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炎的術后護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31 16:30: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闌尾炎的術后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闌尾炎的術后護理

篇(1)

文章編號: 1814-8824(2007)-4-0090-02

摘要:目的 探討闌尾炎患者術后腹脹的護理措施,解除病人的腹脹癥狀。方法 對30例闌尾炎患者術后腹脹實行科學護理與指導。結果 通過積極治療,密切觀察和護理,30例闌尾炎術后腹脹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結論 有效的護理措施是術后腹脹及早康復的重要因素,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促進患者腹脹早日康復。

關鍵詞 外科 術后腹脹 護理

手術后腹脹多因腹部手術后胃腸蠕動受抑制,使存留或咽下的空氣滯留在胃腸道內而引起,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引起焦慮,恐懼,睡眠質量下降,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本文對30例術后腹脹患者進行相關護理干預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1月~2006年7月收治住院的外科患者中,30例闌尾炎術后腹脹的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在10~60歲之間,經過認真治療和精心護理,均痊愈出院。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患者的焦慮表示理解,并有針對性地給予疏導,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向其講解腹脹的原因,有效護理措施,以取得患者合作,解除其緊張心情。

2.2 術后早期活動 早期活動可維持肌肉的張力,促進腸道蠕動,指導病人術后6小時開始在床上適當翻身及活動四肢,并協助下床活動,活動順序為床上坐起―床邊站立―扶床行走,2~3次/d,15~20min/次,以增加腸蠕動,具體為小型手術(如闌尾炎)術后第一天便可下床活動,中大型手術(如腸梗阻)術后第2~4天視病情允許下床活動,對于體質較差不能下床活動者,可酌情增加床上活動時間[1]。

2.3 腹部按摩和腹部熱敷 患者一手按切口,另一手按摩切口對側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2~3min后,再逆時針方向按摩2~3min,于術后3d進行,早晚各1次,20min/次[1],腹部熱敷可使腸管發熱增加血運,吳茱萸20g,山萘20g搗碎用紗布包裹濕敷臍部,一般于術后24h熱敷20~30min后,仍腹脹,冷卻1h后繼續熱敷20~30min,如此反復進行。

2.4 肛管排氣 將肛管從插入直腸,以排除腔內積氣,減輕腹脹,無禁忌時可用少量溫鹽水灌腸,使結腸內積氣或糞便排出,可刺激腸蠕動的恢復。

2.5 胃腸減壓 腹脹較重時,可行插胃管減壓,保持胃管的通暢和有效的減壓,經常通過胃管抽吸胃腸內積液積氣,解除或緩解胃腸道內壓力,減輕腸管張力水腫,減輕腹脹,腸鳴音恢復前禁飲食,注意補液調整水與電解質平衡,作好口腔護理,腹部膨脹消除,腸蠕動恢復,即可考慮拔管。

2.6 必要時可試用促進腸蠕動恢復的藥物新斯的明肌肉注射 [2]。

3 護理體會

采用護理措施為患者解除術后腹脹,避免術后腹脹帶來的諸多并發癥,促進了手術后病人的康復,密切了護患關系,也提高了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效的健康指導和護理措施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護士應加強這方面相關知識的宣教,掌握較多的健康教育知識,使之受益于患者。

篇(2)

中圖分類號:R574.6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4-107-01

急性闌尾炎是一種外科常見的急腹癥,可發生于各個年齡層,尤其是青壯年,其發生率大約是占到外科住院病例的10%到15%。大多數情況下都認為闌尾切除術是治療該病的一種較為合理的方式,但是研究顯示闌尾炎的炎性滲出物質以及切除手術的操作都有可能誘導并發癥的產生,因此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是必要的[1]。為了獲取對護理的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我院對收治的闌尾炎患者進行了分組護理,并進行了分析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行闌尾切除術的急性闌尾炎患者76例,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齡15~42歲,平均年齡(28±5.73)歲。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9例,男23例,女16例,對照組37例,男22例,女1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2]:(1)突出的癥狀為下腹疼痛;(2)診斷確認是急性闌尾炎;(3)闌尾經手術切除者。

1.3 護理方法:兩組都進行常規的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施行適當的護理干預。

1.3.1 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合適的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憂慮,使患者得到鼓舞,心態保持良好。

1.3.2 :患者回至病房應依據其麻醉方式保持相應的。一般,連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可以采取低枕或去枕平臥,而腰椎麻醉患者可以使用去枕平臥位持續6h至12h,以避免發生腦脊液外漏的情況。

1.3.3 飲食:患者術后6小時可以飲用流質食物,一兩天后便可以使用一般食物。

1.3.4 腹脹的處理:患者術后的第1天,可在床上坐起進行適量活動,第2天則能夠下床適量活動,來促進腸蠕動功能的恢復。

1.3.5 并發癥的護理:患者在術后的并發癥大多是切口感染、腹腔膿腫、腸粘連等。若切口感染則應該處理好切口,保持切口處的干凈以及干燥。若是發生腹腔膿腫就應該趁早進行引流手術,否則可能發生嚴重的腔內感染。若是有輕度的腸粘連發生則可以幫助患者按摩腹部來促進其胃腸的蠕動,但若是粘連較重,則需要及時地通知主治醫師來處理。

1.4 觀察指標:(1)并發癥發生情況;(2)患者對護理的認可度;(3)患者住院的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使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α=0.05,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的患者中只有1例發生切口感染,發生率是2.5%,而對照組的患者中有7例發生了并發癥,發生率是18.9%,二者比較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是(5.3±2.3)天,而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則是(9.8±2.5)天。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并且二者比較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它的病因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闌尾發生了阻塞[3]。對于其的治療通常使用闌尾切除術來達到目的。闌尾切除術是普外科常見的手術,手術時間較短,且過程較為簡單[4]。但是有研究表明闌尾炎的炎性的滲出物質以及切除手術的操作過程都有可能誘導并發癥的產生,因此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是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是(5.3±2.3)天,而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則是(9.8±2.5)天。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并且二者比較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術后護理對于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的恢復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趙小云.急性闌尾炎病人術后護理體會[J].河南中醫,2010,30(6):623.

篇(3)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科共收治闌尾炎手術患者1 420例,其中40例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占手術病人的0.03%,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資料

闌尾炎手術病人1 420例,其中男性患者510例,女性患者910例,患者年齡6~78歲,平均42歲。術后出現闌尾類癌1例,占0.000 7%;出血再次手術1例,占0.000 7%;傷口感染28例,占0.020 0%;粘連性腸梗阻6例,占0.004 0%。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做好心理護理,讓患者及家屬了解手術的必要性,以及手術時麻醉、手術或手術后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

2.1.2嚴密觀察患者腹痛的時間、部位、性質、程度,如果發現異常及時報告主治醫師。

2.1.3做好術前準備,如備皮、囑病人禁飲禁食,完善術前檢查等工作,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2.1.4做好疾病健康教育宣傳,使患者在出現并發癥時,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宣傳手術前后一些相關檢查的重要性,防止遺漏某些疾病。

2.2術后護理

2.2.1根據不同麻醉,選擇適當臥位,如腰椎麻醉病人應去枕平臥6~12 h,防止腦脊液外漏而引起頭痛。連硬膜外麻醉病人可低枕平臥。

2.2.2觀察生命體征,每1小時測量血壓、脈搏1次,連續測3次,直至平穩。如脈搏加快或血壓下降,則考慮有出血,應及時觀察傷口,采取必要措施。

2.2.3單純性闌尾炎切除術后12 h,或壞疽性或穿孔性闌尾炎切除術后,如有置引流管,待血壓平穩后應改為半臥位或低姿臥位,以利于引流。

2.2.4置腹腔引流管者,保持引流管通暢,妥善固定引流管至床邊,患者下床活動時,囑其將引流袋置于膝關節以下,以防引流液返流引起逆行感染。

2.2.5嚴密觀察腹腔引流的顏色、量、性質及腹部情況,發現腹部膨脹明顯,引流液滲血較多時,立即報告主治醫師,協助進行相應的緊急處理,注意穩定患者情緒。

2.2.6指導和協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防止發生腸粘連。同時可增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愈合。

2.2.7腸蠕動恢復后,及時進行飲食指導,幫助患者選擇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飲食,以后根據病情逐漸改為半流質、軟食、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及豆制品、甜食等,防止發生腹脹。

2.2.8加強生活護理,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做好個人衛生,經常更換清潔、柔軟衣褲,保持傷口敷料干燥。

2.2.9切口感染因手術操作時污染,壞疽或穿孔性闌尾炎尤易發生。術后3~5 d體溫持續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病人感覺傷口疼痛,切口周圍皮膚有紅腫觸痛,則提示有切口感染,做好切口周圍皮膚的護理。

2.2.10對特殊人群的闌尾炎患者,如小兒、老年人、妊娠期急性闌尾炎應及時做好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指導。

3討論

闌尾是位于盲腸末端的一個細管狀器官,末端為盲端,多位于右下腹部。它有著豐富的淋巴組織、血管和神經,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屬于中樞免疫器官,擔負著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大功能。闌尾的黏膜深部有嗜銀細胞,是發生闌尾類癌的組織學基礎。同時,闌尾在化膿和穿孔時,術后易出現切口感染。而術后發生出血甚至休克,患者則會出現面色蒼白、脈速、出冷汗、腹脹痛、血壓下降、引流液出血迅速等情況。粘連性腸梗阻多與局部炎癥重、損傷、術后缺乏活動等因素有關。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最常見的急腹癥,臨床上以轉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壓痛點為主要特征,治療以手術為主。由于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往往在術后不太容易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但是,幾年來,通過闌尾炎術后并發癥患者的觀察及護理,我們深深體會到,任何一個手術患者,不管是大手術還是小手術,在護理過程中都要把他們作為危重病人來看待,消除麻痹思想。做到勤觀察、勤思考、勤動手、勤動口,加強巡視,善于發現異常情況,協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及時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和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吳在德.外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篇(4)

2006-08~2010-10我們分別對兩組闌尾炎患者進行觀察與護理,力求尋找一種經濟有效的術后抗感染方法,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擇闌尾炎患者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齡15~54歲。入選標準:(1)以下腹疼痛為突出癥狀者;(2)經診斷后確診為急性闌尾炎者;(3)須盡快手術切除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齡16~52歲;B組43例,其中男26,女17例,年齡15~54歲。按住院先后次序入組。兩組性別、年齡、疾病性質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 兩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術前準備和闌尾炎術后常規護理,術前1d下腹部及會備皮,術前12h禁食,術前6h禁水,增加護患溝通,減輕患者焦慮,使患者充分休息,術后去枕平臥位6~12h,禁食水6h,給予營養液靜脈滴注,切口換藥,術后1d鼓勵、協助患者下床活動以促進刀口愈合。

1.2.2 特殊治療及術后護理 A組患者術后不禁止探視和陪護,病房做好一般清潔工作;常規聯合使用頭孢拉啶、慶大霉素、甲硝唑液1周,廣譜殺菌。B組術后2d謝絕探視,病房平均1~2例/間,由護工作好病室清潔工作,每日晨開窗通風換氣,并使用循環風紫外線消毒器消毒空氣1次/d;針對引起闌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腸道內的各種革蘭陰性桿菌和厭氧菌),僅使用甲硝唑液靜滴。

1.2.3 觀察記錄 兩組患者的體溫恢復天數、切口感染例數,拆線天數和住院總天數。體溫測量方法:術后3d測體溫每8h一次,即:8:00~16:00~20:00。3d后測體溫1次/d,即:16:00。切口感染判斷標準:術后2~3d體溫升高,切口腫脹或跳痛,局部紅腫,壓痛等[1]。

2 結果

A、B兩組間各項觀察指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x±s)

3 討論

3.1 良好的病室環境對于手術患者恢復的重要性 清潔整齊是必須條件。(1)空氣消毒:保證空氣的流通是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有人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循環風紫外線消毒器進行空氣消毒;(2)物體表面、地面的清潔:采用濕式清潔法,并且所有情節后的物體表面、地面應保持干燥。其次,安靜清潔的環境能減輕患者的煩躁不安,使之身心閑適地充分休息和睡眠,同時也是患者康復的重要保證。對于接受手術的患者而言,手術本身即可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應激源,導致患者產生強烈的生理與心理應激反應,術后如加上不加任何限制的躁聲,即會給患者增添新的應激因素,使其產生多種潛在性危害或不良的生理,心理影響[2]。所以嚴格控制探視、陪護的人數和時間,不僅可以避免空氣污濁而引起傷口感染,還可以大大減少躁聲的來源,使患者充分休息,促進康復。

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預防性抗生素應用過度,會增加醫院內微生物生態壓力,加大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的危險性[3]。因此,要扭轉這種現象,應在查清病因或進行細菌檢測和藥敏實驗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在此項研究中,我們針對引起闌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腸道內的各種革蘭性桿菌和厭氧菌)而使用甲硝唑液靜滴,這種用藥方法獲得良好的預防效果,醫院感染率為2.33%,和使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的感染率(2.27%)無顯著性差異,既提高了用藥的安全性,養活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又降低了患者的醫療費用。

3.3 其他因素 此外,提高護理質量,協助患者及早下床活動,加強營養等對手術后患者的康復也有很大作用。術后切口換藥的質量與切口恢復有直接關系。由于此項操作直接接觸易感部位,稍有不慎即可使細菌直接侵入切口處而引起感染。所以嚴格無菌操作是關鍵,只有從根源處養活易感因素,才能使控制感染達到最好的效果。手術后協助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一般為手術后第1天。早期活動有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促進切口愈合。

參考文獻

篇(5)

闌尾由于多種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變被稱為闌尾炎,它是一種常見疾病,它的預后取決于是否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以及護理的方法,切口感染是闌尾切除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是所有腹腔手術切口感染率最高的疾病,尤其是闌尾化膿、壞疽及穿孔的患者,其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據統計達到20%以上,切口感染一旦發生,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痛苦,為患者的家庭帶來經濟負擔,因此降低闌尾炎手術后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是外科工作的重點[1],本文對于闌尾炎術后預防感染的護理方法和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自2008年2月-2012年2月間我院收治的60例行闌尾炎手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的年齡在20-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5歲,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實驗組患者實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預防感染的護理,對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護理,兩組患者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手術前一天,會及腹部備皮,禁食12h,禁水6h,手術后枕頭暫時不用,保持6-12h的平臥狀態,同期進行營養靜脈滴注禁食禁水,及時更換切口用藥等;實驗組的常規護理與對照組相同,但是要加強預防感染護理,術后實驗組患者2天內謝絕探視,平均一間病房1-2人,全面清潔病室,每天開窗通風換氣,引進循環風紫外線消毒器對病室進行空氣消毒,病原為致病菌的闌尾炎患者,用藥僅為甲硝哩液,行靜脈滴注,手術人員行無菌操作,切口縫合的過程中,止血應徹底,不能留下死腔,避免產生形成血腫或者切口滲血,若患者肥胖,縫合切口時應使用膠片進行引流,減少皮下積血,減少切口感染機率。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術后應用雙氧水沖洗切口以及周圍,有效的減少切口感染的發生等[2]。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實驗組患者30例均無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為0%,對照組患者有3例發生切口感染,其余27例患者無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為10%,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較差異顯著,P

3 討論

本文說明良好的預防感染護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良好的病室環境對于手術患者恢復有重要意義,病室要清潔整齊,要做好空氣消毒,物體表面以及地面的清潔,保持病室安靜,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煩躁情緒,使其身心閑適,可以充分休息,要嚴格控制探視以及陪護的人數和時間,不僅避免空氣污濁而引起傷口感染,還可以避免噪聲的來源,促進患者康復[3]。

合理科學的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用來預防手術感染,降低感染率,但是若抗生素用量過度,會帶來負效應,因此使用要慎重科學,其它影響闌尾炎患者的相關因素為:高水平的護理,病人自身的活動,營養水平的跟進、術后切口的換藥等。由于手術的操作部位敏感,易產生細菌外侵,所以必須保證無菌操作的進行,總之,外部治療環境對患者的恢復效應更佳[4]。

參考文獻

[1] 陳藝清,梁芳.預防化膿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方法及術后護理措施[J].醫藥前沿,臨床護理,2012,2:225-226.

篇(6)

【關鍵詞】小兒;急性闌尾炎;炎癥性腸梗阻;護理

術后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但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arly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ileus,EPII)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它常發生在腹部手術后早期(14天左右)[1],若處理不當易造成腹腔感染等嚴重并發癥,預防的關鍵是密切觀察病情和護理,而成人這方面已有較多的經驗報道[2,3],但在小兒這方面的報道較少,因此收集我院59例小兒急性闌尾炎EPII病例,采用非手術治療,52例痊愈,中轉手術7例,無腸壞死,最終也治愈出院,現將本病的觀察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2年3月~2012年7月的59例小兒急性闌尾炎EPII病例,男28例,女31例,年齡4~8歲,平均年齡(3.34±1.44)歲,EPII發生時間為手術后6~12d,平均(7.23±2.14)d。

1.2臨床表現59例患兒術后腸蠕動均已恢復,并有排便,術后6~12d后所有病例均出現腹痛,腹脹,停止排便,排氣。其中嚴重腹脹32例,輕度腹脹27例,28例有惡心,嘔吐表現。查體:腹部未見腸型及蠕動波,有輕度壓痛28例,腸鳴音減弱或消失18例,有氣過水聲13例,無腹肌緊張及反跳痛。腹部X片可見小腸積氣及氣液平面。

1.3治療與結果本組病例中59例采用非手術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鎮靜解痙、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營養支持、生長抑素及抗生素等。其中經上述治療后有52例痊愈,表現為腹痛腹脹消失,無惡心,嘔吐等癥狀體征。出現排便,排氣,腹部無壓痛,腸鳴音正常。腹平片無小腸積氣及氣液平面。1周內治愈15例,1~2周為28例,2~3周為3例,3~4周為6例。7例經非手術治療15天,病情加重行手術治療,最終治愈。

2護理

篇(7)

1 病例介紹

患者女,36歲,轉移性右下腹疼痛伴發熱10小時,查體右下腹麥氏點壓痛及反跳痛。WBC 20×109/L。診斷:急性闌尾炎。于當日下午4時給予手術治療,術后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術后兩日患者出現高熱(體溫39.7℃),心慌(心率131次/分),煩躁。診斷為術后并發甲亢危象。

2 護理

2.1 急救護理:將病人置于搶救室,備好各種搶救物品,迅速組織搶救小組,監測生命體征、意識、心電圖等變化。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鼻導管或面罩吸氧6~8 L/min,嚴密監測血氧飽和度變化,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同時加強人工氣道護理,確保氣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及窒息等并發癥。

2.2 用藥:及時建立靜脈通路,遵照醫囑靜脈內使用大劑量激素,如氫化可的松200~400 mg/d或地塞米松10 mg。降低血甲狀腺激素水平,甲碳氧嘧啶口服從胃管注入,從而抑制碘化物氧化,阻止酪氨酸碘化,使甲狀腺激素合成障礙,應用碘劑,以抑制甲狀腺激素的釋放,緊急時可靜脈輸入。用?茁-受體阻滯劑普奈洛爾、美托洛爾等減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縮力,減少心肌耗氧量。

2.3 迅速降溫:以物理降溫為主,多采用乙醇擦浴,擦浴時密切觀察皮膚色澤,必要時可采用人工冬眠療法并注意血壓變化。

2.4 并發癥的觀察:每半小時測T、P、R、BP各1次,詳細記錄出入量,保護心、肺、腦等重要臟器的功能,防止多臟器功能衰竭,保持內環境平衡,及時測血壓,電解質,防止酸中毒及代謝性高血糖等并發癥,密切觀察引流管情況,注意胃腸道出血反應,因大劑應用激素可導致應激性潰瘍發生,及時準確應用抗甲狀腺制劑藥物,觀察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及時為患者擦干汗液,更換衣服和被褥,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

2.5 心理護理:甲亢危象患者常伴恐懼、緊張不安心理,且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因此心理護理,對穩定患者病情,促進疾病轉歸能起到積極的作用,護理人員在搶救過程中不可驚慌失措,動作要敏捷,沉著冷靜,操作準確無誤,使病人產生安全感,對過度緊張者可遵醫囑使用鎮靜劑以穩定其情緒。

篇(8)

化膿性闌尾炎在臨床上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腹部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因為化膿性大腸桿菌合并厭氧菌感染,導致患者的闌尾出化膿或者穿孔,容易導致患者腹腔或者切口感染,因此該疾病的主要的并發癥是切口感染。導致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的因素比較多,例如患者的年齡、性別、切口的長度和形狀、手術時間等。患者發生切口感染后,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治療才能夠愈合,且導致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即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又加重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因此如何預防患者切口感染和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成為了醫院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分析化膿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預防及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行闌尾炎手術患者200例,將所有入選的患者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100例。治療組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18.5~67.5歲,平均(42.3±6.5)歲;對照組中,男63例,女37例,年齡19.2~68.4歲,平均(41.9±7.2)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手術方法,而治療組在手術后采用大量的溫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患者的腹腔,然后利用吸引器將沖洗液吸引干凈,經過3次左有的反復沖洗后,縫合腹膜,然后采用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沖洗,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切口細菌的密度,手術后放置引流管,將切口縫合。手術后給予對照組常規的護理方法:①向患者講解宣傳化膿性闌尾炎的相關知識;②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及時同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少不良情緒滋生;③對患者的日常飲食進行指導,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床下運動,減少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率;④時刻觀察患者手術切口的情況,是否愈合、是否出現紅腫、波動等,定時對切口進行消毒和更換敷料;⑤定時觀察患者的體溫以及血象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進行再次治療。對于治療組患者手術后的護理,除了進行和對照組一樣的常規護理外,重點加強對患者切口引流的護理,主要包括:①觀察患者的引流管是否暢通,是否發生異常,例如阻塞、扭曲、脫出等現象;②對于敷料滲出液體的顏色、多少以及性質進行密切的觀察,如果發現引流不正常后立即進行處理,在特殊的情況下需要對引流管進行更換,如果引流發生不暢,容易導致血液和組織液發生積聚,從而增加了細菌生長繁殖的可能性,最后導致患者發生切口的感染;③要根據患者引流液的多少以及性質等,確定引流管的拔管時間,一般患者拔管時間在手術后5d左右,如果發生特殊情況,引流管需要延長l周后拔出。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后切口的愈合狀況,主要包括I期愈合、輕度感染以化膿;兩組患者平均住院的時間以及對于護理的滿意度。

統計學方法:本次試驗主要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結果

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率對比:經過手術治療后,治療組切口I期愈合的例數顯著高于對照組,且發生輕度感染和化膿的例數顯著地低于對照組,治療組發生切口感染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以及滿意度對比:經治療后,治療組的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篇(9)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2-0106-02

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占住院患者的20%左右[1],發病對象大多為青壯年,其臨床癥狀大多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疼痛。手術治療作為闌尾炎的臨床主要治療手段,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是在手術治療中,由于腸胃刺激以及物作用的影響,從而對患者胃腸道蠕動產生抑制作用,導致患者伴隨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胃腸功能下降癥狀,最終延長患者機體恢復時間,難以改善預后情況[2]。因此,需要在闌尾炎術后必須采取合適的護理干預,才能促進術后腸胃功能恢復,使患者恢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為此筆者所在醫院對收治的46例行闌尾炎手術患者采取假進食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2例行闌尾炎手術患者,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6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17~55歲,平均年齡為(37.44±2.44)歲。發病時間在1~11 h,平均發病時間為(5.33±1.33)h。病理類型:單純性闌尾炎22例,化膿性闌尾炎18例,壞疽性闌尾炎6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18~54歲,平均年齡為(36.97±2.78)歲。發病時間在1~12 h,平均發病時間為(6.77±1.87)h。病理類型:單純性闌尾炎21例,化膿性闌尾炎17例,壞疽性闌尾炎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時間及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術后抗感染、病情觀察、切口炎性反應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假進食、開塞露等護理干預,護理方法主要體現如下:第一,術后每隔4小時,聽診患者腸鳴音1次,在術后6 h給予患者咀嚼無糖口香糖,1片/次,3次/d,每次咀嚼時間為20 min。在腸胃恢復蠕動功能后,食欲恢復即可停止。第二,在完成輸液后,應該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鼓勵其進行下床活動,同時,指導患者采取合適的休息,輕輕按摩患者腹部,以促進患者胃腸蠕動,降低腸粘連發生率,促進患者早日排氣功能。在患者進行功能訓練過程中,指導其進行適量的四肢活動,逐漸增強患者運動量。第三,每日早晚給予患者注入40 ml開塞露,對直腸產生直接的刺激作用,起到良好的排便效果。

1.3 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天數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胃腸恢復標準:腹痛、腹脹癥狀消失;恢復排氣功能、正常排便、腸鳴音3~5次/min等[3]。

1.4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胃腸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感到滿意44例,滿意率為95.65%;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感到滿意38例,滿意率為82.61%;觀察組護理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的腹部外科疾病,其發病率較高,病情變化緊急,隨著病情的進展,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目前,根治闌尾炎的關鍵方法是采取手術切除術。由于闌尾炎切除術操作比較簡單方便,人們普遍認為闌尾切除術屬于外科的小手術,并且部分醫務人員往往不夠重視手術的護理,提高了切口感染、腹腔膿腫、盲腸壁膿腫等并發癥的發生率[4]。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方法雖然治療效果比較好,但受到麻醉及手術視野的影響,難以清除腸及盆腔內的積液,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較高,延長患者恢復時間。同時,由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不理想,將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機體恢復。因此,為了縮短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促進患者生理狀態恢復,必須對闌尾術后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

郭柒蓮等[5]將收治的100例闌尾炎手術患者,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分別采取常規護理以及咀嚼無糖口香糖等特殊護理干預,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天數明顯縮短。咀嚼無糖口香糖主要是基于假飼原理,有效促進正常的腸蠕動的恢復,即使食物沒有直接進入胃部,但是也能導致胃部產生液體,并且不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咀嚼吞咽行為作為神經系統反饋過程,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復雜性,通過神經系統,動作會傳達到人體的大腦,并傳至后頸肌肉群神經末梢,從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調節口腔的生理機能。在反射性作用下,會產生胃、胰、肝、膽活動,從而增加胃液素的分泌量,從而增強腸蠕動功能。另一方面,咀嚼口香糖可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經產生刺激作用,在增強味覺的同時,也有利于防止口腔內細菌的繁殖與生長,保持口腔的清潔。同時,咀嚼口香糖方法具有明顯的經濟性、簡單性,副作用不明顯,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較高。

開塞露作為一種常用的通便藥物,其成分主要包括甘油、山梨醇等,此藥物具有良好的潤便作用,在藥液進入直腸后,會局部高滲刺激直腸,從而增加直腸蠕動,引起排便。同時,開塞露可對直腸內感受器產生直接的刺激作用,有效促進直腸收縮等,在內擴約肌舒張的作用下,將會使患者產生排便意識。藥理研究表明,開塞露為甘油制劑,可并刺激腸壁,軟化大便,使其易于排出。李艷妍[2]采取開塞露塞肛護理闌尾炎術后患者,腸功能恢復效果較為顯著,縮短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時間。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胃腸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切口感染、腹腔膿腫、盲腸壁膿腫等并發癥發生率為4.3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57%;護理滿意程度為95.6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謝冬輝,佐品,林瑤.闌尾炎術前情志護理對患者術后焦慮的影響[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3(14):1007-1008.

[2]李艷妍.開塞露塞肛用于闌尾炎術后腸功能恢復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15(20):129-130.

[3]黃清萍.急性闌尾炎術前術后的臨床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5(27):314-315.

[4]李伙蘭.闌尾炎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護理療效觀察[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1,9(8):147-148.

[5]郭柒蓮,傅宗光. 假進食對闌尾炎術后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3,7(15):156-157.

[6]千艷紅.不同防粘連措施預防闌尾炎術后腸粘連的效果比較[J].齊魯護理雜志,2013,20(22):153-154.

[7]鄒小霞,羅永丹,吳育娟.腹腔鏡逆行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護理對策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70-71.

篇(10)

化膿性闌尾炎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在青壯年群體中比較多發,是由常見的單純性闌尾炎發展而成的。化膿性闌尾炎的臨床癥狀相對嚴重,易發嚴重的闌尾穿孔和腹腔感染[1],臨床治療化膿性闌尾炎的主要方式是外科手術,但是好發切口感染,如何加強切口感染的預防和護理是當前臨床醫師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回顧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8例化膿性闌尾炎行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化膿性闌尾炎并發術后傷口感染的臨床防治和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是2011年8月-2012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8例化膿性闌尾炎行手術治療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齡14-72歲,平均(39.52±20.35)歲;患者臨床表現為隱性鈍痛、嘔吐、惡心、右下腹疼痛、壓痛、中毒性休克等。所有患者均行闌尾炎切除手術治療,按照患者術后所接受的防治和護理方式不同,將5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兩組患者均采用精細化的護理方式進行臨床護理,其中對照組29例,觀察組29例,經比較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臨床癥狀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預防與護理

1.2.1預防方法

完成各項檢查、常規消毒、硬膜外麻醉后采用常規化膿性闌尾切除治療[2]。術后對照組患者采用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切口,觀察組采用100毫升3%的過氧化氫溶液浸泡切口30分鐘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拭干,在使用500毫升1%的聚維酮碘溶液反復沖洗切口。治療后給予兩組患者同樣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和真經治療,分析患者的愈合情況,將切除的病變闌尾送病理檢查。

1.2.2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精細化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干預。術后選擇患者的舒適;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臨床癥狀變化,每小時測量一次脈搏、血壓,一旦發現異常及時處理;設有引流管的患者保持伴臥,便于引流和避免炎性液體流入腹腔;對患者進行科學的飲食指導,術后第一天進食流質食物,第二天使用軟食,術后3-4天后嘗試使用普食[3];術后一周內嚴禁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水灌腸,對便秘患者給予輕泄劑治療,保證患者大便通暢;術后24小時嘗試起床活動,增加腸蠕動和血液循環;

如術后患者由傷口疼痛、切口周圍皮膚觸痛、紅腫提示切口感染,應及時予以對癥治療;對于出現腹腔內出血闌尾動脈出血等并發癥患者應保持平臥,給予吸氧、鎮靜、輸液治療,準備行止血手術;對腹腔參與膿腫的患者采取半臥位引流,假期那個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對糞瘺患者行抗生素治療。

1.3療效評定

采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4]中的相關規定評定患者術后傷口愈合情況,符合以下標準為脂肪液化:術后3-7天內患者切口部位有黃液滲出,無疼痛;經常規檢查表示敷料中有黃色滲液,擠壓切口后皮下滲液較多;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滲液中有脂肪滴;經涂片鏡檢查能見較多脂肪滴,經3次細菌培養物細菌生長。

1.4統計分析

本組研究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均數±平均數( ±s)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結果

3.討論

闌尾切口感染是化膿性闌尾炎切除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切口愈合的因素很多,基礎疾病、手術時間、手術方式、引流、抗生素使用情況等均對術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對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處理和護理干預在闌尾炎切除術后之分重要。

本組研究對兩組患者均采用精細化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干預,并采用不同的溶液進行術后的切口沖洗,觀察組采用3%的過氧化氫溶液和1%聚維酮碘溶液沖洗切口,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賀亮,田偉軍,王鵬志.術前應用抗生素對急性闌尾炎術后傷口感染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12(03):159-160.

上一篇: 高中語文教學重難點 下一篇: 人工智能教育管理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亚洲日本欧洲精品 | 亚洲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怡红院在线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 日韩有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