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5 09:45: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學習方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學生正處在人生十分關鍵的時期,有部分學生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他們的英語落在了其他同學的后面。作為教師,若不能及時地挽救他們,這些剛學英語不久的學生可能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喪失了學習的信心。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設法為他們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從而激發其學習成功的信心。
一、找準癥結、對癥下藥
教師應首先深入了解、分析自己的學生英語學習失敗的原因,然后再制定解決措施。筆者曾多次對學生做過調查,得出學生學習英語困難的主要原因是:(1)學習英語不得法。主要表現在生詞死記硬背,對語法、句型生吞活剝,不能及時復習鞏固。(2)學生意志不堅定。主要表現在一遇到困難就出現畏難情緒,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與興趣。在行動上采取消極態度,使英語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3)教師的教不得法。有的教師還沒有從思想上轉變教學觀念,整個課堂仍然是自己在起主導作用,學生被動地聽、記。課堂過程沉悶、乏味,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少。針對以上原因,因人而異地提出解決措施,英語老師應教給學生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及策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在課堂上應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學習能力才能顯著提高,所謂的“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用真誠的師愛消除學困生的自卑心
所有的教師都已意識到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然而,很多教師對待學困生卻很少能做到。一方面,學困生自知自己的成績差、習慣差,就明顯地疏遠教師,生怕教師批評指責;另一方面,教師對待學困生缺乏耐心。在課堂上要讓學困生也享受到教師的關愛,經常受到教師冷落或忽視的學生很少在課堂上發言和表現,因為他們擔心倘若表現不好就會受到教師的白眼和同學的嘲笑。漸漸地,這些時常受到冷落或忽視的學生對英語學習就失去信心,產生挫折感,從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他們的英語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善于捕捉初中生的敏感心理,在學習和生活上多交流。本班的小張同學學習成績較差,可是筆者發現他非常樂于助人,每組值日掃地,他都樂于幫助,每天放學他都是最后一個離班,于是,筆者就在班上提出表揚,還提拔他當了“小干部”,然后和他交流學習英語的方法,他由對英語望而生畏到興趣越來越濃,慢慢的單詞掌握得多了,對話讀得流利了,以致后來能主動地背誦對話及短文。
三、多找機會給予鼓勵和表揚
教師的鼓勵和肯定對學生樹立學習信心至關重要。鼓勵貫穿在課后的交談和溝通里,更體現在課堂教學的點滴中。對于自己的自信心極其脆弱的學困生,筆者從不用簡單、粗暴的“No”對其一票否決,即使回答真的不切題,筆者也常用“Maybe”或把問題更簡易化,以此來掃除他們的緊張和膽怯,對于正確的回答則及時給予言語上的肯定,或用眼神的交流,讓其知道教師的贊許和鼓勵;還有要注意他們主動舉手回答時,要盡量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觀點;在他們的作業本上只要有進步就給予評語鼓勵。在困境中的學生努力前進的道路上,教師如能及時給予鞭策鼓勵,或許他能跑得更快。小李同學在七年級時英語學得非常吃力,第一學期期末只考了54分(滿分120分),筆者在他的試卷上為他分析了原因,寫出了激勵性的評語,并鼓勵他一定會把英語學好。后來通過他的努力,在九年級時成為了一名英語高手。一天,筆者在表揚他的進步時,他拿出來了那一張七年級的寫有批語的試卷,并說:“我的英語學習自信心就是從這張試卷開始的。”
四、巧用高超的教育藝術促成學困生的快樂成長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這是因為恐懼的心會影響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如知覺、記憶、思維、言語等。教師的別有用心會在學生內心蕩起陣陣漣漪,讓其重拾學習和做人的信心。其實,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只要稍加技巧,就能成功幫助學生維護做人的尊嚴和培養他們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小丁同學的英語學得比較吃力,他從不主動舉手發言,筆者在上課時就尋找機會讓他發言,一開始只提問用“Yes”或“No”就能回答的問題,讓他樹立自信,慢慢地他上課就有了發言的積極性。為了溝通師生情感,教師還可設計激勵、積極的作業評語,從而喚起學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筆者一直要求學生書寫要規范、美觀、正確。只要做到這些,不做就在作業本封皮上寫上一個“優”,這樣的一個“優”激勵著很多學生在奮斗、努力。小曹的英語成績不好,每次見到筆者,都很怕和筆者說話。一次,筆者發現他的書寫很整潔,句子也正確,就給他打個“優”,從此他的作業每次都很認真,得的“優”越來越多,學習的信心越來越大,現在他的成績已達到了良好之列。
五、遵守教育規律,不可拔苗助長
大班教學,讓教師少有時間和精力照顧這些需要特別關注的學困生;對分數的追求讓教師“趕鴨子上架”,因為趕得越緊,就意味著學生的平均分就可能越高。可是過高的要求、過重的壓力讓這些底子差的學生或因達不到目標而“破罐破摔”,或因壓力過重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因材施教”、“量體裁衣”,適當的壓力才能挖掘出學生的最大學習潛能。在家庭作業上分出檔次,對于那些底子較差的學生可暫不要求背誦對話和課文,先讓其熟讀。單詞可先讀熟、把較復雜的單詞暫時放下,較簡單的單詞默出即可。對于測試卷,可把綜合性較強的題目暫時不做。這樣,學困生會慢慢地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和家長對待學困生,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切不可急躁,還要做好學生的工作,讓他充滿希望。小丁同學從外地轉來,英語底子很薄,第一次他考了34分(滿分100分),但筆者發現他學習很賣力,于是就和他交流學習的方法,告訴他從最基本的讀寫開始并且要有信心,按時作好復習和回憶,并用兩周時間給他補習了語音知識,給他講明不要看短期效果,一個學期后再告訴筆者成績進展如何。結果,在期中考試中他的英語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一倍還多。
六、制訂合理的評價體系,讓學困生得到肯定的陽光
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習慣于對所有學生按統一的尺度要求,得了高分就是優生,得了低分就是差生,這種評價方式挫傷了許多學困生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他們潛力的發揮。筆者把學生按照綜合素質的差異分為四個檔次進行評價,讓大致水平相當的學生在同一個評價尺度下競爭,而且四個檔次之間是動態的,根據學生的進步情況進行適當的適時調整,這樣學困生就很容易得到成就感。另外,擴大評價范圍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口語方面不突出,但可在書面表達上表現優秀。如有一位從農村中途轉來的女學生,語音基本功很差,口語表達不清,課堂上常引起學生們的哄笑,后來筆者發現她的書寫很漂亮,于是常在課堂上向同學們展示她的作業本,并且在英語書法比賽中她得了優秀獎。她第一次得了優,心情十分激動,筆者趁
熱打鐵,經常在課堂上表揚她,從此她增強了自信心,并主動參與英語課堂表演,最后克服了口語障礙。課堂教學中要讓所有學生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對于部分學困生來說,我們應先從優化其心態入手,讓他們先獲得平時極少感受到的
成就感。
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引導者和塑造者。初中階段是英語學習的黃金時期,學困生更需要教師用智慧和耐心為他們的英語學習創造成功的環境,幫助他們從失望、自卑、孤獨中走向自信和成功。
參考文獻:
[1](美)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一、明確和端正學習目的,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濃厚興趣
初中學生的年齡在13~16歲之間,他們已經習慣上用母語中文進行表達和交流,突然讓他們重新開始學習一種在他們看來“發音古怪”、“晦澀難懂”和“表達困難”,而且在現實和未來都不一定能用得上的語言,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要學生從思想上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中學生是個愛“做夢”的年代,估計沒有哪個學生愿意自己碌碌無為過完一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科學家的夢想、作家的夢想或成功商人的夢想,在適當時機,讓學生明確,只有學好英語,繼續深造,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實現個人夢想,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和祖國。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在英語教學和學習中顯得十分重要。初中英語教材涉及的詞匯和語句緊扣日常生活和交際,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情景設計,利用實物、圖片、幻燈片和錄像等教具,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消除學習英語過程中死記硬背單詞和語句的乏味性,增加英語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做好教學反饋,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和交流,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重要方法。與中文“平仄”發音不同,英語有著自己的發音方式,對于較長的單詞如“tomorrow”,學生并不一定在初學時就能完整和準確地拼讀,作者的一個學生為了容易記住這個單詞,該單詞下面自行做了一個注解“T毛肉”,可想而知,其“異腔怪調”讀音在課堂上會帶來怎樣的“轟動”效應,但此時不能對學生進行盲目批評,甚至嘲笑,否則很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障礙,從而不愿開口,甚至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對于學生取得的哪怕是一點的成績和進步,要不吝贊揚和鼓勵。在批改學生作業時,不能簡單做出“good”或“bad”這些簡單字眼的批語,而是要從學生的作業和考卷中,發現學生的進步,給予適當的贊揚,找出不足之處,針對性地進行鼓勵和提出期望,這樣,學生會感覺自己的努力受到了肯定,才能保持長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注意教學方式,強化英語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前面已經說過,死記硬背是英語學習的大敵,不僅會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且學習效果是事倍功半。不死記硬背,并不是不去學習和掌握單詞和語句,恰恰相反,熟練掌握單詞和基本語句和語法是學好英語的基礎。
孤立地學習單詞,很難取得好的效果。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學習“parents”這個單詞時,我會問學生“父母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可你們知道用英語怎么拼寫父母這個單詞嗎?”課堂氣氛這時候往往被很快調動起來,學生們也能很快掌握這個單詞的拼寫和讀音。再比如,教師在教授新的單詞時,要注意對學過的同類或相關單詞進行歸類和總結,比如“noodle(面條)”、“bowl(碗)”和“chopsticks(筷子)”,“bread(面包)”和“butter(奶油)”,“water(水)”和“fire(火)”等,這樣便于學生進行聯想記憶。
在語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過多強調知識傳授、書面練習、語法分析和規則記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接受多,主動探究少;機械訓練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樂趣味少。作者認為,在語法的教學中,一定先要讓學生對所講的內容有個感性的認識和理解。比如,在講解比較級和最高級時,先通過實物或圖片比較(比如,三棟高矮不一的樓房),引出這個語法的結構和功能,引申出No.1buildingisbig,No.2buildingisbigger和No.3buildingisbiggest三個句型,學會“whichisbigger?”和“whichisbiggest?”等句型,然后結合教室內和生活中物品和人,引導學生利用“high,higher,highest”“fat,fatter,fattest”和“odd,odder,oddest”等詞匯進行造句和表達。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可使語法知識由抽象變得形象,從而降低了語法學習的難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的教學精神,按照教材的科學設計進行教學。比如,在初中英語新教材中,“dialogue”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新單詞和語法都涵蓋其中,有的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一個人“獨立”完成了單詞講解、語法剖析和語句朗讀全部工作,至始至終沒有讓學生參與其中,課堂教學成了教師的一個人表演,教學效果十分不佳。根據作者的經驗,學習新的“dialogue”分為三步走,一是教師講解和領讀新單詞和新句型;二是在學生自行理解對話內容的基礎上,由不同同學扮演角色朗讀對話;三是教師對學生完成對話過程的錯誤發音和不當理解進行糾正和強調。這樣,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聚精會神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整個班級學生的精力也全部集中到要學習的內容上,可做到印象深刻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還必須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時間。除正常課堂教學時間,高效地利用早讀時間也是學好英語的重要方法。初中學生尚處于心智發育時期,自律性不強,有的教師在早讀時間,讓放任學生自學,這樣很難保證學習效果。作者在早讀的教學過程中,多采用讓學生上臺進行默寫生詞、板書句型和情景設計和對話比賽,這樣容易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可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對于完成較好的同學進行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教學效果好。
初中新教材所選的話題、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招和高考英語的升學考試也越來越側重于對英語的實際運用和駕馭能力的掌握。因此,英語教師注重和探索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培養學生對英語的主動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掌握英語單詞和語法也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蘇舒雅.初中英語教學方法淺談.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0,8(3):116.125-126.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已經涉及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我們重要的工具,是我們學習、工作的好幫手。但是,作為計算機的使用者來說,要想正確地、高效地應用計算機,沒有一點計算機英語知識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使用計算機時,經常會出現一些屏幕信息提示,而這些屏幕信息大都是英文形式的。所以,要想了解這些信息的內涵,就必須懂得英語。對計算機應用專業的中職生來說,學習計算機英語尤為重要。
在與計算機交流的過程中,主要是理解信息,而不是出聲讀。所以,計算機英語教學對口語表達能力要求低一些,主要注重的是對專業詞匯、專業用語的學習和對文章的理解。
在從事計算機英語教學的這幾年里,筆者曾接觸過兩種教材:一種是由中國勞動出版社出版的全國技工學校計算機應用與辦公自動化專業通用教材《計算機英語》。這本教材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有練習口語的對話,有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科普文章,課后還有閱讀材料。有些課文后面還有計算機屏幕信息。課文中每課幾乎都有語法點,課后有語法知識,內容全面,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但是,對于中職生來說,它的難度稍微大了些,課后的計算機屏幕信息也少了些。還有一種教材是由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專業英語系列教材《計算機專業英語》。這本教材只是用一些簡短的小文章對有關計算機專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詞匯進行介紹,文章淺顯易懂,每課課后都有相關的計算機屏幕信息,對學生掌握大量的計算機屏幕信息非常有幫助。雖然兩種教材內容不同,難易程度不同,但教學宗旨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詞匯用語,以便高效使用計算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特別強調詞匯和短語的學習與記憶。
詞匯的學習與記憶
在記憶詞匯方面,要求學生靈活巧記,切忌死記硬背。因為,死記硬背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忘卻,而靠技巧和相關的事物聯系記憶的東西不易忘記。記憶詞匯的方法有很多,筆者根據教學經驗主要介紹以下幾種方法:
根據發音規則記憶這是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最適宜于記憶單詞的字母組合——拼寫單詞。要用這種方法記憶單詞,必須掌握英語的語音知識。第一種教材第一課和第二課課后都有語音知識介紹,學生通過學習,可以了解各個字母的發音規則,然后根據單詞的發音來記憶。在學習單詞時,可先讓學生按音標試讀,然后教師糾正發音,領讀單詞,幫助學生熟記單詞。這樣記憶的單詞,只要能說出,就能根據發音將其寫出。單詞的讀音和拼寫比較容易掌握,最后只剩下記憶單詞的詞義。很多較長的單詞如:application(應用程序),automatically(自動地),configuration(配置),documentation(文檔),directory(目錄),maintenance(維護)等等,靠這種方法記憶,既容易學又不容易忘,即便是忘了,只要會說,就能拼寫出來。
環境記憶法這種方法對一詞多義的單詞的記憶特別有效,有的單詞一般詞義和專業詞義相差甚遠,那么環境記憶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詞義非常有效。比如:Pleasegivemethekeyonthetable.這句話里的key的詞義是“鑰匙”,table的詞義是“桌子”。而Pressanykeywhenready.這句話里的key的詞義是“鍵”;Therearelinesinatwo-dimensiontable.這句話里的table的詞義是“表”。還有很多詞:像mouse,一般詞義為“老鼠”,計算機專業詞義為“鼠標”;field,一般詞義是“領域”,計算機數據庫專業詞義是“字段”;program,一般詞義是“節目”,計算機專業詞義是“程序”;drive,一般詞義是“駕駛”,計算機專業詞義是“驅動器”等等。這類詞一定要看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中使用,根據環境來理解、記憶。
根據構詞方法歸納記憶英語的構詞方法有三種:合成法、轉換法、派生法。合成法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詞的構詞方法。例如:key-board(鍵盤),handwritten(手寫的),build-in(內部的),hardware(硬件),software(軟件),key-stroke(擊鍵),machine-language(機器語言),pop-up(彈出),supersystem(超級系統),desktop(桌面、臺式電腦),drag-and-drop(拖放),mainframe(主機)等等。這些單詞都是利用這種方法來構成的。記憶這些單詞一般只需將兩個單詞的詞義合并即可。轉換法是一個詞轉換成另一個詞,詞形不發生改變,而詞性發生了變化的構詞方法。例如:torecordthedata里的record是動詞“記錄”;Therecordsofafile里的record是名詞“記錄”。Todisplaythedata里的display是動詞“顯示”;Thedisplayofacomputer’sinformation里的display是名詞“顯示”。Toenterthepassword里的enter是動詞“輸入”;PresstheEnter里的Enter是名詞“Enter鍵”。判斷這類詞的詞性就要看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或者說所擔當的句子成分。派生法是指在一個單詞上加上前綴或后綴,變成一個新詞的構詞方法。派生法構詞在英語中應用非常廣泛。通常加前綴改變詞義,加后綴改變詞類。例如:computer(計算機),加前綴構成microcomputer(微型計算機);advantage(優點),加前綴構成disadvantage(缺點);manage動詞“管理”,加后綴構成名詞“管理”management;命名name加前綴構成rename(重新命名);media媒體,加前綴構成multimedia(多媒體);print動詞“打印”,加后綴構成printer名詞“打印機”;store動詞“存儲”,加后綴構成storage名詞“存儲”;automate動詞“使自動化”,加后綴構成automation名詞“自動化”,加后綴構成automatically副詞“自動化地”等等。在記憶這類詞時,只要知道原形詞義,并掌握了加不同的前綴、后綴詞義及詞類的變化規則,就容易記憶了。
計算機英語中還有一種詞叫縮略詞。例如:PC(personalcomputer)(個人電腦),RAM(randomaccessmemory)(隨機存儲器),ROM(read-onlymemory)(只讀存儲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器),ALU(arithmetic/logicunit)(運算器),DOS(diskoperatingsystem)(磁盤操作系統),BIOS(basicinput/output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GUI(graphicaluser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DBMS(databasemanagementsystem)(數據庫管理系統),ISO(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國際標準化組織),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網絡),WAN(wide-areanetwork)(廣域網絡)等等。在記憶這類詞的時候,必須要知道每個字母所代表的詞的詞義,這是理解和記憶這類詞的關鍵。
短語學習
農村初中學校生源大多來自農村,一些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出現想講講不出,想聽聽不懂,從而產生挫折感,逐漸對英語喪失信心,放棄努力,導致學習成績降低,在英語課堂上感到乏味,厭煩,開小差,干別的事情等。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開始了提高英語學困生學習成績的研究。想通過這一研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困生逐步提高學習成績。
一、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現狀分析
1.學生基礎方面;農村家庭收入較底,大部分家長對學生學習英語不夠重視。一部分學生盡管重視英語學習,但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大部分學生在小學沒有學過英語,沒有英語的底子,和城市學生相互比較,他們在學習的起點上已經拉開差距,久而久之使之淪為學困生。
2.教師教學方面,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相比較而言,在教學經驗,學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加之一些學校班額過大,教師輔導難以到位。農村學困生人多面廣,教師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甚至一些學生被老師冷落,他們逐漸喪失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3.學生學習方面;一些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時還能和其他學生一樣。但學習一段時間之后由于各種原因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經常不完成作業,課后不好好復習,考試后成績偏底,逐漸討厭英語學習。他們在課堂上開小差,干別的事,有些人甚至出現逃課的情況。
二、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學習成績提高的方法
1.分析原因,制定措施
教師要認真分析學困生學習失敗的原因,并從此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法提高學困生英語學習成績。對學習方法不對頭的學生要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語法和句型。對學習英語缺乏自信心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助他們克服心里上的障礙,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和恒心。對教師自身而言,要不斷改造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如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掛圖,簡筆畫和教學卡片吸引學生的目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音樂渲染教學氣氛,寬松學生心情,以真實事例創設語言情景;利用現實生活情景創設語言情景,以生動逼真的聲音激發學生興趣,充分運用體態語言創造形象生動的語言情景,以及充分運用現代媒體創設交際化的情景等。
2.教給學困生學習英語的正確方法
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如指導學生在預習中學會閱讀教材;引導學生通過預習從教材中獲取信息,從而發現問題,記錄問題,指導學生在聽課中學會自主學習,整理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根據以有知識和經驗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指導學生在練習中學會自我評估,仔細審題獲取信息,建立知識模塊;指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反思歸納等。
3.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切實做好輔導工作
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教師要將全班學生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三個不同層次,然后進行分層教學,對學困生而言,主要讓他們掌握基礎知識,教師要注意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克服自卑心理,端正學習態度,每天有所提高和收獲,自覺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如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困生記住最常用的單詞和習慣用語,掌握最基礎的語法,能閱讀簡單材料,進行日常會話和簡單寫作。在布置作業時要對學困生降低作業難度,如讓學困生進行抄寫,朗讀等作業。作業批改時對學困生要多采用適合其學習狀況和性格特征的鼓勵性評語。
在輔導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困生實際有效的進行個別輔導,幫助學困生過好語言關,詞匯關,并針對不同學生給予心理輔導。
4.好差生結對“師徒”并肩前進
為學困生找一個生活在他們中間的能以身作則的榜樣,遠遠勝于教師乏味的說教,教師可以讓優秀生給學困生講自己從前學習英語的體會和方法,幫助他們理清思路,解難答疑。在優等生的幫助下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同時也鞏固了優等生的知識,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也可以為每個學困生找一名優等生當“老師”負責學困生的作業檢查,課文朗讀等。長期下去,學困生由于得到更多幫助,其英語水平就要逐步提高。
5.施以愛心,用真誠的師愛消除學困生的自卑
學困生知道自己成績差基礎薄弱就會疏遠老師,生怕老師批評指責。學困生很少在課堂上發言,因為他們擔心,如果說不正確就會受到老師的冷眼和同學們的嘲笑。漸漸地,他們就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這時教師如果能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關愛,就能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上來。他們會在愛的感召下安靜,自信,會和其他學生一樣學有所成。
6.施以偏心多找機會鼓勵和表揚學困生,讓他們感受成功
教師的鼓勵和肯定對學生勢力學習信心至關重要。對自信心脆弱的學困生,教師不能簡單粗暴,對其一票否決。對于正確的問答要及時給予言語上的肯定,讓學困生感受到教師的贊許和鼓勵,要讓學困生盡量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他們的作業本上只要有進步就要給予鼓勵,課堂上教師要多設計些問題給學困生,小組討論時讓學困生分擔容易完成的工作。課外輔導中要給學困生更多的時間和耐心。通過這些措施,讓學困生嘗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的積極性,得以調動,知識和方法得以積累
7.遵守教育規律,對學困生進行因材施教
過高要求,過重的壓力,會讓學困生失去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教師應根據學困生的個體特點“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在作業布置上要分出檔次,對學困生不可要求背誦對話和課文,應讓他們熟讀。單詞先讀熟,把較復雜的單詞暫時放下,比較簡單的單詞記會即可。對于練習題,讓學困生做一些基礎的題目。不能看學困生的短期學習效果,而要看到他們一兩個學期的成績進展。
8.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讓學困生的進步得到肯定
教師習慣對所有學生按統一尺度要求,這樣會挫傷學困生的積極性。教師應根據學生進步情況對評價尺度進行合理的調整。如學生口語方面不突出,但書寫上卻能受到表揚。對學困生我們應該讓他們調整態,從細微之處讓他們獲得成就感。教師如果天天用同一種方法教單詞,講語法,就不能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盡量做到精講多練,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每節課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從而讓學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引導者和塑造者。初中階段是英語學習的黃金時期,教師在通過與學困生的接觸溝通,確定了解學困生之后,若能因材施教,不斷改進教法,細心指導學困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就一定會大幅度提高,就能幫助學困生從失望,自卑,孤獨中走向自信與成功。
元認知(metacognition)是近幾十年來在西方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家John Flavell首次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元認知這一術語———“個體關于自己的認知了解過程及結果或其他相關事情的知識,是為完成某一具體的目標及其任務,依據認知的對象對認知過程所進行的主動監測以及連續的調節與整合”。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了解和認知。具體而言,即關于個人自己對其認知過程的知識以及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包含對思維的掌控和所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元認知可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構成。
元認知知識,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個體元認知知識、任務元認知知識和策略元認知知識的認知活動。
元認知體驗,是指伴隨成員個體的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感受及情感體驗。一般情況下,元認知體驗與元認知知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其一:元認知體驗是使元認知理論知識增加、減少、改變的根本原因,成員在活動中設定目標,實施策略,體驗元認知理論及其任務間的關系然后將這些體驗增至所具備的元認知的知識理論中;其二,元認知的理論知識能夠協助成員個體對元認知體驗的意義深刻了解以及對其行為的認知層面的暗示。
元認知監控是指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調節、監視和監控。主要包括制定計劃、調控行為、檢驗結果、反思過程,后期彌補等幾個方面。一方面,認知調節既以元認知知識為基礎,同時又受到元認知體驗的指引和激發;另一方面,認知調節的每一步都會使個體產生新的自我體驗,豐富、擴展個體的元認知知識。這三個方面相互作用、循環往復,三者動態有機的結合即構成了元認知。
二元認知理論與自主學習的關系
自主學習是一種以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學習理念。而運用元認知理論培養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則是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現代學習理念。學者Holec(1981)的觀點是:自主性指“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力”,是一種“潛在的,在特定環境中可以實施的種能力,而不是個體在此環境中的實際行為”。學者D.Little(1990:7)則認為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為“一種進行客觀評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決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獨立行動的能力。學習者的自主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習者對于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一種心理反應”。而學者Littlewood(1999:73)卻將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定義為“學習者不依靠老師而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從2006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到現在的大學生能力素質的強化,我們可以從本科學生入手,通過提高他們對學習目的,要求及策略的認識,從而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是基于對東北石油大學2010級本科生中各個專業30個班級抽簽選定后所進行元認知理論實驗教學的部分研究結果(共192個班級)。實驗結果表明:元認知理論對培養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理念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元認知和自主學習是一個事物的統一體,密不可分
自主學習是體現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結果和目標,元認知則成為推動此目標的內部動力和實現目標的途徑。將元認知的理論知識疏導進入常規課堂教學,使之貫穿整個學習周期,是培養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手段。Victofi&Lockhart(1995)指出,由于忽視元認知的理論訓練和必要的心理準備,使學生常常對學習資料、學習方法和教學目的和要求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以致在進行某項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產生厭學、逃避、耗時長、效率低、結果不盡如人意等種種情況。因此總結出:應該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理論培訓、策略訓練使得學習者清楚地了解學習的意義、學習的過程和學習中采取的相關策略,鼓勵學生能夠順利取得學習成果,達到學習目標,獲得進步,最終提高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2擁有元認知能力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愿望
擁有越強的元認知能力,學生就會具有越高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者進而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在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其了解越多的元認知知識,越能夠使自己主動且獨立地尋找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找到合適自己并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通過結合元認知知識而獲得的體驗,增強了自我的啟發,分析解決了影響學習的消極因素,充分調動積極因素,增強自我求知愿景與自信心,使大學生能夠積極順利的克服學習中的不順利和障礙;在此過程中學生因此獲得的積極思考的激勵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都是與元認知調控不可分離的,并能夠將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調節使學習過程成為一種自我掌控的行為活動。通過這些元認知理論知識的運用,大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才能夠被不斷激發并強化,進而有利于其學習的主體地位的確立。
三運用元認知理論培養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學習是學習者獲得英語知識、形成英語技能的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本質上是學生對學習過程中各個方面主動做出的調節和控制的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依賴于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元認知理論水平、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目的等學習者自身具備的因素。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建構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儲存有組織的信息,并將所學習的課文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轉變為有用的技能。英語自主學習需要學習者有強烈的元認知意識,了解自己的英語學習需求,選擇自己的學習材料,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和完善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和策略,對所學材料的進行識別、加工、理解,在學習過程中積極進行監控、反饋、調節,及時地修訂策略,并能對自己的英語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和評估。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習者的元認知理論知識,使其了解元認知對英語學習的重要作用,從而產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運用元認知理論及策論的主動性。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英語的意識和習慣。
元認知理論可以幫助學習者有效地監控、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其增強英語語感;明白該如何遵循記憶規律來牢記單詞;明白該如何遵循記憶、思維、想象等規律來掌握語法、理解語義,將外顯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內隱知識。學習者能在反思自己認知特點的基礎上,通過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實現自己認知活動的規律,從而高效地進行認知活動。這就促進了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的形成與發展。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幫助他們其形成英語思維能力。而英語思維能力的強與弱,優與劣,以思維品質為外在表現,具體表現為思維品質的深刻性、靈活性、獨立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而這些品質,無不蘊涵元認知理論知識的成分,尤其是元認知計劃和元認知監控。
元認知理論知識還可以促進英語學習者自學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方法論基礎。學習者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大量新的知識的獲得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的。對元認知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保證自己的學習活動符合認知規律,適合自身特點,減少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習者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形成較強的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了能將元認知理論貫穿于英語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在教學中涵蓋一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對東北石油大學2010級本科生中各個專業30個班級抽簽選定為實驗班級后進行元認知理論實驗教學(共192個班級)。采用問卷調查,課堂觀測,小組討論和座談等方法,以期末測試作為檢測培養策略的結果。并對所有學生和實驗組前后兩次問卷,對比觀測策略培養的效果以及元認知理論的發展情況。
因此,元認知理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提高、強化的作用。英語教師在大學英語授課中有應該有計劃,有目的的灌輸元認知理論,使學生擁有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具有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采用積極的學習策略。因此,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灌輸元認知理論,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使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動力和能力,是大學英語素質改革的一個好途徑。
參考文獻
[1]葛秀霞.高中生英語閱讀元認知發展及培養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6.
【摘要】 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學習英語難就難在詞匯學習上。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與語言運用能力是一種正比例關系,掌握的詞匯量越大,語言運用能力越強,反之亦然。由于目前的教學理論和方法落后,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后,就出現詞匯學習石化現象。詞匯量難以擴大,用詞不能舉一反三,嚴重影響整體英語教學效果。對此,人們已經做了許多用以往語言學理論指導詞匯教學,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的研究,但實際效果不明顯。蘭蓋克語法理論是一種嶄新的語言學理論,與以往的語言學理論有著根本不同。它能解決過去語言學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因此,開展用蘭蓋克語法理論指導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全文分為七個部分:導論闡明了本研究的緣由,研究目的和意義以及內容和方法。第一章蘭蓋克語法理論概觀。蘭蓋克語法理論是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是本研究能否成功的關鍵。本文首先對蘭蓋克語法理論進行了介紹和研究綜述,夯實了論文的理論基礎。認知語言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和歐洲誕生,它主要由萊可夫的語義理論和蘭蓋克的語法理論組成,他們倆是認知語言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萊可夫的語義理論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蘭蓋克的語法理論早,萊可夫的語義理論比蘭蓋克語法理論通俗易懂。因此,在中國對萊可夫語義理論研究比對蘭蓋克語法理論研究要多,已有學者研究如何將萊可夫的語義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實踐。由于蘭蓋克語法理論是一種全新的理論,不易讀懂,再加上傳入我國的時間不長,目前國內對蘭蓋克語法研究還處于引進和消化階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較貧乏。過去的語言學理論只研究語言結構,不研究意義,而蘭蓋克語法只研究語言意義。蘭蓋克語法研究意義與語言教學的意義學習相吻合,兩者都強調語言的意義,這種殊途同歸為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現象奠定了基礎。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之中肯定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國內研究如何將蘭蓋克語法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幾乎沒有,運用于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的就更少。探討用蘭蓋克語法理論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是一項開拓性工作。第二章英語學習中的“石化”;現象。該章是本研究是否可行的根本保證。論文在綜述了理論基礎之后,又對石化現象理論進行綜述,以證明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學生都有這樣一種經歷,當英語學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像學習的最初階段穩步提高,而是處于一種仿佛停滯不前的徘徊狀態,有的學生甚至感到自己的英語在退步,未能達到目的語的理想終點,這種現象就是英語學習石化現象。石化還可根據其性質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這一區分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尤其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過渡性石化現象多屬于暫時性石化。如果學生能夠有機會接受最優化輸入,或接觸英語環境,就能消解英語詞匯學習中的暫時性石化,英語學習效率能達到另一次。石化現象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詞匯量難以擴大;二是對已學過的詞匯使用呆板,不會活用。前者是詞匯量的問題,后者是詞匯使用質的問題。用蘭蓋克語法理論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旨在提高“量”;和“質”;,使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再產生一個飛躍。自塞林格首次提出石化現象理論以來,學者們對它的成因已有大量研究,分別提出了心理論、生物論、文化遷移論、認知模式論和互相作用論,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消解該現象的方法。國內學者對石化現象理論以引進介紹為主,沒有理論創新。對中國學生為什么在學習英語詞匯中會出現石化現象的研究比較多,對如何消解詞匯學習石化現象研究比較少。由于提出各種對策的理論基礎比較陳舊,已提出的對策對消解詞匯學習石化現象起了一定作用,但均未取得滿意效果。用蘭蓋克語法理論消解詞匯教學石化不但可行,而且彌補了過去對消解石化現象研究的不足,這是一種補充性創新。第三章我國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通過概述我國各級學校的詞匯教學情況,找到了本研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它由兩大部分組成:中小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大學階段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中小學英語詞匯教學問題包括孤立地教詞匯,不能全面揭示詞義;詞匯學習方法不科學,遺忘率高;教師學生不同步,教師只注重教,學生只注重學;脫離文化背景,文化意義導入不足等等。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涉及詞匯教學地位不突出;詞匯教學重點不突出,詞匯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等等。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系列問題的背景下,中國英語詞匯教學存在兩個不足:其一是各級學校英語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詞匯量太小,這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其二是學生掌握詞義單一,這是教師和學生的責任,教師負主要責任。前者導致了學生英語詞匯量石化的出現,后者導致了學生詞義掌握石化的出現。國內學者對如何進行英語詞匯教學已有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對如何進行詞匯客觀意義教學上,幾乎沒有學者研究如何進行詞匯主觀意義的教學。本研究以蘭蓋克語法理論為基礎,對英語詞匯的客、主觀意義進行全面研究,找出消解詞匯教學石化的途徑。這是對以往只研究詞匯客觀意義教學,不研究詞匯主觀意義教學的一種補充。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補充性創新。第四章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蘭蓋克語法理論啟示(一)。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第一部分,是本論文的重點部分,內容包括:由蘭蓋克語法的方法論與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原型理論與基本詞匯的確定;象似性理論指導英語詞匯教學和范疇化、非范疇化理論與詞匯動態教學四小節組成。本部分首先論述了把蘭蓋克的折衷主義方法論作為英語詞匯教學方法論,吸收各種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優點,是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的根本保證。其次闡釋了用經典理論兩分法把詞匯分為基本詞匯與非基本詞匯的不足,以及用原型理論對詞匯進行多分的合理性,強調基本詞匯、近基本詞匯和遠基本詞匯的教學。然后探討了如何把象似性理論運用于詞匯教學實踐,各詞匯之間看上去好像雜亂無章,沒有任何聯系,其實它們之間有各種各樣的象似性。老師可運用象似性經濟地講解詞匯,學生可以運用象似性輕松地學習詞匯。最后探討了通過范疇化與非范疇化理論指導詞匯教學,讓學生了解詞義的動態變化。它能把新舊詞聯系起來,使新詞學習更加容易,構成一個詞匯學習網絡。第一、二兩點的研究內容具有開拓性,幾乎沒有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屬于原始創新范疇;第三、四兩點的研究內容過去學者們已有研究,只是本研究更加系統和全面,屬于補充性創新范疇。第五章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蘭蓋克語法理論啟示(二)。本章與第四章一樣,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第二部分,也是本論文的重點部分。它由隱喻理論觀照下的一詞多義教學、語法化和詞匯化理論燭照下的英語詞匯教學和意象意義理論下的詞匯教學三小節組成,最后一小節涉及內容最為豐富。第一小節的隱喻理論指導詞匯教學可使學生了解一個單詞的基本義與非基本義之間的關系,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對已學詞匯意義可以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二小節把語法化和詞匯化理論運用于虛詞和復合詞教學中,語法化指導冠詞、連詞、介詞等虛詞教學,詞匯化指導復合詞教學,把語法知識與詞匯知識等緊密地結合起來。第三節中的意象意義就是主觀意義,詞匯的主觀意義無比豐富。這是學生最難掌握的,也是學習起來最有趣的內容。用意象理論指導詞匯教學,可以使死的詞匯活起來,讓詞匯學習妙趣橫生,達到消除石化的目的。第一節的研究內容是國內研究最多的領域,取得的成果也最多,但本研究比過去的研究更深、更廣,是一種補充性創新;第二和第三節所涉及的內容是一片處女地,國內暫無學者對此進行研究,是一種原始創新。第六章結論與建議。首先,本研究認為,英語詞匯石化消解有賴于詞匯教學理論研究。其次,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最后,蘭蓋克語法理論能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解決其它語言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同時還提出了后續研究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強英語詞匯教學方法論的研究;二是蘭蓋克語法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還需深入研究。
【Abstract】 People, who have learned English, know that vocabulary is th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g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cabulary which the students have mastered and language ability is a direct proportion. As current teaching theory and method are backward, fossilization in learning vocabulary appears after students have mastered certain vocabulary. The problem of enlarging vocabulary and reconsidering the use of words seriously affects the whole English teaching results. Scholars have already made research on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by using previous linguistic theory, however, the actual results are not obvious. Cognitive grammar,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linguistic theory, is a new linguistic theory. It could deal with the problems that dispel the fossiliz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For this reason, there are bo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using cognitive grammar to do research on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There are seven parts on the whole:INTRODUCTION Clarify the reason、purpose、significance、content and method of this research.CHAPTER 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key point of this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essay firstly gives a main description and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which consists of Lakoff’s semantics and Langacker’s grammar, comes into being in America and Europe in the 1980’s of the last century. As the import of Lakoff’s semantic theory is earlier than Langacker’s grammatical theory,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er is more than the later and scholars already do research on how to apply the former to the English teaching. Because cognitive grammar is a new theory and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on cognitive grammar in China is still initial and the achievement is poor. The previous linguistic theory only studies linguistic structure rather than its meaning, nevertheless, cognitive grammar only studies the later. A completely different linguistic theory applied to English teaching will certainly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 The research on how to apply cognitive grammar into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s rare. It turns out to be pioneer in this aspect.CHAPTER 2 FOSSILISATION IN LEARNING ENGLISH. It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is essay and the fundamental insurance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rt aims to 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research. Fossilization is a phenomenon that people feels his English level stay at the current state or even regress rather than improve steadily at the initial stage when his English gets to a certain level. Fossiliz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emporary fossilization and permanent fossilization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 Fossilization of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 especially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is temporary fossilization. Temporary fossilization would be dispelled if students have chance to accept the optimal input. Fossilization lies in two aspects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first, vocabulary is hard to enlarge; second, people can’t use words freely. The form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quantity" and the later is concerned with "quality". The purpose of using cognitive grammar to dispel fossilization is to improve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aims at another leap. Since Selinker put forward fossiliz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scholars have done lots of research on its cause of formation and have raised some ways to dispel fossilization. Scholars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 on why fossilization appears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rather than on how to dispel fossilization. As the previous theory plays little role in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cognitive grammar is supposed not only to be feasible, but also make up the inadequacy of research on how to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CHAPTER 3 PROBLEMS EXISTING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 to be solved is found through generalizing vocabulary teaching condition of all levels of schools in China. It’s made up of two parts: Problem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and at university. Problem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clude that words are taught in isolation、methods of learning are not scientific、students don’t keep pace with teachers、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ignored, etc. Problem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t university mainly involve that the status and the key point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are not stressed, and the method is not diversified, etc.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how to teach English vocabulary, but attentions are mainly paid to teaching objective meanings other than subjective meanings. Based on cognitive grammar, this essay aims at finding the ways to dispel fossilization by means of studying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nings of English words. For this reason,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research is a kind of complementary innovation.CHAPTER 4 DISPELLING OF FOSSILISATION-INSPIRATION FROM COGNITIVE GRAMMAR (一). This is the major part of the essay. It consists of the methodology of cognitive grammar and the dispelling of fossilization; the prototype theory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basic vocabulary;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under iconicity theory; and categorization、decategorization and the dynamic teaching.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Langacker’s Eclectic Methodolog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insurance of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the disadvantage that words are divided into basic vocabulary and non-basic vocabulary under classic theory, and the rationality of poly-division. The third part tells how to apply iconicity theory to teaching. The last part discusses how to apply categorization and decategorization to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make students know the dynamic change of words.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parts are pioneering, and belong to original innovation category; researches in the third and forth parts are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than that has been done in the past.CHAPTER 5 DISPELLING OF FOSSILISATION-INSPITATION FROM COGNITIVE GRAMMAR (二). It includes polysemy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metaphorical theory, English grammar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under imagery meaning. The first part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meaning and non-basic meaning, how do they come into being? The second part applies grammar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empty words and compound words. In the third part, imagery meaning is subjective meaning, which is the mos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grasp and the most interesting.What has studied in the first part is deeper and further than previous study and is a kind of complementary innovation; no scholars have done research on what has studied i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parts in China, therefore, these parts are original innovation.CHAPTER 6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First of all, it is thought that the dispelling of vocabulary fossilization relies on the study of vocabulary teaching theory. Second, the dispelling of fossilization is good for improving English teaching. At last, cognitive grammar could dispel the fossiliza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deal with the problems that unsolvable under other linguistic theories. Meanwhile, the future study is suggested: 1、Do further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methodology. 2、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 to teaching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關鍵詞】 英語詞匯教學; “石化”;消解; 蘭蓋克語法; 客觀意義; 主觀意義;
【Key words】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dispelling of fossilization; Langacker’s grammar; objective meaning; subjective meaning;
前言
2004年初,教育部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其目的是把教學目標從閱讀教學轉到“培養學生英語綜合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上來,并強調必須“增強學生自學習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學要求》提出“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新的課程要求對大學英語教提出了挑戰,對于從事大學英語的教師而言,在轉變教學念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根本的改革,使適應社會發展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需求。對學習而言,《教學要求》指出“教學模式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學模式的改變必然要求學學習方式的改變,在目前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的大學中,絕大多數采用的是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媒體教學模式,其特點是“使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特點、水平、時間,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借助計算機幫助,較快提高英語綜合運用水平,達到最佳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本著對新教學模式的探索以及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理解, 本文闡釋了多媒體立體化英語教學模式的內涵,進一步探討了這一教學模式下在迎合大學英語四、六級機考改革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具有的優勢。
1.多媒體立體化英語教學模式順應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趨勢
2.多媒體立體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2.1 理論基礎
2.1.1 現代認知心理學派的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構和重構,是尋求知識和信息加工的過程
知識來源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引導學習者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關注和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強調學習者應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構”意識,重視學習環境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強調將信息和網絡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教學過程,為“自主建構”學習提供一種理想的教學環境,從而實現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創設、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學習方式。既有利于知識技能訓練,又可以培養學習者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強調成人學習過程中自我觀念和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教學的實質在于創設一個能產生預期結果的情境,即為學生的自我實現創造一個安全的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提倡創造“真實”、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人際關系,在親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使學生對學習有安全感,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2.1.3 現代語言教學理論對外語教學的認識重構——從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視角出發,現代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理論非常強調“意義認知”為先導、以“學習”為中心,認為外語學習不僅是獲得語言習慣,更是創造性運用語言結構
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掌握外語知識,培養運用外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因此主張師生及學生之間進行豐富的多向交流,討論或合作性地解決問題,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學習,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就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而言,應更注重學習過程。即:教學應是一個由學生對主題意義認知為引導,由內容認知、文化習得、有聲模仿、形式記憶、社會交際運用等學習活動組成的反復循環遞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充分借助現代傳播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個性化廣泛的語言拓展體驗活動。它強調從學懂向學會轉變,從“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到“可理解的輸入”與“可理解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并軌的轉變。強調語言技能之間的轉換,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重視學會,強調聽說。
2.2 多媒體立體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內涵
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條件和保障,同時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構建了一個更為寬廣的平臺。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采取課堂面授教學、學生自主學習和網絡平臺學習三者相結合的方式。要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立體化,即教學過程的多維度、多角度、多層面和多方位發展,就必須分別實現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過程及方法的立體化,從而真正實現課內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
2.2.1 教學理念的立體化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羅杰斯(C. R. Rogers)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個性發展的人。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有創造性,有建設性,有選擇行為之能力以及個性充分發展的人”。以學生為主的積極主動的個性化教學方式,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灌輸型教學模式,引發了一場大學英語教學理念變革。外語課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技能訓練課,學生訓練密度與某種能力的提高是成正比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應是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圍繞這一目的,從各個層面極大地拓展了英語學習的時空,學習者的自主性、個性化學習成了現代人英語學習的時代特征。"
2.2.2 教學目標的立體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評估的標準,對整個教學起著制約和導向作用。多媒體立體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包括: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心和歷史責任感。從這層意義上講,大學英語教學的“立體化”就更加明顯了。
這就要求教師從單一的語言知識的傳授者向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指導者轉變。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性,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策略、方法和主體意識。教師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語言交際環境的營造者、語言學習的指導者和語言學習潛能的挖掘者,更重要的是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者。
2.2.3 教學內容立體化 教學內容立體化是指:第一,知識性強。既要突出語言教學中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又要強調適合現代教育發展的社會知識和科普知識。第二,思想性強。大學生要真正走向成熟,需要有正確思想的引導,而大學英語課又肩負著人文思想教育的重任,在教學內容上應該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第三,工具性強。對大多數學生來講,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主要還是讓學生打下良好的語言知識基礎,掌握較高的語言應用能力,所以教學內容必須體現較強的工具性,做到語言知識的輸入和交際能力的強化相結合,使得學習者能學有所用。
2.2.4 教學手段的立體化
多媒體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電子時代的到來對我們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培養適用于時代要求的英語人才,我們應該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立體化,改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培養既有較強信息能力又有扎實外語基本功的高層次人才。
教學手段立體化還包括使用體現現代教育學理論為思想指導的全新版教材和最新真實語言材料。新版教材要不同于以往注重單一知識積累的傳統教材,要能融知識積累、技能培養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突出學習者學習的自主性、個性化和創造性特點,有利于真正提高英語學習效果和人才培養。
2.2.5 教學方法的立體化
立體化的教學方式要求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提倡實用性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教師的中心任務除語言知識的傳授外,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將這些基本的語言知識融入語言交際之中,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的時空束縛,營造的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借助電腦、光盤和網絡進行自主學習。
2.2.6 教學過程的立體化
課前自主學習-課前,由學生自己確定時間到自主學習中心登陸計算機局域網進入課程系統進行視聽說自主學習。在該課程系統中,學生自主完成與精聽語篇相關的理解性或產出性主、客觀題,根據要求模仿錄音、復述部分內容,在完成預設教學環節之后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課堂視聽說-改革了傳統的聽說教學模式,實施大學英語視、聽、說相結合的個性化教學模式。選擇合適教材和相關音像材料是實施本教學模式的基礎。具體步驟如下:
(1)口語先行。每節課開始時教師圍繞本單元相關話題,組織學生進行一定量的口語活動;也可安排學生進行時事報道、講英文故事等方式進行口語訓練。
(2)聽說結合。教師充分利用有限的聽力課堂時間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鍛煉口語的機會,將聽力教學與口語操練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邊聽邊說、回答問題、小組討論、簡要復述等方式將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結合起來。
(3)邊看邊聽,視聽說相結合。教學中選用大量的視頻材料,學生通過先看視頻、聽音頻材料,然后通過模仿、復述、角色扮演等各種方式將視聽說過程有機結合起來。
課后自主視聽說-通過電子閱覽室、自主語言學習中心以及學校調頻廣播,為學生提供課外自主學習平臺。
(1)網絡學習。學生在課后根據自己的語言水平、興趣愛好等自主選擇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內容、英文原版電影、英文歌曲等進行學習、模仿、人機對話和自主測試。增加機房開放時間,教師監控學生上機學時記錄,將自主學習學時間作為平時成績進行評估考核。
(2)泛聽。利用調頻電臺每天定時播放難度不同的聽力材料供學生選擇收聽,同時要求學生每周收聽BBC、VOA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英語頻道新聞等節目一小時以上。 "
(3)課外層遞口語練習。開設不同層次的口語課供學生選修。結合情景練習詞匯和短語表達的口語課;以視聽說教材每單元內容為素材的口語課;與視聽說每單元主題相關的交際性口語課。
(4)自由口語練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英語之角”活動,與外籍教師或同學自由練習英語口語;同時,配合每年舉行的CCTV杯全國大學英語演講比賽,發動學生參與自下而上的各級別選拔,努力營造自由參加口語鍛煉的良好氛圍。
總之,多媒體立體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實現了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學習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思想。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只有在參與教學活動中,才能得以體現和發展。立體化的教學模式,正是一種能促使學生主動、有效、全面地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創造一種從課內到課外的豐富多彩的立體的英語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保證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3.多媒體立體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在應對大學英語四六級機考方面的優勢
一.引言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新聞事業得到全方位的發展,除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外,還出現了衛星電視和網絡;不僅有中文媒體,還有外文媒體;有對內報道,也有對外報道。與此同時,媒體新聞報道也日趨專業化,有經濟類、科技類、教育類、體育類、文藝類等,有關著述亦越來越多(單承芳,1995,p57)。
新聞事業的迅猛發展和新聞報道的專業化促進了我國新聞教育的專業化趨勢。有些院校側重經濟類新聞(如上海財經大學),有些則側重體育類新聞(如上海體育學院);有些側重廣播電視,有些則注重報紙,甚至網絡技術。還有些院校依靠外語的優勢,創辦國際新聞教育,即英語教學+新聞學的模式(郭可,1998)。
本文首先將對我國在1983年出現的國際新聞教育模式作一總結回顧。在這之后將探討國際新聞教育產生的原因及發展過程,并以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來探討該模式的成功之處及存在的問題。最后,本文將根據上述結果就目前新聞教育模式的發展提出個人的建議。
二.我國國際新聞教育為何可稱為一種模式
我國國際新聞教育創立于1983年,它是在我國新聞教育專業化過程中最早出現的。之所以稱它為一種模式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國際新聞教育不是以媒體種類(如報紙、廣電、網絡)或媒體專業內容(如體育、財經、科教等)來進行分類,而是以新聞學與英語的應用相結合為前提的。
第二,國際新聞教育培養的學生決不僅僅是為某一媒體作國際新聞編輯。在過去的十七年中,實踐表明:國際新聞教育培養的畢業生既可以勝任報社工作,也可以到電臺、電視臺、通訊社工作;既可以為中文媒體工作(對內報道),也可以為英文媒體工作(國際報道);不僅可以從事駐外記者工作,也可以從事編輯、攝影、攝像、公關、廣告等工作。既可從事財經報道,也可從事體育、文藝、科技、教育新聞的報道。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國際新聞所培養的人才是全方位的。
第三.從國際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看,盡管是英語教學+新聞學,但它決不是英語課程和新聞課程的簡單混合,而是兩者的一種有機結合:即在適當開設有關的英語課程和新聞課程的同時,還聘請外籍教授用英文直接開設新聞學課程;有時還與中國教師一起開課,使中西文化融為一體,相得益彰(郭可,1998)。在過去的十七年中,國際新聞教育已經形成了獨有的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已實行學分制(盡管還不太完善)。因此,國際新聞教育確已具備了不同于其他專業教育的顯著特點,可以概括為一種模式。
三.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誕生及發展歷程
國際新聞教育模式迄今為止已經走過了十七個年頭。它的誕生與我國在八十年代初期重視國際報道工作的政策有著密切關系。作為一項“應急措施”,國際新聞教育旨在培養更多能從事國際報道的新聞從業人員,以期“讓世界了解中國”。有人曾把國際新聞教育當時的主要任務概括為:變“六條腿”為“兩條腿”,即把原先國外采訪時需要記者、翻譯和司機三人的局面,變成一名既懂外語,又熟悉新聞業務,還掌握開車等技能的復合型記者。國際新聞教育的模式因此又被稱為復合型新聞教育模式(郭可,1998)。
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誕生表明:首先,當時我國改革開放政策正逐步把中國從一個信息封閉的社會變為信息開放的社會,希望中國能了解世界,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中國。其次,為了能使信息的交流更加暢通,達成了一種共識:首先要克服英語語言的障礙。
事實證明:國際新聞教育模式后來的發展軌跡與我國英文媒體(如中國日報)和從事國際報道的媒體的發展是基本吻合的(郭可,1998)。
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開創時期(1983-86年):由于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各大媒體(如廣播電影電視部、新華社)的合作以及北京、上海等一些著名高校領導的重視,國際新聞教育在師資的組合、資金籌措、設備和資料方面得到了強有力的保障,因而很快便在復旦大學、北京廣播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廈門大學建立起來(郭可,1998)。
最早的二批學員不是從高中畢業生當中招收,而是在全國英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當中招收的。學員在取得一定的英語水平之后,再到上述各高校進行系統的新聞理論和業務方面的學習。畢業后,取得雙學位。這些學員還得到了新聞單位的資助,在這些單位進行為期八個月的實習。通過實習,大批學員都被留在這些媒體,成為媒體的骨干力量,有些則被派往國外,作駐外記者。
第二階段為維持時期(1990-93年):在這一時期,各大新聞媒體停止了對國際新聞教育在資金方面的投入,加上師資匱乏(多數教師出國未歸),國際新聞教育教學的規模大幅度減小。有些高校甚至停辦了國際新聞教育。招生方式也由原來的從高校英語專業招生改為從高中畢業生當中招生(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招生人數不斷減少,學制由原來的六年改為五年或四年(郭可,1998)。
這一時期國際新聞教育可以說是處于自生自滅、摸索前進的時期。
第三階段為發展階段(93年至今):在這一階段,國際新聞教育開始走向有序化、正規化。主要表現為:
(1)教學體制開始理順,并逐步實行學分制。既強調了學生的外語能力,又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出了“培養知識基礎厚,專業口徑寬,外語特色強的新聞人才”的目標(郭可,1998)。
(2)國際新聞教育正式被確立為新聞學二級學科下面的三級學科,并建立起固定的教學計劃。
(3)招生人數逐步擴大,如上外國際新聞系的招生人數由93年的30人已擴大到2000年70人(郭可,1998)。
四.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特點
在過去的17年中,國際新聞教育作為一種模式,其特點是明顯的。首先,它強調通才教育,融合了英語教學和新聞學教學。學員在打好英語基礎的同時,又能學到新聞理論和實踐知識。這就使得國際新聞教育畢業生的就業適應性強,且多樣化。他們可以選擇到電臺、電視臺、報紙、通訊社和網站工作,也可以到政府部門、公關、廣告公司、外資企業、駐外機構工作。以上外新聞系為例,在畢業的近500名學生中,有70%至80%進入了京、滬的各大英文媒體,有的畢業生還成為駐美、西歐、非洲、澳洲的駐外記者。
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加強英語學習與專業知識學習的關系。英語學習是基礎,這個基礎和能力需要在學校教育中打下堅實的基礎。許多畢業生都在畢業后需要使用這種能力,而且在使用中提高。如果基礎不牢固,則無從使用,更談不上提高了。專業學習是學生日后發展的理論框架和基石。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可以在學校學到的這個框架上添磚加瓦,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所以,國際新聞教育最大的特點體現在于其通才教育。打好英語專業技能的基礎,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適當的方法論之后,學員的總體素質和知識水平均得到了提高,同時,擇業競爭能力增強了,在新聞界甚至非新聞界選擇職業時,都有較大的余地。一位學員在畢業之后進入一家證券交易所作證券分析員。他深有體會地說:“一定要首先學好英語然后再進入證券行業。決不能顛倒過來。證券知識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可以自學,而英語則不行”(張斌,1999/0710)。
其次,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符合了我國人才需求的國際化趨勢。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需要不僅懂得英語,還要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才,要求能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如上文所述,國際新聞教育不以內容為限,廣泛涉及經濟、金融、財會、教育、科技、文藝等各方面,因而使得學員有機會接觸各個知識領域,這就為他們從事這些領域的報道,甚至轉入這些領域工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再加上他們的英語優勢,便很快能與國際慣例接軌。
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教育對充實我國國際報道的新聞隊伍起到了很大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我國主要英文媒體,如新華社的國際報道部門、中國日報、中央電視臺CCTV-9和國際臺以及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英文媒體中,多數記者(包括駐外記者)、編輯都是國際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有的還走上領導崗位,全面主持工作。例如剛創刊一年的《上海日報》,其70%以上的記者都是國際新聞專業的學員(張慈云,2000/07/20)。
[page_break]五.面臨的問題
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經過17年的發展,在總體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面臨的問題也相當多。
上文提到,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英語學習+新聞學。但這一特色是把雙刃劍。國際新聞新聞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亦源于此。國際新聞教育模式所面臨的問題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該模式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方法論上的矛盾。英語學習和新聞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或者說,各有側重。英語學習需要死記硬背,要大量的時間去記憶;而新聞學需要有敏捷的思維方式和廣泛的興趣,要培養較強的動手能力。
第二,課程內容安排不盡合理。國際新聞教育模式要求學員既要學好英語,又要學好新聞。這在初期的六年制雙學位的情況下是可行的。但是目前我國有國際新聞專業的院校都實行了四年制。在與別的專業同樣的四年中,既要使英語達到英語專業的水平,同時新聞知識還要達到普通的新聞系學生的水準。這就造成學生負擔過重,整天疲于修課,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在學生的實際學習中,往往只顧得上一頭。常常是加強了英語語言的學習(因為需要花較多的時間)而忽視了新聞專業,甚至是中文母語的學習。即便學生很努力,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英語與新聞學之爭不僅反映在學生總體的方法論和學習內容上,也反映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中。由于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國際新聞教育一般由三種類型的教師組成:一類是只教授中文新聞課程(包括技能課,如攝影、攝像等);一類只教英文基礎課;還有一類就是用英文教授新聞類課程。
在我國,由于新聞與英語分屬兩個學科,教師在職稱評定時便遇到了矛盾:到底是評新聞學還是評英語職稱?盡管原則上新聞系的教師應評新聞系職稱,但如果學術成果與學科系列不相符合,實際操作就非常困難。事實上,這一矛盾已成為上面前兩類教師的學術障礙,也因此成為影響國際新聞教育模式進一步發展的原因之一(郭可,1998)。
第四.盡管國際新聞教育模式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既要懂英文,又要懂新聞學,教師待遇卻沒有明顯提高。因此教師隊伍流失嚴重。高質量的教師匱乏,教學投入不夠,且教師在外面兼職較普遍,再加上學生不斷擴招,教學效果逐年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著國際教育模式的進一步發展。
第五.由于教師隊伍的不穩定,教師忙于在外兼職維持生計,極大地減弱了其理論研究能力。國際新聞教育的理論體也因此還未建立起來。所以國際新聞教育要進一步發展還缺乏一種原動力和基石。
事實上,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了國際新聞教育的教學效果,具體表現為:
(1)學員在實際工作中動手能力較差,書生氣十足,或者是心雄手拙:“大事干不來,小事不肯做”。(此話由畢業生說是:“大事不讓干,小事不想干”。)(慕滔,1988,p21)。
(2)學員(包括有些教師)在學習中只重視內容的完整性,忽視方法的掌握及在實際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另外,使用的教材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教師上課滿堂灌等,在客觀上都使得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國際新聞教育作為一個政府應急措施而出現,缺乏長遠規劃。
(2)國際新聞教育作為培養國際報道記者的模式,較多重視實踐操作而輕視理論建設。同時,由于思路落后和體制問題,與新聞媒體的實踐沒有緊密聯系。再者,從事國際報道的新聞媒體往往廣告收入較少,甚至沒有,他們也難以與國際新聞的教學單位聯合,進行合作教育。這就造成了國際新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3)由于缺乏理論基石,國際新聞教育模式始終未能在教學設計、管理和人事體制上理順新聞與英語兩個學科的關系,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反,兩者的互通性和兼容性均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國際新聞教育模式的潛力還遠未發揮出來。
六.幾點建議
盡管作為三級學科,“國際新聞教育”已歸入“新聞學”,國際新聞教育的特色不僅十分明顯,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筆者認為,國際新聞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改革(增加投入和理順體制在此不列入討論范圍):
首先,應明確把國際新聞教育作為一種模式提出來。國際新聞教育的總體思路還是相當可取的,問題在于實際操作。首先明確英語學習與新聞學的關系,確定二者在國際新聞教育中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英語是工具性的,不是最終的目標,新聞學是國際新聞教育的重點,也是學員和教師應該注重的方向。從實際操作上來說,國際新聞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相比的確要付出更多的勞動。英語要扎實學習,專業不僅要跟上,而且還是今后繼續學習的方向。
其次,國際新聞教育的改革重點應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應該充分認識到,一名優秀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絕非是教育殿堂所能夠造就的。新聞教育的重點就在于讓教育對象明確地知道自身理想和現實的距離,而不是無視或懼怕這種距離(慕滔,1988,p22),換言之,國際新聞教育應該啟發學生去掌握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僅滿足于傳授一般的知識。教師欲教好,學生欲學好,功夫當在新聞和英語之外,或者應在如何使新聞和英語有機地結合起來。國際新聞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模式,它所確定的只是一個框架,內容則是多維的,與其他學科有緊密聯系的(慕滔,1988,p52)。
再者,國際新聞教育應分設相應的專業。可開設新聞學、廣告學、廣電學、公關學和網絡等專業,使得課程體系更趨合理化,減輕學生負擔,使它們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學習相應專業,以利于掌握更多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單承芳(1995冬)我國新聞教育專門化的強勁趨勢,新聞大學。
2.慕滔(1988春)我國新聞教育模式面臨挑戰,新聞大學。
3.李曉櫻(1998)中國我國新聞教育發展的態勢與走向,華中理工大學學報。
一、研究背景
高校學生在提高其英語聽力技巧及能力時會運用不同的聽力技巧,英語專業學生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力技巧的使用上有無差異?若有,這些差異是否有意義?本文旨在研究這一問題并盡量收集學生在提高聽力技巧及能力時所運用的聽力策略方面的數據,以便為學生聽力策略的改進連提供建議。
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于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諸如Oxford(1990,a),Cohen(1987)以及O’Mallay &Chamat(1990)等研究者就已經強調了有效的語言學習者會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和技巧來解決他們在語言學習中所面臨的問題。
盡管人們對學習策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對學習策略尚無一個確定的定義。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學習策略的特征,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1)學習策略是學習的規則系統,如“學習策略是內隱的學習規則系統。”(Duffy,1983,引自劉電芝,1999);(2)學習策略是學習過程或步驟,如“學習策略是選擇、整合、應用學習技巧的一套操作過程。”(Nisbert & Shucksmith,1986);“學習策略是能夠促進知識的獲得與儲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步驟和過程。”(Dansereau,1985);(3)學習策略是具體的學習方法或技能(Mayer,1988);(4)學習策略是學習活動,如“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有目的地影響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動。”(Mayer,1984),“學習策略是被用于編碼、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動……”(Jones,1986,引自劉電芝,1999);(5)學習策略是學習者采用的對其學習有用的思想觀點及方法(季佩英,賀夢依,2004)。以上觀點雖各有側重,但他們都是以認知理論為理論基礎。如果將學習活動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那么,學習策略則是那些能促進信息加工的任何外顯行為和內隱的心理活動。具體地說,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則、方法、技巧或調控方式。學習策略包括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Oxford1990),而聽力策略是學習者在語言聽力學習中所運用到的觀點及行為,因此它包括以下三種學習策略: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及社會情感策略(季佩英,賀夢依,2004)。
學習策略的使用對于英語作為二外的學生來說是其語言學習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Wafa Abu Shmais,2000)。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語言學習中聽力策略的使用上有很明顯的差異。從過去到現在的研究上看,很顯然所有的學習者都使用到某種學習策略,只是不同的學習者基于很多可變因素而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以及在策略使用的頻率上也有差異(Chamot & Kupper,1989)。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記憶策略的使用頻率要比英語專業學生高,而其他四項策略較低。總的來說,英語專業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高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袁鳳識,劉振前,張福勇.2004)。
優秀的語言學習者善于將不同的學習策略有效地應用到學習中(Chamot & Kupper,1989;O’Mallay and Chamat,1990;Oxford,1993)。成功的學習者能夠根據學習的任務、材料、自我目標、需要、動機及學習的不同階段來選擇使用恰當的學習策略(Oxford,1990,b)。大多數英語專業的學生認為語言學習時學習關于語言的知識與通過語言來學習更多的東西,而對于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語言學習就是學習語言。前者側重于語言能力,后者僅側重于語言知識點。并且,根據Reid,Melton,王初明(鄭樹棠等,1997)的研究,中國學生更愿意選擇自學而不喜歡小組學習。因此,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喜歡自己學習來記單詞、背短文,而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方式來練習英語,譬如:做英語演講、參加英語短劇、唱英文歌和看英文電影等。
二、學習策略的差異研究
以上的研究者們主要是對英語學習的策略進行了探討,而對于不管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普遍感覺比較難的聽力方面的學習策略的討論還比較少,因此,筆者在此就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英語聽力策略方面的運用及差異進行了個案研究,希望對大學英語的聽力教學及英語學習者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
本研究以貴州財經學院的學生為調研對象,分為兩組,第一組學生是英語專業學生:31個大二學生,54個大一學生,其中18個男同學,67個女同學;第二組學生是非英語專業學生,50個大二學生和50個大一學生,其中43個男同學,57個女同學。
調研問卷是根據(季佩英,賀夢依,2004)設計的問卷改編的,這一問卷基于Oxford(1990)設計的SILL(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語言學習的策略目錄)。問卷調查旨在分析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廳里學習中的策略使用差異。問卷調查表是以中文的形式發給學生的,目的在于方便學生理解問卷問題。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和出生地;第二部分是關于聽力策略的問題,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問卷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英語專業學生最常使用的聽力策略是什么?
(2)非英語專業學生最常使用的聽力策略是什么?
(3)英語專業學生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力策略的使用上有什么差異?
問卷調查一共30個問題,調查對象以李克特量表的五級來回答問題:1=從不這樣做;2=很少這樣做;3=有時這樣做;4=通常這樣做;5=總是這樣做。
調查對象在做問卷調查之前就已經被告知他們的參與純屬自愿。調查對象不用給出他們的名字,僅僅給出性別、年齡、年級及出生地。
問卷于2009年12月28日發給學生,回收180份有效問卷,其中84份來自于英語專業學生,96份來源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調查結果采用Excel及相關概率知識來采集及分析。
三、研究結果
分析結果用以下三組策略來表現:(1)認知策略(COG);(2)元認知策略(MET);(3)社會情感策略(SAF)。
表1給出了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學生最常使用的聽力策略的頻率使用情況。表1中的平均值及標準偏差表明元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最高,就平均值來看,英語專業3.29,非英語專業2.926。其次是認知策略,最后才是社會情感策略,英語專業3.076,非英語專業2.68。
這個結果指出不管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都更偏向于使用元認知策略,只是英語專業學生對該策略的使用頻率高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
表2表明,對于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平均使用最多的就是元認知策略。
四、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了貴州財經學院學生聽力策略使用的范圍,英語專業學生的使用范圍是3.076-3.294,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使用范圍是2.68-2.926,在聽力策略中以元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為最高:3.294。研究者認為一些個人策略的使用歸因于中國的文化與教育體制使得學生、特別是通常以大班教授英語課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上很少有機會能夠使用到功能性的實踐策略。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關注通過像大學英語過級考試四、六級之類的考試。這一研究有一個重要的暗示,就是英語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與使用語言學習策略的機會。O’malley與Chamot介紹了如下的策略教授步驟:
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或識別他們目前的語言策略,接著解釋使用額外的學習策略的理由與實際運用,再提供給學生策略實踐的機會與方法,然后評估或幫助學生去評估他們使用了新的學習策略后所取得的進步的程度。(1990,pp 157-59)
通過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學生聽力策略使用上的差異,我們能夠看出英語專業的學生更頻繁地使用聽力策略。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加關注學生聽力策略的訓練。教師要通過觀察學生在教室里的表現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目的、動機、聽力策略的使用和聽力理解情況。教師在學生聽力學習過程中應盡量提供給學生大量的聽力策略來滿足學生的需要與期望。
五、結論和建議
本研究目的在于調查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學生在聽力策略使用上的差異。調查結果表明無論是英語專業學生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都最頻繁地使用元認知策略,并且顯示英語專業學生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力策略的使用上有意義的差異。
一般來說,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技巧與聽力能力比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的強。從這個調查的結果來看,很明顯,聽力策略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聽力技巧與聽力能力。因此,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需要意識到聽力策略教授對于聽力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授給學生聽力策略的努力已經產生了良好的結果(Rubin & Thompson,1994)。然而,在教授給學生如何有效地使用策略之前,教師需要接受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潛在地傳授策略的培訓。
但是該調查的缺陷就是本研究所采用并改編的問卷缺乏更權威的評估,該問卷所具有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還需要進一步證實,以及抽來作問卷調查的學生僅局限于貴州財經學院的學生,缺少普遍性。因此有必要對聽力學習過程中聽力策略的使用問題進行大量的研究,并且既然聽力策略的使用對語言學習有幫助,那么對于社會情感策略及其他聽力策略使用的研究也是值得推薦的。
總的來說,聽力策略教授對于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聽力技巧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的調查研究都會對目前的外語聽力教學實踐起到借鑒及指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Chamot,A.U.&Kupper,L.(1989).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Foreign Language Annals,22,13-24.
[2] Cohen,A.D.(1987).Studying learner strategies.How we get the information.In A.L.Wenden,and J.Rubin(Eds);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pp.31-42).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3] O'Malley,J.M.,& Chamot,A.(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Oxford,R.L.(1990a).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Boston,MA:Heinle & Heinle.
[5] Oxford,R.L.(1990b).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beyond:A look at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styles.In Magnan,S.S.(Ed.),Shifting the Instructional Focus to the Learner(pp.35-55).Middlebury,VT:Northeast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6] Oxford,R.L.(1993).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4,65-94.
[7] Rubin,J.&1 Thompsons I.(1994)How to be a mor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2nd ed.).Boston:Heinle & Heinle.
[8] Mayer,R.E.(1988).Learning strategies:an overview.In C.E.Weinstein,E.T.Goetz,and P.A.Alexander(eds).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Issues in Assessment,Instruction,and Educa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
[9] Nisbert,J & Shucksmith,J.(1986).Learning Strategies.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0] Wafa Abu Shmais(2000).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on…….
[11] 袁鳳識,劉振前,張福勇.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策略差異研究[J].外語界,2004,(5).
素質教育是指通過教育途徑,培養具有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素質性教學是指針對培養學生自身素質所實施的教學內容、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教學理論和實踐活動,即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素質為目的教學實踐。素質性教學這一具體教學實踐,則依賴于廣大教師自身的教學素質,即教師的知識水準、道德水準以及教師的教學理論觀念和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筆者深感只有切實提高英語教師自身的素質,才能全面有效地推進英語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外語人才。
一、素質教育要求素質性教學
1.素質性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富于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師,就是要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的能力,掌握終身學習的本領,以期在知識深度和實踐能力上得到不斷的、全面的發展,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這就決定了素質性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2.素質性教學是素質教育的科學途徑。通過將素質性教學與以往的教學特點進行對比,則會更明晰地看到素質性教學是實現素質教育的科學途徑。第一,教與學的關系認識不同。素質性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學生和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起決定性作用。而非以往的以教材及單純的教材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第二,教學的重點不同。素質性教學的顯著特點是把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而非單純地灌輸知識。第三,教學中啟發學生思維活躍的歸宿不同。素質性教學重在開發學生的潛在智能,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而非以往的教師就其思路和意圖按照事先設計的軌道啟發學生的思維,局限于單純理解教師的講解。第四,備課的重點和首要問題不同。素質性教學的重點是學生成長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由此出發利用教材實施教法。備課的首要問題是優化學習過程,指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性。而以往的教學備課只重備教材,忽視備學生的必要性。第五,師生關系不同。素質性教學中師生平等與合作,學生在學習中有很大的自主性,是課堂的主人。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不僅僅限于形式和手段,同時也是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參與實踐的能力。而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教師是課堂的主人。
素質性教學的科學性決定了它是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那么,英語素質性教學對教師的教學素質有哪些具體要求呢?
二、英語素質性教學與教師的教學素質
英語素質性教學的實現,關鍵在于英語教師的教學素質。不但要追求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還要具備科學且藝術的教學方法,即自身的修養和素質。
1.職業道德素質。即要熱愛英語教育事業,嚴謹勤奮,精心設計教案,探究授課方法,掌握教學規律,要富于教學熱情和教學激情。
2.專業知識素質。教師自己首先要有過硬的全面的語言基本功,標準的發音、良好的口語表達、豐富的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知識,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并能夠在課堂內外充分展示外語的魅力,能自覺地利用語言方面的知識來指導外語教學。
3.綜合素質。除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還應有比較深厚的文化素養以及廣博的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要具備較高的教育學科知識,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等。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還要掌握英語教學的特殊規律和方法。
4.師生交往的教學素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師生交往互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體現這一本質屬性,是教師素質性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征。通過交往,激發學生審視、探究知識,領悟發現和創造的樂趣。
5.優化學習過程的教學素質。素質性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這就決定了素質性教學過程的實質是學習過程。傳統教學過程“以教論學”,教師是主導,而素質性教學是“以學論教”,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主體性和參與性,而教師是“主持”身份。因此,優化教學過程的實質是優化學習過程,即無論是備課、講解、設問,還是活動、討論、溝通,都要把教學由“我怎樣教”轉變為“讓學生怎樣學”,不僅要使學生想學、會學,而且要善學,會學以致用。
6.優化和開發教學資源的素質。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各種教學資源的獨立作用,拓寬對教學資源認識上的視野,從而豐富學習內容和途徑,獲取最佳的教學效益。
學生是重要的主體性教學資源,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不僅創造著學習需求,而且創造著教學內容。作為主導性教學資源的教師不應該只局限于備教材和考試,而應勇于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嘗試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學方式。
教學環境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英語教學一定要形成適合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英語角、英語競賽、英語俱樂部,或創設虛擬的實驗環境如公關、面試等讓學生體驗,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知識的能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要善于利用現代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學不僅營造了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更重要的是發揮了現代教學資源的特殊功能,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信息化、學習社會化的能力,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7.創新學習方式的教學素質。這主要體現在學習活動化和學習探究兩個方面。學習活動化,也就是優化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有充分體驗和提高。教師要創設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活動,如每日英語新聞播報、5分鐘演講比賽等,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并同時使之升華成為自己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必須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英語新課標要求教師只充當方法引導者和學習管理者的角色,學生則通過自主學習平臺不斷探索和更新知識,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8.備課理念與素質。備課是教學的關鍵性環節,備課質量高低體現著教師的綜合素質。為了滿足不斷更新教材的需要和新形勢、新課標要求下的素質性教學的需要,英語教師的備課量相對較大。因此,教師一定要精細備課,從相關文化背景、詞、句講授和應用、課文欣賞,到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模擬實踐中遇到問題時的應對策略等都要精心設計,使學生能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從中受益。要由經驗型備課轉變到科研型、創新型備課上來,使備課過程成為教學研究、教學創新的過程。
9.運用教學藝術的素質。教學過程是教育科學與教學藝術的統一過程,教師應當努力成為科研型與藝術型兼備的職業化教師。要使學生不僅能愉悅地學習,更擁有學習的愉悅,就需要教師全面掌握教學藝術。教學藝術成功的標志是師生在教學中的共鳴、共生和共創。教學藝術并非是教學表演,而是由于教師的藝術教學,使學生有了學習英語的快樂體驗,并在這樣的體驗中逐步成長。
三、升華教學素質、提高英語素質性教學以期深化素質教育,是一個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持之以恒的過程
針對教師和學生的個體及群體差異,科學的、實事求是的世界觀是上述方法論的決定因素。要以細致的調查、分析、歸納、總結來指導教學工作,揚長補短。既要突出重點,又要針對個體的實際情況。素質性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充滿挑戰的過程,對學生如此,對教師更是如此。因此,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懼挑戰的勇氣,才能徹底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素質性教學和教學素質是一個前后承接的因果關系。要進行素質教育,就必須通過素質性教學的手段,要充分掌握這一手段,其前提條件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所以,新形勢要求英語教師更要努力提高自身修養,拓展自己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掌握最新的、最科學的教學理念并緊跟社會的發展趨勢,勇于創新、勇于實踐。要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不但“教書”,更要“育人”。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迫切要求。而承擔新時期英語素質教育的主要功能,其載體是英語教師的教學素質。只有教師的自身素質提高了,英語的素質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話,才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陳堅林.現代英語教學組織與管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c].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3]余文森,吳剛平,劉良華.關注資源、學科與課堂的統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倪亞音.試論外語教師的綜合素質[j].教育與職業,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