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4 16:55: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語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如:“小姐,你敢吃青椒嗎?”這句話應該怎樣翻譯成英語?首先,小新這個動漫形象的出現,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樣輕松、活潑的動漫情境之中,再逐步引導學生了解Doyoudaretoeatgreenpeppers?掌握“dare”這個情態動詞的用法。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英語,是一門具有實踐性質的語言學科。英語新課程標準也提倡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和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因此,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也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例如,以“值日”為主題,師生之間可這樣進行交流:師:Haveyouemptiedthedustbin?生:Yes,Ihaveemptiedit.師:Butthedustbinisfull!Someonethrewwasteintoitagain.……師生之間可以自由發揮,并讓學生在對話中思考并掌握:完成時,是對過去行為對現在產生影響的強調,等等。在師生互動這種真實的語境下,讓語法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促使學生更加牢固深刻地掌握語法知識,同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以任務為驅動的語法教學策略的應用
例如,在復習特殊句式倒裝句的部分倒裝項目時,含有否定意義的副詞或連詞如never,notonly,little,seldom,hardly等放在句首時,句子需要把謂語的一部分,即助動詞或情態動詞提到主語的前面。由于這是學生在學習該項目過程中最難掌握的,因此,筆者創造出以下口訣:“否定詞,放句首,句子用部倒(部倒是部分倒裝的簡稱)”;“Notonly…butalso連接兩句子,前倒后不倒,前倒用部倒(前面notonly的句子需要部分倒裝,后面butalso的句子不需要倒裝)”;“Hardly…when…;Nosooner…than…前倒后不倒,前倒用部倒(前面hardly的主句需要倒裝,且用部分倒裝)”,“前倒用過完,后面用一過(前分句謂語動詞用過去完成時態,后分句謂語動詞用一般過去時)”;“Notuntil接從句,從句不倒主句倒,主句用部倒”。這些口訣巧妙地將其中的部分倒裝運用特征,如同平常的速記方法一樣用簡單易記的“部倒”來表示“部分倒裝”,時態用“過完”表示“過去完成時”“一過”代表“一般過去時”。這些朗朗上口的口訣讓學生聽得有滋有味,即使是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迫不及待地參與到活動中。這時,整個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此時,教師再加以簡單地指導說明“部倒”就如同一般疑問句的語序結構,學生就能在快樂的氛圍中掌握枯燥復雜的語法規則。
二、建立學生對教師的積極情感因素,推動英語語法教學活動
課堂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場所,一個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教師會成為學生學習其所教的課程的情感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在關鍵時刻進行指導,起主導作用。師生關系應是平等、和諧的。學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學生內驅力就會增強,學習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教育實踐中總結提煉的愉快的課堂教學方式——“課開始,情趣生;課進行,情趣濃;課結束,情趣存”,意即課堂教學必須按照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將情感培養與學科知識教學有機聯系起來,師生之間默契與緊密配合,建立融洽的師生交流渠道,努力營造知識與情感水融的課堂氣氛。對于項目多、規則多和特例多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教師若能注意語法課堂的實踐性與互動性,避免“滿堂灌”,以“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善于分擔學生的情感負擔,并給予學生顯露能力的機會,將能建立學生對教師的積極情感因素,從而推動語法教學活動順利完成。
例如,在設計虛擬語氣教學時,正好是學校運動會籃球比賽進行階段,筆者了解到所任教的班級剛輸了球賽,學生情緒很低落。再考慮到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是正處于向成年轉化的特殊時期,也是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追逐潮流,樂于接納、嘗試新興事物。因此,筆者利用時下受眾人追捧的“穿越”現象,結合學生的球賽創設情境來講解虛擬語氣。于是,在課堂開始時,筆者以學生的情緒作為切入點,“Youlooksodown.What’swrong?Isitthebasketballmatch?”這樣,談論學生關心的人或事,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由此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師生之間的溝通增加了,學生紛紛說起籃球比賽的事。抓住這個契機,筆者引出虛擬語氣的語法話題,“Ifyouweregiventhechancetoreturntothedaywhenyoucouldhaveitagain,whatwouldyouhavedone?”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及學習主動性,不用中文的任何描述,學生就能明白這只是一種假設,是對事實的虛擬。“So,let’shavearole-playgameinatime-travelingmachine!”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模仿剛學習過的單元poem中的Ourfirstfootballmatch,“WewouldhavepassedtheballrighttoPeter.WewouldhavewonifPeterhadscoredthatgoal…andwewouldbethehappiestnow.”在該語法規則的探究學習中,筆者靈活地將語法書中的錯綜虛擬句解析為穿越現象。這樣,因為筆者比較得體地處理了語法知識,所以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課堂中,最后在“HowIwish…”Speaking活動中,學生運用wish等虛擬句,表達了“HowIwishIwereYAOMING!”的愿望。筆者適時地引用人教版教材Workingtheland一文中“Wishingforthingscostsnothing.有夢是不需要代價的。”總結了虛擬語法的交際功能——表示說話人的主觀愿望或假想。而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明白了成功是需要付出、投入的,等等。
三、調動學生的自主認知情感因素,創新英語語法教學方式
傳統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方式中,大多數教師只從符合高考需要的角度去教授語法知識,極少考慮到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能力,導致語法課堂教學缺乏情感交流,同時也限制了語法課堂交際功能目標的實現。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學中應增加開放性的任務活動和探究性的學習內容。因此,在語法教學活動設計中,增強調動學生觀察、體驗、探究、合作等積極主動情感因素的意識,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有利于構建創新型的語法學習課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教學獲得成功,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英語語法教學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有效語法學習方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保證。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總結出幾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
(一)制定計劃
無論做什么事情,要想做好,都必須制定一個可行的計劃。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為有計劃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學習也是一樣,有計劃就有了學習目標,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單元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課前預習
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來說,預習時相當重要的。如果不搞好課前預習,上新課時就會心中無數,不得要領,反之如果做好了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培養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老師要教導學生預習的方法,課前預習,找出不懂得問題,理解新文章中的生詞。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對新的一課有了基本的認識,對自己不懂得地方也有了準確的定位,帶著問題學習,是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三)專心上課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上課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認識能力的一個關鍵環節,要求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積極思維,盡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積極培養有意注意,在課內有意識地識記該課生詞、短語、句型、重點句子,力爭在課內就把這節課最重要的學習內容記住,當堂消化。
三、英語語法學習
英語是一門語言教學課程,就課程本身來說,重點就在于對語言的運用,而語言運用的重點就是單詞和語法的運用,單詞是只需要不斷積累,對我國高中生而言,英語語法是一個難點,這是由于,我國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差異較大。所以要想教好英語,語法傳授方法是重點。
(一)加強實踐教學
語法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者能過合理使用語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口語交談能力和加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基本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再日常的學習生活交流中,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當然是懂英語的家長)的交流中,盡量運用英語交流;在看國外電影,電視時,盡量聽英語,學習地道的口語;多給學生訂閱英文報刊、書籍,并就其中的內容提問。
(二)突出重點,精講易懂
外語語法教學要想重點突出,就要精講。一節課要解決哪個語法要點,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時老師發現參考書或語法書上有很多好例句,就搬到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起來,內容顯得很充實,但針對性不強,可能會適得其反。英語教師為了講明某個語法要點時,一定要有針對性地列舉適當的例句,例句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講得越細越好。教師應注意精講,教給學生的語法形式應盡量簡單明了。例如在定語從句的教學中,什么是定語從句,它的位置,定語從句應由哪些關系詞引導,什么情況下可以省略關系詞等,就不必祥講,因為課本上已經講清楚了,教師應該對學生最感困難的關于如何選擇關系詞講清楚講透徹。告訴學生選擇關系詞第一要點是看先行詞,第二是根據所要選擇的關系詞在定語從句中所作的句子成分。并給出合適的例句,另外還須重點講清定語從句在應用中的一些特殊情況。
(三)運用歸納法
任何一門知識,都是系統性的,英語也不例外。在英語這門語言知識中,各個知識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聯系,都有他的共性和個性,我們教育學生學習英語,就是要在掌握它們的共性同時,區分了解它們的個性。而掌握和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歸納總結。從所學知識中招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并通過它們的共性、個性歸納出各項知識的規律,在以后的學習中,這種歸納出來的規律便成為了一種公式,可以套用。當出現例外情況時,老師在加以重點說明,就可以逐步完善這些歸納,從而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以新帶舊
“溫故而知新”高中新教材是以初中英語教材為基礎的,在語法編排上有連續性、反復性。為此,在學習高中新的語法項目的同時應注重以新帶舊,溫故知新,有計劃地復習鞏固學過的語法知識,向新的廣度和深度引導。例如: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部分,既有人稱、時態變換,也是復合句的再現與延伸。
(五)加強試題革新
在推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課堂成為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可在聽課、學生問卷調查及與周圍教師的交流中發現在英語語法教學中常常出現“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課堂教學濤聲依舊”的現象,即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給出語法規則,舉例講解語法規則,然后讓學生機械操練、套用規則以達到鞏固目的。筆者把此種現象稱為英語語法教學瓶頸現象并在日常教學行為中不斷思索、探究與實踐以期突破。
一、何謂英語語法教學瓶頸?
從教師層面上說,英語語法教學的瓶頸是教師重知識傳授,輕技能訓練;重詳細講解,輕反復練習;重書面練習,輕口頭練習;重語法分析,輕語法使用;重掌握規則,輕掌握實例。
從學生層面上說,英語語法教學的瓶頸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接受多,主動探究少;機械訓練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樂趣味少。
從課堂層面上說,英語語法教學的瓶頸表現為課堂沒有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不見鮮活的生命在律動、在交融、在成長,不見靈活的智慧在閃現、在流動、在煥發異彩。
從生成層面上說,英語語法教學的瓶頸表現為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方法單一,學生靈活運用能力無望提高,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
二、如何突破
(一)主動探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也就是說,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究,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它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不斷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因此,“主動探究”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中心,研究為手段,實踐為途徑,過程體驗為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目的的一種學習方式。
1.創設情境,營造輕松探究氛圍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的“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必須處于與學習主題基本內容相關、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豐富情景當中。而且豐富合理的情景使語法教學能在一種活的環境中輕松愉悅地進行。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輕松快樂的環境使學生無外界壓力與壓迫感,學生完全自覺自愿、全身心的參與;而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由不經意中貫穿知識的滲透、能力的培養、道德的熏陶與習慣的沉淀。因此,語言教師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營造運用語言的氛圍,使學生在模擬真實的情景中輕松愉快學會及運用語法。
例如,在學習比較級與最高級時,我先通過實物及圖片比較(三個大小不一的球,三座高矮不一的樓房)、和學生問答,引出這個語法項目的結構、功能。
T:Thisisabasketball.Thisisafootball.Whichisbigger,thebasketballorthefootball?SI:Thebas-ketballisbigger(thanthefootball.)……T:Rigllt.Sothetabletennisballisthesmallestofthethree.T:Whataboutthebasketball?It''''sthebiggestofthethree.(邊說邊在屏幕上出示所講的比較級最高級句子)。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試著用比較級最高級的句子來說。接著讓學生以班中同學、教室中的物品等為話題以pairwork形式操練比較級與最高級。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發現比較級與最高級的使用特點及語法規則。
在以上情景活動中,語法知識由抽象變得形象,從而降低了語法學習的難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從身邊的事物出發,創設情境,引出比較級、最高級,激發學生探求比較級、最高級使用規則的欲望并歸納總結(即發現、探究問題)。
2.合理構建,生成有效探究活動
建構主義課程觀。不認為課程基本決定于外部環境因素(例如學科結構、社會價值等因素),而是考慮到學習者帶進學習情境的先前知識。什么樣的經驗和概念在促進特定學習結果的產生中是有效的,變成了—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把課程看成是促進特定學習結果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為了確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標。
在研究了《牛津初中英語》六冊書后,我發現賓語從句這個語法項目要到9B才教。而學生在小學時就學過像“Ithinkyouareright.”這類簡單的賓語從句,在《牛津初中英語》第一至第五冊書中也經常出現賓語從句的句子。因此,我決定從初一起就合理構建學生學習這個語法項目的過程。積累學習經驗。為最后的有效探究學習活動奠定基礎。在7A第一單元Reading部分PartC題目要求中出現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時,我沒有特意去講這是賓語從句而只是問學生是否明白題目要求。7A書中多次在題目要求中出現了賓語從句。每次我都只是讓學生看一下并理解句子含義就好。在7A期末復習時。我讓學生把書翻到第5頁看這兩個句子:Howwelldothestudentsknoweachother?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然后引導他們發現兩者間的區別:第一句多了一個“do”。接著幫助學生構建這樣的經驗——在陳述句動詞后出現的疑問句不需要助動詞。當學生在7B中再見到類似句子時,他們的這個經驗自然會得到鞏固。進入初二后,學生在課本及課外閱讀材料中會經常看到“Idon''''tknowwhereheis.”“Canyoutellmehowoldsheis?”等此類的賓語從句。這時,我就幫助他們構建這樣的經驗——當陳述句或疑問句動詞后再接一個疑問句時所接的句子要用陳述句順序。通過初一、初二的合理構建,學生對賓語從句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到初三9B第二單元學賓語從句這個語法項目時,學生會因為先前積累的豐富經驗而容易對教師設置的探究活動感興趣,進而他們會表現為投入、激動、興致勃勃。
3.合作交流,探究發現語法規則
“交流”是師生間、學生間、教學內容和相關信息與教師、學生間的相互溝通與應答。合作學習不僅僅是教學組織形式的簡單變化。它聯系著問題解決的“寬帶”和縱深度。合作交流意義的建構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基礎。以調整學生群體間的交往行為、開展合作學習為重點。著力營造引起學生心理共鳴、思維共振的“交往場”。這種學習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小組學習”,在“交往場”中,教師是學生的同伴和朋友,問題的解決須是在個體能動學習的基礎上通過群體協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場”中,師生互動、共創與共生。
在教9A“Reportedspeechwithtensechanges”時。我就給每組發課前準備的有直接引語間接引語句子的紙片,讓他們先每人自己看紙片上的句子后合作交流總結出時態變化的規律。學生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很高,小組交流也很投入,幾分鐘后學生踴躍地匯報了自己小組發現的語法規則。
(二)回歸生活
盧梭讓愛彌兒回歸自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無非是想闡明這樣一個觀點:學生是在自己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學習者走進教室時并不是一無所知的白紙,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課程改革之所以非常強調“回歸生活”,是因為在現代人(尤其是學生)的生長家園中,“生活世界”被嚴重地剝離了。于是在學校教育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出現了空前的危機。教育過程豐富生動的主觀性被冷冰冰的知識授受和機械的理智訓練所代替。因此必須重返“生活世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與動力。
1.聯系生活,激活認知
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經驗的相互作用,來認知、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故而我在語法教學別注意激活學生的認知,通過聯系生活,談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將學生的原有知識活躍出來,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識、構成新認知結構的活力。
例如,在學習“Usedto”時,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張照片。然后說到:Pleaselookatthispicture.Who''''she?Dpyouknow?學生猜測后我說到:He''''smysen.Heusedtobeasmallboy.Nowhe''''sabigboy.Heusedtobeastudentinourschool.Nowhe''''sastudentofTaicangSeniorHigllSchool.Heusedtogotoschoolfivedaysaweek.Nowhegoestoschoolsixdaysaweek.Heusedtogetupat6:40a.m.Nowhegetsupat6:15a.m.(邊說邊在屏幕上出示我兒子的一些相關圖片,然后在屏幕上出示usedtobe/do)。這樣,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usedtobe/do的含義。接著讓學生拿出事先布置他們帶的他們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用usedtobe/do來講自己小時候的事。
2.回溯生活,拓展時空
一、英語語法是自然習得的,不需要教
確實有些學習者無需知道就會習得英語語法。例如,許多美國移民依靠自己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尤其是青年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學習者都能達到這一點。在同樣的移民群體中,有些學習者英語熟練程度很高,但離準確性相差甚遠。所以問題是,是否有可能借助語法知識來幫助那些靠自己不能達到英語準確性的人。
另外,學習英語語法確實需要大量的時間,甚至對那些功底很深的人也是如此。CarolChomsky(1969)研究表明:即使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也正處于不斷獲得一定語法知識的過程中,遠沒有掌握足夠的語法。這樣,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是否可以通過語法教學加速學生對語法的自然學習過程。關于這個問題有很多研究發現(參見Larsen-Freeman&Long,1991)。Pienenmann(1984)研究證明:經過語法指導的學習者在短短兩周后就可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否則一般需要幾個月。實驗對象的數目越少,比起自學來,語法教學的功效越明顯。對語法教學是否能幫助學習者習得他們自學所不能獲得的語法這一點,有些研究資料表明:語法結構性的知道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準確性極具價值,而不注重語法結構性學習的分散性學習方式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參見Larsen-Freeman,1995)。
二、語法是一套毫無意義的語言結構形式的集合
這種誤解源于很多人把語法同動詞詞形變化表以及語言學的一些結構規則聯系在一起。然而語法不是多元的,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它是語形、語意和語用的聯合體。這三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的變化會引起另一方面的變化。然而他們又各自為語法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讓我們來看一下英語中的被動語態。它至少是be動詞加過去分詞的形式。有時它有一個介詞by,位于謂語中行為發出者之前。
如:ThebankwasrobbedbythesamegangthathijackedtheArmoredcar.只有及物動詞才有被動語態,也是對語言形式的要求。被動語態具有語法意義,它是一種強調性結構。與主動語態相比,它賦予動作承受者一個不同的地位。
要正確、恰當、有意義的使用被動語態。英語學習者必須掌握語形、語意和語用三個方面。這對任何語法結構都是適用的。
三、語法是硬行的死規定,毫無理由
語法確實有一些共時性的規則。但人們所認為的死規定并非都是如此。如果一個人的視角足夠寬廣,他會發現有些東西是理所當然的。讓我們來考慮以下兩個句子:(1)Thereisthebookmissing.(2)Thereisabookmissing.
語法書會告訴你(1)是不符合語法的。因為存現句中“there”后總是跟一個非限定性名詞短語。為什么?原因不是死規定。“there”被用來引出新信息,而一般新信息是位于句未的。句中包含新信息的名詞短語,其明顯的標志就是不定冠詞“a”或“an”。
四、語法是枯燥乏味的
此誤解源于這樣一種印象:英語語法教學就是反復操練和死記硬背。語法教學不是讓學生不動腦筋的去操練一些固定的模式,也不是去死記硬背一些規則。
那樣的做法當然是乏味的,也不會教好語法。但也不是說語法操練一無是處,而是要以一種有目的、有意義的方式去進行。舉個例子:要訓練英語過去時的yes/no句子,老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同時對自己的穿戴作五個改動。他可以脫下一只鞋子,摘下手表,帶上眼鏡,穿上羊毛衫,摘下戒指。學生被要求來提出關于這些變化的問題。例如:學生可以問,“Didyoutakeoffashoe?”或“Didyouputonasweater?”這種活動充滿了樂趣。更重要的是,學生以思考的方式參與其中,而不是機械的問答。以一種讓學生融入其中的方式來教語法需要創造力。但無論如何語法教學不需要也不應該是乏味的。五、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語法
研究表明一些人具有一種更具分析性的學習風格。據Hatch(1974)研究,一些學習者把英語學習任務作為分析尋找規則的過程。這些人語言準確性強,但不擅長使用英語。另一種學習者,Hatch稱之為“數據收集者”,語言很流利但不準確。這樣的現象并不能說明是否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學會語法。盡管學生的學習風格有所不同,但至今還沒有研究表明有的學生沒有能力學好語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學生能夠學好語法,這可以從他們對母語的掌握得到證明。語法不是怪物,它是語言的一部分學生會不同程度的學好語法。
六、語法是一條一條學會的
這種觀點可以證明是錯誤的。教師可能在一堂課中只教一個語法項目,學生也可能一節課只重點突破一個語法項目。但學生并不是完全掌握一個語法項目后才進入另一個語法項目。新舊語法項目之間是相互聯系影響的。比如說,經過對一般現在時的學習,學生似乎覺得已經掌握了它。但當他們又接觸到進行時時,他們就會感到困惑了,對一般現在時的掌握和應用也會有所下降。這種后退要持續到學生對內化的語法知識進行重組,認識到這兩種時態不同的用法。我們應知道,語法的學習曲線并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有高峰有低谷,有后退有重組的。
七、語法是在句子或小于句子的水平上學習的
語法確實是在句子水平上起作用的。它也規定句子結構和詞的順序。在小于句子水平上語法也起作用,如主謂一致。然而語法規則也作用于語篇水平上。例如,在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之間進行選擇并不能只取決于本句,而是上下文。相類似的,當一個名詞短語在上文中出現而后再提起是要用定冠詞,這也是建立在語篇基礎上的。只在句子或小于句子的水平上來教語法或學語法是錯誤的。很多明顯的語法約束當從語篇角度來觀察時就不存在了。
八、語法提供了所有語言結構的永恒的規則
對語法的探索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因為語言是在發展變化的。語言學家對語言的描述也不會是一勞永逸的。他們必須來揭示語言的內在變化。例如,大多數語法書都闡明進行時不能用于靜態動詞,因此下句是不符合語法的:Iamwantinganewcar.而對一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這是可以的。如果它和完成時相結合,即使一些認為這不符合語法的人也傾向于接受這一點。
我的觀點是,語言在變,語法規則也應無條件的服從于這種變化。語法本身和對語法的學習都不是靜止的。
九、結束語
英語教學目標包括教會學生正確的、恰當的、有意義的使用語法。這樣英語語法教學是必須實施的。英語語法應被看作是由語形、語意、語用組成的合理的動態系統,而不是靜態的硬行規定。
參考文獻:
[1]Chomsky,C.Linguisticsandphilos-ophy.InS.Hook(Ed),Languageandphil-osophy[M].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69.
英語的時態共有16種,初中階段必須掌握的是時態。初中生起初接觸語法學習的時候,要有重點地進行教學,讓學生扎實基礎,然后在學習中不斷滲透和擴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可以將幾種時態集中在一起,這樣不僅能夠集中教學,還能夠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到這些時態之間的區別。比如:教師先簡單地講解三種基本時態的動詞變化規律,然后拿來籃球,簡單地做幾個動作后,對學生說:“Ioftenplaybasketball.WhatamIdoingnow?”學生肯定會爭著回答:“Youareplayingbasketballnow.”然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自己昨天也打了籃球,那應該怎么表達,學生會回答:“Youplayedbasketballyesterday.”教師接著進行引導,那么明天還想打籃球該怎么表達,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會回答:“Youwillplaybasketballtomorrow.”通過一個人一件事不同的時間發生的動作,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清楚地進行區分,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學習。
2、示范歸納的教學方法
在語法教學中,教師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教師為學生做好示范,才能夠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對語法進行更好地掌握。比如:英語中人稱代詞在作主語和作賓語的時候,形式上是不一樣的,學生要學會正確的進行轉換還能夠保證句子表達的正確性,但是很多學生分不清,教師可以進行句子的演示:“Hewantstogoshoppingwithme.”、“Letusbeginourclass.”、“Ilikeflowers.”、“Hemadebreakfastforher.”通過這些句子的舉例,可以讓學生對主格、賓格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概念。接著通過例子,教師可以進行歸納總結:在介詞后面用的都是人稱的賓格形式,而句子開始的主語用到的自然就是主格,所以在介詞后面如果要用到人稱代詞的時候,就要轉變形式。這樣簡單明了的總結能夠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技巧,在應用的時候會更加注意,減少出現語法錯誤,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的英語語法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認知語言學強調語言以使用為基礎,語法產生于語言使用。在中職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能夠積極參與的英語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學習語法。根據不同的語法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師可采用圖表式、音像式、競猜式、談話式、大腦風暴式、游戲式、調查式和表演式等方法進行導入。
(2)循序漸進、合作探究
認知語言學不再把語法看作是一個封閉的、分割的系統,而是與各種不同認知能力以及各種經驗相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在語法學習過程中,把已有的經驗用于理解新的語法知識,即“與詞匯教學相似”,通過學生合作探究,構建新的圖式。
(3)形意結合、關注體驗
認知語言學認為認知語法中“語義具有中心地位”,教師應注意語言形式和意義的結合,突出多層次的語言體驗,避免學生一味地對語言形式進行簡單的機械操練,而忽視語言意義的表達。特別是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中職學校學生,教師更應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體驗,加深對英語語法形意的理解。
(4)任務驅動、拓展運用
認知語言學強調人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強調語言能力的建構基于語言的使用。教學中如果僅學習一些基本的語法結構,無法確保實現語言交際的流利性,教師應在語法教學中通過任務驅動,促進學生拓展練習,靈活運用。
(二)教學應用
以外研社中職英語第一冊Unit7AhealthyLifestyle的語法項目——形容詞、副詞比較級、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及其用法為例,說明教學中上述四個環節的運用:創設語境,激發興趣播放歌曲“AmericanRide”(sungbyTobyKeith),ppt呈現歌詞,目標語法加下劃線:接著教師指著劃線部分問學生:(2)ppt呈現四張當地氣候的圖片以及以下句子。學生小組討論:根據以下句子的內容,找出對應的圖片。這個環節中,教師利用視聽歌曲導入新課,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巧妙地把目標語法的內容展示出來。接著,教師又聯系當地的氣候特點,創設出目標語法的語境,使學生自然地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學習。在這個環節中安排“小組討論”目的是,更好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其學習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1)循序漸進、合作探究
①以舊帶新,喚醒已有的圖式根據已經學過的課程“coachpotatoes”,學生分組完成以下任務:以競賽的形式,選出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生回答后,ppt呈現:
(2)合作探究學習
在“coachpotatoes”課文中找出含有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句子,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使用觀察、發現、分析等方法,歸納出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這樣,學生對形容詞、副詞不同的形式、意義和用法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然后,學生一邊欣賞歌曲“Longer”(byDanFogelberg),一邊填上所缺的詞: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核心,先是教師通過把已經學過的課程“coachpotatoes”作為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的形式回答問題,起到了“溫故知新”的效果。接著,讓學生合作探究,歸納出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學生在觀察、分析、討論、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較好地構建了“形容詞、副詞比較級、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這種新的圖式。
(2)形意結合、關注體驗
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調查活動——Whoselifestyleisthemosthealthyinyourteam?要求每六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學生對小組成員的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進行調查,最后得出結論。a.教師先引導學生羅列完成該任務需要用到的短語,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最后,采取小組互評的方式,選出優勝隊。這個環節教師以“健康的生活習慣”為語義,結合“形容詞、副詞比較級、最高級規則的變化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堂訓練。這個過程不僅是克服了通常課堂教學中簡單的、枯燥的、機械的操練,而且是在對學生進行語法鞏固練習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生活素養,比較好地體現“教書育人”。
(一)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回避或忽視語法教學呢?作為一個工作在一線的英語教師,通過大量具體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語法知識的欠缺將會制約學生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語法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內容,《英語課程標準》對語法教學目標也做了明確的規定。盡管語法本身不等于語言,但語法是語言構建的規則,總結語法本身的規律能加深學習者對語言的理解。同時,語法知識又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基本方面,只有當學習者掌握了語法知識,他才有可能真正獲得熟練運用這種語言的能力。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完全否定語法教學的作用或忽視語法教學都是不明智的。“語法在整個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已經不是語法該不該教的問題,而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二)語法課堂教學的理論原則
語法教學首先要創設生動形象的語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其次,讓設計的活動有效服務于教學目的。此外,語法教學不能停留在結構的教學上,既要重視結構的正確性,又要重視語用的適合性。那么如何開展好語法課堂教學,既能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又能讓學生準確地掌握“枯燥的”語法呢?根據教學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語法規則講解的適量性原則。解釋語法項目時,講解要適時適量,解釋清楚就可以了,講解時間過長會讓學生產生疲倦感,會讓語法課顯得沉悶。有些教師認為只有把語法盡可能詳盡地解釋,才能保證學生運用的正確性,而且往往把學生犯的語言錯誤歸因于語法講解不夠。成功的語法教學應該做到:語法知識要運用于有意義的交際語境中,要為實現交際目的服務,要促進交際語言的準確與流利,要避免過多語言術語的解釋,要生動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其實,就像學開汽車一樣,沒有理論肯定不行,但只有理論或理論記憶太多,同樣開不好車,最關鍵的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少講解語法的時間,在有效使用上下功夫才能營造出一個人性化的語法教學環境。
2.意義先行原則。英國教育專家提倡采用這樣的教學順序:首先讓學生在一個有意義的情境中理解所教語法項目的意義,然后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在較真實的環境中進行交際性活動,運用所學的語法項目;最后。在學生理解并會運用的基礎上,教師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語法規則上來,進一步鞏固教學內容。英國教育專家Jayne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formeaning”的天性,即在學習語言時,學生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語言的意義(meaninZ)上,然后他們才會注意語言形式(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structures)和語言規則。如果在開始授課時,教師首先談論語法規則,勢必導致他們不感興趣。
3.隱性原則。在語法教學方面,外國專家提出了兩種方法:“explicitgrammarteaching”(顯性語法教學)和“implicitgrammarteaching''''’(隱性語法教學)。前者側重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后者則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則,主要通過情境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法規則。有些老師的語法課上得枯燥無味,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采用了過多的機械的練習方法,也就是過多地運用了“explicitgrammarteaching”。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需求,教師應盡可能通過豐富的情境創設來活化語法,讓語法練習生動有趣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新學的語法項目轉化為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通過有效的課堂活動來創設語言情境
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語法教學,要從用的角度出發,即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使他們學會“用語言做事”。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語言,才會對所學的語言理解得更加清晰,想象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根據筆者在海外培訓獲得的知識和多次的教學實踐,在此介紹幾種可行且有效的語法教學課堂活動形式。
1.Bingo。Bingo游戲通常被教師們用在小學的詞匯教學中,其實它也可以用在初中的語法教學中。如我們可以用它來練習介詞的用法。給每個學生五個不同的句子,每句有一空需填上合適的介詞。游戲開始,教師說出一個個介詞,學生根據自己拿到的句子的意思,判斷能否填進,如果五個句子全部填好并且認為準確無誤,就喊“Bingo”。這時,教師還得請這位學生讀出每個句子,其余同學一起聽,如果全部正確,這位學生就是這一輪的winner。如果有錯誤,在糾錯之后,那么游戲繼續進行,直到另一個winner出現。
2.WhoamI?——verbtenses。這個活動可以用來練習時態,課前教師在每張紙上寫上過去一位名人的名字,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抽一張紙,紙上的信息不可以讓別的組知道。教師在黑板上寫下這樣幾個句子的開頭:
Longago,Iusedto……
Ihaveoften……
Ihavenever……
Threeyearsago,I……(+simplepast)
Thesedays,Ioften……
Nextmonth,Ihope……
Bythistimenextyear,I''''11have……
要求學生假裝就是那位名人,在組內展開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學生用以上的句子去描述,看看別的同學能否猜出這位名人是誰。
3.Chainstory——simplepast。這是一個故事接龍游戲。通常是教師先開個頭,例如:Lastyearaninterestingthinghappenedtoateenageboy,然后叫一個學生加一個句子接下去,完了讓這個學生再請另一個學生加一個句繼續這個故事,直到這個故事有一個很自然的結尾。所有的學生都要注意聽,看每增加的一個句子是否有語法錯誤。敘述故事要用一般過去時,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一般過去時的游戲形式。在練習語法的同時,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得到了發展。
4.Thingstodo——modals。這是一個練習情態動詞的活動。教師在黑板上分別寫下:ThingsIcando:ThingsIoughttobcableto;ThingsImustdo:ThingsIneedtodo,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寫4個句子,例如:
Icanuseacomputer.
Ioughttobeabletorideabike.
Imustdomymathshomeworktonight.
IneedtotellmymotherthatIhavelostoneofmyshoes.
然后,讓同座位的兩位同學將自己的句子讀給對方聽,接著,讓他們寫4個有關對方信息的句子,例如:
MarycanspeakFrench.
Maryoughttobeabletodriveacar.
Marymustfinishheressaytoday.
MaryneedstohelpmewithmyEnglish.
教師可以要求一些學生讀出他們的句子,如有錯誤,要及時給予糾正。
5.Anothername——2ndconditional。這個活動可以用來練習虛擬語氣。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4人。請他們完成下面的一個句子,并說明原因。
IfIcouldchoose/hadtochooseanothername,Iwouldchoose.
Forexample:IfIcouldchoose/hadtochooseanothername,IwouldchooseMary.MymotheriscalledMary,andallmylifeIhavelovedthatname.Iwouldalsoliketobecalledafterher,asIthinksheiswonderful.
當然,這個活動可以有很多主題,如favouritefood/TVprograms/agameofsports/placestovisit
6.Writeapoembasedongrammar——speel-fledgrammar。這是一個既可以練習特定的語法又能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活動。要求學生寫一首五行的詩歌,每一行都有特定的語法要求,例如:
Ⅰ.Onthefirstlinewriteanounofyourchoice.
Ⅱ.Onthesecondlinewritetwoadjectivesjoinedbyandtodescribethisnoun.
Ⅲ.Onthethirdlinewriteapresentparticipleofaverbandanadverbtodescribethisnouninaction.
Ⅳ.Startthefourthlinewithlikeorasfollowedbyacomparison.
Ⅴ.Startthefinallinewithifonlyfollowedbyaw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a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ke/A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fonl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ample:
Spring
Greenandbright
Blowingsoftly
Likeabeautifulmaiden
二、中西文化及思維綜述
文化學界的研究表明,中西方文化是兩種有著鮮明差異的不同文化體系。它們最根本的差異表現在對世界萬事萬物的基本觀上。西方文化持有的是“天人相分”的宇宙觀。“將世界看成是由眾多各自獨立的物體機械結合而成的,每個物體全都具有自己的剛性界線,可以脫離整體和其他物體而獨立存在。而這種由萬事萬物機械結合而成的宇宙,又不是雜亂無章的,它上下有序,由價值高下分明的不同層次所組成。”因此西方哲學崇尚個體思維,主張人物分離,并認為整體只有在個體對立中才能存在。西方思維則表現出注重抽象,富有分析性和邏輯性的特征。人們的認知活動重分析和細節,重形式論證。這些文化、思維特點體現在語言上就構成了英語的最大特點:形合——即講究語言外在形式的結構協調:英語的詞匯有嚴格的形態變化,在句子當中強調人稱、數、格等的一致。往往用關聯詞語表明句子成分之間的語法關系和語義邏輯。因而英語語法具有外顯性的特點,語言嚴謹、清晰,富有邏輯性。
而漢民族文化持有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將世界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將所有的現象變化看成是這個唯一世界的整體狀態變化,而不是將之視為各個單獨事物的各自變化,且不相信世界中存在著絕對必然的秩序和規律。”在這一宇宙觀的指導下,中國人的哲學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注重物我交融、和諧,所以中國文化求全、求圓滿、求和諧、求對稱平衡,重個人感受和心領神會,重心理時空和時間順序。這種思維和認知的特點體現在語言中就形成了漢語的“意合”。人們通常都用“意合語法”來概況漢語語法的特點。所謂“意合語法”就是指漢語語法的結構規律主要靠語義的關聯而不是語法形式的體現。漢語語法的基本單位具有缺乏形態,充滿靈活性的特點。在搭配組合成句時,則體現出來的大都是語義規則而非語法形式規則。詞語之間的關系常在不言中,語法意義和邏輯聯系常隱含在字里行間,因此語言簡約和模糊,從而導致了漢語語法的隱含性。
三、民族文化與思維對漢英語言句法結構的影響
通常來說,主語與謂語形成全局的主軸線,如有賓語與補語成分,可在主線上延伸。而定語與狀語成分則形成分支線,并通過關聯詞語與主軸線銜接。而漢語是意合語言,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人們對語義的理解往往全憑語境及語感完成。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學生往往會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不注重句與句的銜接、照應,寫出一些無關聯的句子。例如“這行李太重,我搬不動”,學生常錯誤地翻譯為“Theluggageistooheavy,andIcan’tcarryit.”地道的表達應該是“Theluggageistooheavyformetocarry.”又如,下面一個例句,是美劇《老友記》中的一段臺詞:Igotreallyhotinmypants,soItookthemoff.Buttheymusthaveshrunkfromthesweat,ormylegsexpandedfromtheheat.Ican’tgetthembackon!不但句子成分齊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也交代的非常清楚。因此,想弄懂英語句子的意義,則必須先搞清楚它的句法關系。這就是為什么在英漢互譯時,存在著“人治和法治”,“主觀和客觀”及“意合和形合”的相互轉化的過程。
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能夠使枯燥單調的語法知識教學變得豐富有趣,從而刺激學生語法學習的欲望。因此,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有效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在進行語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將各種相關圖片以及動畫等效果立體、形象的呈現出來,使英語語法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從而方便學生的學習。同時,也可利用課件進行語法用法、結構的歸納和總結,從而使學生對語法有清晰的了解。此外,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對語法知識進行針對性的練習。例如,教師在講in、on以及under的用法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示相關圖片或者動畫,使學生通過圖片就能很快的理解其用法,從而節省更多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的效率。如教師在講完該語法以后,可以展示幾幅方位圖,讓學生根據這幾幅圖片用in、on、under來說句子,以此來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真正掌握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