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7 22:28: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院副院長履職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通過全程、全員、全面的質量管理,建立任務明確職責權限相互制約,協調與促進質量保證體系,使醫院的各項工作達到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全面提升醫院工作質量及效率。
1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及考核組織
1.1院科兩級質量管理組織有效運轉成立由院長擔任主任委員,副院長擔任副主任委員,質控辦、醫務科、護理部等職能部門及醫技科室負責人、臨床大科主任及護士長等組成的醫院質量與安全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制定、增補和修改質量管理目標及質量考核標準、相關制度、職責規范等,對醫療、護理、教學、科研、病案、職能部門、后勤保障等工作實行全面質量控制。負責制定與修改醫療事故防范與處理預案,對醫療缺陷、不良事件、差錯與糾紛進行調查、處理。
1.2醫療質7量與安全管理委員會、病案質量管理委員會、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輸血管理委員會、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倫理委員會、放射診療質量管理委員會等管理組織切實履行其相關職責,每季度召開會議,并落實會議精神。
1.3健全三級質量監督考核體系醫院質量控制辦公室負責對各職能部門工作質量的監督考核工作,各職能部門負責對本條塊全院各科室工作質量的監督考核工作,各科室質控小組對本科室的各項工作質量定期或不定期檢查、考核。從而形成醫院質控辦、各職能部門、科室質量控制小組三級質量監督、考核體系。
2各職能部門督查本條塊工作的落實
2.1嚴格執行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內容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履行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嚴格執行各種診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常規。
2.2醫務科、護理部重點對關鍵性的核心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2.3醫務科完善并落實醫療質量和安全的關鍵環節、重點部門和重要崗位的管理措施,嚴格實施監管并規范相關記錄。
2.4醫務科督查醫技科室完善標本簽收、查對、臨床隨訪、報告雙簽字及疑難典型病例討論、危急值報告等制度的執行。完善影像、病理、藥事與臨床聯合討論制度并實施。
2.5醫院感染科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傳染病管理,疫情登記報告制度,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操作規程。
2.6臨床藥事科加強臨床藥事管理,強化合理用藥,進一步深化開展抗菌素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藥事管理指標達到規定要求。
2.7科教科對人才培養、業務培訓、科研教學、重點學科建設對工作的監督管理。
2.8質控辦每月組織住院病人、門診病人滿意度調查一次,每季度召開綜合科、精神科病員家屬座談會各一次。
3加強質量和安全的教育培訓,強化質量和安全意識
3.1嚴格執業資格準入制度,按照相關規定的依法執業。
3.2新進人員崗前培訓和教育:凡新進人員兩月內完成醫療衛生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制度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及醫療質量管理等內容的學習,經考核合格上崗,以考促訓,效果明顯[3]。
3.3全年舉行四次全員質量管理講座,并納入專業技術人員考試內容。
3.4全年舉行兩次全員衛生法律法規的培訓,重點是新頒布的衛生法律法規。
3.5各職能部門每月一次組織各類醫務人員進行本專業《臨床診斷指南》相關技術操作規程或規范強化培訓,達到人人參與,人人達標。
3.6各科室每周舉行五次科務活動,科務活動內容包括業務學習、疑難病例討論、質控小組活動、科務會議等,每次40-60分鐘,并記錄備查。
4建立完整的質量管理監測體系
4.1分級管理及考核
4.1.1質控辦每月一次定期和兩次不定期檢查考核各職能部門履職及工作實效等情況,每月組織職能部門召開一次質控工作會議,每季度組織一次多部門聯合檢查,對醫療、護理、醫技、藥事管理、病案、醫院感染管理、教學科研、醫德醫風等質量進行監督檢查、考核、評價,提出改進意見及措施。每月對各項工作質量進行匯總、分析,形成質控信息通報在醫院局網公示[1]。
4.1.2職能部門分條塊定期(每月兩次)或不定期(每月兩次)到科室進行相關工作質量檢查考核,重點檢查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13項核心制度、醫療衛生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執行情況,“三基”能力和“三嚴”作風,教學科研、醫德醫風等,并提出改進意見及措施。
4.2健全質量管理效果評價及雙向反饋機制
4.2.1科室質控小組每月自查自評,認真分析討論,確定應改進的事項及重點,制定改進措施,并每月按時向信息科上報業務工作月報表和質量指標報表。
4.2.2醫務科、護理部、信息科、院感科、設備科、科教科、藥事管理等職能部門每月向臨床、醫技等科室下發質量考核反饋整改表,各科室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實,職能部門復查整改情況并做好相關記錄,定期在科主任、護士長會上通報。
4.2.3質控辦將平時抽查存在的問題、滿意度調查和每季度多部門聯合檢查考核結果反饋給相關職能部門,職能部門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見,及時向臨床、醫技等科室反饋并督促整改,科室質控小組根據整改建議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實,上報相關職能部門。
4.3全院目標管理綜合考核:每年進行一次,由院領導、各職能部門對本年度各科室工作質量、醫德醫風、勞動紀律、安全衛生等進行考核、評價。
5健全和有效落實醫院質量管理獎懲制度
5.1醫院質量與安全管理委員會每年修訂醫院質量管理考核方案及工作質量考核懲扣細則,獎優罰劣。
5.2質量檢查考核結果與科室、個人的績效工資、職稱晉升、年度考核、勞動聘用等掛鉤,與干部選拔及任用結合,實行醫院質量單項否決。
5.3目標管理綜合考核結果與年終獎掛鉤。
6體會
21世紀是一個推崇服務質量的世紀[2],醫院實施全面質量控制與管理,改變了傳統的質控理念,即所謂質控主要針對醫療質量。醫院各項工作從終末質量控制向環節質量控制轉變,增加了質控范圍,有利于醫院全面、協調發展,提高醫院綜合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爭議:急診科是“通道”還是“平臺”?!
采訪一開始,楚英杰教授首先回顧了急診醫學的發展背景。他闡述說:“急診醫學獨立成學科,迄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在1979年,國際上正式承認急診醫學是醫學專業領域中的第23門專科。1980年,我國衛生部下發了有關‘加強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1983年,北京協和醫院成立我國第一個醫院內的急診科;1995年,我國教育部正式將急診科列為二級臨床學科。從那以后,中國急診學科真正走上了發展之路,但是,此后的實踐卻表明,這是一條艱難、曲折的發展之路……”
楚英杰教授繼續回顧說:“社會的正常運轉,離不開有效的醫療保障;而醫療保障的尖兵,則非急診莫屬!急診科是醫院分分秒秒都不能關閉的一扇門窗,是醫療行為與死神較量最為激烈的主戰場,是衡量醫院綜合實力的一把標尺,更是培養醫生綜合素養最好的基地;急診科本應是各級各家醫院發展最好的、毫無疑問地發展的最好的科室,事實卻迥然不同。當前的業界共識是:急診科的發展模式不一、急診科的專業范圍不一、急診科的學科建設方針不一、急診科的人才培養策略不一,但最為關鍵的,還是在于那曠世之爭議:急診科應該是條‘通道’,或應該是個‘平臺’?!”
楚英杰教授解釋說:“我這么說,絲毫沒有不尊重同行之意,我只是想說明問題。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臨床各科都在搞亞專業建設,即便是全科色彩極為濃厚的放射科、超聲科、兒科等也不例外;唯有急診科,雖貴為二級臨床學科,不僅沒有確切的三級學科,連專業范圍都模糊不清,亞專業建設更無從談起。然而,在現實中存在的不爭的事實是,突然中風、突然心梗、突然骨折、突然肝臟脾臟破了的患者,卻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急診科。那么問題就來了:是應該讓病人像接力棒一樣在所謂的‘綠色通道’中轉運,或是在責任很難劃分的急會診中煎熬?還是應該讓醫院的人力、物力、體制圍繞病人、在一個能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急救平臺――即‘診治一體化’平臺上展開?這是一個值得認真討論的話題。”
楚英杰教授認為:“由于涉及急診學科的各種癥結長期不解,造成了我國急診科普遍表現為隊伍不穩、業務不精、戰斗力不強的現狀。這樣的急診科,能很好地保障病人和社會的利益嗎?自急診建科30余年來,幾代急診人在實踐、在思考、在探索,也在爭論不休……”
現狀:急診科是未經營好的優質資源
鑒于上述思考,楚英杰教授認為:“毋庸置疑,‘急診人’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急診科的發展和建設;而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急診科是一個未經營好的優質資源。”
為什么這么說呢?他繼續闡述道:“讓我們先來看一下急診工作是多么的重要:首先,急診科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次,急診科是醫院運行之必須。一家醫院無非由門診、急診和病房三部分組成。門診總是夜間可以關門的;而病房,從理論上講,無論哪個科室的病房都是可以暫時或永久性缺少的;惟獨急診科,一分一秒都不可停止運轉。第三,急診科最能詮釋醫療行為之最高宗旨――‘救死扶傷’。急診科與死神搏斗之激烈、之密集非其他任何臨床科室所能比擬。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醫之最大,惟急診科為甚!第四,隨著各臨床科室在專科乃至亞專科建設道路上越走越深入,急診科就成了唯一一個能培養醫生全科素養的基地。”
那么,中國急診學科建設的現狀是怎樣的呢?對此問題,楚英杰教授坦言:“現狀毫無樂觀可言!先說省級以上醫院的急診科,盡管其多數都已解決了生存問題,但與兄弟科室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受重視程度,都鮮有得意者。換而言之,很少有哪個醫院的急診科能混成醫院領導的‘心肝肺尖’的。再說地市級醫院急診科,普遍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規模不大,人員不足,軍心不穩,業務不精,設備不良,且更新不濟,醫生學術尊嚴不高,領導不重視……這些‘急診人’的苦衷可謂一言難盡。至于縣級醫院的急診科,那簡直就是‘慘不忍睹’了:除了一塊牌子、兩間房子和幾個輪轉醫生外,幾乎要啥沒啥,用‘窮得都光了屁股’去形容,一點兒都不夸張。此外,由于急診科發展模式不一,不僅外人詬病,自己都覺得象支雜牌軍。建設模式上有搞通道型急診科者,有搞診治一體化型急診科者。專業發展上有以內科為主者,有以外科為主者。亞專業建設方面,有搞重癥者,有搞創傷者,有搞中毒的,也有搞其他服務者。可謂五花八門,亂象橫生。而且,在極其重要的院前急救領域,有自己干的,有歸120指揮中心調度的,有既歸120指揮中心調度又自己另配一套人馬的,還有干脆不管院前急救的等等。在組織形式上,可謂真的是‘百花齊放’了。”
問題:究竟誰才是急診科的服務對象?!
那么,究竟哪些患者才是急診科真正的服務對象呢?對此問題,楚英杰教授分析說:“病分輕重緩急,進而還可細分為輕而不急、急而不重、既急又重、重而不急四種類型;那么,哪些患者是急診科的服務對象呢?無外乎急而不重或既急又重者也。疾病又分專業,專業是按系統劃定的。現代急診科工作范疇究竟該如何界定,自臨床醫學有了急診科開始,就開始爭論了,而且從未停止。”
楚英杰教授進一步解析說:“當前的急診工作范疇之爭,突出表現于急診科建設的兩種模式之爭。一種是接力式救治模式:先有院前救援,后有急診科處置,歷經一次或數次的會診和協調后,再轉送相關科室,甚或還會有再一輪的會診、轉科。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看似嚴格的急會診制度和貌似合理的綠色通道,在實踐中卻時常被打折扣。另一種是無縫隙救治,或稱一站式服務模式:一旦急危重癥患者出現在急診科,相關人員、設備、技術、后勤保障乃至管理體系即云集而至,并流暢運轉。大家心無旁騖、心無芥蒂,同心協力于病人的搶救。兩種模式孰優孰劣,其實是一目了然的。放眼歐美,盡管其各國急救模式不盡相同,急診科的發展速度也不太一致,但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理念卻是完全一致的。”
楚英杰教授還認為:“患者無論是生了什么病,其發生、發展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系統的處置本是基本要求;慢性病、哪怕是極重的慢性病被分階段、分科室、分醫生處置,也不至于耽擱,但若是急危重癥被人為地切割開來――急診科處置一段,別的科室再進一步接手、轉手,這豈不是嚴重違背了醫學的基本規律嗎?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急診科接診的病種也在隨之變化,這種變化也非常之大。創傷、心腦血管急癥、呼吸系統急癥和多臟器衰竭,都成了急診的主要工作內容,而且越來越多;這就要求原有的急診工作范疇不斷拓寬。此外,有些疾病專科特征極強,僅涉及一個學科;有些是多個系統病變而牽涉多個學科;還有些則在不同的病程階段有不同的表型,從而分別需求不同的學科。因此,現實中有很多疾病都與急診、急救難以割裂;患者就醫時,也不以任何醫生的意志為轉移,往往第一時間出現在急診科。急診醫生沒有理由不去履職盡責。”
“所以,響應國家分級診療政策,應因急診病種的變遷,高舉患者利益至上的大旗,不斷深化急診科及其亞專業建設,不斷拓寬急診工作范疇,這才是‘急診人’應該恪守的、正確的執業理念。”楚英杰教授歸結說。
呼吁:急診科亟需設立住院病房
為什么急診科作為一項優質資源,長期以來卻經營不善?楚英杰教授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的,有主觀的;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但最關鍵的問題是急診科要不要有住院病房。”
他接著分析說:“目前的普遍情況是:一家醫院的各個科室,包括皮膚科、中醫科、康復科都有住院病房供病人接受醫療救助、供醫生系統診治病人、供醫生賴以積累經驗以資不斷成長;唯有急診科,在設置住院病房的問題上一直面臨重重阻力。急診醫生就像失去土地的農民一般,在學科建設上‘無立足之地’。實際上,急診科要不要設立住院病房的問題,關鍵仍在于急診科業務范圍的界定。1983年剛一建科,‘急診人’還沒來得及高興卻發現,幾乎所有臨床疾病都被別的科室跑馬圈地、瓜分得干干凈凈了;大大小小的專業都是既有門診又有病房,連門診色彩極為濃厚的皮膚科都不例外。所以,急診科自一問世就被‘告誡’:你們只能前期處置,不得完整地診療某一疾病,否則,就是‘干了別人的事兒’;而且‘急診人’認同此說法的,也不在少數。”
楚英杰教授舉例說:“比如,急診科做氣管插管算不算干了麻醉科的事?急診科使用呼吸機、使用纖維支氣管鏡算不算干了呼吸科的事?急診科做血液凈化算不算干了腎臟科的事?急診科做心電圖算不算干了心電圖室的事?急診科做電除顫算不算干了心內科的事?此外,恐怕所有的醫生都認為心肺復蘇是急診科的事,但為什么《心肺復蘇指南》是美國心臟病學會組織專家來撰寫并發表于《循環》雜志了呢?從這個角度來說,心肺復蘇應該是心內科的事嘛!很多其他的臨床科室都會因為患者病情變化而做心肺復蘇,那算不算干了急診科的事了呢?”
舉了幾個技術層面的例子之后,楚英杰教授又以幾種疾病為例闡述說:“若問急性心肌梗死是哪科的病,恐怕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心內科應診的疾病。可是,院外就猝死的急性心梗、到了急診科正做心電圖就呼吸心跳驟停的急性心梗、復蘇成功但形成多臟器衰竭的急性心梗呢?還有,急性肺栓塞是哪科的病?急性腦卒中又是哪科的病?這能一概而論嗎?原來歸心外科開刀的先天性心臟病,現在越來越多的病人到心內科做介入治療,連心臟瓣膜置換也開始有心內科做介入治療了,怎么不見心外科抱怨心內科同道‘不小心干了別人的事’呢?學科交叉、融合,本來就是醫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當所有關于疾病從屬問題的討論都讓急診科‘靠邊站’時,急診科當然就不需要、也不應有自己的住院病房了――這其實是忽視急診科的重要性的一個悖論!”
楚英杰教授接著說:“急診科的作用被忽略的另一個癥結,是對‘綠色通道’的錯誤理解。很多時候,對綠色通道有意或無意、有知或無知的解讀就是從急診科轉到另外一個科甚或再一個科。我認為,這種‘接力式救治’不是綠色通道的真正內涵,其真正內涵應該是為患者提供及時、高效、快捷的醫療救助,最能體現這一宗旨的是‘一站式服務’的理念――當患者到達急診科后,所有的人員、設備、管理體系以及后勤保障都圍繞著病人轉,形成‘無縫隙救治’。遺憾的是,當前我們的醫療資源和醫療動機都不可能主動地匯集于急診科,并高效地圍繞著病人運轉。還有,關于綠色通道的另一個問題是急會診。這一看似非常有效、非常科學、非常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卻存在很多問題。當一個病人需要收住某一專業科室時,若其不合該科室的‘口味’,會診醫生會有諸多理由予以推脫,于是,病人統統要在急診科等著。是‘通道型’急診科更能保證患者的利益,還是‘診治一體化型’的急診科更能保證患者的利益?這個答案,其實已經不辯自明!鑒于這些因素,為了更好、更及時地維護患者的利益,急診科設立自己的住院病房,已經是大勢所趨,也迫在眉睫!”
分析完以上問題,楚英杰教授樂觀地認為:“急診學科目前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無論是2009年原衛生部出臺的《急診科建設指南》,還是2011年原衛生部出臺的《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急診科)評分標準》,以及同年原衛生部出臺的《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對急診ICU和急診手術室的支持都非常明確,這構成了急診科住院區域建設的重要支撐。因此我呼吁,急診科是患者的生死之道、存亡之地,必須好好經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