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研究

時間:2022-11-14 15:32: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研究

技術激發教育變革和創新的案例已經不勝枚舉,而如今隨著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服裝專業的教學也步入了新階段。從藝術設計的角度來看,服裝結構設計最終要具有完整的靈感與色彩方案,以此提高教學效率和作品質量。由此可見,將當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和設計過程已是明顯趨勢。

1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概述

作為專業必修課,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在培養方案中通常采用逐級深入法,形成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共劃分為三個層級,一般開設在本科二年級的下學期至三年級區間,且另有應用類課程來完善和檢驗教學成果。其內容主要包括“人體測量”“基礎紙樣”“上下裝基本結構”“結構變化”“一體化結構設計”等[1],同時,該課程也包含數學計算公式與步驟。對于學生而言,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學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更需要反復操作與實踐練習,以此達到知行合一的學習效果,最終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可持續發展人才。

2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現狀

2.1教學模式單一,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

傳統的班級制授課模式大多是講解與示范結合的流程化教學,由于學生之間具有差異性,可能會出現某些學生無法及時掌握課堂涉及的知識內容的情況,也會出現部分學生急于嘗試更大難度的服裝結構設計練習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師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與解答,弱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難以提升學生整體的積極性。
2.2受傳統課時限制,互動交流環節不夠充分互動交流的完善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程教學的效果和課堂的活躍度。在課堂中,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同時教師在講解基礎的結構理論知識后,需要立即帶領學生進入實踐環節以保證正常教學進度[2],在這種情況下,師生雙方和學生相互之間無法實現真正有效的討論交流。課程結束后,對于課堂情況和學生課下練習的進度,教師往往難以獲得及時且充分的反饋。長此以往,這種傳統機制下的互動方式會影響專業教學的整體效果,雖然能夠保證教學進度,但無法促使學生通過交流來掌握專業知識。

2.3實踐效果欠缺,課程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是承接服裝款式設計課程與服裝工藝課程之間的重要紐帶,需要學生在充分掌握理論基礎的同時付諸充足的操作練習。然而,以往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無法在課后提供更進一步的拓展內容,比如操作細節、重要的計算步驟等,教師難以保證每名學生都掌握相關知識,往往導致學生最終的實踐呈現細節不夠完整,影響課程的整體效果。另外,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學生構思和制作的過程和情況無法被教師及時掌控,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評價也易被忽略,最終影響學生順利找到有效提升技能水平的關鍵點[3]。

3信息技術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概況

當下,信息技術對服裝設計的“賦能”作用愈發顯著,對比上述傳統教學和操作過程中的諸多弊端與局限,目前融合了信息技術的服裝設計軟件與專業教學資源則趨向更加豐富的體驗、混合、互動等新型模式。服裝結構設計大多從制版、工藝和試衣等三個主要步驟出發,在此背景下,新興軟件利用人工神經網絡和模糊邏輯等人工智能技術,能有效削弱傳統過于死板的二維制版限制。以CLO3D為例,這是一款在開發初期被廣泛應用在CG動畫與游戲領域內的虛擬服裝設計軟件,如今則不斷滲透到時尚產業中[4]。CLO3D可以通過輸入人體參數生成三維模型,同時通過可視化方式來創建服裝裁片。在傳統的服裝制版過程中,由于無法完全地感知到各個部位的立體效果,設計師難以了解版型存在的隱藏問題。但CLO3D可以通過獨特的虛擬縫合技術將平面紙樣立體化地呈現出來,并且全方位地變換角度,以便設計師觀察細節,大幅縮減實體樣衣的制作成本。軟件還包括基于虛擬物理引擎技術延伸出的面料仿真技術,能夠直觀地呈現不同織物和材料的延展度、懸垂性等物理性能,如圖1所示。該軟件在7.0版本中新增Pantone顏色庫,可提供給設計師更具專業性的色彩方案,如圖2所示。

4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策略的優化思路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開設目的是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服裝真正的結構組成與內涵,從而更好地學習其他專業課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發現,結合釘釘和微課等線上學習和管理軟件而開展的混合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短板,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做到創新融合。當前,針對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育模式和教學策略不應該繼續局限于傳統的軟件操作學習和淺層管理,而應該積極地向靈活化模式發展。

4.1更新教學模式與資源

(1)通過錄制完善的微課或MOOC等線上教學資源來闡述或示范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理論層次的重點,如針對特殊體態人群的身體數據測量方法、制版方式和工業化放碼等處理手段[5]。對于需要示范或實踐的練習內容,可以借助CLO3D或MarvelousDesigner(MD)等軟件來降低現場制作的成本,如圖3、圖4所示。例如在紙樣試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修整版型細節和調整工藝種類,讓學生實時觀察到服裝的整體效果并加以完善。另外,此類新興服裝設計軟件的功能還可以進一步實現面料模擬、動態展示等服裝設計的全過程。(2)基于物聯網絡概念,將計算機、大屏幕等校內教學設備與手機、平板電腦等顯示端互聯,最大限度地利用云端教學資源,同時革新練習素材的存取方式。云資源的開放和分享功能可以加強學生對服裝結構設計的概念性認知,并逐步養成結構化的學習視角,這有助于其未來的專業學習。(3)課堂改革同步進行,打造數字化和智慧化的教育環境,通過“智慧課堂”的建設,提供給學生更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教學和沉浸式操作過程。教師應根據服裝專業和行業的特點,搭建更為專業化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平臺,組織學生參與相關專業賽事和校企合作等活動,在此過程中將知識點和項目任務以更加清晰的階段性目標呈現給學生,增強其合作能力,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4.2完善考核評價與培養體系

根據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培養目標,以西裝版型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大綱和要求,將西裝領型進行分類并提前制作好視頻課件,要求學生提前通過開放式資源管理軟件進行自主學習,接下來在正式課堂中便能夠順利地過渡到結構變化、面料選擇和色彩風格等更具個性化的實踐教學環節,以此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除此之外,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最終作業呈現形式是動態的,這種動態特征更需要教師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階段性情況。教師應弱化打分概念,可以通過“評鑒賞析”體系,即通過作品展示、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賽事參與來靈活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服裝專業人才需要具備更加敏銳的視角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從專業教育的長遠發展看,服裝結構設計的培養體系應該逐步從技術類教學的范疇延伸至行業動態關注和創意思維訓練,使學生在現有的結構設計知識體系上擴展自己的認知范圍。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和育人模式需要隨時代變化而不斷革新,教師自身也需要更充分地認識到學生的技能結構、創意思維和認知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構建多元評價管理方式,制定個性化作業評分模式,并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軟硬件設施來培養服裝專業學生的思考、研究和實踐等綜合能力。

5信息技術背景下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策略的優化意義

單純地從工具層面去認識教育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是輕率的。教師應走出傳統工具論的藩籬,主動采用信息技術來革新教學模式,這樣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美國學者巴巴拉·西爾斯和麗塔·里齊在《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一書中,用“整合技術”一詞來形容信息時代下的教育教學技術。在當今的環境下,對于此術語的理解將更為透徹。對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策略而言,通過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建設、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應用和新型可視化教學資源的使用,學生不僅能夠領悟最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參與度更高的教學過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創新應用能力,激發深層學習潛力。由此可見,擺脫單純呈現信息和控制教學的桎梏,以創新理念為核心來擴大定義和理解的范疇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思考教學發展問題,必然需要準確把握時代變化特征,在厘清技術和教育之間相互影響關系的基礎上迎接教育教學建設的機遇和挑戰[6]。同時,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中,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形成和培育也是極其重要的,對于新興設計軟件的操作也更加離不開對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在實訓的過程中,教師督促每名學生通過大量操作練習來錘煉自己的基礎動手能力,并嚴格按照標準從小事做起,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更順利地去體驗信息技術的資源優勢,打破單一的時空限制,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創造,教師也能逐步采用自然且靈活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策略。

6結束語

綜上所述,如今,教育教學的呈現形態正悄然發生變化,更具靈活性、融合性和互動性的混合教學模式逐漸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中堅動力。在易變的環境和單一教學模式局限性的凸顯下,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策略優化方法更應該趨向多元化,讓學生不再枯燥地學習專業技巧和理論知識。學校作為孵化創意和復合人才的首要陣地,將設計行業與信息技術等多學科進行交叉應用是如今教育教學的重要使命和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俞樹煜.從輔助到創新:教育中技術作用的再認識[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12):21-28,35.

[2]劉若琳.基于超星泛雅平臺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線上教學實踐[J].紡織服裝教育,2021,36(3):266-269.

[3]趙蒙蒙.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探討[J].時尚設計與工程,2021(1):54-57.

[4]江雪.服裝CAD與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整合的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20):145-146,149.

[5]王京菊,楊挺.服裝結構工藝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紡織導報,2017(4):71-73.

[6]丁云.數字化技術在服裝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文獻,2018(12):136-137.

作者:宋德風 喬銀鵬 單位:東北電力大學

上一篇: 多媒體技術中的館藏數字化資源... 下一篇: 民營外貿企業轉型對策分析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k精品66 |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一级 |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欧美 | 亚欧美无遮挡HD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女人天堂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