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9 03:06: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模塊化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和《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0〕2號)等文件精神,高職高專院校正積極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踐行工學結合的教育思想。高職高專工科課程大多數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采用使用模塊化案例教學法,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4]。1)促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模塊化案例教學法,以生動形象的案例代替枯燥無味的理論,具有真實性。其教學內容是實例,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案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學生實際設計和應用開發能力。2)使學生牢固掌握課程知識。以“單片機原理與應用”為例,讓學生掌握單片機各個功能模塊的工作原理,學會繪制硬件原理圖,掌握仿真單片機及其程序以及外部接口電路,掌握單片機仿真軟件KeilC51,Wave6000,ProteusISIS的使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適應社會的需求。3)進一步深化理論教學改革,使理論與實踐更有效地結合。模塊化案例教學法以案例為媒介,先把課程分成若干模塊,在每個模塊中加入若干生動案例,再通過仿真軟件Proteus把運行結果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以理論為分析基礎,模塊化學習,項目化考核。通過案例的探討和剖析,學習和應用理論知識。4)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該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通過設計模塊和案例,輕松掌握知識,具有一技之長。結合高職高專院校開展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在工科課程教學上尤其是“學”和“做”環節,深入推進該方案,是非常有意義的。
2教學方案的實施
模塊化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高專工科類課程中的實施,需要結合學校的重點專業群和綜合實訓室建設,利用先進的實訓室條件,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重點環節包括如何進行課程體系的模塊化,如何精心設計和選取案例,案例和模塊相關知識點的吻合度,案例的實現等,具體細節如下:1)課程模塊的劃分。模塊化的單片機案例教學,首先,把單片機系統分成若干個具有獨立功能又可以互相銜接的簡單模塊,然后,將案例教學法融合其中,將復雜難懂的指令、語法、編程及其電路分解,使編程簡單化、電路透明化。通過對各個模塊案例的學習,使學生牢固掌握相關電路原理設計及編程方法,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目的。2)模塊案例的設計。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興趣著手,每個模塊中的案例難度適中,把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聯系到一起,用最短的時間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學生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3)案例的實施和優化。教師根據模塊知識點選取案例進行課程教學,同時,依據具體情況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各個模塊的案例安排及選擇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由發現模式的研究性學習向探究模式的研究性學習過渡,采用自主探究模式的研究性學習。在每一模塊的學習中,確定要解決的問題,并給出能實現某一目標的參考程序代碼,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實際操作,同時不斷對模塊的案例進行擴充和優化。本教學方案的實施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為教師和學生2條主線,分層次、分階段研究。教師主線是從模塊劃分、案例設計與實施到模塊案例庫的建立;學生主線是從產生興趣、明確學習目的、自主學習到參與評價教學。本教學方案的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以“單片機原理與應用”為例[5],首先,把該課程分成單片機入門、單片機硬件結構模塊、軟件模塊、內部資源模塊(含定時/計數器、串行通信、中斷系統)、外部擴展模塊(含存儲器擴展、I/O,A/D,D/A,人機接口)、綜合應用模塊,如圖2所示。每個模塊根據內容設計若干個知識點的案例,并設計1個綜合案例,或幾個模塊設計1個綜合案例。這樣就把一本書的重點、難點分解開了,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便于學生掌握。同時,又可以融合形成一些綜合案例,提高學生的對知識綜合運用的理解。如在教授異步通信的類型時,針對學生不易掌握全雙工方式通信,設計一個案例[6],如圖3所示,1,2號機把P1口的開關狀態通過TXD,RXD進行互傳,把狀態信息送到P2口,并經過2片7447驅動BCD碼數碼管顯示,1號機顯示信息反映的是2號機的開關狀態,2號機顯示的是1號機的開關狀態,還可以通過示波器VT觀察波形。有了例子,學生對全雙工含義的理解更容易了,再通過自己動手設計、連線,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學習興趣更高了。
3教學方案的創新點
高職高專類工科課程大多數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穿插運用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它以掌握某一種職業的從業技能為教學目標,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模塊化案例教學以能力作為教學的基礎,強調社會的擇業需求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1)融合模塊化教學和案例教學,擴充了高職高專工科課程的教學體系,進一步深化了高職高專應用型課程的教學改革,符合相關文件所提的提高高職高專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和“教學做”一體化的要求,創新了教師教育教學方法。2)把模塊化教學和案例教學法有機融合,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生動性,進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直觀的案例仿真,使教師在課堂上有東西可授,學生有知識可學,同時,可以讓學生直接看到形象的運行結果,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3)該方法重點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技能和技巧、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以及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每位學生均可參與實驗操作和仿真案例,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協調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設計和創新能力。
4實踐意義
隨著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工科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已經從單純的“教和學”轉變為“教學做”,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勢在必行,需注意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雙重把握。若采用理論課與實驗課教學分開進行的傳統教學模式,就會使該課程枯燥乏味,學生只是被動機械地去記憶基本原理。模塊化案例教學,在項目的實踐中完成課程知識的學習,利于學生對硬件結構和基本原理融會貫通。不斷研究和探索,可進一步完善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使教學模式更加科學合理,為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1)對教學的意義。不僅對工科課程教學模式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而且對其他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起著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2)對教師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必須熟練掌握教學內容,及時更新知識,善于反思,及時總結,用以指導自己的實踐。案例教學在單片機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3)對學生的意義。案例教學重視學生的參與性與主動性,結合能力本位教育和分模塊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群體思考和主動學習,能把枯燥的學習變成生動的學習,提高教學效率。4)對培養目標的意義。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實現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目前,技術日新月異,高校采用傳統封閉型的課程教學培養的學生已難以滿足社會對專業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采用模塊化案例教學是培養單片機技術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
中等職業教育要想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目標,必須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其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對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及能力評價等模式進行變革,做到從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出發,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和適應學生就業以及發展創新的需要。
模塊教學法(MES模式)是從國外引進的一種較為先進的職業技術教學法。這種方法打破了原來的課程體系,以技能為主線,將理論知識與技能要求融為一體,每個模塊代表一個實際工作程序和工作規范,我校在電子電工專業實踐教學中,采用模塊教學法,探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技能訓練方法。
一、實施對象
電子電工專業一年級學生,生源狀況:初中畢業生及結業生。入學時沒有任何專業基礎。
二、模塊設計原則
從企業對電子電工專業人才需求出發,根據本專業教學計劃的要求,以學生的基本功訓練為技能訓練核心,以典型課題為實例,以維修技術水平為檢測標準設計模塊
1.模塊設計本著覆蓋相應的崗位群、達到中級維修電工的水平、以基本功訓練為主、兼顧新技術、突出專業主干、兼顧專業邊緣和著眼電氣維修、兼顧電氣設計原則,將電子電工專業技能訓練設置為4個一級模塊和若干個二級模塊,一級模塊有基本功訓練模塊、強電技能訓練模塊、弱電技能訓練模塊、綜合訓練模塊,并分別制定出相應的訓練內容、訓練要求、實施方法。
2.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種規定的要求和標準,該模塊覆蓋電工(09-030)、維修電工(09-031)、電工電路儀表裝接調試工(09-018)、無線電裝接工(36-002)、無線電調試工(36-003)5個工種。
三、模塊式技能訓練的內涵
模塊式專業基本技能訓練是依據專業職業性常規訓練的著重點,將專業技能分解成一系列模塊,以師帶徒,強化訓練,由學校訓練到工廠訓練、由單項訓練到綜合訓練、由反復練習到創造性練習。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逐項推進,逐項達標,形成完整的技能訓練體系。模塊式專業基本技能訓練過程,是學生人人參與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實際工作程序和工作規范,體驗其中的艱辛和樂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四、模塊式技能訓練的理論依據
1.“情境—達標”教學原則
傳統的課程設計是按照學科型的知識體系,按照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框架,將各種顯性知識納入課堂體系的。至于對學生知識遷移、個性發展和職業能力形成有著非常重要作用的緘默知識則根本不在課程設計考慮之列。“情境——達標”式課程設計模式不但重視緘默知識的作用,而且主張改革課程設計的傳統思路和程序,以職業崗位分析作為課程設計的起點,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其課程設計的基本程序是:分析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建立崗位職業能力體系——分析職業能力形成所需經驗——分析各種經驗發生的情境及與之相關的知識——建立基于能力培養的課程模塊——優化課程模塊形成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2.基于完整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活動
職業教育的核心概念是職業。“一個職業之所以能夠成為職業,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過程,即在工作方式、內容、方法、組織以及工具的歷史發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獨到之處。”基于完整工作過程的教學活動,是指按照顧客訂單組織學生經歷完整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活動。他強調依靠企業的真實工作過程來設計教學活動。職業技術教育值得借鑒的模式,一是德國的“雙元制”,即企業+學校模式,其學員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其教學過程企業與學校雙位一體,學員基本上30%的時間在校學習,70%的時間在企業頂崗受訓,培訓的重點是在企業內,學校只起補充作用;二是“模塊式教學體制改革”,其主旨就是讓學生一入學就接觸專業性內容,模塊精講,技能多練,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學專業的環境中去。五、模塊式專業基本技能訓練的組織實施
1.建立配套的師資隊伍
實踐性教學定位的重要性,決定了教師隊伍必須做到“雙師型”的配置,讓學校的教師走向工廠具有教師和技術工人雙重身份,又要下大力引進工廠的專業技術人員走進教師隊伍。讓技術專家型教師隊伍參加技術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與人才培養過程,提高人才培養的實用性與教育水平。
2.建立健全與專業相配套的實驗室、實習室、實訓基地
配套建設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整體實施,要進行綜合設計、開發、利用和管理,避免盲目性、重復性、觀賞性投資,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寧可減少對驗證實驗的投入,也要確保對模塊式專業基本技能訓練的投入,努力做到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學專業的環境中去,努力開拓校內外相結合的實訓資源共享之路,為專業課教學采用現場教學,為學生邊學習、邊實踐創造良好的條件。
3.推進課程改革,構建模塊體系
以職業性任務和和行為過程為導向,以培養專業技能為主線,不片面強調課程各自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不片面強調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傳統的學科型課程模式,構建以實踐技能為中心的模塊式課程體系。通過課程改革,重點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通過課程整合,整個專業的全部課程分成文化課、專業課和實踐課三大類,每類課程按照專業培養目標構建基本技能訓練模塊,以模塊式專業基本技能訓練為紐帶,再去進一步組合課程,組織教學。
六、結束語
我校在實施技能訓練模塊教學后,起到了實踐訓練促進理論學習、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的效果,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通過規范化、標準化訓練,學生的整體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該專業畢業生在中級工技能鑒定中,合格率超過95%,就業率達100%。用人單位普遍反映良好,學生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都能勝任本職工作,有部分學員已成為企業生產中的技術骨干。
參考文獻:
二、案例課堂教學,體現教學切實性與個性
會計電算化,本身就是一個以應用性為主的課程,而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在學習課程知識后,學會“學以致用”,教師就要保證教學的信息對等性與實用性,而案例教學的優勢性也由此體現。即教師在開展案例教學時,首先需要教會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機,然后最大限度保證教學是自由度,即讓每個學生獨自完成一套會計資料的操控,即憑證的輸入、過賬乃至報表,均需要通過階段性的學習完成分步掌握,教師根據以上學校情況,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進行劃分,然后教師將一些教學常見或者易錯的問題進行記錄,然后匯總,作為鞏固教學的案例,但是區別與傳統的正面案例,這種案例將被作為反例,而學生從這些例子中主要需要了解的是錯誤產生的原因以及糾正的方法,避免實際操作中發生同樣的錯誤。例如最典型的案例:以財務類軟件進行業務時,如果出納員無法對業務的憑證簽字以完成出納操作,則需要分析不能簽字的原因,而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一些知識點貫徹到案例中,增加教學的深刻性,即出納如果要對業務憑證簽字,需要滿足什么條件;是否與軟件的初始設置存在關聯;如何對軟件的初始設置進行調整?而學生通過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流程進行分析,可以盡快將問題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也就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也正是案例教學個性化的體現。
三、項目合作教學,保證學習的合作與溝通
相對于前兩者來說,項目合作教學除了包含更強的實踐性以外,教學的方式也發生了質的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都是教學的主導者或者引導者,而在項目教學中,教師則需要參與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師生攜手完成整個項目的模擬、創建以及項目目標的確定,而教師則根據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進行評估。項目合作教學前,教師首先根據小組學生的綜合能力確定項目的大小,以能力較強的小組為例,教師可以與學生探討,采用大的項目,即將項目進行細化劃分,分為系統管控、賬目建立、賬目系統初始化、日常業務處理、收支款項管控、工資分配、固定資產管控、財務報表等多個小項目,然后每個項目落實細化規定,制定項目涉及的科目、月初月末、記賬憑證方法以及報表涉及等階段任務,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進行訓練,此外還可以將項目合作教學作為一種鞏固復習的方式,即教師將教學時間定在期末復習期,然后根據學生所學以及復習的重點,將復習資料進行篩選,將各個知識要點貫穿,整合成一個模擬的“項目”。教師還可以在學生畢業期間,開展關于手工會計的模擬實驗,將實驗的結果進行記錄,最后作為會計電算化項目教學的基礎,讓學生了解手工完成業務與計算機完成業務方面的異同點以及優劣處,有效提升他們采用不同方法處理業務的能力。此外,項目合作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是對等的,共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然后探討解決之法,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大學專業與學生大學之前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區別,尤其是設計類專業更需要學生的圖面感,所以專業基礎教育模塊就是引導學生,為今后設計課打基礎。專業基礎教育模塊包括:設計素描、設計色彩、三大構成、設計初步。設計素描與色彩是塑造學生的造型能力與色彩感覺,三大構成是所有設計類專業的基礎課,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色彩的構成思維、空間立體思維、點線面綜合運用等能力。設計初步更偏向風景園林專業的教育,包括線條的運用、園林制圖規范、馬克筆表現是正式進入專業設計的第一步。
2.設計教育模塊
風景園林專業的核心就是設計,設計教育模塊的二級模塊包括:設計類、設計思維類與設計史類。設計類包括風景園林設計、建筑設計、場地設計、景觀雕塑設計。設計思維類包括景觀學導論、設計原理、設計學概論、環境心理學概論。設計史類包括中外設計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園林史。設計類以風景園林設計為中心,從大二貫穿到學生畢業,包括校園景觀、居住區組團景觀、濱水景觀、商業街景觀、廣場景觀、公園景觀、度假區景觀規劃,從小到大使學生們系統的掌握現代社會景觀的主要類型設計方法,為今后的工作做準備。其他設計屬于景觀設計中輔助組成要素,例如園林建筑小賣部等,廣場中心的主題雕塑等,都為專業課的核心風景園林設計做點綴。設計思維類主要是傳授學生專業理論基礎,設計方法等,為設計課做鋪墊,最終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
3.專業選修模塊
專業選修模塊設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專業能力,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能力選擇。專業選修模塊包括風景攝影、創意景觀鑒賞、景觀工程施工技術、景觀材料、景觀工程預算等。創意景觀鑒賞由教師點評優秀景觀實際案例的優缺點,逐漸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并把好的創意經過自己的思考運用到今后的設計課中。通過景觀工程施工技術的學習,能讓學生在設計的同時不脫離實際,是現在的施工技術能達到的。所以專業選修模塊的學習能對主要專業課學習起輔助作用,卻又是模塊化教學模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實踐訓練模塊
風景園林專業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應用型的設計人才,實踐訓練模塊是整個教學體系中重要的一環。按市場上的景觀設計行業面對的工程項目類別,分別設置對應的模塊化教學內容,每一教學模塊應包含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部分,模擬實際工程項目操作方式組織教學,培養學生面向市場的景觀設計和工程建設能力。實踐訓練模塊主要包括專業認識實習、專業課實習、認知實訓、畢業實習,每一個實習都搭配一個設計項目,使學生能真正的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一、引言
現代社會對一線技術工人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素質要求,因此傳統中職語文教學中“輕能力、重知識”的傾向已經無法滿足中職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和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由于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缺乏能力培養和低效性等一系列問題,必須要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二、中職語文能力本位概述
通過市場調查,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強力培養中職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和職業語文能力。
所謂的基礎語文能力主要指的是聽、說、讀、寫能力。在語文聽說能力方面,要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花大力氣培養,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對學生的自我推銷能力和與人交流能力的培養。在閱讀能力方面,要不斷強化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夠形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和合理運用語文的能力。在寫作方面,要對學生包括應用文寫作在內的寫作能力進行重點培養。
所謂的職業語文能力主要指的是與學生就業需要和專業學習等具有密切關系的語文能力。職業語文能力對語文的應用性要加以強調。其中,不同的專業在內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異。要嚴格以專業和職業的需要為依據進行一系列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中職學生的從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職場適應能力得以有效增強。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職語文模塊化教學方法
中職語文的8個語文教學模塊,見表1。
(一)中職語文基礎閱讀模塊的教學方法
1.精讀模塊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選擇各類文體的典范性文章開展教學。這些文章要語言優美和文化內涵深厚,比如莫泊桑的《項鏈》、老舍的《我的母親》、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要對學生的閱讀精心指導,幫助其進行深入分析。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些典范文章的過程中要能夠激發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和共鳴,以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
2.文學欣賞模塊
教師要對學生多加幫助和指導,使其廣泛地閱讀報紙雜志以及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中的好文章,從而能夠對學生起到陶冶情操、增廣見聞、開闊視野等作用,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中職語文的基礎寫作模塊的教學方法
基礎寫作模塊主要是對中職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的培養。該模塊讓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知識,強化學生一般記敘文和議論文寫作的能力。隨后以此為基礎對學生的觀察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強化培養,使學生學會將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情感轉化成語言文字的寫作能力。
(三)中職語文的基礎口語訓練模塊教學方法
中職語文的基礎口語訓練模塊主要包括兩項訓練,也就是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和普通話訓練。在該模塊中要讓學生訓練出一口流利、規范和標準的普通話,學會在口語交際中使用普通話。將來中職學生就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在與人交往時具有自然大方的儀態,文明得體的用語,有內容、有條理、有邏輯性、思維清晰的語言表達。
(四)中職語文的基礎工具模塊教學方法
1.書寫訓練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要對學生規范、正確、工整的文字書寫習慣加強培養。在書寫訓練中,首先要讓學生正確地書寫,盡可能地寫出清楚、端正、美觀的字體,同時還要對書寫格式和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加以訓練。
2.學習工具使用訓練
現階段很多學生的自學能力都較差。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需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掌握詞典和字典等工具書的正確使用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資料搜集,并且學會如何利用書店、閱覽室和圖書館等各種各樣的資源自主學習。
(五)中職語文專業性閱讀模塊教學方法
所謂的專業性閱讀模塊,主要是指以基礎閱讀模塊面向專業的拓展閱讀。在專業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不同專業特點為根據,使學生通過大量的與專業相關的材料開展閱讀。這樣除了能夠使學生學習到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比如,可以選擇一些成功的廣告案例中的廣告詞作為學習材料。廣告專業的學生通過這些廣告詞可以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還可以培養廣告語言設計能力;可以選擇優秀的導游詞作為導游專業學生的閱讀內容,使導游專業的學生能夠將本專業的知識更好地掌握。
(六)中職語文的應用文寫作模塊教學方法
讓學生掌握專業應用文和常用應用文的寫作技巧。常用應用文主要包括廣告、通知、協議、合同、啟事、教學計劃、總結、自我介紹、求職信等。對于專業應用文,要以不同專業為依據確定專業應用文的課程內容。比如針對幼教專業的學生應開展教育教學論文、教學計劃和教案等各種專業應用文的教學。利用應用文模塊學習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在工作以后解決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各種問題的能力。
(七)中職語文的口語交際訓練模塊教學方法
在口語交際訓練模塊中主要是對口語交際中學生的語言修養和文明態度等加強培養。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使學生掌握較強的應對、傾聽和表達能力。以不同的專業為依據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比如辯論、演講、洽談、采訪、導游、推銷等。
(八)中職語文的實踐活動模塊教學方法
中職語文的實踐活動本身具有生動性、活動性、直觀性、情境性等一系列的特點,因此其能夠使學生的語文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所以如何構建實踐活動模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以學生的專業為依據,合理地選擇實踐活動模塊的內容。比如可以開展影視評論、歌曲評論、課本劇、演講、手抄報評比、主題報告、詩文朗誦等各項活動,也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推銷、采訪、招聘會、社會調查等校外活動。通過該模塊的訓練,能夠將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來,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強化培養,這樣學生在走向崗位之后就能夠具有較強的語文實踐能力。
四、結語
以“寬基礎、活模塊”的要求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進行模塊化教學,能夠與學生職業的持續發展需要、職業生涯需要和專業學習需要相適應,并且還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和社會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梅加艷.改變現狀 教好中職語文[J].成功(教育),2012(01).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部分,是連接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的關鍵環節。課題研究的要點是通過教學設計這個環節,落實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找到有效實施新課程的突破口。課題研究的重心落在針對模塊課程的教學設計上,課題對教學實施中的模塊教學設計、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方式、課堂教學與組織等關鍵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對高中新課程教學設計及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三年的課題試驗和探索,完成了各子課題和項目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成果匯編成集,其中有研究報告、教學論文、典型案例、教學設計、實驗探究、教學感悟、課堂教學實錄等,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課題研究者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為新課程模塊化教學設計和實施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一、課題研究的收獲與啟示
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對高中新課程的教學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通過課題研究,教師們對新課程實施中的關鍵問題和突出矛盾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探索出富有創新的新思路,對今后更好地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啟發。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深入研究模塊課程結構與特點,在理論層面上進行了富有啟發的探索
通過對高中化學新課程模塊教材的功能與價值的研究,促進了教師深入研究模塊課程的結構與特點,準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模塊的教學既要圍繞一定的“主題”組織相對獨立的教學活動,又要保證與相關模塊的邏輯聯系和學科內在的系統性;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關注學生的“關注點”,并著力提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要注意圍繞模塊內容,及時將最新的相關成就(新知識)通過科學的改造而進入到教學中來;強調對每一模塊內容的教學都進行整體的考慮與設計,提出相匹配的整體的教與學的構想。
子課題研究報告《高中化學新課程模塊的特點與價值的研究》分別從①課程形成新的知識建構體系;②必修模塊的基礎性和在培養學生基本的化學素養方面的作用;③選修模塊在各自的領域揭示不同的規律和研究方法等三個層面對模塊化課程的特點和功能做了詳盡的剖析,在理論層面上進行了富有啟發的探索。
2.優化的教學設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在課程實施中,新理念處處滲透在教學活動中。優化的教學設計、科學的教學過程,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重組教學內容、恰當調整教學順序、活化課程教材成為課題實施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參與研究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融入了現代教學設計的新理念、新方法。
具體體現在:①突出為學而設計,強調以學為中心,把學習時空留給學生,為學生的主動發揮創設條件;②重視創設真實的情境并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理解知識產生、發展和運用的過程;③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注重提供多種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的探究。在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指引下,教師們制定了許多精彩紛呈,充滿魅力的好設計,體現出了教師的創造性和個性。
3.教與學情境創設在教學設計中普遍受到重視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教學內容放在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努力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創設有效的學習和教學情境成為新課程實施中的又一個亮點。創設教與學情境,要從課程目標出發,依據學習內容的特點,學生認知心理和智能傾向選擇素材,運用適當的表現方式,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教師們在情境創設中普遍關注到了以下三層面:①新課程中什么場合應當創設情境;②有效的學習情境具有哪些特征;③如何在新課程教學設計中創設有效的學習和教學情境。
《高中新課程化學教學情景設計的探索》中探討了新課程化學教學情景設計的原則、方法。認為好的教學情景設計應有一些共同特點,教學情景設計遵循的原則是:①誘發性原則;②真實性原則;③適宜性原則。并探索了高中化學新課程化學教學情景設計的幾種方法:①結合“化學史實”創設教學情景;②結合化學實驗創設教學情景;③結合生產生活中的事例創設教學情景;④結合媒體報道中的有關化學事例創設教學情景;⑤結合人文地理典故中的化學知識來創設教學情景。這些創設教學情景的做法,目的是利用情景來打動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用情景來感染學生,用問題解決來引導學生”。
4.多樣化的教與學方式呈現于課堂,新課程中教與學方式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教師們普遍意識到改變教與學方式的重要性。新課程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大運動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逐步被主動的、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活動所替代。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大了,批判性思維多了,機械記憶少了,人性化的學習多了。
《我們拿什么來“激活課堂”》對如何激活課堂進行了深入的富有見地的思考,指出激活課堂的目的是讓學生表現課堂、體驗課堂、感悟課堂、享受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出“新課程,沒有統一的模式,但必須有統一的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做到“目標讓學生清楚、過程讓學生經歷、結論讓學生得出、規律讓學生發現、收獲讓學生交流。”
5.教學角色的轉換和課堂格局的變化,營造了課堂教學的新生態
教學角色的成功轉換是新課程課堂上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在課堂上教師把自己擺在組織者、支持者、參與者的立場上,傾聽學生的見解,相互交流,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發展。
《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有感于一次“化學反應速率”的平行課》一文通過對三位教師同上“化學反應速率”課題的課堂觀察,闡述了新課程中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和教學環境的設計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課程的開發者。
《位置》一文提出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包括教學環境)三者間的互動,把學生放在什么位置?把傳授學科知識放在什么位置?教師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三者的正確定位尤為重要。該文觀點新穎、視角獨特,促進了教師對課堂角色定位的思考。
《我們離研究型教師到底有多遠?》、《新課程條件下教師的角色轉換》分析了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角色轉換的重要性。在匯集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錄中都充分展示了角色轉換的思想和由此帶來的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新生態。
6.積極嘗試不同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多樣化的教學研究模式
參與研究的教師開拓思路,積極嘗試不同教學理論下的多樣化的教學研究模式。探索中不拘一格,百花齊放,各具特色,與新課程改革多元化的教與學方式不謀而合。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真正做到了領會課改精神,殊途同歸。許多教師綜合運用了現代教育學心理學和統計科學的新方法新觀點,在研究中表現出較高的理論層次和水平。他們的課題項目無論涉及到的內容、角度、方法還是形式,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在《“沉淀―溶解平衡概念應用”教學中新手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比較》中對兩位新手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了比較。通過對課堂語言結構、教師傾向或風格、教師與學生情感氣氛、行為曲線及教學片段的比較分析,發現新手課堂教學行為本質特征相似,但由于具有不同的培訓經歷,導致他們的課堂教學行為存在差異。研究提出,新手教師的成長不但決定于自身的努力,且培訓的體制和成長的環境也非常重要,提出了縮短新教師成長周期的相關策略。研究也從另一個角度關注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課堂教學控制論》一文,運用控制論的理論,探索了課堂教學系統優化的規律,從課堂教學系統的構成及信息傳遞過程分析;對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過程的再認識;如何實現教學系統的控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三個層面探索了課堂教學的成功機制和有效策略。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
7.教師批判和反思的意識增強了,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課題試驗為教師展示才華搭設了一個很好的舞臺,涌現了一批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的教師,鍛煉和培養了一批具有較強教科研能力的人才,教師隊伍的素質得到提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與新課程一同成長,在新課程實施的探索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從每一節課后的反思,到對各個教學環節的新思考,再到對整個課程改革的思索,我們看到了教師可貴的反思意識和批判精神。從風格各異的課堂氛圍到方法多樣的研究思路,充分表達了新課程新理念對教師教學思想的觸動,感受到了課改對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成效。
許多教師對目前的教學現狀作了細致的分析,在所匯編的教學論文和教學感悟中《感受高一化學新課程教學》、《高中新課程化學選修模塊教學的幾點思考》、《以課標為依據對教材進行有效的處理》等文從不同側面對新課程實施中的困境和出路作了理性的思考。
二、課題研究引發的思考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解決的是模塊教學設計和實施這個特定層面的教學問題,但在探索過程中,也面臨了教學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涉及到更深層次和復雜的困難。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我們從全局的角度看待改革進程,辯證分析改革中的得與失、立與破,從而理性地探索改革前進的道路。
1.要理性的看待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要意識到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觀念還在左右著教與學,現有的教育教學觀念是我們幾十年的教學體制所形成的,它的改變是有巨大慣性的。不要片面追求眼前立竿見影的成效,應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來看待各種現象。
2.課題研究要針對新課程的現實問題,避免脫離實際的研究和陳述
要深入研究新課程對教學提出了什么新要求,這些要求與傳統的教學有什么不同,不要簡單地從增加課時去解決矛盾,要從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尋找出路。
3.模塊化課程結構是新課程最大的特點,要繼續深入研究模塊課程的特點、功能和價值
模塊化課程結構的變化不是簡單的知識重組,新課程的實施是要建立在對課程標準深入研究的前提下進行的。沒有對課程標準的深入解讀,就不可能形成對模塊課程的準確理解,也就難有對教學的創新,轉變教與學的行為將會落空。
4.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究的、合作的多元學習方式是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切入點
在本輪的教與學方式的研究中,我們努力做到避免形式主義的做法和貌合神離的探究和自主學習。
5.課題研究要建立在教學理論的基礎上
通過理論學習與研究,提高對現實教學問題和現象的把握與理解,要從理論上研究解決問題的出路。
研究中要努力做到繼承傳統教學中的合理部分,改革與新課程理念不相適應的內容,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避免走入教學的程式化和模式化的歧途。
6.以點帶面,通過課題試驗,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人才隊伍,這樣才能形成持續的發展動力
課改試驗是一個最好的舞臺,可以發現和培養一批銳意改革、具有創新意識和良好教科研素質的優秀教師。
7.需要建立一個促進教師參與改革的評價機制
教師能夠從自己的探索成效中得到激勵和驅動,能夠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從中獲得成就,能夠使課改試驗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
本設計采用CAN總線作為數據采集與系統控制的通信方式,以ATMEL公司生產的AT91SAM9263 ARM芯片為主控單元,結合A/D轉換技術、故障診斷專家系統實現某型火箭炮隨動系統的故障檢測。總體設計框圖如圖1所示。
數據采集單元由信號調理模塊和A/D轉換模塊組成,其中信號調理模塊用于模擬信號的放大、濾波和提高電路負載能力,A/D轉換器完成模擬信號向數字信號的轉換,ARM主控單元實現系統控制與故障診斷,數據采集單元與ARM系統控制與故障診斷模塊之間以CAN 總線的方式進行通信,工作人員通過操作觸摸屏顯示界面完成故障檢測。
2 系統硬件設計
2.1 數據采集單元
數據采集單元由信號調理電路和A/D轉換模塊組成,用于采集某型號火箭炮隨動系統液壓泵、高平機等被測部件的液壓或氣壓的狀態信號,其結構圖如圖2所示。
信號調理電路如圖3所示,采用OP27運算放大器進行設計,它的作用是把傳感器輸入的信號進行放大,同時利用其輸入阻抗高、輸出阻抗小的特點以滿足A/D轉換芯片對驅動源阻抗的要求。
A/D轉換電路將經過信號調理模塊調理后的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文中選用TLC2543CN和STC89C52分別作為A/D采樣芯片和微控制器[3],其設計如圖4所示。TLC2543CN是TI公司生產的12位串行模/數轉換器,使用電容開關逐次逼近技術,12位分辨率,10 μs的轉換時間,11路模擬輸入,輸出數據長度可通過編程調整[4]。A/D轉換模塊與51單片機之間以I2C總線的方式進行通信,只需要一條串行數據線SDA(DATA_OUT)和一條串行時鐘線SCL(CLOCK),具有接口線少,控制方式簡單,器件封裝形式小,通信速率較高等優點。 經信號調理后的11路模擬量數據分別通過端口NO0?NO10進入TLC2543CN進行A/D轉換,TLC2543CN通過[CS],DATA_INPUT,DATA_OUT,MEOC,I/O CLOCK這5個引腳與STC89C52單片機進行通信。為了減小外界環境及器件本身引入的噪聲和擾動,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在這5個信號與單片機之間進行光電耦合隔離處理。由于光信號的傳送不需要共地,所以可將光耦器件兩側的地加以隔離,達到提高系統信噪比的作用,光耦隔離器件選用Avago Technologies 生產的6N137,電路如圖5所示。需要注意的是,電路板中6N137兩端的電源不能共用,否則起不到隔離的作用。
2.2 CAN總線通信模塊
數據采集單元和ARM系統控制與故障診斷模塊之間以CAN總線的方式進行數據通信和控制。CAN總線具有可靠性高、實時性強、較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傳輸距離遠等特點,尤其適用于隨動系統傳感器多、各檢測點信息交換頻繁和干擾源復雜的情況。CAN總線通信模塊的實現有2種解決方案[5]:一類是采用帶有片上CAN的微處理器,如Philips的80C591/592/598、Atmel的AT90CAN128/64/32等;另一類是采用獨立的CAN控制器,如Philips的SJA1000。考慮到應用的靈活性,本文采用獨立的CAN控制器SJA1000。CAN總線通信模塊結構框圖如圖6所示,選用STC89C52單片機作為CAN總線通信模塊的微控制器,CAN總線控制器和收發器分別選用Philips公司生產的SJA1000和PCA82C250[6]。CAN總線規范采用三層結構模型,STC89C52單片機用以實現應用層的功能,SJA1000和PCA82C250則分別對應于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為了增強CAN總線通信模塊的抗干擾能力,在CAN控制器與CAN收發器之間進行光電耦合隔離處理,與數據采集單元一樣,本文也選用6N137進行處理。
CAN總線通信模塊接口電路主要由4部分組成:微控制器STC89C52、獨立CAN控制器SJA1000、光電隔離器件6N137和CAN總線收發器PCA82C250。微控制器STC89C52用于數據處理、實現對SJA1000的初始化、通過對SJA1000的控制實現數據接收和發送等通信任務;獨立CAN控制器SJA1000和收發器PCA82C250經過簡單總線連接可實現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全部功能。STC89C52通過DATA_INPUT向TLC2543CN發送一定格式的指令,在DATA_OUT引腳可獲取到A/D轉換的數據;由于SJA1000的數據線與地址線是共用的,所以將STC89C52的P0口與AD0?AD7直接連接的同時,還要將地址鎖存信號線ALE進行連接,以便區分在同一時刻AD線上傳遞的是地址還是數據;SJA1000的中斷管腳INT連接單片機的外部中斷INT0;MODE管腳與高電平VCC連接以選擇Intel模式;為了保證上電復位的可靠,復位電路采用IMP708芯片進行智能控制,IMP708芯片集看門狗定時器、掉電檢測電路、電源監控電路等于一體,保證SJA1000芯片的可靠運行;RX0和TX0是數據的收發管腳,經光電耦合器件6N137后連接到CAN收發器上,用以電氣隔離;PCA82C250有3種工作模式:高速、斜率控制和待機,本文選擇斜率控制模式,通過在Rs引腳與地之間接一個100 kΩ的電阻來實現;為了消除在通信電纜中的信號反射,提高網絡節點的拓撲能力,需要在CAN總線兩端接入兩個120 Ω的終端電阻[5]。
2.3 系統控制與故障診斷模塊
數據處理與系統控制模塊采用ATMEL公司生產的AT91SAM9263 ARM芯片作為主控單元,以觸摸屏作為人機交互方式完成系統控制和故障診斷。AT91SAM9263主頻 200 MHz;內置CAN總線控制器,全面支持CAN2.0A和CAN2.0B協議;內置TFT/STN LCD控制器,支持3.5~17英寸TFT?LCD 液晶屏,最高分辨率可達2 048×2 048。考慮到系統的可擴展性,本文將系統控制與故障診斷模塊單獨成板。技術保障人員可以通過操作觸摸屏上顯示的人機交互界面完成對隨動系統的故障檢測。
3 系統軟件設計
系統軟件設計主要分為A/D轉換模塊、數據 處理模塊、CAN總線通信模塊和系統控制與故障診斷模塊4部分。主流程圖如圖7所示,首先對STC89C52單片機進行初始化,包括CAN總線工作方式的選擇、驗收濾波方式的設置、驗收屏蔽寄存器和驗收代碼寄存器的設置、波特率參數設置、中斷允許寄存器的設置以及A/D轉換模塊的初始化等;當單片機接收到故障檢測命令時,進行A/D采樣,然后由單片機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通過量值轉換得到實際的工況數據;最后由CAN總線通信模塊將數據傳輸到系統控制與故障診斷模塊進行故障檢測,診斷結果由觸摸屏顯示以指導維修人員進行現場維修。
3.1 A/D轉換模塊軟件設計
A/D轉換模塊程序設計流程圖如圖8所示。
3.2 數據處理模塊軟件設計
數據采集過程中難免受到噪聲的影響,為了保證采到數據的準確性,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算法處理。本文在故障檢測時,對同一采樣點進行5次采樣,然后用快速排序算法對這5個數據進行排序,取中值作為故障檢測的有效數據,以減小誤差帶來的影響。采集到的數據與實際值之間成嚴格的線性關系,將采集到的數據值乘以系數K即可獲得實際的工況數據,其流程圖如圖9所示。
3.3 CAN總線通信模塊軟件設計
CAN總線通信模塊的程序設計主要分為初始化、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3個部分:
(1) 初始化。CAN總線初始化主要是對通信參數進行設置,通過對時鐘分頻寄存器、驗收碼寄存器、驗收屏蔽寄存器、總線定時寄存器和輸出控制寄存器的配置實現對CAN總線工作模式、接收報文的驗收碼、驗收屏蔽碼、波特率和輸出模式的配置和定義[7]。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寄存器的配置需要在復位模式下進行,因此在初始化前應確保系統已進入復位狀態。 (2) 數據發送。本文采用查詢方式,進行CAN總線的數據發送,首先應將CAN總線的發送中斷禁能。發送數據前,主控制器輪詢SJA1000狀態寄存器的發送緩沖器狀態位TBS以檢查發送緩沖器是否被鎖定,若發送緩沖器被鎖定,則CPU等待,直到發送緩沖器被釋放,然后將從現場采集到的數據發送到發送緩沖區并置位命令寄存器的發送請求位TR,此時SJA1000將向總線發送數據。數據發送流程圖如圖10所示。
(3) 數據接收。同數據發送一樣,本文采用查詢方式進行數據的接收,也應將CAN總線的發送中斷禁能。主控制器輪詢SJA1000狀態寄存器接收緩沖狀態標志RBS以檢查接收緩沖器是否已滿,若未滿則主控制器繼續當前的任務直到檢查到接收緩沖器已滿,讀出緩沖區中的報文,然后通過置位命令寄存器的RRB位釋放接收緩沖器內存空間。數據接收流程圖如圖11所示。
3.4 系統控制與故障診斷模塊軟件設計
系統控制與故障診斷模塊是在Linux平臺下利用Qt SDK開發完成的,數據庫采用嵌入式系統中廣泛采用關系型數據庫SQLite[8]。軟件采用模塊化設計思想,包括顯示界面、系統控制、檢測數據庫和故障診斷等4部分。系統界面基于QT/GUI開發,用于故障檢測結果顯示、調取數據庫輔助人工診斷等人機交互;系統控制模塊用于系統啟動與關閉、初始化及多線程處理;檢測數據庫用于對專家系統中經驗知識、故障診斷規則集進行組織、檢索和維護,及用于存儲系統采集的工況參數;故障診斷模塊是該檢測裝置核心,本文利用故障診斷專家系統對隨動系統進行故障診斷,給出診斷結果。考慮到故障診斷的實時性要求,程序采用多線程編程來實現。
圖10 CAN總線數據發送程序設計流程圖
圖11 CAN總線數據接收程序設計流程圖
4 結 語
為了測試隨動系統故障檢測裝置在各種情況下的故障檢測能力, 本文通過人為制造故障的方式對該系統進行了大量實驗。在反復的實驗中,該系統均能正確定位故障,充分驗證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本文研制的以AT91SAM9263 ARM芯片為核心基于CAN總線隨動系統故障檢測裝置,可實現對隨動系統液壓、氣壓、電壓等工況參數的測量,經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的推理,實現以自動故障診斷為主、人工診斷為輔的故障檢測。文中采用的CAN總線通信方式使整個系統簡潔緊湊、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和實時性,這種CAN總線通信方案不但可用于隨動系統故障檢測裝置的研發,還可推廣至其他模擬量信號的機電設備故障檢測,尤其是多機組的分布式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中,具有非常實用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0, 47(4) : 951? 963.
[2] 張立云,宋愛國,錢夔,等.基于CAN總線的偵察機器人控制系統設計[J].測控技術,2013,32(1):65?68.
[3] 姚遠,王賽,凌毓濤.TLC2543在89C51單片機數據采集系統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應用,2003,29(9):37?3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2-0018-03
C++不僅是一門程序設計課程,而且是這些專業后續專業課程(如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微機原理、單片機及應用等)的重要基礎,更是這些專業開展計算機研究和應用的重要表達工具和開發工具。因此,Visual C++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下面從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研究、實踐環節建設、特色教材編寫等方面介紹我校VC++課程建設的一些做法。
1積極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形成頗具特色的負反饋教學法
負反饋教學法的原理是從教學過程中反饋(作業、實驗、答疑、單元測驗等)的問題入手,通過及時講評,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由于反饋的是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故稱此方法為負反饋教學法。負反饋教學法包括以下方面。
1.1用“范例”組織課堂教學,貫徹“發現式”教學思想
范例教學法由教育學家瓦根舍因提出,教師通過范例輔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和原理,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獨立地獲得判斷能力、推理能力、認識能力和繼續學習的能力。以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通常以一門具體語言為主線,圍繞語法知識展開。而實質上,設計程序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是一種縝密思維方式、創新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對程序設計有興趣,必須親自感受并體驗程序設計的無限魅力。為此,我們改用范例組織課堂教學。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真實編程環境的支持下,課堂教學以程序(范例)為主線。所選范例程序具有典型性、綜合性和可擴展性,涉及基本語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調試技術。范例程序的講解首先符合“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驗證”的探索過程,使學生掌握基本語法、算法及應用。其次,通過對范例程序的啟發式擴展,揭示程序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直到實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興趣,使學生掌握知識間的聯系和編程的工程化思想,獲得實際編程能力。
1.2采集教學負反饋信息,做好分類、分析和講評
按負反饋教學法要求,任課教師做好作業和實驗報告的抽樣批改、單元測驗的全樣批改,重視實驗指導和答疑,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獲取足夠的負反饋信息后,任課教師及時做好問題的分類、分析和講評,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掌握。
1.3根據大班教學特點,推進強同步教學策略
大班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保持師生教與學的同步狀態。負反饋教學法的師生同步措施有授課、作業、實驗、講評和測驗等。其中,作業與實驗報告由于學生存在一定抄襲現象,同步效果欠佳,為弱同步措施。授課、講評和測驗同步效果較好,為強同步措施。為使大班教學取得較好效果,采用強同步措施是必要的。特別地,我們在每個單元安排一次測驗,以實現師生的強同步,及時取得真實的負反饋信息。
1.4編寫負反饋教學法配套教輔資料,培養學生自學、探索和自我完善能力
配套教輔資料主要有:①學習指導。注重概念理解、知識鞏固,設單元測試,便于學生學習和自測自查;②實驗指導。共有17個實驗,每個實驗包含調試技術介紹、程序調試題、程序設計題和選做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和調試能力,激發學生編程興趣;③典型問題和綜合問題編程。共8個專題,便于學生突破難點,融會貫通,體驗綜合編程的樂趣,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二級考試模擬試卷;⑤VC++ 6.0程序調試技術,包括使用VC++ 6.0 IDE編寫和調試程序的方法和技巧。
2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編程能力
VC++課程是一門難點多、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實驗是該課程至關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和運用該語言。通過上機調試程序,會發現很多想不到的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加深對語言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調試和實際編程能力。為此,本課程設有課內實驗(32學時)和課程設計(兩周)實踐教學環節。
2.1課內實驗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編程和調試能力
基本編程和調試能力是深入學習本課程并取得實際編程能力的前提。課程實驗是至關重要的教學環節,與課堂教學同步進行。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編寫了一套以調試技術、基本語法、基本算法、綜合編程為核心內容的同步實驗指導,共擬定了17個實驗,每個實驗通常包括調試題、編程題和選做題,可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用。
2.2課程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編程和實際應用能力
課程設計安排在課程結束以后,以綜合性程序設計訓練為主,選題具有典型性、綜合性和示范性,突出難點與實用價值,使學生體會到難點不難,難點在實際編程中非常有用。通過課程設計,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基本語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調試技術,養成良好程序設計風格(模塊化、結構化)和嚴謹的科學作風,初步形成軟件工程化思想,具有一定的程序組織能力。
課程設計的內容涉及基本算法和數據結構。基本算法包括窮舉、迭代、遞推、遞歸、排序和查找等。基本數據結構包括數組、結構、指針、動態內存分配、單向鏈表、對象、文件等。課程設計的實施,對非計算機專業采用小綜合方案,計算機專業采用大綜合方案。所謂小綜合是指程序規模在幾十到幾百行的小題目,大綜合則是程序的規模在數百行以上有一定實用價值的題目。
2.3實踐教學認真實施,嚴格考核,確保效果
在課內實驗和課程設計的實施過程中,配備富有經驗的指導教師,現場實時進行輔導和答疑,指導學生解決編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考核,確保實踐教學質量。加強實踐環節的考核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預習和考勤占總成績的30%,上機檢查并回答提問占總成績的40%,課程實驗報告和課程設計報告占總成績的30%。
3積極開展教學內容研究,不斷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
根據程序設計課程本身發展快、更新快、綜合性強、存在問題多的特點,針對同類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積極開展教學內容的研究,先后發表 “C++運算符重載教學和編程中易被忽視的問題”、“C++中二維數組與指針關系的深入剖析”、“C++語言引用型變量的實現機制淺析”、“C/C++語言可變參數函數的參數傳遞機制剖析” 等論文,并及時把這些教研成果和學科最新進展引入教學。
3.1課程內容分為三個知識模塊
(1) 結構化程序設計基礎:包括C++概述、數據類型、運算符、表達式、簡單的輸入輸出、算法與流程控制語句等。
(2) 模塊化程序設計:包括函數、編譯預處理、程序的多文件組織、數組、結構體、共用體、枚舉類型、指針和引用。
(3)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包括類、對象、構造函數、析構函數、繼承、派生、友元、虛函數、靜態成員、運算符重載、I/O類庫、命名空間、模板和異常處理等。
3.2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 算法表達、結構化語句:結構化編程的基礎。注重講授算法的結構化表示法,結構化語句,常用基本算法,斷點+單步調試技術。
(2) 函數:模塊化編程基礎。注重講授程序的模塊化組織思想和方法,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設計思想,參數傳遞,變量作用域,程序的多文件組織。
(3) 數組、結構體、指針:數據的結構化和模塊化組織基礎。指針是重點和難點,應正確區分指針與地址,強調指針類型的作用,講清各類指針的含義及作用。特別注重講授指針在動態生成基本數據結構,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綜合實例。
(4)類、對象、繼承、運算符重載、虛函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基礎。運算符重載較易理解,但有些方面易忽視,應提請學生注意。虛函數是重點和難點,應注重講授虛函數的必要性、重要性、實現機制和綜合實例。
4改革考評方式,正確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
根據VC++課程的特點,正確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改革考評方式,實行考教分離,并使其與江蘇省大學生計算機等級(二級)考試方式接軌,采取筆試(50%)+機試(50%)的方式,理論與實踐并重。
試卷的試題源自題庫和現任教師的征卷,試卷由選題算法和軟件系統產生,難度與二級考試相當,提高了考評的科學性。
5總結提煉教學經驗和成果,積極開展特色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方面。幾年來,課程組對國內外流行C++教材進行研究、分析和試用,總結、積累和提煉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成果,從校內講義開始,逐步開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建設工作。2005年2月,自編教材《Visual C++程序設計習題、實驗與編程實踐》由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又第二次印刷,得到了社會讀者的認可。2005年10月,本課程獲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立項建設,課程組編著的體現“負反饋”教學特色的教材《C++程序設計實踐教程》一書目前已與清華大學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書稿已經交付,將于2007年上半年出版。
6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建設
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建設和總結,本課程已積累了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經常更新,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網上教學資源包括:課程教學大綱、課程設計大綱、教學日歷、課程設計任務書、實驗指導書、教學課件、習題集、典型問題及參考程序、相關教學論文、英文版課外輔導材料、模擬試卷等。課程組成員開發的“基于WEB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系統”2006年11月獲得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課件評比二等獎。本課程網上教學資源的網址為:。
參考文獻:
[1] 劉維富,陳建平,王春明. 淺談“C++程序設計”課程的建設與實踐[C]. 第二屆全國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2006,11.
[2] 劉維富,丁衛平,沈學華. Visual C++程序設計習題、實驗與編程實踐[M].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
[3] 顧暉,劉維富,管致錦. 負反饋教學法的原理與實踐[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4,(4): 102-104.
[4] 邱建林,劉維富,顧暉. 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03,(4):96-98.
[5] 劉維富. C++運算符重載教學和編程中易被忽視的問題[J]. 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56-59.
[6] 劉維富. C++語言引用型變量的實現機制淺析[J]. 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64-66.
[7] 顧暉. C/C++語言可變參數函數的參數傳遞機制剖析[J]. 電腦與信息技術, 2004,(3): 37-38.
[8] 丁衛平,劉維富,沈天晴. C++中二維數組與指針關系的深入剖析[J]. 南通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85-87.
投稿日期:2007-2-24
作者簡介:陳建平(1960-),男,江蘇南通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快速算法設計與實現等。
劉維富(1961-),男,江蘇南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等。
通信地址:江蘇省南通市嗇園路9號南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陳建平郵編226019
E-mail:
一 中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征對比
(一)中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概述
我國的職業教育基本由職業院校承擔,企業參與度非常有限。受師資、實訓場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實施過程中理論過多,而實踐性不強。職教教師無法設計企業真實的學習情境,而是依賴教材、錄像、網絡等,導致他們的知識無法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部分職業院校已嘗試根據教學與工作實踐設計職業教育體系。然而,在實踐教學的環節還不能實現如同德國雙元制的企業培訓,或是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教學。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概述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完善的法律保障。1969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簡稱BBiG)明確定義了“雙元制職業教育”,即必須在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個地點交替進行,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同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生70%的時間在企業實踐操作,30%的時間在學校進理論學習。企業和學校相互合作,實踐與理論培訓交叉進行。
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大綱是全國統一的,各類職業教育與培訓在結業時均設有統一的考試,采用相同的標準,文憑在全國范圍內都有效。企業負責實踐培訓,而且職業院校也會在學習情境中建立相應的實踐關聯。教師通過參加學校和企業的進修培訓,更新知識。相比之下,在德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參與度更高,職業教育教師的準入標準更高,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接受企業的技術培訓和文化熏陶,校企雙方已實現合作雙贏。
二 開發適合中國“本土化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2011年初,原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教師進修學院院長、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赫爾穆特·貝克教授受聘為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管理專業特聘教授,引入了德國QMVC教學質量評價體系(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在物流專業組織小范圍的教師研討,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指導,大家就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的改善進行了討論和分析,制定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提高的方案,在實際教學中進行實踐。
通過對比教學計劃,物流管理專業以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現狀,構建了物流管理專業“本土化雙元制”人才培養方案。
(一)德國雙元制模式
德國路德維希港第一經濟學校物流管理專業采用理論實踐交替的方式進行,學生每周一天半在職業學校進行理論學習,三天半在簽約企業進行實踐。在第三學期結束時參加職業教育中期考試(Zwischenpruefung),第六學期結束時參加由行會組織的結業考試(Abschlusspruefung),考試合格即可取得由州文教部頒發畢業證書和手工業行會(IHK)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二)我國傳統職業教育授課模式
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傳統物流管理專業”完全采用授課式教學模式,學生按照科目按部就班上課、考試,最后一個學期學生需要自行找一個校外企業進行實習,完成全部學業即可獲得畢業證書。此種模式的問題在于,學習理論和實踐的時間間隔得過長,使學生在校期間無法理解“為什么要學習某一個科目”,而在企業實踐時也已忘記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學習企業實際的工作步驟。
(三)“本土雙元制”授課模式
2013年,按照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開展職業教育部分專業教學標準開發試點工作》的要求,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引入德國路德維希港第一經濟學校物流管理專業全套原版教材、試題和教學計劃,進行教學資源的本土化引入、調整、推廣。赫爾穆特·貝克教授全程指導了中德學院物流專業的教學改革項目,并組織專業教師分別赴德國路德維希港第一經濟型、曼海姆雙元制大學、戴姆勒職業學校進行實地專業研修。
教學改革后,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化試點物流管理專業”采用分階段模塊化授課方式。第一學年,安排如軍訓、思政、大學語文等教學大綱里無法刪改的內容,完成基礎課。第二學年,以模塊化授課方式,在校內進行職業能力課程和職業技能實訓課程的講授,穿插一次為期六周的企業實踐,使學生首次實地感受自己未來工作崗位,找準個人定位。完成第二學年全部課程和實踐可參加中期考試(Zwischenpruefung)。第三學年依然以模塊化授課方式,在校內進行職業能力課程和職業技能實訓課程的講授,穿插兩次為期六周的企業實踐。完成全部課程和實踐方可參加結業考試(Abschluss-pruefung),獲得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海外德商會頒發的AHK職業資格證書。
三 中國“本土化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優勢
(一)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對接國際人才培養標準
引入德國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原版德國物流專業教材和課程標準,所有授課教師都接受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物流專業教學課程的培訓,使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標準與國際接軌,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塊、授課方式、實訓內容和測評標準等完全與德國標準相吻合,進而推動了教育教學試點工作。
德國各州文教部都十分注重OES質量控制體系(Objectiv Eigenstaediges System)、巴伐利亞州(Freistaat Bayern)推行的Q2E體系(Quality b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等。雖然各州推行的學校質量保障體系名稱不盡相同,但其宗旨都是希望通過建立和統一質量評估體系標準,保障職業教育領域的教學質量。
赫爾穆特·貝克教授借鑒德國萊茵蘭普法州、巴登符騰堡州及巴伐利亞州的經驗,為物流管理專業引進德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QMVC(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根據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學校發展與質量保證研究所(Institut fuer Schulentwicklung und Qualitaetssicherung)的評估指導意見與評估方法,結合中國職業教育特點,研究開發本土化的評價標準,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并予以推廣和應用。
(三)引進國際化師資培養模式,打造國際視野師資隊伍
在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項目中,為了使教師切身實地地感受德國職業教育的理念和的文化精神,中德學院組織教師赴德國進行為期三周的教學法、專業技能進修,通過企業真實案例,行動導向、小組教學,項目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和課程開發理念等方面的培訓,開拓了師資隊伍的國際視野,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此外,引進美國GLM國際物流師資格認證,在教師培訓中嵌入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
(四)搭建高端校企合作平臺,強化服務區域經濟能力
為了加強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德國商會及數十家京津地區德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包括德國運輸物流企業DHL、德國裝備制造物流企業戴姆勒奔馳和西門子公司、德國大型連鎖經營企業麥德龍等。加強高職院校與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聯動效應,探索并形成“雙元制”理論在中國本土化后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成功實踐經驗。吸引國內知名企業參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引入企業資源和管理模式、營造企業文化氛圍。吸引用友新道投入600萬共建“天津中德——用友新道創新學院”。指導在校學生開設創業超市,為學生開辟了良好的就業途徑,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為學校擴大了企業技術培訓的規模,強化了服務區域經濟能力,進而創造了可觀的“隱性”價值。
四 結語
構建中國特色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一方面,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掌握學生特點,能夠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學生真正實現了從學校到企業的“零過度”,學習期間參加實訓、在崗培訓、輪崗實習、畢業設計等,了解崗位需求和企業文化,適應力強。
無論如何,我們應注意,每一個職業教育的專業都要切合實際,以需求為導向。中國特色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本身也要考慮到學生、企業、社會的需求。學校必須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的需求辦學、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辦學,才能與企業更好地合作,加強企業投身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1]Becker,Helmut;Gr?ber,Lisa;Teuffer,Michael,Entwicklung
und erprobung von kompetenzorientierten Lernsituationen
sowie deren Implementierung in der Fortbildung - ein
Beispiel aus dem kaufm?nnischen Bereich[J].Wirtschaft und
Erziehung,2011(6).
[2]Ausbilden: Eine Investition fur Betriebe[J].die sich auszahlt
Pressemitteilung, 2009(12).
一、高職教育實施學分制的緊迫性及目標
(一)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讓學生有更多的自我設計的權利和責任感
市場經濟的特點是市場主體多元化和自由、公平的競爭,它要求勞動力既具有專業針對性又具有廣泛的職業適應性。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要參與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因此,學生對學習應該有較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也就是說,學生可以根據就業市場的變化及自己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特長和興趣,選擇自己所學的專業及課程,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具有更多的自我設計的權利和責任感。
(二)拓展學科滲透,提高技能,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在市場經濟已經確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各門學科相互滲透,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傳統單一的專業培養計劃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技術人才多樣化和多變性的需求。實行學分制,允許學生按自己的特長、興趣、知識基礎、愛好選擇方向,鼓勵學生在學完規定的專業必修課外,跨系、跨專業甚至跨院校選課,促進學科的橫向聯系。這樣,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強擇業競爭力和工作適應性,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三)面向多元化的生源,因材施教
高職教育的生源復雜,有普高生、職高生、中專生和來自勞動一線的勞模、優秀技術工人等,學年制的“一刀切、齊步走”必然出現一部分學生“吃不飽”和一部分學生“吃不了”的結果,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針對生源多元化的現實,高職教育實施學分制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
(四)縮短就業適應期,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
從效率觀看,能提升個性學習的主動性,適應社會多樣化要求的教育,可獲得較高的綜合效益。高職教育實施學分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用性,從而使個人能夠迅速適應崗位轉換,使學生受教育的結果在擇業的層次和薪酬的起點上得到體現。吸引企業參與辦學,實行產學合作,樹立職教品牌,形成規模化經營,才能獲得高職教育的最大效益。
我國高職教育學分制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和個別化;學習時限的靈活性和彈性化: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和自主化;學習方式的指導性和主體化。使學生具有較高的擇業能力、工作適應性和持續發展能力,提高高職教育的效益。
二、高職教育實施學分制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高職教育的職業崗位針對性原則與學分制的自由選譯制沖突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職業崗位輸送合格的一線技術應用性人才,要求動手能力強,專業知識夠用。“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特征必須緊扣職業崗位的需求,這樣才不失高職教育的特色。而自由選課、靈活發展、多角度延伸是學分制的靈魂,高職教育在有限的時間內、有限的空間內運作,同自由靈活的半分制要求有較大的沖突。
(二)復合型人才要求與生源質量多元化矛盾
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文化課基礎普遍較差,特別是數理課程。入學后,學生大多需要補習高中課程,學習的難度和壓力較大。而且這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限,使校方的壓力也很大。學一個專業對學生來說已經有相當的難度了,達到復合型的要求難度更大。
(三)教學資源不足與學分制要求的矛盾
由于教師數量、水平及積極性諸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高校開出的選修課種類較少,必修課的班次少,相當一部分課程不能保證每個學期都能開出,學生選課時沖突較多,選擇的余地也較小,不能充分滿足學分制的需要。另外,由于經費投入不足,教學設備等硬件設施捉襟見肘,嚴重影響了學分制的實施。
(四)實踐教學安排較為困難
突出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設計中所占比例為40%-45%,比重高,形式多樣,對時間的要求嚴格,使實踐教學成了學分制實施中的一個難題。比如,理論教學中的實踐教學必須與之同步,電工、金工、車工等基本技能課是基礎科目,學生一入學就得修,選課制下繁多的個性化實踐教學要求,等等。眾多的限制與教學資源的普遍不足,使實踐教學成了高職教育學分制的一個瓶頸。
(五)學生的學習習慣、素質及知識能力結構不適應學分制的要求
高職教育脫胎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觀念影響著高職教育特色的形成及穩固。傳統的教學觀念及方法時時困擾著學分制教育觀念及模式的形成。對學生而盲,因為基礎差,初、高中階段的知識要補課,新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壓力也不小。如何避免學生選課時避難就易,選擇那些容易拿到學分的課程,或者選聽那些對學生要求偏松的教師講授課程,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六)現行教學管理模式不適應學分制的要求
實行學分制后,原有的班級被打亂。因此,要研究學分制條件下教學管理的新模式及學生管理的新方法。現行的考核方式必須改革,必須選擇一種與學分制相適應的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應強化過程管理及質量監控,加快試題庫的建設,實行教考分離,嚴格把好考試關。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應具有客觀、公正的標準,必須修正與學分制不適應的政策,制定與學分制相適應的配套制度,如招生政策、修業年限、學生選擇專業的制度、校際間學分互認等。
三、高職教育實施學分制的改革措施
(一)層階式課程體系的建立
科學、完善的層階式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實施學分制的基礎和前提。在建構學分制的課程體系過程中,應嚴格執行三個原則。第一,建立各級課程平臺。包括院級課程平臺、系級課程平臺、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課。院級課程平臺是指公共課、基礎課、全院任選課。系級課程平臺是指各專業共同的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專業必修課指每個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課指專業限選課。在限選課這一塊,不斷加深專業強項的課程開發,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選課表中發現自己喜愛的方向或技能高移的選修課,通過導師的指導使每個學生畢業時都能有自己的專業強項或技能強項,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專業課程建設模塊化。課程內容模塊化要求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以技術應用為核心,針對職業崗位要求,增加技術應用內容,增加大量的應用實例。把課程內容分成若干模塊,各模塊有鮮明的目標,相對獨立,可以按多種方式組合應用。同一門課針對不同對象,組合不同模塊,可適用于每周2、4、6、8學時等各種不同要求,這叫課時分級。同一門課程針對不同對象,對每個模塊講授的深度不同,這叫深度分層。按對象分類,即同一門課針對不同對象,組合不同模塊,選取不同的實例,講授的深度不同,可適用于不同的專業或不同類型(如職高、普高、繼續教育、短訓等)的學雖。第三,理順課程體系,規范課程名稱與編碼。理順課程體系即整理課程的前導和后續關系;規范課程名稱和編碼,便于教學信息的計算機處理;可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便于疏通專業、系部、全院課程體系的聯系渠道,建立正常的增加課程、更改課程名稱、修訂課程的申報和審批制度:規范課程信息公布的程序,逐步完善教學管理。
(二)實行彈性學制及主輔修制
這樣可為學生提供柔性的成長環境。取消補考,推行課程重修制度,直到及格。取消留級、試讀、退學制(因學習原因),能否升級和畢業,完全以課程修讀和學分考核為依據。學生學籍最長保留5年。學院允許部分學有余力的優秀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的前提下,同時修讀另一個專業,修完規定的全部課程,經考試合格者,由學院發給輔修專業結業證書。
(三)在保證高職教育特色的前提下,解決好職業教育崗位針對性與持續發展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的矛盾
這是高職教育實施學分制最大的難題。有效的方法是:加大任選課比重,任選課比例將上升到30%以上;開設大量的專業方向限選課,提供較多的發展方向供學生自由選擇;發揮隱性課程的作用。學生選課需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知識結構及技術結構的不合理,避免學生投機取巧、避重就輕式地選課。承認校際之間同一層次且教學要求基本相同的課程的學分,鼓勵學生跨專業、跨系甚至跨院校選課學習。要求教師科研過程中有學生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畢業設計多選擇企業的現實課題,既達到了教學設計的要求也鍛煉了學生,并且為就業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院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就是通過給企業做課題而被企業選中,一畢業就直接就業。由學校、系里或學生自發組織人文素質教育、藝術團體活動、課外科技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等,補充、引導學生的全面或單項發展。緊密跟蹤高新技術的發展,請名師、名人來校辦講座,擴大學生的見識,啟發學生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四)合理利用和開發教育資源,滿足需要
實施學分制,需要開出大量的選修課,但我國高職院校面臨的共同困難是教師缺乏。要解決這個難題有兩種方法:一是要求教師既要有專長還要有其他特長,每個教師除開設專業課外,還能開出其他選修課。學院還應動員有較高專業能力的行政人員開課。二是面向社會外聘教師,特別是從企業界聘請實踐教學教師,解決學院實訓教師不足的問題。三是實行產學合作教育,不斷開發社會資源,廣泛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大部分校外實訓課,盡量安排在假期進行。這樣既可讓學生體驗到真實的工作要求,又滿足了教學組織的要求。四是全天候開課,解決教師、教室、實訓場所不夠的問題。
(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實施教考分離
考核可采用筆試、口試、實際操作等不同方式進行。理論課程及基礎課程的成績采用百分制記分;軍訓、實驗實習課、畢業論文(設計)、社會調查等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采用等級記分制,并計算相應的平均績點。取消補考制,對考核不丑格的課程,學生要參加重修或另選其他課程。增設課外學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科研實踐。對學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獲得的技術等級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計算學分。實行教考分離制度.制定新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高職院校學分制的改革及探索,不僅校方有積極性,受教育者、用人單位也有熱情。一些關心高職教育發展的企業,會根據實習學生、接收畢業生的情況,對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教學改革,使學校和社會(用人單位)走上良性互動的發展軌道。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高職教育的學分制會日趨成熟。
[參考文獻]
[1]鄭若玲.學分制的本質與模式[J].新華文摘,2000,(1).
[2]鄧耀彩.略淡學分制與職業性質[J].交通高教研究,1995,(3).
[3]李欣,王俊杰。關于我校實施學分制的幾點思考[J].長春大學學報,1999,(10).
[4]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論文匯編[C],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