當代大學生了解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的途徑具有多元化特征。由于大學生接觸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的時間較多,媒體宣傳“低碳環保”的效果最為有效。本次調查顯示,關于如何看待宣傳低碳對踐行低碳生活的影響,29.22%的同學認為宣傳低碳生活對保護環境有很大的作用,52.06%認為會有一定的作用;17.93%認為會有作用,但是效果不明顯,只有0.8%認為不會有作用。因此,為提高大學生的低碳意識,在高校大力宣傳低碳是非常有必要的。
4.參與低碳意愿分析。在此次問卷中,筆者進行了大學生低碳意愿調查。從表4得知,絕大部分同學認為要倡導并開始低碳生活,并認為要從自己做起。由此看出,大部分大學生愿意踐行低碳生活。
調查發現,有80.08%的同學愿意堅持低碳生活,僅有3.72%的同學不愿意堅持低碳生活和有16.2%表示無所謂。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參與低碳生活有著積極地態度和正確的認識,參與低碳生活意愿較高。因此,在校園倡導低碳生活是有較好基礎。
(二)大學生參與低碳行為情況
直接體現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情況主要從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解。以下具體從衣、食、住、行方面進行探討。
1.大學生參與“衣”的低碳行動情況,具體如表5所示。
表5顯示,73.31%的同學做到合理購買衣服,73.31%的同學對衣物進行二次使用,31.34%的同學了解低碳面料,20.19%的同學做到手洗衣服。說明大學生不會根據喜惡隨性地購買衣服,而是根據需求來買衣服。同時大部分同學的舊衣物會被再次使用,或者通過捐贈渠道來進行處理。通過采訪,筆者了解到學校有相關部門定期對舊衣物進行回收,所以同學們養成了捐贈舊衣物的低碳習慣。只有少數同學了解低碳面料,反映了現代大學生對低碳材料的認知缺乏。手洗衣服的同學較少,大學生基本上是使用洗衣機來洗衣服,可能與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較為繁忙有關。
2.大學生參與“食”的低碳行動情況。
據數據顯示,62.82%的同學做到多吃蔬菜少吃肉,原因是為了身體健康,并未考慮到飲食結構對減少排碳量的作用。18.86%的同學經常訂外賣,原因是學生學習繁忙,訂外賣節約時間。做到光盤和打包帶走的同學說明他們在飲食方面注意到了低碳環保,但僅占30.51%和41.44%。近一半的學生做不到少用一次性餐具,原因與個人的低碳意識不高以及學校低碳宣傳不夠有關。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的低碳飲食意識有待加強,部分同學習慣自己的生活模式。
3.大學生參與“住”的低碳行為情況。低碳的另外一個體現是在居住方面,具體見表7。
選取10種與住有關的低碳行為作為判斷標準。在回收的問卷中,96.68%的同學做到二次使用塑料袋和89.64%的學生有隨手關燈的習慣。一半左右的同學做到常開窗通風,減少使用空調、使用雙面紙張打印或復印。30%左右的同學做到不用電器時拔插頭,避免待機、夏天空調溫度控制在26℃以上、自備環保袋逛街、選用節能環保產品和節約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僅有17.8%的同學做到垃圾分類。
大學生的低碳生活習慣與方便、舒適、是否經濟實惠等因素密切相關。隨手關燈對同學們的正常生活影響較小,塑料袋二次使用經濟實惠,因而接近90%的同學都能做到。校園內打印紙張的價格十分便宜親民,再加上老師或者活動對學生上交紙張材料的要求,因此多數學生習慣單面打印。不用電器時拔插頭、避免待機,自備環保袋逛街和節約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的低碳習慣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會帶來不方便和浪費時間,因而只有30%左右的同學能夠做到。同時,因節能環保產品價格稍微偏高,只有33.07%的同學選用,可見大學生對節能產品的購買度不高。僅有17.80%的同學進行垃圾分類,原因可能是同學們沒有充分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同時學校沒有配備完善的垃圾分類箱。
4.大學生參與“行”的低碳行為情況。表8列出了大學生出行的方式。問卷設置該選項為多項選擇。由表8可知,大部分同學出行選擇走路和坐公交、校巴,56.04%同學出行選擇自行車,只有小部分選擇開小和開電動摩托。據調查,大部分大學生選擇的出行方式主要依據是否方便快捷和自己的經濟條件,而并沒有考慮低碳出行。
總之,讓每一個學生都自覺踐行低碳生活是大學教育中面臨的一項新課題,也是全社會成員共同的責任和義務[5]。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1.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意識不夠,能對低碳進行深入了解的學生較少,因此各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低碳生活的教育與宣傳。
2.大學生缺乏低碳生活實踐,高校需要廣泛、長期開展低碳生活實踐的活動。
(二)建議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和低碳生活的踐行情況,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低碳的進程。為使更多大學生提高低碳生活的意識和形成踐行低碳生活的習慣,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低碳生活”的教育宣傳。馬曉旭認為,大學生的環境責任意識越強、環境影響與低碳關注度越高、規章制度越健全、公益宣傳越到位,他們的低碳消費意愿就越強烈。大學生主要從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中了解低碳,媒體應成為宣傳低碳的主導??梢园训吞家氲骄C藝節目中,讓觀眾在享受娛樂的時候對低碳進一步了解。環保志愿者和相關部門組織的展覽宣傳活動對加深大學生的低碳意識的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各大高校可以對相關組織進行培訓和舉辦宣傳低碳生活的志愿服務活動,推廣低碳成果。同時,低碳教育會對低碳生活行為產生正向影響,接受低碳教育、樹立低碳意識、加上良好的低碳技能會指導學生踐行低碳生活。學??梢酝ㄟ^開設必修或選修課的方式,擴大和加強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識,減少專業年級間低碳的認知和實踐差異。也可以組織大學生觀看有關低碳主題的電影和紀錄片,加強學生的低碳教育和低碳知識技能的宣傳和普及,激發他們踐行低碳生活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舉辦低碳生活的實踐活動。學校應充分調動大學生低碳生活的積極性,實現建設低碳校園的目標,推動社會低碳生活的發展。高校可以開展低碳生活的活動與競賽,例如節能宿舍大賽、物資回收活動、節能產品發明大賽等。
3.倡導低碳生活的方式。高校要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促進大學生養成低碳生活習慣,最終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順利實現??梢栽谛@內增加低碳生活的提示語,例如在水龍頭旁邊提示節約用水,在電源旁邊提示隨手關燈,在打印機旁邊提示雙面打印等。大學生應樹立低碳生活的觀念,倡導以節約簡樸為榮、以鋪張浪費為恥的生活理念,在社會“低碳或零碳排放”的活動中起模范先鋒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細節,踐行低碳從小事做起、改變不良生活陋習,過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
4.建設低碳校園。大學生在校園內學習、生活,為了讓大學生積極進行低碳生活,校園的公共設備應當是節能減排的設備,例如為學生提供太陽能熱水器、分類垃圾桶、節能環保的出行工具等。為了將低碳建設行動落到實處,高校應首先建立管理機制,量化相關碳排放標準,為改進高校建筑和相關設施節能減排提供數據支持。此外,學校應該設立相關的低碳校園管理機構,把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落實到實處,從而有效地把這種綠色生活方式推廣開來。
參考文獻:
[1]陳小連,胡孝平.大學生低碳旅游感知價值、參照群體及參與意愿之關系研究[J].生態經濟,2012,(3):87-91.
[2]張林,王珍義.大學生低碳理念與低碳行為的研究――基于武漢高校的調查問卷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18):268-270.
[3]宋興怡,蘇天照,姜峰等.當代大學生低碳生活認知、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18-120.
昆明滇池中學在全員參加低碳生活校園活動的高一年級開展了評選“低碳生活形象大使”活動,通過各班級參賽小隊推薦,層層選拔,對最終選出的12名學生進行了筆試和面試,就有關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相關知識,就學生的相關調查研究能力進行了考查,對低碳生活理念的推廣宣傳,對中英文口語表達等方面進行了測試。最終評選出5名學生成為“低碳生活形象大使”。
昆明滇池中學還在開展校園低碳生活黑板報宣傳和校園講座的基礎上,在高一年級開展了校園低碳生活科技創新活動。各班由4~5名同學組成一個小隊開展相關低碳生活活動研究,經過學校認真評選,評出12個創新課題作為校級課題,由相關學科老師指導研究,將在2010年6~11月分階段完成相關研究工作和推廣工作。在此期間,學校還將組織校園低碳生活漫畫展覽,在學生中宣傳低碳生活理念,培養學生的低碳生活習慣和宣傳低碳生活的能力。
(昆明滇池中學)
低碳生活進校園 節能減排入人心
為了響應我國政府提出的“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號召,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低碳觀念,養成健康、節約的生活方式,昆明市第三中學從2009年開始逐步推開校園低碳生活活動。
學校組織聆聽了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教授在昆明舉行的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科技講座;安排老師參加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組織的校園低碳生活培訓;地理教研組進行了低碳生活、低碳經濟的專題學習;校園中張貼了低碳生活的宣傳海報;部分班級開展了主題班會……這些學習活動提高了教師、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識,讓“低碳”不僅是生活方式,更要變為生活態度。
學生會發出校園低碳生活的動員倡議,倡導學校教師和學生節約使用能源,減少碳排放;同學們號召大家支持“地球一小時”活動,“關燈一小時”,感受能源的重要,倡導對能源的合理利用,提倡人們過低碳生活;同學們還到校外進行宣傳,呼吁市民也節能減排,過低碳生活;把科技創新活動與低碳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設計節能減排方案,學生參與面大,活動組織有效,課題涉及面廣、有深度、有研究價值。
從意識到行動,需要一個過程。在這段時間的活動中,昆明市第三中學通過學習、活動。讓師生了解了低碳生活,認識了低碳生活,但只有把“低碳意識”轉化為自覺的“低碳行為”,大家的努力才真正有效。讓我們繼續為“低碳”而努力吧!
走近“普洱貢茶”探尋環保低碳生活
為了持之以恒地開展“我的低碳生活――2010年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暑假剛開始,思茅四中就于7月16日組織學生到寧洱進行社會實踐考察活動。
普洱是普洱茶的故鄉,喝普洱茶、普洱茶加工制作等科學、環保、低碳嗎?帶著這些問題,在普洱市科協、寧洱縣科協和寧洱“普洱貢茶制作技藝傳習所”等的支持幫助下,思茅四中的同學們走進了“普洱貢茶制作技藝傳習所”,用DV記錄了制茶的工藝過程,對“普洱貢茶”制作技藝進行了探究。
在傳習所,同學們認識了普洱貢茶的第八代傳人李興昌,他向同學們講述了傳統普洱茶的制作工藝,古老的手工技藝、生態的普洱貢茶,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秘密。
中圖分類號:C9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129-02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加劇,幾乎歷屆世界氣候大會都在呼吁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低碳生活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而不是能力[1]。作為一個新時期的大學生,要樹立低碳生活意識,這既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責任,也是對賴以生存的地球應盡的義務。
一、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綠色發展”,成為“五大發展”理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發展理念是黨關于政治生態、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文化和綠色社會“五位一體”的全面系統的生態文明理論的創新與實踐。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筆者認為有五個方面的內涵:一是綠水青山既是生產力,也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認識水平的動力;二是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三是綠色發展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人民的選擇;四是不僅當前甚至今后任何一個時期都將堅持綠色發展,因為這是為適應未來發展方式轉變而提出的;五是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思想,綠色發展理念正是將生態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相融合的新的發展理念。
新時期大學生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黨的綠色發展理念的新思想和新觀點,但由于其自身認識水平、實踐能力的局限,應在大學階段就樹立低碳的生活意識和生活觀念,立足眼下,展望未來。低碳生活是當代大學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前提,更是未來堅持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基礎。因此,調查和研究新時期大學生低碳生活觀念就顯得非要重要而且必要。
二、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現狀調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17年3月中旬對成都大學在校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發放問卷350分,回收問卷312分,回收率89.14%;對24位學生進行了個別訪談。主要調查了解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識程度,大學生應如何進行低碳生活以及低碳意識應如何落實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也聽取了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議。
(二)調查內容及結果
1.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意識有較強的認識。根據調查結果顯示,50%的大學生對低碳生活非常了解,48.96%的大學生對低碳生活了解不夠深,1.04%的大學生不了解低碳生活。從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低碳生活認知度較高。
2.低碳生活對生活有利。從問卷調查結果看,100%的大學生認為低碳生活方式有利。顯然,當代大學生認為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對生活更加有利。
3.低碳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你認為低碳生活在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行動”結果中,85.42%的學生認為從交通工具的選擇入手,53.13%認為應注重家庭用水用電,42.71%認為應從餐飲方面著手,41.67%認為要采購環保的家庭用品,30.21%要注重廢棄物的排放??偠灾吞忌钌婕吧罘椒矫婷?。
4.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踐行有待提高。問卷結果顯示,96.88%的大學生在生活中未完全做到低碳生活,1.04%的學生完全做到低碳生活,只有2.08%的學生從未做到低碳生活。所以,低碳生活還需要加以行動和落實。
5.低碳生活需要全社會共同倡導。結合調查數據,71.88%的大學生認為低碳生活需要政府積極引導、社會積極倡導、個人自覺履行結合起來,只有極少數學生認為應從單方面來落實。
三、低碳生活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1.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對低碳生活含義的理解。宣揚低碳生活有利于加深大學生對綠色低碳的認識,增強節約意識。意識是行為的先導,從意識上影響大學生,讓正確的意識去指導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
2.有利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生活中踐行低碳生活方式,不僅能使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和標準提高,更能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大學生應堅持低碳理念,踐行“3R”[3](即削減碳排放Reduce、物品再利用Reuse、廢品回收再利用Recycle)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3.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在踐行低碳生活的過程中,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有利于提高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4.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節約資源、踐行低碳、綠色生活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在大學生中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打造綠色低碳社會積極奮斗,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貢獻自己。
5.低碳生活方式能減輕大學生經濟壓力。低碳生活和節約有莫大的聯系,在很多方面,低碳生活和節約幾乎可以畫等號,節儉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大學生生活成本。總而言之,大學生堅持低碳生活理念,能減輕經濟壓力。
(二)負面影響
當然,低碳生活也會有一些負面影響。比如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給出行帶來不便;低碳生活的踐行對自身的日常行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會提高生活的成本;對低碳生活的要求使得許多企業改變生產經營方式,減小規模,導致大學生就業機會減少;可能會造成資源的閑置等。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這些負面影響都是可以克服和轉化的。
四、大學生低碳生活的困境
第一,大學生對低碳生活方式參與度不高。學校、班級和社團經常有舉行低碳生活倡議、團日活動等,但大學生的參與度不夠、積極性不高,絕大多數學生有低碳環保的意識,但沒有與切身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消息等關注較少,通過課堂和新聞被動了解較多,主動了解低碳環保知識較少。
第二,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踐行力度不夠。當前的大學生往往理論與實踐脫節,是“嘴上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應該說,大學生都知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但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現“兩張皮”,比如使用電腦后不立即關機,用水后不關水龍頭,離開教室后不關燈,甚至少數同學完全沒有節約意識。
第三,就餐依賴外賣,不僅造成精神頹廢,更是低碳意識淡薄。當前,越來越多的學生依賴“外賣”送貨上門,不僅缺乏運動而造成精神愈發頹廢,而且也增加了一次性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這些都是白色垃圾大量產生的源頭。在食堂就餐也未做到節約糧食,踐行光盤行動。在平常人際交往中,聚餐聚會奢侈浪費,少有打包行為。
第四,當代大學生喜歡購物,造成資源浪費嚴重,缺乏低碳意識。一是喜歡網購。根據2016年天貓對雙11網購的全國高校統計報告顯示,武漢6所高校的大學生總花費達1.1億元,其中武漢大學達到3374萬元[3]。網購會產生大量塑料袋和紙箱等垃圾。二是實體店購物。大學生購物總會購買一次性塑料口袋,少有同學自帶環保購物布袋。三是促銷活動購買大量不必要的商品,造成閑置浪費。
第五,交通工具的選擇,缺乏環保意識。在選擇出行交通工具時,大多數同學會選擇滴滴、優步或出租車出行,只有部分低碳意識較強的同學會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校內上下課會選擇校園巴士,少有學生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對教學樓有電梯的,很多同學傾向于乘坐電梯。
五、大學生低碳生活的對策及建議
(一)高校應幫助和教育大學生樹立低碳生活理念
低碳生活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而普及低碳知識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所以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和教育大學生認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1.大力宣傳教育。充分利用網絡載體宣傳黨的綠色發展理念以及我國環保的成就;舉辦低碳生活知識講座,介紹低碳知識、環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氣候變化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認清當今世界環保的嚴峻形勢;舉行團日活動、“光盤行動”等,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樹立正確的低碳生活理念。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低碳生活宣傳教育活動,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2.培養大學生低碳生活意識。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是校園文化構成中的一個隱性成分,建立低碳綠色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大學生低碳生活意識的前提。高校環境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悄然無息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高校應注重低碳綠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形成低碳、綠色、生態等多方面理念,從而使大學生在高校低碳綠色文化的氛圍中養成低碳意識。
3.豐富大學生低碳生活實踐活動。實踐是培養低碳生活理念的主要手段。高校培養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意識要傾向于實際操作。比如培養自覺節能習慣,提倡簡約生活,做到垃圾分類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好處,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在低碳生活上的主動性,積極踐行低碳生活,最終使大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學生應主動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
1.交通出行方面。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綠色出行并不是難事。但隨著中國家庭的收入也隨之增長,大多數家庭擁有私家車,家長接送變得普遍。同時,隨著滴滴、優步等新型行業的發展,大學生對這類工具的使用量也陡然增加。這些交通工具不僅造成污染廢氣的排放、路況的擁堵,也增加大學生出行成本?,F在幾乎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校內交通工具,共享單車也進入了校園,自行車的使用變得格外簡單。大學生應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鐵等,即使選擇滴滴、優步等打車軟件時,也可以選擇順風車或者拼車降低污染。
2.生活方面。對電器的使用。大學生應做到隨時關閉電源,并拔掉插頭。因為插頭依舊會浪費電能,同時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對垃圾處理而言,應將垃圾分類處理,一是減少環衛工人工作難度;二是能減少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污染風險;三是廢物回收,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對用餐而言,當前大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鋪張浪費問題,應盡量在食堂就餐,并減少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以及塑料袋的使用,同時做到光盤行動。在用水方面,我國水資源極不豐富,且分布不均勻,水資源受季節、地域的影響很大。大學生應該節約用水,必要情況下應進行水的多次利用。
3.購物方面。近年來,由于低碳經濟的興起,低碳之風在各大商家、商場興起。作為消費的重要群體,大學生應當選擇環保用品、低碳食品、綠色飲料、節能電器等物件,養成自備購物袋、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的習慣。如今電商與網購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一個重要的購物方式。大學生在網購時應注意包裝袋的處理方式。
參考文獻:
[1]張美梅. “低碳生活”是一種責任和態度[N].通遼日報,2010-05-01.
[2].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一、地理教育和低碳生活
地理學科是研究人類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我們不難發現,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更多的環境在遭到污染和毀壞,土地沙漠化加速,人口增長過快等等問題的出現。這些都將成為我們地理科目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高中地理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對以上這些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幫助中學生建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近些年以來,隨著全球科技的飛速發展,工業也在極速進步,所以我們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了比以前更多量的二氧化碳,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而全球變暖則會嚴重影響我們人類的生態平衡,比如有科學家表明,因為全球持續變暖,會使全球出現更多的降水,這就會造成全球水循環的變化,如果地球表面的溫度繼續持續升高,在2050年的時候,地球兩極的冰山會大幅度融化,海平面會大大升高,直接會導致近海城市的消失,比如我國的上海,美國的紐約,日本島等等。另外,溫度的上升,有可能會導致人類男女的比例失衡,高溫環境更容易創造男寶寶,低溫環境更容易創造女寶寶,所以不僅是研究人員擔心,我們一樣擔心,在若干年后的一天,人類會出現男女的嚴重失衡。聯合國環保規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說,在二氧化碳減排的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中學生是我們的未來。對于讓他們明白低碳環保這一概念更有實際的意義?!覀円浞诌\用高中地理學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和課下的時候要努力培養中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引導他們成為今后實行低碳環保的先行者。
.
二、對于地理教學中培養中學生低碳環保的具體方法
1 在地理教學中認識低碳環保的意義。因為平時學習任務比較繁重,所以很多中學生對于低碳環保是沒有清晰的概念。地理老師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為中學生講解推行實行低碳環保生活的意義。在教學的時候,要讓中學生明白持續變暖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增加。然后對全球變暖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嚴重問題進行講解。讓中學生明白我們現在推廣低碳環保生活的必要性,只有真正認識了低碳環保,學生們才能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的習慣。
引言
低碳生活是一種綠色、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各國關注的重要議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后,我國政府編制并批準了《中國21世紀日程》,在日程中環境教育被列為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環境教育是綠化明天的教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并指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黨的十報告更是強調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大學生是一個青春活躍的群體,他們追求個性的自我,同時又關注集體和國家的動向和命運。大學期間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各種觀念形成和鞏固的重要階段。他們是環境保護的主力軍,為此,我們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他們對低碳生活的認知情況。
一、研究方法
2012年9月,我們調查小組在衡水學院分院教室及校園內,隨機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3份,有效回收率98.25%。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系統的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低碳生活調查參與樣本分析
本次調查共393人回復有效問卷,其中男生約占5.1%,女生約占94.9%;生源來自城市的約為27%,來自農村的約為73%。在校月平均支出400元以下的為24%,400-600元為53%,600-800元為15%,800元以上為8%。我校為師范類院校,女生比例較高,農村生源較多,在校月平均支出較為穩定。
2.低碳生活了解程度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發放問卷之前,學生對低碳生活的了解并不多,其中有10%沒有聽說過,說明宣傳還有盲區,因此我們要加大對低碳生活的宣傳度;有84%的調查者僅僅是聽說過,比例占了被調查者的五分之四以上,這種現象說明對低碳的宣傳不夠廣泛,我們應把宣傳面擴大,面向各層人群;接受調查的人群中僅有6%對低碳生活比較了解,因此我們更應普及低碳生活知識。盡管有大多數的人聽說過低碳,但是僅有40%的人知道其內涵。
在了解途徑方面,60%的人是通過媒體得到有關環保低碳的信息,22%的人通過環保機構的宣傳得到信息,8%的人通過身邊人介紹了解信息,9%的人通過其他渠道知曉。這說明媒體是宣傳信息的主力,但是我們也應該多開拓其他的途徑,比如在校園里開辦講座、辦社團、組織主題晚會等等,讓學生們多渠道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3.低碳與我們的關系
通過調查,79%的學生認為低碳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15%的學生認為在某些方面有點關系,1%的學生認為低碳跟我們的生活關系不大,那是政府的事情,還有6%的學生不清楚二者是否有關系。這說明大部分學生知道低碳是與生活相關的。64%的學生認為低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18%的人認為低碳肯定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僅有2%的學生認為肯定不會影響自己,另有16%的學生不確定是否會對自己的正常生活有影響。調查時發現,盡管有多數學生認為低碳生活與大學生活相關密切,但是她們對低碳的認識處于不知甚解的狀態,不確定低碳到底會給我們帶來哪方面的影響和改變。
因此環保教育要從基層做起,加大宣傳力度,讓低碳生活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意識到低碳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要注意4個節:節電、節水、節油、節氣,從這些點滴做起。
4.低碳與日常生活習慣
日常生活習慣調查,挑選了使用空調、購物袋、交通工具、餐具、手機充電、垃圾分類、用餐等6個方面的情況。
現在家庭中空調已經很普及了,尤其夏季的使用更是必不可少。調查中發現,夏季使用空調制冷時,僅有20%的學生會把溫度調至25-27度,(國家提倡26度或以上),大部分人會因貪圖涼快,讓空調盡快制冷,把溫度調的很低(18度以下9%,19-21度39%,22-24度32%)。
自2007年12月31日起,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限塑令”已經過去好幾年了。但調查發現,學生買東西時習慣自帶購物袋的僅占18%,從來不自帶購物袋的也占18%。其他64%有時帶有時不帶。跟學生交流后發現,限塑令沒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明顯的感覺是去大型的超市買東西需要購買袋子,沒有免費的塑料袋使用,但是菜市場或者路邊攤還是免費給袋子的,所以盡管限塑令了好幾年了,學生們知曉度不高,使用塑料袋的習慣也沒有多大變化,購物就自帶購物袋的意識仍然很低。
學生日常在學校的時間較多,外出時間較少,以公共交通為主,其中自行車37%,公交車27%,步行34%,出租車2%。
現在手機的使用在學生中很普遍,手機充電時,62%的學生會及時拔掉電源,4%表示拔電源不及時,18%的表示什么時候想起什么時候拔,15%的表示偶爾會及時拔電源。這表示在電的使用上面,學生們的節約意識還不夠。
能做到垃圾分類的僅有28%,54%的學生表示不清楚如何做到垃圾分類,還有18%的學生從未分類就處理掉垃圾。這與我們的國情是相符合的,目前我國垃圾分類回收已全面展開,但是處理方式粗放,回收利用率低,垃圾回收的設施分類簡單,居民垃圾分類知識比較缺乏,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健全。因此加強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很有必要。
外出就餐方面,63%的學生會使用外面提供的消毒餐具,33%的學生會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帶餐具的僅占4%。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率較高。大多數情況下能做到用餐“光盤”的占55%,有時可以“光盤”的有31%,每次都能吃干凈的僅占13%,1%的學生表示每次用餐都會剩下。調查表明,食物的浪費還是很嚴重的。
5.對于低碳生活的態度與策略
在調查低碳生活和消費方式會帶來哪些影響時,70%的學生認為可以使人們享受到自然舒適的健康新生活,20%的學生認為會促進城市化發展與時俱進,仍有10%的學生不確定有什么影響。訪談時發現,盡管大部分人認同低碳會引領我們的生活走上自然健康的方向,但是,很多人有顧慮,低碳會降低生活質量。從節約資源能源、環保以及減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實現低碳生活不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從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會降低人們好不容易提升起來的生活水平。比如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希望通過購買汽車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車來改善自己的出行條件,希望購買較大的住房來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多購置衣物或購置高檔衣物,這些顯然與低碳生活格格不入。我認為,這跟沒有真正了解低碳生活的本質有很大關系。全面實現低碳生活與提高生活水平并不沖突,它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關鍵是要探索一種低碳的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在維持高標準生活的同時盡量減少使用高耗能產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