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業“大數據熱”下冷思考

時間:2022-10-16 10:20: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新聞業“大數據熱”下冷思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聞業“大數據熱”下冷思考

近年來,隨著媒介融合的推進,技術對新聞業的影響愈發突顯,“大數據”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一大熱詞。本文從大數據的內涵、新聞業重構、理論現實的鴻溝、大數據產生的問題四個角度對相關文獻進行綜述,以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大數據熱及受大數據影響的新聞業。

一、大數據的內涵

大數據之所以稱之為“大數據”,首要前提是數據的量要足夠大,這一點是學者以往研究中的共識。陳昌鳳認為大數據是“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①。可見,大數據“大”的標準在于超出常規,其通常以技術層面的軟硬件來衡量,即數據量超出常規軟硬件處理范圍的數據稱為大數據。陳力丹等還關注大數據所存在的環境,認為大數據是“在互聯網保留下來的遠超出傳統數據庫的海量數據”③,指出大數據所存在的環境是“互聯網”,與其他的海量數據進行了區分———與大型工程項目等使用超級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的大量數據不同,“互聯網”環境下的“大數據”是網絡化的人類社會的信息,是基于網絡各節點間的信息流通互動而產生的。對于新聞傳播領域而言,從媒體獲取新聞線索到用戶接收新聞都是人類網絡的信息流通,所以理解新聞傳播領域內的大數據內涵必須將之與互聯網聯系起來。

二、大數據時代新聞業的重構

大數據對新聞報道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突出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新聞生產的全線變革。“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新聞的核心資源之一”④,從新聞選題確定到新聞的內容呈現,新聞生產的全線流程受大數據的影響發生變革。首先,基于大數據的信息挖掘成為確定新聞選題的重要來源,百度與央視合作的春運報道中,記者通過對百度大數據進行比對發現成都老人去北京探望子女的“逆向遷徙”新聞。其次,大數據是獲取新聞線索,補充和完善新聞報道的重要途徑。獲得2017年美國網絡新聞獎公共服務獎的《醫生與性侵》專題報道中,媒體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搜集網絡公開信息并處理,形成醫生性侵案例數據庫,最終揭露美國醫生性侵事件。再次,受大數據的影響,新聞的乘載形式發生變革,數據以可查詢的交互地圖、動態圖表、信息圖等形式直接作為內容出現。

(二)新聞信息的精準分發。互聯網絡讓媒體方便地獲知用戶所關注的內容信息,了解用戶的喜好,并可根據網絡大數據進行人物畫像,利用數據處理對用戶進行分類,實現差異化傳播。

(三)新聞職業理念。首先,“大數據新聞運用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式探尋事實及其背后的聯系,采用的數據和分析數據的技術都是相對公開和客觀的”⑤,因此新聞職業理念追求的客觀性可能向更易操作的透明性過渡,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公眾“獲得更廣泛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權力”⑥。其次,大數據思維“以總體樣本取代隨機樣本,對不精確的容忍度增加,以相關關系取代因果關系”⑦,顛覆傳統的媒體思維進而影響報道的呈現。

(四)新聞業人員組織。大數據嫁接到新聞業首先需要技術的嫁接,于是導致新聞業人員組織的雙向感染。一方面,新聞專業人員需要有一定的大數據思維,另一方面技術專業人員也需要與新聞業接軌,熟悉新聞產業的生態和動向,最終實現“新聞專業人員與IT專業人員結合,組成大數據新聞團隊”⑧。

三、理論與現實的鴻溝———新聞業大數據實踐的困境

姿態性融合在實踐中顯現出來,根源在于傳統新聞業應用大數據所面臨的困境太多,實質性融合難以開展。

(一)數據開放的局限。如前文所述,大數據在新聞業的應用可能使新聞專業追求從客觀性向透明性過渡,但實際中這種過渡的實現仍然非常困難。互聯網本身雖是“由開放精神組成的”,但數據并非開放———“有質量的大數據常常是掌握在政府及大公司手中”⑨,新聞業在大數據實踐中缺乏數據來源,先天不足。數據開放的局限也埋下了新聞虛構的隱患。媒體追求姿態性融合,不管大型媒體還是小型媒體都渴望在新技術領域占一塊地,可能導致部分自律不足的媒體為了追求姿態性融合而虛構偽造數據,原本的透明性追求成為美麗的幌子。

(二)技術專業人才的缺乏。大數據對新聞業進行重構,要求新聞從業者的“雙向感染”,這種變革在實踐中常常雙向遇阻。一方面,與IT技術、美術設計等行業優厚的薪資、待遇相比,當下新聞業的比較優勢明顯不足,吸納人才阻礙大。另一方面,新聞專業人員向技術專業人員的過渡也非常困難。首先,技術的門檻非常高。與向IT技術、設計技術過渡相比較,跨行廣告、營銷等的成本回報速度可能更快,這影響了部分新聞從業者的選擇。其次,國內新聞教育的“師資與業界發展要求存在差距,來自業界的教師資源匱乏;專業課程建設仍需更多新思路調整和探索;資源條件也存在大缺口”⑩,當下新聞教育與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實踐之間仍然有較大距離。

(三)大數據與新聞價值追求背道而馳。一些學者認為大數據呈現相關關系與新聞報道所要求的“因果邏輯”相矛盾。并且,“大數據信息結構化而去故事化,大數據模糊呈現不符合新聞要求的精確”輥輯訛。

四、雙刃劍的憂慮———大數據產生的問題

(一)傳受者的數據依賴。2017年末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蘋果CEO庫克曾表示“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過渡依賴數據使得人的機器化可能是大數據熱指引的歧途。新聞業的大數據熱反映了新聞的傳者一方對于數據的迷信和依賴,然而數據難以周全,所呈現的信息也自然有其局限。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提供的可視化新聞敘事可適應受眾理性認知和感性認知整合的需求”輥輰訛,與此同時,利益驅動下的技術公司對大數據大肆吹捧,易導致社會大眾迷信數據和依賴感性的數據可視化,看似幫助大眾理性決策,實則窄化大眾決策思維。

(二)數據的局限。大數據海量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真實的網民,網民的海量數據被技術無差別地記錄下來,網民應享有的被遺忘權可能被剝奪。其次,大數據高價值內容的密度較低輥輱訛,可能出現大量的無用數據,生成信息垃圾。另外,基于大數據的算法推薦優化內容推送、實現精準分發的同時也導致用戶所接受到的信息窄化,同質程度高。2017年末網信部約談以算法推送新聞的今日頭條和鳳凰新聞,反映出大數據糾正機制不足,用戶需求層次較低時,低俗信息被廣泛傳播。

五、結論

理解大數據及受大數據影響的新聞業首先需將大數據置于互聯網的環境下厘清其數據量之大和顯現重點。新聞業大數據實踐熱潮的背后存在巨大的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新聞業面臨著數據、人才、價值追求等的困境,大數據的應用也會產生諸多問題。大數據是新技術的一個代表,新聞業大數據熱是新聞業受各種各樣新技術影響的縮影。在技術公司的推動下,技術的作用可能被放大,新聞業在創新融合的同時需對技術熱進行冷靜思考。

作者:羅陽旋 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上一篇: 新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工作改進路... 下一篇: 體育新聞傳播格局分析與研究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无吗有吗伊人亚洲精品 | 亚州成a人在线观看日本 | 午夜福利无遮挡h动漫 | 久久精品日本亚洲优女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 |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