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4 06:55: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圖書管理信息系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4―0073―05
一 前言
在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過程中,有些學校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了學校、教師與學生的發展,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有些學校對教師教育技術方面的培訓常抓不懈,但是很多教師培訓后卻得不到應有的支持,校長既不會在意教師在培訓得到了什么,也不會鼓勵教師把學到的東西用于課堂。還有些學校雖然具備了信息技術的條件,但是校長并不鼓勵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平時這些信息化硬件設備都處于精心保護狀態,只有在公開教學、外人參觀或領導視察時才讓露臉。有些學校校長很重視教育信息化,投入很多財力、人力,但是效果不大。上述這些問題歸納起來從校長角度主要是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問題,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推進與學校校長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或技術領導力與課程領導力等已經逐步成為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中的主要內容。因此,學校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建設與評價對學校信息化應用推進顯得越來越重要,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涉及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等問題,本文圍繞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展開論述。
二 國內外關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
1 信息化領導力的定義
關于信息化領導力,不同的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肖玉敏[1]指出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可以從信息化相關的決策、管理、服務和評價四個方面來理解。
劉向永[2]指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校長在推動技術使用方面是否容易滿足,校長能否找出學校技術項目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校長能否制定學校的技術規劃,校長能否解決那些不愿意在教學中使用技術的教師的心理障礙問題等。
臺灣地區的張奕華博士歸納出信息化領導力的五項內涵:愿景、計劃與管理,人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評價與研究,人際關系與溝通技巧。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NETS•A)[3]從管理學角度出發,按照“領導能力與愿景”、“教與學”、“工作效率與專業實踐”、“支持、管理與運作”、“評價與評估”以及“社會、法制與道德問題”六個方面,對信息化領導力進行明確規定。
英國“學校領導力國立學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NCSL)[4]指出信息化領導力主要包括三方面:愿景、應用和評估;其中,“愿景”包括領導者應該具有進行規劃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并讓所有成員理解規劃的重要性;“應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如何進行創新,如何把信息技術整合到教與學的過程中,如何持續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和教師的生命質量等;“評估”包括對資源的審查,對建設情況的評價以及應用情況的監督等。
我國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管理者)》給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術標準,從“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社會責任”四個維度進行了規定。
本文所論述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是指校長有效推進信息技術在學校教學、管理、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發展等各個方面應用的能力,具體包括校長的信息化意識與信息技術基本能力、學校信息化規劃的制訂能力、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決策能力、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與服務能力、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評價能力。
2 信息化領導力的評價指標
國家在學校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經費,但是有關教育信息化理念與政策的落實情況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特別是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狀況沒有得到有效的評價,因此,有必要開發有關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并且能夠將此納入到校長評估指標體系中。目前,已經有一些關于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方面的研究。
楊蓉、王陸[5]在其論文“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估指標體系初探”中提出,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估指標具體包括信息化系統規劃的能力、信息化應用的領導能力、信息化教育中對人的領導能力、信息化文化的建設能力、校長的內在信息素養五個方面。
吳景松[6]在其論文“中小學校長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建構概說”中將中小學校長信息素養評價指標分為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28個三級指標,其中4個一級指是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社會責任。
王佑鎂[7]在其論文“面向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校長信息素養差異及結構模型研究”中,從校長的信息意識、信息態度、信息規劃、信息能力、信息評價、信息知識、信息倫理道德和信息化領導力八個維度,提出了校長信息素養結構模型及其構成指標。
綜合分析已有的關于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的研究,比較多地關注了校長自身信息素養的評價,也涉及到信息化規劃、應用領導、文化建設等能力,但是缺乏一種相對比較系統地分析。
三 基于系統視角的學校教育信息化
1 系統與系統論
貝塔朗菲[8]把一般系統概念定義為“系統是處于一定相互關系中的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組成成分的總體”。系統論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并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性質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科學。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結構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具有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9]。
2 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
國內有不少專家對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其中華南師大李克東教授[10]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強調開放、共享、交互、協作。”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11]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和教育、教學部門的普遍應用與推廣。”他們都十分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教育信息化可分為國家教育信息化、區域教育信息化與學校教育信息化,作為學校的校長,在關注國交教育信息化與區域教育信息化的同時,更多的思考自己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可以從系統的視角來思考與分析學校教育信息化,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的框架如圖1所示。基于系統論的思想來思考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這將有助于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推進。
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的核心環節是信息化應用,即教師、學生及管理者等將信息技術整合運用在教育系統中,從而實現更高效、更高質量的教育活動。學校信息化應用具體包括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術支持下學生發展。圍繞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核心環節的是基礎因素層,基礎因素層包括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學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和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三個方面,這是推動學校信息化應用實踐的三個基本因素。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因素層外面是學校信息化的保障要素層,保障要素層包括學校信息化系統規劃、學校信息化管理機制、學校信息化規范與標準以及學校信息化考核評價機制等。
四 基于系統視角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結構
1 基于系統視角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結構
根據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結構,要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應該關注信息化具體應用,同時要做好學校信息化系統三個基礎因素的建設工作。學校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應該著眼于學校信息化系統中的四個方面應用與三個基礎因素,通過學校信息化規劃、管理、評價來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因此,學校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應該是對校長的教育信息化保障要素層中各個因素的實施能力進行評價,保障要素層中每一個因素涉及基礎因素層的三個因素和應用層中的四種具體應用,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結構如圖2所示。
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具體表現為校長的信息意識與信息技術能力、信息化決策與規劃能力、信息化組織與管理能力、信息化評價與發展能力四個方面,其中校長的信息意識與信息技術能力是基礎,其他三個方面的領導能力涉及學校信息化的四種具體應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支持下學生發展)與三個基礎因素(信息化硬件設施、數字化教學資源、信息化人力資源)。
2 基于系統視角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關注維度
(1) “學校信息化基礎因素”維度
關注“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
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是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基礎和物質條件。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是指建立能使教師和學生廣泛受益的計算機及網絡硬件環境,并持續地運行維護和更新。學校校長在開展信息化硬件設施建設中,要考慮今后能便于開展信息技術在課程實施、教師專業發展、學生成長與學校管理中的應用。
關注“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
與信息化硬件設施相比較,學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在教育中的應用具有更為直接的作用,學校教育過程主要是通過各種教育信息資源的應用予以展開和控制的。學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可以分為教育信息載體為核心的教學資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數據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資源兩大類。管理信息數據為實施現代學校管理而建立的以教育者、教育對象等為主要內容的各類數據庫資源。學校教學資源包括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課件、教學軟件、多媒體素材、電子圖書等,教學資源應該符合元數據規范,以教學主題為主線,按照一定的教學策略和組織策略進行重組與綜合,為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發展中應用提供支持。
關注“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
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對學校信息化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建設的基本目的是使學科教師、技術人員等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掌握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教學研究、學校管理和學生成長中的應用方式,能夠充分利用技術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促進教學改革。為此,校長必須重視對教師、技術人員等進行信息技術用于教育的相關培訓,并針對他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即時性需求提供持續性支持。
(2) “學校信息化應用”維度
關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包括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各個環節,其目的是優化教與學的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學習。校長在推進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要關注課程整合的實施、課程整合所需要的網絡資源和數字化教與學的平臺。
關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專業發展”
信息化環境下的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培訓與教學研究,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作為常規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的延伸,依托開放、動態、交互的網絡研修平臺,以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問題為核心,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校長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
關注“信息技術支持下學生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之根本,校長應該關注如何讓學生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得到更好地發展。在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學校校長具體應該關注如何創設以“學”為中心的信息化學習環境,為學生多樣性學習提供硬件設施,提供學生學習所需的資源;校長應該關注如何創造學校、社區、家庭緊密聯合的信息化教育體系,支持學生開展跨時空的信息化自主學習,把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結合起來。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教師、學生、家長多方參與的過程性評價,發揮評價促進作用,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注“學校管理信息化”
學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計算機的數據管理和信息處理功能來支持學校管理職能,幫助學校管理部門了解、掌握學校各項工作狀態,監測、調控、評價學校的教育管理過程,并且為學校領導提供有助于作出科學決策的重要信息。校長要思考如何把信息技術具體應用于教學管理、學生學籍管理、財務與資產管理、人事管理、圖書管理等各類學校管理工作,對于每一項基于信息技術的學校管理,注重規范化、標準化、常態化、先進性、實效性等。
五 基于系統視角的學校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內容
開展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評價,不能只評價校長的信息技術意識與能力,也不只是評價校長撰寫學校信息化的工作規劃和計劃的能力,而是針對前面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應該關注的維度,評價校長對這些學校信息化具體內容的決策、管理、服務、評價的具體行為能力。基于系統視角的學校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化意識與信息技術能力
(1) 信息化意識
只有學校校長樹立正確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一所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才能實現有效性[12]。對于學校校長來說,正確的信息化理念意味著三個方面:一是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在整個人才培養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識到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要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有主動接受信息化培訓和學習的意識;三是能夠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 把學校的信息化發展當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確領導和管理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2) 信息技術能力
校長本人也許并不是需要精通信息技術,但是需要一定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和對信息技術的思考和領悟能力,幫助他在學校管理中提高工作效率之外,幫助他理解日常教學和管理中信息技術應用的優勢與問題,幫助他來理解、分析、評價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效性,為師生員工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益和工作效率提供政策上、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結合學校特點為學校信息化發展確立發展方向和提供政策支持。
2 學校信息化決策與規劃能力
學校信息化規劃是學校教育信息化推進的依據,校長應該從總體上思考與把握學校信息化規劃。校長應該首先學會分析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現狀,結合學校的特點與條件、根據學校總體發展的規劃,提出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的總體思路與主要內容。學校的教育信息化規劃具體應該包括學校軟硬件資源配置、信息化人力資源建設、信息化管理機制建設、信息技術具體應用推進四大方面,特別要強調與規劃信息技術在學校各個方面如何有效應用。
校長在決策與規劃學校信息化工作時,需要思考以下一些問題:信息技術在學校中應用的愿景(戰略方向和前景)是什么?信息技術為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怎樣的支持與服務?信息技術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怎樣的支持與服務?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提供怎樣的支持與服務?信息技術為學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實施提供怎樣的支持與服務?學校如何為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提供信息化的管理,包括政策、制度等?學校在信息化硬件、軟件資源、人力資源建設如何合理投入經費?
3 學校信息化的組織與管理能力
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進需要信息化管理。作為學校最高領導者,校長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是保障學校信息化有效推進的關鍵因素。校長的信息化組織與管理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化文化氛圍的引導能力
學校信息化文化氛圍是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校長的引導作用對信息化文化氛圍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校長需要多方面協調和處理各方面的利益,為教師和學生創設有利于信息化應用和發展的條件。校長創設學校信息化文化氛圍具體是指校長應該要創設教師和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氛圍,通過組織各類信息化應用的評比來調動學校教師和學生學習與有效使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
(2) 信息化制度的建設與執行能力
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有效推進需要制度來保障,在學校內校長需要制定或監督制定信息化相關的制度,注重發揮制度的長效優勢。學校信息化管理制度應該包括信息化應用的各種制度,學校教育信息化設施使用與網絡安全保障的各種制度,數字化教學資源與信息化人力資源建設的各種制度。通過制度來激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通過制度來規范與保障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推進。
(3) 信息化道德和法規的引導能力
信息化在學校的應用和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益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校長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和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同時還要對信息道德準則方面進行教育和培訓,使教師和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信息道德觀和健康心態。
4 學校信息化的評價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件財力、人力、物力投入都相當大的工作,學校校長應當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教育信息化應用推進需要對經費投入的效益進行關注,需要對教育信息化各系統要素和整體效益進行通盤考慮和全面評估。校長的教育信息化評價能力包括能使用多種方法對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的能力,評價具體包括對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支持下學生發展進行評價,對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數字化教學資源、學校教職員工的教育技術能力、學校信息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進行評價。
六 結束語
學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涉及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工程的各個要素,本文從教育信息化系統的視角指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應該關注學校信息化的四種應用與三個基本因素,應該從校長的信息意識與信息技術基本能力、校長的信息化規劃能力、信息化組織與管理能力、信息化評價能力四個方面對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進行評價。具體開展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還需要進一步制定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選擇合理的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 肖玉敏.決策 管理 服務 評價――理解校長的技術領導力[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11):7-8.
[2] 劉向永.校長的技術領導力:內涵與結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11):9-11.
[3]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第二版[EB/OL].
[4] 吳全會.英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最新進展述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6):76-78.
[5] 楊蓉,王陸.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評估指標體系初探[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2):47-48.
[6] 吳景松.中小學校長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建構概說[J].校長參考,2007,(8):8-10.
[7] 王佑鎂.面向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校長信息素養差異及結構模型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6,(11):12-16.
[8] 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3.
[9] 黃光明,廖颯.系統論在高職教學系統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 2008,(5):23-24.
[10] 楊曉宏,梁麗.全面解讀教育信息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7-33.