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的區別匯總十篇

時間:2024-03-04 14:36: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的區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1.史店鄉基本概況

史店鄉位于海原縣城中南部,距縣城7.5公里,中部干旱帶,隸屬中衛市海原縣管轄。東、北以賈塘鄉為毗鄰;南以馬萬山頂;西以海城鎮為界。全鄉總土地面積22.1萬畝。共管轄7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退耕還林(草)34598.6畝 ,涉及40個自然村。

2.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規模及取得成效

2.1自2001年實施退耕還林(草)以來,我鄉在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史店鄉廣大職工通過不懈的努力,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草)任務34598.6畝,綠色通道816.4畝,據報道,截止2004年項目點已實施退耕還林工程34598.6畝,并篩選出了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樹種,樹種以沙棘、山毛桃、榆樹、山杏、棘柳、檸條等數種,年累計投資470萬元。

2.2通過項目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的植被覆蓋率達到75%以上,主要體現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生態效益,以及增加木材儲備、提高生存環境質量、帶動社會就業、改善投資環境等經濟社會效益方面。

3.項目點鼠害危害現狀及造成損失

3.1鼠害危害現狀

根據我縣林業有害生物測報點鼠害監測情況,2008年鼢鼠發生面積13.8萬畝,其中嚴重危害地段約占項目點所有退耕還林(草)地的50%左右,每畝有鼢鼠疙瘩180個,(數高的可達320個)平均有鼢鼠疙瘩達到260個,樹苗受害率達到100%,枯死率達到70%以上,中度危害地段,鼢鼠疙瘩每畝也在260個左右。

3.2鼢鼠發生所造成的損失

(1)鼢鼠會造成草地退化。

鼢鼠在地下4-16cm之間活動,許多植物的根系基本上也集中在這一地層中,植物根系被破壞,如此多的疙瘩已經破壞了植物生長的土壤結構,使土壤無法正常保持水分,使植物無法正常生長,從而加速了草地退化。

(2)給當地農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由于鼢鼠的持續危害,致使項目點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建設成效難以鞏固,經濟損失巨大。一、草地生產力在鼢鼠的破壞下在逐漸下降,牧草供應量已無法滿足家畜的需要,家畜出欄率明顯下降;二、被鼢鼠啃食的林木無法正常速度生長,達不到國家要實現的退耕還林還草驗收標準。從而不但給當地農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措施的總體實施造成了威脅。

4.鼢鼠的生物學習性及防治原則對策

4.1鼢鼠的生物學習性

鼢鼠又名地羊,當地群眾俗稱“瞎瞎”。主要分布在碾子溝、方莊、油坊院、蘆子溝、及其周邊的包莊、三留洼、史店、米灣、前川等行政村。春天時,鼢鼠便沿著植物的根系深度不斷地挖掘洞通,把洞通所及之處的樹苗幼根咬斷,導致大片的植物枯死。鼢鼠的食性不但隨季節不同而有區別,食量也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同時還與活動的位置相關。例如,4-5月間,每天食量平均為250多克,又每天每只鼢鼠平均涌起的新土包3堆;9月間,每天食量平均為390克,其每日推出新土丘120多個,這說明鼢鼠在秋季不但吃的更多,而且活動也更加頻繁。主要危害樹種有山杏、沙棘等。

4.2防治原則與對策

4.2.1防治原則

(1) 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持續控制,防控結合的原則。宣傳普及鼠害防治基本知識,提高群眾防護意識,加強日常監測,防控結合,控制鼠情危害與蔓延。

(2) 堅持政府統一領導,實行屬地管理的原則。預防和控制工作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屬地管理。

(3) 堅持快速反應,緊急處置,控災減災的原則。建立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強化人力、財力儲備,增強快速應急處理能力。一旦出現新情況,快速反應,及時準確的處理。

(4) 堅持依法防治,職責明確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法律法規,對預防、鼠情報告、控制和撲滅工作實行依法管理及分級控制。對不同等級危害情況,啟動相應級別的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方案。

(5)堅持依靠科技,綜合防治的原則。依靠專家和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快生物防治、驅避劑等研究和應用步伐,開展無公害防治,從化學防治為主向生物防治為主轉變。

4.2.2鼢鼠治理對策

(1) 預防措施

選擇多個樹種實行針闊混交、喬灌混交;加密鼠害厭食樹種;造林前結合整地進行深翻;采用多效抗旱驅鼠劑對造林苗木進行蘸根。加密林木撫育,通過伐除鼠害木,樹下深翻、除草、挖掘防鼠阻隔溝等措施,破壞鼢鼠洞道,降低其危害程度。

(2) 生物防治

一是實行封山禁牧,架設招鷹架,保護,招引天敵;二是推廣使用鼠類不育劑。

(3) 物理防治

采取在重點地段投放碎玻璃片,樹木根部埋死鼠或施放動物皮毛、煙油水、煙油子等辦法驅鼠。

(4) 人工防治

采取發動群眾和組建專業滅鼠隊的辦法,各村至少建一個專業捕鼠隊,每個專業捕鼠隊人員在30-40人,在防治區利用弓箭進行人工捕打。

(5) 化學防治

采用點種毒豆、施用生物毒素、滅鼠彈滅殺、磷化鋁熏蒸、投放溴敵隆和殺鼠醚等化學藥劑進行滅鼠。

5.小結

篇(2)

2.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規模及取得成效

2.1自2001年實施退耕還林(草)以來,我鄉在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史店鄉廣大職工通過不懈的努力,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草)任務34598.6畝,綠色通道816.4畝,據報道,截止2004年項目點已實施退耕還林工程34598.6畝,并篩選出了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樹種,樹種以沙棘、山毛桃、榆樹、山杏、棘柳、檸條等數種,年累計投資470萬元。

2.2通過項目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的植被覆蓋率達到75%以上,主要體現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生態效益,以及增加木材儲備、提高生存環境質量、帶動社會就業、改善投資環境等經濟社會效益方面。

3.項目點鼠害危害現狀及造成損失

3.1鼠害危害現狀

根據我縣林業有害生物測報點鼠害監測情況,2008年鼢鼠發生面積13.8萬畝,其中嚴重危害地段約占項目點所有退耕還林(草)地的50%左右,每畝有鼢鼠疙瘩180個,(數高的可達320個)平均有鼢鼠疙瘩達到260個,樹苗受害率達到100%,枯死率達到70%以上,中度危害地段,鼢鼠疙瘩每畝也在260個左右。

3.2鼢鼠發生所造成的損失

(1)鼢鼠會造成草地退化。

鼢鼠在地下4-16cm之間活動,許多植物的根系基本上也集中在這一地層中,植物根系被破壞,如此多的疙瘩已經破壞了植物生長的土壤結構,使土壤無法正常保持水分,使植物無法正常生長,從而加速了草地退化。

(2)給當地農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由于鼢鼠的持續危害,致使項目點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建設成效難以鞏固,經濟損失巨大。

一、草地生產力在鼢鼠的破壞下在逐漸下降,牧草供應量已無法滿足家畜的需要,家畜出欄率明顯下降;

二、被鼢鼠啃食的林木無法正常速度生長,達不到國家要實現的退耕還林還草驗收標準。從而不但給當地農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措施的總體實施造成了威脅。

4.鼢鼠的生物學習性及防治原則對策

4.1鼢鼠的生物學習性

鼢鼠又名地羊,當地群眾俗稱“瞎瞎”。主要分布在碾子溝、方莊、油坊院、蘆子溝、及其周邊的包莊、三留洼、史店、米灣、前川等行政村。春天時,鼢鼠便沿著植物的根系深度不斷地挖掘洞通,把洞通所及之處的樹苗幼根咬斷,導致大片的植物枯死。鼢鼠的食性不但隨季節不同而有區別,食量也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同時還與活動的位置相關。例如,4-5月間,每天食量平均為250多克,又每天每只鼢鼠平均涌起的新土包3堆;9月間,每天食量平均為390克,其每日推出新土丘120多個,這說明鼢鼠在秋季不但吃的更多,而且活動也更加頻繁。主要危害樹種有山杏、沙棘等。

4.2防治原則與對策

4.2.1防治原則

(1)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持續控制,防控結合的原則。宣傳普及鼠害防治基本知識,提高群眾防護意識,加強日常監測,防控結合,控制鼠情危害與蔓延。

(2)堅持政府統一領導,實行屬地管理的原則。預防和控制工作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屬地管理。

(3)堅持快速反應,緊急處置,控災減災的原則。建立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強化人力、財力儲備,增強快速應急處理能力。一旦出現新情況,快速反應,及時準確的處理。

(4)堅持依法防治,職責明確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法律法規,對預防、鼠情報告、控制和撲滅工作實行依法管理及分級控制。對不同等級危害情況,啟動相應級別的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方案。

(5)堅持依靠科技,綜合防治的原則。依靠專家和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快生物防治、驅避劑等研究和應用步伐,開展無公害防治,從化學防治為主向生物防治為主轉變。

4.2.2鼢鼠治理對策

(1)預防措施

選擇多個樹種實行針闊混交、喬灌混交;加密鼠害厭食樹種;造林前結合整地進行深翻;采用多效抗旱驅鼠劑對造林苗木進行蘸根。加密林木撫育,通過伐除鼠害木,樹下深翻、除草、挖掘防鼠阻隔溝等措施,破壞鼢鼠洞道,降低其危害程度。

(2)生物防治

一是實行封山禁牧,架設招鷹架,保護,招引天敵;二是推廣使用鼠類不育劑。

(3)物理防治

采取在重點地段投放碎玻璃片,樹木根部埋死鼠或施放動物皮毛、煙油水、煙油子等辦法驅鼠。

(4)人工防治

采取發動群眾和組建專業滅鼠隊的辦法,各村至少建一個專業捕鼠隊,每個專業捕鼠隊人員在30-40人,在防治區利用弓箭進行人工捕打。

(5)化學防治

采用點種毒豆、施用生物毒素、滅鼠彈滅殺、磷化鋁熏蒸、投放溴敵隆和殺鼠醚等化學藥劑進行滅鼠。

5.小結

篇(3)

設施園藝是在溫棚人工保護環境下進行園藝植物栽培的一種特殊生產方式,這是一種特殊人工生態系統。它與露地栽培園藝植物的環境有明顯的區別,栽培技術也大不相同,適宜的溫濕度環境為冬季蔬菜果品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北方地區全年能夠進行蔬菜、果品生產和供應,同時也為害蟲的周年發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隨著設施園藝的迅速發展病蟲害的種類不斷增加,危害程度也更加嚴重。設施園藝害蟲的發生有如下特點:

1.環境脆弱

設施園藝是封閉人工生態系統,由于它的組分單一,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不夠豐富,幾乎沒有自控能力,外來有害生物一旦傳入極易成災。

2.栽培方式特殊

溫棚栽培蔬菜和果樹是反季節的生產方式,它打破了害蟲發生的正常規律,為冬季不能在露天越冬的南方種類,或有休眠越冬習性的害蟲全年發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危害加劇。

3.害蟲特殊

溫棚發生的多為常發性刺吸類害蟲,其個體小,生活史短,無明顯休眠越冬習性,繁殖快,數量大,危害嚴重。

4.害蟲種類少

溫棚栽培的蔬菜果樹有三個特點,一是品種單一,二是反季節生產,三是環境可控,因此,害蟲的種類較少,對害蟲的防治較為有利。

5.環境可控性強

溫棚的溫濕度、光照、通風、土壤、水肥、栽培方式、栽培的蔬菜果樹品種均可控制,為害蟲的防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設施園藝害蟲防治的對策

設施園藝害蟲防治應遵循害蟲防治的基本原理,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治蟲方針,嚴格檢疫,選栽抗蟲品種,強化栽培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科學利用化學防治等錯措施。

1.選用無蟲優質苗種

播種前對種子、插條、接穗等進行嚴格檢查,及時采用藥劑拌種浸種,或溫湯浸種等方法消毒,確保種苗不帶病蟲。

2.巧用生態調控

利用溫棚環境條件可控的有利條件,創造一個有利于園藝植物生長,不利于害蟲發生的環境,減少害蟲的危害。如采用防蟲網技術、地膜覆蓋技術、穴盤育苗技術,栽植前暴曬或藥劑處理土壤,合理密植、通風透光,棚膜選用透光好的無滴膜或除霧膜,輪作倒茬、高畦栽培、滴灌等技術。

3.實施人工物理防治

應用防蟲網、地膜、容器栽培阻隔害蟲侵入,或擴散蔓延。利用害蟲的趨性,如用黃板、藍板、食物、氣味、燈光等誘殺,或銀灰膜驅蚜等。

4.積極消滅蟲源

篇(4)

2013年8月6日,筆者來到北京市通州區國際種業園區內調查時發現,玉米地里出現“雙搶”現象,即兩種蟲子搶吃一株玉米,兩頭蟲子搶啃一個玉米棒,32.5%的植株被害(以危害葉片為主,莖稈與玉米棒被害率不到10%),有蟲株率10%,百株幼蟲量15頭。其中:玉米螟危害株率25%,有蟲株率7.5%,百株幼蟲量7.5頭,蟲齡3~5齡;棉鈴蟲危害株率10%,有蟲株率5%,百株幼蟲量7.5頭,蟲齡3~5齡。調查時,5月14日和15日播種的玉米正處于灌漿至蠟熟期,6月14日播種的玉米正處于大喇叭期。

1 玉米螟與棉鈴蟲發生規律的區別

玉米螟與棉鈴蟲雖然都屬鱗翅目害蟲,且都具有趨光性、鉆蛀性、轉移性危害等共性,但也存在很多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10個方面。

1.1 昆蟲分類不同

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ern)為螟蛾科害蟲,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為夜蛾科害蟲。

1.2 蟲態不同

1.2.1 成蟲

玉米螟成蟲褐色,雄蛾體長10~13 mm,翅展20~30 mm,體背黃褐色,腹末較瘦尖,觸角絲狀,灰褐色,前翅黃褐色,有兩條褐色波狀橫紋,兩紋之間有兩條黃褐色短紋,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態與雄蛾相似,色較淺,前翅鮮黃,線紋淺褐色,后翅淡黃褐色,腹部較肥胖。棉鈴蟲成蟲體長4~18 mm,翅展30~38 mm,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環紋及腎形紋,腎縊前方的前緣脈上有二褐紋,腎紋外側為褐色寬橫帶,端區各脈間有黑點,后翅黃白色或淡褐色,端區褐色或黑色。

1.2.2 卵

玉米螟的卵扁平橢圓形,數粒至數十粒組成卵塊,一個雌蛾可產卵10~20塊、350~700粒,呈魚鱗狀排列,初為乳白色,漸變為黃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為黑褐色(為幼蟲頭部,稱黑頭期)。棉鈴蟲卵散產,一頭雌蛾一生可產卵500~1 000粒,最高可達2 700粒,卵多產在葉背面,也有產在正面、頂芯、葉柄、嫩莖上或雜草等其他植物上,卵約0.5 mm,半球形,乳白色,具縱橫網格。

1.2.3 幼蟲

玉米螟老熟幼蟲體長25 mm左右,圓筒形,頭黑褐色,背部顏色有淺褐、深褐、灰黃等多種,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個,腹部1~8節背面有兩排毛瘤。棉鈴蟲老熟幼蟲體長30~42 mm,體色變化很大,由淡綠、淡紅至黑褐色,頭部黃褐色,背線、亞背線和氣門上線呈深色縱線,氣門白色,腹足趾鉤為雙序中帶,兩根前胸側毛邊線與前胸氣門下端相切或相交,體表布滿小刺,其底部較大,因其種類不同而有差異。

1.2.4 蛹

玉米螟蛹長15~18 mm,黃褐色,長紡錘形,尾端有刺毛5~8根。棉鈴蟲蛹長17~21 mm,黃褐色,腹部第5節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圓形刻點,臀棘鉤刺2根。

1.3 發生世代不同

玉米螟的發生世代隨緯度而有顯著的差異:在中國,北緯45°以北發生1代,45°~40°發生2代,40°~30°發生3代,30°~25°發生4代,25°~20°發生5~6代。海拔越高,發生代數越少。在四川省一年發生2~4代,溫度高、海拔低,發生代數較多。棉鈴蟲發生的世代因年份、地區而異,在山東省萊州市每年發生4代,9月下旬幼蟲陸續下樹入土,在玉米秸稈附近或雜草下5~10 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立春氣溫回升至15 ℃以上時開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成蟲出現第1代在6月中下旬,第2代在7月中下旬,第3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到10月上旬尚有棉鈴蟲出現。在黃河流域棉區一年發生3~4代,長江流域棉區一年發生4~5代,以滯育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主要在麥田危害,第2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頂尖,第3、4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鈴,造成受害的蕾、花、鈴大量脫落,對棉花產量影響很大。第4、5代幼蟲除危害棉花外,有時還會成為玉米、花生、豆類、蔬菜和果樹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蟲。在華南地區每年發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際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陸續羽化并產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為害,第2代以后在田間有世代重疊現象。

1.4 分布范圍不同

玉米螟主要分布于亞洲(溫、熱帶)、澳州、大洋洲克羅尼西,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北京、東北、河北、河南、四川、廣西等地。棉鈴蟲廣泛分布在中國及世界各地,中國棉區和蔬菜種植區均有發生,黃河流域棉區、長江流域棉區受害較重。

1.5 寄主范圍不同

玉米螟主要是取食玉米,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受害最重,玉米螟除危害玉米外,還危害棉花、高粱等作物。棉鈴蟲的寄主植物多達20多科200余種,是一種典型的雜食性害蟲。

1.6 取食部位不同

玉米螟3齡前主要集中在幼嫩的玉米心葉、雄穗、苞葉和花絲上活動取食,有時蛀入頂部穗軸內危害,4齡以后,大部分鉆入莖稈,末代玉米螟可在玉米秸稈基部查到大量老熟幼蟲。棉鈴蟲在玉米上主要取食花絲、幼嫩的籽料和穗軸。

1.7 危害癥狀不同

玉米螟幼蟲蛀穿玉米心葉展開后,即呈現許多橫排小蟲孔,4齡以后,大部分幼蟲鉆入莖稈進行危害。棉鈴蟲危害玉米葉片時,自葉緣向內取食,有時可將葉片吃光,只剩主脈和葉柄;危害穗軸時,可將穗軸啃食一條深溝,并殘留一排糞便。

1.8 氣候影響因素不同

玉米螟對濕度比較敏感,即多雨高濕常常是蟲害大發生的條件;卵期干旱,玉米葉片卷曲,卵塊易從葉背面脫落而死亡。棉鈴蟲在秋春季,氣溫的變化直接影響棉鈴蟲的越冬基數和存活率。9-10月溫度偏高,氣溫下降慢,次年春季氣溫穩定回升,棉鈴蟲的越冬基數大、成活率高,易造成棉鈴蟲的大發生。冬季氣候變暖,有利于棉鈴蟲的越冬。

1.9 越冬的蟲態與場所不同

玉米螟以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穗軸內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稈中越冬。棉鈴蟲在苗木附近或雜草下5~10 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

1.10 產卵部位不同

玉米螟的卵多產在50 cm以上植株上,以葉片背面、中脈附近較多。棉鈴蟲成蟲喜歡在玉米喇叭口棲息和產卵。

2 防治對策

為了促進玉米種子科研基地實現“五保”(保障各項植保技術措施的有效落實,保護自然天敵,保住優良品種的特性,保證玉米免受病蟲危害,保持世界一流的種子科研基地),為此,在防治玉米螟和棉鈴蟲時,應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2.1 農業防治

2.1.1 秋耕冬灌,壓低蟲口基數

秋季對玉米螟和棉鈴蟲危害重的農田進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壞越冬場所,可收到提高越冬死亡率,壓低越冬蟲口基數,減少第一生量的效果。

2.1.2 摘除卵葉,降低蟲口密度

針對玉米螟具有集中產卵的習性,可結合整枝,摘除卵葉,并帶到田外銷毀,可達到降低蟲口密度的效果。

2.1.3 人工捉蟲,減少害蟲種群數量

在除蟲過程中,對于“漏網”的玉米螟和棉鈴蟲(老熟幼蟲),可采取人工捕捉的方法,以達到減少害蟲種群數量之目的。

2.2 物理防治

針對玉米螟和棉鈴蟲成蟲具有趨光的生物學特性,可安置高壓汞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使幼仔(卵)胎死腹中。

2.3 生物防治

篇(5)

水稻作為一種人們非常喜愛的主食,經常出現在大家的餐桌上。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深受愛戴。水稻產量的多少卻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市場價格和供給,無時無刻的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由于環境污染、溫室效應產生,使得生態氣候逐漸溫暖,越來越適宜害蟲的生存。不同的種植方式、方法和對病蟲害預防、控制手段的不當也增加了病蟲害的發生幾率。農業部《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要求堅持農藥減量與保產并舉,數量與質量并重,生產與生態統籌,節本與增效兼顧。

一、影響水稻產量的病蟲害發生因素

工業生產導致環境污染,從而引發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適宜的溫度是很多生物生長繁育的條件。危害水稻等農作物的害蟲也在其中,在溫暖的大環境里,它們的繁殖速率提高,生長速度加快。適宜的溫度也促生了很多細菌病菌的生長,于是它們共同影響著水稻的產量。

二、病蟲害的種類

病害有好多種,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紋枯病、稻曲病、水稻稻瘟病、惡苗病、綿腐病等。蟲害類型又以稻飛虱、稻三化螟、稻卷葉螟等尤為顯著。

三、水稻病蟲害的防治現狀

(一)輕病害重蟲害

相比較蟲害發病的明顯特征,水稻病害的防治往往會被忽略,例如由灰飛虱隱藏在苗株根部所引起的條紋葉枯病。如果在前期被發現積極防治就不會出現由局部擴散到全部的條紋葉枯病。

(二)重后期輕前期

許多水稻病害的防治如果在前期被發現防治,就不會導致后期蟲子生長蟲齡不齊、蟲子品種多樣,造成不好根除的局面。許多農民認為前期有分蘗,可以不用防蟲,但是事實卻是截然相反。

(三)輕綜合防治,重視藥劑

由于缺乏綜合全面的考慮,很多種植戶沒有想到在育苗時就可以選擇抗病的品種,種植時采用寬株窄距的方式來防治后期出現的稻紋枯病,農戶們大都只是在水稻生病時用農藥圍追堵截殺死的病蟲害。其實完全可以從育苗、種植方式還有延緩種植期等方面來防治。

(四)重防治日期,輕藥種選擇

農戶們一般都是在植保部門下達的防蟲時間內進行防治,然而對于防治藥品的選擇卻疏忽大意。由于農藥品種的多樣性,殺蟲治病效果存在差異,農戶相對缺乏專業知識,農戶自主選擇的產品不一定具有同等的效力,這樣一來防治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三、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措施普遍有以下幾種

對于水稻病蟲害的防治還是遵循防為主,治為輔助的方式,從育種到施肥、澆水等合理選擇安排。出現問題時用物理配合生物、化學等方法共同的防治。

(一)苗株品種的選擇

在水稻育種的初期需要選擇適應性強一些、抗病性也強而且高產的品種來種植,例如一些深兩優5814、廣八優165等抗稻褐飛虱病的品種,抗水稻瘟病的汕優94-4,穗豐占681對于預防白葉枯病也有很好的效果。播種前將所有種子在農藥或者溫水里泡一泡,能預防某些病菌對水稻的傳染。

(二)水稻科學施肥

稻田里的施肥需要注意有機肥、無機肥合理配比,并且與氮磷鉀合理搭配,配合測土配方施肥,滿足水稻對于養分的需求。還要注意某些含氮量高的肥效,對于某些病蟲害發生率會有增加,只有合理搭配施肥才能讓水稻生長態勢良好。

(三)水分合理灌溉

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調節田間的氣候。例如水稻各個時期所需的水分不同,可以用薄露灌溉或者干濕交替灌溉方法。

(四)綠色防控采用生物防治技術

用自然天敵的控害技術:利用寄生蜂還有寄生蠅來干擾害蟲種群,對其進行抑制。還可以用信息干擾素,干擾害蟲,降低繁殖率。生物防治沒有環境污染,選擇性較高,對于病蟲害防治有長久作用效果。一般30天內,不打農藥,培育天敵的繁殖,過了30天,可以適度噴灑。還可以采取稻鴨共存的飼養方式,在水稻分蘗非常旺盛的時候,每667畝可以放養15天大的小鴨子15只,通過鴨子在田間的飛行采食來抑制稻飛虱,而且還可以給稻田除草。

(五)綠色防控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是區別于化學防治方法,利用一些光譜來消滅趨光性的昆蟲,通過改變溫度、通過一些電流產品,破壞害蟲的生存環境來進行滅蟲。在種子播種前,用熱力學的辦法把里面的病菌清除。

(六)科學用藥化學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方法就是通過農藥等化學類藥劑對于病蟲害進行剿殺。優點是作用快,效果好,但是使用不合理很容易使病蟲產生抗藥性,所以需掌握藥量。缺點是不可以阻斷病蟲的繁殖。

1.對于水稻病蟲害農藥的噴灑無疑是最快速的方法,然而方法不當很容易引起病蟲害抗藥性的增加,所以要想農藥既能夠發揮作用,又不至于產生副作用,就必須合理配伍。首先施藥時間要和植保部建議的時間相同,最好能做到專業化統防統治;其次要遵循能一起殺絕不單獨殺的原則,這樣藥物可以達到最大化利用率。施藥時還需要弄清楚癥狀,好對癥下藥,所謂對癥下藥有奇效。

2.如果天敵可以解決的,最好不要用藥物。而且還可以選用既能殺死害蟲,同時還可以保護天敵的藥物,這樣可以一舉兩得。

篇(6)

中圖分類號 S4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134-02

1 高原鼴鼠的生物學特性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在動物學分類中,屬于脊椎動物門哺乳綱嚙齒目[Hymenoptera(Myospalaxbaileyi)]倉鼠科(Cricetidae.)鼢鼠亞科(Myospalacinae Lilljeborg)。體長160~235 mm,體重173~490 g,吻短,眼小,耳殼退化為環繞耳孔的皮褶,不突出于被毛外。尾短,其長度超過后足長,并覆以濃密的短毛。四肢較短粗,前后足覆以短毛。前足掌后部具毛,前部和指無毛,后足掌無毛。前足的2~4指爪發達。后足趾爪顯然小而短。高原鼢鼠上門齒向下垂直,不突出鼻骨前緣,上下門齒4顆,鑿狀且特別粗大[1-2]。

高原鼢鼠雌雄異穴,化隆縣1年發生1代,懷孕率達80%,4―5月為產仔期,每只雌鼠產1~5只,多數為2~3只,最高可產7~9只,幼鼠當年分窩,第2年春季又可產仔,具有食性雜、食量大、繁殖率高、適應性和流竄性強等特點。鼢鼠常在地下生活,在干旱季節和當年生幼鼠分窩時有在地表活動取食習性。因常年營地生活,天敵少,種群數量相對穩定。

2 發生及防治情況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分布最廣、危害最重的林業有害生物之一,也是青海省主要防控的林業有害生物之一。化隆縣現有林地面積143 830.34 hm2,每年發生鼠害的面積在6 666.0~8 666.6 hm2之間,對全縣生態建設造成了巨大威脅。

2005年以前,化隆縣高原鼢鼠防控工作以化學藥物防治為主,人工捕殺為輔;2006―2007年,在保護和利用天敵的前提下,采用人工捕殺與大隆、溴敵隆藥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防控,效果良好,同時也對生態產生了破壞;從2009年開始,化隆縣鼠害嚴重發生,為達到鼠害防治和生態保護兼顧的目的,加大了無公害防治力度,鼠害防控全部采用人工捕殺結合保護生態、保護天敵等措施,每年人工捕殺高原鼢鼠8萬只以上;2015年以來,每年防治面積達1.1萬hm2。

3 風險評估

3.1 分布和管理

鼢鼠類主要分布在中國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亞和蒙古國等國家和地區,而高原鼢鼠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全境、甘肅省甘南、四川省、內蒙古部分地區,主要危害區域為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全國其他地區和國外均未發生鼢鼠鼠害。鼢鼠是化隆縣一種危害面廣、危害程度較為嚴重的本土林業有害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2 750~4 300 m的耕地、草灘、森林和草場上,是靠啃食植物根莖為生的高寒草甸草原特有的鼠種[3]。

近年來,化隆縣高原鼢鼠防控根據不同的發生區實行分類施策和分區治理的原則,積極開展綜合防治的策略,遵循“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基本方針。在防控工作中,以生態保護為首要目標,著重無公害防治。以營造林技術為基礎,強化預防工作,遵循森林生態理論,以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內食物鏈的完整性,通過鼠害天敵因子的控制達到生物種群動態平衡的目的。造林前通過整地,破壞鼠害種群的棲息環境,同時合理搭配造林樹種,大力營造混交林,提高林分的生長勢;實行封山育林,全面禁捕、禁獵鼠害天敵,保護和利用高原鼢鼠天敵蛇、狐貍、黃鼬等動物,增強森林的自控能力,積極開展生物防治。同時,加強監測,開展科學防控,及時掌握鼠情動態,定期趨勢預報,為綜合治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信息,根據不同發生區域危害特點,本著集中治理的原則,積極采取無公害化學防治、人工、生物、生態治理等各種有效措施開展防控工作,降低危害程度,實現“有鼠不成災”的目的[4-5]。

3.2 擴散蔓延的可能性

3.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高原鼢鼠喜食植物十分廣泛,寄主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各個區域。農作物中喜食植物有豆科、洋芋、小麥等;喜食的樹種有沙棘、山杏、榆樹、高山柳等;草地中禾本科和莎草科以及苜蓿、紅豆草等優良牧草;藥材中有黨參、蕨麻、大黃、甘草、冬蟲夏草等。對未成林造林地的青海云杉、油松、圓柏、楊樹等,在挖掘通道過程中,由于使其根部松動或幼苗被覆蓋致使幼苗失水枯死。

3.2.2 傳播渠道。高原鼢鼠主要靠挖掘洞道自然傳播,當棲息環境惡劣時也偶爾在地面行走取食,地面行走距離和時間都較短。營地棲息活動范圍一般在5 km以內,人為讓其離開洞道,存活率很短,一般不超過2 d。

3.3 潛在的危害性

篇(7)

1加強農技推廣人員自身素質的建設,樹立正確觀念

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具備端正的態度和良好的品德。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從業人員必須不斷地學習和加強自身思想修養、個性品質等培養,才能在處理人際關系、解決實際工作中的難題、對待工作中的挫折等方面,能夠自覺地運用正確科學的方法,控制和調節心理波動與情緒變化,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經常保持一種穩定、冷靜、清醒的精神狀態,進而恰當地分析、穩妥地處理各種復雜問題,正確地分析推廣對象的心理活動。然后結合實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及時調整工作計劃,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時刻表現出良好的品質和優良的業務素質,從而使農業推廣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從而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預期目標的實現[2]。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加快,農業推廣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農業推廣人員應樹立如下新觀念:①系統觀念,即整體觀念;②戰略觀念,即長遠規劃;③文化觀念,即愛崗敬業;④創新觀念;⑤市場觀念;⑥管理觀念,即要有步驟、有計劃、有目的地穩妥進行;⑦信息觀念;⑧法制觀念,也就是要知法、用法、自覺守法;⑨人才觀念;⑩效益觀念[3]。

2提高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

篇(8)

修剪整形可以理解為通過對植株的某些器官如莖、枝、葉等進行剪截而使植株形成某種樹體形態,整形是通過修剪的手段來完成調節樹勢,保持合理的樹形,形成優美的樹姿,減少風害、雪害或病蟲害;園藝上的植物雕塑、造形,營造特色景觀等。

1.1 多數喬、灌木的修剪整形。喬、灌木修剪整形宜盡量保持植物的自然形態,一般只在秋、冬季節鉤除枯枝,平時注意剪除或鋸除斷枝即可(斷口徑超過10cm的最好涂以保護劑),以體現不同植物的自然之美。

1.2 花灌木的修剪整形。先開花后發葉的種類如櫻花、榆葉梅,可適當在春季開花后修剪老枝并保持理想樹姿疏剪弱枝、病枯枝。連翹、迎春等具有拱形枝的種類,可將老枝重剪,促進發生強壯的新條以充分發揮其樹姿特點。如八仙花開于當年新梢可在冬季或早春進行重剪使新梢強健;對于月季、珍珠梅在生長季中開花不絕的除早春重剪老枝外,并應在花后將新梢修剪,以便再次發枝開化。像木芙蓉、紫荊萌芽力極強或冬季易干梢的種類可在冬季自地面刈去,使來春重新萌發的枝條強壯。

1.3 色塊或綠籬的修剪整形。對于自然式的可少修剪或不修剪,對規整式應多修剪,使其保持平整、統一。修剪可選在寒冬或初春,視植物的抗寒性而定。修剪之后,清理地表殘枝落葉,適當施加復合肥。強修剪后一般幾月至半年就可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

4、草坪的修剪整形。其修剪宜在早晨或傍晚進行,草高一般控制在3~5厘米,視草種不同而定。對長期未修剪的草坪,剪去量宜不超過草總長的1/2.冬季當草坪草進入休眠后要進行全面修剪,使草坪整齊美觀,減少病蟲害,避免草坪枯葉引發火災。

2 城市綠地的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城市綠地養護工作中最復雜,最難掌握的內容。做好病蟲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樹立綠色植保理念。通過掌握園林植物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找出病蟲害的薄弱環節,來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具體工作中著重把握好以下兩個方面:

2.1 做好病蟲害監測預警,及時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具有季節性、突發性等多種特點,在了解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與危害特點的前提下,有針對性的做好園林植物的病蟲害監測、防治工作。

2.1.1 做好實時監測、記錄工作。對城市綠地某些區塊的植物進行重點監測,可通過人為觀察和信息素誘捕器監測等方式,掌握病蟲害的最新發生及危害情況,同時做好詳細工作記。

2.1.2 重視信息化工作。及時了解周邊縣市園林植物的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最新需重點防治的有害生物,以植保信息化推進植保工作現代化,提供必要的病蟲信息。

2.2 倡導綠色防治,推廣防治新技術。綠色防治重點以推廣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物理誘殺為主的配套技術。要加大生態治蟲技術的研究,加快生物農藥應用步伐,逐步擴大生物防治范圍。

2.2.1 做好園藝防治,增強植物抵抗病蟲的能力。這主要指綠地日常養護過程中為園林植物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提高抵抗病蟲的能力。避免種植過密,影響通風透光,造成植株長勢不良,抵抗力下降;避免植物間相互感染。再次,提倡適地適樹和植物多樣性,避免盲目引種和單種大面積成片種植造成病蟲害快速擴散。

2.2.2 利用人工、物理方法,有效殺滅害蟲。在特定的階段,采用人工清除蟲卵、病蟲枝等;積極推廣以殺蟲燈、性誘劑、誘蟲帶為主的物理誘殺害蟲綜合配套技術,改變單純依靠化學農藥防治害蟲局面,逐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促進病蟲害的可持續治理。

2.2.3 推廣高效低毒環保型新農藥。城市綠地的特殊性(與市民直接接觸機會多)決定了其防治病蟲害的藥劑選擇忌諱較多。環保型藥劑不斷涌現,深入開展安全用藥技術培訓,加大農藥低容量噴霧技術和新型、高效施藥機械推廣力度,加快農藥藥械安全科學使用進程。

2.2.4 采用生物控制技術,避免環境污染。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動物和昆蟲激素等方法來防治蟲害。天敵資源是抑制病蟲猖獗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護、利用、研究生物治理的基礎。常見捕食性天敵有瓢蟲、草蛉、食蚜蠅等,寄生性天敵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對于天敵昆蟲可采用保護利用自然天敵、人工大量繁殖釋放、引進的方法。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其中常用主要有蘇云金桿菌和白僵菌。同時還應保護其它有益生物,如鳥類、蛙類等。

2.2.5 化學防治仍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病蟲控制技術。化學防治雖有缺點,但其作用效果快、經濟性、廣譜性等特點,仍是現今防治病蟲的主要手段。

總之,蟲害治理強調以“自然控制”為基礎的多種防治方法的協調和配合。對于園林植物的病害,則應重點做好預防工作。如在冬、春季用石硫合劑噴施植物枝干、芽,殺死越冬病菌;在發病季節(春雨季節、梅雨季節、秋雨季節)每7―10天噴施一次殺菌劑。在防治病蟲時需要強調的是粉劑不可兌水使用,可濕性粉劑不可干用。

3 城市綠地的土、肥、水及其它管理

土壤是樹木生長的基地,也是樹木生命活動所需水分、各種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源泉。綠地養護中對于土壤的管理似乎談的較少,因土質在綠化工程施工時已定調了,較難改變。我們通常做的只是調整土壤酸堿性;施肥來增加土壤肥力;對堅土、重黏土或被工業廢水污染的土壤進行局部換土。

3.1 土壤松土:松土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改良土壤通氣狀況,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提高土壤肥力。松土應遵循里淺外深;樹小淺松,樹大深松;沙土淺松,黏土深松;土濕淺松,土干深松的原則。一般松土深度為5―10cm,次數以每年進行2―3次為宜。

3.2 植物施肥:施肥是以增加土壤肥力而使植物生長健壯為目的。施肥時間宜在土壤不干不濕,施肥后能下一二天的小至中雨為最佳。

3.3 綠地澆灌:水對植物的生長極其重要。苗木移植存活的關鍵是能否維持和恢復植株體內水分代謝為主的平衡。澆水應遵循“澆透水”的原則,澆水宜早晚進行。雨季應少澆或不澆。雨后注意及時排水,避免綠地內積水,防止植物爛根及引發病害。澆水的另一個目的是清洗植株,使其莖葉干凈,提升綠地景觀的視覺效果。同時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3.4 綠地除草:除草其目的為減少土壤水分和養分的消耗,減少病蟲害,增進景觀效果。用鋤頭、手工拔除的方式來除草宜在天氣晴朗,土壤不過干又不過濕時進行。需特別強調的是除草應在雜草草籽成熟前清除(尤其是草坪)。條件允許時可考慮使用除草劑,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成本。對于草坪或地被的某些雜草(由地下莖繁殖),可采用純手工涂抹其莖葉來除草。

3.5 其它管理:綠地養護過程中時常會遇到突發性、季節性等多種情況:如臺風、雪災、旱災等。綠地養護中對于防澇、防寒、保潔等其它情況亦不可忽視。要根據不同的災情對作物進行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的措施。

4 結語

篇(9)

[引言]:美國白蛾原產于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各國,是一種世界性的檢疫害蟲,也是我國唯一一種被農業、林業共同列為檢疫對象的有害生物。該蟲具有食性雜,繁殖量大,抗逆性強,傳播途徑廣,危害嚴重且一年多代,其造成的災害具有危險性、暴發性和持久性。因此,每傳入一地,都給當地生態環境和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危害。自2008年9月,河南省清豐縣在濮陽市開展林業有害生物專項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美國白蛾:

1、形態特征

1.1卵圓球形,直徑約0.5mm,卵快緊密排列,處產的卵淡綠色或黃綠色,有光澤,后變成灰綠色,近孵化時呈灰褐色,頂部呈黑褐色。卵塊大小為23cm2,表面覆蓋有雌娥腹部脫落的毛和鱗片,呈白色

第1代4月中旬-5月下旬,發育歷期12-14天

第2代6月中旬-7月下旬,發育歷期7-9天

第3代8月上旬-9月中旬,發育歷期8-11天

第一代孵化率90%左右,第2、3代孵化率95%以上

1.2幼蟲

1.2.1齡幼蟲頭寬約0.3mm,體長約1.8-2.8mm。頭黑色具光澤體黃綠色,剛毛基部的硬皮板褐色。胸足和腹足的外側淡褐色。

1.2.2齡幼蟲頭寬0.5-0.6mm,體長2.8-4.2mm。色澤與1齡幼蟲大體相同。背部毛瘤上生1根粗而長的黑剛毛,周圍具短而細的白毛叢,腹部趾鉤始現。

1.2.3齡幼蟲 頭寬0.8-0.9mm,體長4.0-8.5mm,頭部變成黑色,有光澤,胸部淡黃色,胸部背面具2行大的毛瘤,各毛瘤突變的顯著發達。

老熟幼蟲頭黑色有光澤,體長28-35mm,體色黃綠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長毛,背部有一條灰褐色縱帶。

第1代5月中旬-6月上旬,發育歷期32-40天

第2代7月上旬-7月下旬,發育歷期24-30天

第3代8月下旬-10月上旬,發育歷期42-52天

第1代幼蟲一般為6齡,第2、3代幼蟲6-7齡

幼蟲取食特點

1-2幼蟲只吃食葉肉、留下葉脈,葉片呈透明紗網狀;

3齡幼蟲開始將葉片咬成缺刻

4齡幼蟲開始分成若干個小群體,形成幾個網幕危害

5齡以后分散為單個個體(破網)取食并進入暴食期

5-7齡幼蟲取食量占總取食量的90%以上

5齡以后分散為單個個體(破網)取食并進入暴食期

5-7齡幼蟲取食量占總取食量的90%以上

1.3蛹體

長8-15mm,暗紅褐色,下顎須長達前翅2/3處,前翅延伸到第四腹節的3/4處。臀棘10-15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狀。腹節10腹面有呈“/\”形的。雌蛹在腹節8-9腹面有2個生殖孔,腹節8的生殖孔位于腹節8腹面前緣中央,向兩側沿腹節7-8節間短距離內陷,尾部裂開,形成“Y”形的生殖孔。腹節9腹面中央的生殖孔較小,圓形,腹節10腹面有“/\”行的。

第1代6月中旬-7月上旬,發育歷期11-13天,滯育率10%-30%

第2代8月上旬-8月下旬,發育歷期9-11天,滯育率2%

第3代10月中旬-下一年4月中旬,歷期7-8個月,全部滯育約冬

1.4成蟲

雄成蟲:體長9-12mm,觸角羽毛狀,其中內側枝齒長度約為外側枝齒的2/3,多數前翅有黑褐色斑點。

雌成蟲:體長9-12mm,觸角鋸齒狀,前翅多數純白色。

(1)各生時間:越冬代4月中旬-5月下旬;第2代6月下旬-7月中旬;第3代8月中旬-9月上旬。

(2)主要習性:羽化、交尾多在傍晚(黃昏),交尾時間較長,15-16個小時,最長可達48小時,;產卵時間長,6-10個小時,有的超過2天,白天黑夜均可進行;平均產卵量600-1000粒。

(3)主要特點:趨光性,越冬代雄蛾趨光性較強,雌蛾相對較弱;剛剛羽化的成蟲對智力物趨性長,對腥臭味比較敏感、趨性強。

1.5氣候因素對其發育的影響。

成蟲在春季的羽化進展受到溫度和降水的影響,當日平均氣溫達到15攝氏度時羽化開始,日均氣溫17-19攝氏度,平均氣溫23-25攝氏度,相對濕度75%-80%,最適于卵的發育;平均氣溫24-26攝氏度,相對濕度70%-80%最適于幼蟲的發育,在高溫低濕下,卵塊干癟,幼蟲畸形,蛹或發育不正常,成蟲產卵量低

1.6美國白蛾與相似蛾類形態特征的區別

在北方地區與美國白蛾相類似主要有楊毒蛾、柳毒蛾、榆毒蛾。

從分類上講,美國白蛾屬于燈蛾科,其他屬于毒蛾科,燈蛾科有喙和單眼,毒蛾科沒有喙和單眼。

從翅的顏色上分,美國白蛾第一代(越冬代)雄成蟲前翅的基礎色為白色,上面布有褐色斑點,第二代后側為純白色,雌成蟲全為白色,楊毒、柳毒蛾、榆毒蛾的翅全為白色。

從體型差別上分,美國白蛾雄成蟲比雌成蟲體型大,而楊毒蛾、柳毒蛾、榆毒蛾雄成蟲比雌成蟲體型小。

從足上分,美國白蛾足腿節為黃色,莖節為黑白相間色,榆毒蛾足全黃色,楊毒蛾、柳毒蛾足為黑白相間色。

2、生物學特性

2.1美國白蛾:繁殖能力強,一年兩到三代,在我縣發生三代,有世代重疊現象。

2.2成蟲羽化多在15-19時,剛羽化的成蟲常趴在樹干、線桿、墻壁等垂直物體上,不善于活動,靜止時間較長。交尾時間多達8-36小時,交尾結束后不久就會產卵。雌蛾產卵期間和產卵完畢后,始終靜狀與卵塊上,遇驚擾也不飛走直至死亡,飛翔能力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圍內,屬于弱趨光種類,尤其是雌蛾對光線不敏感,雄成蟲對光線(尤其是紫外光線)稍強些,對腥臭味比較敏感。

2.3幼x食性雜、食量大、耐饑餓能力強

主要喜食樹種 一般喜食樹種 危害農作物的種類

桑、榆、山楂、杏、臭椿、花曲柳、水曲柳、法國梧桐、泡桐、白蠟等 赤楊、楓楊、胡桃、楊、柳、桃、李、板栗、山定子、櫻桃、櫻花、丁香、蘋果、梨、葡萄等 高粱、玉米、大豆、花生、向日葵、南瓜、葫蘆、黃瓜、茄子、辣椒、馬鈴薯、番茄等

迄今將近十年,我們通過學習和實踐探索創出了一條防治該蟲的成功之路。勝利實現了“有蟲不成災”的目標。具體措施如下:

2.4防控保障措施

1、狠抓一個“早”字,即:早謀化,早動員,早部署,早培訓。

2、突出“四個強化”,即:強化資金投入,強化措施,強化督導,強化責任落實。

3、提出“重防第一代,嚴防第二代,死防第三代”和關鍵抓住“三個時機(1、2、3代幼蟲危害期)、四個環節(成蟲羽化期、卵期、幼蟲網幕期和下樹化蛹期)”的防控原則。重點抓好越冬代成蟲和第一代幼蟲的防控。實施“以無公害防治措施為主體的人工物理防治與藥劑防治、飛機防治與地面防治、專業防治與群眾防治、白蛾防治與其它病蟲害兼治相結合的治理策略。

2.5防控技術措施:

1、人工防治

(1)剪除網幕。每隔2-3天組織人員仔細查找一遍樹冠上的美國白蛾幼蟲網幕。發現網幕后,在樹下鋪一塊塑料布,用高枝剪將網幕連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網幕時,要特別注意不要造成破網,以免幼蟲漏出,剪下的網幕集中燒毀或深埋。

(2)綁草把誘殺。在第三代老熟幼蟲化蛹前,即9月下旬-10月上旬。在樹干離地面1-1.5米處,用麥秸或稻草圍繞樹干,長度不小于40厘米,厚度不少于5厘米,上松下緊圍綁起來,誘集幼蟲化蛹,于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下旬解下,集中燒毀或深埋。

(3)人工捉蛹。

(4)捕殺成蟲。

2、燈光誘殺。在各代成蟲發生期,即4月上旬-5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至下旬。利用燈光誘殺美國白蛾成蟲,需將燈掛在蟲害比較嚴重、四周空曠的地塊。每天傍晚5點開燈,翌晨6點關燈,并及時處理誘到的成蟲。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兩燈之間的距離在200米左右,第一代設置高度離地面1.5-2米,第二代升高至3-4米,第三代應在5米左右。

3、生物防治。當美國白蛾蟲口密度降低時,可采用釋放寄生性天敵周氏嚙小蜂。6月中下旬,7月下旬,即在美國白蛾第一和第二代幼蟲老熟期,選擇無風天氣,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進行放蜂。一是直接釋放羽化小蜂。二是把寄生的柞蠶蛹放入草把中或掛在樹枝、樹干上。按美國白蛾幼蟲和周氏嚙小蜂1:4的比例,連續放2代,每代間隔5-7天各放2次,即每年放蜂4次,連續放2-3年,可持續控制6-7年。當蟲口密度降低到每畝20個網幕以下,且蟲情較穩定時,進行林間放蜂,且放蜂時不能施用任何農藥。

4、化學防治。在美國白蛾發生較重的區域,需要采取無公害化學防治,防治時間最好在美國白蛾幼蟲期三齡前,因為此時幼蟲耐藥性較弱。我縣防治第一代美國白蛾在5月20日左右最佳,使用藥劑為植物源類1%煙堿?苦參堿,和昆蟲生長調節劑類25%滅幼脲3號50克/畝,適量加入沉降劑---尿素10克/畝,滲透劑---食鹽3克/畝以增強藥效。

3、存在問題。

由于我縣為大面積人工純林,樹種單一,導致生態系統自我調控和修復能力較差,抵御有害生物災害的能力較低,易遭受有害生物的侵害,甚至大面積暴發。

4、今后建議。

美國白蛾食性雜、傳播途徑廣、依靠檢疫很難控制傳播蔓延,因此作好源頭防治是根本途徑之一。

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飛機施藥防治美國白蛾,省工、省時、省藥、省錢、作業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是應對美國白蛾大面積暴發成災的有效措施。為了維護森林資源持續穩定發展,鞏固和發展我縣的綠化成果,我們清豐務林人在創新防控美國白蛾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1】《河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 河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 編,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1.王傳偉(1984-),男,本科學歷,林業助理工程師。清豐縣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篇(10)

該病發病多在開花現蕾后,苗期很少發病。當棚室內溫度穩定在30~36℃時,出現發病高峰。發病初期僅個別葉片顏色變淡,呈現局部的萎蔫,后擴展到全株。多在光照強時出現癥狀,每天早、晚或陰天可恢復正常。后期植株青枯凋萎,枝條髓部潰爛或中空。濕度大時,橫切病莖,切面用力擠壓,有混濁菌膿溢出,這是區別于茄子黃萎病的重要特征。連作發病重,新茬地基本未見發病,連作3年以上的地塊死秧率可達50%以上。管理粗放也發病嚴重,如定植時傷根、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及地下害蟲發生嚴重等都會增加病菌的侵染機會。灌水不當,大水漫灌,則加快了病害的傳播速度。若棚室內溫度失控,高溫、高濕,則為青枯病的發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偏施氮肥會加重發病程度。氮、磷、鉀等平衡施肥的,發病相對較輕。

二、綜合防治對策

經過反復試驗,棚室茄子青枯病采取綜合防治對策,可將死秧率均控制在5%以下,取得較好的效果。

1.農業防治 ①選用無病種子或耐病品種。如黑又亮、遼茄4號等,有條件的可采用嫁接栽培,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②合理輪作。避免番茄、辣椒等茄科蔬菜連作,與非茄科作物如蔥、蒜等輪作3年以上。③種子消毒。先將種子在冷水中浸3~4小時,再放入體積為其5~6倍的55℃溫水中,連續攪拌15分鐘后,取出種子立即用清水降溫后沖洗干凈,晾干播種或催芽后播種。④培育無病壯苗。用無病土育苗,并在前茬未種過茄科作物的地塊育苗。播種前用5%多菌靈WP1000倍液噴灑苗床,最好用營養缽或營養袋育苗,減少定植傷根。⑤處理定植棚室。農閑時對發病棚室進行土壤處理,可用98%棉隆每畝30公斤撒在土表上,并覆蓋塑料薄膜,5~7天后揭膜放風,也可結合整地施生石灰每畝50~100公斤進行土壤改良和消毒。采用大壟雙行栽培,壟高20厘米,寬60厘米,覆地膜,滴灌澆水。⑥加強田間管理。施足基肥,施用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并平衡追施氮、磷、鉀肥。第一次采果后,葉面適當噴施0.2%磷酸二氫鉀或阿曼達等葉面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及時中耕,培土、促進根系生長。灌溉要小水勤澆、滴灌,禁止大水漫灌,防止病菌隨水傳播。發現零星病株及時拔除,病株帶出棚外深埋或燒毀。在病株周圍土壤中撒生石灰,防止病菌擴散傳播。收獲后及時清理田園,將茄秧連根拔除,清掃殘枝落葉,集中進行處理,減少田間病源積累。

上一篇: 生產企業戰略規劃 下一篇: 浪費糧食的看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乱码国产精品 | 尤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国产1区二区 | 日本美女一级视频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1 | 亚洲宅男免费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